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3-08-23 16:48:53
共1条回复
慧慧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可能又足够的结合力。</ol>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ol>(二)反应环境条件

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相关推荐

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免疫过程很复杂简单的说不同个体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有特异性,作为标志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若果体外来物,没有特异的MHC,免疫系统就会把抗原呈递给特异性淋巴细胞,让其大量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表面的分子片断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抗体部分可以被T细胞、巨噬细胞识别,然后由他们让细胞凋亡,或是吞噬抗原。
2023-08-16 05:43:062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答案】: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反应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基和抗体分子表面的抗原结合部位之间结构的互补性,抗原抗体相互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可见反应。主要特点有:(1)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基和抗体分子的超变区决定的,抗原抗体之间的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2)抗原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键的可逆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抗体性质不发生改变。(3)抗原和抗体只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比例适宜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反应。(4)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能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紧密接触,增加分子间引力,促进分子聚合。
2023-08-16 05:43:291

试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二者的结合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除二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可能有足够的结合力。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特异性结合阶段,仅需时数秒至数分钟,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需时数分钟至数小时,此阶段抗原抗体在适当的电解质、PH、温度和补体等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聚集,出现凝集、沉淀、溶解和补体结合介导的溶细胞、溶菌等肉眼可见的反应。
2023-08-16 05:43:361

人体内抗体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样的

我们体内的抗体是一种有免疫作用的球蛋白,由免疫细胞分泌,可以与抗A原结合,是我们身体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免疫物质之一。那么人体是如何产生这种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的呢?当抗原突破了两道防线进入到我们的身体之后,很少数的抗体会和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直接结合;大部分的抗原不能被B细胞直接识别,而是进入体内之后被一种叫作抗原提呈细胞的细胞发现,经过加工将这种抗原的信息呈递给辅助T细胞(Th细胞),Th细胞被激活后将抗原信息提供给B细胞,:B细胞活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同时,一部分B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当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形成新的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我们身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IgM、IgG、IgA、IgE和IgD。其中IgM是免疫应答中最先分泌的抗体;IgG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它可以激活补体,中和毒素,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IgA主要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等的黏膜中,中和感染因子,它也是母乳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抗体;IgE可以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抗体就是IgE ; IgD的作用还没有进一步的证实,可能与B细胞的分化有关。由B细胞产生的抗体,对于我 们人体整个的免疫应答,都起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
2023-08-16 05:43:431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影响因素是哪些?

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以标记抗体检测标本中的抗原为例,按照简单的形式在试剂抗体过量的情况下进行: Ab*+Ag—Ab*Ag+Ab* 如在抗原抗体反应后Ab*Ag中的标记物“*”失去其特性,例如酶失去其活性,则不需要进行Ab*Ag与Ab*的分离,可以直接测定游离的Ab*量,从而间接推算出标本中的Ag含量,这种方法称为均相酶免疫测定。 均相酶免疫测定的测定对象为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主要用于药物测定。均相酶免疫测定的测定模式为竞争抑制法,酶标记的是待测抗原,检测试剂中尚有针对待测抗原的抗体和酶的底物。与抗体结合的酶就失去其活力,因此在反应中无需分离结合的酶与游离的酶即可进行测定。其反应过程与一般的生化测定无异,因此可直接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均相酶免疫测定主要有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和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两种。 异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酶免疫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为主要试剂进行检测的方法,是标记免疫技术的一种,1966年Nakene和Pierce利用酶使底物显色的作用而得到与荧光抗体技术相似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初,酶标抗体技术开始应用于免疫测定,其后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标记免疫技术飞速发展,应用不同标记物,根据不同原理、不同技术建立起来的检测方法层出不穷。 酶免疫测定(enzymeimmunoassay,EIA)是以酶作为标记物的免疫测定方法,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提高检测的敏感度。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酶免疫测定可分为均相(homogenous)和异相(heterogenous)两种类型。 相对于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异相酶免疫测定在医学检验应用更为广泛,其反应过程中需经过结合标记物和游离标记物的分离才能进行测定。分离的方法主要借助固相载体,即将一种反应物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当另一种反应物与之结合后,可通过洗涤、离心等方法令其与液相中的其他物质分离,此类反应亦称为固相酶免疫测定。Engvall和Perimann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建立这种方法,称之为ELISA。所谓的免疫吸附剂指的是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免疫活性物质ELISA在临床及科研中应用极为广泛,已成为固相酶免疫测定的代名词。 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 固相酶免疫测定主要是指ELISA,其基本原理是: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包被),并保持其免疫活性;用酶标记(另一种)抗原或抗体,保留其免疫活性和酶活性;在测定时,把待测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显色,故可根据颜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具有放大反应的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根据测定对象的不同,ELISA有多种反应类型。
2023-08-16 05:44:00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是什么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   1、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   2、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   3、杂种骨髓瘤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2023-08-16 05:44:101

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1)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克隆选择学说,即一个克隆产生一种抗体。(2)将免疫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杂交瘤细胞,保持双方亲代细胞产生抗体与无限繁殖的特性。(3)利用代谢缺陷补救机制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经有限稀释法,并进行克隆化,然后大量培养增殖,制备所需的各种单克隆抗体。
2023-08-16 05:44:171

人源化抗体原理及常用方法有哪些?

人源化抗体主要指鼠源单克隆抗体以基因克隆及DNA重组技术改造,重新表达的抗体,其大部分氨基酸序列为人源序列取代,基本保留亲本鼠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又降低了其异源性,有利应用于人体。人源化抗体就是指抗体的恒定区部分(即CH和CL区)或抗体所有全部由人类抗体基因所编码。人源化抗体可以大大减少异源抗体对人类机体造成的免疫副反应。人源化抗体包括嵌合抗体、改型抗体和全人源化抗体等几类。①基于框架区同源性的CDR移植与回复突变非人源化抗体人源化的常用方法是互补决定区(CDR)移植,即非人源抗体的CDR区移植到人源抗体框架区上。通常,会选择与非人源抗体框架区同源性最高的人源抗体框架区作为CDR移植的受体。这种方法最主要问题是与特定靶标结合的亲和力会降低乃至丧失。将小鼠抗体的CDR环直接移植到人源抗体框架上在某些情况下不会影响抗体亲和力,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它会显著降低亲和力。鼠源抗体框架区的一些残基已被证明会影响CDR环的构象以及抗体的亲和力,我们称其为游标区残基。这些残基位于靠近CDR区的β折叠。因此,在选择所需的人源抗体框架区后,需要对这些残基进行回复突变,使其保留在人源化抗体中。除此之外,可变区外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也已被用于赋予人源化抗体新的特性。②基于胚系基因的CDR移植人类胚系基因可作为鼠源抗体人源化框架区的替代来源。与来源于IgG的框架区相比,胚系基因具有较少的克隆内体细胞超突变。因此,人们认为利用胚系框架的人源化抗体比IgG框架的人源化抗体表现出更低的免疫原性。尽管胚系基因的免疫原性可能较低,但事实上IgG的衍生框架有时更有利。复数研究反映,人源化抗体Fc区的变化会影响抗体活性与亲和力。如有研究证实,将鼠抗可变区融合到IgG恒定区构建的嵌合抗体对黄热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有效,而具有IgM恒定区的嵌合抗体则不然。③抗体表面重塑抗体表面重塑是非人源抗体人源化的另一种策略。表面重塑是指对非人源抗体的表面氨基酸残基进行抗体人源化改造。该策略的原则是确定鼠源抗体表面残基的位置,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抗体免疫原性的基础上,选用与人源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进行替换。通过这种方法人源化的抗体通常表现出稳定性和亲和力的变化很小。④基于CDR同源性的CDR移植以往的CDR移植通常会选择与非人源抗体框架区同源性最高的人源抗体框架区作为CDR移植的受体。Hwang及其同事首次设计了一种基于CDR区域同源性的抗体人源化新方法。该方法不使用框架区的同源性来选择人源化抗体框架,关键的鼠源残基也不进行回复突变。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被识别为外源物质的可能性。比起基于框架区同源性的CDR移植,通过该方法改造的抗体亲和力维持更好。⑤SDR移植通过CDR移植获得的人源化抗体仍可能在患者中引发免疫性抗独特型(anti-Id)反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抗V区免疫反应,可以通过仅将CDR序列中抗原结合活性所必需的特异性决定残基(SDR)移植到人源抗体框架区上来实现抗体人源化。SDR移植的方法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抗体人源化程度,并尽可能地减少了鼠源CDR中效应T细胞表位的数量,从而将抗体可变区潜在的免疫原性风险做到最小化。⑥其他抗体人源化方法定向筛选或链替换抗体库技术,是利用噬菌体展示的方法,将鼠源抗体重轻链V区结构域分别顺序或平行地替换为人源化的。该方法为人源化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体的免疫原性。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产生人源化抗体,即使是全人源抗体,也无法消除全部的免疫原性。目前义翘神州利用CDR置换技术及计算机辅助结构模拟设计可对鼠源单抗等进行人源化改造,保证人源化程度 >95%,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服务。更多详情可以参看:https://cn.sinobiological.com/services/antibody-humanization-service
2023-08-16 05:45:121

高中生物!制备单克隆抗体原理?

dgsg
2023-08-16 05:46:575

抗原抗体反应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4.1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4.2 抗原抗体结合力 5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5.1 特异性 5.2 按比例 5.3 可逆性 6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6.1 电解质 6.2 酸堿度 6.3 温度 7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 拼音 kàng yuán kàng tǐ fǎn yìng 2 英文参考 antigenantibodyreaction 3 概述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serologicreaction)。 4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中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4.1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如在pH7.4时,某蛋白质带负电荷,其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和阳离子,这样就形成了水化层,再加上电荷的相斥,就保证了蛋白质不会自行聚合而产生沉淀。 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1,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4.2 抗原抗体结合力 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并促进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 1.电荷引力(库伦引力或静电引力)这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例如,一方在赖氨酸离解层带阳离子化的氨基残基(-NH3+),另一方在天门冬氨酸电离后带有阴离子化的羧基(-COO-)时,即可产生静电引力,两者相互吸引,可促进结合。这种引力和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越接近,静电引力越强。反之,这种引力便很微弱。 2.范登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接近时发生的一种吸引力,实际上也是电荷引起的引力。由于抗原与抗体两个不同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而产生吸引力,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氢键是由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电负性大的原子如氮、氧等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当具有亲水基团(例如-OH,-NH2及-COOH)的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彼此接近时,可形成氢键桥梁,使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并更具有特异性,因为它需要有供氢体和受氢体才能实现氢键结合。 4.疏水作用抗原抗体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如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在水溶液中与水分子间不形成氢键。当抗原表位与抗体结合点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由于静电引力形成的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间的相互吸引而结合。这种疏水结合对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很重要的,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5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5.1 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与相应的外毒素结合,而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图91沉淀反应中没淀量与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 Ag:抗原;Ab:抗体 5.2 按比例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中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反应曲线(图91)。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反应最快,沉淀物形成最多,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 关于抗原抗体结合后如何形成聚合物,曾经有过不少解释。结合现代免疫学的成就呼电镜观察所见,仍可用Marrack(1934)提出的网格学说(latticetheory)加以说明。因为大多数抗体的巨大网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但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抗血清进行比较后,发现抗体可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R型抗体以家兔免疫血清为代表,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合适比例范围,只在抗原过量时,才易出现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均属此型。H型抗体以马免疫血清为代表,其抗原与抗体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抗原或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人和许多大动物的抗血清皆属H型。 5.3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遵循生物大分子热动力学反应原则,其反应式为: [AbAg]/[Ab].[Ag]k1/k2k 式中各反应项的单位以mol表示,k1表示反应速度常数,k2为逆反应速度常数,K是反应平衡时的速度常数。由上式可知,K值是反映抗原抗体间结合能力的指示,所以抗体亲和力通常以K值表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二是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高亲和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保持未结合前的结构、活性及特异性。在环境因素中,凡是减弱或消除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因素都会使逆向反应加快,复合物解离增加。如pH改变,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可破坏离子间电引力消失。对亲合力本身较弱的反应体系而言,仅增加离子强度即可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目的;增加温度可增加分子间的热动能,加速已结合的复合物的解离,但由于温度变化易致蛋白变性,所以实际工作中极少应用。改变pH和离子强度是最常用的促解离方法,免疫技术中的亲和层析就是以此为根据纯化抗原或抗体。 6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6.1 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由于氯化钠在水溶液中解离成Na+和C1-,可分别中和胶体粒子上的电荷,使胶体粒子的电势下降。当电势降至临界电势(12~15mV)以下时,则能促使抗原抗体复合物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可见的沉淀物或凝集物。 6.2 酸堿度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进行。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例如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时,即使无相应抗体存在,也会引起颗粒性抗原非特异性的凝集,造成假阳性反应。 6.3 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但若温度高于56℃时,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在40℃时,结合速度慢,但结合牢固,更易于观察。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例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7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2023-08-16 05:49:101

详细阐述机体是如何维护抗原抗体特异性的?(为了保持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机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抗体是一种可以被细胞识别,的一种物质,他的表面有一种结构,可以被细胞识别。
2023-08-16 05:49:472

双抗体夹心法原理

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如下:原理:双抗体夹心法适用于测定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但不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加入待检样品,保温孵育。样品中的特异性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加酶标抗体保温孵育。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加底物反应。双抗体夹心法的优缺点:优点:高特异性,使用的捕获抗体与检测抗体都是检测特异性的;适用于复杂样品,抗原不需要进行纯化即可用于检测;灵活性更大,灵敏度更高,可采用直接法也可采用间接法。缺点:检测物需要拥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抗原表位或多个相同的重复表位;不适用于检测小分子物质。双抗体夹心法简介:双抗体夹心法,是将含有已知抗体的抗血清吸附在微量滴定板上的小孔里,洗涤一次;加待测抗原,如两者是特异的,则发生结合,再加入与待测抗原呈特异反应的酶联抗体,使一单位的抗原同时结合两单位的抗体形成“夹心”;最后加入该酶的底物,根据产生的有色酶解产物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待测抗原的含量。
2023-08-16 05:50:391

免疫学中竞争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抗原与抗体间)

1、把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2、把抗原或抗体与某一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扩展资料:在抗原和抗体概念确立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等问题产生了兴趣
2023-08-16 05:52:144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如何针对没见过的病原体产生抗体的?

#关注新冠肺炎,宣传相关知识# 免疫系统的“疫”字就可以表明人类对此认识是从瘟疫开始的,随着医学不断进步,人们对免疫系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功能概括起来有3方面, 一是识别、清除外来微生物,二是识别、清除内在叛乱分子,如癌细胞,三是清除衰老的细胞或其它有害物质。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构成。 免疫器官组织,比如骨髓、脾脏、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比如T 细胞、B 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比如免疫球蛋白(抗体)等。 免疫细胞由骨髓、胸腺产生,成熟之后就被安排到各个前沿关口、阵地,比如淋巴结,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脾脏,这些地方也是免疫系统与“异己分子”、包括外来微生物大战的地方!人体器官所有的粘膜面积加起来大概有400平方米。 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多以粘膜为突破口,免疫系统布置在各个关口、阵地的NK细胞、巨噬细胞首先对病毒进行围攻、歼灭!这是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反应速度快,但作用力要弱一些,同病原微生物作战的过程中也会释放狼烟信号! 接到求救信号之后,免疫系统的精锐部队要冲上去,首先是T细胞,分成三队,一队留守,一队投入战斗,还有一队去和B细胞汇合!干什么去呢?制造大量的 抗体 ,一种蛋白质,抗体与抗原(病原体)结合使抗原瘫痪,免疫系统取得胜利! 抗体产生是被动、获得性免疫,多在病原微生物入侵4-5天后形成,也是注射疫苗想要的结果!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医患家特约回答:交大丫丫博士) 人类免疫力包括与生俱来的“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的“适应性免疫”(即我们常说的免疫力)。从另一个角度,人体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我们经常说的“产生抗体”是指适应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人体对于新的病原体或者“抗原”产生抗体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病原体进入人体以后,被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bone而得名)等摄取并处理成蛋白肽的“碎片”,这个碎片被提交给T淋巴细胞(来源于胸腺Thymus而得名),T淋巴细胞被激活以后,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抗体。 免疫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辨识抗原“是我”还是“非我”,如果它认为这个抗原“非我”,便会被激活产生抗体(体液免疫)以及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从没见过的病原体”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那么,我们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种类的抗体吗?一方面,免疫细胞在辨别外来抗原的时候,并不需要一个个去辨认全部氨基酸,而是辨认特定位置的氨基酸,即特定的序列组合或者结构组合便可引起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对某种病毒有抗体之后,对它的近亲病毒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 从某种程度上,并不需要“无穷无尽”种类的抗体。另一方面,我们的抗体产生能力和6号染色体的人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相关。这个区段的基因,是人体基因组中最具有多态性、表达最为复杂的。HLA基因及其表达决定了不同的人对于病原体的抗体产生能力(抵抗力)及疾病反应性不同。因此即便是从没见过的病原体,我们也能够产生数量和功能因人而异的抗体。HLA还是最可靠的人类遗传标记,在亲子鉴定和法医学中得到重要应用。不久前南京警方破获28年前的刑事案件,如果说利用Y染色体能够确定疑犯家族的话,结合HLA基因便可以万无一失地确定嫌疑人。 抗体定义: 是一种由浆细胞(B细胞)分泌,能特异性识别特定外来物的Y型蛋白。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两条轻链 两条重链 抗体如何发挥功能 1、针对进入正常细胞的病原体 细菌 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成为靶细胞),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 2、针对游离在细胞外的病毒 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毒素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抗体特点: 特异性:每一种抗体特异性识别某一种或一类抗原 多样性:人体内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抗体 人体为什么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抗体: 利根川近因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被授予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利根川进未解释抗体多样性产生原因前,免疫学家们为抗体起源分成两大派系。其一的种系理论认为制造抗体的基因来自于遗传密码的一部分(每种抗体有专一基因负责);而另一派系体细胞突变理论认为抗体基因自身重新组合编码而衍生出新的抗体。(一小部分基因能够产生众多变体)。 利根川进通过演示一个DNA分子的突变和重组或重新排列,证明了“体细胞突变”理论。此过程可制造出多达100亿种抗体,利根川进发现突变的基因片段是由一条条貌似非活跃或未编码的DNA带隔开的,这些DNA带被称为基因内区。他还发现这些基因内区中包含着一种基因控制成分,名为强化因子。抗原出现可以促进强化因子发挥作用促进抗体基因编码产生抗体。 据人们统计自然界病毒和细菌大约有10万种,而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基因有1亿一种排列组合。也就是说几乎自然界任何一种病毒在人体内都有对应的抗体。 发展至今关于回答抗体多样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 1、 编码抗体基因本身具有多样性(原始原因) 2、 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根本原因) 3、 轻链重链的随机组合 4、 不准确的连接、核苷酸插入 5、 体细胞高频突变 如果把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独立的国家的话,那免疫系统就是我们的军警系统,不仅可以作为军队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病原生物,还能作为警察识别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免疫系统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防御外敌入侵,保持机体的 健康 状态。没有免疫系统,我们的身体就会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外来攻击。 免疫系统遍布全身,涉及许多类型的细胞、器官、蛋白质和组织。这个巨大的细胞和组织网络一直在寻找入侵者,一旦发现敌人就会发起复杂的攻击。免疫系统是智能的,可以区分我们自身的组织与外来组织,可以识别正常的细胞与死亡和有缺陷的细胞。 当免疫系统遇到病原体,例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即产生免疫反应。那么免疫系统如此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首先,我们介绍免疫系统的哨兵:白细胞 白细胞在血管和淋巴管中进行循环,不断巡逻并寻找病原体;当他们找到目标时,就开始繁殖并将信号发送到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也就是喊人),募集免疫杀伤细胞进行灭敌。 有兵就需要兵营,为免疫系统持续产生、培训新的兵力。在体内储存白细胞的部位称为淋巴器官,其中包括: 大本营:骨髓——骨骼的中心,产生白细胞、红细胞。 训练营:胸腺——肺部和颈部下方的腺体,T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 战场:淋巴结——遍布全身的小腺体,由淋巴管连接。 屠杀场:脾脏——位于腹部的左上方,过滤血液的器官。
2023-08-16 05:54:471

基因工程中的抗原与抗体杂交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属于分子水平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杂交原理来检验产物的有无。例如,抗虫棉体内的抗虫基因产生了毒蛋白,利用已有的棉铃虫的毒蛋白的抗体来检验抗虫棉体内是否产生了毒蛋白,如果产生了,则,抗体遇到抗原是会发生凝集反应明白了没
2023-08-16 05:56:011

抗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抗体的发现 4 抗体的理化性质 5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6 抗体的制备 6.1 多克隆抗体 6.2 单克隆抗体 6.3 基因工程抗体 附: * 抗体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kàng tǐ 2 英文参考 antibody 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物质 *** 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antibody,Ab)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而每一种浆细胞克隆可以产生一种特异的抗体分子,所以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分子的混合物,它们的化学结构是不均一的,而且含量很少,不易纯化,是抗体分子结构分析的困难。 3 抗体的发现 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应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经一定时期后用体外实验证明在其血清中存在一种能特异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组分称之为抗毒素,或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组分称之为凝集素。其后将血清中这种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组分称为抗体(antibody,Ab),而将能 *** 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之为抗原(antigen,Ag)。由此建立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890年德国学者Behuing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杆菌外毒的组分称为抗毒素,这是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这种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之为免疫血清。 4 抗体的理化性质 1.抗体是球蛋白 早在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就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他们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可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然后加入相应抗原吸收以除去抗体,将去除抗体的血清进行电泳图谱分析,发现丙种球蛋白(γG)组分明显减少,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内。 图21 兔血清电泳分离图 其后,经对不同免疫血清的电泳分析,超速离心分析和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发现大部分抗体活性存在于γ球蛋白内,但有小部分抗体活性可存在于β球蛋白内。它们的离心常数分别为7S和平共处9S,分子量分别为16万和万。因此它们分别被命名为7Sγ球蛋白分子(16万)19S,β2巨球蛋白分子(β2M,90万)和β2A球蛋白分子,所以从早期对抗体性质的研究证明抗体不是由均质性球蛋白组成,而是由异性球蛋白组成。 图22 不同类免疫球收白的电泳分离图 2.免疫球蛋白为了准确描述抗体蛋白的性质,在60年代初提出将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分子(immunoglobulin,lg)。γ球蛋白则必称为IgG,β2M称为IgM,而β2A称为IgA。其后又相继发现二类Ig分子,分别称为IgE和IgD。故在血清中现已发现有五类免疫球蛋白分子,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是各不相同的。 5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 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抗体分子与其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称为特异性结合。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中和白喉杆菌外毒素,而不能中各破伤风外毒素,反之亦然。 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分子可以与存在于血清中的补体分子相结合,并使之活化,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称之为抗体的补体结合现象,揭示了抗体分子与补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的第三种功能是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的实验中,如将免疫血清中加入中性粒细胞的悬液中,可增强对相应细胞的吞噬作用,称这种现象为抗体的调理作用。自此揭示了抗体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说明抗体分子这些生物学功能,必须进一步了解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 抗体的制备 为了研究抗体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与功能,以及应用抗体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都需要人工制备抗体。目前,根据制备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三类。 6.1 多克隆抗体 大多数抗原是由大分子蛋白质组成,但只是抗原上有限部位的特殊分子结构能与其相应抗体结合,称此部位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 一种天然抗原性物质(如细菌或其分泌的外毒素以及各种组织成分等)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而每一决定簇都可 *** 机体一种抗体形成细胞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在机体淋巴组织内可存在千百种抗体形成细胞(即B细胞),每种抗体形成细胞只识别其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当受抗原 *** 后可增殖分化为一种细胞群,这种由单一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体可称之为细胞克隆(clone)。同一克隆的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在理化性质、分子结构、遗传标记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均一性抗体,亦可称之为单克隆抗体。 在早期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是将一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由于抗原性物质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故可 *** 产生多种抗体形成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抗各种决定簇抗体分泌到血清或体液中,故在其血清中实际上是含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这种用体内免疫法所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克隆抗体,也是第一代抗体。由于这种抗体是不均一的,无论是对抗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或是临床应用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如何能获得均一性抗体成为关注的问题。 6.2 单克隆抗体 体内免疫法很难获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如能将所需要的抗体形成细胞选出并能在体外进行培养即可获得已知特异的单克隆抗体。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羊红细胞(sheep rue blood cell),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进行两种细胞融合,结果发现部分形成的杂交细胞既能继续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又能分泌抗SRBC抗体,称这种杂交细胞系为杂交瘤(hybridoma)。这种杂交瘤细胞既具有骨髓瘤细胞能大量无限生长繁殖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故称之为单克隆抗体。应用杂交瘤技术可获得几乎所有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只要这种抗原能引起小鼠的抗体应答。 这种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视为第二代抗体。 单克隆抗体由于纯度高、特异性强、可以提高各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单克隆抗体多为双价抗体,与抗原结合不易交联为大分子集团,故不易出现沉淀反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大促进了对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单克隆抗体亦可与核素、各种毒素(如白喉外毒素或篦麻毒素)或药物通过化学偶联或基因重组制备成导向药物(targetting drug)用于肿瘤的治疗,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法,有可能提高对肿瘤的疗效。 单克隆抗体亦可用于对各种免疫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这对免疫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分类及研究各种膜表面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6.3 基因工程抗体 自1975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单克隆体在医学中被广泛地应用于痢疾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绝大数单克隆抗体是鼠源的,临床重复给药时体内产生抗鼠抗体,使临床疗效减弱或消失。因此,临床应用理想的单克隆抗体应是人源的,但人人杂交瘤技术目前尚未突破,即使研制成功,也还存在人人杂交瘤体外传代不稳定,抗体亲合力低及产量不高等问题。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未能是研制基因工程抗体,(geically engineering antibody)以代替鼠源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 基因工程抗体兴起于80年代早期。这一技术是将对Ig基因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与DNA重组技术相结合,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甚至是人工全合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产生新型抗体,也称为第三代抗体。
2023-08-16 05:57:161

求双抗原夹心法的原理?为啥一个抗体可以跟两个抗原结合呢?

简单地说一下:固相抗原吸附载体 + 血清(抗体)+ 酶结合物(抗原) = 抗原*抗体*抗原复合物;抗原*抗体*抗原复合物 + 辣根过物氧化酶 《过氧化氢催化》 = 蓝色络合物。因为抗体多数是2价(Igm是5价),具有两个结合部位,所以可以结合2个抗原
2023-08-16 05:57:571

为什么要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使之人源化,改造的方法有哪些

以细胞融合为基础的鼠杂交瘤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大量获取高亲和性和强特异性地鼠单克隆抗体(McAb),它们在临床上有多方面的潜在应用。使用人源抗体或人源化抗体是克服HAMA反应的两种可能的方法。由于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人源抗体的基因不易得到,目前主要进行鼠McAb的人源化。鼠McAb的人源化,就是为克服鼠源McAb的免疫原性而将其进行改造,使之和人体内的抗体分子具有极其相似的轮廓(profile),从而逃避人免疫系统的识别,避免诱导HAMA反应。扩展资料: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使之人源化有两个基本原则,保持或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大大降低或基本消除抗体的免疫原性。人源化有多种方案,都必须遵循这两个原则,尤其不能丧失抗体特异结合的能力。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癌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与单一抗原决定簇结合的抗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克隆抗体
2023-08-16 05:58:081

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原理

这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的抗原结合区的空间构象来决定的。 而抗体抗原结合区的空间构象是由该区的氨基酸序列来决定。氨基酸的序列则由基因序列决定。产生抗体的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编码抗体高变区的序列发生随机的突变。如果突变产生的抗体正好能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所提呈的抗原结合,那这株B细胞就得以分化,分裂。这个过程叫做阳性筛选。 所以,所谓抗体的特异性,并不是针对抗原,而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空间构象。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抗体可以识别2个毫不相干的抗原。比如抗梅毒抗体,同时可以识别心磷脂。
2023-08-16 05:58:26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基本过程、意义及应用。

【答案】:单克隆抗体技术是1975年英国科学家将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是将能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和无限繁殖的肿瘤细胞,通过细胞融合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繁殖的细胞。过程如下:①将某抗原注入小鼠体内,从其脾脏获得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②用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诱导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③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从杂交瘤细胞中挑选产生某种抗体的细胞;④将选择细胞进行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活体培养基);⑤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用不纯的抗原分子制备特异性强、纯度高、均一性好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应用:①医学诊断;②抗原蛋白的提纯;③肿瘤的导向治疗和放射免疫显像技术。
2023-08-16 05:58:351

蛋白质变性后可与抗体结合吗?其结合原理是什么?

SDS-PAGE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部分改变,但不会全部改变
2023-08-16 05:58:483

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基本原理

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这种结合在体外也能发生,这种特性就是许多免疫检测方法的基础。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是非共价的,可逆的,其特性符合许多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但因为抗体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抗原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使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表现出复杂性。祝您愉快
2023-08-16 05:58:581

抗体消灭抗原的机理是?

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拖住抗原,帮助免疫细胞吞噬、清除抗原.抗原和抗体,是变态反应的重要环节,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抗体只是为了消灭一种抗原而生成的. 通俗地讲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异物就是抗原,是引起变态反应的关键诱发物质,将其处理使其无毒化或者将其消灭的物质就是抗体.一种抗体只对应一种抗原,它是为了专门消灭某种抗原而产生的. 抗原产生一个位点,抗体找到这个位点与之结合,消灭病菌.
2023-08-16 05:59:221

人-鼠嵌合抗体简介及基本原理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克服鼠源性单抗的异源性反应,人工改造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成为现实。1984年出现了嵌合重组抗体技术,1994年美国批准第一个嵌合抗体药物上市,至今嵌合抗体药物总数已有多个,包括Abciximab,Basiliximab,Pdtmximab,Cetuximab等。  基本概念   人-鼠嵌合抗体: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鼠源单抗的轻链、重链可变区插入含有人抗体恒定区的表达载体中,转化哺乳动物细胞进行表达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图1)。人-鼠嵌合抗体的人源化程度可达到70%,完整的保留了鼠源单抗的可变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亲本活性,人抗体恒定区的引入则大大降低了免疫原性。 图1:利妥昔单抗:人CD20特异的嵌合单克隆抗体。 IgG抗体分子由2个重链和2个通过二硫键连接的轻链组成。 基本原理   人鼠嵌合抗体基本原理是从分泌某种鼠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基因组中分离并鉴定出重排的功能性鼠VL(轻链可变区)和VH(重链可变区),经过基因重组分别与人的CL(轻链恒定区)和CH(重链恒定区)区基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拼接,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鼠/人轻重链基因表达载体,并转入适当的宿主细胞表达来制备特异性嵌合抗体(图2)。 图2, 人鼠嵌合抗体制备过程   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源化抗体,其优势在于,技术路线简单,易于操作;抗体完整性好,在体内滞留时间长;鼠源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都得到保留,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构建人鼠嵌合抗体主要包括:克隆鼠抗体可变区基因,钓取人抗体恒定区基因,拼接鼠抗体可变区基因与人抗体恒定区基因以及构建载体和宿主细胞。详细内容见文章《嵌合抗体的构建》   嵌合抗体的分类   嵌合抗体主要有三种类型:   1、嵌合IgG抗体   目前嵌合抗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嵌合IgG(Immunoglobulin G)抗体。其构建基本原理是从生产某种鼠源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得到目的抗体V区(variable region)基因,再与人类的C区(constant region)基因重组并克隆到合适载体中,然后转入受体细胞表达(如图1)。   在构建嵌合抗体时应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C片段。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人抗体C区与补体和Fc(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相互作用的能力以及引发细胞溶解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体内免疫系统中,抗体的Fc段和效应细胞相互作用,发挥特异的生物学功能。例如IgE(Immunoglobulin E)可介导炎症反应等,IgM活化补体的能力最强,IgG1的补体活化能力比IgG3强得多,且在ADCC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触发能力上也比IgG3强得多。在与Fc受体的结合能力上IgG1和IgG3最强,IgG4次之,而IgG2几乎检测不到。  2、嵌合Fab和F(ab")2抗体   嵌合Fab(antigen-binding fragment, Fab)和F(ab")2(具有两个抗原结合表位的片段)抗体的最大优势就是渗透力强。Fab嵌合抗体制备原理为:将功能性抗体L,H链的V区基因与人的轻链k和H链CH1进行重组,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在转入宿主细胞表达。不过对于大多数该类型的抗体来说,由于亲和力较低,分子量小,很容易被肾小球过滤而从血液中消失,因此大多数不适合单独使用于临床治疗。   为了改善效果,人们把Fab抗体改造成嵌合F(ab")2抗体,提高了其分子量,其药代动力学也有所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图3,嵌合Fab和F(ab")2抗体 结语   鼠单抗因为在体内可以引起HAMA(Human anti-mouse antibodies)反应,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对鼠源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研究者们便发现了人鼠嵌合抗体—这一最早诞生的基因工程抗体。其有显著的优势:保留亲本的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在体内有较长半衰期,易于操作等。但是嵌合抗体虽然可以部分解决异种蛋白的排斥问题,但由于其还含有鼠源V区,依然有可能会诱发HAMA反应,干扰抗体疗效,诱发超敏反应,在临床上其应用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们又相继改造出了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相信在相关技术的驱动下,单抗会更快更好的适用于临床,从而造福于人类。
2023-08-16 05:59:301

AsAb简介

目录 1 概述 2 抗 *** 抗体的产生 3 AsAb的别名 4 抗 *** 抗体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4.2 分类 4.3 抗 *** 抗体的测定原理 4.4 试剂 4.5 操作方法 4.6 正常值 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4.8 附注 5 抗 *** 抗体与女性不孕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抗 *** 抗体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抗 *** 抗体 已经自动替换为 AsAb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1954年医生们发现在不育男性血中存在一种“ *** 凝集素”,后来被人证实这就是AsAb。经过大量临床测定,发现在5-10%的不育男性的血液和精浆中确实存在 *** 凝集抗体和 *** 制动抗体。当把这种具有AsAb的血清和精浆与正常 *** 混合, *** 会发生头对头、尾对尾或混合凝集现象,或者在补体存在情况下,这种血清和精浆可以使游动的 *** 停止活动或者在原地颤抖。AsAb的浓度越高, *** 发生凝集和停止运动的现象越严重。 AsAb不仅可以存在于女性中,男性自身也可以产生对抗 *** 的抗体,特别是接受过输精管结扎的男性。据统计,输精管结扎或其他阻断术后,受术者人群中约有50%~60%的人是AsAb强阳性,这主要是由于手术炎症引起 *** 输送管道的阻塞,导致 *** 在体内死亡、分解并释放出一些特殊蛋白质,因而体内的免疫系统对之发生反应而产生出AsAb。男性体内一旦出现了AsAb就可导致 *** 生成功能障碍,抑制 *** 的顶体反应,降低 *** 与卵子透明带的结合能力进而引起受精障碍。实验表明少数AsAb还可以影响受精卵的分裂和着床。 另外,有些人AsAb的浓度不高,所以表面看 *** 凝集现象并不严重, *** 活动率也不低,可实际上在 *** 表面已包裹上一层AsAb,妨碍了 *** 与卵子的结合。对输精管结扎后的男性的研究也证实了AsAb可以引起不育。一些人结扎输精管后又想恢复生育,请外科医生重新吻合接通了输精管。其中一部分人虽然 *** 中重新出现了 *** ,但是仍没有恢复生育力。原来在某些输精管结扎后的男性产生了浓度高的AsAb。有人经动物试验发现在输精管结扎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附睾郁积症,附睾肿大甚至破裂。这可能是AsAb产生的原因。 男性可以产生AsAb,那么妇女是否也会产生呢? *** 对于妇女来说显然是一种异物。正常情况下妇女不会产生AsAb,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可能由于女性生殖道的炎症和损伤,在女性血清和宫颈粘液中也会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的存在会阻碍 *** 穿透宫颈粘液和受精。 如果在 *** 后取这些妇女的宫颈粘液来观察,会发现其中活动的 *** 数目低于正常数。一些学者对比了 *** 和未婚妇女体液中的AsAb存在情况,发现 *** 中的阳性率为73%,而未婚妇女中仅有20%。所以 *** 的怀孕可能性比其他妇女要低得多。 男性体内的血睾屏障可使 *** 与免疫系统隔离,但当此种屏障因疾病或创伤受损时, *** 或其可溶性膜抗原逸出,可导致机体产生抗 *** 自身抗体(抗 *** 抗体),从而抑制 *** 的活动与受精,造成男性不育。正常女性生殖道具有酶系统,能降解进入的 *** 抗原,但此种酶系统的缺陷可使 *** 抗原保持完整而 *** 同种抗 *** 抗体的产生。 人类 *** 抗原十分复杂,它包括附着于 *** 表面的“ *** 附着抗原”(实为多种精浆成分)和 *** 固有的细胞膜抗原,共约30余种,其中有些是 *** 特有的,有些则是非特异的。有些是与生育相关的,有些是与生育无关的。这些抗原均能诱发相应的抗体产生,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 *** 的运动障碍以及同种和自身 *** 免疫反应,导致不育。测定抗 *** 抗体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浅盘微量凝集法、伊红Y染色法、试管玻片凝集法、固相酶染色法、免疫珠法、免疫洗选法,ELISA法及免疫斑点法等。 总之,AsAb可以引起男女不育。特别是那些不明原因的不育夫妇应该查一查是否存在AsAb。 2 AsAb的产生 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亿万个各种不同的淋巴细胞所执行。被特殊抗原所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两种不同的免疫反应,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一旦异物侵入身体的某个部位,淋巴细胞就像亿万个武装起来的战士,立即调兵遣将,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在白细胞、巨噬细胞等配合下,直至消灭这些入侵之敌。然而免疫反应并不都对个体有利,有时可引起变态反应。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有分辨自身组织和异物的能力。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免疫识别功能发生错误判断,或者人体组织在某种外因诱发下发生某种改变,造成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使自身组织遭到损伤和破坏。这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免疫性肾病等。另外,人体有些组织由于某种屏障隔绝,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例如 *** 的抗原发生在个体发育后期,晚于免疫耐受期,所以 *** 特异抗原具有自动和同种免疫原性。并且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解剖学原因, *** 是与血循环系统隔绝的,从来没有与淋巴细胞相遇,所以不会发生免疫反应。一旦由于生殖道损伤或炎症,使它们相遇,则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AsAb。 3 AsAb的别名 抗 *** 抗体 4 AsAb的医学检查 AsAb检测试剂盒 4.1 检查名称 AsAb 4.2 分类 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测定 4.3 AsAb的测定原理 (1)试管玻片凝集试验:将 *** 悬液与被检血清于玻片上反应,镜检有无出现 *** 的凝集现象。 (2)免疫珠结合试验:采用包被羊抗人IgG、IgA和IgM的亲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珠(免疫珠),与待测标本或 *** 作用后,观察有无出现 *** 免疫珠凝集的混合集团,此法可用来检测 *** 表面的结合抗体,亦可检测血清(或宫颈黏液)中的AsAb。 (3)伊红Y染色法:被检血清与 *** 、补体温育,通过伊红染料染色观察死亡 *** 的百分率,以此来反映被检血清中抗 *** 抗体的存在。 (4)固相酶染色法:将 *** 涂片,滴上被检血清,分别加入酶标记二抗和酶底物,若待测标本中有抗 *** 抗体的存在,则 *** 呈现出棕黄色。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一般的ELISA间接法相同,应使用纯化的 *** 抗原包被固相载体。 4.4 试剂 同ELISA法、IFAT法。 4.5 操作方法 同ELISA法、IFAT法。 4.6 正常值 正常人血清抗 *** 抗体一般为阴性,即:①观察10个高倍镜视野(400×),出现凝集的视野<5(试管玻片凝集试验);②每个高倍视野见到的免疫珠黏附到活 *** 数<2个(免疫珠结合试验);③正常生育夫妇。死亡 *** 百分率≤9%(伊红Y染色法);④油镜观察, *** 不著色或著染极淡黄色(固相酶染色法);⑤待测标本与阴性对照血清吸光度(A)比值(P/N)<2.1(ELISA法)。 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AsAb的出现及滴度升高无论在男性或女性,均可导致不育,因此抗 *** 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不育症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2)抗 *** 抗体因采用检测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通常不育症患者血清中抗 *** 抗体检出率为20%~30%左右,而在梗阻性无精症病人,抗 *** 抗体阳性率则可高达60%。 (3)不育症患者血清与精浆中抗 *** 抗体的Ig种类有所不同,血清中通常以IgG、IgM类抗 *** 抗体为主;而精浆中则以IgG、IgA类抗 *** 抗体出现较多。 (4)抗 *** 抗体亦可出现于其他原因所致的输精管阻塞以及睾丸和附睾的损伤和炎症。鉴于抗 *** 抗体的异质性以及其中很多抗 *** 抗体针对的靶抗原与生育并不相关,因此,对抗 *** 抗体的阳性结果必须结合临床加以考虑。 4.8 附注 (1)某些女性生殖道的酶系统缺陷时不能降解进入的 *** 抗原,使进入的 *** 保持其抗原性, *** 女性产生AsAb,抗体在宫颈液中,导致 *** 凝集或制动,造成女性不孕。 (2)AsAb必须结合男性的 *** 量、 *** 数及 *** 活动功能的检查。女性还要检查月经周期、排除其他感染及器官病变,方可判断是否影响生育功能。 5 AsAb与女性不孕 研究发现15.18%的不孕妇女体内有AsAb的存在,正常情况下 *** 和胚胎对母体来说都是异物。因此每次性生活可能是一次免疫接种,但只有少数妇女产生AsAb,其原因是: (1)精浆中有一些免疫抑制因子,这些因子可抑制T、B细胞功能,这些因子可包裹在 *** 表面,使女性免疫系统对 *** 无法发生反应; (2)精浆中的酶能影响 *** 表面抗原表达; (3) *** 进入 *** 后其表面很快被一层母体蛋白包裹对 *** 有保护作用并有助于 *** 上行; (4)虽然一次有上千万的 *** 射出,但仅有少于5%的 *** 进入宫腔。 由于只有那些进入宫腔和腹腔的精于才有致敏淋巴细胞,因此这也大大的降低了使妇女发生免疫的机会,因此正常妇女很少产生AsAb。但是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妇女产生AsAb,并发展成为不孕症。例如女性在经期或有子宫内膜炎等疾病时发生 *** 增加 *** 及其抗原进入血液及 *** 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机会。如果 *** 进入肠道(如 *** )由于直肠部位粘膜较薄而易损伤,并且粘膜下部郎罕氏细胞较多,该细胞有类似于巨噬细胞的功能,进而易于将抗原转入体内。一旦女子形成AsAb,宫颈口即形成了一层屏障阻止精于的穿透。故 *** 与卵子无法接触故可引起女性不孕症。
2023-08-16 05:59:381

抗体检测的原理

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密切相关、互为调节的生理过程,对这两种免疫反应都有许多检测方法,但迄今为止,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以体液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应用最广泛。
2023-08-16 05:59:471

多克隆抗体制备实验注意事项有哪些?实验原理是什么?

为了准备多克隆抗体,一般会采用基于immunoglobulin gene库(IgG库)的技术。注意事项包括:1.在实验设计之前先定义好抗原,以便确保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确保IgG库中不存在杂散前体抗体;3.确保抗体制备步骤清洁和较为严格;4.确保培养基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以便获得正常表达的蛋白质;5.合理确定抗原和蛋白质浓度、抗原活性,和其他细节;6.确保抗原蛋白质表达量及其稳定性;7.调整培养基pH和抗原浓度等条件,以保证抗体的最佳表达。实验原理是通过抗原对抗体进行识别,使免疫反应的凝聚度增加,以达到识别敏感的微小物质的目的。
2023-08-16 06:00:311

为什么抗体能精准打击抗原(简单易懂就好了)?

抗体能精准打击抗原,简易懂就好了,你可以清纯打抗原里的。
2023-08-16 06:00:5011

elisa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述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elisa法的基本原理: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抗原。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免疫吸附剂) 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标记物)③酶作用的底物(显色剂)测量时,抗原(抗体)先结合在固相载体上,但仍保留其免疫活性,然后加一种抗体(抗原)与酶结合成的偶联物(标记物),此偶联物仍保留其原免疫活性与酶活性,当偶联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反应结合后,再加上酶的相应底物,即起催化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而呈颜色。其所生成的颜色深浅与欲测的抗原(抗体)含量成正比。 这种有色产物可用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也可以用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加以测定。其方法简单,方便迅速,特异性强。
2023-08-16 06:01:161

抗体的生产原理

抗体产生于体液免疫过程。首先是体外异物进入体内,穿过机体的前两层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就是皮肤、黏液,溶菌酶)。然后异物被巨噬细胞的吞噬,并且经巨噬细胞处理在表面暴露出抗原活性物质。经过巨噬细胞的呈递,B细胞与抗原接触并且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受到异物表面的抗原活性物质的刺激。B细胞开始大量增殖分化,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一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2023-08-16 06:01:372

抗体的生产原理

抗体产生于体液免疫过程。首先是体外异物进入体内,穿过机体的前两层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就是皮肤、黏液,溶菌酶)。然后异物被巨噬细胞的吞噬,并且经巨噬细胞处理在表面暴露出抗原活性物质。经过巨噬细胞的呈递,B细胞与抗原接触并且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受到异物表面的抗原活性物质的刺激。B细胞开始大量增殖分化,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一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2023-08-16 06:01:441

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免疫过程很复杂简单的说不同个体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有特异性,作为标志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若果体外来物,没有特异的MHC,免疫系统就会把抗原呈递给特异性淋巴细胞,让其大量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表面的分子片断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抗体部分可以被T细胞、巨噬细胞识别,然后由他们让细胞凋亡,或是吞噬抗原。
2023-08-16 06:01:521

人体内抗体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样的?

简单的说,就是B细胞里VDJ基因重排,然后在骨髓里要是被判定不会误伤自己人,就会被放到次级免疫器官里,如果会误伤,那就给次机会改正,再不改的,直接枪毙。 这样,出去的抗体不会误伤自己人,然后再接触抗原,B细胞成熟,抗体基因被AID酶给突变喽,然后亲和力提高的留下,降低的挂掉,周而复始的…… 这就是抗体的来源与进化过程。有了抗原才有抗体,抗体的更新也依赖于对抗原的接触。你体内现有的抗体并不再受你基因的调控而产生变化。请问你的基因要怎样才能在没你接触到新的抗原之前就自动变异来产生相对应的抗体呢? 父母,准确说是母体,在怀孕哺乳等时期会将自己的一部分抗体转到子代体内,以使其度过刚生产的一段时期。
2023-08-16 06:02:013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影响因素是哪些?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1.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2.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3.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必须紧密接触,才可能又足够的结合力。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1.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2.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二)反应环境条件 1.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2.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3.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023-08-16 06:02:321

名词解释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名次解释:单一的B细胞,能够分泌出相对高度均一且针对某个特定抗原表型的抗体,而且是人工培养的,是用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个结合在一块的。B细胞能够分泌出单一的特殊表型的单克隆抗体,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线增值状态,两个形成融合细胞就会形成不停分泌着抗体,不停的繁殖,最后形成单克隆抗体的大量产生。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发展:1、单克隆抗体原理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含遗传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该细胞的子孙,即克隆由许多个被激活B细胞的分裂增殖形成多克隆,并合成多种抗体。2、单克隆抗体的发展1975年,英国的科学家Kohler和Milstein合作将已适应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进行融合,发现形成的杂交细胞既能在体外无限增殖,又能持续的分泌特异性的抗体,通过克隆化的培养可获得纯的细胞可以产生单克隆抗体。因此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在单克隆技术出现之后,许多研究者发现了这一技术的前景,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该技术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单克隆技术已日臻完善,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许多领域。
2023-08-16 06:02:411

抗原和抗体杂交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百度百科中有
2023-08-16 06:03:162

高中生物!制备单克隆抗体原理

制备 原理  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 抗体 的 单 克隆 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 抗体 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 制备 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 单 克隆 抗体 。 首先取几只健康的老鼠,让它感染,然后从它的血液中提出效应淋巴细胞 然后用电击法让他们融合。 然后把这些细胞放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这就得到了相应的细胞 最后把这些细胞防在小老鼠体内。就可得到干扰素 单 克隆 抗体 这种细胞有效应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基因,所以即能分泌干扰素,又能无限繁殖。
2023-08-16 06:03:23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是什么

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2023-08-16 06:03:454

高中生物!制备单克隆抗体原理?要准确

胞膜的流动性,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就能综合它们的特点,大量增殖和产生单克隆抗体了,用灭活的病毒使用抗原处理过的B细胞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杂交
2023-08-16 06:03:553

单克隆抗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英文翻译 4 概述 4.1 免疫反应 4.2 抗体 5 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 6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7.1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7.1.1 细胞的选择与融合 7.1.2 选择培养基的应用 7.1.3 有限稀释与抗原特异性选择 7.2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 7.2.1 抗原提纯与动物免疫 7.2.2 骨髓瘤细胞及饲养细胞的制备 7.2.3 细胞融合 7.2.4 有限稀释法 7.2.5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冻存 7.2.6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8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8.1 1.诊断各类病原体 8.2 2.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 8.3 3.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8.4 4.机体微量成分的测定 9 单克隆抗体药品说明书 9.1 适应症 9.2 注意事项 附: * 单克隆抗体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dān kè lóng kàng tǐ 2 英文参考 monoclonal antibody 3 英文翻译 monoclonal antibody 4 概述 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是用人工方法使骨髓瘤细胞(纯系小鼠的腹水瘤型浆细胞)与已用抗原致敏并能分泌某种抗体的淋巴细胞(常用致敏动物的脾细胞,起作用的是其中的B细胞)融合而成的。用来使上述淋巴细胞致敏的抗原有人和动物的T细胞、B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各种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物质等。这种融合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能大量、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能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于一个B细胞克隆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产生相对应的抗体,所以一个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单个杂交瘤细胞,也只产生某种单一的抗体。采用适当方法把杂交瘤细胞分离出来,进行单个细胞培养,使之大量繁殖,则在该培养液中增殖而形成的细胞克隆,只产生完全均一的、单一特异性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若把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进行大量培养,或注入原系动物腹腔中,则杂交瘤仍以腹水型方式生长,在培养液或腹水中会含有大量单克隆抗体。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来的单克隆抗体纯度高、专一性强、效价高,使用时可免除不同细胞及微生物种或株间血清学上的交叉反应,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另外,在研究细胞表面标志、提纯可溶性抗原、进一步研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1 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是人类对疾病具有抵抗力的重要因素。当动物体受抗原 *** 后可产生抗体。抗体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决定簇,各种抗原分子具有很多抗原决定簇,因此,免疫动物所产生的抗体实为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用这种传统方法制备抗体效率低、产量有限,且动物抗体注入人体可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要把这些不同的抗体分开也极困难。 近年来,基于生物膜系统的研究和细胞工程的发展,单克隆抗体技术也随之出现,可谓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4.2 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每一个B淋巴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通过随机重排只产生识别一个抗原的抗原受体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重排后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 *** 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5 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 单克隆抗体是指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是用人工方法使骨髓瘤细胞(纯系小鼠的腹水瘤型浆细胞)与已用抗原致敏并能分泌某种抗体的淋巴细胞(常用致敏动物的脾细胞,起作用的是其中的B细胞)融合而成的。用来使上述淋巴细胞致敏的抗原有人和动物的T细胞、B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各种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物质等。这种融合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能大量、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能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于一个B细胞克隆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产生相对应的抗体,所以一个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单个杂交瘤细胞,也只产生某种单一的抗体。采用适当方法把杂交瘤细胞分离出来,进行单个细胞培养,使之大量繁殖,则在该培养液中增殖而形成的细胞克隆,只产生完全均一的、单一特异性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若把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进行大量培养,或注入原系动物腹腔中,则杂交瘤仍以腹水型方式生长,在培养液或腹水中会含有大量单克隆抗体。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来的单克隆抗体纯度高、专一性强、效价高,使用时可免除不同细胞及微生物种或株间血清学上的交叉反应,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另外,在研究细胞表面标志、提纯可溶性抗原、进一步研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6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其制备原理示意如下: 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 单克隆抗体是仅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对应于多克隆抗体/多株抗体——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 单克隆抗体由可以制造这种抗体的免疫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细胞产生的,这种融合细胞即具有瘤细胞不断分裂的能力,又具有免疫细胞能产生抗体的能力。融合后的杂交细胞(杂种瘤)可以产生大量相同的抗体。当其应用于医疗中时,在识别抗原中的显示的微小变化(如果有的话)有助于减小副作用。 1975年,瑞士科学家乔治·克勒和英国科学家凯撤·米尔斯坦,把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胞的特征,既有骨髓瘤细胞无限生长的能力,又有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因此,这种杂交瘤细胞就能在细胞培养中产生大量单一类型的高纯度抗体。这种抗体叫“单克隆抗体”。 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975年Kǒ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用细胞杂交技术使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起第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并成功地制得抗SRBC的单克隆抗体(monlclonalantibody,McAb)。迄今世界已研制成数以千计的McAb。 单克隆抗体的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所以一问世便受到欢迎和重视。在医学领域中,McAb在诊断疾病、判断预后、防治疾病以及疾病机制研究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两位发明者于198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7.1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细胞作小鼠骨髓瘤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抗体分泌功能和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选择原理后见),小鼠骨髓瘤细胞则可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分裂、增殖,即所谓永生性。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才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其原理从下列几个主要步骤阐明。 7.1.1 (一)细胞的选择与融合 建立杂交瘤技术的是制备对抗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细胞一方必须选择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来源于免疫动物的碑细胞。脾是B细胞聚集的重要场所,无论以何种免疫方式 *** ,脾内皆会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反应。融合细胞的另一方则是为了保持细胞融合后细胞的不断增殖,只有肿瘤细胞才具备这种特性。选择同一体系的细胞可增加融合的成功率。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所以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伴侣。目前常用的B细胞瘤株有:P3X63Ag8(KǒhlerandMilstein,1975),P3NSI/1Ag41(KǒhlerandMilstein,1976),X63Ag8.563(Kearneyetal,1979),Sp2/0Ag14(Schulmaal,1978)等,这些细胞株皆为HAT敏感细胞株。 使用细胞融合剂造成细胞膜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易于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最佳的融合效果应是最低程度的细胞损伤而又产生最高频率的融合。聚乙二醇(PEG1000~2000)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一般应用浓度为40%(W/V)。 7.1.2 (二)选择培养基的应用 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物理过程。在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混合细胞悬中,经融合后细胞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如融合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的脾细胞和脾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未融合的脾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以及细胞的多聚体形式等。正常的脾细胞在培养基中存活仅5~7天,无需特别筛选,细胞的多聚体形式也容易死去。而未融合的瘤细胞则需进行特别的筛选去除。 细胞DNA合成一般有两条途径。主途径是由糖和氨基酸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合成过程。另一辅助途径是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存在的情况下,经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的催化作用合成DNA。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中有三种关键成分: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甲蝶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所以取三者的字头称为HAT培养基。氨甲蝶呤是叶酸的拮抗剂,可阻断瘤细胞利用正常途径合成DNA,而融合所用的瘤细胞是经毒性培养基选出的HGPRT-细胞株,所以不能在该培养基中生长。只有融合细胞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性能,可在HAT培养基中长期存活与繁殖(图111)。 图111细胞融合与HAT选择示意图 7.1.3 (三)有限稀释与抗原特异性选择 在动物免疫中,应选用高纯度抗原。一种抗原往往有多个决定簇,一个动物体在受到抗原 *** 后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实质是众多B细胞群的抗体分泌。而针对目标抗原表位的B细胞只占极少部分。由于细胞融合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在已经融合的细胞中,有相当比例的无关细胞的融合体,需细筛选去除。筛选过程一般分为两步进行:一是融合细胞的抗体筛选,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特异性抗体筛选。将融合的细胞进行充分稀释,使分配到培养板的每一孔中的细胞数在0至数个细胞之间(30%的孔为0才能保证每个孔中是单个细胞),培养后取上清以ELISA法选出抗体高分泌性的细胞;这一过程常被习惯地称作克隆化。将这些阳性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应用特异性抗原包被的ELISA找出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阳性细胞株,增殖后进行冻存、体外培养或动物腹腔接种培养。 7.2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 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复杂而费时的工作,整个技术流程如图112。 7.2.1 (一)抗原提纯与动物免疫 对抗原的要求是纯度越高越好,尤其是初次免疫所用的抗原。如为细胞抗原,可取1×107个细胞作腹腔免疫。可溶性抗原需加完全福氏佐剂并经充分乳化,如为聚丙烯酰胺电泳纯化的抗原,可将抗原所在的电泳条带切下,研磨后直接用以动物免疫。 选择与所用骨髓瘤细胞同源的BALB/c健康小鼠,鼠龄在8~12周,雌雄不限。为避免小鼠反应而不佳或免疫过程中死亡,可同时免疫3~4只小鼠。 免疫过程和方法与多克隆抗血清制备基本相同,因动物、抗原形式、免疫途径不同而异,以获得高效价抗体为最终目的。免疫间隔一般2~3周。一般被免疫动物的血清抗体效价越高,融合后细胞产生高效价特异抗体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如抗体的浓度和亲和力)也与免疫过程中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和亲和力密切相关。末次免疫后3~4天,分离脾细胞融合。 7.2.2 (二)骨髓瘤细胞及饲养细胞的制备 选择瘤细胞株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待融合的B细胞同源。如待融合的是脾细胞,各种骨髓瘤细胞株均可应用,但应用最多的是Sp2/0细胞株。该细胞株生长及融合效率均佳,此外,该细胞株本身不分泌任何免疫球蛋白重链或轻链。细胞的最高生长刻度为9×105/ml,倍增时间通常为10~15h。融合细胞应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形态和活性佳的细胞(活性应大于95%)。骨髓瘤细胞株在融合前应先用含8氮鸟嘌呤的培养基作适应培养,在细胞融合的前一天用新鲜培养基调细胞浓度为2105/ml,次日一般即为对数生长期细胞。 图112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依赖适当的细胞密度,因而,在培养融合细胞或细胞克隆化培养时,还需加入其他饲养细胞(feedercell)。常用的饲养细胞为小鼠的腹腔细胞,制备方法为用冷冻果糖液注入小鼠腹腔,轻揉腹部数次,吸出后的液体中即含小鼠腹腔细胞,其中在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亦有用小鼠的脾细胞、大鼠或豚鼠的腹腔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的。 在制备饲养细胞时,切忌针头刺破动物的消化器官,否则所获细胞会有严重污染。饲养细胞调至1×105/ml,提前一天或当天置板孔中培养。 7.2.3 (三)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是杂交瘤技术的中心环节,基本步骤是将两种细胞混合后加入PEG使细胞彼此融合。其后吧培养液稀释PEG,消除PEG的作用。将融合后的细胞适当稀释,分置培养板孔中培养。融合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应特别注意。①细胞比例: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的比值可从1:2到1:10不等,常用1:4的比例。应保证两种细胞在融合前都具有较高活性。②反应时间:在两种细胞的混合细胞悬液中,第1min滴加4.5ml培养液;间隔2min滴加5ml培养液,尔后加培养液50ml。③培养液的成分:对融合细胞,良好的培养液尤其重要,其中的小牛血清、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均需严格配制。如融合效率降低,应随时核查培养基情况。 7.2.4 (四)有限稀释法 筛选阳性株一般选用的骨髓瘤细胞为HAT敏感细胞株,所以只有融合的细胞才能待续存活一周以上。融合细胞呈克隆生长,经有限稀释后(一般稀释至0.8个细胞/孔),按Poisson法计算,应有36%的孔为1个细胞/孔。细胞培养至覆盖0%~20%孔底时,吸取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抗体含量。首先依抗体的分泌情况筛选出高抗体分泌孔,将孔中细胞再行克隆化,尔后进行抗原特异的ELISA测定,选高分泌特异性细胞株扩大培养或冻存。 7.2.5 (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冻存 筛选出的阳性细胞株应及早进行抗体制备,因为融合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发生污染、染包体丢失和细胞死亡的机率增加。抗体制备有两种方法。一是增量培养法,即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在培养液中分离单克隆抗体。该法需用特殊的仪器设备,一般应用无血清培养基,以利于单克隆抗体的浓缩和纯化。最普遍采用的是小鼠腹腔接种法。选用BALB/c小鼠或其亲代小鼠,先用降植烷或液体石蜡行小鼠腹腔注射,一周后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到小鼠腹腔中去。通常在接种一周后即有明显的腹水产生,每只小鼠可收集5~10ml的腹水,有时甚至超过40ml。该法制备的腹水抗体含量高,每毫升可达数毫克甚至数十毫克水平。此外,腹水中的杂蛋白也较少,便于抗体的纯化。接种细胞的数量应适当,一般为5×105/鼠,可根据腹水生长情况适当增减。 选出的阳性细胞株应及早冻存。冻存的温度越低越好,冻存于液氮的细胞株活性仅有轻微的降低,而冻存在-70℃冰箱则活性改变较快。细胞不同于菌种,冻存过程中需格外小心。二甲亚砜(DMSO)是普遍应用的冻存保护剂。冻存细胞复苏后的活性多在50%~95%之间。如果低于50%,则说明冻存复苏过程有问题。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7.2.6 (六)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方法同多克隆抗体的纯化,腹水特异性抗体的浓度较抗血清中的多克隆抗体高,纯化效果好。按所要求的纯度不同采用相应的纯化方法。一般采用盐析、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达到纯化目的,也有采用较简单的酸沉淀方法。目前最有效的单克隆抗体纯化方法为亲和纯化法,多用葡萄球菌A蛋白或抗小鼠球蛋白抗体与载体(最常用Sepharose)交联,制备亲和层析柱将抗体结合后洗脱,回收率可达90%以上。蛋白可与IgG1、IgG2a、IgG2b和IgG3结合,同时还结合少量的IgM。洗脱液中的抗体浓度可用紫外光吸收法粗测,小鼠IgG单克隆抗体溶液在A280nm时,1.44(吸光单位)相当于1mg/ml。经低pH洗脱后在收集管内预置中和液或速加中和液对保持纯化抗体的活性至关重要。 8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把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或毒素结合起来,就成为威力强大的抗体“生物导弹”。把这种抗体“导弹”注射到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它就会发挥导弹样的作用,在患者体内追踪并附着于癌细胞上,然后与抗体结合的抗癌药物或毒素杀伤和破坏癌细胞,而且很少损伤正常组织细胞。这种抗体“导弹”具有高度选择性,对癌细胞命中率高,杀伤力强的优点,没有一般化学药物那样不分好坏细胞,格杀勿论的缺点。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应用抗体“导弹”治疗晚期肝癌病人,收到惊人效果。肝脏肿癌显著缩小,生存期延长,而且没有副作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是免疫学中的一次革命,打破了过去只能在身体内产生抗体的方法,而成功地在体外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产生抗体,同时繁殖快,可以产生在体内达不到的高滴度和高专一性的水平。它来自于每一个细胞,所以非常纯净。 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预防方面,与常规的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越性非常明显,可利用此特性制成“生物导弹”用来运送药物至病害部位,主要是癌细胞。 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中显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是亲和层析中重要的配体,是免疫组化中主要的抗体,是免疫检验中的新型试剂,是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作为医学检验试剂,单克隆抗体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大大提高,减少了可能的交叉反应,使试验结果可信度更大。单克隆抗体的均一性和生物活性单一性使抗原抗体反应结果便于质量控制,利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已有许多检验试剂盒用单抗制成,其主要用途如下: 8.1 1.诊断各类病原体 这是单克隆抗体应用最多的领域,已有大量的商品诊断试剂供选择。如用于诊断乙肝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各种微生物感染的试剂等。单克隆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尤其在鉴别菌种型及亚型、病毒的变异株以及寄生虫不同生活周期的抗原性等方面更具独特优势。 8.2 2.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 用于肿瘤的诊断、分型及定位。尽管目前尚未制备出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但对肿瘤相关抗原(例如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早已用于临床检验。 近年来,有人利用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分型,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也有帮助。用抗肿瘤单抗检查病理标本,可协助确定转移肿瘤的原发部位。以放射性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体内诊断,结合X线断层扫描技术,可对肿瘤的大小及其转移灶作出定位诊断。 8.3 3.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用于区分细胞亚群和细胞分化阶段。例如检测CD系列标志,有助于了解细胞的分化和T细胞亚群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多种疾病诊断具有参考意义。对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查在白血病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效果、预后判断等方面也有指导作用。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移植免疫学的重要内容,而应用单克隆抗体对HLA进行位点检查与配型可得到更可信的结果。 8.4 4.机体微量成分的测定 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技术,可对机体的多种微量成分进行测定,如诸多酶类、激素、维生素、药物等;对受检者健康状态判断、疾病检出、指导诊断和治疗均具有实际意义。 上述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属于鼠源性,作为体外诊断试剂是满意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如作为生物制剂应用于人体,则因是异性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从临床治疗及预防疾病的要求,希望制备出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目前虽然已有文献报道,通过人-鼠细胞杂交及人-人细胞杂交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对这些细胞株培养很不稳定,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往往呈选择性丢失,以致细胞株难以维持培养。因此制备人源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9 单克隆抗体药品说明书 9.1 适应症 单克隆抗体被认为对人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有很高的价值,能分辨正常细胞和恶性细胞的质量和数量。并能与肿瘤结合而达到治疗作用。 9.2 注意事项
2023-08-16 06:04:201

阐述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pH、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2023-08-16 06:04:281

抗原抗体反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4.1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4.2 抗原抗体结合力 5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5.1 特异性 5.2 按比例 5.3 可逆性 6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6.1 电解质 6.2 酸堿度 6.3 温度 7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 拼音 kàng yuán kàng tǐ fǎn yìng 2 英文参考 antigenantibodyreaction 3 概述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serologicreaction)。 4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中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4.1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这些残基在溶液中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如在pH7.4时,某蛋白质带负电荷,其周围出现极化的水分子和阳离子,这样就形成了水化层,再加上电荷的相斥,就保证了蛋白质不会自行聚合而产生沉淀。 抗原抗体的结合使电荷减少或消失,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如再加入电解质,如NaC1,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4.2 抗原抗体结合力 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并促进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 1.电荷引力(库伦引力或静电引力)这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例如,一方在赖氨酸离解层带阳离子化的氨基残基(-NH3+),另一方在天门冬氨酸电离后带有阴离子化的羧基(-COO-)时,即可产生静电引力,两者相互吸引,可促进结合。这种引力和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越接近,静电引力越强。反之,这种引力便很微弱。 2.范登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接近时发生的一种吸引力,实际上也是电荷引起的引力。由于抗原与抗体两个不同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而产生吸引力,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氢键是由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电负性大的原子如氮、氧等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当具有亲水基团(例如-OH,-NH2及-COOH)的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彼此接近时,可形成氢键桥梁,使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并更具有特异性,因为它需要有供氢体和受氢体才能实现氢键结合。 4.疏水作用抗原抗体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如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在水溶液中与水分子间不形成氢键。当抗原表位与抗体结合点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由于静电引力形成的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间的相互吸引而结合。这种疏水结合对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很重要的,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5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5.1 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与相应的外毒素结合,而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图91沉淀反应中没淀量与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 Ag:抗原;Ab:抗体 5.2 按比例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中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反应曲线(图91)。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反应最快,沉淀物形成最多,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 关于抗原抗体结合后如何形成聚合物,曾经有过不少解释。结合现代免疫学的成就呼电镜观察所见,仍可用Marrack(1934)提出的网格学说(latticetheory)加以说明。因为大多数抗体的巨大网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但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抗血清进行比较后,发现抗体可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R型抗体以家兔免疫血清为代表,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合适比例范围,只在抗原过量时,才易出现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均属此型。H型抗体以马免疫血清为代表,其抗原与抗体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抗原或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人和许多大动物的抗血清皆属H型。 5.3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遵循生物大分子热动力学反应原则,其反应式为: [AbAg]/[Ab].[Ag]k1/k2k 式中各反应项的单位以mol表示,k1表示反应速度常数,k2为逆反应速度常数,K是反应平衡时的速度常数。由上式可知,K值是反映抗原抗体间结合能力的指示,所以抗体亲和力通常以K值表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二是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高亲和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保持未结合前的结构、活性及特异性。在环境因素中,凡是减弱或消除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因素都会使逆向反应加快,复合物解离增加。如pH改变,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可破坏离子间电引力消失。对亲合力本身较弱的反应体系而言,仅增加离子强度即可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目的;增加温度可增加分子间的热动能,加速已结合的复合物的解离,但由于温度变化易致蛋白变性,所以实际工作中极少应用。改变pH和离子强度是最常用的促解离方法,免疫技术中的亲和层析就是以此为根据纯化抗原或抗体。 6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6.1 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由于氯化钠在水溶液中解离成Na+和C1-,可分别中和胶体粒子上的电荷,使胶体粒子的电势下降。当电势降至临界电势(12~15mV)以下时,则能促使抗原抗体复合物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可见的沉淀物或凝集物。 6.2 酸堿度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进行。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例如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时,即使无相应抗体存在,也会引起颗粒性抗原非特异性的凝集,造成假阳性反应。 6.3 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但若温度高于56℃时,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在40℃时,结合速度慢,但结合牢固,更易于观察。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例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而解离。 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7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2023-08-16 06:05:381

抗体消灭抗原的机理是?

抗体是特殊的蛋白质能识别抗原表面的一种叫抗原抗原决定簇的东东,然后两者相接触时,细胞会收到抗体的信息,溶酶体会破裂,然后释放出多种酶,然后细胞就会被分裂,最后被吞噬细胞处理掉
2023-08-16 06:05:473

什么叫单克隆抗体?

就是无性繁殖的克隆生物体
2023-08-16 06:05:586

二抗的原理

一抗二抗的原理就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二抗当然有种属特异性,其特异性是针对产生一抗的生物而言的。
2023-08-16 06:07:101

wb一抗二抗原理

WB一抗二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WB是Western Blotting的缩写,即蛋白印迹技术,可以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抗乙肝病毒的抗体。一抗是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二抗是指检测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抗体。一抗检测原理:将待测血清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使用特定的抗体与这个复合物结合,这个特定的抗体被标记上了一种检测信号,如荧光素或酶。如果待测血清中存在HBsAg的抗体,则会与这个特定的抗体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可以被检测信号识别出来。二抗检测原理:将待测血清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使用特定的抗体与这个复合物结合,这个特定的抗体被标记上了一种检测信号,如荧光素或酶。如果待测血清中存在HBsAb,则会与这个特定的抗体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可以被检测信号识别出来。通过检测一抗和二抗的结果,可以确定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免疫保护力。
2023-08-16 06:07:181

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

常规免疫方案: 一般初次基础免疫每只小鼠10~100微克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剂,注射于小鼠的颈背部皮下(多点)或腹腔内, 二次基础免疫取同量抗原+福氏不完全佐剂注射小鼠的颈背部皮下(多点)或腹腔内, 加强免疫取同量抗原不加佐剂静脉、腹腔注射或脾内注射。基础免疫最好同时免疫几只小鼠。 脾内免疫方案:时间短,抗原用量少(2~10微克可溶性抗原) 体外免疫方案:只需要0.5~5微克/ml脾细胞培养液。原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2023-08-16 06:07:343

单克隆抗体名词解释

单克隆抗体的解释为:单一的B细胞,能够分泌出相对高度均一且针对某个特定抗原表型的抗体,而且是人工培养的,是用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两个结合在一块的。B细胞能够分泌出单一的特殊表型的单克隆抗体,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线增值状态,两个形成融合细胞就会形成不停分泌着抗体,不停的繁殖,最后形成单克隆抗体的大量产生。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就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以及细胞核的全能性。目的是:获得大量具有特异性的抗体过程:先用抗原去处理供体,获取B淋巴细胞,再融合于供体的骨髓瘤细胞,(这样避免排斥反应,所以不采用其他供体的骨髓瘤细胞)。处理:为了促进融合,可以用PEG(聚乙二醇),灭火病毒(仙台病毒),或者物理刺激。结果就是获得了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也就是动物细胞克隆。大量繁殖,生产。骨髓瘤和B细胞融合在一块,两种细胞最后达成混合产生既不停的繁殖,又能够产生单克隆抗体,而且单克隆抗体都是单一的,均一化非常高,而且有固定、特定的表型,用单克隆抗体能够来固定来杀死一些病抗原,比如细菌、病毒、肿瘤,还有一些疫苗。
2023-08-16 06:07:431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的原理及操作流程是什么 具体怎么弄

HRP标记抗体的方法 酶与抗体交联的方法有许多种,根据酶的结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制备HRP结合物,可用戊二醛二步法和过碘酸钠法。尤以简易过碘酸钠法更为常用。 戊二醛二步法1. 原理 戊二醛为一种双功能试剂,通过其醛基分别与酶和免疫球蛋白上的氨基共价结合,形成酶-戊二醛-免疫球蛋白结合物。2. 标记步骤 (1) 称取HRP25mg溶于1.25%戊二醛溶液中,于室温静置过夜。 (2) 反应后的酶溶液经Sephadex G-25层析柱,用生理盐水洗脱。流速控制在1ml/1分钟,收集棕色流出液。如体积大于5ml,则以PEG浓缩至5ml。放置25ml小烧杯中,缓慢搅拌。 (3) 将待标记的抗体12.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搅拌下逐滴加入酶溶液中。 (4) 用1M PH9.5碳酸缓冲液0.25ml,继续搅拌3?小时。 (5) 加0.2M赖氨酸0.25ml,混匀后,置室温2小时。 (6) 在搅拌下逐滴加入等体积饱和硫酸铵,置4℃1小时。 (7) 3000rpm离心半小时,弃上清。沉淀物用半饱和硫酸铵洗二次,最后沉淀物溶于少量0.15M PH7.4的PBS中。 (8) 将上述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对0.15M PH7.4的PB缓冲盐水透析,去除铵离子后(用萘氏试剂检测),10,000rpm离心30分钟去除沉淀,上清液即为酶结合物,分装后,冰冻保存。3. 结果判定 (1) 定性及效价滴定: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同酶标记抗体(或抗免疫球蛋白抗体)作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或免疫电泳试验。然后用酶的底物使沉淀弧显色,可初步鉴定其活性。最后以直接ELISA法(或在正式实验系统里)对酶结合物进行滴定( 见本节 (三)工作浓度的选择)。 (2) 定量和克分子比值测定: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程1cm)。 酶量(mg/ml)=OD403nm×0.4 IgG量(mg/ml)=OD280nm-OD403nm×0.42)×0.94×0.62 酶量(mg/ml) IgG量(mg/ml) 酶量 克分子比值=———————— ÷ ——————— = ——— × 4 40,000 160,000 IgG量 (3) 本法标记步骤比较简单,重复性好。缺点是酶的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4%的酶与蛋白质结合。4. 试剂及器材 (1) 0.1M PH6.8磷酸缓冲盐水(PBS):取0.2M Na2HPO4 49ml, 0.2M NaH2PO4 51ml,NaCl1.8克,加蒸馏水至200ml。 (2) 1.25%戊二醛液:取25%戊二醛50ml与PH6.8的PBS1ml混合。 (3) 1M PH9.5碳酸盐缓冲液:取1M碳酸钠3ml与1M碳酸氢钠7ml混合。 (4) 0.2M赖氨酸溶液:称赖氨酸29.2mg溶于0.01M PH9.5碳酸缓冲液1ml中。 (5) 0.15M PH7.4 PBS及生理盐水。 (6) PH7.8饱和硫酸铵溶液及半饱和硫酸铵溶液。 (7) 萘氏试剂及聚乙二醇(PEG,MW2000)。 (8) 纯化的特异性抗体或抗Ig抗体。 (9) HRP(RZ>3.0)。 (10) Sephadex G-25层析柱(2cm×50cm)。 (11) 搅拌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12) 透析袋,大、小烧杯,试管,吸管等。
2023-08-16 06:08:101

简述禽流感HI抗体检测方法的用途和原理

(1)禽流感HI抗体检测方法的用途主要分两方面:a、应用标准病毒悬液测定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水平b、应用特异性的抗体鉴定新分离的病毒。(2)血凝原理因病毒而有所不同,流感病毒的血凝作用是病毒囊膜上的血凝素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糖蛋白相互吸附而发生的。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I)反应,也称为血凝抑制反应。
2023-08-16 06: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