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论证结构和梳理行文脉络答法一样吗?

论证结构和梳理行文脉络答法不一样。论证结构是用来说明一个论点的,它包括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和结论;而梳理行文脉络答法是梳理文章的结构,包括导入、主体部分、结尾三部分。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什么延续历史文脉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黄河简介: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则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黄河。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历史过程中,与时俱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支流水系:黄河的左、右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而且沿程汇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积沿河长的增长速率差别很大。黄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集流面积39%和61%。黄河水系,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个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河流,分布于流域各地,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基岩性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使水系的平面结构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河网密度各地也不同。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

致谢3-4 摘要4-5 Abstract5-10 1 绪论10-16 1.1 研究背景10-11 1.2 问题的提出11 1.3 研究的内容11 1.4 研究的意义11-13 1.4.1 明确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把握历史文脉的重要性12 1.4.2 古城改造,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也要注意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12-13 1.4.3 通过巢湖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脉延续的关系,积极探索一种滨河环境改造新模式13 1.5 研究的方法13-14 1.5.1 资料分析法13 1.5.2 实地考察法13-14 1.5.3 图片分析法14 1.5.4 设计分析法14 1.6 研究框架14-16 2 城市历史文脉的探索与发展16-22 2.1 文脉的概念界定16 2.1.1 文脉在狭义上的理解16 2.1.2 文脉在广义上的理解16 2.2 文脉的起源16-17 2.3 文脉相关理论探索17-18 2.3.1 “十次小组”——簇群城市(Cluster City)17 2.3.2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场所17-18 2.3.3 马丘比丘 *** 18 2.4 古城历史文脉内涵的分析18-22 2.4.1 古城历史文脉是人类长期不断的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见证18-19 2.4.2 古城历史文脉是其历史文化不断更新的表现19-20 2.4.3 古城历史文脉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城市管理者、不同规划设计者水平和素质的综合体现20-21 2.4.4 古城历史文脉是古城赖以生存的基础21-22 3 关于古城历史文脉延续的研究22-26 3.1 历史的延续性22 3.1.1 历史的延续性是城市发展的根与源22 3.1.2 历史的延续性是建设独特城市的基础22 3.1.3 历史的延续性是城市建设创新的原动力22 3.2 内外空间形态的连续性22-24 3.2.1 外部空间形态的延续23-24 3.2.2 室内外空间的延续24 3.3 风格特色的多元性24-25 3.4 传统心理的延续性25-26 4 城市建设中古城历史文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课题26-32 4.1 历史文化古城的普遍属类及开发机遇26 4.2 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挑战26-28 4.2.1 以城市化发展为龙头的经济带动战略,必然引发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产生新与旧、现代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冲突26-27 4.2.2 城市化发展面临规划的挑战27 4.2.3 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是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7 4.2.4 在重现历史遗迹中,保持遗迹现有风貌与仿造遗迹之间的矛盾27 4.2.5 法制建设薄弱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7-28 4.2.6 保护与发展的难度28 4.3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28 4.4 保护的内容28-29 4.4.1 文物古迹的保护29 4.4.2 历史地段的保护29 4.4.3 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持和延续29 4.4.4 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9 4.5 古城历史文脉保护的方法29-31 4.5.1 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29-30 4.5.1.1 冻结保存30 4.5.1.2 重建30 4.5.2 历史地段的保护方法30-31 4.5.2.1 博物馆式保护30 4.5.2.2 拼贴式保护30-31 4.5.3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方法31 4.6 小结31-32 5 巢湖古城文脉延续中的问题研究与实践方法体会32-41 5.1 实践中的问题32-33 5.1.1 曾经片面追求经济,错误理解城市现代化32 5.1.2 开发方法欠科学,存在“保护性的破坏”32 5.1.3 项目决策草率,试验成本过高32 5.1.4 刻意追求旅游效益,不顾历史真实原则32 5.1.5 项目投资比例不当,保护与利用失衡32-33 5.1.6 在文脉保护中遇到了一些法律法规上的疑惑33 5.2 保护方法研究33-36 5.2.1 管理方法制度化,评价队伍专业化33 5.2.2 保护层次应细分,保护标准须科学33-34 5.2.3 改建措施要多元,开发力度应适宜34 5.2.4 继承传统,融合现代,必须调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34 5.2.5 物质人文相统一,城市文脉特色化34-35 5.2.6 合理追求 GDP 的增长,走出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误区35 5.2.7 要权责明确,有法可依35 5.2.8 古城历史文脉的延续需要全方位的投入35-36 5.3 历史文脉延续的成功案例分析36-38 5.3.1 古城丽江——古城保护典范36-37 5.3.2 泉州新门片区改造设计——继承传统建筑空间,保护古城风貌37 5.3.3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运用市场理念来指导进行资金运作和市场开发37-38 5.4 历史文脉延续的失败案例分析38-40 5.4.1 巴尔的摩港口复兴计划——历史文脉的中断38-39 5.4.2 北京古城墙的灰飞烟灭39-40 5.4.3 绍兴的城市开发——曾经的东方“威尼斯”40 5.5 总结40-41 6 探讨巢湖三河滨水区的历史文脉保护规划41-49 6.1 项目概况41-42 6.1.1 项目的背景41 6.1.2 巢湖滨河区存在的问题41-42 6.2 规划的依据42 6.3 规划设计总体思路42 6.4 规划设计原则42-43 6.4.1 特色创新的原则42 6.4.2 以人为本的原则42 6.4.3 景观多样性原则42 6.4.4 可持续发展原则42-43 6.5 主体定位43-44 6.5.1 天河景观带——商贸文化水景带43 6.5.2 西环城河景观带——水泽田园水景带43 6.5.3 陆家河景观带——现代文化景观带43-44 6.6 巢湖市历史文脉保护的实践44-49 6.6.1 古城遗韵——古城墙遗迹的修复性改造44-46 6.6.2 天河水苑——废弃码头改建46 6.6.3 古巷风韵——牵牛古巷的保护及洗耳池改造46-47 6.6.4 水乡采韵景区——恢复卧牛山远眺三绝之“板桥落日”一景47 6.6.5 金码头商业步行街——卧牛山远眺三色之一“屋内行舟”一景47-49 结语49-51 参考文献51-53 详细摘要53-56

景德镇如何保护陶瓷文脉?

北京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景德镇市市长梅亦在北京表示,景德镇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开放思维,融入“一带一路”,让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梅亦说,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瓷都,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景德镇用最深沉的自觉守望了两千多年。“千年窑火,万里瓷路”“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是这座城市历史上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并走出去最生动的写照。梅亦称,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瓷器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第一次全球化时代最昂贵的“中国制造”,更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陶瓷在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方面起到过非常独特的作用。作为江西文化的代表,陶瓷是中国名片,还是世界语言。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如何融入“一带一路”,让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对此,梅亦作出详细阐释。保护陶瓷文脉梅亦表示,景德镇正在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契机,全面加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了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三老”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利用工程。“我们以期清晰地展现千年瓷都历史文脉,让景德镇这个世界陶瓷文化圣地有源可溯,有根可寻。”梅亦说。推动创新发展来到江西景德镇,可以看到陶溪川、三宝瓷谷、御窑景巷、名坊园等一批集文化产业、文化创意、陶瓷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如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了“磁场效应”“虹吸效应”等文化新现象。梅亦举例说,突出的表现就是拥有“景漂”“景归”这一城市文化新群体。每年,有3万多名外来艺术家和陶瓷人才汇聚瓷都景德镇,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他们用切身体验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此外,梅亦还表示,景德镇还加强与故宫博物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开展陶瓷学术研讨、培训研学和互动合作,激活新一代陶瓷人才的创新能力,把对历史的积淀转化为对时代的贡献,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优化对话平台每年10月,中国商务部和江西省政府都在景德镇举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景德镇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与国外众多陶瓷文化和陶瓷产业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陶瓷文化活动纳入国家大型展览和重大活动的内容,每年都会组织不少不同层级的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去年7月德国汉堡G20峰会期间,景德镇在德国成功举办“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梅亦认为,这是向大家展示了今日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新魅力。景德镇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江西声音,提升景德镇新形象,凝聚起振兴中国陶瓷文化的更多力量。“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梅亦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景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