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做蛋白质免疫印迹时一抗和marker怎么选择?

一抗要针对你的目的蛋白选择特异性很强的相应抗体就可以了的,一般选择抗体说明书上说专门针对WB使用的抗体,而且一般应选择效价较高的抗体。而MARKER则要取决于你的目的蛋白的分子大小了,选择相应的marker,marker最好要能比较容易的区分条带是否为目的蛋白,即在目的蛋白这一分子大小附近最好是能区分度较大,相应的分子大小的梯度要便于区分。

蛋白质 Marker 是啥意思?还有DNA Ladder

蛋白marker是用于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衡量样品分子量大小的标尺,其中混合有已知分子量的蛋白,通过电泳条带所对应的蛋白marker的区间来判断分子量。同理DNA Ladder是用于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衡量样品分子量大小的标尺,用法同蛋白marker。

Phe、Tyr、Try(p)对紫外吸收峰在多少nm?蛋白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为多少nm?

phe 257nm tyr 275 try 280 ! 最大为280 .

蛋白质overlapping什么意思

蛋白质重叠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如下:实验操作步骤:1.标准曲线的制作。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mL3.00ng.mL标准蛋白质溶液于5只10mL比色管中,用0.9%NaCI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Icm石美比色皿,以0.9%NaC1溶液为参比,在280m处分别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280,记录所得读数。由吸收曲线得出最大吸收波长为278nm。AbS。波长(nm)。2.样品测定。取待测蛋白质溶液3ml,按上述方法测定280m处的吸光度。平行测定三份。

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分别是什么 尽量简短一些

你好!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在空间折叠和盘绕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其中规则构象包括α-螺旋(α-helix)、β-片层(β-sheet,pleatedstrand)、β-转角(β-turnorβ-bend)、β-凸起(β-Bulge),不规则构象有无规卷曲;三级结构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以及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形成复杂的球状分子结构。包括了多肽链中一切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即构象。(出自老师的课件,望采纳~)记得给问豆啊!

为什么说TCA是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途径?

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四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这一循环反应过程成为三羧酸循环。1.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都先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而彻底氧化。所以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的共同通路。2.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通路三羧酸循环另一重要功能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分别是合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前体;草酰乙酸先转变成丙酮酸再合成丙氨酸;许多氨基酸通过草酰乙酸可异生成糖。所以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酸(不能异生成糖)和某些氨基酸相互转变的代谢枢纽。

谁知道TCA法提取蛋白质的原理?

TCA法又叫沉淀法,是指蛋白质分子凝聚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沉淀

几种蛋白质凝胶电泳方法的区别和用途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是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它是纤维素的醋酸酯,由纤维素的羟基经乙酰化而制成.醋酸纤维素膜薄是一种细密而又薄的微孔膜.醋酸纤维素膜对样品的吸附性较小,因此,少量的样品,甚至大分子物质都能得以较高的分辨率.又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亲水性较小,故电渗作用也较小,并且它所容纳的缓冲液也较少,因此电流的大部分由样品传导,可以加速样品分离,大大节约电泳时间.醋酸纤维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价廉、定量容易等优点,尤其较纸电泳分辨力强、区带清晰、灵敏度高和便于保存、照相等,目前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己取代纸电泳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生化产品分析和临床化验,如分析检测血浆蛋白、脂蛋白、糖蛋白、胎儿甲种球蛋白、体液、脊髓液、脱氢酶、多肽、核酸及其他生物大分子,为心血管疾病、肝硬化及某些癌症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而已成为医学和临床检验的常规技术.2、 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以琼脂糖凝胶为支持物的凝胶电泳,其分析原理与其它支持物电泳的最主要区别是:它兼有“分子筛”和“电泳”的双重作用.琼脂糖凝胶具有网络结构,直接参与带电颗粒的分离过程,在电泳中,物质分子通过空隙时会受到阻力,大分子物质在泳动时受到的阻力比小分子大,因此在凝胶电泳中,带电颗粒的分离不仅依赖于净电荷的性质和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分子大小,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琼脂糖系天然的琼脂加工制得,天然琼脂是一种多聚糖,主要由琼脂糖(约占80%)及琼脂胶组成.琼脂糖是由半乳糖及其衍生物构成的中性物质,不带电荷.而琼脂胶是一种含硫酸根和羧基的强酸性多糖,由于这些基团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能产生较强的电渗现象.所以常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脂蛋白、糖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同工酶的分离和鉴定,为临床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免疫化学反应相结合发展成为免疫电泳技术,用于分离和检测抗原.可对目前常用的琼脂糖进行某些修饰,如引入化学基团羟乙基,则可使琼脂糖在65℃左右便能熔化,被称为低熔点琼脂糖.该温度低于DNA的熔点,而且凝胶强度又无明显改变.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称为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主要应用于DNA研究.如DNA鉴定,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制作等,为DNA分子及其片段分子量测定和DNA分子构象的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又称为共聚体的N,N"-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加速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定性、定量及少量的制备,还可测定分子量、等电点等. 4、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电泳是利用具有pH梯度的电泳介质来分离等电点(pI)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这是六十年代后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基本原理是在制备聚丙烯胺胶凝胶时,在胶的混合液中加入载体两性电解质(商品名Ampholine).这种载体两性电解质是一系列含有不同比例氨基及羧基的氨羧酸混合物,其分子量在300~1000范围内,它们在pH2.5~11.0之间具有依次递变但相距很近的等电点,并且在水溶液中能够充分溶解.含有载体两性电解质的凝胶,当通以直流电时,载体两性电解质即形成一个从正极到负极连续增加的pH梯度.如果把蛋白质加人此体系中进行电泳时,不同的蛋白质即移动并聚焦于相当其等电点的位置.好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应具有以下特点:在等电点处有足够的缓冲能力,不易被样品等改变其pH梯度;必须有均匀的足够高的电导,以便使一定的电流通过;分子量不宜太大,便于快速形成梯度并从被分离的高分子物质中除去;不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使之变性等.Ampholine是一种常用的载体两性电解质.要取得满意的等电聚焦电泳分离结果,除有好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外,还应有抗对流的措施,使已分离的蛋白质区带不致发生再混合.要消除这种现象,办法之一加入抗对流介质,用得最多的抗对流支持介质是聚丙烯酰胺凝胶. 等电聚焦电泳与其它区带电泳比较具有更高的分辨率,等电点仅差0.01pH的物质即可分开;具有更好的浓缩效应,很稀的样品也可进行分离,并且可直接测出蛋白质的等电点.所以此技术在高分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等电聚焦电泳技术要求有稳定的pH梯度和使用无盐溶液,而在无盐溶液中蛋白质易发生沉淀.

几种蛋白质凝胶电泳方法的区别和用途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是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它是纤维素的醋酸酯,由纤维素的羟基经乙酰化而制成.醋酸纤维素膜薄是一种细密而又薄的微孔膜.醋酸纤维素膜对样品的吸附性较小,因此,少量的样品,甚至大分子物质都能得以较高的分辨率.又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亲水性较小,故电渗作用也较小,并且它所容纳的缓冲液也较少,因此电流的大部分由样品传导,可以加速样品分离,大大节约电泳时间.醋酸纤维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价廉、定量容易等优点,尤其较纸电泳分辨力强、区带清晰、灵敏度高和便于保存、照相等,目前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己取代纸电泳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生化产品分析和临床化验,如分析检测血浆蛋白、脂蛋白、糖蛋白、胎儿甲种球蛋白、体液、脊髓液、脱氢酶、多肽、核酸及其他生物大分子,为心血管疾病、肝硬化及某些癌症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而已成为医学和临床检验的常规技术. 2、 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以琼脂糖凝胶为支持物的凝胶电泳,其分析原理与其它支持物电泳的最主要区别是:它兼有“分子筛”和“电泳”的双重作用.琼脂糖凝胶具有网络结构,直接参与带电颗粒的分离过程,在电泳中,物质分子通过空隙时会受到阻力,大分子物质在泳动时受到的阻力比小分子大,因此在凝胶电泳中,带电颗粒的分离不仅依赖于净电荷的性质和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分子大小,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琼脂糖系天然的琼脂加工制得,天然琼脂是一种多聚糖,主要由琼脂糖(约占80%)及琼脂胶组成.琼脂糖是由半乳糖及其衍生物构成的中性物质,不带电荷.而琼脂胶是一种含硫酸根和羧基的强酸性多糖,由于这些基团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能产生较强的电渗现象.所以常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脂蛋白、糖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同工酶的分离和鉴定,为临床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免疫化学反应相结合发展成为免疫电泳技术,用于分离和检测抗原.可对目前常用的琼脂糖进行某些修饰,如引入化学基团羟乙基,则可使琼脂糖在65℃左右便能熔化,被称为低熔点琼脂糖.该温度低于DNA的熔点,而且凝胶强度又无明显改变.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称为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主要应用于DNA研究.如DNA鉴定,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制作等,为DNA分子及其片段分子量测定和DNA分子构象的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 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又称为共聚体的N,N"-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加速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定性、定量及少量的制备,还可测定分子量、等电点等. 4、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电泳是利用具有pH梯度的电泳介质来分离等电点(pI)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这是六十年代后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基本原理是在制备聚丙烯胺胶凝胶时,在胶的混合液中加入载体两性电解质(商品名Ampholine).这种载体两性电解质是一系列含有不同比例氨基及羧基的氨羧酸混合物,其分子量在300~1000范围内,它们在pH2.5~11.0之间具有依次递变但相距很近的等电点,并且在水溶液中能够充分溶解.含有载体两性电解质的凝胶,当通以直流电时,载体两性电解质即形成一个从正极到负极连续增加的pH梯度.如果把蛋白质加人此体系中进行电泳时,不同的蛋白质即移动并聚焦于相当其等电点的位置.好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应具有以下特点:在等电点处有足够的缓冲能力,不易被样品等改变其pH梯度;必须有均匀的足够高的电导,以便使一定的电流通过;分子量不宜太大,便于快速形成梯度并从被分离的高分子物质中除去;不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使之变性等.Ampholine是一种常用的载体两性电解质.要取得满意的等电聚焦电泳分离结果,除有好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外,还应有抗对流的措施,使已分离的蛋白质区带不致发生再混合.要消除这种现象,办法之一加入抗对流介质,用得最多的抗对流支持介质是聚丙烯酰胺凝胶. 等电聚焦电泳与其它区带电泳比较具有更高的分辨率,等电点仅差0.01pH的物质即可分开;具有更好的浓缩效应,很稀的样品也可进行分离,并且可直接测出蛋白质的等电点.所以此技术在高分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等电聚焦电泳技术要求有稳定的pH梯度和使用无盐溶液,而在无盐溶液中蛋白质易发生沉淀.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1.1 生物检定法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多为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且生物活性不仅取决于药物的一级结构,与二 、三级结构亦密切相关,故生物检定法是研究该类药物动力学独特而必需的方法。生物检定 法 有两个目的,直接测定体液中药物浓度及鉴定标记药物的生物活性。其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 类。1.1.1 在体分析 常规的有胰岛素的小鼠血糖法等,另外还有根据各 类蛋白多肽的生物活性 不同而建立的各异的方法,如根据IL-8可将大量中性粒细胞从骨中动员出的性质[1] 而建立 的IL-8动员中性粒细胞家兔体内实验。这类方法最直观地反映生物活性,但涉及整体动物 ,费时费力,灵敏度不高,变异较大。1.1.2 离体组织(细胞)分析 如NGF刺激鸡背根神经节增长,缩宫素 的大鼠离体子宫法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依赖细胞株被建立,细胞培养已是最常 用的方法。根据蛋白多肽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理不同,具体的操作亦有多种。如细胞增殖法 (Proliferation assays),快速灵敏,但特异性稍差; 抑制增殖法(Antiproliferation as s ays),检测系统简单,灵敏而专一; 减少细胞损伤法(Cytopathic effect reduction assays ) [2],则是依据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如干扰素,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损伤, 方法直观 灵敏, 但 可能会受到多肽亚型的干扰。以上的方法都是以细胞数目的增减为量效指标,计数方法有直 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后者包括MTT法,同位素(3H,14C)掺入法 等。此外,还有根据蛋 白多肽与细胞间接作用进行检测,如与免疫检测联用的抗体诱导法[3],结合酶反 应的酶诱 导分解法[4]等。总的说来,细胞培养法多具有灵敏特异,客观可靠的优点,但其 不足也显 而易见。首先,生物检定法无法定量失去活性的小代谢物,无法示踪它们的体内动态;其次 ,样品多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中,血清中内源物质的干扰以及可能存在的内源因子的交叉反 应,影响了方法的专属性;再者,启动生物过程常需阈量细胞因子从而降低了方法的灵敏度 ;依赖株细胞长期培养易发生变异而影响检测的特异性。1.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蛋白多肽药物抗原决定簇部位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特异地识别被检药物 ,再以放射计数,比色等方法予以定量,即将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配以灵敏检测的方法。常 用的方法有三种。1.2.1 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s RIA) 该法是被测药物(Ag ),标记药物(多为125I-Ag)与抗体(Ab)的竞争性结合反应,方法的特异性 取决于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及标记药 物的纯度,与生物检定法相比,有简明,易于控制的优点。1.2.2 免疫放射定量法(Immunoradiometrec assays IRMA) 该法中 被测药物依然是Ag,它 先与固定相上的Ab形成Ab∶Ag复合物,再与标记抗体125I-Ab结合,形成Ab∶Ag ∶125I-Ab夹心 状。由于Ag需有两个Ab来识别,这就大大增加了方法的特异性,是一灵敏而低变异的方法, 只是对标记抗体的纯度要求很高。1.2.3 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ELISA) ELISA的原理与IRMA相 似,只是第二个抗体不是用碘标,而是用可以与底物发生显色反应的酶如HRP来标记,与上 述两法相比,ELISA具有使用寿命长,重复性好,无辐射源的优点,并且已有不少实验证明 ,它与生物检定法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4]及相关性[5],提示它可部分地 反映药物的生物活性。免疫学方法的缺点在于它测定的是蛋白多肽的免疫活性而不是生物活性;不能同时测定代谢 物,且具有抗原决定簇的代谢片段可能增加结果误差;不同来源的抗体与相同的蛋白多肽反 应可能有较大的差别;还可能受到内源物质的干扰。但免疫法毕竟是一种迅速,灵敏,适于批处理的方法,已有数十种蛋白多肽被开发成能满足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商品药盒。临床 药动学领域,免疫法已逐渐取代生物检定法。1.3 同位素标记示踪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是研究蛋白多肽在生物体内处置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 素有125I, 99mTc, 3H,14C, 35S 等,其中125I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 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 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地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 ,常用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Iodogen法将125I连接于大分子上,因相对简单而被首 选。同位素法具有简便直观,检测迅速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蛋白多肽药物的组织分布研究,但其 缺点亦显而易见。首先,它不能进行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其次,同位素标记后是否会引起 药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行为发生变化,一直存在争议.前者可通过调整反应 条件和生物检定法加以改善和验证,基本上可使生物活性无明显变化;后者因药而异则复杂 的多,已有报道认为[6],放射性标记法可干扰表皮生长因子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 其体内清除的紊乱;最后,由于蛋白多肽进入体内会被降解代谢,或与其它蛋白质结合,总 的放射性不能代表药物动力学过程,因此如何鉴别样品的原药,降解物及结合物是该法中需 解决的关键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3.1 SDS-PAGE法 根据药物Mr的大小选择不同浓度的凝胶电 泳,通过控制电流等条件使得原 药与其它产物分开,然后通过切割胶条放射计数或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来检测电泳放射性图 谱。该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但电泳过程中,125I-小肽和游离 125I可能扩散至空白凝胶或电解液中,从而使结果可能偏高。1.3.2 HPLC法 高效反相色谱(RHPLC),高效排阻液相色谱(SEHPLC )[7],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 谱(IEHPLC)分别根据保留时间与蛋白多肽的疏水-亲水性特征,Mr大小,极性的 关系 来分离样品中的物质。它们共同的优点是特异性高,分辨率好,可同时测定原药和降解物, 其中SEHPLC亦可得到结合物的信息,而RHPLC用于蛋白多肽的分离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因受 注入样品量的限制,灵敏度,重现性都受影响,且设备昂贵,成本较高。1.3.3 HPLC-RAD法高效液相偶联同位素在线检测系统。这种方法将HPLC的高度分析分离行为和同位素的高灵敏度检测结合在一起。使得药物的分析分离更加直观和方便。特别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药动学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点。1.4 色谱法1.4.1 HPLC 在进行普通药物动力学研究中,HPLC是技术成熟,应用广 泛的分析手段。在蛋 白多肽药物的实验研究或产业化中,HPLC都是主要的分离纯化工具。但鉴于蛋白多肽药物结 构的特殊性,除了一些小分子多肽,如peptichemio[8],加压素的八肽拮抗剂(oc tapeptid e antagonist of vasopressin)[9]可分别直接或经选择性柱反应后,单独 用带荧光检测 器的HPLC进行药动学研究外,HPLC常需进一步改进或与其它更灵敏的检测技术联用方能满足 药动学的需要。除了上述提及的与同位素的联用,还有许多与免疫学方法的联用,如Philli ps[10]采用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分析人三种不同体液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浓度; Partilla [11]等认为HPLC与RIA联用可以检测人体液中的神经肽。此外,令人瞩目的还有液 /质在线联用(LC-MS)。LC-MS将高分离能力,适用范围广泛的色谱分离技术与高灵敏、专属及通用,在研究蛋 白多肽的结构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质谱法联用起来,成为强有力的分离分析方法。多年来限制 LC-MS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接口问题,由传送带接口(Moving-belt interface),热喷 雾 接口(Thermospray),到最近的电喷雾离子化接口(Electrosptay ionization ESI),联 用技术日趋成熟,尤其适用于生物样品中低浓度(pg/ml)药物及代谢物的测定[12] ,而蛋 白多肽类药物恰有在体内代谢快,浓度低的特点。国外已将用LC-MS于该类药物,药物代 谢 物[13,14]的动力学研究,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仪器本身价格昂 贵,技术上亦存在 一些问题,如它对样品的纯度要求很高如何将药物从生物体液,尤其是血浆中提取纯化以 减少干扰;如何选择合适的内标以减少系统误差;在将LC-MS用于检测体育禁用肽(HCG,HGH ,EPO,ACTH等)时发现,糖肽难用于质谱分析,因为在质谱条件下,同样的氨基酸序列可产生 多种不同质量的多糖链,而每条链及整个分子都有可以产生质谱信号,这就大大降低了质谱 信号的专属性。尽管LC-MS在蛋白多肽药物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还存在一 定的难度,但其作为实用性强,前景好的领域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4.2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HPCE是离子或荷电粒子以电场为驱动 力,在毛细管中按其 浓度和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新技术,它以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分析时间短 ,样品量少及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而成为蛋白多肽生物分子分离分析的重要手段。在临床 上 ,生物体液中低浓度蛋白多肽的分析面临的问题有:蛋白多肽与毛细管壁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的迁移时间的改变,这可以通过涂层CE加以改善;由于毛细管很细,管内容积很小,进样量 的不易控制给实验的重复性带来影响,而且很可能无法对低浓度的样品提供足够的灵敏度。 国外根据样品的性质采用不同的预处理,大体上可分为非特异性和高亲和性两种, 将样品加以浓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5]。HPCE在检测上的迅速发展与HPLC已有并 驾齐驱之 势,况且鉴于HPCE在样品微量分析的优越性,已有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体内分析中,将微 透析连续采样与之联用[16],这在整个药动学研究中都不失为一有希望的方向。 2 结 语由以上可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手段,但鉴于 该类药物的特殊性,尚无一种方法能完全满足动力学研究的要求。根据人用药物注册国 际协调会议(ICH)对生物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在科学基础上的灵活性和具体情节个别 处理”的总则,人们通常将几种方法联合应用,互相补充,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结合蛋白质的变性解释紫外线高温75度的酒精杀菌消毒的原理

煮沸:破坏菌种体内酶合成及蛋白质方面的高压:破坏细胞的渗透压等酒精:吸收细菌蛋白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紫外线:杀死细胞内一切有活性的结构,致畸致死

75%的酒精比高度酒精有更好的杀菌效果,它的蛋白质能够形成保护膜吗?

酒精杀菌的原理是进入细菌细胞内部,破坏细菌内部的组成蛋白质,75%的酒精别名叫医用酒精,到90%的酒精会促使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产生一层蛋白质硬膜,阻止酒精进入 ,这样就起不到杀菌的效果了。

酒精能用于消毒,它对蛋白质起了什么作用 酒精适用于哪些消毒

酒精能用于消毒,主要是它对蛋白质起了变性作用,可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酒精可使蛋白质变性也就是酒精能够杀死细菌的原理,一般使用75%浓度的医用酒精杀菌效果会最好。那么对于酒精能用于消毒,它对蛋白质起了什么作用,还有哪些内容,可以随着我继续往下了解。 酒精消毒 1、酒精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能力,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最好还是使用75%浓度的酒精消毒为宜。2、使用酒精消毒时,切不可将酒精大面积进行喷洒,如遇到明火或静电,很有可能会发生燃烧的危险。3、使用酒精进行消毒时需要保持通风,并且需要远离高温物体,千万不可接触明火。4、使用酒精给电器表面进行消毒时,需要关闭好电源,并且需要等电器冷却好,再使用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酒精适用于哪些消毒 酒精适用于给物体表面和手上的皮肤消毒。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酒精能用于消毒,它对蛋白质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已有所了解,使用酒精消毒过后,需要把瓶盖拧紧,并放在远离火源的地方储存。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蛋白质的含量的原理?

1紫外吸收光谱是基于物质的生色团和助色团的特性对紫外光谱的吸收,可用于物质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2参与蛋白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的R基团中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在紫外光区(220-300nm)显示特征的吸收谱带,最大光吸收(uf06cmax)分别为279、278、和259nm。由于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因此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测定蛋白质含量。 因此可以用标准曲线法在280nm测样品吸光度,求得蛋白含量。

转录因子与蛋白质怎么验证结合

转录因子和蛋白质结合的情况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验证。以下是常用的几种实验方法:1.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通过电泳迁移实验可以观察到转录因子与DNA结合后,复合物的迁移速度会变慢。而加入竞争性DNA片段或者抗体等会破坏该结合,从而使复合物不稳定,以致迁移速度回到原来的状态。2.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assay:通过在细胞内部免疫沉淀转录因子及其结合到DNA上的小段染色质并清洗后,进一步检测其结合到靶基因上(序列分析)或者使用引物鉴定附着区域是否被转录因子组件包含。3. Yeast two-hybrid assay:此实验利用了酵母细胞中两个不同功能区蛋白(例如AD和BD)构建相互作用模型。将编码转录因子和其鉴定出的结合蛋白浸入到不同功能区的酵母中进行配对,如果有关联,则证明它们可以在活细胞中相互作用。这些实验都可以可靠地验证蛋白质与转录因子之间的结合关系。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同时保证实验条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如何诊疗?专家终于讲出大实话!

蛋白质能量消耗(PEW)是一种体内蛋白质和能量储备下降的状态,与CKD患者功能降低,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PEW的患病率约为30%-70%。那么,血液透析患者PEW该如何诊断和治疗呢?来自田纳西大学的Csaba Pal Kovesdy和Menaka Sarav就此进行了分享。一52岁高血压和CKD5期男性,肾功能进行性下降,食欲减退和味觉障碍。身高:5英尺4英寸,体重:70.3 kg;体质指数:26.5 kg/m2。体格检查见足部水肿,血清白蛋白:3.3 g/dl,主观全面营养评定法显示轻度PEW。 PEW可于CKD早期出现,随着CKD的进展,PEW发生、发展风险增加。引起CKD患者PEW的病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营养摄入不足和慢性炎症。由于患者病理生理学复杂,通常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为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PEW,对该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每月监测一次血清白蛋白,体重和标准化蛋白氮呈现率,每4-6个月进行一次主观全面评定和膳食调查。 透析2-3个月后,患者尿毒症症状改善。体重68 kg,体质指数25.7 kg/m2,体格检查显示血容量不足,血清白蛋白 3.8 g/dl(目标>4 g/dl),标准化蛋白氮呈现率0.9 g/kg/d,主观全面营养评定显示轻、中度PEW。膳食摄入调查显示患者每天消耗27千卡/kg,每天摄入0.8 g/kg蛋白质。 因优化口服摄入是改善PEW的首要步骤,故对患者加强宣教以改善饮食摄入。血液透析患者饮食建议增加蛋白质摄入量(1.2 g/kg/d),能量摄入为30-35 kcal/kg/d;因此鼓励患者增加高热量食物和高生物价值蛋白质,并告知如何改善摄入量。同时,限制磷或钾的摄入量。由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磷的主要来源,限磷可间接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告知患者选择高蛋白低磷食物,以及降低磷含量的烹饪方法,鼓励患者使用磷结合剂。随后数年,患者状态相对稳定,营养参数维持在合理范围。 约透析3.5年后,患者因肺炎入院。出院时体重57 kg(相比68 kg,体重下降约17%),体质指数22 kg/m2,血清白蛋白3.1g/dl,主观全面营养评定显示中、重度PEW。遂给予口服营养补充,并鼓励其增加蛋白质和高热量食物摄入量,以期体质指数≥23 kg/m2。另外,还给予米氮平和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治疗。 对于出现PEW恶化的患者,应全面评估导致营养不良的非营养原因。其中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评估的基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能就会发现导致患者食欲减退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的原因,如恶性肿瘤,抑郁症,痴呆症症状或炎症来源(如隐匿性或明显感染)。此外,还需要进行胃肠道检查以明确是否具有功能或结构异常(如牙齿不良,吞咽困难,胃轻瘫等)。纠正非营养原因后,接下来就是营养管理。若口服摄入不足,可添加口服营养补充剂。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透患者补充营养剂时应控制血糖。 随后4个月,患者营养指标无改善。虽然优化饮食并补充营养剂,但患者病情持续恶化。体重从57 kg降至55 kg(既往为68 kg,体重减轻约20%);体质指数20 kg/m2;血清白蛋白3.1g/dl;标准化蛋白氮呈现率0.8 g/kg/d;主观全面营养评定显示重度PEW。膳食摄入调查显示患者能量摄入为21千卡/kg/d,蛋白质摄入量为0.7 g/kg/d。由于患者PEW较为严重,给予经导管肠内营养治疗,但患者不耐受,遂给予透析中胃肠外营养并加强对患者宣教改善口服摄入量。 透析中胃肠外营养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静脉输注必需营养素的方法。因透析中胃肠外营养不足以达到营养目标(除非患者口服摄入量充足),KDIGO指南建议透析中胃肠外营养仅用于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患者。但欧洲指南建议,口服补充营养无效者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之前,可使用透析中胃肠外营养。由于各指南推荐意见不统一,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给予治疗。 该患者透析中胃肠外营养4个月后营养指标小幅度改善。与患者详细沟通后停止透析中胃肠外营养,给予肠内营养治疗,PEW得以改善。 终末期肾病患者PEW风险较高。PEW是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密切监测营养指标。改善口服营养和口服营养补充是PEW管理的初始方法,效果不明显者可给予肠内营养。透析中胃肠外营养可能在部分患者中有疗效,但仅可作为辅助治疗。若上述方法仍无法达到营养目标,可进行全胃肠外营养。

MMDB数据库是几级蛋白质数据库

一级。一级蛋白质数据库:存储的是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得到的最直接的基础数据。如X射线衍射法获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等。MMDB就属于其中。英语缩略词“MMDB”经常作为“MassMemoryDataBase”的缩写来使用,中文表示:“大容量存储器数据库”。

为什么说次氯酸钠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可以杀菌消毒

次氯酸根有强氧化性 易分解 把细菌氧化杀死

有朋友能简要介绍一下核磁共振测定蛋白质结构吗

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13C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宣布,他们发现了核磁共振NMR。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奖。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恒定磁场和高频磁场(处在无线电波波段)同时作用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核磁共振很快成为一种探索、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高新技术。目前,核磁共振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均存在固有磁矩。可通俗的理解为它们在磁场中的行为就像一根根小磁针。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核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导致能级分裂,能级差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如果再同时加一个与能级间隔相应的交变电磁场,就可以引起原子核的能级跃迁,产生核磁共振。可见,它的基本原理与原子的共振吸收现象类似。 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对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如测量核磁矩、电四极距、及核自旋等,后来广泛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生物组织与活体组织分析,病理分析、医疗诊断、产品无损监测等方面。对于孤立的氢原子核(也就是质子),当磁场为1.4T时,共振频率为59.6MHz,相应的电磁波为波长5米的无线电波。但在化合物分子中,这个共振频率还与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处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称为化学位移。这是由核外电子云对磁场的屏蔽作用、诱导效应、共厄效应等原因引起的。同时由于分子间各原子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自旋-耦合裂分。利用化学位移与裂分数目,就可以推测化合物尤其是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这就是核磁共振的波谱分析。20世纪70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它使C13谱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用核磁共振法进行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有精度高、对样品限制少、不破坏样品等优点。 最早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是由1973年劳特伯发表的,并立刻引起了广泛重视,短短10年间就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作用在样品上有一稳定磁场和一个交变电磁场,去掉电磁场后,处在激发态的核可以跃迁到低能级,辐射出电磁波,同时可以在线圈中感应出电压信号,称为核磁共振信号。人体组织中由于存在大量水和碳氢化合物而含有大量的氢核,一般用氢核得到的信号比其他核大1000倍以上。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电压信号不同,结合CT技术,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得到人体组织的任意断面图像,尤其对软组织的病变诊断,更显示了它的优点,而且对病变部位非常敏感,图像也很清晰。 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一个前沿课题是对人脑的功能和高级思维活动进行研究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人们对大脑组织已经很了解,但对大脑如何工作以及为何有如此高级的功能却知之甚少。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美国政府还将20世纪90年代确定为“脑的十年”。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对生物活体进行观测,而且被测对象意识清醒,还具有无辐射损伤、成像速度快、时空分辨率高(可分别达到100μm和几十ms)、可检测多种核素、化学位移有选择性等优点。美国威斯康星医院已拍摄了数千张人脑工作时的实况图像,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揭开人脑工作的奥秘。 若将核磁共振的频率变数增加到两个或多个,可以实现二维或多维核磁共振,从而获得比一维核磁共振更多的信息。目前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仅限于氢核,但从实际应用的需要,还要求可以对其他一些核如:C13、N14、P31、S33、Na23、I127等进行核磁共振成像。C13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核磁共振与其他物理效应如穆斯堡尔效应(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效应)、电子自旋共振等的结合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伴随着脉冲傅里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次突破,使C13谱进入应用阶段,有理由相信,其它核的谱图进入应用阶段应为期不远。 另一方面,医学家们发现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可以产生核磁共振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获取人体内水分子分布的信息,从而精确绘制人体内部结构,在这一理论基础上1969年,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学中心的医学博士达马迪安通过测核磁共振的弛豫时间成功的将小鼠的癌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区分开来,在达马迪安新技术的启发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物理学家保罗·劳特伯尔于1973年开发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MRI),并且应用他的设备成功地绘制出了一个活体蛤蜊地内部结构图像。劳特伯尔之后,MRI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成为一项常规的医学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与脊椎病变以及癌症的治疗和诊断。2003年,保罗·劳特伯尔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因为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的贡献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

正确答案:A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包括抗原抗体的4种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及亲和力,还有抗原抗体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怎样用抗原-抗体的方法检验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蛋白质?原理是什么?

你好!因为有了抗原刺激产生了抗体。所以,用相应抗原去刺激细胞并检测抗原的数量,如果翻译出了蛋白质(也就是抗体)则在某段时间了抗原会显著减少,反之没翻译出如有疑问,请追问。

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可能又足够的结合力。</ol>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ol>(二)反应环境条件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蛋白质变性后可与抗体结合吗?其结合原理是什么?

SDS-PAGE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部分改变,但不会全部改变

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免疫工共沉淀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优缺点的比较

我没看过朱玉贤的书,但是根据我所看文献资料,能提供一些信息:酵母双杂交技术优势:1。大规模筛选,2。操作简单,直观(可以用荧光做报告基因,也可以用氨基酸缺陷型平板筛选等)缺点:1。传统的酵母双杂交(好像发表在1989年的nature杂志上,你可以去查看下,记的不确切了)技术不能研究膜蛋白的相互作用。由此派生出的新技术研究膜蛋白的相互作用较困难。2。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的目的蛋白相互作用需在酵母细胞核内发生相互作用,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如果酵母双杂交技术显示两个蛋白相互作用(也就是在酵母细胞核内,这两个蛋白确实相互作用),但是两个相互作用蛋白在原宿主内却位于不同细胞器(也就是他们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位置),那么假阳性就产生了,由此出现的例子很多。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是酵母双杂交技术还是大大推动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免疫共沉淀技术:能弥补上述酵母双杂交技术的不足,但是没有上述酵母双杂交技术的优势。两个技术结合使用,能互相补充彼此缺陷,叠加优势。

比较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优缺点。

【答案】:酵母双杂交技术,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大多是由两个结构上分开、功能上独立的结构域组成的。如GAL4的N端1~147氨基酸是DNA结合域(BD),其C端768~881氨基酸是转录激活域(AD)。一般情况下,AD能与GA14效应基因启动子上游的特定DNA区段(UAS)相结合,AD则推动了转录起始。免疫共沉淀技术,将靶蛋白的抗体连接到固体基质上,再将可能与靶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待筛选蛋白加入反应体系中,用低离心力沉淀或微膜过滤法在固体基质和抗体的共同作用下将蛋白复合物沉淀到试管的底部或微膜上。

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

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细胞生化反应网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转录调控网络对调控细胞及其信号有重要意义。把原来spaces空间上的一篇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转来,算是实验技巧分类目录的首篇。一、酵母双杂交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二、噬茵体展示技术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三、等离子共振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四、荧光能量转移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广泛用于研究分子间的距离及其相互作用; 与荧光显微镜结合,可定量获取有关生物活体内蛋白质、脂类、DNA 和RNA 的时空信息。随着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展,FRET 荧光显微镜有可能实时测量活体细胞内分子的动态性质。提出了一种定量测量FRET效率以及供体与受体间距离的简单方法,仅需使用一组滤光片和测量一个比值,利用供体和受体的发射谱消除光谱间的串扰。该方法简单快速,可实时定量测量FRET 的效率和供体与受体间的距离,尤其适用于基于GFP 的供体受体对。五、抗体与蛋白质阵列技术蛋白芯片技术的出现给蛋白质组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蛋白水平的量变,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化的抗体芯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工具,他也是芯片中发展最快的芯片,而且在技术上已经日益成熟。这些抗体芯片有的已经在向临床应用上发展,比如肿瘤标志物抗体芯片等,还有很多已经应用再眼就的各个领域里。六、免疫共沉淀技术 免疫共沉淀主要是用来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url]的一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细胞裂解液中加入抗兴趣蛋白的抗体,孵育后再加入与抗体特异结合的结合于Pansobin珠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若细胞中有正与兴趣蛋白结合的目的蛋白,就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复合物:“目的蛋白—兴趣蛋白—抗兴趣蛋白抗体—SPA|Pansobin”,因为SPA|Pansobin比较大,这样复合物在离心时就被分离出来。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合物四组分又被分开。然后经Western blotting法,用抗体检测目的蛋白是什么,是否为预测蛋白。这种方法得到的目的蛋白是在细胞内天然与兴趣蛋白结合的,符合体内实际情况,得到的蛋白可信度高。但这种方法有两个缺陷:一是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可能不是直接结合,而可能有第三者在中间起桥梁作用;二是必须在实验前预测目的蛋白是什么,以选择最后检测的抗体,所以,若预测不正确,实验就得不到结果,方法本身具有冒险性。七、pull-down技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类型有牢固型相互作用和暂时型相互作用两种。牢固型相互作用以多亚基蛋白复合体常见,最好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 、Pull-down技术或Far-western法研究。Pull-down技术用固相化的、已标记的饵蛋白或标签蛋白(生物素-、PolyHis-或GST-),从细胞裂解液中钓出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Pull-down技术可以确定已知的蛋白与钓出蛋白或已纯化的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体外传路或翻译体系中检测出蛋白相互作用关系。

蛋白质相互作用如何研究?要研究一种蛋白的功能要从何开始?如何进行研究?

我觉得首先从他的来源、组成、功能和特性上考虑,比艾滋病TAT蛋白和酵母双杂交GAL4等。

servage去除蛋白质原理

savage法提取多糖:根据蛋白质在氯仿等有机溶剂变性而不溶与水的特点,将多糖水溶液、氯仿、戊醇(或正丁醇)之比调为25:5:1或25:4:1,混合物剧烈振摇20到30分钟,蛋白质与氯仿-戊醇(或正丁醇)生成凝胶物而分离,然后离心,分去水层和溶剂层交界处的变性蛋白质。此种方法较温和,在避免降解上有较好效果,但效率不高,如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实验中要重复处理达三十几次。并且每次除去蛋白质变性胶状物时,不可避免的溶有少量多糖,另外少量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的蛋白聚糖和糖蛋白,在处理时会沉淀下来,造成多糖的损失。如能配合加入一些蛋白质水解酶,再用Sevage法效果更佳。

生物学上的蛋白质转化protein turnover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 蛋白质转换

请问protein turnover 是什么意思,词典是说:“蛋白质转换、周转”,具体指什么生物功能呢?谢谢

新陈代谢

蛋白质有wpc,mpc,这些都是指的什么,还有按这样分类,还有哪些种类

WPC:Whey Protein Concentrate浓缩乳清蛋白将乳清直接烘干后,可得到乳清粉末,其中的乳清蛋白极低,一般为百分之十几,不超过百分之三十。乳清经过澄清、超滤、干燥等过程后得到的产物就是浓缩乳清蛋白。过滤程度的不同可以得到蛋白浓度从34-80%不等的产品。WPI分离乳清蛋白分离乳清蛋白是在浓缩乳清蛋白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工艺处理得到的高纯度乳清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其价格昂贵,是浓缩乳清蛋白的2-3倍,但是它也更容易消化吸收。分离乳清蛋白的真正妙处在于它的营养价值,它拥有高含量的优质蛋白,能为某些特定需要的人群比如婴儿和住院病人提供所需优质蛋白。此外,分离乳清蛋白所含有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都为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MPC:牛奶浓缩蛋白milk protein concentration是使用温和的低温超虑技术和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所生产的。

蛋白质有wpc,mpc,这些都是指的什么,还有按这样分类,还有哪些种类

蛋白质有wpc,mpc,其中wpc指的是wheyproteinconcentrate浓缩乳清蛋白mpc指的是milkproteinconcentration浓缩牛奶蛋白按这样分类,proteinconcentrate就会浓缩蛋白,第一个字母是蛋白种类的缩写,也就是有哪些浓缩蛋白,就有哪些种类的缩写

蛋白质有wpc,mpc,这些都是指的什么,还有按这样分类,还有哪些种类

蛋白质有wpc,mpc,其中wpc指的是 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浓缩乳清蛋白mpc指的是 milk protein concentration 浓缩牛奶蛋白按这样分类,protein concentrate就会浓缩蛋白,第一个字母是蛋白种类的缩写,也就是有哪些浓缩蛋白,就有哪些种类的缩写

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体现蛋白质什么作用

体现了蛋白质的携氧作用

红细胞含有一种含什么的蛋白质?叫什么名字?

红细胞中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运输氧气,但是也易与一氧化碳结合,且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氧强,这就是煤气中毒原理欢迎追问

维生素、蛋白质、水、糖类、脂肪、无机盐 各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如何根据析因法估算动物的维持蛋白质需要

  一、饲养标准和营养需要的概念和作用  (一)饲养标准的含义 不能把饲养标准和饲料标准(定额)等同起来,两者含义不同。  1.简单含义 系指畜禽每日每头需要营养物质的系统、概括、合理的规定,或每千 克饲粮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或百分比。  2.正式含义 饲养标准是用以表明家畜在一定生理生产阶段下, 从事某种方式的 生产,为达到某一生产水平和效率,每头每日供给的各种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或每千克饲粮各种营养物质含量或百分比。它加有安全系数(保险系数、安全余量) 。并附有相应的饲料营养价值表。  (二)营养需要的概念  1.营养供给量 是结合生产组织的人为供应量, 它实质上是以高额为基础,能保 证群体大多数家畜需要的营养物质都能满足。它加有安全系数,所以仍有些浪费。  2.营养需要 系指畜禽最低营养需要量,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平均需要量, 未加安 全系数。生产单位可根据自己的饲料情况和畜群种类体况加以适当调整,安排满足 需要量。  (三)定额饲养与饲养定额  1.定额饲养 和饲养标准差不多, 它是根据饲养标准和猪群具体情况来确定各类 猪群每日所需(食)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即根据饲养标准来定额故有的称为“ 标准饲养”。  2.饲养定额 系指把已确定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需要量定到某一具体的猪 群身上,即饲养定额。  (四)饲养标准的作用 科学饲养标准的提出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正确运用,是迅 速提高我国养猪生产和经济、合理利用饲料的依据,是保证生产、提高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是科学技术用于实践的具体化,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合 理的饲养标准是实际饲养工作的技术标准,它由国家的主管部门颁布。对生产具 有指导作用,是指导猪群饲养的重要依据,它能促进实际饲养工作的标准化和科学 化。饲养标准的用处主要是作为核计日粮(配合日粮、检查日粮)及产品质量检验 的依据。通过核计日粮这个基本环节,对饲料生产计划、饲养计划的拟制和审核 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计划生产和组织生产以及发展配合饲料生产,提高配合饲料产品 质量的依据。无数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证明,饲养标准对于提高饲料利用效 率和 提高生产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国外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  美国NRC、英国ARC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是世界上影响最 大的两个猪饲养标准, 被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或借鉴。在理解、应用或学习这两个标准时,必须全面了解它们的制定原则、制定方法、指标的选择、数据的确定等 内容。现以生长肥育猪的 能量蛋白质需要来说明它们的特点。  (一)美国NRC猪的营养需要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下设猪营养分会,由 6 名 专家组成,专门负责猪营养需要的制定修订。1994 年发表第一版《猪的营养需要》,只有11页内容。以后又进行7次修订,1988年发表了第九 版NRC猪的营养需要。该 标准的基本特点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该标准是以玉米一豆饼型日粮,猪自由采食为基础制订的。  第二,推荐量是在广泛评鉴全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确定的。  第三,推荐量是最低需要量,不含“安全系数”,因而应用时的供给量随具体条件 而异,通常高于推荐量。  第四,除有效磷和有效尼克酸需要量外,其余养分均为日粮的总需要量。  第五,尽管阉猪、公猪、母猪等不同性别猪对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存在差异,该 标准仍采用同一推荐量。  第六,第九版提出了理想蛋白质概念和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最佳平衡比例,各阶段猪 的氨基酸均按此比例推算其需要量。第八版没有正式提出理想蛋白质概念,各阶段需要量按20~35kg阶段需要量进行推算。  1.能量 采用消化能(DE)体系,同时列出代谢能(MF)需要量。 DE转化为ME效率一般为96%,随日粮蛋白质水平(CP)增加,按下列方程降低,ME/DE=96-0.202CP%。  第八版(1979年)实际采用的ME/DE是仔猪高,肥育猪低, 与上式相矛盾,第九版(1988年)改变了这一做法,反映了ME/DE随CP增加而下降,但并不严格符合上式 (表6一2)。  考 虑到补偿生长机制和能量采食量不依赖日粮的能量浓度。MRC 第九版改变了第八 版的前高后低的能量浓度推荐量的趋势。而在各阶段采用相对恒定的推荐数 量。第九版能量单位仍采用热价单位千卡(kcal)、兆卡(Mcal)的能量体系。为了便于比较,现将1979与1988年NRC生长肥育猪蛋白质和能量 需要量列于表6-2及表6-3。  表6-3NRCI979-1988年两版生长肥育猪蛋白质和ME/DE需要的比较虽然NRC(1988)也 提出了生长肥育猪的维持能量需要量, 以及能量用于贮积蛋白 质和贮积脂肪的效率,但没有具体说明需要量与这些析因数据的关系。看来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依据 是试验数据而不是析因计算。  2.粗蛋白质、氨基酸 NRC第八版没有明确提出“理想蛋白质”概念,但实际上已 接受了其原理。它假定无论猪的 年龄或体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均与蛋白质需要量保持恒定比例。因此,先试验确定各阶段蛋白质需要量以及20~35kg各氨基酸量, 然后根据 20~35kg需要量推算其他阶段氨基酸需要量。方法是用各阶段蛋白质需要量与20~35kg阶段CP量的相对比例乘以该阶段各氨基酸需要量(表6- 4)。  表6-4 NRc(i979)生长肥育猪氨基酸需要且推算法  体重阶段(kg) 1~5 5~10 10~20 20~35 35~60 60~90  CP需要量(%) 27 20 18 16 14 13  相对比例 27/16 20/16 18/16 16/16 14/16 13/16  氨基酸需要量(%)  精氨酸 0.34 0.25 0.23 0 .20 0.18 0.16  组氨酸 0.30 0.23 0.20 0.18 0.16 0.15  异亮氨酸 0.84 0.63 0.56 0 .50 0。44 0.41  亮氨酸 1.01 0.75 0.68 0.60 0. 52 0.48  赖氨酸 1.18 0.88 0.79 0 .70 0.61 0.57  (1.28) (0.95)  蛋十胱氨酸 0.76 0.56 0.51 0.45 0.40 0.30  苯丙+酪氨酸 1.18 0.88 0.79 0 .70 0.61 0.57  苏氨酸 0.76 0.56 0.51 0 .45 0.3 9 0.30  色氨酸 0.20 0.15 0.13 0.12 0.11 0.10  及(音)氨酸 0.84 0.63 0.56 0 .50 0.44 0.41  括 号数字为实际推荐量表6-4数据除了1~5和5~10kg两阶段的赖氨酸低于实际推荐量外,其余数据与推荐 量完全吻合。而这两阶段赖氨酸实际推荐量高于 推算值8%, 是因为推算值低于试验研究结果。 表6.5 NRC(i988)理想蛋白质基酸模式第九版明确使用了“理想蛋白质”术语,规定了以色氨酸为 基准的其他必需氨基酸 的最适比例,该比例是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参考猪体组织和母乳及ARC(1981 )氨基酸模式而确定的(表6-5)。任何氨基酸的 需要均是按比例推算的,如1~ 5kg色氨酸需要量为0.2%,则赖氨酸为0.2X7=1.4%,苏氨酸为0.2X4=0.8%, 异亮氨酸为 0.2X3.8+0.76%,10~20kg色氨酸需要量为0.14%,则蛋+胱氨酸需要量为0 .14X3.4=0.48%,异亮氨酸为0.14X3. 8=0.53%,其余阶段和其他氨基酸类推。  NRC第九版没有20~25kg,35~60kg,60~100kg阶段,而代之以20~ 50kg , 50 ~ 100kg阶段。各阶段之间除赖氨酸、精氨酸外,  其他氨基酸仍保持相对恒定比例。 赖氨酸需要规律是猪体重越小,相对比例就越高(表6-6), 与此有拮抗作用的精氨酸也呈同样规律。结合氨基酸之间平衡模式,只要知道某一阶段任何一种氨基酸 需要量即可推算出任何阶段任何氨基酸的需要量。  表6. 6 NRC(1988 )各阶段蛋白质氨基酸需要相对比例(二)英国ARC猪的营养需要量 在英国, 由政府出版猪的营养需要可追溯到 1921 年,当 时以政府公报形式出版了。《家畜日粮》第一版。而《猪的营养需要>>专著直到1967年才正式出版,即ARC第一版《猪的营养需要》。 1974年ARC建立了工作委 员会(Working Party),共有19名专家,  专司评鉴的推荐猪的营养需要量的职责。 1981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猪的营养需要》第二版,此版一直沿用至今。  与NRC 比较,ARC的主要特点是:它强调养猪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只说明单个分的 具体需要量时,则具有明显的缺陷。为此,必须弄清为什么需要该养分及影响需要 的因素。因此,该标准是在广泛评鉴全世界研究报告基础上,将研究结果进行析因 分析和总结,并以析因法总结为主要依据,结合本国情况,详细阐述各养分需要 量及其影响因素。  1.能量  (1)ARC首先评述了适宜的能量体系所必备的条件,以及为什么对猪使用 DE体系。 ARC同时列出ME。ME/DE系数采用96%。此数值是以谷实类为主,含CP16%的日粮 测出的。ME/DE受日粮CP含量的明显影响,方程式有:  ME/DE=1.012-0.00019CP(g/kg)  ME/DE=0.997-0.000189CP(g/kg)  (2)综述了不同品种、性别、 年龄和体重的猪的生长过程中体成分的变化,作为 析因测定的基础。  (3)详细记述了析因测定能量需要量的方法。能量需要划分为维持需要、 脂肪沉 积和蛋白质沉积三个组分,在此基础上估测了不同能量摄入量对生长和组织贮积的影响,反过来用析因法预测一定能量摄入时的生长成绩。  (4)综述了试验研究中能量摄入量的变化对日增重和脂肪贮积的影响, 并比较析 因预测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基本吻合。  (5)总结了生长猪在自由采食情况下,DE摄入量或需要量,得到下列二方程:  A.DE(MJ/天)=4Ⅹ维持需要  5~90kg猪MEm=0.719W0.63(MJ/天)  或 MEm=0.458W0.63(MJ/天)  式中:MEm——维持代谢能需要量;  W——猪的自然体重。  按ME/DE=0.96计,猪的消化能需要量为:  DE(MJ/天)=0.719/0.96X4W0.63=3W0.63  或  DE(MJ/天)=0.458/0.96X4W0.75=1.9W0.75  B.DE(MJ/天)=55(1-e-0.0204w)  根据A、B两种方程推算出生长猪各阶段DE需要量并与NRC(1988)比较如表6-7 。  从6-7表中可知,三个方程基本一致,与NRC(1988)推荐量也吻合。对于体重很大 和很小的猪,B方程略低于A的两个方程。  ARC(1981)没有给生长肥育猪具体的能量需要量, 因为准确的需要量除维持外, 还取决于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量。但它给出了维持需要(见上)和能量用 于沉积蛋白质和脂肪的效率(沉积1kg蛋白质需43.9MJ ME,1kg脂肪需53.5MJME),生产者可 根据实际。  表6-7 生长猪DE需要量推算值(MJ/天) (6)在影响因素中重点阐述了环境温度对能量需要的影响。环境温度(T)低于临  界温度(Tc)时,热损失的增加量(H")与体重(W)呈线性关系。  H"=1.31(W十95)(Tc一T)(MJ/天)  据此可计算任何低温环境下热损失的增加量,相应即为能量需要的增加量。  (二)蛋白质氨基酸 ARC生长猪分为0~3周,3~8周,15~50kg,50~90kg四个阶 段。  有两个阶段用粗蛋白质表示,后两个阶段用理想蛋白(IP)表示。  蛋白质需要量的析因估计如下: R=0L/a1十PG/a2  式中:R——理想蛋白总需要量  OL一一不可避免的蛋白质损失量,即维持需要量  PG——组织蛋白质沉积量  a1、a2一一日粮蛋白用于满足OL和PG的利用率通过引用、分析和评鉴大量研究资料,得出维持和组织蛋白质沉积需要的具体函数。 OL=0.15gN/kg0.75或0.15X6.25=9.4gCP/kg0.75  a1=104%则0L=9.4/1.04=0.90g IP/kg0.75  即维持蛋白需要量为0.90g理想蛋白质/kg0.75α2与IP摄入量(I)呈指数函数关系  α2=1.09e-0.0351  由此,在特定的蛋白质沉积量(g/kg0.75)下,日粮IP需要量(g/kg0.75),即:  I=0.90+PG/1.09e-0.0351  由此式可计算一定IP摄入量的蛋白质沉积量,或一定蛋白质沉积量下的IP需要量。对于氨基酸,ARC在详细综述15~50kg阶段各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基 础上, 结合猪 体组织和母乳氨基酸组成,提出了理想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平衡比例(g/ kg蛋白质),并用于其他阶段。  赖氨酸70,蛋+肤氨酸35,苏氨酸42,色氨酸10,异亮氨酸38,亮氨酸70, 组氨酸23,苯丙十酪氨酸67,缬氨酸49,其他594。“其他”为 非必需氨基酸NX6.25。ARC没有提出精氨酸需要。它认为精氨酸为半必需氨基酸, 体内合成量至少可满足 2/3的需要,只要日粮蛋白质和其他必需氨 基酸得到满足,精氨酸也容易满足。ARC各种氨基酸需要量均按上述比例推算而得。 方法是先用析因法结合试验数据确 定各阶段蛋白质需要量,然后按理想蛋 白质组成计算氨基酸需要量,如 15 ~50kg 猪理想蛋白质(IP)需要量为12g/MJDE, 则赖氨酸需要量为 12gIPX 70g 赖 / 1000GIP =0.84g/MJDE,苏氮酸为12g/IPX42g苏/1000IP=0.50g/MJ DE, 其余 类推。  各阶段之间氨基酸比例与蛋白质的比例相同(表6一8)。  表6-8 ARC蛋白质氨基酸需要量的阶段比例  (以50~90kg需要量为1.00)  15-50Kg 50~90(kg)  氨基酸 1.40 1 .00  蛋白质 1.40 1 .00  比 较ARC(1981)与NRC(1988)的氨基酸推荐量可发现,ARC 的推荐量大大高于NRC同阶段推荐量,某些氨基酸可高到2倍。这种巨大差异主要 原因是两套标准确 定推荐量的方法不同,ARC主要靠析因推算,而NRC则主要靠试验数据。此外,也与两国的饲养体制、饲粮类型、胴体质量要求的差异有 关。  三、中国猪的饲养标准  解放前我国曾沿用德国Kellner(凯尔纳)饲养标准和美国Morrison (莫礼逊)的饲养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原苏联饲养标准,对我国影响较 大,在我国流行很广。 70年代初又用美国NRC的“营养需要”。 因此长期以来没有我国国家自己的饲养标准。1958年以后,虽有个别单位制订了猪、 马、奶牛的饲养标准,便这些标准仅在 一些单位使用,都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公布。1978年我国把制订畜禽饲养标准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组织全国 的科技力量参加,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研究; 与之相配合的是从1979年起全国举行一年一度全国动物营养讲习班,翌年成立全国动物营养研究会,开展了饲养 标准及营养饲养科学的学术讨论,促进营养饲养科学 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制订。  我国肉脂型猪饲养标准的制订,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提出饲养标准草案,1978~1980年拟订试行标准,1980~1982年开展大规模试验研究 工作,课题主攻重点是能量与蛋白质两项。综合1980年与1983年两次修订工作,经过几年努力,1982年制订了我国《南方猪的饲养标准》,1983年 正式制订了我国《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 与此前后,一些省也相应地制订了自己省的“猪的饲养标准”。由于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发展,猪肉市场发生了 很大变化, 人们对瘦肉有更多要求, 因此原 科研协作组从1983年起接着又承担了“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标准”制订的攻关任务,工作的重点放在瘦肉型 的20~90kg商品猪上。课题主攻方向主要是抓蛋白质水 平与赖氨酸,并开始了微量元素锌与硒需要量的研究;三年共进行了19批试验,用猪1400多头 (二元和三元杂交猪各半),其中90kg猪屠宰403头, 中间试验进行了 19批试验, 用猪1400多头(二元和三元杂交猪各半),其中90kg猪屠 宰403头,中 间试验16批次,用猪10740头,三年共撰写专题综述与科研报告约100篇。1985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87年由国家标准局正式 颁布。现就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标准 (1985年)与肉脂型猪饲养标准(1985年)中的生长肥育猪标准的内容列表6-9。  由表6-9看出:①肉脂型猪(1983年)在20kg体重以后分成三级:20~35kg 、 35 ~60kg、60~90kg,瘦肉型猎标准(1985 年)分成两级:20~60kg、60~90kg;②日增重由1983年标准的500g、600g、650g上调为550g与700g ; ③粗蛋白质水 平,1983年标准为16%~14%~13%,1985年标准改为16%~14 %; ④赖氨酸水平,1983年标准为0.64%~0.56% ~0.52%,1985年标准上调为0.75%~0.63%;⑤苏氨酸水平,1983年标准为0.41~0.36~0.34%,1985年标准上调为 0.45%与0.38%; ⑥1983年标准中无精氨酸,1985年增加精氨酸指标。⑦矿物元素,1985年标准锌与硒,较1983年标准有较大提高, 1983年标准锌含量为55~46~37mg,1985年标准上调到110mg及90mg;硒含量1983年标准为 0.15~0.15~0. 10mg , 1985年上调为0 .30mg和0.28mg。此外,铁、钙、磷水平均有所上调。  四、饲养标准的性质和应用  (一)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与相对合理性 动物的饲养标准是以营养科学的 理论为基础,以生产实践的结果为依据,它的各项指标及数值都是从大量的科学 试验得来,而已经过广泛的中间试验和生产实践的验证,查阅和依据了国内外大量的 科学文献。所以动物的饲养标准是近代营养、饲养科学技术发展的总结和生产 实践经验的总结的总结,即两个总结的总结。它既反应了营养需要科学性的一面,又有 切合实际的一面,是理论结合实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中国 近几年采用自己制订的猪饲养标准, 经过中间试验和小批量生产检验。 采用饲养标准 11667头猪比未采用的10101头猪,平均饲养期缩短25天 (125 :150), 每头猪的 日增重提高19.9%(560 :467g),瘦肉率提高21.7%(56 :46%), 饲料利用效率提高 22.7%(0.27:0.22),平均每头出栏商品猪纯收益增加5.44元。由此可见,饲养标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生产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 用。然而由 于实际生产条件的复杂和多种多样,饲养标准的正确应用和动物的营养需要,又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动物种类、品种类型、年龄、性别、生理状 态、生产水、 生产目的、地区、气候、饲料条件、饲养方式、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等,所以饲养标准的科学性是相对于生产上的盲目性而言,它本身具有一定局 限性,它规定的 需要量数值不可能太细、太具体,反映的是群体的平均数,因而就具有概括性。由于饲养标准是在一定的科学发展水平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 制订要受营养、 饲养科学发展水平的约束。因为营养饲养科学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和技术尚须人们去深入认识和掌握,现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与营养需要测定的原 理和方法还有弱点, 因此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故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二)饲养标准的普遍性、地域性与特殊性 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是一定历 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反映,是当时(时期)当地(国家)科学技术发水 平的反映。由于同类动物种质特性的稳衡性,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生产条件的 改善,在一定时期内是渐进的和连续性的,因此不同时期饲养标准之间基本原 理和不少指标有许多共同之处,前后各版次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由 于世界各国制订饲养标准都依据共同的营养、饲养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手 段,所以饲养标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有许多共同之点,一个国家的饲养标准往往被另 一些国家所采用,或作为借鉴用以制订自己国家的饲养标准,所以饲养标 准又具有 普遍性。  表6一10中国(1985)和美国(i988 )现行猪的饲养标准一些主要揩标比较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生产体系、管理条件、生产目标、 饲料资 源、 动物 种类、环境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各国的饲养标准有许多反映本国特点、适应本国国情的个性,所以饲养标准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特殊性。 以中国猪的饲 养标准为例,由于中国的猪种、饲料来源、生产条件、粮食供应、饲养制度、经营方式、劳力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等与发达国家不同,所以养猪生产不 能盲目追求高日 粮、高水平、高速度、高度机械化,而是在以本国植物性饲料日粮为主的条件下,引入瘦肉率高的外种公猪与本国地方良种母猪进行二元或三元杂 交,以其杂交后代 作为饲养对象,以达到既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较快日增重和较高瘦肉率的目的,从表6一10所列《中国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标 准》(1985 年)和《美 国猪的营养需要》(1988年)的一些主要指标异同的比较即可反映出这一问题。  (三)饲养标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任何饲养标准的产生,既是当时(时期)当地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又都来源于饲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新的实践,为畜牧生产实践服务,使畜牧生产者有了科学饲养的依据。  饲养标准的提出,一方面使饲料工业生产配合饲料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使畜牧工作 者饲养动物有据可依,因此在饲养实践中应力求按照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核计饲 粮,进行配合饲料的生产,提高配合饲料质量,坚持饲养标准的原则性;然而,畜牧业 生产的条件是非常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在使用饲 养标准时,又要掌握灵活性,但是灵活性不是随意性,因为饲养标准的灵活应用是以当代 营养饲养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以具体实践为根据的。所以使用时应根据生 产条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应用后的效果加以适当的调整,灵活地应用,不能生搬硬套,从而 使饲养标准更加切合当时当地以及某一动物具体的生产实际。  同时,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两个角度的营养需要,即生理代谢角度和实际生产角 度,例如从生理代谢角度看,猪对氨基酸需要,无所谓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 20种氨基酸统属需要之列,但从生产实际出发,则生长猪仅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甚至 只需要考虑其中3~4种限制性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并且 要考虑理想蛋白质,注意各种氨基酸的配比。

阴茎蛋白质植入术羊肠线?

这两种都是减低龟头敏感度的、有区别、蛋白线是一种高分子蛋白材料做成的,羊肠线是一种伤口缝合线、这种线用不着拆线7至10天伤口愈合后会无限制炼化掉。建议你不要在乎这两种线、这两种线都能达到减低龟头的敏感度,但是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你也可以在过性生活的时候戴上避孕套或者岔开你的注意力都可以减低龟头敏感度达到缩短性生活时间。针对患者来说,男科病病情严重就要及时对症救治,恰当用药,否则会致使男科病再次病发,除此之外,患者还需要有看重自身的饮食以及心理护理。羊肠线植入术是一种手术治疗早泄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早泄患者。羊肠线植入术的主要原理是对阴茎系带植入羊肠线来提高患者的感觉阈值、射精阈值,从而达到增强射精控制能力、延长性生活时间的目的。临床上已有相关研究与数据表明羊肠线植入术的治疗效果较好,男性的射精潜伏时间可能会相应延长,性生活满意度也可能会提高。但是由于这些研究与数据样本量较小,且缺乏长期观察,所以评价结果可能并不准确,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早泄患者。早泄患者如果需要进行羊肠线植入术,可以与专业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明确了解手术的并发症、风险后,再考虑是否实施手术。临床对于早泄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可遵医嘱口服盐酸达泊西汀片、氟西汀胶囊、舍曲林片等来延长射精时间,或者局部外用利多卡因凝胶、丁卡因胶浆等来降低阴茎的敏感度。

为什么标准蛋白质测定必须用凯氏定氮法?

事实上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很落后的蛋白质测定法,因为它测定的不是蛋白质或者氨基酸,而是N元素,只是因为食品中除了蛋白质一般没有其他含有N元素的物质,所以才可以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三聚氰胺事件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实际上在国外蛋白质分析都是用蛋白质分析仪做的,它检验的是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一般测定蛋白质含量时都用含氧量乘以6.25,这一数值是如何得来的?为什么?

是含氮量乘以6.25因为氨基酸的含氮量大多数为16%,蛋白质组成氨基酸,所以含氮量乘6.25约为蛋白质含量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各是什么

1、凯氏定氮法凯氏定氮法是由丹麦化学家凯道尔于1833年建立的,现已发展为常量、微量、平微量凯氏定氮法以及自动定氮仪法等,是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凯氏定氮法的理论基础是蛋白质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总质量的16%左右,因此,通过测定物质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质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假设测定物质中的氮全来自蛋白质),即: 蛋白质含量=含氮量/16%。2、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又称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吸收程度不同而对物质组成进行分析的方法。此法所用仪器为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发出的紫外光经光栅或棱镜分光后,分别通过样品溶液及参比溶液,再投射到光电倍增管上,经光电转换并放大后,由绘制的紫外吸收光谱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扩展资料: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意义:饮食蛋白质符合人的需要时,就能维持正常代谢,产生抗体,抵抗感染,有病也轻易恢复。相反,当蛋白质供应不足时,就会出现体重下降、贫血和传染病。伤口和骨折不易愈合;在严重缺乏,血浆蛋白减少和水肿可能发生。低蛋白质摄入和癌症之间也有联系。但是过多的蛋白质也会对肾脏造成压力。过量积聚的尿酸、氨和酮体所产生的食物蛋白代谢在体内可导致衰老;氨对身体也是有毒的,它不仅会突然增加肝脏的负担,还会增加胃肠道的负荷,导致肝、肾受累和消化不良。因此,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是适当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外吸收光谱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凯氏定氮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测定仪的工作原理

蛋白质测定仪(俗称定氮仪)以国际凯氏定氮法为依据,进行设计制造的,此仪器主机采用蒸气自动控制发生器,在液位稳压器的配合下,使蒸气在数十秒时间内平稳输出供蒸馏器使用。第一执行机关控制下的碱液流经蒸馏管进入定量消化管,使固定在酸液里的氨在碱性条件下挥发。第二执行机关控制下的蒸气对碱性条件的试样再进行蒸馏,使氨彻底挥发,挥发的氨被冷凝器冷凝下来,完全地被固定在硼酸之中,然后用标准酸对其滴定到终点,计算出氮的含量,再乘以换算蛋白质的系数得出蛋白质的含量。

蔗糖 蛋白质 脂肪在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对,

如何测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要具本步骤.原理和方法,知道的说下,谢谢

那得有专门的仪器。比如,测一下刚挤的牛奶里的蛋白含量是多少,用仪器一测就知道了。

饲料中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测定方法与原理

干物质就是100减去初水分的部分,称取200至300g左右的样品,120度烘10-15分钟,目的是杀死样品中得酶,然后迅速转移到60度烘箱中烘8-12小时,回潮24小时,称重。粗灰分:称取1.5g左右的样品至于空坩埚中,空坩埚称重,放到电炉子上灰化至无烟为止,然后放到550度的马弗炉中碳化3小时,放入干燥器中30分钟,称重。粗蛋白可以用凯氏定氮仪做粗脂肪:称取样品1.5g左右,用滤纸包好,放入烘箱中135度45分钟,取出放入干燥器中30分钟,称重。然后用脱脂的棉绳系好放入索氏提取器中,倒入乙醚,乙醚要没过虹吸管在多一点,水浴锅的温度要控制在65度,当乙醚呈线状回流时开始计时4小时,4小时结束后放入通风橱散醚,然后105度2小时,放入干燥器中30分钟,称重。做脂肪的全过程要点手套,手套不要接触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影响测定!粗脂肪=(第二次烘后-第一次烘后)/样品的质量,以上结果计算同理

蛋白质标签6xMyc有多少KD?

Myc标签序列为:Glu-Gln-Lys-Leu-Ile- Ser-Glu-Glu-Asp-Leu理论分子量为1.21KDa

由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原癌基因又称为“myc”基因。myc基因家族成员有3个:cell-myc(c-myc)、human-myc(N-myc)和myc-related-gene(L-myc)。它们具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人类c-myc原癌基因定位于8q24区,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第1外显子无编码序列,是转录控制区,只起调节作用。外显子2和3是转译区,编码包含43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9kD。外显子1,2,3共同编码分子量为65 kD的蛋白质,定位于核内,为核转录调节因子。该蛋白质位于N端143个氨基酸区域富含脯氨酸、谷氨酸残基,为转录激活区(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TAD);第320-328氨基酸处含有将胞质中合成的Myc蛋白质转运至核内的信息,为核定位区;位于C端355~439位氨基酸,包含有形成二聚体的特征性结构,为二聚体形成结构域:包括碱性结构域(B),螺旋一回转一螺旋结构域(HLH)及亮氨酸拉链区(LZP)。C-myc蛋白通常和细胞内其他蛋白质结合,其中最主要的是具有BHLHLZ结构的蛋白MAX。C-myc和MAX形成MYC-MAX异二聚体,在核内通过和具有CACGTG核心序列的靶基因结合,反式激活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c-myc作用。近年发现的具有类似结构的蛋白MAD1和MAD2(MXIL1)也能和MAX形成异二聚体,竞争MAX与MYC的结合,对MYC-MAX异二聚体具有拮抗作用,从而调节MYC的功能。

请问用Linux或Perl如何从蛋白质序列文件中取出存储在另一个文件中的10个蛋白质ID的Fasta格式序列

最好输入输出都有样例,贴出来。否则无法给出答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B.淀粉、油脂、蛋白质

A.乙烯中含碳碳双键,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其褪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其褪色,其褪色原理不相同,故A错误;B.蛋白质中还含N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而淀粉、油脂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均只生成CO2和H2O,故B错误;C.乙醇与反应后的溶液不分层,应反应后蒸馏,故C错误;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中H被-Cl取代,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中乙醇的-OH上的H被取代,均属于取代反应,故D正确;故选D.

用酒精消毒的原理是(  )A.使蛋白质溶解B.使蛋白质变性C.使蛋白质盐析D.使蛋白质水

酒精消毒是因为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观察选项,故选B.

蛋白质与聚糖分析的区别

聚糖不仅影响蛋白质折叠,稳定性和细胞内运输,而且作为糖蛋白的组分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黏附,细胞分化,免疫识别,细胞信号转导,微生物致病过程和肿瘤转移过程等。

生物蛋白质分子的作用的聚类主要是为了什么目的,,,,pathway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蛋白质功能预测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它的研究不仅可以直接阐明生命体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而且对生物制药,农业生物科技等应用领域同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聚类算法和蛋白质功能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适合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聚类算法和蛋白质功能预测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聚类算法,并将聚类结果结合蚁群算法双序列比对来进行蛋白质功能预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论文主要工作包括: 总结出当前蛋白质功能预测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本文从蛋白质序列,结构与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网络统计参数和网络拓扑结构,并系统分析了蛋白质功能预测研究现状。 以往,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结点之间的距离度量是需要通过基于网络的最短路径距离来重新定义,其计算代价高,这使得已有的基于欧几何距离的聚类算法不能直接运用到这种环境中。因此,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聚类算法。算法使用网络中的边和结点信息来缩减搜索空间,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距离计算。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对于真实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结点聚类是高效的。 提出了利用蚁群算法双序列比对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预测孤立蛋白质与聚类中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而预测孤立蛋白质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蛋白质功能预测中的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对蛋白质序列进行测试并与基于局部比较的滑动窗口序列比对算法相比,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生物中的pathway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些相关的基因或相关的蛋白质吗

原材料被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1转化为产物A,再被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2转化为产物B…以此类推这个过程叫做pathway,中断任何一环都无法继续

生物中的pathway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些相关的基因或相关的蛋白质吗?谢谢

传递途径

何谓盐析?分段盐析粗分蛋白质的原理是什么

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如:加浓(NH4)2SO4使蛋白质凝聚的过程;在乙酸的酯化反应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降低乙酸乙酯溶解度,使其分层现象更明显的过程.

盐析和蛋白质变性有什么不同

是生生世世是事实上

一般哪些盐用来盐析蛋白质?

硫酸铵

什么是蛋白质的盐析?

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对蛋白质稳定性好、溶解度大、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的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份性质而定。一方面,多数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温度高利于溶解,缩短提取时间。但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基于这一点考虑提取蛋白质和酶时一般采用低温(5度以下)操作。为了避免蛋白质提以过程中的降解,可加入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如二异丙基氟磷酸,碘乙酸等)。下面着重讨论提取液的pH值和盐浓度的选择。1、pH值蛋白质,酶是具有等电点的两性电解质,提取液的pH值应选择在偏离等电点两侧的pH范围内。用稀酸或稀碱提取时,应防止过酸或过碱而引起蛋白质可解离基团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蛋白质构象的不可逆变化,一般来说,碱性蛋白质用偏酸性的提取液提取,而酸性蛋白质用偏碱性的提取液。2、盐浓度稀浓度可促进蛋白质的溶,称为盐溶作用。同时稀盐溶液因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具有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的优点,因此在提取液中加入少量NaCl等中性盐,一般以0.15摩尔。升浓度为宜。缓冲液常采用0.02-0.05M磷酸盐和碳酸盐等渗盐溶液。

蛋白质盐析的原理

蛋白质的简介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盐析的原理 因为蛋白质是亲水性大分子,所以在水溶复液中有双电层结构,来保证分子的溶解度平衡并稳定存在。当加入盐时,盐会电离成离子态,离子的电性破坏了蛋白质的双电层结构,从而使其沉降,析出。加入浓酸和浓碱是不行的,苛性的环境将使蛋白质变性。

请问蛋白质的盐析是怎么一回事~?

科学实验室表明:盐析是向蛋白质溶液中假如高浓度的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蛋白质是分子胶体,会发生凝聚,加入电解质或加热都会使蛋白质沉淀。盐析就是加入电解质盐使蛋白质凝聚的过程。加水稀释后蛋白质又可以溶解。拓展资料原理:破坏了蛋白质在水中存在的两个因素(水化层和电荷),从而使蛋白质沉淀。将大量盐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如硫酸铵的SO4和NH4)有很强的水化力,可夺取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使之“失水”,于是蛋白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盐析时若溶液pH在蛋白质等电点则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用钨酸钠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什么 .

蛋白质表面有一层水膜将蛋白质分子彼此隔开,从而避免分子间发生凝聚沉淀,盐析的原理就是盐离子破坏了水膜,是蛋白质分子发生凝聚沉淀。

【高中化学】蛋白质可以盐析,蛋白质溶液是胶体,那么可以推论出胶体可以通过盐析来分离吗?

可以啊

蛋白质盐析

您好!肯定会,但极其微量,而且不光是金属离子会被沉淀下来,阴离子也会吸附在蛋白质表表面跟着蛋白质沉淀。盐析的原理是:在中性溶液中蛋白质依靠分子表面的静电相互排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稳定分散于水中,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之后,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会与蛋白质表面电荷抵消,蛋白质分子间的静电斥力就会减弱,蛋白质分子间距减小,相互结合,造成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溶液中多余的蛋白质就会沉降下来。另外蛋白质盐析通常指用饱和硫酸铵溶液做盐析液,很少用氯化钠之类的。希望可以帮到您!

蛋白质盐析的原理

蛋白质的简介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盐析的原理 因为蛋白质是亲水性大分子,所以在水溶复液中有双电层结构,来保证分子的溶解度平衡并稳定存在。当加入盐时,盐会电离成离子态,离子的电性破坏了蛋白质的双电层结构,从而使其沉降,析出。加入浓酸和浓碱是不行的,苛性的环境将使蛋白质变性。

卤水点豆腐是盐析还是聚沉?如果是聚沉,但是蛋白质胶粒不带电呀??解释

胶体的聚沉,胶体分三层,最中间是一个胶核,胶核吸附离子形成胶粒,胶粒吸附离子形成胶团(胶核外面那一层相对比较自由),胶粒是带点的,整个胶团是不带电的。如果你是中学生,了解聚沉考是够用了。

抗生素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生物合成是很多抗生素和某些毒素的作用靶点。抗生素是一类由某些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可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对宿主无毒性的抗生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动物和植物的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翻译的不同过程,达到抑菌的作用。此表显示了常用抗生素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原理。

很多抗生素的原理是抑制mRNA或tRNA与核糖体结合等等,从而抑制了蛋白质

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不是病毒的,也不是人类的合成,所以细菌才会死亡的。抗生素只能针对细菌引起的疾病治疗。

Trichoderma reesei的长醇依赖型蛋白质甘露糖基化

在T.reesei纤维素酶中,O-甘露糖基化频繁发生,Kruszewska等(1989)详细研究了其生物合成过程。真菌的O-甘露糖基化是一种独特现象,因为需要长醇磷酸盐(Dolichol Phosphate,DP)的参与,并且在内质网上启动(Herscovics et al.,1993;Tanner et al.,1987)。反应发生的顺序及参与的酶类列表于11.3。DPM合成酶是糖基化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还是肌醇锚定物生物合成所需要的一种重要酶,在T.reesei中过表达该酶编码基因dpm1,能够刺激酶活性并提高T.reesei蛋白分泌水平(Kruszewska et al.,1999),它催化甘露糖从GDP-Man转移到脂类受体(DP)的反应,此时即合成甘露糖磷酸长醇(manno-sylphosphodolichol,DPM)。在体外,第一个转移到丝氨酸或蛋氨酸残基的甘露糖,其供体为DPM,此时其构象发生反转(Tanner et al.,1987)。Pmt1基因是编码DPM::蛋白质O-甘露糖基转移酶的一个基因,Strahl-Bolsinger等(1993)已经克隆到该基因。基因敲除能够使体外甘露糖基转移酶活性全部丧失,用DPM作为供体,用一种肽作为受体,检测不到转移酶活性。在进行敲除菌株的活体检测时发现,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只下降了大约40%~50%。研究人员推测其中还有另外的转移酶参与,而这种转移酶在体外活性分析时不能被检测到。Lussier等(1995)曾经报道了一个pmt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DPM::蛋白质O-甘露糖基转移酶高度相似。图11.2 A.oryzae的β-半乳糖苷酶中N-连接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左,Nakao et al.,1987)及A.niger葡萄糖氧化酶中N-连接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中、右,Takegawa et al.,1991)带有破坏的pmt2基因的酵母,其O-甘露糖基化活性在体内和体外检测时都下降,与带有丧失功能的pmt1基因的突变体相似。pmt1/pmt2 基因都被破坏的菌株,生长严重受阻,但残存一部分O-甘露糖基化活性。研究人员由此推断还应该存在另外一种PMT蛋白质。第二个及随后的甘露糖直接从GDPMan转移(Tanner et al.,1987)。在S.cerevisiae SEC18突变体中,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移被阻断,经过对该突变体O-甘露糖基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认为第一个和第二个甘露糖残基是在内质网中被添加上的(Kuranda et al.,1991;Tanner et al.,1987)。后一种情况需要重新确认,因为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GDPMan能够转移到内质网腔中。O-连接的聚糖链的延长过程发生在高尔基体中(Hersco-vics et al.,1993)。在T.reesei中,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能够在体外试验中检测到(图11.3)(Krusze-wska et al.,1989):T.reesei QM9414的一个40000×g离心沉降的细胞膜组分能够将甘露糖残基从[14C]-GDP-Man转移到内源脂类和蛋白质分子上,两种反应都依赖于外源长醇磷酸酯的加入。这种结果与其他人的结论相符合,即T.reesei QM9414的细胞膜组分负责内源蛋白质受体的O-甘露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的体外动力学研究表明,甘露糖基-脂类的形成在前,糖基团向蛋白质的转移发生在后。这与甘露糖向蛋白质转移时需要脂类中间体作为媒介的看法一致,目前认为这种媒介是甘露糖基磷酸长醇酯(DPM)。利用冷冻GDP-Man进行脉冲跟踪试验,以及利用津枝霉素(Tsushimycin,一种特异性DPM-合成酶抑制剂)进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Elbein,1981),津枝霉素阻断了[U-14C]-甘露糖加入脂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脂类媒介为DPM,通过该媒介物质,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反应才能启动。图11.3 Trichoderma reesei中O-连接寡糖的体外生物合成注:第一个甘露糖残基由DolPMan提供,后续的甘露糖残基转移自GDPMan在体外,[U-14C]甘露糖自DPM转移到内源性膜蛋白。大约90%的转移到蛋白质的[U-14C]甘露糖,能够通过微碱性处理(β-消除)释放。TLC分析表明,释放的寡糖中含有O-型甘露单糖、甘露三糖和甘露四糖。Kruszewska等(1989)在利用乳糖生长的木霉中,发现DPM合成酶的活性提高了2.5倍。以上结果表明,在碳源代谢物解阻遏条件下(乳糖作为碳源),菌丝中的内源性糖基团转移速率高,而在阻遏条件下(葡萄糖作为碳源),菌丝中的内源性糖基团转移速率低。在测定体系中加入过量的冷冻GDP-Man,观察不到以上这种差异,说明碳源代谢物阻遏的菌丝中含有低浓度的DPM或者GDP-Man(Kruszewska,1991)。在T.reesei突变体中DPM合成酶的糖基化水平与母本菌株相似,但是蛋白的分泌水平能提高7倍。O-糖基化在蛋白分泌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Kubicek et al.,1987 b;Messner et al.,1988),在T.reesei中O-糖基化需要长醇磷酸作为甘露糖残基的载体。甘露糖转移酶将长醇磷酸甘露糖(DPM)产生的第一个甘露糖残基转运到丝氨酸或苏氨酸的OH基团上。缺失GDP-甘露糖或长醇磷酸能降低DPM的产量,限制N-糖基化和O-糖基化和肌醇锚定物合成。目前已经发现在T.reesei中有少量长醇(约6mg/kg)(Jung et al.,1973),但远远低于人类活体组织中长醇量(452mg/kg)(Chojnacki et al.,1988)。长醇是在甲羟戊酸途径中合成,具有一个饱和异戊二烯单位的长链聚戊烯醇。Cis-异戊烯转移酶(脱氢长醇二磷酸合成酶)(Cis-PT)是长醇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是肌醇合成途径的多萜醇分支的第一个酶。它能催化异戊烯二磷酸(IPP)结合到法尼西基二磷酸(FPP)上,使多萜醇链不断延伸(Adair et al.,1987;Daleo et al.,1977;Szkopijska et al.,1996)。酵母中Cis-PT的编码基因是rer2和srt1(Sato et al.,2001;Shenk et al.,2001)。Perlińska-Lenart等(2006b)将酵母中编码Cis-PT的基因rer2与来自曲霉的启动子gpdA相连,转化到 T.reesei QM9414中,经筛选培养基筛选,再经 Southern 验证,获得100余个突变体。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经检测发现其中两个稳定的突变体(ULJK09/04和ULJK21/04)中rer2的转录水平很高。与母本菌株相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ULJK21/04和ULJK09/04的多萜醇含量分别提高了50%,260%。令人吃惊的是在突变体中rer2p缺失了14~17个异戊二烯单元。这一发现说明T.reesei中存在相关调控机制,在长醇链达到一定长度后延伸终止,Cis-PT蛋白不具备此重要功能(Sato et al.,2001)。同时发现突变体中dpm1 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菌丝生长的早期阶段达到最高,提高了约220%,而在生长240h后明显下降。突变体ULJK09/04和ULJK21/04细胞膜中DPMS活性则分别提高了50%,55%。这说明:在T.reesei中过表达编码核苷酸转移酶基因mpg1会影响dpm1转录与DPMS活性。一方面,由于糖基化发生在蛋白分泌之前,提高糖基化效率有助于加速蛋白折叠,从而加快蛋白的分泌。酵母dpm1基因在T.reesei中过表达加快了糖基化,从而加剧了蛋白分泌(Kruszewska et al.,1999)。另一方面,尽管在T.reesei中过表达mpg1,导致核苷酸转移酶活性提高,分泌蛋白被过度糖基化,但是并未减少分泌蛋白的产量(Zakrzewska et al.,2003),而且还提高了dpm1基因的表达水平,DPMS活性提高了30%。在菌株培养过程中检测蛋白数量,发现突变体和母本菌株均在培养至216h时蛋白数量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但在蛋白糖基化水平上突变体和母本菌株之间差别十分明显,突变体分泌的蛋白O-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丰度是母本菌株的两倍。糖类在供试菌株培养过程中不断下降。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浓度最高峰出现时间晚于O-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培养144h后突变体中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浓度达到高峰,与突变体相比,母本菌株中的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浓度较低,随后所有菌株中的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开始下降。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Ecker et al.,2003)。说明O-糖基化阻挡了N-糖基化,O-糖基化比N-糖基化发生早。

蛋白质渗透原理是什么

  正确写法是蛋白质的透析,其原理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蛋白质的透析实验如下:  【蛋白质的透析】  一、目的  学习透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二、原理  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它不能透过透析膜而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透过。在分离提纯蛋白质的过程中,常利用透析的方法使蛋白质与其中夹杂的小分子物质分开。  三、器材  1、透析管或玻璃纸  2、烧杯  3、玻璃棒  4、电磁搅拌器  5、试管及试管架  四、试剂  1、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3 个除去卵黄的鸡卵蛋清与700mL 水及300mL 饱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用数层干纱布过滤。  2、10%硝酸溶液  3、1%硝酸银溶液  4、10%氢氧化钠溶液  5、1%硫酸铜溶液  五、操作  1、用蛋白质溶液作双缩脲反应。  2、向火棉胶制成的透析管中装人10~15mL 蛋白质溶液并放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或用玻璃纸装入蛋白质溶液后扎成袋形,系于一横放在烧杯的玻璃棒上)。  3、约1 小时后,自烧杯中取水1~2mL,加10%硝酸溶液数滴使成酸性,再加入1%硝酸银溶液1~2 滴,检查氯离子的存在。  4、从烧杯中另取1~2mL 水,做双缩脲反应,检查是否有蛋白质存在。  5、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并用电磁搅拌器不断搅动蒸馏水)以加速透析过程。数小时后从烧杯中的水中不能再检出氯离子。此时停止透析并检查透析袋内容物是否有蛋白质或氯离子存在(此时应观察到透析袋中球蛋白沉淀的出现,这是因为球蛋白不溶于纯水的缘故)。

希望能够详细解释蛋白质透析的原理,例如:透析袋两边的渗透压和浓度对透析结果的影响?谢谢

透析膜是半透膜,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它不能透过透析膜,而小分子物质(无机盐、单糖等)可以自由通过透析膜与周围的缓冲溶液进行溶质交换,进入到透析液中。在实验室分离纯化蛋白质的过程中,常利用透析的方法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 ……………………………………………………更多具体材料请参考:蛋白质透析 http://product.bio1000.com/100161/

血液透析的原理跟蛋白质的哪种性质有关?

血液透析的原理是跟蛋白质的胶体性质有关系,第一个蛋白质是不能透过半透膜的,蛋白质是相对稳定的。

蛋白质透析原理

透析一般是需要浓度差的,但是如果压力足够大就可以反方向进行(如反渗透)。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质的优点是什么啊?

Bradford法的突出优点是: (1)灵敏度高,据估计比Lowry法约高四倍,其最低蛋白质检测量可达1mg.这是因为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后产生的颜色变化很大,蛋白质-染料复合物有更高的消光系数,因而光吸收值随蛋白质浓度的变化比Lowry法要大的多. (2)测定快速、简便,只需加一种试剂.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只需要5分钟左右.由于染料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大约只要2分钟即可完成,其颜色可以在1小时内保持稳定,且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颜色的稳定性最好.因而完全不用像Lowry法那样费时和严格地控制时间. (3)干扰物质少.如干扰Lowry法的K 、Na 、Mg2 离子、Tris缓冲液、糖和蔗糖、甘油、巯基乙醇、EDTA等均不干扰此测定法.

双氧水使蛋白质变性后,加考马斯亮蓝测样品中蛋白含量会不会有影响

有影响 考马斯亮蓝测定蛋白质的原理:考马斯亮蓝G-250测定蛋白质含量属于染料结合法的一种。考马斯亮蓝G-250在游离态下呈红色,当它与蛋白质的疏水区结合后变为青色,前者最大光吸收在465nm,后者在595nm。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0~100μg/ml),蛋白质-色素结合物在595nm波长下的光吸收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当用双氧水作用蛋白质后,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疏水区的外漏,原来的水化膜被破坏,这样再加入考马斯亮蓝,他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增多,会使测定值偏大,不能正确测出蛋白质的浓度了。

考马斯亮兰R250液体,怎么配置测蛋白质浓度。

蛋白质染色液配制称取1g考马斯亮蓝R250,先用95%酒精溶解至100mL之后再用磷缓之类的缓冲液调浓度即可

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波长

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UV法,BCA法,考马斯亮蓝法等。1、UV法。这种方法是在280nm波长,直接测试蛋白。选择Warburg 公式,光度计可以直接显示出样品的浓度,或者是选择相应的换算方法,将吸光值转换为样品浓度。蛋白质测定过程非常简单,先测试空白液,然后直接测试蛋白 质。从而显得结果很不稳定。蛋白质直接定量方法,适合测试较纯净、成分相对单一的蛋白质。紫外直接定量法相对于比色法来说,速度快,操作简单;但是容易受 到平行物质的干扰,如DNA的干扰;另外敏感度低,要求蛋白的浓度较高。2、BCA法。原理BCA(bicinchonininc acid)与二价铜离子的硫酸铜等其他试剂组成的试剂混合一起即成为苹果绿,即 BCA 工作试剂。在碱性条件下,BCA 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将 Cu2+ 还原为 Cu+,工作试剂由原来的苹果绿色变为紫色复合物。562nm下其光吸收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BioVision的BCA蛋白检测试剂盒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并且耐去污剂(大于5%)的手段检测溶液中蛋白质浓度。3、考马斯亮蓝法。考马斯亮蓝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法测定蛋白质浓度,是利用蛋白质―染料结合的原理,定量测定微量蛋白浓度快速、灵敏的方法。这种蛋白质测定法具有超过其他几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因而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这一方法是也灵敏度最高的蛋白质测定法之一。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在酸性溶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使染料的最大吸收峰 (lmax) 的位置,由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也由棕黑色变为蓝色。通过测定595nm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可知与其结合蛋白质的量。研究发现,染料主要是与蛋白质中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相结合。

影响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因素有哪些

Bradford法的突出优点是:(1)灵敏度高,据估计比Lowry法约高四倍,其最低蛋白质检测量可达1mg。这是因为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后产生的颜色变化很大,蛋白质-染料复合物有更高的消光系数,因而光吸收值随蛋白质浓度的变化比Lowry法要大的多。(2)测定快速、简便,只需加一种试剂。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只需要5分钟左右。由于染料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大约只要2分钟即可完成,其颜色可以在1小时内保持稳定,且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颜色的稳定性最好。因而完全不用像Lowry法那样费时和严格地控制时间。(3)干扰物质少。如干扰Lowry法的K 、Na 、Mg2 离子、Tris缓冲液、糖和蔗糖、甘油、巯基乙醇、EDTA等均不干扰此测定法。此法的缺点是:(1)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Bradford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 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 g—球蛋白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这方面的偏差。(2)仍有一些物质干扰此法的测定,主要的干扰物质有:去污剂、 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1N的NaOH。(如同0.1N的酸干扰Lowary法一样)。(3)标准曲线也有轻微的非线性,因而不能用Beer定律进行计算,而只能用标准曲线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浓度。

双氧水使蛋白质变性后,加考马斯亮蓝测样品中蛋白含量会不会有影响

有影响考马斯亮蓝测定蛋白质的原理:考马斯亮蓝G-250测定蛋白质含量属于染料结合法的一种。考马斯亮蓝G-250在游离态下呈红色,当它与蛋白质的疏水区结合后变为青色,前者最大光吸收在465nm,后者在595nm。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0~100μg/ml),蛋白质-色素结合物在595nm波长下的光吸收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当用双氧水作用蛋白质后,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疏水区的外漏,原来的水化膜被破坏,这样再加入考马斯亮蓝,他与蛋白质的结合位点增多,会使测定值偏大,不能正确测出蛋白质的浓度了。

考马斯亮蓝G-250测定蛋白质含量应该注意什么/

一楼的 完全正确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