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著名定理,要求包括几何方面、代数方面、数论(如裴蜀定理)、组合问题(如抽屉原理)

sz步惊云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数学史著名定理,要求包括几何方面、代数方面、数论(如裴蜀定理)、组合问题(如抽屉原理)
要求既要有定理的名字,又要有定理的具体内容,主要能应付高考和高中数学竞赛奥赛,不过越全面越好,类似于简单的勾股定理,和复杂的阿贝尔曲线定理、四色定理 什么的都行都得说出来,越多越好.【 】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feng105zp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数学竞赛是不用“复杂的阿贝尔曲线定理、四色定理”的!就算了解这么多定理的名字及用法,1、考场上绝对用不到 2、用到了批卷老师不给分的 3、证明过程也很复杂,不必了解
比如说比较著名的Betti定理,历年联赛中也只有一个填空题,出到了它的最简单的情形,用了反而会不知所措.
高考的定理……额……1、圆幂定理 2、众多概念的性质 = =#
数学竞赛中要拓展的定理:http://baike.baidu.com/view/1070127.htm 翻这个考纲
1年前

相关推荐

数学史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的,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liangyunjuan641年前1
春之湛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数学:数学题都是举一反三的类型,只要你学会一道,其他的就会迎刃而解,上课要好好听课,学会老师分析题的思路,有做些题对数学有帮助.
语文:其实还好,只要你熟记字,明白课文讲什么就行,初一作文比较简单吧,应该是写记叙文吧,文章要有个性,想法要独特,平时多看书,积累一些素材,就可以了.
英语:就是背单词,语法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多背些英语短文对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好处.
其实不用担心,只要你好好学就没有问题,加油吧
求一本有关数学史的书求资本有关数学史的书,讲述数学的发展史,最好语言幽默形象有趣,类似《量子史话》描述量子物理的发展那样
求一本有关数学史的书
求资本有关数学史的书,讲述数学的发展史,最好语言幽默形象有趣,类似《量子史话》描述量子物理的发展那样,
sd198点com1年前1
lgqlxd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微积分的历程 :从牛顿到勒贝格 :masterpieces from Newton to Lebesgue作者:邓纳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年份:2010
(1)“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任意角”,但对于
(1)“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任意角”,但对于
(1)“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任意角”,但对于特定度数的已知角,如90°角、45°角等,是可以用尺规进行三等分的,如图a,∠AOB=90°,我们在边OB上取一点C,用尺规以OC为一边向∠AOB内部作等边△OCD,作射线OD,再用尺规作出∠DOB的角平分线OE,则射线OD、OE将∠AOB三等分,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然后用尺规把图b中的∠MON三等分(已知∠MON=45°);(不需写作法,但需保留作图痕迹,允许适当添加文字的说明)
(2)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了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c):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在x轴上、边OA与函数 的图象交于点P,以P为圆心、2OP长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 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连接OM得到∠MOB,则∠MOB= ∠AOB,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
①设 ,求直线OM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分别过点P和R作y轴和x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请说明Q点在直线OM上,并据此证明∠MOB= ∠AOB。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1年前1
laoman450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1%
(1)
我们在边ON上取一点A,用尺规以OA为一边向∠MON的外部作等边△OAB,用尺规作出∠AOB的角平分线OC,再用尺规作出∠CON的角平分线OD,则射线OD、OC将∠MON三等分;
(2)①因为P(a, ),R(b, )且是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
所以M(b,
设OM的函数表达式为y=kx,

所以y=
②因为P(a,1/a),R(b,1/b)且是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
所以Q(a,1/b)
因为Q在OM上,
所以把Q(a,y)代入y=x/ab,y=1/b
因为1/b=1/b,
所以Q在OM上易证得四边形PQRM为矩形
所以PS=RS=OS=MS
所以∠SQR=∠SRQ,
因为∠PSQ为△SQR外角
所以∠PSQ=2∠SQR,
因为QR平行于x轴,
所以∠SQR=∠SOH
因为PR=2PO,
所以PO=PS
所以∠PSQ=∠POS,
所以∠POS=2∠SQR
所以∠POS=2∠SOH,
所以∠MOB= ∠AOB。
《歌词古体算题》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道在数学史上名扬中外的“勾股容圆”名题,其歌词为:“十五为股八步勾,内容圆径怎生求?有
《歌词古体算题》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道在数学史上名扬中外的“勾股容圆”名题,其歌词为:“十五为股八步勾,内容圆径怎生求?有人算得如斯妙,算学方为第一筹.”当中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这样的:今有股长15步,勾长8步的直角三角形,试求其内切圆的直径.正确的答案是(  )
A.3步
B.4步
C.5步
D.6步
yi006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向量数量积为何这样定义 谁能和我讲一讲这方面的数学史之类的 不过还是要讲讲为何数量积这样定义啊
wmhhh1年前1
受伤的胶皮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朋友,其实好多数学概念起源于实际应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定义的,至于向量就是为了研究有方向的量而出现的一套理论,说到数量积,是人们在研究力做功时而引入的,同样大小的力方向不同得到的功却不同,如果纯粹用数量表示功,那么就得不到对功的一个统一的表达式,而且对每一个式子都要再用文字说明力和位移是什么方向.
然而人们发现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值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干脆就用一个统一的表达式力和位移的点成绩表示,就等于大小与夹角余弦值的成绩,也就是说数量积的表达式就是一个形式,便于理论的推导或者说所有理论就是一些标记符号,是为了解决问题方便而引入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元5世纪末,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他编写的《算经》里,提出一个不定方程问题,称为数学史上的有名的“
zhaoxinhua1年前1
lsjdflw23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百钱买百鸡问题
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两个宝藏之一,小亮在学习完本章知识后,他和星源数学社的其他成员进行了有关知识的探索.请你根据他们的思
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两个宝藏之一,小亮在学习完本章知识后,他和星源数学社的其他成员进行了有关知识的探索.请你根据他们的思路完成下列各项内容:

问题解决:如图(1)△ABC中,∠C=90°,分别以其三边向外作正方形,若S1=25,S2=7,则AC=
3
2
3
2

变式探究:
(1)如图(2),若以△ABC的三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E=∠F=90°,AD=DC,CE=BE,AF=BF,则S1、S2、S3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2)如图(3),若分别以三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则S1、S2、S3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3)如图(4),小亮将S1沿AB向上翻折,发现AB为直径的半圆刚好过点C,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等于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你认为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如图(5),△ABC中,∠ACB=90°,分别以它的三边向外作平行四边形,QC∥GS∥TH交AB于P交GH于N,且QC=PN,若平行四边形ABHG和平行四边形SQCA的面积分别为8和6,则平行四边形QTBC的面积为______.
山鹏1年前1
慕蓉兰舟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解题思路:问题解决:利用勾股定理结合正方形面积求法得出AC的长;
(1)在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图形的面积公式,运用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2)在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图形的面积公式,运用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3)分别用AB、BC和AC表示出 S1、S2、S3,然后根据AB2=AC2+BC2即可得出S1、S2、S3的关系;
拓展应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进而得出各图形之间面积关系.

问题解决:∵AB2=AC2+BC2
S1=25,S2=7,
∴AC2=25-7=18,
∴AC=3
2;
故答案为:3
2;

(1)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S3=[1/4]AC2,S2=[1/4]BC2,S1=[1/4]AB2
则S3+S2=[1/4](AC2+BC2),
在Rt△ABC中,∠C=90°,
∴AC2+BC2=AB2
∴S3+S2=S1
故答案为:S3+S2=S1

(2)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知:S3=[1/8]πAC2,S2=[1/8]πBC2,S1=[1/8]πAB2
则S3+S2=[1/8]π(AC2+BC2),
在Rt△ABC中,∠C=90°,
∴AC2+BC2=AB2
∴S3+S2=S1
故答案为:S3+S2=S1

(3)正确;
理由:∵阴影部分面积等于:[1/2]π([AC/2])2+[1/2]π([BC/2])2+[1/2]×AC×BC-[1/2]π([AB/2])2
又∵AC2+BC2=AB2
∴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等于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

拓展应用:∵分别以它的三边向外作平行四边形,QC∥GS∥TH交AB于P交GH于N,且QC=PN,
∴QC=BT=PN,四边形APNG和四边形PBHN都是平行四边形,且S到CQ的距离等于A到PN的距离,
C到TB的距离等于P到BH的距离,
∴S四边形ACQS=S四边形AGNP,S四边形QCBT=S四边形PNHB
∴S四边形SACQ+S四边形QCBT=S四边形AGHB
∵平行四边形ABHG和平行四边形SQCA的面积分别为8和6,
∴平行四边形QTBC的面积为:8-6=2.
故答案为:2.

点评:
本题考点: 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考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图形面积求法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利用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得出是解题关键.

一道证明题、帮下、谢关于勾股定理,数学史上有一段佳话:美国第二十届总统加菲尔德于1876年公开发表了一个简明证法.他利用
一道证明题、帮下、谢
关于勾股定理,数学史上有一段佳话:美国第二十届总统加菲尔德于1876年公开发表了一个简明证法.他利用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构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图形来得出证明,你能写出这个证明吗?
lj35681年前2
黄朱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a是直角梯形左上顶点c左下d右下e右上,b是cd上点左下和右下是直角
两个全等的Rt△ABC和Rt△BDE可以拼成直角梯形ACDE,
则梯形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即
(AC+DE)×CD÷2=AC×BC÷2+BD×DE÷2+AB×BE÷2
(a+b)2÷2=a×b÷2+a×b÷2+c×c÷2
化简整理得a2+b2=c2
“三等分一个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明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作出的,在探索中,有人曾经利用如图所

“三等分一个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明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作出的,在探索中,有人曾经利用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ABCD是长方形,F是DA延长线上的一点,G是CF上的一点,并且∠ACG=∠AGC,∠CAF=∠F.(1)探索∠ECB和∠ACB的数量关系,幸证明你的结论.

(2)若∠ACG=40º,GF=4,求长方形ABCD的周长.


炒凉粉1年前1
飞翔7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项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项修,且只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选
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项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项修,且只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选课的兴趣相同,则3个学生选择了3门不同的选修课的概率是 ______.
hhhh314159261年前1
龙女25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0%
由题意知这是一个古典概型,
∵每个同学有4种不同的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总事件数是4 3 种,
符合条件的是第一个同学有4种选法,
第二个同学有3种选法,
第三个同学有2种选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4×3×2种结果,
根据古典概型公式得到P=
4×3×2
4 3 =
3
8 ,
故答案为:
3
8 .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数学史上曾流传着这样一道趣题:用一张宽3cm、长30cm的白纸条,首尾粘连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在这个纸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数学史上曾流传着这样一道趣题:用一张宽3cm、长30cm的白纸条,首尾粘连做成一个纸圈,然后在这个纸圈上涂颜色.只允许使用一种颜色,在纸圈的一个面涂抹,最后把整个纸圈全部涂成一种颜色,不留下一点空白.
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几百年来,曾有许多科学家进行认真研究.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莫比乌斯就经过长时间思考、实验,终于受田野里玉米叶子的启发,想出了解决方法:把纸条儿的一端扭转180゜,再将两端粘在一起,做成只有一个面、一条封闭曲线作边界的纸圈.
纸圈做成后,莫比乌斯提了一只小甲虫,放在上面让它爬.结果,小甲虫不翻越任何边界而爬遍了圆圈的所有部分.莫比乌斯激动地说:“公正的小甲虫,你无可辩驳地证明这个纸圈只有一个面.”
这个极其简单而又奇妙的纸圈,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后来,人们把它叫作“莫比乌斯圈”.
韩鑫洋1年前1
tjdangdang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用一张宽3cm、长30cm的白纸条,首尾粘连做成一个纸圈,把它扭转一圈后首尾相连,不要粘起来,就会发现原来的一面与其反面相连;
所以这个纸圈只有一个面.
所有一元高次方程求根公式推导规律的发现,是人类数学史上一项伟大创举
所有一元高次方程求根公式推导规律的发现,是人类数学史上一项伟大创举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如何做,人家才信呢
燕山山月似钩1年前1
飞无泪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孩子,五次以上是没有求根公式的,这都是早就证明了的好吧,你要是能找出来那就真是人类数学史上一项伟大创举了,估计和证明了黎曼猜想成就差不多了
语文高手解答一下1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一次同余论”的研究有 的独创性和继承性,“大衍求一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
语文高手解答一下
1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一次同余论”的研究有 的独创性和继承性,“大衍求一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 的。正因为这样,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称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
填人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完全 否定
B明确 忽视
C绝对 动摇
D明显 怀疑
jiaqi20055031年前1
番薯灌水专用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8.5%
D 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是相对的,在别人没有研究出更好的成果之前,目前的成果是有它明显的独创性和继承性的,但不能说是绝对的独创性和继承性。“一次同余论”的研究及其成果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勿庸置疑,所以第二空应填入“怀疑” 。故选D。
新课标数学一共几本书啊?我知道必修是5册,那选修一共几册,好像从1-1到4-6,这么多?还有数学史,球面几何,布尔代数这
新课标数学一共几本书啊?
我知道必修是5册,那选修一共几册,好像从1-1到4-6,这么多?还有数学史,球面几何,布尔代数这些鬼扯的东西,高考可能考吗?
那初等数论,平面几何不考吗?
柯101年前1
牢笼中的ll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高中数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
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1.1集合的概念
1.1.2集合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
2.1函数
2.1.1函数
2.1.2函数的表示方法
2.1.3函数的单调性
2.1.4函数的奇偶性
2.1.5用计算机作函数图像(选学)
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2.3函数的应用(1)
2.4函数与方程
2.4.1函数的零点
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1)
3.1指数与指数函数
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3.1.2指数函数
3.2对数与对数函数
3.2.1对数及其运算
3.2.2对数函数
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3.3幂函数
3.4函数的应用(2)
必修二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1空间几何体
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1.1.2棱柱 棱锥 棱台的结构特征
1.1.3圆柱 圆锥 圆台 和 球
1.1.4投影与直观图
1.1.5三视图
1.1.6棱柱 棱锥 棱台和球的表面积
1.1.7柱 锥 台和球的体积
1.2点 线 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
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
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2直线的方程
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
2.2.2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
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2.4点到直线的距离
2.3圆的方程
2.3.1圆的标准方程
2.3.2圆的一般方程
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4空间直角坐标系
2.4.1空间直角坐标系
2.4.2空间两点距离公式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算法的概念
1.1.2程序框图
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
1.2基本算法语句
1.2.1赋值 输入 输出语句
1.2.2条件语句
1.2.3循环语句
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
2.1随机抽样
2.1.1简单的随机抽样
2.1.2系统抽样
2.1.3分层抽样
2.1.4数据的收集
2.2用样本估计总体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2.3变量的相关性
2.3.1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第三章 概率
3.1事件与概率
3.1.1随机现象
3.1.2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
3.1.3频率与概率
3.1.4概率的加法公式
3.2古典概型
3.2.1古典概型
3.2.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
3.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3.1几何概型
3.3.2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4概率的应用
必修四
第一章 基本的初等函数(2)
1.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1.1角的概念的推广
1.1.2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2.1三角函数的定义
1.2.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
1.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2.4诱导公式
1.3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3.1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3.2余弦函数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3.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向量的线性运算
2.1.1向量的概念
2.1.2向量的加法
2.1.3向量的减法
2.1.4数乘向量
2.1.5向量共线的条件和轴上向量坐标运算
2.2向量的分解和向量的坐标运算
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2.2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3.1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
2.3.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2.3.3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
2.4向量的应用
2.4.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2.4.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和角公式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3.2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3.2.1倍角公式
3.2.2半角的正弦 余弦和正切
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1.1.2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第二章 数列
2.1数列
2.1.1数列
2.1.2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
2.2等差数列
2.2.1等差数列
2.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3等比数列
2.3.1等比数列
2.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 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1.2不等式性质
3.2均值不等式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4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5.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3.5.2简单线性规划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与量词
1.1.1命题
1.1.2量词
1.2基本逻辑联结词
1.2.1且 与 或
1.2.2非 (否定)
1.3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
1.3.1推出与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1.3.2命题的四种形式
第二章 圆锥曲线方程
2.1曲线方程
2.1.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 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
2.2椭圆
2.2.1椭圆的标准方程
2.2.2椭圆的集几何性质
2.3双曲线
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4抛物线
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2.5直线与圆锥曲线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几何体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
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
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
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3.2.4二面角及其度量
3.2.5距离(选学)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导数
1.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1.2瞬时速度与导数
1.1.3导数的几何
1.2导数的运算
1.2.1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
1.2.2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
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1.3导数的应用
1.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1.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
1.3.3导数的实际应用
1.4定积分与微积分的基本定理
1.4.1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
1.4.2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1.1合情推理
2.1.2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2.2.2反证法
2.3数学归纳法
2.3.1数学归纳法
2.3.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1.1实数系
3.1.2复数的概念
3.1.3复数的几何意义
3.2复数的运算
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3.2.2复数的乘法
3.2.3复数的除法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基本计数原理
1.2排列与组合
1.2.1排列
1.2.2组合
1.3二项式定理
1.3.1二项式定理
1.3.2杨辉三角
第二章 概率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
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1.3超几何分布
2.2条件概率与实践的独立性
2.2.1条件概率
2.2.2事件的独立性
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2.4正态分布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独立性检验
3.2回归分析
选修4-4
第一章 坐标系
1.1直角坐标系 平面上的伸缩变换
1.1.1直角坐标系
1.1.2平面上的伸缩变换
1.2极坐标系
1.2.1平面上点的极坐标
1.2.2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关系
1.3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1.4圆的极坐标方程
1.4.1圆心在极轴上且过极点的圆
1.4.2圆心在点(a,∏/2)处且过极点的圆
1.5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
1.5.1柱坐标系
1.5.2球坐标系
第二章 参数方程
2.1曲线的参数方程
2.1.1抛射体的运动
2.1.2曲线的参数方程
2.2直线与圆的参数方程
2.2.1直线的参数方程
2.2.2圆的参数方程
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2.3.1椭圆的参数方程
2.3.2双曲线的参数方程
2.3.3抛物线的参数方程
2.4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2.4.1摆线的参数方程
2.4.2圆的渐开线的参数方程
“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
“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在x轴上、边OA与函数y=[1/x]的图象交于点P,以P为圆心、以2OP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连接OM得到∠MOB,则∠MOB=[1/3]∠AOB.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
(1)设P(a,[1/a])、R(b,[1/b]),求直线OM对应的函数表达式(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分别过点P和R作y轴和x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请说明Q点在直线OM上,并据此证明∠MOB=[1/3]∠AOB;
(3)应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结论,你如何三等分一个钝角(用文字简要说明).
宇宙351年前1
海南医学院食堂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1)直线OM是正比例函数,可利用所给的坐标得到M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
(2)根据所给的点的坐标得到Q的坐标,看是否符合(1)中的函数解析式;运用矩形的性质,作图过程中的条件,外角与不相邻内角的关系,即可得证;
(3)既然能作出锐角的三等分角,先将此钝角的一半(锐角)三等分,再作钝角的三等分角.

(1)设直线OM的函数关系式为y=kx,P(a,[1/a])、R(b,[1/b]).(1分)
则M(b,[1/a]),
∴k=[1/a]÷b=[1/ab].(2分)
∴直线OM的函数关系式为y=[1/ab]x.(3分)
(2)∵Q的坐标(a,[1/b]),满足y=[1/ab]x,
∴点Q在直线OM上.
∵四边形PQRM是矩形,
∴SP=SQ=SR=SM=[1/2]PR.
∴∠SQR=∠SRQ.(5分)
∵PR=2OP,
∴PS=OP=[1/2]PR.
∴∠POS=∠PSO.(6分)
∵∠PSQ是△SQR的一个外角,
∴∠PSQ=2∠SQR.
∴∠POS=2∠SQR.(7分)
∵QR∥OB,
∴∠MOB=∠SQR.(8分)
∴∠POS=2∠MOB.(9分)
∴∠MOB=[1/3]∠AOB.(10分)
(3)①先做出钝角的一半,按照上述方法先将此钝角的一半(锐角)三等分,进而做出再做一个角与已做得的角相等即可得到钝角的三等分角.
②先作钝角的邻补角的三等分角,然后再以得到的三等分角作等边三角形可得钝角的三等分角,在钝角内作做出这个角即可.

点评:
本题考点: 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作图—复杂作图.

考点点评: 过某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应适合这个函数解析式.注意使用作图过程中利用的条件.

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我有两种思路和答案,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想奉献大家.
shedan1771年前3
dsa-83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数学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我有两种思路和答案,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想奉献大家.
知道手机网友你好:
你要发布问题,就把问题发完整.问的题目是什么,写清楚.以免浪费短信费,耽误你.
数学史上著名的悖论是什么
xudongfl1年前2
暗月光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费马验证了当n=1,2,3,4,0,是式子2的2的n次方都是质数,因此他认为一切自然数都满足这个式子.1732年欧拉证明n=6时这个式子是合数
英语翻译比较研究是数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日渐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学史研究方法论.最小公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
英语翻译
比较研究是数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日渐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学史研究方法论.最小公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最小公倍数在古代出现的两个主要来源包括:分数通分的公分母计算与天文、历法的周期计算.
无视一切自动翻译!
lkh10151年前1
月光洗狼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中外最小公倍数起源的比较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Origins of Least Common Multiple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比较研究是数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日渐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学史研究方法论.
Comparative study is a major method system which is in process of increasingly improvement i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最小公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最小公倍数在古代出现的两个主要来源包括:分数通分的公分母计算与天文、历法的周期计算.
The conception of Least Common Multiple(L.C.M.) is a basic conception which originated, in ancient, from seperate calculations of common denominator of fractions and of the cycle time in astronomy or calendar.
三等分角问题证明。。!快!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
三等分角问题证明。。!快!
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在x轴上、边OA与函数y=1/x 的图象交于点P,以P为圆心、以2OP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分别过点P和R作 x轴和 y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 ,连接OM得到∠MOB,则∠MOB= 1/3∠AOB.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1)设 P(a,1/a)、R(b,1/b) ,求直线OM对应的函数表达式(用含a,b 的代数式表示).
(2)分别过点P和R作 y轴和 x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请说明Q点在直线OM上,并据此证明∠MOB=1/3 ∠AOB.

ccj78411年前2
youyoumake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O,M)将M(b,1/a)点坐标带入Y=K*X,可以得出,表达式为Y=X/abQ(a,1/b)坐标代入满足表达式,说明在线上三分之一暂时没出来,稍后为你解答 刚做的答案怎么没发出来,晕 PO=PS=SR,QS=SR结果就很明显了,我不再写具体的过程了,刚写了一遍,提交了,不知道怎么没显示出来,如果不懂的话可以给我留言

阅读:古希腊的几何家海伦,在数学史上以解决几何测量问题而闻名,在他的著作《度量》一书中,给出了一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
阅读:古希腊的几何家海伦,在数学史上以解决几何测量问题而闻名,在他的著作《度量》一书中,给出了一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记:p=
a+b+c
2
,则三角形的面积S为S=
p(p−a)(p−b)(p−c)
,此公式称为“海伦公式”
思考运用:已知李大爷有一块三角形的菜地,如图,测得AB=7m,AC=5m,BC=8m,你能求出李大爷这块菜地的面积吗?试试看.(结果精确到0.1)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
5
=2.236.
lf7sbpy1年前1
zhulingjie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p=(7+5+8)/2=10
p(p-a)(p-b)(p-c)=10x5x3x2=10^2x3
s=厂10^2x3=10x1.732=17.32=17.3
“三等分一个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
“三等分一个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
“三等分一个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做出。在探究中,有人曾利用过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ABCD是长方型,F是DA延长线上一点,G是CF上一点,并且角ACG=角AGC,角GAF=角GFA,你能证明角ECB=三分之一角ACB吗
starhingis1年前3
kiss8vv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3.9%
∵DF//CB,(长方形) ∠ACG=∠AGC,∠CAF= ∠F,(已知)

∴∠ECB=∠GFA =∠GAF,(平行)

又∠AGC=∠ACG=∠CAF+∠F(外角定义)

即∠ECB=2∠AGC=2∠ACG

∴∠ACB=∠ACG +∠ECB=3∠ECB

即∠ECB=1/3 ∠ACB

数学史上的危机带来了什么
青铜狮子1年前1
jasmine808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发现无理数就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而危机的解决也就促使逻辑的发展和几何学的体系化.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由无穷小量的矛盾引起的,它反映了数学内部的有限与无穷的矛盾.数学中也一直贯穿着计算方法、分析方法在应用与概念上清楚及逻辑上严格的矛盾.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实用的数学家盲目应用.而比较注意严密的数学家及哲学家则提出批评.只有这两方面取得协调一致后,矛盾才能解决.后来算符演算及δ函数也重复了这个过程,开始是形式演算、任意应用,直到施瓦尔兹才奠定广义函数论的严整系统.
对于第三次数学危机,有人认为只是数学基础的危机,与数学无关.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问题涉及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但它一开始就牵涉到无穷集合,而现代数学如果脱离无穷集合就可以说寸步难行.因为如果只考虑有限集合或至多是可数的集合,那绝大部分数学将不复存在.而且即便这些有限数学的内容,也有许多问题要涉及无穷的方法,比如解决数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解析方法.由此看来,第三次数学危机是一次深刻的数学危机.
选读一本有关数学史的书籍,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乘客的四月雪1年前1
小妖丽丽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看百度百科数学家栏目上有
英语翻译在阐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以及实施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现状与问题原因,由
英语翻译
在阐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以及实施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现状与问题原因,由此提出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史料的途径
本文通过阐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以及分析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现状。提出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史料的途径 以便提高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翻译这段就行了,问题的那段不要)
happyzh9831年前3
abc5254 共回答了9个问题 | 采纳率88.9%
In this paper,the math at middle school math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history,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math teaching math history of the status quo.Teaching math to middle school math materials permeate the wa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ent quality of teaching middle school math
(2011•许昌三模)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
(2011•许昌三模)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8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的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Ⅰ)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在解答中直接写出对应空格序号的答案)
(Ⅱ)为鼓励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史”知识,成绩不低于85分的同学能获奖,请估计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Ⅲ)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有一项计算见算法流程图,求输出S的值.
序号(I) 分组(分数) 组中值(G1 频数(人数)频率(F1
1[60,70) 65 0.12
2[70,80) 75 20
3[80,90) 85 0.24
4[90,100) 95
合计 50 1
睡不着的海1年前1
hahao123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86.2%
解题思路:(I)由已知中频率分布表,样本容量为50,根据频率=频数÷样本容量,即可求出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中的值;
(II)根据(I)中数据,求出成绩不低于85分的同学的频率,再由总体容量为800,即可估算出参赛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III)平均成绩的估算值,等于各组组中值与该组频率乘积的累加值,代入计算后,即可得到答案.

(I)①为6,②为0.4,③为12,④为12,⑤为0.24;…(4分)
(II)([1/2]×0.24+0.24)×800=288,
即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288名同学获奖; …(9分)
(III)由流程图得S=G1F1+G2F2+G3F3+G4F4=65×0.12+75×0.4+85×0.24+95×0.24=81.
输出S的值为81…(15分)

点评:
本题考点: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频率分布表;循环结构.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样本的频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根据频率分布表计算数据的平均数,其中频率=频数÷样本容量,平均成绩的估算值,等于各组组中值与该组频率乘积的累加值,这两个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8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的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请你根据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1)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把结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即可)
(2)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有一项计算见算法流程图,求输出的S的值.
liulang0071年前1
hobson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解题思路:(1)由已知中频率分布表,样本容量为50,根据频率=频数÷样本容量,即可求出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中的值;
(2)根据(1)中数据,求出成绩不低于85分的同学的频率,再由总体容量为800,即可估算出参赛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3)平均成绩的估算值,等于各组组中值与该组频率乘积的累加值,代入计算后,即可得到答案.

(1)①为6,②为0.4,③为12,④为12⑤为0.24.(5分)
(2)([1/2]×0.24+0.24)×800=288,
即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288名同学获奖.(9分)
(3)65×0.12+75×0.4+85×0.24+95×0.24=81(4)
估计平均成绩为81分.(12分)

点评:
本题考点: 频率分布表;设计程序框图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样本的频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根据频率分布表计算数据的平均数,其中频率=频数÷样本容量,平均成绩的估算值,等于各组组中值与该组频率乘积的累加值,这两个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等分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 已知一个角∠MAN设
“三等分任意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 已知一个角∠MAN设
(Ⅰ)当∠MAN=69 0 时, 的大小为 (度);
(Ⅱ)如图,将∠MAN放置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的网格中,角的一边AM与水平方向的网格线平行,另一边AN经过格点B,且AB=2.5cm.现要求只能使用带刻度的直尺,请你在图中作出 ,并简要说明作法(不要求证明)
helenzhy1年前1
kobe1920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Ⅰ)23(Ⅱ)见解析

(Ⅰ)23。
(Ⅱ)如图,让直尺有刻度一边过点A,设该边与过点B的竖直方向的网格线交于点C,与过点B水平方向的网格线交于点D,保持直尺有刻度的一边过点A,调整点C、D的位置,使CD=5cm,画射线AD,此时∠MAD即为所求的∠α。

(Ⅰ)根据题意,用69°乘以 ,计算即可得 ×69°=23°。
(Ⅱ)利用网格结构,作以点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并且使斜边所在的直线过点A,且斜边的长度为5,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斜边上的中线等于AB的长度,再结合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知,∠BAD=2∠BDC,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DC=∠MAD,从而得到∠MAD= ∠MAN。
“三等分一个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作出的,在探索中,有人曾利用过如下的图形
“三等分一个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作出的,在探索中,有人曾利用过如下的图形:其中,ABCD是长方形,F是DA延长线上一点,G是CF上一点,并且∠ACG=∠AGC,∠GAF=∠GFA,你能证明∠ECB=[1/3]∠ACB吗?
卫大卫1年前1
月烨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解题思路:由矩形的对边平行可得∠F=∠ECB,由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GC=2∠F,那么∠ACF=2∠ECB,所以∠ECB=[1/3]∠ACB.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F=∠ECB,
∴∠ACG=∠AGC=∠GAF+∠F=2∠F
=2∠ECB,
∴∠ACB=∠ACG+∠ECB=3∠ECB,
∴∠ECB=[1/3]∠ACB.

点评:
本题考点: 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考点点评: 用到的知识点为:矩形的对边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项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项修,且只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选
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项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项修,且只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选课的兴趣相同,则3个学生选择了3门不同的选修课的概率是
[3/8]
[3/8]
nightsoul_0911年前1
爱在争吵中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解题思路: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一项修,每个同学有4种不同的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总事件数是43种,而符合条件的是第一个同学有4种选法,第二个同学有3种选法,第三个同学有2种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4×3×2种结果,根据古典概型公式得到结果.

由题意知这是一个古典概型,
∵每个同学有4种不同的选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总事件数是43种,
符合条件的是第一个同学有4种选法,
第二个同学有3种选法,
第三个同学有2种选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4×3×2种结果,
根据古典概型公式得到P=[4×3×2
43=
3/8],
故答案为:[3/8].

点评:
本题考点: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古典概型和分步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掌握此两原理为处理排列、组合中有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求翻译成英文,必须是人工的教科书中的数学史——以苏教版高中必修系列为例 本文主要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求翻译成英文,必须是人工的
教科书中的数学史——以苏教版高中必修系列为例
本文主要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必修系列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分布入手,构建统计量来刻画引入的数学史料与数学教育的融合情况,并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为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提供参考.
要是有更好的翻译,可以多给分啊
多情剑客20061年前1
天外学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extbooks---take compulsory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for Jiangsufor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s of mathematics history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ompulsory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for Jiangsu, specifically in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JSJY) published by JiangsuEducation Press, this paper depicts the integration of mathematic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math education by constructing the statistic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views so a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using and compiling of textbooks.
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且只能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不同
某中学在高一开设了数学史等4门不同的选修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且只能从中选一门.该校高一的3名学生甲、乙、丙对这4门不同的选修课的兴趣相同.
(Ⅰ)求3个学生选择了3门不同的选修课的概率;
(Ⅱ)求恰有2门选修课这3个学生都没有选择的概率;
(Ⅲ)设随机变量ξ为甲、乙、丙这三个学生选修数学史这门课的人数,求ξ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越后之龙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做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2倍,这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有人曾利用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AB⊥BC,BC⊥

做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等于已知立方体的2倍,这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有人曾利用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AB⊥BC,BC⊥CD,AC⊥BD,2PD=PA.如果∠A=a,那么∠ABP和∠PCD等于多少?
mygad_751年前6
shrryl555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因为,AB⊥BC,BC⊥CD,AC⊥BD,所以,∠ABC=90°,∠APB=90°,∠DCB=90°
又∵∠A=a,∴∠ABP=90°— a
(2):∵∠ABP=90°— a ∴∠PBC=a,又∵∠APB=90° ∴∠APD= ∠ PBC=90 °(对顶角)
∴ ∠PCB=90°— a,∴∠PCD=∠DCB — ∠PCB=90°—(90°— a)=a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一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一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8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的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序号
(i)
分组
(分数)
组中值(G i 频数
(人数)
频率(F i
1 [60,70) 65 0.16
2 [70,80) 75 22
3 [80,90) 85 14 0.28
4 [90,100] 95
合计 50 1
(1)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在解答中直接写出对应空格序号的答案);
(2)为鼓励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史”知识,成绩不低于80分的同学能获奖,那么可以估计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3)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分析中有一项计算见算法流程图,求输出S的值.
jinju_zhai1年前1
fengta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1)①为8,②为0.44,③为6,④为0.12;…(4分)
(2)
(0.28+0.12)×800=320,
即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320名同学获奖; …(9分)
(3)由流程图得S=G 1 F 1 +G 2 F 2 +G 3 F 3 +G 4 F 4 =65×0.16+75×0.44+85×0.28+95×0.12=78.6.
输出S的值为78.6…(15分)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8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的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下面的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序号
(i)
分组
(分数)
本组中间值
(Gi
频数
(人数)
频率
(Fi
1 (60,70) 65 0.12
2 [70,80) 75 20
3 [80,90) 85 0.24
4 [90,100] 95
合计 50 1
(1)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在解答中直接写出对应空格序号的答案);
(2)为鼓励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史”知识,成绩不低于85分的同学能获奖,请估计在参赛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3)请根据频率分布表估计该校高二年级参赛的80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ljflyk20061年前1
xae33gh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解题思路:(1)由已知中频率分布表,样本容量为50,根据频率=频数÷样本容量,即可求出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中的值;
(2)根据(1)中数据,求出成绩不低于85分的同学的频率,再由总体容量为800,即可估算出参赛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3)平均成绩的估算值,等于各组组中值与该组频率乘积的累加值,代入计算后,即可得到答案.

(1)①为6,②为0.4,③为12,④为12⑤为0.24.(5分)
(2)([1/2]×0.24+0.24)×800=288,
即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288名同学获奖.(9分)
(3)65×0.12+75×0.4+85×0.24+95×0.24=81(4)
估计平均成绩为81分.(12分)

点评:
本题考点: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样本的频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根据频率分布表计算数据的平均数,其中频率=频数÷样本容量,平均成绩的估算值,等于各组组中值与该组频率乘积的累加值,这两个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中国古代有哪些数学成就是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地区且对世界数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
霜寒天晓1年前1
淡蓝小橘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70%
关于你的问题通过网络查询可以获得相关内容
圆周率,魏晋刘徽,公园5世纪祖冲之
割圆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测算太阳高度,勾股定理
等间距二次内插公示,秦九韶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杨辉三角,珠算等.
杭州图书馆
“三等分一个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作出的,在探索中,有人曾利用过如下的图形
“三等分一个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已经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作出的,在探索中,有人曾利用过如下的图形:其中,ABCD是长方形,F是DA延长线上一点,G是CF上一点,并且∠ACG=∠AGC,∠GAF=∠GFA,你能证明∠ECB=[1/3]∠ACB吗?
月儿hb1年前1
我不是ii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解题思路:由矩形的对边平行可得∠F=∠ECB,由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GC=2∠F,那么∠ACF=2∠ECB,所以∠ECB=[1/3]∠ACB.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F=∠ECB,
∴∠ACG=∠AGC=∠GAF+∠F=2∠F
=2∠ECB,
∴∠ACB=∠ACG+∠ECB=3∠ECB,
∴∠ECB=[1/3]∠ACB.

点评:
本题考点: 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考点点评: 用到的知识点为:矩形的对边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班级举办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现将初赛答卷成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数学史”知识,某班级举办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现将初赛答卷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制成如下频率分布表:
(Ⅰ)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在解答中直接写出对应空格序号的答案);
(Ⅱ)决赛规则如下:为每位参加决赛的选手准备4道判断题,选手对其依次口答,答对两道就终止答题,并获得一等奖,若题目答完仍然只答对1道,则获得二等奖。
某同学进入决赛,每道题答对的概率p的值恰好与频率分布表中不少于80分的频率的值相同。
(ⅰ)求该同学恰好答满4道题而获得一等奖的概率;
(ⅱ)设该同学决定中答题个数为X,求X的分布列及X的数学期望。
唯涵独尊1年前1
bjrn9vc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76.5%
(Ⅰ)①8;②0.44;③6;④0.12;
(Ⅱ)由(Ⅰ),得p=0.4,
(ⅰ)该同学恰好答满4道题而获得一等奖,
即前3道题中刚好答对1道,第4道也能够答对才获得一等奖,则有
(ⅱ)由题设可知,该同学答题个数为2,3,4,即X=2,3,4,

分布列为

∴E(x)=2×0.16+3×0.192+4×0.648=3.488。
“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
“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在x轴上、边OA与函数y=
1
x
的图象交于点P,以P为圆心、以2OP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连接OM得到∠MOB,则∠MOB=
1
3
∠AOB.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
(1)设P(a,
1
a
)、R(b,
1
b
),求直线OM对应的函数表达式(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分别过点P和R作y轴和x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请说明Q点在直线OM上,并据此证明

∠MOB=
1
3
∠AOB;
(3)应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结论,你如何三等分一个钝角(用文字简要说明).
Alan_love_u20001年前1
漠然一笑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设直线OM的函数关系式为y=kx,P(a,
1
a )、R(b,
1
b ).(1分)
则M(b,
1
a ),
∴k=
1
a ÷b=
1
ab .(2分)
∴直线OM的函数关系式为y=
1
ab x.(3分)

(2)∵Q的坐标(a,
1
b ),满足y=
1
ab x,
∴点Q在直线OM上.
∵四边形PQRM是矩形,
∴SP=SQ=SR=SM=
1
2 PR.
∴∠SQR=∠SRQ.(5分)
∵PR=2OP,
∴PS=OP=
1
2 PR.
∴∠POS=∠PSO.(6分)
∵∠PSQ是△SQR的一个外角,
∴∠PSQ=2∠SQR.
∴∠POS=2∠SQR.(7分)
∵QR ∥ OB,
∴∠MOB=∠SQR.(8分)
∴∠POS=2∠MOB.(9分)
∴∠MOB=
1
3 ∠AOB.(10分)

(3)①先做出钝角的一半,按照上述方法先将此钝角的一半(锐角)三等分,进而做出再做一个角与已做得的角相等即可得到钝角的三等分角.
②先作钝角的邻补角的三等分角,然后再以得到的三等分角作等边三角形可得钝角的三等分角,在钝角内作做出这个角即可.
(2005•佛山)“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
(2005•佛山)“三等分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的问题,但仅用尺规不可能“三等分角”.下面是数学家帕普斯借助函数给出的一种“三等分锐角”的方法(如图):将给定的锐角∠AOB置于直角坐标系中,边OB在x轴上、边OA与函数y=[1/x]的图象交于点P,以P为圆心、以2OP为半径作弧交图象于点R.分别过点P和R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M,连接OM得到∠MOB,则∠MOB=[1/3]∠AOB.要明白帕普斯的方法,请研究以下问题:
(1)设P(a,[1/a])、R(b,[1/b]),求直线OM对应的函数表达式(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分别过点P和R作y轴和x轴的平行线,两直线相交于点Q.请说明Q点在直线OM上,并据此证明∠MOB=[1/3]∠AOB;
(3)应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结论,你如何三等分一个钝角(用文字简要说明).
抢一1年前1
liuchangyi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解题思路:(1)直线OM是正比例函数,可利用所给的坐标得到M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即可;
(2)根据所给的点的坐标得到Q的坐标,看是否符合(1)中的函数解析式;运用矩形的性质,作图过程中的条件,外角与不相邻内角的关系,即可得证;
(3)既然能作出锐角的三等分角,先将此钝角的一半(锐角)三等分,再作钝角的三等分角.

(1)设直线OM的函数关系式为y=kx,P(a,[1/a])、R(b,[1/b]).(1分)
则M(b,[1/a]),
∴k=[1/a]÷b=[1/ab].(2分)
∴直线OM的函数关系式为y=[1/ab]x.(3分)

(2)∵Q的坐标(a,[1/b]),满足y=[1/ab]x,
∴点Q在直线OM上.
∵四边形PQRM是矩形,
∴SP=SQ=SR=SM=[1/2]PR.
∴∠SQR=∠SRQ.(5分)
∵PR=2OP,
∴PS=OP=[1/2]PR.
∴∠POS=∠PSO.(6分)
∵∠PSQ是△SQR的一个外角,
∴∠PSQ=2∠SQR.
∴∠POS=2∠SQR.(7分)
∵QR∥OB,
∴∠MOB=∠SQR.(8分)
∴∠POS=2∠MOB.(9分)
∴∠MOB=[1/3]∠AOB.(10分)

(3)①先做出钝角的一半,按照上述方法先将此钝角的一半(锐角)三等分,进而做出再做一个角与已做得的角相等即可得到钝角的三等分角.
②先作钝角的邻补角的三等分角,然后再以得到的三等分角作等边三角形可得钝角的三等分角,在钝角内作做出这个角即可.

点评:
本题考点: 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作图—复杂作图.

考点点评: 过某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应适合这个函数解析式.注意使用作图过程中利用的条件.

“九宫图”传说是远古时代洛河中的一个神龟背上的图案,故又称“龟背图”,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经常研究这一
“九宫图”传说是远古时代洛河中的一个神龟背上的图案,故又称“龟背图”,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经常研究这一
“九宫图”传说是远古时代洛河中的一个神龟背上的图案,故又称“龟背图”,中国
古代数学史上经常研究这一神话.
(1)现有1,2,3,4,5,6,7,8,9共九个数字,请将它们分别填入图1的九个方格中,使得第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5;
(2)通过研究问题(1),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将3,5,-7,1,7,-3,9,-5,-1
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图2的九个方格中,使得横、竖、斜对角的所有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我爱你高敏雅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在数学史上“向量”和“复数”这两个概念哪个先被提出来?★
★在数学史上“向量”和“复数”这两个概念哪个先被提出来?★
★在数学史上“向量”和“复数”这两个概念哪个先被提出来?
下面两种说法哪种更符合事实?抑或是其它?
1.先有“向量”而后来出现了“复数”然后才把两者联系对应起来;
2.先有“复数”而后来才又从中衍生出与之能够对应的“向量”来.
“复数a+bi不是2+3意义上的一个真正的和,加号的使用是历史的偶然,而bi不能加到a上去。复数a+bi只不过是实数的有序数对(a,b)”这句话说明了复数的本质,精辟!
三边锋镝1年前3
抿子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先有的向量
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已经知道力可以表示成向量
德国的斯提文(1548?-1620?)在静力学问题上,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法则.伽利略(1564-1642)清楚地叙述 了这个定律.
稍后丹麦的未塞尔(1745-1818),瑞士的阿工(1768-1822)发现了复数的几何表示,德国高斯(1777-1855)建立了 复平面的概念,从而向量就与复数建立了一一对应,这不但为虚数的现实化提供了可能,也可以用复数运算来研究 向量.
英国数学家亥维赛(1850-1925)在向量分析上作出了许多贡献.他首先给出了向量的定义:向量 =a +b +c .这里 、 、 分别是沿着x、y、z轴方向的单向矢量,系数a、b、c是实数,称为分量等等.至于n 维向量的理论是由德国数学家格拉斯曼1844年引了的.
证实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孜孜不倦的?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歌德巴赫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就成为了数学史乃至人
证实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孜孜不倦的?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歌德巴赫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就成为了数学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要是谁解答出这个问题,他也会成为另一个历史人物.
而且他们的地位都是相对永恒的.
那数学的世界比起文学、艺术等要好混太多了.
sj55471年前1
拈花一笑观自在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楼上的有概念错误
公理是所谓数学系统的基本假设,不需要证明也无法证明
在公理的基础上经过合理的逻辑推论而被证明的正确命题才是定理
关于楼主的问题
歌德巴赫这个家伙提出的猜想其实属于所谓的数论范畴
作为基础学科,很难说这个猜想被证明以后会对其他科学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但是,这个猜想妙在既难于证真也难于证伪
根据人工计算,这个猜想在1-1000000的数字范围内全部成立
但是,仍然无法将其推广至全体自然数范围上
所以才会吸引那么多数学家去攻克他
可以说,这是人类对自我思维能力极限的挑战
如同奥运会一样,一个人把100米记录缩短0.1秒并没有什么直接用处
但是作为挑战极限并且成功超越之的标志,这个人会得到很高的历史地位.
调查一件与数学有关的事项,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是数学史,数学现象解释等有关内容
rr喜欢青椒么1年前1
房间里的鱼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可以百度- -
数学史上有哪些定理、猜想、公式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却是由后人才证明的?
leehem1年前1
昆仑飞狐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阿基米德原理
世界数学史上有哪些人在圆周率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wulala80021年前4
babixi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祖冲之在推求圆周率方面又获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祖冲之把一丈化为一亿忽,以此为直径求圆周率.他计算的结果共得到两个数:一个是盈数(即过剩的近似值),为3.1415927;一个是朒数(即不足的近似值),为3.1415926.圆周率真值正好在盈朒 两数之间.《隋书》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没有具体说明他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过从当时的数学水平来看,除刘徽的割圆术外,还没有更好的方法.祖冲之很可能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采用刘徽的方法,把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到24576边时,便恰好可以得出祖冲之所求得的结果.
数学史上的经典题,IQ高者进~15的平方=255可写成100×1×(1+1)+25=25525的平方=625可写成100
数学史上的经典题,IQ高者进~
15的平方=255可写成100×1×(1+1)+25=255
25的平方=625可写成100×2×(2+1)+25=625
35的平方=1225可写成100×3×(3+1)+25=1225
从第1题的结果,猜想(10n+5)的平方=
根据归纳猜想,算出1995的平方=
已知a,b,c,为△ABC的三条边长,当b的平方+2ab=c的平方+2ac时,判断△ABC属于哪一类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已知a,b,m为整数,且(x+a)(x+b)=x的平方+mx+36,则m可能取的值有多少个?
(4)先化简,再求值2×(x+4)的平方-(x+5)的平方-(x+3)(x-3),其中x=-2,要求写出化简过程~
(5)已知2×a的平方-8ab+17×b的平方-16a-4b+68大于等于0,求(a+b)的b平方
(6) 已知:1+x+x的平方=0,求1+x+x的平方+x的3次方+……+x的2006次方
(7)x=-5时,ax的2003次方-bx的2001次方-cx的1999次方+6的值为-2,求当x=5时,这个代数式的值
crossover171年前1
开心果_Leakey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5的平方=255可写成100×1×(1+1)+25=255
25的平方=625可写成100×2×(2+1)+25=625
35的平方=1225可写成100×3×(3+1)+25=1225
从第1题的结果,猜想(10n+5)的平方=100×n×(n+1)+25
根据归纳猜想,1995的平方=100×199×(199+1)+25
关于勾股定理,数学史上还有一段佳话:美国第20届总统加菲尔德于1876年公开发表了一个简明证法.他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构造
关于勾股定理,数学史上还有一段佳话:美国第20届总统加菲尔德于1876年公开发表了一个简明证法.他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构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图形来得出证明.你能写出这个证明吗?
明天要检查的!等待您的答案.
银滩抱虎1年前6
阿色多福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  
ACBD是直角梯形
面积=(a+b)*(a+b)/2=(a+b)²/2
CD之间是E
则ACEr面积=ab/2
BDE面积=ab/2
ABE面积=c²/2
所以梯形面积=ab/2+ab/2+c²/2=(2ab+c²)/2
所以(a+b)²/2=(2ab+c²)/2
(a+b)²=2ab+c²
a²+b²+2ab=2ab+c²

所以a²+b²=c²
不要忘采纳哦
“三等分一个角”是数学史上一个著名问题.今天人们寂静知道,仅用圆规和直尺是不可能做出的
ywlqq1年前3
白水馒头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古希腊三个著名问题之一的三等分角,现在美国就连许多没学过数学的人也都知道.美国的数学杂志社和以教书为职业的数学会员,每年总要收到许多“角的三等分者”的来信;并且,在报纸上常见到:某人已经最终地“解决了”这个不可捉摸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三个著名的问题中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因为二等分角是那么容易,这就自然会使人们想到三等分角为什么不同样的容易呢?
用欧几里得工具,将一线段任意等分是件简单的事;也许古希腊人在求解类似的任意等分角的问题时,提出了三等分角问题;也许(更有可能)这问题是在作正九边形时产生的,在那里,要三等分一个60°角.
在研究三等分角问题时,看来希腊人首先把它们归结成所谓斜向(verging problem)问题.任何锐角ABC(参看图31)可被取作矩形BCAD的对角线BA和边BC的夹角.考虑过B点的一条线,它交CA于E,交DA之延长线于F,且使得EF=2(BA).令G为EF之中点,则
EG=GF=GA=BA,
从中得到:
∠ABG=∠AGB=∠GAF+∠GFA=2∠GFA=2∠GBC,
并且BEF三等分∠ABC.因此,这个问题被归结为在DA的延长线和AC之间,作一给定长度2(BA)的线段EF,使得EF斜向B点.
如果与欧几里得的假定相反,允许在我们的直尺上标出一线段E’F’=2(BA),然后调整直尺的位置,使得它过B点,并且,E’在AC上,F’在DA的延长线上;则∠ABC被三等分.对直尺的这种不按规定的使用,也可以看作是:插入原则(the insertion principle)的一种应用.这一原则的其它应用,参看问题研究4.6.
为了解三等分角归结成的斜向问题,有许多高次平面曲线已被发现.这些高次平面曲线中最古老的一个是尼科梅德斯(约公元前240年)发现的蚌线.设c为一条直线,而O为c外任何一点,P为c上任何一点,在PO的延长线上截PQ等于给定的固定长度k.于是,当P沿着c移动时,Q的轨迹是c对于极点O和常数k的蚌线(conchoid)(实际上,只是该蚌线的一支).设计个画蚌线的工具并不难①,用这样一个工具,就可以很容易地三等分角.这样,令∠AOB为任何给定的锐角,作直线MN垂直于OA,截OA于D,截OB于L(如图32所示).然后,对极点O和常数2(OL),作MN的蚌线.在L点作OA的平行线,交蚌线于C.则OC三等分∠AOB.
借助于二次曲线可以三等分一个一般的角,早期希腊人还不知道这一方法.对于这种方法的最早证明是帕普斯(Pappus,约公元300年).利用二次曲线三等分角的两种方法在问题研究4.8中可以找到.
有一些超越(非代数的)曲线,它们不仅能够对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而且能任意等分.在这这样的曲线中有:伊利斯的希皮阿斯(Hippias,约公元前425年)发明的割圆曲线(quadratrix)和阿基米得螺线(spiral of Archimeds).这两种曲线也能解圆的求积问题.关于割圆曲线在三等分角和化圆为方问题上的应用,见问题研究4.10.
多年来,为了解三等分角问题,已经设计出许多机械装置、联动机械和复合圆规.①参看R.C.Yates.The Trisection Prolem.其中有一个有趣的工具叫做战斧,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是在1835年的一本书中讲述了这种工具.要制做一个战斧,先从被点S和T三等分的线段RU开始,以SU为直径作一半圆,再作SV垂直于RU,如图33所示.用战斧三等分∠ABC时,将这一工具放在该角上,使R落在BA上,SV通过B点,半圆与BC相切于D.于是证明:△RSB,△TSB,△TDB都全等,所以,BS和BT三等分给定的角.可以用直尺和圆规在描图纸上绘出战斧,然后调整到给定的角上.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说用直角和圆规三等分一个角(用两个战斧,则可以五等分一个角).
欧几里得工具虽然不能精确地三等分任意角,但是用这些工具的作图方法,能作出相当好的近似的三等分.一个卓越的例子是著名的蚀刻师、画家A.丢勒(Albrecht Durer)于1525年给出的作图方法.取给定的∠AOB为一个圆的圆心角(参看图34),设C为弦AB的靠近B点的三等分点.在C点作AB的垂线交圆于D.以B为圆心,以BD为半径,作弧交AB于E.设令F为EC的靠近E点的三等分点,再以B为圆心,以BF为半径,作弧交圆于G.那么,OG就是∠AOB的近似的三等分线.我们能够证明:三等分中的误差随着∠AOB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对于60°的角大约只差1〃,对于90°角大约只差18〃.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史”知识,某中学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追寻先哲的足迹,倾听数学的声音”的数学史知识竞赛活动,共有8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的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下面的频率分布表,解答下列问题:
序号
(i)
分组
(分数)
本组中间值
(G i
频数
(人数)
频率
(F i
1 (60,70) 65 0.12
2 [70,80) 75 20
3 [80,90) 85 0.24
4 [90,100] 95
合计 50 1
(1)填充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在解答中直接写出对应空格序号的答案);
(2)为鼓励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史”知识,成绩不低于85分的同学能获奖,请估计在参赛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多少同学获奖?
(3)请根据频率分布表估计该校高二年级参赛的80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期待信仰1年前1
jjgg1234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1)①为6,②为0.4,③为12,④为12⑤为0.24.(5分)
(2)(
1
2 ×0.24+0.24)×800=288,
即在参加的800名学生中大概有288名同学获奖.(9分)
(3)65×0.12+75×0.4+85×0.24+95×0.24=81(4)
估计平均成绩为81分.(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