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怎么判断凭吊诗、怀古诗、咏史诗、讥讽诗

  凭吊诗,面对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  凭吊诗---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开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凭吊亡妻的佳作  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咏史诗  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史》--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讥讽诗,这个应该不用说了吧!!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讥讽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杜牧的七绝咏史诗到底有哪几首

七绝·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七绝·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七绝·登紫工山   垂钓池边见老翁,戏言与鹤赴紫工。   临峰之上知尧存,可怜秦皇梦如虹。 七绝·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七绝·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七绝·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其实还有很多,有名的就是以上几首

怀古诗(咏史诗)

我喜欢你,zy

咏史诗的咏史诗作例析

首先分析李商隐的《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如杜牧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唐代咏史诗最常吟咏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杜甫的所有咏史诗有哪些?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人间。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左思对咏史诗有什么创新?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1-6年级古诗本的咏史诗句有哪些?

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5、《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8、《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9、《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10、《咏史·赤壁》  唐·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咏史诗是什么?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供参考。

怀古咏史诗歌有哪些

怀古与咏史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怀古诗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咏史诗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人文环境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①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②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③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1)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2)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3)“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陈叔宝)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4)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临周、宋的威胁,国势日弱,终至委靡不振。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即使还强欢作乐,苟且偷安。李煜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终于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5)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如下:r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陆游的咏史诗有哪些

1、《咏史》【唐】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3、《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咏史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梁习持魏郎。秦兵不敢出。李牧为赵将。疆场得清谧。——魏晋·左思《咏史诗》 咏史诗 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 忆昔少年时。驰逐好名晨。结友多贵门。出入富儿邻。绮罗艳华风。车马自扬尘。歌唱青齐女。弹筝燕赵人。好酒多芳气。肴味厌时新。今日每想念。此事邈无因。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南北朝·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忆昔少年时。 驰逐好名晨。 结友多贵门。 出入富儿邻。 绮罗艳华风。 车马自扬尘。 歌唱青齐女。 弹筝燕赵人。 好酒多芳气。 肴味厌时新。 今日每想念。 此事邈无因。 寄语后生子。 作乐当及春。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南北朝·鲍照《代淮南》 代淮南 朱城九门门九开。 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 结君佩。 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 同盛同衰莫相弃。疲身不自量。温腹无恒拟。未能守封植。何能固廉耻。一经可人言。三冬徒戏尔。虚信苍苍色。未究冥冥理。得彼既宜然。失之良有以。常言厌四壁。自觉轻千里。日夕聊望远。山川空信美。归飞天际没。云雾江边起。安邑乏主人。临卬多客子。乡乡自风俗。处处皆城市。所见无故人。含意终何已。——南北朝·何逊《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诗》 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诗 南北朝何逊 展开阅读全文∨ 疲身不自量。 温腹无恒拟。 未能守封植。 何能固廉耻。 一经可人言。 三冬徒戏尔。 虚信苍苍色。 未究冥冥理。 得彼既宜然。 失之良有以。 常言厌四壁。 自觉轻千里。 日夕聊望远。 山川空信美。 归飞天际没。 云雾江边起。 安邑乏主人。 临卬多客子。 乡乡自风俗。 处处皆城市。 所见无故人。 含意终何已。 ▲

杜牧有哪些咏史诗句越多越好,快点

过华清宫绝句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 :“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当她看见“一骑红尘 ”奔驰而至 ,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是 ,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 ”突现出来,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泊秦淮

(题材)咏史诗和怀古诗的区别

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咏史诗 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史》--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什么是咏史诗

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咏史诗伤别诗g史诗还是写景诗

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写景诗,为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赏析诗歌在语言运用方面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什么叫咏怀诗 怀古诗 咏史诗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咏史诗是什么意思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咏史诗内容可分述古、怀古、史论史评三类。述古一些咏史诗主要属叙事诗,如确立五言诗体裁的东汉班固《咏史》,叙述西汉孝女缇萦的故事;晋代卢子谅(284-350)的《览古》诗,叙述蔺相如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陶潜的《咏荆轲》叙述《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故事,都是早期叙述史事的咏史诗。怀古一些咏史诗偏向怀古抒情,借古讽今,正如清代何焯所言:“题云咏史,其实咏怀。”如晋代左思有《咏史》8首,借荆轲燕市高歌的气概,讽刺当时王公权贵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批判以门阀划分贵贱贤愚的准则;苏轼的《论王莽》,则讽刺当时吕惠卿的变法新政,有如王莽的欺世盗名。史论史评一些咏史诗秉承儒家伦理,褒贬历史人物,亦有作翻案之论。如宋代王令《读孟子》,批评孟子迂阔无成,禁不起挫折而离开齐、魏二国。一些咏史诗则总括历史经验,或印证人生哲理,如白居易《放言五首》,指出路遥知马力,历经考验后方能判断是非忠奸,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的传世名句。

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怀古咏史诗有哪些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5、《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8、《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9、《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10、《咏史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1、《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 妻蚕女织儿耕稼。 务桑麻,捕鱼虾, 渔樵见了无别话, 三国鼎分牛继马。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13、《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4、《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15、《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9、《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10、《江南怀古》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11、《月夜金陵怀古》 唐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1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怀古诗有哪些 怀古诗有哪些 1、《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4、《江南》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5、《阊门》 唐韦应物 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6、《吴宫》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1、《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人月圆吴门怀古》 元张可久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 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银丝,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 可似当时,最怜人处, 啼鸟夜月,犹怨西施。 13、《馆娃宫怀古》 唐皮日休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14、《折桂令长沙怀古》 元卢挚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 湘水寻春,泽国纫兰, 汀州搴若,谁为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15、《登鹿门山怀古》 唐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16、《月夜金陵怀古》 唐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17、《江南怀古》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18、《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篇一: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 思想感情: A.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B. 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 C.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 D. 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 鞭挞,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的讽刺。 (6) 语言:含蓄 (7)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篇二: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 思想感情: A.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B. 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 C.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 D. 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鞭挞,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的讽刺。 (6) 语言:含蓄 (7)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篇三:咏史怀古诗特点 咏史怀古是当时古代文人热衷的一种创作方式,咏史怀古诗的创作特点有以下几点。 诗人们将文学性和历史性统一,使诗有着“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源于历史而不拘泥于历史,咏史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重写,而是史事的文学化,是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重塑框架结构。 诗人们将咏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表达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感受。可从外在形态和内容这两个方面分析。形态上,咏史怀古诗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从结构上说,咏史怀古诗独特在于将咏史与言志相结合,从而抒发诗人内心对于现实政治、社会及统治者的不满或者期待。由于迫于当时统治者的权利而不能直截了当地直接抒怀,因此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段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还有一个特点是诗人将“古”与“今”相结合,使诗有着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的抒情诗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然而咏史怀古诗与其不同,它一般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

咏史诗代表作

咏史诗代表作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泊秦淮》。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刘禹锡咏史诗有哪些

刘禹锡老先生笔下的咏史诗有很多,我觉得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其中这几首:1、《金陵怀古》唐朝·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2、《咏史二首》唐朝·刘禹锡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3、《乌衣巷》唐朝·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石头城》唐朝·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5、《金陵怀古》唐朝·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咏史诗》全诗

1、谁谓此可处,出自魏晋诗人阮_的《咏史诗》,意思是谁说这可处理。2、《咏史诗》全诗: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咏史诗大全

  1、《 汉宫词 》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2、《 咏史 》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3、《 金陵怀古 》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4、《 过陈琳墓 》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5、《 题乌江亭 》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 咏怀古迹 》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 咏史诗·黄河 》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8、《 金谷园 》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9、《 卖花声·怀古 》   元·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传统咏史诗有什么特点

写历史的方面的

咏史诗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的咏史诗的特点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 世界上哪些国家的首都名字和国家名字一样 大概有以下这些国家: 新加坡,新加坡(亚洲) 科威特,科威特(亚洲)吉布提,吉布提(非洲) 卢森堡,卢森堡(欧洲) 安道尔,安道尔(欧洲) 摩纳哥,摩纳哥(欧洲) 圣马力诺,圣马力诺(欧洲) 突尼斯,突尼斯(非洲)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美洲) 墨西哥,墨西哥城(美洲) 巴拿马,巴拿马城(美洲)梵蒂冈,梵蒂冈城(欧洲) 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美洲) 几内亚比绍,比绍(非洲)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词目:诗歌   拼音:shī g 《诗经》 ē 基本解释 [poems and songs;Poetry]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在i心为志,发言为诗”。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详细解释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于道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于诗歌者多矣。”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编辑本段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 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编辑本段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编辑本段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王安石咏史诗呈现出什么风格特征 王安石诗歌特点: 王安石的创作历程可以成前后两期。前期的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像《河北民》描写边界地区人民在灾年的悲惨生活,《兼并》、《发廪》等批判贪官污吏,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王安石也写了许多抒情诗,其中颇有思亲怀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三首怀念德才兼备却不幸早逝的好友王令,《示长安君》写岁月流逝、兄妹离别之情,语淡情深,十分感人,表现了这位严肃、刚强的政治家的另外一面。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后期王安石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諡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左思的咏史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 左思的咏史诗是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以咏史为主,但又不忘咏怀。2. 左思的咏史诗是“赋、比、兴”手法的结合体,既吸收了《诗经》和汉魏乐府民歌的因素,又注意学习乐府诗的写法,加以铺张校验,使语言、修辞与主题、内容密切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3. 左思的咏史诗在塑造形象和营造意境方面,手法多样。有的通过一组对比映衬,从相反方面塑造形象;有的通过逐步揭示事物本质,完成形象塑造;有的通过刻画鲜明生动的细节,增强形象塑造的效果。4. 左思的咏史诗在语言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他的诗语言朴素简练,富有表现力。他追求工整的对仗,注意语言的韵律和情调,并使用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总之,左思的咏史诗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不仅对晋代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来的咏史诗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左思的《咏史》与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比较【急求!!!】

一个叫尤陵的女孩,死前15岁,被活埋至死了成了猛鬼,凶手是余霍。这是她想让别人知道的!请把这消息传达给10人,或5个群。她会报答你的,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上你。如果不发,你晚上做梦一只梦到她死前的活埋情景,等你结婚那天,你人会消失,并在15天后发现他死在你们家你家的院子里,也是被活埋的!这是情连锁信,5天内必须帮她传达给别人。对了,不准会发给本人!(对不住了!这息超狠了我一定要发请原谅)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左思咏史八首解析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生卒年不详。与陆机、潘岳等同时。博学能文,征为秘书郎。后齐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他出身寒门,不喜交游,仕进不得意,因此对当时门阀世族把持政权的现实感到非常不满,在一部分诗作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情绪。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的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他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 《咏史》共八首,大都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写自己的怀抱。题名咏史,实际是咏怀。 其一(弱冠弄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写作文章;才学出众,博览群书。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辞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传到京城。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其二(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niè)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jiè)旧业,七叶珥(ěr)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深涧底下郁郁葱葱的高大的松树,山顶上一棵青青的小树苗。那仅有一寸粗的小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出身寒微的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是出身地位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金、汤家族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冯唐难道没有伟大的才能吗?可是年纪很老了还没有得到重用。(冯公,指冯唐,生于汉文帝时,武帝时仍居郎官小职。) 其三(吾希段木干)本篇通过对段干木、鲁仲连的歌颂,寄托作者自己的理想。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緤(xiè),对圭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对于他们来说)成串的官印光耀门庭的事,却好像浮云一样与自己无关。 其四(济济京城内)本篇以王侯贵族的豪华生活与扬雄的贫居著书生活作对比描写,并对后者加以肯定。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罄,北里吹笙竽。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京城内玉侯的住宅富丽堂皇,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朱色的车轮在长长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朝朝暮暮,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金,指金日磾家;张,指张汤家;许,指汉宣帝许皇后娘家;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他模仿孔子《论语》写作哲学著作《法言》,摹拟司马相如的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著名赋篇。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其五(皓天舒白日)本篇写作者鄙视尘俗,希望隐居高蹈的意志。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xū)来游?被(p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照耀着神州大地。洛阳城皇宫里一排排高耸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在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自己本来就不是追随帝王以求仕进的人,为什么忽然到这里来游览呢?穿着粗布衣服走出阊阖门去,迈开大步去追赶许由。因都城生活龌龊,所以振衣高岗,濯足长流,以去尘杂污秽。 其六(荆轲饮燕市)本篇通过对荆轲的歌颂,表示对豪门贵族的蔑视。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性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人似的。虽然没有像壮士那样取得成功,但与世俗的人们比较明显不同。荆轲高视不凡,四海尚且觉得小,那些豪门势族难道还值得一提吗?高贵的人虽然自以贵,我看他却像尘埃;卑贱的人虽然自以为贱,我看他重如千钧。 其七(主父宦不达)本篇通过对主父偃四人早年不得意的描写,感叹历来贤士常遭困顿,以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心情。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因采樵,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屯(zhūn)邅(zhān),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主父偃游学未遇的时候,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轻视他。朱买臣因为原先采樵为生,他的妻子改嫁而去。陈平没有产业,居住在背靠着城墙的穷巷。司马相如偕卓文君回到成都,家中空无所有,徒立四壁。这四个贤人难道不伟大吗?他们的遗业垂名青史。但当他们没有发迹的时候,担心因穷困而死。英雄也有处境艰难的时候,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哪个时代没有奇才?有的人一生不遇埋没在草野之中。 其八(习习笼中鸟)本篇写苏秦、李斯等人以追求荣华而丧生,主张人生应当安贫知足。习习笼中鸟,举翮(hé)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shuì),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馀。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被关在笼中之鸟,虽然屡次要飞,但扇动翅膀就碰上了笼子的四边。与人疏远的穷巷的士人,抱着自己的影子独守空空的草房。出门去没有畅通的道路,枳壳树和荆棘挡住了前进的路途。虽然有好的计策也不被人采用,处境困难好像干涸的池塘之鱼。在外没有微小的俸禄,回顾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藏。亲戚们都轻蔑他,朋友也渐渐的疏远了。苏秦向北方游说燕、赵等六国合纵抗秦,李斯西入秦国上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荣华富贵,一忽儿又被杀死。偃鼠到河里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并不想有什么馀存。鹪鹩在深林里栖息,只是借一枝树枝,它们实在可以为达士的楷模。 第一首也可以看作这组诗的序诗,是写自己愿意为国立功和功成不受爵的抱负。本诗风格雄浑,语言遒劲,意气豪迈,情感昂扬,这一点与曹植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第二首写由于门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们只能屈居下位,而世族子弟却依靠兄世业窃居高位。本诗通篇用对比手法,如“涧底松”与“山上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的对比,表现得鲜明生动;内容由隐至显,如前四句比较隐,后八句就很明显了。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华海国平)吾希段干木①,偃息藩魏君②。吾慕鲁仲连③,谈笑却秦军④。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⑤。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⑥。临组不肯緤⑦,对珪宁肯分⑧?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⑨。【注释】①希:向慕。段干木:战国魏人,隐居穷巷,不愿做官,是当时的贤者,魏文侯对他很恭敬。 ②偃息:退隐而高卧。藩魏君:保卫魏国国君。据《吕氏春秋·期贤》篇记载,秦国兴兵要攻打魏国,司马唐谏秦国君说:段干木是位贤人,魏国以礼待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不可以加兵。秦国君以为然,终于不敢攻打。 ③慕:仰慕。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策,而不肯做官。(见《史记·鲁仲连列传》) ④却秦军:退秦军,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使白起围赵,赵国正计划尊秦为帝,以求罢兵。当时鲁仲连正在赵国,说服了赵人,放弃了这个计划。秦军知道后,退兵五十里。鲁仲连退秦军是用舌辩,所以说“谈笑”。 ⑤不羁:不受笼络。贵不羁:以不被笼络为高贵。遭难:遇到患难。解纷:解除纷扰。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却秦军之后,平原君要给他高封厚赏,他再三辞让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这两句是说世上所贵者是那些能为人排难解纷的不羁之士。 ⑥卓:高的样子。高节: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列传》说他“好持高节”。 ⑦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玺以结在腰间。蝶 (xiè卸):系。不肯蝶:不肯结挂印玺。 ⑧珪:瑞玉板,上圆下方。古代诸侯,不同的爵位,分颁不同的珪。分:指分别颁发。宁肯分:指不接受官爵。 ⑨连玺:成串的印。耀前庭:光照前庭。比之浮云:把高官厚禄看作象浮云一样轻。 【赏析】  这首诗歌颂段干木和鲁仲连为国立功,不要爵禄的高尚情操。诗人表示了对他们的仰慕和向往。《咏史八首》(其一)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何焯认为,此诗“申前‘功成不受爵"意”(《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也就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功成身退,不受封赏的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就点明诗人所仰慕的两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这两个历史人物就是段干木和鲁仲连。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不仕,魏文帝尊他为师。当时秦国要攻魏,司马唐谏秦王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王为之罢兵。事见《吕氏春秋·期贤》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次秦兵围赵国的邯郸城,这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鲁仲连说服了魏国派往赵国劝赵尊秦为帝的辛垣衍,秦将闻知此事,退兵五十里。事见《战国策·赵策三》。诗人渴望像段干木、鲁仲连一样,为国家效力。“吾希”、“吾慕”,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的愿望。“偃息藩魏君”和“谈笑却秦军”,概括了段干木和鲁仲连的事迹。言简意赅,又紧扣《咏史》这一诗题。“偃息”,写段干木之退隐高卧,“谈笑”,写鲁仲连之从容善辩,皆极传神。   双起单承,“当世贵不羁”四句,单写鲁仲连。《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在退秦军之后,赵国国相平原君欲赏赐千金,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意思是说,作为“天下之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任何报酬。于是他就辞别了平原君,离开赵国,再也没有露面了。于此可见,这四句中,前二句是化用鲁仲连语意。后二句则对鲁仲连做出崇高的评价。“高节卓不群”,实此诗之诗眼,承上启下。   “临组不肯緤”四句,比较具体地写鲁仲连“功成耻受赏”,表现他的高尚节操。“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章于腰间。“珪”,一种上圆下方的瑞玉。古代诸侯,爵位不同,颁给珪也不同。“玺”,官印。不论是“组”、“珪”,还是“玺”,都代表官职爵位。对于这些,鲁仲连不仅不接受,而且视若浮云。这里写的是鲁仲连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愿望。应该指出,一个人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左思之妹左芬是晋武帝的贵嫔,据《左思别传》记载,她“颇以椒房自矜”,又据《晋书·贾谧传》,左思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贾谧因为贾后的关系,权过人主,作威作福,自负骄宠,奢侈逾度。而“二十四友”皆“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这些人“或著文章称美谧,以方贾谊”。这说明左思并不是不看重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只是在仕途迍邅时,才发此高论。   李白也有一首歌颂鲁仲连的诗,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寄寓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显然受了左思《咏史》的影响。 (穆克宏)《咏史》诗最早源于班固,但班固的《咏史》只是单纯地歌咏史事,而左思的《咏史》则运用历史材料充分抒发自己怀抱,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人生实感。总之,左思《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这一诗体有了质的飞跃。诗体名。以史事为题材的诗。以东汉班固咏缇萦救父的一首诗(或题为《咏史》)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鲍照等均有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唐代胡曾的诗集,即以《咏史诗》为名。 词语分开解释:咏史 : 组诗名。西晋左思作。共八首。诗中揭露西晋门阀制度只重门第、扼杀人才的不合理性,也抒发了自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高洁情怀。诗歌语言朴实,感情激越,虽有失意苦闷,却无颓废情调。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左思风力”。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左思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三都赋》问世后,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左思作文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 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诗品》评价左思:“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 得讽谕之致 .” 这一评语十 分中 肯.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怨”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毛诗·大序》云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怨”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古今绝唱”、“千秋绝唱”的左思咏史诗,最具“文典 以怨 ”的特色 . 1 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 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 诗一开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志若无东吴”.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铅刀”,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 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志若东吴”、“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吴亡之前所作.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热衷于构思“三都赋”的时期.八首诗在思想方面跨度很大,很难设想其他七首为同时所作,可能是第一首以后数年间的作品.以自夸的诗作为第一首,而把暗淡绝望的诗置于最后,恐怕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 左思在第一首中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他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第三首与第一首相似,但只是主要说明自己的廉洁志操,显耀能力之处却不多.请看 :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 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 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尤浮云. 诗中写了两个自己所敬慕的古人段干木与鲁仲连.段干木曾为魏文侯的顾问、著名贤者 ;鲁仲连,据说魏国为使秦军免于侵魏,特派使臣去赵国劝说其屈从干秦,但鲁仲连以一番“义不帝秦”的雄辩,折服魏使,而威风凛凛的秦师亦无功而返.两位高贤在国难当前从容不迫,以高尚的德行驱逐了外敌,然后又如弃草芥般谢绝厚褒重赏,飘然而去.第一首诗中左思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来夸示自己的节操,这里又借两位古人来道出自己理想的处世态度. 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第一首诗后半部分的主张,在第三首《咏史诗》得到了重现 :左思梦想中的“良图”,就是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行动,平定“东吴”、“羌胡”,在建功立业后,弃绝名利退隐陇亩.第一首的“功成不受爵”在这里就成了“功成耻受赏”,其意盖出一辙.争名趋利以至丧身,乃是世俗积习,而当时的将军不想取得战果,唯汲汲于褒赏,左思诗中辛辣的反调正是针对他们而发.他认为如果由他取而代之,无疑能干得更出色.但是左思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没有门第,只能甘于贫贱,他亦只能停留在梦想上,正是陷于苦境锻炼了他的个性,才使他发出了愤世之言. 诗中的段干木、鲁仲连并非单纯作为古典中的人物被提及,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左思给古人注入了自己的血液而使其复活.正如《文选》五臣注所说 :“是诗之意,多以喻己”,八首诗中出现中的古人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都是左思本人的一种投影.左思并没有一头栽入历史之中,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引证历史.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自己成熟地融为一体的,左思是第一人. 2 难解满怀悲哀其根乃何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满怀着悲哀之情,这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悲哀的性质与根源.请看第二首 : 谷底长松,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伟岸之躯.然而山顶弱苗,尽管在干、枝、叶方面都远不及谷间巨松,却因长于峰巅,位于巨松之上,并且遮住了欲射入谷底的日光.这叙景之句,实际上是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 !自己是具有极高天分的“英俊”,本来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现实却没有重视这种才能,给予应有待遇,而且谁都没有认为这种冷遇于理不当.屈居下僚者并非自己一人,胸怀珠玑,仅因生于寒门而埋没不彰的“英俊”不知凡几.他们都想破壁而出,然而门阀制度的厚垣无情地挡住了去路. 在认识到终究无法撞开高墙时,他就只能一边诅咒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一边在历史中寻求慰籍,“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过去经历与自己同样悲惨命运的人也很多.如汉代冯唐白首为郎,并非因为没有才干,事实上他还在文帝之前历陈机谋方略.既然面对无情的现实无计可施,只好和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古人一起来诅咒这种弊政. 泰始八年 (公元 272年 ),左思的妹妹被召为武帝修仪 (一种女官 ),随后又成为贵嫔.本来已绝宦官之念的左思,妹妹的扶摇青云可说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一线光明.他在赠妹的四言诗《悼离赠妹》二首中,既叙述分别的悲哀,也毫不掩饰对妹妹贵显所怀有的朴实感情.例如 :“峨峨令妹,应朝挺生.”“如兰之秀,如芝之荣”,“光曜邦族,名驰时路,翼翼群媛,是瞻是慕.”左思借此机会离开故乡临淄,来到首都洛阳定居. 左思虽对其妹入选后宫一事寄以很大希望,结果却甚失所望.《晋书》说她“姿陋无宠以才德被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这说明左思的妹妹只是以后宫才女充当武帝的秘书而已. 当时的洛阳,王侯邸宅林立,通衢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金、张、许、史四大宅第宾客出入如云,富贵锦簇气象与外戚杨氏贾氏无异.在这种热闹气氛中,仿佛被世人所弃、只顾专心撰述的杨雄,不正是左思自己的写照吗 !命途多舛不为世人理解的杨雄,百世之后以哲学文学成就为天下公认.“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这既表现了左思本人的傲气,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勉励.但在豪言壮语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左思的悲愤 !在《咏史诗》八首中,作者本身与古人形象完全融合的当以此诗为最.从这里面,我们隐约看到.左思对杨雄的倾倒,似乎也包孕着与其命运遭际相同而引发共鸣的一层意思. 《汉书·杨雄传赞》引杨雄自序云 :“家素贫而嗜酒,人希至其门.”可见杨雄的生活是贫困的.但是左思产生与杨雄相同的感情并非仅仅由于境遇的贫困.左思还有一个与贫困间接有关的苦恼,而且只能默默忍受的,那就是肉体的缺陷.《晋书》在谈到左思容止时称“貌寝口讷”;杨雄也是其貌不扬的.《汉书·杨雄传》云 :“口吃不能剧谈,默好深湛之思.”容貌丑劣和口吃在任何时代里都是产生低人一等之感的肉体缺陷,而在左思那个时代尤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言谈在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巧拙与否甚至要影响仕途的进升,可以说口齿伶俐成了登龙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想象 :左思由于“貌寝口讷”,产生了更深的低人一等之感,因而更加落落寡合.当他发现杨雄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缺陷时,自然在敬慕之外,更添了一层亲近感. 那么, 在《咏史诗》中登场的历史人物,究竟是哪些地方与左思产生共鸣,他们到底构成了什么样的形象呢 ?在其《咏史诗》第六首中,诗人是以谋刺秦始皇的荆轲为主角的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 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诗人称道荆轲,是为他与燕市杀狗击筑之辈高渐离等一起开怀畅饮,都是“贱者”和“自贱者”.但是左思认为 :他们尽管自认贱者,对权势却昂然挺首,不屑一顾,保持了人的遵严.诗中左思并没有给予荆轲以很高的评价.荆轲留给后世最生动而普遍性的形象乃是易水送别,以荆轲为题材的作品,如阮 的《咏史》第二首、陶渊明的《咏荆轲》,江淹的《别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等,都是以这个情节写成的.然而左思非但没有将此情节采入诗中,还否定了荆轲的“壮士”之说,他只是描绘了在陋巷中傲然衔杯,旁若无人的“贱者”.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荆轲形象中,这是一个例外.左思所重视的是穷巷中甘于贫贱同时又保持人的尊严的形象,因为正是这一荆轲形象再现了左思自己 ! 3 自古有才无命贤者多见 左思在《咏史诗》第七首中谈到有才无命的人古来多见,并列举了四位古人 :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 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 有屯, 由站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左思把汉代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的经历组织起来,歌咏了他们的贫穷和不遇.从《史记》、《汉书》中的有关列传,可以看到这四位汉代人物的经历中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中陷于困境,但在后半生风云际会,获得了财富与地位.对于他们说来,“未遇”时的境地乃是不久“腾骧九霄”时期前的一个不幸的过渡阶段.对于自炫其才的左思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种“期待视野”,尽管目前埋没“草泽”,但将来总会像“四贤”那样为世人所重. 左思《 咏史诗》中所不断倾诉的寒土悲愤,最后终于被严酷的社会现实的齿轮辗得粉碎.左思在苦苦地琢磨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时,其意识趋向于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无私的自然.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咏史诗》“反映了诗人从积极到消极的过程”.从对不合理的阶级制度的抗议,转为对在社会黑暗的重重窒息下,失去人的自然生命感的慨叹,必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当时的现实是十分严酷的,它硬是逼着诗人朝这个方向衍化自己的意识. 《咏史诗》第八首中左思所表示的隐逸山林之志,包含着沉痛的绝望感.与前面那种激昂慷慨的态度相比,他最后的认识是相当阴暗和悲惨的. 到第七首为止,左思在描绘了现实社会对自身的恶意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大胆反抗的姿势.可是,写到这首诗他已成了一个倦于反抗的人.尽管他对现实社会还有疑虑和反感,但也明白高声抗议无济于事.恶意枳棘挡住了去路,如果继续反抗,那么这些枳棘就会成为外来的障碍.当他在绝望中远眺外界时,由于愁帷深垂,自己在认识上也起了显著的变化,由悲壮而转向苍凉,在确认无法开拓自己的未来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笼中鸟”、“枯池鱼”.唯一能给他以自慰的,就是苏秦和李斯两人,他们都是少年贫贱因而锐意功名.他们两人历尽艰辛,如愿成了显宦,虽然得了富贵和名誉,但下场却很悲惨.苏秦在燕遇刺,李斯为秦二世处死.他们的悲剧在于未能“功成身退”,不知“物极则衰”的道理.左思的境遇虽然与他们两人青年时代相同,也是连“寸禄”、“斗储”都没有,亲友也日见疏远,但是如果一旦荣达,最终落得像苏、李二人那样可悲的下场,还不如让自己的未来从甘于贫贱开始的好.然而左思那强韧的自我不是那么容易瓦解的.口头虽然说荣华无非春梦,但自尊心却依然觉醒.他在被痛苦的思想折磨的同时,亦在向自己的心呼吁,要它安眠.左思不得不意识到安分度日的“鹪鹩”和“偃鼠”的生存方式,必须让自己平稳地终此一生.尽管他亦有动摇和苦闷,不过,左思的晚年确是实践了这种人生观.

如何评价咏史诗?

本期简介:讲述唐朝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咏史诗的含义和思想。在唐诗里,有一类是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我们传统叫它为咏史诗。歌咏历史,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作为诗歌的一个内容,一个题材。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时期,唐以前,经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国家动乱,好不容易统一了,所以,唐朝人特别注重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产生了很多咏史诗。写咏史诗是从晋代的左思开始的。他写过一组诗,都是咏史的,叫《咏史八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在山谷里,有一棵长得郁郁葱葱,而又十分高大的松树,另外在山顶上,有一棵小树苗,只有一寸这么粗,结果这小树反而覆盖了大树。太阳光照过来的时候,先照到小树,它的阴影投到大树上,把大树给遮挡住了。其实,左思是在说,这个社会上的不公平,不平等。有的人才能很好,品德很好,但是他出身低微,好比是长在山谷里的松树。相反,有的人由于他出身高贵,尽管是一棵小树苗,但是,它长在山顶上。这首诗,咏的是左思心中的一种不平之感,是对人生的某种感受。最后,他才点出历史人物,在汉朝有一个叫冯唐的人,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唐这个人难道不伟大么?他很有见解,很有才华,只是因为他出身低下,一辈子做小官,不受重视。这样,他既咏了历史人物,又抒发了自己的某种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咏史诗的传统。好的咏史诗,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那么,唐代的咏史诗是什么样子的呢?李白和杜甫写了大量的咏史诗,他们咏过很多历史人物。李白最喜欢咏的是鲁仲连和张良。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这个人的最大特点是喜欢帮助人家解除困难,当然,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当赵国的首都被秦国包围以后,鲁仲连就挺身而出,帮他们解围,做成这些事后,他不受赏。李白说他功成不受赏,人家要给他官,给他钱,他都不接受。鲁仲连说,我要是接受了,我就变成一个商人了。我不是商人,我是读书人。李白仰慕的另一个人是汉代初年的张良,他派过一个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后来就辅佐刘邦反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是一个有功之臣。但是,汉朝建立以后,张良也不受赏,高官厚禄他不要,出家学神仙去了。这两个人对李白来讲,是自己人生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功成名就后就退隐。所以,李白咏古人,一个是鲁仲连,一个是张良。杜甫呢?他的咏史诗咏得最多的是诸葛亮,一生写了很多诗歌颂诸葛亮。杜甫到了成都后,寻访诸葛亮的祠堂,写了一首诗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本来就想寻找诸葛亮的祠堂,他的祠堂在哪儿呢?一打听,人家说在成都的南边,有一个武侯祠,那里长满柏树,他就去了。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某种情思,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的最后,他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没有实现,他带着遗憾离去了。杜甫说太可惜了,他的雄心壮志没有实现,生命就结束了。后代的英雄想到这里,都要掉眼泪同情他。杜甫同情诸葛亮,后人再来读杜甫这首诗时,产生了双重同情,既同情诸葛亮,也同情杜甫。所以,后代很多怀才不遇的人,想为国家做事,又没有机会的人,经常从这两句诗中找到共鸣。根据莫砺锋教授的讲述,李白和杜甫,都是在古人中找到一个,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物,然后,在他创作的咏史诗中来歌颂他们。那么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最喜欢咏叹的历史人物又是谁呢?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最喜欢咏叹的历史人物,第一要数汉代的贾谊。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贾谊才能杰出,二十岁出头,汉文帝就召他去做博士。不是现在的博士学位,是古代的一个官名,一年之内升为太中大夫。汉文帝想让他做公卿,公卿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干部,地位很高,因为他刚二十出头,朝廷里很多人地位高的臣子妒忌他,像周勃,灌婴等,这些人资格老,年纪比他大,看到汉文帝要给他委以重任,都不乐意,纷纷进谗言,诽谤贾谊。最后,汉文帝只好把他贬出长安。二十三岁的贾谊被贬至长沙,让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现在长沙是大都市,在古代,只是一个非常偏僻荒凉的地方。4年后。贾谊二十七岁,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据史书记载,贾谊当时给朝廷写了一个著名的奏疏,说大汉帝国,现在看起来好像很强大,但实际上有很多外患和内患,很多地方我们的措施,我们的方针做得不好,令人遗憾,有两件事做得让我想痛哭,有六件事我要叹气。他想痛哭的事是,当时的汉王朝,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是地方王国,如吴国,楚国,这些王太强大了。地方政权太强大以后,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很难控制他们,久而久之,国家会分裂。贾谊说,这是心腹大患,应该解决。他感到最遗憾的,就是外患匈奴,还有目前做得不太好的事,这都是国家的忧患。他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具体措施,应该怎么做,要采取什么对策,这样西汉帝国才能长治久安。汉文帝非常重视贾谊,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后来,汉文帝就委任他来辅佐自己的小儿子,就是被封为梁怀王的最年幼的小儿子。贾谊做这小王子的太傅,教王子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可惜贾谊命不好,做了没有几年太傅,只有十几岁的梁怀王骑马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死了。贾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很伤心,经常哭泣,三十三岁,贾谊也死了。他对朝廷提了那么多好建议,没有来得及实施就死了,历史上都认为,贾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唐代诗人就来咏他,杜甫说,自从贾谊上疏恸哭以后,寥落无其人,现在再也没有人像贾谊那样关心国家大事了。中唐诗人刘长卿,在贾谊被贬长沙950年后,路过长沙,他去凭吊贾谊故居,写了一首诗。他说贾谊的故宅已经荒凉,长满荒草,在一个斜阳夕照的时候,我走进故宅。他十分同情贾谊,千里迢迢被贬谪到这里,他就追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湘水就是湘江,湘江是无情的,千古以来就是这么浩浩荡荡地流淌着,你贾谊在湘江,你凭吊他,他怎么会知道呢?这是说当年贾谊被贬到长沙,他路过湘江的时候,贾谊写过一篇赋,吊屈原的。屈原自杀投的汩罗江,是湘江的支流。屈原也是忠于楚国,忠于楚怀王,结果被怀疑,被放逐,贾谊觉得我跟他一样,他把写好的赋,投入湘江,祭吊屈原。刘长卿说,你虽然祭吊了屈原,但有谁知道呢?言下之意是说,有谁同情你呢?汉文有道恩犹薄,有道是指有道之君,汉文帝是个有道之君,他为了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只有在汉文帝年代,皇宫里的帐幔,是把用过的布口袋,缝在一起做的。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但是,即使你碰到的是这么好的皇帝,他对于你贾谊,其恩也不厚啊!也就是说,他也并没有重用你,没有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是一位宽厚节俭的仁义之君。贾谊虽早年被贬,但四年后重新召回长安,可见汉文帝是很欣赏贾谊的才华。可是,刘长卿为什么说汉文帝对待贾谊其恩也不厚呢?有一首诗可是说明这个问题,晚唐李商隐写的咏贾谊的诗,叫《贾生》。贾生,就是贾先生的意思。诗中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代未央宫里的正殿叫宣室,汉文帝把贾谊从长沙召回来,在宣室接见他,汉文帝和贾谊面对面的坐在地上谈话,一直谈到半夜。贾谊讲得太好了,汉文帝听得入了迷。文帝不知不觉把身子朝前移动,这叫前席。这样可以离近一点,听得清楚一点。可惜的是,这是虚前席,是虚的,要知道贾谊的最好本领,最大才华是安邦定国。你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话,应该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怎么把国家建设好,怎么样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应该要关心苍生百姓才对,可是汉文帝没有这么做。那天一直谈到半府,谈的是什么呢?是关于鬼神的问题。这发挥的不是贾谊的强项,不是他的主要本领,所以,李商隐觉得十分可惜。这就是汉文有道恩犹薄的关键之处。表面上看,汉文帝对贾谊并不薄,重视他,四年后把他重新召回来,亲自接见,同他谈话,又让他辅佐王子。但是,你没有在最根本的国家方针大计上,采纳贾谊的意见,说到底,还是没有重用他。唐朝诗人,纷纷觉得贾谊怀才不遇,所以,写了很多诗篇来歌颂贾谊。还有一位历史人物,在唐朝的咏史诗中绽放异彩,虽然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使许多文人墨客为她咏叹,她究竟是谁呢?在唐朝的咏史诗中绽放异彩的,还有一位历史人物,她是一个弱女子,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她咏叹过。她就是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西汉元帝时期人,朝廷选美时,被选到宫里。王昭君在宫里,好多年没有机会见皇帝,就这样默默地待在宫里。又过了若干年,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朝见汉朝皇帝,为了笼络匈奴表示友好,决定从宫中选五个美女,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一选不要紧,选到了王昭君。不过,王昭君是主动报名要求的,因为她在宫里多少年也见不到皇帝,无声无息。报名后,还真的被选上了。出发那一天,皇帝设宴,招待呼韩邪一行,然后把五个宫女叫出来,交给单于,说你带走吧!这五个宫女一出来,不得了了。大家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杨贵妃有一句话,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说,一个特别美貌的人一出场,再看其他美女,全都没有光彩了。王昭君一出现,整个皇宫顿时失去光彩,汉元帝一看就呆住了:怎么送给匈奴这么一个美人?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个美女是我应该要的啊,我可以让她当皇后啊,但是现在名单已经公布,追悔没及。王昭君就这样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一去,她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死在匈奴,葬在匈奴。《汉书》,《后汉书》都记载了这件事情,其他的书像《西京杂记》中,还记载了一些细节:王昭君为什么进宫多年,一直没有见到皇帝呢?原来这个汉元帝,也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家伙,他选美,不是一个一个找来亲自过目,而是看画像,那时没有照片。宫里的画工,给每个美女画一幅像,让皇帝看,请皇帝来选。《西京杂记》中记得很清楚,那些画工趁机捞钱,哪个宫女给我钱,我就给她画得美一点,你不给钱,我就给你画得丑一点。王昭君觉得我是宫里长得最时髦的,天生丽质,我才不花这冤枉钱。也许,是她家里穷,没有钱。总之她没有给画工送钱,人家当然就不给你好好画。所以,汉文帝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汉宫中美貌第一的女性。王昭君的这样一个事迹,引起了后人无穷无尽的同情和感叹,李白,杜甫都为她写过诗。李白写的一首诗就叫《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管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昭君西嫁,汉朝的月亮,一路上跟着她,走到玉门关,就到了天涯。玉门关外就不是汉朝的疆域,是匈奴的地方了。汉月还是从东海出,继续伴随着王昭君西行。月亮到了明天,它又回过来,再从东海升起。但是王昭君西嫁,一辈子再也没有回来。匈奴那边有一座山,叫燕支山,传说在那座山上,生产一种草,叫燕支草,当地妇女拿它来化妆美容。汉武帝时,汉朝军队攻下燕支山后,匈奴有一个民歌: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燕支山丢了,我们匈奴的妇女没有化妆品用了。燕支山啊,这座匈奴的山,一年四季都很寒冷,没有花,天山上下的雪花就是它的花,王昭君就在那儿。她尽管美貌,后来也憔悴,衰老,最后死在那里,死在黄沙满天的异国他乡。最后两句:生管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生前你没有黄金送给画工,你就没有机会受到皇帝的重视,死后就只有留下一个青冢,后人到这里来凭吊你,为你叹息。青冢是指王昭君的墓,现在,在内蒙呼和浩特市的南边。传说当地的草,都是白色的,只有青冢上的草是绿色的,所以叫青冢。杜甫也写过一首诗,凭吊王昭君。杜甫晚年来到夔州,在长江三峡旁边,那个地方有很多古迹,杜甫一连写了五首诗,来缅怀五个古人。魏晋南北朝最后一个大文学家庾信,跟屈原同时代的楚词大作家宋玉,古代的一对英雄豪杰刘备和诸葛亮。前两个是男性的文学家,后两个是男性的古代英雄,第三个是王昭君,是一个弱女子。在杜甫心目中,这五个人是平等的,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在《咏怀古迹五首》中,第三首是咏王昭君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在三峡那一带,两岸崇山峻岭,从瞿塘峡到巫峡,再到西陵峡,两岸的山从高到低,一路东奔,最后一个是荆门山,再出去就是江汉平原,没有高山了。明妃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原名王嫱,字昭君,因为晋代的晋文帝叫司马昭,古代皇帝姓名里的字,其他人是不能用的,所以王昭君中的昭字就不能用了,改成王明君,故叫明妃。在崇山峻岭间有一个小村庄,这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叫昭君村,在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那里有一条美丽的河,叫香溪。香溪从神农架发源,一直流入长江。昭君村在香溪河畔,位于三峡中段,东边是西陵峡,西边是瞿塘峡和巫峡。明朝有一个叫胡震亨的人,他说杜甫这首诗开头这两句写得不好,崇山峻岭一路飞奔向东,气势雄伟,应该在这里诞生一个英雄人物才对,现在诞生的是王昭君,一个弱女子,两者不相称。一个清朝人,叫吴瞻泰的就不同意他的这个看法。吴瞻泰说,这个头开得非常好,山川气势雄伟,然后钟灵毓秀,山川的精华凝聚在一个点上,一个小小的村庄上,在这个村庄里出现了王昭君这样一个人物。这两句诗,他用八个字来评价:窈窕红颜,惊天动地。虽然产生的是一个柔弱女性,一个美女,但她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从客观效果上来说,王昭君远嫁匈奴,促成了南匈奴和汉朝的和平与友好。王昭君嫁过去以后,接连40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从主观上对王昭君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生悲剧,她的绝代美貌在汉宫没有受到重视,一辈子再也不能回到故乡,不能回到祖国。杜甫在这里,对王昭君表达了深厚的同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琵琶曲里,专门有一个曲子,叫《昭君怨》,弹奏的就是昭君心中的怨恨心情。杜甫的这一首诗,清代的金圣叹评价它是,为千古怀才不遇的人,抒发一种牢骚。王昭君并不是才子,她是一个美女,美女没有受到重视,跟怀才不遇为什么是一样的呢?在封建社会,男性以才能而见重于社会,女性只能以其容貌而见重于社会。封建社会女性不参加社会活动,没有做事业的可能。所以,在封建社会,女性的美貌不被重视,跟男性的怀才不遇,在价值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生的悲剧。假如说在咏史诗中,怀才不遇这个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咏贾谊的那些诗,看作是这个主题的男性版本,而咏王昭君的那些诗,则是这个主题的女性版本。咏男性,怀才不遇,咏女性,怀貌不遇。两者的悲剧性质,引起后人的感慨,是一样的。封建社会有一句话,叫郎才女貌嘛!现在不说郎才女貌了。后人在咏史的时候,对那种怀才不遇的人,以示同情,因为自己也怀才不遇,在这种价值取向上,去选择历史人物,贾谊和王昭君,成为首选。在唐诗中,咏得最多,咏得最好的,就是这两个人。百家讲坛丨《诗歌唐朝》01 :唐诗气象百家讲坛丨《诗歌唐朝》02: 诗抒胸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送你精彩文

咏史诗是什么意思啊?

本期简介:讲述唐朝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咏史诗的含义和思想。在唐诗里,有一类是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我们传统叫它为咏史诗。歌咏历史,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作为诗歌的一个内容,一个题材。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时期,唐以前,经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国家动乱,好不容易统一了,所以,唐朝人特别注重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产生了很多咏史诗。写咏史诗是从晋代的左思开始的。他写过一组诗,都是咏史的,叫《咏史八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在山谷里,有一棵长得郁郁葱葱,而又十分高大的松树,另外在山顶上,有一棵小树苗,只有一寸这么粗,结果这小树反而覆盖了大树。太阳光照过来的时候,先照到小树,它的阴影投到大树上,把大树给遮挡住了。其实,左思是在说,这个社会上的不公平,不平等。有的人才能很好,品德很好,但是他出身低微,好比是长在山谷里的松树。相反,有的人由于他出身高贵,尽管是一棵小树苗,但是,它长在山顶上。这首诗,咏的是左思心中的一种不平之感,是对人生的某种感受。最后,他才点出历史人物,在汉朝有一个叫冯唐的人,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唐这个人难道不伟大么?他很有见解,很有才华,只是因为他出身低下,一辈子做小官,不受重视。这样,他既咏了历史人物,又抒发了自己的某种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咏史诗的传统。好的咏史诗,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那么,唐代的咏史诗是什么样子的呢?李白和杜甫写了大量的咏史诗,他们咏过很多历史人物。李白最喜欢咏的是鲁仲连和张良。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这个人的最大特点是喜欢帮助人家解除困难,当然,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当赵国的首都被秦国包围以后,鲁仲连就挺身而出,帮他们解围,做成这些事后,他不受赏。李白说他功成不受赏,人家要给他官,给他钱,他都不接受。鲁仲连说,我要是接受了,我就变成一个商人了。我不是商人,我是读书人。李白仰慕的另一个人是汉代初年的张良,他派过一个大力士去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后来就辅佐刘邦反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是一个有功之臣。但是,汉朝建立以后,张良也不受赏,高官厚禄他不要,出家学神仙去了。这两个人对李白来讲,是自己人生的理想。希望自己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功成名就后就退隐。所以,李白咏古人,一个是鲁仲连,一个是张良。杜甫呢?他的咏史诗咏得最多的是诸葛亮,一生写了很多诗歌颂诸葛亮。杜甫到了成都后,寻访诸葛亮的祠堂,写了一首诗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本来就想寻找诸葛亮的祠堂,他的祠堂在哪儿呢?一打听,人家说在成都的南边,有一个武侯祠,那里长满柏树,他就去了。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某种情思,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的最后,他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没有实现,他带着遗憾离去了。杜甫说太可惜了,他的雄心壮志没有实现,生命就结束了。后代的英雄想到这里,都要掉眼泪同情他。杜甫同情诸葛亮,后人再来读杜甫这首诗时,产生了双重同情,既同情诸葛亮,也同情杜甫。所以,后代很多怀才不遇的人,想为国家做事,又没有机会的人,经常从这两句诗中找到共鸣。根据莫砺锋教授的讲述,李白和杜甫,都是在古人中找到一个,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物,然后,在他创作的咏史诗中来歌颂他们。那么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最喜欢咏叹的历史人物又是谁呢?在整个唐代的咏史诗中,唐代诗人最喜欢咏叹的历史人物,第一要数汉代的贾谊。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典型人物。贾谊才能杰出,二十岁出头,汉文帝就召他去做博士。不是现在的博士学位,是古代的一个官名,一年之内升为太中大夫。汉文帝想让他做公卿,公卿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干部,地位很高,因为他刚二十出头,朝廷里很多人地位高的臣子妒忌他,像周勃,灌婴等,这些人资格老,年纪比他大,看到汉文帝要给他委以重任,都不乐意,纷纷进谗言,诽谤贾谊。最后,汉文帝只好把他贬出长安。二十三岁的贾谊被贬至长沙,让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现在长沙是大都市,在古代,只是一个非常偏僻荒凉的地方。4年后。贾谊二十七岁,汉文帝又把他召回长安。据史书记载,贾谊当时给朝廷写了一个著名的奏疏,说大汉帝国,现在看起来好像很强大,但实际上有很多外患和内患,很多地方我们的措施,我们的方针做得不好,令人遗憾,有两件事做得让我想痛哭,有六件事我要叹气。他想痛哭的事是,当时的汉王朝,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是地方王国,如吴国,楚国,这些王太强大了。地方政权太强大以后,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很难控制他们,久而久之,国家会分裂。贾谊说,这是心腹大患,应该解决。他感到最遗憾的,就是外患匈奴,还有目前做得不太好的事,这都是国家的忧患。他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具体措施,应该怎么做,要采取什么对策,这样西汉帝国才能长治久安。汉文帝非常重视贾谊,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后来,汉文帝就委任他来辅佐自己的小儿子,就是被封为梁怀王的最年幼的小儿子。贾谊做这小王子的太傅,教王子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可惜贾谊命不好,做了没有几年太傅,只有十几岁的梁怀王骑马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死了。贾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很伤心,经常哭泣,三十三岁,贾谊也死了。他对朝廷提了那么多好建议,没有来得及实施就死了,历史上都认为,贾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唐代诗人就来咏他,杜甫说,自从贾谊上疏恸哭以后,寥落无其人,现在再也没有人像贾谊那样关心国家大事了。中唐诗人刘长卿,在贾谊被贬长沙950年后,路过长沙,他去凭吊贾谊故居,写了一首诗。他说贾谊的故宅已经荒凉,长满荒草,在一个斜阳夕照的时候,我走进故宅。他十分同情贾谊,千里迢迢被贬谪到这里,他就追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湘水就是湘江,湘江是无情的,千古以来就是这么浩浩荡荡地流淌着,你贾谊在湘江,你凭吊他,他怎么会知道呢?这是说当年贾谊被贬到长沙,他路过湘江的时候,贾谊写过一篇赋,吊屈原的。屈原自杀投的汩罗江,是湘江的支流。屈原也是忠于楚国,忠于楚怀王,结果被怀疑,被放逐,贾谊觉得我跟他一样,他把写好的赋,投入湘江,祭吊屈原。刘长卿说,你虽然祭吊了屈原,但有谁知道呢?言下之意是说,有谁同情你呢?汉文有道恩犹薄,有道是指有道之君,汉文帝是个有道之君,他为了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只有在汉文帝年代,皇宫里的帐幔,是把用过的布口袋,缝在一起做的。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但是,即使你碰到的是这么好的皇帝,他对于你贾谊,其恩也不厚啊!也就是说,他也并没有重用你,没有充分发挥你的才能。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是一位宽厚节俭的仁义之君。贾谊虽早年被贬,但四年后重新召回长安,可见汉文帝是很欣赏贾谊的才华。可是,刘长卿为什么说汉文帝对待贾谊其恩也不厚呢?有一首诗可是说明这个问题,晚唐李商隐写的咏贾谊的诗,叫《贾生》。贾生,就是贾先生的意思。诗中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代未央宫里的正殿叫宣室,汉文帝把贾谊从长沙召回来,在宣室接见他,汉文帝和贾谊面对面的坐在地上谈话,一直谈到半夜。贾谊讲得太好了,汉文帝听得入了迷。文帝不知不觉把身子朝前移动,这叫前席。这样可以离近一点,听得清楚一点。可惜的是,这是虚前席,是虚的,要知道贾谊的最好本领,最大才华是安邦定国。你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话,应该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怎么把国家建设好,怎么样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应该要关心苍生百姓才对,可是汉文帝没有这么做。那天一直谈到半府,谈的是什么呢?是关于鬼神的问题。这发挥的不是贾谊的强项,不是他的主要本领,所以,李商隐觉得十分可惜。这就是汉文有道恩犹薄的关键之处。表面上看,汉文帝对贾谊并不薄,重视他,四年后把他重新召回来,亲自接见,同他谈话,又让他辅佐王子。但是,你没有在最根本的国家方针大计上,采纳贾谊的意见,说到底,还是没有重用他。唐朝诗人,纷纷觉得贾谊怀才不遇,所以,写了很多诗篇来歌颂贾谊。还有一位历史人物,在唐朝的咏史诗中绽放异彩,虽然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使许多文人墨客为她咏叹,她究竟是谁呢?在唐朝的咏史诗中绽放异彩的,还有一位历史人物,她是一个弱女子,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她咏叹过。她就是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西汉元帝时期人,朝廷选美时,被选到宫里。王昭君在宫里,好多年没有机会见皇帝,就这样默默地待在宫里。又过了若干年,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朝见汉朝皇帝,为了笼络匈奴表示友好,决定从宫中选五个美女,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一选不要紧,选到了王昭君。不过,王昭君是主动报名要求的,因为她在宫里多少年也见不到皇帝,无声无息。报名后,还真的被选上了。出发那一天,皇帝设宴,招待呼韩邪一行,然后把五个宫女叫出来,交给单于,说你带走吧!这五个宫女一出来,不得了了。大家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杨贵妃有一句话,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说,一个特别美貌的人一出场,再看其他美女,全都没有光彩了。王昭君一出现,整个皇宫顿时失去光彩,汉元帝一看就呆住了:怎么送给匈奴这么一个美人?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个美女是我应该要的啊,我可以让她当皇后啊,但是现在名单已经公布,追悔没及。王昭君就这样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这一去,她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死在匈奴,葬在匈奴。《汉书》,《后汉书》都记载了这件事情,其他的书像《西京杂记》中,还记载了一些细节:王昭君为什么进宫多年,一直没有见到皇帝呢?原来这个汉元帝,也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家伙,他选美,不是一个一个找来亲自过目,而是看画像,那时没有照片。宫里的画工,给每个美女画一幅像,让皇帝看,请皇帝来选。《西京杂记》中记得很清楚,那些画工趁机捞钱,哪个宫女给我钱,我就给她画得美一点,你不给钱,我就给你画得丑一点。王昭君觉得我是宫里长得最时髦的,天生丽质,我才不花这冤枉钱。也许,是她家里穷,没有钱。总之她没有给画工送钱,人家当然就不给你好好画。所以,汉文帝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汉宫中美貌第一的女性。王昭君的这样一个事迹,引起了后人无穷无尽的同情和感叹,李白,杜甫都为她写过诗。李白写的一首诗就叫《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管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昭君西嫁,汉朝的月亮,一路上跟着她,走到玉门关,就到了天涯。玉门关外就不是汉朝的疆域,是匈奴的地方了。汉月还是从东海出,继续伴随着王昭君西行。月亮到了明天,它又回过来,再从东海升起。但是王昭君西嫁,一辈子再也没有回来。匈奴那边有一座山,叫燕支山,传说在那座山上,生产一种草,叫燕支草,当地妇女拿它来化妆美容。汉武帝时,汉朝军队攻下燕支山后,匈奴有一个民歌: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燕支山丢了,我们匈奴的妇女没有化妆品用了。燕支山啊,这座匈奴的山,一年四季都很寒冷,没有花,天山上下的雪花就是它的花,王昭君就在那儿。她尽管美貌,后来也憔悴,衰老,最后死在那里,死在黄沙满天的异国他乡。最后两句:生管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生前你没有黄金送给画工,你就没有机会受到皇帝的重视,死后就只有留下一个青冢,后人到这里来凭吊你,为你叹息。青冢是指王昭君的墓,现在,在内蒙呼和浩特市的南边。传说当地的草,都是白色的,只有青冢上的草是绿色的,所以叫青冢。杜甫也写过一首诗,凭吊王昭君。杜甫晚年来到夔州,在长江三峡旁边,那个地方有很多古迹,杜甫一连写了五首诗,来缅怀五个古人。魏晋南北朝最后一个大文学家庾信,跟屈原同时代的楚词大作家宋玉,古代的一对英雄豪杰刘备和诸葛亮。前两个是男性的文学家,后两个是男性的古代英雄,第三个是王昭君,是一个弱女子。在杜甫心目中,这五个人是平等的,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在《咏怀古迹五首》中,第三首是咏王昭君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在三峡那一带,两岸崇山峻岭,从瞿塘峡到巫峡,再到西陵峡,两岸的山从高到低,一路东奔,最后一个是荆门山,再出去就是江汉平原,没有高山了。明妃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原名王嫱,字昭君,因为晋代的晋文帝叫司马昭,古代皇帝姓名里的字,其他人是不能用的,所以王昭君中的昭字就不能用了,改成王明君,故叫明妃。在崇山峻岭间有一个小村庄,这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叫昭君村,在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那里有一条美丽的河,叫香溪。香溪从神农架发源,一直流入长江。昭君村在香溪河畔,位于三峡中段,东边是西陵峡,西边是瞿塘峡和巫峡。明朝有一个叫胡震亨的人,他说杜甫这首诗开头这两句写得不好,崇山峻岭一路飞奔向东,气势雄伟,应该在这里诞生一个英雄人物才对,现在诞生的是王昭君,一个弱女子,两者不相称。一个清朝人,叫吴瞻泰的就不同意他的这个看法。吴瞻泰说,这个头开得非常好,山川气势雄伟,然后钟灵毓秀,山川的精华凝聚在一个点上,一个小小的村庄上,在这个村庄里出现了王昭君这样一个人物。这两句诗,他用八个字来评价:窈窕红颜,惊天动地。虽然产生的是一个柔弱女性,一个美女,但她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从客观效果上来说,王昭君远嫁匈奴,促成了南匈奴和汉朝的和平与友好。王昭君嫁过去以后,接连40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从主观上对王昭君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生悲剧,她的绝代美貌在汉宫没有受到重视,一辈子再也不能回到故乡,不能回到祖国。杜甫在这里,对王昭君表达了深厚的同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琵琶曲里,专门有一个曲子,叫《昭君怨》,弹奏的就是昭君心中的怨恨心情。杜甫的这一首诗,清代的金圣叹评价它是,为千古怀才不遇的人,抒发一种牢骚。王昭君并不是才子,她是一个美女,美女没有受到重视,跟怀才不遇为什么是一样的呢?在封建社会,男性以才能而见重于社会,女性只能以其容貌而见重于社会。封建社会女性不参加社会活动,没有做事业的可能。所以,在封建社会,女性的美貌不被重视,跟男性的怀才不遇,在价值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生的悲剧。假如说在咏史诗中,怀才不遇这个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咏贾谊的那些诗,看作是这个主题的男性版本,而咏王昭君的那些诗,则是这个主题的女性版本。咏男性,怀才不遇,咏女性,怀貌不遇。两者的悲剧性质,引起后人的感慨,是一样的。封建社会有一句话,叫郎才女貌嘛!现在不说郎才女貌了。后人在咏史的时候,对那种怀才不遇的人,以示同情,因为自己也怀才不遇,在这种价值取向上,去选择历史人物,贾谊和王昭君,成为首选。在唐诗中,咏得最多,咏得最好的,就是这两个人。百家讲坛丨《诗歌唐朝》01 :唐诗气象百家讲坛丨《诗歌唐朝》02: 诗抒胸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送你精彩文

咏史诗有哪些

1、《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 杜牧2、《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宋] 苏轼3、《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唐] 李白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唐] 李白5、《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牧6、《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魏晋] 陶渊明7、《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先秦] 诗经8、《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魏晋] 左思9、《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唐] 杜甫10、《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唐] 杜牧11、《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 杜牧12、《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唐] 刘禹锡13、《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唐] 王勃14、《桂枝香·登临送目》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宋] 王安石15、《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宋] 辛弃疾1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宋] 辛弃疾

有哪些咏史诗

  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  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鹿柴是咏史诗吗

《鹿柴》有多个同名诗词,以下是唐朝王维的《鹿柴》。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咏史诗创作

王维不仅是出色的田园诗人,同时他的咏史诗也写得很有特色,他的咏史诗可分为妇女题材、君臣题材、豪侠题材和隐士题材等几类,约10余首,主要代表作有息夫人西施班婕妤过始皇墓李陵咏夷门歌偶然作等1.充满理想的现实主义情怀王维咏史诗不多,但与其山水田园诗风貌完全不同。李陵咏之咏李陵、偶然作六首之咏楚狂与陶潜、夷门歌之咏侠士侯嬴,都写得慷慨豪迈,既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气,又有重个性、任天真的理想主义情怀。且看两例,一是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这首诗主要是把李陵作为一个悲剧英雄,刻画李陵的悲剧命运。诗人写李陵的出身名门、少年壮气、征战沙场,都写得飞扬壮大。而对于李陵的结局,又让人不能释怀。本为投躯报国之士,却成为背恩忘耻的罪人,他的深衷欲有报,除了苏武又有谁会相信?世间有甚于死者,莫过于背负一个千古不赦的恶名,与杀身成仁相比,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诗人对李陵且叹且怜,表现出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然而诗人虽感叹却并不哀伤,依然以颂咏英雄为主调,读起来壮气十足,呈现出特有的盛唐气象再来分析其夷门歌: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赢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赢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这首诗吟咏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侯嬴和朱亥,主要突出一种豪侠意气。以12句共84个字,叙述了魏无忌信陵君与京城大梁夷门小吏侯嬴之间的故事。一方是信陵君真诚的礼贤下士,一方是侯嬴轻生命、重义气的高风相酬。在简洁的诗句里,形象地塑造了历史上这两位人物的高大形象,其中也寄托了诗人的义气豪情。参照前一首,可以看出王维咏史诗中激扬慷慨的现世情怀,与山水田园诗中宁静淡泊、万事不关心的诗人形象判若两人。这些咏史诗多创作于诗人较关心社会现实之前期,由此可以看到王维作为封建士大夫更为真实的一面2.融入个性化的议论王维咏史诗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融入了更多的议论。诗人个性化的叙述,有时就是个性化的议论,比较典型的是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其中既有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这样精辟的议论语,又处处以叙为议,主体的情感态度蕴含在个性化的叙述之中。由于诗中议论的加强,真实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历史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总之,王维咏史诗的艺术特色较为鲜明,叙事精要,气韵流转,而又具飞动之势。在王维诗中,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审美意义更为突出。对于他所吟咏的历史对象,王维有着深入亲切的体察。他要表现的不是历史人物的外在形迹,而是其个性、精神与内在的情感。因此他完全摒弃了初唐咏史诗叙、赞式的体例,不对人物事迹作直接的叙述,而是集中笔墨来突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最本质,在叙述中融入了更多的审美创造。如其夷门歌中对朱亥、侯嬴豪侠意气的刻画,西施咏中对西施娇骄之态的刻画,偶然作六首之四中对陶渊明任性天真的形象刻画,都形象生动,由外及内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印象深刻孟浩然的咏史诗创作由于孟浩然多年隐居鹿门,故其咏史中多以汉末南郡襄阳人庞德公作为题材,在诗中对不肯屈就于刘表而愿意携妻子登山、采药的隐士抒发崇敬之情。题野人园庐题鹿门山登鹿门山怀古夜归鹿门歌等,都是在咏庞公中融入了诗人的志趣。如其登鹿门山怀古: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一改悲慨古人、赋写沧桑的怀古模式,在清幽可人的山水描写之中,缅怀东汉一代名士庞德,表达了追步前贤的隐逸情怀。沁人心脾的山水美景与发人幽思的历史感怀有机地结合,展现出盛唐因地怀古诗的独特风貌借历史人物以寄寓心志,是孟浩然一贯使用的手法。他写阮籍的嗜酒能啸和擅长弹琴,竹林七贤的相聚酣饮,俞伯牙、钟子期的寻觅知音,都是为了流露自身之狂傲。他在送别诗中时刻忘不了以陶潜的醉酒自比。尽管他有时说话非常洒脱,但真实的一面却是:林泉之隐并非可以一了百了,他在寻求一种不得解脱的解脱,而他在心里,却永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实体四、边塞诗人的咏史诗创作盛唐边塞诗人参与咏史创作的主要有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等,他们在咏史诗的创作上各有侧重。王昌龄集中于歌咏宫殿苑囿的题材,有长信秋词五首,拟托汉代班婕妤史事,其浣纱女,托意于吴越史事西施和郑旦之事,寄寓了讽刺荒淫的主题。高适咏古诗侧重咏古代将相、豪侠、思想家和音乐家,组诗宋中十首,分咏梁孝王、刘邦、景公、孔子、庄子、宓子贱、春秋五霸。其中对宓子贱的吟咏,寄托了诗人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反映了他重视以仁爱治国、追求政风清简的政治愿望。高适还把咏叹主题集中于济苍生和安黎元方面,代表作三君咏歌颂了唐代三位功臣魏徵、郭元振和狄仁杰。以本朝人作为歌咏对象,可以算诗对张说的五君咏所创范例的承续。而边塞诗人岑参则立足于王朝更迭、君臣遇合、士子命运的描写高适的咏史诗创作1.高适的生活经历与儒家思想高适是一位家境贫穷,长期困顿,拓略不拘,胸怀王霸大略,傲岸自负,气质慷慨的诗人。高适生平主要分前后两个阶段,50岁左右是这两段的分界。前段他很不得志。李颀说他:50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在这50年中又大致可分为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两个时期。在北上蓟门以前,他20岁曾赴长安求仕,失意而归。10年托身陇亩后,他为了寻求立功报国的机会,北上蓟门。在北上途中,他游于魏郡,睹物抒怀,写了借古抒怀的重要作品三君咏,以后转入浪游梁宋时期。这一时期直到天宝八年举有道科为止。这时期,他一面是渔樵孟渚野,另一面是做富贵人家的宾客,即本传所说以求丐取给。有时也到山东、江苏等地漫游,广交朋友,投诗于达官贵人,寻找仕进的机会。长期的困顿,使他苦闷悲愤,但用世之心未尝减退。他在咏史中写道: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通过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自信此后就转入诗人后一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两次入仕,这是高适个人历史变化的时期。第一次入仕是天宝八载,他的诗才受到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奏其所制诗集于朝,荐举有道科,蹉跎半百的高适至此获得一个入仕机会,心情非常兴奋,炎炎三伏天,他10日就赶到了长安。中第后,被专权妒才的右相李林甫所抑,只授他一个小小的封丘县尉,使他深感失望和不平。次年秋,他以县尉的身份送兵出塞,到达清夷。安史之乱后,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战后,受萧宗嘉奖,官至封疆大吏,成为天宝时期的显达人物。由上可知,高适一生追其功名,向往儒家修齐治平,最终也是功成名就。由于他经历丰富,对社会认识较深刻,因此其咏史也多抒发怀抱和志向2.借汉喻唐,以表达对边塞的忧虑和个人建功立业的大志儒家入世思想是诗人的主导思想,高适的咏史诗,无论讥世刺时,还是抒发理想、感叹命运,都贯穿着干预现实和执著进取的人生精神。辟阳城咏叹汉高祖时辟阳侯审食其与吕后私通的丑闻。近人刘师培读全唐文发微一文认为讽杨妃之宠兼刺元宗之色荒,看来并不为过。刺君主昏庸之作,如登百丈峰其二,讲述晋武帝司马炎因封宗室而酿造成八王之乱,以及因除去州郡而造成五胡乱华之史事,所咏与同观陈十六史兴碑之西晋何披昌,五胡相唐突用意相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历史忧患感。诗中还讽刺晋惠帝司马衷因昏聩无能而导致诸王混战,以致四海鼎沸,生灵涂炭。诗人陈述史事,分析乱因,其目的在于为本朝的统治提供借鉴高适在咏史中擅长借汉喻唐,以表达对边塞的忧虑和个人建功立业的大志。他侧重歌咏的是名将,如汉代霍去病、李广和卫青等;他所欣赏的侠客有朱亥和荆轲等,这与其性拓落,不拘小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的个性和豪情相吻合。因此在作品中可见他所咏人物,或怜、或悲、或赞的不同感情,并形成了直举胸臆,气骨琅然,感赏之情,殆出常表的独有风格。有人评说他的诗近于左思,是很有道理的。但也应看到,高适的作品,比左思多了一份历史沧桑感,如他模仿张说而作的邺都引,以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二句发起,吟咏魏宫的荒芜和信陵君的宾客不再。诗中穿插了信陵宾客、侠客、行人,构成了意象的多层面特征。清人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认为该诗开后人故迹凭吊诗之法门,从这点看,是左思等人所难企及的岑参的咏史诗创作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咏史作品也成就颇高,他的诗基本不见叙史痕迹,而代之以对古往今来世事沧桑陵替的深刻感慨。诗人往往以特定古迹作为载体,通过富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寄托主体的历史幽思,将同一场所的时空相叠合,构成整体组合式的审美时空。如其登古邺城:下马登邺域,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此诗显然比张说的邺城引意象化程度更高。全诗采用一系列古今结合的意象来组织时空,如像空城、东风、野火、飞云殿、望陵台、漳水、春色等。古今变迁、历史沧桑就记载在由这些意象构筑的境界中。城空尚有余殿,或令人想见昔日的繁华,而人去不可复知,可见生命之短暂。只有东风、流水、春色,年复一年,不改初衷。当年曾为繁华增色,如今只堪伴人惆怅。这些写景抒情的句子已远远超出对一时一事的感慨,进入到对历史本质的解读中,但这种解读是通过审美意象所支撑的时空结构来表现的,因此更属于诗意的解读、审美的解读。在岑参的诗作中,靠特定意象来结合古今、传达历史感悟的手法,已运用得相当普遍和纯熟,如扬雄草玄台司马相如琴台等,都将情与景、古与今结合得紧密而自然,表现了作者驾驭历史题材的能力已上到一个新台阶。这对于咏史诗在艺术上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上,盛唐时期的咏史诗,在封建社会少有的盛唐精神的感召下,表达了对国家盛世局面和君主丰功伟绩的激情颂扬,浓墨重彩地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豪情壮志,以及对君遇臣合的由衷向往。虽然诗人们也会怀才不遇,但并没有消沉颓靡的色彩,失意之中仍带有奋发的人生意气和时代精神。他们也会对社会问题给予揭露与批评,以沉着的理性态度探讨历史治乱成败。但目的却是怀着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的济世热忱,仍然表现出很强的入世精神。总之,此时期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题材开拓性,是在盛唐精神、气象影响下文人心态的全面反映,展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哪一句使该诗具有了咏史诗的特色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怀古抒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以追忆过去为主题:怀古抒情诗通常以追忆往事、缅怀先贤等为主题,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忆表现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2、情感真挚、寄托深切:怀古抒情诗借助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来激发读者对生命、爱情、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体验。3、借古喻今、启示后人:怀古抒情诗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和评价,给人类社会以启示和反思,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人生意义。4、语言华丽、形式多样:怀古抒情诗在语言艺术上追求华丽、雄浑、清新脱俗的风格,同时在形式上也多样化,如词、曲、赋等不同文体都可用于怀古抒情。5、反映当时社会思潮:怀古抒情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化趋势,对于理解历史文化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阮籍写过咏史诗吗,都有哪些?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