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福建有哪些民族(少数民族)?

2023-07-30 06:42:48
共6条回复
贝贝

福建55个少数民族都有。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79.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6%。其中:畲族人口36.55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5.87%,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1.58%,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9个,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有19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8个,回族乡1个)和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67个少数民族村。

扩展资料: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097361人,占97.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96855人,占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长5.75%;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长37.37%。

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4.56%;高山族人口423人,约为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55%,是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建

北境漫步

福建是畲族、高山族、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世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有58万人,其中畲族35万。

cloudcone
福建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全省约有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仅为全省总人口的1.71%;但是,全国56个民族,福建现有55个民族成分,世居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的52.87%。同时福建省还是我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
我不懂运营

福建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全省约有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仅为全省总人口的1.71%;但是,全国56个民族,我省现有55个民族成分,世居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的52.87%。同时福建省还是我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

CarieVinne

满族.白族.羌族.保安族.苗族!还有畲族哦

wpBeta

下面的你门是那的啊 就一个畲族和小部份的高山族OK那来的回族、满族、蒙古族 回族是贵州的云南 满族 在代东北 、蒙古族 就不用我说了把

相关推荐

畲族的解释畲族的解释是什么

畲族的词语解释是:畲族Shēzú。(1)居住在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畲族的词语解释是:畲族Shēzú。(1)居住在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结构是:畲(上下结构)族(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拼音是:shēzú。注音是:ㄕㄜㄗㄨ_。畲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客”,古称“_人”或“_民”。人口36.8万(1982年),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八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二、网络解释畲族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关于畲族的成语非我族类聚族而居折而族之簪缨世族毁宗夷族关于畲族的词语簪缨世族名门世族高门大族毁宗夷族名门大族朋坐族诛望门贵族方命圮族折而族之名门右族关于畲族的造句1、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乃是从唐代开始,历宋、元、明、清各代陆续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迁来的。2、看起来她已经获得了一点点,无论哪种方式,畲族依然火爆。3、悠扬的畲族山歌从梅源梯田边倾泻而来,和着从天而下的层层田水,合奏出一曲云和天籁,唱出了这片隐秘之境。4、与此同时,其余三万多义军正在陈吊眼的父亲陈文桂、叔父陈桂龙陈满安,以及畲族酋长蓝太君的率领下,急赴泉州。5、自从古时候就有人在这儿居住,其中包括:汉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畲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畲族的详细信息
2023-07-29 22:31:441

"畲族"怎么读?

查询词语:畲族汉语拼音:shē zú词语畲族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1.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客”。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八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
2023-07-29 22:31:511

畲族怎么念

畲族的拼音:shē zú。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其中男性403516人,女性342869人,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祖地是广东潮州。畲族的发源地,各地畲族都传说祖籍是广东潮州凤凰山。他们自称“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闽南、潮汕等地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至清代时,多数畲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和客家人的构成成分之一。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习俗传统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畲族
2023-07-29 22:32:181

少数民族畲族有几个姓氏

有盘、蓝、雷、钟四姓。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2023-07-29 22:32:375

畲族在哪个省份

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畲族起源:畲族来源于长沙武陵蛮,《三国志》里提过武陵蛮夷作乱。武陵蛮是指汉魏时期生活在武陵郡的少数民族。持此种论点者认为,畲族起源于荆湖,从中原或长江中游南迁至闽,到隋唐时遍布了闽、粤、赣三省。将这种观点推进一步者则认为,武陵蛮也不是武陵本地土著,是由东夷迁居而来。从东夷迁居至鄂及湘西者,与当地三苗、氐羌相融合,然后又形成新的族群就是瑶族和畲族。
2023-07-29 22:33:171

畲族是哪个省份的少数民族

畲族大多数在福建、浙江这两个省。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都居住在浙江和福建这两个省。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其中男性403516人,女性342869人,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风俗1、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鳝、鳗;忌用筷子打猫,忌吃猫肉;忌用单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别人家做客,吃点心时忌吃光,应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汤,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2、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畲族
2023-07-29 22:33:311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的介绍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 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 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 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 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 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盘古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盘古王的传说,甚至把盘古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 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 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大埔县的光德镇九社村也有人讲潮语的。 凤凰山脉横亘在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与潮州地区的饶平、潮安之间,主峰也叫“凤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粤东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与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1559米),但是粤东最高峰在广东省内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广东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远地区。 大埔县和丰顺县是原属潮州的两个客家语为主流的县,早在清末,就已经以“潮州的客家县”而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争取收复中国东海海域外群岛链国“流虬”(Loochoo)的首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还有福建省(台湾)巡抚、洋务派南洋水师人物丁日昌等。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著有《岭外三州语》一书专门论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应州,其中的潮州现在大家都只有潮语的印象,其实原来所谓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丰顺两县。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会馆,又细分为:潮阳惠来分馆、海澄饶分馆、揭普丰分馆,其中的揭普丰分馆,就包含丰顺县。共计“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丰县的潮州九邑会馆,则包括了大埔县。 mzchen123 网友回复:据最新考证:畲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条河环绕故后来就叫畲江. 畲族现在很少,在广东的丰顺、潮安、增城、东源等县域都有,但是总数很少。 畲族传说中的高辛皇,其实汉族古代传说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也叫高辛。畲族把自己民族的远古始祖盘古与汉族的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和畲人迁到粤东潮嘉一带后的民族......>> 畲族文化的畲族人口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区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过程。封建统治者加深了对畲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实施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把他们视为“化外之民”。 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女性服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凰装”。“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上衣: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领,呈三角形,袷部自边沿向内侧,而间以红、白、黄、绿、蓝五色条纹;领部在条纹中间刺绣花卉或凤凰图案;胸部左右两侧三角区各绣一朵花卉或图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样自边沿向上侧间以五色条纹;臂部和襟部都绣各式花纹,但便装不绣花。裙子:裙子由两片布料组成,开襟于左右两边,用同色布扎成纽扣连合;裙子下方刺上有规则的长短不一的竖条线;裙子前方绣有几何图案,便装不绣。围身裙:围身裙俗称拦腰,为边长30至35公分的正方型,上方左右分别缝裙带。脚绑:脚绑即绑腿。整体三角形,绑扎成倒人字花样,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缝1条红带子。普通装上方为白色边沿,盛装间以五色条纹于所有边沿并在小腿位置绣花。鞋:鞋即绣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绣上花卉和几何图案;俗称“千层底”。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交面的增长,畲族女性服饰越来越显得刻板。畲族服饰以及畲族头饰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 *** 提出了每周的第一天穿着传统服饰的倡议,为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畲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异常地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神话古歌《盘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畲族的叙事民歌,还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在内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间的灾异事变等重要题材。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两个世纪以来畲族中懂汉语的歌手将汉族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叙事歌,如《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以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编写的小说歌作品,如《钟良别》、《钟景祺》、《蓝佃王》等。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莲》、《天眼重开》、《黄藤镯和毛竹筒》等。而流传于畲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卖炭》、《石牛》、《拾元宝》等,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道德观念。 《盘古歌》中国畲族的民间神话古歌。又名《盘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传于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东部的畲族聚居区,是一部有关畲族起源的带有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韵文体神话作品。 西汉时,仙人浮丘......>> 畲族文化的艺术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景宁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较为平稳,风格多质朴清新、娓娓道来。畲族民歌有叙事歌、论古歌、婚嫁歌、劳动歌、伦理歌、仪式歌、祭祀歌、小说歌、儿歌等等类别,几乎涵盖了畲族人民的全部生活。胡适说:“过去种种,上至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可以从畲族古老歌《高皇歌》《盘古歌》中寻找到畲族的起源,古老的畲族人从“盘”“蓝”“雷”“钟”四大姓氏开始繁衍发展。从丽水畲族古老民歌《柄歌》中,我们知道早期畲族人如何生存和生活,男人和女人如何分工协作。从畲族婚嫁歌《劝酒歌》《借锅歌》中,我们看到畲族的嫁娶风俗。从畲族丧仪《引魂》《哭娘》歌词中,我们知道畲族人的丧葬习俗及其祖先崇拜。从畲族诸多歌会中,我们知道畲族人的恋爱、交际和其他生活情况。 人与艺术的结合形成艺术形态,艺术形态是动态发展的,畲族民歌是在动态中传承的,必须尊重艺术形态的原生状态的艺术标准,做到对原生形态不篡改、不扭曲、不牵强的原则,就能最大限度本真地传承原有的艺术形态。畲族民歌根植于适宜她成长生存的畲乡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好畲乡生态文化环境就是对畲族民歌传承最大的支持。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来的歌谣,无论古今,都称为“畲歌”。“畲歌”的含义,其实就等同于“潮州歌”。畲歌的一般格式是:七言为一句,四句为一“条”(首),每条成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这一格式至今仍被“潮州歌册”采用。 就唱歌形式而言,则有“小说歌”、“杂歌”和“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都是反映盘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诗。如《高皇歌》开篇即曰:“当初出朝高辛皇,出来游戏看田场。皇后耳痛三年在,挖出金虫三寸长。挖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无色斑斓生得好,龙眼变作荔枝样。……”龙期又被描写成“半如麒麟半如豹”的神奇动物,故而盘瓠王歌又称《麟豹王歌》。《高皇歌》在各地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正好说明畲歌历史的悠久。 潮州歌册吸收了畲歌的各种形式。在今天潮汕某些偏远农村中尚有“斗歌”的遗风。斗歌的序歌部分往往用“五字头”,如云:“畲歌畲哩哩,爱唱畲歌行磨边(意为”靠近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边。”又如:“畲歌畲唉唉,爱斗畲歌行磨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来。”接着,歌手们便你一条我一条地“斗”起来。这种斗歌形式,就是畲族盘诗会的流变和余绪。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也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较普及,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 畲族与汉族有什么区别? 从汉化畲族与畲化汉族谈畲汉之辨 蓝万清 我,蓝万清,是畲族人吗。我族属是畲族吗。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畲族,也就是说成为畲族人的规定性是什么,确定这个规定性的依据是什么。或者用另一说法,即畲族与汉族之辨的底线是什么。 一般而言,人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那么畲族与汉耿区别也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上意义的不同,人都是社会的人,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人们更重视他的社会文化性。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相信:圣人“有教无类”说,并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详论北朝 *** 与胡人的分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并提出了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民族关系的标准,即民族划分的根据和识别的理由是在文化。教化是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教育是涵化的重要表现和方式。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大批的“香蕉人”,黄皮肤、黑头发华人,但不会汉语、更丧失华夏民族任何习俗和心理,如香蕉一般,只有外表的黄色,而无黄种人文化传统,接受西方文明教育,以白种人价值为标准,试问此类人是华人吗,按陈寅恪的标准,他们是非外人莫属了。 胡汉之别在文化,华夷之辨非种族,什么样的文化差异足以改变民族成份,涵化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改变族籍,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畲族,涵化程度相当深了,那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那部分是什么,或者说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核心是什么,畲族长期存在的根本是什么。有人以为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或者是民族认同感,但是每个人的民族心理状态会因各种外界因素而改变,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变化更是不可捉摸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事物,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事物代表畲族固有的意义,在畲族文化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畲族文化的象征,也是畲族的符号,那就是畲族的姓氏。 在畲族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中,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畲族的姓氏,就没有畲族,也就没有畲族的一切,畲族文化传统决定了畲族不可能离开传说四大姓氏,现实中畲族不能没有蓝、雷、钟三姓,姓氏对于畲族具有匾南笳饕庖澹梢运殿醋逍帐暇褪穷醋宓拇恚词诡醋逦幕丫ナВ挥斜A纛醋逍帐希弑该褡骞餐睦硭刂剩腥项醋逦幕囊庖澹褪强梢运邓穷醋澹庠谙质瞪缁嶂新偶幌剩夯醋宓拿褡逡馐度匀淮嬖冢潜A糇抛约旱男帐希笳髯蓬醋迳娴男帐弦廊淮嬖冢踔量梢杂杀A粜帐细葱嗣褡逦幕陨械挠烫司尤唤ナЯ饲О倌甑南2从镏匦禄指雌鹄吹钠婕#透颐瞧羰尽?lt;SPAN lang=EN-US> 关于畲族盘、蓝、雷、钟四姓氏的来源,据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考证:畲族蓝氏源于以种植蓝靛、染蓝衣的古人,他们以习惯于穿蓝衣而得名;雷氏是古羌人一支,又称俚人、里人,以雷为姓,深居山林的雷人,与一部分瑶族结合,成为畲族的雷姓;钟,古与重通用,东夷的重人娶了畲族女子为妻,融入畲族。但畲族人有自己的说法,即与畲族普遍流传的盘瓠传说相关联的,在所有的文献、传说、祖图、文物、山歌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盘、蓝、雷、钟四姓氏的痕迹。目前,民族地区保留蓝、雷、钟三大姓,至于盘姓去向,畲族人有自己的种种传说,笔者以为瑶族的盘姓,可视为畲族的老大哥,参考拙作《畲族盘姓去向探讨》(载《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畲族姓氏传统具有非常深厚民族心理基础,在农村实行族内婚,其基础也是各姓氏之间的通婚,以维护民族内部的团结,笔者在《关于福州市畲族婚姻形式及其子女姓氏选择的探讨》(载《福建民族》1997年第3期)中有所论述,与其说畲族的族内婚是保持畲族生存前提,......>> 如何打造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综合体 就模仿云南少数民族主题游的风格。反正畲族早就汉化了那里还有什么特色。 畲族的茶文化?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善良聪颖、勤劳勇敢,以大山为居,自称“山哈”(“山客”之意),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的农耕生活。和祖国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样,饮茶之风在畲族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畲族的“茶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饮茶不单是一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一整套的迎宾待客的礼节,有其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设计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 背景音乐采用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该音乐取材广泛流传在闽东、连江罗源等地的畲族传统乐曲,表现喜庆吉祥,与表演相得益彰,和谐一体,情韵盎然,更显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个步骤: 1、凤凰嬉水:这里指浅绿色的艾叶在水中涤洗,艾叶形似凤凰而取名。 2、凤盏溜珠:这里指红蛋在似月芽状的白银器皿中涤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3、丹凤栖梧:指珠形物呈圆状在这里指蛋黄,艾叶又似梧桐叶,喻意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 4、凤穴求芽:茶壶盖口喻穴,茶叶喻为芽,这里指茶叶放置于茶壶中,暗喻:凤求凰,有交媾之意。 5、凤舞银河:指茶壶的流,泻出状象天上的银河,凤凰在银河上翩翩起舞状。 6、白龙缠凤:这里指壶的“流”直对“银通”下泻时水流的缠绕状而取名,暗喻二物缠绵之意。 7、凤凰沐浴:滚烫的大水壶在茶杯上,下泻浇灌,似淋浴状,这里暗喻凤凰在“凤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凤呈祥:“凤凰茶”泡制完成后所呈现的景象,象一只金色的凤凰在梧桐树梢上,白云缠绕金色的太阳,相互映衬,暗喻凤凰来到人间把幸福、吉祥无私的奉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当我们听着畲歌,品尝畲家茶时,定会深切感受到畲家儿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种讲究,多种方式,如“宝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欢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泽出美好的“茶艺”及其它艺术作品,只是尚待于我们......>> 畲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有何差异 没什么区别,我们大学宿舍就有个畲族的,什么忌讳也没有,信仰也没有 畲族文化的畲族历史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夸瓜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在音调上,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二)东夷说。有人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长沙“武陵蛮”的渊源关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有人从高辛氏和“东夷”、畲族的文化遗产作了比较,如女子结髻、蒙青巾、扎红头绳、插花鸟银饰、穿戴凤羽样衣冠、梳妆用“铜镜”,煮饭用“鬲”,生产用“镐”,打猎用”弩”,脚穿木拖鞋、草笼鞋,喜唱山歌,对本族人说“山哈”话,自称为“徐家人、”,称中土 *** 为“阜佬”,称土著 *** 为“闽家人”,爱狗,流传“一犬九命”(意即打死一城头狗要赔偿九条人命)的故事,传颂“风凰鸟”,结婚时正门横眉上写“凤凰到此”四个字的横联等等,说明高辛帝喾、东夷、徐夷、畲族具有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三)“越人”后裔说。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人和今天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夸瓜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我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汉晋讨代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四)“南蛮”说。此说认为畲族乃“蛮”或“南蛮”的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此说认为盘夸瓜传说不仅流传于‘武陵蛮”中,也包括《搜神记》中所说的“今即梁汉、巴蜀、武凌、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相当于今天大半个南中国。说畲、瑶同汉晋时代长江的崇奉盘夸瓜传说的“南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这畲族家喻户晓传说广东凤凰山乃是他们民族的发样地,从而论证畲族乃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五)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此说认为闽、越乃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乃畲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畲族非......>>
2023-07-29 22:34:011

畲族怎么读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它的发音是“shē zú”,其中“shē”读作“she”(音近“舍”),“zú”读作“zu”(音近“祖”)。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省份,人口约为400万。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以传统的划船歌、踩高跷、打鼓舞等民间艺术形式闻名于世。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畲族人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2023-07-29 22:34:081

畲族的特色 民俗风情

畲族民族风情:忌吃狗肉猫肉等、传统服饰斑斓绚丽、婚姻自主、畲族现行土葬、重视传统节日。1、饮食禁忌忌吃狗肉、蛇肉;小孩忌吃鳝、鳗;忌用筷子打猫,忌吃猫肉;忌用单只手捧茶招待客人;酒桌上忌空碗;上别人家做客,吃点心时忌吃光,应有所剩余;年初一忌喝菜汤,不然插田要下雨,整年出门要打伞;忌用脚踩地上饭粒,否则会被雷击死等等。2、畲族服饰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3、婚姻习俗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4、丧葬习俗畲族现行土葬,历史上曾实行过火葬。清代卞宝弟《闽峤车酋轩录》记载闽东霞浦畲民葬制与之相类。明清时期畲民迁徙频繁,以火葬焚尸取其骨殖便于搬迁时携带。初从福建迁入浙江处州府的畲民在村中设“亡人台”,叠柴禾焚尸,将骨灰分装7个陶罐,称为"三魂七魄",并秘密分葬7处,认为人死焚尸以求来世长得漂亮。5、传统节日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2023-07-29 22:34:441

畲族怎么读

“畲族”的拼音为:[shē zú]。畲的声母为sh,韵母为e,声调为第一声。族的声母为z,韵母为u,声调为第二声。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名称由来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畲”字来源于“畲”。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2023-07-29 22:35:021

畲族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

畲族(shē z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畲族人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畲民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尘”,他们穿起蓑衣,戴起箬帽,先通烟囱,打扫厨房和房屋里的灰尘,尔后,擦洗板壁和地板。把房屋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打过尘后,畲民一般都不上山下地劳动,也不外出走亲访友,大家都守在家里做豆腐、做年糕、杀猪杀羊、杀鸡宰鹅等着过年。从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五,是畲民的过年时间。他们每天晚上都把蜡烛点到天亮,表示除旧迎新。大年农历三十日晚,家家户户举行“红年猪”。就是吃了除夕团圆饭,大人小孩围着锅灶,把事先备好干燥的一只枫树桩放到灶后的炉灰坑(火炉塘)里,盖上柴禾屑和炉灰,慢慢地烧着,直烧到天亮。烧枫树桩的意思是预兆来年养猪像风吹那样长快膘肥。其实,“红年猪”表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更加美好。
2023-07-29 22:35:221

畲族简介

  畲族,自称“ 山哈” 或“ 山达” ,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但文献记载中称畲族为“ 畲人” ,意思指在山里搭棚而住的人。现有63037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分布的地区属于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岭重叠,海拔都在五百到一千五百米;溪流回绕,短而急湍;地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冬季虽比较寒冷,但霜期很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农产品以稻谷、红薯、麦子、油菜、豆类、烟叶、土豆为主。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是畲族人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木材积蓄量很大,树木种类很多,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土特产非常丰富,有茶叶、油茶、纸、笋干、花生、苎麻、香菇、樟脑、松油和名贵的药材等。福建、浙江的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山区的矿藏也非常丰富,有煤、铁、金、铜、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他多种有色金属。   畲族历史   对畲族来源说法不一。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武陵蛮说、“ 南蛮” 后裔说和古越人后裔说。西元7 世纪,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被称为“ 蛮” 、“ 蛮僚” 等。南宋末年,14 世纪起,部分迁到闽东、浙南等山区。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等地山区。   畲族音乐   畲族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约有人口三十三万。畲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他们信仰鬼神,崇拜祖先。   畲族有许多大型的歌节,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等。歌者常常要连续演唱几天几夜。在山间劳动中也常以歌对话,人人皆唱。此曲是人们用来消除工作的疲劳,欢庆丰收。   畲族礼仪   畲族是一个文明礼貌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还保持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   在道德规范方面,畲民历来的祭祖尊宗的遗风,加之长期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对于孔孟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哲学,已逐渐为畲民所吸收,形成了具有畲族独特风格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畲族庆节   畲族中秋歌节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是福建省福安县和宁德县的畲族民间节日。   畲族把八月十五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歌,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   节日这天,人们结伴来到县城,白天访亲探友,晚上开始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起,以壮声势。高明的歌手,可以随便转换曲调,除了对唱,他们最爱唱的一种双音,叫”双条落”,是一种属于重唱性质的歌唱形式,具有浓厚的畲族特色。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的中秋歌节,是福建省福安县和宁德县的畲族民间节日。   畲族婚俗   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 做女婿” ;入赘给寡妇的叫“ 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 招儿子” (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 做两头家” ,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 赤郎” 、作为伴郎的“ 接姑” 、厨子和能说会道的“ 赤郎子” 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 脱鞋礼” (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 讨百家银” 。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 请祖公” 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 哭嫁妆” 。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透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畲族服饰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 凤凰装” 。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 凤冠” 。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 多厘米长、3 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 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 龙髻” ,表示是“ 三公主” 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 凤凰” 。因为新娘具有“ 三公主” 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畲族饮食   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畲族建筑   他们住的房子,多数建在山坡上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土木结构的瓦房现在已普遍。   畲族盖房子往往是先立柱上梁,搭个架子,然后屋顶盖瓦,最后才四周筑墙,铺以地板和整修室内。所以,畲民盖一幢房子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分期进行,农闲时多干,农忙时不干或少干,因此盖房所需的时间往往会拖上好几年才告完工。   畲民一家盖房,往往邀请亲友或寨中劳动力帮工。有的助木料,有的助木皮,有的助砖瓦,有的助人工,大家同心协力把房子盖好,发扬团结、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帮工的一般不计报酬,只招待饭食。请木工、泥瓦匠的,需付工钱。   畲族习俗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禁忌,如男子十八岁不结婚。不吃狗肉,不抬轿子,不吹喇叭,不当乞丐,不做民夫等。   节日禁忌多,如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烘,三月三日不下田等。   畲族宗教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   畲族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盘瓠神话传说,以及与此相联带的盘瓠的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等,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图腾文化的特色。   盘瓠传说大意是:上古时,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虫,育于盘中,后变成龙犬,高辛帝赐名龙期,号称盘瓠。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 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 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 字” )。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对象。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又称《盘瓠王歌》)以朴素而深沉的民族感情追述了畲族的起源和历史,以及盘瓠不平凡的经历,它被尊为畲族的祖歌、史歌,用畲族语传唱至今。除了口耳相传外,在服饰的犬尾形状、在生活上禁杀和吃狗肉及禁说或写狗字、及绘画雕塑及音乐文学等到方面都有其图腾崇拜的影响。
2023-07-29 22:35:381

畲族有什么文化特色?

畲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靠歌记述历史,教育后人。上月,我国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霍童线狮成为我国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德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近闽东畲族“国宝”,让我们感受歌声中蕴藏着的畲族文化。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论哪家有客人,村里的人都来和客人对唱山歌。首先以山歌相互祝贺新年,接着相互通报姓名、年龄、家住何处、家里有些什么人,然后,以山歌相互询问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好成绩,办了些什么好事,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有什么事要办。畲族青年结婚第一年,农历正月要去岳母家拜年,一般选择在正月初二起行。先备办猪腿、鸭腿、年糕、豆腐干等礼物,分别放在木盆里,装入红布袋,请一人用红扁担挑到岳母家去,小夫妻穿着民族服装随后走。畲族长辈去世,在办白事之前的一晚上,其家人会邀请村里面的老人为去世的族人唱谣送行。没有音乐只是唱歌就叫做谣。送行的谣的内容一般为对族人的离世的悲惋以及在另一个世界的祝福。唱送行谣这个仪式会持续整整一个晚上,其家属也须整夜陪伴。
2023-07-29 22:35:451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 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 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 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 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 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 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 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 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盘古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盘古王的传说,甚至把盘古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 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 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 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 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大埔县的光德镇九社村也有人讲潮语的。 凤凰山脉横亘在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与潮州地区的饶平、潮安之间,主峰也叫“凤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粤东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与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1559米),但是粤东最高峰在广东省内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广东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远地区。 大埔县和丰顺县是原属潮州的两个客家语为主流的县,早在清末,就已经以“潮州的客家县”而为京人所知。 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争取收复中国东海海域外群岛链国“流虬”(Loochoo)的首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还有福建省(台湾)巡抚、洋务派南洋水师人物丁日昌等。 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著有《岭外三州语》一书专门论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应州,其中的潮州现在大家都只有潮语的印象,其实原来所谓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丰顺两县。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会馆,又细分为:潮阳惠来分馆、海澄饶分馆、揭普丰分馆,其中的揭普丰分馆,就包含丰顺县。 共计“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丰县的潮州九邑会馆,则包括了大埔县。 mzchen123 网友回复:据最新考证:畲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条河环绕故后来就叫畲江. 畲族现在很少,在广东的丰顺、潮安、增城、东源等县域都有,但是总数很少。 畲族传说中的高辛皇,其实汉族古代传说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也叫高辛。 畲族把自己民族的远古始祖盘古与汉族的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和畲人迁到粤东潮嘉一带后的民族英雄“高皇(狗皇)”混为一谈。 让人怀疑畲族与汉族也许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因为从他们的文化很多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其实畲族的狗皇,谐音为“高皇”,是在潮嘉境内发生的从瑶族分化出来,与客家人斗争过程中的民族英雄,是畲族在丰顺形成过程中的真正领导者。 而盘古则标示着畲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 盘古应该是粤西北一带,瑶族人的远古始祖,当然因为畲族本来就是从瑶族里分化出来的民族,所以盘古肯定也是畲人的远古始祖。 而帝喾,似乎与畲族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畲人的一种附和。 帝喾似乎应该是中原一带的人物,理论上未必来过岭南广东。 潮嘉地区的畲族,居住在远离珠三角的凤凰山脉地区,但是他们的许多语言听来却像是粤语(广州话),虽然其间隔了丰顺、紫金、博罗等县才到广州,但是如:客家话说的“看(kuon)”字,在畲族语中是说“睇(taei)”的。 畲族语说“睡”,一般讲“睡目(hsoei-muk)”,而畲族语则讲“奋(混) / 奋觉(fun/ hun-go)”。 用畲族语说“梅州”,发音是 Mui-Dziu,也有读成Mue-Jiu。 畲语: 这“锅” 那“铌” 的“其” 我(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也是读阴平调,即第一声) 你(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 他(发音与客家话的“企”字基本一致,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 ) 我们=我难 你们=你难 他们=企难(等号后字均为客家话音,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 ) 大家=齐侪 这里=锅地 那里=铌地 哪里=逮地 谁=时人 有=呵 没有=茅 还有很多语言都可以看到畲族语与粤语的渊源,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待诸位如果有心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以证实。 也许客家人过去有称广府人为“蛇佬”,也跟畲族有关系吧,因为一些学者认为,此词中,客家话的“蛇”字,本来就应该是指“畲”字,此二字在客家话里,发音比较相近。
2023-07-29 22:36:011

畲族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畲族的历史来源如下: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畲族的特点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2023-07-29 22:36:081

畲族来源

畲族来源一直都有争论啊 有时间的话去翻翻蒋炳钊的书
2023-07-29 22:36:273

什么叫山哈族,畲族,畲族起源的传说?

畲族历史上是个频繁迁徙的民族。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他们现今的居住地较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们对畲族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坛啊。下面给予来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说。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现在畲族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这个传说虽然美丽,但完全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不足为据。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2023-07-29 22:36:461

畲族有什么风俗

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属于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来看看畲族有哪些风俗吧!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在冬天的时候,畲族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忌吃狗肉、蛇肉、猫肉,更不能用筷子打猫,小孩忌吃鳝、鳗,到别人家做客吃点心时,不能将点心吃光,应有所剩余。畲族同姓不能结婚,以前是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畲族的服饰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绚丽多彩,现在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所穿着的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2023-07-29 22:37:021

畲族是由那些民族组成的?

按语言划分,有苗语系和客语系。按地域分,有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
2023-07-29 22:37:222

畲族姓氏有哪些

畲族姓氏有盘、兰、雷、钟四大姓。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民使用的是当地汉语客家方言。其中,福建福安地区的畲语被认为是标准语。民族起源: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2023-07-29 22:37:381

畲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畲族分布在哪里

  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湖南等地。  畲族又自称“山哈”,“山哈”是指山里的客人,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  农耕和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但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
2023-07-29 22:37:451

畲族为啥叫狗头族

传说中畲族的祖先盘瓠是犬首人身,所以叫作狗头族。为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时一只神奇的狗,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所以畲族也被称为狗头族。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
2023-07-29 22:37:533

畲族的主姓是什么?

畲族的主姓有盘、兰、雷、钟四大姓。现今畲家主姓仅存兰、雷、钟。但盘姓并未消失。在福建闽东仍有盘姓。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畲族为古代荆楚民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华南,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等。扩展资料: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2023-07-29 22:38:061

56个民族中的畲族位于中国那里?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2023-07-29 22:38:211

畲族四大姓氏是什么?

畲族四大姓氏是盘、蓝、雷、钟。畲族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畲族风俗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畲族
2023-07-29 22:38:311

畲族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仲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等。
2023-07-29 22:39:082

畲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由于地域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有所差异,而畲族的饮食文化则是 畲族文化 的一大特色。那么畲族人民的饮食文化都有什么特色呢?在畲族,他们的饮食都有什么禁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畲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一、一年四季以杂粮为主食   畲族先民长期过着随山而种的游耕山地农业生活,虽也租种当地地主的水田种水稻,但所种的大米基本都用于交租,所以一年四季以番薯、玉米等杂粮为主食。   民俗学家沈作乾在1924年发表的《括苍畲民的调查》一文中详细纪录了浙江丽水碧湖畲村畲民的饮食情况:畲民的饮食以番薯为主粮、玉蜀黍次之,食米的很少。普遍用番薯切丝,掺米饮食,叫做番薯丝饭。   1929年德国学者史图博先生在景宁敕木山所见到畲民的饮食情况是:吃的非常简单,只有富裕的人家才吃得起大米饭,以甘薯为主食。每天吃两餐,很少吃三餐。   二、嗜辣重咸,喜食野味、河鲜,善腌制食品   畲族的饮食习惯之一,嗜辣。畲民喜欢在炒菜煮食时加辣椒调味,正如畲族谚语所谓: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丝吃到老。   关于畲族饮食习惯中嗜辣之原因大概有三:一为贫困,缺油,以辣椒当油炒;二为,畲民客观居住的条件使然,居在深山,地阴气寒,吃辣能去湿却寒有利于健康;三为,畲民喜食河鲜、野味,加辣调味能去腥。   畲族同胞散居于深山之中,耕山而作,日常狩猎、捕鱼以供饮食之需。故其饮食风俗中喜食野味、河鲜。关于此,清杨澜《临汀汇考》卷三《风俗考u2022畲民附》一文中录福建长汀杨睿诗云:姜薯蓣豆种山椒,叉木诛芋各打寮;夜半风腥呼野菜,强弓毒矢竟相邀。   《古田县志》亦有载:畲家男女赴山耕作,每腰系鱼篓,捕鱼螺以为馔羹,执柴刀采薪以供粉饷。为了保存食物,畲族先民特别重视腌制和腊制食品。关于畲族饮食习惯之中喜腌和腊重咸这一特点,畲谚有云:食最好是咸腌货,穿最好是蓝青色。   如:把芥菜略晒,加盐腌制在大缸或木桶之中,即成酸咸可口的酸菜;青辣椒加盐腌制,即成酸辣可口的酸辣椒;萝卜加盐腌制,即成咸萝卜;竹笋加盐腌制,即成酸竹笋。   此外,尚有色似金黄琥珀的咸菜、咸豆、霉豆腐等等。鱼类河鲜,小鱼泥鳅之类则烘干,大鱼则剖开以盐腌咸再加酒糟腌制,挂于透风阴凉处晾干,则成风味独特的腌鱼干。   腊制食品一般在冬季,有腊猪头、腊条肉、腊猪脚等。其中,畲家腊腿制作工艺特殊,风味独特,于每年冬季,取新鲜猪腿,用食盐抹透,挂于灶头,常年以烟火熏之,时历一年则肥肉似白玉,精肉似火红,以刀片之成薄片即可入口食用,肉肥而不腻,有股淡淡的烟熏味道,美味无比,口感独特。
2023-07-29 22:39:161

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的服饰样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闽东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其款式为对襟、无领,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类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他们的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畲族妇女的装饰要数发式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已婚妇女,她们有将头发从后面梳成长筒式发髻,像一个鸡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发间用红绒线环束。有的是在头顶上放一个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把头发绕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显得很别致。梳头时,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抹,还要掺以假发,所以显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结婚时,小竹筒要用红布包裹,上饰以银钗、银牌,盘绕着石珠串。有的前顶还用银质头花围成环状,头花下沿有无数银球、银片之类的装饰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只将头发梳平绕在头的周围,用红线束紧即可。不过,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发或梳辫子了。 畲族妇女多带大耳环、银手镯和戒指,外出时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编织工艺品,做工精细,上面有各式细巧的花纹,用二百多条一毫米粗的细竹丝编成,造型优美,再配上水红绸带、白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观,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畲族妇女的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 畲族服饰的介绍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 *** 。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 *** ,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服饰美术教案 活动目标: 1、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菜被小青虫吃了。 3、通过幼儿的讨论了解小青虫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幼儿园种植园 畲族以谁为本民族的祖先,其传统服饰为什么 民族起源 瑶族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与瑶族同源,持此说者比较普遍。[10]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其它说法: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 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 畲族服饰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 *** 。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 *** ,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客家人的服饰与少数民族畲族服饰的关系 畲族服饰对客家人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饰,在古代,中原 *** 是束发冠带,南方百越族人则断发文身。虽然世经沧桑,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相互涵化,服饰也将随之改变。根据史书记载,畲族早期服饰极简陋,男女皆椎鬓箕倨,跣足而行,不冠不履。随着生产力提高,妇女服饰也不断讲究美观。唐宋时椎鬓卉服,即头饰是高鬓,衣服是花边。这种服饰至明代仍无多大改变,(潮州)郡州县,其地曰白笼窑、曰水南,去城不过十五七里......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鬓,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鬓之遗风。④如今畲族妇女服饰虽因地而有差异,但仍保留浓厚的民族特点。过去长汀县客家妇女,发辫盘成高鬓,状如独木舟,谓之船仔鬓,并系以红绳,插上银簪。身穿右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缀以花边,裤头阔大,裤脚口亦缀以花边,腰间披着围裙,用银链子系靠,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和图案。逢年过节或串亲走戚时,脖上还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穿的布鞋,鞋端略往上翘,状如小船,上面用五色丝线绣了花,打扮起来活象少数民族。这种服饰明显与中原妇女不同,而同现在畲族妇女服饰则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明显是受到畲族的影响,或许她们原来就是畲族。 怎样制做一份畲族服装的手工作品 上网搜 为什么畲族的服饰跟我们汉族的服饰的不一样呢? 因为畲族人的衣服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 哪里有卖畲族服饰 你在浙江畲乡文化保护中心能买到。 到福建哪里有的穿畲族服饰拍照?? 你可厂到福建省福鼎市问问,这里有很多畲族聚集地,我去过福鼎市 前岐镇佳阳乡,那里前两年还有畲族村落。另外,除硖门乡下尚有一部分畲族保持原来畲族装束外,其余各乡镇畲族人,现在都竞相时髦,其语言仍是说全国统一的畲族话,但对外与汉族人打交道,都说当地汉族方言。 其他乡镇也有少部分畲族聚集村落,但比较分散,很难找到,看运气问问老人,逛吧~
2023-07-29 22:39:351

畲族茶文化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有谁知道吗?呵呵!!!11 解析: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善良聪颖、勤劳勇敢,以大山为居,自称“山哈”(“山客”之意),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的农耕生活。和祖国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样,饮茶之风在畲族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畲族的“茶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饮茶不单是一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一整套的迎宾待客的礼节,有其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设计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 背景音乐采用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该音乐取材广泛流传在闽东、连江罗源等地的畲族传统乐曲,表现喜庆吉祥,与表演相得益彰,和谐一体,情韵盎然,更显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个步骤: 1、凤凰嬉水:这里指浅绿色的艾叶在水中涤洗,艾叶形似凤凰而取名。 2、凤盏溜珠:这里指红蛋在似月芽状的白银器皿中涤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3、丹凤栖梧:指珠形物呈圆状在这里指蛋黄,艾叶又似梧桐叶,喻意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 4、凤穴求芽:茶壶盖口喻穴,茶叶喻为芽,这里指茶叶放置于茶壶中,暗喻:凤求凰,有交媾之意。 5、凤舞银河:指茶壶的流,泻出状象天上的银河,凤凰在银河上翩翩起舞状。 6、白龙缠凤:这里指壶的“流”直对“银通”下泻时水流的缠绕状而取名,暗喻二物缠绵之意。 7、凤凰沐浴:滚烫的大水壶在茶杯上,下泻浇灌,似淋浴状,这里暗喻凤凰在“凤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凤呈祥:“凤凰茶”泡制完成后所呈现的景象,象一只金色的凤凰在梧桐树梢上,白云缠绕金色的太阳,相互映衬,暗喻凤凰来到人间把幸福、吉祥无私的奉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当我们听着畲歌,品尝畲家茶时,定会深切感受到畲家儿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种讲究,多种方式,如“宝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欢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泽出美好的“茶艺”及其它艺术作品,只是尚待于我们的开发整理。正如畲歌里唱的那样:“人情流(留)在碗中央,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这茶真好吃,人情尽好水会香”。
2023-07-29 22:39:441

畲族人有什么忌讳?

族禁忌习俗【生育禁忌】孕妇卧房忌钉钉子或乱翻动,担心受惊,动了胎气。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了果树不结果。产妇忌吃鸭子、鸭蛋,因为有“七月半鸭不知死期”之说。未满月的婴儿忌见生人。小孩麻疹后数十天忌吃芥菜。 【交际禁忌】正月初七出门,初八忌归来。新娘第一次回娘家住宿天数忌单数。【生产禁忌】潮汐时分忌播稻种。秧田忌在水田出水处先拔。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粪。正月二十忌作田事。三月初三忌下田。“封龙日”忌执铁器。四月初八忌水牛下地犁田。“立秋日”忌巡田。【生活禁忌】正月初五、初九忌在露天旷地上晒衣服。炉灶忌炖狗肉、蛇肉。忌以手帕赠人,忌拾路遗毛巾。赠送礼物忌单数。忌单手棒茶迎宾。忌用筷子打猫。【祭祀禁忌】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坛前烧香秉烛与朝拜。忌以鸭子为供品,忌在神宫庙观、石母、树王面前便溺。
2023-07-29 22:39:541

畲族四大姓氏

畲族四大姓氏分别是盘姓、蓝姓、雷姓、钟姓。盘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蓝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四川等地,雷姓属于中国知名姓氏之一,中国各省均有分布,钟姓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四川等地。 畲族四大姓氏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河南、湖南等省市县内,其中,90%以上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广大山区中。畲族人自称为山哈,在畲族的语言中,山哈表示的意思是山里的客人。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的客家方言比较接近,不过在广东一些地区,极少数的畲族人使用的语言接近瑶族布努语。畲族人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各地区的畲族人通常都能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
2023-07-29 22:40:041

畲族形成在什么时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畲族人们从古自今有过杰出人物吗?

畲族,现有人口70万余人。畲族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 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 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 崇拜的残迹。 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入夜,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提灯游村的人贯穿行于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 畲族喜爱武术。他们的武术基本上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要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极”,长六尺,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挺、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等。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富族山村十分盛行,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畲族地区多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有丰富的作物及特产资源,农产品以稻谷、玉米、豆类、烟叶、土豆为主,盛产林木及毛竹。树木以松杉为主,还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栓皮栎、檫树。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树干棱角分明,枝叶茂盛。畲族地区还盛产茶叶、油桐、香菇及名贵药材,著名的景宁“金奖惠明茶”就出产在这里。此外,畲族地区还有丰富的动植物及矿产资源。
2023-07-29 22:40:211

畲族在哪些省有

中国畲族总人口709592人(2000年),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畲族总人口52.87%,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宁德、龙岩等地区的十一个县市内;浙江省有1709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县、贵溪、吉安、永丰县、全南县、武宁县、资溪、兴国县等,人口约76500余人;贵州畲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和都匀市;广东省有28053多人,分布在潮安区、饶平县、河源、海丰县、大埔县、增城区、惠阳区、博罗县等14个县市区内;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人口约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县、汝城县、炎陵县等,人数为2891人。
2023-07-29 22:40:302

民族饮食——畲族食俗

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通用汉文。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畲族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春天有毛竹笋,六月至九月有芦竹笋,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畲民嗜酒,每逢喜庆佳庆、红白喜事、结婚、生孩子、盖房等都要请客喝酒。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酒有用糯米酿造的,叫"米酒",醇香浓郁,味甜可口;有用小麦酿造的,叫"麦酒",淡而无味。 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地区盛产茶叶,不少还是名贵品种。如惠明茶、凤凰茶、红茶和武夷岩茶等。 凤凰茶中的乌龙茶,产于畲族居住的石古坪村,是全国的名茶之一,具浓郁的山野异味,香气清润而有耐泡的特点,素有"中国奇茶"之称。武夷岩茶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在古代时就作为贡品进入宫中,供皇帝、后妃及御前大臣饮用。 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时粽: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糍粑: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2023-07-29 22:40:371

畲族姓氏有哪些 畲族姓氏包括哪些

1、盘姓。盘姓有三支:《姓氏大观》:盘古,《述异记》:盘古氏,夫妇阴阳之始也,天地万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盘古国人以盘古为姓,后来盘古姓后裔简称为盘姓。《姓氏字典》说:“《通志氏族略》:盘姓,出盘瓠氏之后,与冉、元、巴、李、田为巴南六姓;《万姓统谱云》:明隆庆中有盘铭者,曾任江苏省武进县丞;望族在巴南郡。”源于盘庚,盘庚是商朝第十九代王,盘庚之后有以始祖名字为姓的。 广东省高州市深镇镇盘姓家族约三四千人,整理有族谱。广西来宾、忻城、上林一带有盘姓家族约五六千人。广东省茂名电白县罗坑镇万坑村有盘氏后人、广东省新兴县、阳东县有不少的盘姓。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内和容县有不少的盘姓;广西博白县有几百盘姓后人。 2、蓝姓。今天,蓝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蓝姓目前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蓝氏在壮族和畲族中均为大姓,蓝姓为壮族十大姓氏之一,蓝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蓝姓起源于中原,今陕西的蓝田,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最早的发源地。 3、雷姓。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2023-07-29 22:40:441

畲族春节的习俗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操劳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人。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活动乃告结束。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畲族人过春节与当地的汉族人大同小异,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因此倍受畲族人看重。畲族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廿五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家庭主妇就会早早起来清扫房屋,洗涤被单和蚊帐,把整个家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这天起,家中老人,都会告诫小孩“入年嫁了,小孩子不能骂人,不可吵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除夕这天,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一大早起来,全家便忙开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换贴新年画,但畲族人贴春联除大小门全贴上外,还会在谷仓门上贴个“五谷丰登”,在猪舍门上贴个“六畜兴旺”等,意为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图个吉利和希望。 早上煮好饭后,首先要盛上一大碗“上岁饭”, 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茶,烧柱香,迎灶君回家,让他“好话传天上,坏话去一边”或“上天奏效好事,下界降吉祥”。完毕,主妇还要将做好米粄蒸熟后用小盘子装着,加上三牲(宰杀最肥大的鸡。鸭)酒肉, 到蓝氏家庙里 焚香顶礼,放上鞭炮,表示一年忙到头,过年有如此丰盛的收成,感谢上代祖宗的保佑。晚上,全家聚餐,吃团圆饭,凡是在外地读书,经商,做官,打工的家人都得赶回来团聚,喝上自家酿的米酒,共同享受这丰盛的年饭,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畲族人一年忙到头的劳动结晶。晚饭后,大人们向小孩子发压岁钱。畲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叫照岁,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但当年有丧服的人家就不兴燃放鞭炮和贴春联。正月初一,这是一年的开头一天,畲族人起早穿上节日新装,个个喜笑颜开,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年,拱手作揖,“恭喜发财”“长命富贵”等好话连篇。多数人家备有金橘蜜饯(俗称“蜜枣”),亲友来临,先请吃蜜枣并呈上一句吉语:“吃蜜枣,年年好!”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玩个不亦乐乎。晚上开始则有打香灯(用稻草扎成龙形,插上香火)和打狮活动,到各家各户去,舞灯助兴,纵情欢乐。真是“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点蜡烛,装香灯……”
2023-07-29 22:40:571

畲和畲有何区别?

没有区别。畲,汉语二级字,读作畲(shē),〔畲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708651人(2010年),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相关信息: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但在广东的海丰、增城、惠阳、博罗等极少数畲族使用接近瑶族“布努”语(属苗语支)。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在日常生活中,各地畲族皆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随着畲族融入汉人社区,大多数畲族转说客、赣、闽、粤系的汉语。据统计,中国99%以上的畲民使用的是当地的汉语客家方言。其中,福建福安地区的畲语被认为是全体畲语的标准语。
2023-07-29 22:41:101

畲族怎么读

“畲族”的读音为“shē zú”。“畲”字的读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shē”,另一种是“yú”。在汉语中,“畲”字的本义是一种古代的乐器。但在畲族中,“畲”则是指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畲族人主要以农耕为生,在山区中开垦土地,建造水利设施,以灌溉和防洪,取“shē”这一读音。此外,畲族人的语言是畲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与汉语、藏语等语言有很大区别。畲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其中有八个声调,语法结构也与汉语不同。畲族人的文字传统上是以汉字为主,也有一些以畲语为基础的文字,如畲字、畲文等。畲族人在我国的分布现状:中国畲族总人口708651人(2010年),分布在闽、浙、赣、黔、粤、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畲族总人口52.87%,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宁德、龙岩等地区的十一个县市内;浙江省有1709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贵溪、吉安、永丰、全南、武宁、资溪、兴国等县,人口约76500余人;贵州畲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和都匀市。广东省有28053多人,分布在潮安、饶平、河源、海丰、大埔、增城、惠阳、博罗等14个县市内;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人口约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汝城、炎陵等县,人数为2891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畲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畲
2023-07-29 22:42:101

畲族的民族特征

畲族的民族特征:1、分布现状畲族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县、贵溪、吉安、永丰县、全南县、武宁县、资溪、兴国县等。贵州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和都匀市;广东省分布在潮安区、饶平县、河源、海丰县、大埔县、增城区、惠阳区、博罗县等14个县市区内;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县、汝城县、炎陵县等。2、传统服饰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3、婚姻习俗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4、饮食习俗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5、传统文化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移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畲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畲族
2023-07-29 22:42:241

畲族与汉族有什么区别?

从汉化畲族与畲化汉族谈畲汉之辨蓝万清 我,蓝万清,是畲族人吗。我族属是畲族吗。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畲族,也就是说成为畲族人的规定性是什么,确定这个规定性的依据是什么。或者用另一说法,即畲族与汉族之辨的底线是什么。一般而言,人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那么畲族与汉族区别也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上意义的不同,人都是社会的人,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人们更重视他的社会文化性。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相信:圣人“有教无类”说,并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详论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分别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并提出了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民族关系的标准,即民族划分的根据和识别的理由是在文化。教化是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教育是涵化的重要表现和方式。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大批的“香蕉人”,黄皮肤、黑头发华人,但不会汉语、更丧失华夏民族任何习俗和心理,如香蕉一般,只有外表的黄色,而无黄种人文化传统,接受西方文明教育,以白种人价值为标准,试问此类人是华人吗,按陈寅恪的标准,他们是非外人莫属了。胡汉之别在文化,华夷之辨非种族,什么样的文化差异足以改变民族成份,涵化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改变族籍,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畲族,涵化程度相当深了,那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那部分是什么,或者说畲族之所以成为畲族的核心是什么,畲族长期存在的根本是什么。有人以为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或者是民族认同感,但是每个人的民族心理状态会因各种外界因素而改变,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变化更是不可捉摸的,因此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事物,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事物代表畲族固有的意义,在畲族文化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作为畲族文化的象征,也是畲族的符号,那就是畲族的姓氏。在畲族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中,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畲族的姓氏,就没有畲族,也就没有畲族的一切,畲族文化传统决定了畲族不可能离开传说四大姓氏,现实中畲族不能没有蓝、雷、钟三姓,姓氏对于畲族具有匾南笳饕庖澹梢运殿醋逍帐暇褪穷醋宓拇恚词诡醋逦幕丫ナВ挥斜A纛醋逍帐希弑该褡骞餐睦硭刂剩腥项醋逦幕囊庖澹褪强梢运邓穷醋澹庠谙质瞪缁嶂新偶幌剩夯醋宓拿褡逡馐度匀淮嬖冢潜A糇抛约旱男帐希笳髯蓬醋迳娴男帐弦廊淮嬖冢踔量梢杂杀A粜帐细葱嗣褡逦幕陨械挠烫司尤唤ナЯ饲О倌甑南2从镏匦禄指雌鹄吹钠婕#透颐瞧羰尽?lt;SPAN lang=EN-US>关于畲族盘、蓝、雷、钟四姓氏的来源,据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蛮源流史》考证:畲族蓝氏源于以种植蓝靛、染蓝衣的古人,他们以习惯于穿蓝衣而得名;雷氏是古羌人一支,又称俚人、里人,以雷为姓,深居山林的雷人,与一部分瑶族结合,成为畲族的雷姓;钟,古与重通用,东夷的重人娶了畲族女子为妻,融入畲族。但畲族人有自己的说法,即与畲族普遍流传的盘瓠传说相关联的,在所有的文献、传说、祖图、文物、山歌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盘、蓝、雷、钟四姓氏的痕迹。目前,民族地区保留蓝、雷、钟三大姓,至于盘姓去向,畲族人有自己的种种传说,笔者以为瑶族的盘姓,可视为畲族的老大哥,参考拙作《畲族盘姓去向探讨》(载《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畲族姓氏传统具有非常深厚民族心理基础,在农村实行族内婚,其基础也是各姓氏之间的通婚,以维护民族内部的团结,笔者在《关于福州市畲族婚姻形式及其子女姓氏选择的探讨》(载《福建民族》1997年第3期)中有所论述,与其说畲族的族内婚是保持畲族生存前提,不如说是畲族的姓氏构成了畲族大厦不倒的支柱,保留畲族姓氏的汉化畲族是畲族存在的一个底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市场逐渐形成,畲族的涵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作为具有理性、思维、人文的人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民族并不单纯听命于自然、社会的选择,而是有所作为、有所进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或许从畲族与汉族关系上,从历史上汉族同化于畲族的进程中,从姓氏上探讨畲化汉族问题,对于我们思考、选择畲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2023-07-29 22:42:352

畲族是怎么起源的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百分之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
2023-07-29 22:42:561

畲族怎么读 畲族的理解

1、“畲族”的拼音为:[ shē zú ]。 2、畲的声母为sh,韵母为e,声调为第一声。族的声母为z,韵母为u,声调为第二声。 3、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 4、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 5、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2023-07-29 22:43:181

畲族的读音畲族的读音是什么

畲族的读音是:shēzú。畲族的拼音是:shēzú。注音是:ㄕㄜㄗㄨ_。结构是:畲(上下结构)族(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畲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畲族Shēzú。(1)居住在中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二、引证解释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客”,古称“_人”或“_民”。人口36.8万(1982年),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八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三、网络解释畲族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关于畲族的成语簪缨世族聚族而居折而族之非我族类毁宗夷族关于畲族的词语聚族而居毁宗夷族名门大族折而族之朋坐族诛高门大族簪缨之族非我族类名门旧族名门右族关于畲族的造句1、鼓声击响,彩凤翱翔,畲族少女天籁般的歌声缭绕在舞台上2、然而在大阪,艺术团要她增演畲族史诗《高皇歌》开篇歌的独唱,这一下,刚放下的心又被吊在嗓子口,她怕忘词,更怕临场倒嗓唱砸了。3、介绍福建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畲族同胞常用的几种治疗肝炎的中草药,以便有关人员进一步研究。4、自从古时候就有人在这儿居住,其中包括:汉族,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畲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5、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福建和广东。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畲族的详细信息
2023-07-29 22:43:301

畲族是怎么起源的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輋”字作何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的非常普遍,粤、赣各地方志以“輋户”、“輋蛮”和“山輋”等称畲族的也比比皆是。清代以降,由于许多人不了解畲民的民族成份,还有以“苗族”、瑶族”、“瑶僮”和“苗民”等称呼畲族的。   总之,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2023-07-29 22:43:401

畲族有哪些特有的风俗?

婚姻习俗: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丧葬形式:畲族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2023-07-29 22:43:524

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

畲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靠歌记述历史,教育后人。上月,我国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霍童线狮成为我国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德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近闽东畲族“国宝”,让我们感受歌声中蕴藏着的畲族文化。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论哪家有客人,村里的人都来和客人对唱山歌。首先以山歌相互祝贺新年,接着相互通报姓名、年龄、家住何处、家里有些什么人,然后,以山歌相互询问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好成绩,办了些什么好事,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有什么事要办。畲族青年结婚第一年,农历正月要去岳母家拜年,一般选择在正月初二起行。先备办猪腿、鸭腿、年糕、豆腐干等礼物,分别放在木盆里,装入红布袋,请一人用红扁担挑到岳母家去,小夫妻穿着民族服装随后走。畲族长辈去世,在办白事之前的一晚上,其家人会邀请村里面的老人为去世的族人唱谣送行。没有音乐只是唱歌就叫做谣。送行的谣的内容一般为对族人的离世的悲惋以及在另一个世界的祝福。唱送行谣这个仪式会持续整整一个晚上,其家属也须整夜陪伴。
2023-07-29 22:44:113

中国畲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畲族人有每逢节日和喜庆之时唱山歌的风俗,在福安、霞浦等地的畲族人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群众性节日歌会。如正月初一、4月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中秋、九月九等,畲族群众都会聚集在一起盘歌,漫山遍野都是对歌人群,歌声此起彼落,萦绕山野,好热闹。
2023-07-29 22:45:092

什么是畲族风俗,有哪些特点呢?

畲族(shē z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畲族人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畲民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尘”,他们穿起蓑衣,戴起箬帽,先通烟囱,打扫厨房和房屋里的灰尘,尔后,擦洗板壁和地板。把房屋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打过尘后,畲民一般都不上山下地劳动,也不外出走亲访友,大家都守在家里做豆腐、做年糕、杀猪杀羊、杀鸡宰鹅等着过年。从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五,是畲民的过年时间。他们每天晚上都把蜡烛点到天亮,表示除旧迎新。大年农历三十日晚,家家户户举行“红年猪”。就是吃了除夕团圆饭,大人小孩围着锅灶,把事先备好干燥的一只枫树桩放到灶后的炉灰坑(火炉塘)里,盖上柴禾屑和炉灰,慢慢地烧着,直烧到天亮。烧枫树桩的意思是预兆来年养猪像风吹那样长快膘肥。其实,“红年猪”表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更加美好。
2023-07-29 22:45:161

畲族分布在哪里?南方四省福建多

  畲族,我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他们自称“山哈”,指山里客人的意思,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经过历史变化,畲族的迁移也使得其聚居的分布地不同。那么,现在畲族主要是分布在哪里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到 畲族文化 中了解一下吧。   中国畲族总人口709592人(2000年),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最多。   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畲族总人口52.87%,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宁德、龙岩等地区的十一个县市内;   浙江省有1709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   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县、贵溪、吉安、永丰县、全南县、武宁县、资溪、兴国县等,人口约76500余人;   贵州畲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和都匀市;   广东省有28053多人,分布在潮安区、饶平县、河源、海丰县、大埔县、增城区、惠阳区、博罗县等14个县市区内;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人口约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县、汝城县、炎陵县等,人数为2891人。   畲族居住十分零散,一般是几户或几十户的聚居村落,与周围的汉族交错杂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畲族的历史分布: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2023-07-29 22:45:351

畲族文化的介绍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2023-07-29 22:4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