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康德的道德实践论是什么意思?

2023-07-31 11:01:49
共1条回复
小教板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实践,常常是指道德实践。康德也使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我们知道,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不难理解,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正如康德利用理性的第三组二律背反所指出的,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所决定。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一书中,康德进一步明确地说明,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按康德的术语,“(纯粹)实践理性”、“自由”、“自律”都是相通的。

相关推荐

哲学的实践论内容是什么?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扩展资料: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而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新的情况,向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探讨、研究,并不断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从而推动认识向更深更广发展。实践的发展还不断给人们创造新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克服和弥补人的感官的不足。同时,人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依主观感觉而定,而要依实践的结果而定。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哲学原理及其对应方法论
2023-07-31 04:52:531

《实践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是什么?它在当代有何现实意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它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并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实践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等方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和改造,不断积累和扩展对世界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结果,两者密不可分。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从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基于直接经验和感觉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实践论》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其次,它指出了认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警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扩展认识的边界。此外,它也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了实践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实践论》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对于理解认识的本质和推动认识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023-07-31 04:53:061

怎么认识实践论?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获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2023-07-31 04:53:131

实践论认识论的过程是什么?

《实践论》总过程:对于同一种事物及过程的认识,《实践论》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经过加工又上升为理性认识,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现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总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023-07-31 04:53:201

实践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实践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如下:1.《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主观主义的教条主义的错误”。2.《实践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左”倾错误的哲学总结,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3.《实践论》不仅是毛泽东个人哲学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中国民族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他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文章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全文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2023-07-31 04:53:271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将唯心论、唯物论以及辩证唯物论三者做了比较;另一方面文章说明了辩证唯物认识论的三个阶段,并通过古今中外的实际案例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论证。唯心论:就是基于我们大脑的想象来认识世界,我国明朝的朱熹、希腊的柏拉图以及德国的黑格尔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中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唯物论:认识来自于实际的物理世界,不认为在实践探索认识世界中提炼的概念也是认识的一部分。辩证唯物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开始,然后将实践获得的经验提炼成概念及理论,最后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及再认识。即实际的物理世界是认识的起点,在探索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到大脑中的概念、理论也是认识的一部分,要辩证统一的看待二者。认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实践认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在与物理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最初看到的是片面的,表面的,主要是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包括内部的联系。第三个阶段实践认识阶段,在于用这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023-07-31 04:53:551

实践论的介绍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2023-07-31 04:54:161

实践论的意思实践论的意思是什么

实践论的词语解释是: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并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思想。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指出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提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实践论的词语解释是: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并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思想。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指出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提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词性是:名词。 结构是:实(上下结构)践(左右结构)论(左右结构)。 注音是:ㄕ_ㄐ一ㄢ_ㄌㄨㄣ_。 拼音是:shí jiàn lùn。实践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实践论的成语牛羊勿践蹈矩践墨关于实践论的词语牛羊勿践蹈矩践墨自相践踏言不践行食毛践土践土食毛就实论虚躬行实践践墨随敌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实践论的详细信息
2023-07-31 04:54:291

实践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实践论的背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即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理论准备和革命斗争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革命许多基本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对革命斗争中敌我友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及革命态势的紧急变化缺乏有效应对策略,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致使中国革命屡遭惨重损失。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又处于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复杂态势中,国内外各种矛盾相继产生,各种政治力量尖锐斗争。面对这些复杂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不得不着手批判过去的错误路线,以期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全党、武装全党,统一全党认识,迎接新的革命形势。《实践论》就是毛泽东从哲学理论高度批判错误路线的世界观,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教育党员、提高全党理论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代表著作之一。实践论的内容:毛主席在《实践论》这篇文章里面重点是讲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文章一方面将唯心论、唯物论以及辩证唯物论三者做了比较,之所以要做比较是基于毛主席在10年带队打仗的过程中,看到了当时存在的教条、片面等问题。另一方面文章说明了辩证唯物认识论的三个阶段,并通过古今中外的实际案例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论证。实践论的意义:首先,《实践论》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指明方向。《实践论》批判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指出唯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实现革命的胜利。在《实践论》的指导下,中国革命者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其次,《实践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重要铺垫。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人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因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陷入了“大进”“文革”等导致中国走弯路的运动。为对这些错误进行反思回顾,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起点 。最后,《实践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推动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
2023-07-31 04:54:361

实践论:认识的三个阶段

毛主席的实践论,提到了认识的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感知、接触事物,了解事物的表象,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对事物产生初步印象。 理性认识:通过持续反复实践,从感知的事物表象抽离出内在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全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这一步是从感觉到思考,从外部联系逐到内部规律,从量变到质变) 实践认识:通过实践验证、完善、纠正认识。实践是真理的验证标准。 理论的规律是否符合事物客观事实,在于回归实践看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很多自然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止在于创立学说的时候,还在于被尔后更多科学实践证实的时候。 对于认识最重要的是,不是拿它来解释客观世界,而在于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这两个世界的关系。
2023-07-31 04:55:121

《毛选》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物质生产活动,在活动中也不同程度上逐渐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成员以不同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管理,从事生产活动。这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类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在很长的历史中,由于剥削阶级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大家对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到了工业时代出现了物产阶级的时候,人们才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全面的历史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1.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微无产阶级服务的;2.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又服务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和感觉相比,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用产生初合乎的逻辑的结论来。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伦理来。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哲学史上的“唯理派”,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一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管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知过程的秩序来说,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要完全地反应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知,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更重要的是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这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知过程的继续。要完全解决理论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想的目的。 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他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而纠正其错误。此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制定了相应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再应用这种于该过程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过程中的实践中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然而思想落后有时间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 同时我们也反对空谈主义,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把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管和客观相分列,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认识论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的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知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以及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023-07-31 04:55:311

实践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实践论可以提出的问题如下:1、怎么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简述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4、怎么看待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5、什么是感性认识。实践论的基本内容:1、文章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2、全文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3、《实践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 实践论
2023-07-31 04:55:461

如何评价《实践论》?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实践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有着推动作用,它为全党学习马列主义树立了正确的学风、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实践论》的启示,让更多的人拨开云雾见青天,思想心灵有了不一样的启迪,大部分人由于长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压迫而变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让《实践论》的思想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广阔起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应用,使之与本国风土文化相适应。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革命理论是从许多成功革命实践和经验中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它犹如小帆、船舵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实践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并获得最终的胜利。(二)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人是主体,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经验,形成合乎论理的认识。人的意义是伟大的,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正确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即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初始过程,是直观的,感性的。开始的认识几乎都是片面的,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够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随着实践的开始,我们想要认识的事物经过我们多方面的探寻与查阅变得逐渐清晰,棱角不再模糊。无数前人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如《实践论》有助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选择实现战略性意义。“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4]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实践就像判断真知的一把利剑,我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成长、从实践中反思自身、从实践中得到教训。如果没有实践,也许我们会故步自封,沉浸在肤浅的认知里还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实践,我们的头脑也许会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们会逐步失去独立思考与亲身探索的能力。(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矛盾。《实践论》中的理论指导就是让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遇到新问题,不应该生搬硬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针对当下的时事问题提出新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023-07-31 04:56:221

实践论证明了什么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获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2023-07-31 04:56:303

实践论的内涵及启示

一、实践论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第二,实践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第三,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第四,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二、实践论对于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实践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基础,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实践需要有理论指导,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2023-07-31 04:56:371

实践论主要观点有哪些?

实践论主要观点有:(一)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因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飞跃过程是在实践推动下完成的。 其次,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不充分性等都是靠实践来纠正、补充、丰富和深化的。 再次,随着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人的认识开拓出新领域,提出新任务,推动认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最后,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手段和可能,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方面,事物的片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3.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重要的一半。 ”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从感性认识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实际,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实质上还是一种假说。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三)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一是明确指出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 二是明确提出所谓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 三是提高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所必需。
2023-07-31 04:56:591

实践论 的读书心得

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关于《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实践形式多样性、现实性和有效性又有了新认识。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得话,那么我们所开展的读书活动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针对党内曾经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一篇哲学著作。其中,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此,毛泽东同志写道:“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这绝不是说反映间接经验的书本理论就不重要了,学习书本理论就不能算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了。因为,毛泽东同志还说道:“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决不是要我们轻视书本知识、忽视理论学习,更不是要否认读书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重视书本理论,而且是学得越多越好,用得越活越好。 实践证明,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来说,有的虽是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更多的则是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时间空间来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多不过百来年,其足迹所到有限,亲手所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人必然通过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来获得知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要想获得他人已拥有的间接经验的东西,就必须注重书本理论学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否则,只凭自己那点有限的直接经验,其知识贫乏就可想可知了。当今我们正处在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极化的复杂多变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型产业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而通过读书这一有效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书本理论指导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肯定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现实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们重不重视读书的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决定人们怎样来读书的方式方法问题。对此,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的读书方法,又要反对经验主义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充当“说教家”、“事务家”的角色,防止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泥坑。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或理论重于实践的“说教家”,往往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唯理论”的错误;否认认识服务于实践或实践重于理论的“事务家”,则往往会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因此,作为一个既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肯定认识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就必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把书本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健康书籍,特别是一些包括领袖人物在内的红色书籍,以便从中汲取有用、管用的东西,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所以,我们要提倡多读点好书,多读点经典书。 总之,我们要“大兴读书之风”,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真理理论和科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保障,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套改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作为学习体会的结束语:一个人读点好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好书,不读坏书,一贯的读有理之书,一贯的读有益之书,一贯的读有用之书,勤奋好学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2023-07-31 04:57:101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我没有看过毛主席的著作,也没有看过实践认识、辩证法等方面的知识,我通过研究复杂的昆虫,宇宙万物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得出一些心得体会,阐述一下。实践获得认识,但一些事物,摸不着、看不着,怎么办?而古人或过去的知识,我们非要眼见为实、一、一实践,才相信为知识?当初或初期,的确需要实践,获得认识,随着认识的丰富,会得出经验、规律、道理。然后根据道理,掌握事物原理,最后我们通过日趋成熟的理论,辨别、创造、预知未来,而实践就变成了,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熟悉宇宙自然来龙去脉,原理就是一切来自自然,而自然现象的雌雄、变化、好坏等,都在自然中感悟出来,所以熟悉自然最好,因为人们得出的各种法则等,具有各种局限性,过程性,那么即便告诉你得数,方程式过程怎么来的?而事物存在活的变化,如何应对变化或创造?归根结底,一切来自自然,自己掌握自然最标准,最极致。我在学习中,总是摸不准脉络,而刨根问底,又什么不懂,非常艰难,就是通过刨根问底,追溯到了宇宙的根,通过权威性的百度百科知识,帮助我化解问题,知识丰富后,思路顿开,攻克了道生一以前的情景,然后演变过程,与道理相符,就得出了各种感悟,在观察很多问题,非常轻松,熟悉宇宙原理,非常重要,但一些东西又不能公开,就造成很多人研究事物的艰难困苦,而自己研究的过程,得出的思路、方法,胜过别人的经验,因为自己的过程,要研究明白很多有关的问题,会出现很多岔道或问题的思考,说实了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都想到,都一、一满意解答,一个问题如此,若干个呢?所以问题少了,知识就丰富,思路就像宇宙一样深远。我认为自己开始学习别人知识,然后琢磨问题,所有的刨根问底,自己解答后,看别人解答,继续不断的琢磨扩展问题,提出问题,就这样下去,一切事物都会经历,化解,当时解不开的,以后知识丰富后,自然解开,而一切都有联系性的原理或相通,当问题少了,知识就非常丰富了,自然会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运用自己琢磨问题的方式方法,解答后,会与众不同,自然就有了创新的能量
2023-07-31 04:57:203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800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2023-07-31 04:57:281

矛盾论 实践论 辩证法有什么关系

《实践论》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其根据有三:①《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②《实践论》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③《实践论》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矛盾论》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表现在:①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阐明了分析事物矛盾特殊性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③论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即功能的一致、认识运动公式的一致。
2023-07-31 04:57:481

实践论主要观点有哪些

①《实践论》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②《实践论》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③《实践论》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
2023-07-31 04:57:582

结合《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总结不易,望采纳一下。
2023-07-31 04:58:071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也都是实践论。 这个观点对吗?

不对.因为唯物主义包括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只有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旧唯物主义正式缺乏这样的认识,才会在历史观中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中去.
2023-07-31 04:58:141

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辨析中国的"知行"理论

我不知怎么感觉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也太难了,所以我无从答起,看老没人回答,我就试试吧,呵呵。 首先,中国的知行理论,好像是王阳明吧,他说的是自己的 知 即思想要和自己的行为一致,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哲学里来说,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人)对客体(客观世界包括他人)产生影响和改变的一种活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意识支配者人的行为即实践活动,因为我没有系统地看过王的理论,所以我认为他说的更多是正面的道德和伦理上的知行合一,比方说你认为人应该是诚信的,你就不能言而无信。但在哲学上是没有这个区别的,这个是纯粹的哲学,只是思维通过实践队客观事物施加影响. 其次,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知)和行动(行)都是实践活动,认识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意识的过程,是 知 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行的过程,是意识到物质的过程,比方说你想看这个百度知道的页面了,你的 想 是知,你的打开这个页面的行为 是行。 下面是我找的马克思实践观点的表述:一、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旧哲学对实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两层含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三种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自我创造性的主体的存在;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结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实质。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的把握的基本环节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实践的结果以及评价。四、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人类世界的形成及其与自在世界的关系;实践是现实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是认识世界然后改造世界的,所以是知行,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知和行 是互相联系和促进的,人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会促使人的思想认识的改变,进而新的思想认识会指导人新的行为,第三是说的实践的过程,其实来回都是一个意思,不知道这些人在扯什么,第四点,你把实践改成 知行 就可以 了。 关键是,知 即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一种,这个腰特别强调,不过人脑子里的思维活动的 知 就不是了,中国的语言不是特别精确 特别是哲学这一块。
2023-07-31 04:58:221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023-07-31 04:58:334

跪求《实践论》《矛盾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其中一篇读后感。。。。急急急。。。

《矛盾论》 毛泽东 (1937年8月)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着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之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着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请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 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相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厂,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井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他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
2023-07-31 04:58:501

实践论的历史意义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资料摘自《应用写作》杂志)
2023-07-31 04:59:051

《实践论》毛泽东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的接受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的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的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2023-07-31 04:59:461

实践论最后的一段是什么?

实践论的最后一句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3-07-31 04:59:562

实践标准是唯一的吗?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2023-07-31 05:00:031

实践论的注释

〔1〕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新的译文是:“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2〕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页)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六节(《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3〕 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4〕里手,湖南方言,内行的意思。〔5〕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在致李达的信中说:“《实践论》中将太平天国放在排外主义一起说不妥,出选集时拟加修改,此处暂仍照原。”〔6〕五四运动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美、法、日、意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对德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中国是参加对德宣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北洋军阀政府却准备接受这个决定。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的这一无理决定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妥协。这次运动迅速地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到六月三日以后,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广大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竖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五四运动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他们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参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要理解,就必须从经验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8〕见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列宁《怎么办?》第一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9〕 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六节(《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10〕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三部分《理论》。新的译文是:“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200页)〔11〕参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五节。原文是:“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页)
2023-07-31 05:00:101

实践论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讲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要是批判教条主义,同时也批判了经验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产生感觉、经验;由许多的感觉经验升华为概念,概念就是基本事实;再由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结论或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来验证结论、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将正确的理论用于实践,改造自然;在这改造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感觉,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每循环一次,都伴随着认识的向前发展。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使主观与客观保持同步,不落后于形势而右,不超前于形势而左。实践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建议多看几篇,定能受益。
2023-07-31 05:00:261

资本论和实践论是毛选中的吗

不是的。毛选的三大名篇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选自《毛选》的第一卷第十七篇,并结合了《毛选》的第十八篇《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宏伟巨作在《毛选》中的分量很重,是前期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文章的延续,目的都是为了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党内思想,并争取对中国革命的独立自主。一方面,有力地回击了苏联的教条主义思想;另一个方面,广泛团结了掌握实权的本土派,打击亲苏的教条主义者,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由于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建党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要争取独立地位,必然要有一套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经过血与泪的洗染后,毛泽东写出了一篇篇反对“教条主义”的巨作,而这篇《实践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阐释。
2023-07-31 05:00:341

实践论谁写的啊?

毛泽东
2023-07-31 05:00:442

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是:长征结束后,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一、详细介绍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他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伟大领袖在总结革命经验时发现,既不能盲目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能完全照搬“十月革命”模式,这就迫切地需要一套正确的革命理论。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以此纠正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知行观。基于革命曲折性及发展需要,伟大领袖决定从哲学层面入手,把革命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清楚,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革命实践观,指明革命的发展方向。为此,伟大领袖定期前往抗大讲授哲学课,目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粉笔和讲稿,在普通教师手里,最多就是知识。而在伟大领袖手里,就成了神奇的魔术道具,能把抽象枯燥的哲学概念,变成一件件尖锐的思想武器,用来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军民的战斗力。
2023-07-31 05:00:5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获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 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2023-07-31 05:01:252

毛泽东的实践论全文共多少字?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糸。
2023-07-31 05:01:362

马克思的实践论写于哪一年

你在哪里看到过马克思的《实践论》?
2023-07-31 05:01:443

实践论的解释实践论的解释是什么

实践论的词语解释是: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并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思想。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指出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提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实践论的词语解释是: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并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思想。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指出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提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结构是:实(上下结构)践(左右结构)论(左右结构)。 词性是:名词。 拼音是:shí jiàn lùn。 注音是:ㄕ_ㄐ一ㄢ_ㄌㄨㄣ_。实践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实践论的成语牛羊勿践蹈矩践墨关于实践论的词语言不践行食毛践土践墨随敌自相践踏就实论虚践土食毛蹈矩践墨躬行实践牛羊勿践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实践论的详细信息
2023-07-31 05:01:581

实践论的全文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⑵。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⑷,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⑸。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⑹前后才开始的。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⑻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⑼,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⑽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⑾。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2023-07-31 05:02:091

为什么要学习《实践论》?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实践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有着推动作用,它为全党学习马列主义树立了正确的学风、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实践论》的启示,让更多的人拨开云雾见青天,思想心灵有了不一样的启迪,大部分人由于长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压迫而变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让《实践论》的思想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广阔起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应用,使之与本国风土文化相适应。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革命理论是从许多成功革命实践和经验中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它犹如小帆、船舵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实践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并获得最终的胜利。(二)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人是主体,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经验,形成合乎论理的认识。人的意义是伟大的,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正确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即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初始过程,是直观的,感性的。开始的认识几乎都是片面的,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够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随着实践的开始,我们想要认识的事物经过我们多方面的探寻与查阅变得逐渐清晰,棱角不再模糊。无数前人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如《实践论》有助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选择实现战略性意义。“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4]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实践就像判断真知的一把利剑,我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成长、从实践中反思自身、从实践中得到教训。如果没有实践,也许我们会故步自封,沉浸在肤浅的认知里还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实践,我们的头脑也许会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们会逐步失去独立思考与亲身探索的能力。(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矛盾。《实践论》中的理论指导就是让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遇到新问题,不应该生搬硬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针对当下的时事问题提出新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023-07-31 05:02:311

《实践论》作者

《实践论》作者是毛泽东
2023-07-31 05:02:412

《实践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实践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是教育其实也就是循序渐进的循环过程,每个阶段的阅历都是一种磨砺之后得到的意识道理。《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他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1951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文章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全文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2023-07-31 05:03:041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络;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络。下面是我带来的读《实践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篇一    *** 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 *** 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 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 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 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回圈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 *** 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篇二    *** 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中国 *** 内部存在严重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践的不统一。这些错误一旦扩大将导致中国的革命的严重损失,问题很严重。 *** 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这些错误,目的就是要达成党内思想的一致,进而来指导中国革命,确保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真理的标准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真理是这样定义的:“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从其定义来讲真理已经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标准是衡量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从其定义来看这个尺度就是客观的外部世界。这绝对不能和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混为一谈。因为“检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络起来,当然这一点客观世界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外在客观世界不会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比较对照,因而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②。   从以上的推论,我们得到真理是和外部世界一致的认识,一致性程度和真理是成正比的。那么,怎么样来判断某一种认识和客观世界一致与否,一致的程度有多大。这里就会引申出另外的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当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完成的,这个上一段做过相应的论述。既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检验,那么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实践具有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两个基本的特征使其承担了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普遍性很好理解,人们时时刻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实践,这种实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现实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二是实践可以使得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并检验它与客观世界是否符合和符合的程度。直接现实性有点抽象,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回到家了,你很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但是在看见真正的红烧肉之前你对它只是一个印象,想象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等等,等到这盘菜直接放到你的面前你就真正的感觉了它。这就是实践可以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   二、逻辑证明和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的领域中,逻辑证明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的例子来说,“在一个平面内,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是靠逻辑推理来证明的。虽然大家都说这一公理是通过人们许多次的实践活动来证明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数学领域检验认识真理性比实践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这样的验证是很简便的,节省大量时间使得我们可以去从事其他的事情。当然了,我们学生所接受的书本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上的知识从其本质来说是人类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后代直接进行学习。   其次,我们来谈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怎么样检验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大家肯定会回答:当然是感性经验活动。大家都说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非常漂亮的,只要你亲自去一趟便知道真伪了。但是,感性经验活动只是使用于判断非常简单的认识正确与否,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作用。感觉经验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筷子插在水中就变弯了,其实它仍然是直的;我们看见的晚上的月亮在不停的移动,其实是我们所处的地球在自转而已;第二,相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感性认识有了自身的许多局限性。 *** 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络;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络。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更是性质上的差别。③所以说,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的标准。   三、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一过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轻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和一致的程度的。   首先,我们得确定实践的物件,就是说实践来检验什么认识。在中国 *** 革命的的初期,我们学苏联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认为这样的道路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其次,根据实践的计划来实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据城市包围农村这一理念来进行革命;第三,分析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国 *** 发现:这条道路在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分析结果这一步是很关键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来分析现在的结果取没有取得最初的预期效果。但是我们并不能果断的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是谬误,取得了最初的效果才是真理。这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过程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其本质尚未充分暴露。④由于实践中发生了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致使我们的实践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就是要根据分析,重新制定计划。就拿城市包围农村这一路线来说,中国 *** 经过了失败后,也从其中得到了教训,改正了自己的思想使其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 *** 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是要把重新调整后的计划再次付诸实践,进行如上的过程,这样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的深刻。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几点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恩格斯称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萌芽的天才的第一个档案”,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整个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通过这篇文章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和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活动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是其最根本的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篇三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著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 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 *** 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区域性性和偶然性:某种区域性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域性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区域性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区域性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回圈。 猜你喜欢:
2023-07-31 05:03:371

实践论的词语实践论的词语是什么

实践论的词语有:躬行实践,牛羊勿践,蹈矩践墨。 实践论的词语有:践墨随敌,食毛践土,就实论虚。2:结构是、实(上下结构)践(左右结构)论(左右结构)。3:拼音是、shí jiàn lùn。4:注音是、ㄕ_ㄐ一ㄢ_ㄌㄨㄣ_。5:词性是、名词。实践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毛泽东作于1937年7月。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重点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并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方面,阐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社会实践的“两个飞跃”思想。强调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认识能力。指出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均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提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书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实践论的成语蹈矩践墨牛羊勿践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实践论的详细信息
2023-07-31 05:03:441

毛泽东的实践论全文共多少字?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糸。
2023-07-31 05:03:552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出自哪里

  出自《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 1卷。
2023-07-31 05:04:031

实践论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实践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有着推动作用,它为全党学习马列主义树立了正确的学风、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实践论》的启示,让更多的人拨开云雾见青天,思想心灵有了不一样的启迪,大部分人由于长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压迫而变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让《实践论》的思想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广阔起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应用,使之与本国风土文化相适应。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革命理论是从许多成功革命实践和经验中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它犹如小帆、船舵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实践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并获得最终的胜利。(二)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人是主体,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经验,形成合乎论理的认识。人的意义是伟大的,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正确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即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初始过程,是直观的,感性的。开始的认识几乎都是片面的,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够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随着实践的开始,我们想要认识的事物经过我们多方面的探寻与查阅变得逐渐清晰,棱角不再模糊。无数前人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如《实践论》有助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选择实现战略性意义。“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4]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实践就像判断真知的一把利剑,我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成长、从实践中反思自身、从实践中得到教训。如果没有实践,也许我们会故步自封,沉浸在肤浅的认知里还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实践,我们的头脑也许会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们会逐步失去独立思考与亲身探索的能力。(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矛盾。《实践论》中的理论指导就是让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遇到新问题,不应该生搬硬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针对当下的时事问题提出新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023-07-31 05:04:131

如何理解“实践论是认识论的基础”?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获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7)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2023-07-31 05:04:201

《实践论》中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是什么?

772675152
2023-07-31 05:0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