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什么等于2 (6 11:52:0)

柳海龙2022-10-04 11:39:541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2条回复
fisgirl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fdbfdgsgsdfgdsf
2004年10月,一条科学新闻在国内的媒体上不胫而走:“1+1=2入选最伟大的公式.”原来,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世界》此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最喜爱的公式、定理或定律.结果,让很多人意外的是,1+1=2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数学公式不仅入选,而且还高居第七.一个加拿大读者说出了他的理由:“这个最简单的公式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此次评选活动的主持者则这样评价到:“一个伟大公式的力量不仅论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并传达了标志性的信息,而且还在尽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的科学突破.”
无独有偶,1971年,尼加拉瓜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这个“1+1=2”.(看来它是很重要!)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一条关于“数”的基础公式.没有它,就根本不会有数学,更不要说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了.
[编辑本段]数的出现
早在蒙昧时代,人们就在对猎物的储藏与分配等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感觉.当一个原始人面对放在一起的3只羊、3个苹果或3支箭时,他会朦胧地意识到其中有一种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时会是多么地惊讶.但是,从这种原始的感觉到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形成,却经过了极其漫长的时间.
一般认为,自然数的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至少有着30万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无法考证,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加法,因为那时没有足够详细的文献记录(也许文字也刚刚诞生).但加法的出现无疑是为了在交换商品或战俘时进行运算.至于乘法和除法,则必定是在加减法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而分数应该是处于分割物体的需要.
应该说,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人们现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加”).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温度这个量不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因为单个分子没有温度.
世界上还有一些事物,他们是彻底拒绝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里的神经元.我们可以将容器里的分子分到两个容器,使得每个容器里的气体仍然保持有宏观量——温度、压强等.但是,我们对神经元不能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幸福、痛苦之类的感觉.生物学告诉我们,这些感觉是由神经元产生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某个神经元会产生多少幸福或痛苦.不仅每个神经元并不具备这种性质,而且我们也不能将大脑劈成两半,使得每个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经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随时分开或者重组,神经元具有协调性,一旦将他们分开,生命就会终结,不可能再组合(你可以自我实验下-.-).
目前的数学尽管已发展了5000年,却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础之上.遇到这些不满足可加性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觉得很难用数学来处理.这正反映了数学的局限性.
[编辑本段]另一种“1+1”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奇,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世纪20年代,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数学方法“筛法”证明,每一个大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一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和另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的和,简称“(9+9)”.从此,各国数学家纷纷采用筛法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6年3月下旬,由于积劳成疾,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辉顶峰只有咫尺之遥时,陈景润却倒下了,给世人留下无尽遗憾.
没有“1+1=2"就没有我们的宇宙了.然而为什么“1+1=2”?是谁让“1+1=2”呢?为什么呢?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来的!
科学家到现在才说出来,很复杂的!
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 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我认为: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 等到相对论的出现,一切都变了.现在相对论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也基本上是认可相对论的结论的,什么时间可变、长度可变、质量可变、时空弯曲……经典物理学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同的(虽然牛顿是个唯心主义者).相对论则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变的(虽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丢掉了经典物理学所有不变的东西,换来的是相对论唯一不变的东西----光速.我觉得就象是用许多西瓜换来了一个芝麻一样,而且这个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让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 我认为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牛顿运动定律的人开口闭口说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的物体,却忘了上学时用的物理教材,开头都有绪论,绪论中都说: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还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抓住主要因素,撇开次要的、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个与实际情况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来研究.例如,“质点”和“刚体”都是物体的理想模型.把物体看作质点时,质量和点是主要因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把物体看作刚体——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质量分布时主要因素,物体的变形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学研究中,这种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时,就是从质点运动的规律入手,再研究刚体运动的规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视听,有人在人云亦云,但听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顿用抽象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的,否定了牛顿运动定律,我们拿什么来分析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看来相对论不但搞乱了我们的基本概念,还搞乱了我们的分析方法,这才是最危险的,长此以往,物理学将不再是物理学,而是一锅粥,一锅发霉的粥! 我认为物理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是先要从质量、长度、时间、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着手,在物理学界开展一场正名运动,然后讨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否错了,错的话错在哪里,最后相对论的对错也就不言自明了,也容易接受了.
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1年前
好好思考一下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
这只是我们数字2进制以上的规则,如果是2进制就是1+1=10...
希望对你帮助.
1年前
cdh20071503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72.7%
因为2相当于2个1的和,而1+1=2就是把2个1的和相加,所以结果为2.但这是人定义的,也就是说如果当时的创造者将2边为其他什么,那么1+1就会等于那个其他什么了。
说白了,1+1=2是因为人赋予的。原来如果 1+1=3,那么现在1+1=3。
1年前
金鱼112506 共回答了93个问题 | 采纳率
1根手指+1根手指=2根手指
你滴明白?
1年前
andyxfree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
因为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
1年前
傻傻大舌头 共回答了2个问题 | 采纳率
这是世界级难题
等N年后就有人回答了!!!!
1年前
silvery76 共回答了4个问题 | 采纳率
你这样问就不是一年级的问题啦
1年前
aolibin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伸出来一只手指头,再伸出一只手指头,加起来就是两个。所以1+1=2
1年前
lang1111111 共回答了7个问题 | 采纳率
你爸爸是一个人
你妈妈是一个人
加起来就是两个人
1年前
fyyswj128 共回答了118个问题 | 采纳率
自然的规定。成习惯的数学。
1年前
gggxiaojuan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
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1年前
woshizhu8889 共回答了1个问题 | 采纳率
2004年10月,一条科学新闻在国内的媒体上不胫而走:“1+1=2入选最伟大的公式。”原来,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世界》此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最喜爱的公式、定理或定律。结果,让很多人意外的是,1+1=2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数学公式不仅入选,而且还高居第七。一个加拿大读者说出了他的理由:“这个最简单的公式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此次评选活动...
1年前

相关推荐

1.为什么北美洲不完全在北半球?
1.为什么北美洲不完全在北半球?
2.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有哪些?
3.一架飞机从伦敦起飞,一直往南飞,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洲是()
A欧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
B欧洲,大西洋,南美洲,南极洲
C欧洲,亚洲,非洲,大西洋,南极洲
D欧洲,非洲,大西洋,南极洲
twtvke1年前7
流浪的首领蜂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美国关岛在南半球
2、大西洋、太平洋
3、D
从50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50ml,溶液物质的量为?Na离子的个数为?(为什么提取的50ml与原本
从50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50ml,溶液物质的量为?Na离子的个数为?(为什么提取的50ml与原本溶液的
为什么提取的50ml与原本溶液的物质的量不一样呢?
西虹霞1年前1
bianyuanno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物质的量为0.5*0.05=0.025mol Na离子个数为0.025mol 前面说的是溶度~后面要你求的是物质的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为什么戴维宁定理也可以适用于含二极管的电路
b5_u1年前1
卡布诺KBN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首先戴维南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线性含源二端网络)),对外电路而言,可以用一个电压源
与一个电阻的串联组合等效代替.
注:在分析含二极管的电路时,首先要判断二极管是否导通.
i'd like m_____ noodle please 为什么填medium?理由
i'd like m_____ noodle please 为什么填medium?理由
cpp44711年前1
尤卡坦半岛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中份的面
为什么碘单质中加碘化钾可以增加碘单质的溶解度?
雪域王子1年前2
panda_q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因为I2单质难溶于水,为了增大它溶解的量,加入KI,I-在溶液中和I2结合成I3-,增大溶解度
S(s,单斜)==S(s,正交)ΔH=-0.33KJ/MOL.问为什么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Setlla1年前2
漫草荣枯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因为物质所含能量越高越不稳定,而此反应放热,说明等量情况下S(s,单斜)能量高,所以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1、两个正整数的和为2008,那么这两个正整数的积的最大值是多少?为什么?
1、两个正整数的和为2008,那么这两个正整数的积的最大值是多少?为什么?
2、如图1,已知△ABC面积为2,D为AC延长线上一点,且CD=1/2AC,E为AB延长线上一点,且BE=AB,求△ADE的面积
图1:
月中有雪1年前2
wangjinwangjin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1、1004*1004=1008016
写离子方程式时,氢氧化钙与碳酸镁同是微溶物,但为什么氢氧化钙要拆,但碳酸镁不拆?
TYA若比邻1年前10
该大幅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要看题意.如果题目说“澄清溶液”,那么要拆;如果题目说“浑浊液”,那么不能拆.如澄清石灰水要拆,而石灰乳不能拆.
微溶物作为生成物,则一定不能拆.
为什么不能用液体的压强的公式来计算大气压强
sxypgx1年前3
dancymei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因为,液体的压强公式
是 P=ρgh
而,这里的 ρ 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一般在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气体就不行了.当压强变大或变小时,它的体积就会压缩或扩大,密度增大或减小.这个道理就比如咱们日常生活用的液化气是一个道理.
再者,重力常量 g ,它会随着高度的变高也是会变小的.
那么,到底能不能用在大气中来计算呢?能的,但是,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小范围空间内的大气是可以用来计算的.
以为,小范围的大气的密度变化量是不大的,重力常量的变化量也是不大.所以,变化的数据就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里公式深度 h 则变成高度相反的数据了.
我们生活在的位置就好比液体的底部,高度越高,压强越小.
请问第15题的圆圈2,3为什么错?
湄儿伊人1年前1
zhuying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第②的话,是人民币升值了,所以维持人民币表示的价格是企业收益增加了,因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的人民币能兑换的美元就多了,同样的东西用美元表示价格就增加了.第四的话,解释了第三你应该也就明白了,即使人民币表示的价格不变都能增加收益,要它收益不变的话不需要提高人民币表示的价格
黄河的俗语+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说
blackwang1年前1
你说我该叫啥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九曲黄河十八湾
不到黄河心不甘
天下黄河富宁夏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黄河决于口而心不惊慌
NaOH溶液中滴加AlCl3为什么沉淀不溶解
q522041年前1
吴月枝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因为最开始NaOH过量,发生的反应是Al3+=4OH- ==AlO2-+2H2O,然后过一段时间,OH-反应完了,此时溶液的溶质是NaAlO2,溶液呈碱性.然后再滴加AlCl3,发生反应Al3+ +3AlO2-+6H2O==4Al(OH)3↓ 反应完后溶液溶质就是NaCl,再滴加AlCl3,虽然要水解使溶液呈酸性,但是程度太微弱,不足以使Al(OH)3溶解.
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实验中溴化钾可换成氯化钾或碘化钾吗?为什么?
FBI3216541年前1
tonny041111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76.9%
一般来说不行.原因:1、本实验是利用二个平衡:二个平衡同时存在:Ag+ + nNH3 = [Ag(NH3)n]+Ag+ + Br- = AgBr体系中[Ag+]必须同时满足二个平衡,二个平衡同时存在是本实验的前提.2、不能用Cl-代替Br- ,因为AgCl的溶解...
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映为什么通过反应生成 氯化锰就可以判断氯化氢具有酸性?怎样通过生成物判断反应物是否具有酸性
kolan8881年前1
jjslm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生成盐了mncl和kcl 说明酸与盐反映生成了新盐 叫做酸的通性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人究竟是谁不讲信用?为什么?
精制碘盐1年前1
treelight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是陈太丘的友人不讲信用.因为他与陈太丘约好正午的时候见面,可他迟到了,所以是陈太丘的友人不讲信用.
高中生物 D为什么不可以 ?基因剔除技术能使生物个体所有细胞内的某个基因不表达或失去活性.此技术可实现 A.特异性删除基
高中生物 D为什么不可以 ?
基因剔除技术能使生物个体所有细胞内的某个基因不表达或失去活性.此技术可实现
A.特异性删除基因组中某个DNA片段
B.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型
C.剔除小鼠的胰岛素基因,研究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及药物
D.剔除小鼠的原癌基因,防止细胞发生癌变
zhangfeng03261年前1
舞蹈小子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
为什么邻甲苯酚 邻氟苯酚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呢?
nuomicha1年前1
假装邂逅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空间太小,形成的键夹角太小,张力太大.
比如,臭氧的三个原子 如果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不是也可以解释每个氧原子两个键?这样形成的键夹角太小张力太大,不稳定.
为什么嫁接时 砧木和接穗的细胞能长在一起?
喜欢坏女人的男人1年前1
iloveyuanyua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细胞长在一起?没这种说法也.砧木和接穗能长在一起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实现的.嫁接时,使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为什么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升高
zhiyong19711年前1
今日风采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转化率=(反应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反应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就是反应物反应的更多了,反应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转化率升高
海水晒盐的过程中留下少量海水就停止蒸发,为什么
海水晒盐的过程中留下少量海水就停止蒸发,为什么
海水又苦又咸,我们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却只咸不苦,是因为盐工们利用了化学原理的缘故.就是在晒盐的过程中故意留下少量海水就停止蒸发.为什么?
jinerlilee1年前1
打肿鸟充ii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为了防止其他物质蒸发结晶.成为杂质.
海水中有很多溶质,溶解度各不相同.我们要的是氯化钠,所以需要使氯化钠最大限度的结晶,同时还不能析出其他物质.所以留下少量的海水.
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上有些电子跑到丝绸上了,玻璃棒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丝绸有了多余了电子而带负电既然如此,为什么丝绸上
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上有些电子跑到丝绸上了,玻璃棒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丝绸有了多余了电子而带负电既然如此,为什么丝绸上的电性又会消失,不永久保留,是有什么补充吗?
wangyun1111wy1年前3
sonic121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89.7%
是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什么的受到吸引电荷转移到丝绸上(这是在书上看的),就这样一级一级的传到大地(这是自己想的) ,再加上zouluquhaibian的
为什么天气预报在预报的两个气温中间用的符号是「~」,而不是「-」?
等等等小虫1年前2
5kk789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天气预报在预报的两个气温中间用的符号是「~」或「-」都一样,这个是习惯问题,不存在原则上的差别.
为什么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不彻底?
为什么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不彻底?
即便是有氧呼吸,丙酮酸的分解也不需要氧气参与.那既然都不需要氧气参与,为什么无氧呼吸中丙酮酸分解得不彻底,而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分解彻底呢?
忘尘乐1年前4
全球英语275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须特别注意的是,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乳酸可以通过乳酸脱氢酶的作用,继续氧化分解乳酸;酒精也可以继续氧化.在有氧呼吸过程中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生成的[H]立刻进入三羧酸循环过程,然后与氧气反应.
两位或者两位以上数字除以9的余数和这两位数或者两位以上的数字相加除以9的余数一样,为什么?
两位或者两位以上数字除以9的余数和这两位数或者两位以上的数字相加除以9的余数一样,为什么?
例:98除以9的余数是8
9+8除以9的余数也是8
729除以9的余数是0
7+2+9除以9的余数也是0
这是为什么呢?
说点别里吧1年前2
业少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假设三位数abc
abc=a*100+b*10+c
=a*99+a+b*9+b+c
=(a*99+b*9)+(a+b+c)
前面的可以被整除,后面的余数就是整个式子的余数
老师,请问“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为什么赤道附近上空的气流在南美洲西岸下沉?对太平洋两岸气候的影响呢?
qing19871年前1
永远的10号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91.7%
拉尼娜现象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引起的,信风增强致使太平洋东岸表层的温暖海水被吹走,从而深层海水就会流上来补充,也就是秘鲁寒流增强,海水异常变冷,因而表层大气变冷,所以南美洲西部大气下沉,同时,由于信风增强,大量南美大陆的干燥空气被吹向海洋,温暖的海水和湿润的空气被吹走,所以太平洋东岸空气异常干燥,降水异常稀少,持续干燥.相反,太平洋西岸由于信风增强,海洋上湿润的空气被吹向陆地,所以降水异常增多,洪涝台风灾害增多. 手都酸了
您好,为什么原始哺乳动物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是由于自然选择?
风间翼舞1年前4
剑一楼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生物的进化有两种观点,自然选择和用进废退,你的观点属于用进废退,即生物主观朝向哪里进化就会向哪里进化,实际上生物的进化是由环境决定的,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能生存下去,不适应的则被环境淘汰,不是生物主动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特征.
二氧化碳为什么不和氯化钙反应
红茶壶1年前1
windyny9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然而HCL是可溶于水的,它会继续呆在水里.问题就来了,HCL又与碳酸钙反应了,产生二氧化碳和氯化钙,而二氧化碳是微溶于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就跑出了水溶液.最终留在溶液中的是氯化钙.
更严谨的说,其实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是反应了的,只是二氧化碳没法留在水中,导致了不反应的假象.
高阶微分方程为什么是线性的?线性方程不是都是一次的吗?为什么还能高阶?高数微分方程那一章里的
静的果园1年前1
st73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线性”是指每一项都是一次方,而不是说只能取一阶导数.
亚硫酸钠加入氯水中,为什么氯水会退色?
sunyuweilin1年前3
daobuzhi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氯水中颜色是氯分子的颜色,发生反应时亚硫酸钠被氧化,氯分子被还原为离子,所以褪色.
Na2SO3+CL2+H2O==Na2SO4+2HCL
在一斜坡上一辆车的速度越来越快,问为什么车速越来越快?
在一斜坡上一辆车的速度越来越快,问为什么车速越来越快?
用物理语言回答
tr85h4rs1年前2
啥都看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因为在斜坡上,所以重力分为对斜坡的压力Fn和沿斜坡的加速度a.
因为有加速和初速度,所以车子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距离r→∞,它们之间的静电力F→0对么.为什么
lhblpf1年前1
eqgfih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对,正无穷是想多大就多大,那力就是想多小就多小,但不=0,那就趋近于0
机械能不是由其他力来量度吗?那为什么计算损失的机械能时还要算上重力势能?
毅度空间1年前1
fangm87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这个不矛盾啊,这是计算机械能变化的两种不同角度/方法
系统除重力以外的其他的力做的功是系统机械能的变化量,这个是从功能关系的角度来衡量系统机械能的变化(外力做功的结果是机械能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不知道外力做工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可以从系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来计算系统机械能的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上有10个人,经过某一站上来3个下去1个,经过下一站上来2个下去5个,车上还有9个人.那么我们有两种计算两站以后汽车上人数变化的方法:1.只计算变化:第一站+2,第二站-3所以一共减少了1个,这种方法就像功能关系算机械能变化一样;2.只计算初始和结束时车上的人数:9-10=-1所以减少了1个人,这个方法和通过计算系统始末状态来计算能量变化时同一个思路
雪为什么总是在夜里飘落
jj中的战斗机1年前2
妖妖仙慧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仓央嘉措《问佛》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关于太阳方位的问题1.看到书上说在晨昏线上看太阳,向正东或者正西看,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2.假如夏至日
关于太阳方位的问题
1.看到书上说在晨昏线上看太阳,向正东或者正西看,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2.假如夏至日时,晨昏线与北极圈的切点为A,那么在A点看太阳应该是正北升,正北落,但A也在晨昏线上,为什么不是向正东或者正西看太阳呢?
3.正午晨昏线上看太阳的方位是什么
白发手枪61年前3
Chinsal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楼上正解,但楼主和1楼兄弟别忘了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这些线,这些点,这些方位,所谓春分,冬至的分割,都是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的,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太远,而且由于咱们的地球太小,所以,唉,在太阳的视线中,我们只是比尘埃还小的粉尘而已.
至于第二条,提醒楼主别忘了极昼和极夜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楼主也知道,所以此时太阳就没有什么升、落了.
为什么楼房的台阶分九级?
morfran1年前1
蓝se黄玉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楼梯的层级和预制的楼梯板还有设计楼层的高度有关系,以奇数为多(如9级、11级都有),并非绝对(如12级、16级等)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楼房台阶都为九级.对于九级台阶的设计其实是融入了中国文化在里面,它运用了中国的“九九数列”,每九级为一段,两阶段之间有一平台.
晚年牛顿为什么会信神?
sfers9111年前1
寻梦渔夫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78.3%
他发现上帝创造的世界太奇妙,不得不相信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 牛顿其实是位很伟大的神学家呢.一个人对世界越了解,越容易承认上帝. 牛顿晚年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
K+.NH4+.硫酸根离子,锰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为什么不能共存
K+.NH4+.硫酸根离子,锰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为什么不能共存
MnO4-
jaysun1年前1
想念你的日子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2%
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你所提供的题目不是锰酸根离子而是高锰酸根离子)
而NH4+具有强还原性!相互作用可以得到硝酸根离子!
在不确定液体中检验硫酸根离子为什么要先加盐酸?
爱驹的卫1年前2
xxxatb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加盐酸可排除Ag+、SO32-、CO32-离子的干扰
而加硝酸会把SO32-氧化成SO42-
所以只能加盐酸
为什么说细胞融合技术是培育杂交植物的主要技术
益贤1年前1
fenzu 共回答了29个问题 | 采纳率96.6%
培育杂交植物的重点是得到杂交融合的杂合原生质体.杂交原生质体的得到需要细胞融合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从而得到杂合原生质体.如果是植物细胞,需要去细胞壁.得到两个原生质体,也不是我们想想的很快融合成一个.与可能细胞之间存在排除.这和细胞膜上识别蛋白有关.我的感觉.
月球为什么有圆缺变化?
flyincat1年前1
譬如34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1.8%
绕地公转
月球为什么会圆缺变化
电车缘1年前1
月牙哈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其实月球没有变化;只是绕地球公转的时候,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太阳光照耀的范围不同,显示出来就是月亮的圆缺!
用红笔写的方法算t2为什么不对
用红笔写的方法算t2为什么不对


tracyywy1年前1
清风无敌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你的红笔写的前一半部分看不清
第二张写的t=v/a中的a是未知的,是开伞后的加速度,题中未知,故不好求
整个思路是由自由落体的速度A求出自由落体的路程,进而求减速的位移,得时间
点石成金是什么变化?为什么?如果是化学变化,元素种类不是改变了吗?(初中生的疑惑)
点石成金是什么变化?为什么?如果是化学变化,元素种类不是改变了吗?(初中生的疑惑)
是不是有一种技术,用一种粒子轰击原子核,可以改变原子的质子数?
srn20041年前5
春水829 共回答了7个问题 | 采纳率85.7%
点石成金是伪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石头中没有金元素,所以是不能点石成金的,它也不是化学变化.
【原子弹和氢弹就是这个原理:原子弹是核裂变,氢弹是核聚变,就是通过外力改变原子内质子和核周围的电子的数量来改变元素,通过改变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损耗来得到能量.
但是从过程上来讲,裂变能进行时因为放射性元素本身就不稳定,在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巨变是因为巨变的氢元素本身很小,原子核内部的空间相对更大,更容易原子核之间两两相聚.而对于铁这样的常规环境下稳定的元素,这样的改变还是需要很严格的外力,甚至不可能达到的外力条件,至少目前是不行的了.】
四倍体西瓜的的根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为什么?
任环1年前1
丹筠超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有两个染色体组.
因为秋水仙素一般只施加在茎或叶上,只对茎或叶以上的部位起作用,而茎或叶以下的部位染色体组数不变.(我们老师讲过这个原因.)
尼罗河和刚果河,哪一条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为什么?
lgf1981年前1
669559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尼罗河水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地区,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
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地区,热带草原有干湿季之分,热带沙漠水少,蒸发量大.
鱼体内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什 么,为什么,
忆鸢1年前1
fdgsdfgsdfgsadf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鱼体内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
鱼体内的遗传物质是DNA,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就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
从地球的任意一点出发向东走,能否回到出发点?为什么?
好名别人都用了1年前4
初八八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通常情况下可以,因为往东走,纬度不变,走一圈就可以回到原点了
不过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不行,因为这两个点没有东面...
长为1,2,3,4,5的四根木条,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有几种选法?为什么?
zou83823801年前1
yiyeyici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令a、b、c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c 当a+b>c>a-b时,则a、b、c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 因为c为最短边,所以c只能为1、2、3 令c=1 由于其中的任意数字相减的差都不小于1,所以不成立 令c=2 a=4,b=3;a=5,b=4; 两种 令c=3 a=5,b=4; 一种 综上所述,共有三种选法
碱性条件下K-、CL-、NO3-、S2-可共存么?为什么
wskyizhong1年前3
friend_hu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可以
离子间都不会发生反应,可以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