温良恭俭让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温良恭俭让的出处是哪里?

意思是:任何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 觉哪里不如他人的地方,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担心、自卑。该段出自《弟子规》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看见别人在德学才艺这些方面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争取追赶上别人的步伐。古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孔子也有五德,是孔子的学生赞叹老师的,说孔子有“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德也属于德,都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去修炼的,这种叫圣贤的品德。“学”当然是学问,包括知识,对于这些圣贤教育我们要努力地去学习。“才”就是指才华、才艺、才能,“艺”是指技艺、艺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努力去提升的。扩展资料:重要寓意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有德行的人能以德服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懂得如何去包容别人,去欣赏别人的才华。一个人若只有才,而无德,那他的才也只能是平马之才,永远无法提升到至高的境界。在学习上、在为人处事上要有上进心,但在穿着和饮食上千万不 可攀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勋俭节 约的好习惯,因为物质享受是个无底洞,人只有降低自己的欲望,懂得珍惜,才会知足常乐。

温良恭俭让出自哪里?

温良恭俭让原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记录孔子学生子贡回答子禽的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这里有问号)”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十章)(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夫子来到这个国家,一定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还是人家要求的呢?(这里有问号)”子贡回答说:“老夫子温、良、恭、俭、让,得到这样的待遇。老夫子要求的东西与平常人所要求的不同啊。”)在这段话里,子贡经过自己的观察,看到老师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这是学生眼中的孔子的道德形象。子贡认为各国国君向孔子请教政治上的问题,是因为孔子有这些美德而获得敬重和信任。后来由于《论语》广泛流传,后世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对有高度文化素养的谦谦君子的赞词。温,是温和,朱熹注为和厚。温和敦厚,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使人感觉和蔼可亲,而乐于接近;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温的反面是冷漠,高高在上,让人在精神上有一种压迫感,从而畏而远之。《述而》篇第三十八章记学生对孔子平日仪态的观察:“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庄严而安详。这使人感到温和可亲可敬,又不敢放肆无礼。良,是善良,与人为善,时时处处帮助别人。前面讲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第九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第十章)。这是对他人的痛苦、不幸产生的同情心,为他人的苦难而悲伤的“不忍”之心,也就是一颗善良的心。《乡党》二十二章又记:“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人死而无人收殓,孔子主动负责料理,这自然是无私的,发自内心在做好事。在我们的人民中,也常常看到因他人的不幸而流泪的纯朴善良的人,他们都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善良,是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恭,即恭敬。孔子主张“居处恭,执事敬,与入忠”(《子路》第十九章),主张在日常工作场所或居家时态度安详、容貌庄重,对事业严肃认真,努力把工作做好,待人接物,真诚地以礼相待。孔子所说的恭敬,不仅是对待父母、君主、尊长,也指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朋友讲礼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孔子反对“足恭”,即虚假做作的过分的恭敬。《公冶长》第二十五章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装出谄媚的容貌,过分的恭敬,左丘明以为是可耻的,我也以为是可耻的。)恭敬必须出自真诚,而且依礼而行,那种当面巴结奉承、俯首帖耳,而转脸吐唾沫、背后捅刀子的人,不过是存心不良的骗子而已。你真诚地礼貌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礼貌待你。孔子称赞晏子“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第十七章),晏子首先尊敬别人,长久了也受到人们共同的尊敬。所以,孔子的学生有子体会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第十三章)恭敬符合礼,就不会有人加给你耻辱。这也是俗语说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孔子生活在君权时代,尊敬君主是当时的礼。《乡党》篇第四章和第二十章记载孔子对国君的尊敬,在当时许多人心目中已被人视为谄媚,孔子也只有叹气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第十八章)孔子对待国君是把国君作为一国的主人(直到清朝,那些大臣、学者,还是一个个向皇帝自称奴才),只是依照周朝的礼法去做。我们现在当然不信这一套封建等级思想及其制度,但是可以把恭敬理解为要求生活作风端庄正派,工作作风严肃认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同志式的基础上彼此尊重、礼貌相待,那么,孔子提倡的“恭”还可以成为我们新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俭,是节俭。孔子在个人生活方面是注意节俭的,例如,不是上朝穿的朝服,平时穿的衣服就不一定用细葛布制作,而用粗布制作;古人下身穿裙,不是上朝穿的而是家常穿的,他不用整幅布制作,而裁剪下一些布料;家常穿的皮袄右袖短一截,这样做事方便,也省料。平时伙食以粮食(小米)为主,不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在他担任大司寇时还是这样,更不用说辞官以后当教书匠了。让,是谦让,待人谦虚和顺,不争名争利,更不斗气,以忍让的态度主动化解矛盾。有个故事说,两辆车狭路相逢,都被对方挡住通道,谁也不能前进。双方互不相让,大打出手,造成伤亡事件。观者叹息说:有一方退让,双方都依次通过了,何至于酿成惨剧?(这里有问号)还有个故事说,两家对面为邻,同时修建宅院,中间自然要留过道,两家都向外扩张宅基,争讼不下。两家都有人在京做官,一家往京里写信申说这件事,要求动用权势。回信来了,只有十个字:“天阔地广,让一步,有何妨!”不料对面人家也是这样。双方各让一步,成了友好的邻居。如果各不相让,都拉关系,动用权势,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谦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对自己十分谦虚,不自我估价过高,因此与别人,包括自己的学生,都能平等相处,没有架子。走路让人先过,交往处之以礼,听到讥讽的话不计较,一笑而已。

温良恭俭让下一句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下一句是“忠孝勇恭廉”1、“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2、“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3、“忠孝勇恭廉”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4、出处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5、翻译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之二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比人家的求法吧!”扩展资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ufeff温良恭俭让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先秦 孔子 《 论语 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成语 意思】: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 形容 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成语注音】:ㄨㄣ ㄌㄧㄤˊ ㄍㄨㄙ ㄐㄧㄢˇ ㄖㄤˋ 【通用拼音】:wēn liang gōng jiǎn rang 【拼音简写】:WLGR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五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温良恭俭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成语 结构 】:联合式成语 【 英语翻译 】:temperate, kind, courteous, restrained and magnanimous 【近义词】: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成语例句】: 王朔 《 无人喝彩 》:「你看着那么雅致那么从容不迫——那样温良恭俭让。」 【 成语故事 】: 春秋 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 政事 。子贡 回答 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 自然 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是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后泛指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出处:春秋时期·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在政事方面的情况,这是求来得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温良恭俭让的故事:古时候,有三人都娶了妻子,但一直抵足同眠惯了,所以虽各自娶了妻,但仍旧不愿分开,便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被子,三兄弟仍旧在一起睡。一次兄弟们同到府城去做事,夜里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们要杀死姜肱,其他两兄弟便争着替哥哥去死。强盗们在他们面前都感到了羞愧,便只拿了一些衣物金钱,放了他们。到了府城,别人看到姜肱他们没有衣服穿,都很奇怪,问是什么缘故。而姜肱他们都以别的一些话支开了,不愿供出那帮强盗的姓名。这事不知怎么还是被强盗们听见了,都很感激,同时又有些懊悔。总之,连强盗的心都开始五味杂陈。于是他们又偷偷找到了姜肱他们,叩头拜谢,抢走的衣物也统统都还给了他们。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是什么意思

【词目】 温良恭俭让【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释义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近义词 】温良俭让、温良恭俭【示例】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PS: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什么意思

【词目】 温良恭俭让【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释义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近义词 】温良俭让、温良恭俭【示例】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PS: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论语》。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道:“夫子您每到一国,必定得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论语》作者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温良恭俭让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