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积极意义及局限性如何?

评价:1)性质: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2)积极意义:可取之处在于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 3)局限性:否认阶级斗争,试图通过改良的办法,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解决乡村问题。把乡村教育看做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体现了消极的一面。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村里上学了,为什么乡村教育如此落魄?

因为乡村教育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有所下降,也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很少培训乡村的这些教师,所以乡村教育才会如此落魄。

如何振兴乡村教育?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今日,教育部在郑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该文件进行解读,并介绍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这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有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这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加强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办好两类学校意义重大,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还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在发布会上,他介绍,《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的总体目标,努力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指导意见》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六项措施。《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合理确定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各地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指导意见》还要求,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中央财政继续给予支持。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盲目撤并和撤留两难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的要求,强调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定布局规划,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坚决防止因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上学困难甚至辍学。针对两类学校师资保障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太强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强化师资建设的要求,强调在教师编制岗位核定、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两类学校实行倾斜政策,严格落实各项津补贴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与水平。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的河南省,现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1.49万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9.97%,乡村学校在校生462.21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32.75%。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精准施策,2014年和2016年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她说,2017年,河南省已改扩建新建寄宿制学校600多所,2018年全省将改扩建或新建900所寄宿制学校,要求每个县至少有一半的乡镇要完成改扩建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吕玉刚表示,教育部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做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进一步振兴农村教育。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布局规划、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学质量以及督导检查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全面改薄资金向两类学校建设倾斜,各地要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

教育专家研讨寻找破解乡村教育问题的路径,乡村教育发展存在哪些困难?

首先乡村教育发展存在人力资源问题,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往乡村流动。其次存在教学资源问题,经济条件以及道路条件对教学资源存在很大限制,教学资源的引用因此也成了困难问题。

谈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认识

虽然农村教育在不断的改善,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大多数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差,有的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家庭教育对这些学生而言是没有。导致学生在课后没有良好的引导和监督,很多学生回家就是玩,对当天学习的知识没有进行消化和复习,如果课后没有家长的帮助,全靠学生的自觉性,那是非常困难的。家长认为把学生送进学校就是学校的事了,与家长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是孩子的功劳,与学校、老师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成绩出现下降就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很多家长就有这种看法,而这种看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不是某个老师或学校的行为,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责任。只有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当然学校是主力军。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农村的教育设施有所改变,农村教师有补贴,但是跟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农村。总有人说农村环境差,留不下老师,留不到好老师。

论乡村教育的发展的论文

论乡村教育的发展的论文    [摘 要] 乡村教育经百年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与意义。近代,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的乡农学校旨在实现政教合一,启发农民自觉,从而实现村民自治;新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带领河南辉县的年轻教师创办社区大学,发展成人教育,意在唤醒逐渐被城市文明弱化和边缘化的乡土记忆,传续乡土文化的根脉。通过比较两种乡村教育形式在建设背景、内容设置、产生影响上的不同,探究现如今乡村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思考世代乡村教育实践者的责任担当与价值实现。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农学校;社区大学   梁漱溟先生曾说,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的人与他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而两者的结合势必要依附于乡村教育的建立。    一、乡村教育创办的背景   1.乡农学校的创办   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问题的实质是文化失调, 西方的入侵使中国人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两大缺点: 缺乏团体组织意识和不重视科学技术。而救国之道则是“重构文化”, 即调和中西方文化, 汲取西方文化中的重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保留中国的固有精神。由于当时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聚集在农村,因此改良旧中国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农村。乡农学校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强调其行政机关,则注重实行乡村教育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将中国的地方自治放到教育中来,即作为学生的村民要以团体为重,关心村庄公共事务,积极发表意见。作为教育机关,则体现在教员讲授乡村建设的`课程,主要有阐发“中国民族精神”的“精神陶炼”和因地因时制宜的“实用技术”。   2.社区大学的创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城市文化的诸多要素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冲击着乡村,从而改写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在这场以“离土”为主旋律的文化大迁徙中,乡村的社会生态日趋瓦解,村教育更因落入“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而面临深度危机。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规模撤点并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导致大量村庄学校急剧消失。为了追逐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父母陪孩子进城读书已成为乡村普遍的事实。这种教育改革政策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割断了孩子与乡土的联系。   3.两者在乡村教育目的方面的比较   梁漱溟先生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同时把乡农学校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以乡村教育机构及其所进行的民众教育作为整个乡村建设的基础,乡农学校既是民众教育机构又是乡村行政机构,意在通过教育唤起民众,进而开展乡村建设。孙庆忠教授提出教育即唤醒的理念,通过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恢复农村家庭教育的功能,进而更好的延续乡土文化。不同的时代背景使乡村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无论是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还是唤醒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观念,皆反映出乡村教育对乡村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乡农学校、社区大学的内容设置   乡农学校的性质为团体组织,有明确的范围划分,而社区大学则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向周围村落延展进行乡村教育运动,无地域范围的划分。源于乡农学校行政机的属性,四大结构各有明确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均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构成组织,维持了学校的稳定运转。设有类似于现行的地方立法、司法机关,结构严明。社区大学的机构设置更趋于扁平化,没有严格的层级限制,适合向外延拓。   乡农学校的课程开设注重精神陶冶,包括启发农民自觉,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与参与意识,同时强调对校长、校董会的绝对服从。社区大学的课程注重对乡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村民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进而言传身教促进家庭教育功能的恢复。    三、从功能主义视角比较两者运行的现实影响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方案是以乡村为基本单位,中心环节是通过乡农学校,引导农民关心社区问题、参与政治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成就一个权力来自人民的自治式的民主政治。他相信具有高度传统修养又掌握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应当并且能够指导混乱中的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寄希望于知识分子来复兴农村的功能主义理论在面对遭受外来侵略的巨大社会变迁中显得微不足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社区大学的运行理念则体现了帕森斯对行动类型划分的三个层次。通过成人教育,首先唤醒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让学员重新审视乡土事物的价值,进而从内心接受并且潜移默化的落实到行动中,以达到重视教育、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乡土教育目的。即从认知乡土文化的价值到用鉴赏的眼光审其意义,再到言传身教高度评价乡村教育。    四、如今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乡村教育目前的发展出路要从农村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出发,改变农村教育城市文化导向的基本设定,丰富农村教育的乡土文化内涵,以寻求农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适切、与乡土文化协调的道路。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组建具有乡土情结的教师队伍、利用社区资源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实现乡土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    五、世代乡村教育实践者的责任担当   梁漱溟将自己的乡农学校建设总结为:“尽管并非全无是处,我诚然错了”,半个世纪后,中国农村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重读梁老的乡村教育理论。“只有经过田野的洗礼,学生才能对社会学有自己的理解,才能热爱所学专业,才能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孙庆忠教授对专业学生进行“成人训练”的教育理念。孙庆忠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助力提升村民改变处境、创造生活的能力,这种身体力行的乡村实践,小而言之是以文化干预的方式所做的村落减贫和脱贫实验,大而言之是在寻找乡村复育之道。   笔者看来,梁漱溟与孙庆忠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乡村教育的目的、路径不同,却都执着于同一件事:做一名理想主义者,简单而纯粹,拥有关注乡村、服务乡村的情怀和生命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依然热爱生活并且对美和智慧抱以积极想象。    参考文献:   [1]《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乡村组织之乡农学校一章.   [2]《梁漱溟自传》梁漱溟——我为何有乡村建设的主张一章.   [3]《乡村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割裂与传承》李长娟.   [4]《论梁漱溟创办的乡农学校》端木凡义.   [5]《农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路仕平.   [6]《文化失忆与农村教育的使命》孙庆忠.   [7]《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教育关怀》孙庆忠. ;

乡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仅仅只有文化知识的个人,而是要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个人,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家都不愿意在村里上学,为什么乡村教育会如此艰难?

因为教育资源的贫乏,乡村教育总是很难走上正常的轨道。现实生活当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活中有太多人都想要送孩子到县城去上学,甚至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很多人都想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而乡村教育在时代进程当中发展的却并不算好。大家都不愿意在村里上学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乡村教育资源的贫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流传了多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放在教育资源方面来考虑,好的教师肯定希望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因而他们会不断努力去考试,以便考到更好的学校中去。这也就导致了乡村教师的总体个人能力和县城教师比较是有一定差距的,这还只是软件方面的差距,从硬件设施上来比较,不论是教学的现代化程度,还是对国家政策的实施程度,两者都是有一些差距存在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存在的比较明显,大家才都不愿意让孩子在村里上学,稍微有条件的人都希望孩子能够到县城上学。乡村教育的艰难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很难通过某种单一方式来解决。关于乡村教育发展艰难的问题,这是在时代发展大背景之下所造成的综合性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育资金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样也关系到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很难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来解决乡村教育的现实问题,而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想要真正让家长愿意送孩子去乡村校园上学,只有努力提高教学成绩,让大家都看到某个院校的成绩的优异性,才有可能实现某个方面的逆袭。但这种东西并不具有普及性,哪怕是逆袭,也不过是某个校园的逆袭而已。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义务教育阶段究竟是在村里上好还是到县城上好,人们的看法可能会有所差别。可所有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人心思上或许才是乡村教育发展迈不过去的坎。

乡村教育运动的介绍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指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说是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不适合中国社会需要,更不适应中国农村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特别落后,亟待改革。尤其是中国近代农村饱受天灾人祸,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之后,有的教育工作者就提倡“到乡村去”、“到民间去”,不但造成了一定舆论,而且也实地从事,见诸行动。此后,关于“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呼声就成为当时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

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五点思考

上周六,应邀参加了潍坊市教育局组织召开的乡村教育振兴座谈交流会,在会上看到了《潍坊市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全环境育人试验区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从中真切感受到了各级各部门为振兴乡村教育所做的种种思考和努力,也让我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以下几点要特别关注。 一、把脉要精准。乡村教育之所以要振兴,最直接的表象原因,就在于其与城市教育相比出现了较大差距。要给乡村教育振兴开“药方”,首先就要“号对脉”,看看这些差距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个人认为,目前的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主要存在办学条件差、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乡村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心和认同感、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不高等方面。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综合的,也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然也有教育内部体制机制的问题。所以说,乡村教育的问题有很多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不能够就教育谈教育,而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多方协同,综合施策,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方见实效,切忌闭门造车,南辕北辙。 二、理念要先行。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前提,是行动的先导,乡村教育振兴也是如此。前不久,教育部召开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推进会,对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由此可见,乡村教育振兴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各级各地势必都会非常重视,加快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地方都要因地制宜,对本区域乡村教育的未来有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和“画像”,形成区域乡村教育的基本发展理念。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才能使区域乡村教育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和话语体系,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乡村教育良性发展生态。 三、路径要清晰。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要坚持外塑与内生并重的发展路径。所谓外塑,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并广泛链接、汇聚社会力量,通过施行资金倾斜、政策支持、资源支撑、平台保障等一揽子积极的外部因素推力,为乡村教育聚力、赋能,营造健康的乡村教育发展生态,推动乡村教育共建、共享、共生,从而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此外,广大乡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时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在为他们聚力赋能,支持乡村学校整体提升的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典型培育、联盟结对、评选表彰、评价改革等措施,努力为乡村学校营造宽松、自主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基层乡村学校的创新热情,鼓励一线教师、校长以爱和责任去探索具体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用乡村教育的内生力量实现自我发展和振兴。 四、方向要明确。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方向也应不同,千万不能简单的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来发展乡村教育,否则,势必会造成“水土不服”。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张婧认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应有三个方向,一是扎根乡土,既要在课程开发建设上要扎根乡土,更好的开发利用乡土教学资源,在社会功能上也要把学校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开放校园,让村民参与学校建设,并为社区提供支持和服务;二是联系生活,学习的方式和教育手段要生活化,生活处处皆教育;三是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对乡村教育的评价和视野要更加长远,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刻的学业成绩的得失。同时,她也提出,理想的乡村学校应该是“小而美”的学校,是拥有紧密的师生关系、儿童友好的校园环境、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人性化的学校管理、践行着有尊严的教育的学校。这些关于乡村教育的发展观点,非常值得各地借鉴和吸收。 五、误区要避免。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各级各地肯定要出台一些文件,实施一些工程,纳入督导评价,去推进,去落实。我认为,出台的文件,应简洁明了,直指制约乡村教育发展诟病的破解,凸显政策、体制、措施的创新点,直击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心坎,让他们一目了然,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切忌走入将之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或即将出台的政策进行简单分类集结的误区,那样虽然显得多而全,但却也显得重点不够清晰和突出。实施的工程,要明确投入和实施的主体,切忌走入因主体不明确而把任务一股脑全压给基层乡村学校的误区,那样不但会使本就因生源少而导致经费短缺的乡村学校“雪上加霜”,而且还会加重学校额外工作负担,让他们陷入无关的事务堆,削弱他们创新、发展的热情,特别是在涉及资金投入上,最好能列入财政预算,或者实行一事一议。在督导评价上,也要主体明确,简化评价方式,切忌走入重材料轻实效、与城市教育一个评价标准的误区,真正发挥好督导评价的“指挥棒”和“总开关”的作用。

教师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确实,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为了推进乡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用于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等方面。2.培养更多的乡村教师。目前,中国大部分优秀的教师都集中在城市,缺乏乡村教师。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如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等。3.加强教师培训。对于已经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工作的教师,需要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4.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效果。政府和学校可以采购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比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5.加强家长教育。很多乡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加强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可以通过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等方式,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教育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中,从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地方项目)的区别

乡村教育与乡村教育(地方项目)的区别有定义不同,改善方向不同。乡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教育活动,改善方向主要是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质量,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是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水平。

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

乡村学校教育的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让读师范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去教书,让在农村教书的老师能安心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经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规定的其他入学方式,进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形式。按照教育法律和政策规定,依照受教育者是否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将教育形式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根据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学历教育包括以下形式: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俞敏洪谈乡村教育痛点,乡村教育有哪些痛点?

俞敏洪是乡村教师吗?不是乡村教师装的比乡村教师还懂

谈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认识

我现在来说,那个乡村教育应该还是比较进步的,当年毕竟城镇的应该还是要稍微要落后一些,毕竟一个过程

支教究竟给乡村教育带来了什么?

支教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更好的教育水平,然后让乡村孩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人解释名词:乡村教育!急 ··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说是由于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不适合中国社会需要,更不适应中国农村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特别落后,亟待改革。尤其是中国近代农村饱受天灾人祸,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之后,有的教育工作者就提倡“到乡村去”、“到民间去”,不但极力鼓吹,造成舆论,而且实地从事,见诸行动。此后,关于“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呼声就成为旧中国一种社会思潮。当时,全国各地倡导这种社会运动的人们,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目标也各异,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以自卫组织为中心;有的着眼于改造乡村生活;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但追溯此项乡村事业的来由,一般均由教育开其端。嗣后因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需要的不同,乃逐渐扩大范围。最后,把各种乡村事业(政治、 经济、 教育等)加以综合,仍以教育为枢纽,因而乡村建设运动,也就成为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

乡村教育,路在何方?

2020年,是神奇的一年,叫了几十年的贫困村、贫困县,终于全部清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消除贫困,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20年来,笔者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战线,见证了乡村教育的蓬勃发展,也遭遇了乡村教育的无奈。 20年前,以笔者所在乡村为例,教育主要还是靠代课老师来撑起。当时,所在的小学100多个学生,五个年级,晚上学生在校住宿,上早晚自习,学校没有餐厅,学生早中晚餐都需要在家里就餐。一天的时间大都花在上下学的路上。学校当时13个老师,三个在职教师,10位代课老师。 当时学校的硬件条件,还比较落后,村子里的学生大都待在本村上学,很少外流。 之后几年,新招录教师越来越多,学校硬件逐步得到改善,学校变成了村子里最漂亮的地方,也最早配备了电脑和网络。 10年之后,笔者又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学校。这是一个镇里面人群众最多的村子,当时学生规模也不小,将近200名学生。 从2015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及周边村小,生源萎缩现象逐步显现。原来那个规模最大的村小,受地域限制,学生每年都几十个的缩减,到目前,只剩下50多个学生。 而周边的村小, 更惨不忍睹,三五个、十几个、二十多个学生的,占了大多数。 目前,乡村学校和10年、20年前相比,硬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都面临着没有生源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放眼全国,小学、教学点每年缩减的数量都不在少数。村小,应该是村子里的一点希望。未来十年,乡村教育的出路应在何方呢? 但愿,乡村振兴战略,能给村小带来一线转机……

国家对于乡村教育的政策

法律分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教育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这一重要着眼点和核心命题,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在注重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下大气力,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下:1、乡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城市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资源,诸多教师前往城市寻求生存,致使乡村学校教师资源流失。并且,乡村教师工资较低,福利相对较少,很多教师不愿意在乡村驻教。另外,还存在一名教师承担较多课程的情况。这些状况都严重阻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2、乡村学校资源环境相对较差,许多学生会离开乡村学校前往城市学校就学,又加大了乡村学校的学生流失率。3、乡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管理较为松散,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应付工作的心理。4、在乡村教育过程中,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网络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匮乏和闭锁,教学信息和内容较为陈旧;一些教师教学思想也较为陈旧,无法将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在多方面基础相对较差,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学生家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的上学投入越来越高,导致许多家长需要外出务工,将学生留在家中,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扎根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rural education)指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旨在从教育乡村村民着手,改进乡村村民的生活,推进乡村建设。研究结果表明,近代中国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农学校”由乡村领袖(地主绅士)、学众(农民)和有志于乡村运动的知识分子(教员)组成,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组织,也是政治、经济、教育和自我防卫的综合体,既对农民进行宗法思想教育和地主武装训练,又行使乡(村)的行政权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有农场,供本院学生进行农业实习,因此兼有推广农业实验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后,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逐渐衰落

想要推进乡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教师。

确实,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为了推进乡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用于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等方面。2.培养更多的乡村教师。目前,中国大部分优秀的教师都集中在城市,缺乏乡村教师。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如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等。3.加强教师培训。对于已经在乡村教育岗位上工作的教师,需要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4.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效果。政府和学校可以采购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比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5.加强家长教育。很多乡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加强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可以通过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等方式,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教育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中,从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乡村教育的文化内核是什么

传承乡土文化和引领新时代。1、传承乡土文化:乡村教育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当地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2、引领新时代:乡村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乡村教育的意义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的儿童中,光留守儿童就有902万人,农村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的父母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乡工作。基于此,会弥补以往农村儿童缺少父母陪伴、缺少父母关爱的问题。孩子与父母一起长大,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比,父母更懂孩子的想法,也更能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极大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农村有先天性的环境资源优势,如果交通、物流、娱乐等各方面生活条件都较为便利的话,农村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老师、优秀老师来任教,也能让大家长期性地留下来。由此可极大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学习知识后又回来建设家乡。3、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让农村的政府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孩子们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促进乡村教育的各方面意义

产业更旺、富裕富足。1、乡村教育振兴可助力乡村产业更旺,教育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促进乡村教育可以不断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

您要问的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是什么?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是传承中国文化。乡村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是中国教育的未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意义是传承中国文化,把因城市教育而造成的民族文化损失,最大限度的找回,以及孕育民族艺术,坚守在现代艺术,时尚艺术冲击下的生态艺术阵地等。

简述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以及解决途径。

【答案】:现状: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简述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答案】: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建设、教育二者不能分开”。在梁漱溟看来 中国文化既然已经严重失调,而教育的功能又在于延续文化而求其进步,为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失传,不使停滞,必须借助教育之功。所以说,建设必寓 于教育,乡村的进步,社会的改造,“不能 不归于教育一途”。在乡村建设中,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员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乡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有什么区别

定义不同、资金来源不同。1、定义不同。乡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教育活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等各个阶段的教育,而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是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水平。2、资金来源不同。乡村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而乡村教育地方项目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专项项目资金。

乡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有什么区别

内容不同。乡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乡村教育地方项目则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计划或项目,通常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发起,针对某些特定的乡村教育问题或需求。乡村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级教育,乡村教育地方项目为了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支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等。

西部计划乡村教育是做什么的

西部计划乡村教育是西部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具体来说,西部计划乡村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1.支教: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提供教育服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2.教育咨询: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提供教育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水平。3.助教: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提供助教服务,帮助他们开展各种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4.远程教育: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开展远程学习。西部计划乡村教育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是指什么

乡村教育(rural education)指在乡村开展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旨在从教育乡村村民着手,改进乡村村民的生活,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是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教育项目,旨在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水平。乡村教育地方项目是地方政府单独出资,用于支持当地乡村教育建设。乡村教育地方项目则是由地方政府单独出资,主要支持本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乡村教育地方项目则是地方政府为了加强本地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而采取的专项资金投入措施。社会意义发展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美好乡村生活的出发点。乡村教育在中国全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做好乡村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教育质量。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城镇化越是加快,乡村教育越要加强。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肩头的责任,满怀信心、奋进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如何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本质与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只有流通才有价值,不流通的信息毫无意义,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信息才会增值和更新。而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走入了一个误区。我国基本上是各地区各学校自己关起门来搞“信息化”,重视的是如何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学质量,不太重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不太重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的知识与信息共享。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以学校或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孤岛”,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与知识无障碍地流通与共享。绝大多数中小学对引进多媒体设备比较欢迎,而对允许学生在学校上网则持反对态度,甚至不容许学生带手机来校。以电子书包为例,它与一般平板电脑不同,内部加装了一些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为了防止学生上网、玩游戏,还特别设置了禁止学生上网的机关,这样电子书包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多媒体设备,老师们只希望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和学校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学习,对学生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和资源、与他人进行社会化交流不太热心。学生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信息素养难以真正得到提高。这与国外中小学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与资源恰成鲜明对比。网络和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快捷方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实现信息化来缩小城乡差距,达到教育均衡的目标。如果我们继续把钱投在少数重点学校重点班,而听任大量山区与农村学校上不了网、用不了电脑,则与教育信息化根本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我们建议:对于信息化程度已经比较高的大中城市中小学,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开展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而不是继续更新设备、追逐最新技术和产品。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重点是让师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利用宽带网络分享城市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应该加快山区和农村绝大部分中小学的多媒体课室建设和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逐步为每一位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配备必要的上网电脑,让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免费上网学习和交流。二、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统筹力度,优先倾斜农村与山区学校。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当前教育经费主要依赖各地区财政投入。由于我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有些地区教育“没钱花”,而另一些地区则“花不完”。山区和农村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需要,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与扶持。据了解,农村地区装配一间普通的多媒体课室只需2万元,这只相当于城市学校购买一块电子白板一半不到的价钱,有限的教育经费应该花在哪里效益最大、受益面最广不言而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的建设思路,将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重点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在三五年内率先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的差距,通过信息化使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应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经费的统筹应该由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统一协调,这样才能真正打破教育信息化程度完全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无论对农村和山区的教育,还是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非常有利。三、建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快薄弱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人才和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最近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我省教育系统应该认真贯彻这一精神。建议省委省政府参照目前对口扶贫的模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计划和责任目标,以加快农村和山区学校观念的转变;同时参照我省省直机关干部下乡挂职锻炼的形式,积极探讨优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和山区薄弱学校短期轮岗的机制,对于在轮岗过程中表现优秀、贡献较大的校长和教师,轮岗结束后回原地区或单位提拔任用,以调动优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轮岗工作的积极性。四、加快网络公开课、微课和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育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网络视频公开课、微课,可让农村和山区学校师生分享国际国内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流通对转变农村 山区学校落后的观念有很大的帮助。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建设的5-10分钟的微视频,非常适合在网络上流通,能满足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需要,应该大力推广。视频会议系统可以使偏远山区的师生与身在城市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天涯若比邻变成现实,应该大力研发与完善。条件成熟时课考虑在“一对一”帮扶学校之间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使对口帮扶更加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更具时效性。总之,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大众化,只有实现了教育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村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面对现如今全面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形势,特别是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觉得乡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发展速度和质量跟不上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与信息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管理者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教育教学科研仍是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等。如何才能使乡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个人认为乡村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但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难点,农村经济相对滞后,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如: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向城市流动,致使城乡师资力量严重失衡;部分校长寻机向上调动,对学校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学校工作不能可持续发展;还有部分教师未能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育人方法简单陈旧,缺乏吸引力,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一些部门对农村教育重视程度不及城市,因此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任务繁重,许多科目形同虚设,现代化教育更是空谈,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的发展必须把公平作为政策导向,推进教育均衡,维护教育公平,政府部门应该把工作方向由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通过制定向困难群体倾斜的政策,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补偿机制,保障那些贫困地区的儿童和发达、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农村儿童获得基本的学习条件,实现入学机会的均等,将有关政策有意识的偏向广大农村地区实现教育均等。二、实施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坚持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实施素质教育:一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人的发展为本,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只重学生成绩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四是尊重每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个性,因材实教,为每个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五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评价模式,评价学生要全面,不能一概用成绩的优劣而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三、关注教师成长,培养优秀教师团队1、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为手段,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2、切实关注教师成长,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使教师得到“利”,组织教师竞赛、论文撰写、学生辅导、外出学习观摩,教研教改,对参与者取得的优秀成绩,要大张旗鼓的宣传,使每个教师都有“名”可图。3、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拓宽教师培养渠道,改变以往教师培训走过场的现象,把培训落实到实处,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4、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力度,深化交流合作,从而为骨干教师的培训提供学习平台,继续发扬重视人才,关心教师的良好传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全体教师的待遇。四、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确立德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1、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以及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学生正确思想、行为、品德及生理心理成长的形成规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德育提供有力的保防障。五、大力推进特色教育全面推进德育工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既使学生受到三位一体制的连贯教育,又能促进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开发校本课程,建设一套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衔接地方课程规划的校本课程体系,继续推行口语交际校本课程。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制定第二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编写第二课堂教学教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基础合格、特长突出的现代人才。学校要发展,在发展中振兴,在发展中升位,这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优患意识,聚精会神抓科教,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一心,励精图治,求真务实,奋力推进学校的发展。要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实现农村教育在新时期的新跨越。(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中学

乡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引发《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国家注重教育的问题深刻而久远,中国古老传统就非常注重教育及其影响。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与命脉,好的教育是最稳妥的“长期投资”,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好的教育的牵引绳。通知中表示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加大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按要求对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先上岗、再考证”措施。这对于想要入职教师行业的人员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对于受教育者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改变,尤其对农村受教育者,更是与城市教育方式更接近的一次机会。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之路。现阶段农村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和完善,师资力量更待加强,国家出行此政策对农村教育影响深远。农村现存在的现象是少部分有能力的父母为孩子购买学区房,接受城市优秀的教育,而大部分的学生仍然在农村接受略逊一筹的教育,从而让农村学生在起跑线就落后于接受好的教育的学生。农村教育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弊端,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例如:多媒体设备。师资力量方面也是如此,很多教师代的是非专业课程,甚至一个老师“身兼数科”。因为农村环境等原因,留在农村学校教学的教师很少,新任教师少,中老年教师则成为了农村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便体现出教师年龄结构方面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而且农村多数是留守儿童居多,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方面都显示出农村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离不开农村教育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才能让农村的学生素质改善,师资力量决定着农村未来的发展,此行政策对农村来说影响重大。相信祖国的美好未来是由今天的素质教育奠基而成的,祖国的建设是由现在素质教育下的孩子来完成的。

谈谈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认识?

教育是国之根本,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

国家对于乡村教育的政策

1、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3、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4、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你觉得乡村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因为如果教育出现的差异越大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后续的发展动力不足,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人关注到农村的教育问题,而农村的教育现状应该如何进行改善呢?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其实农村教育的现状首先就可以看出是人少的问题,这个人少不仅仅是指教师少也指学生少。很多农村的孩子,他们到了该上学的年纪,通常都会被家长送到城里面的学校学习,或者说是带到家长工作的地方学习,一般的家长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因为学生少的话,老师教的也不会像学生多那么的好。而农村教育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穷。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配备太差了,教学楼也太差了,有一些教学楼都成了危楼。教学设备配备不上,那么就没有办法进行良好的教学。二、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善农村教育的改善中,最好改善的就是学校的配备了。一般情况下通过拨款或补助的方式或者是社会捐助的方式,就可以给农村盖比较好的教学楼设施,配备是指可以达到城市学校的配备。左边就注意到很多县城里面的学校都没有好的黑板,但是农村学校的黑板一个个却非常的现代化。但即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农村的人口流失还是十分严重的。最好还是让更多的人留在农村,这样的话农村的教育就可以得到改善。三、相关现象的反思小编觉得,如果对于人口流失严重的农村就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教育了,因为到时候也留不住人才。反而是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农村,或者是适龄儿童还比较多的农村,可以通过提高教育的方式来让它们的发展更好。

国家对于乡村教育的政策

法律分析:1、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3、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4、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为何提出乡村教育

你好,因为乡村教育比较重要。首先,乡村学校不能缺位;在乡村振兴计划中,乡村教育也不能缺位。

乡村教育政策

法律分析:我国农村教育政策有:1、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3、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4、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二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乡村教育的优势?

乡村教育的优势: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活动在农村,天蓝地阔,山清水秀,放学后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像放飞的小鸟,尽情地奔啊、跳啊、唱啊,一会儿上沙窝、翻筋斗,一会儿下水池、摸鱼虾,还可以帮助父母采桑叶、摘西瓜……春之花、夏之草、秋之果、冬之雪,四季交替,草木枯荣,农村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识直观而又熟悉。虽然比不上城市的学生上少年宫、进展览馆那样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但丰富而有童趣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而且使他们能充分体验生活,增长见识,激活思维,产生灵感。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别有特色的教学在城市,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有标本、课件这些辅助教学工具,但仍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激起学生认识事物的好奇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削弱了学生的探究趣味。而在农村,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感受到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感受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直观素材。三、纯朴的乡土民情,鲜活的德育教材农村是德育教育的好阵地,勤劳的人民,纯朴的风俗乡情,是鲜活的现实教材。在家庭里,长辈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互敬互爱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乡村教育是什么意思

乡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形式。它旨在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的特点包括注重实用性、适应农村环境和需求、关注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师资力量不足、资源匮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为了推动乡村教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师资培训和福利待遇,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你感受到的乡村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差距在哪,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种差距?

乡村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通常相对较低,与城市相比,教育资源的分配可能不够均衡,特别是在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乡村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教育,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此外,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学校可能更倾向于把资源投入到更能提高升学率的科目上。教育体制不完善:在某些情况下,乡村地区的教育体制可能不够完善,缺乏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分配。为了消除这种差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以确保教育资源在乡村地区的均衡分配。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应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和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加强对乡村教育的帮助和支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

向着“光亮”前进——读《首席教师,把乡村教育的光点亮》有感

文/王志衡 读了中国教师报的文章《首席教师,把乡村教育的光点亮》,感慨激昂。盼望着,盼望着,改革的教育春风终于吹进了农村的校园。对于坚守农村、有梦想、想成长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惊喜和福音。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席教师的梦是成为农村教育家。我们想让农村的教育现状有大的改观,再上新的台阶,作为首席教师,该怎么做呢? 可能时间长了,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光”。大师、专家及成功人士,他们一直铭记着自己的光,于是在众人中散发着自己的亮光。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很多专家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首席教师要先点燃自己的“蜡烛”,让自己成为一束亮光,在亮光的照耀下,其他老师发现他们也有“蜡烛”,然后用自己的火柴,兴奋地点燃自己的“蜡烛”。亮光越来越多,亮光聚集起来如同一团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想驱走屋子里的黑暗,就要打开门、窗,让光进来。国家创设农村首席教师,希望农村的教育有大的改观。这如同在一个昏暗的屋子里,给电灯泡送上电,一拉开关,满屋子充满光亮。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伟大存在。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有着钻石般的价值,可能在生活中为了生存而忙碌,钻石的光芒被很厚的尘土覆盖。你要坚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独特的,把掩盖钻石光芒的尘土,一点点的拂去,露出本来的光芒。作为农村教师,虽然地势偏僻,教育资源较少,相信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政策的扶持下,也会做出一番成绩来。每个人虽然平凡,如同一粒尘土,我们不做空中的尘埃,要做大地上的一粒土壤,沉淀在大地上,滋养万物,享受春花烂漫,收获果实累累。首席教师扎根在农村的大地上,不断的汲取养分就会长成高大树木,奉献给大地一片绿荫,满树的花香,满树的果实,充足的氧气。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位业务本领过硬的老师。老师只有把自己的专业做“精”、做“专”,才能站稳讲台,从而受到学生的敬仰。专业是一个老师的立身之本,首席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领军人才”,需要业务能力强,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首席教师还是思想的引领者。首席教师要有立德树人的理念,有大爱,有担当,有使命,敢创新,能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方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开创了教育的新理念:“千教万教,教学生学做真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当代的魏书生,也是一个有独特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思想如同一个人的灵魂,拥有高尚灵魂的老师,才会把学生迎向光明。一位首席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具有什么样的行为。国家重视乡村教育,选出来的首席教师,都是一线教师。并从政策上保障首席教师的食、宿生活,对首席教师工作室进行政策支持,培训支持,经费支持,给首席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希望首席教师能够“活”起来,“流动”起来,更好的为农村教育服务。 农村家长重视教育。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农村的家长们更重视教育了: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教学资源优厚的学校,动用一切关系挑选负责任的班主任;大部分农村家长让孩子参加学习补习班,兴趣特长班;有关系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有钱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不少家长生活节俭,但对孩子花钱却非常慷慨,只要买学习用品和资料,家长们大力支持。家长的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如果把农村的教育质量提上去,农村的家长会节省一大笔教育资金,对农村的家长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首席教师拥有国家和家长的支持,只要干出一番成绩来,就会得到农村家长的拥护和支持。家长们渴望优秀教育资源,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能够坚守在农村的教师,首先是一位善良、勤劳、能吃苦的朴实之人。他们对农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离开农村这片热土。 能够坚守农村的老师,大都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他们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问题与成绩向来伴生。” “问题中蕴含着机遇”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农村相对城市而言,教育资源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但是农村拥有广阔的田野,美妙的大自然。人类的进化就是在大自然中完成的,人和自然关系密切。有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干妈,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大自然的教育。让孩子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体会自然的美丽,宇宙的奥妙,天空的辽阔,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漫步、阅读、写作,大自然还能为孩子疗伤。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藏。 农村,大部分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家族的发展史,能更详细的了解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环境。农村人讲究情义,一个孩子在村里玩耍,基本上没有大的危险。农村的学生利用农村的优势,可以帮助父母干田地里的农活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还可以锻炼他们交际、购物的能力,让他们深刻体验到生活的淳朴和丰富。以前我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如今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再适合现在的发展。我们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和平台,需要团队的合作。首席教师工作室把有着共同梦想、风格不同、各有特长的老师,聚集在一起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首席教师能辐射、影响、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在网络时代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有了团队的合作,教学教研的实践会落到实地。 教学教研,需要多人的智慧,结合农村的实际特点,开发出适合农村学生的课程。这样,教学就可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能更好的指导农村的教育发展。团队教学研发出来的教育资源,可以做到最大的共享,让每位农村老师受益。首席教师,大都是有梦想、有追求,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老师要想拥有更大的发展动力,需要多读书,多写作。读书相当于汲取营养,写作就如同开花、结果。读书和写作是老师行走的两条腿,飞翔的两只翅膀。首席教师可以坚持每周或两周读一本书,每天坚持写日记,日积月累,每位老师会在坚持中成长。 身为乡村首席教师,感觉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人说责任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跟各位同仁抱团成长,携手前进,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