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酒精能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变质而失去活性

2023-07-30 09:07:24
TAG: 蛋白质
共3条回复
okok云

所谓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就是天然蛋白质的严密结构(注1)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如酶失去催化活力,激素丧失活性。

变性蛋白质和天然蛋白质最明显的区别是溶解度降低,同时蛋白质的粘度增加,结晶性破坏,生物学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分解。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煮鸡蛋的时候,蛋清变成蛋白了。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热、加压、脱水、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的作用等;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重金属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在临床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于消毒及灭菌。反之,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就能有效地保存蛋白质制剂。

变性并非是不可逆的变化,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去除变性因素,有的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变性的可逆变化称为复性。许多蛋白质变性时被破坏严重,不能恢复,称为不可逆性变性,比如说用金属盐、辐射使蛋白质变性。

我们有时常常会看到变性的蛋白质在溶液中沉淀,蛋白质的变性的确与沉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变性的蛋白质都会在溶液中沉淀。具体地说,变性蛋白质一般易于沉淀,但也可不变性而使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也可不发生沉淀,变性蛋白质只在等电点附近才沉淀,沉淀的变性蛋白质也不一定凝固。例如,蛋白质被强酸、强碱变性后由于蛋白质颗粒带着大量电荷,故仍溶于强酸或强减之中。但若将强碱和强酸溶液的pH调节到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凝集成絮状沉淀物,若将此絮状物加热,则分子间相互盘缠而变成较为坚固的凝块。

下面是蛋白质沉淀的原理:蛋白质所形成的亲水胶体颗粒具有两种稳定因素,即颗粒表面的水化层和电荷。若无外加条件,不致互相凝集。然而除掉这两个稳定因素(如调节溶液pH至等电点和加入脱水剂)蛋白质便容易凝集析出。如将蛋白质溶液pH调节到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呈等电状态,虽然分子间同性电荷相互排斥作用消失了。但是还有水化膜起保护作用,一般不致于发生凝聚作用,如果这时再加入某种脱水剂,除去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膜,则蛋白质分子就会互相凝聚而析出沉淀;反之,若先使蛋白质脱水,然后再调节pH到等电点,也同样可使蛋白质沉淀析出。

下面介绍几种能使蛋白质因变性而沉淀的方法:

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与重金属离子如汞、铅、铜、银等结合成盐沉淀,沉淀的条件以pH稍大于等电点为宜。因为此时蛋白质分子有较多的负离子易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成盐。重金属沉淀的蛋白质常是变性的,但若在低温条件下,并控制重金属离子浓度,也可用于分离制备不变性的蛋白质。

临床上利用蛋白质能与重金属盐结合的这种性质,抢救误服重金属盐中毒的病人,给病人口服大量蛋白质,然后用催吐剂将结合的重金属盐呕吐出来解毒。

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

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如酒精、甲醇、丙酮等,对水的亲和力很大,能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膜,在等电点时使蛋白质沉淀。在常温下,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往往引起变性。例如酒精消毒灭菌就是如此,但若在低温条件下,则变性进行较缓慢,可用于分离制备各种血浆蛋白质。

加热凝固

将接近于等电点附近的蛋白质溶液加热,可使蛋白质发生凝固(coagulation)而沉淀。加热首先是加热使蛋白质变性,有规则的肽链结构被打开呈松散状不规则的结构,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疏水基团暴露,进而凝聚成凝胶状的蛋白块。如煮熟的鸡蛋,蛋黄和蛋清都凝固。

注1:蛋白质有四种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这里主要介绍与蛋白质变性关系最紧密的三级结构。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蛋白质的多肽链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或折迭形成具有一定规律的三维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包括氢键、疏水键、盐键以及范德华力(Van der Wasls力)等(图1-8)。这些次级键可存在于一级结构序号相隔很远的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之间,因此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主要指氨基酸残基的侧链间的结合。次级键都是非共价键,易受环境中pH、温度、离子强度等的影响,有变动的可能性。二硫键不属于次级键,但在某些肽链中能使远隔的二个肽段联系在一起,这对于蛋白质三级结构的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

现也有认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主链折叠盘曲形成构象的基础上,分子中的各个侧链所形成一定的构象。侧链构象主要是形成微区(或称结构域domain)。对球状蛋白质来说,形成疏水区和亲水区。亲水区多在蛋白质分子表面,由很多亲水侧链组成。疏水区多在分子内部,由疏水侧链集中构成,疏水区常形成一些“洞穴”或“口袋”,某些辅基就镶嵌其中,成为活性部位。

具备三级结构的蛋白质从其外形上看,有的细长(长轴比短轴大10倍以上),属于纤维状蛋白质(fibrous protein),如丝心蛋白;有的长短轴相差不多基本上呈球形,属于球状蛋白质(globular protein),如血浆清蛋白、球蛋白、肌红蛋白,球状蛋白的疏水基多聚集在分子的内部,而亲水基则多分布在分子表面,因而球状蛋白质是亲水的,更重要的是,多肽链经过如此盘曲后,可形成某些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特定区域,例如酶的活性中心等。

北有云溪

对的,这是医疗上消毒的方法之一

改变了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是蛋白质失活

左迁

70%-75%的酒精,不能用纯酒精

相关推荐

聚沉是怎么回事?原理是什么啊?怎样才能聚沉?

胶体分子间的阻隔被打破后分子聚集二形成沉淀就是聚沉。原理在于每个胶体分子都有一层或者数层的离子包围(不同胶体分子有不同的电荷正负),形成个个胶体之间的互不聚集,当加入对应的相反电荷的离子时,可以由这些离子破坏胶体结构使其聚沉。或者对体系加热,使胶体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碰撞力足够使分子克服静电排斥而融合直到沉淀
2023-07-30 05:25:142

“凝结”的英文

太多的词可以表示这个意思了,但具体语义就不一样了coagulate v.凝结 adj. 凝结的coagulation n. 凝结,凝结物cohere vi.粘着,凝结,紧凑concreting n. 凝固,凝结congeal v.(使)冻结,(使)凝结congelation n.冻结precipitation n.仓促,凝结(尤指水汽凝结,降水,如coagulative precipitation 凝结沉淀,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云和降水)
2023-07-30 05:25:211

工业废水处理中,什么叫混凝剂,什么是助凝剂

混凝中的各种名词混用,大部分来源于coagulation(凝聚)与flocculation(絮凝)二词的认识混乱,随着对混凝过程的认识加深,老外首先认识混乱,而后国内的译者又将二词同意化。首先,coagulation是指胶体受无机盐作用降低双电层斥力的现象,其作用表现为胶体脱稳。而flocculation指胶体颗粒在聚合物分子的架桥作用下生成絮体的现象,其作用表现为絮体的长大。因此,根据意义:混凝=凝聚+絮凝"coagulation-flocculation"="coagulation"+"flocculation"而在实际中二者的区分并不明显,通常,能使胶体脱稳并形成絮体的药剂统称为混凝剂。而没有凝聚作用,只有絮凝作用的药剂称之为絮凝剂。此外,个人认为将助凝剂(coagulationaid,flocculationaid)归到絮凝剂中较好。
2023-07-30 05:25:311

盐析与聚沉有什么区别

1.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溶解的物质析出的过程。如:加浓(NH4)2SO4使蛋白质凝聚的过程。2.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3.把动物脂肪或植物油与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放在皂化锅内搅拌加热,反应后形成的高级脂肪酸钠、甘油、水形成混合物。往锅内加入食盐颗粒,搅拌、静置,使高级脂肪酸钠与甘油、水分离,浮在液面。(该反应用以制肥皂)胶体的微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集的现象叫做聚沉(Coagulation)。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某种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胶粒间无规则的热运动也使胶粒稳定。因此,要使胶体聚沉、其原理就是:①中和胶粒的电荷、②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使胶粒聚集而沉淀下来。其方法有:1.加入电解质。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如由豆浆做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入CaSO4(或其他电解质溶液),豆浆中的胶体粒子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粒子很快聚集而形成胶冻状的豆腐(称为凝胶)。一般说来,在加入电解质时,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使胶体凝聚的效率大。如:聚沉能力:Fe(3+)>Ca(2+)>Na(+),PO4(3-)>SO4(2-)>Cl(-)。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也可以起到和加入电解质同样的作用,使胶体聚沉。如把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中,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3.加热胶体,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胶体凝聚。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3胶体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溶胶对电解质很敏感,很少量的电解质可以引起溶胶聚沉。电解质的聚沉能力用聚沉值表示。聚沉值是在一定条件下刚刚足够引起某种溶胶聚沉的电解质浓度,一般以毫摩/升表示。电解质的聚沉能力主要由(与粒子带电符号)反号的离子的价数决定。此离子价数愈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愈大。起聚沉作用主要是负离子,因此溶胶粒子带正电。
2023-07-30 05:25:401

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

血液和组织中直接产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公认的凝血因子共有12种,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也都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凝血因子中,因子IV是离子,其余凝血因子均是蛋白质,其中因子II、VII、IX、X、XI、XII均为蛋白内切酶。通常在血液中因子II、IX、X、XI、XII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经过激活才具有活性,被激活的酶称为这些因子的活性型,习惯上于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a表示。如因子Xa等。因子III是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因子III正常时只存在于血管外的组织中。因子II、VII、IX、X都是在肝脏合成的,合成时需维生素K参与。因子VI已被取消。 编号 同义名 编号 同义名 编号 同义名 因子I 纤维蛋白原 因子V 前加速素 因子X 斯图亚特因子 因子II 凝血酶原 因子VII 前转变素 因子XI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因子III 组织凝血激酶 因子VIII 抗血友病因子 因子XII 接触因子 因子IV 钙离子 因子IX 血浆凝血激酶 因子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2023-07-30 05:25:501

聚沉是什么意思

聚沉(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是一种水处理过程,用于从水中去除悬浮颗粒和浑浊物质。在聚沉过程中,通过加入化学混凝剂,使悬浊颗粒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较大的颗粒团簇,从而便于沉降和分离出来。聚沉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加入混凝剂:混凝剂通常是一种能够与悬浊颗粒发生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铝盐、铁盐或聚合铝等。在水处理过程中,适量的混凝剂被加入到水中,与悬浊物质结合形成氢键或吸附作用,使颗粒之间聚集形成较大的絮凝体。2、混凝过程:混凝剂与悬浊物质反应后,颗粒之间会发生相互聚集和桥联作用,形成絮凝物体。这些絮凝物体会逐渐增大,并凝聚成比原来的悬浊物质更大的颗粒团簇。3、沉降过程:经过混凝后的水进入沉降池或沉淀池,由于颗粒团簇的重量增加和流体动力学因素的作用,颗粒会逐渐沉降到底部形成污泥。4、澄清和分离:澄清区域是相对较清澈的水层,通过设计合适的澄清区域,使沉降后的悬浊物质能够集中在底部,清澈的水在澄清区域上层被收集,并通过后续的过滤或消毒等步骤继续处理,以确保水的质量。通过聚沉过程,悬浊物质和颗粒状物质可以有效地从水中去除,从而改善水的透明度和水质。聚沉是常见的水处理步骤,广泛应用于供水、污水处理、工业水处理等领域。
2023-07-30 05:26:021

Super Junior-KRY的凝结(Coagulation)的中文歌词

冰冷的你一句话触及了我的心我的眼中不禁湿润 我不知道在哪里如何频频地凝结只是知道我真的很难过曾经火热的心 渐渐变得冰冷该说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挽留你 怎么办 我该如何是好 na~~~~~~~~~~~~ 玻璃窗也是 我的眼里也是 是露水在凝结 是泪水在凝结 汇成小溪我不知道在哪里如何频频地凝结 只是知道我真的很难过曾经火热的心 渐渐变得冰冷该说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挽留你怎么办 我该如何是好怕闭上双眼 眼泪就会落下 但即使是仰望天空 还是会发现那变得沉重的泪水怎么办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该如何是好明天早上 不自觉地拿起电话我该怎么办笑着 想要给你留下好印象 可是看到你不禁地泪流。。。
2023-07-30 05:26:272

高中化学 胶体聚沉

原理 聚沉(Coagulation)。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某种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胶粒间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稳定。因此,要使胶体聚沉、其原理就是: 中和胶粒的电荷或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电解质 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使胶粒聚集而沉淀下来。其方法有: 加入电解质。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编辑本段电荷 和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可以使胶体聚沉加入盐 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形成胶冻状的豆腐 如由豆浆做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入CaSO4(或其他电解质溶液),豆浆中的胶体粒子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粒子很快聚集而形成胶冻状的豆腐(称为凝胶)。 一般说来,在加入电解质时,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使胶体凝聚的效率大。如:聚沉能力: Fe(3+)>Ca(2+)>Na(+),PO4(3-)>SO4(2-)>Cl(1-)。编辑本段胶体聚沉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电解质的作用,胶体的相互作用等。(1)外加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溶胶受电解质的影响非常敏感,通常用聚沉值来表示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聚沉值是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的物质的量浓度。①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离子价数,不同价数(1、2、3价)的反离子,其聚沉值的比例大约为100:1.6:0.14,约为(1/1)6:(1/2)6:(1/3)6,即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②价数相同的离子聚沉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些一价正离子对负溶胶的聚沉能力可以排成如下次序:H+>Cs+>Rb+>NH4+>K+>Ns+>Li+而不同的一价负离子对正溶胶的聚沉能力则有如下次序:F->Cl->Br->NO3->I-③同号离子对聚沉也有影响,这是因为同号离子与胶粒之间的强烈的范德华力而产生吸附,从而改变了胶粒的表面性能,降低了反离子的聚沉能力。(2)胶体的相互作用将胶粒带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也会发生聚沉。与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不同之处在于两种溶胶用量应当恰好能使其所带的总电荷量相等时,才会完全聚沉,否则可能不完全聚沉,甚至不聚沉。发生凝聚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也可以起到和加入电解质同样的作用,使胶体聚沉。 如把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中,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 3.加热胶体,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胶体凝聚。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3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 溶胶对电解质很敏感,很少量的电解质可以引起溶胶聚沉。电解质的聚沉能力用聚沉值表示。聚沉值是在一定条件下刚刚足够引起某种溶胶聚沉的电解质浓度,一般以毫摩/升表示。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主要由(与粒子带电符号)反号的离子的价数决定。此离子价数愈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愈大。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硫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Fe(OH)3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硫酸由于带电荷相反发生聚沉,之后又发生酸碱反应所以溶解
2023-07-30 05:26:372

coagulation condition中文翻译

Effect of coagulation conditions on morphology and performance of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s 凝固条件对聚醚砜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Onpne monitoring of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by pda2000 shows that flocculation index is fair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moval of toc , the bigger the fi , the higher the toc removal . in this paper , prepminary study on floc structure is also reported . it is found that various coagulation conditions lead to different floc structures 在混凝过程中利用pda2000进行光学在线监测,充分表明其输出信号fi指数与toc去除率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fi指数越大, toc去除率越好,并且通过对fi指数的解析,可看出其对混凝过程及絮体的变化具有很灵敏的表征作用。
2023-07-30 05:27:381

污水处理是先絮凝还是先混凝

凝中的各种名词混用,大部分来源于coagulation(凝聚)与flocculation(絮凝)二词的认识混乱,随着对混凝过程的认识加深,老外首先认识混乱,而后国内的译者又将二词同意化。首先,coagulation是指胶体受无机盐作用降低双电层斥力的现象,其作用表现为胶体脱稳。而flocculation指胶体颗粒在聚合物分子的架桥作用下生成絮体的现象,其作用表现为絮体的长大。因此,根据意义:混凝=凝聚+絮凝"coagulation-flocculation"="coagulation"+"flocculation"而在实际中二者的区分并不明显,通常,能使胶体脱稳并形成絮体的药剂统称为混凝剂。而没有凝聚作用,只有絮凝作用的药剂称之为絮凝剂。将助凝剂(coagulationaid,flocculationaid)归到絮凝剂中较好。实际应用时经常搞混,搞理论研究时还是需要明确区分的。
2023-07-30 05:27:482

加热沉淀蛋白质

例1:鸡蛋清放在水里(不搅匀),加热水会发现蛋白质凝固沉淀(受热变性沉淀)例2:牛乳酸败后,会发现出现凝固现象,那就是ph变化导致的沉淀(等电点沉淀)。(酸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制作的,只是变酸的菌种有益于我们身体。)
2023-07-30 05:27:572

临床促进与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及其原理?

找到适合它的温度及器皿来装,就应该减缓它的凝固的速度了。
2023-07-30 05:28:073

英语里clot什么意思啊?

CLOT英文意思是(血等的)凝块;(粘土等的)块;使凝结成块也是陈冠希在2003年创立的潮牌,取名CLOT本意也就是集合大家的力量,做本土潮流文化,CLOT中文名译为凝结集团
2023-07-30 05:28:164

凝聚的英文是什么

英文是:condensed 同义是:cohesionagglomerationcondensation
2023-07-30 05:28:404

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答案】:cfif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临界聚沉浓度势垒的高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的最高点恰为零势垒消失体系由稳定转为聚沉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这时的电解质浓度即为该微粒分散体紊的临界聚沉浓度。cfificalcoagulationconcentration:临界聚沉浓度,势垒的高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的最高点恰为零,势垒消失,体系由稳定转为聚沉,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这时的电解质浓度即为该微粒分散体紊的临界聚沉浓度。
2023-07-30 05:29:081

血液的凝集和凝固的区别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血凝。http://nhjy.hzau.edu.cn/kech/dwsl/asp/tutorialview.asp?key=6
2023-07-30 05:29:194

加热会凝固的东西是什么?

好象是什么化学物品来着,,晕``我想不起来了~
2023-07-30 05:29:4815

如何根据热力学原理解释胶体体系的聚结不稳定和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

你看看这个,看能看懂不——————————————————————————————————————————溶胶体系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及很高的表面能,属于热力学上不稳定体系,有降低表面能,自发聚结下沉的趋势。然而经过净化的溶胶在一定条件下,却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稳定存在。1、溶胶的稳定性溶胶不发生聚沉长时间保持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溶胶的稳定性。导致溶胶相对稳定存在的原因主要有:(1)胶粒的Brown运动使溶胶不致因重力作用而沉降;此为动力稳定性;(2)由于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同性电荷的斥力使之相互远离而不聚集,这是溶胶稳定存在的本质因素;(3)胶团的双电层中反离子都是溶剂化的,于胶粒外形成一层水化膜,阻止胶粒的直接碰撞,避免胶粒的合并长大。2、影响溶胶聚沉的一些因素溶胶粒子自动合并变大而下沉的过程称为聚沉(Coagulation),表现出聚结不稳定性。要使溶胶聚沉就必须破坏使其稳定的因素,可从降低胶粒的ζ电势及削弱反离子的水化作用入手。究其本质还是减少胶粒间的排斥,增强其吸引,才能聚集长大。通常的方法有:(1)外加电解质,降低ζ电势在已净化的溶胶中加入强电解质,能够显著影响ζ电势。通常是随电解质浓度增大而使ζ电势的绝对值减少,胶粒间静电斥力减弱而逐渐聚结沉降。在某些情况下加入过量电解质,反而会使已聚沉的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即胶溶作用。这是因过量的电解质反离子挤入胶粒的紧密层,使胶粒重新带电,ζ电势(绝对值)变大,相互排斥而分离,成为新的胶团。外加电解质量渐增而使胶核紧密层中电荷量被逐渐中和至零,胶粒电中性,相应ζ电势绝对值渐降至零,此时出现聚沉。随后聚沉中的胶核表面强烈吸附外加电解质反离子,成为新的紧密层而带电荷(与原相反),ζ电势绝对值增大,粒子间产生斥力而胶溶。如Al3+盐对荷负电的金溶胶即是。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电解质对同一溶胶的聚沉能力是不同的。常用聚沉值予以衡量。它是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又称临界凝聚浓度(Critical Floculation Concentration)缩写为“CFC”,单位为m mol•dm-3 ,CFC越大,聚沉能力越小。根据一系列实验结果,可归纳出以下几条规律:①叔尔兹一哈迪价数规则(Schulge- rule):聚沉值主要决定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价数,近似地与反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例如对于给定的溶胶,反离子为一、二、三价的电解质,其聚沉值的比例大约为100:1.6:0.14,此与(1/1)6:(1/2)6:(1/3)6基本一致。②外加同性离子的稳定作用:外加电解质中与胶粒同性的离子的价数越高,使电解质聚沉能力越弱。如MgCl2、MgSO4对AS2S3负溶胶的聚沉作用,其CFC依次为0.72、0.81,是因SO42-对Mg2+的静电引力较大,降低其聚沉能力。可见MgSO4的聚沉能力较小。③感胶离子序:同价离子的聚沉能力虽然相近,但略有不同。如碱重属离子的聚沉能力:Cs+>Rb+>K+>Na+>Li+;可见其CFC值与离子的极化能力成正比,即聚沉能力与水化能力负相关。对于阴离子也有类似规律:F->IO3->BrO3->Cl->Br->NO3->I->CNS-。这种将同符号同价态的离子按聚沉能力大小排成的序列称感胶离子序。④有机离子通常都有非常强的聚沉能力,特别是大分子絮凝剂如脂肪酸盐等对破坏溶胶稳定性非常有效。原因是有机离子对胶粒具有较强的范德华力,吸引胶粒聚集而沉淀。(2)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将正、负溶胶相互混合,发生电中和而导致共同聚沉。它与电解质聚沉溶胶不同在于:只有当正、负溶胶所带正、负电量相等时,才会完全相互聚沉,否则只能发生部分聚沉甚至不聚沉。人的血液便是溶胶,若两人的血型不同混合后会凝固,同血型则相互溶解。这是人类最早的亲子鉴定法,我国最早用之。(3)大分子溶液的保护作用由于大分子化合物能吸附在胶粒的表面上,其又具亲水性,提高胶粒对水的亲和力。故加入较多能显著提高溶胶的稳定性。注:加入少量大分子化合物(如明胶、蛋白质),会发生絮凝作用而破坏溶胶。这是因一个大分子长链可同时吸附多个胶体质点而变大聚沉,此大分子起到“桥梁”作用。这点与加入电解质正好相反。另外升高温度亦能破坏溶胶而沉淀。3、溶胶稳定性的DLVO理论溶胶既是动力学上的稳定体系,又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因此胶体稳定性一直是胶体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对此上世纪40年代由前苏联学者Deijaguin-Landau及荷兰的Verwey、Overbeek分别提出溶胶稳定性的定量理论,称DLVO理论。该理论认为胶粒之间存在范德华引力,并与粒子间距离三次方成反比,相应的引力势能为EA;当质点相互接近时,又因双电层的重叠产生排斥力,其势能为ER。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E是其之和:E=EA+ER。两胶粒相互远离,E=0,相互接近,吸引力起作用,E`=EA为负值。当粒子更为靠近时,其双电层发生重叠,逐渐排斥力为主,E=ER为正值,倾向于粒子相互远离。缩短到一定距离,E达到极大值后,随r减小,吸引能又占主导,而使E逐渐下降,这是2个胶粒结合在一起,而使表面能降低,发生聚沉。由聚沉过程的势能变化可见,溶胶聚沉必须越过势垒Ec,故在通常条件溶胶能稳定长时间存在。该理论对溶胶的稳定性给出了定量公式,其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基本一致,故被誉为20世纪胶体化学领域内的三大成就之一。
2023-07-30 05:30:211

血液凝固为什么是正反馈?

一、生理中正反馈定义是: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下,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二、血液凝固包括三个基本步骤: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胶原蛋白(皮肤血管外壁)或异体表面(如高岭土、玻璃等)接触时,因子Ⅻ就由酶原激活成Ⅻa,后者除能激括因子Ⅺ外,又同时使血浆前舒缓激肽释放酶激活。激活后的激肽释放酶在高分子量激肽原的促进下反过来又进一步使因子Ⅻ激活,但此时不再是接触激活而是肽键水解激活(见蛋白水解酶),使成为因子Ⅻf。外源性凝血途径:体内组织损伤时释放出因子Ⅲ,也称为组织因子。 在Ca2+存在下它能与血液中已活化的因子Ⅷ形成复合物,就能使因子Ⅹ激活,此后就与内源性激活途径的反应步骤相同。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这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在血液凝固过程后1~2小时,血凝块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2023-07-30 05:30:312

蛋白质凝胶和沉淀的区别

你们老师说的是生成凝胶,就是做豆腐,形成胶冻。可以加凝固剂。沉淀是发生了盐析。
2023-07-30 05:30:505

高一化学,胶体与胶体粒子之间的关系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胶体粒子的直径大小在 1nm~100nm之间.①胶体是一种均一、透明、稳定的分散系;②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③胶体遇电解质溶液能产生聚沉;④书写胶体的离子方程式时Fe(OH)3不是沉淀;⑤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⑥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电;⑦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⑧NaOH溶液是电解质能使胶体发生聚沉生成Al(OH)3沉淀,继续滴加Al(OH)3沉淀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沉淀溶解. 胶体中分散质的微粒大小为1-100nm,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胶粒时刻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因为都带同种电荷,胶粒之间是相排斥的,不易聚集成大颗粒,使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稳定存在。 胶体的微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集的现象叫做聚沉(Coagulation)。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某种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胶粒间无规则的热运动也使胶粒稳定。因此,要使胶体聚沉、其原理就是:①中和胶粒的电荷、②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 聚沉方法使胶粒聚集而沉淀下来。其方法有:1.加入电解质。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如由豆浆做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入CaSO4(或其他电解质溶液),豆浆中的胶体粒子带的电荷被中和,其中的粒子很快聚集而形成胶冻状的豆腐(称为凝胶)。一般说来,在加入电解质时,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使胶体凝聚的效率大。如:聚沉能力:Fe(3+)>Ca(2+)>Na(+),PO4(3-)>SO4(2-)>Cl(-)。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也可以起到和加入电解质同样的作用,使胶体聚沉。如把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中,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3.加热胶体,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胶体凝聚。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3胶体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
2023-07-30 05:31:212

乳核·肝郁痰凝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症状 5 辨证分析 6 治法 7 方药治疗 8 关于乳核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乳核·肝郁痰凝证的穴位 2 治疗乳核·肝郁痰凝证的方剂 1 拼音 rǔ hé ·gān yù tán ní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mammary nodule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乳核·肝郁痰凝证(mammary nodule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肝郁痰凝,以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 *** 不适,胸闷叹息,舌苔薄白,脉弦为常见症的乳核证候[1]。 4 症状 *** 肿块形似丸卵,质地坚实,皮色不变,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压之不痛;可伴有 *** 不适,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5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互结乳络,形成 *** 肿块;痰瘀凝结,故肿块质地坚实;肝气郁结,故烦闷急躁,脉弦;冲任失调,故月经不凋。 6 治法 乳核·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7 方药治疗 乳核·肝郁痰凝证可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8 关于乳核 乳核(mammary nodule;fibroadenoma of breast)为病证名[2]。出《外科启玄》卷五。是指生于 *** 的良性肿瘤[1]。以乳中结核,状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为主要表现。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 乳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1]。
2023-07-30 05:31:281

韩庚的组合叫什么 出过什么歌

super junior
2023-07-30 05:31:367

super junior四辑ABC完整曲目

AB版内容————01. ubbf8 uc778 uc544 (BONAMANA) 美人啊 02. ub098uc05c uc5ecuc790 (Boom Boom) 坏女人 03. uc751uacb0 (Coagulation) 凝结(kry) 04. ub098ub780 uc0acub78c (Your Eyes) 我这个人(圭贤+艺声 合唱) 05. My Only Girl (我唯一的女孩) 06. uc0acub791uc774 uc774ub807uac8c (My All Is In You) 爱情是如此 07. Shake It Up! 08. uc7a0ub4e4uace0 uc2f6uc5b4 (In My Dream) 想要入睡(晟敏、奎贤、厉旭、艺声、东海·利特) 09. ubd04ub0a0 (One Fine Spring Day) 春日(厉旭SOLO) 10. uc88buc740 uc0acub78c (Good Person) 好人 11. Here We Go C版内容————ubbf8 uc778 uc544 (BONAMANA) 美人啊 ub108 uac19uc740 uc0acub78c ub610 uc5c6uc5b4(No Other)再也没有你这样的人 Shake It Up!(Remix Ver.) uc9c4uc2ec(All My Heart)真心 uc5ecud589(A Short Journey)旅行 ub098uc05c uc5ecuc790 (Boom Boom) 坏女人 uc751uacb0 (Coagulation) 凝结(kry) ub098ub780 uc0acub78c (Your Eyes) 我这个人(圭贤+艺声 合唱) My Only Girl (我唯一的女孩) uc0acub791uc774 uc774ub807uac8c (My All Is In You) 爱情是如此 Shake It Up! uc7a0ub4e4uace0 uc2f6uc5b4 (In My Dream) 想要入睡(晟敏、奎贤、厉旭、艺声、东海·利特) ubd04ub0a0 (One Fine Spring Day) 春日(厉旭SOLO) uc88buc740 uc0acub78c (Good Person) 好人 Here We Go
2023-07-30 05:31:524

可促进dic发生的不包括括号

可促进dic发生的不包括肾功能障碍。一、DIC的相关问题:1、促进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BD)。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肝功能严重障碍。C、肾功能障碍。D、微循环障碍。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微循环障碍。C、血液的高凝状态。D、血管内皮受损。E、肝功能严重障碍。二、DIC的相关介绍: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综合征,可发生于许多疾病。2、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微循环中广泛而散在地发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或血液凝固,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继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被激活,临床上出现各受损脏器的功能障碍和广泛而严重的出血。三、常见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麻疹、流感、登革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前置胎盘、死胎置留、妊娠毒血症、葡萄胎、子宫破裂、大面积烧伤、挤压伤、骨折、体外循环、毒蛇咬伤、巨大海绵窦血管瘤、脑组织损伤等。
2023-07-30 05:31:591

急求这四句话的翻译~!!! 今晚有效!!

太难了----我晕……尽管我是“秀才”(2集)####但还是问博士吧————!
2023-07-30 05:32:214

凝血的英语翻译 凝血用英语怎么说

凝血cruor;grume;thrombin更多释义>>[网络短语]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hemagglutination test and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A-HI test;the experiments of hemagglutination and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凝血酶原 prothrombin;DCP;serozyme凝血功能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2023-07-30 05:32:451

盐析与聚沉有什么区别

去翻初中课本吧
2023-07-30 05:32:567

懂污水处理或环保相关工作的达人请进。请问达人混凝和絮凝有什么区别?通俗易懂一点解答,最好能举例说明

我以前在环保通上就看到有人对这混凝和絮凝进行很通俗地区分,给你参考下:混凝是水体中原来不存在矾花的时候产生矾花,而絮凝是将水体中原来存在的小矾花凝聚为大矾花,产生沉淀。其实这两个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具体的污水处理问题你也可以自己到环保通跟业内人士一起交流。
2023-07-30 05:33:132

coagulation bath是什么意思

coagulation bath凝固浴双语对照词典结果:coagulation bath凝固浴,凝结浴;
2023-07-30 05:33:211

加速和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有哪些?

肝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医疗中常用
2023-07-30 05:33:302

防聚沉的方法?聚沉的原理?加电解质(溶液)有什么用处?

沉聚的原理是让带电的胶体粒子的电荷被中和,其自然就沉聚下来。加电解质溶液就是引入其他带电荷的粒子来中和胶体所带的电荷。防止沉聚就不让胶体溶液接触电解质就可以拉
2023-07-30 05:33:416

胶体的性质

  溶胶特性:  除高溶液溶胶外溶胶散相与散介质间存着明显物理界面  (1)丁铎尔效应(Tyndall"seffect):  溶胶粒质点散射能力要λ~d质点发散射  (2)电泳现象(Electrophoresis):  电流作用胶体粒定向移说明溶胶粒带同性电荷电场固相液相流称电渗析(Electro-osmosis)  电荷胶体:Fe、Cd、Al、Cr、Pb、Ce、Th、Ti等氢氧化物溶胶  负电荷胶体:Au、Ag、Pt、S等溶胶As2S3、Sb2S3、H2SiO3、锡酸等  (3)溶胶稳定放置定间沉淀若再加入散介质能再形溶胶逆  (4)高溶液均匀体系散介质散相间界面直径100nm-1nm间般带电荷比溶胶稳定高溶液溶解逆具稀溶液依数性具丁铎尔效应电泳现象  (5)胶体两类:亲液胶体疏液(憎液)胶体前者指溶液热力稳定体系;者则属于热力稳定非均相体系主要靠力稳定性界面电荷维持体系相稳定胶体化主要研究类体系  1)丁达尔现象:  束平行光线通胶体侧面看束光亮通路胶体胶粒光照产光散射作用形溶液说散质(溶质)微粒太光线照射光发衍射绕溶质侧面观察光通路用种鉴别真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其散质直径较入射光反射散射再悬浊液乳浊液本身透能观察光通路  (2)布朗运:  胶体胶粒停作规则运其胶粒运向运速率随发改变使胶体微粒聚集变难胶体稳定原布朗运属于微粒热运现象种现象并非胶体独现象  (3)电泳现象:  胶粒外加电场作用能散剂向阳极或阴极作定向移种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胶粒带电荷由于具总表面积剩吸附力靠种强力吸附着离般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带电荷胶体胶体微粒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带负电荷胶体胶体微粒胶体胶粒带电荷种类能与反应用量关胶体微粒量带负电荷量带电荷胶粒带电荷整胶体仍显电性  同种溶液胶粒带相同电荷具静电斥力胶粒间彼接近产排斥力所胶体稳定胶体稳定主要直接原  (4)凝聚:  胶体胶粒适条件相互结合直径于颗粒沉淀或沉积程胶本加入适物质(电解质)胶体胶粒相互聚集沉淀  胶体稳定原胶粒带某种相同电荷互相排斥稳定及胶粒间规则热运使胶粒稳定  胶体凝聚原理:  胶粒电荷  加快其胶粒热运及增加胶粒结合机使胶粒聚集沉淀  胶体凝聚:  A、加入电解质  溶液胶加入电解质增加胶体离总浓度给带电荷胶体微粒创造吸引相反电荷离利条件减少或原胶粒所带电荷使失保持稳定素由于粒布朗运相互碰撞聚集起迅速沉降  由豆浆做豆腐定温度加入(或其电解质溶液)豆浆胶体微粒带电荷其微粒快聚集形胶冻状豆腐(称凝胶)  般说加入电解质高价离比低价离使胶体凝聚效率:  B、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胶体  适数量相混合起加入电解质同作用使胶体相互聚沉  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两种胶体均发凝聚  C、加热胶体  能量升高胶粒运加剧间碰撞机增使胶核离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稳定素导致胶体凝聚  :间加热胶体发凝聚现红褐色沉淀
2023-07-30 05:33:588

蛋白质变性沉淀和凝固之间的关系

凝固的蛋白质一定变性
2023-07-30 05:34:163

冻结的英文怎么写

冻结[dòng jié] (loan, wage, price) freeze 相关解释: freezes, freeze coagulation, congelation, congealment, congeal, gelation, freeze up, on hold, frost, freezing, congealing, frozen, froze, jelling, glaciate 例句: 政府已宣布要冻结工资。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wage freeze. 霜把土壤冻结了. Frost binds the soil.
2023-07-30 05:34:501

蛋白质沉淀,凝固,变性的关系

1.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溶解度下降、容易消化生物活性丧失.  2.沉淀: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  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容易沉淀.  3.凝固: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  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  4.复性: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2023-07-30 05:35:003

1、何谓蛋白质变性?举例说明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应用。

3级结构被破坏掉了.
2023-07-30 05:35:245

血液凝固为什么是正反馈?

反应的产物又反过来对反应物起促进作用,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所以是正反馈。
2023-07-30 05:35:434

汤鸿霄的代表论著

Monograph & Monograph Chapters   1. Chemical Fundamentals and Basic Principles for Water & Wastewater, Tang Hongxiao,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1st Edition, 1979. 2nd Edition, 1982.   2.Aquatic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Emphasizing Chemical Equilibria in Natural Waters(2nd Ed., W. Stumm, J. J. Morgan,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1), Chinease Version, Tang Hongxiao,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7.   3.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Aquatic Particulates and Persistent Organic Contaminants(in 2 Volumes),Tang Hongxiao, Qian Yi, Wen Xianghua et al, 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9.   4.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 (IPF): Principle, Technology and Apllication, Tang Hongxiao,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6.   Publications (Journal papers, selected)   1.Colloid-chemical aspects of coag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mechanism for turbid water treatment with alum, Tang Hongxiao,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1965, (1), 45-54,44, in Chinese.   2.Comments on the Water and Wastewater Chemistry,Tang Hongxiao, Chemistry online,1975,(1),26-30, in Chinese.   3.Application of polyalumiun flocculants in water treatment and their future outlook,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77, (1), 55-59, in Chinese.   4.Equilibrium of carbonic acid and the pH adjustment I,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79, (5),38-45.   5.Equilibrium of carbonic acid and the pH adjustment II,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79, (6),17-24.   6.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quatic Chemistry, Tang Hongxiao, Informative materials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80, (5), 1-5, in Chinese.   7.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dmiun pollutants on the chinese clay minerals, Tang Hongxiao, Xue Hanbin, Lin Guozhen et al.,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81, 1(2), 140-155, in Chinese.   8.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pollution chemistry,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982, 1(2), 93-101, in Chinese.   9.Study on multi-component adsorption model of aquatic sediments with a sequential chemical separation precedure, Tang Hongxiao, Xue Hanbin, Tian Baozhen, Dong Huiru, Lei Pengju,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82, 2(4), 279-292, in Chinese.   10.The environmental loading capacity of heavy metal in aquatic systems,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China, 1985, 5(5), 38-43, in Chinese.   11.Colloidal and Interfacial Chemistry on Natural Aquatic Environments, Tang Hongxiao,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Special issue of Colloidal and Interfacial Chemistry (No.27), 1987, 13-24, in Chinese.   12.The coagulating behaviors of Fe(III) polymeric species,I. Preformed polymers by base addition; II. Preformed polymers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 Tang Hong-xiao, W. Stumm, Water Research, 1987, 21 (1), 115-128.   13.Basic Studies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990, 9(3), 1-12, in Chinese.   14.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Water Quality Transformation,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993, 12(5), 325-333, in Chinese.   15.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quatic Quality Science—Particulates And Surface Complexation I, Tang Hongxiao,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3, 1(1), 25-41, in Chinese.   16.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quatic Quality Science—Particulates And Surface Complexation II, Tang Hongxiao,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3, 1(2), 1-13, in Chinese.   17.Features and mechanism for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processes of polyaluminum chloride, Tang Hongxiao, Luan Zhaokun,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5, 7(2), 204-211.   18.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Qu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 Hongxiao,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96. 16(1), 1-1, in Chinese.   19.The differences of behavior and mechanism between pre-polymeric inorganic flocculants and traditional coagulants, Tang Hongxiao, Luan Zhaokun, Chemical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IV , ed. H. H. Hahn, Springer-Verlag , (1996, 9)   20.Some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 Tang Hongxiao,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1997, 17(4), 1-5, in Chinese.   21.Advances in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 Hongxiao, Report on Water Treatment, 1997, (4), 36-43, in Chinese.   22.The Differences of Coagulating Behavior and Mechanism Between Preproduced Inorganic Polymeric And Traditional Coagulants, Tang Hongxiao, Luan Zhaoku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997, 16(6), 497-505, in Chinese.   23.Flocculation morphology for hydroxyl polymer of polyaluminum chloride, TangHongxiao,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98,18 (1),1-10, in Chinese.   24. Composite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 H.X.Tang, Z.K.Luan, D.S.Wang, B.Y.Gao, Chemical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V, eds. H.H.Hahn, E.Hoffman, H.Odegaard , Springer-Verlag , (1998, 9)   25.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 for the heavy metal adsorption on natural sediment, Wen Xianghua, Du Qing,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32(7), 870-875.   26.The electrochemical production of highly effective polyaluminum chloride, Guangjie Lu, Jiuhui Qu, Hongxiao Tang, Water Research, 1999, 33(3), 807-813.   27.The application of preliminary sediment quality criteria to metal contaimination in the Le An river, Liu Wenxin, Wang Zijian, Wen Xianghua, Tang Hongxia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9, 105, 355-366.   28.Use of the sediment quality triad to assess metal contamination in fresh water superficial sediments from the Le An river China, Liu Wenxin, Luan Zhaokun, Tang Hongxiao,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9, 113(1-4), 227-239.   29.Aquatic acidification sensitivity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 a multi-indicator evaluation approach, Li Jinhui, Tang Hongxiao, Bai Qingzhong, Nie Yongfeng, Luan Zhaokun,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0, 117(1-4), 251-261.   30.Application of surface coordination principle and modeling on aquatic micro-interfacial processes impacting the water quality, Tang Hongxiao,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0, 20(1), 2-9, in Chinese.   31.Aspects of Chemistr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Some Chemical Hotspot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Qaality Sciences, Tang Hongxiao,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0, 12(4), 415-422, in Chinese.   32.Particle speciation analysis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s: an examination by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Dongsheng Wang, Hongxiao Tang, Fucang Cao,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0, 166(1-3), 27-32.   33.Modified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PFSi: It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oagulation behavior, Dongsheng Wang, Hongxiao Tang, Water Research, 2001, 35(14), 3418-3428   34.Recent developments of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aquatic chemistry. Wenxin Liu, Hongxiao T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1, 434.uf02d13(4), 422   35.Relative importance of charge neutraliz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n coagulation of kaolin with PACl: Effect of sulfate ion, Dongsheng Wang, Hongxiao Tang, John Gregory, Environ. Sci. Technol., 2002, 36(8), 1815-1820.   36.Adsorption of Fluoride Phosphate and Arsenate ions on a new type of ion exchange fiber, Liu Ruixia, Guo Jinlong, Tang Hongxiao, J.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 248(2), 268-274.   37.Surface acid–bas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manganese mineral particles, Liu Ruixia, Tang Hongxiao,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2, 197(1-3), 47-54.   38.Calculation model of uniform media filtration capacity, Guo Jinlong, Wang Yili, Liu Ruixia, Tang Hongxiao,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2, 201(1-3), 237-245.   39.Surface acid–base behaviors of Chinese loess, Chu Zhaosheng, Liu Wenxin, Tang Hongxiao et. al.,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 252(2), 426–432.   40.Environmental Nano-Pollutants(ENP) and their micro-interfacial processes on the aquatic particles, Tang Hongxiao,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3, 23(2), 146-155, in Chinese.   41.Spectroscopic study on variations in illite surface properties after acid-base titration, Liu Wenxin, Coveney R. M., Tang Hongxiao, Journal of Environmetal Sciences, 2003, 15(4), 456-463.   42.Optimization of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l13, Yi Xu, Dongsheng Wang, Hong Liu, Yiqiang Lu, Hongxiao Ta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3, 231(1-3), 1-9.   43.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ransition-metal-supported surface bond-conjugated TiO2/SiO2, Hu Chun, Tang Yuchao, Tang Hongxiao, Catalysis Today, 2004, 90(3/4), 325–330.   44.Speciation stability of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PACl, Dongsheng Wang, Wei Sun, Yi Xu, Hongxiao Tang, John Gregory,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4, 243(1-3), 1-10.   45.Kinetics study of aqueous sorption of phenanthrene to humic acids and sediments,Zhou Yanmei, Liu Ruixia, Tang Hongxiao,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3), 408-413.   46.Interaction of PACls with sulfate, Xu Yi, Wang Dong-sheng, Tang Hong-xiao,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3), 420-422.   47.Sorption interaction of phenanthrene with soil and sediment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and in various CaCl2 solutions. Yanmei Zhou, Ruixia Liu, Hongxiao Tang,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4, 270(1), 37–46.   48.Coagulation of micro-polluted Pearl River water with IPF-PACls, Xu Yi, Sun Wei, Wang Dong-sheng, Tang Hong-xiao,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16(4), 585-588.   49.Effect of dye compounds on the adsorption of atrazine by natural sediment, Qing-Hui Tao, Hong-Xiao Tang, Chemosphere, 2004, 56, 31–38.   50.Sorption behavior of Atrazine onto natural sediments under various solution conditions, Qing-Hui Tao, Hong-Xiao Tang, Adsorp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22(8), 639-652.   51.Environmental nanopollutants (ENP) and aquatic micro-interfacial processes,Hongxiao Tang, Dongsheng Wang, Xiaopeng Ge,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50(12), 103-109.   52.Optimization of the concepts for polyaluminum species, Hongxiao Tang, Dongsheng Wang, Yi Xu, Chemical Water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VIII, Eds. H.H.Hahn, E.Hoffmann, H.Odegaard, IWA ( London 2004), pp. 139-149.   53.Environmental molecular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nano-technology, Tang Hongxiao,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5, 25(1), 1-4, in Chinese.   54.Phosphorus fractionation and bioavalability in Taihu lake (China) sediments, Zhou Aimin, Wang Dongsheng, Tang Hongxiao,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 17(3), 384-388.   55.Phosphorus adsorption on natural sediments: Modeling and effects of pH and sediment composition, Aimin Zhou, Hongxiao Tang, Dongsheng Wang, Water Research, 2005, 39(7), 1245-1254.   56.AFM Study on the Adsorption and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Dissolved Humic Substances on Mica. Xiao-peng GE, Yan-mei ZHOU, Chun-hua LÜ, Hong-xiao TANG. Science in China B, 2006, 49(3),256-266.   57.Quantitative Model of Coagulation with Inorganic Polymer Flocculant PACl: Application of the PCNM, Wang Dongsheng, Tang Hongxi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6, 132(5), 434-441.   58.Effect of Surfactants at Low Concentrations on the Sorption of Atrazine by Natural Sediment, Tao, Qing Hui, Wang, Dong Sheng, Tang, Hong Xiao,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6, 78(7), 653-660.   59.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nano-Al13 by UF method, Huang Li, Wang Dongsheng, Tang Hongxiao, Wang Shuife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6, 275(1-3), 200-208.   60.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polymer modified composite polyaluminum chloride, Shi baoyou, Tang Hongxi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8(2), 214-220.   61.Solubilization and desorption of methyl-parathion from porous media: a comparison of Hydroxypropyl-ß-cyclodextrin and two nonionic surfactants, Qingru Zeng, Hongxiao Tang, Bohan Liao, Toufen Zhong, Can Tang, Water Research, 2006, 40(7), 1351-1358.   62.Characteristics of simplified ferron colorimetric sol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ydroxy-aluminum speciation, Chenghong Feng, Baoyou Shi, Dongsheng Wang, Guohong Li and Hongxiao Ta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06, 287(1-3), 203-211.
2023-07-30 05:35:501

为什么碱、醇、醛能够使蛋白质变性?

-OH可以拆开那个叫什么的 就是氨基酸之间连接的那个东西,,,-CHO有氧化和还原性吧...
2023-07-30 05:36:044

全外显子

外显子组 是指全部外显子区域的集合,在人类基因组中,该区域仅占1%,却包含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涵盖了与个体表型相关的大部分功能性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的DNA捕捉、富集之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相较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外显子组测序在同样的通量下数据覆盖度更深,准确性更高,更加简便、经济、高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孟德尔遗传疾病、复杂疾病,以及癌症的研究中。 高覆盖度:有效覆盖外显子及UTR区域,平均测序深度超过100 高测序深度:可发现常见变异及频率低于 1% 的罕见变异 高性价比:针对外显子组及其附近区域进行测序,有效降低费用,周期和工作量 目前大部分已知的孟德尔单基因病都涉及到基因座上蛋白编码序列的改变,致病突变大多位于外显子区域。利用全外显子重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出外显子区域所有突变,更高效的挖掘孟德尔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eg: 复杂疾病是指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疾病,如多个基因、一个基因的多个突变、环境作用或其他未知的随机因素,遗传模式复杂,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糖尿病等,一般认为单个突变的影响有限,单独发生不足以致病。目前业界对罕见突变在复杂疾病中的作用尚缺乏全面理解,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对基因组蛋白编码区的突变进行高覆盖度的精确检测,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分析遗传病病因的手段。 百迈克复杂疾病研究 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体细胞突变遗传变异,可以帮助癌症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癌症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变异,对于癌症通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样本选取及质检 > 建库捕获 > 测序 > 信息分析 按照家系遗传规律,选取一个/几个相同疾病家系的核心成员或散发样本等,肿瘤研究需要取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正常组织作为对照。 为了保证测序质量,需对DNA进行质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操作,要求DNA样本电泳检测为单一条带,无明显降解,无RNA和蛋白质污染,浓度和总量要求: 样本 浓度 体积 纯度(A260/280) 总量 DNA >50 ng/μL > 40 μl >1.7 > 2.0 μg DNA经酶法处理后打断为200 - 300 bp的小片段,利用Agilent SureSelect捕获外显子区域DNA片段用于测序。 DNA经酶法处理打断为。。 bp的小片段,经末端修复、接头连接后,构建测序文库;文库变性为单链DNA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与目标区域互补的探针进行双链复性,加入链霉素亲和素标记的磁珠,混合使生物素和链霉素亲和素结合;加入磁场富集‘磁珠-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探针-目标区域"复合体,去除磁场后洗脱磁珠,收集捕获的DNA片段用于测序 捕获后的DNA片段进行Illumina上机测序,推荐测序深度100X以上,如果为肿瘤研究,则要求更高的深度。 生信可以分析的东西 测序读长:PE150 深度: 100X 数据量:10G 周期: (单基因病) 利用外显子组测序解析卵细胞发育障碍 人是由成熟的卵细胞和精子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发育而来,一旦女性无法产生成熟的卵细胞则无法产生后代,阻滞卵细胞成熟的遗传机制尚未明确。为了了解卵细胞发育障碍的原因,针对一个四代的大家系选取了3个case样本,2个control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从测序所得的突变中筛选病人中携带,而正常人未携带的变异,且该位点在1000 Genomes,NHLBI,ExAC中频率低于0.1%。最终发现TUBB8基因上的一个c.686T>C p.V229A突变。针对该位点对该家系II-4,II-5,III-5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该病人的变异遗传自父亲。随后另取其他六个家系进行该基因的验证,均存在TUBB8的突变。对该基因进行相关的细胞功能实验,结果发现TUBB8基因只分布于卵细胞和早期胚胎,与β-微管蛋白的形成有关;该基因的突变影响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卵细胞发育障碍。 (复杂疾病) 外显子组测序挖掘血友病凝血因子抗性基因相关位点 A型血友病传统治疗方法是通过每周注射第八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VIII (FVIII))2-3次控制偶发的出血,但大约30%的血友病患者会对该凝血因子产生抗体,导致此疗法失效。这种抗性是由于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为了挖掘新的血友病凝血因子抗性基因相关位点,对26个意大利血友病患者(17个携带抗体,9个不携带抗体)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测序所得的位点质控过滤后,首先关注了与免疫调节基因相关的罕见有害突变;采用卡方检验(Cochran-Armitage)和费舍尔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进行case-control关联分析,定位到1364个显著(P<0.05)位点,从这些位点中过滤获得28个有害突变。扩大样本量(53个F VIII抗体阳性患者和174个抗体阴性患者),采用TaqMan分型定位技术对这28个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发现rs3754689错义突变与血友病凝血因子抗性显著相关(OR 0.58;95% CI 0.36-0.94;P=0.028) (肿瘤) 全外显子测序和目标区域测序技术结合助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种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异常,有造血异常、外周血血球减少的特点。高达3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会发展成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为了揭示此转变的分子机制,取3例MDS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外显子分析,获得体细胞突变,过滤后获得26个关键基因,其中包括了ROBO1和ROBO2基因。扩大样本量后,对此26个基因进行高深度的目标区域测序,发现209例样本中有26位患者 (12.4%) 携带ROBO1和ROBO2突变;对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ROBO区域的CNV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结果发现高危状态的患者CNV/LOH的频率(50%, 7/14)比低危状态患者(14.3%, 2/14)更高。体外实验表明,过表达ROBO1或ROBO2基因有控制癌细胞增长的作用,且ROBO1或ROBO2突变导致的ROBO/SLIT2信号失活可能推动疾病进展。
2023-07-30 05:36:121

流痰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流痰的病因病机 5 流痰的症状 6 流痰的诊断 7 需要与流痰相鉴别的疾病 7.1 附骨疽 7.2 流注 7.3 历节风 8 流痰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阳虚痰凝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肝肾两虚 8.1.3 气血两虚 8.1.4 痰化热酿 8.1.4.1 症状 8.1.4.2 辨证分析 8.1.4.3 治法 8.1.4.4 方药治疗 8.1.5 阴虚火旺 8.1.5.1 症状 8.1.5.2 辨证分析 8.1.5.3 治法 8.1.5.4 方药治疗 8.2 中医外治法 8.3 其他治疗 9 流痰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流痰的方剂 2 治疗流痰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流痰 1 拼音 liú tán 2 英文参考 chronic suppurative abscess of bones and joint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lowing phleg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流痰(flowing phlegm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为病名[1]。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是指发生于骨和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2]。本病变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1]。为无头疽的一种[1]。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1]。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外科医案汇编》:“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 流痰的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发生在胸前的,叫鸡胸痰等。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和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流痰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2]。 4 流痰的病因病机 流痰的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仆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1]。 流痰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骨骼柔嫩,或外来损伤,致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筋骨而发病。成人多因劳倦内伤,肾精亏损,骨骼空虚,正不胜邪,风寒痰浊乘虚而入,侵袭经隧骨髓而成。总之,本病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骼空,是病之本;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是病之标。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其始为寒,其久为热;当其化脓之时,寒化为热,肉腐成脓;后期则阴虚火旺,虚火灼津;又由于脓水淋漓不断,常出现气血两虚的证候。 5 流痰的症状 流痰的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次为膝、踝、肩、肘、腕关节[1]。 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食少、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窦道,不易收口[1]。 6 流痰的诊断 流痰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常可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尤以肺结核最多。发病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为下肢髋、膝、踝关节,其次为上肢肩、肘、腕、指等骨关节间。一般多单发。 初期:骨内虽有病变,但外形症状不明显,不红不热,也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休息后可减轻。全身症状不明显。 中期:病后半年至1年以上,病变部位渐渐肿起,病变附近或较远处形成脓肿,不红不热或微红热。脓熟时,患处皮肤出现透红一点,按之应指。 后期:溃破之后,疮口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易形成瘘管,难以收敛。如病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若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不用,甚至二便失禁。如病久元气不支,食欲减退,则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萎顿,或伴有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或伴午后潮热,骨蒸盗汗,咽千口燥,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如脾胃未败,尚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流痰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流痰又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病变在颈椎部者,患者常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 病变在胸椎部者,背脊骨外突,状如龟背,走路时常以两手支撑腰胁,其脓肿多出现于肾俞附近。 病变在腰椎部者,脊骨突出不明显,腰部挺起如板状,。行动不便。小儿如患此症,腰部僵直,失去正常生理前凸曲线。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胯间或大腿内侧。 病变在髋关节部者,患肢关节伸屈困难,大腿、臀部肌肉萎缩,两臀部肌肉不对称,可有跛行;患处不痛,痛反在膝部。脓肿可出现在髋关节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处。 病变在膝关节部,可出现大小腿肌肉萎缩,尤以大腿肌肉为甚,关节肿胀明显,状如鹤膝,患肢渐渐不能屈伸。脓肿发生在膝关节周围,日久形成脱位或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患肢较正常为短。 病变在踝部,踝关节前后外侧先肿胀,继而流窜向内侧,小腿肌肉萎缩,并呈内翻畸形:脓肿出现在原发病灶附近。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淋巴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增快。X线摄片显示,早期滑膜肿胀,骨质疏松,有脱钙现象,以后关节软骨破坏,或有病理性脱位,骨关节面明显破坏,有死骨形成。 7 需要与流痰相鉴别的疾病 7.1 附骨疽 附骨疽大多发于长骨干骺端;起病较快;开始即有高热;疼痛剧烈,病变处胖肿,靠近关节的干骺端有明显叩击痛。 7.2 流注 流注发于肌肉;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大多为多发性;起病较快;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易收口。 7.3 历节风 历节风虽也发生在关节,日久也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但初起即有寒热汗出;肢节窜痛无定处,且有多发性关节炎病史。 8 流痰的治疗 流痰的治疗,初期宜以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1]。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1]。亦可采用手术治疗[1]。 8.1 辨证治疗 8.1.1 阳虚痰凝 流痰·阳虚痰凝证(flowing phlegm with pattern of yang deficiency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阳虚痰凝,以初起外形既不红热,又不肿胀,仅感病变关节隐隐酸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舌质淡,舌苔薄,脉濡细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1.1 症状 患部隐隐作痛.不红不热,肿胀不显,继而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痛甚;伴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8.1.1.2 辨证分析 阳气不足,气血亏损,风寒痰浊之邪乘虚侵入筋骨,使骨骼气血失和,寒痰凝集,瘀阻不通,故患处隐痛,功能活动障碍;气血不足,阳气虚弱,故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象。 8.1.1.3 治法 益肾温经,散寒化痰。 8.1.1.4 方药治疗 阳和汤加减。 8.1.2 肝肾两虚 流痰·肝肾两虚证(flowing phlegm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两虚,以溃脓后疮口排出稀薄脓液,或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如病在四肢关节,患肢肌肉萎缩,畸形,病在颈、胸、腰椎者,则强直不遂,甚或下肢瘫痪不用,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畏寒,心悸,失眠,自汗盗汗,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数或虚数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3 气血两虚 流痰·气血两虚证(flowing phlegm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流脓稀薄,日久不愈,伴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细或虚大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4 痰化热酿 8.1.4.1 症状 脓局部肿胀明显,肤色转红,脓肿形成,按之应指;身热朝轻暮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8.1.4.2 辨证分析 风寒痰湿之邪蕴久化热,热邪蚀骨腐肉而成脓肿;精气不足,故虽已化热,而呈潮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8.1.4.3 治法 育阴清热,托毒透脓。 8.1.4.4 方药治疗 托里消毒散加减。 8.1.5 阴虚火旺 流痰·阴虚内热证(flowing phlegm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internal heat)是指阴虚内热,以在原发和继发部位渐渐漫肿,皮色微红,形成脓肿,伴有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流痰证候[2]。 8.1.5.1 症状 破溃后流脓稀薄,夹有败絮样物,形成窦道;伴午后潮热,颧红,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8.1.5.2 辨证分析 素体精气亏损,病后蕴热伤阴,溃后流脓耗伤阴血,皆可致阴液亏损,阴虚生内热,故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8.1.5.3 治法 养阴除蒸。 8.1.5.4 方药治疗 清骨散加减。 8.2 中医外治法 初期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成脓期可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溃后期用五五丹药线提脓去腐,外敷红油膏,脓尽可用生肌散收口。若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附在药线上,插入窦道引流化管。 8.3 其他治疗 流痰各期五虚象时,可内服鹿角粉,一次3G,或小金片每次4片,或虎挣散每次0.3G,—日2次。 抗痨治疗:用雷米封、链霉素、乙胺丁醇等抗痨药物。 根据不同病情,采用病灶清除术或关节融合术,彻底治疗原发病灶。 9 流痰患者日常保健 1.增加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2.长期卧床,或并发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帮助其变换 *** 和擦浴,预防褥疮发生。 3.流痰病变以关节为主,应限制病变关节活动。凡病变在胸、腰椎者,应睡木板床;病变在四肢关节者,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亦可作皮肤牵引,以保持功能位置。
2023-07-30 05:36:331

骨癌简介

目录 1 中医·骨瘤 1.1 骨瘤的病因病机 1.2 骨瘤的症状 1.3 骨瘤的诊断 1.3.1 良性骨瘤 1.3.2 恶性肿瘤 1.3.3 辅助检查 1.4 骨瘤的辨证分型 1.4.1 肾虚痰凝 1.4.2 气血瘀阻 1.4.3 阴毒壅滞 1.4.4 热毒壅滞 1.4.5 脾肾两虚 1.5 骨瘤的治疗 1.5.1 内治法 1.5.2 外治法 1.5.3 手术疗法 1.6 骨瘤患者日常保健 2 西医·骨瘤 2.1 疾病名称 2.2 英文名称 2.3 骨癌的别名 2.4 分类 2.5 ICD号 2.6 骨瘤的病因 2.7 发病机制 2.8 骨瘤的临床表现 2.9 骨瘤的并发症 2.10 辅助检查 2.11 骨瘤的诊断 2.12 鉴别诊断 2.13 骨瘤的治疗 2.14 预后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骨癌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骨瘤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骨瘤 已经自动替换为 骨癌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中医·骨癌 骨癌(bone tumor osteoma)为病名[1]。见《洞天奥旨》卷十一。是指以肿块生长于骨、坚硬如石为主要表现的瘤[2]。为肿瘤性疾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癌。” 骨癌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1.1 骨癌的病因病机 骨癌因肾气不足,寒湿夹痰侵袭骨骼,以致气血凝聚于骨所致[1]。 骨癌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1.2 骨癌的症状 骨癌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1]。良性者症状多不明显,发展缓慢[1]。恶性者病初隐痛,继则难忍,入夜尤甚,生长较速,肿块推之不移,坚硬如石,与骨相连,皮色紫褐,表面静脉怒张,常伴有低热、消瘦、神疲、食欲不振等[1]。 1.3 骨癌的诊断 骨癌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1.3.1 良性骨癌 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无远处转移。 1.3.2 恶性肿瘤 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1.3.3 辅助检查 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恶性骨癌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1.4 骨癌的辨证分型 1.4.1 肾虚痰凝 骨癌·肾虚痰凝证(bone tumor with pattern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肾虚痰凝,以肿块质地坚硬,生长迅速,疼痛难忍,基底粘连不能移动,腰膝酸软,夜寐多梦,口干咽燥,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骨癌证候[2]。 1.4.2 气血瘀阻 骨癌·气血瘀阻证(bone tumor with pattern of qiblood stasis and obstruction)是指气血瘀阻,以肿块生长较慢,质地坚硬,基底粘连不能移动,疼痛轻微或无痛,舌质淡红有瘀斑,脉涩为常见症的骨癌证候[2]。 1.4.3 阴毒壅滞 骨癌·阴毒壅滞证(bone tumor with pattern of yin toxin conges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阴毒壅滞,以局部肿块逐渐肿起,坚硬,皮色不变,皮温不高,间歇性疼痛或隐痛而间歇性加剧,关节及肢体活动受限,身体困倦,四肢乏力,畏寒,纳差,或有腹胀,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浮数为常见症的骨癌证候[2]。 1.4.4 热毒壅滞 骨癌·热毒壅滞证(bone tumor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热毒壅滞,以患部肿块有膨胀感,体积较大,肿块表面脉管充盈,肿胀发亮,色暗红,或破溃渗流脓血,触摸肿块有搏动感,疼痛剧烈,尤以夜间为甚,功能活动障碍,精神倦怠,纳食不佳,口干渴,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骨癌证候[2]。 1.4.5 脾肾两虚 骨癌·脾肾两虚证(bone tumor with spleen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两虚,以肿块坚硬、疼痛绵绵不休,可伴低热,面色苍白、无华,倦怠乏力,纳差,消瘦,动则汗出,大便稀溏,腹胀,或有全身水肿、尿少,或肿块局部溃破、流血水不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骨癌证候[2]。 1.5 骨癌的治疗 1.5.1 内治法 骨癌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骨癌治宜补益肾气、散肿破坚为主,内服肾气丸[1]。 1.5.2 外治法 治疗骨癌可外贴阳和解凝膏[1]。 可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1.5.3 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良性骨癌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癌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1.6 骨癌患者日常保健 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癌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 西医·骨癌 骨癌多发于膜内成骨的骨骼,最多见于颅面骨,称骨旁骨癌;偶尔也见软组织,则称骨外骨癌。膜内成骨的骨癌可随骨骼发育成熟而停止生长,并且无恶变,其预后一般良好。然而,颈椎发生骨癌极少见。另外,多发性骨癌如合并肠道息肉病则称Garder综合征,此病有遗传性。 骨癌是发生在颅骨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1828年Hooper首先提出骨癌的名称,亦有将纤维骨癌或骨化性纤维瘤归属于骨癌范畴内,但目前仍将其列为独立的肿瘤。 骨癌是骨膜性成骨过程异常引起骨组织过度增殖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Wills(1953)、Paron(1964)认为它不是真正肿瘤,而是一种错构瘤,也有认为是一种骨组织异常的致密性增殖。 2.1 疾病名称 骨癌 2.2 英文名称 osteoma 2.3 骨癌的别名 osseous tumor;osteocarcinoma;osteoncus;骨瘤 2.4 分类 肿瘤科 > 骨肿瘤 > 良性骨肿瘤 > 成骨性肿瘤 2.5 ICD号 M9180/0,D16 2.6 骨癌的病因 骨癌是由于骨膜性成骨过程异常引起骨组织过度增殖所致。 2.7 发病机制 骨癌(osteoma)是一种良性病损,多见于颅、面各骨,由生骨性纤维组织、成骨细胞及其所产生的新生骨所构成,含有分化良好的成熟骨组织,并有明显的板层结构,骨癌伴随人体的发育而逐渐生长,当人体发育成熟以后,大部分肿瘤亦停止生长。多发性骨癌称Gardner综合征,同时有肠息肉和软组织病损。 肿瘤骨呈黄白色,骨样硬度,表面凹凸不平,覆以假包膜。显微镜下由纤维组织与新生骨构成,骨细胞肥大,基质染色不匀。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均无恶性变现象。 颈椎骨癌由分化很好的成熟骨组织组成,有明显的骨小梁结构。依其密度不同,骨癌分成三型,致密型;骨癌组织呈象牙样改变,质地坚硬,切面近似皮质滑。松质骨型;瘤体呈海绵样改变,可见骨髓组织。混合型;具有上述两者的特点。若按其生长方式,可分为两型:骨癌生长于颈椎骨表面者称外生骨癌;若生长在骨髓腔内则称为生骨癌或“骨岛”。成人骨癌若骨小梁周围无骨细胞增生,表明肿瘤已停止生长。 2.8 骨癌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青少年,男性较多。好发于颅骨,颅骨中以额骨为最多,其次是顶骨、颞骨、枕骨,在面骨中多位于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其次是额窦、眼眶等处,以及胫骨的前侧中1/3处。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轻,多在儿童时期出现,随身体发育逐渐生长,到10~20岁时,经数年或数十年病程,多数因出现肿块才引起注意。但有时也因肿瘤产生压迫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生于鼻骨者堵塞鼻腔,生于眶内者使眼球突出,位于下颌的骨肿瘤可使牙齿松动,颅腔内肿瘤因向颅内生长可使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肿块坚硬如骨,无活动度,无明显疼痛和压痛。生长有自限,一般直径小于10cm。 颈椎骨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肿瘤本身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所致;因此,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同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对邻近组织的压迫等因素有关。小的骨癌一般无症状,常因其他原因拍摄颈椎X线片偶然发现。大的骨癌,依肿瘤压迫的组织不同,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 2.9 骨癌的并发症 骨癌发生于颅骨内板而向颅内发展时,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或者可并发癫痫。 2.10 辅助检查 位于颅面骨的骨癌X线片上可见原有骨质破坏而同时出现不同程度骨化,边界清楚,肿块突出于骨外或腔内。位于胫骨者可见肿瘤为一致密骨样团块,位于一侧骨皮质,表现为平滑、边缘清晰的赘生物,好似骨的向外延伸,且有围绕骨干生长倾向。肿瘤骨化程度不同,肿瘤高度骨化看不出细致纹理结构者称象牙骨癌。骨癌多为单发,偶有多发(图1)。 肿瘤若发生于椎体内则呈现均匀致密增白阴影,也是椎体骨癌的特点。 2.11 骨癌的诊断 骨癌患者多为青少年,于颅面及胫前发现膨胀畸形或肿块,症状轻,生长慢。X线显示局限性骨质破坏,其中有不同程度骨化,应考虑为骨癌。 2.12 鉴别诊断 骨癌应与骨疣鉴别,骨疣往往呈不规则状,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并波及其下的骨组织,有时在X线片上难与骨癌区别。 颌骨及额骨的骨癌常需与骨化性纤维瘤相鉴别,后者的纤维细胞增生较活跃,细胞排列较紧密,形成的骨质也较纤细。 2.13 骨癌的治疗 骨癌的生长伴随人体的发育而逐渐增大,发育停止后肿瘤亦多停止生长。无症状的肿瘤可以一生中未被发现。对症状轻者可采取对症治疗,不需手术切除;若肿瘤生长很快,或成年后仍继续生长,则需手术切除。对突出于骨外的骨癌,可自根部切除;对在手术困难区的病损,不必做整块包囊外的界限切除,否则反而引起明显病废。 发生于椎体内的肿瘤,若患者无临床症状,可不予处理,但需临床定期随访观察;若患者有临床压迫症状,则需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和稳定脊柱,即肿瘤刮除和植骨融合术。 2.14 预后
2023-07-30 05:36:401

简述促进血凝和抗凝的方法

1①用湿热盐水纱布进行压迫止血②注射维生素K③加枸橼酸纳或草酸铵和草酸钾④肝素⑤云南白药,三七等中草药
2023-07-30 05:36:524

大家知道什么叫练金术吗??? 术

炼仙丹呗.
2023-07-30 05:37:214

superjunior第四专辑都有什么歌

A.B版1. 美人啊 (BONAMANA)2. Boom Boom3. 凝结 (Coagulation) 4. 我这个人 (Your Eyes)  5. My Only Girl  6. 爱情就这样 (My All Is In You)  7. Shake It Up! 8. 想要入睡 (In My Dream) 9. 春日 (One Fine Spring Day)  10.好人(Good Person)   11. Here We Go  C版 01.美人啊 (Bonamana)  02.再也没有你这样的人 (No Other.) 03. Shake It Up! (Remix ver.)   04.真心(All My Heart)   05. 旅行 (A Short Journey)   06. 坏女人(Boom Boom)   07. 凝结 (Coagulation)   08. 我这个人(Your Eyes)   09. My Only Girl   10. My All Is In You   11. Shake It Up!   12. 想要入睡(In My Dream)   13. 春日 (One Fine Spring Day)   14. 好人(Good Person)   15. Here We Go
2023-07-30 05:37:314

为什么英语中电荷叫charge

电荷的英文:electric charge参考例句:Unlike charges enhance coagulation异性电荷使凝聚增加。This charge is a positive charge. 这个电荷是正电荷。Particles with similar electric charges repel each other.带有同性电荷之物体相斥。至于为什么电荷叫 charge,本身就是这么规定的,就像为什么苹果叫apple,不叫banana一样,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2023-07-30 05:37:511

血液会自动凝结是因为含有什么细胞

血液由流动状的液体变为胶冻状的血块。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常发生在外伤出血或血管内膜受损时,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血液凝固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prothrombin activator)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thrombin);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fibrin)。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血凝后1~2小时,血块紧缩变硬,同时有液体分离出来,这便是血清。血清与血浆虽同为血液的液体成分,但血清没有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蛋白质,却含有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某些物质。凝血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许多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如血友病(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微小的损伤也出血不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Ⅷ。又如发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脏中合成,在它们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缺乏维生素K,将会出现出血倾向;应用维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不良的症状。此外,在实验室或临床工作中,可按需要针对凝血过程中的各个五一节,采取不同措施,达到延缓凝血或有效止血的目的。如手术后为防止出血,可在手术部位施加凝血酶、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还可用温热的纱布、棉花或明胶海绵按压伤口促凝止血。
2023-07-30 05:38:001

PF3是什么意思

PF3,又称“类脂质因子”(Platelet thromboplastin、cephalin、phospholipid)“凝血活酶因子”,磷脂酰丝氨酸,参与因子ⅩⅢ、Ⅴ及Ⅹ的反应,与这些因子共同形成凝血活酶。血小板因子已知有10余种,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与胶原组织接触发生黏附、聚积,血小板破裂,释放出PF,从而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扩展资料其他血小板因子:1、PF1,又称“血小板表面吸附血浆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 Ⅴ,同Plasma Factor V),有加速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的作用;2、PF2,又称“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Fibrinogen Activating Factor、Thromboplastic material),具有加速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的作用;3、PF4,又称“抗肝素因子” (Antiheparin factor),具有抗肝素作用;
2023-07-30 05:38:071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全身范围内血管壁上广泛存在血小板凝块和纤维蛋白原的沉积,导致全身微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损害。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领域,需要我们仔细探讨。我们来了解一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机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由许多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肿瘤、严重创伤、妊娠并发症等。这些触发因素会激活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导致其中一个或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调。结果就是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在微小血管中大量沉积,形成微小栓子,阻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哪些临床表现呢?这个问题可谓千头万绪。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症状因人而异。一些常见的表现包括皮肤瘀点、血尿、脑梗塞、肾功能损害等。由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在微小血管中沉积,还可能导致器官缺血坏死,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针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尽可能解除引起该疾病的原因,比如积极抗感染、控制肿瘤等。我们还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来恢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这包括应用抗凝剂和纤维蛋白原溶解药等。在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关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后问题也不容忽视。临床上,预后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密切相关。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是比较良好的。对于一些严重病例,尤其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预后则较为不良。我想提醒大家关于医科大学教授推荐的珍漾精华液。据说这款产品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中效果最好,并备受消费者喜爱和好评。我想强调的是,在使用任何药物或保健品之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治疗方法多样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和应对这个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促进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认识和理解。
2023-07-30 05:3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