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目录

第一章 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历史与现状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国际护士职业防护历史与进展第三节 国内护士职业防护历史与现状第二章 护士职业安全文化第一节 护士职业防护与安全第二节 护士职业防护知识传播第三节 护士职业防护手段与方法第四节 职业暴露后的披露机制第三章 物理性危害与防护第一节 锐器伤第二节 电离辐射第三节 搬运重物、长期站立第四节 工作场所暴力第五节 噪声、磁场第六节 电灼伤第四章 化学性危害与防护第一节 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抗生素等第二节 消毒灭菌剂第三节 医用气体第五章 生物性危害与防护第一节 常见职业性生物性危害因素第二节 生物性危害传播途径第三节 生物性危害预防与控制第四节 院内感染第六章 心理性危害与应对第一节 护士职业心理危害——心理压力第二节 护士职业心理危害——社会环境压力第七章 医院环境系统性危害与管理第一节 医院环境危害因素第二节 医院环境系统性管理第三节 优化护理工作流程附录 护士职业防护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士职业防护措施?

新冠肺炎基本上要是戴好口罩,戴好面罩,还有防护服。临床诊断上,尤其是接受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较多的呼吸内科科室中,我们经常能够在一些检查报告单上看到“间质性病变”“肺间质性改变”等一些专业术语,普通老百姓在看到这些十分陌生的诊断后,往往会担心自己肺部疾病是不是十分严重以至于不能医治,在院内咨询医生后,由于现今医疗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所以医生也不敢做过多治疗效果保证,这必然会使得患者更加担心自己目前疾病演变的情况,遂常常见到一些病人在网上咨询或是查询一些关于肺间质疾病的预后及治疗办法。那么,肺间质疾病到底是什么疾病?有多危重?肺间质疾病真的就像是人们口中所说的不治之症吗?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弄清楚,肺间质的构成。医学解剖上将肺间质规定为肺泡与肺泡之间的组织,也就是肺泡间的血管、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及淋巴组织结构所构成的支撑体系。肺间质疾病患者往往都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嘴唇及颜面发绀的表现,严重患者会有休克症状。间质性肺炎诱发的原因较多,所导致的间质性疾病多达200余种,根据间质性肺炎病变所涉及的病理改变将将间质性肺炎所导致的肺间质破坏分为Ⅰ期--Ⅳ期等4个阶段,等到肺间质疾病破坏较为严重的第三个阶段时候,肺泡隔破坏,胶原组织断裂,情况较为危急,真的就无药可医了吗?其实也不尽然,这个阶段需要选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以此缓解肺间质性改变所带来的炎症渗出。且为了避免肺纤维化的发生必须事先予以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若是这个时期,肺间质严重破坏并伴有继发性感染情况的发生,则需要给予抗生素对症治疗。肺间质疾病在中医上属于 “肺痹”疾病,中医上主要采取宣肺、利水、化痰等一些对症处理方案,其治疗效果也较为理想,如果后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满意可以予以中药配合治疗。所以,可以认为肺间质疾病虽然症状较为严重,但是只要是肺间质还处于模糊样变化期或有明确病因导致,则根据情况对症处理就可以有效解决。最后,肺间质疾病与吸烟及不健康的工作环境相关度高,吸烟患者要及时戒烟。

职业防护用品标准不包括(  )。

【答案】:D职业防护用品标准,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种类、检验、安全认证制度及其配备等方面的标准。

护士安全与职业防护学些什么内容

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都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应该为患者及护理人员营造出一个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氛围.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重视.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行为的可性,保证患者的安全,预防护理职业性损伤.通常学习以下七方面:1、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2、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 3、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4、病房护士长负责护士的职业安全监管工作,在医院现有条件下提供防护设备。 5、护士在执业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规定、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6、严格按照化疗药物使用说明书配制药物,配药时带手套。 7、严格执行接触放射线安全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一)生物性因素: 1.病毒:乙肝、丙肝、艾滋病 2.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大肠杆菌 (二)患者及家属因素:不遵医嘱 (三)环境因素: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 要因素包括:医院内污染、环境污染、食品污 染。 (四)管理因素:主要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 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 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 的组织管理因素。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指南的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前我国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薄弱的实际,综合当前卫生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新技术成果编撰而成。全书共分五篇,分别对无菌技术操作及职业防护、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手术室的职业防护、医院重点辅助科室的职业防护和医院感染管理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医疗护理工作实际,内容翔实、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现代医院从业人员搞好职业防护的必备工具书,也可作为基层医院职业防护技术培训的参考书。

职业防护传染病有哪些

首先要确定疾病,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对于大量烟尘作业时,应配备有效的降尘措施和设备。如果有粉末飞扬时,应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品和防尘面具。对于有封闭的作业场所必须,设置通风措施,并派人进行巡视。对于个人应该加强职业病危害的教育。对于噪声较大的工作人员要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有哪些资料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护士安全与职业防护学些什么

护士安全与职业防护学习什么如下:护士职业防护管理不包括强制执行标准预防。探究职业危害根源,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关爱一线人员身心健康! 本书着重介绍了职业危害的相关概念、分类;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防护措施;化学性和物理性职业危害的暴露途径、临床特征、防护措施。运动功能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防护措施;护理人员暴露于心理社会性职业因素的危害与防护措施;临床高危科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危害与防护措施等。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制度。1、病房护士实行24小时值班制,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地进行。2、护士长参加晨间交接班,应重点巡视危重患者、手术患者及新患者,并安排护理工作。3、按时交接班,财产清点。了解病房动态情况、患者病情、医嘱查对等。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4、凡接班时,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问题,则由接班者负责(如压疮)。5、班班交接除详细口头、书面交接班外,均应共同巡视病房,进行床边交接班。6、各班次值班人员应给下一班做好必需用品的准备。

什么叫护理职业防护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在对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过程中,接触病人最频繁,有因职业暴露感染传染病的可能,为此,护士需要进行个人防护。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扩展资料: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重视医务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问题,切实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二、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承担艾滋病病人诊疗工作的机构,必须认真贯彻和组织医务人员、其他职工学习本《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和其他职工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工作制度,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危险因素  1.1.1 锐器伤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有时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为争分夺秒,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也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1]。如加药过程粗心、徒手分离针头、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时处理不当等,特别是掰安瓿可导致24%的锐器伤[2],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3]。可见,护理人员面临着高危的职业损伤的危险。  1.1.2 电器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进行抢救,如使用电击除颤或电动吸引器等,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可能出现漏电或短路现象,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  1.1.3 电离辐射 护理人员经常协助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因此护理人员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机体的蓄积作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致癌、致畸。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为预防交叉感染,对医院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医疗垃圾的清理等,需要经常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疾病,哮喘,甚至导致流产。紫外线等消毒设施,因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吸入过多可引起胸闷、气短、肺水肿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内患者多,病种复杂,人流量较大,各种细菌、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溶胶,造成空气污染,并难以控制,因为手部、眼睛、鼻腔、皮肤等这些暴露部位不易保护,因此,造成损伤的几率较大,尤其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又因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与患者密切接触,例如,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抽取血标本、静脉穿刺等,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也经此途径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冠状病毒等,都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突发事件多,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大脑紧张,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周身乏力、胃肠部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当急诊患者病情急重,患者本人或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或抢救工作中没有过多的解释时间,易引起争端,遭到辱骂,甚至受到殴打,使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制定防护法 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护法,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防护设备、用品,加强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美国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实行适当的保护,预防皮肤、黏膜同患者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4]。  2.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专心致志,小心谨慎。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防止被各种锐器伤害。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理念是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脏,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经血液、体液等传播的疾病,促使护理人员必须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应保护自己,以便保持持久的工作能力。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5],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一旦不慎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为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防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  2.4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有潜在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同时,洗手是预防细菌感染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2.5 心理社会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还应加强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护理及急救技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护理服务,而且,还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护士怎么做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如下:一、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二、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及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规避护理职业风险。三、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护理职业环境,使护士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加其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对职业选择的认同感,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护理职业防护管理工作要点1、完善组织管理:职业安全组织管理分为三级管理,即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消毒制度、隔离制度、转诊制度、各种有害因素监测制度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3、规范护理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并完善操作规程,使护理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4、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护士的职业防护的意义

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如下:一、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二、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及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规避护理职业风险。三、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护理职业环境,使护士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加其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对职业选择的认同感,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护理职业防护管理工作要点1、完善组织管理:职业安全组织管理分为三级管理,即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消毒制度、隔离制度、转诊制度、各种有害因素监测制度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3、规范护理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并完善操作规程,使护理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4、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为什么要做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如下:一、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二、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及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规避护理职业风险。三、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护理职业环境,使护士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加其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对职业选择的认同感,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护理职业防护管理工作要点1、完善组织管理:职业安全组织管理分为三级管理,即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消毒制度、隔离制度、转诊制度、各种有害因素监测制度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3、规范护理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并完善操作规程,使护理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4、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注意哪些方面

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⑵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⑶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 1、实验室安全性的认识: ⑴、对设备和实验室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⑵、检查安全标准操作规程,这些规程应适用于现有的条件,并与其它的规则和操作过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发生和新的危险出现,均要定期对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减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针头、刀片、玻璃制品、载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实验室使用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复训),所有工作人员均有责任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个人保健 ⑴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严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应进入医院生物安全P2级实验室。 ⑶进入P2实验室者,要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 ⑷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脱去隔离衣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⑹应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触膜面部。 ⑺在有危险化学品溅出或爆炸可能时,应配戴安全眼镜和面罩,如把样品管移出液氮时。 ⑻严禁在HIV和相关实验室用嘴吸取液体。严禁在实验室内吃、喝、吸烟。 5、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⑴在处理紧急事件中要包括设备管理员、实验室主任、调查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设备安全员。 ⑵要依据实验室应用的生物材料种类通知警察、消防员和其他紧急事件处理者,以帮助他们制定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案。 ⑶实验室紧急处理要考虑到包括炸弹威胁、严重气候状况(飓风、洪水)、地震、停电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灾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洁或作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采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学消毒 ① 次氯酸钠:如含氯消毒剂包括84消毒剂、优氯净等。 ② 醇类:如乙醇 ③ 醛类: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实验室中常用的消毒剂: 废弃缸:用10%(v/v)次氯酸钠(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柜操作表面/工作台/离心机/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采用含有效氯的水喷撒或使用10%次氯酸钠或10%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于消毒单一生物安全柜或整个实验室. ⑶高压蒸汽消毒 7、感染性样品的接收和发放 ⑴潜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应该有合适的包装并有醒目的标记。 ②应该送到合适的实验室,不能在收发地点和仓库等地点打开。 ③未标记的包裹应作为潜在感染源处理。 ④包裹必须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打开:在处理感染源方面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具有处理感染源设备的实验室;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应用后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专家。 ⑵潜在性感染材料的发放 ①必须送到预定的接受站的地点,并清楚地标记为感染性的。 ②必须放在密闭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险罐中,罐里含有足够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装的体积不得超过50ml。 ⑤所有发放的第三类微生物病原体必须有记录。 8、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方案 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⑴紧急处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种小的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或刺伤等都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必须用肥皂和水冲洗,如果可能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②皮肤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外科用药)。 ③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口,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④眼睛溅入液体:眼睛溅入液体,立即用水冲洗。必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⑤衣物污染: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 ⑥重大事故是指严重损伤或暴露,应有主管领导和专家到场并提供指导。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损伤及泼溅 发生泼溅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易污染物质;如果怀疑有严重事故,应按较严重情况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员,防止污染扩散;控制污染,并防止人员再进入;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安全负责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1、充分利用各种防护器材:例如铅围裙、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2、控制原发射线:例如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缩小曝射病;透视前暗适应,间断透视缩减曝光时间等。 3、减少散射线:例如加强X线管消散措施,按标准设计机房,扩大散射线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强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体检档案。 5、佩带防护计量仪,定期检测放射辐射剂量。 6、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

护士职业防护有哪些意义啊?

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如下:一、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二、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及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规避护理职业风险。三、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护理职业环境,使护士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加其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对职业选择的认同感,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护理职业防护管理工作要点1、完善组织管理:职业安全组织管理分为三级管理,即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消毒制度、隔离制度、转诊制度、各种有害因素监测制度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3、规范护理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并完善操作规程,使护理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4、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什么是职业防护

职业防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供接害员工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和设施。以应对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毒物及毒作用机理和职业中毒、粉尘及其职业危害、物理因素职业危害、职业性癌变和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和检测、职业卫生应急处理、职业卫生个体防护和管理技术以及主要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

护士怎样做好职业防护?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 应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15]。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12]。毛秀英[24]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如何防范针刺伤)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  5.2 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标准预防对策。美国 CDC于1996年新订了医院隔离预防工作指南,内容不同于英国卫生部的ICT医院感染控制对策指导 (1995),对于后者乃为实用的补充,称“标准预防”方案。美国CDC1987年就颁布了《全国性防护措施》[27]。有研究认为[28],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制定防护法。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护法,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防护设备、用品,加强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美国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实行适当的保护,预防皮肤、黏膜同患者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拓展:1、护理人员,为"护士"与"护理师"的统称,在港澳俗称"姑娘",是指经由护理学校(亦称为护士学校)训练毕业,通过专业考试领有执照,并分有护理师及护士二种执照的考试,在医疗院所执行照护的工作人员,他们并不局限于医院工作,其工作范围很大包括诊所、卫生所、学校、工厂等等。不论女性或是男性皆可担任护理人员工作,不过女性居多。他们负责照顾生病、受伤的病人的安全与复康、及卫教的工作。历史上最有名的护理人员,包括南丁格尔。2、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必须有临床和管理经验,能全面地履行管理者角色所应有的责任,护理管理者必须掌握以下实践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组织中护理人员的行为基础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程序,护理实践标准,临床护理指南,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护理常规和伦理,健康照顾经济,健康和公共卫生政策,关于护理服务的有关文艺,护理服务和人员的评价和结果测评,财政管理基本知识。

护士如何做好职业防护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 应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15]。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12]。毛秀英[24]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如何防范针刺伤)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定期进行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  5.2 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感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标准预防对策。美国 CDC于1996年新订了医院隔离预防工作指南,内容不同于英国卫生部的ICT医院感染控制对策指导 (1995),对于后者乃为实用的补充,称“标准预防”方案。美国CDC1987年就颁布了《全国性防护措施》[27]。有研究认为[28],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洗手。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29]。伦丽芳报道[30],90名临床护士洗手技术考核中,有52.2%漏洗手尖,43.8%的人漏洗手背,洗手时间不足,搓洗力度不够,洗手后立即采样监测超标率达24.44%。手卫生,关系到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为此,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稿),我们应明确洗手指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手卫生监测。②戴手套。有报道[31],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31]。故戴2付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15],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③戴口罩和防护镜、面罩,穿隔离衣,采取隔离措施等。非典期间,某省几家医务工作者救治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因未采取正确防护措施,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人转到第八人民医院后, 医护人员按照传染科医疗常规进行穿上隔离衣,戴上特制12层棉布口罩、手套、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具进行治疗和护理,这家医院无一人被传染。由此可见,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工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医护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要注意,口罩的正确使用和保存,戴摘口罩前彻底洗手。④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经常清洁,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⑤正确处理被污染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污染时注意勿再污染周围环境,故应及时装入袋中。此时最好使用水溶性袋子,以便装袋投入洗涤机中加热消毒而不必另行消毒。⑥消毒可重复使用的设备。使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粘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废弃。在操作中,要防范通过污染的器具再污染粘膜、衣服和环境,再用时一定要事先确保其为清洁消毒过者。⑦职业健康安全。规范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防护用具的供应和防护设施的完善;做好职业伤害的防范与补救工作。  5.3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可使利器伤降低50%[32]。  5.4 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具体措施以及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补救措施等, 2004年卫生部已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的预防及暴露后的处理有了依据。总之,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应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理及医学院校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意义包括:保护护理人员的健康和防止交叉感染。1、保护护理人员的健康:护理工作需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人和病原体,若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护,就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2、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往往需要在病人之间来回穿梭,若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护,就会面临交叉感染的风险。通过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于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下述不恰当的是()

关于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下述不恰当的是() A.建立健全规章制度B.护理职业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毕业后的岗前培训中进行C.积极推进标准预防D.定期为在岗护士体检正确答案:护理职业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毕业后的岗前培训中进行

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

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 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 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暴露中 的危险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 害降到最低程度。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有哪些?快来看看吧 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1 一、 洗手 常规洗手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感染或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使用消毒液洗手。 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包括病人的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周围环境及物品等); ②进入和离开病房前; ③无菌操作前后; ④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或处理污染物后; ⑤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后; ⑥接触不同的病人或从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⑦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二、锐器伤的防护 1、防护措施: (1)进行有创性操作时,光线充足,严格按规程操作。 (2)使用安瓿时,先用砂轮划痕并垫棉球或纱布。 (3)抽吸药液后单手操作套上针帽;经三通装置静脉加药时去除针头。 (4)制定完善的手术器械摆放及传递规定。 (5)手持针头或锐器时勿将针尖或锐器面对他人。 (6)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 (7)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 (8)使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锐器盒。 (9)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护理时,须有他人的协助。 (10)选用有安全装置的护理器材。 (11)发生锐器伤后立即做好局部处理。建档,定期体检,接种疫苗。 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建立受伤护士的监控系统,追踪伤者的健康状况;做好心理疏导,有效采取预防补救措施。 2、紧急处理方法 (1)挤:保持镇静,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伤口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或按压。 (2)洗: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用等渗盐水冲洗黏膜。 (3)抹:用0、5%碘伏或75%乙醇消毒伤口,并包扎。 (4)报: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5)估:根据病人血液中含病毒、细菌的多少和伤口的深度、暴露时间、范围等进行评估,做相应处理。 (6)进行血清学检测,必要时建立追踪档案,采取相应措施。 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2 一、执业安全预防措施 1、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并保持工作服、口罩清洁干燥。 2、操作前后洗净双手。 3、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治疗时,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传播途径不明时实行标准预防:必须戴一次性手套,脱手套后用肥皂、流动水冲洗双手;接触烈性 传染 病人时应参照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指南(试行),见本院疾病护理常规P170页。 二、职业性锐器损伤监测跟踪制度 1、如不慎被锐器刺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快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用络合碘局部消毒,并包扎伤口。填写锐器损伤追踪表,了解病人情况。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根据其疾病的潜伏期,HBV追踪时间6个月,HCV追踪时间4个月,梅毒追踪时间5个月。 2、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 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lO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3、艾滋病职业暴露按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执行。 三、化疗药物操作防护措施 1、备药: 建立化疗药物配制间或配制箱: (1)配药者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戴防护袖套,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氯乙烯手套,其外再套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2)操作台面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物污染,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及时更换。 (3)割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之药粉降低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 (4)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剂应沿着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 (5)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出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并且要求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液后再拔针,不使药液排于空气中。 (6)抽取药液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应注意抽出药液以不超过4分之3为宜,抽取药液后放于垫有聚氯乙烯薄膜的盘内备用,每次用后按化疗污物处理。 (7)在完成全部药物配备后,用消毒液擦拭操作柜内部和操作台表面。 (8)备药后所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集中封闭焚化处理。 (9)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动水彻底洗手、淋浴,减少其污染。 2、静脉给化疗药物防护 (1)静脉给药时护士应做好个人防护,并戴手套。 (2)滴注药物时,注射溶液以塑料袋包装为宜,以便液体输入后污染物品的处理。 (3)静脉冲药时,必须先用无菌棉球围在滴管开口处再行加药,其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从管口溢出。污染后注射器及针头应完整处理,放入专用袋中,以免拔下针头时药液撒漏造成污染。 (4)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用肥皂流动水彻底洗手。 3、抗癌药物污染处理防护原则 (1)抗癌药物外溅后,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它人员接触。 ①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 ②如果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若为粉剂则利用湿纱布轻轻擦抹,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 ③把肥皂和水擦洗污染表面,再用75%的酒精或84液擦拭。 (2)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里,应立即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分别彻底冲洗。 (3)污染安瓿与药瓶应放置专用袋中封闭并标识,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 (4)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放入专用袋中封闭处理。 (5)所有污染物包括用过的防护衣、口罩、帽子等需焚化处理。 (6)在处理病人化疗后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污染皮肤。水池、便池用后反复用水冲洗,以免污染环境及空气。 简述护理职业防护措施3 一、、使用防护用物 1、口罩、防护镜或面罩: 护理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飞溅或飞沫的病人时。 2 、隔离衣 :隔离衣污染后,应尽快脱下,立即洗手。 3、手套: ①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操作,加强防护; ②操作中,手套破损后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③接触黏膜或未污染的皮肤时,应更换清洁的手套; ④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上清洁手套; ⑤手套使用后,应注意脱掉并洗手。 二 、负重伤的防护 1、加强身体锻炼 ①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②锻炼腰背肌、腰椎活动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椎间盘退变。 2、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①工作间歇适当变换体位或姿势;抬高下肢或锻炼下肢; ②站时,双下肢轮流支撑身体重量,适当做踮脚动作; ③站或坐时,腰椎伸直,使脊柱支撑力增大; ④弯腰搬重物时,伸直腰部,双脚分开,屈髋下蹲,后髋及膝关节用力。 3、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①佩戴腰围; ②采用辅助器材协助病人翻身; ③穿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穿软底鞋。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①选用硬板床或硬度、厚度适宜的床垫; ②避免长时间弯腰,尽量减少弯腰次数; ③减少持重物的时间和重量; ④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5、避免过重工作负荷 合理排班。 三 、化疗药物损害的防护 1、配制化疗药物的环境要求 ①设专门化疗药物配药间/化疗药物配制中心; ②配备空气净化装置,在专用层流柜内配药; ③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渗透性防护垫吸附溅出药液。 2、配制化疗药物的准备要求 ①洗手,戴帽子、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透隔离衣,戴手套; ②轻弹安瓿颈部,垫纱布掰开。 3、执行化疗药物操作的要求 ①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药粉浸透后再晃动; ②瓶装药液稀释后抽出瓶内气体; ③抽取的药液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 ④抽取药液后,不要将药液排于空气中; ⑤操作结束后擦洗操作台、洗手、沐浴; ⑥静脉给药时戴手套;确保注射器及输液管接头连接紧密; ⑦加药速度不宜过快。 4、化疗药物外漏和人员暴露时的处理要求 ①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他人接触; ②药液溢洒,用吸水毛巾或纱布吸附药粉溢洒,用湿纱布轻轻抹擦,再用肥皂水擦拭污染表面; ③药液溅到工作服或口罩上,立即更换药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药液溅到眼睛里,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④记录,必要时就医。 5、污染废弃物的处置要求 ①凡与化疗药物接触过的废弃物放置在有特别标记的防刺破、防漏的专用容器中,由专人封闭处理; ②所有污染物、一次性防护衣、帽等焚烧处理。 非一次性物品如隔离衣等,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标记,高温处理。 ③处理48小时内接受过化疗的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时,须穿隔离衣、戴手套;被化疗药物或病人体液污染的床单等单独洗涤; ④病人使用过的洗手池、马桶用清洁剂清洗; ⑤混有化疗药物的污水,应在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中专门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护理职业防护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护士相应岗位的职业防护制度由哪个部门制定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护士安全与职业防护学习什么

护士安全与职业防护学习什么如下:护士职业防护管理不包括强制执行标准预防。探究职业危害根源,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关爱一线人员身心健康! 本书着重介绍了职业危害的相关概念、分类;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防护措施;化学性和物理性职业危害的暴露途径、临床特征、防护措施。运动功能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防护措施;护理人员暴露于心理社会性职业因素的危害与防护措施;临床高危科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危害与防护措施等。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制度1、病房护士实行24小时值班制,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地进行。2、护士长参加晨间交接班,应重点巡视危重患者、手术患者及新患者,并安排护理工作。3、按时交接班,财产清点。了解病房动态情况、患者病情、医嘱查对等。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4、凡接班时,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问题,则由接班者负责(如压疮)。5、班班交接除详细口头、书面交接班外,均应共同巡视病房,进行床边交接班。6、各班次值班人员应给下一班做好必需用品的准备。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危险因素  1.1.1 锐器伤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有时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为争分夺秒,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也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1]。如加药过程粗心、徒手分离针头、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时处理不当等,特别是掰安瓿可导致24%的锐器伤[2],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3]。可见,护理人员面临着高危的职业损伤的危险。  1.1.2 电器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进行抢救,如使用电击除颤或电动吸引器等,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可能出现漏电或短路现象,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  1.1.3 电离辐射 护理人员经常协助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因此护理人员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机体的蓄积作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致癌、致畸。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为预防交叉感染,对医院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医疗垃圾的清理等,需要经常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疾病,哮喘,甚至导致流产。紫外线等消毒设施,因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吸入过多可引起胸闷、气短、肺水肿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内患者多,病种复杂,人流量较大,各种细菌、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溶胶,造成空气污染,并难以控制,因为手部、眼睛、鼻腔、皮肤等这些暴露部位不易保护,因此,造成损伤的几率较大,尤其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又因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与患者密切接触,例如,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抽取血标本、静脉穿刺等,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也经此途径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冠状病毒等,都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突发事件多,护士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大脑紧张,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周身乏力、胃肠部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当急诊患者病情急重,患者本人或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或抢救工作中没有过多的解释时间,易引起争端,遭到辱骂,甚至受到殴打,使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制定防护法 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护法,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防护设备、用品,加强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美国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实行适当的保护,预防皮肤、黏膜同患者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4]。  2.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专心致志,小心谨慎。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防止被各种锐器伤害。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理念是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脏,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经血液、体液等传播的疾病,促使护理人员必须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应保护自己,以便保持持久的工作能力。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5],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一旦不慎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为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防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  2.4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有潜在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同时,洗手是预防细菌感染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2.5 心理社会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还应加强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护理及急救技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护理服务,而且,还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什么叫护理职业防护

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在对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过程中,接触病人最频繁,有因职业暴露感染传染病的可能,为此,护士所进行的个人防护,就是护理职业防护。例如:洗手啊!戴口罩啊!戴手套等!

【职业防护技能教育】

职业防护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对各种有害因素的介绍,以及对于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如何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教育。对于石化工作者来说,主要是预防粉尘的危害、化学物质中毒的危害以及物理性有害因素的危害。1.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危害面积最广、接触人数最多、危害程度也最严重的职业病因素,可以造成尘肺等职业病。尘肺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预防粉尘的危害,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防护口罩等。2.化学物质中毒石化工作环境中会有很多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机会,而且这些有害化学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如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溶剂、高分子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等,所有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都有明显的危害作用。所以,在进行职业防护技能教育时,一定要使从业者清楚地了解这些物质的理化性质、侵入人体的途径以及对人体损害的特点等,重点是强调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如戴防毒面具和防护口罩等,介绍这些防护措施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何进行选择防护措施等。3.物理性有害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各种有害光线和放射线等,这些物质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比复杂,不同的因素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同。要根据每种因素的作用特点,进行不同的防护,主要是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个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注意哪些方面?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消毒工作防护措施,使用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使用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使用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避免锐利器械刺、割伤,使用热力灭菌防止发生烧灼伤。2:预防控制原则,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诊疗操作前明确自身免疫状况和暴露源感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暴露和锐器损伤的主要基础,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3: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必须戴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必须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线、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输液器等,以防刺伤。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法律分析:(1)医务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场所的防护。(2)发生职业伤害(如传染病、针刺伤、锐器伤等)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指导职业伤害或医院感染人员进行后续处理并进行详细记录。(4)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查体进行必要免疫接种: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接触患者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在进行消毒工作中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5)医院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和设施鼓励医务人员患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期间报告医院暂离岗位。(6)因工作造成的职业伤害应有应急预案及后续的保障措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职业防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一、 通过回顾性的汇总分析2017年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希望籍此警示医务人员:安全执业,从标准预防、规范操作做起!二、职业暴露原因分析1、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医护绝大多数的操作都离不开双手,手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部位。2、日常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操作不规范:如双手回套针帽、用过的利器、针头未及时放入锐器盒,二次分拣针头等。3、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导致可以避免的职业暴露未能避免。4、风险意识不够,对工作中存在的高危因素缺乏预见性,不能预先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未执行标准预防理念:如未预测到操作过程有可能被患者体液溅到,未佩戴护目镜等防护措施。三、职业暴露典型案例1、 3例医护人员回套针帽造成针刺伤 存在问题:违反操作规范, 2、1例整理术后整理医疗废物时,不慎被医疗废物袋内的针头刺伤。 存在问题:防范意识缺乏,用手直接接触医疗废物!3、2例给某床患者拔针后,回到污物处置间处理针头时,不慎刺伤手指。 存在问题:未及时处置针头、存在二次分拣;4、1例护士给某床患者拔针后,因缠绕在输液架上,取开时不慎刺伤手指。6、1例医生在给患者穴位注射后,徒手去针头时不慎刺伤。存在问题:对针刺伤的风险预估不足;徒手接触针头时不够谨慎小心。7、3例护士(其中有2名实习护士)给患者拔针过程被刺伤。存在问题:操作流程不熟练,导致心理紧张。8、1例医师为患者拔除导丝时用力过猛,致使患者血液溅入助手医师眼睛。存在问题:风险意识不够,对工作中存在的高危因素缺乏预见性,不能预先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未执行标准预防理念:如未预测到操作过程有可能被患者体液溅到,未佩戴护目镜等防护措施。整改措施:1、科室应继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应急处置”的培训及演练,提高全员防范意识。要求每个人都熟知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方法。2、加强新进人员、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3、加强标准预防的培训,做到安全注射,规范操作。

什么是职业防护,意义何在?

护士职业防护的意义如下:一、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通过职业防护可以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职业生命质量。二、有效地规避护理职业风险:通过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及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规避护理职业风险。三、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安全的护理职业环境,使护士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加其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使之形成对职业选择的认同感,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精神卫生状况,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护理职业防护管理工作要点1、完善组织管理:职业安全组织管理分为三级管理,即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职业安全管理办公室、科室职业安全管理小组三级管理。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包括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消毒制度、隔离制度、转诊制度、各种有害因素监测制度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等。3、规范护理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并完善操作规程,使护理职业防护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4、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什么是职业防护

  职业防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职业病危害,供接害员工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和设施。以应对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毒物及毒作用机理和职业中毒、粉尘及其职业危害、物理因素职业危害、职业性癌变和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和检测、职业卫生应急处理、职业卫生个体防护和管理技术以及主要生产行业的职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