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教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

C 试题分析:英国亨利八世改革,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是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因此选C。点评:英国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的特点①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②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清教与英国国教有什么差异/区别?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也是一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王朝。从我们之前章节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英国衡平法庭,英国国王对封建贵族土地租金的控制主要就发生在都铎王朝,从此承包土地的农场主以及其他企业主等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资本逐渐成为社会的决定力量,这是当时世界上甚至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无法做到的事,所以说资本主义在英国萌芽,发展是瓜熟蒂落的事。在都铎王朝,纺织业与造船业首先得以飞速发展,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在它们的带动下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加强了工业资本,可以说都铎王朝后期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时随着欧洲绝对君主制思潮的兴起,都铎王朝也深受影响,它的君权也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强大的君权虽然使民族国家得以形成,但是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在都铎王朝召开议会的次数越来越少,国王与议会的矛盾越来越深,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在斯图亚特王朝下爆发了英国革命。都铎王朝的始祖亨利七世,也就是亨利都铎,一生坎坷曲折,极具戏剧性,具备一部卖座电影的所有因素,遗憾的是至今还没人将他的经历拍成电影,否则必将极为畅销。我曾经见过一本书,就是描写与他与关系最密切的四位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宫廷权谋,最后在他最亲密的女人,母亲马格丽特郡主的帮助下取得英格兰王位,随后他迎娶了约克公爵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平息了对其继位的争论,也使这对百年世仇家族联姻,结束了蔷薇战争,将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合并组成都铎王朝的王徽,红白“都铎玫瑰”。亨利七世去世后传位给他的次子,也就是亨利八世,谁也没想到这位脾气暴躁,六次结婚,经常被作为基督教国王中反面典型的英国国王却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享利八世在位初期,与教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教皇与法国国王的几次冲突中,坚决站在教皇一边,并且拥护教皇的反宗教改革运动。当时与路德有关的宗教改革书籍已经大量流入英国,享利八世对它们的态度是敌视的,他命令约克大主教收缴焚烧书籍。但是一桩离婚案改变了他的思想,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江山美人,红颜祸水,不过从后来历史进程来看,这位美人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而不是祸水。享利八世由于王后无法生育,想离婚再娶,而王后是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当时是欧洲大陆的最强国,也是教皇、教廷最坚定的支持者,天主教的旗帜,所以教皇反对这桩离婚申请,于是亨利八世愤而脱离天主教,并自封为英格兰教会领袖。1534年召开的春秋二届议会上,在他的授权下通过了一些与教会有关的法令实行教会改革,但是实际上这些法令中并没有什么教义上的改革,主要是确立他在英格兰教会中的领袖地位。从接下来的历史更可以看到,享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不彻底的,他更关注的是教会的财产,他取缔了当时英国所有的修道院并没收它们的财产,这些财产十分庞大,十年内享利八世没收修道院财产所得是当时英国政府年收入的几十倍。但是无论如何,享利八世的改革使英国教会彻底摆脱教皇、教廷,成为一个独立的基督教会,也使英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另一个积极贡献就是出版了英语版圣经,英语版圣经的出版可以称得上是功盖千秋的大事,它为之后英国新教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从其他资料中知道,当新教在英国广为流传时,人们在乡间田野,农家院坝,街头巷尾争相阅读圣经,如饥似渴,而他们阅读的就是享利八世的英语版圣经。享利死后,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王位,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的主持下,对礼仪与教义进行改革。礼仪上,1549年1月,国会通过《公祷和圣礼以及教会其他礼仪施行书》,该书也被称为《第一祈祷书》并要求英格兰所有地方教会的礼仪以该书为标准,1552年6月,国会又通过《第一祈祷书》的修订版,被称为《第二祈祷书》。《第一祈祷书》中已经取消了许多非圣经内容的礼仪,如由于摈弃练狱说,葬礼中用熏香和圣水为死者祈祷及为死者灵魂的安宁作祈祷就成为多余,被从礼仪中删除。《第二祈祷书》更彻底地清除了非圣经内容,它完全取消了终傅礼,并废除坚振礼中的涂油和十字架符号、葬礼中对死者的任何祷告、婚礼中保佑新婚夫妇的双十字架符号和结婚戒指,以及除祭司白色长袍和主教无袖长袍外的一切祭服等。以圣经内容为依据确实有着破除迷信净化礼仪的作用,当然这里的迷信概念与我们通常所指不同,这里迷信指的是圣经之外的信仰、崇拜。圣经与其他宗教的经书相比,非常的朴素、简单,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在这种真正信仰之上添加其他东西,无异于画蛇添足。在教义上,1553年6月,在宗教大会上以爱德华六世的名义颁布了著名的《四十二条信纲》,《公祷和圣礼以及教会其他礼仪施行书》与《四十二条信纲》中即包含了许多新教的内容使英国教会成为与天主教完全不同的基督教会,有着开宗立派的意义,圣立甘宗因此而创建。它们以圣经为依据剔除了天主教中许多与圣经相抵触或者没有记载的内容,如《四十二条信纲》第22、23条宣布,在天主教教义中占有突出位置的炼狱说、赎罪券、偶像崇拜、圣物崇拜及圣徒乞灵等内容“与圣经相悖”,应予以舍弃,这些也是路德攻击天主教最多的地方,也是天主教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同时它们还引进了许多路德与加尔文的思想,如《四十二条信纲》第11条赞同路德宗的“唯信称义”说,认为人们只要虔敬地依照圣经信仰基督,就可以被上帝所接受和承认,灵魂因此获救,成为“义人”。第17条承认加尔文的“预定论”与“拣选说”,表示“对生的预定是神永恒的目的,以此目的,上帝(在创世前)已通过我们无法窥测的判断在人类永恒地拣选出那些脱离惩罚与诅咒的人,使基督引导他们获得永久的解脱”等等。但是总体上圣立甘宗无论是教义上还是礼仪上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内容,特别是圣立甘宗在组织上沿袭了天主教的主教制,这也是日后圣立甘宗被清教徒攻击最多之处,同时也埋下了剧烈冲突的种子。其实当时主持宗教改革的克兰默大主教等人这样处理有着很现实的原因,人们几百年来一直奉行这些天主教的教义与礼仪,如果忽然间全部取消或者更改,无论是习惯还是心理上都无法接受,我们也知道宗教信仰又是极为敏感、顽固的,很难一时改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引发社会动乱。我们之前也论述过,人类社会天然是以等级而存在,天主教以主教为核心的教阶制与君主制以国王为中心的等级制天然吻合,取消主教制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对君主等级制的怀疑,这是任何一个国王不愿意看到的。从路德新教在德国流传后不久爆发的惨烈农民起义以及明斯特再洗礼派起义来看,英国宗教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圣立甘宗以最平稳的方式得以创建。随着圣立甘宗的诞生,实际上清教也就随之诞生了,因为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清教徒定义为,不满于圣立甘宗不完全的宗教改革,希望圣立甘宗能够根据加尔文教义进一步纯净、完善的人。早在爱德华六世创建圣立甘宗前,一些宗教改革家就已经活跃于英国各地披荆斩棘地传播新教,推动宗教改革。当圣立甘宗创建后其中一些人认为理想已经实现,于是就心满意足地成为圣立甘宗的一员,但是还有一些人仍然不满足继续批评圣立甘宗不完全的改革,希望能达到更完美的境地,这些人就是第一代清教徒。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珀,他被公认为清教的始祖。胡珀对于圣立甘宗的不满在于二点,一是没有完全以圣经为依据,二是没有坚持平信徒皆可为祭司的原则。我们之前对路德的论述中已经知道,这二点其实就是新教划时代意义之所在,以圣经为依据实际上就是反对天主教中许多不符合圣经内容的教义,礼仪,仪式等等内容,平信徒皆可为祭司实际上就是上帝之下人人平等,找回人类在伊甸园中曾经的生活,找回迷失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人人平等,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没有欺侮,大家以兄弟姐妹相称,平等、自由、快乐地幸福生活。清教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教派,没有自己的教义,他们只是一些对圣立甘宗不满的人,当时甚至没有清教这个英语单词,有的只是清教徒这个单词puritan,意指纯洁、净化的人。但是胡珀坚持的这二点一直贯穿于清教存在的始终,可以这么说,清教徒是当时所有新教徒中最执着地追求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也是最严格遵奉圣经的人。由于人类贪婪堕落,我们尽一切可能地凌驾于别人之上时享受高人一等的虚荣,乐趣,我们利用上帝赋予的智力或者体力上的优势欺诈,压榨同类,不劳而获,可是当我们受尽凌辱时,却又想起伊甸园这个人类迷失的家园,在那里我们人人平等。我们人生而平等,可是无往而不在于不平等的枷锁之中,这个枷锁很多时候不是别人套在我们颈上,而是我们自己戴上的,当我们凌驾在别人之上将枷锁套在别人的头上时,实际也就将枷锁套在自己头上,因为你将枷锁套在别人头上那么其他人也同样会将枷锁套在你的头上,除非你是不可一世的皇帝,不过即使是皇帝逃不过自己戴上的枷锁,他随时可能被推翻谋害,因果报应也许这就是人类永恒的悲剧性命运。我们也论述过由于人类于生具来的原罪,贪婪堕落的本性,彻底萨除人类的不平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们只能是追求平等,却无法达到平等,如夸父追日一般,永远地接近,可是却总是无法到达,我们只能永远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而清教徒就如同夸父一般,他们是一群信仰最坚定的人,虽然知道永远无法达到平等,却仍然永远追求平等,永远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将人类带到一个全新的境地。胡珀这些第一代的清教徒始终认为自己是圣立甘宗的一员,他们对圣立甘宗的批评是兄弟间的善意批评,目的是使圣立甘宗更加的纯洁,完美。而圣立甘宗也没有将他们视为外人,或者竞争性的宗教对手,只是将他们当作一些唠唠叨叨的抱怨者。而且胡珀等人所指责只是一些礼仪等表层上的东西,并没有触及诸如主教制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因而也没有造成圣立甘宗主流的敌意。一.圣立甘宗、清教的起源(二)1553年7月,年仅十五岁的爱德华六世因病去逝,查理八世的长女玛丽继承王位,玛丽是位虔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她短暂地复辟了天主教,对圣立甘宗与清教徒进行疯狂的迫害,将二位教父级的人物圣立甘宗创建人克兰默大主教及清教始祖胡珀送上火刑柱,圣立甘宗教徒与清教徒这些互为依存的对手此时作为难兄难弟一起流亡海外。1558年,玛丽病逝,伊丽莎白一世成为都铎王朝第二位女王,伊丽莎白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王,她一生都在折中,调和,从不轻易发表过激的思想、言论,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深得中庸三味,她治下的英国作为后中世纪英国的黄金岁月而被广为称颂。她对最为敏感,脆弱而又顽固、强烈的宗教问题上更是如此,她勉力维持各教派的均衡,保证英国国内局势的稳定。伊丽莎白尽量使自己处于信仰的二个极端天主教与清教徒之间,坚持温和的圣立甘宗立场,拉拢二派的温和势力做到让大多数人满意,使局面维持一种平衡,但是对于这二派的极端势力,为了国家稳定她也是无情打压。伊丽莎白即位后迟迟不对宗教问题明确表态,她既不表示支持新教,也不表示拥护天主教。然而,新教徒对她寄予的期望值显然乎比天主教徒要高,伊丽莎白从小受到新教的陶冶,新教徒理所当然把她视为自己人。获悉伊丽莎白继承英国王位后,所有新教徙,无论国内的还是海外的,信奉安立甘宗的还是清教的,都向她欢呼,而伊丽莎白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伊丽莎白毕竟是一位新教徒,这种宗教感情虽然被国家利益所冲淡,但是永远无法抹除。自1559年1月伊丽莎白的第一届国会开幕起,伊丽莎白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宗教法令和文件,史称“伊丽莎白的决定”“伊丽莎白的决定”最主要的内容是两个国家法令—《至尊法》和《信仰划一法》与两个宗教文件一《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至尊法》由伊丽莎白的第一届国会通过,它的基本精神与亨利八世《至尊法》相同,但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异。该法首先取缔了玛丽镇压新教徒及废除新教改革的法律。它宣布,由亨利八世制定并得到爱德华六世承认的《至尊法》依然有效,只是国王是“圣公会的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领袖”改为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长官”。这一微小的措词变动体现了伊丽莎白的谨填和机敏,较之“最高领袖”,“最高长官”是一种更谦逊和具体的称谓,它表明女王对教会并无过分的野心,她无意干预教会精神方面的事务,只是希望得到亨利八世与爱德华六世曾享有过的对教会的管理权。《信仰划一法》也是由伊丽莎白第一届国会通过的。它规定,全国教堂都应以新制定的《公祷书》作唯一的礼仪标准,任何人如不按照《公祷书》的指示作祈祷,或怂恿他人这么做,或蓄意损坏《公祷书》,将被剥夺教职或公职,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终身监禁。任何人如果礼拜天或其他宗教日不去教堂做礼拜,将被罚款一先令,由巡回法官、治安官及主教具体执行。《至尊法》和《信仰划一法》对于英国历史有着重大意义,打破了玛丽短暂的天主教复辟,再次恢复了圣立甘宗在英国的国教地位,使英国重新回到新教阵营直至今天,英国教会从此彻底割断与天主教的联系,直至1980年教宗访问坎特伯雷,伊丽莎白不久后颁布了《公祷书》,《公祷书》是正式的祈祷文,是向上帝交流的内容,有着很神圣的地位。伊丽莎白的《公祷书》基本是爱德华六世《第二祈祷书》的翻版,较为明显和重要的改动只有三个:第一,剔除了各种冒犯罗马教皇和主教的词句,如祈求主把人们从“罗马主教的暴虐及他们所有巨大的罪恶中解救出”这个句子。这个改动也是吸取玛丽女王天主教复辟的教训,将教皇斥为敌基督使双方矛盾激化,对于弥合双方教义上的分歧毫无作用,最后只能通过流血冲突来解决,使亲者痛仇者快,这个改动也使天主教在新教英国存在成为可能,虽然环境极为恶劣。第二,删除了由爱德华六世补入的《黑色仪式指示》,吸收了享利八世的《第一祈祷书》中带有浓重天主教色彩的圣礼内容,第三,补充了《礼拜用品指示》,规定,“继续保留和使用于国王爱德华六世统治的第二年经国会批准推行于英国教会的礼拜用品,直到女王陛下下达进一步指示为止……”。《公祷书》完成后,国会还通过一系列有关礼仪的“女王责戒”,强调教士穿传统的天主教法衣、教徒在祈祷时下跪、圣餐中使用未发酵的圣饼以及确定祈祷日使用新的行列仪式、仪式前后用无伴奏齐唱乐和扩大仪式中的祝福祷告。这些“女王责戒”成为圣立甘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着深厚的天主教色彩一直以来都被清教徒攻击,一直是他们所要改革的内容。通过《公祷书》后,伊丽莎白又对圣立甘宗信仰的根基重新进行了修订,这个就是《三十九条信纲》。伊丽莎白亲自审阅了《三十九条信纲》修订稿,随后交付国会审议,国会在作了微小更动后,于1571年通过并公布了《三十九条信纲》宣布其为英国国教会信纲,《三十九条信纲》没有被改动过至今仍然作为圣立甘宗的基本教义要求所有信徒宣誓信守。伊丽莎白之所以亲自修改倒不是她对神学有多深的研究,只是因为信纲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牵动着无数教徒的心,都可能带来忧伤,痛苦,绝望,带来怨恨,怒火,叛乱,甚至引发战争,而作为一个英明的女王自然知道这些敏感所在,所以她对每个遣词造句慎之又慎尽量使大多数人满意,尽量少让怨恨产生。《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的诞生也标志着安立甘宗的最终确立,因为这二份文件从此没有被改动过,时至今日仍被圣立甘宗奉作信仰的极基,已经成为安立甘宗的标志。在1865年制定的《教士签署法令》进一步确认它们的权威,规定了如下宣誓条文:“我某某,严肃宣告,我赞同宗教《三十九条信纲》、《公祷书》和主教、会长、会吏的任命……。这也充分表明《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钢》对于安立甘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一,传统性,它们在教义、礼仪和制度三方面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天主教传统。教义上,天主教传统的成份较少,《三十九条信纲》除了尊重旧约伪经外(第6条),对称义、救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和基督复活等问题的阐述都釆用新教的观点。但是在制度上天主教的主教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三十九条信纲》明确规定,教阶由大主教、主教、会长和会吏构成(第36条)。也就是这个成为圣立甘宗与清教徒冲突的焦点,对于主教制清教徒根本无法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等级制与路德,加尔文新教的上帝之下人人平等严重冲突,是对真正信仰的污辱,亵渎,而且在圣经中也无法找到依据。而且在礼仪领域,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比爱德华六世时有着更多的天主教因素,这也是许多清教徒不满所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伊丽莎白的《公祷书》虽然以爱德华六世的《第二祈祷书〉〉为蓝本,但《公祷书》对《第二祈祷书》的改动,恰恰是补充了那些《第二祈祷书》废弃或回避的带有强烈天主教色彩的传统的礼仪内容,如坚持礼仪中穿法衣,下跪领受圣餐、使用蜡烛等礼拜用品等等,与礼拜仪式密切相连的纪念日更能说明这一时期安立甘宗礼仪的传统特色。1561年,伊丽莎白下令,在日历中增补大量圣徒纪念日,这些圣徒纪念日显示了伊丽莎白时代的宗教与传统的联系和对传统的尊重,虽然《三十九条信纲》第22条禁止偶像崇拜和祈求圣徒,但圣徒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必然会导致出现与这一条文精神相背离的现象。事实上,直到1642年以前,英国大多数教堂都完整地保留着圣徒偶像及宣扬圣徒事迹的雕塑,在礼仪领域,伊丽莎白的宗教措施比爱德华六世时向天主教方向退得更远,这使最终确立的安立甘宗的传统色彩显得更为强烈。而这些都是清教徒强烈反对的,清教徒甚至不承认圣诞节,十字架,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偶像崇拜,更不用说这些所谓圣徒的节日,圣徒的偶像,雕塑。英国内战中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新模范军大肆破坏教堂中的画像,雕塑而饱受指责,其实是有内在原因的,新模范军信仰坚定平常纪律严明,他们对教堂的破坏不是无目的,而是有明确的宗教原因,他们认为这些画像,雕像都是偶像崇拜必须给予破坏,所以说,伊丽莎白女王的这些倒退也造成了圣立甘宗与清教徒矛盾的激化。当然你也不得不承认圣立甘宗的包容性与折中性,这些都为后来进一步的宗教宽容打下了基础,也体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的智慧与英国被使徒教会,修道院的兄弟之爱,自由,平等浸染了一千多年的深厚土壤,这片土地上很少出现极端的事物,很少偏离正道太多而且总能及时地纠正。伊丽莎白时代的安立甘宗保留了许多天主教成份,但也容纳了16世纪新教中所有重要宗派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它的教义,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各宗派观点的大杂烩。除了已经论及的天主教观点外,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三十九条信纲》中找出路德宗、加尔文宗、茨温利宗以及奥古斯丁的观点。信纲中有关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内容,绝大部分取自古代大公教会的信经,有些则从路德的《奥古斯堡信纲》和路德宗改革家约翰·布伦茨编纂的《维腾贝格信纲》中摘录。有关预定、选拣及圣经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加尔文宗尤其是加尔文宗的温和派主张,有关自由意志、罪恶及恩典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正统的奥古斯丁思想,有关因信称义、信仰与善行、教会及圣礼的内容,则混和了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三者的观点。安立甘宗的这种广泛包容的特点,使它成为新教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宗派,这一特点使安立甘宗很难把其他宗派的主张斥为异端,只要不提出过分要求,基督教的各宗派都可以在安立甘宗中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安立甘宗便在事实上起着某种有限的宗教宽容的作用。《三十九条信纲》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用词上含糊、模棱两可,使各个教派都觉得是谈及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即使新教派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冲突很大,把这些不同乃至矛盾的观点和谐地放在一起,就必须对其进行模糊调和处理,于是伊丽莎白女王充满智慧地在《三十九条信纲》表述有争议的教义时使用涵义广泛的用词。如,信纲论圣餐的第28条典型地体现了安立甘宗的调和特点,有关圣餐的本质,传统的天主教持“变体”说,路德宗持“临在”说,加尔文宗持“参与”说,茨温利宗则持“纪念”说。信纲对天主教的“变体”说予以明确否定,认为“圣餐化质说(即饼酒变质〕不但不能取证于圣经,实乃违反圣经的明文,违背圣经的本旨,并且产生许多迷信”。它还避免独尊新教某一教派的观点而调和各种圣餐说,经过修改最后的内容是这样的,“圣餐不仅是基督徒应彼此相受的表记,而且是基督受死赎罪的圣礼,凡合法用心领受的,吃那劈开的饼,便是领受基督的身体,喝那祝谢的酒,便是领受基督的血……,在圣餐中基督的身体仅是属天属灵地给了、取了、吃了。”这段文宇,既反映了加尔文的“参与”说,又反映了路德的“临在”说,同时,还为茨温利的“纪念”说甚至天主教的“变体”说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这里大量介绍了圣立甘宗的这二个基础性文件,主要是希望通过这些使大家了解圣立甘宗与天主教,清教徒在教义上的区别,这三个教派与苏格兰的长老会是当时英国基督教的四个主要教派,教义之争是造成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教义与永生,永恒,终极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每个信徒心中永远的伊甸园,迷人的天堂,所以各个教派在每一字,每一句都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当无可调和时只有通过战争这种血腥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也是英国内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人类无可奈何的悲剧。直到各个教派来到北美,在北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各教派才通过共同的兄弟之爱形成了基督教内部教派间的宗教宽容,共存共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我们之后还会详细论述。但是在世界上各主要宗教之间,由于宗教的极端敏感性,也由于这些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远比基督教内部教派间的差异来得大,所以世界范围内,不同宗教之间宗教宽容的路还很长。对于圣立甘宗,清教,长老会这些新教教派能在英伦三岛迅猛发展,我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英国的使徒教会,中世纪修道院的兄弟之爱,自由,平等的传统,正是这些传统与新教质地相同,才可能做到二者无缝结合从而使新教迅猛发展。可以想象,在英国民间到处是使徒们在英国的传说,秩闻,他们朴素,自由,平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当这些与新教思想接触时,可以轻易得出它们水乳相融的一幕。而十六世纪的英国新教思想家也大肆渲染这种观点,认为英国传统与新教本质上是同一的,新教在英国是返祖归宗,返朴归真,清洗被教皇、教廷沾污的基督教,回归原初的使徒教会,回归他们兄弟之爱,自由,平等的传统。于是在几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新教在英国蓬勃发展,成为英国的主要教派。这些是以主教制为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新教在欧洲大陆始终无法突破天主教的重围,只能在北欧与德国北部这一狭小的区域内发展。本文摘自公众号《西方文明的历程》连载的书籍,全书约100万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英国革命前,第二部分,英国革命,第三部分,美国革命。以散文的笔调,思想的深度,历史的真实描写的了西方文明从纪元时的古罗马英国到美国独立这一千八百年间的历史,全景式,鸟瞰式描写了西方文明在这一千八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描写了这一千八百年间西方文明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本书公众号也叫《西方文明的历程》,公众号有目录,便于查找阅读。公众号搜索即可得出,扫描文章下面的二维码亦可,欢迎大家踊跃关注。

关于英国国教 和清教徒

1清教徒属于加尔文主义,不是马丁路德体系的。2路德教是新教的一个派别3先有加尔文教,英国国教采取了加尔文教的基本信条

英国国教和清教两者之间的关系?

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清教徒、 A 反对在英国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制度 B 批判“君权神授”的观念 C 提出“教随国定”的原则 提交人: 姚敬 时间: 5/27/2002 14:16:29 主题: 答复 内容: 该题强调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国教和清教所反映的不同本质特征。 16世纪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统治着英国,罗马教皇是英国僧、俗界的领袖,英王屈从于罗马教皇。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国教与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废除了罗马教皇在英国的领袖地位,在英国,英王既是宗教首领又是行政首脑。其它如主教制度、宗教仪式等基本不变。所以,英国国教极力维护君权、君主专制,倡导“君权神授”。 16世纪60年代,加尔文教传入英国,被称为清教,信仰清教的英国人称为清教徒。他们包括资产阶级、新贵族、手工业者等,清教徒运动形式上要求“纯洁”国教,实质反映的是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反对君主专制、“君权神授”是其本质。采纳哦

英国国教和清教的区别

1. 英国国教和清教的起源英国国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大陆改革的时期,当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为教皇不同意他的离婚请求而决定脱离罗马教廷,创建了英国自己的教会体系,即英国国教。而清教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运动,他们认为英国国教并没有完全清除罗马教会留下的许多旧习俗和腐败现象,因此他们认为应该更加彻底地改革教派,建立一个更加纯洁的教会。2. 英国国教和清教的信仰差异英国国教相对较为保守,追求的是必要的改革和欧洲大陆天主教的区别,注重礼仪和传统仪式的维护。而清教则强调圣经的权威性,反对教会的传统,主张将信仰还原到圣经时代的本源状态。3. 英国国教和清教对待神职人员的态度英国国教中,神职人员通常在地位和财富上都比较高,且有很多权力。而清教徒则反对神职人员群体,认为他们过于颐指气使,反对教会和政治权力的结合。4. 英国国教和清教对教育的重视英国国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早在14世纪就有了一些著名的学校和大学,如牛津和剑桥。而清教徒则更加强调个人和家庭的教育,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己阅读圣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信仰。5. 英国国教和清教的政治立场英国国教通常支持保皇党和保守党,支持君主制度,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而清教徒则更加倾向于自由和民主主义,许多清教徒在美国建立了基于宗教平等和政治自由的社会模式。6. 英国国教和清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英国国教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在已成为英国社会的一部分。它对英国文化的影响和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谴责和批评的声音。而清教徒则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 英国国教和清教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虽然英国国教和清教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深远。英国国教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许多国家的教会体系的基础和灵感来源。而清教的影响则可以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中看到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