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后一句怎么翻译?

牛见熊2022-10-04 11:39:542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2条回复
zhangweina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77.8%
“托遗响于悲风”中的“于”是介词“向”.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1年前
静71 共回答了329个问题 | 采纳率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1年前

相关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番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行普度1年前1
myliheng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

本题重点考查“目”、“耳”的词类活用和词语“臆”的理解
翻译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lele42331年前1
夹生333 共回答了3个问题 | 采纳率
1萧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2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萧声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语文翻译题目翻译倚歌而和之 → 之:而不知其所止 → 其:而今安在哉 → 而:顺流而东也 → 而:知不可乎骤得 → 乎:
语文翻译题目
翻译
倚歌而和之 → 之:
而不知其所止 → 其:
而今安在哉 → 而:
顺流而东也 → 而:
知不可乎骤得 → 乎:
另外问问:我有两个同学也有百度知道
但是提不了问、回答不了,不知道咋回事??
ld_ch1年前2
阿咯琉斯的ee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75%
倚歌而和之 → 之:指上文中的“箫声”
而不知其所止 → 其:它
而今安在哉 → 而:但是,然而
顺流而东也 → 而:表示修饰,可不翻译
知不可乎骤得 → 乎:句中语助词,不译
文言文 分析题目内容是这样的: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吾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也,然吾居乡,见长人
文言文 分析
题目内容是这样的: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吾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而呼曰:‘官命促而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续,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文中括号内字的含义
1.(XXX):2.劳:
3.病:4.怠:
把“字而幼孩”“鸣鼓而聚之”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两句话中“而”字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补充下:的第一个子 是 关于 勗 的 含义
kobecnbryant1年前1
a77653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一、 1.勗:勉励. 2.劳:招待. 3.病:困苦. 4.怠:疲倦. 二、 字而幼孩:养好你们的小孩. 鸣鼓而聚之:打鼓招聚大家. 前者通“尔”,表示你们,代词. 后者是连词,表顺承,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
小题2: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②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③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④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小题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允秋后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niefeng1681年前1
marchcpcn 共回答了8个问题 | 采纳率87.5%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C“游”的意思是“交游,拜访”
小题2:C两个“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鲋鱼”,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3:D“庄子的迂腐“这个说法不妥。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钱,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到处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我问它:‘鲫鱼!你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呢(你是何人)?’鲫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越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干脆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吧。!’”
英语翻译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
英语翻译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freshshen1年前1
开到荼蘼彼岸花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王安国(亮?)性格直率,疾恶如仇.王荆公(疑为王安国字?)一开始职务为参知政事,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怎能做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在工作上哪能如此.”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疑为招待意)也坐在一旁,正经说到“为政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词,何况(不详)”平甫正色道“发表不正经言词,还不如小人.”吕惠卿因此认为和这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疏远二人.
翻译得不好,手头也没词典,抱歉.
陈涉世家,的人物分析.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你能从这句话里对人物作出简要分析么?并请你结合实际谈谈
陈涉世家,的人物分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你能从这句话里对人物作出简要分析么?并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这种思想的认识、.
不要求翻译句子啊,
悔悟的人1年前4
风吹过那片天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从小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戎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比如早先和陈胜一起给地主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他做了王,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敲了半天门也没人搭理.直到陈胜外出,拦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因是陈胜的故友,所以进进出出比较随便,有时也不免讲讲陈胜在家乡的一些旧事.不久有人对陈胜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便十分羞恼,竟然把“妄言”的伙伴杀了.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早抛到了九霄云外.自此以后,“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王者”(《史记•陈涉世家》).另一方面,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革命队伍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在滋生蔓延.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与此同时,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12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
陈胜:有勇有谋、人缘巨好、人又狠叼
吴广:SORRY,偶卟知道
或者:
求解文言文: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从后来开始1年前1
提那番次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此处,无乃不可乎?就是肯定了不可行.但又用"无乃"二字反问表示疑问,缓和语气.无乃,就是"无那个",哪个,当然是"不可".可直译为“无那个‘不可’吗”?常译作“是不是不可以行动”?或译作“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什么意思
hgyhxy0071年前1
摩羯龙 共回答了4个问题 | 采纳率75%
事物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妄加推断,这样可以吗
高缭①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②,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也.四
高缭①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②,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也.四维之④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足以逐之也.”
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luzyu1年前1
津门才子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晏子喜欢手下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翻译“颂其试,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翻译“颂其试,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颂其诗
pdsyz0011年前1
newlq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78.9%
吟咏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
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 (同样)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同样)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B.秦王色挠,长跪而 (道谢)之曰:“先生坐!何以至此!”(《唐雎不辱使命》)
C.吾妻之美我者, (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suckersun1年前1
范荣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全文
la流浪记1年前1
海岛ff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中的“乎”作何解释?是什么用法?
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中的“乎”作何解释?是什么用法?
不可能是感叹语气,也不像是“于”的意思,那是什么用法呢
13145791年前4
朵朵妞妞2 共回答了27个问题 | 采纳率88.9%
乎是用来调整音节的,助词无实意
翻译一下这几句句子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的句子
翻译一下这几句句子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城北徐公,齐国美丽者也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就算我不对1年前1
既不可口也不可乐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不耕种不施肥,怎么能够有三百廛的收成呢?/事情如果没有耳闻目见,就凭空判断它的有无,这难道可行吗?/选3,宾语前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贷子三百 ——金:金属
B.周 视车辙中——顾:回头看
C.鲋鱼忿然 作色 —— 作色:脸变色,指发怒
D.君 言此——乃:竟,竟然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岂有斗升之水而 我哉
A.若不 秦,将焉取之
B.吾妻之 我者,私我也
C.既来之,则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
3.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南冥者,天池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庄周忿 作色曰
②吾得斗升之水 活耳
③故往贷粟 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 枯鱼之肆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5.翻译下列句子。
(1)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10201年前1
雪珠珠 共回答了11个问题 | 采纳率90.9%
1.A
2.B
3.D
4.D
5.(1)庄周昨天来时,从半道上传来呼救声。庄周回过头看见有一条鲋鱼在车辙沟中。
  (2)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国王,引蜀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吧?
  (3)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我只需要斗升水就能活下来罢了。
英语翻译(1)然则吊焉若此,可乎?(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绿蚁才注红玉杯1年前1
做梦都哭笑不得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84.6%
(1)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
庄子《养生主》
英语翻译1,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
英语翻译
1,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3,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这三个句子都是《市隐斋记》里面的,是元好问写的,帮个忙了
czqcy1年前1
大连海鸥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嘴里说伯夷(商周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大盗)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
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1.白首不见招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玎1051年前2
zhangchao86331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1.白首不见招 被动句(被招)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省略句(移之于官理)
英语翻译①及是复极言其害 竟得减免 ②己既不言 又禁他人言 可乎
liketty1年前1
3ZYF4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58.3%
①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
译文:于是乎又反复说明这么做的害处,(银场)竟然得到减免.
②己既不言 又禁他人言 可乎
译文:自己既然不说,又不让他人说,可以吗?
英语翻译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全段翻译下
琪红1年前1
这与那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83.3%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小题1: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既来之,则安之 D.眄庭柯以怡颜
小题2:与“我,东海之波臣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刘备,天下枭雄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南冥者,天池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庄周忿然作色曰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fanhulaiye1年前1
zlqworld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庄子 杂篇 外物的阅读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庄子 杂篇 外物的阅读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的粟什么意思
我将得邑金的邑什么意思
索我于枯于之肆的肆什么意思
庄子向监河侯讲述这个故事是为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寓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不敢过分靓仔1年前1
一双拖鞋走gg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邑:受封的领地.邑金就是在封地里得来的收入.
鲋鱼:鲫鱼.
肆:店铺.
庄子向监河侯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给予帮助,而不能只说大话,光说不做.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寓意已经变成:讽刺做事不从实际出发,做一些没有用的事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 用“‖”画出下面句子中朗读该停顿的地方。
  邻 人 京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2、解释划线的词:
(1)杂然相 。(  )
(2)且焉 土石。(  )
(3)子孙 担者。(  )
3、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________人 ,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________,运一次土石需要__________的时间。
4、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隐风静1年前1
lemiliesimon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1、……霜妻 / 有……
2、(1)赞成
  (2)安放
  (3)挑
3、5  用箕畚挑运 一年
4、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意对即可)
文言文 翻译1.王之所谓贤者何也2.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3.既接欢然,以我为杨雄,孟轲,顾很不及见4.
文言文 翻译
1.王之所谓贤者何也
2.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
3.既接欢然,以我为杨雄,孟轲,顾很不及见
4.出君之诗集二十卷,泣示余发之
蝴蝶网灵1年前3
ls316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1. 大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
2. 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
后两个不知道了
选择解释相同的两项()()A今(亡)亦死 (亡)羊补牢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挑拨离(间)C(等)死,死国可乎
选择解释相同的两项()()
A今(亡)亦死 (亡)羊补牢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挑拨离(间)
C(等)死,死国可乎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扶苏以(数)谏故 (数)见不鲜
加点词不相同的两项是()()
A将军宜枉(顾)之 (顾)名思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猥自(枉)屈
C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自董卓(已)来
D(好)为梁父吟 ( 好)读书,不求甚解
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小人
B由是(感激) (感激)涕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叶知(秋)
D(躬)耕于南阳 绝知此事要(躬)行
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或以二者之为
B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
魔鬼喊你1年前5
chychy71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DB AD BD B 我刚高考语文为110
默写。(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体现了《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生死观的诗句是____
默写。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体现了《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生死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叙事写景中透露着抒情,所表达的寂寥境地和孤独、凄凉心境与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李煜的《相见欢》中,与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相似,极言愁绪之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则》中,曾子“日三省吾身”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mlmilk1年前1
abhsmn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3)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4)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吴王将伐齐"方"的意思最好有翻译居三年,句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 至明年春,吴王北
吴王将伐齐"方"的意思
最好有翻译
居三年,句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句
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
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於王,王方会诸侯於黄池,惧天下闻
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
吴平。
原文
skinthick1年前2
恶心老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参考答案:
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翻译:吴国向吴王告急,吴王当时正在黄池会诸侯,怕天下诸侯听说此事,于是就秘而不宣.
“方”的意思是:当时正在.
请采纳,谢谢支持!
《孟子.万章下》:颂其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对“知人论世”的
非美丽1年前1
qiuenhua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诗词鉴赏时就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际作答 这就是知人论世的实际操作.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 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 一钵 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 焉。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
(1)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________
(2)汝之不 惠:______________
(3)帝 其诚感:______________
(4) 明年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 不已也/ 真无马邪
B. 山不加增/水落 石出者
C. 告富者/先帝不 臣卑鄙
D.吾欲 南海/辍耕 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文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bcp1年前1
o岸上鱼o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1.(1)用箕畚
(2)通“慧”,聪明
(3)被……感动
(4)到、及
2.D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 A
5.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给划线字注音。
(1) 担者。(  )
(2)寒 易节。(  )
2、解释划线的词。
(1)年 九十。(  )
(2)达于 汉阴 。(  )
3、文中划横线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
  聚室而谋  杂然相许
A、聚合全家来商量 纷纷的表示赞成
B、聚集在家里策划 杂乱的表示答应
C、集合在内室策划 纷纷的表示赞成
D、聚合全家来商量 杂乱的表示答应
4、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标分别是什么?(摘引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aliagao1年前1
bobom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1、(1)hè
  (2)shǔ
2、(1)将要
  (2)汉水南岸
3、A
4、(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英语翻译34见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动词,看见 《石钟山记》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动词,会见 《鸿门宴
英语翻译
34见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动词,看见 《石钟山记》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动词,会见 《鸿门宴》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动词,拜见,谒见 《论语》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拜见 《廉蔺列传》
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动词,读xian,引见,使……见 《论语》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通“现”,出现,显现。《敕勒川》
⑦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游褒禅山记》
⑧汝真女子之见。名词,见识,《失街亭》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表被动 《屈原列传》
⑩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副词 偏指动作一方,我 孔雀东南飞》
XFM711年前3
kangtaniubi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英语翻译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
英语翻译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凯宝贝1年前1
xixibaobao1979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5.5%
王安国(亮?)性格直率,疾恶如仇.王荆公(疑为王安国字?)一开始职务为参知政事,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怎能做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在工作上哪能如此.”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疑为招待意)也坐在一旁,正经说到“为政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词,何况(不详)”平甫正色道“发表不正经言词,还不如小人.”吕惠卿因此认为和这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疏远二人.
翻译得不好,手头也没词典,抱歉.
A"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他们对国事的担忧 B置书鱼腹篝火狐鸣都体现了陈胜吴广非凡的智慧
A"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他们对国事的担忧 B置书鱼腹篝火狐鸣都体现了陈胜吴广非凡的智慧
哪个对
sx818911911年前1
lihai1120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B对 啊 不是对国事的担忧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草菽1年前7
感恩荐群主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原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文: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翻译 .急要!
1叼人1年前2
niannianbird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我为你翻新这个亭子,更改她的名字为“一柱”,可以吗?
网上有这篇文章,但我没有找到直接的翻译,个人理解是以上这样的,当然也有可能和标准翻译有出入
英语翻译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
英语翻译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惠子曰:“可.”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鲁遽者邪?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
enenen021年前1
tawj79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庄子说:射箭的人不是预先瞄准而射中靶的,称他善于射箭,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是(像)羿那样(会射箭)的人,可以这样说吗?惠子说:可以.
庄子说:天下没有共同认定的标准,却各以自己认定的标准为正确,那么全天下的人都是(像)尧那样(圣明)的人,可以这样说吗?惠子说:可以.
庄子说:那么儒、墨、杨、秉四家(看了另外一个标点版本的书,里面是这样句读的,是四家么?),和先生你(加在)一起便是五家,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或者都像鲁遽那样吗?鲁遽弟子说:我学到先生的学问了!
这样可以吧?
庄子 杂篇 外物的阅读题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庄子 杂篇 外物的阅读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的粟什么意思
我将得邑金的邑什么意思
索我于枯于之肆的肆什么意思
庄子向监河侯讲述这个故事是为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寓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有话就得说1年前1
宝宝爱尚三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90.9%
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邑:受封的领地.邑金就是在封地里得来的收入.
鲋鱼:鲫鱼.
肆:店铺.
庄子向监河侯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给予帮助,而不能只说大话,光说不做.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寓意已经变成:讽刺做事不从实际出发,做一些没有用的事情.
陈涉世家一词多义看清楚我给的题目,不要乱粘贴其他的,会 会天大雨 皆来会计事 道 道不通 伐无道 等 等死,死国可乎 公
陈涉世家一词多义
看清楚我给的题目,不要乱粘贴其他的,
会 会天大雨
皆来会计事
道 道不通
伐无道
等 等死,死国可乎
公等遇雨
数 扶苏以数谏故
数言欲亡
故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将 上使外将兵 )
项燕为楚将
陈胜自立为将军
然 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指 卜者知其指意
皆指目陈胜
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得鱼腹中书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令辱之
麦子芽1年前1
ll无悔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85.7%
  会 会天大雨 正赶上.  皆来会计事 聚会.  道 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 道义.  等 等死,死国可乎 同样.  公等遇雨 诸位.  数 扶苏以数谏故 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 再三.  故 扶苏以数谏故 原因,缘故....
白马非马 什么意思“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
白马非马 什么意思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nn快乐足球队1年前1
hopesun811119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公孙龙的话大意是说:“马” 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这在逻辑学上是一个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马”和“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个问题里来进行论证,并作为同等意义上的概念来分析.在哲学上,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了.
关于石钟山记的一些小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关于石钟山记的一些小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这段中7个“而”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夜半的月儿爬山坡1年前1
wangjuanhaixiao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1.连词,表转折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连词,表目的
7.并且
翻译等死,死国可乎
hudou20081年前3
最强的MAN5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
这貌似是《史记·陈涉世家》里的吧
陈涉世家课后练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等】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间】【之】但日,卒中
陈涉世家课后练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等】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间】【之】
但日,卒中语,皆指且陈胜【往往】
后的括号翻译!
干大事的男人1年前7
娃哈哈t7c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92.9%
亡:逃跑
等:等待
truth与fact的区别truth与fact有什么区别吗?(意思都有相似)如果是不可乎视的真相应该用哪个呢词?
万州仔1年前1
498269228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3.3%
truth是真相
fact是事实
真相和事实的区别,这个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这么说罢,真相是掩藏在假象后面的原因或者事情;而事实,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不知这样说你是否明白了?:)
翻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和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ivywing651年前2
闲云如飞鸟 共回答了22个问题 | 采纳率86.4%
标准翻译:
“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
白马非马的哲理问题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了一个命题:白马非马.“白马非马”,可乎
白马非马的哲理问题
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了一个命题:白马非马.“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翻译就不必了 我自己看的懂~但对其中蕴涵的哲理还是不太清楚哦
feng58051年前2
Grdies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92.3%
这一论证主要意思是:①"马"这一名是只命形不命色的;"白马"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但"马"之不命色并不是否定马有色,而只是强调"马"不取其确定的颜色,它实际上是包括各种颜色的."白马"之命色,是专取其确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黄色、黑色等非白色.从逻辑上分析,"白马"与"马" 虽然具有马形的共性,却又有 "包括各色"与"仅指白色"的区别,这就从内涵上区别了"白马"和"马"这两个种属概念.②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即黄马与黑马都可以标作马,但不能标作白马,因此求马与求白马是不能等同的.即"马"中是包括黄、黑马的,"白马"中不包括黄、黑马,从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公孙龙还在《白马论》中指出,"马固有色,故有白马",这就明确肯定了马中是包括白马的.由此表明,公孙龙从类的种属关系上,承认"白马是(包含于)马"这一常识命题,并确定"白马"与"马"的区别不是排斥和全异的关系,而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③ 根据公孙龙的分析,"非"在"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中只是作 "有异"、"不等同" 解,并不作"全异"、"不包含于"解.《迹府篇》也曾明确指出,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即是"异白马于所谓马" 之意.因此,"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也明确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但有些学者认为 "非"只是作 "不属于"或"全异于"解,"白马非马"就是指"白马不属于(全异于或不包含于)马",因而是一个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诡辩命题.“白马非马”的问题,揭示了“个别”和“一般”两个概念的差异,在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贡献.但它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否认“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离开了白马、黄马、黑马等(个别)有色的马,那也就无所谓“马”(一般)的存在了.可见,不能正确认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必然要作出违背客观事实和人们常识的错误结论.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uu88491年前1
60798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9.5%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英语翻译又曰:越王问於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君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於是遂焚宫室,
英语翻译
又曰:越王问於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君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於是遂焚宫室,民莫救火,乃下令曰:人救火而死者,比敌死之赏,胜火而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若比降北之罪,民之涂其体,被濡衣,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树下客1年前1
hero527081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越王向文种大夫问道:“我打算攻打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如果我们奖赏厚重并且守信,惩罚严厉并且果断,攻取吴国是没有问题的.您要想知道这事的结果,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检验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就下令焚烧宫室,可是人们当中没有谁去救火.于是越王又下令说:“救火的人,如果死了,比照为抗敌而死给与奖赏;去救火却没有死的人,比照战胜敌人给与奖赏;不去救火的人,比照投降败走治罪.”命令下达后,人们当中有涂抹身体的、又披着湿衣裳的,奔向火场,左边三千人,右边三千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必定取胜的趋势.
桓公举觞以饮之.··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舌出者言失········的译文
zeroslayer1年前1
rruei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6.2%
原文:
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试译如下:
齐桓公为大臣准备了酒席,约好中午开席.结果管仲迟到,于是桓公举杯罚他喝酒,管仲就把杯中酒倒掉了一半,桓公就问道:“有约却迟到,罚杯又倒掉酒,从礼节上讲能说得过去吗?”管仲回答说:“臣听说酒进了嘴舌头就伸出来,舌一伸出来就会说错话,说错话的人就会惹来杀身弃尸之祸.臣算计了一下,与其身遭弃尸,不如弃掉些酒.”

大家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