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面对国家安全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具体如下:一、增强国家安全工作的忧患意识。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二、增强国家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党中央对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切实增强国家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全民动员,特别是要发挥好广大党员干部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坚作用,每个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三、增强国家安全工作的使命意识。我们更要切实增强国家安全工作的使命意识,围绕国家安全涉及的各个领域,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迅速行动起来,大力宣传普及国家安全知识,不断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共筑国家安全钢铁长城。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郭子娟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却存在中学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现象。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应是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直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了解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忧患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实践。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而多种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本意是忧虑患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现实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危机的一种自觉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又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他们关怀苍生,胸怀天下。[1]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2]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已经实现之时,我国仍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但是,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中过多地颂扬祖先的业绩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而对祖国曾遭受的灾难,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或是避而不谈,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我国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充分认识到了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新加坡就把忧患意识奉为国魂,日本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重要的民族精神,不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在提醒国民注意自己所处的劣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灌输危机意识,促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使命感,推动本民族的不断进步,从而在忧患中奋进,保持自己的世界强国地位。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独立,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从个体看,忧患意识还包括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它与享乐意识相对。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总是从事物的不合理性来看待现存事物,揭露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危险,并产生要消除这种危险的强烈愿望,以获取更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是生活的勇士和强者。今天,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易堕入自我中心,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患得患失,难以拓宽视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其忧患往往局限于一己之私。对此,通过忧患教育可以使其更多关心自身之外的问题,当个体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选择。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高中三年,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迈进了成人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并得到强化。独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庭的担当、对个人前途的担当已是他们日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在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4]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应加强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育呢?我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应包含三个层面: (1)在宇宙自然和大化流行中思考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3)在各种生存压力与多元选择境遇中反思个体生存与发展问题。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已有的关于中学生忧患教育的论述中,论者多从第二层面展开,这是存在明显缺失的。忧患意识是人类自觉反思能力的体现,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基于现实关注与思考对人类、国家、民族及自身生存发展中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它不仅针对盲目乐观,而且指向过度悲观等消极情绪,是在审慎的前瞻思维下形成的理性反思心理。当代,忧患意识的范围包括政治忧患意识、经济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理想信念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忧患教育时,应注意兼顾以上几方面,将集体忧患与个体忧患并重,贴近学生思想与心理实际,引导其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诸种问题。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课教学角度进行探析。 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 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 政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也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 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职业、对集体和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学生。教师可搜集一些关于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 (4)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还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独立顽强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的科学培养,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存在意义,达到思政课知识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2]张希舜.爱国主义纵横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9-101. [3]陈晋,周艳,章晓宇,孙岷,崔文华.大国崛起[J].乌蒙论坛,2009,(04):25.[4]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郭子娟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却存在中学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现象。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应是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直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了解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忧患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实践。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而多种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本意是忧虑患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现实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危机的一种自觉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又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他们关怀苍生,胸怀天下。[1]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2]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已经实现之时,我国仍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但是,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中过多地颂扬祖先的业绩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而对祖国曾遭受的灾难,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或是避而不谈,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我国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充分认识到了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新加坡就把忧患意识奉为国魂,日本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重要的民族精神,不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在提醒国民注意自己所处的劣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灌输危机意识,促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使命感,推动本民族的不断进步,从而在忧患中奋进,保持自己的世界强国地位。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独立,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从个体看,忧患意识还包括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它与享乐意识相对。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总是从事物的不合理性来看待现存事物,揭露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危险,并产生要消除这种危险的强烈愿望,以获取更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是生活的勇士和强者。今天,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易堕入自我中心,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患得患失,难以拓宽视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其忧患往往局限于一己之私。对此,通过忧患教育可以使其更多关心自身之外的问题,当个体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选择。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高中三年,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迈进了成人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并得到强化。独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庭的担当、对个人前途的担当已是他们日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在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4]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应加强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育呢?我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应包含三个层面: (1)在宇宙自然和大化流行中思考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3)在各种生存压力与多元选择境遇中反思个体生存与发展问题。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已有的关于中学生忧患教育的论述中,论者多从第二层面展开,这是存在明显缺失的。忧患意识是人类自觉反思能力的体现,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基于现实关注与思考对人类、国家、民族及自身生存发展中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它不仅针对盲目乐观,而且指向过度悲观等消极情绪,是在审慎的前瞻思维下形成的理性反思心理。当代,忧患意识的范围包括政治忧患意识、经济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理想信念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忧患教育时,应注意兼顾以上几方面,将集体忧患与个体忧患并重,贴近学生思想与心理实际,引导其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诸种问题。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课教学角度进行探析。 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 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 政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也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 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职业、对集体和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学生。教师可搜集一些关于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 (4)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还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独立顽强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的科学培养,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存在意义,达到思政课知识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2]张希舜.爱国主义纵横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9-101. [3]陈晋,周艳,章晓宇,孙岷,崔文华.大国崛起[J].乌蒙论坛,2009,(04):25.[4]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

国情教育更注重民族自豪感 还是 忧患意识的 辩论

爱国,特别是和平时代的爱国不需要浴血沙场、不需要怒发冲冠,需要是1、认定自己的国家,一个完整的国家;2、不忘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虽然不需要精通,但也需略知一二;3、不忘历史,,像日本,出于民族大义,我们在政治上应该坚定的以史为鉴。要警惕时刻警惕,时刻警惕。当然,不忘历史并不是时代仇恨,一个从废墟中又没有什么资源能够迅速崛起的国家,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凭借中国的智慧赚日本人的钱有什么不可;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情教育要正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能回避,但绝不是传播消极悲观情绪。我认为,对于尚未形成健全的思考判断能力的少年儿童而言,应该多进行正面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而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则应当更全面、更深入地观察,让他们树立危机感和责任感,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并做好为之奉献的思想准备。在大学里,应该普及和加强国情教育,将它融入思想政治课,或者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从而认真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和人生的意义。(作者倪维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答案补充 爱国主义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的学生尤其是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且对外开放、交流程度较高地区的学生,较大程度上具有家庭生活的优越感同时又具有民族自卑感的双重思想意识。前者是由于家庭生活温饱有余;后者则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市场经济进程中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反差所形成的崇洋媚外的大气候影响的结果。一次简单调查,内容是“在同等条件下,你将来选择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上大学?为什么?”,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倾向于在国外上大学。理由是国外大学的教学质量较好。而事实上,我国许多大学的教学水平和国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在中学生心灵深处潜在的民族自卑意识。一个充满自卑意识的民族将没有勇气战胜困难、超越别人,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一个民族不能有自卑意识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从过去那种一味向学生灌输“地大物博”的培养学生优越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学生对国情的辩证看法。 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理解中国的国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