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衬的美学原理是什么

2023-08-08 19:32:48
共1条回复
豆豆staR

其美学原理是: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生活中所说的“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相关推荐

什么是美学原理

http://jpkc.znufe.edu.cn/2006/xwxy/mxyl/
2023-08-06 11:02:202

大学美学原理是什么课

大学美学原理是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美学原理》是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美学学科建设的不成熟为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美学原理》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开放性原则美学是一门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年轻的边缘学科,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甚至连美学研究起点与终向的定位、美学范畴与命题的界定、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未得到科学的解决。因此,它体现出突出的发展性特征。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局限于把教材上的定论塞给学生。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2023-08-06 11:02:281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宙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学、画论、书论、乐论及折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扣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美学原理》是意大利作家克罗齐创作的美学研究图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于2007年4月。该作主要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
2023-08-06 11:03:001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朱光潜先生只译了原理部分,所以书名更为《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译起稿两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译,第二次丢开原文,顺中文的习惯把文字略改得顺畅一点。最后,因为原文太简,有时援引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学说、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潜先生都做了简明的注释。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023-08-06 11:03:271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 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 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 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感的分析美感的五个特点:1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席勒“欲望是直接获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2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3 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4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5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2023-08-06 11:03:371

美学原理简述“自然全美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全美说”是一种美学观点,其核心观点是认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而美的标准和价值在于它们的自然属性和特征。自然全美说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所有自然现象都是美的:自然全美说认为,所有自然现象都是美的,包括生物、景观、天气、季节等等。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美的特征和价值。美的标准在于自然属性:自然全美说认为,美的标准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例如,一朵花的美在于它的颜色、形态、香味等自然属性,而不是人为的修饰、加工或改变。美的价值在于自然:自然全美说认为,美的价值在于自然,而不在于人为的创造或评价。自然界中的美是无价的,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美:自然全美说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美,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和污染自然界中的美。人类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美,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之,自然全美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美的,美的标准和价值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征。这种美学观点呼吁人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欣赏和享受自然美,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3-08-06 11:04:021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审美: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2023-08-06 11:04:091

什么是朴素美学原理?

朴素美学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和欣赏美的事物时,自然而然地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些原则不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美学家或艺术家指导,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通用美学观念。朴素美学原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称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对称、平衡的形状和结构。2. 简洁性:人们倾向于喜欢简单、明了、不复杂的事物。3. 美感:人们倾向于欣赏美感强烈、令人愉悦的事物。4. 色彩:人们倾向于欣赏色彩和谐、明亮、饱和的事物。5. 长度和比例:人们倾向于喜欢长度和比例适宜、不失平衡的事物。这些朴素美学原理并不是严格的规则,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偏好和倾向,可以被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等创作者运用来创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2023-08-06 11:04:351

美学原理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以下是详细介绍:1、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2、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3、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它又分为几个流派:经验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英国的美学学派,认为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由此对审美感官、审美感情和审美趣味等作了探讨;理性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盛行的美学流派,认为审美来自人凭借理性而对于直接的感性经验的整理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德国古典美学:这是活跃于18-19世纪德国的美学流派科学美学,这是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运用心理学手段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新潮,认为科学的实验方法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可靠手段;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审美问题生命美学,主要指19世纪后期兴起的从生命角度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生命美学可以视为从感性生命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产物,在伸张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4、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的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语言学模型区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5、文化论美学:当美学与文化的内涵升华到一定得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联系。真正的美学是建立在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的,文化基础薄弱,无法领悟真正的美学。
2023-08-06 11:04:441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是什么美学原理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人体美、人的风姿与风神和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人物美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内在美是内容,外在美是形式,内在美是根本,外在美不可缺少,这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物美。
2023-08-06 11:04:511

《美学原理》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HojrhyDXENECacE_Fxn2Q 密码:z0d6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2023-08-06 11:04:591

叶朗《美学原理》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的定义: 答: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11人点赞 随笔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474995b1d75
2023-08-06 11:05:111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2023-08-06 11:05:321

关于《美学原理》的问题

关于美学原理的相关问题
2023-08-06 11:05:403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200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法,王旭晓,本书对美学原理的主要问题(如美学学科定位、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形式美等)进行了个性化的探索。由于有了客观的大背景和个性化的讲述。内容简介本书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第一次把美学原理研究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原理的研究历程和现有状况的客观而系统的清理之上。二是在这大背景下,对美学原理的主要问题(如美学学科定位、审美现象学、审美类型学、形式美等)进行了个性化的探索。由于有了客观的大背景和个性化的讲述,就有了一个开放的场景,使读者既进入讲述内容又能超越讲述的内容来思考问题。三是在章节设计上考虑到了中国高校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又以点带面。这三个方面使本书的美学原理讲述,对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美学的人,有独特的启发作用。
2023-08-06 11:05:491

在《现代美学原理》中,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创造了美”,美学界从这句话引出了南辕北辙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是马克思对美的定义,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都是劳动创造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在“劳动创造了美”与“美是劳动创造的”中间划了等号。而以蔡仪为代表的美学学派则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虽然是马克思说过的,但这句话并不是谈美的根源,更不是给美下定义。要弄明白其中底蕴,还得从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说起。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以字原文为黑体字,著重号亦原有)。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此着号为笔者所加),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①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②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极其丰富的。然而,人们还不满足这些自然形态的美,也不满足于鉴赏现实美时的联想所获取更丰富的美感,而是还要各自的美的观念、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审美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也日渐强化。美的创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样描绘的讲究,就十分普遍。家用电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产用的机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美的因素。新时期以来,广州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一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在当代生活中,产品的美化程度已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技术美学作为一个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前苏联政治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曾经说过:“如果我用浑浊的、有气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个部分很不匀称,自然还是可以用它来喝水的。然而谁不懂得,假如人们被大大小小的这些劣质的东西所包围,那就只有过一种贫乏、枯燥、阴郁的生活。”①可见,日用品的美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术美学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门关于技术领域的美的创造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现代文明离不开劳动产品中的美的创造。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于是人体又在注意起劳动美学的研究。 总之,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创造,生产工具中的美的创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创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创造,食品的美的创造,服饰美的创造,居室美的创造,建筑物的美的创造,等等。这一类美的创造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只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能使人获得比自然美与社会美都丰富的美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参见 http://wenwen.soso.com/z/q303125872.htm
2023-08-06 11:06:081

急求~!美学原理试题:结合优秀艺术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约五百到一千字..非常感谢啊....

山工艺?
2023-08-06 11:06:193

尔雅美学原理是属于人文社科类还是艺术类的??

在我国,美学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尔雅美学原理属于美学,所以属于哲学,哲学又属于人文社科,所以尔雅美学原理是人文社科类。
2023-08-06 11:06:271

美学主要学习的是什么?

研究对象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美学(希腊语: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在当代,美学在人文学科当中地位日益凸显,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征被认为在应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危机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美学在中国近现代历次启蒙运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美学定义美是什么?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经典著作四篇对美学范式具有开启作用的文章柏拉图开启美的哲学的《大希庇阿斯篇》夏夫兹伯里开启审美心理学的《论特征》巴托开启艺术哲学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维特根斯坦对美学语分析具有影响的《美学讲演录》七本对美学体系具有影响的专著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结构美学上有两大特点:一,从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 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的。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二,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黑格尔《美学》黑格尔《美学》在结构上有三大特点:一,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用理念确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区别于理念的其它表现形式,从而解释一切美的现象。二, 理念显现在感性上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与宇宙进化历史相一致的,无机物是感性的最低级,艺术是感性的最高级, 美有统一的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艺术门类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诗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 美学只研究这五门艺术就可以获得关于美的普遍法则。三,五门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三大审美类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对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五大艺术、三大类型,就掌握了宇宙间的美。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坚持美学各部分统一性的美学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书建立一个美学体系,而是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因此,最后,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艺术为一体的美学体系。此书又代表了西方美学原理的一个转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讲美的本质,而是讲审美对象。朗费德《审美态度》朗费德《审美态度》是美的本质消失后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组成了自己的体系:第一,把欧洲的心理美学理论综合起来予以体系化,具体来说,就是把闵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离理论,浮龙·李,谷鲁斯的内模仿理论,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这三大学说综合起来,构成心理学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实证性和经验性来规范欧洲的心理美学。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泛化的美感论,这样会使欧洲理论失去其优美的结构和逻辑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国理论质询欧洲理论的不实之处和空泛之处的同时,把审美心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艺术方面,用艺术史的实例去证明欧洲审美心理学原理的正确,二是形式美方面,对欧洲审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时,一方面用形式美来完善了欧洲审美心理体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艺术之中,把美学的艺术方面结合了起来,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把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进来。因此,朗菲德的理论,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审美主体,这是基础;二,艺术作品,是审美主体的确证和艺术外化,三,形式美法则,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朗费德的《审美态度》还与朱光潜《谈美》形成一种对照,显示了中西美学在写审美心理学美学原理时的同与异。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重建艺术哲学型美学原理的典型。此书以卡西尔的象征符号学为主导,承接着罗杰·福莱(Roger Fry)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到朗菲德的审美主体美学,桑塔耶纳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美学中的思想,把八门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成了一个艺术哲学体现。朗格把艺术基本分为四类:时间(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空间(音乐)、力(舞蹈)、生活(文学、戏剧、电影)。在朗格对艺术门类的论述中,第一,以幻象作为总的基础,再在各门艺术中显出幻象上的二级乃至三级差异。从这里可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的独立性,构成她的艺术哲学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对每门艺术的不同幻象的论述中,始终把基本幻象、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中内蕴的情感形式连在一起。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把审美心理与艺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美学原理的典型。它在结构上有四大特点:一,从何为审美对象开始, 区分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在说明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把审美对象集中于艺术。二, 讲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基本结构。三, 讲解审美主体对人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知觉时的基本结构。从而不离开审美对象来讲审美主体,也不离开审美主体来讲审美对象。 较好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四,从哲学上探讨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人为什么需要审美。迪基《美学导论》迪基《美学导论》是美的本质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后,把美的哲学(概念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结合起来的典型,同时也是把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论述的典型。此书是一个层套结构,而且是一个可逆性的灵活结构,这一结构还是两个层套,只是这两个层套没有主次之分,从古代看过来,凝结为艺术理论,再从艺术理论平向推开,为艺术理论、审美态度、美的理论。六个方面构成整个美学理论的结构,这一结构,有历史,有今天,有在时间上的演化,有在理论上的逻辑,形成了一种美学原理的类型。
2023-08-06 11:06:373

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辩证关系 美学原理,什么是传神,神与形的辩证关系

1、神是物的本质,形是物的表现形式, 2、神是内在的,形是外在的 3、没有内在的神,就没有外在的形,形是内在的神的外在表现 4、内在的神通过外在的形来表现出来
2023-08-06 11:06:441

求《释梦》《心理学原理》其中一篇读后感,《美学原理》《艺术论》中一片的读后感

《心理学原理》 读后感考夫卡这样看待当时心理学的性质和功能:“心理学是一门十分令人不满的科学。把物理学中已为人们所公认的大量事实与心理学中的事实相比较,任何人都会怀疑,将后者授给一名不想当职业心理学家的人是否妥当,人们甚至会怀疑培训职业心理学家是否可取。但是,当人们考虑到心理学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宇宙作出贡献时,他们的态度便会转变。科学容易脱离生活。数学家需要从抽象的稀薄空气中解脱出来,尽管抽象是美丽的;物理学家意欲陶醉于柔和的、软绵绵的、悦耳的乐声之中,以为它们反映了隐藏在声波、原子和数学公式之幕后的神秘;甚至生物学家也喜欢在星期天欣赏他那条狗的滑稽行为,而不去考虑现实中狗的这些动作只不过是一系列机械动作的反映而已。生活乃科学的滑翔,科学乃游戏。于是,科学放弃了它处理整个存在的目的。如果心理学能够指点科学与生活相遇的路径,如果它能奠定知识体系的基础(这种知识体系既包含了变形虫(amoeba)、白鼠、黑猩猩和人类的行为,又包含了单一原子的行为,前者的奇异活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音乐艺术、文学戏剧),那末认识这样的心理学是值得的,在它上面花费时间和力气会获得补偿”。事实上,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但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从认知学习理论兴起的社会背景来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二次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的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从认知学习理论的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它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取向。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如,加涅的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的某些重要的思想。又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57年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言语学习》一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人的语言的先天性与生成性,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 当然,认知学习理论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然而,这是与事实相违背的。如,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认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以往的认知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举例来说,穷人家的小孩往往比富人家的小孩把硬币看得更大些。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不满,开始放弃行为主义的研究立场,转向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美学原理》 读后感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有点和吕营和高尔太的认识有些相似处,但也只是有相似而已。吕营说:“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我认为:美可以是人的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或许说,人就是社会的组成体,所以可以称为社会的意识,但要是社会,在我看来,那美的就是人的生命,因为有了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个生命个体,社会才美,所以,对于美是意识,我认为是从人的个体上看,不是从社会这一整体上来看的!高尔太说;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但要是只有主观意识,没有客观的存在,就像世界什么都没有,那会觉的美吗?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也要是存在的,所以美是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我是个还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上面说过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而我对美也有自己的认识: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成长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2023-08-06 11:06:522

美学原理解释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②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当客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  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并成为对这种活动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就自然的规律来说,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这些规律之所以会具有美的意义,就是由于这些规律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通过人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成为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表现。原始人所制造的一把石斧,它的均衡对称的形式以及坚实光滑的质地之所以能引起美感,原因就在于这种形式是符合人的目的(劳动的需要)的,而这种合乎人的目的的规律性的形式的造成,是远古的劳动人民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的结果。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  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  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的目的的活动。但人所要改造的客观世界,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这是对于善的最初步、最粗浅的解释。更进一步分析起来,由于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只能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于是善又表现为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需要、目的、利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成为善的更为重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  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与人类的实践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与人类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所认识的美同时也就是善,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美与善才逐渐被区分开来。  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就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相一致,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在这种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的肯定。例如,一件劳动的产品,就它符合于人的目的(即满足于人的某种需要)来看它是善,就它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客观实现、肯定和对象化来看即是美。又如,我们今天工人群众的增产节约活动,就它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一方面来说是善,就它的实现是工人群众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干劲的结果这一方面来说则是美。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的目的联系着的,这经常就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美则并不是与人的功利的目的直接联系的对象,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然而就美的创造和欣赏能够鼓舞人改造世界的信心和热情,提高人改造世界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来看,美虽然不直接与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但它的最终的社会意义仍然在于推动人更好地去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因此,最终仍然是为了善。许多事物经常是具有善恶美丑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便既具有善的一面,同时又具有恶的一面。与此相应,决定了它的审美性质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消失,它的美也就逐步削弱以至泯灭。自然界也有许多事物具有这种两重性。例如老虎、苍鹰等,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归根结蒂,这也是同人的善恶相联系的。这些特定事物两重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人们发生具体关系,其主导的方面是不同的。善恶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变换。没有天生不变、绝对永恒的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美。  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但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例如,今天现实生活中某些生产劳动,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它们可以分别成为三种不同的对象。生产劳动的过程,作为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它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需要从理论上将这些规律寻找出来。同时,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着社会的功利需要和功利目的,它可以成为伦理意志的对象,直接唤起人们一定的意志趋向和实践态度,使人们对之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功利评价和伦理行为。同时,某一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的具体形象,能在感受中唤起人们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它不要求人们当下对之直接进行理论概括或意志行动,而是采取能动的感受或观照,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在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上,既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极力否定美与真、善联系的反动理论,也要反对把美与真、善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美与丑的关系问题。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与丑的斗争中而发展的。正如美与真、善紧密联系一样,丑与假、恶也是密切联系的。丑与恶的联系使它不但具有否定的美学性质,而且还经常作为社会实践的意志活动所克服的对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美丑斗争发展的规律,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①美丑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发展,根源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客体矛盾;它与真和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紧密联系。美与丑作为客观现实彼此对立的方面,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表现出现实对象对实践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不断被征服,社会不断被改造,美丑通过矛盾斗争又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美在与丑的不断对立和斗争中,随着历史前进的行程,日益革新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之前,美、丑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敌对的自然力量经常成为丑怪的对象,与美的对象相比较、相对立。某些远古神话里的美丑的形象直接地反映着这一点。而随着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断为人所征服和掌握,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等自然物也就逐步由威胁人的生活、实践的丑的对象转化成了供人欣赏的美的对象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美丑斗争的实质是先进阶级与反动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进步力量、正义事业与各种丑恶势力的比较、对立和抗争。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异常复杂曲折,美丑的比较、对立和斗争也具有异常复杂多样的形态。例如,躯体畸形的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是生活中的美丑矛盾的主导方面。  不同阶级的不同社会实践,在客观对象上获得实现,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对不同阶级便具有不同的美丑意义。这种对立和斗争,实际上正是美与丑在阶级社会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地说,客观对象肯定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象,即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其对立的反动阶级却是丑的。客观对象肯定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式,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之对立的革命阶级却是丑的。但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又有着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它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相一致的阶级的实践、生活的产物。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翁,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具体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只有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只有最终肯定或不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必须以它为准绳,为尺度。
2023-08-06 11:07:002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 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 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 美学研究的对象四、 美学的学科性质五、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 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 审美活动第一章 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11/55页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一、 美感是体验二、 审美态度三、 美感与移情四、 美感与快感五、 美感与高峰体验六、 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 意识与无意识八、 美感与宗教感九、 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 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 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22/55页本章提要第二编第四章 自然美一、 自然美的性质 审美领域二、 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 自然美的发现四、 自然美的意蕴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 社会美一、 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 人物美三、 日常生活的美四、 民俗风情的美五、 节庆狂欢六、 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 艺术美一、 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33/55页二、 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 什么是意境七、 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 科学美一、 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 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 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 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 技术美一、 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 功能美三、 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44/55页第审美范畴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一、 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三编三、 崇高的文化内涵四、 崇高的审美特征五、 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 悲剧与喜剧一、 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 悲剧的本质三、 悲剧的美感四、 中国的悲剧五、 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 丑与荒诞一、 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 中国美学中的丑5
2023-08-06 11:07:291

美学原理阐述距离说,移情说

距离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由瑞士布洛提出,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移情说: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移情说是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学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R·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他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就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023-08-06 11:07:371

浅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

摘要: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但对于中国影视表演领域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理论。虽然戏剧表演当中运用的颇多,但是在荧幕前并不多见。阐述这一表演风格的社会功能——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是本文的创新点。希望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种表演风格带来的真实、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使受众能够从自身角度感受到社会责任,重新认识并改造社会,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灵魂;真实;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05-02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缘起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实主义”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思想。他指出,只有现实主义才是表演艺术真正意义上的阳关大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全球首个对表演艺术进行科学全面的系统研究的体系[1]。如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已与“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合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对于影视表演领域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根据表演方式、戏剧观念、美学思想的不同,把表演分别概括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这三个体系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流派。从戏剧的角度看历史,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的核心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它分为两大部分,即“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员创造角色”[2]。他建立的演绎艺术体验派意在挖掘探究演员在角色表演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内在心理和外在情绪相融合,使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使演员在表演中流露出的情感与内在心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了接近角色的形体动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为演员揭示了创作作品中的心理过程,将被动化作主动掌握创作过程。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对他的著作发生了兴趣。并且大部分著名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也都研究过他的著作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3]。 二、冯小刚作品《唐山大地震》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的体现 也许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影视电影更讲求的是感染、共鸣,因此运用最多的是“斯坦尼拉夫斯基”的真实的表演体系。提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就不得不提一部引起了许多关注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所提倡的真实的反映生活,就要求表演源自于生活营造了剧情的真实性,而本片的所有镜头都在致力于表现现实生活,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他主张蒙太奇等的叙事手法的但也并不排斥戏剧性,提出在感情真实的同时引起观看者的感情共鸣[3]。 在这之中大量运用到了极具冲击的特效镜头的反映,当时这一灾难性的地质灾害,但是这正是导演冯小刚为表达自己理念的一种最有效的表演手段。它在灾害对人文影响方面的表现是难以忽视的。作为以信息量积累线性叙事的影片,有一定的纪实成分在里面。《唐山大地震》以唐山地震带来的灾害做引申,受灾害影响的几代人各自不同的遭遇撑起了整部作品。由于情节的稳定和表意的确定性,对于演员的要求较为平稳。 整部电影都是最精彩的呈现。唐山司机方大强的妻子李元妮在1969年为他生了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他们一家人虽然只有微薄的薪水度日却过着简单却幸福的生活。1976年,常年在外奔波的方大强难得回来一次,妻子和儿女都特别开心激动。然而幸福的生活太短暂了,命运似乎对着一家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傍晚,难得回家的方大强和妻子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介,却突然地震了。方大强为了救孩子们不幸去世,两个孩子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救哪一个,另一个都难逃一死,最后一刻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选择了自己的弟弟痛不欲生。大难不死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带她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从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介,这一家人天各一方,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故事作为半纪实半叙述,将故事情节贯穿成一个主体[4]。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年代,人们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其中有一段的情节是陈道明终于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相见,当年因为私心没有救女儿的愧疚,多少年来对儿女的思念,还有来之不易的相见,对人世间亲情的眷恋和世事无常的无奈全部涌现在心头,两个人从一开始的恍惚到紧紧地拥抱,表现的无微不至,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错觉感。 陈道明在塑造角色时特别注重眼神和语言气息的微妙表达。他运用演员悲伤的眼神、无奈的眼神、欲言又止的眼神、热切期盼的眼神等营造出角色最贴切的神态和想要表达的内心;他将演员气息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维妙维肖地刻画出角色丰富的内在情感。上文所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仅从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的表演方式,还将社会责任作为艺术表演的目的,延续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感而发,动之以情”,并且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让观众得到更深层面的体验和思考。《唐山大地震》中的这一段正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家庭被四分五裂却反而坚强的生活的过程之中,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传奇?是否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人性?还是因为我们的大爱?从而利于人们改造社会。这种真实、半纪实的表演方式 *** 了观众的记忆感官,也促使人们思考,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人性。 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它要求人们建立一种辩证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正符合这种要求。他创立的写实纪录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反映生活,非常符合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他遵循“三一律”编剧法,采用严谨的戏剧结构形式,从各个方面地展现生活缤纷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不同的角色场景,感受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从而更好地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从而起到改变社会的目的[5]。也正是秉承着这个目的,在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进行创新的基础之上,使之为中国电影增添一抹亮色。 到目前为止,介于中国影视电影更讲求的是娱乐、快餐化,因此我们在荧幕上看到最多的是“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的表演体系。这种通过某种夸张的改编再现常规情景的表演方式主导了中国表演的形式,说明了中国电影在“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风格的空缺。随着信息时代的脚步加快,多种传播途不断推新,人们视觉和影视心理要求提高,人们开始探索斯塔尼斯拉夫斯基这一表演风格新的表演领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一种真实、引人共鸣的表演来配合当代新型的创作方式,演员在表演中秉承着生活和有机天性的规律,在情境中完全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感知、去思考以获得最佳的创作状态,摒弃一切舞台表演程式。而与之相反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核心是“间离理论”,又称“陌生化方法”,他的演剧理论和方法与“斯坦尼斯夫斯基”表演风格完全相反。布莱希特体系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艺术夸张幽默的手段把普通的戏剧变得更多彩,他致力于刻画突出事物的矛盾性来表达他们的因果关系,给观者带来改变常规的表达的表演方式。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完全不同的这种“间离法”的表演方法要求演员不要融合在角色之中,他认为演员在表演中要高于角色才能更好地驾驭角色。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不断推新,能够真实地反映我们内心活动,反映我们身边真实场景故事的电影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微电影、公益广告、创意短片等新型传播媒体满足了人们对电影、电视剧等“新型快餐文化”的需求。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中国的表演体系还没有完全以身入其境的形式来表达创作者意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仅仅包括对表演方面的指导,还对导演、编剧、舞台场面调度等方面的理论是一次新的创新。正是因为影视表演依托于这些基础性的指导,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有着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在西方电影市场上,“线索多样化”、“理论模式严谨”的表演方式被极其广泛的运用,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已经意识到电影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讲述某一事件或是仅仅抒发个人情感,它是带有某种社会责任和目的的。而斯坦尼拉夫斯基理论认为情感的共鸣能让观众跟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这有助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这与西方影视电影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因此,这种写实、真实的表演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人们所看到的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的影片以其忠于自身内心的表演,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以一种真实、引人共鸣的表演来展现一定的社会现状,带着某种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能够更好地控制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风格有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更快地使观众在真实的表演之上感受导演或编剧的初衷。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表演在中国影视电影上的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陈世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史渊源[J].戏剧艺术,2002(3). [2] 刁海明.以“体验艺术”为创作目标的演员创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美学特征之二[J].戏剧丛刊,2009(6). [3] 王薇.浅谈体验派关于演员性格化创造的观点[J].艺术教育,2014(8). [4] 《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诚意之作[J].市场周刊,2010(8). [5] 刘君.布莱希特:漂泊的灵魂与永世的情人[J].世界文化,2006(11).
2023-08-06 11:07:441

美学原理解释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如尝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美者,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觉,是觉者皈依。皈依者,是依附整体而存在,皈依真理而活动。这正是,统一有序,和谐为美。因此,美会给人以大爱,美会给人以活力,美会给人以快乐!所以说真善美之间彼此相关,紧密相连。生活中看真善美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真:真实,比如每个人都希望知道真相。善:有佛家与儒家之分,真诚引发良知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是未必起作用,所以需要真诚的力量来引发,而且还需要适当的行为才能够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做的,否则可能会表达错误。关于做善事,佛家讲的善因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美:完美,从感知或情感出发每个人对别人的要求有自己不同的完美标准,并不统一。
2023-08-06 11:07:531

美学原理 叶朗 第六章艺术美什么是意境

  叶朗 《美学原理》第六章艺术美的意境:  1、 意境的概念 所谓 “意境” , 是 “意象” (广义的美) 的一种特殊的类型, 它超越具体的、 有限的物象、 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的哲理性感悟。 “意境” 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惆怅” ,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形而上的 慰藉” 。 “意境”不仅存在于艺术美领域,而且也存在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领域。 2、 意境的形成过程 老子哲学中提出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道”是“无”和“有” 、 “虚”和“实” 的统一。 禅宗思想的妙悟中的“悟” ,是一种对用很宇宙本体的悟,是一种形而上的“意” 。 魏晋玄学的“贵无”和“崇有” 。 唐: “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  3、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意境都是情景交融,但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 宇宙感。意象的外延比意境大,意境的内涵比意象多。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 种类型。
2023-08-06 11:08:041

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是什么?

第一章 美是什么? 古希腊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从此,西方学术界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到20世纪,美的本质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从思维模式来说,主客二分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天人合一的模式。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美学大讨论中,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哪一派,都是主客二分的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 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试图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辛弃疾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便无梅。”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张躁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是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 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非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即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 美(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美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如所存而显之”,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 为什么需要“意象世界”? 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这个本原的世界被遮蔽了。为了解释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人创造的,同时又是存在(生活世界)本身的敞亮(去蔽),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司空图说“妙造自然”,荆浩说“搜妙创真”,宗白华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为什么说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生活世界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是人的精神家园。但由于人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但由于人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 美(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就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所以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2023-08-06 11:08:111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是什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于此同时还发表了(Aesthetik),即美学。2、日本的中江肇民用汉字“美学”来翻译Aesthetics,为汉语界所接受。3、审美理想包括:个体化的审美理想和群体化的审美理想。4、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美在理念”(美的理式),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他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文体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5、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其美学著作有《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求真《实践理性批判》求善。6、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在《美学》里面具体说明了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7、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8、《日出印象》直接描绘景物,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阵阵相因的灰褐色调,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9、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在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美在和谐。10、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其中包括实在美和相对美。
2023-08-06 11:08:201

用美学原理理解“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如何”?

美是相对的,因为标准或参照物不同。
2023-08-06 11:08:531

美学原理包括哪些

美学原理是《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包括以下17个内容:1. 直觉与表现2. 直觉与艺术3.艺术与哲学4. 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5.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6.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7. 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8. 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9. 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10. 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分别11. 评审美的快感主义12. 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13. 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的美”14. 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15. 外射的活动。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16.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17 文学与艺术的历史美学的含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2023-08-06 11:09:211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意大利作家克罗齐创作的美学研究图书,主要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他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
2023-08-06 11:09:381

美学原理讲的是什么

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美学原理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美学原理》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学原理》的作者是克罗齐,1866年-1953年,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家、政治家。《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艺术;艺术与哲学;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区别;评审美的快感主义;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美学”;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文学与艺术的历史;语言学与美学的统一。
2023-08-06 11:09:581

美学原理难吗

难,很难。《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
2023-08-06 11:10:051

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感的分析

本章关键词: 现量说 审美心胸 移情说 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宗教感 高峰体验(感恩)快感 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 美感的五个特点: 1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席勒“欲望是直接获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 2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 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唐美学家张彦远“凝神暇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是对美感超越性很好的描绘。 康德“诗使人的心灵感到自己的功能是自由的。” 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5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由于美感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层次即宇宙感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的层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这个层次上的美感是与宇宙神交,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神圣感,是一种谦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种灵魂的狂喜。这是最高的美感。在美感的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2023-08-06 11:10:121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2023-08-06 11:10:242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是什么美学原理

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人体美、人的风姿与风神和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内在美和外在美作为人物美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内在美是内容,外在美是形式,内在美是根本,外在美不可缺少,这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物美。
2023-08-06 11:10:401

《美学原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Bc-rUQ8togrW8Dx1WZu3g 密码:xh7e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2023-08-06 11:10:471

美学原理叶朗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作者简介1、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2、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内容简介1、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2、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2023-08-06 11:11:462

《美学原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学原理》(叶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Zklx55AImFLXsn0G0E8sA 提取码:ur8a书名:美学原理作者:叶朗豆瓣评分:7.7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4页数:460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2023-08-06 11:12:281

美学原理的内容简介

《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朱光潜先生只译了原理部分,所以书名更为《美学原理》。朱光潜先生译起稿两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译,第二次丢开原文,顺中文的习惯把文字略改得顺畅一点。最后,因为原文太简,有时援引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学说、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潜先生都做了简明的注释。
2023-08-06 11:12:461

美术当中所说的美学原理有哪些?

美术的起源、发展、创作的规律,还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是学美术的必备条件
2023-08-06 11:13:033

美学的美学定义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四篇对美学范式具有开启作用的文章 柏拉图开启美的哲学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兹伯里开启审美心理学的《论特征》 巴托开启艺术哲学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 维特根斯坦对美学语分析具有影响的《美学讲演录》 》七本对美学体系具有影响的专著 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结构美学上有两大特点:一,从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的。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二,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 黑格尔《美学》黑格尔《美学》在结构上有三大特点:一,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用理念确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区别于理念的其它表现形式,从而解释一切美的现象。二,理念显现在感性上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与宇宙进化历史相一致的,无机物是感性的最低级,艺术是感性的最高级,美有统一的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艺术门类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诗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美学只研究这五门艺术就可以获得关于美的普遍法则。三,五门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三大审美类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对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五大艺术、三大类型,就掌握了宇宙间的美。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坚持美学各部分统一性的美学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书建立一个美学体系,而是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因此,最后,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艺术为一体的美学体系。此书又代表了西方美学原理的一个转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讲美的本质,而是讲审美对象。 朗费德《审美态度》朗费德《审美态度》是美的本质消失后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组成了自己的体系:第一,把欧洲的心理美学理论综合起来予以体系化,具体来说,就是把闵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离理论,浮龙·李,谷鲁斯的内模仿理论,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这三大学说综合起来,构成心理学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实证性和经验性来规范欧洲的心理美学。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泛化的美感论,这样会使欧洲理论失去其优美的结构和逻辑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国理论质询欧洲理论的不实之处和空泛之处的同时,把审美心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艺术方面,用艺术史的实例去证明欧洲审美心理学原理的正确,二是形式美方面,对欧洲审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时,一方面用形式美来完善了欧洲审美心理体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艺术之中,把美学的艺术方面结合了起来,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把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进来。因此,朗菲德的理论,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审美主体,这是基础;二,艺术作品,是审美主体的确证和艺术外化,三,形式美法则,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朗费德的《审美态度》还与朱光潜《谈美》形成一种对照,显示了中西美学在写审美心理学美学原理时的同与异。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重建艺术哲学型美学原理的典型。此书以卡西尔的象征符号学为主导,承接着罗杰·福莱(Roger Fry)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到朗菲德的审美主体美学,桑塔耶纳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美学中的思想,把八门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成了一个艺术哲学体现。朗格把艺术基本分为四类:时间(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空间(音乐)、力(舞蹈)、生活(文学、戏剧、电影)。在朗格对艺术门类的论述中,第一,以幻象作为总的基础,再在各门艺术中显出幻象上的二级乃至三级差异。从这里可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的独立性,构成她的艺术哲学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对每门艺术的不同幻象的论述中,始终把基本幻象、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中内蕴的情感形式连在一起。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把审美心理与艺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美学原理的典型。它在结构上有四大特点:一,从何为审美对象开始,区分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在说明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把审美对象集中于艺术。二,讲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基本结构。三,讲解审美主体对人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知觉时的基本结构。从而不离开审美对象来讲审美主体,也不离开审美主体来讲审美对象。较好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四,从哲学上探讨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人为什么需要审美。 迪基《美学导论》迪基《美学导论》是美的本质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后,把美的哲学(概念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结合起来的典型,同时也是把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论述的典型。此书是一个层套结构,而且是一个可逆性的灵活结构,这一结构还是两个层套,只是这两个层套没有主次之分,从古代看过来,凝结为艺术理论,再从艺术理论平向推开,为艺术理论、审美态度、美的理论。六个方面构成整个美学理论的结构,这一结构,有历史,有今天,有在时间上的演化,有在理论上的逻辑,形成了一种美学原理的类型。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中国美学研究 “美学是伴随世界史的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一个引进、传播、发展及创新的过程。》美学在中国的引进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美学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时,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学原理著作,从1917年到1930年,中国共出版了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6部(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徐庆誉的《美德哲学》),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种(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学的基础》)。如果说,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代表了中国美学在学科上对西方美学和苏联美学的移植,那么,王国维的方向,即用美学的观念来重讲中国材料,特别是重讲中国艺术,表现在宗白华和邓以蛰的著述中,特别是宗白华在西方斯宾格勒思想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从一种世界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去探讨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美学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美学在中国的创新21世纪初年,美学在中国进入了本土化的创新时期,有三个突出亮点:1、曾繁仁生态美学流派的创立。曾繁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中西交流对话的产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态美学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国性理由,生态美学是要把一种新型的美感注入人们的心灵中去,让人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其特点为:第一,它不但与世界主流思想相应和,也与中国发展带来的生态形势相关联;第二,中国美学的主潮一直把美学提升到一个世界观的哲学高度,生态美学代表的是一种美学整体观点的转变;第三,这一流派为中国美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基础。2、张法美学原理理论的创立。张法《美学导论》(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里连出三版,标志着张法先生十年磨一剑,致力于美学原理理论的创新。其特点为,第一,它使美学原理成为真正的“美学原理”:具有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特别是指导性,成为指导部门美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创新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美学难题——如美的起源与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与美的指认、部门美学与美学原理、美感客观化、符号化,美的审美类型,美的文化性质等;第三,其基本理论为部门美学奠定了学理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美学原理的创立。3、陈昌茂旅游美领域的新发现。陈昌茂先生在长期的旅游研究、旅游教学和旅游工作实践中,提出并论证了“旅游美”的范畴,从而从学理上继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领域。其特点为,第一,它指出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第二,旅游美体现为:五种美感经验: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五类审美对象:拟态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五种审美境界:象境、实境、艺境、场境、幻境;第三,该体系开创了中国旅游美学研究的新范式。
2023-08-06 11:13:231

叶朗《美学原理》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的定义:答: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2023-08-06 11:13:361

怎么运用美学原理来解释实践活动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三、怎样学习美学?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2023-08-06 11:13:451

《美学》和《美学原理》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美学》和《美学原理》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平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2023-08-06 11:13:531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 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概念实质上服务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实质上意味着需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支持一国的文化事业以超常的方式发展与转型。“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可不意识到这个含义。生活艺术化:打破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将艺术生活化, 将生活艺术化.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2023-08-06 11:14:121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原理》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美学原理》 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著。本书以“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命题为核心,论述了直觉、表现、美丑等问题,并通过对美学与物理学、语言的关系探讨了美学与艺术的本质属性。 在克罗齐看来,物质是不存在的,只有精神世界才是真实的。他把精神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阶段、四个层次。认识活动包括直觉和概念;实践活动则指经济和道德。直觉产生个别意象,概念诉诸理智;经济形成个别利益,道德则诉诸意志。这样便依次形成了确定的美、真、利、善的概念和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学科。在这些层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此直觉认识是认识的最低阶段。但直觉又是相对独立的阶段,即“直觉知识不需要主子”,也就是说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所谓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的心理过程。所以美学就是以直觉为对象的科学。 其次,直觉如果不同表现联系起来,还不能真正构成直觉。 “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形、赋形、表现才能直觉。若把直觉与表现分开、就永远没有办法把它们再联合起来”。因为在克罗齐看来,直觉和表现是同一的,如果我们对此有疑义,那是对表现理解的太狭窄的缘故。在一般人看来,表现是指通过动作和语言把思想表示出来。而克罗齐认为事物触到感官,心里把握住它的完整形象,这完整形象的形成就是表现,表现与传达无关,印象经心灵综合,赋予了形式,就得到了表现,就形成了美。他又进一步认为,美是成功的表现,失败的表现即为丑。也就是说情感被意象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便生 *** ,就是成功;否则便生痛感,就是失败。因此美是绝对的、整一的,而丑是相对的、杂多的。 克罗齐认为直觉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来源于心灵活动本身,来源于情感,或者说直觉表现主观情感。而艺术是抒情的表现,是直觉,因此便“把直觉的(即表现的)知识和审美的(即艺术的)事实看成统一”了。他认为艺术是直觉的结果,每个人都有直觉的本能,那么每个人就都具备艺术家的条件,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在艺术中直觉的对象是经过心灵综合的形式,是超功利的,所以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道德的概念,也不能进行分类。 最后,克罗齐认为审美(艺术)和语言有一致性。语言如同审美一样,每个词都是独特的,同为表现,也都是心灵的创造,所以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2023-08-06 11:14:201

《读书有感》朱熹 的译文

,哈哈哈江里哈哈哈哈哈哈
2023-08-06 11:14:3815

狭义的美是什么?美学原理

在美学上,一般来说,狭义的美指的是优美,广义的美不仅包括优美,还包括崇高、丑、荒诞、沉郁、飘逸、空灵等等。
2023-08-06 1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