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Sammul 和 Samuel 发音有什么区别?中文译名呢?

2023-07-23 03:32:07
共3条回复
真可

我只知道:

1, Samuel Johnson——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英国作家,批评家。(1709—1784)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传记家和健谈家,编纂的《词典》对英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2,《经济学》 (美 萨缪尔逊)P.A.Samuelson著 高鸿业译 译。

至于Sammuel 这个姓,没有听说过。不懂。

蓓蓓

哎呀,苗迷,,,,,

第一个读 三苗。。。

第二个读 三麦唉熬

啥意思也没有。。。。。

康康map

萨穆埃尔

相关推荐

萨缪尔森和俄林是什么关系

萨缪尔森和俄林共同发展的新古典主义贸易理论。萨缪尔森基于瑞典经济学家伊·赫克歇尔(EliHeckscher,1879一1952)和贝蒂·俄林(BertilOhlin,1899一1979)发展的新古典主义贸易理论,并将其扩展为现在所谓的赫克希尔-俄林-萨缪尔森或者HOS模型。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2023-07-22 15:41:491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论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按两种商品情况),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例如,布(劳动密集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如果英国对进口的关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
2023-07-22 15:41:572

保罗·安·萨默尔森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保罗·安·萨默尔森简介:姓名: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ASamuelson);出生年代:1915年;职称:经济学家;国家:美国;个人情况: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对提高经济科学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的贡献,超过任何其他当代经济学家。萨默尔森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被称为经济的最后一个通才。
2023-07-22 15:42:121

保罗u2022萨缪尔森是怎样的人?

u200du200d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尘埃落定,由来自芝加哥大学的Rechard Thaler获得。在Thaler获奖之前的数十年间,他的工作既有肯定也受到质疑。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一块奖牌和一笔高达九百万美元的奖金就忘记了所有的批评和争论,在今天,深刻地思考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的性质或许更值得一做。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在过去近七十年时间里,恐怕没有哪一本能够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相匹敌。在该书出版五十年之际,萨缪尔森回顾经济学发展的五十年,对这段岁月中经济学的发展结合个人的体验,写下了他的纪念性文章。本文由寓居浙江的吕吉尔先生译出,以飨读者。u200du200d
2023-07-22 15:42:193

萨缪尔森一生三大经济成就是什么

  保罗u2022萨缪尔森成就之一: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保罗u2022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出生,为人聪明勤奋。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  1931年,保罗u2022萨缪尔森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年仅十五岁。  此时的经济学发展,就如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所说:“1932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数字还没有加入到经济学科当中来。  萨缪尔森接着说道:“在旧式的经济学中,处处充斥因袭过往的陈腐谬论,茁壮的科学新株难以由这片土壤孕育出来,而时髦的教科书与论文,也无法有效地反映真实世界的景况。” 萨缪尔森此时所说的经济学正是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自亚当u2022斯密于1776年开创后,走到了生命力最为衰弱的时候。  萨缪尔森说:“经济学家在1932年真可谓生逢其时。”1936年,出任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约翰u2022梅纳德u2022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u2022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经济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部划时代作品的影响下,美国许多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的学说大感兴趣,萨缪尔森的导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原来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后来转而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传播人,把凯恩斯主义移植到了美国。他不但继承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而且把这种学说理论通俗化,还做了一些补充发展,后来成为美国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权威人士之一。  萨缪尔森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学业。在他的导师指引下,萨缪尔森26岁那年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正是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基础》为萨缪尔森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8年,他与Ru2022索洛和Ru2022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  保罗u2022萨缪尔森成就之二: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萨缪尔森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重新阅读了从威廉u2022配弟到亚当u2022斯密,从李嘉图到马歇尔、瓦尔拉斯以及帕累托、庇古、凯恩斯等人的著作,得以纵观整个经济思想史,并以新的眼光看待凯恩斯主义。当时社会上对凯恩斯理论中的“投资乘数论”及“就业乘数论”颇为注意,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主义是从1929年4月的美国华尔街股票暴跌开始到1933年基本停止这一遍及资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很有价值。因此,他决定从当时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投资与就业问题入手,来研究凯恩斯主义。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总统时所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悲观地宣布:“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令人不安的。我们是在经历7个月的衰退、3年半的萧条、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9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就任的”。  1953年,当《经济学》第三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  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总统。肯尼迪采纳了萨缪尔森的建议,实行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政策,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并增加了经济的生产和就业。实际上当肯尼迪提出的减税最终在1964年实施时,它促成了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时期。萨缪尔森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保罗u2022萨缪尔森成就之三: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  有的经济学家在评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时指出,萨谬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谬尔森,读的是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谬尔森,这时萨谬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谬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2023-07-22 15:42:501

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论述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一)税收性质 “在决定如何向他们自己征税时,人民实际上所决定的是如何把满足社会需要的资源从各个家庭中取出,从他们所拥有的企业中取出,以备作为公有物品和劳务来使用。”在这里,萨缪尔森指出了政府的税收是来自对私人部门的征收,这是税收的第一次再分配;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取得的税收主要用于转移支出,这是第二次再分配。"国家也在福利转移支付上花钱,把钱给予社会上某些人,以便用于他们的私人需要。"他进一步分析,税收的上述两次再分配是对社会有利的,是公平的,因为税负是“落于富人,而不是穷人”,“落于有形资源(如土地和财产),而不是劳动力所有者身上”。十分明显,萨缪尔森企图通过对税收经济性质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公平分配,它抹杀了资本主义税收的根本性质,掩盖了资本主义国家税收的真正来源。 (二)税收原则 萨缪尔森对传统理论中的“利益原则”和“牺牲原则”两个税收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原则固然重要,但他们却存在选择上的困难。“设想甲乙二人一切相同,其唯一不同之处是乙的财产和收入为甲的十倍。这是否意味着乙为警察保卫缴纳的税款的绝对量应和甲一样?或者为了支付警察费用,乙应缴纳同一比例的收入?或者,由于警察需用较多的时间来保护富人的财产,境况富裕的乙必须用收入的较大比例来付税才算是偿付了他在警察费用中的公道分额?”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兼顾两个原则的公平合理原则,分别按横的公平和纵的公平征税。"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征收相同的赋税;对于情况不同的人,征收不同的赋税。"为此,一国应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三)税收影响 税收对经济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许多方面: 一是影响收入分配。萨缪尔森是通过洛伦茨曲线来说明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 二是税收对劳动力的影响。在一些场合,如劳动力工资较低或税率较低,所得税可以刺激劳动者努力,而在另一些场合,如累进税率较高,所得税则可能妨碍劳动者努力。 三是税收对投资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累进税会给风险投资带来不利影响,累进程度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但是,累进税同时也有对这种影响的抵消作用,因为“税款取自仅仅花费其增长的收入的微小部分的节俭的富人,而不取自花费其一切的穷人。以此而论,累进税可以把消费的力量保持在高水平”。消费水平高,自然对投资有利。四是税收对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增加税收,使得“我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降低,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使我们减少消费支山”。他分析到,消费支出的减少必然使消费曲线下移,较低的消费曲线自然相交于较低的国民收入曲线,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结论是,税收的增加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2023-07-22 15:42:571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美国第一个获奖的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 萨缪尔森 详细:http://baike.baidu.com/view/960158.htm
2023-07-22 15:43:086

介绍一下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2023-07-22 15:43:551

可口可乐瓶是由谁设计的

1915年由瑞典设计师Alex Samuelson设计的可口可乐玻璃瓶。据说这传奇的瓶身是Samuelson根据《大英百科全书》中的一页有关可可豆的曲线形状设计发展而来的。尽管现在大批量的可口可乐已经以罐装或塑料瓶装出售,但在电视广告上可口可乐却永远以玻璃瓶的形式出现,这经典的诱惑曲线几乎与神秘的可口可乐配方同等重要,成为可口可乐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这个神奇的瓶子,Samuelson得以在设计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2023-07-22 15:44:061

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三大成就  萨缪尔森一生三大经济成就:教科书被奉为经典  成就之一: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成就之二:帮助在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成就之三: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  1970年,萨缪尔森因对经济学理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经济学奖,他也是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当时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23-07-22 15:44:401

谁能帮我提供四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生平和事迹? 不用特别多 谢谢!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经济理论的运营意义》("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获哈佛大学威尔斯(David A.Wells)奖。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40年起,萨缪尔森还曾担任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和终身荣誉会长,以及在一系列政府机构和公司任经济顾问和研究员。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1947.)、《经济学》(Economics,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Liner programming and Analysis,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A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Collected Sciontific Paper of Paul A. Samuelson)第一、二、三、四、五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由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仍不失为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8版)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洛合著,1958年) 《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1972年)等。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23-07-22 15:44:471

斯帕托-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是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结果也会发生。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44:571

经济学家简介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 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 ,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论文集》、《经济哲学》、《经济学的异端》、《现代经济学导论》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是《经济学》,还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经济分析基础》。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美籍奥国经济学家,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闻名于世,影响颇大。也是最先研究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之一,其代表作还有《经济分析史》。  弗里德里希· 冯·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899~1992),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极端的经济新自由主义者。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著有 《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由秩序原理》。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 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范》、《资本主义与自由》、《自由选择》。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作主要包括:《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周期模式》、《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23~),加拿大人,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其著作包括《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人类与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增长》等。  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North,1920~),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新制度经济学集大成者,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华盛顿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华盛顿大学新制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奠基人。创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代表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1943~),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学理论联系现实的代表人物,信息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与A.B.阿特金森合写的《公共经济学讲义》,与D.M.G.纽伯里合写的《商品价格稳定理论》。此外,他也同宇泽弘文(H.Uzawa)合编了一部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读》。
2023-07-22 15:45:081

samuelson rule是什么意思

samuelson rule的中文翻译samuelson rule 萨缪尔森规则
2023-07-22 15:45:201

西方经济学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经济学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Robbins):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 的关系来研究。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Samuelson):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 “经济学”一词在西方具有较广泛的含义,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第一:企业、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总结。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强调: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非一个具体操作方法。特点: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分析较上一类少,经济理论成分较上一类多些。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指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对经济的历史性研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纯理论研究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们社会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包括消费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社会经济如何增长、稳定和发展的问题。
2023-07-22 15:45:411

国际经济学,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

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 ( 按两种商品情况 ) ,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例如,布 ( 劳动密集的商品 ) 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 ( 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 ) ,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如果英国对进口的美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就受到了削弱。希望能帮到你。
2023-07-22 15:45:501

琼·罗宾逊的未获诺贝尔奖的遗憾

罗宾逊夫人本来应该有三次理论上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创立垄断竞争理论,(2)发展补充完善凯恩斯理论,(3)创立新资本积累理论。而当年把持诺贝尔委员会的林德贝克等人反对罗宾逊夫人的左倾和社会主义,一直不将奖项颁给罗宾逊夫人。1983年当罗宾逊夫人去世时,就连她学术上的对手萨缪尔森写的悼念文章中还为她鸣不平。自此,在对罗宾逊夫人的追忆中,除了她天才的思辨、卓越的成绩、犀利的文风以及坚韧的性格之外,还多了两个前无古人的特征:一、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二、她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中应该获得而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1975年10月的一天清晨,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霾潮湿,人们还聚在酒馆里企盼着,那种热切的气氛丝毫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仿佛没有经过昼夜交替似的,要知道,他们已在此等候了整整一夜!所有的人都情绪高涨,热烈地交换着意见,以致于连酒馆的侍者在内,都不约而同地抱着同一个信念: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定非我们英国的罗宾逊夫人(J.Robinson)莫属。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的猜测也主导着经济学界,而全球经济学界几乎唯美国是瞻。尽管这位女士在1960年代曾代表英国的剑桥与美国剑桥(中译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的萨缪尔森(P.Samuelson)展开了一场关于资本理论的大论战,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不幸罗宾逊夫人处于下风。而此时,就算是对她最苛刻的批评家也在打赌,断定罗宾逊夫人一定会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197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妇女年”。 v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似乎已经确定无疑,大家彷佛已代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做出了决定,只等公布了。当时,精明的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提前刊出一篇罗宾逊夫人的传记,旨在阐明美国经济学界对她学术成就的评价,以及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经济学家的独特魅力,并坚称这位女性的名字将会“出现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每一张选票上”。然而,造化弄人,来自瑞典的消息出奇的冷漠与宁静,获奖者竟是一个叫康托罗维奇的俄罗斯男人和另一个叫库普曼斯的荷裔美国男人!那些彻夜等待结果的仰慕者和学生伤心泣下,顿时,曾经人声鼎沸的酒馆成了迷恋者的伤心之地…… 事情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在此期间,关于这件公案的是是非非一直是经济学人议论的话题,它成为世人诟病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不公正的一个主要论据,他们认为:一、至今没有一个女经济学家获奖,而罗宾逊夫人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经济学家,不授奖给她,证明评委有性别歧视;二、罗宾逊夫人并非主流经济学家,没有给罗宾逊夫人和加尔布雷思这样影响甚大的具有左翼色彩的经济学家授奖,证明评委有政治歧视。
2023-07-22 15:45:581

hos理论名词解释

194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针对“HO”理论做了进一步推论,提出:国际贸易将会导致不同国家间同质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这一定理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它是“HO”理论的引申,也被称为“HOS”理论。
2023-07-22 15:46:111

短视损失厌恶的MLA理论的基础

(一)预期理论多年以来,预期效用理论受到了众多悖论的冲击,建立一套更符合实际的效用理论成为研究的焦点。Kahneman和Tversky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打破了预期效用理论的框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预期理论,解释不确定状态下,个人的偏好选择问题。实验发现:投资者在收益部分呈现出风险厌恶,在损失部分呈现出风险寻求;人们往往忽略各种可能性中共同的部分,而去关注它们之间的差异;对客观发生概率较高的事件,人们赋予的主观概率会偏高,而对于客观概率较低的事件,人们赋予的主观概率则偏低。在这个理论中,效用是基于相对某个中性参照点的收益和损失的数量定义的,而不是像预期效用理论那样,基于期末财富的绝对量。预期理论表明,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即相对于收益,投资者对损失更为敏感。在效用函数的形式上,损失比收益具有更大的斜率,二者斜率之比被用来度量损失厌恶的程度。(二)心理账户理论Kanhneman和Tversky以及Thaler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建立心理账户来比较各种选项之间的优劣,这就导致了他们常常会计算和评估包括交易、投资、博彩等在内的财务成果,这样长期投资决策实际上是基于对短期收益的评估。MLA当中的“短视”就是指人们在短期中评估组合的这种行为。短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可以用重复博彩和单次博彩的差别来解释,Samuelson首先关注了这一问题。他设计了一个预期收益大于零的赌博——50% 的机会赢得200美元,50% 的机会损失100美元。然后问一位同事是否愿意参加这个赌博。这位同事拒绝了这个赌博,因为他感觉可能的损失导致的效用降低会大于可能的收益带来的效用增加,但是他乐于接受100个这样的赌博。这个例子一方面隐含着损失厌恶的概念;而另一方面说明,大数定律会增加赌博的确定性,提高人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一些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Coombs和Meyer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现象。Tversky和Bar-Hillel指出,Samuelson的规范性分析是正确的,但要想解释这个行为还需要像期望理论这样的理论进行描述。Keren和Wagenaar认为期望理论的许多结论不能直接推广到重复博彩中来。他们发现,重复博彩将使预期价值为正的博彩更具有吸引力。Pratt和Zeckhauser以及Kimball、Gollier、Ross等人尝试从预期效用理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合理性进行解释。他们发现,在预期效用理论框架下,重复博彩是否更具有吸引力与效用函数的形式和性质相关。MLA建立在预期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两个重要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并成功解释了Samuelson提出的关于重复博彩的悖论,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此时的MLA还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猜测,它是否真正反映了人们的行为特征,能否对实际问题具有解释能力,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后续的相关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通过心理实验的方法,检验人们的投资行为当中是否存在MLA这种行为特征;二是使用MLA来解释资本市场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股权溢价之谜。
2023-07-22 15:46:181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介绍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S-S——(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在《保护主义与实际工资》(1941)一文中,提出关于关税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或国内收入分配影响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被称之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证明了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回答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即要素报酬问题,短期内出口部门所使用的要素都获利,进口部门所使用的要素都遭受损失;长期过程中,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获利,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受损。
2023-07-22 15:46:331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学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学-产生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学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学得到补充。   传统规模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产、供、销的联合与资本的扩张;(2)降低生产成本。显然,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从生产的边际成本出发,认为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达到最佳规模。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学-发展   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   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效率理论。哈维在《效率配置和效率》一文中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大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则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规模经济作出独到的解释。科斯在他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市场每组织一笔交易都要花费一定费用,即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合同风险的成本等.当生产同样产品、零部件以及工艺流程阶段的人将各生产要素集中生产时,就可以减少交易数目、交易次数和交易摩擦等交易成本。换言之,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这里的“组织”就是企业;“权威”是指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安排”代表了“交易的内部化”。因此,企业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替代物.只有当组织交易时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等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扩张才会停止.此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一体化问题也做了解释.科斯认为,当两个或更多企业组织的交易由一个企业来组织时,便出现了一体化,企业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交易活动内部化的过程.或者说,企业间关系结构的每一步变化,都和规模经济有关.企业间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也指出:“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大小公司.”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条件下,管理对规模经济的贡献.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则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管理成本越低,从而企业规模扩张程度就可以提高.可见,交易成本理论不仅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规模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学-启示   1.规模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用图形表示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规模经济学实质上是规模经济的工厂模型,反应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厂的技术经济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而企业在购并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产出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即使是实现了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是企业理想中的规模经济,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的厂商,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无论如何,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步骤之一。   2.理论界认为规模经济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即工厂模型和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还有就是下文将要谈到的范围经济。聚集经济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现为LAC曲线的平移,外在经济使LAC曲线向下平移,成本节约。外在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何谓聚集经济,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我们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的外在经济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的外在经济(亦称为外在不经济)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   3.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我们称之为范围经济。企业生产所面I临的最大制约就是市场容量不足,生产极易出现过剩。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新的花色品种、新的使用功能、新的制造工艺。企业的这种追求竞争优势的行为是通过开展R&D(研究与开发)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结果则是形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因此而导致的规模扩张必须注意购并企业与被购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产生范围经济,而且许多表面上无关的产品实际上具有关联性。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许多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不仅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中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无线移动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   以上三个理论都以购并后的生产能力为核心展开探讨,忽视了有效规模是在工厂规模经济条件下,由经营和管理等能力所决定的一个区间规模,并且受到市场的制约,利润率的最大化不仅需要成本最小化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控制好财务结构和财务费用,还要发挥对市场的影响力,争取价格自由等等。规模经济最终必须以资本利润率的形式表现出来,检验企业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最后标准是资本利润率。以下两个理论则涉及这方面的因素。   4.在正统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的交易都实际上被假设是瞬间完成的,这意味着交易活动是不稀缺的,“交易费用”为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对这样的假设作了典范性的突破。在这篇论文里,科斯回答了他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企业的起源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这一概念的首要含意是:交易活动是稀缺性的.可计量的.也是可比较的,因而可以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轨道。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产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而必须进行合作生产。由于合作生产的总产品要大于他们分别进行生产所得出的产品之和,这样,每个参与合作生产的人的报酬也比分散生产时更高。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则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哪个更低。   5.由“木桶理论”可引出这样的推论: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做长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如果将各项因素看成是支撑整个企业管理运作的平台,那么各部分能力的强弱失调,必将使得整个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快速做长短板子的最好方法是整合,整合可以在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外部展开,比较而言,内部整合更为平稳。但长时间的以内部生产要素为改造重点的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单个企业所能挖掘的资源也将逐渐枯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面对“短板子”而没有做长的材料和能力。所以,转变思路,通过外向整合对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经营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集成,依靠大环境上台阶,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2023-07-22 15:46:492

从1969年至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代表著作?详细点,拜托了。。。

  20世纪60年代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2009)     1971年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1974年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1975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2006 )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1995)    1978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2001)     1979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英国人,后入美国籍 (1915-1991)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美国人 (1902-1998)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   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1981年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2002)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 2004)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2003 )     1986年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1987年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   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1991年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英国人(1910- )    1992年   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1993年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1994年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 Nash Jr.)美国人 (1928- )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1995年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美国人 (1937- )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   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1997年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1998年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1999年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詹姆斯·赫克曼 ( 2000 ) u25aa 丹尼尔·麦克法登 ( 2000 ) u25aa 乔治·阿克尔洛夫 ( 2001 )  u25aa 迈克尔·斯宾塞 ( 2001 ) u25aa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 2001 ) u25aa 丹尼尔·卡纳曼 ( 2002 )  u25aa 弗农·史密斯 ( 2002 ) u25aa 克莱夫·格兰杰 ( 2003 ) u25aa 罗伯特·恩格尔 ( 2003 )  u25aa 芬恩·基德兰德 ( 2004 ) u25aa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 2004 ) u25aa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 2005 )  u25aa 罗伯特·约翰·奥曼 ( 2005 ) u25aa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 2006 ) u25aa 埃里克·马斯金 ( 2007 )  u25aa 罗杰·迈尔森 ( 2007 ) u25aa 莱昂尼德·赫维奇 ( 2007 ) u25aa 保罗·克鲁格曼 ( 2008 )  u25aa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 2009 ) u25aa 奥利弗·E·威廉姆森 ( 2009 ) u25aa 戴尔·莫滕森 ( 2010 )  u25aa 彼得·戴蒙德 ( 2010 ) u25aa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 2010 ) u25aa 托马斯·萨金特 ( 2011 )  u25aa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 2011 )  希望帮到你~
2023-07-22 15:47:071

要素禀赋理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何指导?

在Ricardo模型中,我们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在第三章的后面,我们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在这一章,我们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在这里,我们的理论模型为,也即两个国家(1和2),两种产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如果仅有两种禀赋:资本和劳动,甲国资本充裕,而乙国劳动充裕,那么甲国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必定更具有竞争力,而乙国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一定更具有竞争力.4.1 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例如,1国资本存量为,劳动存量为,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可以用来衡量.裕度.我们从中也可看出,1国相对2国来说,资本更加充裕,劳动更加稀缺,而2国相对1国来说,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则更加充裕.这说明,我们所说的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例如,中国相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资本稀缺而劳动充裕的国家;但若相对朝鲜来说,可能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问题】如右图所示,哪一国为资本充裕 答:1国为资本充裕,2国为劳动充裕.4.2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这个概念时针对产品而言,与国家无关.要素密集度是指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说明: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我们经常说,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无论那种产品,都可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任意组合来生产.生产服装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资本较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汽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劳动较多的生产方式.只要要素是可替代的,这一定可以做到.那么我们是从什么角度认为 "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呢 其实,我们说"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候,一个隐含的假定是:在要素价格相同的时候,而生产者又是利润最大化的.我们称产品X较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且仅当要素价格相同且生产者最大化利润时,X的要素密集度总是大于Y的要素密集度.这两条等产量曲线是从其系列中任意挑选的,这是因为我们假设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相对价格下,其要素使用比例与生产规模无关.如上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X和Y的两条任意的等产量曲线.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红线(更陡)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A,B两点,那么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蓝线(更平)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C,D两点,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或者可以说,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4.3 生产可能性曲线我们现在由要素禀赋差异推导出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这里,我们假设两国生产技术完全相同.也即:对于X产品,两国等产量曲线完全相同;对于Y产品,两国等产量曲线也完全相同.如上面左图,1国的要素禀赋束在,而2国的要素禀赋束在.红色的(更陡)等产量曲线代表了X产品的生产技术,而蓝色的(更平)等产量曲线代表了Y产品的生产技术.如果两国都使用所有要素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某一种产品,那么,1国将比2国能够生产更多X,而2国将比1国能够生产更多的Y.这反映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上面右图所表示的一种情况.其中,较陡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了Y产品的生产优势,这显然是2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较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了X产品的生产优势,这显然是1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4.4 封闭经济均衡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完全对称,且在封闭经济中它们达到了同一个效用水平(记住:它们的无差异曲线是相同的).两国恰好与同一无差异曲线相切,得到了它们的自给自足点.对于1国来说,它的生产优势在X产品上,因此1国的相对价格线较平缓(或者说X更便宜),而2国的生产优势在Y产品上,因此2国的相对价格线比较陡峭(或者说X更贵).4.5 开放经济均衡如果两国互相开放,则相对价格平均化,假设这个价格使得两国预算线恰好重合,那么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4.6 对H-O定理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悖论对H-O理论的第一次实证检验是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的数据,对H-O理论进行了验证.按照一般认为,美国应该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结果却是: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史称"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The Leontief Paradox)有人宣称1947年为欧洲重建之特殊年份,此年数据不足以论.于是Leontief于1956年又根据美国1947—195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仍然得出同样的结果.后人对此有以下几种解释: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一个隐含的假设为:对于任何一种要素相对价格,X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如果在某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一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我们用右图来表示.由于美国作为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出现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其他国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农业).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其他国家生产时的要素密度,因此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了两国偏好完全相同或近似.但偏好在决定贸易的模式中,也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该商品,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这就是需求逆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即使它生产辣椒是最具有优势的,它还是要从外省进口辣椒.我们用图来正式说明.较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1国,而较陡的无差异曲线表示2国,那么根据H-O定理,1国应该出口X,而2国出口Y.但由于偏好(无差异)曲线的显著差异,1国的X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2国的Y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那么国际相对价格则将其平均化.这使得1国进口X,2国进口Y.基于需求逆转,里昂惕夫之谜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据了绝大部比重,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然而,用需求因素来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偏好的差异可能是有问题的.巴西人喜欢咖啡是因为巴西生产咖啡的结果;法国人喜欢葡萄酒是因为法国地中海沿岸生产葡萄.这似乎又证明,供给创造了需求.贸易保护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解释不能够满足一般均衡的条件:假如美国实行贸易保护农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时,与美国发生贸易的国家都只能以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去与美国贸易,这似乎很难说得通.或许,仍然可以用贸易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理由去解释.人力资本密集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有人指出,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如果考虑到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也即:美国看似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实是在进口自然资源.4.7 国际贸易对一国要素价格的影响一国要素价格决定定义:等产量曲线指产量相等的各要素组合的轨迹,那么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指这个产量使得该产品价值为1的要素组合轨迹.那么,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完全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等成本曲线指成本相等的各要素组合的轨迹,那么单位等成本曲线指这个成本恰好为1的要素组合轨迹.由于竞争性假设,我们认为与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应该恰是单位等成本曲线,由于在一国之中,要素相对价格相等,所以单位等成本曲线是同一条,它应该与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同时相切.所以,当我们画出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再作与它们同时相切的曲线,这个曲线的斜率就决定了该国要素的相对价格.产品价格的变化当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其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向原点移动,因此可以确定该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另一种要素相对价格下降.当一国由封闭转为开放当一国由封闭转为开放,由H-O定理,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再由我们上面的结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这一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olfgang Stolper和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Stolper-Samuelson Theorem".4.8 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上一节我们研究了国际贸易对本国要素收益影响的同时,我们现在来探讨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收入差距的影响.按照4.7中的分析框架,由于两国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而面对的世界价格也完全相同,那么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也完全相同,则可推出另一国单位等成本线必定相同,要素的相对价格也相同.我们认识到,本国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同时也是间接的生产要素的交换.本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实也是在出口本国充裕的劳动,外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实也是在出口外国充裕的资本,这将使得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最后在两国趋于相等.以上的分析表明,自由贸易不仅使得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至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这个结论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Samuelson在1948年证明的,又称"Heckscher-Ohlin-Samuelson"定理.4.9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至此,我们对贸易原因和结果的分析都是静态的.但事实上,世界每天都在变:技术不断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生产可能性不断外移.为了下面分析的方便,我们根据对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所谓小国,是指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所谓大国,是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升跌.所谓大国小国并非完全由领土面积和人口多少来决定,也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主要看该国在该商品贸易中的地位.例如,印度是一个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是个小国,而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土地面积不大,但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很可能被称为大国.另外,古巴是个小国,国际贸易中也谈不上举足轻重,但在国际食糖市场上,古巴却是个出口大国.我们在Edgeworth盒的框架下,来考查某一要素的增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看出,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要素变动之后,如果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两国生产技术也不变,那么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也不变,等成本线也不变,所以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根据规模报酬不变,那么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因此均衡点从转移到点.我们可以看出,当某种要素增加之后,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而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这表明在世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某要素增加后,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这就是Rybczynski Theorem.我们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这个问题.很明显,当资本增加时,该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将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将减少.其中,线我们称之为Rybczynski Line.我们必须注意,上面定理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商品相对价格不变,这其实是一个小国假定.当我们考虑的是一个大国的时候,则如果该国某一要素增加,那么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进一步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我们称之为出口扩张型增长),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进口替代型增长),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4.10 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福利我们现在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区分经济增长的类型:进口替代型和出口扩张型.进口替代型增长为一般的,对于进口替代型增长,贸易条件效应使得该国福利改善;对于出口扩张型增长,贸易条件效应使得该国福利恶化.我们用图来表示后者.有时候,贸易条件效应甚至可能超过增长效应,使得增长后该国福利状况比增长前更差.这种情况称之为"福利恶化型增长"或者"悲惨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它是由美籍印度经济学家Jagdish Bhagwati提出的.对于出口扩张型增长,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荷兰病".上个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巨量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开采生产的越多,生产出口产业的制造业就越萧条.另外,英国,挪威,墨西哥也出现了同样的经济病状,这是由于新兴部门从传统的工业部门吸引走了资源使其萎缩.解决办法:对新资源产业出口征税.国际经济学讲义 web.cenet.org.cn/web/siguoya对于右图来说,,分别代表1国和2国要素总量束.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为2国的要素充裕度为也即,要素束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决定了该国要素充哪一国为劳动充裕 通过专业化生产,两国消费点都在E.这使得两国的效用较封闭状态更好.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国进口了Y,出口X;2国进口了X,出口了Y.或者,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个定理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师生俩提出.因此又称H-O定理.如图,曲率更高的蓝线表示X产品的等产量曲线,而曲率更低的红线表示Y产品的等产量曲线,它们有两个交点,这是与以前不同的地方.那么,当要素相对价格较高时(较陡),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当要素相对价格较低(较平),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发生了要素密度逆转.
2023-07-22 15:47:361

可口可乐的详细历史

【可口可乐历史简略】 1885美国乔治来州的潘伯顿医生〈Dr.JohnS.Pemberton〉,在地窖中把碳酸水加苏打水搅在一块,成为一深色的糖浆。他的合伙人罗宾逊(FrankM,Robinson)〈从糖浆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於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软性饮料可口可乐就此诞生了。1886〈5.08〉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的药房首卖。1888〈4.14〉潘伯顿将三分之一的股权悄悄的卖给艾萨凯德勒〈AsaCandler〉。1888〈8.16〉潘伯顿过世了。1888〈8.30〉可口可乐的股权移转到大富豪AsaCandler的身上,原因是他有一天头痛的毛病又发,仆人拿来一杯热可乐,喝下之后却好了,从此他就开始大力投资可口可乐。1892〈1.29〉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成立。〈Thecoca-colacompany〉1892可口可乐首笔被记录下来的广告预算〈11401〉1893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之外的第一个制造地-达拉斯〈Dallas,Texas〉1899艾萨凯德勒把装瓶权利卖出,保留神秘配方及可口可乐名称的所有权。1900JosephWhitehead取得执照在亚特兰大成立瓶盖工厂。1909美国广告协会惠眼识英雄,选可口可乐为最佳广告商品。1915你现在瞧见的可口可乐曲线瓶由AlexanderSamuelson发明,称为Hobbleskirt。1921可口可乐副总裁HarrisonJone发明了把六罐可乐瓶放在一箱。1923〈4.28〉影吃可口可乐最重要的领导人RobertWoodruff上任。1926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采用广播广告。1928可口可乐开始在中国天津及上海装瓶生产。1928可口可乐开始跟奥运合作。1931代表可口可乐的第一个圣诞老人出现,由插画家HaddonSundblom设计。1934可口可乐的自动贩卖机出现在Chicago。1934可口可乐的工厂在英国诞生了。1941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广告上使用“Coke”1942可口可乐出现了第一个纸杯。1949第一个可口可乐的衣服和收音机问世了。1955可口可乐最重要的总裁RobertW.Wooddruff退休了。1955可口可乐八瓶装成一箱的新Size问世。1960〈4.21〉可口可乐迷死人的曲线瓶申请到专利权。1967〈8.7〉可口可乐成立了食品公司。1968可口可乐新产品“FrozenCoca-Cola”问世。1971Coca-Cola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的饮料商标。1982〈2.4〉你我熟悉的健怡可口可乐Diet-Coka问世。1983无咖啡因可口可乐和无咖啡因健怡可口可乐在美上世。1985〈4.23〉可口可乐推出号称的新配方“newformulacoka”,但是相当不受欢迎,股价下跌,销售滑落。1985〈7.10〉可口可乐赶紧弥补,“ClassicCoke”再度回到市面。1985〈10〉塑胶瓶的可口可乐问世。1985美国太空梭挑战者号将可口可乐带进外太空,成为人类在太空饮用的第一个碳酸饮料。1986小女生爱喝的樱桃可口可乐CherryCoke问世。【可口可乐英文字COCA-COLA的由来】潘柏顿的合伙人罗宾逊,是一位精明的推销家,他从糖浆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这两种成分就是古柯〈Coca〉的叶子和可乐〈Kola〉的果实。罗宾逊为了整其画一,将Kola的K改为C,然后在两个字的中间加上一横画,於是Coca-Cola便诞生了
2023-07-22 15:47:454

EdwinSamuelson是哪里人

EdwinSamuelsonEdwinSamuelson,主要作品《永远的42街(四)》、《永远的42街(三)》。外文名:EdwinSamuelson职业:演员代表作品:《永远的42街(四)》合作人物:ChrisPoggiali
2023-07-22 15:48:231

KristinSamuelson出生于哪里

KristinSamuelson外文名:KristinSamuelson职业:演员代表作品:放逐合作人物:TracyMiller
2023-07-22 15:48:291

萨缪尔森的理论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  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  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  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  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  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  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  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  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  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  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  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4版),《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  洛合著,1958年),《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  1972年)等。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23-07-22 15:48:371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 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 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 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 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 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 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 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 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 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 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 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4版),《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 洛合著,1958年),《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 1972年)等。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23-07-22 15:48:473

“巴拉萨 萨谬尔森”定理?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61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61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61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61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61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61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理论指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实际汇率应该不断上升。这就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61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61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61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 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供应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和不可贸易的——理发、照看孩子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前者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快于后者。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谈论的是一个实行固定汇率机制的小国。那么,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将由全球市场决定,其在国内的价格为全球价格乘以汇率。不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活动的价格将上涨,因为其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将会上升。这就是理发在穷国便宜、在富国贵的原因。 这一切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伦敦咨询机构Smithers & Co的安德鲁61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所指出的那样,答案在于,实际汇率上升是“一条不叫的狗”。 尽管中国在2005年7月对汇率政策做了微幅调整,但自1994年1月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几乎一直没有变动。过去9年,中国的通胀率大多数时候都低于美国,因此实际汇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据JP摩根(JPMorgan)估计,自1998年1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下降约7%。(见图表) 然而,中国似乎满足实际汇率上涨所需的一切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9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指出,自1979年以来,中国工业领域生产率的增幅平均每年比服务业高出3个百分点。 如果人们预期会上升的实际汇率不升反降,那么人们也就会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看看中国出口的惊人增长和经常账户盈余的不断飙升吧。 我认为,目前有三个基本指标表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了。首先,外汇市场干预所需的规模;其次,外汇收入过剩的根源如今是经常账户盈余,而不是相对不稳定的短期资金流入;最重要的是,基本差额盈余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见图表)。基本差额即经常账户与长期资金流入之和。瑞银集团(UBS)的乔纳森61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人民币低估幅度约为20%。* 正如史密瑟斯所主张的,人民币实际上的逐渐贬值,正是中国崛起对全球通胀起到抑制作用的原因。中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的确一直呈下降趋势。但这并非是必然的。是近乎固定的名义汇率与不断下降的实际汇率的结合,才造成了这种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不是偶然的。相反,正如安德森指出的,为取得这一成果,中国政府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正常情况下,强大的经济力量会纠正日趋低估的实际汇率。伟大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61休谟(David Hume)曾指出,货币机制是实现这种结果的一种方式。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自愿资金外流,来抵消经常账户盈余,就会造成货币基础的增长。这应会造成信贷扩张、需求过度、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及实际汇率上升。 简言之,经济过热不是问题,而是实际汇率被低估的“天然解决方案”。但正如安德森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够大、够封闭、管制够严、劳动力也够丰富,足以防止形成这种效应。 为将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中国央行买进了大量外汇,但它一直能够冲销大规模买入外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见图表)。此外,由于中国的总体储蓄水平非常之高,资本市场与世界其它地区充分割裂,因而其国内利率水平较其目前的外汇储备回报率约低1.5个百分点。 冲销即通过发售国内票据,消除官方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多余流动资金,这不仅仅是可行的,甚至还极为有利可图 —— 如果愿意忽视最终遭受巨额资本损失的风险。从远期看,低国内利率产生的支出,确实可能造成过度的需求和通胀,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了自由化的情况下。不过,几乎没有迹象显示这样的情形迫在眉睫。 上周专栏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府有很好的理由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吸收国内多余的储蓄。不过,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很长时期内不进行这种调整。 因此,中国政府可以选择。那么,应该怎么选呢?如果他们决定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允许名义汇率更快上升,或是经济过热和通胀加速?要扩大需求,他们又该作出何种选择呢?这些将是下周本系列专题最后一篇探讨的主题。
2023-07-22 15:48:551

斯托帕一萨缪尔森的定理是什么?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 结果也会发生。 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49:041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如题 谢谢了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u2022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u2022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u2022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u2022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u2022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u2022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 什么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理论指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实际汇率应该不断上升。这就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约翰u2022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贝拉u2022巴拉萨(Bela Balassa)和诺贝尔奖(Nobel)得主保罗u2022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 这个理论直截了当。经济活动包括两类:可贸易的——随时可以远距离供应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和不可贸易的——理发、照看孩子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前者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快于后者。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谈论的是一个实行固定汇率机制的小国。那么,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将由全球市场决定,其在国内的价格为全球价格乘以汇率。不可贸易经济活动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活动的价格将上涨,因为其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将会上升。这就是理发在穷国便宜、在富国贵的原因。 这一切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伦敦咨询机构Smithers & Co的安德鲁u2022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所指出的那样,答案在于,实际汇率上升是“一条不叫的狗”。 尽管中国在2005年7月对汇率政策做了微幅调整,但自1994年1月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几乎一直没有变动。过去9年,中国的通胀率大多数时候都低于美国,因此实际汇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据JP摩根(JPMorgan)估计,自1998年1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下降约7%。(见图表) 然而,中国似乎满足实际汇率上涨所需的一切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9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指出,自1979年以来,中国工业领域生产率的增幅平均每年比服务业高出3个百分点。 如果人们预期会上升的实际汇率不升反降,那么人们也就会认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看看中国出口的惊人增长和经常账户盈余的不断飙升吧。 我认为,目前有三个基本指标表明,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了。首先,外汇市场干预所需的规模;其次,外汇收入过剩的根源如今是经常账户盈余,而不是相对不稳定的短期资金流入;最重要的是,基本差额盈余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见图表)。基本差额即经常账户与长期资金流入之和。瑞银集团(UBS)的乔纳森u2022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人民币低估幅度约为20%。* 正如史密瑟斯所主张的,人民币实际上的逐渐贬值,正是中国崛起对全球通胀起到抑制作用的原因。中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的确一直呈下降趋势。但这并非是必然的。是近乎固定的名义汇率与不断下降的实际汇率的结合,才造成了这种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不是偶然的。相反,正如安德森指出的,为取得这一成果,中国政府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正常情况下,强大的经济力量会纠正日趋低估的实际汇率。伟大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u2022休谟(David Hume)曾指出,货币机制是实现这种结果的一种方式。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自愿资金外流,来抵消经常账户盈余,就会造成货币基础的增长。这应会造成信贷扩张、需求过度、国内价格水平提高及实际汇率上升。 简言之,经济过热不是问题,而是实际汇率被低估的“天然解决方案”。但正如安德森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够大、够封闭、管制够严、劳动力也够丰富,足以防止形成这种效应。 为将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中国央行买进了大量外汇,但它一直能够冲销大规模买入外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见图表)。此外,由于中国的总体储蓄水平非常之高,资本市场与世界其它地区充分割裂,因而其国内利率水平较其目前的外汇储备回报率约低1.5个百分点。 冲销即通过发售国内票据,消除官方干预外汇市场产生的多余流动资金,这不仅仅是可行的,甚至还极为有利可图 —— 如果愿意忽视最终遭受巨额资本损失的风险。从远期看,低国内利率产生的支出,确实可能造成过度的需求和通胀,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体系实现了自由化的情况下。不过,几乎没有迹象显示这样的情形迫在眉睫。 上周专栏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府有很好的理由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吸收国内多余的储蓄。不过,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在很长时期内不进行这种调整。 因此,中国政府可以选择。那么,应该怎么选呢?如果他们决定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允许名义汇率更快上升,或是经济过热和通胀加速?要扩大需求,他们又该作出何种选择呢?这些将是下周本系列专题最后一篇探讨的主题。
2023-07-22 15:49:131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是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 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 结果也会发生。 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49:211

简述萨缪尔森定理

某个产品价格增加并不会导致所有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是导致这一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没有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反而会减少。
2023-07-22 15:49:302

萨谬尔森理论与H-O定理

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他对经 济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都有独 到的见解;他把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 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他还一直热衷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 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为数理经济学 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通过对乘数和加速数联合作用的分 析,把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揭示出了乘数与加速数的内在联系;在关 于经济增长论的论述、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论述和对比较成本说中 的“赫克雪尔——俄林原理”的补充等的方面,都为经济理论贡献了珍 贵的思财产。萨缪尔森的理论维护和传播了传统西方经济学说,促进了 经济理论数学化的发展,成为西方世界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巨子。因此他 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经济学》 (1948年,至今已出了14版),《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尔夫曼索 洛合著,1958年),《萨缪尔森论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 1972年)等。 (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由于MPL和MPK不变(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而出口产品价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X,RX)都会增加。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PM)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WM,RM)都会减少。也就是说,出口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益,而进口竞争行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受损。 长期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报酬的影响就要结合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化来分析。由于贸易的结果使出口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受益,报酬提高,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和劳动就会向出口行业流动。这里我们假定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样,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当本国进口竞争产品产量因国际贸易而减少后,转移出来的资本就比劳动多;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相对较高,在出口产品产量扩大后对劳动的需求大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从进口竞争行业转移出来的资本多,但需求少;转移出来的劳动少,但需求却更多。结果就是资本相对过剩,劳动相对不足。如果两个行业都按照原来的资本—劳动比率生产的话,就会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 但是,当资本过剩时,它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这样闲置的资本就会被两个行业吸收,以用来替代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劳动(这里我们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这样,两个行业都会比贸易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替代劳动,于是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比贸易前提高。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各行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而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结果对出口行业而言,由于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对进口行业而言,由于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下降。 在以上的长期分析中,国际贸易对出口行业资本报酬的影响以及对进口行业劳动报酬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推导来说明这两种要素报酬的变化: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贸易前两个国家国内要素市场是均衡的,这样,出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样,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进口行业的利润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贸易后的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从而进出口行业的工资和利润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也必然是相等的。这样,开展贸易后,我们已经推导出出口行业的工资将上涨,进口行业的利润将下降。那么,在贸易后WX = WM,RX = RM的情况下,进口行业的工资水平WM也会上升,而出口行业的利润水平RX也会降低。 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发生国际贸易后,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23-07-22 15:50:001

什么是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是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  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结果也会发生.  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50:071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23-07-22 15:50:182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是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 结果也会发生.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50:271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是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 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 结果也会发生。 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50:361

急求萨缪尔森(samulson)的文章《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http://www.ses.unam.mx/docencia/2007II/Lecturas/Mod3_Samuelson.pdf绝对准确。。。英文的如要下载 直接弄[另存为]就可以了
2023-07-22 15:50:431

萨缪尔森的名言:“自从开天辟的以来,曾经有三件伟大的发明:火、轮子和银行。”谁能帮忙翻译成英文?

There have been three great inven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fire, the wheel, and central banking.- Will Rogers
2023-07-22 15:50:513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主要论点与内容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升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实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结果也会发生。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因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51:101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一萨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引入生产盒式图分析方法以后,斯托尔殖和萨博尔森深刻地阐明了劳动密集型的手表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是如何从土地密集型的小麦那里吸引生产资源的。为了出清要素市场使其供求一致,两个部门在劳动的使用上都必须更为节约。也就是说,每个部门中的土地/劳动比率都要提高,即无论是用手表还是用小麦测量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要提高。从而,不管工人们的偏好类型如何,保护贸易提高了工资。斯一萨定理内在逻辑的成立,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不存在联合生产的假设。假定使用劳动和土地去生产小麦,并且在分立的活动中用较高的土地劳动比率去.生产小麦。在竞争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反映要素价格的平均变化,这样,单位成本才会与价格保持同等的变化。因此,一种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要相对高于每一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过程中,究竟是那一个要素会获得好处,仅仅取决于要素密集度的大小。如果手表价格提高而小麦维持原价,则工资率必有更大的提高。甚至即使技术不变,从而在部门间不发生资源转移,而且边际产品没有被明确界定时。上述 结果也会发生。 总的来看,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诸如贸易或对贸易进行干预所引致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收益有强烈的不对称影响。如果没有联合生产,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无疑会提高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降低另一些要素的实际收益。而且。如果所用要素的种类数目(如2X2模型中)在没有任何直接补贴时,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会提高任何特定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因此,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某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团贸易而受损。
2023-07-22 15:51:241

可口可乐的历史是怎样的?

885 美国乔治亚州的潘伯顿医生〈Dr. John S. Pemberton〉,在地窖中把碳酸水加苏打水搅在一块,成为一深色的糖浆。他的合夥人罗宾逊(Frank M,Robinson)〈从糖浆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於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软性饮料可口可乐就此诞生了。1886 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的药房首卖。1888 潘伯顿将三分之一的股权悄悄的卖给艾萨凯德勒〈Asa Candler〉。1888 潘伯顿过世了。1888 可口可乐的股权移转到大富豪Asa Candler的身上,原因是他有一天头痛的毛病又发,仆人拿来一杯热可乐,喝下之后却好了,从此他就开始大力投资可口可乐。1892 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成立。1892 可口可乐首笔被记录下来的广告预算1893 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之外的第一个制造地 -达拉斯1899 艾萨凯德勒把装瓶权利卖出,保留神秘配方及可口可乐名称的所有权。1900 Joseph Whitehead 取得执照在亚特兰大成立瓶盖工厂。1909 美国广告协会惠眼识英雄,选可口可乐为最佳广告商品。1915 你现在瞧见的可口可乐曲线瓶由Alexander Samuelson发明,称为Hobbleskirt。1921 可口可乐副总裁Harrison Jone发明了把六罐可乐瓶放在一箱。1923 影响可口可乐最重要的领导人Robert Woodruff上任。1926 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采用广播广告。1928 可口可乐开始在中国天津及上海装瓶生产。1928 可口可乐开始跟奥运合作。1931 代表可口可乐的第一个圣诞老人出现,由插画家Haddon Sundblom设计。1934 可口可乐的自动贩卖机出现在Chicago 。1934 可口可乐的工厂在英国诞生了。1941 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广告上使用”Coke“1942 可口可乐出现了第一个纸杯。1949 第一个可口可乐的衣服和收音机问世了。1955 可口可乐最重要的总裁Robert W.Wooddruff 退休了。1955 可口可乐八瓶装成一箱的新Size问世。1960 可口可乐迷死人的曲线瓶申请到专利权。1967 可口可乐成立了食品公司。1968 可口可乐新产品“Frozen Coca-Cola”问世。1971 Coca-Cola 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的饮料商标。1982 你我熟悉的健怡可口可乐Diet -Coka问世。1983 无咖啡因可口可乐和无咖啡因健怡可口可乐在美上世。1985 可口可乐推出号称的新配方“new formula coka”,但是不受欢迎,股价下跌,销售滑落。1985 可口可乐赶紧弥补,“Classic Coke”再度回到市面。1985 塑胶瓶的可口可乐问世。 1985 美国太空梭挑战者号将可口可乐带进外太空,成为人类在太空饮用的第一个碳酸饮料。1986 小女生爱喝的樱桃可口可乐Cherry Coke 问世。
2023-07-22 15:51:332

约翰尼·斯奎娅人物简介

约翰尼·斯奎娅约翰尼·斯奎娅(JohnnySequoyah)本名JohnnySequoyahFriedenberg,出生于2002年10月25日。她是一位演员,出演了连续剧《信徒》,《我相信独角兽存在》和《WindWalkers》。中文名:约翰尼·斯奎娅外文名:JohnnySequoyahFriedenberg国籍:美国出生地:博伊西出生日期:2002-10-25职业:演员,童星主要成就:选美皇后的倒带人生PlasticJesusIBelieveinUnicorns代表作品:《信徒》,《我相信独角兽存在》和《WindWalkers》、《Believe》演艺经历JohnnySequoyah出生于2002年10月25日,从八岁开始演戏,她拍摄过的电影有《选美皇后的倒带人生》,《PlasticJesus》和《IBelieveinUnicorns》。她还出现在《风行者》和《AnUnkindnessofRavens》,这些演出的作品都是父亲当导演,母亲当制片人,这是从小培养出的小童星,以后的发展很令人期待。主要作品参演电影2014AmongRavens(拍摄完成)--------Joey2014IBelieveinUnicorns我相信独角兽存在----------Girlonscooter2013WindWalkers(拍摄完成)------------WillowSamuelson2013AssBackwards选美皇后的倒带人生------------SchoolGirl(uncredited)参考参演电视剧2014信徒-------BoAdams(女主角)
2023-07-22 15:51:401

金融学前沿课题

  我是一个理财师,对于金融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了解一些的,而且我自己也是金融学专业的人,我们的金融学,比较前沿的课题有下面几个,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第一、金融模型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前沿学科,对于经济和金融的数据化分析要求十分的高,特别是金融模型,必须在数学基础上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项目,这点要求金融学的人,必须有极高的数学素养。  第二、金融货币推理,这是一种对于货币分析的前沿研究,难度比较大,而且现在的研究范围还比较小,所以要求专业性极强,特别是对于货币知识,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实际操作的经验,这点来说难度很大。  第三、金融衍生品的学术研究,是金融专业里面实用的专业,也是比较前沿的专业,金融衍生品有很多类型,比如期权期货互换之类,要求研究的人专业性比较强,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际知识。  第四、金融的资金融通,是一个研究的最前沿,也是现在国际和国内比较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不过这类研究范围很大,几乎涵盖所以的金融转换,所以研究的人必须具备极高的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  第五、金融服务研究,这类研究是最近十几年开始的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是对于金融行业继续深化服务品质的一种研究,提高金融效率的一种研究。  上的这些研究的课题,对于金融专业来说,是最前沿的研究项目,其复杂程度很高,所以金融专业的人,要研究这些课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要有一种毅力,我在这方面有一定接触,所以希望开始研究的朋友们,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的集中起来,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做好研究工作!
2023-07-22 15:51:501

可口可乐公司的创始人是谁?

1885美国乔治来州的潘伯顿医生〈Dr.JohnS.Pemberton〉,在地窖中把碳酸水加苏打水搅在一块,成为一深色的糖浆。他的合伙人罗宾逊(FrankM,Robinson)〈从糖浆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於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软性饮料可口可乐就此诞生了。 1886〈5.08〉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的药房首卖。 1888〈4.14〉潘伯顿将三分之一的股权悄悄的卖给艾萨凯德勒〈AsaCandler〉。 1888〈8.16〉潘伯顿过世了。 1888〈8.30〉可口可乐的股权移转到大富豪AsaCandler的身上,原因是他有一天头痛的毛病又发,仆人拿来一杯热可乐,喝下之后却好了,从此他就开始大力投资可口可乐。 1892〈1.29〉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成立。〈Thecoca-colacompany〉 1892可口可乐首笔被记录下来的广告预算〈11401〉 1893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之外的第一个制造地-达拉斯〈Dallas,Texas〉 1899艾萨凯德勒把装瓶权利卖出,保留神秘配方及可口可乐名称的所有权。 1900JosephWhitehead取得执照在亚特兰大成立瓶盖工厂。 1909美国广告协会惠眼识英雄,选可口可乐为最佳广告商品。 1915你现在瞧见的可口可乐曲线瓶由AlexanderSamuelson发明,称为Hobbleskirt。 1921可口可乐副总裁HarrisonJone发明了把六罐可乐瓶放在一箱。 1923〈4.28〉影吃可口可乐最重要的领导人RobertWoodruff上任。 1926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采用广播广告。 1928可口可乐开始在中国天津及上海装瓶生产。 1928可口可乐开始跟奥运合作。 1931代表可口可乐的第一个圣诞老人出现,由插画家HaddonSundblom设计。 1934可口可乐的自动贩卖机出现在Chicago。 1934可口可乐的工厂在英国诞生了。 1941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广告上使用“Coke” 1942可口可乐出现了第一个纸杯。 1949第一个可口可乐的衣服和收音机问世了。 1955可口可乐最重要的总裁RobertW.Wooddruff退休了。 1955可口可乐八瓶装成一箱的新Size问世。 1960〈4.21〉可口可乐迷死人的曲线瓶申请到专利权。 1967〈8.7〉可口可乐成立了食品公司。 1968可口可乐新产品“FrozenCoca-Cola”问世。 1971Coca-Cola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的饮料商标。 1982〈2.4〉你我熟悉的健怡可口可乐Diet-Coka问世。 1983无咖啡因可口可乐和无咖啡因健怡可口可乐在美上世。 1985〈4.23〉可口可乐推出号称的新配方“newformulacoka”,但是相当不受欢迎,股价下跌,销售滑落。 1985〈7.10〉可口可乐赶紧弥补,“ClassicCoke”再度回到市面。 1985〈10〉塑胶瓶的可口可乐问世。 1985美国太空梭挑战者号将可口可乐带进外太空,成为人类在太空饮用的第一个碳酸饮料。 1986小女生爱喝的樱桃可口可乐CherryCoke问世。 【可口可乐英文字COCA-COLA的由来】 潘柏顿的合伙人罗宾逊,是一位精明的推销家,他从糖浆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这两种成分就是古柯〈Coca〉的叶子和可乐〈Kola〉的果实。罗宾逊为了整其画一,将Kola的K改为C,然后在两个字的中间加上一横画,於是Coca-Cola便诞生了。1898年8月28日,是百事可乐“Pepsi-Cola攠诞生的日子。这是每一个关爱百事可乐的人们都引以为骄傲且不会忘却的日子。 一百多年来,百事可乐在喧嚣、纷乱、竞争的氛围中,随着时代的步伐,与美国和世界一起成长、壮大。如同一个“哇、哇”坠落于人世的幼小生命,百事可乐在经历了无数次与命运、病痛、磨难、灾难的抗争,甚至跌倒在死亡线上的挣扎之后,昂首挺胸地步入了人生最为绚丽的青春年华,迎来了生机昂然的春天。在广阔的全球饮料市场上,百事可乐后来居上,终于与先于其12年问世的可口可乐并驾齐驱、鼎分天下。 今天,当人们一页一页地翻开百事可乐的发展历史,一步一步地沿着她的成长脚印,去倾听那些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时,我们的心依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力量,体味到物竞天择的魅力,品尝到失败的泪水和胜利的喜悦,从而,为百事可乐在其百年发展史中所迈出的每一步兴奋不已、惊叹不止。百事可乐的崛起是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欣赏百事可乐成功的光环之余,人们将带着“奇迹是怎样发生的?”这一疑问,深深地陷入对于市场、机遇、竞争、营销、乃至人文理念的思索与探寻之中。 从多元到专业化 百事的发展经历了从扩张到收缩,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的路径。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百事公司秉承多元发展策略,不仅拥有软饮料、快餐、餐馆三大主营业务,还拥有一家长途搬运公司。 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Pizza-hut)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Taco Bell)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百事可乐这次的对手是快餐大王麦当劳公司。肯德基、必胜客和特柯贝尔在被百事可乐兼并前,都只是一些忽冷忽热的餐馆,仅仅在自己狭小的市场内略有优势。百事可乐兼并它们之后,立即提出:目标和对手“不应再是城里另一家炸鸡店、馅饼店,而应是伟大的麦当劳!”于是,百事可乐又在快餐业向强手发起了挑战。 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不断高涨的年代,麦当劳的食品价格也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百事可乐看准时机,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它的攻势。公司不断设法降低成本,制定了“简化、简化、再简化”的原则(这不是指食品的制作和质量,而是指尽量减少非食品经营支出)。如预先做好部分食品,在店外烧烤牛肉,尽量减少厨房用地,降低人工成本;修改菜单,将制作快的菜放在前面,以加快流通速度等。结果销售额很快达到以前的两倍,而员工只有以前的一半。由于收入迅速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猛增,已经能够与麦当劳抗衡,并且带动了百事可乐饮料的销售。 百事可乐还首创快餐业“送货上门”的新型营销方式。当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韦恩。卡拉维说:“如果只等着忙
2023-07-22 15:52:001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美]罗伯特·J·希勒)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vFr72cfYGnnZtTsTHEmCQ 提取码: fzsa书名:非理性繁荣(第三版)作者:[美]罗伯特·J·希勒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年份:2016-5-1页数:436内容简介: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的最新修订版。希勒教授 (robert j. shiller) 在书中警告说:投资者之间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迹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有增无减。他曾经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对技术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做出警示,认为心理因素驱使下的波动性是所有资产市场的固有特性。随着美国股票和债券价格的高涨,以及很多国家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后次贷繁荣”(post subprime boom)很可能变成验证希勒教授这一具有影响力论断的又一个例子。《非理性繁荣》远不止对市场现状的描述,它还进一步解释了驱使所有市场上下波动的力量。它说明了投资者的兴奋感如何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到一个令人晕眩且不可持续的高度,以及在其他时候,投资者的沮丧感又如何迫使价格下跌至令人恐慌的低谷。之前的版本众所周知地预测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第三版扩充到了债券市场,所以本书现在涵盖了所有主要的投资市场。新版本也包括了*新的数据以及希勒2013年诺贝尔奖演讲稿。除了诊断资产泡沫的成因,《非理性繁荣》还提出紧急政策应对的建议来减少泡沫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同时也提出了在下一次泡沫破裂前降低个人风险的应对办法。关注股票、房地产和债券市场投资的人一定要阅读这本书。这是一剂现实主义的良药。“非理性繁荣”一经提出,就几乎成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的代名词。即便罗伯特u2022ju2022希勒再三警告,投资者之间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迹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仍有增无减。《非理性繁荣》(第三版)探讨了跨越百年历史长河的西方金融市场波动规律,基于对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的回顾,诊断了危机产生的结构、文化及心理根源。本书已被译成中日韩法德俄意土希等16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影响遍及全世界。中文版累积销量也超过100000册。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保罗克鲁格曼盛赞“罗伯特希勒教授在揭示金融市场非理性方面,做得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都好。”而史蒂夫u2022hu2022汉克则在《福布斯》撰文指出,“这是一部杰出的著作”。《经济学人》杂志则说“《非理性繁荣》对于每个对华尔街感兴趣,或者财务上和华尔街相关的人,都是一本必读的书。目前为止,几乎每个美国人都需要读这本书。”如果你也对投资感兴趣,建议读一读本书。作者简介: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着有《市场起伏及总体市场》(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获 1996 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23-07-22 15:52:07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介绍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BSH) 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说。该假说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实体经济的增长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为什么经济增长快的国家比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更易经历实际汇率的升值等结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是当代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命题,是研究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实际汇率长期变动趋势的重要理论。
2023-07-22 15:52:221

生态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是运用到哪个领域,比如生态学中物质循环理论直接帮助了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023-07-22 15:52:493

经济学中直接偏好和间接偏好怎么区分

直接偏好你梨和苹果比更喜欢苹果,苹果是直接偏好,梨和香蕉比更喜欢梨,此时苹果是间接偏好。一般都较显示性偏好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是由P.Samuelson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这是一种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 一、显示偏好原理 设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x1,x2),如果另一个商品组合(y1,y2)满足如下条件: p1x1+p2x2>=p1y1+p2y2 方程1 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对(x1,x2)的偏好大于(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 二、间接显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显示偏好,同时(y1,y2)是(z1,z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x1,x2)是(z1,z2)的间接显示偏好。
2023-07-22 15:5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