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个签改成了 知行合一 什么 意思

0124140319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他的个签改成了 知行合一 什么 意思
他 刚失恋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pippo16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95.8%
知行合一含义基本上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年前

相关推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的知 是致良知中的良知吗
小龙女851年前1
lm8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良知,即是本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甚麽意思
jaam1681年前3
kittyMiao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简单一点就是在这个世上不管做什么事情,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实则不易,只有用自己的真心、汗水、智慧、操守、无私以及做人的品行努力的实践磨炼才有可能功成名就…这才是人间大道、正道…但是能真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要不断的反省、鞭策…
有关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的四言绝句的诗词有哪些
钰海拾贝克1年前1
宝贝贝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知行合一,崇德尚善.谁说的
fishingincan1年前1
辛辛苦苦找工作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知行合一”系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请大家谈谈“知行合一”具体什么意思?该怎么做?
枝江热线1年前2
1981012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怎么理解知行合一?“知”理解为知识,“行”理解为善行,用知识去做无愧于自己良知的事情,
我是打杂的1年前3
xufan1216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5.7%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陶行知的“行知行”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回事吗?
陶行知的“行知行”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回事吗?
感觉有点区别,但想一想又觉得区别不大.
羽毛飞菲1年前1
相逢若只如初见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6.7%
原本的意思是与阳明心学有关系的,所以最早是“知行”,贯彻的是心学中的格物致知,从知物开始再去说行,不过后来受西方实验主义哲学等思想的影响,认为行比知更重要,而且思维的经验应该是在行动之后,是行动指导经验的获得,而不是依赖经验知识去指导行动,所以改为“行知”.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山兰1年前1
lixulw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B

知行合一的诗句 速度哇除了: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虞山公子1年前1
wenliwlj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事不躬行终是幻,书能活用可通神.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断.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观后有感 作文
asas10011年前1
seedkang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一粒种子,叫做国学经典,把它播撒在心中,让经典诵读永驻心间;有一条潺潺的溪流,叫做中华美德,让它滋润、浇灌着心田,让中华美德伴随身边;有一盏灯,叫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着它走过漫漫人生,让知识在现实中灵活运用,给予你莫大的力量!诵读经典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这些诗句就足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经典诵读巨大的影响力!
王阳明有哪几部主要著作?“知行合一”是否由他首先提出?
宇儿ge1年前1
smg5184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91.3%
王阳明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中共的知行统一的区别在哪
生活的一天1年前1
不知道取什么名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知行统一观,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1937年在《实践论》中提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理论总结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但是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说白了,知行合一是主观唯心主义,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但都有巨大作用
王守仁指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下列主张与之相似的是
王守仁指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下列主张与之相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人非工具
QQ水蜜桃1年前1
lijiajia_0_0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87.5%
B

【关于王守仁】“知行合一”具体指什么?
【关于王守仁】“知行合一”具体指什么?
我没有读懂……
请说得详细一点……
行走的海1年前1
no_future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菜菜3161年前1
maggie1104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96%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希望你能理解.
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来发展“心学”的是哪位字是“伯安”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wenie1年前1
亿克年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王阳明,.,.
急!知行合一.知而不行,谓之不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直接解释,不要长篇大论的.谢
老皮87181年前1
zjy4215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知识和行动要统一起来,如果只掌握了知识和道理,但是却不按照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行动,这就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和道理.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试题目帮帮忙
ww38613881年前1
路毅迷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你昨天帮我孩子写的提名诗,很好,你能不能再帮我改一下,思生于心 涵养于行,知行合一……再续一句什么
drumsli1年前1
isomint 共回答了25个问题 | 采纳率76%
思生于心、 涵养于行,知行合一,行成于思.
前后照应,意思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就会有一个好的结尾.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他认为两者即是一体,不分彼此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他认为两者即是一体,不分彼此
用哲学原理解释,不少于100字
new2008year1年前1
Blue米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说中比较知名的部分哦,根据其先后次序的话,先于总结性的“致良知”学说,但更为知名和普及,对后世影响巨大,不应该不知晓的.
这样说吧,通俗地说,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这样听上去好像很合理,对“知”、“行”没有偏重,但其实“知为先”就已经意味着以“知”引领、决定“行”,所以当时的读书人都只会说不会做,这也是阳明当时极力批评的现象.
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什么意思请注明它的来源和含义.说一下现实意义
觉悟不高1年前1
zth000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出自】: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近义词】:德高望重、又红又专【反义词】:德薄能鲜、...
请用正规的说法翻译,奖励丰厚哦! 1.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不问为什么,只问做什么 3.德为先,谦为本
请用正规的说法翻译,奖励丰厚哦! 1.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2.不问为什么,只问做什么 3.德为先,谦为本
4.精彩源于创新,细节成就完美
5.尽心才能尽享成功,感恩才能感受快乐
俺是散财童子 哈哈~~
livefortomorrow1年前2
潜水家猪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They match,unify your knowledge
2.不问为什么,只问做什么
Don't ask why,just
3.德为先,谦为本x05
Moral character first,modest as thisx05
4.精彩源于创新,细节成就完美x05
Wonderful from innovation,perfect details achievements
5.尽心才能尽享成功,感恩才能感受快乐x05
try and enjoy with success,gratitude to feel happy
翻译的不怎么样 .如果想更好.再等等更专业高人来解决吧
古文翻译?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ysbuda1年前1
881020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有什么关系都是王阳明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selinacs1年前1
听香水榭51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良知 是你行动 的动力,
行动是你良知的表现.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近代人强调知行合一,现代人认为知识要活生活用.请根据下列提...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近代人强调知行合一,现代人认为知识要活生活用.请根据下列提...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近代人强调知行合一,现代人认为知识要活生活用.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你对书本知识和实际的看法.(书本知识:1、使人了解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事.2、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并理解周围的世界.)(实践经验:1、从“做中学”的效果最好,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2、要创新,必须实践.)(词数120~150)
英语作文
又是夜归人1年前1
wjyi0627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73.3%
个问题要辨证的看,所谓那些行万里路的,只是对少数能够游方四海的人而言,大多数人是没有那个条件的,你说是吗?那么只能从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 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是错误观点,错在哪里了?
狼娃子1年前0
共回答了个问题 | 采纳率
“知行合一”从哲学上讲怎么理解?
“知行合一”从哲学上讲怎么理解?
请从哲学知行观上来分析
无谓风城1年前3
liuills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
以“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为题,写一篇文章
毕业了,赠送学校一块风景石,上书“知行”,因为去年毕业生赠送了一块“德才”石.所以在毕业典礼上要以“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为题说一说这块“知行”石的意义.
要求300—500字,略写“德才兼备”,详写“知行合一”,尽量让文章美一点.
重点:今天晚上10以前的加分,超过10点就来不及了.
发在下面或邮箱都可以.
邮箱:163邮箱,名称为 cuizuoyan
实在太难的话只解释“知行”石名字的寓意就可以了,加一点对母校的祝福.关键是文章的文采.
美丽的七月1年前1
Limonada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已发送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容怎样?
微微雨天1年前2
liuli0101210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85.7%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为什么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玫瑰俱乐部3221年前1
我是一凡A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已经很科学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认知和实践是统一的.
王守仁的心学知行合一的意思!
marry5191年前1
天可66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3.7%
知识和实践不分先后,古人认为要先掌握知识用行动去实践,而阳明先生提出用实践的办法也可以获得知识,生活中再不断地去实践.
明朝有个哲学家叫王守仁,他提出了知行合一,什么叫知行合一啊拜托各位了 3Q
明朝有个哲学家叫王守仁,他提出了知行合一,什么叫知行合一啊拜托各位了 3Q
哲学真的好难
随便说随便听1年前2
一井梅子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王阳明的哪一个主张刚好与之契合?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
《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王阳明的哪一个主张刚好与之契合?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物 D.致良知
nn无敌小西西1年前1
apple82829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C

什么叫知行合一?
zz听风1年前6
carman2521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要孜孜不倦知行合一)
红了枫叶02181年前1
卡风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蜂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啥意思,.
chyu56771年前1
us1000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知行合一:
  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什么是知行合一
马菊花可爱而美丽1年前7
逛街得鱼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箇知,又说一箇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说箇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翻译成英文,要言简意赅的.
红叶诗人1年前3
我们属于海洋天空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90%
言行一致Practise what you preach
知行合一 unif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请及时采纳,不懂继续问( 天天在线 )
这个知行合一的字读音是什么?
yangpeng711年前1
perhapszl 共回答了24个问题 | 采纳率79.2%
没这个字,自己造着玩的.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阐述的知行合一和朱熹所倡导的去人欲 有什么联系
mms141年前1
lqm200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知行合一 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王守仁 明朝最杰出的人物.把朱熹的心学进一步深化.自成一派.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是 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 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王守仁 明朝最杰出的人物.把朱熹的心学进一步深化.自成一派.
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是 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是照字面意思理解的说
是知与行一致.可是王守仁心学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徐阶所悟到的,
而打倒严党的,知行合一 的真谛好像不是字面的翻译.我感觉是说
要自己有所衡量 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因为徐阶就是这么忍受了
很多年最后终于打倒的严党的.
我认为是这样的.你们呢?
爱新觉罗1年前1
tfha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常说“穷极物理”.《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然,一般见到这几句话,如果不是放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考察的话,就是一种讲学习的套话,常见于一些学校的校训.如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说法正确吗?
qq暴民1年前1
熊and夏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
英语翻译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厚德、博学、明理、自强.
S_kevin1年前2
主犯不使用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0%
have both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
views on knowing and doing
kindness erudition reasonable self-renewal
教材中讲:王守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针对程朱理学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空疏谬妄”,……
教材中讲:王守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针对程朱理学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的“空疏谬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程朱理学不讲“行”吗?可是教材前面有说朱熹十分重视“力行”,求某位大神给我解惑。。。
原来是这样。。知道了。。。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随行1年前1
joggy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自问自答,lz威武。
阳明先生注重从自身去“知”,努力笃行;
朱子则认为“灭人欲,存天理”,“上体天心”,“替天行道”,从根本来说就和心学相冲突。
关于实践的本质的说法的选择题选项中的:是“知行合一”的能动的活动 为什么是错的T T
业务实1年前2
凝心轩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我觉得应该是说知行是有先后之分的 先有行后有知 知才能反过来指导行 不能是简单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