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求 托福红Delta Test1口语部分Question 4思路解析 Question: Describe Pavlov’s experiments with

2023-07-14 17:19:41
共1条回复
meira

1、题目关键词:describe, explain

2、答题要领:

(1)describe the experiment.

(2)explain how the experiments contributed to the psychology of behaviorism.

3、阅读材料要点:

(1)Human traits of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are the result of behavior patterns develop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ing rather than determination inside a person.

(2)It is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laws of behavior and to exercise control over behavior.

4、听力材料要点:

(1)When the bell is rang each time a dog is fed, the dog starts to associate the sound of the bell with food. As a result, whenever the bell rings, the dog expects food.

(2)The dog"s response to the bell is a conditioned reflex. The dog"s bodily response is a behavior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stimuli.

5、模板:

(1)In this set of materials, the reading passage is (the title of the reading passage) 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is a lecture on this topic.

(2)The reading material mainly introduces ...

(3)In the listening material, the professor gives the example of ...

相关推荐

行为主义是外铄论吗

术语解释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些人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有些人认为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认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另一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因素对身心发展的作用,一般都强调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外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斯金纳)。
2023-07-14 13:06:272

行为主义的定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行为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否定一切关于精神的重要性。 许多行为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先天与后天环境(natureversusnurture)所决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环境所产生的结果,由人类所经历过的联想或者增强所造成。 行为主义以及路线大相迳庭的精神分析学都在20世纪展开。提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约翰·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他反对内省的研究方法,主张以纯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伊万·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约也极大的影响了行为主义。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则对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问题,主张运用实用主义研究心理学,并引导了操作制约的研究。
2023-07-14 13:06:331

什么叫行为主义?

u2022行为艺术史是指“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表达一种人与动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它是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u2022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动的结果留存而言,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的过程艺术形态。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 u2022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位名字叫做科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这称作人体作笔。 u2022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
2023-07-14 13:06:424

behaviorism的缺点

behaviorism是行为主义。1、把人的心理过程看的太过简单,实验中往往只是测量简单的心理过程,有些结论不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往往外部效度不高。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行为主义锐意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2023-07-14 13:06:551

名词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在美国率先兴起、形成一种与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等有密切关联的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其主旨在于取代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对当代西方政治学有重要的影响。 当代西方政治学者面临着当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种危机,如帝国主义战争、声势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少人无法解决和解释这些危机,因而把这些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试图建立一门“精确的”政治科学来排斥他们所斥责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为摆脱矛盾提供方策。行为主义便是在这个历史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政治行为主义首先是一种与传统政治学迥然不同的政治观。行为学派断定,古典政治学理论的方法(如历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机构方法)带有道德和哲学色彩。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须抛弃这种方法,对政治现象做“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以便使政治学能够成为一门“经验科学”。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者Robert Dahl认为,行为主义是对传统政治学极为不满的一场反抗运动。 达尔在谈到行为主义时确认:“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与人的实际行为,以及他们赋予他们行为的意义有关。行为主义根据观察到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谋求解释政治现象。”从对国家的研究转向对社会的研究,使政治学变成一种“非政治性的科学”,不把国家及其体制视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行为主义运动的主要结果。哈罗德·D·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应研究政治中的影响因素和被施加影响者,戴维·杜鲁门断定,政治学应研究利益集团的政治和调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过程;戴维·伊斯顿宣布政治学应研究“存在于任何社会当中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和“社会财富的权威性分配”。E·C·班费尔德(E·C·Banfield)声称政治学应研究解决或讨论问题的一般活动,如谈判、辩论、讨论、力量的运用和说服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治行为主义已成为美国政治学领城内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并逐步得到其他国家政治学界的重视、研究或采纳。这股学术思潮主要借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门类的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吸取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先进的数量分析和信息技术手段。围绕国家的权力和权威决策这个核心内容,观察总结广泛的政治现象,产生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一系列理论或分析模式,汇集成一股从观点、内容到方法等方面迥然不同于传统政治思想和思辨的政治哲学的新型政治科学。纵观70余年的历史跨度,政治行为主义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政治学的重要内容。 政治行为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是形成时期。这期间,一些政治学者开始撰文著书,批评和谴责传统政治学的形式——法律的研究方法,主张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开展政治学研究。如英国政治学者卡拉汉·华莱士发表了《政治学中的人性》,美国政治学者阿诸尔·F·本特利写下了《政府过程》、查理·E·梅里安出版了《政治学的新方面》、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完成了不少著作。这些人在构成行为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以后,也就成为行为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呼吁注重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研究人性;断定只有人才能成为政治研究的可靠依据,并主张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技术嫁接到政治学研究上来,强调应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程序进行详细调查和微观研究。 大约从19C末到20C30年代,可以看作政治行为主义在美国逐渐酝酿形成的时期。 在美国,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于19C后半期。这段时间政治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1)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机构的来源及其发展历史;(2)与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体系,研究宪法和有关法典如何规定政府机构的职能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 随着20C初叶世界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和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这种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方法逐渐受到政治学者们的批评。他们对前人树立的刻板的历史叙述、逻辑推理及其它规范程式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转而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 政治行为主义的产生与以下几个重要社会条件分不开。首先是当时欧洲各类社会科学的影响。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政治学界就一直受到托克维利等欧洲学者的强烈影响。得自欧洲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方法的启发,许多美国学者开始倡导政治学的科学性。20C30年代,大批欧洲学者为逃避法西斯主义的迫害,从大西洋彼岸到了美国,又为学术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在美国政治学界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一大批欧洲或欧洲式的社会科学家强调:政治学必须借助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他们带来的新的科学分类思想对美国政治学界的影响难以估价。弗利德里希和帕森斯介绍来马克思、杜尔克海姆、弗洛伊德、韦伯、帕雷托、莫斯卡、米切尔斯的学说,推动了后来政治行为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政治行为主义的启迪和影响。巴甫洛夫(Pavrov)、约翰·华生(John Waston)和B·F·斯金纳(B·F·Skinner)等心理学家创立的“行为心理学”,注重运用刺激——反应模式解释人类行为,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刺激因素,这些思想对政治学行为研究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可以说是当时各门科学(首先在心理学)中发生的行为科学的一个边缘产物。 其次,是国际和国内的现实需要驱动美国的政治学学者更加重视并直接接触普遍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二战当中,一大批政治学家走出校园和研究机构,亲自处理联邦政府或地方的日常政治事物和管理工作。通过切身的经验,他们察觉到传统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巨大差距,看到研究工作存在着严重缺欠,旧有的学园式结论不可能预测未来的政治局势。这些迫使他们在方法论上检讨自己。在这股日趋壮大的学术思潮带动下,一些影响力颇大的政治学家已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主张:政治研究要关心现实。打破过去那种以图书馆为基地的研究方式;研究面向人们的政治行为,特别要重视各种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努力对人们的政治抉择作出预测并给以检验。 与此同时,美国各种社会势力也出于长远或近期的考虑,大力资助政治学团体的研究活动,因为搜集和分析大量实际资料要比局限于图书馆当中作研究所需的费用大得多。大基金会通过资助某些中意的研究项目,制约了学者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倾向。二战后,各基金会进一步重视资助诸如选举等短期行为科学研究项目及一些跨学科研究。 最后,应该看到,行为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和美国注重实用传统及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密切相联的。20世纪初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方法论就启发过许多政治学家。在现代哲学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有逻辑实证主义。其代表维也纳学派主张:一切理论都要有经验上的根据, 由直接或间接的验证预以证实或推翻;理论必须出于彻底的科学态度,并且有赖于多学科的合作;哲学的任务是以语言分析为主要方法,达到对知识和科学的解析等。在传统和思潮的推动下,美国政治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占主流位置的观点:科学的实质在于收集客观资料,收集政治生活的无情事实。这一观点直接针对19C以往的推理方法,就是说学术界认识到,要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光靠对法律权利与义务作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是不行的,社会知识的可靠性在于事实。这样,重事实而不重目标。重现状研究而不重方向研究,成了普遍倾向。美国政治学会1903年成立,早期的几位会长都是主张政治学科学化的学者。20C20年代初,美国几次全国政治学会议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利用新技术收集新情况、新资料,而不注重理论的作用。学术界认为,事实会自己说话。 政治行为主义的形成,包含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在美国,对传统的制度研究加以批评的学者,首推以研究方法论著称的社会科学家阿瑟·F·本特利。他早在《政府过程》(1908)中就抨击当时的政治学是一门僵死的学问,只对政府脯机构的最表面特征作形式上的研究。他主张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使政治学变为名符其实的科学。英国学者G·华莱土在1908年出版的《政治中的人性》中,也把政治动机看作理解政治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领域,主张采用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J·布鲁斯说过:“所需要的只是:事实、事实、事实。”这句话典型地代表了那个时代政治学者最重视的东西。布鲁斯还赞扬科学及其严谨性,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知识界反对墨守传统的共同态度。 继本特利之后,对推动政治行为主义形成起作用最大的,是查尔斯·E·梅里安和他带动下的“芝加哥学派”。梅里安在1921年发表论文《政治学研究之现状》,正式提出广泛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人种学、生物学、统计学的技术和成果改造政治学研究状况。美国学者一般都把这一年看作科学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标志。1925年梅里安出版《政治学的新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学院式政治学的批评和发展政治行为研究的日程表。梅里安首先提出“新政治科学”这个名词。他主张,政治学必须应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政治行为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重视在政治分析中理论与经验研究必然形成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梅里安在20年代担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以后一、二十年当中,该系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他们成了后来闻名全美的政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有早期的H·F戈斯耐尔、H·D·拉斯韦尔和3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传人凯伊、特鲁曼、西蒙、阿尔蒙德等。伊斯顿在40年代后期起到该系执教。本特利和亨廷顿也曾就学于这所著名学府。人才汇聚,使这里俨然成为美国政治行为主义研究的中心。在这种科学化思维万式指导下,谈学派的学者们都是面向实地工作,用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的匮乏,并积极借用其它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及手段,正式把行为主义引进政治研究,带动了行为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 总的来看。从20年代初直至二战之前,形成之中的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强调的重点是不断发现事实和采用科学方法。伊斯顿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过:一场高度求实的时代开始了,事实成了人们共同接受的准则,成了普遍流行的科学意识的一部分。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上看。当时的重点已经由政治制度转向政治过程。与过程相关,当时初步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政治理论,比如团体论,研究参与政治过程的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这些团体在制定或执行政策当中扮演的角色。团体可以包括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等有组织的团体,也包括诸如社会阶级以及区域性、宗教性、种族性等非组织的社会力量。同时也重视研究权力概念。比如G·E·G·卡特林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权力,政治舞台是权力市场(《科学与政治学方法》,1927)。拉斯韦尔提出,政治学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根据服从、安全和收入而定,有影响力的人的特征是阶级、技术、人格和具体物质等。这几个内容特征和50至60年代成熟时期的研究重心还是有所不同的。 当时处于这场学术运动中的先驱人物,还有W·李卜曼(《公共舆论》,1922)、C·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1913)、S·赖斯(《数量分析与政治学》,1938)、 W·B·莫若等人。他们都倡导用科学方法探讨与研究政治现象,发现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段为鼎盛阶段,始于二战后至60年代末。这时美国涌现出一大批批行为主义学派的政治学者,如瓦尔迪姆·O·凯(Valdimar·O·Key)、戴维·杜鲁门、赫伯特·西蒙、罗伯特·达尔、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戴维·伊斯顿、卡尔·W·多伊奇(Karl W·Deutsch)、德怀特·沃尔多 (Dwight Waldo)等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把行为主义普遍运用于政策制定,压力团体、政治过程、社会冲突、选举行为、国际关系、政治体制和权力等各个领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著作,如V·O·凯的《美国各州及南部政治》(1949)、西蒙·史密斯和汤普逊的《公共行政》(1950)、拉斯韦尔和卡普兰的《权力与社会》(1950)、杜鲁门的《政府过程》(195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1953)。 政治行为主义从产生进入到发展的高峰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个趋势反映了广大学者们一个日益自觉的意识:日常研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迫使政治学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同传统决裂。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的积极赞助下,一些政治学家团体积极从事行为研究。比如,在50至60年代,政治行为学会和比较政治学会就支持并且协助各种行为研究活动。1956年,在“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年会上,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开辟一系列专门途径,以有益于这项研究开展。在教育界,从5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重要大学都设立了这个学科的教授职称。一些学校开设了以政治行为为专业方向的博土生培养计划。政治科学系也竟相建立。出版界也有了变化,到60年代初,政治行为主义已经在专业杂志上成了多数论文的理论依据。 在30年代问世之时,政治行为主义还被学术界许多人看成是少数人持有的偏激理论。但到了50年代,主张行为主义的学者大多成了美国政治学界的权威人物。这个转变的生动标志:在整个30至40年代,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中没有一个人鲜明赞同行为主义,但从1950年后,拉斯韦尔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了该协会的领导职务。可以说。从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观点已经遍及当时政治研究的广大领域。和20、30年代相比,行为研究的对象更侧重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伊斯顿认为,早期的团体论和权力论考察各种社会群体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政治制度的权力分配和决策内容的过程,实质上还是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积累的只是形势资料。它仍然忽略了参与政治的个人的人格、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忽略了行为资料的积累。行为主义应该以行为资料和形势资料并重。这个批评比较中肯。比如行为研究方法的首创人本特利就否认人的个性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认为个性无法把握;唯一可以研究的是政治过程,而人们能观察到政治过程只是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政治就是团体的行为。在成熟时潮,行为主义突破了这个界限。可以说,在50年代,行为主义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成熟了。 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政治行为主义逐渐建立了不同于邻近学科的研究对象、观点、术语和方法。以行为主义这个词为例。伊斯顿曾明确指出,政治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这个词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含意不一样,它反映了学术上的重大差异。如,心理学的工具是人的感觉器官或机械仪器,它的研究对象只是人体在外界刺激之后产生的可视察的行为,而不过问人的目的、企图、动机、欲望、情绪、感觉等精神内部的变化。反之政治行为主义关心人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规律,总是努力预知人们头脑中有什么想法。它把团体和个人,把“刺激——组织——反应”的心理过程和制度——个人的关系都列入研究范围。所以政治行为主义的观察领域要比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宽广得多。 经过同代学者共同探索和重复使用,行为主义政治学已有了学科内公认的方法论原则:第一,政治分析以个人或团体为基本单位,而不是以政治制度为观察的焦点。第二,搜集并整理事实资料,反对抽象空洞的哲学推理。第三,研究应区分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以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客观与精确。第四,针对特定范围的对象,建立相应的指导性理论;理论与资料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第五,承认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吸取和借用其它学科的成果。第六,使政治学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发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行为主义革命也波及到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许多研究机构从事行为研究或准行为研究,如在英国和挪威研究选举行为,在法国研究公众舆论、政党选举行为和压力集团,在意大利分析议会活动,在西德建立经验政治科学。60年代,行为主义渗透到比较政治之中。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学者合作日益密切,开始冲破了以往研究中狭隘的区域意识。 最后应该看到,有些美国学者一直认为:即使在这种学术思潮的波及影响之下,也很难把那些学者明确看作是行为主义的坚决信奉者。直至二战之后,明确表示采纳行为主义的学者并不多见,完全受严格的行为研究技术约束的人也很少。准确地说,多数美国学者对传统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的态度是混合采纳,只是偏向于行为主义方法。他们相信:行为主义并不把拒绝历史知识,因为后者是对当代政治行为观察必不可少的补充。行为主义也不能完全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因为现有学科的任何新发展都必然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与此同时,当代在美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干脆完全坚持传统的研究方法,仍然着重探讨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史的有关问题。然而不容怀疑的是,自20C中叶以来,行为主义政治学一直是美国政治研究的主流。它体现了当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称为后行为主义阶段。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性选择理论的盛行。理性选择理论意味着政治学从与社会学结合过渡到与经济学结合。它接受了经济学对人的传统看法,认为人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存环境。这个命题本身就包括了与行为主义的规定相背的内涵。 生物政治学(Biopolitics)是面临危机的行为学派寻找到的一个最新出口。行为学派一般确认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的话,其性质接近于生物学,而远于数学、力学、化学和物理学。因此,生物政治学可以说是行为主义主张的一种彻底的表现形式,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治学界的口号。生物政治学嫌行为主义对人的注重还不够。它提出要摆脱危机,必须注重人类政治行为的生物学特征,主张把生物学的信息注入对人类政治行为的研究中去,使政治学更加“行为主义化”。在行为主义关于人的观念基础上,生物政治学认为人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复杂造物,必须采用人种学、心理生理、生物化学,神经解剖学、心理药理学、心理病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手段,从揭示人类生命本质理解人的政治行为,着手改造政治学。 总之,在行为主义前景暗淡的这个时期,不少的政治学者开始批评行为主义的弊病,提出新的理论和主张,试图修补行为主义理论上的破罅,使其继续发展。 政治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伊斯顿说过,政治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具有本身系统的理论结构的综合学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门学科从根本上容纳、综合了各种科学的方法。这句话突出了方法论在政治行为主义中起着研究基础和整体贯穿的作用。 行为主义作为风行一时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其根本特征在于注重研究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而不是象传统政治学那样注重探讨事物的本质。出于这种政治观,行为学派在进行政治研究时。排除了对国家制度、国家起源、政治权力性质的研究。在他们眼中,国家制度只是一种既存的事物,本身没有指示政治的真实内容。政治的真实内容应当是政治体系内部的活动和围绕制度展开的行为。如果要理解一个政治组织的作用,关键不在于法律规定这个组织中的成员享有什么权力和责任,而在于他们的行为。譬如说,确定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他们看来就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认为制度并不能表示政治的实质。 这种政治观避而不谈阶级社会中政治最根本的特征,实质上掩饰了国家政治过程的根本属性。行为学派是想回避政治的这一基本方面,他们断言,国家机器已经成为中性的、为全体民众谋利益的公共权力,因而对它的性质不必加以研究。这就有意无意地绕开了政治制度的性质这个要害问题。 行为学派一方面厌弃对国家和政治制度性质的宏观研穷,另一方面又把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局限于人的行为之上。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人们认识之外的一种事实,“我们不自命知道人的起源和命数,但认为理解人的唯一途径是观察人,并且记录下他在审判室和立法机关中,在议员竞选演说讲坛上所做的一切。一旦有了足够的记录,我们就能预料不久之后他在已被认知的刺激的作用下将如何作为。”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规则性”(Regularities)。所谓“规则性”是在一种抽象的人的观念的基础上确认,人类的政治行为具有某种可辨别的“均一性”(Uniformities)。在日常生活中,人受到不同因素的驱使,行为缺乏“均一性”,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人类总以或多或少有点相似的方式活动着。这样,政治学者就可以研究政治行为的“规则性”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变数;就可以用一种严格的方法提供纯描述性的材料。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事实”,因而就突出观察、核实和现代经验科学的方法,强调使概念具备操作的意义。行为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在其所谓的“纯科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前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戴维·伊斯顿把行为主义方法论归纳为八项设想目标:规则性(Regularites)、验证(Verifications)、技术(Techniques)、数量确定 (Quantification)、价值 (Values)、系统化 (Systematisation)、纯科学 (Pure Science)和一体化(Integration)。政治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科学主义,即重视模仿自然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积极采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概念和手段,在研究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人的政治行为规律,逐步形成经验理论,并且给予普遍的验证,以期政治学的科学化。行为主义同样重视发现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大量吸收借用政治学所需要的一系列概念、术语和基础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行为主义政治学体现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汇合的学术大趋势。就两者关系而言,如果说自然科学为政治科学这个大系统更多地提供了结构和工具,那么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就是更多地提供了内容和材料。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采用现代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客观、动态的政治行为。行为主义方法论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实地调查积累起来的精确事实来形成并验证理论。研究首先要面对客观事实。行为主义的酝酿产生,就在于研究人员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政治学采用历史的、哲学的和其它一般叙述方法。卡特林主张,政治学研究不要同玄奥的抽象观念,而要同感觉到的经验对象相联系,即注意实际活动,避兔所谓的超政治学。理论只有依据对政治事件进行比较密切、直接以及受到比较严格控制的观察,加以检验之后,才能成立。 这样,政治过程和参与活动的各种团体最先取代政治组织和政治机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到50年代,心理学方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研究,目的还是对经验的政治行为作更为深入的了解。当然行为研究并不是抛弃历史资料,不去研究法律和制度,但他们认为政治行为才是政治学的真正要素,法律毕竟是由人去制定、遵守或违犯,而政治制度不过就是行为模式的组合。 行为主义重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和处理研究资料。学者们公认,特定时期内方法论的深度和技术技巧的灵活情况必然会促进行为研究的进展。自行为主义形成以来,为搜集事实所作的社会调查在形式上已经大为丰富多样,如实地调查、信函问询、资料卡数据分理、受控实地试验、抽样问答等等,这些为政治分析和建立理论提供了所需的资料条件。 经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概括,得出某种理论、规律或假设,必须能够采用既是普遍适用,又是科学严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对结论作出明白无误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是非判断。当代许多政治分析的手段是各种社会科学学科或综合性学科相互通用的。为了解决研究设计、可靠性资料汇集、测量工具、证实标准以及其它各种特殊的科学程序方面,行为分析采用其它学科中的技术手段,如参与观察、内容和群组分析、量图和因素分析、心理测定和精神程序、试验室和实地试验、多元分析和计算机程序等方法。由于应用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使研究结果易验证,使人信服,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政治调查的领域,系统理论的范围也大大丰富了。 在技术手段当中,又以定量化方法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从60年代开始。美国政治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定量分析。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城,使得资料统计分析更为迅速和精确。用数字来测度群众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总统选举中的选民态度进行研究,已经是当今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学界的热门课题。另外对立法者的动机、行政官员的感情、人的政治化过程和冲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更使这个方法成为政治学者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发挥理论的预测功能也是科学化的目标之一。借助于客观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学者们试图发现政治现象的规律,从而预见未来的事态发展趋势。行为主义相信,通过调查和分析,人们可能用类似自然科学那样严密的方法发现人们行为的规律,因为人和各种事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方法、技术原理、逻辑方法和自然哲学同样可以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当然,政治学要发展自己的一套科学原理,用以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但只要有了适当的分析手段,就可以简化复杂问题,发现政治行为的规律,帮助人们作出预测。 以统计学的应用为例。在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政治学已掌握了大量的统计资料,有了自己的资料档案。经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加工、分类、存贮,原始资料成为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信息知识,方便了后来人们的利用。美国学者认为,统计学在当代政治学领域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用性,如把统计方法运用于各种社会抽样调查和
2023-07-14 13:07:254

什么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在美国率先兴起、形成一种与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等有密切关联的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其主旨在于取代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对当代西方政治学有重要的影响。 当代西方政治学者面临着当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种危机,如帝国主义战争、声势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少人无法解决和解释这些危机,因而把这些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试图建立一门“精确的”政治科学来排斥他们所斥责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为摆脱矛盾提供方策。行为主义便是在这个历史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政治行为主义首先是一种与传统政治学迥然不同的政治观。行为学派断定,古典政治学理论的方法(如历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机构方法)带有道德和哲学色彩。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须抛弃这种方法,对政治现象做“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以便使政治学能够成为一门“经验科学”。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者Robert Dahl认为,行为主义是对传统政治学极为不满的一场反抗运动。 达尔在谈到行为主义时确认:“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与人的实际行为,以及他们赋予他们行为的意义有关。行为主义根据观察到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谋求解释政治现象。”从对国家的研究转向对社会的研究,使政治学变成一种“非政治性的科学”,不把国家及其体制视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行为主义运动的主要结果。哈罗德·D·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应研究政治中的影响因素和被施加影响者,戴维·杜鲁门断定,政治学应研究利益集团的政治和调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过程;戴维·伊斯顿宣布政治学应研究“存在于任何社会当中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和“社会财富的权威性分配”。E·C·班费尔德(E·C·Banfield)声称政治学应研究解决或讨论问题的一般活动,如谈判、辩论、讨论、力量的运用和说服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治行为主义已成为美国政治学领城内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并逐步得到其他国家政治学界的重视、研究或采纳。这股学术思潮主要借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门类的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吸取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先进的数量分析和信息技术手段。围绕国家的权力和权威决策这个核心内容,观察总结广泛的政治现象,产生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一系列理论或分析模式,汇集成一股从观点、内容到方法等方面迥然不同于传统政治思想和思辨的政治哲学的新型政治科学。纵观70余年的历史跨度,政治行为主义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政治学的重要内容。 政治行为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是形成时期。这期间,一些政治学者开始撰文著书,批评和谴责传统政治学的形式——法律的研究方法,主张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开展政治学研究。如英国政治学者卡拉汉·华莱士发表了《政治学中的人性》,美国政治学者阿诸尔·F·本特利写下了《政府过程》、查理·E·梅里安出版了《政治学的新方面》、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完成了不少著作。这些人在构成行为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以后,也就成为行为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呼吁注重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研究人性;断定只有人才能成为政治研究的可靠依据,并主张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技术嫁接到政治学研究上来,强调应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程序进行详细调查和微观研究。 大约从19C末到20C30年代,可以看作政治行为主义在美国逐渐酝酿形成的时期。 在美国,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于19C后半期。这段时间政治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1)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机构的来源及其发展历史;(2)与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体系,研究宪法和有关法典如何规定政府机构的职能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 随着20C初叶世界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和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这种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方法逐渐受到政治学者们的批评。他们对前人树立的刻板的历史叙述、逻辑推理及其它规范程式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转而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 政治行为主义的产生与以下几个重要社会条件分不开。首先是当时欧洲各类社会科学的影响。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政治学界就一直受到托克维利等欧洲学者的强烈影响。得自欧洲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方法的启发,许多美国学者开始倡导政治学的科学性。20C30年代,大批欧洲学者为逃避法西斯主义的迫害,从大西洋彼岸到了美国,又为学术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在美国政治学界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一大批欧洲或欧洲式的社会科学家强调:政治学必须借助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他们带来的新的科学分类思想对美国政治学界的影响难以估价。弗利德里希和帕森斯介绍来马克思、杜尔克海姆、弗洛伊德、韦伯、帕雷托、莫斯卡、米切尔斯的学说,推动了后来政治行为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政治行为主义的启迪和影响。巴甫洛夫(Pavrov)、约翰·华生(John Waston)和B·F·斯金纳(B·F·Skinner)等心理学家创立的“行为心理学”,注重运用刺激——反应模式解释人类行为,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刺激因素,这些思想对政治学行为研究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可以说是当时各门科学(首先在心理学)中发生的行为科学的一个边缘产物。 其次,是国际和国内的现实需要驱动美国的政治学学者更加重视并直接接触普遍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二战当中,一大批政治学家走出校园和研究机构,亲自处理联邦政府或地方的日常政治事物和管理工作。通过切身的经验,他们察觉到传统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巨大差距,看到研究工作存在着严重缺欠,旧有的学园式结论不可能预测未来的政治局势。这些迫使他们在方法论上检讨自己。在这股日趋壮大的学术思潮带动下,一些影响力颇大的政治学家已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主张:政治研究要关心现实。打破过去那种以图书馆为基地的研究方式;研究面向人们的政治行为,特别要重视各种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努力对人们的政治抉择作出预测并给以检验。 与此同时,美国各种社会势力也出于长远或近期的考虑,大力资助政治学团体的研究活动,因为搜集和分析大量实际资料要比局限于图书馆当中作研究所需的费用大得多。大基金会通过资助某些中意的研究项目,制约了学者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倾向。二战后,各基金会进一步重视资助诸如选举等短期行为科学研究项目及一些跨学科研究。 最后,应该看到,行为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和美国注重实用传统及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密切相联的。20世纪初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方法论就启发过许多政治学家。在现代哲学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有逻辑实证主义。其代表维也纳学派主张:一切理论都要有经验上的根据, 由直接或间接的验证预以证实或推翻;理论必须出于彻底的科学态度,并且有赖于多学科的合作;哲学的任务是以语言分析为主要方法,达到对知识和科学的解析等。在传统和思潮的推动下,美国政治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占主流位置的观点:科学的实质在于收集客观资料,收集政治生活的无情事实。这一观点直接针对19C以往的推理方法,就是说学术界认识到,要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光靠对法律权利与义务作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是不行的,社会知识的可靠性在于事实。这样,重事实而不重目标。重现状研究而不重方向研究,成了普遍倾向。美国政治学会1903年成立,早期的几位会长都是主张政治学科学化的学者。20C20年代初,美国几次全国政治学会议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利用新技术收集新情况、新资料,而不注重理论的作用。学术界认为,事实会自己说话。 政治行为主义的形成,包含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在美国,对传统的制度研究加以批评的学者,首推以研究方法论著称的社会科学家阿瑟·F·本特利。他早在《政府过程》(1908)中就抨击当时的政治学是一门僵死的学问,只对政府脯机构的最表面特征作形式上的研究。他主张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使政治学变为名符其实的科学。英国学者G·华莱土在1908年出版的《政治中的人性》中,也把政治动机看作理解政治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领域,主张采用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J·布鲁斯说过:“所需要的只是:事实、事实、事实。”这句话典型地代表了那个时代政治学者最重视的东西。布鲁斯还赞扬科学及其严谨性,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知识界反对墨守传统的共同态度。 继本特利之后,对推动政治行为主义形成起作用最大的,是查尔斯·E·梅里安和他带动下的“芝加哥学派”。梅里安在1921年发表论文《政治学研究之现状》,正式提出广泛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人种学、生物学、统计学的技术和成果改造政治学研究状况。美国学者一般都把这一年看作科学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标志。1925年梅里安出版《政治学的新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学院式政治学的批评和发展政治行为研究的日程表。梅里安首先提出“新政治科学”这个名词。他主张,政治学必须应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政治行为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重视在政治分析中理论与经验研究必然形成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梅里安在20年代担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以后一、二十年当中,该系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他们成了后来闻名全美的政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有早期的H·F戈斯耐尔、H·D·拉斯韦尔和3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传人凯伊、特鲁曼、西蒙、阿尔蒙德等。伊斯顿在40年代后期起到该系执教。本特利和亨廷顿也曾就学于这所著名学府。人才汇聚,使这里俨然成为美国政治行为主义研究的中心。在这种科学化思维万式指导下,谈学派的学者们都是面向实地工作,用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的匮乏,并积极借用其它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及手段,正式把行为主义引进政治研究,带动了行为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 总的来看。从20年代初直至二战之前,形成之中的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强调的重点是不断发现事实和采用科学方法。伊斯顿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过:一场高度求实的时代开始了,事实成了人们共同接受的准则,成了普遍流行的科学意识的一部分。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上看。当时的重点已经由政治制度转向政治过程。与过程相关,当时初步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政治理论,比如团体论,研究参与政治过程的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这些团体在制定或执行政策当中扮演的角色。团体可以包括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等有组织的团体,也包括诸如社会阶级以及区域性、宗教性、种族性等非组织的社会力量。同时也重视研究权力概念。比如G·E·G·卡特林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权力,政治舞台是权力市场(《科学与政治学方法》,1927)。拉斯韦尔提出,政治学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根据服从、安全和收入而定,有影响力的人的特征是阶级、技术、人格和具体物质等。这几个内容特征和50至60年代成熟时期的研究重心还是有所不同的。 当时处于这场学术运动中的先驱人物,还有W·李卜曼(《公共舆论》,1922)、C·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1913)、S·赖斯(《数量分析与政治学》,1938)、 W·B·莫若等人。他们都倡导用科学方法探讨与研究政治现象,发现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段为鼎盛阶段,始于二战后至60年代末。这时美国涌现出一大批批行为主义学派的政治学者,如瓦尔迪姆·O·凯(Valdimar·O·Key)、戴维·杜鲁门、赫伯特·西蒙、罗伯特·达尔、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戴维·伊斯顿、卡尔·W·多伊奇(Karl W·Deutsch)、德怀特·沃尔多 (Dwight Waldo)等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把行为主义普遍运用于政策制定,压力团体、政治过程、社会冲突、选举行为、国际关系、政治体制和权力等各个领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著作,如V·O·凯的《美国各州及南部政治》(1949)、西蒙·史密斯和汤普逊的《公共行政》(1950)、拉斯韦尔和卡普兰的《权力与社会》(1950)、杜鲁门的《政府过程》(195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1953)。 政治行为主义从产生进入到发展的高峰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个趋势反映了广大学者们一个日益自觉的意识:日常研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迫使政治学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同传统决裂。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的积极赞助下,一些政治学家团体积极从事行为研究。比如,在50至60年代,政治行为学会和比较政治学会就支持并且协助各种行为研究活动。1956年,在“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年会上,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开辟一系列专门途径,以有益于这项研究开展。在教育界,从5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重要大学都设立了这个学科的教授职称。一些学校开设了以政治行为为专业方向的博土生培养计划。政治科学系也竟相建立。出版界也有了变化,到60年代初,政治行为主义已经在专业杂志上成了多数论文的理论依据。 在30年代问世之时,政治行为主义还被学术界许多人看成是少数人持有的偏激理论。但到了50年代,主张行为主义的学者大多成了美国政治学界的权威人物。这个转变的生动标志:在整个30至40年代,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中没有一个人鲜明赞同行为主义,但从1950年后,拉斯韦尔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了该协会的领导职务。可以说。从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观点已经遍及当时政治研究的广大领域。和20、30年代相比,行为研究的对象更侧重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伊斯顿认为,早期的团体论和权力论考察各种社会群体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政治制度的权力分配和决策内容的过程,实质上还是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积累的只是形势资料。它仍然忽略了参与政治的个人的人格、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忽略了行为资料的积累。行为主义应该以行为资料和形势资料并重。这个批评比较中肯。比如行为研究方法的首创人本特利就否认人的个性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认为个性无法把握;唯一可以研究的是政治过程,而人们能观察到政治过程只是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政治就是团体的行为。在成熟时潮,行为主义突破了这个界限。可以说,在50年代,行为主义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成熟了。 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政治行为主义逐渐建立了不同于邻近学科的研究对象、观点、术语和方法。以行为主义这个词为例。伊斯顿曾明确指出,政治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这个词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含意不一样,它反映了学术上的重大差异。如,心理学的工具是人的感觉器官或机械仪器,它的研究对象只是人体在外界刺激之后产生的可视察的行为,而不过问人的目的、企图、动机、欲望、情绪、感觉等精神内部的变化。反之政治行为主义关心人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规律,总是努力预知人们头脑中有什么想法。它把团体和个人,把“刺激——组织——反应”的心理过程和制度——个人的关系都列入研究范围。所以政治行为主义的观察领域要比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宽广得多。 经过同代学者共同探索和重复使用,行为主义政治学已有了学科内公认的方法论原则:第一,政治分析以个人或团体为基本单位,而不是以政治制度为观察的焦点。第二,搜集并整理事实资料,反对抽象空洞的哲学推理。第三,研究应区分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以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客观与精确。第四,针对特定范围的对象,建立相应的指导性理论;理论与资料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第五,承认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吸取和借用其它学科的成果。第六,使政治学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发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行为主义革命也波及到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许多研究机构从事行为研究或准行为研究,如在英国和挪威研究选举行为,在法国研究公众舆论、政党选举行为和压力集团,在意大利分析议会活动,在西德建立经验政治科学。60年代,行为主义渗透到比较政治之中。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学者合作日益密切,开始冲破了以往研究中狭隘的区域意识。 最后应该看到,有些美国学者一直认为:即使在这种学术思潮的波及影响之下,也很难把那些学者明确看作是行为主义的坚决信奉者。直至二战之后,明确表示采纳行为主义的学者并不多见,完全受严格的行为研究技术约束的人也很少。准确地说,多数美国学者对传统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的态度是混合采纳,只是偏向于行为主义方法。他们相信:行为主义并不把拒绝历史知识,因为后者是对当代政治行为观察必不可少的补充。行为主义也不能完全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因为现有学科的任何新发展都必然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与此同时,当代在美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干脆完全坚持传统的研究方法,仍然着重探讨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史的有关问题。然而不容怀疑的是,自20C中叶以来,行为主义政治学一直是美国政治研究的主流。它体现了当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称为后行为主义阶段。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性选择理论的盛行。理性选择理论意味着政治学从与社会学结合过渡到与经济学结合。它接受了经济学对人的传统看法,认为人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存环境。这个命题本身就包括了与行为主义的规定相背的内涵。 生物政治学(Biopolitics)是面临危机的行为学派寻找到的一个最新出口。行为学派一般确认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的话,其性质接近于生物学,而远于数学、力学、化学和物理学。因此,生物政治学可以说是行为主义主张的一种彻底的表现形式,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治学界的口号。生物政治学嫌行为主义对人的注重还不够。它提出要摆脱危机,必须注重人类政治行为的生物学特征,主张把生物学的信息注入对人类政治行为的研究中去,使政治学更加“行为主义化”。在行为主义关于人的观念基础上,生物政治学认为人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复杂造物,必须采用人种学、心理生理、生物化学,神经解剖学、心理药理学、心理病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手段,从揭示人类生命本质理解人的政治行为,着手改造政治学。 总之,在行为主义前景暗淡的这个时期,不少的政治学者开始批评行为主义的弊病,提出新的理论和主张,试图修补行为主义理论上的破罅,使其继续发展。 政治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伊斯顿说过,政治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具有本身系统的理论结构的综合学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门学科从根本上容纳、综合了各种科学的方法。这句话突出了方法论在政治行为主义中起着研究基础和整体贯穿的作用。 行为主义作为风行一时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其根本特征在于注重研究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而不是象传统政治学那样注重探讨事物的本质。出于这种政治观,行为学派在进行政治研究时。排除了对国家制度、国家起源、政治权力性质的研究。在他们眼中,国家制度只是一种既存的事物,本身没有指示政治的真实内容。政治的真实内容应当是政治体系内部的活动和围绕制度展开的行为。如果要理解一个政治组织的作用,关键不在于法律规定这个组织中的成员享有什么权力和责任,而在于他们的行为。譬如说,确定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他们看来就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认为制度并不能表示政治的实质。 这种政治观避而不谈阶级社会中政治最根本的特征,实质上掩饰了国家政治过程的根本属性。行为学派是想回避政治的这一基本方面,他们断言,国家机器已经成为中性的、为全体民众谋利益的公共权力,因而对它的性质不必加以研究。这就有意无意地绕开了政治制度的性质这个要害问题。 行为学派一方面厌弃对国家和政治制度性质的宏观研穷,另一方面又把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局限于人的行为之上。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人们认识之外的一种事实,“我们不自命知道人的起源和命数,但认为理解人的唯一途径是观察人,并且记录下他在审判室和立法机关中,在议员竞选演说讲坛上所做的一切。一旦有了足够的记录,我们就能预料不久之后他在已被认知的刺激的作用下将如何作为。”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规则性”(Regularities)。所谓“规则性”是在一种抽象的人的观念的基础上确认,人类的政治行为具有某种可辨别的“均一性”(Uniformities)。在日常生活中,人受到不同因素的驱使,行为缺乏“均一性”,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人类总以或多或少有点相似的方式活动着。这样,政治学者就可以研究政治行为的“规则性”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变数;就可以用一种严格的方法提供纯描述性的材料。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事实”,因而就突出观察、核实和现代经验科学的方法,强调使概念具备操作的意义。行为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在其所谓的“纯科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前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戴维·伊斯顿把行为主义方法论归纳为八项设想目标:规则性(Regularites)、验证(Verifications)、技术(Techniques)、数量确定 (Quantification)、价值 (Values)、系统化 (Systematisation)、纯科学 (Pure Science)和一体化(Integration)。政治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科学主义,即重视模仿自然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积极采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概念和手段,在研究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人的政治行为规律,逐步形成经验理论,并且给予普遍的验证,以期政治学的科学化。行为主义同样重视发现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大量吸收借用政治学所需要的一系列概念、术语和基础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行为主义政治学体现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汇合的学术大趋势。就两者关系而言,如果说自然科学为政治科学这个大系统更多地提供了结构和工具,那么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就是更多地提供了内容和材料。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采用现代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客观、动态的政治行为。行为主义方法论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实地调查积累起来的精确事实来形成并验证理论。研究首先要面对客观事实。行为主义的酝酿产生,就在于研究人员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政治学采用历史的、哲学的和其它一般叙述方法。卡特林主张,政治学研究不要同玄奥的抽象观念,而要同感觉到的经验对象相联系,即注意实际活动,避兔所谓的超政治学。理论只有依据对政治事件进行比较密切、直接以及受到比较严格控制的观察,加以检验之后,才能成立。 这样,政治过程和参与活动的各种团体最先取代政治组织和政治机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到50年代,心理学方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研究,目的还是对经验的政治行为作更为深入的了解。当然行为研究并不是抛弃历史资料,不去研究法律和制度,但他们认为政治行为才是政治学的真正要素,法律毕竟是由人去制定、遵守或违犯,而政治制度不过就是行为模式的组合。 行为主义重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和处理研究资料。学者们公认,特定时期内方法论的深度和技术技巧的灵活情况必然会促进行为研究的进展。自行为主义形成以来,为搜集事实所作的社会调查在形式上已经大为丰富多样,如实地调查、信函问询、资料卡数据分理、受控实地试验、抽样问答等等,这些为政治分析和建立理论提供了所需的资料条件。 经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概括,得出某种理论、规律或假设,必须能够采用既是普遍适用,又是科学严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对结论作出明白无误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是非判断。当代许多政治分析的手段是各种社会科学学科或综合性学科相互通用的。为了解决研究设计、可靠性资料汇集、测量工具、证实标准以及其它各种特殊的科学程序方面,行为分析采用其它学科中的技术手段,如参与观察、内容和群组分析、量图和因素分析、心理测定和精神程序、试验室和实地试验、多元分析和计算机程序等方法。由于应用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使研究结果易验证,使人信服,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政治调查的领域,系统理论的范围也大大丰富了。 在技术手段当中,又以定量化方法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从60年代开始。美国政治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定量分析。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城,使得资料统计分析更为迅速和精确。用数字来测度群众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总统选举中的选民态度进行研究,已经是当今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学界的热门课题。另外对立法者的动机、行政官员的感情、人的政治化过程和冲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更使这个方法成为政治学者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发挥理论的预测功能也是科学化的目标之一。借助于客观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学者们试图发现政治现象的规律,从而预见未来的事态发展趋势。行为主义相信,通过调查和分析,人们可能用类似自然科学那样严密的方法发现人们行为的规律,因为人和各种事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方法、技术原理、逻辑方法和自然哲学同样可以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当然,政治学要发展自己的一套科学原理,用以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但只要有了适当的分析手段,就可以简化复杂问题,发现政治行为的规律,帮助人们作出预测。 以统计学的应用为例。在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政治学已掌握了大量的统计资料,有了自己的资料档案。经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加工、分类、存贮,原始资料成为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信息知识,方便了后来人们的利用。美国学者认为,统计学在当代政治学领域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用性,如把统计方法运用于各种社会抽样调查和
2023-07-14 13:08:1313

什么是行为主义的知识观

行为主义发展观(behaviorism theory of development),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提出的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主张心理即行为,而非意识。心理发展即行为发展。发展是由环境、学习推动的,环境和教育是决定心理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遗传只为成熟提供条件。发展没有阶段性,也没有质的变化和“飞跃”,而是量的积累。儿童不能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只是由于没有积累完成此任务必需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动作。按照客观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知识是对事物的表征.然而,建构主义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首先,建构主义者(特别是其中的激进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2023-07-14 13:08:371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是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做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的西方政治学思潮和流派。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反对传统主义政治学历史的、法律的研究方法。
2023-07-14 13:08:468

第三势力心理学

上面同学写的很好.....
2023-07-14 13:09:403

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指的是

答案是B,人本主义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后的心理学的又一流派,被称为"第三势力"
2023-07-14 13:10:002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都有啥区别和联系?

(2010·荆门)“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人文主义。
2023-07-14 13:10:18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点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中文名行为主义外文名Behaviorism发源地美国类型现代心理学分类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等快速导航代表人物理论体系理论应用行为主义影响评价发展历史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进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从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行为主义者的主要人物(依据时间先后粗略的排列):罗意德·摩根(C. Lloyd Morgan)伊万·巴甫洛夫爱德华·桑代克约翰·华生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 C. Tolman)克拉克·L·赫尔(Clark L. Hull)J·R·坎特(J. R. Kantor)吉伯特·赖尔(Gilbert Ryle)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代表人物约翰·华生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初期,华生(出版了《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书,主张心理学的价值在对于行为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意识。这根本性的推翻了当时将内省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轻视行为研究的构造论心理学界。与他们相比,华生研究人体之于环境的变化,或者更明确的说:研究特定的刺激会引导人体作出何种反应。大多数华生的研究都属于比较心理学,比如他常研究动物的行为。华生深受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的影响,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系统时,无意间发现了古典制约现象,并在接下来的研究里记载了细节。华生的理论强调生理学,认为以刺激能得到条件反射的反应—对比其他所有器官也会有类似的反射作用。
2023-07-14 13:10:264

读书笔记|教育中你不得不知道的那些“主义”

在学教育学的过程中,你得了解和知道很多“主义”,这些“主义”存在教育史中,不得不了解和知道:让我们先大概的说一下,西方教育史和哲学史最开始是纠缠在一起的。 根据地位,我们可以把这些主义分成权威的“主义”和非权威的“主义”。 权威的“主义”有永恒主义(perennialism)、精粹主义(essentialism)、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证主义(positivism). 非权威的“主义”有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人文主义(human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1.永恒主义:认为知识的原则是恒久的,重视个体心灵的训练,课程应以数学、语言、逻辑、经典著作(great books)为主。 以郝钦斯(R.M.Huntchins)和阿德勒(M.Adler)主张。 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反对以学生中心的进步主义。它还和要素主义相近,但又区别。共同是都以教师为中心,不同是永恒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要素主义强调要素的技能,倾向职业性。 永恒主义有2个主要分支:世俗永恒主义和宗教永恒主义。 2. 精粹主义:其思想以理想主义(idealism)和唯实主义(realism)为基础。重视心智训练、核心知识、教室为中心教学,主张教育作用在于传扬人类社会文化遗产,培养良好社会公民。其课程应以文学、外语、历史、宗教为主,教学方法注重讲授、记忆、背诵、考试、训练等, 以柯南特(B. Conant)、布利克曼(W. W. Brickman)、布立格(Thomas H. Briggs)、霍恩(Hernam Harell Horne)为代表。 1930年早起兴盛于美国,观念来源于唯实主义和观念主义。较之永恒主义重视高等教育和经典学科,精粹主义更重视中、小学教育,也愿意纳入现代学科,融入部分进步主义的观点。而且主张小学教授基础知识:英文、数学、科学、历史和外语。 老师具有高水平知识,因此被尊为权威。 3.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德行为可以外在刺激反应来解释,与唯实主义具有密切关联。特别重视环境、行为与反应德关系。所以一个人德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环境决定。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良好行为的学习环境,课程喝教学应该以行为目标为依据。 以史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约翰u2022华生(John B. Watson)、巴普洛夫等做出过贡献。 这一主义起源于20世界初美国心理学派,行为主义的最早的衍生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爱德华u2022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开创了效果律(law of effect) ,指出行为的结果会持续强化往后的行为。 4. 实证主义:认为实际炎症史所愿适当思考的核心,拒绝本质、直觉喝无法测量的心灵,知识是来自感官直觉喝可观实体调查,能够观察得到的事实,才是有价值。因此,应该鼓励学生从观察中学习,学校的课程内容亦是来自专家从观察喝测量中所构建出的知识。 以法国哲学家孔德(A.Comte)为代表。 是一种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教育观。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建议知识的客观性。 5. 进步主义:认为观念应该由实验德测试而来,学习德基础来自学习者德怀疑态度,所愿学校教育强调如何思考(how to think),而不是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鼓励扩散性思考,忠实学习德过程,而不是学习德结构,以经验为中心德课程为主。 杜威为其代表。 进步主义者努力对地方学校进行改革和现代化。该时代最为显著的是学校和学生数量爆炸,特别是飞速成长的城市区域。在1910年后,小镇开始兴建高中。到了1940年,50%的青年人获得了高中文凭。结果是有教育的中产阶级爆炸,成为进步主义的草根支持者。在进步时代,许多州郡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卫生和健康得到了教育的重视,体育和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更加普及。 6. 重建主义:起源于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代,它接近于使用主义和存在主义,主张重新建立新社会秩序有助于实现结伴民主的理念,因此应该教导学生分析重要的世界时间,探究其争论之处,进而发展未来美好新世界。 以坎特(G.S.Counts)、布拉梅德(T.Braneld)为代表。 它认为进步主义过分重视个人价值,易落入放任、反智主义的倾向。 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能力,发展学生认识社会、影响社会改变的技能。帮助学生利用个人兴趣去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适应既在社会观点。重视学生参与社区、利用社会社区资源。 7. 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具有与生俱来德善良本性,而且是自由的,不为他人所宰制,教育应该发展一个自由、自我实现的个体,整个教育过程应以学生的感受为核心,重视自然,所愿教育的起点在于个体,不是来自于伟大的理想、外在的世界、或者整个人类,教学方法应该强调学生个别差异及个别需求。 以卢梭(J.J.Rousseau)为代表。 人文主义重视理性,重视教师作用,关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8. 建构主义:相当接近于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亲自操作、活动为基础的教与学,以发展学生自己的思考架构,教师应该花时间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而不是知识的传授,真正的学习是来自学习者主动建构其架构,而不是教师提供架构,因此鼓励学生从事批判而不是精熟事实知识。 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 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像教师有时会在儿童发生冲突时介入,但他只会强调他们应找出问题所在,并促进他们去寻求解决办法及自行调解。另外虽是儿童透过“亲自直接参与”的方法去完成学习过程,他们由“实践中学习”,而非依赖别人“告诉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儿童自己不受干扰地去推断、发现及下结论。教师除了观察儿童学习外,但也须要在儿童活动期间吸引他们、为发现而惊呼、并用难题刺激起他们的理性思维。
2023-07-14 13:10:401

急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相关文字(英文版本)

马斯洛 人本主义
2023-07-14 13:10:482

世界心理学分了几个流派?

听好了 这些结构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 新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文主义学派皮亚杰学派神经生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2023-07-14 13:10:583

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分别是什么呢?

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主要有三大学派,分别是符号主义学派(Symbolic AI)、连接主义学派(Connectionism)和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符号主义学派(Symbolic AI):又被称为“经典人工智能”或“规则-based AI”。符号主义学派主张人工智能系统应该通过处理符号和符号操作来实现智能。这种方法侧重于使用逻辑和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来模拟人类思维。符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艾伦·图灵(Alan Turing)、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等。这一学派的典型应用有专家系统、知识表示和推理(KRR)等。连接主义学派(Connectionism):又被称为“神经网络学派”或“人工神经网络”。连接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模拟大量简单的互联神经元来实现智能。这一学派借鉴了生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图通过神经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学习。其中,深度学习是连接主义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和深度学习先驱Yann LeCun等。这一学派的典型应用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观察和分析智能体的行为来理解其智能。这一学派认为,智能体应该具备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感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等。这一学派的典型应用有自主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三个学派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都有重要贡献。尽管各个学派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现代人工智能系统中,这些方法和思想往往会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2023-07-14 13:11:062

托尔曼的流派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整体行为就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言,托尔曼是一位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托尔曼所谓的行为与早期行为主义者有所不同,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白鼠每次走迷津,都是越来越快地达到目标,这就是说,白鼠正在学习,正是学习这种行为为达到目的提供了高度客观的证据。托尔曼区分了分子行为和整体行为,他认为,虽然整体行为与生理运动有关,但我们在研究这些行为时无须知道这些行为与哪些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关,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整体行为的本质特征。整体行为所具有的特征为: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因为如果要识别某一行为,总要确定这一行为所指向或所躲避的某一目标对象。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说,整体行为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它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而放弃另外的途径和方式。第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如果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缺乏一定认知,并且对情境中所充满的途径、方式和障碍没有整体认知,它就不可能选择出最方便的路径。这就说明,整体行为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托尔曼认为,在人类身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第四,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即经过教育,整体行为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白鼠走迷津所花费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它的每一尝试都从环境刺激中接受了教训,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这些观点一经发表,迅速在行为主义阵营内引起强烈的反应,不少人认为,托尔曼使用了“目的”和“认知”等主观性的概念,犯了行为主义之大忌。但托尔曼认为,作为整体行为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定义是完全客观的东西,他通过把目的性和认知性进行数量化和客观化,从而驳斥了那些反对意见。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中介变量,通过实验设计并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例如,他以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来定义饥饿,根据某些操作的测量来定义能力等等。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Kurt Lewin)的影响,托尔曼将“生活空间”、“心理场”等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对中介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把中介变量划分为三大种类: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人们认为,华生的S-R公式是“空白的有机体”,即排除了有机体的心理状态;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则深入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有助于说明行为的个别差异。可以说,托尔曼是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解释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对于华生的“边缘主义”,他是一位“中心主义者”。托尔曼的观点,在当时被很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2023-07-14 13:11:471

119个哲学术语,轻松了解西方哲学精华

一 :哲学家专有名词1、 辩证法(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2、 白板(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3、 超人(ubermensch)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4、 超验的(transcendent)独立的。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5、 沉思(的生活)[contemplation(the life)]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7、 单子(monad)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克尔凯郭尔的用语。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11、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in physics)]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12、 怀疑的方法,方法论的怀疑(method of doubt,method of logical doubt)笛卡儿用于发现那些我们可以“完全确信”的原则的技巧;即怀疑一切,直到你发现那些不可能被怀疑的原则为止。13、 荒谬的;“荒谬”(absurd,the“absurd”)不合理的,非理性的,无意义的。阿尔贝·加缪用这个术语指“理性的人和一个冷漠的宇宙的遭遇”,这个世界似乎对我们关于正义和意义的要求漠不关心。14、 生成的世界(World of Becoming)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我们的生活世界,由感官把握的对象的变化的世界。15、 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这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一个建议。该论证说,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他存在而你又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他存在,你又不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受到惩罚。16、 本真的自我(authentic self)存在主义的一种说法,指真正的、个体的自我认同,从而与非本真的自我相区别,非本真的自我只是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公众的认同而已。这个词在20世纪经由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而变得盛极一时。17、 精神(spirit)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指包含了整个宇宙和所有人的无所不包的观念。更一般地说,精神意指热情(如在“团队精神”或“当这种精神令我感动”中的意思);在宗教中,精神通常是指一种无形的存在,比如上帝,有时也指人的灵魂。18、 净化(亚里士多德)[catharsis(Aristotle)]通过艺术来纯洁或涤净情感。19、 事实(“matter of fact”)休谟的术语,指一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经验主张。20、 事实性(facticity)萨特用这个词来指称对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为真的事实总体。21、 绝对自由(absolute freedom)不受任何限制(这是不可能的)。让-保罗·萨特用这个术语指一个人无论受到环境的什么限制,总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他并未因此就说一个人可以摆脱限制。22、 可普遍性(universalizability)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23、 思想着的自我(thinking self)笛卡儿哲学中真正的自我,这个自我通过在思想活动中把捉自己,从而(超出任何怀疑地)发现了它自身的存在。24、 尤德摩尼亚(eudaimonia)亚里士多德用来称谓“幸福”的词,或者更精确地说,就是“生活得好”。 25、 自欺(bad faith) 萨特以此来描绘一个人拒绝接受他自己。它有时意指不接受对你为真的事实。更常见的意思是,把关于你的事实作为对你而言是结论性的接受下来,比如“哦,这件事我不能做,我太害羞了”。26、 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康德哲学的用语,即一种无条件的、不受情况限制的道德律令。绝对命令是特别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规则,告诉我们应当以我们希望其他每一个人都这样做的方式去行动。27、 幸福计算法(happiness calculus)由杰里米·边沁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它用行动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量来计算行动的正确性。快乐之间相互比较,并与行动产生的痛苦相抵消,那么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多快乐和最小痛苦的行动就是应该做的。28、 休谟的叉子(Hume"s Fork)大卫·休谟的一种论证,即每一个得到辩护的真陈述要么是一个“理性真理”,要么是一个“事实”。29、 西西弗斯(的神话)[Sisyphus(mythof)]在希腊神话中,有一段关于西西弗斯的故事。众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让他推着石头上山,刚到山顶,石头又重新滚落,于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永远重复这一过程。阿尔贝·加缪以此为模型,说明人的生活总体上的荒谬性。二:思想流派和主义1、 悲观主义(pessimism)认为生活是不快乐的,而且也没有最终的目标。宽泛地说,悲观主义者是料想事情最终会最糟的人。康德(他根本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追随者,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历史上的悲观主义者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20世纪的一种哲学运动,在法德两国通过海德格尔、萨特和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而展开。它的基本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责任、既定规则的缺乏以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3、 法西斯主义(fascism)认为国家有权控制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原因在于国家是最重要的,个人只居次要地位(有时也称极权主义)。4、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种道德哲学,主张我们的行动应该为了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大幸福。5、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种理论把精神事件等同于大脑中某些特定的过程,而且其他媒介(如计算机)中的类似过程也会产生类似的精神表现。6、 禁欲主义(asceticism)一种严格自律和节制的哲学。主张尽可能地拒斥人世间的舒适、奢侈和快乐。7、 绝对主义(伦理学中的)[absolutism(in ethics)]正确的道德标准只有一种,它适用于一切社会。8、 快乐主义(hedonism)一种关于好的生活的概念,它认为快乐就是最终的善。9、 类比(analogy)相似,比较。类比论证说,两种事物在某些关键的方面相似,因此可能在其他方面也相似。10、 利己主义(egoism)认为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的。见伦理自我中心主义,心理自我中心主义。11、 利他主义(altruism)—个人应当为他人利益着想,而不是只为自己利益着想。见伦理利他主义,心理利他主义。12、 伦理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人应该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13、 伦理利他主义(ethical altruism)人应该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14、 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这种观点认为,人总是为自己的私利而行动的,即使他们看起来像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那也只是表面现象(比如当一个人向慈善团体捐款时,利己主义者会说,这个人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体验到一种正直的感觉)。15、 心理利他主义(psychological altruism)这种观点认为,人“天然地”就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行动的。16、 神秘主义(mysticism)相信人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直接体验来把握某种根本性的宗教真理(上帝的存在、宇宙的统一性等),它与日常的理解有别,与理性也相抵触。17、 实证主义(positivism)这个词以前被用作经验论的同义词。在最近一个时期,它被用来指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一种看法,即只有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句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18、 相对主义(伦理学中的)[relativism(in ethics)]认为不同的社会在其基本的伦理价值上也是不同的。文化相对主义认为社会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伦理相对主义则是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它认为在某一个社会被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东西仅在那个社会才是正确(或错误)的。19、 行为主义(behaviorism)精神事件不存在(或它们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重要性)。我们用心灵方面的名称(疼痛、感情、动机)所称谓的东西实际上是行为的样态,它们被误认为是内在的、“幽灵般的”的事件。20、 虚无主义(nihilism)认为一切都没有任何价值。三:逻辑用词1、 悖论(paradox)基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的论证而得出的自相矛盾的或似乎荒谬的结论。2、 不合理的(论证)[unsound(argument)]一种坏的论证;一个无效的或前提为假的演绎论证(或两者兼而有之)。3、 本体论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试图从“上帝”这个概念证明上帝存在的一个(或一套)论证。例如,“上帝”根据定义就是拥有各种可能的完美性的存在;存在是完美性的一种;因此上帝存在。4、 必然真理(necessary truth)某种既不可能是另一种样子,也不可能被想像成另一种样子的事物。在哲学中,根据物理定律(比如引力定律)是“必然的”,或者根据风俗习惯(比如打击逃税的法律的“必然性”,或者饭后抽烟的必然性)是“必然的”,并不足以说明某种事物是必然的。必然性甚至不允许想像中的反例。因此,二加二得四是必然真理,我们不但对此确信不移,而且发现我们没有能力怀疑它,无论我们的想像力有多么丰富,也不可能说出它如果错了会是怎样一种情况。5、 不一致的(incoherent)缺乏一致性;不能以一种有序的或逻辑上相容的方式搭配在一起。使用一些没有准确含义的花哨的行话也许是不一致的一个来源。随便拉一张信念的清单,而没有按照任何秩序或逻辑把它们排在一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它们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一种不一致的哲学也许是富有洞见的,或者部分上正确的,但由于它永远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系统,所以它看起来很可能就像是一堆胡言乱语或只言片语。还有一些时候,不一致的哲学也许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哲学。它的术语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它的原理只是一些凌乱的堆积,而没有明确的关联或解释。6、 阐释(interpretation)一种理解的方式,从某种眼光出发去看一套事实。7、 承诺(commitment)一种自愿形成的需要遵守的义务。8、 非理性的(irrational)与理性规则相违背(不等于“没有理性的”,比如我们可
2023-07-14 13:12:131

二语习得理论的概述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 ,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 ,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有: “环境论”认为 ,就某一生物的发展而言 ,更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后天的经验。早期的环境论以“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刺激 ———反应( stimulus———response)理论为基础 ,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 ,语言习得是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就是克服旧的语言习惯(即母语)的干扰 ,培养新的语言习惯(即第二语言)的过程。还有环境论阵营里新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 (Ac - culturation Model)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影响。 [ 2 ] (P228)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操另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接触: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作为个体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这些社会和心理变量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迁移” ,即学习者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迁移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向目的语迁移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文化迁移模式分两种类型 ,在第一种类型的文化迁移模式中 ,学习者融入目的语社会 ,对目的语保持开放心态。在第二种模式里 ,学习者不仅融入社会 ,心态开放 ,而且希望采取目的语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总之 ,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触、适应、接受和趋同程度。
2023-07-14 13:12:221

心理医生知道对方想法的专业术语

心理医生知道对方想法的专业术语,我能体会此时此刻你的心里变化,换位思考一下我也要这么做,感受的不好体会.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我能理解你。
2023-07-14 13:12:385

积极心理学入门指南

分享前,正个念: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学科。这意味着什么? 好了,既然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学科,那它的诞生历史就有必要先说个清楚。 一个时间点。在维基百科,使用「timeline of Psychology 」可以得到这样一段内容: 1998年,马丁·塞利格曼当选为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席,并确定积极心理学为他的研究主题。 标记「马丁·塞利格曼」,他太重要了,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也正是他的大力推动,才有积极心理学在21世纪的繁荣局面。 既然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学科,那我们可以拿「如何进入任意一门学科」思路切入: 积极心理学为解决什么问题而生?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了,先给出一个版本,来自塞利格曼倡议建立的网站: 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 (没错,我就是为了推荐这个网站才把这段话贴出来的,哈哈哈~) 简单来说,过去心理学家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研究人类痛苦上,却忽视了人类与生活积极与有价值的一面。积极心理学「关注幸福,满足,兴奋,快乐,追求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它把人类的注意力从「人类心理最黑暗的房间」拉回到「阳光灿烂的高地」。 这里指出了心理学家关注的过去与现在,我不妨再多说一些。创立在21世纪的积极心理学被誉为心理学的「第四浪潮」。前三次浪潮分别是:「疾病模型 the disease model」、「行为主义 behaviorism」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gy」。 疾病模型主要代表学派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占据主流的精神分析,众所周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用以下理由解释一切: 这五点我摘抄自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我觉得这些调侃有趣极了。人类远比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的复杂,于是历史来到第二浪潮,行为主义时代。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B. F. Skinner和Ivan Pavlov(华生、斯金纳和巴普洛夫)。行为主义者强调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只受他得到的奖励和惩罚所决定:一个被奖励的行为可能会重复,而一个被惩罚的行为则可能被压抑。 与这个说法相关的一个实验直接催生了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术语诞生。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种放弃的反应,源自一种「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 还是研究生的塞利格曼与朋友合作用实验证明「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实验室的狗狗身上存在。后来,一个名叫Donald Hiroto(裕人)使用噪音实验,也证明了人类身上存在「习得性无助」。 我先不对习得性无助展开说明,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刚接触时感到触目惊心,让我们继续聚焦积极心理学的历史。 行为主义时代之后,来到了人本主义时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他就属于这个学派。人本主义为积极心理学贡献了很多观点。「积极心理学」这个术语来自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先验性地指出心理学家对人类的潜能还没有足够的理解: 这个观点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之源。 时间很快来到21世纪,吸收人本主义思想以及认知科学理论,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它把研究者眼光重新聚焦在「幸福与美好」的光明面上。 遇到这个问题,学过信息分析的你会制定怎样的策略获取答案?我的做法是直接向「Acemap.com」拿答案。 在Acemap.com使用「Positive Psychology」为关键词,可以拿到子话题知识图谱,以及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列表。 (勤奋如我,手动做个小整理。) 积极心理学研究子领域: 梳理完历史,再提供一些干货资料吧。 先看一个图,来自Acemap的积极心理学论文地图。 从论文网络中,我们看到塞利格曼先生的中心性有着无可取代的地步,其次是Babara Fredrickson。她被广为人知的一本书是 《积极情绪的力量》 ,是阳志平老师引入中国的,在他博客中有推荐序,链接见: 《积极情绪的力量》序:迷人的积极情绪 除了塞利格曼和芭芭拉,以下的大牛们也值得关注: 【摘自文章: The 5 Founding Fathers and A Hist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 了解一个学科,我们可以把该学科的最好书籍都买来阅读,看看该学科反复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再整理一份最小知识清单。我还没有铺开做这件事,我从最小的最小开始,从塞利格曼的主要作品开始了解。 根据内容,我挑出四个关键词做进一步解释。 关键词:乐观与悲观、积极情绪、幸福、蓬勃的人生 在上文给出的子话题,你可以找到「Optimism 」的踪影,乐观与悲观是积极心理学家的基础研究对象。 乐观是什么?悲观是什么? 在词典释义上,乐观意为快然自足的持久心境,悲观表示对世事怀持消极的看法。词典意思表明,乐观与悲观是态度,是看世界的视角。 要说明乐观者与悲观者的画像,最典型莫过于半杯水例子。同是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觉得: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而悲观的人则看到:真是糟糕透了,只剩半杯水。 世界还是同一个世界,但在乐观与悲观的人眼中已然分化成两个,前者天堂,后者地狱。 塞利格曼说,乐观与悲观的思维习惯带来不同的结果。 实验表明,乐观的人更长寿,更健康,取得的成就更高,更容易成为领袖得民心,有成功的事业,乐观的孩子成绩更好,为什么乐观与悲观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我想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态度指导你的行动。 也许你会说从看法、态度到行动,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这其中包括但不限,如动机、能力、环境。但不要忘了,社会学研究中有定量与定性分析原则,由于这里只讨论了乐观与悲观,其他影响因素已经默认限制了。 乐观会带来好结果,悲观的寓言往往会自我实现 。塞利格曼如是说。 我有个好朋友,她曾跟我吐槽:乐观的人太讨厌了,因为他们总是忽视生活糟糕的一面。 乐观的人为什么会被讨厌呢?我想其中一点是乐观被等义为肤浅的快乐态度。其实这是偏见,但我们不妨换个概念继续探讨。 这个定义来自芭芭拉u2022弗雷德里克森 的《积极情绪的力量》。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在这里我不对积极情绪展开太多讨论。 谈几个比较有趣的比例。 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人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尼采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权力。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为了避免焦虑。 但塞利格曼说,这些伟人都犯了一元论的大错。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中,使用三个维度来描述幸福—— 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他把幸福降维到可被明确定义与测量的水平,这也是积极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的理由,它用实验和证据说话。 使用这三个元素定义幸福,好像很对,但好像又不全对。这里面有三个不足: 幸福不仅是一种情绪,不仅只能用「生活满意度」来衡量,幸福的定义还应包括终极追求,所以塞利格曼把幸福理论扩展为2.0版本,加入了「成就」与「积极的人际关系」。 所以幸福2.0理论包含5个元素,它们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从幸福版本1.0到幸福版本2.0,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从「提高生活满意度」扩展为「使人生更加丰盈蓬勃」。 蓬勃人生这个概念也有量化指标——3个核心特征和6个附加特征。 塞利格曼说: 我以前一直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它的测量标准就是生活满意度。现在幸福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它的目标是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蓬勃。 丰盈蓬勃,塞利格曼使用的词汇是flourish。 一天我跟朋友聊到这个词。他说,感受到「夏花绽放般的生命张力」。我说,我也是。生命不是需要幸福那么简单,它应犹如生如夏花之绚烂。 生如夏花。绚烂的生命状态被现代人遗忘太久了。颓、丧、抑郁、负能量,甚至扭结成为一股流行文化,被青少年广为推崇。这是不对的,我们直面消极,也应该把积极放在正确的位置来讨论。我们有创伤要治疗,同时也要拥有积极调节的能力。你可以看不上「乐观」,但你需要拥有「获得乐观(积极情绪)」的能力。 「自由切换悲观与乐观视角」,这是练习积极心理学之后给我的一个最大启示。事实上,当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会下意识地想:这件事在乐观视野下长什么样子?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事情在我眼中会变了一个样(从而有更大的行动力)。举个例子,在分享会之前的两三天,我在一家咖啡馆准备文章。离开咖啡馆时,我居然忘记把电脑带走。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状态,大意是吐槽自己善忘,并下结论「活着就是奇迹」。 但这些言语其实是人格化的解释风格*(这个术语在后面会说到),暗含对自己的责备。如果我切换乐观视角去看这件糊涂事,我会发现,这件事可以看作一个提醒:做好数据的备份;其次,我会发现其实人是无办法完完全全避免犯错的。把事件换了一个角度解释,我发现这一个小事只是一个生活小插曲,并不是什么糟糕透了的事情。 所以第二天我熬完夜把这篇文章写完。 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根据实验证明的:乐观可以习得。 在介绍积极心理学历史时,我提过了「习得性无助」。许多无助的实验情境显示,每3个人中只有1个人不会变得无助。虽没有受过挫折,但每10个人也会有1个人一开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 为什么悲观那么容易找上门?其中一个解释是进化,悲观让注意力更集中,更能机警应敌。 但同时习得性无助可以通过干预免疫,这个免疫性质是永久性。其次,乐观也可以通过方法习得。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技巧,有兴趣可以找来试一试,对于我来说,最有启示性是两个技巧: 解释风格与认知疗法 。 你的说话方式暗示了你的悲观乐观倾向,这是解释风格的主张。它有三个量化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塞利格曼说,孩子8岁时,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换言之,小朋友在小学三年级时对这个世界就已经有了一种乐观或悲观的看法。而家长对孩子的说话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也有实验数据表明,女性得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因为一般来说,女性看事情的方式正好是放大抑郁的方式:男人碰到事情会去做,女人会钻牛角尖,把事情翻来覆去地想。 心理学把这种强制性分析叫做反刍(rumination)。而认知疗法可以创造出乐观的解释风格并且能治疗反刍。 你可以使用这五种策略来对付负面情绪: 注重你的说话方式,对事情的归因,都有利于乐观的习得。还记得前面说过的积极情绪研究中的有趣比例吗? 爱情与婚姻都需要经营,从言语的改变上出发是便捷经济而且可行性很高的方法。 谈谈遇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小感想。 前一接连发生遇上几件备受打击的事,我感受扑面而来的窒息感,有种跌落低谷最低峰的感觉。但在时候,我并没有消沉,相反我在思考我能怎么办?有些类似触底反弹,我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 当我意识到同是一件事情,乐观去想与悲观去想,带来的结果会如此的不一样,我感到惊讶。当我有意识使用积极的解释风格去面对遇到的糟心事,我发现,不管事情有没有被解决,至少,我没有在已然艰苦的生活上添加人为的困难。 积极与理性,犹如幸福与快乐一样,不是唾手可得的,它们需要练习,需要习得。 这就是我为什么极力向大家推荐积极心理学的原因,也是这篇《积极心理学入门指南》的写作初衷。 最后,送上我喜欢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颂扬苦闷》里面的一段话:
2023-07-14 13:13:251

新旧行为主义的比较~

旧的行为注意比较极端,完全忽视了遗传的作用。新行为主义承认遗传和环境有交互作用。简单才是硬道理,别看那一大堆的,糊弄人啊,随便找点就贴过来。
2023-07-14 13:14:584

认知主义或行为主义对教育学的启示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D0%CE%AA%D6%F7%D2%E5&sr=&z=&cl=3&f=8&wd=%C8%CF%D6%AA%D6%F7%D2%E5&ct=0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1. 发现学习的例证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举例说来,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2-6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每一事物都必须从动作表征入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即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动作经验,教学可以从唤起学生视觉映象开始;如果学生已具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形成的符号表征入手。但从认识某一事物的整体上来看,学生必须具有这几方面的经验。2.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1) 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2) 强调直觉思维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3) 强调内在动机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布鲁纳重视的是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4) 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在一项实验中,布鲁纳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要求一组学生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而要求其他学生把每对单词造成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3. 评论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观点虽然并非布鲁纳首创,但由于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更令人信服,对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启示,具体可参见第四章。遗憾的是,布鲁纳只详细阐述了发现学习,而对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既没有谈及也没有比较,这势必使人会产生疑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任何内容都采用发现法,那合适吗?时间允许吗?§2.2.2 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西蒙(H.Simon)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类似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予以阐明,凭借信息加工模式,能把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和记忆重组的某些推测,用一种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编制出来,即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这就为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1.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因而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1) 人类记忆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记忆系统作了研究,认为记忆系统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加工和组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知识,它是一个起组织作用的活跃的系统。换言之,人类的记忆系统积极地选择将要被加工的材料,把它们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并贮存许多信息供来日使用。尤其是关于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更是为理解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2) 信息贮存的方式信息加工理论除了主要关注人类记忆系统起作用的机制外,还探讨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记忆信息贮存的方式,即知识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在记忆系统中被贮存的信息,不是与刺激输入一一对应的直接复制,因为,感官接受的物理信号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完美表征,为了便于回忆,人们须以某种方式转换物理信号。编码一般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表征相应地也有两种: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转换或重新编码会增加以后回忆信息的可能性,但这是以失去某些细节为代价的。2.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由于人的心理机能的复杂性,人们从实验和推测中得到多个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入到感觉登记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注意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则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要转变为人能清晰意识到的信息就需要将它们提取进入短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因此也称为工作记忆。它将来自感觉记录器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工的结果,一方面送至长时记忆,另一方面送至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将信息转化成行动,也就是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前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1)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根据这种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人看作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并试图发现这个“暗箱”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因此,他们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贮存的一系列方框(或称箱子),是它们在来回传送信息。每一个方框都代表一种人头脑中发生的信息转换。认知心理学家试图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目前还不可能直接进入有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流程,所以只能推测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流程,然后确定哪种假设的流程更符合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加工论者通常把重点放在检验各类模式上,而不是放在某种模式的具体细节上,这可能会有助于了解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解释某一种学习过程。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从香农(C.Shannon)等人设计的电话通讯系统的模式研究中发现,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有限的通讯,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种观点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极大。例如,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刺激上,因而必然会摒弃其他刺激。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容量的差异。一般认为,长时记忆贮存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而大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让学生记忆“1491625364964”这样一个数目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告诉学生这是由1至8的平方数构成的,记忆就会很方便。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即首先要对外来信息的轻重缓急加以分类整理,而且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程序必须始终一致。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知觉有误,或特征分类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知道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例如,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选择题,学生就会以便于再认的方式来编码的,而不是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编码。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尽管我们记忆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很不同的。另外,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还有助于保持记忆。大量研究表明,编码过程常常涉及信息的积极转换或改变。编码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不只是消极地把环境事件机械地记录在某种记忆痕迹上。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用适当的编码进行信息贮存,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一个人是难以回想起某一事件的。例如,我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试图想回忆某件事情,但开始时就是想不起来,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再试,似乎当时也没有什么新信息,但成功地回想起来了。很显然,这方面信息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最初回忆失败是由于提取的失败,因为我们在第二次回忆时成功了。研究这类简单事件(例如,回忆一系列图片或单词)的心理学家已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给被试对象就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测验时,常常可以看到,被试对象当时不能马上回想起来的信息最终被回忆起来了。4. 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认知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九段教学法)等。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加涅则依据其总结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教学将信息转化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十分重视设计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它们实际上是九个教学阶段。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告知目标——激起期望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5. 评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对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探究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试图解释被行为主义者作为“暗箱”的内部认知活动。但对这些内部过程的探讨,是用一种比传统的认知理论远为精确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描述假定的心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程序,如果描述这一过程能详细到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的程度,那就更理想了。另外,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者所持的重视实验的态度,即不仅要假设心理过程,而且必须予以实验验证;另一方面则又像传统的认知理论家一样,为了便于假设,常常采用非正规的观察法和对心理活动的逻辑分析,然后再用实验予以检验。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http://www.baidu.com/s?cl=3&wd=%D0%D0%CE%AA%D6%F7%D2%E5行为主义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按行为主义的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之主题。华森氏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因此,行为主义者批评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二者,均不配称为科学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者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behaviorism)。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同时又因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行为主义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new—behavioyism)。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从下述两点对行为主义做公正的评论:其一,为使心理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行为主义者刻意将之限定为外显行为,将传统心理学中一切有关“心”的成份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学内涵窄化,难免有削足适履之缺失。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来,显然就是行为主义偏激取向的匡正。其二,行为主义的严格科学取向,使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的品质,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同辈中形象突出,在四十年代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兴起,其名称之由来,就是受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行为主义仍然是有贡献的。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在学习心理学上也是贡献甚大。
2023-07-14 13:15:051

心理学笔记:11,人为什么会迷信?迷信者为什么难以改变?

迷信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信之处。只不过有的说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迷信的地方;有的深藏不露,外人无从知晓。 还是一位心理学老师有些经验,通过对这几位女生心理咨询,然后一起参与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去世女生的衣服等一些用具,每位同学表心意扎了一些小花圈、纸鹤等,趁晚上夜深人静,跑到大门外边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给烧了。 说也奇怪,从那以后,几位女生心理上接受了这位女生已经离去的现实,在宿舍里能够安心待下去了。 这个案例说是迷信不为过,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抚慰过程和行为。 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你信吗?有人信。听到喜鹊喳喳叫,感觉好事要来。看到乌鸦飞过呱呱叫,心里起码掠过一丝阴影。 有的迷信是制造的。古代小说中经常有利用制造迷信来形成神秘色彩,聚众闹事的例子。大多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在发动阶段往往先制造流言和迷信,等时机成熟,然后举兵造反。 迷信还可以遗传。据观察,往往孩子的父母对一件事情迷信,比如害怕猫头鹰叫,往往孩子也会迷信害怕猫头鹰叫,以为鬼哭。其原因往往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影响,把对同一事物的迷信也传承下来了。 个人迷信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非常复杂。社会大众心理的迷信就更为复杂,不能赘述。 迷信还难以去除。一般一个人迷信一件事情,别人怎么说也没有用,迷者自迷。这是一般的定论,无法深究。 但是有一个心理学科学家 B. F. Skinner (1904-1990)不信邪,他认为所有的迷信行为都可以用他的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理论去进行诠释,通过他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子(Skinner Box)里进行的“迷信鸽子的实验”,他认为迷信都是由行为的结果来决定的,因此也可以由结果来进行消除迷信行为。 他相信所有的行为,人类的动物的,公众的外部的,私人的和内部的,包括一些感觉和想法,最终都是行为和之后的结果之间的学习和控制关系。尽管他也承认个人的行为是难以研究,比如人的想法和情绪往往是行为的原因,而不是环境和行为的混合。 在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里,在任何场景条件下,你的行为很可能是随着行为的结果而变化的。比如受到表扬,收到金钱,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带来的满足感,这些将更有可能让你将来重复同样的行为以期获得同样的激励,他把这些激励性的结果称为强化刺激(reinforcers)。 另外一些行为招致的结果,比如身体受伤或者感到不好意思难堪,将会导致你的这些行为会比原来越少甚至刻意规避开,以避免发生同样尴尬的事情。这些行为的结果,就称之为惩罚因子或者阻碍因素(punishers)。 行为的强化和惩罚刺激的作用,是斯金纳激进行为主义理论分析行为的基本过程,他的操作模型为: 这种行为模型并不新鲜,我们在学习巴甫洛夫狗的条件反射时候就已经知道。你训练宠物狗坐下,如果坐下了,就给予奖励,喂一口狗粮或者抚摸;如果不听,起码是没有奖励。你训练狗不要在房间里大小便也是这样,从狗小的时候,就开始规律带它出去;如果在外面大小便了,就给予奖励;如果在家里大小便了,就给予惩罚。慢慢的狗就变成了习惯,早上就来开始叫你出去到家外楼下大小便。 再比如你在吃饭的时候,狗会围着桌子乞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家里有家庭成员会把食物给狗吃。如果你想杜绝这种行为,必须先杜绝家庭成员在饭桌上给狗喂食,再怎么转也不给。久而久之,狗就会杜绝乞食行为。如果你的某个家庭成员心一软,偷偷给了一回,你的努力会前功尽弃。 斯金纳认为人的所有行为,也都可以用这种模型进行解释。 斯金纳认为人为什么迷信?是因为人们相信或者假设在特定环境下的迷信行为,和他们想要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实际上他认为在现实中这种联系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种人们宁愿相信联系会存在?就是因为在现实中,往往这种行为会被一些偶然的巧合给碰中了(accidently rewarding)。他把这种碰巧称之为非一致性强化(noncontingent reinfrocement),就是说这种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不是每次都对应的。 比如你每次到庙里烧香许愿,有些没有变现,但是偶尔一个愿望实现了,你就会认为是你心诚神仙显灵了。如果愿望没有实现,也有说法,那怨不得神灵,只怪你心不诚或者有什么别的罪孽,要不为什么别人许愿都灵呢? 斯金纳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1948年设计了著名的斯金纳箱子(Skinner Box)。就是一个笼子或者一个空盒子,里面放上一个盘子或者托盘以方便里面放食物。 早先的斯金纳盒子有一个控制杆,如果触发可以导致盘子里掉下食物,后来改成投放食物。动物在里面通过试错(trial and error)来得到行为激励(reinforcers),研究者可以观察动物的行为,蓝验证斯金纳的行为激励理论:迷信是如何形成的。 为了验证他的理论,斯金纳找到了8只鸽子来进行试验。试验规则是研究者开始找到8只鸽子,然后少喂食,让它们保持饥饿状态。 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到斯金纳箱子里进行研究,每间隔15秒投放一点食物(远远不够胃口)。按照鸽子饥饿程度,应该不停留地啄食,可惜没有了。啄食一次,然后等15秒;如此循环。 每只饥饿的鸽子逐次放到空笼子里,每天观察一次,有两个独立的观察员来完成记录鸽子的行为。 最后结果认为有6只鸽子产生了规律的迷信行为,就是它们采取特定的动作,看似相信就会盼来心爱的食物。实际上对于饥饿的鸽子来说,无论它们如何表演,食物都需要再等下一个15秒。有一只鸽子顺时针在笼子里转,在食物来之前在笼子里转两圈或者三圈;另一只重复用头去推笼子的一个上角;另一只鸽子上下摇动头;两只鸽子像跳舞一样,晃来晃去;另一只鸽子则轻触盘子,然后疾驰运动。 这些鸽子实验中的行为,在未被投放进斯金纳箱子进行实验之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即使这些行为与投放食物没有关系,但看出来鸽子认为他们这样规律的动作,可以盼来食物以解饥饿之苦。 起码这6只鸽子,斯金纳把他们变成了迷信的鸽子。 为了进一步让鸽子消除迷信行为,斯金纳又进行了后续实验。先是让投放食物的时间从15秒延伸到1分钟,原来有固定迷信动作的鸽子开始抓狂,上下窜动,就像鸽子在跳舞蹈。(pigeon food dance) 然后开始进行消除鸽子迷信行为的尝试。也就是在前置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饥饿的鸽子在斯金纳箱子里再也得不到食物,无论它们是展示以前迷信的行为也好,还是在后来跳起鸽子舞蹈也好。 研究者发现,随着试验的进行,鸽子的迷信行为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完全消失,它们不再是迷信的鸽子。这个过程从迷信到消除迷信,鸽子投喂反应使用了10000次才完成。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的情绪形成、性格形成与成长环境和遗传都有关系,所以至于一个个体是如何产生对某一事物迷信的,成因很多。 人在面对自然环境的时候,有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自己无能为力,显得很渺小的时候,对于自己希望办成的事情,所追寻的结果,没有把握。 所以,正视自己的无力和无助,不自信,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外力帮助上。 一旦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就是斯金纳所说的正面刺激因素,下回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又会老调重弹,迷信就形成了。 迷信一旦形成,很难消除。斯金纳的迷信鸽子,在经过了10000次的负面刺激之后,才彻底消除了迷信行为。 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比如已经到了8000次,又有一次正面强刺激,也就是刺激的不一致性,那么迷信行为就可能不会被根本消除。就像前面所说,如果围着桌子乞食的狗,你想杜绝这种行为,但是你的家庭成员趁你不在,偷偷忍不住给它一两次,想戒掉狗乞食的行为就不可能了。 由于人的希望结果有多重性,人的需求有多层次,人的渴望也是多样的,因此人在第一个愿望满足不了的时候,很容易退而求其次,找次优的替补。比如说,喜鹊登门叫,你最大的愿望是升官,过了今天没希望了,但恰好今天有人发红包,也你可能认为喜鹊叫对了,好事对应于此。 所以,人总能找到自圆其说的办法,听到喜鹊叫,然后来在生活中找证据证明喜鹊叫好事就来了。这样的心理学效应,让迷信的行为戒绝很难。 人类为了生存,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对于可能带来伤害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 同样对于迷信来说,相比较于正面刺激因素和负面刺激因素(reinforcers and punishers ),负面刺激因素因为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效果比正面刺激因素大得多。 就是说,相比较用迷信的方法去争取好的结果,你更倾向于用迷信的方法去规避你可能受到的伤害。 无神论者认为迷信是愚蠢的表现,可是正象马克思所说:宗教的存在,可能最后随着人类的灭亡而消亡。迷信也是一样,恐怕是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各种形形色色的迷信存在。从某种成熟度上来说,迷信的存在有它的正面积极意义。 ①心理慰藉作用 原来农村里缺医少药,生病了请跳大神,有的时候居然也可以治好病。口口相传,才让原来的大神,在封闭的农村有一定的市场。 人类往往在病重的时候才想起跳大神,巫婆来到后,准备一套仪式,然后是绕火转来转去,口中胡言乱语,自言天神下凡。大神跳完后,抓把香灰,入药喝了。有的时候,居然治好一些疑难杂症。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慰藉作用,香灰相当于安慰剂(placebo)的作用,是你心理以为天神保佑你,你的病该好了。在心理安慰情况下,你的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最后疾病痊愈,功劳却归功于跳大神。 ②增强自信作用,困难局面时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 迷信有时候能起到增强自信的作用。南方人做生意的往往去求财神,在遇到中大生意关口的时候,更是求财神保佑。 为什么有时候灵验?实际上能做生意,都是由一定的资源条件基础,由于因素众多,前途未卜。你到庙里抽个上上之签,和尚告诉你大吉大利。你以为得到了神明保佑,因此充满自然踏上生意征程,然后果然如你所愿,满载而归。实际上,保佑你的正是你的自信,是你的自信,让你生意顺利。 庙里的和尚深谙此道。不信,你可以把竹筒里的竹签倒出来看看,大多都是好签,上上签,你抽得之后,再送上几句好话,哄你掏钱。 如果,真是随机,许多人抽不着好签不掏钱,和尚在哪里吃斋? ③危险工作者比正常工作者更为迷信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从事危险工作的从业者往往都有一些特殊的迷信行为。 可能的原因就是危险从业者的工作职业压力大,因此用一些迷信的行为来寻求解脱,找到缓解压力的一个泄压口。
2023-07-14 13:15:121

语言学概论 怎么考试

无非就是单选,填空,简答,论述,最多还有个语言现象分析
2023-07-14 13:15:334

心理学术语收集

感觉记忆(SM)—sensory memory短期记忆(STM)—short-term M.长期记忆(LTM)—long-term memory复诵——rehearsal预示(激发)——priming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视觉编码(表征)——visual code(representation)听觉编码—acoustic code运作记忆——working memory语意性知识—semantic knowledgeji忆扫瞄程序—memory scanning procedure竭尽式扫瞄程序-exhaustive S.P.自我终止式扫瞄—self-terminated S.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命题(陈述)性知识——propositional(declarative)knowledge情节(轶事)性知识—episodic K.讯息处理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精致化处理—elaboration登录特殊性—coding specificity记忆术—mnemonic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字钩法—peg word(线)探索(测)(激发)字—prime关键词——key word命题思考——propositional thought心像思考——imaginal thought行动思考——motoric thought概念——concept原型——prototype属性——property特征——feature范例策略——exemplar strategy语言相对性(假说)—linguistic relativity th.音素——phoneme词素——morpheme(字词的)外延与内涵意义—denotative & connotative meaning(句子的)表层与深层结构—surface & deep structure语意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全句语言—holophrastic speech过度延伸——over-extension电报式语言—telegraphic speech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差异减缩法——difference reduction方法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倒推——working backward动机——motive自由意志——free will决定论——determinism本能——instinct种属特有行为——species specific驱力——drive诱因——incentive驱力减低说——drive reduction th.恒定状态(作用)—homeostasis原级与次级动机—primary & secondary M.功能独立—functional autonomy下视丘侧部(LH)—lateral hypothalamus脂肪细胞说——fat-cell theory.下视丘腹中部(VMH)—ventromedial H定点论——set point th.CCK———胆囊调节激素第一性征——primary sex characteristic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自我效能期望—self-efficiency expectancy内在(发)动机—intrinsic motive外在(衍)动机—extrinsic motive成就需求——N. achievement需求层级—hierarchy of needs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冲突——conflict多项仪——polygraph肤电反应——GSR(认知)评估——(cognitive appraisal)脸部回馈假说——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生理)激发——arousal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发展——development先天——nature后天——nurture成熟——maturation(视觉)偏好法——preferential method习惯法——habituation视觉悬崖——visual cliff剥夺或丰富(环境)——deprivation or enrichment of env.基模——schema同化——assimilation调适——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ium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物体永久性——objective permanence运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保留概念——conservation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前俗例道德——pre-conventional moral俗例道德——conventional moral超俗例道德——post-conventional moral气质——temperament依附——attachment性别认定——gender identity性别配合——sex typing性蕾期——phallic stage恋亲冲突—Oedipal conflict认同——identification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情结——complex性别恒定——gender constancy青年期——adolescence青春期—— -puberty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定向统合——identity achievement早闭型统合——foreclosure未定型统合——moratorium迷失型统合——identity diffusion传承——generativity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s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行为论——behaviorism心理生物观——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认知——cognition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谘商——counseling人因工程——human factor engineering组织——organization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独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依变项——dependent V.控制变项——control V.生理——physiology条件化——conditioning学习——learning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 psy.发展——development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人格——personality心理计量学—psychometrics受试(者)——subject实验者预期效应—experimenter expectancy effect双盲法——double—blind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相关——correlation调查——survey访谈——interview个案研究——case study观察——observation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纹理递变度——texture gradient注意——attention物体的组群——grouping of object型态辨识—pattern recognition形象-背景——figure-ground接近律——proximity相似律——similarity闭合律——closure连续律——continuity对称律——symmetry错觉——illusion幻觉——delusion恒常性——constancy大小——size形状——shape位置—— location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深度——depth调节作用——accommodation重迭——superposition双眼融合——binocular fusion辐辏作用——convergence双眼像差——binocular disparity向度—— dimension自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运动视差—— motion parallax诱发运动—— induced motion闪光运动—— stroboscopic motion上下文、脉络-contex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脉络关系作用-context effect模板匹配——template matching整合分析法——analysis-by-synthesis丰富性——redundancy选择性——selective无yi识的推论-unconscious inferences运动后效——motion aftereffect特征侦测器—feature detector激发性——excitatory抑制性——inhibitory几何子——geons由上而下处理—up-down process由下而上处理——bottom-up process连结者模式——connectionist model联结失识症——associative agnosia脸孔辨识困难症——prosopagnosia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内省法——introspection边缘注意——peripheral attention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午餐排队(鸡尾酒会)效应—lunch line(cocktail party) effect自动化历程——automatic process解离——dissociate解离认同失常——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快速眼动睡眠——REM dream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dream神志清醒的梦——lucid dreaming失眠——insomnia显性与隐性梦——manifest & latern content心理活动性psychoactive冥想——meditation抗药性——tolerance戒断——withdrawal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成瘾——physical addiction物质依赖——sub. dependence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兴奋剂——stimulant幻觉(迷幻)剂——hallucinogen镇定剂——sedative抑制剂——depressant酒精中毒引起谵妄—delirium tremens麻醉剂——narcotic催眠——hypnosis催眠后暗示——posthypnotic suggestion催眠后失忆posthypnotic amnesia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心电感应——telepathy超感视——clairvoyance预知——precognition心理动力—psycokinesis PK受纳器——receptor绝对阈——absolute threshold差异阈——difference threshold恰辨差——-JND韦伯律——Weber""s law心理物理——psychophysical费雪纳定律——Fechner""s law频率——frequency振幅——amplitude音频——pitch基音——fundamental tone倍音——overtone和谐音——harmonic音色——timbre白色噪音——white noise鼓膜——eardrum耳蜗——cochlea卵形窗—oval window圆形窗——round window前庭——vestibular sacs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角膜——cornea水晶体——lens虹膜——iris瞳孔——pupil网膜——retina睫状肌——ciliary muscle调节作用——accommodation脊髓——spinal cord反射弧——reflex arc脑干——brain stem计算机轴性线断层扫描——CAT或CTPET——正子放射断层摄影MRI——磁共振显影延脑——medulla桥脑——pons小脑——cerebellum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RAS——网状活化系统视丘——thalamus下视丘——hypothalamus大脑——cerebrum脑(下)垂体(腺)—pituitary gland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皮质——cortex胼胝体——corpus callosum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海马体——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中央沟——central fissure侧沟——lateral fissure脑叶——lobe同卵双生子——identical twins异卵双生子—fraternal twins古典制约——classical conditioning操作制约——operant conditioning非制约刺激—(US unconditioned stimulus非制约反应—(UR)unconditioned R.制约刺激——(CS)conditioned S.制约反应——(CR)conditioned R.习(获)得——acquisition增强作用——reinforcementxiao除(弱)——extinction自(发性)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前行制约—forward conditioning同时制约——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回溯制约——backward cond.痕迹制约——trace conditioning延宕制约—delay conditioning类化(梯度)——generalization(gradient)区辨——discrimination(次级)增强物——(secondary)reinforcer嫌恶刺激——aversive stimulus试误学习——trial and error learning效果率——law of effect正(负)性增强物—positive(negative)rei.行为塑造—behavior shaping循序渐进——successive approximation自行塑造—autoshaping部分(连续)增强—partial(continuous)R定比(时)时制—fixed ratio(interval)schedule FR或FI变化比率(时距)时制—variable ratio(interval)schedule VR或VI逃离反应——escape R.回避反应—avoidance response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顿悟——insight学习心向—learning set隐内(潜在)学习——latent learning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生理回馈——biofeedback敏感递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普里迈克原则—Premack""s principle洪水法——flooding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动物行为学——ethology敏感化—sensitization习惯化——habituation联结——association认知学习——cognitional L.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登录、编码——encoding保留、储存——retention提取——retrieval回忆——(free recall全现心像、照相式记忆——eidetic imagery、photographic memory .舌尖现象(TOT)—tip of tongue再认——recognition再学习——relearning节省分数——savings外显与内隐记忆——explicit & implicit memory记忆广度——memory span组集——chunk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起始效应——primacy effect新近效应——recency effect心(情)境依赖学习——state-dependent L.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顺向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逆向干扰——retroactive interference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器质性失忆症—organic amnesia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近事(顺向)失忆症—anterograde amnesia旧事(逆向)失忆—retrograde A.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凝固理论—consolidation2009-12-084关于心理学的一些贴近生活的术语:1、鸟笼逻辑2、破窗效应3、责任分散效应4、帕金森定律5、晕轮效应6、霍桑效应7、习得性无助实验8、证人的记忆9、罗森塔尔效应10、虚假同感偏差
2023-07-14 13:15:432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什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行为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否定一切关于精神的重要性。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2023-07-14 13:15:511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心理学

优质解答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大教育心理学流派的总结和概括,探讨教育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the brief generalization and summary of behaviorism, cognitive theory and humanistic theory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order to study their effect on and reaction to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nglish teaching 一、引言 加拿大略安学院现代语言中心H.H.Stern博士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者和教程理论而教授语言的,同样,许多教学理论著作有心理学特质迹象以及不时地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参考便不足为奇”(转引自刘润清,1999).语言教学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各教学法理论基础之一.另外,“(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学科交叉影响,互相渗透”(桂诗春,2000),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观点与特征与教学发生直接联系.本文拟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以期对英语教学及科研有所裨益.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短短30年间,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论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概述如下: 1.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 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是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沿着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变化,他们主张程序化教学. 理论发展回顾:行为主义学派起源于19与20世纪交替之际,美国心理学家Thomdike通过动物实验提出行为“刺激-反映”学说(stimulus and response).他把动物“学”会某一动作视为刺激(S)与反映(R)的结果,即动物在重复“练习”和获得满意的“效果”行为中“学习”.1910年Thomdike将其总结为“练习率”(law of practice)和“效果率”(law of effect),并直接用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他认为重复练习和获得满意的效果会不断地刺激和强化行为,直至形成条件反射性行为.
2023-07-14 13:16:022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有哪些知名的著作?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著作不太清楚。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是斯金那,华生和班杜拉。
2023-07-14 13:16:102

1,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basis Constructivism is a branch of cognitiv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reas, the oldest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have life psychologists piaget J.P iaget) (proposed in the 1960s. He used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hild is found in and around environment reciprocity process, gradually construct knowledge about the external century, which makes its own cognitive structure developed. Later many psychologists and educator, such as vigos dimitrios base (vygotsky), such as Bruner Ausubel, from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 the human society environmen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initiative in construc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cognitive structure process aspect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for its concrete application, create conditi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s a kind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at knowledge is not taught, learning do not like behaviorism puts it is an exciting - reaction process, but learners in certain contexts, using the necessary study material,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s, cooper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gradual actively building information. The new information for trainees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modification or restructuring. And teacher"s role is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uct knowledge motive, is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helper, promoters and knowledge navigator. 1-2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Bruna think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tudent is a positive inquirers, teacher"s role is to form a kind of let students independent inquiry situation, not with a ready-made knowledge.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not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for students to create more management own opportunity, requests the student to the real situation in complex to complete the task. In addition, constructivism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s. Their task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see things in all its aspects. 1-3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is about how people understand and how to know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y. The constructivism thoughts and people learning activities relate to a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field of indisputably Switzerland significant impact psychologist piaget. The Dut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oo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theory (reappear learning and construct learn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theory) learners conducted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uctured learner can in three learning (surface study, the thorough study and specific learning) results best result affections. Therefore, "build configurations most with the essence of learning, learning the most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human brain One-three-one constructiveness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holds that every meaningful learning are actively constructing knowledge for learners process. In the study learners must new informa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associate in keep it simple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 complex information. Constructivism stressed that learners is not merely, passively combining display "indoctrinate" knowledge teacher, the other is based on previous cognition structure, socialist and selective perception external information,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things. 1-3-2 goal of learning. Guid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is goal orientation, because only clearly realized his learners" learning goals and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study to just can say is successful. But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guidance is not the goal from outside, but by others formed imposed by the internal learning process, the self-conscious. Determined learners" In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learning goals on learners" learning plays the role of overall orientation. Therefore, in the dynamic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encourage learners to establish their own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assess myself to achieve progress acquired during the process. 1-3-3 context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holds that learning is a close contact with the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operating activities. Situation creation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The situation should be learning happens the true situation learning tasks. In this really"s situation, the learner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multiple memory way is to measure whether characterized learning is the key point of success. Constructivism stressed the study should focus on various situation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semantics and the plot and action), and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memory characterization and diversified situation inter-related. Although I score is limited, but I believe that much, or good,,,, gratitude grateful
2023-07-14 13:16:183

什么是行为主义者

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2023-07-14 13:16:453

行为主义的定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行为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否定一切关于精神的重要性。 许多行为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先天与后天环境(natureversusnurture)所决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环境所产生的结果,由人类所经历过的联想或者增强所造成。 行为主义以及路线大相迳庭的精神分析学都在20世纪展开。提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约翰·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他反对内省的研究方法,主张以纯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伊万·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约也极大的影响了行为主义。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则对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问题,主张运用实用主义研究心理学,并引导了操作制约的研究。
2023-07-14 13:16:532

古典行为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竹林七贤之举即是。以外在行为活动,表示内在意义。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行为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否定一切关于精神的重要性。许多行为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先天与后天环境(Natureversusnurture)所决定,也就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环境所产生的结果,由人类所经历过的联想或者增强所造成。行为主义以及路线大相迳庭的精神分析学都在20世纪展开。提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约翰·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他反对内省的研究方法,主张以纯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伊万·巴甫洛夫提出的古典制约也极大的影响了行为主义。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则对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道德上的问题,主张运用实用主义研究心理学,并引导了操作制约的研究。
2023-07-14 13:17:001

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是什么意思?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他的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他们都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他们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他们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按行为主义的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之主题。华森氏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因此,行为主义者批评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二者,均不配称为科学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者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behaviorism)。 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同时又因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行为主义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new—behavioyism)。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从下述两点对行为主义做公正的评论:其一,为使心理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行为主义者刻意将之限定为外显行为,将传统心理学中一切有关“心”的成份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学内涵窄化,难免有削足适履之缺失。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来,显然就是行为主义偏激取向的匡正。其二,行为主义的严格科学取向,使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的品质,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同辈中形象突出,在四十年代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兴起,其名称之由来,就是受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行为主义仍然是有贡献的。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在学习心理学上也是贡献甚大。
2023-07-14 13:17:081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都有啥区别和联系?

但我不认为它在实体论层面有地位,最多在认识论层面勉强可以归于解释主义的一种发展,和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实证主义的发展一样。(A New Hand Book of Politics,oxford, 1998) 人道主义humanism,就我所知这个词的用途比较广泛。在学术方法论中,语词的意义越广,它所指代的内容越不一致。一般把马斯洛心理学称为humanism,但译作人本主义,即以人(作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一种特定生物)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的行动及意义的科学,默认人的处境是平等的,并且每个个体都有基本的需求。弗洛姆的心理学也被称为Humanism,但他所提出的人的需求和马斯洛的体系不同。(E. Fromm, Man of himself) 所以“人文主义”是一种认识论或者方法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是一种心理学流派,(我不清楚是不是它一开始就产生于心理学,不过马斯洛那套还是比较有名的)但也可以引申到多元化的现代思想观念,所以现在常有人说“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个说法有可能在词源上是错误的,比如给动物实行安乐死,这被批评为“人类中心论”,因为你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论上是不能引申到其他生物的。见仁见智。),大概就是这样。 再多提几句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一般理论建构有三个层面是必须考虑的,首先是实体论:你是实证主义者还是解释主义者?实证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可认识的,并且可以客观地描述;解释主义者认为客体是不可穷尽的,人受到语言的限制,最多只能对事物做出“我能够理解的解释”。
2023-07-14 13:17:151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1)华生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华生认为,强化很重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强化,使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就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人的行为。(3)斯金纳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
2023-07-14 13:17:232

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范围是什么?

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喻: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美国的哲学家和医生,也是当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890年给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精神生活的科学”。他的这一定义,为我们理解心理学开了个好头,即便到今天,也可以这么说。我们都有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学究竟是什么意思,多少也知道一点,尽管学习心理学,既可以通过研究鼠和猴子,也可以通过研究人,心理学这个概念依然是难懂的。詹姆斯和大多数心理学家一样,对人类心理学特别感兴趣。他认为,人类心理学由一些基本成分构成:思想和感情、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这些事情的方法。对我们每个人说来,这种知识首先是个人的和私人的。这种知识来自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在世上的经历,可能受科学事实的影响,也可能不受科学事实的影响。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当成试金石,很容易对心理学上的事情下判断。我们像业余心理学家似的,对复杂的心理学现象发表看法,比如,洗脑究竟管不管用,或者当我们把自己对其他人为什么会那样行事(认为他们正受到侮辱,感到不开心,或突然放弃他们的工作)的看法当作事实的时候。然而,两个人理解事情不一样,问题就出现了。正规的心理学想提供方法,来决定哪些解释最可能是正确的,或者来确定各种方法所适用的具体条件。心理学家的工作帮助我们区分两样东西:一是内部信息,它是主观的,可能是有偏见的和不可靠的,二是事实。也就是把我们的先入之见和科学意义上“真的”东西区分开来。 按照詹姆斯的定义,心理学是关于心灵和大脑的,可是,尽管心理学家的确研究大脑,我们对大脑的工作却了解得太少,还不能理解在经历和表达我们的希望、恐惧和愿望时它所起的作用,或者,理解在我们从生孩子到看足球那样纷繁复杂的行为中它所起的作用。实际上,要直接研究大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我们的行为,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并且运用他们的发现,衍生出关于我们内部情形的种种假设。 心理学也是和方法有关的,生物(往往指人)用这些方法来运用他们的精神能力或心灵在世界上运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他们所用的方法也已改变。进化论认为,生物如不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就会濒临灭绝(因此才有“不适应即灭亡”和“适者生存”的说法)。心灵一直是由适应的程序塑造的,而且这种塑造依然持续不断。这就是说,我们的心灵之所以会这样运作,是有进化论上的原因的——例如,为什么我们更善于发现移动的东西而不是静止的东西,大概是因为这种能力有用,能帮助我们的祖先逃避肉食动物。了解这些原因,对心理学家是重要的,对在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和生理学)工作的人也同样重要。 心理学研究的固有困难是,科学的事实应该是客观的和可检验的,但是,不能用看发动机运作的方法来看心灵的运作。在日常生活中,心灵的运作只能间接地知觉到,并且,还得从可以观察到的东西(即行为)中推断出来。研究心理学所耗的精力,和玩填字游戏的很相似。它包括评估和理解现有的线索,用已经知道的东西去填空。另外,线索本身也必须是从仔细观察得来的,必须根据精确的量度,必须用尽可能科学的严密性来进行分析,必须用合乎逻辑的和理性的论据来加以解释,这些论据要能经得起公众的考查。我们想要在心理学中知道的大部分东西——我们怎么知觉、怎么学习、怎么记忆、怎么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怎么感觉、怎么发育、怎么相互不同和怎么相互联系——都不得不间接地量度,而且,这一切活动都是多重决定的(multiply determined):意思是它们受多种因素而不是一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设想一下,你面对一个具体情况(在一个陌生的城镇迷了路),要做出反应,有多少东西可能影响你。为了找出重要的因素,其他一些引起混淆的因素就得排除。 在心理学中,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其说是例外不如说是正常,理解这些相互作用靠的是复杂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目标是一样的:描述、理解、预测、并学会怎样控制或调整心理学所研究的程序。一旦达到这些目标,心理学将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经历的本质,心理学也就有了实际的价值。心理学上的发现在一些领域很有用,例如,发展教孩子阅读的有效方法,设计机器的控制板以减少事故的危险,以及减轻情绪波动的人的痛苦。 尽管关于心理学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百年,但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还只是过去一百五十年的事。早期心理学家依靠内省(introspection),就是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这些心理学调查的目的是找出心理的结构。但是,在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之后,心理学的范围扩大了,既包括意识的结构,也包括意识的功能。心理的结构与功能至今仍是心理学家的兴趣的中心,但是用反省来研究它们,有明显的局限性。正像高尔顿爵士(Sir Francis Galton)所指出的,它使人“成了一个无助的观察者,观察的只是大脑自动工作的极细微的部分”。于是,当代心理学家就更喜欢把他们的理论建立在对现象(如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人的行为)的仔细观察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个人经历的反省之上。 1913年,华生(John Watson)为心理学发表了一篇总的行为主义(Behaviourist)宣言,认为如果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它根据的资料必须是可供检验的。这种对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内部(不可观察的)心理事件的注重,同学习的理论联系起来,同强调观察和实验的可靠方法联系起来,这种观察和实验的可靠方法至今还影响着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主张认为一切行为都是条件作用(conditioning)的结果,通过指定刺激(stimulus)、观察对刺激的反应(response)就可以研究条件作用(刺激一反应心理学S-R 〔psychology〕)。发生在这两者之间的东西,即插入的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s),早期的行为主义认为并不重要,但后来倒变成了实验假设的主要源泉。测试关于这些事情的假设,使心理学家创造出越来越复杂的、关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和心理程序的理论。 对本世纪初心理学发展有意义的另外两个影响来自格士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和心理分析(psycho analysis)。在德国工作的格士塔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程序的组成方式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这些发现说明,如果我们的经历仅仅建立在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上,那么我们的经历就和所期望的不同,结论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例如,当两盏很相似的灯依次闪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盏灯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这就是电影的原理)。认识到心理程序用这种方式影响经历的性质,这就给当代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pchology)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就是这类内部程序。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吸引了对无意识程序(unconscious processes)的注意。他的理论是关于儿童早期经历的持续影响以及理论上的心理学结构,他称之为自我(ego)、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无意识程序包括不知不觉的和不能被人接受的愿望和欲望,这些程序是从梦、口误、奇癖中推断出来的,被认为对行为有影响。特别是无意识的冲突被假设为心理忧郁的主要原因。心理分析家可以用协助人们表达这些冲突的办法来帮助缓解这种忧郁,并且用基于佛洛伊德著作的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理论来解释病人的行为。佛洛伊德的理论建立在观察不到的精神程序之上,这种性质使该理论很难得到科学的测试。多年以来,更科学的或更具说明性的心理学分支沿各自不同的途径,独自地发展起来了。 当代心理学今天正处在一个令人兴奋的阶段,部分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心理学分支之间的分界线正在崩溃。怎么才能认识我们不能直接观察的东西,不光是心理学要碰到的问题,其他学科也有这个问题──想想物理学和生物化学吧。技术和理论的进步已经帮助了这个进程,这种发展已经改变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性质,并将继续导致变化。心理学家现在能使用复杂的量度仪器、电子设备和改良的统计方法,以及电脑和信息技术中的所有设备来分析多种变量和大量资料。把心灵当作信息处理系统来研究,已经使心理学家能够找出更多的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东西,还有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种种变量,比如注意、思想和决策涉及的变量。心理学家现在能把他们对这些事情的假设不仅建立在内省得来的假设理论上,如早期的分析家那样,或建立在对行为的观察上,如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那样,而是建立在这些东西的结合体上,其根据是更可靠和更有效的观察和量度的方法。这些发展,在作为“精神生活的科学”的心理学中产生了一场革命,它们的持续发展意味着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发现
2023-07-14 13:17:344

心理学的发展流派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
2023-07-14 13:18:457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都有啥区别和联系?

(2010·荆门)“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人文主义。
2023-07-14 13:19:022

高一英语题:落后于时间表是用“behind of schedule"还是"behind schedule"?

behind of schedule
2023-07-14 13:19:103

求阐释主义interpretivism和后实证主义post positivism的区别是什么?

The contrast between positivism and interpretivism is presented as a distinction among “positivists,” “interpretivists” and “critical” social science. Neumanu2019s discussion of positivism mirrors that of Babbie (2001) and Frankfort-Nachmias and Nachmias (2000), though the author details greater variation among positivists (including logical empiricism, postpositivism, naturalism, the covering law model and behaviorism). 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s are traced to Weber (1978) and Dilthey (2002) with a rare, sustained treatment of meaning and social action along with the hermeneutics tradition.http://radicalpedagogy.icaap.org/content/issue6_1/baronov.html
2023-07-14 13:19:194

心理学的类型和流派之间有什么关系?

心理学的目标还无法朝着自然科学的目标迈进,我想心理学需要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实现它的意义,毕竟心理学脱离不了本质科学的影子
2023-07-14 13:19:425

行为主义时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崛起,它反对传统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创立经验方法。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进入了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 ,它过分强调技术手段 , 忽视价值因素的倾向受到批判。人们反省行为主义专注纯 粹 学 术却丧失了价值方向的缺点,乃提出“政治学的新革命”,即政治学的再理论化、再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政治学进入了后行为主义时期。
2023-07-14 13:20:081

斯金纳有哪些好书?还有心理学方面比较权威的好书?519602594@qq.com可以发到我邮箱

电驴里有资源~~~
2023-07-14 13:20:163

谁有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背景的资料???

行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在美国率先兴起、形成一种与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手段等有密切关联的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其主旨在于取代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对当代西方政治学有重要的影响。 当代西方政治学者面临着当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种危机,如帝国主义战争、声势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少人无法解决和解释这些危机,因而把这些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试图建立一门“精确的”政治科学来排斥他们所斥责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为摆脱矛盾提供方策。行为主义便是在这个历史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政治行为主义首先是一种与传统政治学迥然不同的政治观。行为学派断定,古典政治学理论的方法(如历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机构方法)带有道德和哲学色彩。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须抛弃这种方法,对政治现象做“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以便使政治学能够成为一门“经验科学”。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者Robert Dahl认为,行为主义是对传统政治学极为不满的一场反抗运动。 达谔傅叫形饕迨比啡希骸罢窝е械男形饕逵肴说氖导市形约八歉秤杷切形囊庖逵泄亍P形饕甯莨鄄斓胶涂晒鄄斓男形茨鼻蠼馐驼蜗窒蟆!贝佣怨业难芯孔蚨陨缁岬难芯浚拐窝П涑梢恢帧胺钦涡缘目蒲А保话压壹捌涮逯剖游窝а芯康闹饕谌荩褪切形饕逶硕闹饕峁9薜隆·拉斯韦尔认为,政治学应研究政治中的影响因素和被施加影响者,戴维·杜鲁门断定,政治学应研究利益集团的政治和调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过程;戴维·伊斯顿宣布政治学应研究“存在于任何社会当中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和“社会财富的权威性分配”。E·C·班费尔德(E·C·Banfield)声称政治学应研究解决或讨论问题的一般活动,如谈判、辩论、讨论、力量的运用和说服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治行为主义已成为美国政治学领城内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并逐步得到其他国家政治学界的重视、研究或采纳。这股学术思潮主要借用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门类的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吸取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先进的数量分析和信息技术手段。围绕国家的权力和权威决策这个核心内容,观察总结广泛的政治现象,产生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一系列理论或分析模式,汇集成一股从观点、内容到方法等方面迥然不同于传统政治思想和思辨的政治哲学的新型政治科学。纵观70余年的历史跨度,政治行为主义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政治学的重要内容。 政治行为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是形成时期。这期间,一些政治学者开始撰文著书,批评和谴责传统政治学的形式——法律的研究方法,主张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开展政治学研究。如英国政治学者卡拉汉·华莱士发表了《政治学中的人性》,美国政治学者阿诸尔·F·本特利写下了《政府过程》、查理·E·梅里安出版了《政治学的新方面》、哈罗德·D·拉斯韦尔也完成了不少著作。这些人在构成行为学派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以后,也就成为行为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呼吁注重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研究人性;断定只有人才能成为政治研究的可靠依据,并主张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和技术嫁接到政治学研究上来,强调应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程序进行详细调查和微观研究。 大约从19C末到20C30年代,可以看作政治行为主义在美国逐渐酝酿形成的时期。 在美国,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于19C后半期。这段时间政治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1)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机构的来源及其发展历史;(2)与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体系,研究宪法和有关法典如何规定政府机构的职能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 随着20C初叶世界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和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这种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方法逐渐受到政治学者们的批评。他们对前人树立的刻板的历史叙述、逻辑推理及其它规范程式表示强烈不满。他们转而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 政治行为主义的产生与以下几个重要社会条件分不开。首先是当时欧洲各类社会科学的影响。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美国政治学界就一直受到托克维利等欧洲学者的强烈影响。得自欧洲一些著名大学的教学方法的启发,许多美国学者开始倡导政治学的科学性。20C30年代,大批欧洲学者为逃避法西斯主义的迫害,从大西洋彼岸到了美国,又为学术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在美国政治学界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一大批欧洲或欧洲式的社会科学家强调:政治学必须借助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他们带来的新的科学分类思想对美国政治学界的影响难以估价。弗利德里希和帕森斯介绍来马克思、杜尔克海姆、弗洛伊德、韦伯、帕雷托、莫斯卡、米切尔斯的学说,推动了后来政治行为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政治行为主义的启迪和影响。巴甫洛夫(Pavrov)、约翰·华生(John Waston)和B·F·斯金纳(B·F·Skinner)等心理学家创立的“行为心理学”,注重运用刺激——反应模式解释人类行为,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刺激因素,这些思想对政治学行为研究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可以说是当时各门科学(首先在心理学)中发生的行为科学的一个边缘产物。 其次,是国际和国内的现实需要驱动美国的政治学学者更加重视并直接接触普遍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二战当中,一大批政治学家走出校园和研究机构,亲自处理联邦政府或地方的日常政治事物和管理工作。通过切身的经验,他们察觉到传统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巨大差距,看到研究工作存在着严重缺欠,旧有的学园式结论不可能预测未来的政治局势。这些迫使他们在方法论上检讨自己。在这股日趋壮大的学术思潮带动下,一些影响力颇大的政治学家已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主张:政治研究要关心现实。打破过去那种以图书馆为基地的研究方式;研究面向人们的政治行为,特别要重视各种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努力对人们的政治抉择作出预测并给以检验。 与此同时,美国各种社会势力也出于长远或近期的考虑,大力资助政治学团体的研究活动,因为搜集和分析大量实际资料要比局限于图书馆当中作研究所需的费用大得多。大基金会通过资助某些中意的研究项目,制约了学者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倾向。二战后,各基金会进一步重视资助诸如选举等短期行为科学研究项目及一些跨学科研究。 最后,应该看到,行为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和美国注重实用传统及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密切相联的。20世纪初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方法论就启发过许多政治学家。在现代哲学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有逻辑实证主义。其代表维也纳学派主张:一切理论都要有经验上的根据, 由直接或间接的验证预以证实或推翻;理论必须出于彻底的科学态度,并且有赖于多学科的合作;哲学的任务是以语言分析为主要方法,达到对知识和科学的解析等。在传统和思潮的推动下,美国政治学界逐渐形成一股占主流位置的观点:科学的实质在于收集客观资料,收集政治生活的无情事实。这一观点直接针对19C以往的推理方法,就是说学术界认识到,要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光靠对法律权利与义务作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是不行的,社会知识的可靠性在于事实。这样,重事实而不重目标。重现状研究而不重方向研究,成了普遍倾向。美国政治学会1903年成立,早期的几位会长都是主张政治学科学化的学者。20C20年代初,美国几次全国政治学会议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利用新技术收集新情况、新资料,而不注重理论的作用。学术界认为,事实会自己说话。 政治行为主义的形成,包含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在美国,对传统的制度研究加以批评的学者,首推以研究方法论著称的社会科学家阿瑟·F·本特利。他早在《政府过程》(1908)中就抨击当时的政治学是一门僵死的学问,只对政府脯机构的最表面特征作形式上的研究。他主张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使政治学变为名符其实的科学。英国学者G·华莱土在1908年出版的《政治中的人性》中,也把政治动机看作理解政治生活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领域,主张采用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J·布鲁斯说过:“所需要的只是:事实、事实、事实。”这句话典型地代表了那个时代政治学者最重视的东西。布鲁斯还赞扬科学及其严谨性,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知识界反对墨守传统的共同态度。 继本特利之后,对推动政治行为主义形成起作用最大的,是查尔斯·E·梅里安和他带动下的“芝加哥学派”。梅里安在1921年发表论文《政治学研究之现状》,正式提出广泛应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人种学、生物学、统计学的技术和成果改造政治学研究状况。美国学者一般都把这一年看作科学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标志。1925年梅里安出版《政治学的新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学院式政治学的批评和发展政治行为研究的日程表。梅里安首先提出“新政治科学”这个名词。他主张,政治学必须应用科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政治行为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重视在政治分析中理论与经验研究必然形成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梅里安在20年代担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以后一、二十年当中,该系培养了一批研究生,他们成了后来闻名全美的政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有早期的H·F戈斯耐尔、H·D·拉斯韦尔和3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传人凯伊、特鲁曼、西蒙、阿尔蒙德等。伊斯顿在40年代后期起到该系执教。本特利和亨廷顿也曾就学于这所著名学府。人才汇聚,使这里俨然成为美国政治行为主义研究的中心。在这种科学化思维万式指导下,谈学派的学者们都是面向实地工作,用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的匮乏,并积极借用其它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及手段,正式把行为主义引进政治研究,带动了行为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 总的来看。从20年代初直至二战之前,形成之中的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强调的重点是不断发现事实和采用科学方法。伊斯顿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过:一场高度求实的时代开始了,事实成了人们共同接受的准则,成了普遍流行的科学意识的一部分。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上看。当时的重点已经由政治制度转向政治过程。与过程相关,当时初步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政治理论,比如团体论,研究参与政治过程的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这些团体在制定或执行政策当中扮演的角色。团体可以包括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等有组织的团体,也包括诸如社会阶级以及区域性、宗教性、种族性等非组织的社会力量。同时也重视研究权力概念。比如G·E·G·卡特林认为,政治学研究对象是权力,政治舞台是权力市场(《科学与政治学方法》,1927)。拉斯韦尔提出,政治学研究影响力和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根据服从、安全和收入而定,有影响力的人的特征是阶级、技术、人格和具体物质等。这几个内容特征和50至60年代成熟时期的研究重心还是有所不同的。 当时处于这场学术运动中的先驱人物,还有W·李卜曼(《公共舆论》,1922)、C·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1913)、S·赖斯(《数量分析与政治学》,1938)、 W·B·莫若等人。他们都倡导用科学方法探讨与研究政治现象,发现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段为鼎盛阶段,始于二战后至60年代末。这时美国涌现出一大批批行为主义学派的政治学者,如瓦尔迪姆·O·凯(Valdimar·O·Key)、戴维·杜鲁门、赫伯特·西蒙、罗伯特·达尔、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戴维·伊斯顿、卡尔·W·多伊奇(Karl W·Deutsch)、德怀特·沃尔多 (Dwight Waldo)等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把行为主义普遍运用于政策制定,压力团体、政治过程、社会冲突、选举行为、国际关系、政治体制和权力等各个领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著作,如V·O·凯的《美国各州及南部政治》(1949)、西蒙·史密斯和汤普逊的《公共行政》(1950)、拉斯韦尔和卡普兰的《权力与社会》(1950)、杜鲁门的《政府过程》(195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1953)。 政治行为主义从产生进入到发展的高峰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个趋势反映了广大学者们一个日益自觉的意识:日常研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迫使政治学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同传统决裂。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的积极赞助下,一些政治学家团体积极从事行为研究。比如,在50至60年代,政治行为学会和比较政治学会就支持并且协助各种行为研究活动。1956年,在“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年会上,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开辟一系列专门途径,以有益于这项研究开展。在教育界,从5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重要大学都设立了这个学科的教授职称。一些学校开设了以政治行为为专业方向的博土生培养计划。政治科学系也竟相建立。出版界也有了变化,到60年代初,政治行为主义已经在专业杂志上成了多数论文的理论依据。 在30年代问世之时,政治行为主义还被学术界许多人看成是少数人持有的偏激理论。但到了50年代,主张行为主义的学者大多成了美国政治学界的权威人物。这个转变的生动标志:在整个30至40年代,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中没有一个人鲜明赞同行为主义,但从1950年后,拉斯韦尔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了该协会的领导职务。可以说。从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观点已经遍及当时政治研究的广大领域。和20、30年代相比,行为研究的对象更侧重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伊斯顿认为,早期的团体论和权力论考察各种社会群体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政治制度的权力分配和决策内容的过程,实质上还是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积累的只是形势资料。它仍然忽略了参与政治的个人的人格、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忽略了行为资料的积累。行为主义应该以行为资料和形势资料并重。这个批评比较中肯。比如行为研究方法的首创人本特利就否认人的个性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认为个性无法把握;唯一可以研究的是政治过程,而人们能观察到政治过程只是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政治就是团体的行为。在成熟时潮,行为主义突破了这个界限。可以说,在50年代,行为主义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成熟了。 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政治行为主义逐渐建立了不同于邻近学科的研究对象、观点、术语和方法。以行为主义这个词为例。伊斯顿曾明确指出,政治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这个词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含意不一样,它反映了学术上的重大差异。如,心理学的工具是人的感觉器官或机械仪器,它的研究对象只是人体在外界刺激之后产生的可视察的行为,而不过问人的目的、企图、动机、欲望、情绪、感觉等精神内部的变化。反之政治行为主义关心人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规律,总是努力预知人们头脑中有什么想法。它把团体和个人,把“刺激——组织——反应”的心理过程和制度——个人的关系都列入研究范围。所以政治行为主义的观察领域要比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宽广得多。 经过同代学者共同探索和重复使用,行为主义政治学已有了学科内公认的方法论原则:第一,政治分析以个人或团体为基本单位,而不是以政治制度为观察的焦点。第二,搜集并整理事实资料,反对抽象空洞的哲学推理。第三,研究应区分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以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客观与精确。第四,针对特定范围的对象,建立相应的指导性理论;理论与资料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第五,承认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吸取和借用其它学科的成果。第六,使政治学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发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行为主义革命也波及到美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国。许多研究机构从事行为研究或准行为研究,如在英国和挪威研究选举行为,在法国研究公众舆论、政党选举行为和压力集团,在意大利分析议会活动,在西德建立经验政治科学。60年代,行为主义渗透到比较政治之中。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学者合作日益密切,开始冲破了以往研究中狭隘的区域意识。 最后应该看到,有些美国学者一直认为:即使在这种学术思潮的波及影响之下,也很难把那些学者明确看作是行为主义的坚决信奉者。直至二战之后,明确表示采纳行为主义的学者并不多见,完全受严格的行为研究技术约束的人也很少。准确地说,多数美国学者对传统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的态度是混合采纳,只是偏向于行为主义方法。他们相信:行为主义并不把拒绝历史知识,因为后者是对当代政治行为观察必不可少的补充。行为主义也不能完全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因为现有学科的任何新发展都必然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与此同时,当代在美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干脆完全坚持传统的研究方法,仍然着重探讨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史的有关问题。然而不容怀疑的是,自20C中叶以来,行为主义政治学一直是美国政治研究的主流。它体现了当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称为后行为主义阶段。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性选择理论的盛行。理性选择理论意味着政治学从与社会学结合过渡到与经济学结合。它接受了经济学对人的传统看法,认为人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存环境。这个命题本身就包括了与行为主义的规定相背的内涵。 生物政治学(Biopolitics)是面临危机的行为学派寻找到的一个最新出口。行为学派一般确认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的话,其性质接近于生物学,而远于数学、力学、化学和物理学。因此,生物政治学可以说是行为主义主张的一种彻底的表现形式,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治学界的口号。生物政治学嫌行为主义对人的注重还不够。它提出要摆脱危机,必须注重人类政治行为的生物学特征,主张把生物学的信息注入对人类政治行为的研究中去,使政治学更加“行为主义化”。在行为主义关于人的观念基础上,生物政治学认为人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复杂造物,必须采用人种学、心理生理、生物化学,神经解剖学、心理药理学、心理病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手段,从揭示人类生命本质理解人的政治行为,着手改造政治学。 总之,在行为主义前景暗淡的这个时期,不少的政治学者开始批评行为主义的弊病,提出新的理论和主张,试图修补行为主义理论上的破罅,使其继续发展。 政治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伊斯顿说过,政治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具有本身系统的理论结构的综合学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门学科从根本上容纳、综合了各种科学的方法。这句话突出了方法论在政治行为主义中起着研究基础和整体贯穿的作用。 行为主义作为风行一时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其根本特征在于注重研究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而不是象传统政治学那样注重探讨事物的本质。出于这种政治观,行为学派在进行政治研究时。排除了对国家制度、国家起源、政治权力性质的研究。在他们眼中,国家制度只是一种既存的事物,本身没有指示政治的真实内容。政治的真实内容应当是政治体系内部的活动和围绕制度展开的行为。如果要理解一个政治组织的作用,关键不在于法律规定这个组织中的成员享有什么权力和责任,而在于他们的行为。譬如说,确定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他们看来就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认为制度并不能表示政治的实质。 这种政治观避而不谈阶级社会中政治最根本的特征,实质上掩饰了国家政治过程的根本属性。行为学派是想回避政治的这一基本方面,他们断言,国家机器已经成为中性的、为全体民众谋利益的公共权力,因而对它的性质不必加以研究。这就有意无意地绕开了政治制度的性质这个要害问题。 行为学派一方面厌弃对国家和政治制度性质的宏观研穷,另一方面又把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局限于人的行为之上。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人们认识之外的一种事实,“我们不自命知道人的起源和命数,但认为理解人的唯一途径是观察人,并且记录下他在审判室和立法机关中,在议员竞选演说讲坛上所做的一切。一旦有了足够的记录,我们就能预料不久之后他在已被认知的刺激的作用下将如何作为。”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规则性”(Regularities)。所谓“规则性”是在一种抽象的人的观念的基础上确认,人类的政治行为具有某种可辨别的“均一性”(Uniformities)。在日常生活中,人受到不同因素的驱使,行为缺乏“均一性”,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人类总以或多或少有点相似的方式活动着。这样,政治学者就可以研究政治行为的“规则性”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变数;就可以用一种严格的方法提供纯描述性的材料。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事实”,因而就突出观察、核实和现代经验科学的方法,强调使概念具备操作的意义。行为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在其所谓的“纯科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前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戴维·伊斯顿把行为主义方法论归纳为八项设想目标:规则性(Regularites)、验证(Verifications)、技术(Techniques)、数量确定 (Quantification)、价值 (Values)、系统化 (Systematisation)、纯科学 (Pure Science)和一体化(Integration)。政治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科学主义,即重视模仿自然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积极采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概念和手段,在研究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人的政治行为规律,逐步形成经验理论,并且给予普遍的验证,以期政治学的科学化。行为主义同样重视发现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大量吸收借用政治学所需要的一系列概念、术语和基础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行为主义政治学体现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汇合的学术大趋势。就两者关系而言,如果说自然科学为政治科学这个大系统更多地提供了结构和工具,那么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就是更多地提供了内容和材料。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采用现代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客观、动态的政治行为。行为主义方法论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实地调查积累起来的精确事实来形成并验证理论。研究首先要面对客观事实。行为主义的酝酿产生,就在于研究人员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政治学采用历史的、哲学的和其它一般叙述方法。卡特林主张,政治学研究不要同玄奥的抽象观念,而要同感觉到的经验对象相联系,即注意实际活动,避兔所谓的超政治学。理论只有依据对政治事件进行比较密切、直接以及受到比较严格控制的观察,加以检验之后,才能成立。 这样,政治过程和参与活动的各种团体最先取代政治组织和政治机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对象。到50年代,心理学方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研究,目的还是对经验的政治行为作更为深入的了解。当然行为研究并不是抛弃历史资料,不去研究法律和制度,但他们认为政治行为才是政治学的真正要素,法律毕竟是由人去制定、遵守或违犯,而政治制度不过就是行为模式的组合。 行为主义重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搜集和处理研究资料。学者们公认,特定时期内方法论的深度和技术技巧的灵活情况必然会促进行为研究的进展。自行为主义形成以来,为搜集事实所作的社会调查在形式上已经大为丰富多样,如实地调查、信函问询、资料卡数据分理、受控实地试验、抽样问答等等,这些为政治分析和建立理论提供了所需的资料条件。 经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概括,得出某种理论、规律或假设,必须能够采用既是普遍适用,又是科学严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对结论作出明白无误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是非判断。当代许多政治分析的手段是各种社会科学学科或综合性学科相互通用的。为了解决研究设计、可靠性资料汇集、测量工具、证实标准以及其它各种特殊的科学程序方面,行为分析采用其它学科中的技术手段,如参与观察、内容和群组分析、量图和因素分析、心理测定和精神程序、试验室和实地试验、多元分析和计算机程序等方法。由于应用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使研究结果易验证,使人信服,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政治调查的领域,系统理论的范围也大大丰富了。 在技术手段当中,又以定量化方法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从60年代开始。美国政治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定量分析。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城,使得资料统计分析更为迅速和精确。用数字来测度群众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总统选举中的选民态度进行研究,已经是当今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学界的热门课题。另外对立法者的动机、行政官员的感情、人的政治化过程和冲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更使这个方法成为政治学者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发挥理论的预测功能也是科学化的目标之一。借助于客观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学者们试图发现政治现象的规律,从而预见未来的事态发展趋势。行为主义相信,通过调查和分析,人们可能用类似自然科学那样严密的方法发现人们行为的规律,因为人和各种事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方法、技术原理、逻辑方法和自然哲学同样可以用来研究人们的行为。当然,政治学要发展自己的一套科学原理,用以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但只要有了适当的分析手段,就可以简化复杂问题,发现政治行为的规律,帮助人们作出预测。
2023-07-14 13:20:351

请简述毕生古典行为主义的历史贡献

(classical behaviorism)亦称“S-R行为主义”(Stimulate—reaction)。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按照发展顺序的划分的派别。当时称之为“华生行为主义”,是191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客观行为为研究对象。而所谓的古典行为主义是由后期的新行为主义学者为了与新发展出来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区分开来,而重新将华生的理论改名为“古典行为主义”。
2023-07-14 13:20:541

谁说了算 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pdf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第一大势力:行为学派行为学派(Behaviorism)为当代科学心理学的主流之一,在心理学各派理论中,号称为第一势力.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 B. Watson)於1913年所创立.此派理论的特徵有以下四点:(1)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方法上重实验,观察;在研究题材上只重视可观察记录的外显行为.(2)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於外的反应,而反应的形成与改变是经由制约作用的历程.(3)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承认个体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故而被认为是决定论.(4)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兼施,不重视内发性的动机,强调外在控制的训练价值.行为学派盛行在美国,影响扩及全世界,廿世纪二○至五○年代,其间四十多年,心理学界几乎全为行为学派的天下.行为学派亦称为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行为学派演变到后来,因对行为解释的观点不同,又有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与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之分.第二大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 School)系指采取奥地利精神医学家佛洛伊德(S. Freud)精神分析论的观点解释人性的心理学家们的通称.Psychoanalysis一词译为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时,系指采取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 Freud本人所首创,再加上其继承人的修正,对精神疾患治疗时所采用的一套方法.精神分析治疗法的目的是,希望经由精神分析的历程以彻底改变患者人格;而在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鼓励患者将其心中的意念及临时联想或曾有的作梦经验,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以之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资料与根据.(2)解析(interpretation):对患者解析其联想及梦之内容,以澄清其观念.(3)移情(transferences):根据精神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藉以观察患者以往与别人的情感关系.Psychoanalysis一词译为精神分析论(或心理分析论)时,系指S. Freud的人格理论,或更广义指其对人性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论内容复杂,简言之其要义有三:(1)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观:S. Freud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此等动力是人类一切行为变化的基本原因,亦即人性之基本.(2)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S. Freud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徵期以及恋母情结,认同等泛性论的观点,解释人格发展的历程.(3)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S. Freud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来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以至辅导,谘商等各方面,受S. Freud影响者,主要是他的精神分析法;在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至於文学,宗教,艺术等各方面,受S. Freud影响者,主要是他的精神分析论.第三大势力:人本学派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学派(Humanism)或人本论(Humanistic Theory),广义言之,本词泛指一切强调人性尊严与重视个人自由及个人价值的理论.狭义言之,本词义同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中,除精神分析论与行为论之外的一派新兴理论.因此,人本心理学号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兴起於廿世纪五○年代,在理论取向上,一方面反对以病患研究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论,另方面反对以动物及幼儿简单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论.人本心理学家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价值,欲念,情感,生命意义等重要问题.人本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助长个人健康发展,自我实现以至造福社会.
2023-07-14 13:21:031

心理学的大世纪?谁知道啊?

是心理学的大事记吧?
2023-07-14 13:21:453

语言学的影响

一、语言学的影响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层面上反映人类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反映人类文明进步。语言学就是要研究人类最核心本能的语言能力,透过对口语、书面语甚至手语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了解人类的本质。除了认识人类语言本质外,语言学研究还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在语言教育方面,借由对于语言本身的了解,编成各种词典、文法书、教科书供人学习语言,也有助于改善应对语言学习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与错误的能力。在不同语言翻译方面,语言学理论对于笔译和口译有更多具体的指导,也有助于利用科技来进行机器翻译。二、分类广义的语言学包括语文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情况,叫做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叫做历时语言学;对多种语言作综合研究,试图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叫做普通语言学;把语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叫应用语言学;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追溯某些语言的亲属关系,叫历史比较语言学;用比较方法发现人类各种语言的某些共同现象,叫类型语言学;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叫对比语言学。
2023-07-14 13:21:552

落后于时间表是用“behindofschedule"还是"behindschedule

落后于预定计划 behind schedule; behind the schedule; behind schedule【大学词组 五】 ahead of schedule 提前 .behind schedule 落后于预定计划 .on schedule 按照预定时间,准时 . 基于198个网页 - 搜索相关网页 behind the schedule新闻报道词汇 behaviorism 行为主义behind the schedule 落后于预定计划
2023-07-14 13: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