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世家赞》的全文解释及重点词的注释.

慢条斯里2022-10-04 11:39:541条回答

已提交,审核后显示!提交回复

共1条回复
anlg2006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太史公曰:《诗》有之①:“高山仰止②,景行行止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④,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⑤.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1年前

相关推荐

到底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还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到底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还是“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知道”里面有很多关于意思的注解,但是两句话到底哪句是正确的呢?除了《诗经》,这句话还有别的出处吗?
hngfhhtrht1年前1
麻薯淀粉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78.6%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以下对联各是说那个地方?谭碧自评月,崖高欲说云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万山拜其下,孤
以下对联各是说那个地方?
谭碧自评月,崖高欲说云
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
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
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
searea1年前1
kukociris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5.2%
1、浙江绍兴山阴自在亭
2、昆明西山龙门
3、陕西潼关城楼
4、黄山玉屏峰玉屏楼
老麦的粽子请写出括号里字在文中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⑴而我那时又太小,见到他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⑵这就是他的“流动商
老麦的粽子
请写出括号里字在文中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
⑴而我那时又太小,见到他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⑵这就是他的“流动商店”.
oolhw1年前1
hf365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1)意思:老麦长得非常高大,表达效果:文言词语增加文彩,丰富内容,语言精致,典雅.
(2)意思:老麦绑着两个很大的白洋铁桶的旧自行车,靠这辆车走门串户,把他自己做的东西送到固定主顾的家里.没有固定店址.表达效果:表达极具风趣,幽默感.
怎么理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后面一句该怎么读?
weidy8301年前1
好汗八面锋 共回答了21个问题 | 采纳率90.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说:“拜谒中山陵,一种 高山仰止 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说:“拜谒中山陵,一种 高山仰止 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B、 电脑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 事倍功半 ,一蹴而就。
C、“五一”小黄金周期间,整个开发区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美轮美奂
D、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藏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以及达赖喇嘛将把双方关系引向何方 拭目以待
静静红颜1年前1
SOUTH小朱 共回答了3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B
用成语造句请用高山仰止,狗尾续貂,后起之秀,火中取栗,吉光片羽,见微知著,酒囊饭袋,洛阳纸贵,具体而微,噤若寒蝉,管窥蠡
用成语造句
请用高山仰止,狗尾续貂,后起之秀,火中取栗,吉光片羽,见微知著,酒囊饭袋,洛阳纸贵,具体而微,噤若寒蝉,管窥蠡测,造句.不是分别造,而是造在一段话内.像编一个故事一样,不用太长.
我以无力吐槽
wsggwsgg1年前1
我的名字叫哈哈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我对于那些博才多识的人真是高山仰止,有些人胡乱品论,可谓之狗尾续貂,像某人这辈后起之秀,时不时火中取栗,用吉光片语之词评析,只觉得是见微知著,让那些酒囊饭袋之才,惜知洛阳纸贵才好,大道理就不具体而微了,深刻意义噤若寒蝉,还望大师们管窥蠡测!
《孔子世家赞》文言文阅读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
《孔子世家赞》文言文阅读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学者宗之 宗:______
(2)没则已焉 没:______
(3)想见其为人 其:______
(4)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去: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虽:古义:_____今义:_____
(2)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已:古义:_____今义:_____
DOUJIPING1年前2
xfyjw 共回答了14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宗:以什么为宗,名词作动词用.
没:消失.
其:代词,指孔丘.
去:去除,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已:古义:没有,今义:已经.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小籍1年前2
hmr827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我接触的和你说的不一样,应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理解的意思是:内心怀着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年前却不得已渐行渐远,虽然不能达到这种清高的境界,但内心仍然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思
最好说明下语境
jiyiduimian1年前1
乖乖猴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不知道是我所知有限,还是楼主打错了,我所知道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然心向往之”景行景止似乎讲不通.该句意思如上面解释差不多,只是关于“景行”有争论,有说是“明行”(光明的德行)的意思的,有说是大道的,现在多取后一种解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出诗经,而楼主所说的是司马迁引用来表达对孔子尊重的
加一句,看到有人说该诗于《诗经》中不载,失散云云,实在忍不住说一句,有载:见《诗经.小雅》中《车辖》(辖:车轴两端的键)最后一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马非(此两字是一个字,打不出来,实在对不起)马非,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该诗应当是表现即将娶到心爱的姑娘的欢乐的,而其中“高山...”一句原本和咱们现在的意思相去甚远,后来都以此句形容对高尚品德或境界的仰慕.《史记.孔子世家》的文末: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此处高山句已经开始变成现在的意思了,但是这是不是该成语最早表达这个意思——恕我浅陋,不知道.又如唐代王勃的《倬彼我系》:“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也是表达对高尚德行的仰慕的.
累死了,
英语翻译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
英语翻译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等待凤凰1年前2
KENVINLEI 共回答了12个问题 | 采纳率100%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时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当时是光荣的,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注释〕 这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语部分,首先引用《诗经.小雅》,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接着提出遗书、遗物和遗教,表示对孔子的向往;最后通过反衬来说明孔子演说对后世的影响.赞语含蓄而有余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他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一种记载地方政权始末,相当于国别史;一种是人物传记,相当于列传.本文属于后者.孔子不是世袭封爵的王侯,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为孔子六传,列入“世家”.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确读音是嘛?
koocoffee1年前2
laobiaodi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5%
gao shan yang zhi,jing hang xing zhi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止行止"的意思?
fatdabaicai1年前1
wypasd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93.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sgvsdgds1年前1
huhu3215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原诗是一篇婚恋诗.字面意思是,仰望着高山,奔驰在大道.
郑玄注曰:“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háng)”,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两句后的止,均为语助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由此而来.《史记·孔子世家》云:“《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引文后加了两句,大意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可知景仰之说在司马氏时代已通行于世.
“高山景行”是难得的好词.在很多场合,“高山”、“景行”,就是美德懿行尊崇的象征.人们用此表达对一切崇高人物和事物的仰慕之情.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yorkwu991年前2
千年重楼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狗尾续貂怎么造句,分别造,
几缕惆怅1年前1
就是冷静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Lazio_Sam1年前1
月影情空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10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C.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D.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对于宇航员的辛苦无法感同身受,顶多在飞机下降时略微体验一点失重的感觉。
mynameiscui1年前1
一点点倦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94.4%
B

(A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仰慕;比喻对崇高品德的仰慕。句中的用法是望文生义。C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即可数清,形容数量少。与“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矛盾。D“感同身受”意思为“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自感受到”,多用于代替别人表示谢意。(新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同亲身经历过一样)B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这里的用法符合语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
shenhai20081年前1
实话实说321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70%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诗经原文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舝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君敏德,啜菽饮水.知道的人请帮个忙,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君敏德,啜菽饮水.知道的人请帮个忙,
想对自己在工作中敬仰的人说这句话不知道行不行的通.
表弟他哥1年前1
8月光宝盒8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94.7%
形容对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很仰慕,只能像抬头看山一样仰望他.
行得通.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如何读?主要是“行行”怎么念啊
superjqy1年前1
兰白探戈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7.5%
景行”(—háng)是大道
另一个当然是行走的xing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哪里?
zhangqinfa1年前1
当饮水机没水时 共回答了35个问题 | 采纳率94.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史记孔子世家译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到 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译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到 可谓至圣矣.
лл
kaoyuan_ren1年前1
罗箩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1.白头如新,倾盖如故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连袂(求读音)出洋4.饱蠹(读音)
1.白头如新,倾盖如故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连袂(求读音)出洋4.饱蠹(读音)
5.因为有光,才折射出了影子 6.仰山铸铜,煮海为盐,不以为过 7.峥嵘
不服就干1年前1
yanleon 共回答了10个问题 | 采纳率100%
1指相识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有的刚认识,却像老友一样.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大致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
3lián mèi 同“联袂”手拉着手,比喻一同(来 ,去等)
4dù
5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其实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可以暂时把它当做直线.
当光照射到物体时,因被挡住,所以无法继续前行,所以在被挡物体下有影子,影子的位置应该是光源与挡光物体的直线.
6“仰仗高山来炼铜,蒸煮海水以取盐”,意思是说工程巨大,需要花费很大功夫.
寓意是:做事要持之以恒.
7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也指高峻的山峰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1)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桃夭》)(2)士不可以不弘毅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1)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桃夭》)
(2)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论语·泰伯》)
(3)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xfli1年前1
coffee1892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1)景行行止
(2)任重而道远
(3)一水中分白鹭洲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所以游目骋怀
(6)映阶碧草自春色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如果过去北京观众对古典音乐名家名团的演出是望洋兴叹的话,如今不用走出国门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演出已是家常便饭。
C.竞争企业之间结成联盟,口径一致,一呼百应,才可能形成规模效应,独木不成林、三人成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D.楼舍造型优美而古雅,布局规整有序,内部装修豪华而巧究,客厅宽敞而明亮,彩电音响高级家具布列其间,舒心怡情,让人如入宾馆、如坐春风。
hwuil1年前1
ddxh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B

(A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仰慕;比喻对崇高品德的仰慕。C“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D“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B“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任选3个成语写一段话驽马十驾 欣欣向荣 任重道远 游目骋怀 高山仰止 洋洋得意 破釜沉舟 孜孜以求生机盎然额.50字左右
任选3个成语写一段话
驽马十驾 欣欣向荣 任重道远 游目骋怀
高山仰止 洋洋得意 破釜沉舟 孜孜以求
生机盎然
额.
50字左右
注意:是一段话
紫风铃JJ1年前1
club55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100%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和爸爸一起去乡野田间踏青,游目骋怀,四周绿草如茵,百花齐放,空气里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论语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的原文
论语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的原文
如题,
是高二读的论语选修那本书里的课文额,我落学校了.不是一楼这个呢,.
句子是对的,可是俺求的是课文来着··= =,不是句子啊 T T
恩 ,其实有课文里要背的那些句子就成了 ,- -可是,大家背的那些事一样的是一样的么,=.
gsinhquinbju1年前1
zhujie2619205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93.3%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君子周而并不必,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论语里面意思相近的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沂水春风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中庸之道,是出于《中庸》这本书,不是这本书里面的某句话.
= =难道论语还有两个版本,
哦 ,是这个意思啊,我是觉得那个太长了,所以没有发上来.不晓得你们的原文有多长,不好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后面2个行什么读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后面2个行什么读音?
话出自《史记·孔子》,请问话中,两个行读什么,
观察者零1年前1
mtt0714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音怎么读?读HANG还是XING
joyjoyjoy121年前1
uuzjun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8.2%
都读"行为"的xing.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最权威的解释和两个“行”的读音
蓝雨881年前1
迷失小城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9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正确读音:景行(háng)行(xíng)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两种解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两种解释?
我知道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孔子的话,我想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至”解释为遇到,就是说虽然不能够当面相遇孔子,但是我对他老人家还是很向往的.一种是把“至”解释为达到,就是说虽然我不能够达到孔子那样的高度,但是却依旧向往孔子的思想,渴望获取孔子那样的涵养.希望打架有益教我!
过境不留1年前1
zhengcan 共回答了16个问题 | 采纳率81.3%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啥意思?
sdyoyo1年前1
opheliahan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82.4%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湿)过水湿脚,不必怀疑.春江水暖鸭先知.浅水可游,高山仰止.累积经验在尝试.猜一生肖或一成语.
尕蛋1年前1
Quvey 共回答了19个问题 | 采纳率84.2%
马,浅尝辄止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全文是什么
雨风共舞1年前1
长夜无荒xx 共回答了17个问题 | 采纳率94.1%
前两句出自《诗·小雅·车辖》 ,原诗歌为
间关车之辖兮,
思娈季女逝兮.
匪饥匪渴,
德音来括.
虽无好友?
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
有集维鷮.
辰彼硕女,
令德来教.
式燕且誉,
好尔无射1
虽无旨酒?
式饮庶几
虽无嘉肴?
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
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
析其柞薪.
析其柞薪,
其叶湑兮
鲜我觏尔
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
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
以慰我心
至于四句连起来的说法:
最后一段,司马迁的评论: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zouhui2561年前1
yasam 共回答了15个问题 | 采纳率80%
太史公说:《诗》上有言道:“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我读了孔子的遗书,想见得到他为人的伟大.到鲁去的时候,参观了仲尼的庙堂,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车、服、礼器,那些读书的学生,都还按时到孔子的旧家来演习礼仪.我一时由衷敬仰,徘徊留恋地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贤人也算得多了,当活着时都很荣耀,到他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仅是一个平民,他的道统家世至今传了十几代,学者们都崇仰他.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国研讨六经道艺的人,都依着孔夫子的话来做最高的衡断标准,真可说是一位圣明到极点的人了!
太史公曰: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2630572371年前1
爱情保鲜期 共回答了26个问题 | 采纳率92.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看到了高山就仰望它,听说了大道就去实行它.止,无实意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熄灭凤毛鳞角水乳交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B.拉笼剑拔弩张短小精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熄灭凤毛鳞角水乳交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B.拉笼剑拔弩张短小精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简陋学以致用恍然大悟先生之风,山高水常
D.谄媚喜气洋洋张灯结彩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zgwlzty1年前1
颜妙 共回答了20个问题 | 采纳率85%
D

A凤毛麟角。B拉拢。C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 含义
我容易啊我1年前1
yuner66 共回答了13个问题 | 采纳率84.6%
全句:高山仰止,景行行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含义:内心怀着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前却不得已渐行渐远,虽然不能达到这种清高的境界,但内心仍然向往.
《诗经.小雅》中《车辖》(辖:车轴两端的键)最后一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诗应当是表现即将娶到心爱的姑娘的欢乐的,而其中“高山...”一句原本和咱们现在的意思相去甚远,后来都以此句形容对高尚品德或境界的仰慕.
《史记.孔子世家》的文末: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往,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此处高山句已经开始变成现在的意思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montnets1年前1
aids-hbv 共回答了23个问题 | 采纳率87%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中的止怎么解释有说“止”是极点的意思,有说是语气助词,
忆儿_yy1年前1
一月花开风雪飘 共回答了18个问题 | 采纳率88.9%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高山抬头看得清.
我个人理解,这个“仰止”是确定这个“止”意思的关键.仰是一个动作,即仰视,你可以想象一下,山脚下有一个人抬着头往上面看,看到山顶他就停止了,所以这个止表面意思是:“停止”,但是如果深入分析,那么就是极点的意思.崇拜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