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Heat Flow and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in the Cascade Range,North-Central Oregon

2023-06-24 20:05:39
共1条回复
okok云

Quaternary volcanoes of the Cascade Range form 1200-km-long volcanic arc that extends from southern British Columbia to northern California. The arc is related to subduction of the Juan de Fuca Plate beneath North America. Detailed geologic mapping,measurements of advective heat discharge, and numerous conductive heat flow measurements are available for a 135-km-long section of the Cascade Range in north-central Oregon. This data set allow s us to estimate fluxes of heat and mass ( thermal fluid and magma) and to document the role of groundw ater movement in redistributing heat in the upper crust. The results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rc,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its geothermal resource potential.

Figure 4. 4. 1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hot springs,the Quaternary arc,prominent volcanoes ( △) ,the 1500 - m - elevation contour, and the amount of heat transported advectively by the hot spring systems. The total for the southerly group of hot springs ( 26 MW ) is 1. 5 times the value obtained from the individual spring groups ( Table 4. 4. 1) ,because of diffuse input of thermal water into the surface drainage; hot springs: Au,Austin; Ba,Bagby; Br, Breitenbush; Bi,Bigelow ; Be,Belknap; Fo,Foley; Ri, unnamed spring on Rider Creek; Ka,Kahneeta.

In the study area ( Figure 4. 4. 1) , the High Cascades physiographic subprovince is a broad constructional ridge of upper Pliocene and Quaternary ( < 3. 3 Ma ) volcanic rocks surmounted by several Quaternary stratovolcanoes. The High Cascades are flanked by Oligocene to lower Pliocene volcanic rocks of the Western Cascades to the west and Deschutes basin to the east. Western Cascades rocks also underlie the High Cascades; they are generally less permeable than the younger rocks. In this report,we use Western Cascades and High Cascades as location terms. We also distinguish ① the Quaternary ( < 2 Ma) arc,or area of Quaternary vents ( Figure 4. 4. 1) , because older magmatic heat sources will generally have cooled to near ambient temperatures,and ② the region where uppermost Miocene ( <6 Ma) ,Pliocene,and Quaternary rocks are exposed, because their areal extent is roughly coincident with an extensive area of near-zero near-surface conductive heat flow.

Most of the thermal springs in the study area discharge in deep valley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up to 15 km w est of the Quaternary arc. One set of thermal springs discharges from Oligocene or Miocene rocks 18 km east of the Quaternary arc ( Figure 4. 4. 1) . No thermal springs occur in the Quaternary rocks. With tw o exceptions,the thermal w aters are Na-Cl or Na·Ca-Cl w aters. The ratios of Br to Cl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seaw ater; these ratios and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a and Cl ( Table 4. 4. 1 ) suggest that the thermal w aters may have circulated through rocks deposited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Thermal Na · Ca-Cl w aters are typical of rift zones around the w orld,but in North America occur primarily in the Salton trough and in the Columbia embayment of the Pacific Northw est.

Table 4. 4. 1 Geochemical and discharge data for hot springs in the study area

* Discharge based on chloride-flux measurements,except for Bagby Hot Spring,where discharge was measured directly.

** Discharge temperature. ** * Chemical geothermometer temperatures based on anhydrite saturation,except for Kahneeta and Bagby,which are based on the silica and cation geothermometers. § Combined discharge of Bigelow and Belknap Hot Springs. Dashes indicate lack of data. Hot spring locations are shown in Figure 4. 4. 1.

The high Cl content of the thermal w aters makes Cl a useful natural tracer,because surface w aters in the Cascade Range of Oregon contain only about 0. 5 mg / L of Cl. The discharge of groups of thermal springs can be calculated by measuring the increased Cl load of streams passing through hot spring areas. In repetitions done on different occasions,these measurements ( Table 4. 4. 1) have a reproducibility of ± 10% to ± 15% or better,depending on the flow rate of the stream relative to the flow rate of the hot springs and on the Cl concentration in the thermal w ater.

Figure 4. 4. 2 Relation betw een deuterium content and elevation for w aters on or w est of the Cascade crest. Deuterium content ( δD) is expressed as D / H ratios in ‰ relative to SMOW (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 . Filled squares are from Na-Cl and Na·Ca-Cl thermal w ater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Open squares are nonthermal samples from low -salinity springs and w ells in zero-or first-order ( unchanneled or headw ater) basins on or w est of the Cascade crest,and represent local meteoric w ater. Line is linear least square fit to these data. Because there is little oxygen-18 shift in the thermal waters,δ18O values show a similar pattern.

The product of the measured hot spring discharge ( Q ) ,an appropriate density ( ρ) and heat capacity ( c) ,and the difference betw een a chemical geothermometer temperature ( Table 4. 4. 1) and a reference temperature [Qρc( Tg- 5℃) ] gives a measure of the heat transported advectively by the hot spring systems ( Figure 4. 4. 1 ) . The total measured advective heat transport by thermal w ater in the study area is 159 MW ( 159 × 106W ) . For comparison,the Quaternary magma extrusion rate of 3 to 6 km3per kilometer of arc length per million years represents an average heat release of 60 MW to 120 MW in the study area.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thermal w ater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indicates that they w ere recharged at relatively high elevations in the Quaternary arc,if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has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thermal w aters w ere recharged. This w ould be the case if the thermal w aters w ere recharged during the Holocene, as seems likely. The thermal w aters are much more depleted isotopically than local meteoric w ater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Their isotopic composition best matches that of meteoric w aters at elevations of 1300 m to 1990 m near the Cascade crest ( Figure 4. 4. 2 ) . The hot springs are at elevations of 500 m to 700 m. Thus an elevation difference of about 600 m to 1400 m drives the thermal circulation systems. The available data suggest that thermal w aters recharged near the Cascade crest circulate to depth and flow laterally for distances of 10 km to 20 km ( Figure 4. 4. 1) before discharging at relatively low elevation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Gravitationally driven thermal fluid circulation transport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heat from the Quaternary arc into rocks older than 6 Ma and must profoundly affect the pattern of near-surface conductive heat flow. Gravitationally driven flow of low er temperature groundw ater must also transfer heat from the younger rocks to older rocks at low er elevations,but this effec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Conductive heat flow data show that the Quaternary arc and adjacent 2-to 6-million-years- old volcanic rocks constitute a large area of near-zero near-surface conductive heat flow that results from dow nw ard and lateral flow of cold groundw ater ( Figure 4. 4. 3) . In contrast,near- surface conductive heat flow is anomalously high in rocks older than 6 Ma exposed at low er elevations in the Western Cascades ( Figure 4. 4. 4) . A similar pattern of low -to-zero conductive heat flow in permeable volcanic highlands and relatively high heat flow in older,less permeable rocks at low er elevations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Cascade Range of northern California.

Figure 4. 4. 3 Typical temperature-depth profiles from the Quaternary arc, show ing little or no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depths of 150 m or more

Figure 4. 4. 4 Temperature-depth profiles from drill holes collared in rocks older than 6 Ma in the Breitenbush Hot Springs area. The deepest hole w as completed to 2457 m,but w as only logged to 1715 m. The bottom-hole ( 2457 m ) temperature w as higher than 141℃ . The gradient measured over the 1465 m to 1715 m interval ( 31℃ / km) projects to a bottom-hole temperature of 152℃.

On the basis of temperature profiles from the Mt. Hood area,New berry Volcano,and this part of the Cascades,the thickness of the nearly isothermal zone in the younger rocks generally ranges from 150 m to 1000 m. In the study area only tw o drill holes collared in Quaternary rocks w ere deep enough that conductive heat flow beneath the nearly isothermal zone could be measured; the values measured w ere 95 mW / m2and 109 mW / m2.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 in the Breitenbush area ( Figure 4. 4. 4 ) suggest that the high conductive heat flow measured in rocks older than 6 Ma may be a relatively shallow phenomenon. Seventeen shallow holes ( < 500 m deep ) had high gradients that generally corresponded to heat flow s higher than 110 mW / m2. How ever,a similar gradien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deepest hole ( SUNEDCO 58 - 28) changed abruptly below a zone of thermal fluid circulation at about 800 m depth; that such a change w as observed in the deepest hole suggests that the gradients in the shallow holes are also controlled by groundw ater flow.

We have used a heat budget approach ( Table 4. 4. 2) to compare the magnitude of the heat deficit in the rocks younger than 6 Ma with that of the anomalous heat discharge in the adjacent older rocks,and to estimate the magmatic heat input required to account for the total heat flow anomaly. This analysis ( Table 4. 4. 2) is specific to the section of the arc between 44°00"N and 45°15" N. The regional heat flow map used in our analysis is shown as Figure 4. 4. 5. The conductive components of the budget are defined relative to assumed background heat flow values and are obtained by measurement of areas on Figure 4. 4. 5 with a planimeter. In general,heat flow in a given area is taken as the average of adjacent contours ( for example,70 mW / m2 between the 60 mW / m2and 80 mW / m2contours) . We assigned values of 140 mW / m2within the 120 mW / m2contours and 60 mW / m2outside the 80 mW / m2contours east of the Quaternary arc.

Table 4. 4. 2 Components of the heat budget ( in MW)

* Based on discharge temperatu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othermometer and discharge temperatures is due to conductive heat loss and,particularly in the Western Cascades,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conductive anomaly.

Important assumptions in the heat budget analysis are as follow s: ① The background conductive heat flow beneath the isothermal zone in the Quaternary arc is 100 mW / m2. This value is typical of areas of Quaternary volcanism and is consistent w ith the tw o measur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② The background heat flow in Tertiary terrane is 60 mW / m2. Values over 60 mW / m2are the result of tectonic,magmatic,radiogenic,or hydrologic sources. ③ The heat output of the hot springs represents the anomalous,advective heat discharge from rocks older than 6 Ma. This is a minimum value because it does not include low er temperature advective discharge,w hich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values for hot spring heat output used in the budget are based on discharge temperatures ( Td) rather than the geothermometer temperatures ( Tg) used previously to calculate advective heat transpo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gand Td( Table 4. 4. 1) results from conductive cooling and presumably appears as part of the conductive anomaly. In the Western Cascades,the thermal power represent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gand Td( 67 MW) is equal to about half of the conductive anomaly ( compare the values in Figure 4. 4. 1 and Table 4. 4. 2) .

The area of near-zero near-surface conductive heat flow in this part of the Cascade Range is gener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areal extent of permeable volcanic rocks younger than 6 Ma. On the basis of our assumptions regarding background heat flow ,about 460 MW of heat are swept out of these younger rocks between 44°00"N and 45°15"N by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This amount is roughly balanced by about 350 MW of anomalous heat discharge in the rocks older than 6 Ma ( Table 4. 4. 2) . Apparently,sufficient heat is removed advectively from the rocks younger than 6 Ma to account for the anomalous heat discharge on the flanks of the Cascade Range. The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heat deficit in the younger rocks and the anomaly in the older rocks ( about 110 MW) may occur as lower temperature advective discharge, which was not determined direct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eat deficit in the younger rocks and the heat ( Tg) transported advectively by the hot spring systems ( 460 - 160 = 300 MW) is an estimate of the heat removed from the younger rocks by low er temperature groundw ater flow or by yet- unidentified thermal fluids.

Figure 4. 4. 5 Map show ing lines of equal heat flow. Area of near-zero near-surface conductive heat flow rocks younger than 6 Ma is diagonally hatched. This area is estimated conservatively; w e have included in it all areas w here rocks younger than 2 Ma are exposed but only included areas w ith rocks betw een 2 and 6 million years old w here temperature profiles indicate that conditions are near isothermal. Areas of silicic volcanism in the Quaternary arc are show n in region. Names of hot springs are on Figure 4. 4. 1. The heat flow contours are based on 253 temperature profiles,101 of w hich have also been previously published and interpreted.

Because the anomalous heat discharge in the older ( > 6 Ma) rocks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advection from the younger rocks, w e ne

相关推荐

holocene是什么意思

holocene [英]u02c8hu0254lu0259usi:n [美]u02c8hɑlu0259u02ccsin, u02c8holu0259- adj. n. (地)全新世(的),全新统(的);全新纪
2023-06-24 16:10:092

全新世的介绍

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业革命后应该另分为人类世。其名称源自希腊语“u1f45λοu03c2”(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u03ccu03c2”(kainos,新的),意即“完全新近的”。全新世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详细研究全新世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至关重要。研究全新时气候变化的主要材料包括高纬度和高海拔冰芯,湖泊沉积物纪录,树轮,石笋及其他洞穴沉积物,高沉积速率的深海沉积物等。格陵兰岛的冰芯记录提供了年纪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它显示了自新仙女木事件以后全新世气温很稳定。但这种稳定的气温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有很多研究表明[2][3]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同样很明显,并且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目前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原因仍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2023-06-24 16:10:171

全新世有动物化石吗

有的,全新世的1万年中,人类消灭动物的速度比地球历史上任何时候动物消失的速度都快。所以有很多动物灭绝。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但也有人提出工业革命后应该另分为人类世。其名称源自希腊语“u1f45λοu03c2”(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u03ccu03c2”(kainos,新的),意即“完全新近的”。气候变化:过去认为全新世(Holocene)开始于1万年前(10kaBP),那是根据14C测定的,称为14C测年。后来发现14C年要经过树轮校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年代,即日历年。校正后全新世开始的日历年为11.5kaBP。全新世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的文明社会,当前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在全新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全新世
2023-06-24 16:10:311

地层地质年代:Qh 什么意思

第四纪Q,分为更新世Qp、全新世Qh
2023-06-24 16:10:464

全新世气候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过去认为全新世(Holocene)开始于1万年前(10kaBP),那是根据14C测定的,称为14C年。后来发现14C年要经过树轮校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年代,即日历年。校正后全新世开始的日历年为11.5kaBP。全新世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的文明社会,当前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在全新世。因此,认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说明全新世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地球气候的历史,至少近两百万年的历史。尽管这对于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而言几乎只相当于一天中几分钟短暂时间。 大约24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所谓第四纪,其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时间即周期以万年计,但是并不稳定。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在南极的冰芯氧同位素变化中表现最清楚,在深海沉积、黄土堆积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有关。由于这是米兰克维奇发现的,所以也称为米兰克维奇周期。最近一个旋回开始于约12万年前,那时地球气候与现代的温暖程度相当。到2.3万年前达到最冷,称为末次冰盛期。在每个10万年左右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温暖时期是比较短暂的,一般约1—2万年。而更多的时间处于降温过程中。但是温度的下降不是直线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波动组成。直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科学家还相信冰期的气候是持续的寒冷。但是后来发现冰期中也有相对温暖的时期。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古气候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末次冰盛期之后处于冰消期,北美的劳伦泰冰盖,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冰盖相继瓦解。但是,就在气候已回暖到接近现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气候波动,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为中心,气候迅速变冷。但是寒冷仅持续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后暖,所以称为气候突变。温度变化的幅度达到了冰期-间冰期旋回的3/4。这是末次冰期中最后1次气候突变。“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即进入全新世。 尽管在20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再把冰期看成持续的寒冷时期,也不再认为第四纪仅有4—5次冰期。但是,仍认为全新世的气候温暖而平和,没有大的气候波动。1995年O′Brien等首先根据格陵兰冰芯中海盐与陆源尘粉的变化,指出全新世可能有一系列的冷事件。以后国际上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最著名的是Bond等(1997)根据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冰岛火山玻璃和染赤铁矿等浮冰碎屑(IRD)确定的冷事件年表。冰岛及扬马延岛等地的冰川下滑到海中形成冰山,冰底携带了碎石颗粒,其中包括火山活动形成的玻璃和与赤铁矿摩擦而染红的碎石。当冰山融化时,冰底的碎石沉入海底。因此分析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的IRD,可以判断何时有大量流冰倾泻入北大西洋,也就是冷事件。在爱尔兰以西的地区沉积率超过了10cm/ka,所以隔0.5—1.0cm取样,使得沉积记录的时间分辨率达到50—100年。根据Bond等的研究全新世共发生9次冷事件,小冰期约出现于0.4kaBP。 近年来一系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亚非季风区的降水量变化也同冷事件有关。当北大西洋出现冷事件时,季风降水减少,即弱季风事件。例如Gupta等(2003年)对阿曼湾沉积的研究就很有代表性。深海沉积中保存了浮游有孔虫的记录。有的有孔虫的纪录与海水温度有线性关系,而海水温度取决于涌升,涌升的强度则依赖于海表的风力大小,也就是季风强度。因此,人们可以从过去近万年的有孔虫记录来推测当时季风的强度,确定弱季风事件。近来用大气环流模式所做的模拟研究表明,THC减弱北大西洋变冷,可能是亚非季风减弱的原因。因此,冷事件与弱季风事件出现时间的一致,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我国至少是最早注意到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国家之一。施雅风、孔昭宸主编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1992年)一书就明确指出4次冷事件,其出现的时间与Bond等在5年之后发表的北大西洋冷事件的14C年表十分接近。以后中国的诸多作者,根据冰芯、泥炭、孢粉、黄土、湖泊、冰川、雪线及考古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不少是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序列,证明全新世中国弱季风事件年表与北大西洋冷事件有很大的一致性。 全新世中的冷事件以及季风区的弱季风事件是与全新世的基本气候特征背道而驰的。全新世作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是不断为冷干气候事件打断。这些冷干事件一般只有几百年,短的也许只有1-2百年。但是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却有很大的影响。8.2kaBP的冷事件就可能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因为,在全新世中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人口也迅速增长。发生气候突变时,采集、狩猎不再能满足生活需要,再加上人口的压力,就可能成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动力。据吴文祥、刘东生的研究5.5kaBP的气候变冷在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及中国的文明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2—4.0kaBP的气候变干正当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国解体、埃及处于混乱的第1中间期、印度哈拉帕文明衰落。中华古文明也处于交替时期,经过动乱,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全新世大约出现于8kaBP、6kaBP以及4kaBP的3次气候突变有密切的联系。
2023-06-24 16:10:541

Holocence是什么意思啊,可能是国外的一个地名,我在字典上找不到

"Holocence" means "全新世"全新世分为全新世早期(距今11000~7500年)、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3000年)、全新世晚期(距今2500~现在)。
2023-06-24 16:11:023

Bon Iver的《Holocene》 歌词

歌曲名:Holocene歌手:Bon Iver专辑:iTunes SessionBon Iver - HoloceneSomeway, baby, it"s part of me, apart from meyou"re laying waste to Halloweenit"s on it"s head, it struck the streetyou fucked it friend,you"re in Milwaukee, off your feetand at once I knew I was not magnificentstrayed above the highway aisle(jagged vacance, thick with ice)I could see for miles, miles, miles3rd and Lake it burnt away, the hallwaywas where we learned to celebrateautomatic bought the years you"d talk for methat night you played me Lip Paradeand at once I knew I was not magnificenthulled far from the highway aisle(jagged, vacance, thick with ice)I could see for miles, miles, milesChristmas night,it clutched the light, the hallow brightabove my brother, I and tangled spineswe smoked the screen to make it what it was to benow to know it in my memory:and at once I knew I was not magnificenthigh above the highway aisle(jagged vacance, thick with ice)I could see for miles, miles, mileshttp://music.baidu.com/song/18033255
2023-06-24 16:11:092

holocene 中文歌词

Holocene 全新世Bon Iver百岁的妈妈可是一头白发?度过的生活是不是很艰辛?知识女性职场下班要顾家道教的修为让你高雅高贵很多的时候你是无怨无悔流离失所的孩子你给安慰氓留的人儿你给介绍工作很困难的时候你是乐呵呵垃下的活儿没人为你收拾圾下的债务你是一概还清
2023-06-24 16:11:162

人类世的历史沿革

自260万年前以来是第四纪。第四纪又分为两个世,一个叫更新世(The Pleistocene),一个叫全新世(The Holocene)。更新世指的是从260万年前到一万多年前的地质年代;而从一万多年前直到现在的则叫全新世。从地质学的角度看,人类生活的地质时期是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中的全新世。全新世是在一万多年前最近的一个冰川期结束后来临的,与其它的地质世动辄百万年甚至千万年的跨度相比,这似乎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地质时期。 因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人类已经成为了主导的地质学因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认为,人类已不再处于全新世了,已经到了“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的新阶段。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与更新世、全新世并列的地质学新纪元——“人类世”。地质学上,依据所对应地层的生命特征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是没有明显生命迹象的隐生宙,后面是有了明显生命痕迹的显生宙。显生宙中又根据动植物形态的重大变化划分出三个代,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兴盛和恐龙等爬行动物横行的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新生代则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兴盛的时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第四纪是现代动植物活动的时期,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从地质学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生活的地质时期是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中的全新世。2000年,为了强调今天的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克鲁岑指出:自18世纪晚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剧,人类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城市化的速度增加了10倍。更为可怕的是,几代人正把几百万年形成的化石燃料消耗殆尽。” “人类世”概括的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地质变化,其特征是从南极冰层捕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全球性增高。克鲁岑认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未来甚至在5万年内人类仍然会是一个主要的地质推动力,因此,有必要从“人类世”这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地球系统,重视人类已经而且还会将继续对地球系统产生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人类世”的概念提出之后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响应,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示认同。中国著名地球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指出,“人类世”虽然是地质学上的名词,但却提供了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视角,并认为这个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地质学上又一次飞跃,其意义可以与板块构造学说相提并论。
2023-06-24 16:11:231

《法官老爹》中出现两次的插曲叫什么名字?

现在也说不准。因为最新消息是说主角要去拍一部《法官老爹》的片子。而唐尼(主角)的另一部大福,3,华纳也开始准备剧本了。钢铁侠系列因该完结了。如果大致浏览一下3的剧情的话,就能知道再出下去也就没什么好看的了。总要给观众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嘛~
2023-06-24 16:11:374

我们目前属于什么地质年代?

我们目前属于地质年代的新生代中的第一纪 Holocene。 Holocene纪始于全新世结束约11,700年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新世纪末。它是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期。
2023-06-24 16:11:561

新生代的时代划分

新生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延续至今。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 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如今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如今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此,而在我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2023-06-24 16:12:091

第四纪下限与第四纪分期

1. 第四纪下限第四纪下限(Quaternary lower boundary)是第四纪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其下限年龄还没有达成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各持己见。所谓第四纪下限就是指第四纪的起始时间,或者新近纪(Neogene)与第四纪的分界(N/Q),也是上新世(统)(Pliocene)与更新世(统)(Pleistocene)的分界。世界各国学者都试图用全球性的地质事件,如气候、冰川、古生物、古人类、构造运动等,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但由于世界各地的地质背景、地理背景、气候环境等的差异,这些全球性的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不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穿时性,而且各地地质事件的表现及其强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第四纪下限年代的确定意见难以统一。(1)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确定第四纪下限,首先要有标志或依据,而这些依据或标志在界线附近应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研究领域或研究地区的差异,不同学者提出了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不同依据或标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冰川活动 这是早期第四纪下限确定的主要依据。按照一般的观点,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于气候的变冷在中低纬度的山岳地区发生了冰川活动,出现了与上新世完全不同的环境特征,因此,早期学者就依据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活动(贡兹冰期)来确定第四纪下限。后来发现,不仅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发现了更早的冰川活动,如多瑙冰期、拜伯冰期,而且在亚洲、北美等地也发现了早于 3MaB. P.的冰川遗迹,这使人们对先前确定的第四纪下限的年代产生了动摇。气候变冷 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是频繁交替的,至少有几十次的气候变冷事件。自上新世以来,发生了几次显著变冷的时期,如3. 40 MaB. P. ,2. 50~2. 60 MaB. P. ,1. 80~1. 90 MaB. P. ,1. 10MaB. P. ,0. 80Ma B. P. ,这些变冷事件都具有全球性,从高纬度到中低纬度,从陆地到海洋都有记录,甚至还有更早的全球性变冷事件。那么哪次气候变冷事件可作为第四纪的开始呢? 目前尚没有一致的意见。动物化石 主要是哺乳动物化石,因为无脊椎动物在第四纪时期演化的阶段性不明显。在传统上,把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而在上新世出现的是三趾马和乳齿象。在欧洲和亚洲,这条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有关在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真马、真象、真牛的报道,它们都出现在 2. 60MaB. P. 以来。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者通常采纳这个标志。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 第四纪有人称它为灵生纪或人类纪,说明人类出现和演化是在第四纪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在 20 世纪初,人类化石(直立人)的年代不早于 0. 70MaB. P. ,这与当时依据冰川活动确定的第四纪下限年代一致。但是随着后来的人类化石发现,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延伸,直立人可早到约 2. 0MaB. P. ,能人可向前延伸到 2. 5~3. 0MaB. P. 。如果把南方古猿也算上的话,那人类的历史至少可早到 4. 0MaB. P. ,有人认为人类的历史还会更早些。因此依据人类出现来划分第四纪下限,也是存在争议的。从现今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比较确定的最早石器是发现在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和奥莫,时代为 2. 50~2. 40MaB. P. 。这个时代与目前比较通用的第四纪下限年代相同。沉积-构造事件 第四纪的陆相地层非常发育,这与老地层有显著的不同。由于第四纪相对上新世有显著的环境变化,那么在陆相沉积中也有反应。在中国,值得注意的是黄土堆积,它不同于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是东亚季风的冬季风加强的结果,而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沉积类型的显著变化标志着地球表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与黄土堆积开始的同时,在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出现了巨厚的山麓砾石堆积,这也显著地不同于上新世以湖相沉积为主的特征。与沉积事件相伴随的是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事件,这是全球在新生代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之一,影响到北半球乃至全球的环境变化。研究表明,在经历了上新世一段夷平时期之后,青藏高原在 2. 60MaB. P. 前后隆升加速(青藏运动 B),快速地成为高原,影响东亚季风的形成。此外,北极冰盖和劳伦泰冰盖的扩张、北大西洋冰筏屑(ice-rafted deb-ris)沉积的出现和加强等对第四纪下限的划分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第四纪下限的确定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一两个标志就确定第四纪下限难免存在不足或有失其真实性,应考虑各方面的指标,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提出一个能耦合各种事件的第四纪下限方案。(2)第四纪下限的方案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依据,提出一些不同的划分方案,归纳起来有 4 种,但有的方案现今已不采用了,只作为第四纪内部的划分界线。为了便于了解第四纪下限划分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里还是把它列出来。0. 70~0. 80MaB. P. 这种划分方案是依据在中、低纬度山岳首次出现冰川活动而提出的。在 20 世纪初,依据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地质研究,把第四纪下限划在贡兹冰期的底界,相当古地磁极性年表的松山反极性时(Matuyama chron)与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 chron)的分界,年龄为 0. 78Ma B. P. ,或欧洲大陆的 “克罗默层”的底界,其年代为 0. 80Ma B. P. 。但现今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表明,早于贡兹冰期还有几次冰川活动,时代要比这早得多,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发现了早于这个时期的冰川遗迹,显然这个划分方案不符合现今的研究成果。目前这个方案几乎没人采纳,即使冰川学派也放弃这个方案。中国在 1948 年参加伦敦的国际地质大会时,就采纳了这个方案,但会议之后也放弃了。1. 80~1. 90MaB. P. 这个方案是在 1948 年的伦敦国际地质大会上,通过投票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有不少学者采纳这个方案,尤其是从事海洋第四纪研究或非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家基本采纳这个年龄值。在 2004 年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国际地层年表中,把更新世的下界定在 1. 806MaB. P. 。这条界线的划分是依据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卡拉布里层底部出现北方型喜冷软体动物冰岛北极蛤(Artica islandica)和喜冷有孔虫波罗的饰带透明虫(Hyalina balthica)为标志,其下为上新世的阿斯蒂层(阶)(Astian),即为 N/Q 的界线。这个划分方案的典型剖面是意大利的弗利卡剖面,对这个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在卡拉布里层(阶)底部一些喜冷的有孔虫大量涌现,而新近纪的超微钙质化石大量灭绝(图2-1),因此建议把 N/Q 界线划在卡拉布里层(阶)的底部,经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是松山反极性时的奥都威(也有译成奥杜韦、奥都维)亚时(Olduvai subchron)附近,年代约1. 80 ~1. 90MaB. P. 。在欧洲的陆相地层中,第四纪下限划在中维拉方(Middle Villafranchian)的底界,因为在中维拉方中出现了喜冷的动物以及真马、真象化石。在大洋超微钙质化石生物地层带中,相当 N21与 N22的分界。在非洲,直立人大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图 2-1 意大利弗利卡剖面的 N/Q 界限(据 Aguirre & Pasini,1985)2. 50~2. 60Ma B. P. 这个划分方案目前采纳的人比较多,尤其从事陆相沉积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科学家都倾向这个方案,但国际地层委员会并不承认这个界线。这个划分方案的主要依据是: 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 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 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 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涌现出大量的针叶树和草本植被,预示气候的恶化; 在哺乳动物群方面,真马、真象、真牛出现; 在非洲出现石器; 青藏高原隆升加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厚层的砾石沉积,东亚地区冬季风出现和加强,黄土堆积开始。在古地磁年表上为高斯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的分界,按照最新的测年为 2. 58MaB. P. 。2008 年出版的国际地层表第四纪下限采纳了这个划分方案。3. 20~3. 50MaB. P. 这个界限是第四纪跨越时间最长的一种方案,主要是一些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持这种观点,但采纳的人并不很多。在阿拉斯加发现 3. 5MaB. P. 的冰川活动的遗迹,全球也出现了降温事件,北大西洋的冰筏屑沉积出现,非洲出现了能人,在青藏高原发生了青藏运动 A,黄土高原的 C4 植物(主要是喜干的草本植物)大量扩展。这些都表明地球表层环境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第四纪下限的划分方案有 4 种,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第二种方案和第三种方案。现将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及其依据对比标示于图 2-2 中。(3)中国的第四纪下限问题中国第四纪下限的研究早在20 世纪初就做了不少工作,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以泥河湾盆地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南方开展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对云南元谋盆地的研究,建立了南方第四纪下限剖面。我国第四纪下限划分所采纳的方案,在 1948 年前、后有较大的变化。在 1948 年前,我国采纳的是 0.70MaB. P. 方案,在当时的伦敦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言的杨钟健教授就把 “中国猿人”置在了早更新世。但在 1948 年之后,我国的第四纪下限采纳了国际划分方案,即 1.80MaB. P. ,而目前倾向于2.60MaB. P. 。图 2-2 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及其依据对比北方的第四纪下限 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位于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村附近产泥河湾动物群的剖面。以泥河湾组的底界作为 N/Q 界线,年龄在2. 50~2. 60MaB. P. ,其重要的标志是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近些年,郑绍华研究员在泥河湾盆地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从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的角度出发,肯定了上述第四纪下限年龄值。在黄土高原,黄土堆积开始于古地磁年表上的高斯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的分界处,因此以午城黄土的底界作为第四纪的开始,年代在 2. 60MaB. P. 左右,其下为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在西北地区,以西域砾石层或玉门砾石的底界作为第四纪的开始。在华北平原,第四纪的下限可划在固安组上段的底部,或夏垫组的底部(北京平原区)。南方的第四纪下限 南方的第四纪下限以云南元谋盆地研究最深入,作为南方地区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发育在该盆地的地层是一套河湖相沉积,可分为 4 段,一、二段称为沙沟组,三、四段称元谋组。这两个组的分界约位于高斯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的分界处,因此一般把第四纪下限定在沙沟组与元谋组的分界部位,年代为 2. 60MaB. P. 。在沙沟组中未发现云南马(真马),而在元谋组中有云南马。但也有人把沙沟组和元谋组都归入第四纪,第四纪下限放在沙沟组的底界,这样第四纪下限的年代就早于 3. 00MaB. P. 。在南方地区还有不少洞穴地层,一般把广西柳城巨猿洞堆积作为第四纪的初期。后来发现的龙骨坡(重庆巫山)、龙骨洞(湖北建始,高坪组)的堆积都比较早,或许也可作为南方第四纪的开始。2. 第四纪分期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划分为两大时期,即更新世(Pleistocene,其代号为 Qp)和全新世(Holocene,其代号为 Qh),其地层相应地称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世又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Early Pleistocene,其代 号为 Qp1)、中 更 新 世(Middle Pleistocene,其代 号 为 Qp2)和 晚 更 新 世(LatePleistocene,其代号为 Qp3)3 个时期,其地层相应称为下更新统(Lower Pleistocene,其代号为 Qp1)、中 更 新 统(Middle Pleistocene,其代号为 Qp2)和上更新统(UpperPleistocene,其代号为 Qp3)。图 2-3 新生代分期及其年龄值各时期的分界年龄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但除第四纪下限年龄值的意见差别较大,其他几个时期的分界年龄值还是比较统一的(图 2-3)。本教材的第四纪下限年龄采用高斯正极性时与松山反极性时的分界,即 2. 60MaB. P.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在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 0. 78MaB. P. 。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3 个时期。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 0. 13MaB. P. ,相当 MIS5(MIS 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全新世从 0. 01MaB. P. 开始,并可三分,即全新世早期(10~8. 0kaB. P. ,Qh1)、全新世中期(8. 0~3. 0kaB. P. ,Qh2)和全新世晚期(3. 0 ~0kaB. P. ,Qh3)。3. 第四纪年表尽管第四纪跨越时间不长,与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但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生物演化、气候变迁、冰川旋回、人类文化演化等。这些地质事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都不一样,构成一个从早期到晚期的演进序列,显示了第四纪各时期的有机界和无机界特征,若给这些地质事件贴上时间标尺,就构成了第四纪年表(图2-4)。图 2-4 第四纪年表及地质事件
2023-06-24 16:12:221

末次冰消期是不是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消期一般是LGM以来至全新世(Holocene),大约18-10ka BP末次间冰期一般又称为Eemian, 大约130~115ka BP
2023-06-24 16:12:302

地球历史的第几纪?

地球历史的第几纪目前正处于新生代的第一纪,即 Holocene。 Holocene纪始于全新世结束约11,700年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新世纪末。它是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期。 这个纪其实是从冰河世结束后开始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全新世纪末是指最近的约10,000年。
2023-06-24 16:12:372

张虎才是什么职业

张虎才张虎才,陕西省凤翔县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全职引进到云南师范大学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引进后拟开展云贵高原典型湖泊记录的过去湖泊保护与西南季风演变;湖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大江、大河和湖泊水量变化与气候;湖泊沉积建造于水量突变时间(气候与构造突变事件)等方面的研究。中文名:张虎才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陕西省凤翔县出生日期:1962年职业:教师代表作品:《兰州城市地貌及社会环境问题》研究领域:湖泊沉积,全球变化,环境地球化学职称:研究员教育及学术背景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年7月至1986年9月,兰州大学地质系任助教1986年9月至1988年12月,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第四纪沉积与环境》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9年1月起,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任教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讲师,主讲《第四纪沉积与地貌》1995年1月起任兰州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主讲《环境地球化学》2003年10月起任兰州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环境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全球变化》和《专业外语》.2004年3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1月起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兼职教授2004年11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云南高端引进人才.全职引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果与荣誉科研交流1988年8月起承担了《中德干旱区古环境重建》国际合作研究,并任《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该项国际合作研究的合作双方是兰州大学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研究所H.-J.Pachur教授和B.Wünnemann博士等,1995年8月起,德方合作单位扩大到柏林工大,波兹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哥廷根大学,洪堡大学等单位,对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相临的居延海地区,祁连山地区,新疆搏斯腾湖等地区古环境演变历史进行研究。1991年至2000年期间,先后10余次赴德交流及开展实验室工作。1993年1-2月和1994年2-3月受DFG和NSFC的共同资助,两次赴非洲撒哈拉沙漠进行横穿东北撒哈拉古湖泊与环境的野外考察工作。1999年2月-2002年6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做博士研究工作,导师为前任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主席,著名古气候(米兰科维奇天文理论)专家AndréBerger教授。论文题目:ImpactofsurfacealbedoandvegetationontheresponseoftheLLNclimatemodeltotheastronomicalforcing。研究方向:距今2000年以来欧亚大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在鲁汶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2002年8-9月间,应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冯兆东博士邀请,赴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进行湖泊钻孔岩心提取工作。完成了在蒙古北部GunNurLake7.48m连续钻孔岩心的提取和附近地区30.6m黄土剖面连续样品的采集。自1990年以来承担,参加并完成了包括西安黄土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及重点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973等10余项研究课题。如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要工作成就1990年以来承担,完成20余项基金.其主要代表性的工作成就包括:1.通过对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临区多年的深入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特别是腾格里沙漠在晚更新世(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曾发育大面积古湖泊。通过仔细认真的室内实验分析及研究,确立了"腾格里大湖期"的时空范围,建立了腾格里大湖演化的年代序列。推测当时腾格里沙漠及邻区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均降水量比现今高250~350mm,年均气温较现今高1.5~3.0℃,为一较温暖的半湿润气候环境。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演化的不稳定性和古湖泊的游移性。正在开展古居延海和柴达木盆地晚更新世湖泊与气候演化的对比工作。2.通过对南至秦岭山地武都黄土剖面,九州台黄土剖面,沙漠边缘武威黄土剖面,腾格里沙漠内部白碱湖钻孔剖面(深70米)和巴丹吉林沙漠西北古居延海钻孔(深220米)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及与洛川黄土剖面,达里架山晚更新世冰碛堆积的对比,证实了中国黄土物质的广源性。指出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在第四纪期间,特别是在距今100万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是物质积累区而非中国黄土沉积的主物源区。3.通过气候模拟研究,指出欧亚大陆2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变化,是造成全球,特别是北半球近2000年以来(至工业化革命,1850年以前)降温趋势的主要驱动力。给出了1700年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量。《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双驱动模式》的提出将为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争论的热点问题(Science,Nature)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我们加入到世界性的争论舞台上去。发表论文及著作论文⒈张虎才,张林源.兰州城市地貌及社会环境问题,兰州学刊,1987,No.6,105-111(ZhangHucai&ZhangLinyuan,LanzhouUrbanGeomorphologyandSocialEnvironmentalProblems,JournalofLanzhou,No.6,105-111,inChinese,1987)⒉ZhangLinyuan&ZhangHucai,QuaternarysysteminGongwanglingArea,Lantian,Shaanxi.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SpecialIssueontheLanzhouFieldworkshoponLoessGeomorphologicalprocessesandHazards.27-36(inEnglish,1989)⒊ZhangHucai&ChenFahu,JiuzhoutaiLoessprofileinLanzhou,Gansu.PRChina.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SpecialIssueontheLanzhouFieldworkshoponLoessGeomorphologicalprocessesandHazards,72-80(inEnglish,1989)⒋ZhangLinyuan&ZhangHucai,DanxiaLandformsinNortheasternAreaofQinghaiProvince,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SpecialIssueontheLanzhouFieldworkshoponLoessGeomorphologicalprocessesandHazards,120-121(inEnglish,1989)⒌张虎才,张林源,张维信,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碳氧同位素及黄土沉积环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6⑶.117-1⒍张虎才,张林源,Mahany,W.C.,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1991⑴.79-86⒎张虎才,九州台黄土剖面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及其气候意义,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9⑶.232-240⒏张虎才,钱方.元谋盆地元谋组地层的裂变径迹年代数据,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⑴.147-148(ZhangHucai,QianFangandChenHuailu,FissiontractdatingdataofYuanMuFormationinYuanMuBasin,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30⑴,147-148,inChinese,1994)⒐张虎才,干旱区地学问题及晚更新世气候环境全球对比-特殊例证研讨会简介,国际学术动态.1994⑵.12-12,11⒑H.-J.Pachur,B.Wünnemann,ZhangLinyuan,ZhangHucaiandMaYuzhen,FloodplainsedimentsonthedividebetweenHuangHeandChangJiang,GansuProvince,NWChina,Geojournal34⑴,97-106⒒H.-J.Pachur,B.Wünnemann&ZhangHucai,LakeevolutionintheTenggerDesert,NorthwesternChinaduringthelast40,000years,QuaternaryResearch44,178-180(1995)⒓张虎才,武都黄土剖面稀土元素研究,地球化学.1996,25⑹.545-551(ZhangHucai,AstudyonREEofWuduLoess.Geochemica.25⑹.545-551(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6)⒔张虎才,撒哈拉沙漠东北部苏丹境内东西断面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与环境,中国沙漠1996,16⑶.241-245(ZhangHucai,TheCharacteristicsofsandgrainsfromNortheasternSaharaandtheirFormationMechanismandEnvironment.JournalofDesertResearch.16⑶,246-251,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6)⒕张虎才,武都黄土堆积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⑴,105-114,1997(ZhangHucai,AstudyonloesssedimentationandenvironmentalchangesinceLatePleistoceneinWuduarea,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33⑴,105-11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7)⒖张虎才,B.Wünnemann。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年代及高湖面期的初步确定。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⑵,87-91,1997(ZhangHucai&B.Wünnemann,PreliminarystudyonthechronologyoflacustrinedepositsanddeterminationofhighpaleolakelevelinTenggerDesertsinceLatePleistocene,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33⑵,87-91,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7)⒗张虎才。沙哈拉沙漠东北部全新世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国沙漠。17⑶,291-294,1997(ZhangHucai,HoloceneclimaticEnvironmentandHumanActivitiesinNortheasternSaharaDesert.JournalofDesertResearch.17⑶.291-29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7)⒘张虎才,李吉均,马玉贞,曹继秀,王乃昂。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学报。15⑷,152-158,199(ZhangHucai,LiJijun,MaYuzhen,CaoJixiu&WangNaiang,AstudyonElementalGeochemicalcharactersofWuweiLoessSectioninSouthvicinityofTenggerDesert.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15⑷,152-158,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7)⒙张虎才,史正涛,戴雪荣。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冰心,深海沉积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⑷,107-115,1997(ZhangHucai,ShiZhengtao&DaiXiurong,Theclimaterecordsofdeepseaoxygenisotopestage5:adetailedcorrelationbetweenWuduloess,icecorefrompolarglaciersanddeepsea,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33⑷,107-115,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997)⒚王乃昂,张虎才,曹继秀,李吉均,马玉贞。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初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⑷,144-146,1997(WangNaiang,ZhangHucaiCaoJixiu,Lijijun&MaYuzhen,PrimarystudyonpaleomagnetochronologicalstratigraphyofWuweiloesssectioninsouthernvicinityofTenggerDesert,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33⑷,144-146,inChinese,1997)⒛B.Wünnemann,H.-J.Pachur&ZhangHucai,ClimaticandenvironmentalchangesinthedesertsofInnerMongolia,China,sincetheLatePleistocene.InQuaternaryDesertsandClimaticChanges(Alsharhan,A.S.,Gleenie,K.W.,White,G.L.andKendall,C.G.St.C.eds.),Balkema,RotterdamanandBrookfield,1998,381-394)21.张虎才,马玉贞,李吉均,B.Wünnemann。腾格里沙漠南缘全新世古气候变化初步研究。科学通报。43⑿,1252-1257,1998(ZhangHucai,MaYuzhen,LiJijun&B.Wünnemann,AprimarystudyontheHoloceneclimaticchangeinsouthernvicinityofTenggerDesert,ChineseScienceBulletin,inChinese,vol.43,no.18,1998)22.张虎才。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稀土元素及黄土沉积模式。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⑷,1998(ZhangHucai,TheREEofWuweiloessatsouthvicinityofTenggerDesertandamodelforloessaccumulation,JournalofLanzhouUniversity,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vol.43,no.4,1998)23.张虎才,沙哈拉沙漠东北部全新世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国沙漠,17⑶,291-294,199724.ZhangHucai,ClimaticchangeandhumanactivitiesofNortheasternSaharainHolocene,ActaGeographicaSinica,Vol.8,No.4,199825.马玉贞,张虎才,李吉均,Pachur,H.-J,Wünnemann,B.,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植物学报,40⑼,871-879(MaYuzhen,ZhangHucai,LiJijun,H.-J.Pachur&B.Wünnemann,AstudyonthepalynofloraandclimaticenvironmentduringLatePleistoceneinTenggerDesert,ActaBotanicaSinica,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Vol.40,No9,1998,871-879)26.PengJinan,ZhangHucai&MaYuzhen,LatePleistocenelimnicostracodsandtheir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intheTenggerDesert,northwesternChina,ActaMicropalaeontologicaSinica(微体古生物学报,inEnglish),vol.15,no.1,1998,22-3027.H.C.Zhang,MaYuzhen,LiJijun&B.Wünnemann,TheHolocenepalaeoclimaticchangeinsouthernvicinityofTenggerDesert,ChineseScience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inEnglish,1999,vol.44,no.6,550-556)28.H.C.Zhang,Y.Z.Ma,B.Wünnemann,H.-J.Pachur,AHoloceneclimaticrecordfromaridNorthwesternChina,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62,2000,389-40129.H.C.Zhang,PachurH.-J.,WünnemannB.,LiJ.J.,MaY.Z.,J.X.Cao,D.F.Mu,ChenG.J.,andFangH.B.,LateQuaternarydevelopmentandlevelsofpalaeolakesinTenggerdesert,NWChina,2004,(Palaeogeo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inprinting)30.H.C.Zhang,BerndWünnemann,YuzhenMa,Hans-J.Pachur,StephenStokes,JijunLi,YuanQi,GuangjieChen,andHongbingFang,Lakelevelandclimatechangebetween42,000and18,00014CyearsBPinTenggerdesert,NWChina,2002(QuaternaryResearch58,62-72)31.H.C.Zhang,YuzhenMa,BerndWünnemann,Hans-J.Pachur,JijunLi,YuanQi,GuangjieChen,andHongbingFang,AbruptclimatechangesduringlastglacialperiodinNWChina,2001,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Vol.28,No.16,3203-320632.MischikeS.,Riedel,F.,Schudack,M.,andZhang,H.2000,TheHoloceneHistoryofsomeLakesintheChineseGobiDesert:ReviewandNewData.In8ThInternationalPaleolimnologySymposium,Kinston(Canada),Abstract:6333.冯兆东,陈发虎,张虎才,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中国沙漠,20⑵,172-177(Zhao-dongFeng,Fa-huChen,Hu-caiZhangandYu-zhenMa.2000,ContributiontoglobalchangeofMongolianPlateauandLoessPlateauintheLastGlaciationandInterglacialperiods.JournalofDesertResearch,Vol.20,No.2,172-177)34.ZhangHucai,MaYuzhen,PenJinlan,LiJijun,CaoJixiu,ChenGuangjie,FangHongbing,MuDefen,H.J.Pachur,B.Wünnemann&FengZhaodong.2002,Palaeolakeandpalaeoenvironmentbetween42-18kaBPinTenggerDesert,NWChina.ChineseScienceBulletin,Vol.47,No23,1946-1956.35.张虎才,马玉贞,彭金兰,李吉均,曹继秀,祁元,陈光杰,方红兵,穆德芬,H.J.Pachur,B.Wünnemann,冯兆东.2002,距今42~18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科学通报,第47卷,第24期,1847-1857。36.MingTan,TungshengLiu,JuzhiHou,Xiaoguang,Qin,HucaiZhang,TieyingLi,CyclicRapidWarmingontheCentennial-ScaleRevealedbya2650-yearStalagmiteRecordofWarmSeasonTemperature.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3,30⑿,19.37.MAYuzhen,ZHANGHucai,H.-J.Pachur,B.Wünnemann,LIJijun&FENGZhaodong.2003.LateGlacialandHolocenevegetationhistoryandpaleoclimateoftheTenggerDesert,northwesternChina.ChineseScienceBulletin.Vol.48No.14,1457-1463.38.YuzhenMa,HucaiZhang,Hans-J.Pachur,BerndWünnemann,JijunLi,ZhaodongFeng.2004.ModernPollen-BasedInterpretationsoftheMiddleHolocenePaleoclimate(8500to3000yrcalBP)intheSouthernmarginoftheTenggerDesert,NWChina.(TheHolocene,inprinting).39.汪卫国,冯兆东,李心清,张虎才,马玉贞,安成帮,郭兰兰.蒙古北部GunNuur湖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突发事件。科学通报,2004,49⑴,27-3340.W.-G.Wang,Z.-D.Feng,X.-Q.Lee,H.C.Zhang,Y.Z.Ma,C.B.An,L.L.Guo,HoloceneabruptclimateshiftsrecordedinGunNuurlakecore,NorthernMongolia.ChineseScienceBulletin,2004,49⑸,520-526著作⒈张虎才编著,1997。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基础。兰州:兰州
2023-06-24 16:12:501

圣贤地区为什么会有灾难发生

圣贤多本来是好事,但是另外一个叫庄子的圣人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道家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是平衡的、循环的,和那些立言、立功、立德的圣人同时出现的,常常还会伴随有动荡、混乱、无序甚至死亡。所以,中原地区历来也是四战之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023-06-24 16:12:583

地质年代表的地质年代命名

年表中各个宙、代、纪、世、期或时都有自己的名称,用于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质时空的发展程度, 一般以首先研究这一时期岩石的地点来命名,现将某些专家所广泛使用的各个时期之名称概述于下 。 显生宙从今至古包含:新生代 : 第四纪(Quaternary)——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随着科学发展还将细分。 第三纪(Tertiary)——现已细分为新近纪(Neogene)和古近纪(Paleogene)。 中生代: 白垩纪(Cretaceous)——按英吉利海峡两岸主要由白垩土地层构成而命名。 侏罗纪(Jurassic)——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罗山(现译为汝拉山)地层研究而命名。 三叠纪(Triassic)——当初按德国南部地层的三分性特点而命名。 古生代: 二叠纪(Permian)——最初得名于乌拉尔山西坡的彼尔姆州,“二叠”因该时代德国南部地层可分为上下两套而得名 石炭纪(Carboniferous)——因英格兰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层而得名。石炭纪早期也称“两栖动物时代”。 泥盆纪(Devonian)——是因英国西南部泥盆州(现译为德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也称“鱼类时代”。 志留纪(Silurian)——名称来自大不列颠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奥陶纪(Ordovician)——名称来自大不列颠的古老部落(奥陶部落) 寒武纪(Cambrian)——是因英国的寒武山脉(今译坎布连山脉)而得名。 新生代从今至古包含:第四纪 全新世(Holocene) 更新世(Pleistocene) 新近纪 上新世(Pliocene) 中新世(Miocene) 古近纪 渐新世(Oligocene) 始新世(Eocene) 古新世(Paleocene) 全新世从今至古包括: 亚大西洋期(Subatlantic)——2500年前至今 亚北方期(Subboreal)——5000~2500年前 大西洋期(Atlantic)——8000~5000年前 北方期(Boreal)——9000~8000年前 前北方期(Preboreal)——11700年~9000年前
2023-06-24 16:13:061

boniver主要经历

boniverBonIver,美国独立民谣乐队,2006年组建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奥克莱尔,由主唱贾斯汀·弗农(JustinVernon)和不固定的乐手组成,唱片公司为Jagjaguwar。2008年,以首张专辑《ForEmma,ForeverAgo》正式出道。2009年,发行EP《BloodBank》。2011年,发行同名专辑《BonIver》。2012年,获得第54届格莱美奖最佳新人奖。2016年,发行第三张专辑《22,AMillion》。2019年,发行第四张专辑《i,i》,该专辑获得第62届格莱美奖“年度专辑”及“最佳另类专辑”两项提名。2020年,发行公益单曲《PDLIF》。外文名:BonIver国籍:美国职业:独立民谣乐队代表作品:BonIver、22,AMillion、i,i主要成就:第54届格莱美奖“最佳新人”唱片公司:Jagjaguwar早年经历高中到大学期间,主唱贾斯汀·弗农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成立了MountVernon和DeYarmondEdison乐团。2005年,乐团DeYarmondEdison离开威斯康辛州,前往北卡罗来纳州寻找更多机会。随着乐队活动的不断开展,成员由于艺术兴趣的日渐不同而分道扬镳,弗农也和女友分手,并患上肝脏疾病,因此他回到威斯康辛州,在他父亲的小木屋里静养数月,并在此契机下创作和录制了许多歌曲。也是在这段时间里,贾斯汀·弗农想到了“BonIver”这个名字。当时正值冬季,他受到电视剧《北国风云》中台词“希望下一个冬天是一个‘bonhiver"(法文,意指“美好的冬天”)“的启发,便敲定了“BonIver”这个名字,准备继续展开音乐活动。演艺经历2007年7月,乐队在网络上公开首张专辑《ForEmma,ForeverAgo》,专辑中的许多歌曲均是贾斯汀·弗农静养期间所写,乐队也凭借该专辑逐渐获得了主流媒体和唱片公司的关注。10月,乐队与独立唱片公司Jagjaguwar签约。2008年2月19日,乐队通过Jagjaguwar唱片公司正式发行首张专辑《ForEmma,ForeverAgo》,获得美国滚石、Pitchfork等在内的主流乐评的高分评价。4月28日,发行单曲《SkinnyLove》。12月3日,为宣传专辑,乐队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演唱会。2009年1月20日,发行EP《BloodBank》,于发行首周凭借2.3万的销量获得公告牌专辑榜第16位。2011年6月17日,发行同名专辑《BonIver》,该专辑于发行首周凭借10万4千张的销量获得公告牌专辑榜亚军,由此刷新乐队在该榜的最高排名。7月22日,开始举办为期5个月的巡回演唱会。2012年2月13日,获得第54届格莱美奖“最佳新人”奖,乐队的同名专辑获得“最佳另类专辑”奖,收录曲《Holocene》获得“年度制作”和“年度歌曲”两项提名。6月19日,发行现场专辑《iTunesSession》。同年,乐队开展为期半年的巡回演唱会,在演唱会结束后,乐队进入休止状态。2014年,为电影《心在彼处》演唱歌曲《HeavenlyFather》,该曲收录在电影原声音乐专辑中。2015年7月18日,在威斯康辛州的奥克莱尔音乐节上演唱两首歌曲,这是乐队时隔三年后的首次现场演出。2016年2月21日,开始举办为期半个月的亚洲巡回演唱会,举办地点包括中国台湾、日本东京等。5月27日,开始举办为期4天的“‘Cercle"Concerts”演唱会。9月30日,发行第三张专辑《22,AMillion》,专辑围绕对自我理解的追寻过程和信仰的最后归宿,风格趋于实验,并加入了电子乐、嘻哈等音乐元素;专辑于发行首周获得公告牌专辑榜亚军,后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另类专辑”的提名。12月,为宣传专辑,开始举办为期三个月的世界巡回演唱会。2017年年初,取消在欧洲的巡演。7月,在欧洲重启巡回演唱会,后举办北美巡回演唱会。2018年5月24日,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巡回演唱会。2019年3月27日,开始春季巡回演唱会。8月9日,发行第四张专辑《i,i》,为“季节三部曲”中的秋季篇;专辑获得第62届格莱美奖“年度专辑”、“最佳另类专辑“、“最佳唱片包装”三项提名,专辑收录曲《Hey,Ma》则获得“年度制作”提名。11月,公开专辑收录曲《Naeem》的MV。2020年3月25日,受新冠疫情影响,延迟原定于春季举办的欧洲巡演。3月27日,发行EP《BloodBank》的十周年纪念版。4月17日,发行公益单曲《PDLIF》。主要作品音乐作品演唱会记录获奖记录人物评价化名为BonIver的美国独立唱作人贾斯汀·弗农有着一把绝对优美和敦厚的嗓音,这让他的作品在和声和假声的转换方面尤为出众(新浪评)。这位住在威斯康辛州小木屋里胡子拉碴的壮汉,用原声吉他和鼓唱传统民谣,感觉再自然不过;而当他决定不再循规蹈矩,拓宽艺术流行的领域时,成品既出乎人的意料,包含大量处理过的人声、合成器、采样、电子节拍,甚至噪音,又仍然是他——热爱假声与和声,音乐里的稍纵即逝之感未变(澎湃评)。
2023-06-24 16:13:181

日本自古至今曾有多少城市曾经成为首都呢?

Q:日本自古至今曾有多少城市曾经成为首都呢? A: 可以肯定的是不止上面那位所说的 至少上面漏了鼎鼎大名的奈良县(京都之前的首都地方)uff61另外 最早的第一个首都原来更是在今大阪市的难波宫;其他尚未听过 但原来曾当过首都的地方包括滋贺县(当时称近江)及兵库县神户市uff61不过 总括而言 首都都离不开这几过县市:大阪 奈良 滋贺 京都 兵库 最后就是现在的东京uff61 最后 请以上朋友不要把战国织田信长的安土城 丰臣秀吉的大阪城 及德川的伏见城都乱放在内 那些只是大名的居城;但实际上自室町幕府到德川幕府末期 明治维新之时皇帝都是居在京都城 这一点请确实留意(本人从前有看日本战国史 现在少了)uff61 请参阅下文 有关日本历史与迁都之事: 依时代来分 日本早期的几个时代分别是: ◥ 一 ▌旧石器 [きゅうせっき] 时代 (约一万三千年前) 这大约是冰河时期第四纪的更新世 (Pleistocene) 末到全新世 (Holocene) 初的时期uff61 ◥ 二 ▌縄文 [じょうもん] 时代 (约一万三千年前~约一万年前) 这时期出土的陶器有绳子般的花纹装饰 (Cord Marked Pottery) 所以叫 "绳文" 由于区域发展有先后之别 最晚可延伸到约三千年前uff61 ◥ 三 ▌弥生 [やよい] 时代 (约西元前三~五世纪到西元后三世纪) 1884 年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的贝冢发现的陶器文化 用发现地来命名uff61 ◥ 四 ▌古坟 [こふん] 时代 (西元三世纪到西元六世纪末) 这个时期的特色是专门用来埋葬部族首长的古坟 外型前方后圆 分布范围在东北地方到九州之间uff61古坟时代也称为大和 [やまと] 时代 "大和" 是指被群山包围的地方 也就是今天的奈良県地区uff61 ◥ 五 ▌飞鸟 [あすか] 时代 (西元六世纪末到西元八世纪初) 飞鸟是地名 相当于今天的奈良県高市郡明日香村附近uff61 飞鸟时代是日本艺术史与建筑史的开端 这个时期出了许多有名的人物 像是圣徳太子uff64以及日本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uff61 这几个时代的分界并不像后来以首都所在而决定 而且这段期间首都也移来移去改了好几次 依序分别是: (1)难波宫(大阪府大阪市) - 4世纪 - 难波高津宫(日本第一个首都) (2)飞鸟宫(奈良県明日香村)- 592年~645年 - 豊浦宫、小垦田宫、冈本宫、板盖宫 (3)难波宫(大阪府大阪市)- 645年~655年 - 难波长柄豊埼宫 (4)飞鸟宫(奈良县明日香村)- 655年~667年 - 川原宫、后冈本宫 等 (5)大津京(滋贺県大津市 滋贺県乃是从前的近江区域)- 667年~672年 - 近江宫 (6)飞鸟宫(奈良县明日香村)- 672年~694年 - 飞鸟浄御原宫 (7)藤原京(奈良县橿原市)- 694年~710年 (8)平城京(奈良县奈良市)- 710年~740年 ◥ 六 ▌奈良 [なら] 时代 (710 AD ~ 794 AD) 西元 710 年元明天皇将首都迁往平城京 也就是今天的奈良県奈良市 所以叫奈良时代uff61 其实奈良时代还迁了很多次都 不过就一直在大阪uff64奈良uff64京都uff64滋贺这几个地方换来换去而已 总之绕了一大圈终究还是回到老地方来uff61 (9)平城京(奈良县奈良市)- 710年~740年 (10)恭仁京(京都府加茂町)- 740年~744年 (11)难波京(大阪府大阪市)- 744年~744年 (12)紫香楽宫(滋贺县甲贺市信楽)- 745年1月~5月 (13)平城京(奈良县奈良市)- 745年5月~784年 (14)长冈京(京都府长冈京市)- 784年~794年 ◥ 七 ▌平安 [へいあん] 时代 (794 AD ~ 1185 AD) 本来西元 784 年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 但是监造者藤原种継疑似被天皇的弟弟早良亲王暗杀 桓武天皇就流放早良亲王uff61 早良亲王含恨而死 据说阴魂不散害得皇后和皇太子都生病 最后桓武天皇不得已 只好在西元 794 年将首都迁往平安京 也就是今天的京都uff61据说平安京经过精密的阴阳道计算 左青龙 (鸭川) 右白虎 (山阳道与山 *** ) 后玄武 (船冈山) 前朱雀 (巨琼池) 就是希望各种妖魔鬼怪 相关的故事在阴阳师系列的书里都有讨论uff61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时代 今天的京都比当年的平安京要大得多 平安京自北至南共有九条东西向的大路 取名就是简单明了的一条大路uff64二条大路这样编下去uff61 皇宫就在一条大路和二条大路之间 现在叫做京都御苑 当年最南只到九条大路 差不多在今天的京都车站附近 不过现在已经不只九条了uff61 西元 1180 年时首都曾短暂地迁到福原京 大概是今天的神户附近 可是才短短五个月又迁回京都了 不清楚是什么原因uff61 (15)平安京(京都府京都市)- 794年~1180年 (16)福原京(兵库県神戸市)- 1180年6月~1180年11月 再下来就进入混乱的幕府封建时代 但在这段混乱的时间内 竟都不约而同以京都作为首都!! ◥ 八 ▌镰仓 [かまくら] 时代 (1185 AD ~ 1333 AD) 西元 1185 年源平合战 平家将战败投海而亡 源赖朝从此在镰仓建立了镰仓幕府 直到 1333 年后醍醐天皇发动政变推翻幕府为止 共 149 年uff61 ◥ 九 ▌室町 [むろまち] 时代 (1338 AD ~ 1573 AD) 由于后醍醐天皇在第一次王政复古之后推动建武新政 武士的地位受到压迫 因此西元 1336 年足利尊氏成立幕府逼大覚寺统的后醍醐天皇退位 拥立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成立北朝uff61 后醍醐天皇虽然被迫逃离京都 但象征天皇权力的三神器还在他手上 结果他跑回大和 (奈良) 成立了南朝 日本从此进入分裂的南北朝时期uff61 所谓的 "持明院统" 跟 "大覚寺统" 指的是天皇世系的血统 第 88 代后嵯峨天皇有两个儿子都当了天皇 分别是第 89 代的后深草天皇跟第 90 代的亀山天皇 后深草天皇这一系的子孙都算持明院统 亀山天皇的子孙则是大覚寺统uff61 分裂了将近 60 年之后 南朝势力渐渐衰弱 最后在西元 1392 年南朝的后亀山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 日本恢复统一uff61 虽然南北朝时期天皇分为两个系列 但因为都是后嵯峨天皇的子孙 因此日本还是号称天皇制度万世一系uff61 室町幕府在京都 像京都的金阁寺就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手笔 之所以叫室町是因为足利将军官邸叫 "室町殿" (今京都市上京区)uff61 在长达 235 年的室町时代中 最后 80 年又称为戦国时代uff61 自从足利义满去世之后室町幕府就纷纷扰扰每况愈下 西元 1467 年发生応仁の乱 从此日本进入戦国时代uff61 ◥ 十 ▌安土桃山 [あづちももやま] 时代 (1573 AD ~ 1603 AD) 西元 1573 年武田信玄病死 织田信长少了一个心腹大患 从此势力渐渐壮大 最后终于结束戦国时代统一天下uff61 西元 1582 年织田信长的家臣明智光秀叛变 织田信长死在本能寺uff61 豊臣秀吉是织田信长的部属 得到消息之后在五天之内行军 两百公里 冲回京都 (中国大返し) 并打败明智光秀 最后在西元 1590 年豊臣秀吉统一天下uff61 豊臣秀吉的根据地是桃山城 (即伏见城) 因此从 西元 1582 年本能寺之变到 1598 年豊臣秀吉去世共 16 年称为桃山时代uff61 另外织田信长的根据地是安土城 因此两人统一天下的这段时期合称为安土桃山时代uff61 ◥ 十一 ▌江戸 [えど] 时代 (1603 AD ~ 1867 AD) 从西元 1603 年德川家康在江户 (今东京) 成立幕府 到 1867 年明治天皇大政奉还为止称为江户时代uff61 幕府时代从此结束 后续的时代依天皇年号分别称为明治uff64大正uff64昭和uff64与平成时代uff61 自从西元 794 年桓武天皇定都平安京开始 一直到西元 1868 年明治维新迁都东京为止共 1074 年间 京都是日本史上维持最久的首都uff61之后由1868年一直到今天 日本才以东京(原名江户 作国都后始命名 原为德川幕府重地)作为首都uff61 (17)平安京(京都府京都市)- 1180年11月~1868年 (18)东京府(东京都千代田区)- 1868年5月~  ※(东京府)东京市(东京都千代田区)- 1889年5月1日 ~ ※东京都35区<东京都直辖的旧东京市35区>(东京都千代田区)- 1943年7月1日~ (因为东京府东京市这一名字在1943年被废 改为东京都;从前的东京市就是现在东京都23区区域一带) ※(东京都)东京<东京23特别区>(东京都千代田区)- 1947年3月15日~ (当初都市是设在东京都千代田区22区。1947年8月1日始设在23区。)  此外 1894年时 在日清甲午战争中 因为军事关系 明治天皇曾将首都转移往广岛县广岛市 但这只是临时首都而已。 参考: (1)wretch.cc/blog/koshiyen&article_id=5718091(2)ja. *** /wiki/%E6%97%A5%E6%9C%AC%E3%81%AE%E9%A6%96%E9%83%BD(日本维基) 平城京奈良时代的京城。地处今奈良市西郊。710年(和铜三年)元明天皇迁都于此。选择定都于此是受到道教思想「藏风得水」的风水观念影响。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其规模东西约4.2公里,南北约2.7公里。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 京都(日语:きょうと、罗马字:Kyōto (说明 · 关于)),是日本历史上的城市,于794年起被多次被定为日本的首都-「平安京」,成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当时称为「京之都」,因此「京都」后来成为了此城市的专有名词。 名称 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的洛阳和长安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中国王朝的都城,最初平安京在仿照中国城市建设时,分为东西两部分时,西侧的右京仿自长安,因此称为「长安」,东侧的左京仿自洛阳,故称为「洛阳」。然而,右京的「长安」地区由于多为沼泽地未能顺利开发,最后实际的市区只有左京的「洛阳」。所以京都也被称为「洛阳」,城市内各地区至今仍留有洛中、洛西、洛南、洛北等称呼,而前往京都则被称为「上京」或「上洛」。 大阪城,位于日本大阪市中央区(古属摄津国东成郡)的大阪城公园内,为大阪名胜之一,和名古屋城、熊本城并列日本历史上的三名城,别名「金城」或「锦城」。在桃山时代是丰臣秀吉的本据城,丰臣家灭亡后成为德川幕府控制西日本大名的重要据点。 概要 大阪城的大手门与千贯橹日语表记 日语原文 大阪城、大坂城 假名 おおさかじょう、おおざかじょう(古时) 罗马字 u014csaka-jō u014czaka-jō 大阪城矗立于上町台地北端,北临淀川,居交通要津,最早为羽柴秀吉在大抵统一天下后所建,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曾多次毁于天灾兵祸又重修改建,今日之大阪城为昭和年间以钢筋水泥复筑,1997年日本 *** 指定为登录有形文化财。 「大阪」在明治维新前写作「大坂」,维新后忌于「坂」字可拆为「士反」,有「武士叛乱」之讳,因此改名为「大阪」,「大坂城」也因而更名为「大阪城」。不过讲述更名前的历史时仍会以旧写「大坂城」称之,以示时代区别。 安土城(あづちじょう),因织田信长往返京都和本城歧阜的时候,需寄宿安土渔村的安养寺,因此在信忠继任家督后,信长便命信忠和秀吉在安土修筑新城。 修筑安土城,动用了一万名民工,还请京都等地优秀建筑师献计。安土城位于海拔一百多公尺的山顶上,七层楼的建筑高六十五公尺。城下有大道贯穿,沿路兴建民居、寺庙和武将居所。 1576年,信长将本城迁至安土。原因包括安土城北临琵琶湖,向西直达京都。而安土城靠近羽柴秀吉之长滨城、明智光秀之阪本城,联络两人也较方便。 另外,若要从安土城直接发兵攻打中国毛利氏、甲斐武田氏、越后上杉氏也极为方便。信长的武器工厂位于长滨城下的国友村,离安土城较近,也便于管理。 1582年 本能寺之变后 安土城遭织田信雄以大火烧毁 这个日本史上第一名城从此烟消云散。 伏见城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初期的城堡。别名为桃山城或伏见桃山城。现时在京都府的伏见区。 于1592年开始建成,本来是被破坏的聚乐弟的一部份,在指月山建成。但是在1596年,发生伏见大地震,于是在桃山﹙今木幡山﹚建造新的城池。于1600年,伏见城被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包围,守将鸟居元忠奋战下,力战十多天,但是最后西军战胜,西军最后因为使用火计而决定将其烧毁。 在1601年,德川家康下令重建,于1603年,家康创立幕府,在这里进行仪式,伏见城也是德川家康的东西,主要是监视丰臣秀赖的行动。但是在大阪之阵[1]以后,大阪城取其为之,重要性大减。 终于在1626年,德川家光下令废城。其材料,则为其他城堡和寺院增建,废城后,原城址成为了梅花田。伏见城天守于1964年在别郭重建。在2003年1月,该区打算建成一个主题公园,但是在民众反对下而取消。 东京(日语假名:とうきょう,罗马拼音:Tōkyō)为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的都市。明治维新后即成为日本的实质首都所在地至今,同时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中心。 在正式的行政区划定义上,东京指的是东京都。有关对于东京(有时包括周边地区在内)的各种称呼所指涉的范围,以及东京都的行政区划范围,请参见下方的定义与行政区段落。 概况 西新宿高楼群东京都的总面积为2 162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巿、5个町和8个村,并与周边的千叶、神奈川、埼玉…等县构成「首都圈」。目前东京都约有1 255万人口(相当于全日本的1/10),整个东京都会区(包括横滨等周边都市)总人口高达3 375万,是全球最大的都会区。 每天约有数百万人从首都圈外围地区通勤至东京上班,使得东京的中心区域白天经常人声鼎沸,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则转移至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区域,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东京不但人口密集,同时也是各种物资与各类资讯的巨大集散地。除了长期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要地之外,近年来亦成为亚洲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心。仅管东京在都市发展上如同许多国际大都市,经常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仍旧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与一些传统仪式、活动,现代与传统共存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征。 概况 西新宿高楼群东京都的总面积为2 162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巿、5个町和8个村,并与周边的千叶、神奈川、埼玉…等县构成「首都圈」。目前东京都约有1 255万人口(相当于全日本的1/10),整个东京都会区(包括横滨等周边都市)总人口高达3 375万,是全球最大的都会区。 每天约有数百万人从首都圈外围地区通勤至东京上班,使得东京的中心区域白天经常人声鼎沸,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办公大楼林立的区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则转移至银座、涩谷、六本木、台场等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区域,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东京不但人口密集,同时也是各种物资与各类资讯的巨大集散地。除了长期作为亚洲金融、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要地之外,近年来亦成为亚洲流行文化的传播中心。仅管东京在都市发展上如同许多国际大都市,经常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仍旧保留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与一些传统仪式、活动,现代与传统共存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大特征。 [编辑] 定义 东京都行政区划一般习惯称呼的「东京」通常指的是地名,而非行政区名,范围上不一定只包含东京23区或东京都。下面有几种广、狭不同的定义,用以界定对于东京的各种称呼所指涉的范围: 东京都心:东京都中心区域最主要的三个区—千代田区、中央区与港区。 东京圈:从东京都心向外扩张,半径70km同心圆范围内的区域。 首都圈:除了东京都之外再加上千叶、神奈川、埼玉、茨城、群马、栃木、山梨等县(日本「八大区域」划分中的「关东地方」则排除山梨县)。 东京都:区域范围与过去的「东京府」相同,但在地方自治体系上则不同。 东京都特别区:俗称东京23区,相当于过去东京市(存续于1889年~1943年间)辖下的35区,也是比较狭义的「东京市区」所指之范围。 旧东京15区:包含上述23区当中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文京区、台东区全区与新宿区、墨田区、江东区局部区域,是1889年东京市最初成立时的管辖范围。 参考: zh. *** /
2023-06-24 16:13:361

国外素食者

为什么要素食?看看这些网站吧。http://hi.baidu.com/hyuansky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26967121_7_1.htmlhttp://www.veg520.com/
2023-06-24 16:13:443

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被sci收录的期刊有哪些?英文全名是什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可投稿期刊  推荐度 期刊名称(Journal name) Sci指数* 杂志影响力** 例文 链接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agroforestry systems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climate research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zeitschrift fur pflanzenernahrung und bodenkunde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journal of hydrology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holocene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field crops research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euphytica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ecological modelling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chemosphere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aquaculture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applied soil ecology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2023-06-24 16:13:541

Nature: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地表气温全时空重建

重建地球过去的气候,特别是针对仪器观测之前的地球气候,是了解自然气候变率的关键。地质记录是承载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但其呈现的结果往往在空间上很难连续,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为古气候模拟提供了重要手段,其模拟结果可直接给出时空连续的气候分布。然而由于地质记录与气候模式各自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二者之间的对比一直乏善可陈,甚至结论相左。古气候模拟先驱John E. Kutzbach曾指出气候研究必须将模拟与记录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气候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将地质记录与模拟结果结合,使其更全面地还原地球 历史 气候是当今古气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在最近的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学者们基于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中的资料同化技术将地质记录(树轮、冰芯、珊瑚同位素等)约束、融和模拟结果获得了过去千年以来的全球网格化的古气温序列(Hakim et al., 2016,Tardif et al., 2019);这一方法的应用开辟了古气候重建领域的新天地(Tierney et al.,2020)。 近日,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团队Mattew B. Osman博士、Jessica E.Tierney博士等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Zhu Jiang博士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团队Robert Tardif、Gregory Hakim等学者再次利用资料同化方法,将过去24000年(24 ka)以来的500多组海温重建序列与17组氧同位素耦合模型试验结果相融合,获得了首套高时间分辨率(200年)的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网格化分布的气温再分析场(LGMR),为理解末次冰盛期以来气候变化响应外部强迫提供了重要依据。 Osman等的结果显示从24 ka至17 ka左右,地球一直处在寒冷的冰期状态;从16.9 ka开始,全球范围的冰消期突然建立,全球气温快速回升;在经历千年尺度的新仙女木冷事件后(12.8 ka-11.7 ka),地球气候进入了向现代间冰期的最后过渡阶段,从早中全新世开始至工业革命前,全球增温幅度放缓,但仍保持0.5 的显著弱增温(图1)。Osman等认为,2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可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1) 冰盖及温室气体变化导致的辐射强迫;2)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变化叠加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基于其重建的气温序列结果,Osman等进一步指出,与过去24 ka地球 历史 气候相比,现代气候变暖的速度和幅度都是非同寻常的,这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相呼应。 与已有的地质记录重建相比,Osman等重建结果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早中全新世至工业革命前这一时期(图2)。基于海洋及陆地记录重建的气温序列均显示,从早中全新世开始(7 ka)至工业革命前,全球地表气温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图2红色曲线;Marcott et al., 2013; Kaufmann et al., 2020);而Osman等的重建则与瞬变模拟TraCE的结果较为一致(图2蓝色曲线;Liu et al.,2009),呈现缓慢增温的状态。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地质记录点位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全球平均计算存在偏差。值得注意的是,Osman等的重建结果的可靠性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该套同化结果均是基于iCESM1.2/1.3单一的模式,虽然作者用了不同验证方法来强调结果的可靠性,但这的确需要后期更多的模式工作进行验证;此外,Osman等的工作只融合了海温重建资料信息,并未加入陆地的重建资料,这势必会对现有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未来研究工作中可以继续探讨的方向。 总而言之,Osman等的工作是地质记录与模拟结合的成功典范,它不仅为人们研究24 ka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古气候学者重建更深时的地球气候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Hakim G J, Emile‐Geay J, Steig E J, et al. The last millennium climate reanalysis project: Framework and first resul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16, 121(12): 6745-6764. Kaufman D, McKay N, Routson C, et al. Holocen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a multi-method reconstruction approach[J]. Scientific Data, 2020, 7(1): 1-13. Liu Z, Otto-Bliesner B L, He F, et al. Transient simulation of last deglaciation with a new mechanism for Bolling-Allerod warming[J]. Science, 2009, 325(5938): 310-314. Marcott S A, Shakun J D, Clark P U, et al. A re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nd global temperature for the past 11,300 years[J]. Science, 2013, 339(6124): 1198-1201. Osman M B, Tierney J E, Zhu J, et al. Globally resolved surface temperature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J]. Nature, 2021, 599: 239-244.(原文链接) Tardif R, Hakim G J, Perkins W A, et al. 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 with an expanded proxy database and seasonal proxy modeling[J]. Climate of the Past, 2019, 15(4): 1251-1273. Tierney J E, Zhu J, King J, et al. Glacial cooling and climate sensitivity revisited[J]. Nature, 2020, 584(7822): 569-573.
2023-06-24 16:14:001

科学家研究海底化石,证明现代地球温度是1万年以来最热的时期

  根据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12000年中导致温度升高的一些关键机制,表明目前全球年均温度是过去一万年来最热的时期。   这个长期存在的谜团被称为“全新世(指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开始于12000 10000年前持续至今)温度难题”(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一些怀疑论者认为气候模型对未来变暖的预测是错误的。罗格斯大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前一个冰期残余冰盖的冷却作用,全新世前半期比工业时代更冷。正如气候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暖确实是由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这消除了人们对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中的关键作用的任何怀疑。   科学家们利用生活在海洋表面的有孔虫单细胞生物的海洋钙质(含碳酸钙)化石,重建了地球上最近两个暖期的温度 历史 ,即12.8万年前至11.5万年前的最后一个间冰期和全新世。为了获得这些化石,科学家们在罗格斯领导的国际海洋发现计划第363次远征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塞皮克河口附近收集了海底沉积物的核心。岩芯的特点是沉积物迅速堆积,科学家们得以重现西太平洋暖池的温度 历史 ,暖池密切跟踪全球温度的变化。   最后一个间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温度是如何演变的是有争议的。一些数据表明,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不超过全新世早期暖期的温度,称为“全新世热盛期”,随后全球开始降温。在过去的一万年中,后工业时代的变暖确实加速了长期以来的变暖趋势。研究也强调了季节变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北半球的夏季,首次利用季节性温度得出年平均值。( E Small Data )
2023-06-24 16:14:071

新生代的含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50.html?wtp=tt
2023-06-24 16:14:162

南海北部DSH-1C柱状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罗祎1,苏新,陈芳2,黄永样2罗祎(1982-),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方面研究,E-mail:wulude@163.com。1.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摘要:对取自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四号沉积体”DSH-1C柱状样进行了沉积学和磁学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探讨了该柱状样沉积物磁性特征其纵向变化,及其与该区沉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DSH-1C柱状样自上而下共划分3个岩性单元,表层沉积物为全新世MIS1期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的深海-半深海沉积;中部含数层重力流沉积夹层,为晚更新世MIS2期沉积;底部为晚更新世MIS3期黏土质粉砂。该柱状样x值平均值为1.72×10-7m3/kg。所有样品的IRM 均已达到SIRM的80%以上,S300的最小值为0.605。该柱状样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极少,以低矫顽力矿物为主;该柱状样磁性特征在陆源物质输入较多的间冰期(MIS1和MIS3期),磁性参数值较高;反之,在MIS2磁性参数值较低,可能与冰期该区陆源物质减少有关。此外,该岩心柱中富含有孔虫壳体或双壳碎屑的重力流层沉积物的磁性参数值低,与这些逆磁性碳酸盐组分的增加有关。关键词:磁性特征;粒度分析;晚更新世;东沙;南海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in Core DSH-1 C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Luo Yi1,Su Xin1,Chen Fang2,H uan Yongyang21.School of Ocean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Abstract:A study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at the piston core DSH-1C from deep sea area of Dongsha,the South China Sea was carried out.The 626cm-core were subdivided into three lithologic units:Holocene clayey silt (Unit I,MISl) at the top interval of the core; late Pleistocene turbidity sequences characterized by 3 to 4 major sand layers in the middle interval(Unit Ⅱ,MIS2) ; and then the lowest sequences composed by clayey silt interbedded with thin silty sand or silt layers (Unit Ⅲ,MIS 3)..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Xfor the sediments is 1.72×10-7m3/kg,and all samples show high values of IRM,over 80‰f sediment SIRM,while the minimum of S300for all samples is 0.605.According to magnetic properties obtained,it was inferred that sediments from the core contained very rare magnetic minerals.Lowest values of magnetic properties (X,NRM and SIRM) were observed in the intervals of Unit Ⅱ,where turbidity layers containing abundant calcareous foraminifera shells occurred,indicating the dilution of carbonate in these sediment layers.On the other hand,higher values those parameters were seen in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MIS l and MIS3) ,probably due to more terrigenous debris input during warm periods in this area.Key word:magnetic properties ; grain size;late Pleistocene; Dongsha area; South China Sea0 引言环境磁学自20世纪80年代确立至今逐渐形成了一门以磁性测量为核心手段,磁性矿物为载体,利用磁学的方法去研究环境作用、环境过程和环境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1-3]。海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亦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深海岩心沉积物或浅表沉积物磁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年代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变化,去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1-6]。当前,在对海洋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的研究中,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物源和环境的改变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及应用。其他磁性参数(如:天然剩磁、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等)也逐渐被引入到海洋沉积物的矿物学、古地磁学、次生变化及成岩过程等的研究中[4-12]。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中,探讨了水合物赋存区沉积物的磁性参数(主要以磁化率为代表)及其与自生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代表)的关系[13-15]。本文为首次在南海水合物赋存区进行柱状岩心沉积物的磁性研究。将利用环境磁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对来自南海北部水合物赋存区获得的DSH-1C重力柱状样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对比研究,来探讨该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磁性参数变化的因素及其与沉积环境变化的关系,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获得该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1 样品与方法1.1 样品来源DSH-1C保压重力活塞柱状样全柱长626 cm,由2006年“海洋四号”科考船取自南海北部陆坡,东沙海域“海洋四号沉积体”气体水合物调查区,水深3 000 m。该区冷泉活动的证据首先由“海洋四号”科考船发现,2004年中德合作SO177航次“太阳号”科考船对“南海北部陆坡甲烷和天然气气体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的调查获得更多证据,并命名为“海洋四号”沉积体[16-17]。该区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东部,台湾海峡北岸,构造上属于被动大陆边缘,毗邻台湾岛西南的外滨增生楔。水深在1 500~3 000 m之间,平均水深大于2 500 m[16](图1)。研究区海底具有强似海底反射层(BSR)的地震反射特征。在海底电视对海底的调查中,发现该区有深水冷泉双壳类、菌席。对SO177航次GC10站位[16](图1)的岩心描述中提到该区沉积物中有因甲烷气体胀气形成的裂隙结构。其孔隙水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也在一些深度表现出孔隙水氯离子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并由甲烷通量推测该站位深部存在甲烷源。图1 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四号沉积体”水深图及DSH-1C、SO177-GC10站位示意图1.2 研究方法对DSH-1C柱状样描述其岩性特征、照相后,按10 cm间隔取样,取样厚度为2 cm,得到共计63份沉积物样品,对其进行了磁学、粒度和碳酸盐含量测试。1.2.1 岩石磁学方法对DSH-1C柱状样的磁学参数进行了磁化率(X)、天然剩磁(NRM)、非磁滞剩磁(ARM)、等温剩磁(IRM)及饱和等温剩磁(SIRM)的测试。所邻近的SO177-GC10柱状样已有对有孔虫AMS14C年龄的测试结果[16],其底部年龄为50~60 ka,属于布容正极性期,因此未对DSH-1C柱状样的磁倾角方向进行考虑。环境磁学样品直接用无磁性立方盒封装,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低温烘干(小于40℃)。(1)磁化率测量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实验中心进行,利用KLY-4S卡帕桥磁化率仪测得全部样品的质量磁化率。(2)样品剩磁及退磁参数测量均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进行。2G-755R岩石超导磁力仪上完成,对所有样品进行天然剩磁测量,然后进行退磁。仪器测量范围2.0×10-12~2.0×10-4Am2;灵敏度1.0×10-12 Am2。除490cm处样品测量值为2.37×10-4Am2超出量程仅作参考,320cm处由于电脑故障测量值未被保存外,其余61份样品测量值最小值为1.36×10-6Am2,最大值为1.18×10-4Am2,为可信值。一般的海洋沉积物样品经过15~25 m T的交变退磁,即可获得特征剩磁,故选择0、5、10、15、20、25、30、40、50、60、70m T的退磁步骤。240 cm和320 cm处由于电脑故障测量值未被保存外,获得61份样品的特征剩磁。(3)应用2G-760超导磁力仪,在外加90 m T交变场叠置0.1 m T的直流场下测定样品的非磁滞剩磁。仪器测量范围1.0×10-7~1.0×10-2Am2;灵敏度2.0×10-12Am2。全部样品测量值最小值为3.96×10-5Am2,最大值为2.68×10-3Am2,为可信值。(4)为保证对样品饱和等温剩磁的测量值在2G-760超导磁力仪量程范围内,对测量样品质量进行缩减。用Model660 Pulse Magnetizer在1.7 T磁场下进行磁化,后在2G-760超导磁力仪上测量饱和等温剩磁。全部样品测量值最小值为1.38× 10-4Am2,最大值为9.08×10-3Am2,为可信值。将样品置于100、300 m T的反向磁场中磁化得到全部样品的等温剩磁(IRM-100、IRM-300)。定义S300=(-IRM-300)/SIRM,计算得到S300。1.2.2 粒度分析粒度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利用英国马尔文公司Mastersize2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测试。本文样品没有进行有机质和钙质组分的去除,希望得到沉积物全部碎屑的粒度特征,所以进行了全粒级的粒度分析。方法为:取2 g左右待测样品放入20 m L的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浸泡,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分散。测试前加入0.5 mol/L的六偏磷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分散,测试中未进行超声处理。1.2.3 碳酸盐含量测试碳酸盐含量测试也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利用容量法测试。因部分样品含有较多钙质生物壳体,为保证样品测定的准确性,每份样品至少取3份进行平行测定。2 结果与讨论2.1 岩性及粒度特征DSH-1C柱状样沉积物的主要岩性为灰绿色黏土质粉砂,中间夹有数层富含有孔虫及生物碎屑的粗粒粉砂质夹层,部分层位夹有灰黄色或灰黑色细层,黏性较大,下部有皲裂现象和气胀孔结构。根据岩性和粒度变化可将该岩心自上而下分为3个岩性单元(Ⅰ-Ⅲ) ( 图2)。图2 DSH-1C柱状样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岩性单元I(0~约152 cm)为含有孔虫粉砂,砂粒组分中含有较多的有孔虫,因此与碳酸盐含量变化对应。岩性单元Ⅱ(约152~470 cm)以富含大量生物碎屑(双壳、腹足等壳体)及有孔虫砂黏土质粉砂为主要特征。砂层及黏土质粉砂层交替。岩性单元Ⅲ(约470~620 cm)为含深灰黑色粉砂质夹层的黏土质粉砂。沉积物中钙质组分相对较低,也较稳定。2.2 年代确定表1 SO177-GC10浮游有孔虫AMS14C年龄数据[16-17]图3 DSH-1C与SO177-GC10柱状样岩性、粒度分析、对比曲线图(左图据文献[17])采用SO177航次在“海洋四号”沉积体获得的GC10表层柱状沉积物样浮游有孔虫AMS14C年龄数据(表1)[16-17]。据Zhang等[17]研究,GC10柱状样的3个岩性单元(图3左图),上部为全新统沉积,中部和下部为更新统顶部沉积。两者分界以富含有孔虫和生物碎屑层末次出现为标志。通过与GC10进行对比可以得出:DSH-1C柱状样沉积物在约152 cm深度下部富含有孔虫和生物碎屑砂的首次出现为标志。152 cm之上为全新统沉积,之下为更新统顶部沉积(图3)。其中岩性单元Ⅱ为末次冰期MIS2时期的沉积,而岩性单元Ⅲ为MIS3时期的沉积。2.3 磁学结果图4为DSH-1C柱状样磁学参数测试结果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其中X、NRM、ARM和SIRM记录天然物质的磁性变化与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含量、种类、粒度等相关。一般来说,通过计算得到S300的大小与沉积物中中低矫顽力磁性矿物和高矫顽力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呈正比例关系[18]。本文主要探讨DSH-1C柱状样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含量变化。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其岩性特征,可将DSH-1C柱状样的磁学参数特征分为Ⅰ(0~152 cm)、Ⅱ(152~470 cm)、Ⅲ(470~626 cm)3段。图4 DSH-1C柱状样磁学参数(X、NRM、ARM、SIRM和S300)随深度变化图Ⅰ段(0~152 cm):该深度段X的变化范围为(2.37~4.84)×10-7m3/kg,波动幅度较大且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NRM、ARM和SIRM数值曲线特征与X变化趋势相一致。此深度段样品的S300在0.925~1.00变化。Ⅱ段(152~470cm):该深度段X、NRM、ARM和SIRM平均值明显降低,整体数值趋于平稳。X平均值为1.10×10-7m3/kg。ARM平均值在1.17×10-7Am2/kg,比上一段减少87.6%。SIRM平均值为6.54×10-6Am2/kg,比上一段平均值减少57.5%。此段S300波动幅度大,全柱最小值0.605出现在330cm。Ⅲ段(470~626cm):X、NRM、ARM 和SIRM 数值相对上一段升高,有明显波动。全柱最大值出现在490 cm处,其X、NRM、ARM 及SIRM 均显示为最大值。S300与上两段明显不同,变化幅度很小,呈稳定趋势。由于天然物质的磁化率主要取决于其中磁性矿物的含量,如果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很少,磁化率则非常弱。主要是顺磁性矿物乃至逆磁性矿物对磁化率做出的实际贡献[1-2]。综合3个深度段, DSH-1C柱状样X值最大值仅为6.02×10-7m3/kg,平均值为1.72×10-7m3/kg。可见该柱状样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极少。天然样品S300,低矫顽力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其值接近于1,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如赤铁矿)其值则低于0.5[9,18]。DSH-1C柱状样S300的最小值为0.605,并且所有样品在300 T外加磁场下获得的IRM均已达到SIRM的80%以上。由此该柱状样沉积物中以低矫顽力的软磁性矿物为主。此外,该柱状样沉积物X、NRM、ARM 和SIRM随深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以上这些特征表明磁性矿物的含量是该研究区沉积物磁性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2.4 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本文选取磁性参数X和S300,结合已得到的沉积特征和古海洋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图5)。图5 DSH-1C柱状样x、S300、黏土体积分数和碳酸盐体积分数随深度变化图2.4.1 磁性参数的变化磁化率为代表的海洋沉积物的磁性参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得知本文研究区沉积物磁性特征主要受到磁性矿物含量的影响。总体趋势来看,岩性单元Ⅰ和Ⅲ区间内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含量要高于岩性单元Ⅱ内沉积物。并且,在沉积物黏土粒级(体积)百分含量较高的层段沉积物磁化率数值相对较高。这一变化趋势与南海南部NS93-5孔[19]、东帝汶海MD98-2172岩心[12]和东海内陆架EC2005孔的部分层段[20]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对台湾海峡西部外海表层沉积物[21]和墨西哥湾陆坡表层沉积物[15]的磁化率的研究中,也发现沉积物粒度越细,其磁化率数值越高。在同一岩性单元内沉积物的磁性主要受到碳酸盐含量和碎屑矿物含量2个因素的影响。以岩性单元Ⅱ内沉积物为例:首先,在碳酸盐含量高的层段区间,X值相对较低(图5中阴影部分),这是由于碳酸盐是逆磁性矿物,对磁化率等磁性参数的贡献极小,并且碳酸盐含量的大幅增加稀释了沉积物中黏土粒级含量,使得相应层段的沉积物磁性相对较低。其次,在黏土粒级含量相对较低的层段,X值却相对较高(图5中虚线框部分)。具有这一特征的深度区间,通过对沉积物岩性观察、沉积物图片观察和粒度分析结果得出这些深度区间内粉砂含量高,含有相对大量碎屑矿物。可认为该深度区间碎屑矿物含量对沉积物磁性参数有重要的贡献。该柱状样S300比值在碳酸盐含量较高的重力流沉积层段比值较小,在碎屑矿物含量较高的层段比值较大。这一特征仍然显示了磁性参数与碎屑矿物含量的关系。2.4.2 磁性参数变化与沉积环境通过与SO177航次GC10站位沉积学和古海洋学结果[16-17]相对比,可以得到DSH-1C柱状样3个岩性单元从下到上分别为MIS3期到MIS1期的沉积记录。在该沉积期间内,据前人研究[17,22-23],MIS1期(冰后期)为全新世高海面暖时期,MIS2期为末次冰期,MIS3期为末次间冰期。从图5可见,气候最暖时磁性参数值最高,末次冰期磁性参数最低,而末次间冰期较高。在海洋沉积物中磁性矿物来源除海底火山和热液成岩作用带来的磁性矿物之外,其中主要是通过风、河流、冰川的搬运作用以及海岸的侵蚀作用,将陆源碎屑搬运至海洋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其他也有生物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自生磁性矿物。目前研究认为,陆坡海洋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主要来自于陆源,而其磁性参数(如磁化率)与沉积物中陆源物质丰度相关[1-2,4,9,19]。前人在对黄土磁性矿物揭示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中[24]提出,温暖潮湿的气候促进黄土的化学风化形成磁性较强的古土壤,而寒冷时期的黄土磁性较弱。由此可推知,物源区碎屑矿物自身的风化过程因气候冷暖改变而产生的磁性差异,输入海洋中也可能导致温暖时期的海洋沉积物磁性较强,反之在寒冷时期较弱。因此,研究区内,气候温暖间冰期河流的淡水输入量较大,带来较多的陆源物质[23],表现为磁性参数的相对高值。这一特征在碎屑矿物含量较高的层段(如490 cm深度区间)有明显的表现:沉积物中除含有较多碎屑矿物之外还含有少量木屑,具有陆源碎屑的特征相应其磁性也表现为高值。在寒冷的MIS2期间,淡水输入减少,同时海平面的降低,也增加了离开陆地的距离,整体陆源输入的不足导致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小,该岩心中此期的磁性参数值最低。此外,该地史时期内海平面为最低,有数层来自陆架的重力流沉积层[16-17,23,25-28],这些重力流层中含有大量的有孔虫和生物碎屑[26-27]。它们的存在使得这些层中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增加,同时也是导致这些重力流层中磁性最低的原因。3 结论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DSH-1C柱状样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磁学分析结果、碳酸盐含量的分析,通过与相邻站位SO177-GC10站位沉积物岩心的对比,得到以下认识:1)DSH-1C柱状样为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深海—半深海沉积,主要岩性为黏土质粉砂,中间夹有数层重力流沉积物。2)DSH-1C柱状样沉积物的磁性特征随深度变化的特征,显示其主要受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影响;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十分稀少,以低矫顽力软磁性矿物为主;沉积物磁性垂直变化与黏土粒级含量变化相似,并且受到碳酸盐稀释作用和碎屑矿物含量的影响。3)DSH-1C柱状样在气候温暖的MISl冰后期(0~约152 cm),海平面最高,陆源输入量最大,沉积物磁性参数值最高;MIS2末次冰期(约152~470 cm深度区间),海平面最低,陆源输入不足,磁性参数最低;MIS3末次间冰期(约470~626 cm深度区间),气候相对较暖,海平面较高,磁性参数较高。参考文献[1]Evans M E,Heller F.Environmental Magnetism: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nvirom-agnetics[M].London:Academic Press,1986:1-127.[2]Thompson R,Oldfield F.Environmental Magnetism[M].London:Allen&Unwin,1986:7-174.[3]姜月华,殷鸿福,王润华.环境磁学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J]地球学报,2004,25(3):357-362.[4]周元涛,张玉芬.环境磁学及其在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7,4(6):533-540.[5]Rao V P,Kessarkar P M,Patil S K,et al.Rock Magnetic and Geochemical Record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the Eastern Arabian Sea:Dia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1ogy,Palaeoecology,2008,270:46-52.[6]Kanamatsu T,Ohno M,Acton G,et al.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Gardar Drift Sedimentary Sequence,Site IODP U1314,North Atlantic:Implications for Bottom Current Change Through the Mid-Pleistocene[J].Marine Geology,2009,265:31-19.[7]贾海林,刘苍宇,张卫国,等.崇明岛CY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4,22(1):117-123.[8]李萍,李培英张晓龙,等.冲绳海槽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5,50(3):262-268.[9]孟庆勇,李安春,靳宁,等.东菲律宾海柱状沉积物的磁性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3):57-63.[10]孟庆勇,李安春,李铁钢,等.东菲律宾海沉积物200ka以来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及其年代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39(1):24-34.[11]顾家伟,王张华,李艳红,等.东海外陆架前孔沉积物的岩性和磁性特征及成因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6,8(5):269-276.[12]李海燕,张世红,方念乔.东帝汶海MD98-2172岩心磁记录与还原成岩作用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7,27(6):1023-1030.[13]Novosell,Spence G D,Hyndman R D.Reduced Magnetization Produce by Increased Methane Flux at a Gas Hydrate Vent[J].Marine Geology,2005,216:165-274.[14]Larrasoana J C,Roberts A P,Musgrave R J.Diagenetic Formation of Greigite and Pyrrhotite in Gas Hydrate Marine Sedimentary Systems[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07,261:350-366.[15]Ellwood B B,Balsam W L,Roberts H H.Gulf of Mexico Sediment Sources and Sediment Trends from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Samples[J].Marine Geology,2006,230:237-248.[16]黄永样,Suess E,吴能友,等.南海北部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地质——中德合作SO-177航次成果专报[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20-191.[17]Zhang Haiqi,Su Xin,Chen Fang,et al.Last Glacial LowSea-Level Turbidites Recorded in the Abyssal Cold-Seep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in press).[18]Dekkers M J.Environmental Magnetism:An Introduction[J].Geologie in Mijinbouw,1997,76:163-182.[19]杨小强,李华梅,周永章.南海南部NS93-5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22(1):31-37.[20]孟庆勇,李安春,徐方建,等.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研究[J].科技导报,2009,27(10):32-37.[21]杨黎静,汪卫国.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J]沉积学报,2009,27(4):26-33.[2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编著.古海洋学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241-248.[23]周斌,郑洪波,杨文光,等.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物源及古环境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8,28 (5):407-413.[24]邓成龙,刘青松,潘永信,等.中国黄土环境磁学[J].第四纪研究,2007,27(2):193-210.[25]石学勇.南海北部深水区SO177航次沉积物粒度及微结构分析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26]张富元,张霄宇,杨群慧,等.南海东部海域的沉积作用和物质来源研究[J].海洋学报,2005,27(3):79-90.[27]陈芳,苏新,D Nurnberg,等.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26(6):9-17.[28]Chen M T,Huang C Y,Wei K Y.25,000-year Late Quaternary Records of Carbonate Preserv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997,129:155-169.
2023-06-24 16:14:301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具体事例)

南方干旱,北方大雪,沙尘呼啸,地震频发,如今,整个大自然的异常现象令我们人类目不暇接。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本周部分科学家及政府官员将齐聚加利福尼亚州的阿西罗马,商讨地理工程学(geoengineering)在未来是否会对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这一议题。然而,如今事实情况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人类在过去已对地球做出了许多地理改造,并且负面效应也已出现。  据悉,人类的文明社会,当前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在全新世(Holocene)。全新世开始于1万年前,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不断建设水利、开垦良田、建造城市,并且形成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地对地球进行了各种地理工程改造。全新世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人类改造地球会造成何种后果还不得而知,但科学家认为,目前全新世已不复存在,人类目前处于人类世 (Anthropocene)。这是一个新的地质纪元,在这个纪元,人类的活动正威胁着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此外,人类此前对地球所做地理工程学改造已出现弊端。以下是《连线》评出的人类在全新世对地球做出的六项地理工程学改造。  1、排水改造据悉,科学家把人类能够接触到的湖泊、河流及含水土层等淡水资源统称为“蓝水”。目前,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的“蓝水”资源都已被人类开发利用。此外,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流域盆地在未能达到海洋之前就已被抽干。  如果仅从局部区域来看,淡水资源被排干会影响当地的气候环境。比如说,中国长江上建造的三峡大坝就使得下游山谷地区的温度出现下降,进而使得谷内降水量也跟着减少。哈萨克斯坦对咸海(Aral Sea)的开发利用也使当地夏冬两季温度变化骤然加大,降水量更是不断减少。  不过,如今排水改造工程仅仅是在局部地区引发了气候变化,至于会对全球气候造成何种影响,目前科学家还未能查明。珊瑚礁减少  澳大利亚大堡礁出现白化现象。   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全球珊瑚礁的减少速度是所有物种当中最快的。然而,珊瑚礁实际上是海洋中的雨林、是构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在过去的50年内,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渔猎以及海洋酸化等因素所致,全球珊瑚礁覆盖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一。此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珊瑚种类已濒临灭绝。   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种能够调节营养物及能量流动的生物学机制。不过,很久以前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已使得海洋生态系统丧失了这种调节能力。因此,从目前来看,尽管珊瑚及伴生类动物的减少不会威胁到其他海洋鱼类的生存,但实际上海洋基础生态系统已得到破坏。塑料革命   这只信天翁在生前误食了大量塑料垃圾。塑料会对它的内分泌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工业创造出了各种化学物质,但这些物质能够在土壤中保留很长时间,并且还会不断污染周围环境,其中较为严重的包括农药中的化合物以及塑料包装等等。据悉,每年人们生产的各种塑料产品达到惊人的600亿吨。   动物如果误食高剂量的塑料物质,它们的内分泌系统会受到破坏,不仅会导致动物容易患上癌症,并且它们的繁殖能力也会降低。即使是少量塑料制品,同样会使生态系统受到不利影响。   据联合国统计,地球海洋当中,每平方米塑料碎片密度达到4.7万片。此外,全球所有地区都已出现低水平的有机物污染,塑料衍生物也是随处可见。改变大气 发电厂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人类世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悉,每年人类活动约向大气中排放400亿吨二氧化碳。它们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能源供应过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说,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人类改造地球地理工程最不明智之举。   目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达到1500万年来的最高值。由于二氧化碳具有吸热特性,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而气候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海洋在吸收了部分二氧化碳之后,海水中氢和碳酸根离子的比例发生变化,海水酸性会增强,这将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生存。珊瑚礁、浮游生物以及甲壳类动物今后可能全部灭绝。   在未来的几个世纪,海洋的PH变化值可能达到过去3亿年来的最高水平。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疯狂的掠夺自然资源的不轨行为,已经开始报复了!2012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
2023-06-24 16:14:371

《科学》杂志揭大禹治水新证据,但夏朝真的存在过吗

如果不拘泥于历史记录非常有限的只言片语,历史还有一种更大胆的假说:夏王朝根本子虚乌有。即使存在过曾经领导人民抗洪救灾的部落领导、存在过带领部落子民抗御外敌的英勇酋长,他也只是一个部落的王,而不是一个广域国家的王。  中国是如何诞生的?这是一个人们反复追寻的千古之谜。中华起源有很多传说,部分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变成文字,汉朝司马迁又把文字和传说凝固为历史:“夏”即中华第一王朝,中国的起点。  传说夏朝起源于大禹治水。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九年而无果,于是子承父业,大禹带领民众、采用疏导的方法,历经十三年,最终功成。于是大禹成为九州共主,中国第一个王朝夏诞生了。  然而,最近一百来年考古学家们活跃又有成效的工作并未发现夏朝存在的可靠证据。  夏,真是最早的王权中国吗?它何以崛起?又出现在哪里?  几千年前的大洪水  2016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地质学家吴庆龙博士等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说找到了大禹治水的证据,这引起了世界各地人民极大的兴趣。他们说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约三千九百二十年前,黄河上游青海和甘肃交界之地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黄河沿岸的一些早期人类聚落在这次地震中受到毁灭性打击,例如位于青海海东市的喇家遗址。这个遗址的主体面积约20万平方米,四千年前应该算得上个挺大的村庄,位于黄河边的二阶平台之上。  某天的黄昏,突然天崩地裂,正在窑洞里做饭的喇家人就这样被崩裂的山体埋葬了,留下各式各样死前的挣扎,还有煮熟的面条,成为今天的旅游者参观和感慨的“东方庞贝”。  同一场地震也摧毁了喇家沿着黄河往上走25公里的积石峡,大规模山体滑坡堵塞了积石峡段的黄河。根据吴博士等科学家的估计,这个由滑坡造成的坝体高于黄河正常水面约200米,这道坝可将黄河水拦住六到九个月,形成可蓄水12~17立方千米的巨型堰塞湖(大约为半个三峡的库容)。  不久,黄河水最终没过坝顶,冲垮这道滑坡坝,迅速形成滔天洪水,给黄河下游造成极大的冲击。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不远处的喇家遗址,科学家们的确在这里找到了被洪水浸泡的证据。  到目前为止,吴博士等科学家们讲述的都是坚实的科学事实。接下来,作者跳过了历史学家千年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学家百年的田野调查,开始了直接连接大洪水科学证据和大禹治水传说的浪漫想象。  他们认为,积石峡堰塞湖的决堤可以在24小时内释放出11~16立方千米洪水,达到每秒40万立方米的水量,对黄河下游两千公里造成极大的洪峰冲击,造成史书中所记载的“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阏塞,四渎壅闭”的局面,破坏了黄河流域脆弱的文明,于是治水英雄大禹就因此产生了。多年治水的结果就催生了夏王朝的诞生,年份应该是约三千九百年前。  然而,由一场偶发的洪水就催生王权国家的诞生,听上去更像是童话,但并不符合逻辑。吴博士等人的论文也并未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把这个逻辑链结实地串起来。历史其实有很多其他可能性。  治水和王权国家起源  自从地球走出冰河期进入气候温暖的全新世以来,世界各地山峦之巅的冰雪逐渐融化,早期几千年经常是大雨滂沱,导致海平面上升了一百多米。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期,走向农耕社会的人必须学会对付的一个恶魔就是洪水。洪水一定出现过无数多次,每次都需要也都可能出现领导大家与水斗争的英雄。  因此,大洪水传说和英雄壮举在所有古文明都有自己的版本。  但由于治水而诞生王权国家最令人信服的案例只有古埃及。更多的早期国家是由于人口压力导致资源争夺的战争以及内部控制这样的强制性元素而形成的。  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母亲河,那里的农耕社会大约于八千多年前开始,青铜时代于约距今五千两百年前的奈加代文化晚期(Naqada III)开始。  由于尼罗河每年都泛滥,这里在王国之前就出现了小型人造堤坝和排水系统。预测和控制洪水、水利系统的建造和维护都需要很多经验和知识,这样的工程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个小部落很难承受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多部落的合作是必须的,并且尼罗河流域的人们必须年年合作才能生存。  古埃及建造的尼罗河河水丈量仪。  因此由于治水而形成广域王国在埃及就是一件很符合逻辑的事,只需要正确的人出现。  第一个统一尼罗河上下游部落的王名叫Menes,他于约距今五千一百年前在尼罗河流域建立了第一个农耕王朝国家,都城在尼罗河中上游的阿拜多斯城(Abydos)。  之后约两百年,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出现了。考古发现,古埃及上下流域的部落统一成一个王权国家后,水利系统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这和广域王国的资源集中和调配能力是分不开的,整个尼罗河流域的农耕人都受益,也造就了一批天文、水文和数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灿烂的古埃及科学和技术。  值得强调的是,古埃及尼罗河的洪水是一年一次高频发生的,于是成立一个跨大区域的、常规性的体制,也即王权国家对各部落合作治水、收税征集民工等很有必要。后来,王权国家增加了抵抗外敌的功能。  但是,黄河流域的洪水并没有固定周期,每有偶发洪水来临之时各部落间的合作只可能是暂时的,一旦使命完成,合作关系就可以解体。  可以想象,临时的治水领袖在中国几千年新石器阶段在不同时期和地方出现过多次,他可能是受人们尊重和怀念的部落领袖,但这并不是成为广域王权国家之王的必要条件。  以四千年前的交通和通讯手段,把黄河流域上下几千里的民众组织起来一定是旷日持久的事情,对积石峡堰塞湖的决堤这种万年难遇的、非常短暂的大洪水事件的被动响应,很难动员和凝聚很多部落形成常规性广域王权国家。  夏朝诞生的另一个假说  无疑,关于夏王朝的诞生,可以有很多想象空间。  四千多年前,处于全新世温暖期的地球又出现了一轮气候波动,这轮波动从距今四千三百年开始到距今三千五百年结束,经历了约八百年。地理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全新世事件3”(Holocene event3)。 这场气候波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多地历史演化的节奏和发展方向。  此时的中国大地,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干燥而强劲,但从南方印度洋来的温暖而湿润的季风却大幅减弱了,因此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变得干冷,逐渐失去了农耕的条件。  如果用跨越几百年的“全新世事件3”所造成中国地区人口大流动的思路来重新审视华夏部和原住民之战,逻辑也更为清晰。  在中国新石器末期(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前后)的一千来年时间里,黄河中、下游的蚩尤部以及长江中游的苗部落在这里世代安居乐业,彼此关系平安而友好。  其实,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按现在的面积算)只有五百多万人,人口密度并不大。如果没有天灾,东南方和西北方等地的先民们都可以各自安居乐业的,没必要挤到一起,更没必要厮杀。  “全新世事件3”开始之后,生态环境变坏导致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的华夏集团一波又一波南下东进至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逐渐难以承受新来移民的压力,因此新老居民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几百年混战的结果是华夏集团获胜,占领黄河中游。而蚩尤部和苗人失败,蚩尤部落一部分人退到黄河下游山东一带,后来被华夏族称为东夷,而部分蚩尤族和苗族则南下长江流域,后来被华夏人称为南蛮。  如果要用今天的术语来判断当年的是非曲直,那么来自西北的华夏部落似乎是侵略者,而蚩尤和苗族则是更像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一方。  华夏部落和苗族部落的分布图。  “大禹战三苗”描述的可能就是流民和土著众多战争中最为生动的故事。三苗当时可能是居住在长江之北、黄河之南的一些部落,华夏族和三苗的战争就发生在长江和黄河中游之间的某地。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禹领导下的华夏部落获胜,而三苗族大败南逃。  战争是团结多部落很好的粘合剂,也可以征服一些部落让他们俯首称臣。领袖可以在战争过程中获得可怕的权力,可以形成长期征税的机制,也可以把人和部落分为等级,强者贵、弱者贱,俘虏就是奴隶了。于是中国第一个王权国家在这样长期的征战的背景中兴起就合情合理了。  然而,如果战争的胜利者最终在黄河中游建立了王朝的话,那么具体时间是什么?夏都又在哪里呢?  夏都之谜  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襄汾的陶寺遗址是一个可能的夏都。研究发现陶寺遗址的活跃期是距今四千四百年前到三千九百年前之间。  考古出土物显示陶寺早期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吸收周边文化技术的群体,城里还出土了一个疑似观象台的建筑,显示出较高的文化水平。  这个城市从早期就显示有少量移民流入,然后一直在加速。物理分析发现,陶寺最后的两百年间,这里超过75%的人口为第一代外来移民,而头骨和基因研究发现这些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内蒙古、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  陶寺遗址最后的一百年,已经基本被新移民占领。晚来的流民们对原住民的暴力行为在该城遗迹中留下了明确的印记,如掘墓、杀人、抢劫等。  另外,这些流民并未形成新的社会等级结构和秩序,城里显示出整体贫穷和无政府状况,最后这个城市是在混乱和贫穷中告别历史的。  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壶,其上为朱砂书写的“文”字。  如果说陶寺早期统治者就是夏王朝统治者,那么这些人似乎逐渐被新来的移民赶出去了,没有构建王朝的实力。如果说陶寺晚期是夏王朝,那么这个缺少秩序的地方与一般新王权国家早期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不符合。这两种想象都难以被人接受。  另外一个可能的夏都是号称“禹王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但这个“城”规模很小,也就是一个村而已,完全没有王权气派,何以统治周边广泛的区域?  也有学者认为河南新密市附近的新砦遗址可能是大禹的儿子、夏朝开国之君夏启的都城,该城防御系统严密,有三道环城沟壕和城墙保护。但该城的活跃期是公元前1850~公元前1750,最后在暴力攻击下衰落。这与文献得出的夏朝开国时间差挺远。  夏王朝也许子虚乌有  于是,学者们把寻找夏都的目光集中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这里是目前官方唯一认可的“夏都”。  二里头是中原最早的青铜遗址,其规模、布局和出土的文化元素都展现了王朝气象。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可是,时间是个大问题。根据目前最准确的时间测定,二里头遗址的时间跨度是距今约三千七百五十年前开始到约三千五百年结束。  这与官方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断言的“夏朝始于距今四千零七十年”之论有几百年的差距,也与积石峡地区的大地震、堰塞湖和大洪水有几百年的差距。  因此,如果二里头确与夏王朝有关的话,也只可能是晚期夏都城,与传说中的大禹和他的儿子没有直接关系,与夏的起源也没有关系。另外,二里头离曾经积石峡约2500公里,这里似乎并没有发现当年大洪水印记。  如果不拘泥于历史记录非常有限的只言片语,历史还有一种更大胆的假说:夏王朝根本子虚乌有。  即使存在过曾经领导人民抗洪救灾的部落领导、存在过带领部落子民抗御外敌的英勇酋长,他也只是一个部落的王,而不是一个广域国家的王。  到了距今四千年前后,青铜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了。在距今3700多年前,一群携带着最新青铜技术的西北人来到中原二里头地区,他们可能与几百年前流落陶寺的西北流民南下原因相似,但完全不是一拨人。  具有高科技优势的二里头人与已经居住在这里的各部落争夺地盘,成为赢家。为了保证自己的青铜优势,他们必须控制一大片相关矿产的区域,于是,中国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终于在安全威胁和新技术驱动的双重作用下诞生了。这就是商王朝!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铜爵。  二里头出土的很多文物,与其他商代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共同性较大,显示出一脉相承、逐步进步的景像。这对二里头是商都的假说是很好的支持。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博士也认为二里头可能是商都,并且是“最早的中国”。  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是一次偶然的英雄壮举,而是一幅波澜壮阔、悠远绵长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历史画卷中的任何一个点第一次标上“中国”二字都可能充满争议,但中国最终成为人类第一大国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对中国的探源兴趣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2023-06-24 16:14:451

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难?

那是大自然所必要经历的,没有人能够阻止大自然将要发生的事,只能把损害降到最低。火山爆发的话,如果没有人员伤亡,自然是好事,因为火山爆发后所产生的物质是有益的,用那些土来耕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023-06-24 16:15:114

距今最近的一个地质年代 其沉积物主要有哪些

就是当前了,主要沉积人造物、垃圾、人类遗骸骨灰。。。
2023-06-24 16:15:22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启蒙和创立阶段

对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进行科学研究始于 18 世纪的欧洲,但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对水文、气候和地貌的启蒙研究。3000 年前我国人民就已对黄河流域的降水性质、农作物品种、被狩猎动物有所记载。在西周的 《诗经·大雅·笃公流》中,已有 “岗”(丘陵)、 “塬”(平原)、“隰”(低湿地)等 3 种地貌的分类。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 《尚书》中的 《禹贡》篇描述了我国九州内的山川大势和土壤类型。北魏的郦道元所著 《水经注》(公元六世纪)详细记载了黄河、长江和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的地形、气候等特征。宋朝沈括根据野外观察完成的《梦溪笔谈》,提出了清晰的海陆变迁和黄土侵蚀搬运、堆积的观点。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 ~1641)对我国南方地区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载,后人把他的观察整理成我国著名的地貌著作 《徐霞客游记》。到了清初,孙兰对地貌的形成提出了 “变盈流谦”的观点,即堆积会使地貌变高(变盈),侵蚀会使高地夷平(流谦),他还认为地貌的作用力是 “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的,从地貌形成的动力学角度论述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第四纪地质学的创立始于欧洲。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欧洲的一些地质学家对分布于基岩之上的松散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当时称为漂积物(drift)。受 《圣经》的影响,19 世纪 20年代的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1784~1856)及赛德威克(Adam Sedgwick,1785~1873)提出了这些漂积物形成的洪积理论,曼特尔(Gideon Mantell,1790~1852)还把较老的部分称为洪积层(diluvium),较新的部分称为冲积层(alluvium)。但随着 19 世纪初极地和高山探险工作的开展,人们直接观察到了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于是提出了漂积形成的冰川理论。所以,这个时期的佩罗廷(Jean-Pierre Perraudin,1767~1858)、韦内茨(Ignaz Venetz,1788~1859)、 沙 尔 庞捷(Jean de Charpentier,1786~1855 )及 阿 加 西 斯(Louis Agassiz,1807~1873)把瑞土境内漂砾解释为冰川成因。第四纪这个名称出自法国的一位地质学家,德努瓦耶(J. Desnoyers,1800 ~1887)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的地质时,于 1829 年将该盆地覆于第三纪地层之上的松散堆积物命名为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将形成这套堆积物的时代称为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与当时划分出的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并称,作为地球历史的一个时代。直到 1881 年,在第二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这个名称才被正式接纳,并沿用至今。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英国的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根据含现代动物种属的多少,把松散堆积物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在 1839 年,进一步提出了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这与先前由福布斯(Forbes)(1846)提出的冰川世(Glacial epoch)和 冰 后 期(Post glacial)相对 应。在 19 世 纪 后 半叶,默 奇 森(RoderickMurchisen)提出了第四纪为 “冰河期”。后来,还有些人提出了 “冰川纪”、 “人类纪”、 “灵生纪”等名称,但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对冰川堆积物进行地层学研究,发现过去的冰流或冰川曾不止一次地扩展。到了 19 世纪后半期,多数学者建立了多冰期的概念。1877 年盖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在东英吉利亚(East Anglia)建 立 了 4 次 冰 期。1909 年 彭 克(Albrecht Penck,1858~1945)及布吕克纳(E. Brückner)于阿尔卑斯建立了 4 次冰期。此后在世界各地也先后建立了 4 次冰期。到这个时期,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理论已经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庐山冰碛物的风化程度、接触关系及地貌特征首次划分出中国的 3 次冰期。地貌学的启蒙早于第四纪地质学,但比较系统的描述或论述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在 1749 ~1788 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在他的巨著 《自然史》中对地表的地形起伏和河流侵蚀进行了科学探讨。后来,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在 《地球的学说》(1788)中对河流的侵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地貌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和德国的彭克父子(Albrecht Penck,1858 ~1945; Walther Penck,1888 ~1923)。戴维斯在 1899 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3 个阶段。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 “准平原”。彭克的 《地貌分析》(1924)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一些基本理论也已经确立,但进展十分缓慢。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随着测年技术、古地磁、深海氧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研究的突破,第四纪地质学才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2023-06-24 16:15:381

晚更新世-全新世湖泊-河流发育阶段

在中更新世末期发生的共和运动,使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发生强烈的隆升和河流下切,龙羊峡的切开,共和古湖的泄水(施雅风等,1998b),黄河向上游发展,在晚更新世的晚期(大约在深海氧同位素的第3阶段)切开若尔盖盆地(王云飞等,1995)。而在黄河源区,晚更新世基本上维持湖泊环境,不过晚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有所不同。在全新世,黄河源区为河流-湖泊环境,河流沿现今的黄河河谷发育,而两湖和“四姊妹”湖仍为湖泊,可以视为晚更新世黄河源区古湖被切开,湖水外泄所残留的湖泊。在中更新世晚期,即野马滩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黄河源区的气候比较寒冷,气温下降,尽管湖泊的面积比中更新世中期的大间冰期明显缩小,湖水的盐度增加,但是这个时期的黄河源区还是以湖泊环境为特征。对ZK9孔的沉积速率分析表明,在这个时期的沉积速率明显加大(图5-4),是前期的两倍,显示差异性抬升运动加强,布青山和巴颜喀拉山隆升加速,河流的向源侵蚀加强,有人认为在这个时期黄河源区的部分水系被流入柴达木盆地的河流所袭夺(李长安等,1999)。根据笔者的资料分析,黄河源区的水系调整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的晚期。图5-5 ZK9孔沉积速率图Fig.5-5 Sedimentary rate of the ZK9 core在晚更新世早期,气候转暖,湖泊再次发生扩张,在黄河源区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环境。根据ZK9孔的研究,这个时期的沉积速率明显降低,沉积物变细,水体的碳酸钙含量低,表明水体淡化,水位上升。依据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湖泊扩展主要发生在深海氧同位素的MIS5阶段,到MIS4发生了湖退。在欧洲,Eemian间冰期为MIS5e,从MIS5d开始就属末次冰期,在海洋的沉积物中也有类似的现象(Skackleton et al.,2003),但在中国末次冰期与末次间冰期通常都划在MIS5 与MIS4 之间。黄河源区的记录表明,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欧洲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类似的方面,如在末次间冰期的晚期出现了冰水沉积。在晚更新世的晚期,黄河源区的水环境变化很大,是从湖泊环境向河流环境转变的重要时期。从ZK9孔可以看出,相当第3阶段的第13、12层,沉积物突然转变为砾石层沉积,厚达7m,砾石的磨圆和分选性都较好,具有明显的河流相沉积特点,这显然不同于该钻孔中更新世的角砾石层。在砾石层之上,发育了沼泽泥炭层,表明是一种浅水环境。这些说明,在第3阶段黄河源区发生一次重要的湖泊泄水事件。这次泄水事件是由于布青山的强烈隆升,多石峡被切开,黄河伸入黄河源区,使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期到中更新世初期的黄河源区古湖泄水消失。到这个时期,黄河才从若尔盖盆地延伸到黄河源区,现今的黄河才完全形成。同时,原来注入鄂陵湖的黑河,由于黄河伸入源区所产生的向源侵蚀作用,使它汇入多石峡的下游。随着多石峡的切开,黄河源区古湖泄水,现今黄河的出现,加剧了黄河源区支流的溯源侵蚀作用。由于巴颜喀拉山北坡的汇水面积大,而布青山南坡的汇水面积小(图5-6),加之在前一个时期柴达木盆地的水系已袭夺了黄河源区北岸的部分河流(李长安等,1999),因此,在这个时期的黄河南岸的支流的溯源侵蚀作用强于北岸,使河流不断向南延伸。图5-6 黄河源区现今水系分布图Fig.5-6 Present drainage system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现今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不是巴颜喀拉山主脊,而是南侧约25km海拔略低的一条山脉(图5-7),在两者之间为平坦而宽阔的东西向谷地,谷地的南、北两侧为高耸的山脉(图5-8)。这条谷地向东延伸,与查曲(雅砻江源头河流)河谷连接。该谷地与查曲河谷的分水岭为一片低平(4700m)且宽阔的沼泽地(图5-7)。分水岭与查曲的高差约为117m,在谷地东端由查曲形成的第二级阶地海拔高度(4688m)非常接近分水岭的高度。在贝敏曲的盆地状谷地中,达涌曲和贡德曲都发生近90°或大于90°的拐弯(图5-7),由近于平行谷地流向转向斜穿谷地。不仅如此,在谷地的西段,那陇格姆、托洛曲也发生同样形态的变化(图5-7)。同时还可以看出,拐弯以上的河段(上游)基本上都是平行谷地的延伸方向,而拐弯以下(下游)斜穿谷地。另外,错大玛、巴陇香、托洛曲、那陇格姆等支流与干流的锐角指向上游,还有不少的支流与干流呈直角相交(图5-7)。研究还表明,河流突然的大拐弯、支流与干流的异常相交非断层所致,因为在河流变形的地方没有断层通过。上述各种证据表明,巴颜喀拉山南侧谷地原来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谷地),流入雅砻江上游的查曲,后来由于北坡的多曲溯源侵蚀较快,越过了巴颜喀拉山,袭夺了贝敏曲和洛曲(这两条河流原为一条河流)。而同时,扎窝-勒那冬则-鄂陵湖东岸一线的隆升,使东西向谷地解体,并形成与查曲的分水岭。这条南北向的隆起还导致了巴颜喀拉山北坡黑河的变迁,它原流入鄂陵湖,该河谷与鄂陵湖形成一个统一的湖泊。黑河河谷发育有中更新世的湖相层(图5-4),这与现今的黄河河谷和鄂陵湖的地层发育相同。后来随着多石峡的切开,南北向隆起的形成,黑河发生了改道。这次黄河源区的河流袭夺,使分水岭向南推进了25km,时间为晚更新世的末期。图5-7 黄河源区在晚更新世的水系变迁Fig.5-7 Drainage evolution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图5-8 巴颜喀拉山地区地形图Fig.5-8 Contour map of Bayan Har Shan(Mountains)在东昆仑的第四纪水系演变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时期是晚更新世,是水系性质发生重大重组的时期,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早、中更新世,该地区发育大量的近东西向湖泊,规模也比较大,然而在共和运动之后,湖泊大量的消失,而南北向的河流变得显著,并把一些近东西向盆地(谷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以河流为主要特征的水系网。在黄河源区,湖泊的延伸方向由早期的东西向转变为以南北向的为主。这种水系变化,不仅指示了青藏高原在晚更新世存在快速隆升过程,而且也可能预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在这个时期动力条件的转变。在全新世,除了鄂陵湖、扎陵湖、“四姊妹”湖等为湖泊环境外,在黄河河谷中为河流环境,结束了黄河源区的完全为湖泊环境的特征。现今分布于黄河源区的湖泊,自全新世中期以来,湖泊面积有缩小的趋势,并形成了全新世多条湖岸堤(图5-9)。图5-9 查木错全新世湖岸堤Fig.5-9 The Holocene banks of Chamu Co(lake)
2023-06-24 16:15:471

the holocene期刊怎么样

the holocene 网络 全新世; [例句]Development of the Holocene Changjiang delta and its influence on adjacent coastal sedimentary systems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
2023-06-24 16:15:551

地球最早的时期是那个时期!

地球的地质年代从今到古可分为(以下的分类依照的是国际地层委员会,剑桥大学的划分略有不同) 年份每一百万年为一个单位。 1. Phanerozoic Eon: PH (显生宙) 1) Cenozoic Era: CZ (新生代) (0 - 65.5) 现代生物的时期 (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其间经历了多次的冰河时期 a) Quaternary Q (第四纪) (0 - 1.81) Holocene Q2 (全新世) (0 - 0.01) Pleistocene Q1 (更新世) (0.01 - 1.81) Neogene N (晚第三纪) (1.81 - 23.8) Pliocene N2 (上新世) (1.81 - 5.32) Miocene N1 (中新世) (5.32 - 23.8) c) Paleogene E (早第三纪) (23.8 - 65.5) Oligocene E3 (渐新世) (23.8 - 33.7) Eocene E2 (始新世) (33.7 - 55.0) Paleocene E1 (古新世) (55.0 - 65.5) 2) Mesozoic Era: MZ (中生代) (65.5 - 250) 中等进化生物的时期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 a) Cretaceous K (白垩纪) (65.5 - 142.0) 恐龙进化的最后阶段,有暴龙等 Jurassic J (侏罗纪) (142.0 - 205.1) 恐龙统治的时代,侏罗纪中期泛古大陆开始分解,导致后期超大型恐龙的出现,如腕龙,梁龙等。 c) Triassic T (三叠纪) (205.1 - 250) 三叠纪生物大灭绝,恐龙出现 3)Paleozoic Era: PZ (古生代) (251.4 - 545) 古代生物的时期 (鱼类,蕨类植物) a) Permian P (二叠纪) (251.4 - 292) Carboniferous C (石炭纪) (292 - 354) c) Devonian D (泥盆纪) (354 - 417) d) Silurian S (志留纪) (417 - 440) e) Ordovician O (奥陶纪) (440 - 495) f) Cambrian E (寒武纪) (495 - 545) 寒武纪的生物大爆炸 2.Precambrian (元古宙) 1) Proterozoic PR (原生代) (545 - 2500) 久远的原始生物的时期 a) Neoproterozoic NP (540-1000) Mesoproterozoic MP (1000-1600) c) Paleoproterozoic PP (1800 - 2500) 2) Archean AR (太古代) (2500 - 3900) 初始生物的时期 a) Neoarchean NA (2500 - 2800) Mesoarchean MA (2800 - 3200) c) Paleoarchean PA (3200 - 3600) d) Eoarchean EA (3600 - 3900) 3) Hadean (冥古代) (3900 - 4567) 生命现象伊始的时期 a) Swazian Early Imbrian (3900 - 3975) Swazian Nectarian (3975 - 4000) c) Basin Groups Swazian (4000 - 4150) d) Basin Groups (4150 - 4567.17) e) Cryptic (4567.17 +/- 0.7) 地球的诞生(45亿年前)够详细吧!
2023-06-24 16:16:041

为什么恐龙会灭迹呢?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 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 “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2023-06-24 16:16:152

Nature | 科学家发现已经灭绝的人类血统

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具遗传多样性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有科学家对东南亚地区的人类起源、进化、融合的问题进行追溯。但由于东亚属于热带地区,DNA保存困难,因此很少有可以被研究利用的样品。先前的研究表明,东南亚地区的古代狩猎采集者基因组中,鲜有丹尼索瓦人(Denisovan,是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人类种群,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血统,但是最近的在苏拉威西岛附近一处叫做 Leang Panninge 的洞穴中发现的一具女性古人类遗骸给东亚地区的古人类来源问题带来了新的见解。 8月25日发表于 《 Nature 》 的一项研究 《 Genome of a middle Holocene hunter-gatherer from Wallacea 》 描述了在华莱士地区(Wallacea, 华莱士是由一组主要在印度尼西亚的岛屿组成的区域,包括苏拉威西岛、隆博克岛和弗洛雷斯岛等)收集的一名前新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全基因组数据。 研究人员在南苏拉威西 Leang Panninge洞穴 的石灰岩洞穴发现了一位女性的遗骨。 这位大约17-18岁的少女,大约生活在7200年前。 对从耳骨恢复的DNA进行分析发现,她是现代澳大利亚土著人和美拉尼西亚人,或新几内亚和西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的远亲,与现代东亚人的关系较远。但是她的基因组代表了一个之前从未发现过的世系,该血统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 这名少女的DNA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丹尼索瓦人,这与之前的研究认知有所不同。 来自Leang Panninge的Toalean墓葬 在南苏拉威西岛1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Toalean文化组合(图1b),其特征通常是背衬微石和小石块(“马洛斯[Maros]点”)。2015年,在南苏拉威西岛马洛斯(Maros)市马拉瓦区Leang Panninge洞穴的发掘工作中(图1b),从Toalean墓葬群中发现了第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类墓葬。这个人被埋葬在Toalean地层中一个富含尖晶石的的弯曲位置。该墓葬深度约为190厘米,通过对 Canarium sp (一种藻类)种子的C14追踪测,推测该人类骸骨埋葬于距今7200-7300年。形态特征表明,墓主人者是一个17-18岁的女性,形态学分析表明,它具有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亲缘关系,不过没有超出最近的东南亚变异的范围。 基因组分析 作者从Leang Panninge人颞骨的骨粉中提取了DNA。在文库准备之后,使用DNA杂交捕获方法在基因组以及整个线粒体基因组(mtDNA)上富集了大约3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获得了几乎完整的mtDNA序列。 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将Leang Panninge个体基因组与来自东亚、东南亚和近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土著、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布干维尔)的现代个体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然后将来自欧亚大陆东部古代个体的基因组和相关已发表的基因组投射到PCA上。 Leang Panninge落到PCA未被任何现代或古代个体占据的地方,但基本上位于澳大利亚土著人和昂格人 (Onge,居住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之间 (图2a)。研究人员使用了f3统计(Mbuti;Leang Panninge,X)分析,其中X被今天的亚太群体取代,结果表明Leang Panninge个体的基因组与邻近大洋洲的个体有最大的遗传漂移(图2B)。 用f4统计(Mbuti,Denisova;Leang Panninge,X)进一步分析,其中X是来自今天东南亚岛屿、大洋洲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群体,以及古老的亚太个体,对接近大洋洲的古人类群体计算的正值表明,这些地区丹尼索瓦人血统的比例比该研究中发现的Leang Panninge人高,而昂格人和其余的古代人类个体的返回负为负,表明他们的丹尼索瓦人血统的比例较低。通过计算f4比率统计量,以Leang Panninge样品中捕获的SNP和东亚的汉族个体为基线来估计丹尼索瓦人比例,发现澳大利亚印第安人和巴布亚人(Papuans,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的土著民族,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巴布亚类型和美拉尼西亚类型)携带相似数量的丹尼索瓦人血统(约2.9%),而Leang Panninge人的丹尼索瓦人血统值较低,约为2.2 0.5%。 Leang Panninge个体的丹尼索瓦混合比例高于来自PhaFaen和GuaCha1的狩猎-采集者个体,这表明来自华莱士和巽他(Sunda, 巽他人(Sundanese)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的狩猎-采集者祖先群体参与了不同的古人类渗入事件。此外,对一组SNP进行了D-统计,发现Leang Panninge个体与巴布亚个体的丹尼索瓦人相关等位基因较少,但与大多数受试组(包括中国晚更新世天元个体)相比,具有更多的丹尼索瓦相关等位基因。然而,当今非非洲群体中都共享了相似的尼安德特人的人(Neanderthal)等位基因。最后,用admixfrog运行了一套古老的混合SNP,在分布在Leang Panninge基因组的33个片段中测量了22.4 Mb( 1.9 Mb)的丹尼索瓦人相关祖先。这一贡献约占巴布亚群体的一半,但在Leang Panninge基因组中的丹尼索外片段与现今靠近大洋洲的群中的丹尼索瓦片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有共同的渗入事件(图2C)。 为了证明Leang Panninge明显偏离大洋洲群体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并非遗传漂移所致。研究人员根据1 f3(Mbuti; Leang Panninge, X)测量的遗传相似性绘制了一个多维比例图。Leang Panninge个体的多维标度重述了主成分分析(PCA)在巴布亚和亚洲个体的中间位置。使用qpAdm(是一种统计工具,是ADMIXTOOLS包中的一个程序,用于研究 历史 涉及两个或多个源人口之间混合的人口的祖先)确定基因组中亚洲相关血统的潜在来源以及巴布亚相关成分。并使用不同亚洲群体之间的轮换方法,将Leang Panninge基因组建模为巴布亚和天元(51 11%)或昂格(43 9%)之间的混合物(图3a)。再使用在qpGraph3(qpgraph:通过高通量表达和基因分型分析估算基因和eQTL网络)和TreeMix(TreeMix软件是基于等位基因频率数据来推断群体分化和混合的软件)中构建的混合图进一步 探索 。在TreeMix中,第一个混合边代表从丹尼索瓦相关群体到Leang Panninge个体和现代近大洋洲人民的共同祖先的古老渗入。紧随其后的是东亚相关的基因流入Leang Panninge,从根本上脱离了Qihe世系,Qihe是来自中国东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基因组(图3b)。QpGraph分析证实了这种分支模式,在丹尼索瓦基因流之后,Leang Panninger个体从接近大洋洲的分支中分离出来,支持度最高的拓扑结构表明大约50%的基础东亚成分对Leang Panninger基因组做出了贡献(图.3c) 结 语 Leang Panninge个体的全基因组分析表明,大多数遗传漂变与来自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现代群体共享(图2b)。然而,这个Toalean相关基因组代表了一个以前未描述的祖先谱,它在昂格相关和采集-狩猎者相关谱系之后分支,时间大约在巴布亚和澳大利亚土著群体分裂的时候(图3b,c)。这个Toalean个体有可能携带着在萨胡尔最初人口的血统,该血统至少5万年之前就存在于苏拉威西岛。Toalean个体携带大量与丹尼索瓦人相关的祖先,这一特点给东南亚人类的研究带来了新见解。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23-6 end
2023-06-24 16:16:231

全新世有动物化石吗

有,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保存的兴永龙川剑齿虎牙齿化石(大)及另一种猫亚科的化石。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中新网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云南元谋古猿化石点最新研究发现约800万年前的多种类型剑齿虎化石,其中包括命名为“兴永龙川剑齿虎”的一种全新的剑齿虎族动物。他们认为,这些剑齿虎掠食者很有可能会选择元谋古猿作为主要食物之一。这项古动物研究由北京大学博士后江左其杲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等共同完成,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林耐动物学报》(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在线发表。
2023-06-24 16:16:453

全新世气候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百度百科里有明确的解释,内容比较多,我没很仔细的看过,请见量.全新世的气候变化 过去认为全新世(Holocene)开始于1万年前(10kaBP),那是根据14C测定的,称为14C年。后来发现14C年要经过树轮校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年代,即日历年。校正后全新世开始的日历年为11.5kaBP。全新世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的文明社会,当前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在全新世。因此,认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说明全新世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地球气候的历史,至少近两百万年的历史。尽管这对于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而言几乎只相当于一天中几分钟短暂时间。 大约24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所谓第四纪,其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时间即周期以万年计,但是并不稳定。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在南极的冰芯氧同位素变化中表现最清楚,在深海沉积、黄土堆积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有关。由于这是米兰克维奇发现的,所以也称为米兰克维奇周期。最近一个旋回开始于约12万年前,那时地球气候与现代的温暖程度相当。到2.3万年前达到最冷,称为末次冰盛期。在每个10万年左右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温暖时期是比较短暂的,一般约1—2万年。而更多的时间处于降温过程中。但是温度的下降不是直线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波动组成。直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科学家还相信冰期的气候是持续的寒冷。但是后来发现冰期中也有相对温暖的时期。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古气候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末次冰盛期之后处于冰消期,北美的劳伦泰冰盖,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冰盖相继瓦解。但是,就在气候已回暖到接近现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气候波动,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为中心,气候迅速变冷。但是寒冷仅持续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后暖,所以称为气候突变。温度变化的幅度达到了冰期-间冰期旋回的3/4。这是末次冰期中最后1次气候突变。“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即进入全新世。 尽管在20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再把冰期看成持续的寒冷时期,也不再认为第四纪仅有4—5次冰期。但是,仍认为全新世的气候温暖而平和,没有大的气候波动。1995年O′Brien等首先根据格陵兰冰芯中海盐与陆源尘粉的变化,指出全新世可能有一系列的冷事件。以后国际上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最著名的是Bond等(1997)根据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冰岛火山玻璃和染赤铁矿等浮冰碎屑(IRD)确定的冷事件年表。冰岛及扬马延岛等地的冰川下滑到海中形成冰山,冰底携带了碎石颗粒,其中包括火山活动形成的玻璃和与赤铁矿摩擦而染红的碎石。当冰山融化时,冰底的碎石沉入海底。因此分析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的IRD,可以判断何时有大量流冰倾泻入北大西洋,也就是冷事件。在爱尔兰以西的地区沉积率超过了10cm/ka,所以隔0.5—1.0cm取样,使得沉积记录的时间分辨率达到50—100年。根据Bond等的研究全新世共发生9次冷事件,小冰期约出现于0.4kaBP。 近年来一系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亚非季风区的降水量变化也同冷事件有关。当北大西洋出现冷事件时,季风降水减少,即弱季风事件。例如Gupta等(2003年)对阿曼湾沉积的研究就很有代表性。深海沉积中保存了浮游有孔虫的记录。有的有孔虫的纪录与海水温度有线性关系,而海水温度取决于涌升,涌升的强度则依赖于海表的风力大小,也就是季风强度。因此,人们可以从过去近万年的有孔虫记录来推测当时季风的强度,确定弱季风事件。近来用大气环流模式所做的模拟研究表明,THC减弱北大西洋变冷,可能是亚非季风减弱的原因。因此,冷事件与弱季风事件出现时间的一致,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我国至少是最早注意到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国家之一。施雅风、孔昭宸主编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1992年)一书就明确指出4次冷事件,其出现的时间与Bond等在5年之后发表的北大西洋冷事件的14C年表十分接近。以后中国的诸多作者,根据冰芯、泥炭、孢粉、黄土、湖泊、冰川、雪线及考古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不少是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序列,证明全新世中国弱季风事件年表与北大西洋冷事件有很大的一致性。 全新世中的冷事件以及季风区的弱季风事件是与全新世的基本气候特征背道而驰的。全新世作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是不断为冷干气候事件打断。这些冷干事件一般只有几百年,短的也许只有1-2百年。但是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却有很大的影响。8.2kaBP的冷事件就可能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因为,在全新世中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人口也迅速增长。发生气候突变时,采集、狩猎不再能满足生活需要,再加上人口的压力,就可能成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动力。据吴文祥、刘东生的研究5.5kaBP的气候变冷在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及中国的文明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2—4.0kaBP的气候变干正当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国解体、埃及处于混乱的第1中间期、印度哈拉帕文明衰落。中华古文明也处于交替时期,经过动乱,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全新世大约出现于8kaBP、6kaBP以及4kaBP的3次气候突变有密切的联系。
2023-06-24 16:16:532

新石器时期的气候变化分为哪几个时期

过去认为全新世(Holocene)开始于1万年前(10kaBP),那是根据14C测定的,称为14C年。后来发现14C年要经过树轮校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年代,即日历年。校正后全新世开始的日历年为11.5kaBP。全新世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的文明社会,当前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在全新世。因此,认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说明全新世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地球气候的历史,至少近两百万年的历史。尽管这对于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而言几乎只相当于一天中几分钟短暂时间。 大约24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所谓第四纪,其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时间即周期以万年计,但是并不稳定。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在南极的冰芯氧同位素变化中表现最清楚,在深海沉积、黄土堆积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有关。由于这是米兰克维奇发现的,所以也称为米兰克维奇周期。最近一个旋回开始于约12万年前,那时地球气候与现代的温暖程度相当。到2.3万年前达到最冷,称为末次冰盛期。在每个10万年左右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温暖时期是比较短暂的,一般约1—2万年。而更多的时间处于降温过程中。但是温度的下降不是直线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波动组成。直到20世纪中叶大多数科学家还相信冰期的气候是持续的寒冷。但是后来发现冰期中也有相对温暖的时期。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是古气候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末次冰盛期之后处于冰消期,北美的劳伦泰冰盖,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冰盖相继瓦解。但是,就在气候已回暖到接近现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气候波动,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北大西洋北部为中心,气候迅速变冷。但是寒冷仅持续了1千年左右,又快速后暖,所以称为气候突变。温度变化的幅度达到了冰期-间冰期旋回的3/4。这是末次冰期中最后1次气候突变。“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即进入全新世。 尽管在20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再把冰期看成持续的寒冷时期,也不再认为第四纪仅有4—5次冰期。但是,仍认为全新世的气候温暖而平和,没有大的气候波动。1995年O′Brien等首先根据格陵兰冰芯中海盐与陆源尘粉的变化,指出全新世可能有一系列的冷事件。以后国际上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最著名的是Bond等(1997)根据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冰岛火山玻璃和染赤铁矿等浮冰碎屑(IRD)确定的冷事件年表。冰岛及扬马延岛等地的冰川下滑到海中形成冰山,冰底携带了碎石颗粒,其中包括火山活动形成的玻璃和与赤铁矿摩擦而染红的碎石。当冰山融化时,冰底的碎石沉入海底。因此分析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的IRD,可以判断何时有大量流冰倾泻入北大西洋,也就是冷事件。在爱尔兰以西的地区沉积率超过了10cm/ka,所以隔0.5—1.0cm取样,使得沉积记录的时间分辨率达到50—100年。根据Bond等的研究全新世共发生9次冷事件,小冰期约出现于0.4kaBP。 近年来一系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亚非季风区的降水量变化也同冷事件有关。当北大西洋出现冷事件时,季风降水减少,即弱季风事件。例如Gupta等(2003年)对阿曼湾沉积的研究就很有代表性。深海沉积中保存了浮游有孔虫的记录。有的有孔虫的纪录与海水温度有线性关系,而海水温度取决于涌升,涌升的强度则依赖于海表的风力大小,也就是季风强度。因此,人们可以从过去近万年的有孔虫记录来推测当时季风的强度,确定弱季风事件。近来用大气环流模式所做的模拟研究表明,THC减弱北大西洋变冷,可能是亚非季风减弱的原因。因此,冷事件与弱季风事件出现时间的一致,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我国至少是最早注意到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国家之一。施雅风、孔昭宸主编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1992年)一书就明确指出4次冷事件,其出现的时间与Bond等在5年之后发表的北大西洋冷事件的14C年表十分接近。以后中国的诸多作者,根据冰芯、泥炭、孢粉、黄土、湖泊、冰川、雪线及考古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不少是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序列,证明全新世中国弱季风事件年表与北大西洋冷事件有很大的一致性。 全新世中的冷事件以及季风区的弱季风事件是与全新世的基本气候特征背道而驰的。全新世作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是不断为冷干气候事件打断。这些冷干事件一般只有几百年,短的也许只有1-2百年。但是对人类的社会发展却有很大的影响。8.2kaBP的冷事件就可能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因为,在全新世中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人口也迅速增长。发生气候突变时,采集、狩猎不再能满足生活需要,再加上人口的压力,就可能成为推动农牧业发展的动力。据吴文祥、刘东生的研究5.5kaBP的气候变冷在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及中国的文明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2—4.0kaBP的气候变干正当两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国解体、埃及处于混乱的第1中间期、印度哈拉帕文明衰落。中华古文明也处于交替时期,经过动乱,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全新世大约出现于8kaBP、6kaBP以及4kaBP的3次气候突变有密切的联系。
2023-06-24 16:17:001

Bon Iver - Holocene的歌词翻译 里面貌似有不少美式俚语。。。

“一些事,宝贝,这是我的一部分,除了我以外。”你是铺设废物万圣节你干这朋友,它在它的头部,忽然街上你在密尔沃基,从你的脚上…,我立刻知道我不是华丽以上公路走廊。闯入(锯齿状的vacance、粗与冰)我能看到很远的距离英里3rd和湖这火烧了,大厅里那里,我们学会了庆祝吗买了年左右,你会自动为我说话那天晚上你打我u02bbLip Paradeu02bc不是针,也没有线程中,丢失的命令一声不吭,那对我已足够了…,我立刻知道我不是华丽hulled远离公路走廊(锯齿状,vacance、粗与冰)我能看到很远的距离英里圣诞之夜,它紧紧地抓住了光,以明亮以上是我的哥哥,我和混乱的刺我们熏屏幕使它那是什么现在知道它在我的记忆中。…,我立刻知道我不是华丽高速公路高的通道上(锯齿状的vacance、粗与冰)我能看到很远的距离英里
2023-06-24 16:17:071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是地质时代中最早的部分,大约从约46亿年前开始,到约541万年前结束。这一时期地球上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生代是地质时代中中等部分,大约从约541万年前开始,到约65万年前结束。这一时期地球上出现了现代类型的鱼类和脊椎动物。新生代是地质时代中最近的部分,大约从约65万年前开始,到现在新生代中,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纪,如:晚新生代,包括第四纪(冰河世和温暖期)和第三纪第二纪第一纪,其中最后一部分是我们目前正处于的 Holocene。新生代是指地球上最近的地质年代,在这个年代中,生物群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晚新生代的冰河世和人类文明的兴起。
2023-06-24 16:17:151

什么是洪积世时期

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现在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585316.html?si=1
2023-06-24 16:17:271

深海沉积作用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方念乔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数量大、种类多。现代海域、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地史时期的海洋沉积物。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沉积过程和地层记录,对了解地球发展史、探讨表层系统演化和开发海底资源非常重要。海洋分为浅海和深海两类基本环境,通常其界限标定为水下200m左右。浅海区通常分布于大陆及岛屿周边,分布范围视陆(岛)架延伸的幅度而定。该区通常接纳大量陆源剥蚀物质,水动力条件和生物发育条件非常复杂,区域构造、海底形貌乃至海平面变化均可能对沉积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使得浅海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的类型呈多样化的态势。由于区域及地方因素对沉积记录的干扰过于随机和复杂,浅海区一般不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场所。本讲的内容以深海沉积作用为主。深海区位于陆(岛)缘坡折带(约为-200m)之下,通常又可进一步分为半深海区(bathyal zone,-200~-2000m)和深海区(abyssal zone,小于-2000m)。半深海区一般属于陆架向深海盆地(-4000~-5000m)的过渡带特别是上陆坡或边缘海盆的周边地带,那里发生的沉积作用是深海沉积作用的一部分。深海区在海底形貌特征上是一个更为广泛的“集合体”。它通常包括下陆坡、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洋脊坡麓、深海槽、深海沟等,占据了海底最广阔的面积。水深大于6000m的地区多位于洋壳沉降特别强烈和发生俯冲的地带即海沟附近,有的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海渊区(hyperabyssal zone)。那里的物理化学条件确实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但沉积作用一般并不发育,而且强溶解条件还可极大地破坏沉积记录。因此,我们不将其从深海沉积作用的概念剥离另行讨论。1 深海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深海沉积物分布于深海区的海底,主要包括陆源砂泥、火山灰、生物软泥、远洋粘土和自生矿物。它们数量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是区域和全球地质过程信号的优质载体。陆源物质分布于大陆边缘的深海区、半深海区;火山灰及火山碎屑来源于海底和岛弧的火山活动,它们没有独立的分布区,但常作为夹层或混生物存在于活动大陆边缘、无震海岭和洋底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沉积序列之中;生物软泥(biogenic ooze)分为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钙质软泥的主要组分为浮游有孔虫和颗石藻,其分布受CCD(碳酸盐补偿深度)的控制,见于大西洋、西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硅质软泥的主要组分为放射虫和硅藻,由于海水中硅的严重不饱和,生物硅的沉积记录被视为海洋高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中,硅藻软泥主要见于南大洋和北太平洋的高纬地带,放射虫软泥则分布于赤道东太平洋;远洋粘土(pelagic clay)又称红粘土,主要由风尘和宇宙尘所组成,沉积速率极低,不含生物碎屑,分布于北太平洋及印度洋、大西洋的局部地区;海底自生矿物沉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海绿石、黄铁矿乃至重晶石、硬石膏等,常依环境的差异与其他类型的沉积物混生。能够形成规模且具有明显经济价值的,首推多金属铁锰结核和富钴结壳。前者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域,尤以东太平洋海盆最为发育,后者则主要见于西太平洋平顶海山群。在特殊的边缘海区或陆间海区,还有深海腐殖泥的出现。2 深海沉积作用的基本类型深海沉积作用包含5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构造环境指示意义。但就稳定性和放大性而言,保存于大陆边缘、一定程度上与浊积作用和等深积作用相关的半远洋沉积记录可能最适用于高分辨率全球变化历史的研究。2.1 浊积作用浊流是一种靠重力沿海底斜坡呈席状向下流动的高密度非牛顿流体,具有极强大的搬运力。在海浪、潮流、海底地震、海退等因素诱发下,原先聚积在河口三角洲和大陆架外缘的砂泥质液化物沿陆坡和深海峡谷向下运移,通常抵达位于深水区的陆隆重新堆积,有时甚至可达深海平原。浊积作用是一种典型的“自旋回”营力,它所构建的沉积体呈扇形展布,扇轴与源区的岸线高角度相交。浊积作用通常是大陆边缘深水区最活跃的沉积因素,它的发育程度与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等重大地史事件关系密切。2.2等深积作用等深积作用的动力源自等深流。等深流是一种符合牛顿流体基本特征的牵引流,与浊流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等深流是在温度、含盐度条件控制下沿等深线推进的大型水团,具有机械侵蚀作用和化学侵蚀作用,当流速下降时也可形成物质堆积。当代等深流最强劲的动力源区分别位于威德尔海(AABW)和挪威海(NADW),是全球温盐传输体系和水体垂向循环的重要环节。由于等深流的流向平行大陆岸线,与浊流营力矢量亦呈高角度相交的关系。2.3 远洋/半远洋沉积作用(pelagic/hemi-pelagic sedimentation)远洋/半远洋沉积作用的概念不体现“深度”的意义。这一点常常容易引起误解。远洋沉积作用的基本特点是:①组分以生物颗粒或极细的粘土物质为主;②沉积速率通常低于2cm/ka;③沉积方式表现为物质“沿水柱垂直降落”。远洋沉积作用通常远离大陆剥蚀区,但并不意味必须发生于深水区:白垩纪北美大陆和西欧盆地的白垩沉积即是海泛条件下典型的浅海型远洋沉积。远洋沉积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沉积类型,适宜进行古海洋学研究,但缺点在于沉积速率过低,很难达到高分辨率的效果。半远洋沉积保持了远洋沉积“沿水柱垂直降落”的基本特色,沉积记录较少受到干扰破坏,但组分中陆源细粉砂质物质增多,生物碎屑和粘土物质比例下降,沉积速率也有明显提高。半远洋沉积作用通常与浊积作用、等深积作用关系密切,基本前提是后二者能量衰减后在水体中形成厚度达数百米乃至上千米的雾状层(nephloid layer),为沉积区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来源。2.4 海底自生矿物沉积作用海水与沉积物间的元素交换和矿物结晶作用可在不同的海底环境中形成新的自生矿物,它们也代表某种特定的深海沉积作用。大洋盆地中的锰结核、海山上的富钴结壳、多种环境下的自生粘土矿物以及沉积物中常见的黄铁矿、重晶石、海绿石、磷灰石等,都是自生条件下的产物。2.5 冰筏携运沉积作用(ice-rafted sedimentation)由于冰的融化,造成负载物坠海所形成的沉积。在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的海域中大量存在,距离其物源区常在数百千米以上。地史上冰消期内漂浮在海面上的海冰常将大量砂砾级的碎屑物质带入远洋,形成与生源软泥所代表的环境极不谐调的事件记录。各类深海沉积记录均具有古海洋学研究意义,其中,半远洋记录因兼有稳定和沉积速率较高的特点,尤其适宜用做高分辨率研究的对象。3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及其揭示的环境变化远洋/半远洋沉积记录中钙质生物(浮游有孔虫)壳体的18O/16O是海水物理分馏的产物,可以反映全球冰量及表层水温的变化。标准化氧同位素曲线建立在各大洋(海)域δ18O曲线的对比之上,并且经过地轨参数调谐,是海洋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年代学基础。4 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国际海洋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大型国际研究计划为框架,集成各类相关学科的复杂性科学。其研究的时空范围之广,动员人数之多,投资规模之大,在科学研究史上前无古人,加上跨学科、跨部门、国际化的研究特点,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科学计划。除享有盛名的IODP之外,以最近300ka历史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也是全球变化领域内的著名计划。开发多项代用指标(proxies),重点开展海洋热传输、碳循环和海陆对比的研究,是IMAGES的主要任务。参考文献Alley R B,Clark P U.1999.The deglaci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A global perspective[J].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7:149~182BOND G C,LOTTI R.1995.Iceberg discharges into the north Atlantic on millennial time scal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J].Science,267:1005~1009Bond G,Lotti R.1995.Iceberg discharges into the North Atlantic on millennial time scal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J].Science,267:1005~1010Broecker W S,Bond G C,Klas M,et al..1992.Origin of the northern Atlantic"s Heinrich events[J].Climate Dynamics,6:265~273CHEN Yue-Gau,LIU Tsung-Kwei.1996.Sea level change in the last several thousand year,Penghu Island,Taiwan Strait[J].Quaternary Research,(45):254~262Heinrich H.1988.Origin and consequences of cyclic ice rafting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Ocean during the past 130 000 years[J].Quaternary Research,29:143~152Hendy I L,Kennet J P.1999.Latest Quaternary North Pacific surface-water responses imply atmosphere-driven climate instability[J].Geology,27:291~294Kennett J P,Peterson L C.2002.Rapid climate change:Ocean responses to earth system instability in the late Quaternary[J].JOIDES Journal,28(1):5~9Magney M.1993.Solar influences on 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illustrated by correlations between past lake-level fluctuations and the atmospheric C-14 record[J].Quaternary Research,40:1~9Berger W H,Labeyrie L D.1987.Abrupt climate change An introduction[A].In:Berger W H,Labeyrie L D,eds.Abrupt Climate Change-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C].Dordrecht:Reidel,3~22McManus J F,Oppo D W,Cullen J L.1999.A 0.5million year record of millennial-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Atlantic[J].Science,283:971~975Sarnthein M,Kennett J P,Allen J,et al..2002.Decadal-to-millennial-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chronology and mechanisms: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1:1121~1128Cannariato K G,Kennett J P.1999.Climatically related millennial-scale fluctuations in strength of California margin oxygen-minimum zone during the past 60 ka[J].Geology,27:975~978Peterson L C,Haug G H,Hughen K A,et al..2000.Rapid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 cycle of the tropical Atlantic during the last glacial[J].Science,290:1947~1951Sachs J P,Lehman S J.1999.Sub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emperatures 60 000 to 30 000 years ago[J].Science,286:756~759Wang L,Sarnthein M,Erlenkeuser H,et al..1999.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High-resolution sediment recor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J].Marine Geology,156(3/4):245~284Schulz H,Vonrab U,Erlenkeuser H.1998.Correlation between Arabian Sea and Greenland climate oscillation of the past 110 000 years[J].Nature,393:54~57Wang Y J,Cheng H,Edward R L,et al..2001.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 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China[J].Science,294:2245~2248Genty D,Blamart D,Ouahdi R,et al..2003.Precise dating of Dansgaard-Oeschger climate oscill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from stalagmite data[J].Nature,421:833~837Stager J C,Mayewski P A.1997.Abrupt early to mid-Holocene climatic transition registered at the equator and the poles[J].Science,276:1834~1836
2023-06-24 16:17:491

新生代距今有多少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今)Cenozoic Era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1760年,意大利博物学家G.阿尔杜伊诺在研究意大利北部地质时,把组成山系的地层分为3个系:第一系为结晶岩,第二系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系为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称已废弃不用,第一系大致相当前寒武系,第二系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层。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纪可再划分为几个世。新生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延续至今。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第三纪(Tertiary Period)可划分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渐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合称老第三纪,老第三纪一直延续到二千五百万年前,那时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大地上漫步这一类巨大的食肉鸟类-不飞鸟,海洋中则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哺乳动物中有很多现在已经灭绝的类群,旧大陆有踝节目,钝脚目,恐角目,裂齿目,肉齿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种类雷兽,古兽,跑犀和两栖犀等,新大陆有焦兽目,异蹄目和闪兽目等。还有很多现存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也可以追溯到这时,如始祖马,始祖象等。新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当时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虫已经灭绝,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陆地上则开始出现大草原,适应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现在。新第三纪时的动物种类是历史上最多的,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在这时候达到全盛,森林中还有各种古猿。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现在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冰川作用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现在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次,而在我国南方动物群则一直比较稳定,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2023-06-24 16:17:561

总有机碳记录

对这个剖面的总有机碳含量分析表明其波动较大,在0.58%~1.12%,平均值为0.78%,这比该区(ZK9孔)中更新世的含量高。总体而言,有机碳含量(表3-15,图3-15)不高,与若尔盖盆地(海拔3400m)(王苏民等,1994)的接近,略高于昆仑山口的清水河(海拔4300m)(林清等,1997),表明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植被发育差,湖泊的生物生产力低。在剖面的1.60~1.30m间,有机碳含量低,在0.62%~0.86%之间波动,平均为0.74%。在1.30~0.90m之间,平均含量为0.78%,接近下伏地层的含量,但这段的含量波动不大。在0.90m处,有机碳的含量较低(0.60%),按沉积速率推算约为6.74ka BP。从0.90m到0.65m,有机碳的含量出现峰值,平均为1.04%,最高为1.12%。从0.65m处开始出现急剧下降,有机碳含量仅为0.58%,此后含量都不高,但有渐渐上升的趋势。从0.65到0.23m,有机碳含量平均仅为0.67%,比最底部的地层还低。在剖面的最上部(0.23~0m),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平均为0.90%。表3-15 阿涌哇玛错全新世剖面总有机碳含量 Table3-15 Showing contents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the Holocene section at Ayongwama Co(lake)图3-15 阿涌哇玛错浅井总有机碳含量图Fig.3-15 Contents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the Holocene section at Ayongwama Co(lake)在前面的对ZK9孔有机碳含量的讨论中,论述了有机碳的含量与气候的关系,关系较为复杂,有时气候温暖时,有机碳含量高,而有时气候寒冷时,有机碳含量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在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早期,黄河源区的水文是以大湖泊的发育为特征,多石峡还处在封闭状态,该区的地形较平坦,因此,湖泊水位的升降对该区的沼泽发育影响较大。ZK9孔处在谷地中,且地形又不很开阔,水位下降影响该地点的沼泽形成。但是在全新世,多石峡已经切穿,湖水外泄,整个黄河河谷都变为河流环境,而ZK9孔和浅井正处在阿涌哇玛错与黄河河谷之间,所以湖水位上升,湖水外泄进入河谷,那么在河谷与湖泊之间易形成沼泽。对于ZK9孔和浅井位置而言,在全新世形成沼泽的机理有所不同。在全新世,阿涌哇玛错的水位升高,气候温暖湿润,在ZK9孔和浅井部位易形成沼泽,使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升高。所以就阿涌哇玛错的浅井而言,总有机碳含量的升高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植被复苏,湖泊的生物生产力增高;反之,有机碳含量降低指示的气候变得干冷,植被发育差,湖泊的生产力降低。依据测年和沉积速率的推算,阿涌哇玛错剖面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层位的年代为6.70~5.80ka BP,应是大暖期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相对现今的黄河源区来说要温暖湿润些。在5.00ka BP前后,有机碳含量最低,气候变冷。尽管黄河源区在大暖期的鼎盛时期,气候较全新世早、晚时期温暖湿润,但由于该区海拔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所以全新世的气候还是比较恶劣,以干冷的气候为主。
2023-06-24 16:18:041

参考文献

安芷生等.1990.最近2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刘东生主编,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白润光.1986.泥炭形成水热系数指数,地理学报,(2):168~176毕慕莹.1992.近40年来华北干旱的特点及成因,叶笃正,黄荣辉主编,旱涝气候研究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3~32陈方吉.1979.北京地区全新世地层及自然环境变化.中国科学,(9):900~907陈宗宇,张光辉等.1998.华北地下水古环境意义及古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地球学报,4:338~345程汝楠.1988.应用天然水氢氧同位素示踪水量转换,刘昌明、任鸿遵主编,水量转换.北京:科学出版社,33~50初朋文.1992.沧州地区浅层淡水及咸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山东地质科技情报,22~27冯炎.1993.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关秉钧等.1985.用环境同位素氚、碳-14、碳-13探讨北京地区地下水运动规律.水文地质技术方法,第十二辑,1~6郭永海等.1996.河北平原京津以南深层地下资源形成规律的研究.地质论评,5:410~415黄荣辉等.1989.华北降水的年代和年际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北京:科学出版社,95~101贾毅.1990.河北省城市形成发展因素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3)孔昭宸等.1990.北京地区距今30000~10000年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迁.植物学报,20:330~338孔昭寰.1992.植物群的古气候变迁记录.北京:海洋出版社,155~177孔昭寰等.1982.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植物学报,24(2):172~181孔昭寰等.1990.中国某些地区全新世高温期植被和气候的初步认识.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0(1):99~102李桂如等.1988.冀中坳陷岩溶水同位素组成及水动力条件.中国岩溶,4:307~311李君亭.1991.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李克让等.1990.华北平原旱涝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80~111,180~182李世魁等.1988.中国北部半干旱地区农牧气候界限探讨.北京:科学出版社,105~131李文绮等.1985.河北东部全新世温暖期植被与环境.植物学报,27(6):640~651梁幼林等.1991.逐步判别分析在恢复气候上的应用.科学通报,(22):1731~1734刘春蓁等.1991.华北地区水文循环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2):289~293刘存富.1990.地下水14C年龄校正方法——以河北平原为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3:4~8满志敏等.1991.中国东部近4500年以来气候冷暖分期.北京:海洋出版社,21~35施雅风等.1989.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366~369施雅风等.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16~220,308~310施雅风等.1996.中国历史气候变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5~40汤仲鑫等.1984.京津冀地区近500年旱涝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童国榜.1988.华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的数学地质分析.植物学报,30(3)王恒纯.1991.同位素水文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45~57王会昌.1983.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地理研究,8~17王开发等.1978.根据孢粉分析推断上海地区近6000年以来气候变迁.大气科学,(2):139~144王松海.1987.近5000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B辑),(1):104~12卫克勤,林瑞芬.1994.祁连山敦德冰心氧同位素剖面的新解释.地球化学,3(2)吴忱.1992.华北平原四万年来自然环境演变.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吴忱等.1989.古运粮河的形成与石家庄地区地理环境演变.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5(1)吴忱等.1991.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吴锡浩等.1994.中国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季风时空变迁.第四纪研究,1:24~37吴祥定等.1994.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徐纯性.1992.河北城市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许青海等.1988.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步探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5(3):193~202许青海等.1992.海河流域全新世气候演变的初步认识.北京:海洋出版社,18~19严富华等.1981.从花粉分析试论北京地区两泥炭矿的时代和形成环境.地震地质,3(1):51~65燕子杰等.1991.山东旱涝气候变迁的五个阶段.大气科学,15(4):123~128杨怀仁.1996.古季风、古海面与中国全新世大洪水,杨怀仁主编,环境变迁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366~374姚汉源.1987.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姚建文等.1996.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影响的初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姚足金.1995.华北地热水3万年以来的古气候记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4:383~388叶笃正等.1996.黄河长江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于凤兰等.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张德二.1983.我国近500年各区域旱涝变化及其与冬季冷暖的关系.北京:气象出版社张德二.1983.重建近500年气候系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北京:气象出版社张光辉.1998.长江“暴怒”、黄河“绝食”这是气候人类叠加之结果———长江洪灾带来的思考(特约)·中国改革报,9月16日张光辉.1999.跨世纪的中国水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特约).地质科技管理,第一期张光辉等.1999.区域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演化规律.地球学报(增刊)张光辉等.2000.华北平原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循环演化的关系.水科学进展,第4期张光辉等.2000.全新世以来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演化规律.地球学报,第2期张光辉等.2000.水文循环演化中熵理念及其应用.勘察科学技术,第1期张光辉等.2004.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化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张兰生.1980.我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101~118张子斌等.1981.北京地区13000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地质科学,(3):259~268张宗祜等.1997.论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之演化.中国科学,2:168~173章新平,姚檀栋.1995.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与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地理学报,15(1)郑克琰等.1989.北京地热田极其外围地区天然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地热专辑,第二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63~170周昆叔等.1982.初论我国黄土的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周炼,刘存富,王佩仪.1998.河北平原第四系咸水同位素组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3:4~8周炼,刘存富.1996.河北沧州地区天然水的氯同位素组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5朱宣清等.1992.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82~118左大康等.1985.华北平原水量平衡与南水北调研究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68~182Barnett TP et al..1989.The effect of Eurasian snow cover on regional and globa1 climate variation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46(5),661~685Barry RG.1984.Possib1e Co,induced warming effects on the cryosphere climatic changes on a yearly tomi11ennia1 basis(N A Mourner and W Kar1en eds.), 571~604Brad1ey,R S and Jones P D.1992.When was the“Little Ice A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Little Ice Age Climate( ed.T"miami) Tokyo,1~4Carrara P A and Andrews J T.1978.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of Lichenometry to geomorphic studies,San Juanmountains,Colorado,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5(4),373~384Chang A T C,Foster J L and Ha1l D K.1987.Nimbus-7 SMMR derived global snow cover parameters,Annals of G1aciology,9:39~44Chen J and Ohmura A.1990.Estimation of A1pine glacie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 since 1870s,IAHS,Pub.(193),127~135Clime K.1980.Geomorphologica1 evidence of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Northernmongo1ia,geographic Policing,(43),101~110COHMAP Members,1988.Climatic changes of the last 18000 Years:observations andmodel simulations,Science,241,1043~1052David N C I.1987.C1imatic f1uctuations and runoff from glcierised alpine basin IAHS,168,77~89Denton G H and Karolin W.1978.Holocene c1imatie variations-their pattern all Possible eases,Quaternary Research,3(2),155~205Dickinson R E.1989.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NOARmS.601,88~02F1ohn H.1973.Actual paleoclimatic problems from a Climato1ogist viewpoint,Paleoclimatic Research and Models( A Ghazi ed.), 17~33Fisher D A.1979.Comparison of 100000 years of oxygen isotope and in solub1l Impurity profile from the Devon Island all Camp Century Ice Core, Quaternary Research,18 (3),299~305Frenzel B.1991.Climates about 7000 to 6500a,B 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Paleoclimates and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North Hemisphere,Georgia.Inst.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Budapest,128~130Gleick P H.1987.The deve1opment and testing of a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climate impacts assessment:modeling the Sacramento Basi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3 (6),1049~1 061Gleick P H.1986.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hydro1ogic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ic changes,Journal of Hydrology,88,99~116Gleick P H.1989.Climate Cla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Review of Geophysics,27 (3),329~344Grove J m.1987.Glacier fluctuation and hazards,Geographical Jouma1,153,351~369Houghton J T,Jenkins G J.1990.Climate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IPCC.1992.Climate change:The IPCC 1990and 1992 Assessments,WMO/UNEPIwasaki T.1991.Year-to-year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are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ournal of Meteorology Society of Japan,69 (2),209~217Jones P D,WigIey TM L and Wright P B.1986.Globa1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1861and 1984,Nature,322 (6078), 430~434Jones P D.1988.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recent trends and an unapt to 1987, Journal of C1imate,(1):654~660Karl T R and Ribosome W.1989.The impact of decade fluctuations inmea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runoff:a sensitivity study over the United States,C1imatic Change,15(3),423~447Kazimierz Rozanski et al..1992.Relation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Oxygen-18 isotope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climate.Science,258(6),981~984Kruss P D and Smith I N.1982.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Vernagtferner and its fluctuations,Z.Glets.Glazial.,18(1),93~106Kruss P D.1983.Climate change in East A Erica,A numerical simulation from the 100 years of terminus record at Lewis Glacier,mount Kenya,Z.Glets, Glazi,19(2),43~60Kuo C.1990.Conference established betwee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Global temperature,Nature,343,709~713Kutzbach JE and Gutter P J.1986.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orbital parameters and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limate simulations for the past18000 years,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43(16),1726~1759Kutzbach JE.1981.Monsoon climate of the early Holocene,climatic experiment With the earth"s orbital Parameters for 9000 years ago,Science,214 (4516),59~61Lai Zuming.1982.A study on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runoff of the rivers in northwest China,Hydrological Aspects of A1pine and Highmountain Areas,IAHS Pub1,(138),285~294Liu Chunzhen,Tian Yuying.1990.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for basins in three different c1imate regions of China Proc.Symp.IAHS,pub.,369~376Liu Chunzhen.1991.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North China.IAHS press,(201),149~151Liu Chunzhen.1992.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cycle in China,IGBP Bu1letin,55~63Liu Chunzhen.1993.A climat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ater and heat balance,IAHS,(212),97~102Liu Cunfu and Wang Peiyi.1992.The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of isotope composition in groundwater of Hebei Plain.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Beijing,382~386Liu Xinren.1989.A Conceptual mode1 simulat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a drainage basin in a plain area,Proc.of Baltimore Symp.,IAHS,Pub1.,(181),195~202Porter SC.1986.Pattern and forcing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er variations During the test Millennium,Quaternary Research,26(1),27~48Probst JL and Tarody Y.1987.Long ranges streamflow and wor1d continental runoff fluctu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Journal of Hydrology,94(4),289~311Robinson DA,Dewey K F.1990.Recent secu1ar variations in the extent of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7(10),L557~1560Robinson DA.1991.Recent variation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Climate Dishonesties Workshop.NOAA.219~224Rothlisberger F and Geyh M A.1985.Glacier variations in the Hlinalaya and Karakoram,Z.Glets.Glazgial,21 (1),237~249Scheck JC,Liu CZ.1989.Deve1opment and app1ication of simple water balance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ew directions for surface watermodeling,Proc.Baltimore Symp.,IAHS,Pub.,(183),343~352Schlesinger M E.1986.Co,-induced changes in seasonal snow cover simulated by OUS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model.In:Snow Watch 85",Glaciological Data Report,GD-l8,249~270Shiklomanov L H and Stakhiv L.1990.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The IPCC impacts assessment 4-1~4-42,WMO/UNEP,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Siegel D I.1991.Evidence for dilution of deep,confined ground water by vertical recharge of isotopically heavy Pleistocene water,Geology,19,433~436Stone W J et al..1992.Paleohydr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ome deep soil water chlorid profiles,murray basin,South Australia,J.Hydrol.132,201~223Stroeven.A.1989.Historic front variations of the Rhone Glacier:simulation with an ice flowmodel,Glacier fluctuations and climatic change (J Edemas e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91~405T Gundertrup,N.,Wu,X.,Klein,L., Xie,Z.,1989.Holocenelate Pleistocene c1imatic ice core records from QinhaiTibetan plateau,Science,246 (4929),474~477Thwaitq C W and Matber J R.1991.Instructions and tables for computing potentia1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water balance,In:Publications in C1imatology,10 (3),311Velichko A A, K1imanov V A and Borzenkoya I I.1991.Climates between 6000and 5500aB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of Palicoc1imates and Paleoclimat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ds.by A A Velichko,B Frenze1,M Pecsi),131~132,published by Geography Institute of Hungarian Accede.Sciences, BudapestVinnikov K.1990.The empirical data on 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1imate,3,662~677Wa1ton WC.1989.Analytical Groundwater Modeling,Eloisa PublishersWaggoner P E.1990.Climate change and U-S.Water Resources,John wiley,New York, 477Wang Shaowu.1991.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series of North China from 1380s to 1980s,Science in China,34 (6),751~759Wing Suming,Wang Yunfei.1991.Qinghai Lake fluctu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Chinese Journal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9 (2),170~183
2023-06-24 16:18:261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一)第四纪地质学1.科学术语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Desnoyers于1829年引入地质学。他是作为对当时通用的地质时代划分——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的附加提出来的。Desnoyers研究巴黎盆地地层,将覆于第三纪地层之上的一套松散堆积物称为第四系(Quatornary System),将形成这套堆积物的时代名为第四纪。稍后,Rebonl于1833年将第四系一语的含义引伸为包括含有现时仍在生活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残骸的沉积物顺序。Rebonl认为,这一特点可以与第三系加以区别。第三系所含有的化石种属现时很多都已灭绝,这样使第四系(纪)一语具有生物地层学的意义。差不多在同一时期(1830—1833),著名地质学家Lyell根据第三纪地层中所含腕足类化石中的现代种属所占的百分比,于1839年提出更新世(Pleistocene period)和更新统(Pleistocene Series)。Lyell把含有腕足类化石的70%以上为现代种属的一套地层,命名为更新统;将形成这套地层的时代,相应地叫做更新世。更新世和更新统又分别叫做后上新世(post pliocene epoch)和后上新统(post pleistocone series)以及后第三纪(post tertiary period)和后第三系(post tertiary system)。更新世(后上新世、后第三纪)的时间,由地球上出现人类开始。Lyell还提出全新世(Holocene)一词。认为全新世形成的沉积物中所含的生物残骸,全部为现代种属,全新世即更新世的晚期。Lyell的定义,使第四纪具有人类考古学的意义。1907—1911年间,Haug对上述第四纪和更新世等术语的定义加以补充。Haug以牛(Bos)、象(Elephas)和马(Equas)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下限的根据(等于第四纪下限的根据)。Haug在1921—1922年间的著作中,也认为人类是第四纪的一个特点。这就是第四纪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方面的定义背景。1837年,Schimper根据气候的变化,提出了冰川纪(Eiszeit)一语。1846年,Forbes将更新世与冰川世(Glacialepoch)相对比,即更新世是一个北半球的大部分经受过酷冷气候和冰川作用的时代。更新世是世界冰川作用地区的冰川反复地出现和消失、扩大和退缩的时期,概称为第四纪冰期。在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中,只有少数几次冰川达到这种规模。Forbes并分出冰后期(Post glacial),并将其叫做现代(Recent)。这样,就出现了更新世的气候定义。1856年,Marlot又将第四纪划分为两个世——更新世(Plei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on epoch),并将更新世和全新世分别与冰期和冰后期进行对比。气侯定义很快被广泛采用,但“现代”一语,却直到1885年才得到国际地质学会的承认。虽然,在这之前,全新世已被应用于地质文献中。现已公认,更新世和冰川世,不像Forbes所引伸的那样是两个同义语。经证明,所说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发生于第四纪开始之前,较精确地说,不应当叫做第四纪冰川,而应当叫做晚新生代冰川。此外,冰川环境尽管在地质上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一种最明显的结果,但却是与同等重要的非冰川地区的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伴随的。所以,冰川世一语并不足以代表第四纪全面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地质环境。虽然十九世纪中叶划分的“第一纪”和“第二纪”,很久之前已经不再见于地质文献之中,然而,第三纪和第四纪却仍被保留下来,并合并成为新生代。所以,在时代意义上,“第四纪”是一个陈旧的术语。但由于这一术语已经广为流传,并被国际地质学会所接受,因此,虽然在逻辑上有矛盾,却仍然未被抛弃。现时国际通用的新生代地质划分如表1-1所列。表1-1 新生代标准世界地层年代表(主要划分单位)2.研究内容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晚近的一个纪,也是时间最短暂的一个纪(大约160—200万年)第四纪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地质和其它方面的变化,如气候的变冷和变暖以及冰川的形成和消失;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海面震荡;以及地形、沉积物、生物界的演化等却非常显著。人类出现并发展于第四纪中。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就是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第四纪地质学是地史学的一个部分,自五十年代以来,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以下原因。(1)第四纪与以前其它时期地质纪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第四纪冰川的出现和消失;其次是第四纪堆积物覆盖于地表,并且大部分是松散的;第三点是第四纪生物群与现代生物群联系密切,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等等。(2)与第四纪地质现象的特点相适应,有一些不同于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研究方法。例如,冰期和间冰期划分的方法、地貌学的方法以及考古学和古人类的研究方法等等。(3)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4)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好,而且其地质过程仍在继续进行。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的地质历史,具有特殊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学的意义。因为,研究现代以理解过去。是地质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二)地貌学地球岩石圈的表面不是平坦的,具有一定的起伏的。这些起伏的规模是不同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地球是一种近似椭球形的巨大星体。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和洋盆两种最大的地形。在大陆和洋盆中,还包括许多较小的和更小的地形。例如,在大陆上,可以分出高凸的山岳和低缓的平原。在山岳和平原中,又可细分出河谷和分水岭(或谷间地带)等地形。在河谷中,还可以分出谷坡和谷底等形态要素。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形形态,构成了岩石圈表面的现状。各种地形的形态、成因(或起源)和发展过程(历史)是不同的,但却并不是无秩序的、零乱的,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内,具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图1-1中,河谷和山岭(分水岭)是两种地形。河谷是凹下的;分水岭是凸起的。这是它们在形态(包括空间分布)方面的特点。但是相邻的河谷和分水岭,是互相联系和依存的。河谷的一坡,也是分水岭的一坡,河谷的凹下的形态,是借助分水岭(山岭)的高凹才显示出来的;反之,分水岭的高凸也是依靠河谷的凹下才出现的。分水岭是由斜坡和顶部所组成的。分水岭的斜坡的一部分是由河流侵蚀作用造成的,一部分与地质构造有关,它可以是岩层层面和节理面。河谷的谷坡和谷底是由河流的侵蚀和冲积作用形成的。这是分水岭与河谷地形在成因方面的特点。但分水岭斜坡与谷坡是联接在一起的。分水岭和河谷在形成过程中,都与河流的地质作用有关。河流的切割在形成分水岭斜坡的同时,既产生了高凸的分水岭,也出现了凹下的河谷。这就是河谷与分水岭在成因方面的联系。如图1-1,分水岭是由单斜层在构造运动上升陆续被抬高的过程中,伴随着河流的陆续深切和河谷逐步加深而逐步变高的。在分水岭变高的过程中,其斜坡和顶部的形态都要发生变化;河谷在加深过程中,谷坡和谷底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分水岭与河谷在发展方面的特点。同时,河谷加深必然伴随着分水岭的相对变高;河谷加宽必然伴随着分水岭变窄。这是河谷和分水岭在发展方面的联系。图1-1 示明分水岭和河谷在形态、成因和发展方面关系的图块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做地貌学(Geomorphology)。从字源上看,地貌学一词是由三个希腊文字根——地球、形态、科学组成的。由于最初研究的主要是陆地地形形态,所以,长期以来,地貌学被看作是一门研究陆地形态的科学。但是,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因为地球表面形态应是整个地球岩石圈表面(即地壳表面)的形态,既包括陆地的地形形态,也包括洋底的地形形态。所以,地貌学应当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十九世纪前的地貌学文献,大部分是一些直观的和明显的地形形态的描述,诸如河谷、山脊等地形形态的描述,特别是一些交通要道附近的一些特殊地形形态的描述。因而有叙(描)述地貌学(Descriptive geomorphology)之称。目前叙(描)述地貌学仅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枝。我国是叙述地貌学发展很早的国家,《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古代名著,都记述了我国一些地区地形的形态特点。十九世纪以后,构成地质学和岩石学的资料被引进描述地貌学中。这些资料被用来解释地形成因,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地形的解释性描述(explanatory description)。地形不再简单地被记述其高度、坡度、面积和表面特点,而且还要解释其形成过程,恢复其发展历史。于是,产生了地貌学的另一个分枝——成因地貌学(Genetic geomorphology)或解释地貌学(Explanatory geomorphology)。在成因地貌学中,再分为侧重研究岩石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岩石地貌学(Lithologic geomorphology);侧重研究地质构造(包括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运动)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学(Structural geomorphology);以及侧重研究控制各种外力过程(流水、冰川等等)的气候环境对地形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作用的气候地貌学(Climatic geomorphology)。气候地貌学按控制地形的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再分为流水地貌学(Fluvial geomorphology)、冰川地貌学(Glacial geomorphology)……等等。由于各种地形形成过程在空间分布、成因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各种地形的组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系统地综合研究一个地区的各种地形,则构成了地貌学的另一分枝——区域地貌学(Regional geomorphology)。例如,海滨地貌学(Coastal geomorphology)、沙漠地貌学(Desert geomorphology)等等。(三)新构造运动学近数十年来的研究证明,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过程中,地球各部分的构造运动,与老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相比较,在运动类型、空间分布、强度和发展过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称新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决定着当代地形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并且与火山、地震、流水、海洋、冰川以及其它一些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新地质构造以及伴生的其它各种自然现象(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水文学等许多方面的自然现象),供以研究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强度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称新构造运动学(Neotectonics)。新构造运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由是:(1)与新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比较,新构造运动在空间分布、类型、强度和活动规律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2)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短,而且其运动过程有的当前仍在进行,因此,其表现(地貌、新地质构造、新第三纪—第四纪堆积物等等地质现象以及其它各种伴生的自然现象)保留比较完整。(3)由于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清晰完整,而且当前仍在进行,所以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中,不仅可以采用一般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可以采用比较精密的仪器,进行定量研究。(4)新构造运动,特别是其中正在进行的现代构造运动,具有重大的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四)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以及新构造运动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方面,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地貌学是研究地形形态形成和发展;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冰川现象、构造运动、地形、生物界,特别是通过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借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史;新构造运动学,则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类型、强度和发展规律。现代地形形态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它虽受前第四纪地形的一定影响在第四纪过程中前第四纪地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造。因此,地貌学所研究的地形,大部分是第四纪地形。第四纪地形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四纪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它也是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和冰川现象、生物界,特别是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以及地形形态特征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也是研究新构造运动所必须同时研究的内容。上述内容充分说明,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新构造运动学,在研究方法上,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为用的。即是说,可以根据地形、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堆积物及其它第四纪地质现象之间在空间、时间和成因方面的联系,利用其中一种或数种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去解决其它方面的研究问题。例如,可以利用地形成因类型的资料,来确定组成该地形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反之,也可以借助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的资料,来确定由该堆积物所组成的地形的成因类型等等。最后应当指出,在大多数场合下,对一个地区进行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在教学上,把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作为同一门课程讲授,并涉及部分新构造运动学的教学内容。
2023-06-24 16:18:341

猛禽游隼的度冬航线,跟气候变迁有什么关系?

目前已知全球气候变迁及人为开发活动会影响及鸟类每年的迁徙移动,进而可能导致鸟类迁徙到不适宜居住的地点以及不相符合的繁殖环境。 迁徙鸟类会随着季节性地偏好的北极(极地)繁殖地,不过科学家对于鸟类迁徙路经的资讯、维持方法、未来途径,以及体内基因是如何影响及决定迁徙路径目前仍不甚清楚。 最近的研究发现,游隼身上的 ADCY8 基因,可能与迁徙路径有关。而全球暖化的情况持续下去,欧亚大陆西部的游隼族群迁徙距离会越来越短,而东部的族群迁徙距离则会越来越长。 地表最速猛禽,游隼 游隼 (peregrine falcons,Falco peregrinus) 是体型壮硕,飞行极为快速的鸟类,俯冲时最高时速甚至可达 300 km 以上。游隼会先在高空锁定欲捕食的中小型鸟类,然后将尾翼后折,俯冲而下(如影片)。 在游隼的名字中,falcon 指的是「隼」,在拉丁文中更是有着「镰刀」的意思,是源自于游隼飞行时弯曲的翅膀。目前有些战斗机、重机就以游隼为名。例如:日本生产的重机铃木 GSX1300R 隼,其车头的特殊造型就是仿制游隼而来的。除此之外,身为飞行之王的游隼也会出现在 *** 联合大公国的国徽,作为该国的国鸟。 图三/ *** 联合大公国的国徽是以游隼为形象。Wikimedia 为了食物,栖息极圈的游隼必须迁徙到南方 游隼除了南极大陆及少部分的区域外,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不同地区的游隼生活环境略为不同,可生活在平原、湿地等山区栖地,甚至是城市里。有部分游隼是留鸟,有部分游隼则会在特定季节迁徙。游隼的迁徙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因为幼鸟成熟离巢而扩散到其他栖息地;另一个原因则是为探寻食物来源。在秋季来临,气候逐渐寒冷的时候,身处在高纬度地区的游隼因所处环境食物资源日渐缺乏,会开始进行迁徙的行为,到较温暖且食物充足的地方渡冬,待冬季过去,才会再回到原来的繁殖地。 北极地区的游隼,具有特定的迁徙途径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游隼,约在九月时开始进行秋季迁徙,大约可在 27 天内旅行 2,280 到 11,002 公里,并且在十月时到达他们度冬的区域。游隼通常独自迁徙,而来自极地不同地区的游隼,使用的迁徙路径也大不相同。研究团队借由卫星追踪 6 个族群共 56 只游隼,可观察到 5 种不同的路径(图四),迁徙的出发地,也各不相同,区分为 Kola、Kolguev、Yamal、Popigai、Lena 及 Kolyma 六个(Kola 及 Kolguev 地点出发的游隼使用相同的迁徙路径)。 图四/借由卫星追踪 56 只游隼,可发现 5 种不同的路径。实线为秋季迁徙,虚线则是春季迁徙。参考文献 1 若是连续追踪游隼三年的飞行路径,则可发现其迁徙路径的会重复性相当高,每年变动的幅度不大(图五)。倘若进一步计算且比较不同族群游隼的迁徙路径,则可发现使用东方路径 (Eastern routes) 迁徙的游隼其旅行途径明显地远高于使用西方路径 (Western routes) 迁徙的游隼。 图五/从 2010 到 2014 年,从 Lena 启程的游隼迁徙路径。参考文献 1 借由路径距离的长短,来将从五个不同地点迁徙的游隼区分两大类,分别为长距离迁徙 (LD, long-distance) 及短距离迁徙 (SD, short-distance),长距离迁徙指的是从 Yamal、Popigai、Lena 及 Kolyma 等地迁徙的游隼飞行路径,短距离迁徙则是指从 Kola、Kolguev 地点的游隼迁徙路经。(图六) 图六/从五个地点出发的路径,可分为长距离迁徙 (LD, long-distance) 及短距离迁徙 (SD, short-distance)。其中 Kola 与 Kolguev 属于 SD;Yamal、Popigai、Lena 及 Kolyma 属于 LD。参考文献 1 游隼的迁徙路径,受不同时期的环境影响 这些繁殖族群一共使用五种不同迁徙途径来横跨欧亚大陆 (Eur),可能是源自过去末次冰盛期 (LGM, Last Glacial Maximum) 至全新世 (Holocene Epoch,约一万年前) 的过渡期间,气候从寒冷转逐渐转换成温暖稳定,冰河逐渐融化,游隼的繁殖地也亦有经纬度的改变。现今这些不同迁徙路经中的环境差异 (divergence) 也让这些途径保留各自的独特性 (distinctiveness)。 在末次冰盛期 (LGM),生活在北极西方区域的游隼有较小的度冬区域,然而在东边区域是仍然维持不变,游隼们会迁徙到一个渡冬区域,进行一个东南向的迁徙(经过印度及东南亚)(图七)。而在全新世中期 (the middle of the Holocence),则改为西南向路径迁徙。在全新世中期 (the middle of the Holocence) 时,游隼的繁殖地区已逐渐向北边转移。这也显示,游隼需有一个更长的迁徙路经。这些结果显示冰川周期 (glacial cycle) 的改变是可以调控游隼迁徙的方向以及距离。 图七/不同时期时,游隼的繁殖地及渡冬区的位置分布与迁徙路径。最上方图示为末次冰盛期 (LGM);中间的图示为全新世中期 (the middle of the Holocence);最下方的图示则为现今的游隼迁徙路径。参考文献 1 基因变异造成迁徙距离不同 此研究中,研究团队不仅仅使用卫星追踪游隼飞行路径,还从观测的 6 个族群共 56 只游隼中,取其中 4 个族群中的 35 只游准进行基因定序。研究团队发现一个名为 ADCY8 的基因,此基因先前已被报导出会参与在其他动物的长期记忆中。根据先前研究,ADCY8 会转译 adenylyl cyclase type8 催化酵素,可以促使 ATP 转换成 cAMP,并扮演次级信使可向下调节与记忆相关的基因。除此之外, ADCY8 基因的突变可促进转录因子 CREB1 的结合。CREB 是一个转录因子,可利用 CREB basic region及leucine zipper domain (bZIP) 与 CREB1 的结合 (bind),并且可借由 DNA 甲基化来调节基因表现。CREB1 已被指出对于长期记忆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 ADCY8 基因的突变是发生在长距离迁徙游隼与短距离迁徙游隼族群分离之后,只有长距离的游隼迁徙族群的 ADCY8 基因有较高的活性,并借此可增强长期记忆的能力,这有助于对于游隼长距离的迁徙。 此研究发现 ADCY8 基因与族群间相异的迁徙距离有相关性,并了解 ADCY8 和 CREB1 会借由共同调节长期记忆的能力来影响游隼的飞行距离,长期记忆可能是造成在游隼族群 ADCY8 基因变异的选择性因素。 全球暖化对于游隼迁徙的影响 研究团队使用生态区位模型 (ecological niche) 来模拟未来在 2070 年时,每个族群的游隼的繁殖地及度冬地分散情形。结果发现,每个族群的繁殖地及度冬地会北极迁移 2.08 纬度(图八)。这也与大部分的北极海滨鸟 (Arctic shorebirds) 迁徙状况有一致的情形,并可彰显苔原亦受到气候影响的生长区域。 图八/现今及 2070 年时,5 个族群游隼的繁殖区域及渡冬区域。绿色虚线为现在的繁殖区域,实线则为 2070 年的繁殖区域。橘色虚线区域为现在的渡冬区域,实线则为 2070 年的渡冬区域。参考文献 1 除此之外,未来使用短距离路径 (SD) 的游隼,其迁徙路径会越来越短;反之,长距离的游隼其迁徙路径则会越来越长。如果今后数十年间,地球气候以相同的速率暖化,欧亚大陆西部的游准族群可能会明显地减少,并且可能会停止迁徙。而欧亚大陆东部的游隼族群则会遇到长途迁徙的很大的危机,因为游隼的死亡率会随着迁徙路径增长而提高。 全球暖化也被预测会影响迁徙策略,并且减少游准在欧亚北极的繁殖区域范围。厘清生态作用与演化过程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可以有利于保护迁徙鸟类。 为因应全球气候变迁,游隼会需要改变新的度冬区域,并且调整的迁徙路径。 气候暖化,北极的繁殖地减缩,可能不止会导致游隼族群减缩,亦会连带影响其他北极迁徙物种濒临危机。因此,减缓全球暖化的速度实为重要,气候变迁不仅会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环境,更会立即影响到极地生物的生存。
2023-06-24 16:18:401

孢粉记录

1.阿涌哇玛错浅井我们对阿涌哇玛错的浅井进行了较高密度的取样,在多年冻土层以上取样间距为5cm,而以下为10cm,在160cm厚的剖面上共取样24个。对这24个样的分析表明,孢粉主要为松(Pinus)、蒿(Artemisia)、麻黄(Ephedra)、藜科(Chenopodiaceae)、水龙骨(Polypodium)等,含少量的冷杉(Abies)、桦(Betula)、栎(Quercus)等。其中松含量最高(42.5%~55.9%)(孢粉数量百分比,下同),蒿次之(11.0%~29.6%)。根据孢粉的组合特点,可将该剖面的孢粉组合划分为3个带(图3-11)。图3-11 阿涌哇玛错全新世孢粉图式Fig.3-11 A diagram of the pollen during the Holocene at Ayongwama Co(lake)Ⅰ:松-蒿-麻黄孢粉组合带该带位于剖面的下部,深度从160cm到90cm,相当剖面的第1层。在这个孢粉带中,乔木植物花粉占53.1%,主要是松,平均可占到47.6%,含少量的冷杉、栎等,含量不超过3.9%。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较高,达38.4%,其中以蒿、麻黄、藜科为主,都是一些喜旱的植物。在蕨类植物孢子中,主要是水龙骨,含量不超过5%。Ⅱ:松-蒿-藜科孢粉组合带位于剖面的中部,深度从90cm到50cm,包括剖面的第3层的下部和第2层。在这个带中,乔木植物花粉仍占优势,达56.3%,其中松还是主要成员。与Ⅰ带相比,稍有变化的是栎含量有所增加,在这个带的晚期含量达5%左右,达到了这个剖面栎含量的峰值。在灌木和草本花粉中(34.8%),一个显著变化的是麻黄含量明显减少,从Ⅰ带的4.8%~4.0%降到约2.0%,降低了一半多。在蕨类孢子中,总体上较I带含量有所增加。Ⅲ:松-蒿-水龙骨孢粉组合带位于剖面的上部,从50cm深处到地表,包括剖面的第3层的上部和第1、2层。这个孢粉带的乔木花粉明显较Ⅰ、Ⅱ带含量高,达62.3%,这主要是由于松的含量增加所致,另外,冷杉、桦的含量有少量的增加,栎的含量较Ⅱ带有所下降。在灌丛和草本植物中,麻黄的含量与Ⅱ带相比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明显较Ⅰ带低,而蒿和藜科含量明显减少。在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的含量明显较Ⅰ、Ⅱ带高,最高达5.3%。2.阿涌贡玛错湖边天然剖面在位于阿涌贡玛错湖边的剖面上(图2-27),分析了17个孢粉样,主要的植物孢粉为松、栎、蒿、麻黄、水龙骨和水龙骨科(图3-12),其中松(Pinus)的含量高达56%~65%,其次为水龙骨属(Polypodium)(8.8%~1.3%)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7.2%~2.6%),另外蒿(Artemisia)(6.2%~1.3%)、麻黄(Ephedra)(5.8%~0.5%)、桦(Betula)(5.4%~1.9%)等也占有一定的分量,而整个剖面藜科(Chenopodiaceae)的含量低。根据孢粉的构成特征,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孢粉带(图3-12)。总体而言,孢粉的组合特征与阿涌哇玛错浅井上部的相似,在时代上也是可以对比的。图3-12 阿涌贡玛错全新世中晚期孢粉图式Fig.3-12 A diagram of the pollen during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at Ayonggongma Co(lake)Ⅰ:松-栎-水龙骨孢粉组合带位于剖面的下部,包括地层的第1层到第3层(图3-12),岩性主要为粉砂层和泥质粉砂层。在这个孢粉带中,乔木花粉占优势(68.7%~76.7%),其中松花粉达65%~60%,其次为栎(5.6%~3.9%)和桦(4.1%~1.9%),并含少量的冷杉(2.8%~1.3%),可以看出该带含有一些喜暖的植物。草本及灌木花粉含量较低(13.6%~8.9%),其中主要为禾本科(4.8%~2.5%)、蒿(2.8%~1.3%),而麻黄(1.4%~0.5%)、藜科(1.9%~0.5%)含量较低,另外,含少量的菊科(Compositae)(0.7%~0.5%)。蕨类植物孢子含量(18.1%~13.1%)略比草本及灌丛花粉含量高,但明显低于乔木花粉,其中以水龙骨属(5.6%~3.1%)和水龙骨科(7.2%~3.8%)占优势。从孢粉的组合特征不难看出,该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相当大暖期的气候。Ⅱ:松-蒿-麻黄孢粉组合带该孢粉带位于剖面的上部,包括地层的第4层到第8层(图3-12),岩性较Ⅰ带细,主要为泥质粉砂层和砂质粘土层。与Ⅰ带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乔木花粉仍然占优势(79.1%~67.6%),松花粉的含量还是高达69.1%~56.8%,但总体上较I带略有下降。冷杉(3.4%~1.9%)的含量略有上升,栎(5.4%~1.9%)还是保持较高的含量,而桦(2.0%~0.7%)却明显地下降。该带的草本和灌木花粉含量(18.1%~10.9%)比Ⅰ带高,而且在组成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喜干的麻黄(5.8%~1.3%)、藜科(2.6%~0.7%)和蒿(6.2%~1.9%)的含量明显升高,而禾本科略有降低,尤其是该带的晚期(1.9%)。蕨类植物孢子含量(15.3%~8.6%)比Ⅰ带降低,主要的植物构成变化不大,其中水龙骨属和水龙骨科降低了,而石松(Lycopodium)(2.7%~0.6%)略有升高。根据该带的地层测年,可以与阿涌哇玛错孢粉组合带Ⅲ的早期对比。该孢粉带的孢粉组成表明,气候较Ⅰ带向干冷方向转化,但由于含有较多的木本植物花粉,也含一些喜暖的分子,所以该时期的气候不是很干冷,与阿涌哇玛错Ⅲ带反映的气候相似。3.讨论在这两个孢粉剖面上,松花粉含量如此之高似乎有点异常,与目前该区的植被组合有很大的差别。该区是一个高寒气候区,已超出针叶木本植物生长的上限,目前没有像松、冷杉、桦等这类植物的生长,而是以蒿、藜科、莎草科等植物为主的草甸和草原植被。在表土的孢粉分析样中,麻黄(29%)、藜科(15%)、蒿(10%)等为主要植物(张玉芳等,1995,1999),这与目前本地生长的植物种类比较一致。但是在样品中也出现了13%的松花粉,这显然不是本地的,是外来的。松花粉的扩散比较复杂,无论是松林内,还是松林外,表土样中松花粉都是常见的,在松林外的表土中松花粉的含量可达15.2%~55.5%(李文漪,1998),在西藏曲松的山地荒漠表土中,松花粉含量达24%~34%,而距此地200km以外才有松林(李文漪,1998)。可见松花粉的扩散距离可以很远,几百千米或上千千米。因此,在利用松花粉来分析植被类型时要特别注意,它不可作为一个主要指标,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在我们的分析中,松花粉含量高可能由以下这几个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黄河源区与通天河较近,那里有较多的松林发育,两地之间只有几百千米,松花粉在气流的影响下扩散到黄河源区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在全新世大暖期,该区有少量松树生长;三是在湖泊沉积过程中集聚和放大作用的结果。从上述的孢粉组合来看,如果从中扣除部分的松花粉,那么整个剖面的其他花粉组合就比较符合该区的高寒植被特点了。在中全新世,黄河源区应为稀树草原景观,而早、晚全新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和草甸植被景观,与现今的相似,与其他学者研究的结果(张玉芳等,1995;于庆文等,1999)也基本相似,但与若尔盖盆地(沈才明等,1996)有明显的不同。上面的孢粉组合表明,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特征与我国及全球的气候波动(施雅风等,1992b)总体上一致,即早全新世升温,中全新世为大暖期,晚全新世降温;从干旱指标来看,从早期到晚期,由干旱向湿润方向发展,这一点显示了黄河源区气候的差异。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与其他地区也是存在不同的(表3-13和图3-13)。表3-13 阿涌哇玛错浅井全新世孢粉组成与气候特征 Table3-13 show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len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at Ayongwama Co(lake)注:表中的冷、凉、暖和干、湿是相对的,是相对本区的气候变化。图3-13 阿涌哇玛错浅井全新世植被变化与气候变迁Fig.3-13 Correlation between pollen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Holocene at Ayongwama Co(lake)在阿涌哇玛错的浅井中,第1个孢粉带的气候总体显得较干冷,其中在第21、22个样品位置上,气候较干暖,按沉积速率的推算年代大约为11.0ka BP,可与新仙女木事件对比。此后,气候有一次降升的波动。这与青海湖QH84-14 C孔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一致的(孔昭宸等,1996)。第2个孢粉带显示了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特征,期间除有一次明显的降温和干旱事件(图3-13,第11、12号样,年代约5ka BP)外,总体上较现今温湿。在浅井剖面上,距地表70~85cm发育一层炭质粘土层,在这层中除栎花粉含量较高外,根据我们的有机碳和粘土矿物分析,是一次气候温暖事件,时间约在6ka BP前后,这与我国在6ka BP达到大暖期的鼎盛时期吻合。此后,气温下降,变得干燥,在5ka BP前后达到最低点,在孢粉组合上显示出麻黄、蒿、藜科含量较高,针叶树冷杉和云杉的含量也出现高峰。这次降温事件在青海湖(孔昭宸等,1996)、若尔盖盆地(刘光琇等,1994)、黄土高原(An et al.,1991;施雅风等,1992b)、祁连山冰心(姚檀栋等,1992a)以及青藏高原的其他地区(刘光琇等,1997;唐领余等,1996;黄赐璇等,1996)都有记录,全球的冰川在这个时期向前推进(Denton et al.,1973),在欧洲地区出现了榆树减少事件(Elm Decline)(Nilsson,1983),可见在距今5000a前后的气候干冷事件具有全球性。在这次气候干冷事件之后,温度快速回升,在4.5ka BP又出现一次温暖湿润的气候,其程度不亚于6.0ka BP的气候。在黄河源区,从6.5ka BP到4.0ka BP气候动荡,波动的幅度也较大,并不是一个气候非常稳定的时期,而是一个气候动荡的时期。在大暖期,黄河源区应有乔木植物的发育,但数量少,从植被景观来看是不同于现今的高寒草甸和草原草甸植被。黄河源区大暖期开始的时间约9.0ka BP,较我国的东部早,而与整个青藏高原开始的时间一致(刘光琇等,1997);但结束的时间(2.3ka BP)较整个青藏高原晚(3.5ka BP)。在青藏高原,大暖期以东北部、南部和西部开始得较早,而其他地区开始得较晚(刘光琇等,1997)。黄河源区就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该区的大暖期开始早和结束晚可能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横断山脉侵入黄河源区导致气候变化有关。阿涌哇玛错剖面的第3个孢粉带,总体上是一个降温过程。从孢粉组合中含较多的水龙骨和水龙骨科孢子,而喜干的麻黄、蒿、藜科孢粉含量降低,表明第3个孢粉带显示了湿冷的气候特征,这与我国其他地区为干冷气候略有不同,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黄河源区的盆地状谷地有关,由于该区有两个较大的湖泊,加上南侧的巴颜喀拉山与北侧的布青山的阻隔作用,内部的水体蒸发调节该区的降水(对流性降水),尽管气温降低,但湿度并不明显降低,从而形成黄河源区一种特殊的湿冷气候。这一点也表明,在研究古气候时,局部的地形地貌也是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气候的一个因素。在大暖期,黄河源区生长有少量的针叶树,如松、冷杉等。而目前的冷杉生长在研究区南部的班玛一带,其生长的上限海拔约为3800m(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7)。大气降温率若按0.6°C/100m计算,研究区(海拔4200~4300m)在大暖期的气温较现今约高3℃;若按0.4°C/100m计算,大暖期升温2℃。
2023-06-24 16:18:481

关于新石器时代(英文)

更新1: 系中国香港既新石器时代 The Neolithic (from Greek νεολιθικu03ccu03c2 - neolithikos from νu03adοu03c2 neos "new" + λu03afθοu03c2 lithos "stone") or "New" Stone Age was a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echnology that is traditionally the last part of the Stone Age. The Neolithic era follows the terminal Holocene Epipalaeolithic periods beginning with the rise of farming which produced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and ending when metal tools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Copper Age (chalcolithic) or Bronze Age or developing directly into the Iron Age depending on geographical region. Neolithic culture appeared in the Levant (Jericho modern-day West Bank) about 8500 BC. It developed directly from the Epipaleolithic Natufian culture in the region whose people pioneered wild cereal use which then evolved into true farming. The Natufi can thus be called "proto-Neolithic" (11 000–8500 BC). As the Natufi had bee dependent on wild cereals in their diet and a sedentary way of life had begun among them the climat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Younger Dryas forced people to develop farming. By 8500–8000 BC farming munities arose in the Levant and spread to Anatolia North Africa and North Mesopotamia. Unlike the Palaeolithic where more than one human species existed only one human species (Homo sapiens sapiens) reached the neolithic.
2023-06-24 16:1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