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关于人文艺术方面的艺术论文

人文艺术教育与二十一世纪(论文大纲) 本文旨在肯定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实践。文中主要探讨四个议题:(1) 人文艺术教育的本质;(2) 儒家传统的人文艺术教育;(3) 二十世纪的美育;及(4) 迎向未来的人文艺术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的基础在於肯定人的价值及个人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它的方式是引导个人学习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甚至宗教等等人类生活和思想经验的精华。它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经由自身的努力,充实知识,陶冶性情,发展健全人格,以便改善生存环境,造福人群。 传统儒家的人文艺术教育,以孔子为代表。他以「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导学生,目的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这种将学问和技艺并重的教育成为传统中国人文教育的典范。到了北宋,以苏轼为中心的士大夫又在这基础上加以补充。他们特别将书法和绘画提升到与诗、文等高的地位,并作为个人修养的内涵。但音乐与射弋等方面的训练却未受重视。 二十世纪的中国在每一方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也不例外。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先生为中、小学生制定了「四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的课程,其目的在助使每个人发展均衡健全的人格。其中,他又特别提倡「美育」,并认为它甚至可以代替宗教去净化人的心,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生存的环境。 然而,二十世纪当中,由於科技的急速发展,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政治解体、经济重组、伦理崩溃。虽然高科技和快速资讯、以及电子网路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捷和物质上的富裕,但解决不了精神上的空虚和贫乏。新时代的人文艺术教育不容或缺,它应照应到个人在身、心、灵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之外,应再加上生命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宗教学。据此,以助使个人了解自我,培养健全人格,发挥潜能,面对高科技文明的挑战,同时肯定人的价值,自利利他,造福人群。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论文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论文    摘要: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创造、发展我国未来音乐的参照系,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造成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缺失,这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界的一个关注问题。我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此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所谓传承,就是要尊重和传播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他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甚至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部分学生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态度,他们听惯了迪斯科节奏,电声磁带和通俗音乐,而对优美动听的民歌,旋律委婉悠长的戏曲唱腔,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还有每年的招生考试中,演唱民歌、演奏民乐的考生却寥寥无几。在迪斯科、爵士、摇滚等外来音乐的旋律中如痴如醉。这种现象若任其发展,不仅可能造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后继乏人,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断裂。高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传承与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是其应有之义。    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厚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阈。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进而推动当代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音乐专业不仅仅是技艺型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乐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情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长征组歌》、《梁祝》等作品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它对于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1.应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大纲、教材和教学方面应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从一个学校的整体看,教材和大纲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极为丰富的音乐,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精华和风格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并将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只有突出了民族特色的教材,才能使我们高校的教学更具有民族化,有价值,立得住,更容易被承认。当然,这里并不排斥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同时还应该在吸取外国的民族音乐精华中来进一步充实自己。   2.在具体的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应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浏览大量的我国优秀的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或尝试民族歌舞的编导;在和声课上,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视唱练耳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调式的乐曲;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让学生广泛浏览、演唱民歌和戏曲音乐;在器乐选修课上要让学生多选学民族器乐,并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从情感上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3.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通过演唱,演奏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技术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异性,而且还应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内在情感、音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民族音乐,体会其中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尊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志在通过音乐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维护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们要不断加强探索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   [2]陶敏霞.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与欣赏.陕西人民出版社.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4]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化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音乐.2004,(4). ;

钢琴教学教育艺术论文

钢琴教学教育艺术论文    一、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的培养   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前提。要想使我们的钢琴演奏真正具有美感,首先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   (一)正确的读谱   培养正确的读谱是钢琴教学和学习十分重要的课题。正确读谱是演奏一首作品的基础。演奏者通过认真细致地研究乐谱,对音乐作品的忠实理解进行二度创造和创作,在作曲家与广大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使静止的乐谱转化为变化万千、令人难忘、丰富多采的音乐语言。读谱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必须严格遵循作曲家在乐谱上的一切标记,以及标记所约束和决定的意思。这里包括谱号、调号、拍号、节拍的律动、音高、指法、奏法、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等。因为作曲家在乐谱上标写每一个标记以及每一个音乐术语时都饱含深意。第二,要准确、科学的透过这些标记,进一步弄清乐谱的曲式结构、和声、乐句、乐段;旋律与伴奏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复调因素、注意乐谱上音符的符干朝向,弄清声部的层次,做好保持音和不同层次、不同音色的对比,决不能忽视休止符。另外,还要从谱面上的各种符号中领会音乐的内容和本质,推测作曲家的意图,以及作曲家字里行间更深刻的涵义,揭示音乐的内容和精神。譬如:对作品的创作时代、风格、旋律、节奏、和声布局、句子段落、声部、结构,音乐的性格特点,写作手法和织体特点,有什么对比,主题如何发展,有哪些高潮,最主要的高潮在哪里,以及音响的想像,使之在乐思的奔流中,展现它们应有的生命力。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乐谱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地挖掘探索其中的内涵,悉心领会作曲家的创作精神,加入时代感,以至完全正确地把乐谱中的精髓全部诠释出来为止。   (二)正确掌握节奏和速度   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节奏展示了音乐的生命和存在,它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的灵魂,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像人失去了脉搏,音乐可以不用乐音,但永远离不开节奏。一首作品往往是通过一种特定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出它的性质和风格。弹奏者只有把握乐曲节奏的均代、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匀、弹性、动力、惯性、重音、各种特性节奏,才能和谐有致的抒情达意。加强节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在概念上对之强调和固化,要特别强调它除了是稳定音乐的要素,更是把握音乐的运动趋势的能力,是决定提示音乐主题、增强音乐表现的根本保证。一首乐曲的特殊节奏抽象地概括这首乐曲,能使听众在丰富的联想中还原作品。如李斯特改编的《魔王》开篇便以其独特的节奏揭示了音乐的内涵。在全曲的气氛渲染中,出现的在同音上的三连音(表现疾奔的马蹄声)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时隐时现、时弱时强的三连音除了具有描绘的写实作用外,也是造成局促不安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低声部的间息乐句则暗示不时掠过的林间阴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诸如此类的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节奏的训练,注重学生的体验,并注意尽可能地体现作品的强弱、断句和起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直觉。所有的音乐作品,除了特有的节奏韵律外,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其不同的性质和风格。乐曲的性质指乐曲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的乐曲的局部特性和总体风格,而音乐风格则是遏制音乐分享有些样式或有某些元素共同兴趣的类别。而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弹奏乐曲呢?要根据乐曲的性质来确定。一般来说,欢快的情绪不可能采用缓慢的速度去表现,而悲伤的乐曲也不宜快速弹奏。进行曲、圆舞曲等体裁也都有它们各自特有的速度。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中体会演奏家对作品风格的表现、对音乐的处理,以进一步掌握其音乐性质和风格。另外,练琴方法上,教给学生难点部分要单独抽出来反复练习,直到弹得和较容易的部分一样好才行。整首乐曲的速度要以难点部分所能达到的速度来确定。弹奏快速的乐曲要以慢速、中速练习为基础。   处理好力度力度就是音量,即声音强弱、轻重、大小的程度。音乐是表现人的心情的,而人的心情变化和活动不像机器那样呆板,必然有强、有弱、有急、有缓。因此力度处理对于音乐表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古曲音乐中,一般从pp(很弱)到f(f很强)间就有p(弱)、mp(中弱)、mf(中强)、f(强)的六个不同层次。而浪漫乐派及后期作品从pppp(比弱还要弱)到ffff(比强还要强),幅度更宽,还有sf(个强)、sfz(突强)或crese(渐强)、dim(渐弱)等,这些具体的力度记号,同样关系到乐曲演奏中音乐的表现。对于没有力度标记的作品,我们可依据音的自然倾向和音乐发展的自然趋势。如在弹奏音阶时,根据音一级一级向上推动的原则,我们可以把音乐处理成渐强,反之,则可以弹成渐弱。另外,音乐本身的特性也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力度。如进行曲是坚定有力的,舞曲是活泼欢快的。强弱在音乐中不是一种外部现象,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强弱及变化,它同音乐表现的内容、形象及情感连在一起,在教学中还要指导从音乐表现的内容、形象去把握音乐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例如《雪绒花》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出现三次,赞颂祖国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A段节奏舒缓,旋律起伏较小。B段节奏变化出现休止,与前段相比,情绪更加激动,力度加强,要表现出主人公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掌握良好的触键方法   旋律在音乐语言中是最具感染力的,好的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一个方面。要想弹奏出好的旋律就需要掌握适当的触键方法。首先是指法的训练。音阶、琶音、和弦等都有它规律性的指法,如白键音阶,右手上行除F大调外都是1231234指,左手上行除B大调外都是543213—21。但没有绝对固定不变的指法。在一定的原则下,根据乐曲的要求、作曲家的风格,再结合每个弹奏者自身的生理特点、手的条件来灵活地选用指法。手有大、小,宽窄之分,指的距离有松紧之分,手指有长、短、粗、细、强、柔之分,不强能求一律。根据乐曲要求,对照各种不同版本,分析、考虑、确定指法,并赋予它一定的艺术处理,是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触键犹如画家的神笔,笔下生花,反之则是拙劣的涂鸦。此外,还需要正确运用踏板。踏板的学习和运用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内容。俄罗斯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曾说“钢琴的踏板是钢琴的灵魂”,他甚至夸张地提到能运用好踏板,就是演奏成功的四分之三。钢琴的踏板使用首先要以和声、色彩效果的需要、以作品的不同风格为依据。例如三个踏板,即强音踏板、柔音踏板和保留音踏板,作用各不相同,如强音踏板能产生很多泛音,使声音更优美、更和谐,根据需要按踩踏板的深浅,可分为全踏板、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三分之一踏板等。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了解三个踏板的不同作用,分析乐曲和声的进行与层次,按照不同色彩、不同风格来运用踏板,使其成为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把握音乐作品内涵能力的培养   分析和理解钢琴作品,启发学生把握好作品的风格和情感,是学生能够充分表现钢琴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让演奏者与表现作品之间产生共鸣,情意交融,演奏者才能进入忘我的境界,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演奏出来的音乐才会有感染力,演奏技巧也往往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对作品的内涵没有把握好,把活泼的作品弹成了抒情的,或者是把舞曲弹成了进行曲,那就会变得一塌糊涂,更不要说去表现音乐了。作品内涵的把握离不开作品创作意图的认识。任何艺术背后都隐藏着创作者的心声。而创作者必定则生活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中的人,因而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也有助于更好认识作品创作意图。首先,教师帮助并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及其创作意图。一首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内心体验的再现,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作品所内含的感情,并用熟练的技巧来表现,这样弹奏出来的音乐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要善于从理解入手,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心体会作品的内容。采用恰如其分的方法,把一部作品经过彻底地消化,有血有肉并富有感染力地再创造出来并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透过谱面上的音符,深入体会到作品的潜在含义和音乐语言特点,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感觉。使我们不至于“就事论事”地、“完成任务式”地演奏,既“站得高看得远”又“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对作品从“泛泛的了解”变成“切身感受”,并通过自身的演奏“言之有物”地表达出来。正如一个“读不懂”贝多芬的人,就无法把握他那大智大仁大勇《命运》的灵魂,也就无法把它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演奏来。其次,要把握作者的时代背景。音乐是以感悟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这个形式内部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它同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中世纪的音乐创作是严格遵照已定的法则来写作,古典时期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为满足一些人或机构对音乐的需要而创作,浪漫时期作曲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探索个自作品的社会作用和美学,因而这时期的音乐创作过程是与作曲家强有力的内心冲动相联系的。等等……只有演奏者对当时的生活具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以及良好的素养,才能真正领会创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内容。多了解熟悉而同时代的美术、舞蹈、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多种艺术为我们开启了理解时代的窗口,只有学生广泛涉猎这些姊妹艺术作品,并逐渐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敏锐的听觉和想象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欣赏音乐,鉴别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大凡优秀的演奏者都是有敏锐的听觉和内心歌唱性的这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出一双有着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耳朵”是至关重要的。钢琴演奏都必须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使之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启发学生善于聆听自己演奏的“音质”,听时要充满对音乐的追求与想象,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表现音乐内容,使他们逐渐对悦耳动听的声音充满追求与想象。通过让学生对钢琴音色、音质的辨听与理解,以及对旋律感、节奏感和多声部和声听觉感的把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不仅要听钢琴音乐,还要涉及到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并对歌剧、交响乐等音乐形式有所了解。从广博的音乐世界里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高修养,才能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我们在教学中就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教学生一首他曾经听过的乐曲,那么他对音乐的领悟就会快得多,教学也变得较为顺利。因此,应该鼓励学生抓住一切机会欣赏音乐,尤其要多听名家的演奏。听后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进行评论,并与教师或其他人交流。这也是加强听力训练和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法。另外,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还要注重对其音乐想象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艺术情境中,放飞学生而对音乐想象力。教师的语言越生动,学生的艺术想象就越丰富。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课堂教学外,艺术实践也是高师钢琴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学习技术、作品,而实践则是进一步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加以巩固和深化,不管是以上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还是灵敏的听觉感受和音乐想象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巩固、提高。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带着学生到艺术中专院校举办钢琴普及讲座,让他们上台演奏,让他们能到艺术院校教孩子们弹琴,让他们在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音乐表现力。 ;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艺术论文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艺术论文    摘要: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合作互动、创造性生活,结合幼儿爱模仿,爱游戏的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一、 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一)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音乐玩具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在音乐区域投放了很多的发声器材:如酸奶瓶(玻璃制的)、奶粉灌、匙、碗、铃铛、塑料瓶等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高低,长短选择发音器,随音乐自然的掌握节拍敲击器材,无形中掌握节拍形,还可以通过敲打音乐器材如小锣、小鼓、小木琴、沙锤、手铃等,随音乐节奏与旋律配成优美的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只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音乐游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所表现的形式都是为孩子喜爱并接受的,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一: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二: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三: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艺术论文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教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语言 规范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中学语文课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   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科学正确,教学涉及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也都必须正确。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示范。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思维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传授正确的知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教师语言规范的表率,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学语言教学大纲中有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普通话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准的高低,关系着教学中的各种环节诸如正音、正字、朗读等完成的好坏。教师要运用正确、准确、规范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上好语文课及其它学科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越准确,学生的思维就越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规范,不能含糊其辞和想当然,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启发性   语言是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和感情色彩,同时还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当学生接触到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课文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方法和感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具有与语文科一致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很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不仅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健康、文明,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格,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富于启发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分析也好,启迪也罢,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有助于带领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是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即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富于启发性的。启发性语言不一定是一段特别的提问或课堂设计,而是散布融合在课堂启发性在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把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有力的反问,一个巧妙的设问都是启发性语言的具体形式,引人深思、引人入胜、感人以情。   三、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朱熹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生动形象活泼风   趣,饶有情趣的语言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打动学生的心灵,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容”之感。生动活泼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不仅富于感染力,吸引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深人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具有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受到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扣学生的思维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采用学生的语言由直观可感的再上升为理性知识,便于他们感知。   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幽默性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讲究声调的调节,要有抑扬顿挫。亲切自然的语调,能给人一种悦耳、轻松的偷悦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地来阐述事理,论证问题。这样,既能把所学内容讲深讲透,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论哪一种类型的语言,长期运用必然导致课堂氛围呆板,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理想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新颖多变的,是多样性的有机融合。   精彩的书面语夹杂口语、方言、歇后语、笑话等,必然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幽默是一种友好的温和的刺激,是高层次语言美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没有幽默,就会缺少趣味。幽默有着深邃哲理的蕴含,是多种智慧与修养的综合体现。教学幽默语言,能唤起学生广泛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任务在充满活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幽默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语言本身。语言的新奇生动、形象可感、诙谐风趣、含蓄夸张等均是教学幽默的精灵。语言节奏的快慢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无不是形成幽默的要素。幽默风趣是课堂语言最熠熠闪光的传神之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或经过苦心孤诣,反复推敲,但一经出口,即当如文章中的神来之笔,完全是妙手偶得,自然而然,不可有生硬的雕琢痕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既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需要,更是实施美育所必需。因此,教师要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也是一项教学基本功。   总之,教学语言关乎教学的成败,“教学对教师本人来说,乃是一种最高意义的、自我教育的学校”,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学习去积累。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局,1945   [2] 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3] 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艺术论文

  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包含着声音、画面、字幕等多重元素,电视解说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它与画面语言相融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当电视画面语言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或不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时,这种有声语言帮助观众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既然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专题中众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电视专题看成一个综合体,那么电视解说词就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电视解说词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所以在电视专题中电视解说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传达节目的信息,表达节目的思想。   一、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不能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能独立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形象的整体塑造。解说词自身不独立承担这些任务,因此,电视解说词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成章,这就是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毫无疑问,电视解说的主要形式母体依然是文学写作,电视解说创作的一些技巧方法,大多是从文学写作中借鉴或演化过来的,其中包涵了极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基因。这谁也无法否认。   牐牭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是在服务于电视整体创作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里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写作,衡量它的标准不再是文学标准,而是电视标准,就如同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一旦被置于电视艺术的环境之下,就成了为电视服务的元素,具有了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多数时候,它必须“为看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   犜诖蠖嗍电视专题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音乐之间,呈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说词不等同于一般文章,流畅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只有和其它电视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突显出其存在意义。   举例来说,在电视专题解说中,指示代词如“这,这里”有较大使用量。因为解说是与画面声音相配合的,这些指示代词,使解说向画面靠拢,不必具体地描述画面。例如“这位军人是她的丈夫(画面:一位身着军服男人的中景)”;“一直以来,这里的曾是一片清澈的水塘(画面:一片干涸的塘底)”;“(同期声:一段阿金的采访之后)这大约就是阿金不愿离开这里的原因吧。”。所有的解说第一目的是为画面、声音服务,不论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说词的三字要诀是:跟、贴、让。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给其他手段去表现。在电视专题《沙之魅》中,有一段是各国沙雕艺术家各展所能做沙雕的一组镜头,解说撰写道:   能用的都用上了,就是没有美院雕塑系里用的家伙。   这位就象棉花地里打农药的。   这位在挖土豆。   这位在理发。   这位象是掏耳朵。   仅看这一段解说,难以了解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配上画面,就生动地显现出当时艺术家们工作时的状态,并且由于恰当的解说,体现出一种恢谐幽默的效果,这与整部片子的风格是完全吻合的。在这里,解说不独立存在,而是与电视中各元素各手段贴合,浑然天成地完成电视展现。   二、 电视专题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专题解说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字创作。但是这种文字创作与常态不同,电视专题解说词最终是通过播音员配音,以声音元素方式传播到受众耳中。因此,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以电视专题主题为脉络,以电视其它元素为依附,通过创作人思维组织,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解说词始终以“为听而写,为看而写”为最终的发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来自创作者对生活深层体验和感悟,它应当是有内蕴、能够传递信息的,而不是花哨的词句堆砌。电视是新兴大众媒体,其短处是稍纵即逝,没有重复视听的余地。前苏联杰出宣传学家曾有一段精辟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特点是他们所写的短评、随笔和文稿是不被人反复阅读的,而是被观众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对于阅读和接收绝不是常常把同样一个意思同样有效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对于接收和阅读的东西,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当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写作文稿时,一定应该念起来试听一下,看他写的稿子念起来怎么样。” 美国广播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说:“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九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同样的,对于电视专题解说来说,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奥拗口的稿子,观众会听起来费劲而放弃理解其中含义甚至放弃收看整部片子,那么结果必然是失去传播意义。因此,电视解说写作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明白流畅一看就明白。   解说词的语言力量不在华丽而在朴实。写一篇电视解说词写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完全不一样,那种天马行空的文章难以成为真正的解说,所谓洋洋洒洒之所致的性情中人的文彩,是要遭到无情的否定。因为电视永远是以画面为主的,所有的文字都应当为画面服务。形容词在这个时候应该避退三舍,因为没有形容词能够形容得过正在展示的画面。当画面清晰显示了蔚蓝的天、碧蓝的海,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有了完全直观的印象,解说词在此时如若再形容一番,除了重复信息之外,还是一种画蛇添足的累赘。   解说词可以是一些优美的语言,但决不等同于华丽词藻的堆砌。如电视艺术片《六龄童》有一组六龄童和他的学生们划着船在水乡的河网里赶水路的镜头,解说词是这样处理的:“多少年来,绍兴大班的戏船就是这样穿梭在水乡密密的河道里。锣鼓声贴着河面流向四乡八村,敲着每家每户的门窗。唱戏的人在水上化妆,看戏的人在水上赶路。许许多多的水乡孩子就这样成了痴心的戏迷”。这段解说交待了水乡戏的特点,也为六龄童接下来的学戏自述作了准备。如若这一段是描写六龄童和学生们在戏船上的心情、描写水乡的风光,那么事实上是重复画面上已告诉观众的东西,信息量也就不足。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实际上很想了解画面背后的东西。因此,解说应当说观众所想知、观众所想要。电视解说究竟要不要修饰性的语言?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其修饰对一部片子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把大量形容词放在已经很说明问题的画面里,除了把观众的视点搅乱、思路搅乱,恐怕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朴实的语言不代表枯燥无味,在能驾驭它们的人的手里,它一样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内涵。有人总觉得不能用华美的语言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文学功底,其实一个人的才华和个性只要有创作环境,是不会轻易丢失的。   电视专题解说词必须具有准确性。一篇优秀的解说词,除了应当很好地表达主题、传递信息外,更需要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剧情由人编,对白由人写,观众不但不以为意,如果编得好,观众还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无论如何,“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解说词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写作时应具有准确性。解说不准确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就会失信于观众。   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当然,这种准确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真实为依据,避免华而不实过分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叙述雷峰塔倒塌时,解说词表现得十分精到、准确。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楼,红学家俞平伯看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倒塌。[“是日中午,塔顶已倾其一小部份,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遥望,惟见黄烟直上。”](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烟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   在这里,解说词对雷峰塔倒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十分准确,从片子主题来说,雷峰塔何时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实准确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作用   电视专题解说词一直是依附于电视画面而存在,虽然是从属地位,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必然需要解说词的片配合才称之为完整,没有解说,完全依靠画面和其它声音元素组合的专题在传播时会遇到障碍,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受众在理解上就会发生困难。同时,解说词不仅仅是传递必要信息,贯穿片子逻辑线索,还应当起到深化内涵、升华主题的作用。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除了完成其介绍、信息补充、联结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片子的主题、内蕴进行提炼和引申,成为作者与受众沟通的心灵渠道。   首先,电视解说词的引申作用。引申就是解说词从电视画面的具体内容之中,开掘、提炼、引申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专题片《透亮的世界》中,一组镜头是社会实践课,在盲校老师的引导下,盲孩子们学习用盲杖在城市车流中穿马路、避让障碍物。解说写道: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向这个社会。有点磕袢是正常的,他们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学会独立地与这个社会打交道,因为,毕竟有一天他们会长大,前面的路终究是要自己来走。这段解说不仅仅是述说盲孩子学习独立使用盲杖行走,而更引申出盲孩子们未来的路是艰难的,但又是必须独自勇敢面对。其背后蕴含着对盲孩子的鼓励和期待,正是这种引申,赋予画面更多层次、更意味深长的意义。   其次,电视解说词的升华作用。在电视专题片中,形象思维常常附着在画面上,抽象思维往往寄寓在解说词里。因而,作品的理性表现和思想意念,主要靠解说词去完成。这些解说词本身,就是画面语言的思想升华。   《沙之魅》的结尾的画面,是渐渐拉远的海滩,浪卷来又走,冲刷着金色的沙滩。解说这样写:   这些神工鬼斧的沙雕很快就会从朱家尖的海滩上消失了   他们无一例外地仰望着天空,在那里,有不灭的沙的灵魂在等待来年的好日子。   那时还会有艺术家把他们聚在一起,让所有的人团结起来为一个美好家园,玩一个大大的美丽的沙雕。   然后海还会把他们收回自己的怀抱。   在这里,人与沙、沙与海、自然和人类还有人们自己,一切由于解说词的提升,形成了一个圆满而和谐的境界。海还是那个海,沙还是那些沙,但解说赋予它们以灵魂,主题因此而得到升华,意蕴因此而更深远,这就是解说的魅力。   当然,电视专题解说词的作用,绝不只是以上几种,了解解说词更多更深层次的作用,并更好地运用它,利用它更好地为电视服务,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现代陶瓷艺术的市场和价值的浅议艺术论文

现代陶瓷艺术的市场和价值的浅议艺术论文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由此基础上衍生的现代陶瓷艺术,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其中尚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有商品价值、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等几项, 但是要怎样通过市场来肯定这些价值呢?这是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艺术品市场,首先是市场,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在禳中羞涩时会使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个再有抱负的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的事业发展往往会成为一个幻想,即使他才华横溢,贫穷却能使他自生自灭。我们的艺术家大多处于物质生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当前使命是:除了修炼心中的艺术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生财有道的商人。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下力气去了解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去研究这个市场中带根本性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认识并熟悉它。   一、现代陶瓷艺术品的特点与品质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纯雕塑作品, 第二类是画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画作品, 第三类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每件陶艺作品都是独立的欣赏对象, 并不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但目前大多数艺术的消费者购买陶艺作品,是作家居装饰,这样和现代建筑的环境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便成为购买者的考虑因素。纵观目前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 或大而无当或过于矫情,难以被大众接受。强化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 应注重时代感、多样性和轻型化。   时代感—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现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丽,线条简洁, 那些题材陈旧,纹饰琐碎,釉彩沉闷的作品已无法适应。   多样化—现代居室功能细化,卧室、客厅、卫厨都有装饰区别,除传统的瓶炉盘尊外,瓷板、壁饰、挂件、摆件都应设计和制作,其中卫生间装饰历来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湿,具先天的优越性,仅此一项就是很大的市场。   轻型化—现在大多数家庭居室改善, 面积扩大,因功能的细化,每一空间又不会很大,过于巨硕的造型会使购买者望而生畏。轻型化是扩大陶艺作品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地球村的构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块。而是被日益紧密联系起来。流动开放的环境,互联网的快速方便,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这一块,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少外国艺术形式和风格已被一部分国人接受和认可,也为现代审美需求注人了许多新鲜血液。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开放性的开放部分成为现代陶瓷艺术体现当代人们审美需求具有的可贵品质。   二、现代陶瓷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   张贤亮先生说得好:艺术有它的游戏法则,商品经济也有它的游戏法则,二者不可套用。许多文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呛水就是淹死。艺术的法则中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经济却不同,他的法则是价值规律,你的所作所为要迎合市场,要讨悦买主,要顺应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图。   要让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首先当然应该了解买方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商品。鲁迅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焦大不爱妹妹”,那些纯艺术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艺术品只是那些精通艺术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场气候。我们艺术家能否选择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你的奋斗目标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艺术高峰,你也不妨多创作一些市场欢迎的商业性作品,以求获得物质帮助来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相辅相成,岂不乐哉。   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千万别忘了包装,在艺术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标,名人就是著名的商标,有了著名的商标作品就好卖。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顾客对于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他们的鉴别方法只能从商标上来甄别。艺术名人是那些艺术圈中鹤立鸡群者,有极高的市场信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广告,我们的宣传机构要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名人,尤其是宣传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宣传他们的艺术特色,让社会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要将现代陶瓷艺术产品打入市场,要熟悉艺术市场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推销自己,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寻找合适的经纪人。艺术市场的建立是由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经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艺术家为社会,高明的经纪人会有办法把你推向市场。我们的艺术家要大气,真正让经纪人获得实惠,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当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之后,各类画廊,艺术商店才会兴起,艺术市场的许多配套工程也就会建立起来,如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当铺,艺术品的保险机构定会应运而生。到时,国家再制定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法律,保护艺术家和买主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买卖方在艺术品交易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纠纷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艺术正常运转对于提高陶瓷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也就是一句话了。   三、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商品价值;装饰价值;收藏价值。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丝绸、茶叶一样, 是重要的贸易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其实是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价值是明确的。但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纯艺术化追求,似乎淡化了应是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创作和市场的脱节。   脱节之一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欣赏口味的差异。当代陶艺家在不断追求新颖的艺术手法,因过于超前或偏离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很少有人会买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便打击了市场购买力。   脱节之二是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偏离。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动辄上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一件,平心而论,无论从艺术价值和制作成本来说,都是购买者心理上无法承受的。   脱节之三是作品数量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市场需求的理论平衡是永远无法追到的, 但可以调节到较为合理的程度。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比例失调的供大于求,呈现从艺术品位讲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从作品价格看高档品多大众化少,从使用价值看纯欣赏性多兼欣赏与使用为一体的少。这些脱节的存在制约了陶艺生产的发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和传统艺术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化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陶瓷的装饰价值有一个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国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陈设器之分。陈设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装饰物,但尚存“实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画,是纯装饰意义的陶瓷品。瓷板正发展到清末民初,出现了浅绛彩和新粉彩两大品种,使人们认识到陶瓷品的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便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人历来持保守态度,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总以为老祖宗的东西样样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之类的工艺品大多粗糙简陋, 确实无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现代陶艺家和收藏家之间的通道是封闭的,只要打开这一通道,才能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养市场。和中国收藏家不同的是, 国外艺术品收藏并不以时间久远为收藏前提。几个世纪以前的无名画家的油画仅值数百美元。当代大师的精心巨作价值几百万美元。艺术品价格的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艺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远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技术条件加上现代艺术手法,以更能符合现代人的跟美观。因宣传上的局限性,现代陶艺作品大多数人还知之甚少,不会欣赏,不懂价值,造成陶艺作品乏人问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识。现代陶艺作品正处于剧变之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在探索中自然会不成熟,现代陶艺作品中精品虽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数作品仍较粗糙甚至毫无美观可言。对于陶艺家来说,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为了不欺骗消费者,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场。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和价值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市场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有艺术品的价值才能繁荣市场,才能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品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和挖掘自身的价值,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是不现实的。可以预料的是,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化进程或早或迟会发生,这也将是现代陶艺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中国陶瓷,1994   [2] 冯林、孙晓兰,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   [3]舒惠学,关于陶瓷艺术及市场的思考,景德镇陶瓷,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