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gegehui123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钱德晶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这是个典故,伊尹是辅佐商汤灭夏建商,商汤死后,又辅佐他的儿子,孙子,可是到了孙子太甲那儿,由于暴虐乱德,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
主要说伊尹的忠,就是像伊尹这样的可以,如果没有伊尹的胸怀那就会篡位,这应该是某皇帝托孤时某人的劝戒吧.
1年前

相关推荐

“非汝所知也”的知商汤见伊尹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
“非汝所知也”的知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这里“非汝所知也.”的“知”是“知道”还是“了解”?
为什么百度百科里是“知”?
谈笑使者1年前1
仙数肯负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里的知,是“了解”的意思.
在商王和伊尹的努力下,商朝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lh80011年前1
青黧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商王是商汤商朝开国皇帝,在伊尹的辅佐下攻败夏桀,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书上说的‘吕望,伊尹’指的是谁?
海阔天空cn1年前1
xiaxia418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莘县人.吕望,就是姜子牙,姜姓,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
解释几句话.昔日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最好能解释清楚一点,有
解释几句话.
昔日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
最好能解释清楚一点,有典故的话也说清楚.
guywhy1年前1
大鸟哈哈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翻译:以前太甲(汤嫡长孙)昏庸,伊尹(商朝宰相)把他囚禁在桐宫;昌邑王(刘贺)登基才二十七天,做恶三千多条,所以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就告祭太庙,把他废除了.这是两个典故,意思是皇帝昏庸,忠臣可以废掉他.
李白运用姜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想说明什么
er14891年前1
游匪森林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64.3%
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
行路难中引用吕尚 伊尹的典故有何作用
ttsl20061年前1
海角阿达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借伊尹帮助商汤灭夏,吕尚帮周文王和周武王灭商来表达自己想成就一番伟业的壮志.
材料二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
材料二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
材料二体现了汤怎样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商朝出现怎样的局面?
芳馨人家1年前2
cm3862 共回答了75个问题 | 采纳率9.3%
任人唯贤,精朋能干的思想,商朝实力大增,国力强大
李白在《行路难》中引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鼓励自己,表明自己对从政仍然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相逢相识9271年前1
BOBO山东后援会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不属于孟子说的“名世者”的是 孔子 皋陶 伊尹 诸葛亮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不属于孟子说的“名世者”的是 孔子 皋陶 伊尹 诸葛亮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不属于孟子说的“名世者”的是
孔子
皋陶
伊尹
诸葛亮
wdbk13148081年前1
retyrh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孔子 后面三个人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有关系,而孔子于此无关.
李白运用姜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想说明什么
李白运用姜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想说明什么
要说他运用这个典故想说明什么,和抒发了什么
疯子无汗1年前1
明月万里送行舟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钓鱼,伊尹见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这里把两个典故合用,表示人生变幻难测,世事茫茫, 突出表现李白内心的苦闷
求采纳
英语翻译原文: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
英语翻译
原文: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 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 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王惟庸罔念闻.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 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 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 王未克变.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 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jumenzheng1年前1
firemeteor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嗣王太甲对伊尹不顺从,伊尹作书给王说:“先王成汤顾念天的明命是正确的,因此供奉上下神祇、宗庙社稷无不恭敬严肃.上天看到汤的善政,因此降下重大使命,使他安抚天下.我伊尹亲身能辅助君主安定人民,所以嗣王就承受了先王基业.我伊尹亲身先见到西方夏邑的君主,用忠心取得成就,辅相大臣也取得成就;我们的后继王不能取得成就,辅相大臣也没有成就.嗣王要警戒呀!应当敬重你做君主的法则,做君主而不尽君道,将会羞辱自己的祖先.” 王像往常一样不念不闻.伊尹就说:“先王在天将明未明的时刻,就思考国事,坐着等待天明.又遍求俊彦的臣子,开导后人,您不要忘记先祖的教导以自取灭亡.要慎行俭约的美德,怀着长久的计谋.好像虞人张开了弓,还要去察看箭尾与瞄准器才发射一样.您要重视自己的目的,遵行你的祖先的措施,这样我就高兴了,千秋万世您将会得到美好的声誉.” 太甲未能改变.伊尹对群臣说:“嗣王这样就是不义,习惯将同生性相结合.我不能轻视不顺教导的人,要在桐官造宫室,使他亲近先王的教训,莫让他终身迷误.嗣王去桐宫,处在忧伤的环境,能够成就诚信的美德.” 详情参考 http://www.***.com/ssshow.asp?dclass=55&sdclass=1387
有伊尹之志则可下一句是什么
zjlkn1年前1
Silervy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如何翻译
jiejie1681年前2
sky__killer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伊尹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胜任工作上;伯夷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为人清廉上;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顺应时势上
从商汤去见伊尹,说明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easwy9901年前1
lostins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从商汤去见伊尹,说明商汤是一个虚怀若谷,求贤若渴,虚心纳谏的君王
“垂钓碧溪”用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水上钓鱼的典故.“乘舟梦日”用伊尹在受商汤聘用之前忽然梦到自已乘
zzz47011年前1
q581746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忽然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不久,伊尹果然受到商汤的聘用.
《行路难(其一)》诗中,诗人应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pigy20041年前1
zplxm200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写出了诗人自己对从政有期待
在〈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yjyga12341年前1
oyzq820409 共回答了28个问题 | 采纳率82.1%
引用,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帮我做一道历史材料题〔材料一〕汤旱,伊尹①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世本》〔材料二〕惟②曰:“若籍田③,既勤敷菑④,惟其
帮我做一道历史材料题
〔材料一〕汤旱,伊尹①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
──《世本》
〔材料二〕惟②曰:“若籍田③,既勤敷菑④,惟其陈修⑤,为厥疆畎⑥.”
──《尚书·梓材》
〔材料三〕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
──《考工记·匠人》
〔材料四〕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周礼·地官·遂人》
rachellinlin1年前4
goohun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这几条材料显示了商周农田灌溉的情况.材料一说的是商代已有凿井灌溉.材料二说明周代对农田灌溉的重视.材料三、四反映了周代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考工记》和《周礼》均为战国成书,书中的内容未必是西周时期的原始情况,但人们把遂、沟、洫、浍等大小水渠贯通起来,达于川,保证农田灌溉,并在水渠堤岸修筑道路,即畛、涂、道、路,是可能的.至于凿井灌溉,早在龙山文化中就已出现.在河北邯郸龙山文化中发现两口水井,井口与沟渠相通,据推测,这是用于灌溉的水井.
商汤见伊尹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晓得吗1年前2
googlexx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可以看出商汤是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明智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