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国家对种粮大户的贷款补助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价是百价之基”。诸如此类,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重要性,人们无论何时、无论怎样认识都不为过分。 农业又是弱势产业,需要各方面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此基础上,我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了本省10项惠农政策,并以公开信的形式发给广大农民。优惠政策涉及种植、养殖、粮食收购、农机购置、农业保险等方面。据记者了解,我省惠农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进一步增加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每亩的补贴水平比上年增加23元,达到40多元。 二是增加良种补贴。早稻和中稻的补贴标准不变,仍为每亩10元和15元,晚稻的补贴标准由上年每亩7元提高到15元。油菜每亩享受良种补贴10元。今年我省小麦良种补贴面积达到2100万亩,新增1000万亩,每亩补贴标准仍为10元。玉米良种补贴面积660万亩,每亩补贴标准为10元。棉花良种补贴面积200万亩,每亩补贴标准为15元。 三是继续实行粮食直接补贴。以计税面积、计税常产为依据,对农民发放粮食直接补贴,每亩补贴最低不少于10元。对种植小麦、稻谷面积达100亩的种粮大户,按照每亩10元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农户,按照每亩10元增加粮食直接补贴。 四是扩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水稻插秧机、水稻直播机补贴50%,深松机和旋耕施肥播种机补贴40%,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县(场)农民购置农田作业机具最高补贴50%。农业机械单机补贴额上限为5万元。 五是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0.77元、0.79元和0.82元,都比上年提高7分钱;白小麦每斤0.77元,提高5分钱;红小麦、混合麦每斤0.72元,提高3分钱。 六是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实行保险补贴。水稻保险金额为每亩300元,保费为每亩15元,财政补贴12元,农户负担3元。小麦保险金额为每亩260元,保费为每亩10.4元,财政补贴8.32元,农户负担2.08元。玉米保险金额为每亩240元,保费为每亩12元,财政补贴9.6元,农户负担2.4元。棉花保险金额为每亩300元,保费为每亩15元,财政补贴12元,农户负担3元。油菜保险金额为每亩260元,保费为每亩10.4元,财政补贴8.32元,农户负担2.08元。 七是提高能繁母猪补贴标准。每头的补贴额由上年的50元提高到100元。 八是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行保险补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财政补贴48元,养殖户负担12元。奶牛保险金额为每头6000元,保费为每头480元,财政补贴288元,养殖户负担192元。 九是引进奶牛补贴。从省外购进或迁入我省集中饲养奶牛30头以上的,每头给予1000元补贴;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奶牛,每头给予1500元补贴。 十是对荷斯坦奶牛实施冻精补贴。每头按2剂冻精进行补贴,每剂冻精补贴15元。 每一项政策都有针对性。直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有助于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实施良种补贴,扩大补贴范围,有助于扩大良种覆盖率,提升粮食产量和商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一补多效”。提高粮食收购价是为了应对近期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的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加大对养殖业的补贴、实施农业保险等,是为了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将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纳入强制免疫范围,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大力发展猪油肉生产、流通、加工,延长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全免费政策,确保市场供应,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此外,国家拿出巨资,用于特大防汛抗旱、小型农田水利补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作物种子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泵站建设等。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国家还将加强农资和农产品市场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加强农用柴油市场调控,保障农业生产资料国有,增加农产品储备,确保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价格不大涨、不大落。

我是种粮大户,购买方要我开税票,我应交百分之几?

粮食属于初级农产品,初级农产品属于增值税免税,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免税发票,购买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计算抵扣。

种粮大户前景如何

 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来自于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以下简称“单产”)的提高[1]。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已越来越小。粮食单产的提高来自于粮食要素投入(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建设)的增加、良种的使用、生产方法改进等[2],但众多兼业的小农户对此缺乏足够的热情,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种粮大户则不然。因此,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框架下,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时空中,通过扶持种粮大户来促进粮食生产是现实的选择,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安徽省,近年种粮大户迅速涌现,至2007年底,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14,686户,经营耕地面积达199万亩。为研究种粮大户的发展状况、作用及问题,笔者对安徽省马鞍山等7市10县(市、区)的种粮大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方案中设计了户主年龄、文化程度、经营规模、承包类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种粮大户的类型及特点  此次共抽样调查了11个种粮大户,虽然样本量较少,但代表性强,故能说明问题。  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种粮大户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规范承包型。这类大户承包期较长、经营权稳定,多在10年以上,承租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承租地大多是集体预留地、农场等非农户耕地,或由乡、村流转农民耕地后,再由大户与乡、村集体签订租地合同,地籍资料健全,合同规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给农户租金相对较高,管理水平也较高。其二,科技承包型。这类大户往往是未真正与农户签订租地合同,但和农民有协议,种植规模较大,采取统一种植,科学管理,收入分成,分配到户的土地流转形式。其三,松散承租型。这类大户主要特点是承包期限短,地块不集中连片,多有“插花”现象;合同不规范,部分仅有口头协议,从现场调研情况看,田间种植的品种、播期、播量、施肥水平都存在差异,田间作物长势也不一致。其四,承包土地性质难以确定型。这类大户承包的土地多是非耕地,有的是属生态脆弱区、湿地或行蓄洪区,受国家政策的制约,不允许或不适宜进行开发。  对调查资料的归纳总结表明,种粮大户有以下特点:其一,文化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占90%以上,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分别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省粮食生产标兵、省粮食生产大户等称号。其中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多数是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影响较大。其二,经营规模大,土地相对集中连片。11户中经营面积为7,000亩以上的有1户,5,000亩-7,000亩的有4户,3,000亩-5,000亩的有1户,1,000亩-3,000亩的有5户。11户中全部集中连片的有3户,分2-3片的有4户。其三,户主多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从年龄结构看,30-39岁的有2户, 40-49岁的有5户,50-59岁的有1户,60岁以上的有2户。30-49岁的中青年人达到73%,是种粮大户群体的主体。其四,是经营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经营效益调查情况看,种粮规模效益十分明显。种粮大户一般都同时拥有经营性公司实体,除从事粮食生产外,一般兼营农产品加工、购销和养殖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二、种粮大户的作用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资料显示,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种粮大户的出现,使得粮食生产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之路,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撂荒现象,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率。其二,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促进了粮食增产。本次调研的11个大户,不仅现在全部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且今后的发展设想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收益,继续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其三,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种粮大户集中了部分土地的经营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从进城打工中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获得了不低于种地收益的地租,此外,大户还可为不能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提供了本土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性收益。  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仍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其一,种粮大户承租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突出表现在:排灌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机械设备老化,沟渠淤塞严重。此外,交通不便、道路不畅、农电线路老化、仓贮条件差等是大户最急需改善的。其二,农技服务不够到位,制约产量与效益提高。种粮大户普遍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学习,对农业新技术掌握的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低,迫切需要农技部门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与帮助,尤其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田间管理及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希望得到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其三,农机化程度依然偏低,大户生产成本大。稻、麦生产主要环节的农机化不够配套,尤其在水稻机械插秧环节,由于受投入、耕地条件和农艺措施的制约,目前机插率普遍较低,大户的生产成本较大。其四,缺乏资金,融资困难。一方面投入资金大,需要缴纳可观的承租费,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还要雇佣劳力,发放工资;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困难,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 同时农田不能抵押,多数大户享受不到银行贷款。其五,土地承包不规范,影响持续发展。有的承包时只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生产过程中纠纷不断,有的承租期较短,具有不稳定性,影响了大户投入农田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其六,生产资格价格上涨过快,经营效益下降。近两年来,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在15%以上,2007年复合肥等肥料的涨幅近40%,同时劳动力价格也由以前每天30元-40元,上涨至50元-60元,严重影响了种粮的直接经济效益。其七,粮食生产风险大,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大户普遍对粮食生产进行保险的要求十分强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3]。  三、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的对策建议  扶持种粮大户的发展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手段,是推动科技应用、结构调整、农民富裕的重要措施,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种粮大户仍面临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措施予以解决,以扶持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  (一)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扶持种粮大户的发展  2008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预算中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其中有关粮食生产的补贴有:(1)再增加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使每亩粮食种植面积的农资综合补贴比上年增加23元,达到40元。(2)再增加50亿元良种补贴,扩大补贴范围。(3)将粮、油、肉生产大县增加的奖励资金用于贴息,再增加46亿元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发展粮油肉生产、流通、加工等方面的贷款贴息,以及农业保险费补助等支出。  考虑到种粮大户面临资金短缺、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而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粮食生产风险大等问题,建议上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费补助的增量资金进一步向种粮大户倾斜,以调动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对农业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创新,逐步建立政策性粮食保险防范体系,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进行小麦、水稻种植保险,保费由政府、大户分担。  考虑到种粮大户面临土地承包不规范、土地流转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在规范土地承包制度的同时,适时启动土地流转补贴,基本思路是:对向种粮大户转包土地且转包期较长的小农户提供土地流转补贴。这样既可以调动小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农户的转包土地的成本,使土地进一步向种粮大户集中,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考虑到种粮大户农机化程度依然偏低以致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补贴,增量资金全部投向种粮大户,以提高其农机化水平。  (二)通过科技扶持、项目带动,改善种粮大户的生产条件  考虑到种粮大户面临农技服务不够到位、承租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对种粮大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对于规模大的种粮大户,最好确定专人、驻点服务;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实施农业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及粮丰工程项目等,要将大户统一纳入核心示范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良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要向种粮大户倾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选择规模大、集中连片的大户开展项目建设。以提高种粮大户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