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黄帝内经》共有多少册?

2023-08-02 18:42:34
共3条回复
豆豆staR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里论外几

《黄帝内经》即是一本,分素问和灵枢两大篇,每篇各10卷81章。现最新版的《黄帝内经》,是由李史峰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印刷的“家藏四库”丛书。你可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联系。

可可

现在书店有在买一本国学普及版的《黄帝内经》,就一本,在一两百页左右,6块钱。如果是初次阅读《黄帝内经》,可以选择这本,通俗易懂。

相关推荐

什么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典籍,又称为《黄帝素问》和《黄帝问经》。该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经典之一。该书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素问》主要介绍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阐明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脉、气血等概念。该部分内容分为81篇,分别涉及经络、脏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方面。《灵枢》则介绍人体生理、病理、针灸、按摩、药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结构、功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技术等。该部分共分为81篇。《黄帝内经》内容丰富、理论完备,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圣经”,对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3-08-02 04:08:492

《黄帝内经》有什么作用

三个“第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相关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2023-08-02 04:08:561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典籍,又称为《黄帝素问》和《黄帝问经》。该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经典之一。该书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素问》主要介绍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阐明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脉、气血等概念。该部分内容分为81篇,分别涉及经络、脏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等方面。《灵枢》则介绍人体生理、病理、针灸、按摩、药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结构、功能、疾病的预防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技术等。该部分共分为81篇。《黄帝内经》内容丰富、理论完备,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圣经”,对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3-08-02 04:09:052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部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共有18卷。
2023-08-02 04:09:1611

黄帝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023-08-02 04:09:413

《黄帝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023-08-02 04:10:071

黄帝内经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 是一本书
2023-08-02 04:10:183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嘴边周围起皮是什么原因
2023-08-02 04:10:416

《黄帝内经》最早成书于什么时期

最早起始与先秦时期,基本上定型于西汉时期
2023-08-02 04:11:222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流传至今。其在隋朝时期的合本(包括了 《素问》和《灵枢》)由杨上善整理为《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 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 论 上 建 立 了 中 医 学 上 的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 、 “ 脉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症”、 “诊法”、 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 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 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 总结。它的问世方以智简介,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 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 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 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 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 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 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 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 《黄帝内经》 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 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 《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 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1/6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 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 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 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 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 《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 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 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 《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 《脉要》等 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 《奇恒》、 《奇恒之势》、 《比类》、 《金匮》、 《从容》、 《五中》、 《五过》、 《四德》、 《上下经》、 《六十首》、 《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 《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 29 种。 至于用 “ 经言 ” 、 “ 经论 ” 、 “ 论言 ” 或 “故曰……”、 “所谓……” 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 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成书考略 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一)成书于先秦、 战国之时。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有宋代的邵雍, 明代桑悦、 方以智,清代魏荔彤等。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以为《素 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 于上古。” (二)成书于虞国、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程颢、司马光等。他 们认为“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邪?此周、 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到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 定了这一说法。斗中说《素问》“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 传达旧闻,著之竹帛。”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 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三)成书于西汉时期。明代郎玻所著的《七修类稿》认为《素问》“ 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由 仪狄是生其前面彼时人已皆伪邪?《脉要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欲 血而受,则罗与欲血皆汉时事邪?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南文成之者耳。 在这 里,朗玻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 《素河》产生于西汉时期。 对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古人的看法主要就有这些。然而研究并没有到 此结束,当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他们通过对《内经》和《周礼》及 《史记·扁鹊仓公传》的对比,说明三者在学术思想上的一致性,并通过2/6对《素问》文学 结构的分析, 说明这一部分出自于先秦而不可能迟于扁鹊。 并通过分析前人 的成说和大论的内容, 认定这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战国至东汉之间, 而且经过多数 医家汇集而成。至于《灵柩》,作者先通过对其书的真伪的分析,判定《灵柩》 与《针经》实即一书,而后又得出结论,“《灵柩》和《素问》一样,基 本上是成书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的篇卷,掺入了汉代的东西,因而它亦并不是 成于某一人之手,”至于《素问遗篇》,则属伪书,其时代不出于唐宋之 间。 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所包含的篇章,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同时完成于一个 短时间内,而是由许多医家和学者写成于不同时期。 《内经》中的篇章既有写成 于战国时期,又有成于秦、汉甚至更后。 究其论据有五:其一,《素问》的有些 篇章用干支来表示时间, 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以后的事。 其二, 《素问· 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 ”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其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 《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其四,与 1973 年长沙马王堆 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 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 年安 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 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 西汉更早。其五,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现在方以智简介,《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这一点已有不少人予以肯定。至于要 确定具体的成书年代,就现在来看远非易事。3/64/65/66/6
2023-08-02 04:11:381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后世经过考证,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2023-08-02 04:11:451

什么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
2023-08-02 04:11:592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2023-08-02 04:12:084

黄帝内经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的解释[The Yellow Emperoru2019s Internal Classic,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医书。简称 《内经》 。黄帝、歧伯等以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包括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在 朴素 的唯物主义观点 指导 下,阐述中医 基础 理论、辨证论治 规律 、病证等多方面内容, 奠定 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词语分解 黄帝的解释 .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居 轩辕 之丘 ,故号 轩辕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国于 有熊 ,亦称 有熊氏 。以土德王, 土色 黄,故曰 黄帝 。《易·系辞下》: 经的解释 经 (经) ī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 相对 :经纱。经线。 经纶 (.整理过的蚕丝;.喻 政治 规划)。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 直角 的线(亦作“子午线”):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
2023-08-02 04:12:181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的

问题一: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写的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珐、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问题二:《黄帝内经》的作者,创作时间,起源分别是什么?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弗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u30fb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u30fb经脉篇》,《素问u30fb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u30fb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u30fb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问题三:皇帝内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黄帝内经》起源于黄帝,具体成书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问题四:黄帝内经到底是什么年代的著作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问题五:《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u30fb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问题六:(黄帝内经)切脉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黄帝内经》中讲,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特别指出,早上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黄帝内经》说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可见,早上诊脉是再好不过了,所以,以后大家在看中医的时候,应该早上去,有个好的诊脉时间,医生能更好、更准确的治病。 问题七:《黄帝内经》是谁的著作?是什么时候写的? 首先,黄帝的概念,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它代表着古代一群优秀的人的统称。书当然不是一个人写的,是很多医家假借黄帝的名号,不为自己出名,把自己的做好的经验著作统一编辑,为后代医学作为经验。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问题八:《黄帝内经》是谁写的?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绩《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问题九:四库全书中黄帝内经写于什么时候 《黄帝内经》起源于黄帝,具体成书作者已不可考。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后世较为公认《黄帝内经》最终成型于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023-08-02 04:12:251

内经和黄帝内经区别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分,黄帝内经素问,就是属于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杨上素编订,凡三十卷,是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
2023-08-02 04:12:368

黄帝内经是什么?

一本讲养生的书
2023-08-02 04:13:015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里面有不少宝贵的甚至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复深人研究。例如《黄帝内经》里的经络学说,虽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以现代科学的道理完全加以解释,然而,经过科学实验,无数事实证明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否认《黄帝内经》究竟是两千年以前的著作,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不可避免地有不少糟粕混杂其中,必须加以扬弃。因此,对《黄帝内经》必须批判地继承。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生学 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点的指导之下,《黄帝内经》提出了一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养生方法,其中有防重于治的可贵思想。 (二)藏象经络学说 藏象经络学说可以说是祖国医学的生理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整体出发,对活休的观察,根据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等活的资料结合解剖知识而成的。它提供的特殊联系,如内脏之间,内脏与其他器官之间,有些是现代生理学所没有发现、没有重视或者还无法解释的,现在看来这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正在逐步逐步地、一点一滴地得到证明,是符合科学的,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 (三)诊法 《黄帝内经》对“四诊”已有许多详细论述,而且强调四诊合参。特别在脉象方面,论述非常详细,已经提到有三十多种脉象,为后世脉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材料形成了中医诊断学特色。 (四)论病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病证四个方面,这.方面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占篇幅最多。它讲的病因,有六淫、饮食、七情、劳伤等。现在讲的病因学基本包括在内。发病观点,突出邪正关系,强调正气的强弱是决定疾病发生的关键。这个观点不仅在发病学,而且贯穿于诊断治疗各个方面,病机的分析也很详细,病机十九条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气血病机、五脏病机、六气病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等等。后世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可以说基本上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对疾病方面有专题论述。如热沦、疟疾、咳嗽、疼痛、厥、屡、痹、胀、肿、痛疽-----都有专篇。每一种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基本上都有论述。初步统计,讲到的病证有两一百多种,为内科和其他临床各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治疗学 提出了一整套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正治反治等等。还有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蒸浴、薰熨、外敷、放血、眨石等多种多样。特别是针灸,好多手法现在我们还在运用,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等各种刺法,丰富多彩,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六)运气学说 主要包括在一七篇大论内,着重探讨气象变化的规律,以及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涉及面很广。如天文、气象、历法、物候等学说。有许多内容最近才注意到,如医学气象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而运气学说在这方面却有其相似之处。 (七)阴阳五行学说 这本来不是医学,是古代哲学用来作指导思想和说理工其的。应用于医学上,有助于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而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充实哲学内容提供了条件。所以说《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已大大不同于当时的阴阳五行,而是有所发展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与祖国医学结合后,作为指导思想和说理工其,就渗透、贯穿到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内经·素问》八十一篇中就有七十多篇提到阴阳,从这里也可看到阴阳五行在《黄帝内经》中所占的地位了。 从以上初步概括的七个方面,可以看到《黄帝内经》的医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的确是古代民间医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十分宝贵的。当然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也有些是形而上学的,或者存在主观臆测等缺陷,但这是次要的。 《黄帝内经》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有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不人虎穴,焉得虎子”?但是,读古书决不能过于迷信,使白己的思想被束缚住,必须要独立思考,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 要钻进去,首先必须多读书,认真地读,既解文理,又解医理。历代医家的注解在这一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我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历代医家都把《黄帝内经》视作经典,崇古尊经,不敢擅自改动或提出异议,解不通的,也要想尽办法曲解使之“通"之;或以经解经,随文演义,解了仍等于不解;或互相抄袭,以误传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出现上述现象也是不足为奇的。时至今日,我们的视野和我们的经历,是前人所想像不到的。因此,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对前人的注解"决不能盲目服从,应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只有勤读书,多思考,才能做到既钻得进去,又跳得出来。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叶学勇同志,从《本草纲目》中一则关于小孩吃蚕豆而颜面发黄的记载中得到启发,从一种植物中找到抗A凝集素,最后研究成功从动物血中制备抗A抗B标准血清鉴定人类血型,为医学科学作出重大贡献。我们学匀《黄帝内经》也要像叶学勇同志那样,读古书而不泥古,做到古为今用。在前人经验的启发下,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古老的《黄帝内经》为创造我们的新医学作出贡献。
2023-08-02 04:13:311

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1][2])。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023-08-02 04:13:5412

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是怎样的?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之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译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时,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2023-08-02 04:15:021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成书时间《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素问》、《灵枢》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其成书年代一向有争议,大约是西汉以后的作品。成书时间一般有三种流传说法:一、《黄帝内经》是“三坟之书”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所写,但黄帝年代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留下资料说明当时的医学背景,可信度非常低二、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北宋程颢、司马光都持这种立场。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因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确实可能包含多种观点、不同习惯的内容。程、司马二人不觉阴阳五行为儒生伪造,由于利益冲突,故隐没之,此称春秋笔法。三、认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时间约在西汉。《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刘向、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类来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类,而由李柱国来分工、校正医书,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认为《黄帝内经》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书。最早是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史记中记载不少当代医学,如公乘阳庆、仓公、扁鹊等,但唯独没有记载更为重要的《黄帝内经》,所以被认为不可能早于写《史记》的时代,司马迁是在公元前99年入狱时撰写了史记,从上述推论《黄帝内经》大约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自先秦之际天六地四,说卦传曰:参天两地而倚数,西汉之时,儒生杂用五行,故有五藏六府之谬说,此等谬说一律出自孔子家语。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14件医书,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_侯利仓之子,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例如只有十一经脉,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从理论的简繁、完善程度上认为,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也就是完备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由是观之黄帝内经必成于西汉末年至文风稍似六朝之时,故《素问》、《灵枢》当是伪作扩展资料: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二、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三、成就黄帝内经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2010年中国向“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提案据认公元1339年木板印刷,由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通过将这部文献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医亦称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已经是预防医学的理想。黄帝内经影响了其后的中医经典。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2023-08-02 04:15:171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部分?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2023-08-02 04:15:314

市面上的《黄帝内经》有很多,哪个版本的最好呢?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好,但是人们公认的最好版本,在业内比较有权威。
2023-08-02 04:15:584

黄帝内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黄帝内经》讲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的历史价值影响《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2023-08-02 04:16:431

《黄帝内经》讲的是什么呀?

中医关于天人合一,四季养生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经典必读之一。
2023-08-02 04:17:017

黄帝内经的黄帝到底是谁?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以黄帝和医师岐伯的对话形式所著,因而得名。但后世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2023-08-02 04:17:191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内经》是一部专论中医基本理论的著作,虽然有《素问》与《灵枢》之别,但其内容都是偏重理论和原则的论述。所不同者,《素问》内容偏重中医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学基本理论,而《灵枢》则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解剖等。具体讲,《素问》九卷论述了人体的发育规律,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养生原则和方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各种疾病之治疗原则和方法(针、砭、灸、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望、问、闻、切四诊方法和要求等等;《灵枢》九卷论述了九针形质、用法、禁忌,人体经络循行、穴位,情志与疾病,人体体表与内脏解剖,针灸方法与原则,体质类型等等。
2023-08-02 04:17:351

黄帝内经的精髓是什么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著名医学先知岐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的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今昔对比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另外六部著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2023-08-02 04:18:041

《皇帝内经》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1]
2023-08-02 04:18:121

《黄帝内经》到底是本什么书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
2023-08-02 04:18:224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个部分

菊花台放几天呀
2023-08-02 04:18:324

黄帝内经历史背景

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2023-08-02 04:19:271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皇帝内经哪个版本最好 这个我个人觉得还是看你个人情况,是否有中医基础之类。个人读过徐文兵梁冬对话版,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来说倒是可以提高一下兴趣。但是实质内容不多。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比较好,比较权威 《黄帝内经》指《素问》&《灵枢》,《素问》(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 24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影印.明代.顾从德影宋本.《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也出过影印.明代.赵府居敬堂本。这就是被业内公认的最佳版本。排印本,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的《黄帝内经素问》 和《灵枢经》,梅花版。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比较好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不错,如果想要解释的,也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哪个版本的黄帝内经最好,要原文的 给你推荐三个版本:1、56年人卫影印版2、63年人卫梅花版 (这两个版本是最完善的,但是现在都买不到了) 3、人卫现在出的那本黄皮白文本,田代华校对的吧。素问、灵枢是分开的。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的好 ery man is fool sometimes, but none at all tim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看样子您还不是中医专业的。 《黄帝内经》事实上现在是两本书,一本《素问》,一本《灵枢》。您真的有兴趣的话,建议买《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以上两本都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的。 所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实际上也只是《伤寒论》诸多传本中的一种,里面的内容有一部分并非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也是两本书,《伤寒论》《金匮要略》,建议买《伤寒论译释》(陈亦人主编)、《金匮要略译释》(李克光主编),以上两书为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草纲目》就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的“金陵版”,不需要翻译。 以上五本书都有最新印刷出版,可以买到。 至于要方、翼方,没有内经和伤寒的功底,读了也没有意义,三年内不需要买。 《黄帝内经》哪个版本的书比较好 黄帝内经原书,建国后出版你只能买到一个版本的两种书,一种影印,一种根据影印翻印的。《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则为《灵枢经》的两种方式
2023-08-02 04:19:341

《黄帝内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1][2])。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3]《黄帝内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2021年已经推出。
2023-08-02 04:19:494

黄帝内经一共有几篇?

《皇帝内经》 分两卷,分别是 灵枢 和 素问 每卷有九九八十一篇共81X2=162篇 然后有不少的遗篇补充,所以一般比162篇要多一点
2023-08-02 04:20:142

《黄帝内经》的作者、朝代?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23-08-02 04:20:244

《黄帝内经》写于哪个朝代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023-08-02 04:21:062

《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在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系统理论、以及治病和防病的基础源头。黄帝内经一共十八卷,由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组成。一共81篇。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一个时期内的医学著作合编,时间跨度达几百年,大约在在西汉的时候汇编成书。黄帝内经的问世,代表着中医系统的正式形成。黄帝内经不仅讲了系统的医学理论,丰富的治病技术,同时还从宏观角度论证了天人合一,多种方法论证分析了生命的规律,集合了过去关于医学的分散的知识和认知经验的积累。基于人类生命规律而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理论系统。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代医家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形成了中医的各种流派,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从入门到深入懂中医,就从学习黄帝内经开始。关于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黄帝是中华文化的祖先,中华文明从黄帝时代开始起源,冠黄帝之名是为了书籍方便流传和保存;秦汉时期的人写书,往往是把一本书分为“内”和“外”两个部分。比如熟知的《庄子》分为内外篇。所以黄帝内经的“内”字是与黄帝外经所对应,其余已经失传,这个“内”字无深刻含义;经本来的意思是丝织品的纵线,横着的叫纬,竖的叫经,这个纵引申为主干,再引申为最基础的、原则性的,在古代文化里,成为经的就是最重要的原理,最基本的理论,是务必要遵循的,这就是“经”,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研究医学理论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原则。著名医家药王孙思邈在他的书《备急千金要方》中讲到,但凡要成为真正的名医、医学大家,首先就要熟读黄帝内经。祈望在此认真学习黄帝内经的你们成为中医大家,陈老师不敢自比大家,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助力传承中医文化,助力自然健康。
2023-08-02 04:21:223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儒、清代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西汉时期,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现代中医学专家刘长林、吴文鼎等人也持这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2023-08-02 04:21:351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黄帝内经》 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黄帝《黄帝内经》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黄帝《黄帝内经》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上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黄帝《黄帝内经》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内经》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黄帝内经》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腠 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黄帝内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 ——黄帝《黄帝内经》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u2026u202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黄帝内经》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 恚 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黄帝《黄帝内经》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黄帝内经》 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黄帝《黄帝内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黄帝内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惔 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黄帝内经》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黄帝《黄帝内经》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黄帝《黄帝内经》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内经》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 腠 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黄帝《黄帝内经》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黄帝《黄帝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黄帝《黄帝内经》 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黄帝《黄帝内经》 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黄帝《黄帝内经》 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黄帝《黄帝内经》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黄帝《黄帝内经》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 ;
2023-08-02 04:21:511

黄帝内经灵枢的《黄帝内经·灵枢》目录

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口问——《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2023-08-02 04:22:121

黄帝内经里关于房事的是哪一篇

灵枢-本神 “节阴阳而调刚柔”
2023-08-02 04:22:272

《黄帝内经》共有多少册?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023-08-02 04:22:34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气的运动展开为阴阳五行,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黄帝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用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诊治和预防。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形成一个表里相合、内外相关的整体,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藏家学说为基础形成的脏腑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三、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天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源于天人一气。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气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是生命的本质。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就人来说,生命取决于气,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黄帝内经》基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使《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能够真实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这种医学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的防治和延年益寿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这是《黄帝内经》对于世界医学的贡献。它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但其可贵之处是,它已完全融入自己的理论,并作为临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施于医疗活动之中。 四、形神统一观 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所化生,具体说来,是由在天之气(阳气)和在地之形(阴气)合和而成。就人来说则是形神合一。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人的生命活动虽然要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所以古人在生命观上重气轻形。最佳的生理状态应该是形气相得,在病理状态下则是气胜形则生,形胜气则死。因此,与重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研究,从有形的物质存在着眼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重视对无形的生命之气变化过程的研究。 五、独特的生命观 (一)人体观。在古代哲学“精气论”、“道器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将人视为精气聚合、离散之器,生命现象是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是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道”的方面,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提出“以四时之法成”的生命机能结构学说,“阴平阳秘”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生命机能稳态学说,“奇恒”、“回转”的动态生命过程学说,集中体现在藏象、经络、精气神等理论中。 (二)疾病观。在“奇恒常变”观念的指导下,结合丰富的医疗实践,《黄帝内经》确立了有关疾病的理论。关于疾病的概念,诸凡饮食起居、劳作情志等一切身心活动反生理之常者,均可使阴阳失调而致病。它不以形质结构及其物量变化的超标作为衡量疾病与健康的单一标准,而是更强调整体机能的紊乱与失常。关于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以“邪正相争”阐明其机理,以六淫疫邪侵袭,饮食、劳伤与七情失调概括其致病方式,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即“审证求因”。关于疾病变化的机理,《黄帝内经》着眼于宏观、动态地分析其整体机能失调的方式、状态和过程,提出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为基础的疾病传变等理论,成为临床诊病论治的理论基础。 (三)诊治观。《黄帝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的雏形。审机,即审察病机,就是通过对临床病症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确定其病变本质。它是对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机能失调之本质概括,因时而异、因人而别,作为诊断过程,后世演化为“辨证”,于是“证”成为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由此决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体机能协调的基础上,将治疗个体化,强调治患病之人;提倡各种方法配合应用,强调综合疗法;在治人与治病的关系上,更重视人;在整体与局部、机能与形质关系的处理上,更重视整体、重视机能;对病变共性和个性的关注上,更重视个性。对于疾病的预防上,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
2023-08-02 04:22:571

《黄帝内经》的作者,创作时间,起源分别是什么?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2023-08-02 04:23:062

黄帝内经有多少字?

《黄帝内经》共156507(十五万六千五百零七)个汉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素问》从第66篇—第74篇,连续9篇全都是字数非常多的篇目,字数一千以上的。《黄帝内经》的价值《黄帝内经》对生命规律的认识现在依旧是非常有必要去深入研究的,或者说是必须。《黄帝内经》的理论内容对于人类生命规律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生命。《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3-08-02 04:23:221

《易经》和《黄帝内经》成书在什么时期?哪个更早?

易经成书于殷商时期,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对内经成书时期的推测以马王堆墓、内经中的语句来分析的,至于易经成书时期的准确性无从考证,只能从史记和孔子整理五经来推测。
2023-08-02 04:23:453

黄帝内经 讲解 内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2023-08-02 04:24:191

医古文《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简化字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译文: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现在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简脱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酌《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简脱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扩展资料《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贯穿全书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方面。1、阴阳平衡论阴阳学说本为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内经》的作者将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各种问题。在生理方面,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气通天论》),认为人体的阴阳双方应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其病理表现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调经论》)。此为中医的病机总纲。在诊断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即用阴阳分析四诊获取的症状和体征,将阴阳作为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纲领。在治疗方面的大法是“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至真要大论》)。所谓“平”,即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期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素问》的阴阳平衡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邪正盛衰论邪正盛衰理论取法于古代的军事思想。《素问》将这一思想引入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刺法论》)。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至于增强正气的方法,《素问》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天真论》)。以上论说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邪正盛衰的辨析,直接关系到判定病证的虚实和预测疾病的转归。“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通评虚实论》)。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虚实表现。《素问》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热病、风病、寒病、咳病、疟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诸病等各种病证的虚实表现,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总结出“五实”、“五虚”的基本证候。虚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三部九候论》)。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后人本此原则创立了诸多相应的方剂,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3、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是古人深人细致观测与考察天文、气象、地理环境等得出的一个观点。《素问》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人体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调经论》)。《素问》体现“天人相应论”有如下4方面的内容:一是五运六气学说,在《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及《素问遗篇》有详细论述。运气学说认为,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疾病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医生必须注意每年的“气运”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二是探讨了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如果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六淫病邪就会侵犯人体而出现季节多发病,或病邪潜伏体内后时而发。如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阴阳应象大论》)。因此临床必须“因时制宜”辨治疾病。三是探讨了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方域不同则患病各异,治法亦当有所区别。如《异法方宜论》分析了四方不同的疾病和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因地制宜”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提出了一日之中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生气通天论》)。人体发病也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例如临床上小儿外感发热多出现这种情况,若患儿上午诊病,医生以为发热已愈而不再用药,常会贻误病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素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2023-08-02 04:24:312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理论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2023-08-02 04: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