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下面哪一项不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建议?() A、保持良好睡眠 B、勇敢 C、从内心释放热情 D、拒绝失败,提倡完美 答案:D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8堂幸福课》最新txt全集下载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8堂幸福课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序言幸福快乐的和谐——送给全世界的女人和她们的男人奥格登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人之一。他在献给女婴之父的颂读里,他感叹有一个男婴正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悄悄地长大,成为要娶走他可爱的小女儿的男人。大多数可爱女婴的父亲都有着他一样的感想,那么就让我们来直面这个问题吧: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更可悲的不是一辈子要迁就男人,而是没有男人让她去迁就。男人的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因此怎样跟男人相处是每个女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女人们一生中要接触形形色色的男人:父亲、丈夫、儿子和女婿,或者老板、顾客、朋友、追求者,或者医生、律师、军人和职员,或者屠夫、面包师和工人。男人和女人存在差异——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所以作为女人,多思考一些如何与男人相处的问题倒是件好事。爱是世界上人们谈论最多,也是最难弄明白的课题之一。艺术家可以通过爱来激发创作灵感,爱也被认为是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满的基础,失去或缺乏爱,会导致人格破……别忘了采纳哟

高分求字幕 满意+200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视频翻译不准确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5MZwEcbWH9xr0yzFrSs_BA 提取码: 9tsk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哈佛幸福课的老师是叫什么啊?能介绍一下他吗?

TalBen Shahar塔尔博士,全名塔尔·宾-夏。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拥有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

《毕淑敏的幸福课》:觉得不幸福,那是你使用了错误的打开方式!

一直在等颖宝的新剧上映,谭松韵的《以家人之名》也在等大结局,除了希望“霄尖脑袋”CP终成眷属外,也希望小哥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呀! 在蹲这部《以家人之名》的时候,刚好读了《毕淑敏的幸福课》,幸福大概是全人类都在追求的课题吧! 在上中学的时候,朋友为了逗我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段子: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在我读完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后,我又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1、幸福的四种打开方式! 关于如何对待幸福,这本《毕淑敏的幸福课》给出了4种形式,比如包子型,包子总共分为两部分:皮和馅儿。包子皮表示当下的开心。包子馅则表示我们长远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吃包子的时候都是先咬到皮再咬到馅,这就表示既能把握当下的幸福,也能获得美好的未来。 当然还有三种错误的对待方式。比如饮鸩止渴型,黄连团子型以及馊馅饼型,所谓的饮酒止渴,就是通过大量的及时行乐来让自己觉得幸福,而忽视有利于自己未来的长远目标。 黄连团子型是指包着黄连的团子,黄连为馅儿,面饼为皮。这一类型的人在中年忙碌认真攒钱,把幸福全部推迟到以后,从而忽略了眼下的小确幸。 之前说到包子这一种好的幸福模式,而馊馅儿饼则是错误的幸福方式,馅饼如果馊了就应该扔掉,馊馅饼的这种幸福观也是不正确的,这一类人通常放弃了幸福,这类人们常常有一个统一的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不该拥有幸福。 2、保持乐观和培养自信同样重要! 人的心态更像一棵树,应该扎在肥沃的土壤里,那么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而这片沃土就是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改变的,另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对于无法改变的,比如出生地接纳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任何人,对其他都各种挑剔,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他也不喜欢自己。他在看待自己的时候都是灰暗的,看待别人自然也不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想要拥有真正的自信,首先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肯定自己的优点,这样才能慢慢提出负面情绪,进而相信自己。 3、生活,需要一点“莱卡”精神! 乐观和悲观是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举个例子:一杯水,如果喝掉一半,乐观的人注意力会关注剩下的水。悲观的人会注意上半部分,没有水的空杯子。虽然悲观心态的人,会做最坏的打算,能够规避到一些风险,但好的心态可以积极的面对生活。 莱卡作为一种新型纤维,它的优点是弹性十足,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 每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生存,也需要学习莱卡能力。随机应变,在顺应形势的情况下,学会坚守自己的原则。

哈佛幸福课里讲到一首诗,好像是姐姐在妹妹婚礼上念的,是在第几课?诗的名字和内容是什么?

哈佛幸福课18讲38分钟:名字: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 作者:E.E. Cummings 内容: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 I carry it in my heart I am never without it anywhere I go you go, my dear; and whatever isdone by only me is your doing, my darling I fear no fate for you are my fate, my sweet I want no world for beautiful you are my world, my true here"s the deepest secret no one knows here"s the root of the root and the bud of thebud and the sky of the sky of a tree called life; which grows higher than the soul can hope ormind can hide and here is the wonder that"s keeping thestars apart I carry your heart I carry it in my heart 翻译:我将你的心带在身上 用我的心将它妥善包藏 天长日久也不会遗忘 无论我前往何方,都有你伴我身旁 即便我单独成事 那也是出于爱人,你的力量 面对命运我从不恐慌 只因你就是我命运的方向 世间万物于我皆如浮云 只因你在我眼中就是天地四方 这秘密无人知晓,在我心底埋藏 它是根之根 芽之芽 天之天 都是生命之树所生长 这大树高于心灵的企望 也高于头脑的想象 是造化的奇迹,能够隔离参商 我将你的心带在身上 用我的心将它妥善包藏

《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 庆裕)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com/s/1Cd2yhcopL_GhIBnQuNZ_GA 提取码:84hg书名:淡定的智慧作者:弘一法师 庆裕豆瓣评分:7.1出版年份:2011-8-1页数:243内容简介:淡定的智慧:弘一法师的人生幸福课》主要内容简介:佛法即活法,淡定即幸福。车流人海,谁又知道谁的心事;满脸漠然的表情中,谁又理解谁的境遇。我们大喜过望、我们纠结恐惧、我们孤独寂寞……这一切都需要温暖祥和的包容,都需要一颗宁静致远、淡定从容的心来化解。弘一法师用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赋予你清透的灵悟、豁达的包容、淡定的智慧,带你回归真实的内心!作者简介: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他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而且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其心灵修养与智慧方面的诸多作品都经久流传,深入人心。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6T4aToWtKe4znNnHVfzlg 提取码: 43ri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A.完全摆脱人的内部的某种心性 B.没有摆脱人的内部的某种心性 C.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的状态 D.不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的状态 正确答案:BC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篇1   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篇2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篇3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他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如果想拥有幸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   做到这几点,相信你一定是个非常幸福的人。

哈佛幸福课之想像的偏差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甚至可以算是大部分人的终极目标。查理芒格说要想过得幸福,就要先知道怎么会不幸福,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什么会导致不幸福。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未来的动物。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想象比真正体验更加让人愉快。人们愿意想象未来,还因为我们生来就带有强烈的控制欲。获得控制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想象未来获得了一种控制感。想象还能有效地防止痛苦,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好的事,能够减轻这些事情对我们造成的冲击。 【实验】 研究人员送给养老院的老人们绿植,其中一半由老人自己照顾绿植,包括负责浇水、施肥,这一组叫做高控制组;而另一半老人的绿植是由工作人员来照顾的,这组被称为低控制组。半年之后,低控制组30%的老人去世了,高控制组只有15%的老人去世。 对想象的偏差有以下五种情况: 1. 投射偏差 人们在做预测的时候参考的是现在的状况,如果把现在的状态投射到未来,而未来的状态又和现在的不一样,就会造成预测偏差。大多数人都很难构想出一个跟现在截然不同的未来,每个人对未来的想象都被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和某种境遇下,而事实上,想象未来时的感觉,通常只是我们对现在的反应。 【实验】 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就“吃肉酱意大利面”这件事进行预测,是明天早上吃感觉好还是明天下午吃感觉好。这些志愿者会先想象自己现在是不是想吃意大利面,如果饿了,就可能说“味道不错,什么时候吃都可以”;如果不饿的话,他们更有可能会说“肉酱意大利面有什么好吃的,我什么时候都不想吃”,他们是在用当下对这个事的反应来判断明天的反应。 2. 参照系不同造成的偏差 同样一个数目在有参照系和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人们对它的感知就可能大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人不是用绝对金额来思考的,他们是用相对金额来思考的。 大多数人愿意去郊区买200块钱的苹果,就为了比在市区买便宜100块钱,但是,如果要买的是价值10万元的汽车,估计没有人愿意这么辛苦跑大老远就为了节省区区100块钱。100块钱跟200块钱比显得节省很多,但跟10万块钱比就微不足道了。 3. 情感适应偏差 一件事不管好坏,经历多了,你的情感反应就不那么强烈了,这就叫情感适应。人们在预测未来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种情况,就造成了预测偏差。 在经历过创伤事件后,通常人们会经历适应和恢复的心理过程。坏事的确会影响我们,但是这些影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长。如果只是凭想象,人们通常会高估自我感觉的糟糕程度和持续时间。 【案例】 曾经饰演超人的男明星克里斯托弗·里夫从马上摔下来,造成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必须借助呼吸机才能正常呼吸,他的演艺生涯不得不就此结束。即便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也是天大的打击,但瘫痪之后,里夫却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欣赏周围的人。” 4. 记忆偏差 亲身经历并不是对未来类似事件进行预测的最好依据,因为记忆并不总是如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大脑经常记住的是最不寻常的事,或者记住事情最后的结局,根据这些所谓的经验来预测,就会让我们经常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决定。 【实验】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第一次,让被试把手放在刺骨的冷水中泡60秒,第二次,被试的手需要在水里泡90秒,只是前60秒的水温还是不舒服的冷水,而后30秒水温升高了,并不会让人体觉得不舒服。结果发现,大部分被试觉得第一次的感觉更加痛苦。这是因为,在第二次实验中后30秒水温提高了,不那么冷了,被试记住的是这30秒的体验。当最后一刻的体验变好了,在人们的记忆中,它就成了不太痛苦的经历了。 5. 迷信选择偏差 人们迷信选择的乐趣,坚信有选择一定比没有选择好,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其实,当选项太多的时候,对每个选项都难以取舍,或者还有第二次选择权的时候,选择的过程就会变得很痛苦,满意度也会降低。如果是面临两难选择,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反而会更开心,因为你连后悔的机会都不会有。 比如,你有一只 A 股票,在过去的一年里,你考虑过用它换另一只股票,但最终没有换,结果发现,如果你当时换了就会多赚一倍;你还有 B 股票,去年你把它换成了另一只股票,现在发现如果不换的话,你可以多赚一倍,这两个错误哪个会让你更后悔呢?统计研究表明,10个人中有9个人的真实体验是,“应该换而没有换”比“换错了”更痛苦。也就是说,比起愚蠢的不作为,人们对自己已经犯的错误更加感到难受。 所以想象可以让人快乐,但想象力也是有偏差的,这往往是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根源。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哈佛幸福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02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学习《积极心理学》的最大原因,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2、学习《积极心理学》,它可以使我们有选择的放大我们心中的幸福快乐,在清楚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悲伤的情绪时,有选择的它们缩小到最小。3、我们要由选择的去欣赏有意义的东西,屏蔽那些使我们堕落的东西,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来对我们的灵魂进行一次彻底的净化。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uHeEvEjJkP0OZsJ1HzxHQ 提取码: m28c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xTtC0ks1pPMMZLC2GncpQ 密码:sxrj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哈佛幸福课的目录

前言第1课 活得幸福比活得富贵重要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为什么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幸福幸福的真谛——— 快乐与意义相结合幸福三要素,缺一不可测试你的幸福感有多少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对生命负有重要责任——— 让自己幸福第2课 活出真我, 靠近幸福的天堂幸福,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幸福不能指望他人给,它只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就是你,无须按照别人的标准评判自己不要自己虐待自己任何时候都应遵从你欢愉的本性.............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幸福的方法》(泰勒u2022本-沙哈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d3_wWGKZGF5jXeO-2iz6A 提取码:y5wf书名: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u2022本-沙哈尔译者:汪冰豆瓣评分:8.2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页数:200内容简介:“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力推荐本书!你幸福吗?幸福到底是什么?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u2022本-沙哈尔博士为你带来的哈佛幸福课程,能够帮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作者简介:泰勒u2022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目前致力于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领导力提升等研究工作。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

保持觉知,活好自己,幸福相伴——《秋恺幸福课(十一)》

本次主题均与抱怨的情绪有关。 个案一:爸爸在世时帮助过很多人,当时家里总是一番热闹景象。所谓人走茶凉,现在几乎是门可罗雀。 每次妈妈提及往事时都会有抱怨、愤怒、焦躁的负面情绪,我知道她现在很低频,情况很糟糕,但是短时间内又改不掉。 老师,请问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妈妈更快走出低频状态吗? A: 我们想要更快走出情绪困扰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靠别人,二是靠自己。 靠别人,是借助外在的力量与支持让自己先变得更有力量,具体做法是去上一些心理疗愈课程或身心灵课程。 靠自己,透过自己的学习与练习让自己保持觉知。 保持觉知四个字很重要,只要真正悟到并做到这四个字足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投射。 当一个人在持续抱怨、愤怒、焦躁或其他负面情绪时,外在的境遇一定越来越不好。这是吸引力法则教我们的。 保持觉知就会让你觉察到情绪所在,然后才有机会进一步去改变你的内在低频状态,外界投射出来的状态才能如你所愿。 针对问题:有没有好方法让妈妈更快走出困惑? 改变长辈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比较难,需要一些机缘。 我最近在台湾上的知见心理学疗愈课,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大哥大姐来上课,我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们。 因为他们上了年纪还愿意来向外寻求资源,接受过去完全不懂的身心灵课程,让自己得到疗愈。但很多长辈会觉得自己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而不愿意去接受外界的建议。所以说需要机缘。 俗话说,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即是人性很特别,越是身边亲近的人说的,越是不相信,尽管你自认为很专业。 比如有个老师,心理学和中医的双博士,内外兼修,救人无数。可是他自己的妈妈却没办法救,因为他妈妈宁愿相信外面的偏方,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儿子。 假如要帮妈妈, 最好的方法有几个 1.请你自己活出自己的最好状态,去带动低频的妈妈。 2.假如妈妈愿意接受,可以带她去上一些心理疗愈课。 3.记住三个字:孝、顺、敬,请你用适合妈妈的方式让她感到幸福快乐。 或许没办法从情绪源头做起,退而求其次,从外在入手,透过外在的人事物,身体的感受,头脑的思维。虽然这三点外在的方法是处理情绪的陷阱,治标不治本,但只要能缓解妈妈的负面情绪,就可以去做。透过转移或发泄的方式让他们感到开心一点。至少他在做一些他喜欢的事的当下是开心的。 我们会为父母操烦一些事,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提醒一下各位,父母有父母的功课要去面对,我们不要越位处理他们的事,你也很难做到。父母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作为子女只能尽量让它圆满,但不能强迫父母去做什么,改变什么。 所以说孝顺,拆开来用,一个是孝,一个是顺,顺就是顺从他们的意思,硬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反而不开心,也违反了我们的本意。再加一个敬,以后只要遇到父母长辈的事,就记住这三个字。尽量用他们喜欢开心的方法去面对。 假如你想要透过管理情绪让自己的状态更好,你可以来听千聊的课(点蓝色字体)《 情绪管理方程式 》。你自己学会了,尽量让自己处于高频状态,再去影响妈妈。个案二:通过学习ASKA课程,我知道抱怨只会吸引到更多的抱怨,但是有时候感觉达不到对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忍不住对自己生气,有阵阵怒火。 虽然我知道不能因为自己的坏情绪,而伤害周围的人,但是遇到事情,有时候还是不会处理,现在仍然处于焦虑和无法安心的状态。 学习了这么多课程和知识,发现遇到比较大的事情时 ,我依然会沉浸在旧有的模式中,感觉有些沮丧。 老师教导我们,遇到鸟人鸟事,也要学会感恩。可是我发现对鸟人鸟事,尤其是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真的难以做到。 请问老师,我现在这样焦躁的状态,该怎么调整呢? A : 我的一篇文章写到, 人生有4到:知道,悟到,做到,得到。 以重要程度来讲,知道是首要的、重要的。现在很多人最困扰的是为什么人知道做不到呢?好像知道与做到就像两条平行铁轨总是不能相交。真是让人尴尬! 因为 知道与做到中间卡了一个悟到 。什么情况才能悟到事情的重要然后去做到呢? 1.深刻体悟。突然想通了,机缘到了,很美满就做到了 2.重大刺激。 这比较惨烈,往往伴随一些懊恼。 也不必太难过,这就是人性。假如都能体悟然后知道就做到,那真是人中龙凤了。可大多都是平凡人,要经过刺激才能醒悟。比如人去住过院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从这位朋友的描述来看,目前很多事情都是知道做不到,那就是有些东西还没有悟到。当然不希望ta受刺激后才悟到。 接下来说一些方法让ta领悟。 先来看 觉知的四种状态: 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当知当觉 先知先觉 很明显这位朋友还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即情绪爆发了伤害到身边人了,才觉得自己学过总做不到,然后很焦虑无法安心。 也有很多人处于不知不觉的,尤其是没有学过相关课程的人。所以他们的人生处于默许的自动导航状态,无法驾驭自己的人生,然后这类人去算命就会特别准。 学过的很多人包括我都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不过后知后觉是分等级的,就是觉知的时间长短之分。 我毕竟在教这个课程,所以我觉知的时间是很快的。有些人的时间是三天、三个月……才想起来自己学过。 所以保持觉知很重要,如果你能保持觉知就可以即时调整自己的能量状态。 保持觉知什么? 1.自己的能量状态怎么样 2.言行举止。 3.起心动念是否良善 必须经常提醒自己,觉知自己的内在状态。 外在世界都是内在状态的投影。就如想要屏幕投影的绿油油草原上始终出现牛羊,修改屏幕是没有用的,必须修改电脑文档。 所以 内在状态调整好,外在世界就会很美好! 保持觉知真的很重要,你时刻要去觉察自己的心情,若是不好,请马上去调整,及时停损。 情绪状态是能量振动频率的指针,当你觉察到情绪不好时,指针就是往下掉的,那就要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就像开车时觉察到油表指针降低了就提醒你要去加油一样。我们的人生也要时刻觉知自己能量状态。 此外,还要觉知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要良善。假如不是出于良善的心去做那些事那些话时,尤其是抱怨,那我们的能量就会从心口意三个地方流出去,折损我们的福报。 和大家分享一下,先前我很多时候都处于后知后觉的。但我现在更多时候是当知当觉的状态。我是怎么做到的?——那就是除了洗澡睡觉都戴着一个 不抱怨的手环 , 提醒自己三件事: 1.保持觉知(自己的能量状态、言行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良善) 2.不抱怨,即时停损,不要造成恶性循环。 3.感恩(行善),提升能量的振动频率。 手环就相当于《秘密》书中讲到的感恩石。 每当我有情绪时,只要一看到手环,就马上提醒我自己保持觉知。之前有做过这样的练习,最近又发奋图强,重新用戴手环的方式来练习,因为保持觉知实在太重要了! 目前戴手环以来持续了十一天没有了抱怨和发脾气,我内心有情绪起伏,但觉知到后就在内在把它消融掉,因此外在状态不会有进一步的纷争。 看着手环,就像有魔力一般,硬生生地把自己的习性调整过来。 提问者是处于知道做不到的状态,那就可以用适合你自己的方式提醒自己去做到,去学以致用。 另外一个问题是“……遇到比较大的事情时 ,我依然会沉浸在旧有的模式中,感觉有些沮丧。” 先看看“ 比较大的事” 换句话说,只要当你把内在力量变得强大的时候,原本的大事就会变成小事。 举例:比如钱,有些东西你以前觉得很贵,买东西都去淘宝,当你越来越有钱了就可以不用考虑价格去精品店买,也不回觉得贵。再如,你觉得某人很高,但姚明来了,你就不觉得他高了。 所以呢一样的道理, 有时不是事情很大,而是你的力量太弱。只要自己强大了,事情也跟着变小了。 第二句,会“……沉浸在旧有模式” 的确,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假如不好的本性移掉,那你就会变得很优秀。所以要善用一些工具提醒自己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去前进,学以致用。 像“感恩石”之类的就很好,只要做到刚刚说的保持觉知,及时调整自己的能量状态,再加上感恩和行善,按照宇宙的吸引力法则、因果法则,你的命运不会不好的。 请提问者朋友们接纳自己的现有状态,允许自己需要时间去慢慢进步,只要不原地踏步就好。后知后觉也没有关系,至少有觉知。 不过有些人会误用,会说“没关系啦,我就是需要时间,去接纳这样的自己,……”把这个拿来当成百烂不求精进的理由。相信来听课的朋友不会是这种状态。 当你能够透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提醒自己保持觉知,不抱怨去感恩,去行善。你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就会很不一样。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决定了你的人生状态。 最后送大家我看到的一句很好的话: 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 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 这三句话我看了很有感觉,因为这三个阶段都经历过。我现在属于成熟的阶段。 我的经历告诉幸福的感觉真的不是百分百靠外在去获得的,虽然外在的东西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发现 幸福是一种心态。 当我有这个认知时,一方面我就可以保持很好的心态去追求我想要的人生和事业。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和我的情绪和平共处,不管是否有我想要的外在,我都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回归比较好的状态。所以内外兼修很重要。 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理念? 前一阵子林肯公园乐队主唱上吊自杀,这个消息轰动国际。 他四十出头,很有钱,要什么6有什么,可是他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关,选择自杀,让外人扼腕叹息! 所以提醒花很多时间和精神去创造外在的丰盛,今天让你赚到了亿万家产,可是你遇到花钱都解决不了的事情时,又不懂得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你会感到很无助,茫然彷徨!就像林肯公园主唱一样过不了心里的关。 所以 无论现在各位几岁,我希望都拥有成熟的心智,去发现原来幸福只是一种心态,领悟的来我们就可以幸福,这样的同时,我们依然可以去设定我们幸福的目标,去拥有我们会觉得幸福的东西。这样人生会更加的圆满。 心得: 保持觉知!保持觉知!保持觉知! 反复听课和读老师文章,这四个字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即便如此,好些时候还是镇不住“情绪”这只“洪水猛兽”! 还好,秋恺老师够务实,不断把实践过确实有用的方法教给我们——善用工具,学以致用,戴上不抱怨的手环加强练习,及时提醒自己做到三件事。 就像主持人应妲老师说的: 我们学的这些东西,不是阅读题,而是实打实的练习题,最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练习,练习,练习。水滴穿石,量变才能质变。 只有持续的练习,才能把知道的东西悟到,从而得到。 今天,我情绪爆发,能觉知,但不想去处理,任由胸口能量的涌动,难以平静…… 还好还是后知后觉地不说话,然后向丽冰老师求助。丽冰老师非常耐心地倾听和分享她的感悟,。 她说:学习身心灵,不是用所收到的正能量和掌声去逃避现实的,而是要勇敢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身心灵学习的道场。把生活过好了,就修好了身心灵。当然这个过程不容易,但必须去面对生活带给你的功课,面对了就疗愈了…… 的确如此!学习是为了生活更好,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去排斥抱怨生活。唯有去勇敢面对生活的每一个考验,就可以不断疗愈内在的一个个模式,内在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力量去面对解决问题,从而把遇到的事和问题变得越来越小…… 生活由此进入良性循环,我们最终会活在平静、喜悦和爱里。 无比感恩秋恺老师的很有爱的ASKA大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老师和伙伴的帮助与鼓励。

哈佛幸福课Tal在完美主义一课讲的一句话“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会对待失败 (总结失败的教训) 还是什么都没(从失败中)学到没上下文难译

如何做幸福女人,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

如何做幸福女人,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一)良好的教养是气质美的前提1.守时2.贪图有度3.态度亲切4.语言文明5.合理的语言表达方式6.不自傲7.恪守承诺8.关怀体贴他人9.体贴大度10.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只要怀有梦想、选对舞台、抓住机遇,女人可以活得同男人一样精彩!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载体。为梦想,随时准备从零开始在优秀的人也有缺点,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闪光点。你总有一样最拿手,之所以还没成功,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或者还没有权利用好它。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伏尔泰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只有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有可能得到它。我们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不妨先冷静地问一下自己:我究竟想干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成功与否只有你自己能作评判。绝对不要让其他人来定义你的成功,只有你能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只有你知道什么能使你满足,什么能令你有成就感。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之后,还要全面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样才能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寻找到自己在社会坐标系中的恰当位置,既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又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总之,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付诸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才成功。乐观的女人,总是向前看,他们看到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的未来和每一个人的快乐。她们认为,快乐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快乐就蕴藏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就要到生活中去。她们拥有着寻找快乐并时刻向前看的好习惯,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快乐而积极的。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到处都是财富,只要去工作就一定会发现财富、获得财富,这就是我成功的秘密。记住:只要总是看到食唔阳光灿烂的一面,这个世界就会更加光明更加美好。如果人们懂得保持快乐是他们的责任,懂得开开心心地完成自己的职责也是他们的责任,那么,这个世界就会美妙多了。快乐应成为我们的习惯,每天都快乐生活。保持快乐,是让别人幸福的最好保证。如果没人给你鼓励,那就自己为自己鼓掌。增强信心的方法:1.只想成功,不想失败2.相信自己并肯定自己3.要往大处想审视自己的缺点1.停止所有批判2.不要吓唬自己3.经营与自己的关系4.教育自己5.保持正直,重承诺6.寻找快乐爱自己,女人本来就是天使相信自己能飞翔,才能拥有翅膀正视不完美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给你的幸福上个闹铃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员.....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现它的真实样貌与内涵。幸福有时很短暂。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宝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拥有生命的黄金。人之所以感觉幸福并非偶然,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或者个人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是否感觉幸福。要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让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人生充满了细节。给恋人一句甜言蜜语,给家人一个电话,给周围的人一个微笑......幸福,并非总是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它其实更多地存在于点滴之中,存在于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在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融汇着幸福的纽扣。细品这西索的一点一滴,你都会觉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暖暖的话语,就足以初级幸福生活的内涵和秘密。明朝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不能让失去,这是做一个真性情人的需要,也是做一个健康、快乐、长寿之人的需要;对女孩来说,童心更不能失去,这是女孩享受宠爱,享受快乐,享受青春的需要。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古人云:”此身闲得易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英国散文家斯蒂文森在散文《步行》中写道:“我们这样匆匆忙忙地做事、写东西、挣财产,想在永恒时间的微笑的静默中有一刹那使我们的声音让人可以听见,我们竟忘掉了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中这些事只是细目,那就是生活。”享受生活是充实人生,帮助人生充满活力的方法。高跟鞋,看起来闪亮无比,但穿在脚上用于远行,却实在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婚姻也是这样,不求浮华但求适合。但无论如何,什么样的脚配什么样的鞋,什么样的女人配什么样的男人,如果女人想嫁个优秀的好男人,为自己找到一生的依靠,就别忘记,男人也有大脑,他们会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就娶了吗?不会的,他们也会精挑细选,再三斟酌,直到碰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位,才会安安心心地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姻要谨慎,同时也要用心经营,幸福总是来之不易的,但是只要时时能为对方着想,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你一定会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你越是想得到他的爱,越要他时时刻刻不与你分离,他越会远离你,背弃爱情。你多大幅度地想拉他向左,他则多大幅度地向右荡去。爱人时常需要从捆在他脖子上的爱的锁链里挣脱出来。我们应当自信,真正的爱是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因此,作为婚姻的双方,请留给彼此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不仅仅包涵空间的尺度,还包含心灵的尺度。留下你自己独特的性格,不要与他如影随形;留下你自己内心的隐私,不要让他感到你是曝光后苍白的底片;留下你一份意味深长与朦胧的神秘,不要试图挽留他离去的脚步。不要幻想他的目光永远专注于你,一切都应是自然形成,在你与他之间留下一段距离,让彼此能够自由呼吸。郑板桥的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洞明世事:聪明易做,糊涂难为,被世事纠缠不清的人难有大智慧、大作为。不要太过计较,糊涂一些又何妨?只有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才有可能从琐事的纠缠中挣脱出来。假如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寻根究底,那实在是既无好处,又无必要,而且破坏了生活的诗意。《圣经》中说:“上帝无法降临在每一个人身边,所以早就了母亲。”母亲,就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人生名利如浮云,其实最值得珍惜的还是家庭和亲情。无论孩子今后去哪、做什么,他都是一个中国人,所以必须让优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渗进他的血液。母亲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在一个家庭中,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出来物质上的必要满足之外,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帮助孩子,使其多学习、多修身、多自立,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而不是躺在父辈提供的安乐窝里睡大觉。教孩子学正道、走正路、干正事,才会使其终身受益,健康成长。马克思说:“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如何教育呢?鲁迅先生的回答是:“养成他们呢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生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纵观当今世界,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锻炼孩子经受磨砺的耐力,鼓励孩子勇于竞争的心里,已成为培养下一代的主要倾向。无论是做孩子的朋友,还是做孩子的老师,母亲都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母亲应该把老师、朋友、母亲这三种角色相融合,教育孩子的时候,既不要忽视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关爱,也不要忘记教育的责任。因为,母亲不仅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良师益友,更是孩子终生的良师益友。在关心孩子成长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心灵上的引导,而不是精神上的约束。做孩子心中快乐的天使。这世间有许多值得您为之努力的东西,金钱、名誉、地位、成就.....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候,你必须给自己一个定位,选择一样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一名职业女性,不管她介入社会程度如何,哪怕当上厂长、经理,当上县长、市长乃至省长、部长,在家庭里她也不能放弃她的传统责任,出嫁前为人女,出嫁后为人妻,生育后为人母。女人任何时候都别忘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和家人聊聊天,和孩子做做游戏,在亲人们的欢笑中体会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事业的成功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但是家庭的美满、和谐是我一辈子的事情,我是一个贪心的女人,我希望两者都可以兼得。我们需要面包,也需要爱情。爱情是丝丝入扣的,需要经营和呵护。人的存在,就像篓子里的螃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息息相关,又互相伤害。但是我们做事情之前都能多想想别人,以一颗善意的心行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就会被削减和免除,流下来更多的是关怀与真爱。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当你苦恼没有人关心你、没人能带给你快乐和希望的时候,想想你能为自己的快乐做些什么吧,试试自己去创造快乐。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你就一定知道该怎么做。善良是一个女人的魅力和武器。女人有了善良才不会迷失方向,心胸才能宽阔,目光才会高远,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信赖和人气。这种内在的气质修养比化妆品更能滋润你,让你的魅力光彩绽放一生。生命中最重要的奖赏是健康。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先决条件,这是一条铁的法则。对于女人来说,只有健康才是美,女人的美丽是灵性加弹性的,拥有活生生肉体的健康女人,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最美的风景,才有资本去享受生活赐予的幸福。金子可以“千斤散尽还复来”,健康却“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命与健康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给我一个家,我会给你整个世界。真正优秀的男人,会希望自己的老婆是由抱负的女人。所以如果女人有梦想,男人会全力支持的。女人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梦想跟随着自己一起嫁给一个男人,只要他愿意帮你实现梦想,就说明她是一个懂得欣赏你的男人。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法国哲学家卢梭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时被恋人、30岁时被快乐、40岁时被野心、50岁时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燥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读书可以丰富人地思想,滋养人的心灵,让女人以更加智慧、更加优雅的方式去生活,而且读书还未女人的魅力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质感。或许美丽有多种途径,但阅读是其中有效地、不昂贵的、不需求助他人的捷径。女性健康饮食原则:1.数量少点2.质量好一点3.蔬菜要多一点4.菜要淡一点5.品种杂一点6.吃得慢一点7.早餐好一点8.晚餐早一点休息是工作的一部分,休息就是修补,只有保证了身体的健康,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知足常乐小秘方1.克服虚荣心理2.不要指望用金钱买到快乐3.抛弃完美主义4.学会喜欢自己5.正确对待舆论6.立刻停止抱怨7.不为失去而烦恼8.珍惜每一时刻9.锻炼身体10.睡眠充足人的烦恼主要来自: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因此,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你就是你所穿的(you are what you wear)!---西方谚语真正的美来源于内心,源于真实的生活。注重内在的修养对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由心生,我们的容颜和气质最终是靠内心来滋养的。美丽需要长年累月的培植,俗话说,30岁前的相貌是天生的,30岁后的相貌靠后天培养。红颜易逝,但源于内心和生活的美可以永存。气质,女人最想要的“抢手货”女人修炼气质的方法:1.学会充实自己。要懂得自我欣赏,但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我崇拜,那样比自卑的女人更可怕。要成为气质可贵的女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文化气息,这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学习,还包括上网浏览、交流,欣赏一部好电影,经常翻阅一些出色的时尚杂志、学学电脑和英文等。只有不断提高修养,女人才能在绚丽的生活游刃有余、潇洒自如,生活也将因此更加丰富多彩。2.学会了解自己。3.展示女性的温柔。温柔体现在通情达理,富有同情心,吃苦耐劳,善良,细致等女性个性之中。4.培养高雅的情趣。5.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一定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外貌,对别人热情,仪态端庄,充满自信,保持幽默感,不要惧怕真实的情绪。为梦想,岁时准备从零开始。充分认识自己,做最适合自己的事。幸福,是上帝赐予那些心灵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礼。-----哲学家伏尔泰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当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换言之,只有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有可能得到它。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付诸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人生不是漫无目的的散步。一定要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尽管最初你可能预料不到以后的机遇,但你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成功不在于事情的难易,而在于“谁真正去做了”。如果你有了想法,就要赶紧去做,当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幸运之神下一次光顾的对象就是你。擦亮眼睛,机遇最爱戴面具。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你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平衡,而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难以把握的,甚至爱情,你可能会变,那个人也会变,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这个世界充满了变数,今天你拥有鲜花和掌声,但这些不一定能永远追随你。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努力向前走,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只要成长,就能成功。勤奋是成功的敲门砖敬业,责任胜于能力快乐工作等于快乐生活1.正确的职业定位是快乐工作的基础,2.工作的效率也是你能否快乐工作的关键因素3.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快乐工作的保障。女人就应该这样,最重要的是你要寻求内心的成长。永远不要把男人、周围环境当作敌人,大女人应当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她不觉得自己的成长是男性、周围环境或者其他人应该为自己做的事儿,而应该有自我负责的态度,好好把自己管理好。做情绪的主人,才能做生活的主角控制情绪的方法1.想法客观2.学会发泄3.生活热情4.每天半小时音乐5.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声嘶力竭地与别人争论并不能赢得所谓的自尊,反而让你丢掉自尊。生后从来不曾完美过,公平只是相对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别再跟生活较真,用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生活,感谢生活给予的,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含了鲁莽 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折射出坚强。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一种力量激情,无论如何,豁达,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豁达平和是一种健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应该去结婚呢?是认识了婚姻抉择真谛的人。婚姻抉择的真谛是:决定成婚时,明知极可能会有更好的人出现,但是此时此地此生,就是选择了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眼前即可掌握的小小幸福,打过未来不可测、不可知的机缘。健康快乐的秘诀1.做一做那些你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2.给一个疏于联络的老朋友打电话3.忘记过去某个时间让你生气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拥挤一种快乐的片段来代替不愉快。4.与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共读一则笑话---笑话是灵丹妙药5.不要轻易许诺6.鼓励别人,给予他人帮助7.尽量与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8.多赞美别人,因为这可能是他最需要的礼物9.当你发现做错了事情时立即道歉,道歉不是弱小的表现,而是勇气的象征;不要自夸,如果你做了好事,最终会有人发现10.试着去理解一些与你的想法迥异的观点11.放松,当你想发脾气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件事可会影响你多长时间12.当有人开玩笑时你要笑得最响亮13.交一个朋友,就如在你的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纪14.不要对一个孤注一掷的人说泄气话。乐观一点,有助于达到目标15.对好事表示欣赏,这样既阐明了你的观点,又培养了良好的心境16.读一本好书,扔掉那些书17.需要勇敢的时候,问问自己:“人生能有几回搏?”18.好好照料自己。对食物有所选择会让你感觉更好,外表也会更美观。19.不要听任烟雾污染你的空间,及时制止在你周围吸烟的人。20.还掉你借的书,整理衣柜中的衣物。21.把抽屉里的照片取出来,装入影集22.看到人行道上有果皮,拾起来扔进垃圾箱里,别置之不理。23.不要说你自己都怀疑是对是错的话,不要做你也不知道是对是错的事情。24.满怀喜悦的看待周围的景观25.案首挺胸的走路,多些微笑,你看起来至少要年轻十岁26.不要害怕说“我爱你”---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生命中有了爱做伴,你就会有所收获。

读《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幸福课》有感

花了一天看完这本书, 大概就是教你思考怎么处理和自己的关系罢。 虽然不存在什么科学数据,更多的是案例引导, 但样本的经历,却也着实具有很普遍的参考意义。 内观时,你既不宜离自己太近亦不宜离自己太远。聊几个对我影响和触动比较深的观点。 听没听过这句,愿上帝赐我勇气接纳我不能改变的,改变我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能辨别两者。 于是很多人,都在问,我要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智慧? 这样的思考,最终往往都没有答案。 因为答案无非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学习和成长。 废话。嗯。 作者的观点,给了我另外一种角度。 他说,智慧其实不是你真的能辨别什么,而是用常识性的判断做出选择,坚定的相信,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去脚踏实地的成长。 秉承着相信,关系是不断成长的。也因此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经营和改善这段关系,无论这个成长的过程有多么艰难,矛盾总是可以消除,关系总是可以改善。 换句话说,智慧是一种修复能力。杂事,琐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把想做的和不想做的事区隔得太明显。 觉得事情就应该分成,我们觉得有意义的&我们觉得没有意义的。 但实际上,一件事不管你想做或是不想做,用的都是你的时间。 生活的每一步,你都要慢慢走过去,无法按快进也无法按暂停,生命一开始,序幕就 已拉起。你得临时为自己编排。一步都省略不了,所有人都在看着你。 这些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别天真的告诉自己,见识过好的便难以忍受坏的。 承认命运反复无常,就会减少对生活的失望。匮乏感,源于不受控。 承认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不设置完美主义,同时尽量给别人以稳定的预期。 培养容忍匮乏的能力, 培养制造盈余的习惯, 建立从简的决策程序。 真正的生活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的不如意。 正是过度渴望,才导致了所希望的事变的不可能。 正是恐惧,使得所害怕的事情出现。 拖延的背后不是拖延,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恐惧和渴望。 高标准会增加我们的挫败感,提醒我们的不完美。 宁可在自我批评中拖延,也不愿去面对费力挣扎却仍然可能失败的风险。 希望和恐惧,梦想和现实,自我超越和自我怀疑 在一对对矛盾中挣扎着等待突破的人性。不要轻易的贴性格标签,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也不同。 认同自己才会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更加认同自己。 想要改变自己需要两个支点: 1)有不断积累的彩小成功的经验 2)在那些令自己害怕的领域,有自己的优势 成为自我的教养者, 我们既没法让别人承担我们的命运,也没法帮助别人承担他们的命运。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跟人交往觉得麻烦,不跟人交往又感到孤独。 这只能说明,你是匮乏者的心态而非成长者的心态。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而这些生活的麻烦,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爱情的。 你躲过了这些麻烦,同时也错过了很多欣喜。 而且,你真的以为你躲得过这些麻烦吗? 若不经历麻烦,我们无法变得丰富,至于解脱,更是无从谈起。 你要放弃你原来站立的地方,去经历不确定的焦虑,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你发现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原地,不知道如何自处。但损失,却开始变得真切起来。 有时候,人正是借由失去获得成长。生命影响生命,没有比这个更美好的事了。 幸福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经历、得失、意义,终融于时光,积累为人生,它仅属于你,独一无二。 让自己的生命活起来,你就需要在生命里发生点什么。 去旅游、去冒险、去恋爱、去抱怨、去走极端、去开怀大笑、去深夜痛哭,去做任何自己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 我们先要有欲望,然后才有挫折,接着才会在艰难的选择中发现自己是谁。 你之所以觉得自己的人生很顺利,没什么苦难,一切也都平平淡淡,恰恰说明你在逃避。 内心的平静,只有在折腾以后,才会真的得到。不被教条所困,也不从生活中逃离。 只有当我们经历足够多的事情,才会读出自在和解脱。 而所有的经历,都需要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位置,连接自己和他人。 是爱。

YYY看哈佛幸福课的心得

几年前就收藏了哈佛大学的Positive Psychology公开课, 这课程在市面上被称为哈佛幸福课,可能为了更接近大众吧,教的东西的确是人人皆可受益。(课程链接→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_全23集_网易公开课 ) 但几年前看了一集就没看下去,甚至我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与积极心理学有关,但还是没有去看这个课。最近几个月心情不是很好,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看了认知疗法相关的书后,觉得不过瘾,然后终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把23节课看完了!课程内容超棒,老师超棒,简直爱上这老师了! 好了,接下来我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听课心得吧。(以下并不是课程所有内容,我只是挑出自己特别有感悟的部分哈~)前几个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一种状态。我在gap year的时候是很开心的,但回到广州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变得不开心;去西藏旅游是很开心的,但回到广州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变得不开心;刚进入自己喜欢的演出行业是很开心的,但过了一段时间接触到一些神奇的事情之后又变得不开心。然后我就开始有点绝望,感觉自己的快乐是无法持续的。 我可以现在再跑去旅游,可以现在去山区做义工,可以现在就去打工换宿,去做一些令自己开心的事情。但我意识到我去追求的开心都只是短暂的刺激。时间流逝之后,我又变回那个不开心的自己。 难道我的本质就是不快乐吗?如果我能预见到我做的事情只能给我带来短暂的快乐,那我还应该去做吗?如果我连短暂的快乐都不去追求,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带着这些困惑,我开始学习这个课程。前几节课老师讲的东西,就刚好有解答到我的问题。 每个人天生有自己的基础幸福水平,外界的事情只是使自己的快乐水平围绕这个基准线上下波动。例如,考上理想的学校、获得心仪的工作,会使自己达到快乐的峰值,但一段时间后,会下降到原来的基础水平;如果失业、失恋、生病,自己会不开心,但一段时候心情恢复,也会上升回到原来的基础水平。 无论怎么样,最终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波动。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基础幸福水平。 这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要怎么改变呢? 1. 50%由基因决定。这个我们是改变不了的。 2. 外在环境只影响10%。外在事物只会产生非常小的影响。 3. 另外40%由意识可支配的活动决定。指的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怎么去理解事物。而这部分才是我们应该去关注,应该去努力转变的。(难怪所有哲学、宗教都关注内心的修炼,所以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benefit finding的人,看什么都会看到好的一面,一种是fault finding的人,看啥事都先看到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正如爱默生说的:To different minds, the same world is a hell and a heaven. 而如果我们想要使自己的世界变成天堂,就要努力让自己关注积极面。 老师经常说:“问题引发探索。”你提出的问题经常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他还做了一个游戏来说明,给几十秒时间大家看一张图,让大家数出里面有多少种形状。时间结束后,老师却问,刚刚某个形状是什么颜色,这时候,几乎没有人答得出来,因为大家刚才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个,所以没有留意到。同理,如果我们平时生活中只关注消极的问题,那我们可能会忽略很多美好的事情。 反思一下自己,我其实也是一个很容易会去思考消极问题的人。为什么世界那么不公平,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为什么自己不开心,为什么那么多人不遵守规矩……而想要转变,应该多问自己积极的问题:什么使我开心?身边人有什么优点?父母爱我的表现是什么?等等。 看回【缘起】里面我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从消极的角度去说的,而当提出了消极的问题,自己会变得更不开心。所以,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转变的地方。 老师还讲了他外婆的故事,非常震撼和触动,我当时看这段的时候在公交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很难用文字去讲述这个故事,所以我直接把这段视频剪出来吧(8分钟讲了一个故事)。“重点不在于事情是怎样的,而在于你看待事情的方式。”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不是能够运用自如,又是另一回事了。老师也说,他教得其实都是常识,但其实common sense is not that common. 很多人以为是: 【事情】→【情绪】 但其实是: 【事情】→【对事情的认知】→【情绪】 所以情绪并不直接由事情引起,而是由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引起。认知疗法要做的就是转变中间的认知过程,从而转变我们的情绪。 用自己举个例子吧,例如我被人批评的时候,我会很生气。运用认知疗法的话,就需要理性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我是不是放大了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我是不是只看到别人批评我的时候,忘记了其实对方经常肯定我?我是不是错误地以为每个人都会懂我?事情100%由我控制的吗?当知道自己对事情的认知存在扭曲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生气是没有必要的。(不过真的很难啊啊啊啊啊,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比较容易情绪化的人,羡慕那些天生就乐观平和的人) 推荐一下戴维·伯恩斯的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里面讲了蛮多认知疗法的练习。人们通常都是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生病的时候,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失去亲人朋友之后,才会后悔;发生了不幸之后,才会意识到以前的生活有多好。 难道我们一定要等到悲剧发生,才会醒悟吗?No! 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关注身边细小而美好的事情,学会感恩。老师在课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When we appreciate, the good grows. When we don"t appreciate, the good depreciates.”如果我们感激人性中好的一面,那它会增长,我们就会拥有更多。如果我们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那好的东西也会慢慢枯萎。 其实这个话题真是老生常谈到不行了。但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做到?我在生活中就经常遇到只会抱怨,却不懂感恩的人,经常遇到连“谢谢”都不说的人。(好了不吐槽) 不过这也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练习。我在无数本书里面看到过介绍“感恩日记”的练习,也就是每天记录当天自己最感恩的几件事。虽然看起来有点矫情,但科学实验证明对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际关系有显著的作用。我自己也已经进行了一个月的练习,感觉非常好。(不试不知道哈哈哈)另一句老师的名言:“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 There is no other way to learn.”生命是循环的过程,而不是一条直线,想要成长,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人际关系,抑或是组织、国家。 研究表明,绩效更高的组织,是那些允许员工犯错并从中学习成长的组织。家庭也一样,那些能够自在地谈论失败与错误的家庭,会更加幸福。有一个比较令我吃惊的结论:如果夸孩子聪明,那ta反而可能会变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的人,因为如果ta失败了,那说明自己不聪明;如果夸孩子的努力,那反而ta会更加勇于尝试。 所以说夸人不要乱夸,尤其是小朋友,应该多赞美在过程中他们的付出,而不是仅看到结果,这样他们会更享受过程。 老师还强烈推荐一个美国黑人女教师的书 Marva Collins" Way 。Marva Collins的学生都是那些别的学校不愿意收的“问题学生”(有智力缺陷或能力障碍),但最终都被她教得十分优秀。她简直是教育界的传奇人物,还拒绝了美国总统邀她出任教育部长的邀请,坚守在一线教育岗位上。 无论是怎样“无可救药”的孩子,她都充满信念,跟他们说,我相信你可以的,但是你要努力,不怕,我爱你,我陪着你。(是真心相信的那种,而不是表面的夸奖,孩子是会感受到你的信念)然后小朋友的自信心慢慢建立起来,会去享受学习的乐趣。 信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吧。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用了七十多年时间追踪七百多个人的人生,研究人员想找出怎样的人会更幸福。TED视频如下: 最终结论是,无论出身如何、成就如何,都没关系,最终使我们幸福的,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我们的亲密关系,这比世界上其他事情都重要。其他事情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到达顶峰,然而,很快又会回到基础水平。而人际关系是能使我们更快乐的事情之一。 而老师也强调,培养感情是没有捷径的,“If you want a relationship to thrive, to succeed, we need to put a lot of work in it.”。 具体要如何投入?有太多书都有讲,我就不多说了。我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有几条万能的建议,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适用的。想更健康?想心情变好?想皮肤变好?想更专注?想更有自控力……通通适用! 《积极心理学》的课上,老师也从身心关系的角度给出了这些万能的建议: 1. 一周4次,每次30mins的体育锻炼 2. 每天10-15mins的正念冥想(或至少每天深呼吸几次) 3. 每天8小时睡眠 4. 每天至少5个拥抱,12个最理想 虽然看起来都很简单,但真的能做到却很不容易。能做到才叫真正的“酷”,哈哈哈哈哈哈。每个人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可以拥有的东西也非常多。但是不是拥有得越多越好呢? 正如听一首喜欢的音乐是一种享受,但如果两首好听的歌同时播放却变成了噪音。好东西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研究表明,时间的充裕比物质的充裕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所以不一定要做很多,只要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然后付诸行动就好。 即使找到想做的事,工作量也不是越大越好。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休息才能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工作。如果通宵工作,智商会降低10。(感觉现在很多公司要加班加点工作,以为越忙越好,其实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想让世界更加幸福,自己先要幸福。如果想要照顾好别人,先要照顾好自己。 前几天我跟一个正在怀孕的闺蜜吃饭,我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夫妻关系上更重要,只要你们和睦幸福、互相扶持,小朋友反而没什么好担心的,在爱的氛围下,ta自然会形成健康的人格,这比ta学多少知识技能都重要”。 老师也讲了幸福传递的例子,如果你可以让3个人微笑,而这3个人又分别令其他3个人微笑。那么只要20次这样的传递,全人类都会微笑。这就是社会关系的指数本质。 所以做好自己,让自己开心幸福,也相当于在为世界作出贡献了。回到一开始我自己的困惑上,看完课程之后有挺大收获的: 1. 外在事物能带来的影响很小,相比追求外在环境的变化,我应该focus在内心的转变上。这样无论我在哪里,在做什么,我都可以开心快乐。 2. 关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美好的事情,珍惜和感谢这些美好。 3. 理性地识别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方式,从而改变事物对我情绪的影响。 4. 接纳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有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经历不同的事情才会成长,就像如果不是前段时间心情不好,我也不会认真看完这个课程,从而学到那么多。 由于我的文笔有限,可能写得像鸡汤一样。但其实都是心理学上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建议。了解了人类心理的运作方式,才能更好地让自己开心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开心幸福。

哈佛幸福课—读书笔记(一)

1.幸福其实很简单,你的生活越是简单,想法越是简单,幸福往往就越容易来到你身边。 2.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只要自己觉得尽了心,尽了力,豁然面对已有的成果,坦然接受,不强求,便能做到知足常乐,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 3.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只能自己体会,只能通过自己的内心去感受。 4.幸福不在远方,不在外面,幸福就在我们自己心中,你能感觉得到。珍惜当下,珍惜拥有,就是最幸福的人。 5.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6.在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不要总是在回忆过去或是憧憬未来而耽误了现在。因为现在这一刻才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一刻。 7.人生很长但是也很短暂,幸福不是到了终点才能享受得到,幸福就是眼下,就是现在。 8.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倒不如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因为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比如,因为某一件事,那么今天的我比昨天幸福;或者我同样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以后的每一天都会更加幸福。 9.懂得知足常乐,就会得到真正的永无终点的幸福,因为容易知足的人,时刻处在幸福中。(这句话说的好像就是我自己,因为我就特别容易知足!) 10.如果我们在拥有时不珍惜,那么我们也将很快的失去所拥有的东西。(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并好好珍惜所有也会带来幸福的,我觉得。) 11.我们不应该哀叹于还没达到的幸福境界,更不要为了自己到底有多幸福而去苦思冥想,因为想与抱怨都是没有用的。(追求幸福需要实际的行动,所以踏出第一步,行动起来,幸福自然就能出现。)

积极心理学: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告诉你幸福的8个方法

2002年,泰勒博士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教“积极心理学”课程,当时只有8个学生选修,中途还有2个人退出。但是,接下来的一年,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门课程。 2006年,“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越“经济学原理”,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泰勒博士本人被哈佛学生誉为“人生导师”、“最受欢迎的讲课者。” 2007年,泰勒博士第一次为中国高端企业家开设了课程。 20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MBA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 可见,“积极心理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逐渐被大家认可。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泰勒博士写的书《幸福的方法》的精髓。 1 、四种人生模式。 泰勒博士根据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归纳出四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是当下的奴隶。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 这种类型的人,总是为未来忙碌,他们是未来的奴隶。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 这种类型的人,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他们是过去的奴隶。 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 这种类型,是泰勒博士提倡的模式,也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2 、改变固有的模式,养成积极的心理习惯,每天感恩5件事。 通过对照自己固有的人生模式,反思、调整、刻意改变,重新养成一种积极的心理习惯。 扭转过去,重塑模式,重新定义看问题的角度,是一件艰难、但可行的事情。 比如: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难管教,可是你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想要孩子,却生出来。 一下就把消极的思维,扭转为积极的思维。 每天感恩5件事:感恩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感恩自己和家人平安无事、感恩今天你吃到了美食、感恩你有一份工作让你谋生、感恩朋友帮助了你…… 每天感恩5件事,有益于培养积极的心理习惯。 3 、全然接纳自己。 马克.吐温说:“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然后慢慢走到18岁,那生活会幸福无比。” 很多人不自信,不快乐,不幸福,是因为不接纳自己,不接受现状,徒增烦恼。 幸福的人,会珍惜、并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创造未来,而不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唉声叹气。 4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方向。但设定的目标如果和自己的实际不和谐,人又会陷入新的矛盾中。 和谐的目标,是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喜欢做的,三者结合起来的最佳平衡。 5 、寻找使命感,热情是幸福的动力。 每个人的使命感不一样,可以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使命感,人做事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动力。 激情会转瞬即逝,热情却永不磨灭。 6 、简单即是幸福。 这和当下流行的“断、舍、离”是同一个意思,把复杂的生活,变简单,腾出空间,幸福才能进来。 7 、幸福是无限的,坚持幸福至上的原则。 佛祖说:“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 与物质的东西不同,幸福是无限的。 当今人对“物质至上”的坚持,为了土地、石油、黄金或是其他物质财富,让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爆发战争。 坚持“物质至上”,会走上竞争,战争的道路;坚持“幸福至上”,却不会因为分享而削弱幸福。 不同的集体价值取向,会导致人类走向不同的命运。 8 、幸福不是等来的,幸福从现在开始! 如果你认为一定要等到某一个人,买到一所房子,实现某个目标,才是得到幸福。那么这种观念,是被动的,是被外界左右的。这是幸福的假象。 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在。 书中说:“外在的东西,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它们无法使我们真正快乐。安宁必须是内在的。如果你觉得开心,那种幸福是可以传递的,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还等什么?幸福从现在开始!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每日读书,不忘初心 今日阅读:《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泰勒.本-沙哈尔 著 每天解读一本好书,喜欢可以分享、转发、关注。

为什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居然是一堂”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哈佛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哈佛幸福课》(琪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PwT256BchOHSUhWplV4GQ 提取码: djcv书名:哈佛幸福课作者:琪琪豆瓣评分:5.0出版社:武汉出版年份:2011-6页数:229内容简介:《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u2022本u2022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泰勒博士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他的幸福课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美国、西欧及中国很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多次进行了报道。泰勒博士的幸福课程被全世界各大企业领袖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你知道怎样获取幸福吗?泰勒u2022本u2022沙哈尔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做了关于人生幸福的思考与解读。琪琪所著的《哈佛幸福课》浓缩了泰勒博士幸福课程的思想精华,诠释了幸福的深刻含义,启迪人生,发人深省,是一本极具励志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你的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主要标尺, 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这场游戏。竞争与压力,机会与选择,我们看似得到了很多,但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甚至迷茫。 你幸福吗?或许这是一个比“你成功吗?”更有价值,也更难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只要你静下来,就会自然出现的问题。夜深人静,我们总会不自觉的问自己幸福吗,快乐吗。 说到底,人生最重要的,是来自我内心的幸福感,仅仅依靠外在的财富和成就是解决不了。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课》是一本关于人生幸福问题的书,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作者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15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书中有关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经典心理学问题以及深度探讨,深入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以及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还有一些咨询来信以及作者的温暖解答。通过本书,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学习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技巧。下面就是笔者读完本书后最有感触的几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曾今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很多人认为这是反对庸俗生活的一种表态,一个宣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大的世界都不在此时此地,而是在远方,它意味着变化,希望丰富的体验,和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这也可能是很多人逃避现实,麻醉自我的一种手段。 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因为当下生活的挫折,因为对自我生活的失望,所以幻想着远方可能回带给自己不同的体验。 远方让我们向往,也让我们感受到焦虑。不管远方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想,我们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想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 也行有些人确实可以通过环境,来改变自我,更多的人却还是陷入原先的生活模式。 生活没法通过简单的换个环境就重新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长的过去。我们的行为习惯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就消失,他不在环境,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回应里,在我们和环境互动中。 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模式,了解它们的历史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当环境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去尝试新的的模式。 有一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自我改变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的很不如意。对工作,上级,同事都心怀不满,决定辞职。同时决定在工作的最后一天,全新的投入工作,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给自己一个纪念。结果,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却发现,自己感觉挺不错,甚至有点喜欢工作的感觉,同事,上级也没有那么讨厌,反而都很友善,于是放弃了辞职的念头。 接受自我 人们会通过和自我期待作比较,来判断自己的好坏,真实的自我和幻想中完美的自己,正是参照停的两头,幻想中的自我越完美,你就越容易受挫折,就会越焦虑。 当我自己用优秀与否来评判生活,我们就不自觉的把生活分成了两种, 一种是成功,一种是失败,我们会排斥自己的另一部分,当我们用这种框架来看待生活时,常常会陷入焦虑和不安。 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 “正是恐惧,导致了所有害怕失误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所有的希望都变得不可能”。 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的的恐惧,我们会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自己的缺点上,甚至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有很多完美主义的者,一旦事情不如预想的就会自暴自弃,否定自我价值。 古希腊斯多葛哲学派,他们相信保持平静最佳的方法就是,彻底的悲观主义,愤怒和失望源于乐观主义的期望。 降低自己的期望,接受真实的自己,可以有效的缓解我们的痛苦。 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把理想完美主义的执念和侥幸彻底浇灭,不再妄想,不再希翼,我们不再与世界为敌。也不再与自己为敌。 我们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我们开始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所有的现实都会成为我们进步的条件,而非阻力。接受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平庸,我们就要越努力,我们可以带着问题上路,从踏踏实实简单的事做起。 琐事是道 因为目标,所以有了对意义的想象。我们把生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意义的,一部分是琐碎的。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脱离前一部分,得到后一部分。 我们排斥琐事,是因为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这些时间是我们的。而不想做事情的时间,会认为不是我们的。实际上,这些时间都是我们的时间,我们都有责任好好去珍惜。 事实上,一件事情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情,性质决定,而是由你对他的态度决定,如果你不侵犯它,以庄重的态度对待他,那么它就是重要的事情,因为每一部分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爱克哈特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中说:万事万物都是深刻相连的,意味着好与坏的心理标签最终就是幻相,好坏只代表了我们狭隘的观点,只是相对的的真实。 当你不再排斥另一部分的时间,你的生命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并不是按部就班,按照计划一成不变的机械进程,我们的很多人生大事往往都是计划外的产物,恋爱,工作,生孩子,这些往往都是不期而至,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生活,我们便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禅宗教导门徒们要时时观照,保持警觉,不被自己的思维和偏见所束缚,少了一些分别心,我们能 更很完整的智慧。 尝试以认真的态度,做一件琐碎的事情,比如洗碗,扫地,做饭,或者照看孩子,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 坐卧行走皆是禅,把它们当作修行一般的真实感受,感受事情的每个细节,观察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情绪和感受,也许,你会发现我们同样会获得快乐的感受。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还是不断成长的? 你相信的处境可以改变吗?进而你相信的你的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吗? 德韦克教授认为这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 成长性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能力是不断成长,并把注意力放在发展上;固守性思维,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会把注意力集中现状。 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当下的得眼光,静止的看待问题,比如财富、关系、能力。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那很多烦恼就会消失。 对待生命 自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存在。他是我们在环境中,在应对困难,作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来的。 生活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成功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可以选择,每个人都可以经由自己的努力,活出真正的自我。我们做事的动力,不只是想跟别人比输赢,我们每个人努力成长,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扶持,最终我们通过不断的发展来完成自我的创造和成长。 对待挫折 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冒险,接受失败,认为失败乃是进步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他们会把挑战看作成长的机会,因而迎接挑战。他便把努力看作激发自己能力的必要手段,并努力陪同,他们更容易面对批评,会把批评看作对自己的帮助,对于别人的成功,他们不会妒忌他们,相信自己一样达到一样的的水平。 对待关系 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相信关系是不断成长的,因此更愿意投入精力来经营和改善者的关系,他们相信无论成长过程有多么艰难,矛盾总可以消除,关系总可以改善,他们也愿意相信,好的婚姻和爱情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沟通和理解,需要维持和经营。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曾说:“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有修复能力的家庭,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只要具备了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现实中一般的情况是:如果你想努力和发展这段关系,对方总能感到你的善意,而当你产生放弃的念头,对方也会有更多的不安全感,两个人的矛盾就会升级,也会找更多放弃的证据。 苏菲教有一个故事: 有位住在中东的国王,总是在绝望和快乐的情绪中摆动,痛苦不堪。他听说有位受人尊敬的得道智者,已经大彻大悟,于是就派人去全国寻找,最终找到了这位智者。这位智者答应了告诉他秘密,他送给了国王一枚戒指,告诉国王,时刻带着这枚戒指,下次如果有事发生就默念戒指上面的文字,戒指上刻着“ 这个,同样的,也会很快过去。 ” 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会超然客观,面对失败和痛苦我们不会成谜其中,面对成功我们也不会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生命的意义是人生发展动力,也是获得幸福感重要源泉。没有意义的人生,会让人感到空虚,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人生就会失去鲜活的力量。 生命的意义是自己创造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毕淑敏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中说道,“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马克斯韦伯:“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努力的去生活,去旅游,去恋爱,去冒险,去工作,开怀大笑,深夜痛哭,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真实的生活是人生意义的土壤,当我们更真实的生活失去联系时,我们无法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我们的阅历越丰富,我们的体验就会越充足怕,也能发现更多的意义。 意义的本质在于链接 人生意义的本质在于连接,这种链接包括空间链接:自我和他人联系,个体与群体链接;也包括在时间序列中的链接,由此刻与过去和未来的链接,当个人感觉到自己是更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时,我们便会产生意义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关系,家人,朋友,爱人,同事,在人际关系上连接自己和他人是爱,如果我们彼此需要和被需要,爱和被爱,那我们就会有意义感。相反,如果我们是孤立的,与人隔绝,就会感到空虚。 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是目标,目的感是意义的重要来源,当个人感觉到自己和未来的链接,你会发觉当下的意义。如果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的过去是怎样达到现在,现在如何前往未来。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人生每个阶段在我们生命的位置和意义。 小结 幸福之途坑多路少,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充满缺陷的世界中,但我们想象的生活却是完美的幸福,我们需要承认这种不完美,并从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机。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生活,改变现状,直面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拓展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认真生活,去创造更多的体验,让自己的人生丰盛幸福。 金句 当情绪和理智需要协调一致时,理智总会屈服于情绪。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积极的生活不是应该,而是想要,他从来只是一个选择,有时,还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要作为一个有趣的人,总要做些不一样的选择,付出一些世俗的代价。 生命影响生命,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YpnRirckM2EuHewFVqEIQ 提取码: m6a7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34A_w9tEQOkngZcQZ6V6g 提取码:mjov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哈佛大学的塔尔博士教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中第二讲中出现的那幅求几何图形的图是哪一幅?

你好,是这个吧。

读后感《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关于“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 有人会说,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爱打小怪兽。 有人会说,幸福就是和喜欢的人一直在一起,一辈子都不分开。 你觉得的幸福是什么呢?看完这本书后,觉得作者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果然经验丰富,通过解答生活的不完美,从而引导读者找到心中的幸福。 这本书的第一特色是形式新颖,采取的是“书信往来”的方式,有读者提出心中疑问,然后陈老师给出回复。 之前的自己很喜欢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或者是言情小说,心理学的内容接触较少。 但是拿起这本书直接看起来,没有觉得不适应,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文字,解决困扰读者很久的“心病”,让我这个外行也看得懂。 比如有个读者就说了,自己的前二十多年都是父母安排的,读了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但是大学期间就是玩游戏荒废人生,毕业后也是父母帮忙找的工作。突然有一天他醒悟了,是自己把一手好牌打臭了,于是他想辞职,想出国留学,开始另一种新的生活,重新开始。想让陈老师给建议。 陈老师没有一上来就回复这是好是坏,而是分析“这是一种不愿面对之前受到挫折的自己”,认为自己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来自父母,即使工作的再好也没有成就感。可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好的坏的只会经历这一次,即使你去了很遥远的地方,那些记忆依然存在。 陈老师讲了这些,剩下的选择权依旧是在读者手中,具体怎么选择,就看读者自己了。同时,这本书的第二特色是“医者自治”,就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留有“课后题”(思考一下和实践一下),读者可以解答这些问题,然后促进自我成长。 当我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会在纸上写下我的回答。 比如有题目是“制订你的五年计划”,我就感触颇深。 现在的我毕业刚参加工作,不像在学校的时候有老师督促我们,给我们指明方向。工作了的我们只能靠自己,从慢慢适应一个人的独孤到慢慢寻找同频的小伙伴,慢慢的从校园人到社会人,慢慢的对工作了解多一些,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份工作,现在,为了生活,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这份工作。 看了书中的制订五年计划,我就很感兴趣。 分别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列举三个目标,思考完成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同时思考完成这些目标的时候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找到解决方式。这么一步步的来,让自己的未来目标更加明确,获得自我成长。这本书的第三特色是“金句满满”,陈老师的书中每篇故事的标题都是一句“金句”,下面分享几句。 第一句,“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但是我们又彼此不同。 第二句,“纠结的本质是匮乏”。觉得我自己个儿是个纠结的人,面对选择的时候不知道该选择哪个,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豁然开朗,因为匮乏,这两种选择对于我来说,都是需要的,所以我纠结了。 第三句话,“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可是面对家人的时候,心情很容易真实爆发,威力蛮大。有时候就想着不想回家,不想面对家里面的烦心事情,可是真的离家远了,自己是孤独的,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去面对,很多家人相聚欢乐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道。 这个事情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哈佛幸福课: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幸福课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各位,早上好,很高兴能回到这里,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教授这门课是因为,在我读本科阶段时,非常希望能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可能这门课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样,也可能并不适合你。但希望几堂课后,你能有个大概印象,让你决定这门课是否适合你。我在1992年来到哈佛求学,大二期间,突然顿悟了,我意识到我身处让人神往大学校园,周围都是出色的同学,优秀的导师,我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运动,那时壁球打得不错,社交也游刃有余。一切都很顺利,除了一点,我不快乐,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也就是在那时,我决定要找出原因,变得快乐,于是我将研究方向,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变得更快乐?渐渐地,我确变得更快乐了。主要因为我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本质上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其理念应用到生活中,让我无比快乐,而且这种快乐继续着,于是我决定将其与更多的人分享。选择教授这门学科,这就是积极心理学。1504号心理学课程,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一全新,相对新兴,令人倾倒的领域,希望同时还能探索我们自己。我第一次开设这门课程,是在2002年,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只有8名学生,两名退出了,只剩我和其他六个人,一年后,学生稍微多了一点,有300多人参加,到了第三年,也就是上一次开课,有850人参加,是当时哈佛人数最多的课程,这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因为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对这一奇特现象非常好奇,“竟然有比经济学导论更热门的课程,怎么可能呢?”。于是我被请去参加各类媒体采访,报纸,广播,电视,从这些采访中,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模式,我前去参加采访,进行采访,结束后,制片人或主持人会送我出来,说些诸如“Tal,多谢你抽空参加采访,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的话。我漫不经心地问,我无所谓,不过总得回应,“有何不同?”。他们会说,“这个嘛,我们以为你很外向”,下一次采访,结束时仍是如此,“多谢接受采访,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又一次,我漫不经心地问,“这个嘛,我们没想到你会这么内向”,下一次采访,仍是如此。“有何不同?”,“这个嘛,更开朗,更外向”,下一次采访,“这个嘛,太害羞了”,因为采访中我容易紧张。差不多有几十次采访,每次都是“好交际,更开朗”,“不含蓄,更外向”,诸如此类,最绝的一次,是波士顿一家地方台。我去参加采访,聊了很多,我觉得进行得不错。采访结束,主持人是个热情开朗的男生,他送我出门,拍着我的肩说,“多谢接受我们采访”,然后又是那句,“不过,Tal,你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我问,“有何不同”,你要知道,那时候,我已经完全被打击了,不过我还是漫不经心地问,“有何不同?”。他看着我说,“我也说不上,Tal,我以为你会更高些”。更高些?什么?,1米70…是1米69不够格传授快乐吗?我考虑了很久,仔细思量了,整件事从头到尾。我似乎明白为什么他们期望不同了,因为他们要说服自己,说服观众,“这门课怎么会比经济学导论热门?”。唯一的解释就是,导师非常外向,充满领袖气质,乐观开朗,当然了,还很高,可惜我的名字少了一个L。但是,是啊,真可惜,所以问题是,他们找答案找错了地方。也就是说,他们不该关注信息传达者,而应该关注信息本身,我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我参与过其他大学积极心理学课,遍及全国,乃至全球。

《幸福课》中让我有感触的话

1不懂生活的艰辛,就不会有渴望。如果没有渴望和追求,成功也就没有意义。2.要想一潭死水活起来,需要源源不断的把活水引进来。要让自己的生命活起来,就需要在生命里发生点什么,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 3.苦难有苦难的价值,麻烦有麻烦的作用。若不经历麻烦,我们便无法变得丰富,至于解脱更是无从谈起。躲过了这些麻烦,同时也错过了很多的欣喜。4.当我们说憧憬未来的时候,其实是说现在不够好,当我们说改变自己的时候,其实是说自己不够好,而现在的自己正是我们生活的全部。5.生活就像骑一辆自行车,路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但只有在行驶中你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转向、把握平衡。6.一件事儿是不是琐事,并不是由这件事儿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如果你不侵犯它,以尊重的态度对它,那它就是重要的事儿。8.家庭是人格的制造工厂,但是极少有极端可恶的坏父母,更多的是有着各种缺陷的普通父母。他们受制于时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长环境和社会地位。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不想爱孩子,而是不会,他们甚至意识不到问题,伤害却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了。9、生活没法简单的通过换个环境格盘重来,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常常的过去并不会因为到了远方而消失,他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对挑战的应对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10.有时候我们排斥琐事,是因为当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认为这些时间是我的时间。当我们做不想做的事情时,就会认为他们不是我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是我的时间,我们都有责任好好的体验,认真度过。11.接受平庸不是意味着停止奋斗或者折腾,有时也意味着接受自己的限度,放弃虚幻的主角光环,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放弃对自己的幻想,回归现实。把每一步做好,你可以在平庸中不那么平庸。12. 我们都难逃一死这个事实,既让人失望又安慰人心,跟这个更长远的已经确定的结果比起来,生活中经历的短暂的不确定性,实在太过渺小,而不需要费力去计较了。 13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你期待父母怎么爱你,你就怎么爱自己。

《幸福课》5-2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篇文章讨论一下 信念 的力量。 罗杰·吉伯特·班尼斯特 直到1954年,在4分钟分跑完一英里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医生们证明了4分钟是一英里跑的极限。生理学家进行了各种实验,从科学上证明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人类不可能跑进4分钟。 反过来,运动员们也以实际行动印证了科学家们的论断,一英里跑的记录是4分钟2秒、四分钟1秒。。。自从有一英里跑这项运动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跑进四分钟。 运动员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罗杰·吉伯特·班尼斯特说:“跑进4分钟是可能的,我要跑给你们看。”说这句话时班尼斯特的个人最好成绩是4分钟12秒,所有人都把他的话当作一句戏言。 班尼斯特没有理会别人,和最好的运动员们一样继续刻苦训练,4分钟10秒、4分钟5秒、4分钟2秒。可是在这里他停了下来,就像其他运动员一样走到了自己的极限,他无法突破4分钟2秒。 4分钟2秒,他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只是最好的运动员之一。但是他依然坚持说:“在这件事情上,人类没有极限。我们可以跑进4分钟。”这之后就是一直的坚持,一直的失败,一直的坚持,过了很多年。 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在母校跑出了3分59秒,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整个西方世界的头版头条写着“科学受到了挑战!”,“不可能成为可能”。几十年来,自从有计时一英里的运动项目以来,没有人突破过四分钟的人类极限,但是班尼斯特做到了。 这是 信念 的力量。 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在仅仅六个星期之后,澳大利亚运动员John Landy跑出了3分钟57秒9。第二年,1955年,37名选手跑进4分钟。1956年,超过300名运动员突破了4分钟的所谓的人类极限。 这是怎么回事?运动员们比以前更加刻苦了吗?当然不是。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跑鞋?当然不是。 是信念。想一想,信念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1954年5月6日之前,他们同样刻苦训练,同样在比赛尽了全力,但他们的潜意识信念限制了他们,不相信人类可以跑进四分钟,所以他们做不到。四分钟,不是身体上的人类极限,而是由科学家设定的、运动员也接受的心理极限。 1954年5月6日之后,事实证明4分钟不再是极限,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甩掉了心灵的枷锁,于是他们都做到了。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很多时候,信念决定了我们的表现的好与坏;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好与坏。信念是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头号预言。 信念是如何形成现实的? 班尼斯特的故事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信念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给信念蒙上一层神秘感。接下来我们试着从科学实验出发,看一下信念是如何形成现实的。(科学在这个领域还有相当多是未知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0年,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走进一所普通的学校,给学生们做了带来的心理测试。 然后罗森塔尔告诉老师,“你的学生刚刚做了一个哈佛最新研究的测试,这个测试能帮我们找出下个学期进步最大的学生,也就是最有潜力的学生。但是你不能将测试结果告诉学生们,因为这会引起学生间的歧视,对学生也不公平,只要你自己知道就好。” 但是老师不知道的是:这些所谓的“最有潜力的学生”都是罗森塔尔从帽子里抓阄抓出来的。老师还不知道的是:学生做得只是普普通通的智商测试。 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同其他学生相比,“最有潜力的学生”英语成绩进步明显,数学成绩进步明显。罗森塔尔再次给学生们做了智商测试。“最有潜力的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智商提高了很多,而且在以后多年的跟踪中继续提高。这是最令人惊异的,因为通常意义上来讲,智商是与生俱来的,一生不变的。 老师对学生的信念带给了“最有潜力的学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最有潜力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那么他们身上的潜力是假的吗?当然不是,事实证明了他们的潜力。罗森塔尔只是将老师的焦点引到了这些学生身上,引到了 以前没有看到的,但是却真实存在的 潜力身上。事实上,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没有被发现的潜力。 这些潜力,就像一颗种子。没有光照,没有人浇水,没有人培育就一直是颗种子,不会生根发芽。只有我们相信它可以成长,浇水施肥,种子才会破土而出。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个名字取自于希腊神话故事。 皮格马利翁生活在古希腊的雅典,是一位雕刻家。走遍整个希腊帝国却无法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于是他决定雕刻一个他理想中女神的雕塑,在完美的雕像前,他情为所动,放声哭泣。阿芙罗狄蒂感受到了他的悲伤,把雕像变活,从此,皮格马利翁和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个希腊神话的意思就是美梦成真。 类似的实验在不同的场所被多次验证过。进入一家公司,告诉主管这些是“最有潜力的员工”,这些被随机选出的人后来真的成为了最有潜力的人。 角色互换之后也有同样的效果。1997年,Jamison做了一项很有趣的研究。她在一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去了由同一个老师带的两个班。第一个班里,她告诉学生,这位老师在之前大受欢迎,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Jamison也对老师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第二个班里Jamison什么也没说。 学年结束的时候,Jamison再次来到学校。发现第一个班里对老师的评价高于第二个班。第一个班的学生也更努力,成绩更优秀。因为他们相信老师是十分棒的老师,会去更积极的发现老师的潜力,老师对此也会做出积极的回应,表现的更好,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这是歌德的名言。 这是老祖宗告诉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古训。 前面的文章里讲过黑人老师玛法的故事,玛法相信自己的学生,看到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即使这些孩子是被迫退学的,在别人眼里注定要成为街头混混的人。玛法的信念,最终改变了每一个孩子的命运。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不到对方的潜力,也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寻找潜力上,而是在怀疑他人和自己的潜力上。 关注的焦点制造我们的现实世界,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幸福课》(陈海贤)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MBQiDasKGzWUJE0DlUZ6A 提取码: jrht书名:幸福课作者:陈海贤豆瓣评分:8.6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6-1页数:276内容简介:1、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2、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3、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想指给你看。作者简介: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15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哈佛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宽心》(星云大师)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8aamm3Nn9X9QubUhNEZKw 提取码: 2v45书名:宽心作者:星云大师豆瓣评分:7.7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6月页数:288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编辑推荐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作者简介: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 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著有《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等。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8堂幸福课的图书目录

第1课 幸福与不幸只有0.01mmPart 1-1 女人,你的幸福在哪里Part 1-2 把忧虑锁在大门的另一边Part 1-3 做个快乐的元气女人Part 1-4 每天清晨先想想自己最得意的事第2课 整理我们的幸福迷思Part 2-1 一切从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Part 2-2 做生活的女主人Part 2-3 有爱情,也要友情第3课 会说话的女人才幸福Part 3-1 一切从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Part 3-2 做生活的女主人Part 3-3 有爱情,也要友情第4课 当我们走进婚姻……Part 4-1 用爱把琐碎生活变成艺术Part 4-2 被丈夫依赖的妻子最幸福Part 4-3 男人的事业,需要你“插手”Part 4-4 不唠叨,不多事Part 4-5 够了,到此结束第5课 生活的方向是由自己决定……Part 5-1 爱,我们都需要它Part 5-2 报复的代价是……Part 5-3 别给自己找借口Part 5-4 让大家都快乐的“秘诀”第6课 一起寻找隐形的幸福Part 6-1 调制生活的柠檬水Part 6-2 当彩色的经历填满生活Part 6-3 多去发掘一点人性之美Part 6-4 做淑女,更要做“书”女第7课 欢迎光临“幸福办公室”Part 7-1 好工作就是喜欢的工作Part 7-2 职场美人的心灵“spa”Part 7-3 “粉角色”要掌握的职场台词第8课 幸福观测站:幸福其实很容易Part 8-1 你是个成熟女人吗Part 8-2 零成本的礼物不妨多送一点Part 8-3 忍耐一时,快乐一世Part 8-4 放开心胸,迎接美好人生

《幸福课》15完美主义

什么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对失败的 失能性恐惧 , 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 。每个人都会害怕失败,害怕是自然的。勇气不是不会感到害怕,而是心存畏惧,但勇往直前。 完美主义的“失能性恐惧”指的是面对挑战时让人 裹足不前 的害怕。“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指的是只有在最在意的考试、亲密关系、事业中,才会要求自己完美。而在其他不在意的方面,并不会在乎自己完美还是不完美。 完美主义和追求卓越 完美主义者和追求卓越者的区别是对 过程的理解和认知 。从A点到B点最完美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是一条直线,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一定要走这条 直线 。 一个追求卓越者拥有同样的野心,但同时懂得过程中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失败。有时考试就是会失败,但我会总结经验。没有完美的亲密关系,我会犯错,他同样也会犯错误,我们就是在跌跌绊绊中一起成长的。有时我得不到想要的提升,没有关系,一次又一次,十次又十次,百次又白次的失败之后,人才会到达B点。 失败是痛苦的,一个追求卓越者在经历挫折时无疑是不快乐的,但他会接受痛苦,因为这是一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感情。他会接受失败,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能可以成功。 曲线是现实,直线是幻想 。当人的认知是直线,要求自己一步到位时,就是在违背心理上的自然定律,人就会体会到沮丧。就像物理学界不考虑重力因素,违背万有引力定律的飞机不可能飞行一样,违背自然心理定律的人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的特征 没有人是绝对的完美主义,也没有人是绝对的追求卓越。每个人都在这个连续区域的某个点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看自己有多大程度的完美主义。 ①自卫性 在争论和谈话中,完美主义的人有自卫性。批评就意味着我处在某种对这条完美直线的偏离状态,这时内部的认知是要求完美直线,外部现实是偏离了这条直线,内外出现了不一致。前面介绍过,人的大脑不喜欢内外不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人会想尽一切方法寻求内外平衡,所以完美主义者会有很明显的自卫。 而一个追求卓越者是心胸开阔的。并不是说会享受批评,但是他会理解建议、批评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②消极发现者 完美主义者总是会看到杯子空的那一半,因为他一直对从完美直线的偏离感到非常困扰。总是关注潜在的失败或是事实上的失败。 追求卓越者可以看到杯子的一半是满的,因为他懂得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③非黑即白 完美主义者会过度夸大一面,走到一个极端。非黑即白,要么我是完美的,要么我就一无是处。要不我就拿出一篇完美的文章,要不我就不写。要不就考A,要不就挂科。要么节食到超级名模,要么就吃成大胖子。 家里有一大块喷香的蛋糕,但是我在减肥,一定不能吃。我控制着,控制着,不要吃,不能吃。但那个香味一直往我鼻子里钻,终于我受不了了,一口气把它全吃了。我绝对不能只吃一小块儿,要么不吃,要么就得全吃掉。 ④不能接受自我 追求卓越者可以接受弯路、曲折、失败。告诉自己, 人走过的每一个弯儿都是有意义的 。完美主义者做不到,因为只有一种固定的直线方式,不允许任何偏离。 ⑤害怕失败 完美主义者害怕把自己视为失败者,也害怕别人把自己视为失败者。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维持那个完美的幻觉,源自于内心的深深的恐惧,让他无法将失败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⑥只关注结果 完美主义者是典型的逐利者,只能看到终点,其他都不重要。他会感到持续不断的压力,只有当最终可以达到B点时,才能感受到 暂时性的 轻松。 逐利者X先生:上小学时,他意识到只有非常努力,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才能上重点初中。压力很大,他很不开心。只有考试结束后不用再担心时,才感到轻松快乐。 终于考进了父母希望的那所初中,他很开心,但一个月后,他就发现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他想考入重点高中,那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垫脚石,就必须加倍努力。他不喜欢初中的日子,但他做到了,考入了期待中的高中。 好开心呀,因为这是一所远近闻名的高中,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不胜数。但开学后第一次月考,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以前老师的宠儿,班里的佼佼者,在这里是那么默默无闻。竞争是那么激烈,一个小小的马虎成绩就会跌出去一百名。他再次对自己说,“现在的痛苦只是暂时的,我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一切都会有回报的。” 终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全家人都在庆祝,他说,“我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进了这所大学,我的人生也就稳定下来了。” 可是开学后不到两个星期,他再次感到了压力,周围的人都这么优秀,激烈的竞争,加倍的努力,那个熟悉的循环又来了。好工作、升职、事业的成功,每次都是短暂的开心后,就是下一个目标和无尽的挣扎。 他周围的人说,他是太优秀的一个人,一切都很顺利,很成功,好羡慕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直都在挣扎,只在考试结束后,只在放假的时候,只在达成目标后,才能感受到短暂的快乐。他的座右铭是没有痛苦的付出,就没有回报。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报。但怎么也弄不明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为什么还是不能快乐? 不能享受过程,就不会拥有快乐 。一个追求卓越者,表面上和一个逐利者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用功刻苦,同样的成就,但是内心深处却非常不同。他们不会仅仅享受暂时性的快乐,他们会享受整个过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手段。 一次和同学的聚餐,一次快乐的聊天,一本好书,一场电影,感受此时此刻,这些与结果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偏离直线的休整,让追求卓越的人找到幸福的同时,更容易取得长久的成功。 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 帕累托是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他得出一个结论,在大多数社会中,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把帕累托法则应用于商界就是,你的20%的客户创造你的80%的收入。应用于时间管理就是,我的 20%的时间可以完成80%的工作。 有的人是小黄鹂,早睡早起,精力充沛。有的人是夜猫子,到了晚上才是最精神的时间。这是因为没有人的生物钟周期恰好是24小时,一般都是在23小时到25小时之间。周期是23小时的人晚上会觉得很疲惫,睡觉很早,起的也早。周期是25小时的早上则需要多睡一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有工作效率的时间,找到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我是一个早睡早起的人,上午是最有精神的,所以我选择用这3个小时来写《幸福课》的笔记。3个多小时,完成我以前要写一整天的东西,用20%的时间完成一天80%的事情。完成了同样的工作,但因为下午会休息,所以现在的幸福值比以前高很多,写完文章的感觉是很快乐,而不是疲惫不堪。 完美主义的伤害 有时候完美主义是必要的,外科手术的医生不能觉得大概是这儿就开刀。但生活中有太多的时候完美主义会伤害我们。 ①自尊 的第一个支柱就是接受自我,不能接受自我会在最根本的层次上伤害我们的自尊。另外,由于直线模式是不现实的,完美主义者会遇到不可避免的失败,这些失败同样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完美主义者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挑战,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这时我就在对自己说:“我不是勇敢的人”,这会进一步伤害人的自尊。 ②伤害人际关系 ,如果我一直处于自卫状态,不接受任何意见、批评,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并且,完美主义者不但希望自己完美,也希望对方完美。坠入爱河时,感到对方很完美是我们的幻相。过了蜜月期,人就会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很多人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找这样一个人?” 人无完人,如果你期待的是找到一个完美的爱人,那么等待你的一定是失望。幸福健康的亲密关系中一定包含争吵、不和等等这些不完美。关键是度,是比例,消极的、令人不开心的占整个亲密关系的比例,而不是没有消极的一面。 ③面对挑战 ,相比于追求卓越者“创造性张力”的兴奋,完美主义带来的只是焦虑,恐惧。 ④动力。 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完美主义者的动力是终点B,是功利的。完美主义就是害怕失败,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是我们耽搁事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追求卓越的人成长的动力是固有的、内在的、不会衰退的。如果过去的经历证明我摔倒以后还可以再站起来,那么根据自我知觉理论,我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评价,更高的信念,而信念正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⑤运气。 Wiseman在《运气的因素》中写到,比别人有更多的运气似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实际上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想要获得更多运气的一个方法便是尝试新事物,很小的事情就可以。比方说,今天去食堂吃饭或者下班时走一条和平时不一样的路,这些小小的改变,这些 对直线的小小的偏离 就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运气。因为小小的偏离会让我们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完美主义的根源: 社会影响 人不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看一下小宝贝,走在上学的路上会去捡路边的石头,他们活在每一个此时此刻,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每一个偏离。他们摔倒了就会爬起来,不在乎失败。 但是人的周围一直会有这样的声音,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比方说,你学会走路了,太棒了!你考了第一名,太棒了!考了第一名才会得到夸奖;辛苦了一年,有好的业绩才能拿到年终奖。 整个旅途都没有奖励 ,只有最后有好结果时才会有奖励。一点一点的,我们开始相信它,接受它,内化这种 结果模式 。我们相信路途是不重要的,只不过是到达B点的一种方式。 很少有老师、家长、企业奖励旅途,更不要说奖励旅途中的失败,而失败恰恰是人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我是一个妈妈,不自觉的就会对儿子说:“你学会用筷子了,太棒了”,“你学会骑车子了,太棒了。”很明显,我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儿子为学习筷子、学习骑车所付出的努力。 看看我们的周围,电影里、小说里误导人的完美爱情,专注于目标、专注于捷径的畅销书和文章,整个社会大环境是这样的,家庭、学校、企业、媒体,结果主义无处不在。试着宣传一下这样的理念吧:“有三十亿女人长的不像超级模特,只有8个才像”,“在我的家乡,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标准,那里就是地球。” 正确的赞美 介绍Carol Dweck的一个研究。告诉孩子“你太聪明了”,“小天才”,从长远角度来看,会伤害孩子,导致孩子的完美主义。 实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Carol找来一群10岁的孩子,随机分为两组做题。第一组孩子做完一道题后,Carol表扬他们:“ 你好聪明! ”,而对第二组孩子,Carol表扬他们:“ 你好认真,你好努力! ” 第二步,Carol让孩子们选择接下来的题。一道是非常难的,但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另一道是非常简单的。所谓的“聪明”组的孩子们有50%选择了难题,“努力”组的孩子们有90%选择了难题。 第三步,Carol给了孩子们一道几乎不可能解开的难题。“聪明”组的孩子们很快就放弃了,并且非常沮丧。“努力”组的孩子们坚持了更长时间,并且他们很喜欢解题的这个过程,即使最后同样失败了。 “你好 聪明 !”,“你好 努力 !”,看一下这个微小的差别带给孩子们的巨大影响吧。 Carol总结到:“重视努力让孩子拥有一个他自己可以掌控的变量,让他们认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强调天赋让孩子感到无法掌控成功,并且也没有给孩子提供面对失败的方法。如果你称赞孩子的智力,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再聪明,失去对眼前工作的兴趣。相反,被称赞为努力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气馁,更有动力。” 重视 天分 ,关注的焦点在结果,是一种“既定思维模式”,A到B点只能走直线。失败就是不聪明,我害怕会不聪明,所以我会选择容易的。害怕失败,这就会引导孩子走向完美主义。 重视 努力 ,关注的焦点就在旅途、在过程,是一种“可变思维模式”,从A点到B点,偏离直线也没有问题。 克服完美主义 第一,自知, 觉察自己身上的完美主义特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吾日三省吾身”,一点一点了解自己。 第二,专注于对努力的嘉奖 。当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努力时,就会一点一点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完美主义模式。嘉奖自己的努力,嘉奖自己努力后的失败,学会享受人生的整个旅程。 第三,接受自我 。Karen Horney的研究表明,神经症永远都不会消失。极端的完美主义其实也是一种神经症,只要努力,我们会一点一点远离完美主义,但它会在我们身边。接受自我, 我有一点完美主义倾向也没有关系 。想成为一个完美的追求卓越者,其实还是完美主义的表现。 不要用完美主义来克服完美主义。 第四,采取行动 。针对自己的完美主义特征,采取行动。 我以前觉得要写文章就一定要写好,否则就不要写。这很明显是非黑即白,不积累,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写好。大哲学家康德说过:“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文章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赢得他人喜欢的手段。把文章当做一种目的,收获的就是快乐。这样想之后,就会很轻松,允许失败,在失败中成长。即使没有人喜欢,我也会嘉奖自己的努力。 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放弃完美主义呢?因为人总是坚信A点到B点间直线最短。 为什么要放弃完美主义呢?追求卓越者允许有所偏离,有所中断,有所休整,从长远来看,会可持续的成长,如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样。A到B间曲线才可以取得 更长久 的成功, 更幸福 的生活。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1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2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幸福课》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哈佛幸福课》(琪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ohp6rd_fMgTcNmjZa0Z4w 提取码:s43l书名:哈佛幸福课作者:琪琪豆瓣评分:5.0出版社:武汉出版年份:2011-6页数:229内容简介:《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u2022本u2022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泰勒博士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他的幸福课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美国、西欧及中国很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多次进行了报道。泰勒博士的幸福课程被全世界各大企业领袖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你知道怎样获取幸福吗?泰勒u2022本u2022沙哈尔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做了关于人生幸福的思考与解读。琪琪所著的《哈佛幸福课》浓缩了泰勒博士幸福课程的思想精华,诠释了幸福的深刻含义,启迪人生,发人深省,是一本极具励志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 陈海贤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如何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找寻幸福,陈海贤的幸福课一书给予解答。整本书一共十章,通过标题列出十种关系,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理想与平庸等等,都是困扰人生的迷茫选择。每个章节都以读者来信开篇,看完书中的读者来信咨询,有时我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仿佛我就是那个写信人,而陈老师就像坐在面前倾听一样。他娓娓道来引用几个故事,亦或引用心理学理论剖析问题所在,教人换个思路,解开心结。把深受启发的摘录下来,烦闷郁结时记得来看看。(这段比喻好贴切,我喜欢骑自行车,喜欢骑车看风景,生活真的带给我们很多美好。) (相信的力量,我之前没有想过,特别是在处理亲密关系时,我对他有好多不相信,对自己好多相信,以后对我们彼此多点“相信”吧。相信我们之间的关系,相信我们的未来,让我们的家庭具备良好的修复能力,解决问题。) (面对俩娃,我时常觉得自己被困住了,特别是晚上哄睡不顺畅时,常常想要抓狂,觉得时间被占用了,现在该换个思路,照料孩子成长的琐事时间,也是我自己的时间呢,也值得好好对待,用心使用呀) (对于感恩,我目前能够做到心怀感恩,可是还不能如实对外表达,特别是对公婆虽然感谢他们帮我们带娃,可同时对于失去的自由心有介怀,做不到对待自己父母那般自然又充满关怀) (从小我没有特别匮乏的概念,自觉将生活各方面保持心目中的中等水准,书中提到过一种简化的生活,目前已经在实践,虽然常常觉得衣柜里衣服不够穿、也没几件包包,但对于采购新衣新包欲望比较克制,也在坚持“新入一件,处理一件”的处理方式,精简家居用品,打造清爽精致的家。) (从简的决策程序没有明确掌握,要减少网购纠结的时间,有时对来算去,并没有节约多少钱,反而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得不偿失了) (节约认知资源,特别重要!!!) (曾经自己也会标榜“拖延症患者”,可是近两年工作节奏紧张,已不怎么拖延了,特别是工作并行时,一一打勾解决事项,带给自己更特别的畅快感,发现困难好像纸老虎,只要坐下来慢慢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书中提到的跟自己商量的办法,尝试了一下,真的是个好办法,比如《幸福课》这本书,看完之后要作读书笔记,原本要搁置很久,这两日劝说自己,先记录完两章节再去刷微信看网页吧,只用两天的工作空闲时间就做完了摘录,现在再补充下自己的感受,很快就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了,等这篇阅读笔记一发布,感觉整本书都Get到了,耶!) (最近换了新工作,还未完全融入新环境,时常产生孤独感。陈老师说,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的确如此呢。新岗位的工作节奏暂缓,我又多了一些自己的时间,能够享受到安静的孤独感,正是之前嘈杂忙乱的工作节奏想渴望的,这样子也挺好的) (结束——迷茫——重生,生活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滚滚向前。我们就顺着这滚滚向前的洪流,走向未来) (从90岁看来,现在的我,风华正茂,会怎么看我现在的生活呢?她会希望我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不再经历无谓的动荡。好好享受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读了《幸福课》,作者是应用心理学博士,知乎ID是“动机在杭州”,曾是浙大老师。下面是读书笔记。 作者在浙大当老师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有挫败感,说“高考失败,来到浙大”,简称“考败来浙”,在浙大广泛流传。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目标是清华北大,差之毫厘只好退求其次,来到浙大。但这真的很失败吗? 自我不认同有时是一种激励,但很多时候只能是障碍,尤其是事情已然发生无法挽回的时候。它会像一块顽石一直硌着你,让你走不好脚下的路。就像失眠,如果你总是担心睡不着,会焦虑得更加睡不着;相反,如果能坦然对待,不去担心第二天会不会犯困或自己是不是不够自律,反而能很快睡着了。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放下过去,活在当下”,这些道理其实已经听了很多,但放下执念何其困难。但从浙大学生的例子以及书中许多心理咨询来信,让我看到,有执念的不是你一个人,也不是少数人。 有位来信者的自述,多么似曾相识: 有位28岁重新开始的朋友倍感焦虑: 有位老师在有领导听课时做实验会手抖: 有个学生苦恼拖延症: 还有,不要只会较劲: 生活的正确方向: 看到这,我释然了不少。 有一段人生的比喻很精彩。 作者把问题掰开揉碎: 然后引用了采铜老师的一段比喻: 像一棵树一样发展、延伸、合作、付出,“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作者有个朋友,辞去公务员的职务,云游四海,没有对世俗的留恋,像一个随缘的达摩行者。她夜晚独自在斯里兰卡读一本佛教书籍的时候,有了顿悟的感觉: 如何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关键在于内心体验的丰富性。单调的生活总会给人“时间飞逝”的感觉,因为重复的生活过多久都像是只过了一天。所以,去体验,去探索,去尝试,把生活过的越丰富,人生就越幸福。 “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之外,需要一些野性而原始的东西来平衡”,比如爬一次山看日落。 有一群选手参加某个户外挑战真人秀,他们要在一处世外桃源过上与世隔绝的一段日子。他们本想借此机会远离凡尘俗世,体验一把“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结果没过多久,他们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选手之间勾心斗角、明来暗往丝毫不输外面世界。 所以不要有远离俗世的幻想,而要培养出一颗随处都可安放的心。 作者认为理想的工作满足三个条件:安全感、胜任力和自主性。即物质有保障,能发挥才能,还能自己决定一些事。 他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个朋友卖掉了公司,去做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一直藉藉无名。但谈起生活的区别,他说: 是有人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 “没钱”和“穷”并不一样。穷人眼里只有现在,而一个没钱的“富人”总是心怀未来。作者这样回复那位提问者: 多想想自己拥有的东西,不要总让内心感到匮乏。 最后作者还提了两个具体建议: 第二点,对于一个努力而焦虑的人是一副良药,值得一试。 有个博士生,为了打造完整的实验结构,充分的实验数据,论文一直拖着直致延迟毕业。 这和知乎提问"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欢的工作/学习任务?"下一个答案很像: 把性格划分为外向和内向太粗暴了,很多时候性格是相对的,是由情境决定的。 情境派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部分囚犯扮演警察审问另一部分囚犯,然后互换身份。结果发现,无论囚犯本身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只要扮演警察就会盛气凌人,而扮演囚犯时会畏畏缩缩。比如 “为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得要死,在熟人面前却外向得要死?” “为什么我在工作中很外向,在生活中却很内向?” 情境派心理学家的理论就能给你答案。 作者认为不能太绝对,人还是有一部分固有人格的,即人的性格=固有性格+情境性格。 内向者也有优势,因为他们往往对环境更敏感,能接收处理更多的信息,在现代社会这也是能够走向成功的特质,比如艺术家。 作者曾是浙大老师,在分房的“关键时刻”选择了辞职,他的理由是: 他在简单和困难的道路上,选择了难的。他不确定是否会过得更好,但他知道这条路是自由的。这是对抗世俗,获得有趣所付出的代价。他并不建议你去一味模仿,还是要以常识为基础:

哈佛大学《幸福课》2

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 方法适合的重要性: 要不断尝试,多加练习,鉴别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2 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现象: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差异悬殊(消极远大于积极21:1) “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的实际愿望或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固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马斯洛(1954年) 作者的主张: 要有更多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让天平偏移 3 我们需要集中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理由: (1)集中研究有效的东西(快乐、人际关系、幸福的原因)至关重要,因为有效的或集中研究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集中研究起作用的,它就会在世界中起更大的作用,在我们身上以及人际关系上起更大作用 (2)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 (3)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 4 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序言里) 关键问题: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 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提出问题的本身(即什么东西是有效的?) 5 提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缔造现实 受危儿童案例 解决问题的转机: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不去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而是问是什么让某些人成功了?即使面对的是糟糕的环境?也许有很多人失败了,但并非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 心理学家们此时便开始问,为什么他们如此成功?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们开始识别这些人的各种因素,以及各方面并深入分析他们,他们开始研究这些成功的人,并识别出各种因素,然后通过研究想出介入方法 突然间结果出来了,真正的结果,现实的结果,打破了数十年零结果的局面,这仅仅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开始问积极的问题,开始专注于研究成功的孩子们 他们的特点是:(他们并非天资聪明,很多都是普通的孩子) 心理弹性强——这时出现了心理弹性(resillence)的概念:一种现象,特征是积极适应的模式,即使是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 (1)乐观 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被圆满的解决 他们的乐观在于,认为“好吧,也许这次不会成功,它以后会成功的,我从刚发生的事学到了东西” (2)他们对生活有信心,认为它有意义,这种信仰是做他们相信的事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作者认为理想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因为我们的内心需要理想主义) 这些孩子有“意义感”,不管是个人成功方面的意义,以及他们行事方式的意义,或是服务社区的意义,还有事情的目标意义 从无助转变到有益的“条件”:信心,意义感,利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会帮助他人,还会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便进入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里,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在帮助自己时也是在帮助他人 (3)他们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长处上,而不是缺点,他们不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同时会问: “我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你会认清自己的长处) (4)他们为自己设立目标,他们面向未来,他们不但思考事情现在有多糟糕,同时也在思考,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设立目标是心理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他们有一个榜样,他们会说,“我想像她那样,我想像他那样”,榜样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亲戚朋友,有时候它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小说的人物,一个他们可以效仿的人,榜样给予他们力量,给他们方向感 (6)最后,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单干,他们有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够能干,可以自己做”,而是说,“我够能干,我可以请求帮助”,因为那确实需要某种能力,还有承认弱点的勇气,承认有某种需要的勇气 思考一下,你在生活中有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你可以培养这一切 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支持,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的人,那些你向他们请求帮助,便会给予回应的人 想想一个问题的力量,想想一个问题带来的结果,数十年间,很多可以得到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因为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在专注于积极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心理学家们突然能够看到,数十年来一直都在眼前的东西,它就在那里,显而易见,等待着被发现,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他们聪明,动机良好,资金充足,但是仍然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缔造现实,它们制造可能性,一个问题引起一场探索,他们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通过Antonovsky的努力,就是让我们从致病模型转到有益健康模型——健康本源学,健康的基础、起源 研究疾病很重要,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身体疾病,但是研究健康的人也同样重要,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健康 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重要的进步伴随着新问题的形成而来,问题才是突破点,答案来之不易,但重要的是新问题 有益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新颖的问题,他推动新范式的形成,以帮助我们了解健康和疾病,它对研究人员和医生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 正是那个问题缔造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社会学 问题导致改变,问题缔造现实 数图形练习 我问了你一个问题,那个问题让你注意现实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事情,每种噪音都会让我们分心,所有物体运动都会让我们分心,我们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记得,这种集中精神的能力带来的后果,却并不总是好事或者有益的(因为有时候它会让我忽视一些重要的事) 我的问题给你们大多数人制造了一种特定的现实 夫妻间问的最多问题是什么? 怎么回事?有什么问题?我们怎样去改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这是我们所问的唯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只有这件事,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不足,出了差错的事情,需要去改变的事情,我伴侣的缺点,我们关系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是问“什么出了差错”,“怎么回事?我要改善什么?”那么在这对夫妇看来(而不是客观上),他们的关系里没有好的事物,就像在你们看来,巴士上没有小孩,虽然他们就在你们面前,盯着你 大多数人最经常问自己的是什么问题? 我的弱点是什么?我要改善什么?通常排除了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擅长于什么? 如果我们问自己的唯一问题是我的缺点、我的不足是什么?那么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我们看来,好的东西,我们的长处,热情,美德,我们身上的美好事物并不存在 一个主要关注缺点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赏自己的长处、热情和美德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会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 我们还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婚姻会失败?我们还奇怪为什么抑郁、焦虑,以及自尊心低落的情况增加了这么多? 动机是好的,我们问“我们如何改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如果我们不同时也问积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部分现实并不存在,就像数十年来对那些心理学家一样,他们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尽管它就在那里,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些成功孩子的身上,在他们的心理弹性 问题缔造现实,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会走的道路,我们会过的生活,不管是从个人方面来说,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从组织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6 “欣赏”起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机构里、人际关系里或个人方面——关注点的重要性 欣赏好的事物非常重要,看看"Appreciate"这个词,它有两个意思: 其一就是为某事感激,而不是认为某事理所当然,我们不应该把长处、成功看作理所当然,我们不应把别人看作理所当然 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增值”,当我们感激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便会增值,它会增长 不幸的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我们不感激好的东西,把它看作理所当然,好的东西就会贬值 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同样重要,我的长处优点是什么? 自我欣赏不是自我陶醉,而是有根据的自信,有根据的大方有益的快乐 “我们会看到要寻找的东西,错失不去寻找的东西,虽然它在那里,我们的阅历被我们的关注点深深的影响了” Marva Collins的故事 问题经常会缔造现实,首先要真正理解问题,然后要知道我们要问什么问题 其他老师关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校里留得久一点?” Marva Collins关注的问题:“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 (1)她的关注点是: 潜能、优点、品德、能力 栽培伟大的种子 (2)她的信念: “事情将会有所改观” “我们要练习自信” “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 “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 (3)她的方法: 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 她相信他们,她尊重他们,而且她要求很严格 多元智力: 我们要停止问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我们要问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认清这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之后,我们便欣赏它,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优点和那整个人都会增值——Howard Gardner 假如有一粒种子,种子是有潜力的,它会长成花草树木,假如有一粒种子,如果它没有受到灌溉,没有阳光照耀会怎样?它会枯萎死去。人类的潜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灌溉它,如果我们不照耀它,它会枯萎死去。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你不灌溉它,不照耀它,如果你不欣赏它的好处,好处就会贬值 本质上,Marva Collins所做的也就是心理弹性的作用,也就是缔造一个与传统智慧不同的榜样,范式转移实质上是从一个消极的、被动的受害者成为一个主动的人 你并非“不可教”,你可以发展,你可以做好,你可以成功(关键是“信念”的改变) 积极意味着要去行动,行动会增加我们的自信,结果是更多的希望和乐观,希望和乐观会变成自我应验预言 作为积极主动者,并不意味着不给我们自己时间和空间,去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情感,以及摆脱这种情感,没错,我们一定会摆脱它,然而,我们要在适合的时间(它可能是现在、可能是一两天后),去行动,去承担责任,去做事情,这样我们对希望和乐观的自信就会增加 为生活承担责任,就是理解“没人会来”(No one is coming),能否最大限度地从这次经历中获益全在于你

一本读完就感到很幸福的书: 陈海贤《幸福课》

陈海贤老师《幸福课》一书里有许多宝藏 ,看完之后,不断感叹“语言,如果描述准确 ,力量强大的足可以钻入内心已荒废的混沌区” ,那些你自己都不明白或忘却的内心想法都会被了解的一清二楚。 这就是共鸣的快感, 这本书我还会读二篇。 第一篇读罢,我已不能开始进入其他书籍的阅读,但内心又不想马上重读一篇。一旦启开其他书籍阅读 ,思考就马上换了主题,搅得我内心波澜壮阔的宝藏就会遗憾被沉,这本书对我的价值绝不是用来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它准确了表述了很多情感事实,翻开了那些让我掩脸不看的回忆,分析清了迷雾后面的底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态度和方法的视角是很冲击的 ,每回合上书本,我就情不自禁的感叹,陈海贤这个人有两把刷子,所谓专业的力量说的就是这个,总算有幸领略了。 所以,我迟迟不能开启新书籍的阅读,是因为美好的感动流淌在心间,来回荡涤 ,让我陶醉又让我感到幸福。就让这个幸福再持续久一些吧。也不会轻易就重读第二篇,因为第一篇给的快乐的宝藏已经很多了 ,再多一点,怕消受不了。 本来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写下这本书的拆书稿 ,因为从未写过,所以这几天在磨蹭,躲在舒适区找借口。但是,无知、糊涂的状态就像一个黑洞,让你上瘾,会把你吞噬,它有无数招数诱惑你留在原地。 写不出是方法不足,但是我可以从这里着手。 我得对自己得效能负责 ,听几篇听书稿是一个方法 ,复习之前的知识是个方法,总之要在行动里。 回到 陈老师的《幸福书》,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摘录一些高价值赋能的内容, 希望也可以感动你。 顺便补充一点的是 ,看这本书之前我刚阅读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观点上有承前启后过度,有些内容恰好互补了,有些阿德勒没阐述明白的观点,陈老师补充完整了。 1.孤独是出厂设置,是只能接受的一个事实,不能消除,回到书上看,连接上下文体验更好。 2.匮乏导向的人 ,在生命早期,有一些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大都是来自父母或者生命中重要得人的爱 。这类人更容易通过占有、讨好、服从或者控制的方式来努力跟人融为一体,以消减自己的孤独。 而成长导向的人,因为有独处的能力,所以他们更能发展一段独立的人际关系。不是利用、交换、崇拜、占有,仅仅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这种无条件的人与人之间无条件的爱。 3.理解别人和爱别人是缓解孤独唯一方式(当然我不赞同这个唯一),你越爱,就有爱的能力,它不是一项资源,会被耗尽,而是点亮别人的一把火,照耀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4.进步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我接纳的,(他可以在问题面前趴下,你就是没有那么强的),他是被目标吸引的,不着急的,默默耕耘,静静守候开花结果。 5.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而不是追求。舍弃我们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我们想要成为“完美自我”的执念。需要接纳自我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因为缺陷就是我们生存的事实。很多时候,生活是粗粝而非精致的,但这种粗粝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生命力,在我们苦乐交融的人生里。 6.琐事就是我们修炼的道,一件事是不是琐事,并非由这件事的性质决定,而是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你不轻慢它,对它煞有介事它就是重要的事。 7.意义感是我们沉浸在一件琐事体会到的 ,但评价却常是“无意义感的”。意义感大概是我们想去更多远方 ,见识更大的世界,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可琐事不能带我们去 ,反而阻碍我们去实现那些可能性。 8.

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感动心灵的书,这是一本获得力量的书,这是一本点燃热情和理想的书!看看这些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否激活你早已怠倦的心;看看这些普通人绝不普通的经历,能否照亮你迷失已久的路。本书文章是《中国青年报》资深女记者8年作品精选,都曾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几乎都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等追拍,或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等转载。 共23课第一课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第三课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第四课 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第五课 环境的力量第六课 乐观主义第七课 逆境还是机遇第八课 感激第九课 积极情绪第十课 如何去改变第十一课 养成良好习惯第十二课 写日记第十三课 面对压力(一)第十四课 面对压力(二)第十五课 完美主义第十六课 享受过程第十七课 运动与冥想第十八课 睡眠、触摸和爱情的重要性第十九课 如何让爱情长久第二十课 幸福与幽默第二十一课 爱情与自尊第二十二课 自尊与自我实现第二十三课 收获交流

《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

上期通过阿兰.德波顿所著《身份的焦虑》,我们解析了现代人的焦虑现状,在处理焦虑的路径上,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态度。 努力去消除负面情绪,是一种解决方式,但这样最多只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优秀起来、幸福起来,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幸福需要铺垫,要先消除问题,才谈得上追求幸福,其实不然,当你在追寻的过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别样的意义,焦虑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不妨从追问我到底有什么毛病,转换成多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强调消极的一面,用这种全新的认知去生活,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 今天为你解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 简介 ----准备迈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u30fb本u30fb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免费的课程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着重参考了《我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一书,该书是王滟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书,可以说是该课程的精华文字版。 说到沙哈尔老师,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练习壁球,曾获得以色列国家级冠军,但短暂兴奋后他便再次陷入沮丧,总觉得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至于苦练到身体不能承受,好在他开始有意识地追问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来进入哈佛学习心理学,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据说听完这门课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转变消极 ----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出改变 研究表明,当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财富的增加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就极其微弱了。古语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的幸福感,也像经济效益一样,有着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所以社会价值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可能会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却无法定义幸福。实际上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非要量化的话,可以用幸福基准线来衡量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提升幸福基准线,即在:改变,信念,正确视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动。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情绪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后,又能反过来矫正认知,改善情绪。在此过程中,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关于改变的几点认知: 第一,剧烈的改变不易发生,日常的改变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础性的。所以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或者说过于理想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务量。 第二,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制力并不那么重要,相反立刻行动更重要。很多事情没有自制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坚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传达出的信念,可以创造改变的现实。 第四,痛苦难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选择用积极的、成功的视角而非痛苦的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是更为科学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变的行为: 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全新的认知,行为必须跟上,不然就会回到原点。 当你迷茫时,只要还能控制住情绪,不妨暂时放空思绪,不要犹豫立即开始实践,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感情。 如何行动: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优势,提出高一点的标准和执行计划,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同时去寻求一个对你表示友好,表达赞美的环境,坚持下去。 第二,对于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为适应了或习惯了而视而不见。那些心怀感恩的人,拥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长寿。 记得每天写下“感恩日记”——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时间对某人写信表达感谢并在正式场合读给他听,或请对方吃一顿感谢饭。 第三,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发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那些幽默的人、喜剧演员,来总结他们身上有什么幽默的要点、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3-5件幽默的事。试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3)情感的宽恕 无论以上的内容你是否能够做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请允许自己为人,在情感上对自己好一点吧,允许自己软弱,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做不到。 练习积极 ----用3因素增强幸福 1、自尊 自尊与幸福感联系紧密,我们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前者是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执行能力,后者是在处理事情中感到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尊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自尊来源于别人的夸赞,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实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拥有高自尊,因为自尊来源于我们自身付出与努力带来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夸奖。 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三层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1)依赖性自尊:来源于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建立在别人的判断和与他人的比较上。 (2)独立性自尊:来源于内在自我,不依赖于别人。 (3)无条件自尊:既不来源于他人,也不来源于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较,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隐形设想:不断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无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抛开他人的状态下,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象未来:想象未来五年、十年自己会在哪里、做什么,来确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保持诚实:尝试一周不说假话,不断练习,使潜意识认同自己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听上去好像挺好的,是个优点,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完美主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无法接受,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固化的直线思维。完美主义的人永远达不到他设定的本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因而也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限制性而非促进性的因素,完美主义过度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使他们尤其害怕失败,因此可能不愿行动,也就陷入了停滞。 而追求卓越则是注重整体的过程,既追求结果,也能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过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义,是希望我们能避开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来代替完美主义 3、处理好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认知: (1)亲密关系中必然有冲突存在,我们需要允许冲突存在,并学会处理冲突 (2)亲密关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3)亲密关系不能自生自灭,需要双方树立持续付出和经营的意识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认知雷区外,还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实操技巧,那就是:抚摸与拥抱。试着每天拥抱你的伴侣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们的关系,你们的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稳稳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为使命的积极心理学 读完这些,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而现在你发现还可以问: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人一定有什么毛病,而不是这人可能想变得幸福。 这是由于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践行的使命更多在于帮助解决痛苦,也就是仍处在传统心理学领域。所以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通常都停留在传统心理学这一狭隘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心理学的内容是很广阔的,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是:解决痛苦,追求幸福以及发展和培养天赋,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义。而传统心理学刚好只践行了第一层使命。 传统心理学过度强调心理消极的一面,而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积极的一面,注重改善个人发展,尽管积极心理学仍在发展早期,但积极心理学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必要补充。 学习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打开我们长期以来因传统心理学影响而受到的思想禁锢,更多地关注积极面而非单一的消极面,也有可能激发我们个人的潜能。 那些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的人,只不过是停留在了肤浅的情感层面,而没有继续行动,也没有改变固有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它并没有那么多光环和神秘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实际帮助的,《哈佛幸福课》的导师泰.本.哈切尔教授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缓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样有此必要,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就会是一潭死水。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课程视频,想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参考书籍,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荐几本积极心理学的著作,沙哈尔老师所著《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过得更加幸福u2764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关于幸福的话题,你有哪些想说的,留言板告诉我们哦~ 如果您的阅读习惯是在公众号中阅读,欢迎 关注如沐书单公众号 哦~精彩荐文剖文不容错过,还有惊喜“一文看懂”系列等着您~

哈佛大学幸福课详细资料大全

《哈佛大学幸福课》由杨晓晖编著: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世间最唯美的一个辞汇“幸福”。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幸福这个辞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人生快乐境界的渴望是一致的。事实上,生命在世间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真正的价值追根逐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究竟得到了多少幸福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看来,幸福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取代的。它在我们意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分量太重,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为了快速得到它而误入歧途。 基本介绍 外文名 :Harvard University Positive Psychology 书名 :哈佛大学幸福课 作者 :杨晓晖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7807667583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页数 :273页 开本 :16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序言,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幸福课》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资深出版人,从事图书行业十余年,现担任著名图书企业的总策划。曾策划了一系品牌畅销书,如《贾伯斯自述》、《诱惑的人生要淡定》、“民国往事”系列、《你的未来可以预示》、《塑造领袖物质》、“大师经典书系·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等 。打造精品,塑造精品,立志于策划出版中国经典畅销书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追根求源,你的幸福怎么那么多困惑 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为什么一定要为不必要的事情感到内疚 如何应对别人过高的期望值 为什么渴望的越多得到的越少 莫非人生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级 及时动用感恩的力量 人生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感 第二章 理智思考,对于幸福我们错在哪里 不同的观点,决定了一悲一喜 人生的局限,往往来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别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 你的不快乐,缘于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喔,幸福目标好像错位了 把什么事想到最坏未必是好事儿 是抱怨影响了你的现在和未来 无意中,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逃避得越多,遇到的障碍也就越多 长期拘泥于空想,却不注重切实的行动 第三章 幸福温度,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不断完善心理调适 我们必须有承认弱点的勇气 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 心态消极时,先要学会积极地自 *** 预, 有理想就要全力以赴,深信不疑 获得仰视的起始,在于是否摆正了你的自尊 试着换一种策略解决自己的心理难题 面对残酷现实,也要做出正确举动 第四章 利用环境,成为幸福的信递者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把快乐传得很远 一定要珍惜氛围中的完美体验 你的认同,比你想的重要得多 尽可能地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给环境文化,给生活多加点休息的作料 别因错过了身边的风景,而忘记了分享快乐 别成为压力制造者 和大家一起在失败中不断学习 …… 第五章 与负面情绪狭踞相蓬,人空间该如何化解 第六章善用肢体语言,用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七章 培养习惯,幸福熏要用心经营 序言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世间最唯美的一个词“幸福”。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幸福这个词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尽管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对人生快乐境界的渴望是一致的。 事实上,生命在世间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真正的价值追根逐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究竟得到了多少幸福的感觉。从这个层面看来,幸福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取代的。它在我们意识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也正是因为这个分量太重,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为了快速得到它而误入歧途。 有没有好好思考过你的人生,这辈子到底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感受幸福的?曾经有位哲学家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假如幸福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这辈子是不是有太多的时间都在追逐它的路上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精力和青春呢?事实上幸福并没有那么难,即便是身无分文的人也有感受人生幸福的权利。幸福在于我们的意识,而不在于我们真正得到了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得到了很多却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相反。有人一辈子都没得到什么,但他却说至少自己还是幸福的。没错,幸福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词,一个代表着我们主观意愿,代表着我们内心向往的词。有些人觉得得到它很难,可有人即便是只剩下一片面包也会觉得那是一种幸福。 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关于幸福的困惑,这种困惑直接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哭泣,却从来没有好好看看自己现在的收获。事实上,生命就是如此的简单,在这个旅程中总会有一些人离你远去,也总会有一些人选择留在你的身边,或许这一切仅仅是一种暂态,未必能够长久,但至少也可以让你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事实上那就是最值得自己骄傲的成就。 时代在一点点地前进,它的前进让我们的思想慢慢健全起来。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幸福是无价的。他们开始努力探索一条路,一条可以让自己长时间保持在幸福状态的途径。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百年名校哈佛大学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的研究,针对“幸福”这个人们意识中最为敏感也最为美好的话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幸福是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东西,人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对于幸福的乐观心态,并找到一些快速赢得幸福青睐的方法,只有这样整个世界才会沉浸在没有消极、没有仇恨、没有偏见的快乐中。也正是因为这个,一门与众不同的幸福课就这样在哈佛大学拉开了帷幕。 本书结合哈佛大学幸福课程的精髓内容,对“幸福”这个话题进行了层层分析,从一个人的困惑说到了幸福的意识,从解决一个人自身的思想观、价值观、感情观,到引导读者怎样以一颗幸福的心去影响别人,改造社会上诸多不快乐的氛围,从而形成一种适合自己乃至更多人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可以满足我们意识中有关幸福的渴望,使自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收获幸福感所带来的无限喜悦。 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每字每句的录入都代表着我们的一份真诚。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份不一样的思想盛宴,使读者渐渐冲破往昔思维上的自我局限,抓紧分分秒秒去体味幸福的美好,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编著者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时常,我们头脑中会冒出各种各样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特别想有个人拨开迷茫之雾指一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去寻找通往幸福的方向。 《幸福课》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别人眼中的我,一个是内心深藏的我。不完美的自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不完美的父母,一个是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对于父母的不完美,我们要学习接纳,因为接纳了他们才能接纳我们因他们而成的不完美。对于自己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我们要学会修练成长型的思维,不要追求完美主义,接受自己的平庸,才会接受现实,在我们发现、了解、接纳自己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改变,跟父母的原生家庭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距离太近而烫伤了自己,不会因为距离太远而凉了心意。对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制定计划,允许自己犯错,从错误当中得到锻炼和进步。 爱是世间最温暖的存在。我们要用爱的姿态来接纳自己好的和不好的所有,把我们认为不好的特质用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一一转换,我们还要用爱的姿态来理解和包容他人,因为爱他人也是爱自己,也是加强爱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生不完美,但是不要害怕,我们在不完美的人生路上边觉醒边自我成长,边自我成长边幸福着。 “如果你总致力于怎么把生活打扫的一尘不染,你就不会知道在泥浆里跳舞的快乐。” 愿我们无论在哪个泥浆,都能重拾快乐。

哈佛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近年来,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该课被师生们誉为“幸福课”,称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他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般的脚步”。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因此泰勒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怀着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尽早寻到幸福密码的希冀,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哈佛幸福课》。本书全面总结了沙哈尔的幸福理论,将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哈佛大学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完美地结合起来。全篇娓娓道来,享受之余让您不知不觉地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实现幸福。希望本书能为每个寻找幸福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带来真正的幸福。

幸福课讲的是什么

决定幸福有3个因素。一是基因,是我们的基因遗传排列,影响了我们起始的幸福水平的高低。这很好理解,有些人天生就是乐天派,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满足,有些人天生幸福水平就高,容易感受到幸福。遗传排列可以影响幸福,它的占比是50%。二是外部环境,居住地,收入,天气等。这部分因素占10%的比重。三是意向活动。所作所为所想,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和我们关注的焦点。这部分因素占40%。目前阶段,基因不可控,也无法改变。收入,经济只占有10%的位置。我们把重点放到可以控制的,后40%,也就是我们的意向活动上。人们的幸福感水平曲线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坐标轴,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幸福感水平。首先它有个起始位置,当然每个人高低的位置并不相同,这与之前介绍的遗传排列有关。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所经历的事情,这个水平会有高低的起伏。比如,我获得了终生的职位,幸福感水平会上升,持续一段时间,也许是半年,之后就会归回到起始水平的位置。又比如,我们失恋了,幸福感水平会降低,我们会很伤心,这也许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最终,幸福感水平仍会上升到起始的高度。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他们经历过什么,喜悦或者悲伤,中途可能高低起伏,最终幸福水平都会维持在起始点的高度上。我们的目标是让幸福水平有整体向上的趋势。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2月11日,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被任命为第28任校长后发表讲话。哈佛大学任命历史学家福斯特为第28任校长。福斯特也成为哈佛自1636年建校以来首位女校长。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我到总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幸福课》1-1课程简介

01 一点想法 第一次听幸福课是在2013年,我人生中一个非常低落的时期。现在想来,那时候遇到Tal,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 四年时间过去了,我一点一点走出低谷,忽然有了一点想法,希望将《幸福课》的笔记写出来,用来感谢给了我这么多帮助的Tal,同时也想将这样一份感动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02《幸福课》的由来 Tal本来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在大二的时候陷入了困惑,成绩很好,社交很好,体育很好,什么都很好,可是却不开心。 带着这份不开心和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快乐?”,他转到了哲学与心理学系,开始了寻找快乐的旅程。 2002年Tal在哈佛第一次担任《幸福课》的老师,只有8个学生,其中两个中途退出,只剩下Tal和6个学生。第二年,3百多个学生选了Tal的课。当Tal第三次讲《幸福课》时,850名学生选了Tal的课,成为哈佛当年度学生最多的课程。 Tal由此出名,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在采访过后,很多主持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性格内向,容易紧张,身高也只有1米68的Tal会如此受学生的欢迎。 Tal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并不是一个外向,开朗,身材高大,具有领袖气质的演讲者。我的课受到学生们喜爱是因为幸福课的实质内容:积极心理学。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标题:“快乐的5个关键”,“成功领袖的3个要素”,“完美爱情的唯一秘诀”,等等等等。我们还能听到激情澎湃,热情四射的演讲者的洗脑课程。但是这些文章书籍课程很多都空有华丽的外表,到头来不过是无法兑现的空话。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有很多经过再三考证的行之有效的好东西,但是很少有人阅读像《个性与社会心理学》之类的专业期刊。 而《幸福课》就是要将象牙塔里严谨的科学研究用通俗的形式讲出来,搭起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03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 临床心理学有三大流派。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华生、桑代克等等。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阿德勒等等。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卡尔·罗杰斯等等。这套课程所介绍的积极心理学是由人本主义流派发展出来的一支。积极心理学建立于1998年,旨在研究爱,两性关系,自尊以及幸福感等等。 行为主义认为人是行为的集合,像一只被击打而四处滚动的球,由奖励和惩罚所驱动。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不仅仅是一只四处滚动的球,人是有思想的。 精神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潜意识,理解和领悟行为背后的动机来改善生活质量,常常涉及到我们心底的黑暗能量。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多的关注人的自尊,平等与自由。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神经症等负能量,我们还要关注和培养好的品质,像善良,乐观,快乐等等。因为这些好的品质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疾病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还需要寻找健康的源头。(但是人本主义有一个缺点是不够严谨,所以很少有大学开设这门课程。) 04 课程形式 课程大概是这样的形式,首先介绍严谨的科学研究,然后把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举个例子。 介绍一下麻省理工大学David Foster教授和Matthew Wilson教授的老鼠学习走迷宫的实验。实验中对正在走迷宫的和走完迷宫后的老鼠分别进行了脑扫描。同不停的一次又一次走迷宫的老鼠相比,走过一次迷宫之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接着重新走迷宫的老鼠明显会更快的学会走迷宫。 实验结果表明,真正的学习更多发生在走迷宫之后,证明了休息的重要性。当我们安静下来,对刚刚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思时,我们的大脑会决定该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这个取舍的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 生活中,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放一放,过一会儿再去想一下就找到了答案。怎么也找不到的东西,放一放,过一会儿一下就找到了。欲速则不达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Parker Palmer在《The Courage To Teach》(教学的勇气)一书中写到:“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安静让人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静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可靠环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 但安静和休息恰恰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失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所缺失的。 在Robert M Pirsig的《Lila》(《寻找莱拉》)一书中,将欧美文化与印第安人的文化做了对比。印第安人崇尚安静,他们经常坐在篝火旁两三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享受着安静的时光。 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与人交往中一分钟的沉默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安,焦躁。不能享受安静,会让我们在亲密关系,幸福感上付出沉重的代价。 05 两点注意第一,《幸福课》的授课对象是所有人。如果我现在过的很压抑,抑郁,那么把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式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帮助我过的比以前开心。如果我现在很开心,那么《幸福课》也会帮我变得更加开心,幸福这件事情是没有极限的。 第二,这套课程会介绍很多干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严格的理论和实验来作为依据。 不是这套课程中的所有方法都对我有用,但肯定有一些是适合我的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心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一下,尝试一下,然后再决定用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自己。

积极心理学|聊聊哈佛『幸福课』

哈佛的《积极心理学》,又名幸福课,曾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网易公开课”有完整的录像视频,一共23集,每集80-90分钟,主讲人Tal蛮有魅力,不会枯燥。在过去半年里我实践了其中一些方法,感觉到了真实的改变,分享在这里。 虽说是幸福课,实际地说是没有让人从不幸一下变得很幸福的本事的。 它只是在你原有的基础上幸福感更强一点,在长时段里提升你的幸福水平,这是前提。 从情绪、认知、行为开始。 积极关注 人的专注有限,低头捡六个便士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月亮的。每个人都常会想“我的缺点是什么,我有什么不足”,“我和女(男)朋友的关系哪里有问题,怎么才能改善我们的关系”……有没有注意到,被关注的通常是什么。 「问题」「改善」,当它们构成了我们思考方式的时候,“现实”就被强化为“我们的关系真的有问题”“这个需要改善”。 还能看到美德与长处、伴侣间的情感吗?举个栗子,最近看到伊能静的分享: 爱人在你需要的时候刚好没有陪伴在身边的情况时有发生,想象一下此时你的的思考方式会构造出什么样的“现实”。 同样的, 当负面消息遍布媒体,无意识的你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今天早上微信推送的新闻: 眼前的生活不只有苟且,而是取决于你的关注,“focus on good things”。 生活不仅需要批判,也需要感恩, 感激好的事情会增值 。而我们常常习惯于失去之后才珍惜,生病之后才感激健康,事情恶化才感激身边的人和习以为常的事。 培养感恩,让它变成性格的一部分。 Tal的方法就是每晚睡前回顾过去一天,写下感激的至少五件事,尽量每天有所变化,保持新鲜感,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情、特点。 重要的是,祛除概念影响的观念。 举个栗子,我们每天用网络办公读书游戏看视频查资料,我们的观念受到科技概念的改变,日常生活中它的存在几乎不会出现被观念感知。虽然让练习我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还要感恩有点矫情,不过确实有效。 不以一切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将感恩练习视为理所当然,进行积极的关注吧! 准许为人 积极关注并不能消除消极情绪,即使怀着世界美好的心,也不可避免被焦虑、生气、悲伤、后悔、嫉妒等等情绪困扰,关键在于提高接纳和管理的能力。 消极情绪实际是心理陷阱,需要认识并识别它,“我的认识哪里出现了扭曲以致产生不必要的消极情绪”。 当你试图压抑一种想法的时候它只会加强,准许为人,接纳你的本性,接纳自己人之为人的喜怒哀乐。 每天提醒自己1-2次,准许自己为人。Tal推荐的方法是 冥想 ,脚放平,背坐直,全身放松,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慢慢吸气…吐气…类似禅定、瑜伽、放松训练,原理相同。沉静而释放情绪,每次15-20分钟。和现实保持联系,既不回避消极,也不回避积极。 与自我和谐 Tal认为 影响幸福的是正确/错误的期望,不是高/低的期望,而正确的期望就需要认知自己的内在。 从小一点事情来说,社交会令你感到压力吗?试着不只是期待别人喜欢而给自己压力,而是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抱着了解去表达想法。 大的方面,你如何诠释正在做的事,是职业?工作?使命?我们需要听从使命的召唤,听从内心,与自我和谐。 除了关注生命中拥有的,更重要的是关注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候你还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自己的期望是责任感,却因此感到焦虑;期望雄心壮志,却因此陷入完美主义。因为它们时常是成对出现的,如何分开而只保留一个?Tal问,为什么我们的新年计划很难实现,而每天早晚刷牙却毫不发觉?因为 实现新年计划需要自律,刷牙只是例行公事,人的自律是有限的。 保留责任感而去除焦虑的方法就是 『建立例行公事』 ,想来你知道怎么做,只消注意30天内最多建立2个。 相信潜能 我们除了面对消极情绪,还需要应对压力、挫折这般长时段的心境挑战。接纳在前面已经说过,允许自己失败,还可以从全面的视野看待问题,转换角度,积极面对。静心想一想“这件事情在一年之后会有影响吗?”面对现实,承担责任,让自己最大限度从经历中获益。 你的自我概念就是命运。 全世界的人都倾向服从权力,但潜能在每个人的信念里,精神对构建生理、认知、情感、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Tal讲了一个故事,我想把它整个记录下来。 2005年,福布斯杂志评选150年来最伟大的20位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名列榜首。他是谁? “自古希腊设立‘一英里"赛跑项目以来,没有人在4分钟内跑完。所有运动专家用各种理论证明了‘1英里4分钟是人类的极限"。近2000年来,人们一直相信这个极限。但是,20世纪中期,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罗杰·班尼斯特不相信。他是跑步爱好者,1英里的最好成绩是4分10秒。他经过刻苦训练,把成绩提高到4分2秒,然后发现似乎无法再提高了。但他仍旧采用科学的方法刻苦训练,在1954年5月6日,他跑出了3分59秒4的成绩,突破了四分钟。六周之后,美国有另一个人跑出了3分57秒。第二年,跑进4分钟的共有37人,再过一年突破的人数超过300人。” 阻碍人们改变的最大障碍是低估了自己改变的能力。用你的勇气与力量,成为你想在世上见到的改变。 改变带来可能 认知与行为需要协作, 想要提升幸福感就要在行为上做出实际的改变 。除了提到的感恩练习、冥想与建立例行公事之外,还有两个对我而言受益良多的方法——运动和记日记。 关于 记日记 ,Tal推荐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记录消极的事件。用心回忆还原每个细节,让自己重新体验当时消极情绪,虽然在接下来的几天你的幸福感会有降低,但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提高到之前的水平之上。另一种就是记录积极事件,对带给你良好感觉事件的重温会提升幸福感。第一种不免痛苦,且不是每天发生的,我推荐第二种,顺便可以做感恩练习。 运动 是减压与缓解焦虑、疲劳的有效方式, 半小时的运动,每周至少四次。 从开始养成运动的习惯,我可以感觉到比之前精力有了提升,身体更为舒展也多了活力。如果连续几天没有运动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情绪,精神也有下降。所以,身心健康、保持体型,一举数得,迎着春风,动起来吧。 除此之外,Tal还介绍了 每24小时睡8小时;至少15分钟的意志训练,每周6-7次;每天拥抱12个人 ,它们都可以帮助你保持身心健康愉悦,帮助你在长时段内获得幸福成功。 如果有时间推荐听一下这个幸福课,祝你发现自己的幸福潜能。

大学幸福课好混吗

大学幸福课不好混,因为要考试,还有平时分要考核,所以要认真对待,不要混。大学开设幸福课,可以通过丰富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从不健康到健康,从健康到幸福的提升幸福能力,还可以学习一定的相关知识。幸福课,其实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相对于研究我们的物质生活,研究人本主义的人类的行为和各种思想精神,这种人文主义重视的是主观的人的感受和思想状态。同英语课与历史课等需要付出的努力不同,幸福课最多需要付出的是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努力。改变是不容易的,除非人们在引入行为上的改变的同时,引入认知上和情绪上的改变。

哈佛幸福课:Happiness第一讲: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我们从以下三个思考问题开始:1、我不快乐,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2、如何变得更快乐?3、不该关注信息传达者,而应该关注信息本身。快乐,幸福感这一整个领域,在此之前一直被心理自助运动统治,心理自助运动带来了什么?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书籍,热情外向的宣讲者,颇具领袖气质,且身材高大,吸引大众参与他们的专题讨论讲座。但是,有一个大大的转折,其中许多书籍讨论都缺少实质内容,通常都言过其实,无法兑现。比如,快乐的五个关键,成功领袖的三个要素,成功、快乐、完美爱情的唯一秘诀,夸大其词,效果甚微。再来说说学术界,学术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大量精确的实质内容、数据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分析,行之有效地好东西。但是,又有一个大大的转折。很少有人会阅读专业学术期刊,想想看,这间教室之外有多少人,读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博士班的主任估算过,学术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平均只有7人阅读,这话……,其中还包括作者的母亲。这话虽然是半开玩笑,但其实很可悲。因为……作为学者,我觉得很可悲,因为这些论文都非常精彩,非常重要,能有大有作为,甚至不仅仅是作为,但是对大众来说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需要这门课程,积极心理学及本课程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要在象牙塔及大众间构建桥梁。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严谨、实质、经验基础、学术科学,与自助或新纪元运动的通俗易懂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所长,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大受欢迎的原因:有用的科学。本课程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会和其他心理学,或者其他任何课程一样,我将向你们介绍相关知识,调查研究,严谨的学术作品,需要你们撰写报告、学术论文、参加考试,跟其他课程一样。而教学内容的另一部分。你们读每一篇论文,写每一篇论文时,都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些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到恋爱中去,运用到社交圈里去。就是这两个部分,学术与应用,无论是论文还是讲座。我不会因为,某个理论有趣而去介绍它,而是因为这个理论严谨且能被应用。再唠叨几句题外话。有几个问题课前就有人问我了。不幸的是这学期将是我最后一次,在哈佛开设积极心理学或其他课程。但愿两年内,明年可能性不大,但是两年内,学校会再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但我无法保证。关于反馈与提问,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还不明白的地方,如果你同意或反对什么观点,请给我或助教写邮件,我们一定会回复的。如果某个问题问的人数较多,我们会公开回答,当然一定是匿名的——除非你特别注明可以提及你的名字。有时候讲座过程中,突然有紧急情况,有什么非问不可的问题,无法等待,如果那样的话,请直接举手。因为就跟你要去厕所一样,无法忍耐,无法等待,要去,就去。我们会为此进行积极心理休息,所以大可以打断我,我会回答任何问题。所有幻灯片以及课程视频都会放在网上,课后几天就能下载,幻灯片其实课前就能下载,这样你上课时就能用到。可惜视频不能提前提供,我们试了,但效果不好,所以会在课后一两天内放到网上。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我当然更希望你们出席课程。能出现在课堂里,和大家一起,在课堂的气氛中学习,而不仅仅对着电脑。我之所以把资料放在网上,是为了让你们可以重温或者学习错过的课程,这很正常。另一个原因,之所以提前提供幻灯片,我希望你们能充分理解材料,充分参与课堂讨论,而不是忙于记录我说的每一个字,记住每一个词,背诵每一句话。我不希望你们被动地记录,幻灯片上的内容或者我说的话,而是要主动记录,也就是要充分理解材料。比如,如果你们听到某个理论,觉得,“挺有趣的”,标上星号,写下来,或者觉得“也许我可以应用这点”,那就写下来。或者“跟我妈妈讲讲”,或者“跟我室友队友讲讲”,那就写下来。主动笔记与被动笔记有两方面不同。首先,正如我刚才说的,这门课是关于如何改变生活,我不会仅为了学术之美而教授此课——虽然这一领域的确有许多学术之美。所以发现可以实际运用的,就写下来。第二个原因是,你会记住更多。主动参与,集中注意,更好地理解材料,而不是被动做笔记。在这整个课程中,从下周开始,我们将进行我所说的,“练习时间”,而不是“休息时间”,其实类似“休息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停止课程,进行内省,也就是课堂上的安静时刻。我会停一两分钟,你们可以盯着我或者周围人发呆,或者思考一下之前讨论的内容,或者解答我提出的提示问题。之所以进行“练习时间”,这是今年新提出的,上学期并没有,因为上次课程结束后到现在的两年,我做大量关于安静的研究。关于安静时刻的重要性,无论是课堂里、讲座里,还是家中,无论是对公司领导、爱情关系,甚至学龄前儿童,你们中很多人,在经历“练习时间”时可能会疑惑,“我一年付四万美金就是为了这个?”,“坐在教室里发呆?”。首先,每次只有一两分钟,一堂课最多不超过两次。第二,这可能是,你从本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即享受安静这一理念。我来读一段麻省理工两位教授的研究。我所提到名字不会出现在幻灯片上,不必背诵或记录,只是为了启发你们。David Foster和Matthew Wilson教授,都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他们研究证实了“练习时间”的重要性。开始内省的时间,他们在老鼠处在迷宫中及脱离迷宫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脑扫描,以下是他们的发现。实验结果表明,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即老鼠进行迷宫时,是当你尝试分辨: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舍弃什么保留——进行安静的自省时。他们的实验表明,接连不断反复进入迷宫的老鼠,比进行一次迷宫后,稍事放松、来点小酒的老鼠,学到的少得多。经历、享受安静——这很能说明问题,对人类也一样,不仅是实验小白鼠,所有人类都是。他们认为:“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思考时,我们重放素材时,更容易保留,记住之前的经历,所以休息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Parker Palmer在他的教学著作《教学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以下一段话: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同样可以进行教育。安静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静为学生进行内省提供可靠环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而安静恰恰是我们文化所缺失的。很多人可能读过《万里任禅游》,作者Robert M Pirsig还写过另一本书——没那么知名,叫《寻找莱拉》。这本书是对印第安人的人类学研究。两种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印第安人崇尚安静。他发现和印第安人坐在一起,他们围坐在篝火边两三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坐在那儿,看着对方,微笑,享受美好时光,内省,就这样几个小时。他指出,在我们文化中,沉默让人不适,我们试图打破沉默,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差异,我们为缺乏安静付出了代价。我们会重点讨论这一代价,涉及到恋爱、美德与道德,以及快乐与幸福感。下面介绍一下积极心理学的背景,它是如何诞生的,这门课是如何诞生的。从很多方面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物和衍生。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质上是对当时各种心理学派系的不同意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称之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为什么是“第三势力”?因为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华生、桑代克,这是第一势力。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学,创建者包括弗洛伊德、荣格以及阿德勒,这是第二势力。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对其的异议出现。首先是对行为主义的异议。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一个行为集合,就像一只被击打而四处滚动的台球。我们有精神、有灵魂,我们有重要的认知与思想,不能只靠行为观察,改善人生。然后是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主要通过潜意识分析,它决定你的理解,决定如何改善生活,还有防卫机制、人类本能论、神经症。如果你理解这些“黑暗势力”,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了解并改善生活质量。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不止如此,不仅仅是生理本能,不仅仅是神经症,不仅仅是牛顿学说世界里的台球。我们要重视人的本质,给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但有一个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缺少严谨的方法论,但它引入了许多精彩的理念: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乐观主义的研究、善良、道德、美德、爱、两性关系、巅峰体验、自我实现、移情,这些精彩的概念都会在本学期探讨。它的认识论并不严谨,如何形成理念,如何学习,所以在很多方面,大部分——不完全但大部成为了自助运动——有趣、有益、重要的理念。意图当然是好的,但就某种程度上,缺乏学术严谨性,所以它在学术上影响很小,所以很少有大学开设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没有,所以本质上成为了新纪元运动。但是,我们很快会了解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孕育了积极心理学。让我们先见见祖父祖母。比如Rollo,May和Carl Rogers,还有最著名的Abraham Maslow,曾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布兰迪斯大学教授,他于1954年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他写了一章《为了积极心理学》。1954年,他在其中写到,我们需要研究善良、美德、快乐与乐观,可以说,这是超前于他的时代的。如果说,Maslow是祖父,那Karen Horney就是祖母了。她最初是精神分析学者,学习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到其过于注重消极面:神经症、精神病…她认为,还必须关注影响人类生命体的东西,我们需要研究培养那些好的品质,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反而向人本主义靠近了,并由此产生了积极心理学。还有Aaron Antonovsky,第三位祖父级人物,提出了关注健康的理念,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或者说他引进了一个新概念,他称之为——他人个创新的新词——健康本源学。由两部分组成,saluto——健康,geneis——起源。健康的起源,这是病理学常规模型的替代模型。也就是说除了研究病理学,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还需要研究健康的起源,这也是预防医学所关注的。这在197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我们会仔细讨论Aaron Antonovsky。现在转到父辈。Martin Seligman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与一群相关学者,于1998年确立了这一领域。和马斯洛一样,他也是美国心理协会会长。他任职其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两个目标:第一,让学院式心理学变得通俗,也就是说,连接起象牙塔与普罗大众,这是他任职其间的第一目标;第二,是引进一个积极的心理学,需要着眼于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研究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神经症,还需要关注爱、两性关系、自尊、动机、恢复以及幸福感。他提出了这些理念,从那时起便蓬勃发展起来。在Martin Seligman之前,Ellen Langer教授就已研究了这些领域,将人本主义精神与学术科学严谨性相结合,我们对她的讨论会比对其他人多。还有一位哈佛的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父辈,Philip Stone,两年前的昨天去世了。两位都是我的心理学导师,带我进入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积极心理学峰会。Stone教授带我同去,我那里在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他首次在哈佛开设了本课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批,我是他的教研员。两年后,他又重新开设了课程,我仍旧担任教研员,后来我毕业了,他提议我接手他的课程。直到今天,这就是1504号心理学课程。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会向你们介绍下这门课的内容。首先,这门课不光是传授信息,而且关于如何变形。如今大多数教育都只是传达信息。什么是信息?比如,我们有一个容器,这就是我们的思想,信息,就是接收数据、接收科学、接收信息,储存到容器里,这就是信息。等容器填满了,我们就毕业了。信息数据越多越好。这还不够,因为信息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自尊、动机水平、两性关系及其质量。光有信息还不够,变形,则是把容器的形状改变,“trans”即改变,“form”即形状,改变形状,这就是变形。这是Robert Kegan教授,教我的第一区别,接收信息、关注信息本身是不够的。听听这个例子:你去参加运动会,目标是进入前三,获得奖牌。但是只获得第八名,你会如何分析、你会如何解读?太糟糕了,我彻底失败了,你灰心丧气,感到无力。但从另一角度看,同样的比赛,你期望获得前三,但只得到第八,你可解读为“我学到了什么?,我还需要努力地训练”,你会更有动力。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说,同样的客观信息——“我是第八名,我目标前三”——截然不同的解读,一个认为是灾难,另一个则当成是机遇;一个让人失去动力,另一个增加动力。还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世界各地很多人似乎拥有了一切:人生顺利、生活富庶,但仍旧不快乐。而另一些人拥有的不多,但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享受人生。还有相反的情况:拥有一切的人,充满感恩,享受生活;生活窘迫的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就是说,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得了什么信息,还有是何形状,如何解读、如何理解,关注的重点,这就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这是我在本科生阶段所认识到的。表面上看,我拥有了一切,体育运动、学术、社交都很成功,但是我对生命的理解、关注和解读并不正面,我不快乐。通常,解读比信息更重要。有一句话我会在课程中经常引用:快乐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而不是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所以需要变形,这对建立幸福感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时,不会传达过多信息方面的东西,而是挖掘更多东西,不是联想意义上的,而是学术意义上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挖掘自身潜能,这种潜能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被其他东西掩盖了。我们要发现利用它,以便关注它,以便理解它。我讲个故事来说明吧。比如米开朗基罗,曾经有个记者问他,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米开朗基罗回答,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凿去多余的石头之后,大卫就诞生了。虽然说的比做的容易,但是这个故事抓住了这门课程的精髓——即凿除多余石块——也就是摆脱限制、阻碍、或者对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却出现在了大多数人身上,要凿除削弱甚至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凿除胜利的能力。因为我们可能害怕胜利,可能对生命中的一些东西感到内疚,这些都会反过来限制我们。也许甚至还要凿除两性关系中的限制,尤其是带来消极面的时候。这些就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减法包括除去那些阻碍我们发挥潜能的限制。因为我们的潜能是天生的,我们关注人类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上帝赐予的,还是进化产生的,但是渐渐地受到外部文化压力,像多余的石头一样,把我们禁锢起来了。老子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即信息,“道”即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