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蛋白质的含量的原理?

2023-08-24 17:36:19
共1条回复
FinCloud
1紫外吸收光谱是基于物质的生色团和助色团的特性对紫外光谱的吸收,可用于物质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2参与蛋白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的R基团中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在紫外光区(220-300nm)显示特征的吸收谱带,最大光吸收(uf06cmax)分别为279、278、和259nm。由于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因此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测定蛋白质含量。
因此可以用标准曲线法在280nm测样品吸光度,求得蛋白含量。

相关推荐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原理是:1、光度法测定的条件: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时应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显色反应的条件和测定吸光度的条件。显色反应的条件有显色剂的用量,介质的酸度、显色时温度、显色时间及干扰物质的消除方法等。测量吸光度的条件包括入射光波长的选择、吸光度范围和参比溶液等。2、二氮杂菲-亚铁络合物:邻二氮杂菲是测定微量铁的一种较好的试剂。在ph=2~9的条件下fe2+离子与邻二氮杂菲生成稳定的橘红色络合物,此络合...
2023-08-18 00:54:573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利用的是朗伯—比耳定律。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成正比:A∝b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成正比的关系: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均匀、非散射的稀溶液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详解:1、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T=(I0-I)/I02、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A=abc。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 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 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3、由上式可知,当溶液层厚度b和吸光系数a固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0:55:19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法是光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的方法。扩展资料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以及相应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吸收系数是恒定的,且与入射光的强度、吸收池厚度及样品浓度无关。当已知某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后,可用同样条件将该供试品配成溶液,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由上式计算出供试品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对光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再测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0:55:35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原理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原理:是利用分子吸收紫外线所产生的光谱进行有机化合物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Dual-wavelength Spectrophotometry)在单位时间内有两条波长不同的单色光以一定的频率交替照射同一吸收池的溶液,然后经过检测器和电子控制系统,计算出这两个波长下吸收度的差值△A,与被测定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个方法称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关键是正确选择两波长,要求被测组分合适。在两波长处的QA足够大,而干扰组分G和背景在两波长应有相同的吸光度(DA =0)。为满足上述要求,一般是将a2选在待测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入:是选在干扰组分等吸收波长。此法可测定浑浊样品,也可测定吸收光谱相互重叠的混合物样品,也是当杂质使主峰产生肩峰时测定主峰物质的较好定量方法。类型1)利用棱镜来分光(光的折射率依赖于波长);2)利用衍射现象来分光;3)利用法布里-珀罗标准具来分光;4)利用迈克尔逊干涉+傅立叶变换的傅立叶分光:将一束光分成两束,分别用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反射,使其进行干涉,干涉光强度与可动反射镜的微位移相关,可将干涉光强度表示成微位移量的函数,然后再用傅立叶变换得到光束光谱分布。要得到高分辨率,则需要使得反射镜的微位移量很大,这在微光机电系统中是一种难题。可动反射镜如果装在SI线性载物台上,则可以产生大位移,但是移动过程中会有振摆,因而带有噪声,从而降低了精度;或者使用梳状电极执行器,这种执行器的缺点是移动距离太小,得不到高分辨率,虽然它的移动比较平滑。5)利用光散射的分光;
2023-08-18 00:55:491

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

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收光谱关于波长的微分系数对波长的函数图。因为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导数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如同紫外吸收光谱吸收度(A)对波长的函数图类似,是吸收光谱关于波长的微分系数对波长的函数图,所以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收光谱关于波长的微分系数对波长的函数图。原理是指普遍的或基本的规律,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0:56:0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谁知道原理

1. 基本原理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即朗伯 - 比尔定律,这是吸收光谱法定量的理论依据,其关系式如式 3-1 : A = ECL 式 (3-1)   式中 A 为吸收度 ; E 为吸收系数,即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的吸收度数值; C 为溶液浓度; L 为液层厚度。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 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的光谱分析方法。《中国药典》 (2005 年版 ) 有 10 种药材用该法进行药材的有效性评价。其主要特点为:灵敏度高,可达 10 -4 g/ml ~10 -7 g/ml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为 2 % ~5 %。中药中有紫外吸收的成分或本身有颜色的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溶液的吸收度与浓度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均可用此法进行分析。本法适于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如总黄酮、总蒽醌、总生物碱等。 2. 定量测定法   测定时,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 1cm 的石英吸收池,在选(规)定的吸收峰波长 ±2nm 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选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读数,以在 0.3 ~ 0.7 之间的误差较小。当溶液的 pH 值对测得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pH 值调成一致。   用于含量测定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品比较法 凡溶液中待测物质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则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 100 % ±10 %,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该物质的最大波长下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式 3-3 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 x = ( A x / A R ) C R 式 (3-2)   含量= ( C x × D ) / W ×100 式 (3-3)   式中 C x 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 x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 R 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A R 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D 为稀释倍数; W 为供试品取样量。 ( 2 )吸收系数法 先测出对照品在 λ max 下的吸光度,然后求得吸收系数;也可从有关手册或药典中查得有关化合物的吸收系数。采用与对照品相同的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在相同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求出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含量%= [( ) x /( ) R ]×100% 式 (3-4)   式中, ( ) x 为供试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 ) R 为对照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 3 )标准曲线法 从待测物质的吸收光谱图上选定某一最大吸收波长,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该波长处分别测得它们的吸光度,用吸光度对浓度作图。若待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应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可读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2023-08-18 00:56:301

邻菲_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是是什么?用该法测得的铁含量是否为试样中的亚铁含量?为什么?

邻菲_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在pH=2~9的溶液中,邻二氮菲与2价亚铁离子(Fe2+)发生显色反应,该反应的选择性很高,而且生成的橙红色络合物非常稳定,lgK稳=21.3(20℃),其溶液在510nm(可见光)有最大吸收峰,利用此显色反应,可以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物质与光作用,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有色物质的颜色是该物质与光作用产生的。即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由于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具有特征结构的结构集团,存在选择吸收特性的最大实收波长,形成最大吸收峰,而产生特有的吸收光谱。该法测得的铁含量为试样中的亚铁的含量。因为只有2价铁与邻菲_啉形成橘红色的络合物。而3价铁不发生这个显色反应,但能生成浅蓝的络合物。扩展资料:邻菲_啉的性质:1、邻菲_啉指示剂可通过将1.485g一水合邻二氮菲和0.695gFeSO4·7H2O溶于100mL水中来配制。用于硫酸高铈滴定铁盐的指示剂。一个相关的配体是红菲绕啉(BPT),4,7-二苯基-1,10-邻二氮菲。2、邻菲_啉也可用于烷基锂化合物含量的分析。使样品与少量(约1mg)的邻二氮菲作用,呈深色,再用醇类滴定,直到达到无色的滴定终点。3、虽然显色反应的适宜pH值范围很宽(pH=2~9),但测定时,通常在pH=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测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邻菲_啉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0:56:371

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的原理

测定亚硝酸盐的分光光度法称为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原理是在磷酸介质中,pH值为1.8±0.3时,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酰按反应,生成重氮盐,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生成红色染料。在540nm处有最大吸收。详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2023-08-18 00:56:521

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的区别是什么?

一、区别1、原理不同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基于朗伯一比尔(Lambert - Beer)定律,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色法的原理是基于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2、特点不同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是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而比色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针对性强,使用条件较为严格: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3、历史发展不同比色法的历史比分光光度法悠久。早在公元初古希腊人就曾用五倍子溶液测定醋中的铁,1795年,俄国人也用五倍子的酒精溶液测定矿泉水中的铁。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而分光光度法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日益普及,精密度较高而价格又较低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逐渐代替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法也随之逐渐代替了比色法。二、相同点两个方法均是用来进行物质含量测定地点定性、定量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色法
2023-08-18 00:57:00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绿原酸含量的原理

 其原理分光光度法测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不限于某种特定物质如绿原酸),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有所不同的原理进行的。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物质分子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将一束光线通过折射分为两束(分光)完全一样的单色光束,分别照射被测样品(测样)和标准样品(标样),穿透样品后的光线会发生强度和色彩的改变(光度),对比穿过测样和标样的光线的一致性,可知测样与标样的物质分子是否一致。由于标样的物质分子是已知的,并且标样可以是一个系列,当通过比对找出与测样光度一致的标样时,因标样的已知数据与测样一致,即可得到测样数据。
2023-08-18 00:57:15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 100nm、200nm、400nm、800nm、400um、1m通指X-射线、紫外区、可见区、红外区、微波区、无线电波区   Beer-lambert定律: A=Elc   A--吸收度   E-吸收系数   l ---液层厚度   c---溶液浓度吸收度浓度与厚度的关系。是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定律,重要前提是单色光。   摩尔吸收系数: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mol/L , 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用 表示。   百分吸收系数: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W/V) , 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用 表示。   影响Beer定律因素:化学因素,光学因素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   1、 光源:要求光谱的光源,   2、 氢灯和钨灯(350nm)   3、 单色器:进口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棱镜和光栅)、聚焦透镜和出口狭缝组成。   4、 吸收池:用光学玻璃制成的吸收池,   5、 只能用于可见光区。用熔融石英(氧化硅),   6、 可见紫外光区。   7、 检测器:光电池:(硒光电池:用于可见光;硅光电池:紫外可见光) 内阻小,光电管:内阻高,电流易放大 。   8、 易疲劳。   9、 讯号处理和显示器   三、定性与定量方法:   (一)、定性鉴别:是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吸收光谱特征。一般用对比法。   1、对比吸收光谱特征数据   2、对比吸收度(或吸收系数)比值   3、对比吸收光谱的一致性   (二)、纯度检查:杂质检查与杂质限量检测   (三)、含量测定:   1、吸收系数法   2、标准曲线法   3、对照法
2023-08-18 00:57:251

分光光度法原理

不同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吸收能力不同,做出溶液的光谱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根据朗伯-比尔光吸收定律,当单色光通过浓度不同,厚度不同的吸收溶液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与液层厚度成正比,表达式为A=Kbc,其中b为液层厚度,c为溶液浓度。
2023-08-18 00:57:472

示差分光光度法原理是什么?

示差分光光度法原理http://www.chinafeedonline.com/china/info/news/show_news_detail.jsp?id=102660
2023-08-18 00:58:091

差示分光光度法原理

差示分光光度法原理如下:示差法不是以空白溶液(不含待测组分的溶液)作为参比溶液,而是采用比待测溶液浓度稍低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然后测量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再从测得的吸光度求出它的浓度。这样便大大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示差分光光度法适用高含量组分测定。根据公开信息查询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测出试样溶度的吸光度,就可以在该直线上查出试样的浓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示差分光光度法一般仅适用于高含量组分测定。在符合比尔定律测定浓度范围内,示差法测得的相对吸光度(Ar)与被测溶液和参比溶液的浓度差(Cx-Cs,即ΔC)成正比,即可用于定量测定。设用作参比的标准溶液浓度为cs,待测溶液浓度为cx,且cx>cs,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得到Ax=εcxbAs=εcsb两式相减:A相对=Ax-As=εb(cx-cs)=εbΔc。分光光度法中,样品中被测组分浓度过大或浓度过小(吸光度过高或过低)时,测量误差均较大。为克服这种缺点而改用浓度比样品稍低或稍高的标准溶液代替空白试剂来调节仪器的100%透光率(对浓溶液)或0%透光率(对稀溶液)以提高分光光度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方法,称为差示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0:58:171

吸收曲线在分光光度法的作用是什么

吸收曲线在分光光度法的作用是在测定样品时按制定吸收曲线时的方法制备待测样品溶液,测定其吸光度,在此吸收曲线上查出被测物质的浓度,从而计算得出该样品某物质的含量。被测物质的浓度应在吸收曲线范围内;不然,则需调整样品溶液的浓度,使在范围内。 分光光度法(一)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按波长排列得到光的波谱。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可感知不同的颜色。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nm(纳米)。它们对应的颜色为:紫外线,无色,<400 nm(波长)紫400—450,蓝450—480,青480—490,蓝绿490—500,绿500—560,黄绿560—580,黄580—600,橙600—650,红650—760,红外线,无色,>760。两单色光具有互补性而成白光,互补光是:红—青,橙—青蓝,黄—蓝,绿—紫红。溶液对于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某溶液吸收了一种单色光,该溶液即显该单色光的颜色,其它色光通过。于是有: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光的吸收与吸收层厚度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是——lg(I0/I1)=kbc,式中,lg(I0/I1)——吸光度,简记为A;K——比例常数,与光波长与物质有关,与光强度和溶液浓度厚度无关;b——液层厚度:c——溶液浓度。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某样品一定物质的吸光度从而就测定了其含量,而完成了其测定目的。(二)分光光度法的种类分为目视比色法,与仪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两种。(三)分光光度法吸收曲线的制定方法配制4个以上浓度或适当比例的待测而分标准溶液,以空白溶液为参比溶液,在选定的波长下,分别测定吸光度。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吸收曲线。
2023-08-18 00:58:44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由特征谱线的特征性和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对待测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由于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AAS现已成为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2023-08-18 00:58:531

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溶性正磷酸盐的原理是什么??

显色反应 700nm特征波长
2023-08-18 00:59:102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啊?

A=ECL C=A/ELA为吸收度;T为透光率;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L为液层厚度,cm。在给定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吸收池光程长b的乘积成正比。当c的单位为g/L,b的单位为cm时,则A=abc,比例系数a称为吸收系数,单位为L/g.cm-1;当c的单位为mol/L,b的单位为cm时,则A=εbc,比例系数ε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单位为L/mol.cm-1,数值上ε等于a与吸光物质的摩尔质量的乘积。它的物理意义是: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吸收池厚为1cm,以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时,所引起的吸光度值A。ε值取决于入射光的波长和吸光物质的吸光特性,亦受溶剂和温度的影响。显然,显色反应产物的ε值愈大,基于该显色反应的光度测定法的灵敏度就愈高。扩展资料: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nm-40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视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定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吸收系数可由光度法测量。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光吸收的特征及吸收的程度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根据测定时所用的光源不同,分光光度法可分为可见先分光光度法、紫外先分光光度法及红外光谱法等。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目前对微量组分的测定已能达到1~10μg/L的数量级,若事先经分离、富集,可测定含量更少的物质。分光光度法测量的相对误差一般为2~5%,精密的仪器可减至1~2%,完全能满足测定微量组分的要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吸收系数
2023-08-18 00:59:192

分光光度法测定食盐中微量碘的原理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呢,对不住哦!上网查查吧!
2023-08-18 00:59:332

吸光度a与透光率t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光光度法测定时,a值取什么范围为宜?为什么

吸光度和透光度是分光光度法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之间关系如下所示:其中第二个式子又称为光吸收定律,或者Lamber-Beer定律。为了测量的准确度,一般要求吸光度在0.2-0.8之间,原因如下:当吸光度在0.187-0.824之间时,浓度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
2023-08-18 00:59:442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

光源――狭缝――滤光(波长调整)―― 比色池――光电转换――显示
2023-08-18 01:00:111

分光光度法测定苋菜的原理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测定物质浓度的方法,可以通过测定物质的吸收或透过光线的程度来确定浓度。苋菜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量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通过向苋菜样品中加入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根据苋菜样品的吸收度与标准溶液的吸收度之间的差异,计算出苋菜样品的浓度。常见的染料有酚酞和高锰酸钾等,它们都有特定的吸收波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并记录吸收的强度和波长。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苋菜浓度的优点在于快速、准确,并且样品量较少,适用于各种溶液体系的分析。
2023-08-18 01:00:301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的内容如下: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的原理溶液中的氨氮多以铵离子或者游离态氨形式存在,铵离子或者游离态氨与纳氏试剂发生反应后可生成具有吸光功能的红棕色络合物,于波长420mm处对溶液中络合物的吸光度进行测量,通过分析络合物吸光度可以测量出溶液中的氨氮含量。一般情况下,所测水样中会含有各种杂质,例如余氯、悬浮物、金属离子等,其中的有机物、硫化物等也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需要对测量水样进行一定处理,以消除杂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如果所检测水样混浊,可采用絮凝沉淀法进行处理,或者采用预蒸馏法获取澄清水。样。如果水中存在大量余氯,此时可以采用硫代硫酸钠清除,然后淀粉-碘化钾试纸进行检验,以确保水中余氯已经清除干净。对于水样中存在的钙镁金属离子可在显色时通过加入酒石酸钾钠溶液去除干扰。将经过去杂质处理后的水样与纳氏试剂均有混合,并放置一定时间进行比鱼测定。资料扩展纳氏试剂(Nessler)是指一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用于测定空气中、水体中氨氮含量的试剂。性状常温下略显淡黄绿色的透明溶液,随着暴光时间增加逐渐生成黄棕色沉淀,溶液会渐渐变黄。反应机理碘离子和汞离子在强碱性条件下,会与氨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此颜色在波长420nm处会有强烈的吸收。而生成的这类红棕色络合物的吸光度会与其溶液的氨氮含量成正比,可用测试反应液的吸收值而测定氨氮的含量。
2023-08-18 01:00:39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元素在热解石墨炉中被加热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汽,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强度与试液中被的含量成正比。其定量关系可用郎伯-比耳定律,A=-lgI/Io=-lgT=KCL,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原子化器光程(长度),每台仪器的L值是固定的;C是被测样品浓度;所以A=KC。  利用待测元素的共振辐射,通过其原子蒸汽,测定其吸光度的装置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它有单光束,双光束,双波道,多波道等结构形式。其基本结构包括光源,原子化器,光学系统和检测系统。它主要用于痕量元素杂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及选择性好两大主要优点。广泛应用于特种气体,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醇盐中微量元素的分析。但是测定每种元素均需要相应的空心阴极灯,这对检测工作带来不便。  火焰原子化法的优点是:火焰原子化法的操作简便,重现性好,有效光程大,对大多数元素有较高灵敏度,因此应用广泛。缺点是: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不够高,而且一般不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  石墨炉原子化器的优点是:原子化效率高,在可调的高温下试样利用率达100%,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适用于难熔元素的测定。缺点是:试样组成不均匀性的影响较大,测定精密度较低,共存化合物的干扰比火焰原子化法大,干扰背景比较严重,一般都需要校正背景。
2023-08-18 01:01:00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测量吸光度,计算浓度。1、测量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溶液在工作波长和参比波长处的吸光度,工作波长下的吸光度主要受目标化合物的浓度影响,而参比波长下的吸光度不受目标化合物浓度的影响。2、计算浓度:通过计算工作波长和参比波长下的吸光度之比,可以消除样品中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利用预先建立的标准曲线或校正系数,将吸光度比值与目标化合物的浓度相关联。
2023-08-18 01:01:071

淀粉cod检测方法

重铬酸盐回流法测定原理:在硫酸酸性介质中,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银为催化剂,硫酸汞为氯离子的掩蔽剂,消解反应液硫酸酸度为9mol/L,加热使消解反应液沸腾,148℃±2℃的沸点温度为消解温度。以水冷却回流加热反应反应2h,消解液自然冷却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根据硫酸亚铁按溶液的消耗量计算水样的COD值。优缺点:回流装置占的实验空间大,水、电消耗较大,试剂用量大,操作不便,难以大批量快速测定。2、 高锰酸钾法测定原理: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定COD,所测出来的COD称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水样加入硫酸呈酸性后,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并在沸水浴中加热反应30min。剩余的高锰酸钾加入过量草酸钠溶液还原,再用高锰酸钾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通过计算求出高锰酸盐指数。优缺点:高锰酸钾法的优点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比国标法小,但是缺点是试验中需要回滴过量草酸钠,耗时长,并且酸性高锰酸钾法氧化性较低,氧化不彻底,所以测得高锰酸盐指数比重铬酸盐指数低,通常与国标法测定结果相差3-8倍。因此,CODCr主要针对还原性污染物相对含量较高的废水,而CODMn主要针对污染物相对较低的河流水和地表水。3、 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这种方法的原理与国标法相同。其测定原理也是在酸性溶液中,试液中还原性物质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三价铬离子,三价铬离子对波长为600nm的光有很大的吸收能力,其吸光度与三价铬离子浓度的关系服从郎伯一比尔定律。三价铬离子与试液中还原性物质的量有关,因而通过测定三价铬的吸光度可以间接测出试液的COD值。优缺点:此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国标法来说,有效的节省了消耗在配置化学试剂的时间,无需进行滴定,操作方便。然而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实验中消解过程仍需耗费2小时。4、 快速消解法经典的标准方法是回流2h法,人们为提高分析速度,提出各种快速分析方法。主要是提高消解反应体系中氧化剂浓度,增加硫酸酸度,提高反应温度,增加助催化剂等条件来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优缺点:消解体系硫酸酸度由9.0mg/l 提高到10.2mg/l,反应温度由150℃提高到165℃,消解时间由2h减少到10min~15min。缺点为微波炉种类不同,试验的功率和时间均不同。5、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是指采用密封管作为消解管,取小计量的水样和试剂于密封管中,放入小型恒温加热皿中,恒温加热消解,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D 值。优缺点:占用空间小,能耗小,试剂用量小,废液减到最小程度,能耗小,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准确可靠,适宜大批量测定。
2023-08-18 01:01:171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是什么?

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在pH=2~9的溶液中,邻二氮菲与2价亚铁离子(Fe2+)发生显色反应,该反应的选择性很高,而且生成的橙红色络合物非常稳定,lgK稳=21.3(20℃),其溶液在510nm(可见光)有最大吸收峰,利用此显色反应,可以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在弱酸性缓冲溶液条件下,2价铁与邻菲啰啉形成3配体的络合物,在510 nm下有选择吸收。其吸光度与铁的浓度呈正比。可以用标准曲线法定量,用该法测得的铁含量为试样中的亚铁的含量。因为只有2价铁与邻菲啰啉形成橘红色的络合物。而3价铁不发生这个显色反应,但能生成浅蓝的络合物应除去。注意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本方法适用于循环冷却水和天然水中总铁离子的测定,其含量小于1mg/L,原理亚铁离子在pH值3~9的条件下,与邻菲罗啉(1,10-二氮杂菲)反应,生成桔红色络合离子3C12H8N2+Fe2+→[Fe(C12H8N2)3]2+此络合离子在pH值3~4.5时最为稳定。试剂2.11+1盐酸溶液,2.21+1氨水。2.3刚果红试纸。2.410%盐酸羟胺溶液。2.50.12%邻菲罗啉溶液。
2023-08-18 01:01:401

浴铜灵分光光度法原理

高温氧化浴铜灵分光光度法。根据查询化学网得知,采用高温氧化浴铜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铜含量。在酸性环境中进行高温氧化,然后加入还原剂盐酸羟胺,将Cu2加还原成Cu加,之后加入显色剂浴铜灵,在480纳米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得出样品中总铜的含量。
2023-08-18 01:01:551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总磷原理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总磷原理如下:在中性条件下用过硫酸钾(或硝酸-高氯酸)使试样消解,将所含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在锑盐存在下生成磷钼杂多酸后,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磷酸盐标准系列及测定磷酸盐标准溶液的精密度、准确度、空白检出限等,确认本实验室具备检测水质中总磷的能力。在酸性条件下,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成磷钼杂多酸,被还原剂抗坏血酸还原,则变成蓝色络合物,通常即称磷钼蓝。砷含量大于2mg/L有干扰, 可用硫代硫酸钠除去。硫化物含量大于2mg/L有干扰,在酸性条件下通氮气可以除去。六价铬大于50mg/L有干扰,可用亚硫酸钠除去。亚硝酸盐大于1mg/L有干扰,用氧化消解或氨磺酸均可以除去。铁浓度为20mg/L,使结果偏低5%。铜浓度达10mg/L不干扰。氟化物小于70mg/L也不干扰。水中大多数常见离子对显色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01mg/L(吸光度A=0.01时所对应的浓度) ;测定上限为0.6mg/L。水质中总磷的测定的原理:在中性条件下,过硫酸钾溶液在高压釜内经120℃以上加热,产生如下反应:K2S2O4+H2O→2KHSO4+[O]。从而将水中的有机磷、无机磷、悬浮物内的磷氧化成正磷酸。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与钼酸铵反应,在锑盐存在下尘成磷钼杂多酸后,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的络合物,在880nm和700nm波长下均有最大吸收度。
2023-08-18 01:02:041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的原理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是使用紫外光谱仪对铜催化反应体系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在此方法中,氢氧化钠和亚硝酸钠被加入反应液中以去除铁和碘,然后添加L-酪氨酸进行催化反应,产生吸收峰。接着加入一种测量催化剂的试剂,如浓氨水,以衰减吸收峰,测量剩余吸收峰的强度。与反应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吸收峰的强度改变越大,说明铜离子的浓度越高。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吸收峰强度的变化来确定催化反应液中铜的浓度。
2023-08-18 01:02:26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朗伯一比尔定律。 分光光度法:许多物质的溶液具有颜色,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具有其特有的吸收光谱。即使是相同的物质由于其含量不同,对光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别物质或利用物质对一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朗伯一比尔定律的意义为:当一束单色光通过一均匀溶液时,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呈正比。
2023-08-18 01:02:531

分光光度法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实验原理:物质与光作用,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有色物质的颜色是该物质与光作用产生的。即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由于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具有特征结构的结构集团,存在选择吸收特性的最大实收波长,形成最大吸收峰,而产生特有的吸收光谱。即使是相同的物质由于其含量不同,对光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别物质的存在(定性分析),或利用物质对一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测定物质含量(定量分析)。扩展资料:分光光度法测量方法1、标准管法将待测溶液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A值,然后按下式求得待测溶液中物质的含量。2、标准曲线法先配制一系列浓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出它们的A值,以A值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A~c工作曲线),可以求出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在测定待测溶液时,操作条件应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相同,以待测液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得到)该样品的相应浓度。3、吸光系数法当某物质溶液的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时,溶液对某波长的吸光度称为该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以ε表示。ε值可通过实验测得,也可由手册中查出。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1:03:052

分光光度法测量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法测量:是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波长的选取是尽可能大,只有这样待测液组分对光的吸收才更充分,测定结果误差才最小。物质与光作用,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有色物质的颜色是该物质与光作用产生的。即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由于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具有特征结构的结构集团,存在选择吸收特性的最大实收波长,形成最大吸收峰,而产生特有的吸收光谱。扩展资料:定量方法先配制一系列浓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出A值,以A值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A~c工作曲线),可以求出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在测定待测溶液时,操作条件应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相同,以待测液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得到)该样品的相应浓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1:03:131

分光光度法测量物质的浓度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法测量:是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波长的选取是尽可能大,只有这样待测液组分对光的吸收才更充分,测定结果误差才最小。物质与光作用,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有色物质的颜色是该物质与光作用产生的。即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由于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具有特征结构的结构集团,存在选择吸收特性的最大实收波长,形成最大吸收峰,而产生特有的吸收光谱。扩展资料:定量方法先配制一系列浓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出A值,以A值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A~c工作曲线),可以求出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在测定待测溶液时,操作条件应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相同,以待测液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得到)该样品的相应浓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1:03:361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

分光光度法测量:是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波长的选取是尽可能大,只有这样待测液组分对光的吸收才更充分,测定结果误差才最小。物质与光作用,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有色物质的颜色是该物质与光作用产生的。即有色溶液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所致。由于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具有特征结构的结构集团,存在选择吸收特性的最大实收波长,形成最大吸收峰,而产生特有的吸收光谱。扩展资料:定量方法先配制一系列浓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出A值,以A值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A~c工作曲线),可以求出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在测定待测溶液时,操作条件应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相同,以待测液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得到)该样品的相应浓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1:03:57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A=abc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 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 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由上式可知,当溶液层厚度b和吸光系数a固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1:04:151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急。。。。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A=abc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 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 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由上式可知,当固定溶液层厚度l和吸光系数a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1:04:34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2023-08-18 01:04:582

请问分光光度法测物质含量的原理及方法是什么?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a=abc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由上式可知,当溶液层厚度b和吸光系数a固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然后以此波长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1:05:151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生物胺的原理是什么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生物胺的原理是生物规律。生物胺是通过醛的胺化作用形成的。分光光度法检测操作方便,因此原理是生物规律。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
2023-08-18 01:05:38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朗伯比尔定律,稀溶液中物质量浓度于其吸光度成正比1. 基本原理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即朗伯 - 比尔定律,这是吸收光谱法定量的理论依据,其关系式如式 3-1 : A = ECL 式 (3-1)   式中 A 为吸收度 ; E 为吸收系数,即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的吸收度数值; C 为溶液浓度; L 为液层厚度。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 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的光谱分析方法。《中国药典》 (2005 年版 ) 有 10 种药材用该法进行药材的有效性评价。其主要特点为:灵敏度高,可达 10 -4 g/ml ~10 -7 g/ml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为 2 % ~5 %。中药中有紫外吸收的成分或本身有颜色的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溶液的吸收度与浓度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均可用此法进行分析。本法适于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如总黄酮、总蒽醌、总生物碱等。 2. 定量测定法   测定时,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 1cm 的石英吸收池,在选(规)定的吸收峰波长 ±2nm 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选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读数,以在 0.3 ~ 0.7 之间的误差较小。当溶液的 pH 值对测得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pH 值调成一致。   用于含量测定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品比较法 凡溶液中待测物质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则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 100 % ±10 %,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该物质的最大波长下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式 3-3 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 x = ( A x / A R ) C R 式 (3-2)   含量= ( C x × D ) / W ×100 式 (3-3)   式中 C x 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 x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 R 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A R 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D 为稀释倍数; W 为供试品取样量。 ( 2 )吸收系数法 先测出对照品在 λ max 下的吸光度,然后求得吸收系数;也可从有关手册或药典中查得有关化合物的吸收系数。采用与对照品相同的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在相同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求出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含量%= [( ) x /( ) R ]×100% 式 (3-4)   式中, ( ) x 为供试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 ) R 为对照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 3 )标准曲线法 从待测物质的吸收光谱图上选定某一最大吸收波长,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该波长处分别测得它们的吸光度,用吸光度对浓度作图。若待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应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可读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2023-08-18 01:06:051

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如何用标准曲线法测定物质含量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A=abc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 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 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由上式可知,当溶液层厚度b和吸光系数a固定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1:06:171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是什么?

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在pH=2~9的溶液中,邻二氮菲与2价亚铁离子(Fe2+)发生显色反应,该反应的选择性很高,而且生成的橙红色络合物非常稳定,lgK稳=21.3(20℃),其溶液在510nm(可见光)有最大吸收峰,利用此显色反应,可以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邻菲啰啉的性质:1、邻菲啰啉指示剂可通过将1.485g一水合邻二氮菲和0.695gFeSO4·7H2O溶于100mL水中来配制。用于硫酸高铈滴定铁盐的指示剂。一个相关的配体是红菲绕啉(BPT),4,7-二苯基-1,10-邻二氮菲。2、邻菲啰啉也可用于烷基锂化合物含量的分析。使样品与少量(约1mg)的邻二氮菲作用,呈深色,再用醇类滴定,直到达到无色的滴定终点。3、虽然显色反应的适宜pH值范围很宽(pH=2~9),但测定时,通常在pH=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测定。
2023-08-18 01:06:271

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有何区别?

一、区别1、原理不同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基于朗伯一比尔(Lambert - Beer)定律,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色法的原理是基于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2、特点不同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是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而比色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针对性强,使用条件较为严格: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3、历史发展不同比色法的历史比分光光度法悠久。早在公元初古希腊人就曾用五倍子溶液测定醋中的铁,1795年,俄国人也用五倍子的酒精溶液测定矿泉水中的铁。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而分光光度法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日益普及,精密度较高而价格又较低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逐渐代替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法也随之逐渐代替了比色法。二、相同点两个方法均是用来进行物质含量测定地点定性、定量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色法
2023-08-18 01:07:001

分光光度法与比色法有何区别?

一、区别1、原理不同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基于朗伯一比尔(Lambert - Beer)定律,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色法的原理是基于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2、特点不同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是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而比色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针对性强,使用条件较为严格: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3、历史发展不同比色法的历史比分光光度法悠久。早在公元初古希腊人就曾用五倍子溶液测定醋中的铁,1795年,俄国人也用五倍子的酒精溶液测定矿泉水中的铁。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而分光光度法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日益普及,精密度较高而价格又较低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逐渐代替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法也随之逐渐代替了比色法。二、相同点两个方法均是用来进行物质含量测定地点定性、定量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色法
2023-08-18 01:07:381

差值分光光度法和直接测量的分光光度法有什么区别

普通分光光度法一般只适于测定微量组分,当待测组分含量较高时,将产生较大的误差,需采用示差法。示差法需要比普通法更大的入射光强度,并采用浓度稍低于待测溶液浓度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分光色差仪是根据分光型原理设计的,普通色差仪是根据三刺激值型原理设计的。分色测色计具有高精度性和不断增加的多功能性。由于它可以测得每一波长下的反射率曲线,因此适用于复杂的色彩分析,当然价格也相对昂贵。定义分光光度法中,样品中被测组分浓度过大或浓度过小(吸光度过高或过低)时,测量误差均较大。为克服这种缺点而改用浓度比样品稍低或稍高的标准溶液代替空白试剂来调节仪器的100%透光率(对浓溶液)或0%透光率(对稀溶液)以提高分光光度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的方法,称为差示分光光度法。
2023-08-18 01:07:5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谁知道原理

1. 基本原理   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即朗伯 - 比尔定律,这是吸收光谱法定量的理论依据,其关系式如式 3-1 : A = ECL 式 (3-1)   式中 A 为吸收度 ; E 为吸收系数,即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的吸收度数值; C 为溶液浓度; L 为液层厚度。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 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的光谱分析方法。《中国药典》 (2005 年版 ) 有 10 种药材用该法进行药材的有效性评价。其主要特点为:灵敏度高,可达 10 -4 g/ml ~10 -7 g/ml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为 2 % ~5 %。中药中有紫外吸收的成分或本身有颜色的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溶液的吸收度与浓度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均可用此法进行分析。本法适于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如总黄酮、总蒽醌、总生物碱等。 2. 定量测定法   测定时,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批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 1cm 的石英吸收池,在选(规)定的吸收峰波长 ±2nm 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光度,或由仪器在选定波长附近自动扫描测定,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读数,以在 0.3 ~ 0.7 之间的误差较小。当溶液的 pH 值对测得结果有影响时,应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pH 值调成一致。   用于含量测定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品比较法 凡溶液中待测物质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则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 100 % ±10 %,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该物质的最大波长下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后,按式 3-3 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 x = ( A x / A R ) C R 式 (3-2)   含量= ( C x × D ) / W ×100 式 (3-3)   式中 C x 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 x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 R 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A R 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D 为稀释倍数; W 为供试品取样量。 ( 2 )吸收系数法 先测出对照品在 λ max 下的吸光度,然后求得吸收系数;也可从有关手册或药典中查得有关化合物的吸收系数。采用与对照品相同的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在相同的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求出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含量%= [( ) x /( ) R ]×100% 式 (3-4)   式中, ( ) x 为供试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 ) R 为对照品的百分吸收系数。   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 3 )标准曲线法 从待测物质的吸收光谱图上选定某一最大吸收波长,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该波长处分别测得它们的吸光度,用吸光度对浓度作图。若待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朗伯 - 比尔定律,应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可读出样品溶液的浓度。
2023-08-18 01:08:14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2023-08-18 01:08:251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区别

一、区别1、原理不同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基于朗伯一比尔(Lambert - Beer)定律,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比色法的原理是基于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2、特点不同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是生物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方法。而比色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针对性强,使用条件较为严格: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3、历史发展不同比色法的历史比分光光度法悠久。早在公元初古希腊人就曾用五倍子溶液测定醋中的铁,1795年,俄国人也用五倍子的酒精溶液测定矿泉水中的铁。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而分光光度法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应用日益普及,精密度较高而价格又较低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逐渐代替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法也随之逐渐代替了比色法。二、相同点两个方法均是用来进行物质含量测定地点定性、定量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光光度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色法
2023-08-18 01:08:3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众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也称为吸收光谱法。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的方法,称为可见光光度法。它们与比色法一样,都以Beer-Lambert定律为基础。 上述的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是常用的。但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波长范围  (1)200~400nm的紫外光区,(2)400~760nm的可见光区, (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编辑本段基本原理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   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   A=abc   式中A为吸光度,b为溶液层厚度(cm),c为溶液的浓度(g/dm^3), a为吸光系数。其中吸光系数 与溶液的本性、温度以及波长等因素有关。溶液中其他组分(如溶剂等)对光的吸收可用空白液扣除。   由上式可知,当固定溶液层厚度l和吸光系数 时,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在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吸收光谱),从中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然后以此波长 的光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作出A~c工作曲线。在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A,查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这便是分光光度法测量浓度的基本原理。
2023-08-18 01:0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