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外周血IgG4吗

2023-08-15 23:36:00
共1条回复
瑞瑞爱吃桃

理论上是可以的。原理和检测细胞因子相同。BEADS 为基础的MULIPEX检测。一下子可以同时测很多个目标。如果你只测一个IGG4,成本太高了,比如用ELISA.

相关推荐

流式细胞仪原理

  1、流式细胞仪原理是参数测量原理。   2、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是对细胞进行自动分析和分选的装置。它可以快速测量、存贮、显示悬浮在液体中的分散细胞的一系列重要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特征参量,并可以根据预选的参量范围把指定的细胞亚群从中分选出来。多数流式细胞计是一种零分辨率的仪器,它只能测量一个细胞的诸如总核酸量,总蛋白量等指标,而不能鉴别和测出某一特定部位的核酸或蛋白的多少。也就是说,它的细节分辨率为零。
2023-08-09 14:16:051

流式细胞术原理

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的优点,是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之一。光源、液流通路、信号检测传输和数据的分析系统是流式细胞仪的主要组成。临床中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骨髓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的检测是临床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是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的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流式细胞术是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激光和电子计算机科学等高度发展及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物。基本结构:流式细胞仪由三部分构成:液流系统,包括流动室和液流驱动系统;光学系统,包括激发光源和光束收集系统;电子系统,包括光电转换器和数据处理系统。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是使悬浮在液体中分散的经荧光标记的细胞或微粒逐个通过样品池,同时由荧光探测器捕获荧光信号并转换成分别代表前向散射角、侧向散射角和不同荧光强度的电脉冲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相应的点图,直方图和加三维结构图像进行分析。用于FCM的样本是单细胞悬液,可以是血液、悬浮细胞培养液、各种体液、新鲜实体瘤的单细胞悬液以及石蜡包埋组织的单细胞悬液等。
2023-08-09 14:16:131

流式细胞仪原理

我简单说一下:x0dx0a1.首先,机器吸取细胞混悬液,射入由鞘液(一般都是磷酸盐缓冲液)。由于鞘液的流速大,所以细胞混悬液通过轴流的形式在中央,一般是单个细胞排队的形式。x0dx0ax0dx0a2.然后细胞通过检测窗口。有激光束照射。一般细胞都经过荧光染色,被激光照射后,会有不同波长的激发光产生。机器设有检测器来探测激发光的强弱x0dx0ax0dx0a3.根据激发光的强弱,来判断细胞和染色物质的结合情况,从而得到要检测的结果(比如抗原量,DNA量,等等)
2023-08-09 14:17:011

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基本的流程(主要是抗体染色)http://www.scbt.com/protocols/protocol_08.pdf基本原理clip.lf2.cuni.cz/files/board/minikurz.pptwww.abdserotec.com/uploads/Flow-Cytometry.pdf
2023-08-09 14:17:252

简述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借鉴了荧光显微镜技术,将激发光改为激光,使具有更好的单色性;利用荧光染料与单克隆抗体技术,提高特异性与灵敏度;将固定的标本台改为流动的单细胞悬液,并用计算机进行信号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上获得多种参数资料。
2023-08-09 14:17:321

流式细胞仪检测原理

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分析细胞的仪器。它通过将单个细胞通过一束激光束,并测量从细胞中反射或散射的光来检测细胞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通过调节激光的颜色和强度,可以检测细胞的大小、形状、表面标记和细胞内成分等特性。流式细胞仪还可以分离出不同类型的细胞,因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大小、表面标记和细胞内成分等方面有所不同。
2023-08-09 14:17:421

流式细胞仪的原理是什么?

一、原理在正常细胞中,磷脂酰丝氨酸(PS)只分布在细胞膜脂质双层的内侧,而在细胞凋亡早期,细胞膜中的磷脂酰丝氨酸(PS)由脂膜内侧翻向外侧。AnnexinV是一种分子量为35~36kD的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与磷脂酰丝氨酸有高度亲和力,故可通过细胞外侧暴露的磷脂酰丝氨酸与凋亡早期细胞的胞膜结合。因此AnnexinV被作为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灵敏指标之一。将AnnexinV进行荧光素(EGFP、FITC)标记,以标记了的AnnexinV作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可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是一种核酸染料,它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但对凋亡中晚期的细胞和死细胞,PI能够透过细胞膜而使细胞核染红。因此将AnnexinV与PI匹配使用,就可以将处于不同凋亡时期的细胞区分开来。二、注意事项1、必须活细胞检测,不能用能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的固定剂和穿透剂固定或穿膜。2、特殊细胞的染色方法:在消化或吹打时,有些细胞(如神经元细胞)很容易受到损伤,导致晚期凋亡或坏死比例非常高,不能反映真实结果。实验的解决方法:先低速离心,吸取细胞培养板中的液体,留少许液体,加入适量PI和Annexin-V染色10min后,将漂浮细胞吸至离心管中,离心洗涤两次,用PBS漂洗贴壁细胞两次,加胰酶消化后将细胞悬液移至另一离心管中,离心洗涤,再与漂浮细胞合并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该法可降低晚期凋亡和坏死比例,增加早期凋亡细胞比例。3、由于Annexin-V为钙离子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只有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与PS的亲和力才大,因而在消化细胞时,建议一般不采用含EDTA的消化液。4、必须设置阴性对照和补偿对照(分别单染)。
2023-08-09 14:17:532

简述流式细胞仪工作的原理。

流式细胞仪工作的原理是使悬浮在液体中分散的细胞或微粒一个个地依次通过样品池,细胞的流速可达9米/秒,同时由荧光探测器捕获荧光信号并转换成分别代表前向散射角、侧向散射角和不同荧光强度的电脉冲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相应的点图、直方图和假三维结构图像进行分析。
2023-08-09 14:18:001

流式细胞仪是怎么“看见”光的

一般常规的流式细胞仪都是采用荧光激发和探测来检测信号的。基本的原理如下:荧光的产生。荧光素再受到光线(激发光,一般是激光)的照射后,会释放出波长较长的光线。发出的释放光通过光纤维传到检测区域。检测区域,不同的机器构造有所差异。基本的原理就是先通过各种滤镜的组合,来控制相应波长的光线可以到达指定的检测器。流式机器的检测器一般都是光电倍增管(PMT)。PMT可以有效的把微弱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且放大,这样最终变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据。PMT是不能区分颜色的。那种颜色的光到达哪个PMT,由滤镜组合来决定。
2023-08-09 14:18:101

流式细胞仪的结构的工作原理

将待测细胞染色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品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磷酸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够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经光电倍增管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 A/D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计算机把所测量到的各种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也可以打印出来,还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上以备日后的查询或进一步分析。检测数据的显示视测量参数的不同由多种形式可供选择。单参数数据以直方图的形式表达,其X轴为测量强度,Y轴为细胞数 目。一般来说,流式细胞仪坐标轴的分辨率有512或1024通道数,这视其模数转换器的分辨率而定。对于双参数或多参数数据, 既可以单独显示每个参数的直方图,也可以选择二维的三点图、等高线图、灰度图或三维立体视图。细胞的分选是通过分离含有单细胞的液滴而实现的。在流动室的喷口上配有一个超高频电晶体,充电后振动,使喷出的液流断裂为均匀的液滴,待测定细胞就分散在这些液滴之中。将这些液滴充以正负不同的电荷,当液滴流经带有几千伏特的偏转板时,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偏转,落入各自的收集容器中,不予充电的液滴落入中间的废液容器,从而实现细胞的分离。
2023-08-09 14:18:321

流式细胞仪计数法原理是什么

流式细胞仪是通过激光对通过激光束的颗粒进行计数。当颗粒或者细胞通过激光束的时候,会对光线产生折射和反射。这个折射和反射的信号被探测器记录下来。每通过一个细胞,就会产生一个峰值,最后记录峰值的个数,就可以计数了
2023-08-09 14:18:491

请教流式细胞术PI染色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原理

实验原理: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是将待测细胞放入样品管中,在气体的压力下进入充满鞘液的流动室。在鞘液的约束下细胞排成单列由流动室的喷嘴喷出,形成细胞柱。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列成单列的细胞进行逐个检测,得到该细胞的光散射和荧光指标,分析出其体积、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及化学特征。细胞内的DNA含量随细胞周期进程发生周期性变化,如G0/G1期的DNA含量为2C,而G2期的DNA含量是4C。利用PI标记的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内DNA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可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百分比。
2023-08-09 14:18:581

流式细胞仪检测原理中最重要的是

正确答案:A解析:其主要检测原理是细胞经荧光染色后,通过高速流动系统,细胞排成单行,逐个流经检测区进行测定。当细胞从流动室喷嘴处流出时,细胞经激光束照射产生荧光和散射光,由光电倍增管接收,转换成脉冲信号,数据经电脑处理,分辨细胞的类型。本题正确答案是A。
2023-08-09 14:19:081

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原理

1生物学颗粒分析原理2流式细胞仪细胞分选原理
2023-08-09 14:19:192

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不包括

【答案】:E透镜的作用是将激光和荧光变成平行光,同时去除离散的室内光。滤片包括长通、短通和带通滤片,分别允许不同波长的光通过。
2023-08-09 14:19:271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转染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转染的质粒带有标记基因,比如EGFP。分析绿色细胞的比例就得到了转染效率了。
2023-08-09 14:19:371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原理和基本步骤(不用说具体使用的量)

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模拟核苷酸EdU (比较老的方法也可以用BrdU)。培养一小时 后,更换为正常的培养液继续培养。模拟核苷酸可以像天然核苷酸一样被细胞摄取并整合入新合成的DNA。培养一段时间后(一般小于一个细胞周期),固定细胞。根据所使用模拟核苷酸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EdU,改变缓冲液的pH值,就会发出荧光。而BrdU则需用荧光抗体识别,需要对细胞膜和核膜进行通透处理。再加入PI对DNA染色。在二维坐标图上,横坐标设为线性PI荧光强度,纵坐标设为模拟核苷酸的荧光强度(log)。典型的图就像下面一样:G1, G2 和S期就按照图中的划分来做。G1期的细胞没有新合成DNA,所以BrdU信号是阴性,而PI的信号位于1倍体期。S期是正在合成DNA,所以BrdU都是阳性。G2期是已经合成好了2倍的DNA,所以位于2倍体期,信号是G1期的一倍。这个图中,G1 PI信号是300, G2就是600.
2023-08-09 14:20:071

流式细胞技术与流式细胞仪

流式细胞技术 (Flow Cytometer, FCM)是细胞学的研究手段之一。其能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例如,采用双激光的方法,研究者可进行核型分析和鉴定,分离纯化某号染色体并构建染色体特异性DNA文库。流式细胞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之一。 该技术依托 流式细胞仪 。其主要部件为光源、流动室、荧光检测部件、分选器。 (1)光源。通常是激光光源,目的是提供足够的荧光激光能量。 (2)流动室。其为流式细胞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目的是使细胞流稳定流动,依次通过固定的检测区。其间一道加入还有鞘液(sheath fluid),使样品微粒之间相互分离,基于 鞘流原理 ,使微粒恒定处于同轴流动的中心位置。流动室的设计运用 液体聚焦原理 ,把激光激发点放在液流聚焦点上,该处是液流直径最小处,通常为10-20μm,做到了单个细胞进入检测区。 (3)荧光检测部件。染色细胞通过激光束时会发出荧光,检测系统将接收的这些荧光转换成与其量大小成正比的电压脉冲信号,该脉冲称为 峰值脉冲 ,分析系统根据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信号把不同的细胞群加以区分。散射光是围绕细胞360°散发的,所以检测装置里一般有90°散色光检测器(SSC,侧向散射光)和前向散射光检测器(FSC,前向角度散射光)。由于侧向散射光强度较弱,因此光电转换器件选用增益较大的 光电倍增管 。一般来说,6°以内的前向散射光为小角度散射光,可反映细胞体积的大小。大于6°的前向散射为大角度散射光,可提供细胞内的信息,特别是分叶核的信息,细胞质粒存在与否会明显改变前向大角度散射光的强度。由于前向散射光的强度较强,因此用光电二极管作 光电转换器 。 (4)分选器。细胞的分选是通过分离含有单细胞的滴液实现的。通过特异性识别与给液滴加电(2kV~6kV),施加静电场,来实现分离。 过程细节:被激光照射的染色细胞会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光信号同时被光电二极管和光电倍增管接收后转换成电脉冲信号。无论是散射光或荧光信号,检测的目的都是要分析不同的粒子。分析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测量粒子通过激光束的最大电压(与荧光强度成正比),二是测量脉冲的面积。再经过A/D 转换器将脉冲信号变换成二进制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处理。光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这种属分析型流式细胞仪。分选型则是则是将液滴充电后送入上面描述的分选器中进行分离,目的是为了将所需的细胞做进一步的培养、观察和实验。 染色体倍性不同的细胞,染料吸附于染色体的量迥异,激发的荧光强度限定于一定区间。因此可以对染色体倍性实施鉴定。 总而言之,流式细胞仪能够对细胞的性质进行系列分析,是细胞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1] 何克健.流式细胞技术与流式细胞仪[J].医疗装备,2000(05):6-8. [2] 罗庆,高建有,李洁维,叶开玉,莫权辉,蒋桥生,查满荣,王发明,刘世彪.利用流式细胞仪对51份猕猴桃种质染色体倍性的鉴定[J/OL].生物学杂志:1-8[2022-06-0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1.Q.20220321.1515.00
2023-08-09 14:20:191

流式细胞术基本原理与实用技术的目录

第1章 流式细胞仪基本结构与原理1.1 流式细胞仪基本结构与功能1.1.1 流式细胞仪基本结构1.1.2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功能与应用1.2 流式细胞术的重要术语1.2.1 前向散射与侧向散射1.2.2 Coulter效应与电子体积1.2.3 荧光信号及其面积与宽度1.2.4 光谱重叠与荧光补偿1.2.5 细胞基础荧光域值与阴性对照置信区间1.3 流式细胞术基本原理1.3.1 流式细胞术分析的基本原理1.3.2 流式细胞术分选的基本原理1.3.3 流式细胞仪荧光补偿设置1.4 流式细胞术的样本设置1.4.1 常用对照1.4.2 一套完整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样本设置1.5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1.5.1 数据显示与分析1.5.2 设门1.5.3 数据分析中几种常见图形及分析原则第2章 抗原抗体反应基本特点与流式抗体及荧光染料的选择2.1 抗原抗体反应基本特点2.1.1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2.1.2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化学反应2.2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2.2.1 电解质2.2.2 反应温度与时间2.2.3 pH值2.3 流式抗体的选择2.3.1 尽量使用直标抗体2.3.2 注意流式抗体的应用级别2.3.3 抗体滴度或标记量的选择2.3.4 根据流式细胞仪的类型及荧光素的荧光光谱选择荧光抗体2.3.5 根据检测物(抗原)表达量选择荧光染料2.4 荧光染料特性及其应用2.4.1 抗体标记荧光染料特性及其应用2.4.2 核酸荧光染料的特性及其应用2.4.3 细胞膜及其他荧光探针的特性及其应用第3章 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与分析3.1 流式细胞术在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与分析中的应用3.1.1 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与功能分析3.1.2 血液系统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3.1.3 细胞群体及细胞表面标志变化的监测3.1.4 细胞表面标志构成性质的分析3.2 标本制备3.2.1 血液或骨髓标本的制备3.2.2 体液、灌洗液或悬浮培养细胞的制备3.2.3 贴壁细胞的制备3.2.4 组织标本的制备3.3 细胞表面分子免疫标记方法3.3.1 直接免疫荧光法3.3.2 间接免疫荧光法3.3.3 全血直接标记法3.3.4 直接与间接免疫荧光混合染色法3.4 常用的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与分析3.4.1 T淋巴细胞及其亚类检测3.4.2 B淋巴细胞及其亚类检测3.4.3 NK细胞与NKT细胞检测第4章 细胞内或细胞核内抗原检测与分析4.1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或细胞核内抗原基本步骤4.1.1 细胞固定剂和穿膜剂的选择4.1.2 最佳抗体浓度的选择4.1.3 细胞膜内外FCR的封闭4.2 胞内抗原的检测与分析——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与分析4.3 核内抗原的检测与分析——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Foxp3+)的检测与分析第5章 细胞凋亡的检测与分析5.1 样品来源与收集5.2 PI单染法——亚“G1”峰检测法5.3 Annexin-V-PI复染法5.4 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5.5 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凋亡的检测(PI-Annexin-V,PA法)第6章 DNA含量检测与细胞周期的分析6.1 常用DNA和RNA染料6.2 DNA倍体分析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6.2.1 DNA倍体分析的判定标准6.2.2 DNA倍体分析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6.3 细胞DNA检测的内参考标准6.3.1 鸡红细胞6.3.2 人淋巴细胞6.3.3 鳖红细胞6.4 DNA样品的制备和检测6.4.1 DNA样品的制备和检测的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6.4.2 培养细胞或悬浮样品的DNA含量检测6.4.3 新鲜组织细胞核的DNA含量检测6.4.4 石蜡包埋组织块切片的DNA含量检测6.4.5 FCM在肿瘤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应用6.5 数据采集后的软件分析6.5.1 运用ModFit LT进行自动分析6.5.2 运用ModFit LT进行手动分析6.5.3 运用ModFit进行同步化分析6.5.4 运用ModFit LT进行增殖分析6.6 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6.7 流式细胞核型分析6.8 FCM-DNA检测的质量控制6.8.1 标本采集和固定方法的质控6.8.2 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质控制备6.8.3 石蜡包埋组织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质控6.8.4 脱落细胞样品的采集6.8.5 细胞悬液荧光染色的质控6.8.6 流式细胞仪器操作技术质控6.8.7 流式细胞分析资料处理的质控6.8.8 定量荧光细胞染色技术的评价标准第7章 细胞增殖的检测与分析7.1 以检测细胞增殖抗原标志物为基础的分析法7.1.1 BrdU/DNA双参数法7.1.2 Ki-67检测与分析7.1.3 PCNA/DNA双参数法7.1.4 Cyclins/DNA双参数法7.2 以检测细胞分裂情况为基础的分析法7.2.1 检测细胞增殖的常用荧光染料及其分析原理7.2.2 以检测细胞分裂情况为基础的分析法的应用第8章 细胞毒的检测与分析8.1 体外细胞毒检测方法8.1.1 CFSE/PI或PKH-67/PI检测法8.1.2 GFP/PI检测法——以NK杀伤活性为例8.2 体内CTL细胞毒检测方法——CFSE标记法第9章 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检测与分析9.1 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定性、定量检测与分析9.2 可溶性蛋白质分子的定量检测与分析——液相芯片技术(LabMAPTM和CBA技术)9.2.1 液相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9.2.2 液相芯片的技术优势9.2.3 液相芯片的主要实验步骤9.2.4 LabMAPTM技术9.2.5 BD微球阵列分析技术(CBA技术)第10章 报告基因的检测和分析10.1 报告基因GFP及其突变体10.2 报告基因GFP及其突变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0.2.1 筛选新的药物10.2.2 发育分子机理研究10.2.3 细胞筛选或分选标记物10.2.4 基因产物功能及基因定位研究10.2.5 细胞功能活动的动态观察10.2.6 细胞、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10.2.7 体内示踪与应用10.2.8 在RNA干扰与核酶体研究中的应用10.2.9 免疫反应示踪标志物10.2.10 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研究中的应用10.3 报告基因(GFP)的检测与分析10.3.1 报告基因转染效率和(或)GFP融合蛋白表达的检测与分析10.3.2 GFP融合基因的细胞周期检测与分析——GFP/PI双标记法10.3.3 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研究中的应用一GFP/Annexin-V/PI三色标记法第11章 其他流式细胞术应用技术11.1 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检测与分析11.1.1 DCFH-DA单染色法11.1.2 DCFH/PI染色法11.1.3 双氢罗丹明(Rhodamine)123染色法11.2 细胞膜电位的检测与分析11.2.1 检测细胞膜电位的染料及其检测原理11.2.2 Cyanine(花青苷)染色法11.2.3 罗丹明123染色法11.2.4 JC-1染色法11.3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与分析11.3.1 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荧光探针与检测原理11.3.2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与分析——Fluo-3/AM染色法11.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应用11.5 干细胞(SP)的检测——Hoechst33342法第12章 流式细胞仪的发展和商品化仪器12.1 流式细胞仪的发展历史和趋势12.1.1 专业化的流式细胞仪纷纷面世12.1.2 仪器全面自动化12.1.3 多色多参数分析迅速发展12.2 流式细胞仪商品仪器概述12.2.1 激发光源及其荧光染料12.2.2 液流系统12.2.3 信号检测和光电转换12.2.4 分选系统1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12.2.6 流式微球芯片12.2.7 图像流式细胞仪12.3 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技术指标12.3.1 荧光分辨率12.3.2 荧光灵敏度12.3.3 前向角散射光灵敏度12.3.4 前向角散射光分辨率12.3.5 分析速度12.3.6 分选指标附录1 常见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显微镜荧光染料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快查表附录22.1 常用溶液的配制2.2 Hanks液的配制2.3 磷酸盐缓冲液(PB)的配制参考文献·收起全部<<
2023-08-09 14:20:271

原理 流式细胞仪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

A、由以上分析知,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细胞数目在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40,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80,所以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A错误; B、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B正确; C、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处于细胞分裂期的细胞中DNA是加倍的,所以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b峰中,C错误; D、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b峰细胞的数量,可以看出实验组中进行DNA复制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该药物对癌细胞DNA复制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B.
2023-08-09 14:20:411

流式细胞报告单怎么看【流式细胞技术】

1.流式细胞仪原理 ACEA:豪森 2.流式细胞技术应用 3.流式细胞技术发展 流式细胞技术特点: 流式细胞仪构成:流体部分,光学部分,电子部分。 流式信号:散射光信号(体积+颗粒度) 荧光信号(标记物) 前向散射光FSC(反映体积大小): 0度 侧向散射光SSC(反映细胞颗粒度):90度 荧光信号:(CDS FITC,CD16+56PE,CD45PerCP,CD8PE-Cy7,CD19APC,CD4APC-Cy7) 流体聚焦:流动室 光信号产生:信号脉冲 阈值(threshold):阈值设置 线性坐标和对数坐标: 线性坐标信号范围:(2-10级)DNA标记染色 对数坐标信号范围:(>100级)抗体染色 图的类型:直方图、散点图、密度图、等高线图 门类型:设门: 二分门:区分阴性和阳性。四分门,多边形门,等分门,曲线四分门,偏移四分门,蜘蛛门,【方形门、椭圆形门】 技术应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免疫表型、报告基因检测、细胞内基因检测、细胞外基因检测:液相芯片:液相芯片,又称悬浮阵列、流式荧光技术,是基于美国Luminex 公司研制的多功能流式点阵仪 (Luminex 100TM)开发的多功能生物芯片平台,通常用于免疫分析、核酸研究、酶学分析、受体和配体识别分析等研究。蛋白磷酸化、单细胞水平RNA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白血病/淋巴瘤、造血干细胞、CD4+绝对计数、精子计数/封闭抗体 技术发展:1.固态温控激光器 2.固定光路 3.防堵设计 1.免调电压 2.一键操作 3.多种补偿 4.智能软件 高分辨率:灵敏度:FITC35000evens/s 低CV值:CV=d/m*100% d:分布标准误差 m:分布平均值 Novecyte:CV 高精度绝对计数、多色分析、灵活配置、自由升级。
2023-08-09 14:20:481

如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FP的表达

流式细胞仪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将细胞包裹在细细的液流中,将细胞以一个一个的形式通过激光,GFP本身属于绿色荧光蛋白,受到488左右的激光激发会释放出荧光,通过检测侧向散射的荧光强度经过信号放大可以得到样品的荧光情况。具体的操作根据设备的不同都有不同,建议直接查看仪器的操作手册,但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需要先将要鉴定的细胞消化、过滤网去除大块杂质,然后细胞悬液经由上样管进入流式分析仪或分选仪。第一次鉴定的话,需要准备阴性及阳性的对照,即不表达GFP的同种细胞,用该细胞设门,再上带有GFP的细胞,检测未知样品时,用FITC或相对应的通道的信号强度,去除阴性的门就是阳性的细胞亚群了。
2023-08-09 14:20:582

小鼠流式细胞术实验目的

一、实验目的1.了解流式细胞仪的组成、原理及应用:初步了解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元件及基本应用原理;能够认识流式细胞术的应用,特别是常用的一些功能。2. 熟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T细胞表面标志的基本流程3. 学习并掌握流式细胞术结果的分析:能够基本看懂结果图,重点掌握“门”和“补偿”两个概念。
2023-08-09 14:21:071

流式细胞术的展望

流式细胞仪从细胞技术开始发展到今天,60年代至70年代是其飞速发展时期,激光技术、喷射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使流式细胞仪在原理和结构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80年代则是流式细胞仪的商品化时期,这期间不断有新型号的仪器推出,在多参数检测技术上不断提高。进入9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能力不断提高,流式细胞仪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技术原理和设计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新的荧光探针、新的荧光染料、新的染色方法不断推出,使流式细胞技术在新的细胞参数分析方面日益发展。从新推出的仪器看,流式细胞仪会在硬件上不断更新,采用更新的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实现小型化;用数字电路取代模拟电路,充分发挥微处理器的功能以实现简单化;在软件上提高数据自动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图形界面的优点,使操作更加简便。目前,FCM是定量外周血中HPC的参考方法,广泛应用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实验室,用于决定PBSC采集的时机及评价外周血采集液的收益。其基本原理为荧光免疫分析,即根据外周血与骨髓中HPC表达同样的CD34抗原(CD34+),并利用荧光标记CD34抗体与HPC膜表面CD34抗原结合,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检测CD34+胞发出的荧光强度并结合其光学特性,即较低的侧向散射(SSC)和较高的前向散射(FSC),从而检测CD34+细胞。CD34+细胞实际上包括所有的HPC,如CFU-GM,红细胞暴发形成单位(BFU-E),巨核细胞形成单位(CFU-Mk),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和原始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last)。后两种HPC明显具有许多干细胞的特征,如它们可以自我更新,也可定向分化为一定数目的造血细胞系。体内试验也发现,经过致死剂量照射的狒狒移植足够数量的自体CD34+细胞,可以完全恢复其造血功能,同样的现象也可在经过骨髓、摧毁性治疗的病人中出现。有人认为,CD34+细胞在功能上可根据是否表达CD33抗原而分为2个细胞群。早期的HPC,如CFU-Blast和LTC-IC仅表达Q CD34抗原(CD34+/CD33-),而较为成熟的定向祖细胞可同时表达CD34和CD33抗原(CD34+/CD33+)。还有人根据CD38抗原表达与否,将CD34+细胞分为CD34+/CD38-和CD34+/CD38+两个亚型,并且认为LTC-IC主要分布于CD34+/CD38-亚型,而更为原始的ELTC-IC则仅分布于CD34+/CD28-细胞群,说明CD34+/CD38-亚型性质上更接近PBSC。回顾性资料表面,移植经历了与移植物中不同分化程度的HPC有关的两个阶段。起初,与早期造血恢复有关的是移植 物中定向祖 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cell);继之,持续性的移植 相由多能造血干细胞产生。因此,周血中不同分化程度的HPC,对指导干细胞采集及移植成功尤为必要。目前多参数及双参数流式细胞低度均可通过CD34、CD33和CD38抗体等检测标本中不 同CD34+细胞亚型,来决定采血的时机和预测移植效果。Barnett等报道,采集液CD34+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中CD34+细胞百分率显著相关(r=0.71),并且认为准确计数循环中CD34+细胞,可更好地预测采集液中造血干/祖 细胞含量。Weaver等观察692例患者外周血祖细胞(PBPC)采集液中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与移植动力学关系,认为PBPC采集液中CD34+细胞含量是预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回升最有力的指标。虽然,FCM测定CD34+细胞是检测HPC数量的参考方法,但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1)单平台分析代替传统双平台分析的可行性;(2)应对单平台FCM分析实验室进行多中心的横向研究;(3)标本制备方法;(4)确定引起移植后快速和长期造血功能恢复的不同干细胞亚型及移植所需数目等。此外,FCM法需特殊仪器,操作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结果的重复性欠佳,促使人们追求更经济、快捷、简便的方法。
2023-08-09 14:21:171

流式细胞仪为何要对样品进行荧光标定

这个是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决定的。流式细胞仪用激光激发荧光素,再检测所发出的荧光。所以一般都是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者荧光素直接染色,这样才能有特异性的信号。
2023-08-09 14:21:331

慢病毒转染进细胞后细胞会漂浮起来吗?为什么慢病毒转染进细胞24小时后要收集上清离心阿~?还有如何

慢病毒转染进细胞后细胞会漂浮起来吗?不会,除非你转染太多,细胞死了。为什么慢病毒转染进细胞24小时后要收集上清离心阿~?因为慢病毒可以被细胞分泌出胞外,大量存在于血清中。收集上清多方便啊~还有如何流式测滴度?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就是将细胞分群,将感染和非感染的细胞分群。具体操作最好问专业的操作人员,因为每台机子都不一样……
2023-08-09 14:21:401

请问一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试验中,为什么要用PBS洗涤两次呢?用PBS洗涤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也做流式,我觉得pbs除了有缓冲作用外,最主要是洗掉之前消化用的胰酶,因为胰酶对细胞有持续的损失作用,进一步作用会引起假阳性!所以我每次都会加多点pbs洗干净点!希望对你有用啊!
2023-08-09 14:22:072

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和技术起了哪些作用?

细胞生物学新技术进展:介绍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其经典方法与当代生物医学研究(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等)日益密切的结合,已发展为当代医学研究不可分离的重要手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肿瘤等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技术:培养肿瘤细胞的应用;肿瘤细胞培养过程;培养肿瘤细胞的特性及鉴定;体外培养细胞的转化、永生化、恶性转化;转移性肿瘤细胞的建立及鉴定。细胞杂交及突变株制备:细胞杂交的基本方法,杂交细胞的特点,杂交细胞的选择原理,细胞杂交技术应用实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突变株制备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过程等。成体干细胞的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干细胞组织工程的应用基础及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干细胞培养及鉴定技术:介绍包括胚胎干细胞和多种成体干细胞的培养技术及鉴定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荧光标记基本知识、选择抗体及制作标本的注意事项;.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功能及应用;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功能,图形知识,应用注意。
2023-08-09 14:22:171

流式细胞仪可以做细胞内某种蛋白定量吗

可以,这个和western定量的原理类似,需要有标准品来作比对。不过很难。因为流式主要是用来最相对量的比较的。细胞内的蛋白,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后,用流式可以测出每个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有一种特异性的微球,可以吸附一系列不同定量分子数的抗体。这种微球吸附同样的荧光抗体,可以做出荧光强度和所吸附抗体分子数量的标准曲线。然后拿细胞检测的荧光强度和这个标准曲线对比,得到细胞内所结合的抗体数。因为单克隆抗体只结合相同的抗原表位,所以可以推算出细胞内蛋白的分子数量了。解释结果的时候要考虑到抗体的特异性和染色的效果等影响因素。
2023-08-09 14:22:301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与过程?有什么意义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分化、增殖形成具有针对这种抗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B细胞的这种能力和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分化增殖下去,因此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也是极其微小的、将这种B细胞与非分泌型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再进一步克隆化,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是既具有瘤的无限生长的能力,又具有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能力,将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或注入小鼠体内即可获得大量的高效价、单一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技术即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免疫动物免疫动物是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致敏B淋巴细胞的 过程。 一般选用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进行免疫注射。 抗原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刺激相应B淋巴细胞克隆,使其活化、增殖,并分化成为致敏B淋巴细胞。细胞融合采用二氧化碳气体处死小鼠,无菌操作取出脾脏,在平皿内挤压研磨,制备脾细胞悬液。 将准备好的同系骨髓瘤细胞与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促融合剂聚乙二醇。在聚乙二醇作用下,各种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选择性培养选择性培养的目的是筛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一般采用HAT选择性培养基。在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不能利用补救途径合成DNA而死亡。 未融合的淋巴细胞虽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但其本身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也逐渐死亡。 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了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并具有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杂交瘤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克隆化在HAT培养基中生长的杂交瘤细胞,只有少数是分泌预定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因此,必须进行筛选和克隆化。通常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采用灵敏、快速、特异的免疫学方法,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克隆扩增。经过全面鉴定其所分泌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亚类、特异性、亲和力、识别抗原的表位及其分子量后,及时进行冻存。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主要采用动物体内诱生法和体外培养法。(1)体内诱生法 取BALB/c小鼠,首先腹腔注射0.5ml液体石蜡或降植烷进行预处理。1-2周后,腹腔内接种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增殖,并产生和分泌单克隆抗体。约1-2周,可见小鼠腹部膨大。用注射器抽取腹水,即可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2)体外培养法 将杂交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产生并分泌单克隆抗体,收集培养上清液,离心去除细胞及其碎片,即可获得所需要的单克隆抗体。但这种方法产生的抗体量有限。各种新型培养技术和装置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抗体的生产量。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意义:用于以下各种生命科学实验并具有医用价值(1)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2)凝集实验:haemaglutination(3)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免疫复合物(4) 流式细胞仪:用于细胞的分型和细胞分离.(5)ELISA 等免疫学检测(6)BIAcore biosensor:检测Ab-Ag或与蛋白的亲和力 .(7)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8) 免疫沉淀:(9) 亲和层析:分离蛋白质(10) 磁珠分离细胞(11)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23-08-09 14:22:411

PI单染色法的实验原理:

1. 细胞核的改变:由于凋亡细胞核的改变,造成各种染色体荧光染料对凋亡细胞DNA可染性发生改变。研究表明,用各种染色体荧光染料对经固定的凋亡细胞进行染色,其DNA可染性降低。许多学者把这种DNA可染性的降低认为是凋亡细胞的标志之一。2. 光散射特性:凋亡细胞形态上的改变影响它们的光散射特性。在流式细胞仪上,前散射光与细胞的大小有关,而侧散射光反映的是光在细胞内的折射作用,与细胞内的颗粒多少有关。在细胞凋亡时,细胞固缩,体积变小,故前散射光降低,这一特性往往被认为是凋亡细胞的特点之一。此外细胞凋亡时由于染色体降解,核破裂形成,细胞内颗粒往往增多,故凋亡细胞侧散射光常增加。细胞坏死时,由于细胞肿胀,其前散射光增大;侧散射光在细胞坏死时也增大,因此可根据前散射光和侧散射光区别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前散射光和侧散射光判断凋亡细胞的可靠性受被检测细胞形态上的均一性和核胞浆比率影响很大。因此在某些淋巴细胞凋亡中,用光散射特性检测凋亡的可靠性较好,而在肿瘤细胞凋亡中,其可靠性就较差。根据光散射特性检测凋亡细胞最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将光散射特性与细胞的表面免疫荧光分析结合起来,用以区别经这些特殊处理发生选择性凋亡的淋巴细胞亚型。也可用于活细胞的分类。
2023-08-09 14:22:501

贴壁细胞mtt试验原理及方法步骤是什么?详细点,,,

MTT分析法以活细胞代谢物还原剂3-(4,5)-dimethylthiahiazo (-z-y1)-3,5-di- phenytetrazoliumromide, MTT噻唑蓝为基础。MTT为黄色化合物,是一种接受氢离子的染料,可作用于活细胞线粒体中的呼吸链,在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C的作用下tetrazolium环开裂,生成蓝色的formazan结晶,formazan结晶的生成量仅与活细胞数目成正比(死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消失,不能将MTT还原)。还原生成的formazan结晶可在含50%的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的十二甲基磺酸钠(pH 4.7)的MTT溶解液中溶解,利用酶标仪测定490 nm处的光密度OD值,以反映出活细胞数目。也可以用DMSO来溶解。MTT粉末和溶液保存时都需要避光,用铝箔纸包好就可以。实验的时候我一般关闭超净台上的日光灯来避光,觉得这样比较好。 MTT步骤如下:1:接种细胞:用含10%胎小牛血清得培养液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000-10000个细胞接种到96孔板,每孔体积200ul.2:培养细胞:同一般培养条件,培养3-5天(可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决定培养时间)。3:呈色:培养3-5天后,每孔加MTT溶液(5mg/ml用PBS <ph=7.4>配)20ul.继续孵育4小时,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对于悬浮细胞需要离心后再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每孔加150ul DMSO,振荡10分钟,使结晶物充分融解。4:比色:选择490nm波长,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各孔光吸收值,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得细胞接种浓度。(2)避免血清干扰:一般选小于10%的胎牛血清的培养液进行试验。在呈色后尽量吸尽孔内残余培养液。(3)设空白对照:与试验平行不加细胞只加培养液的空白对照。其他试验步骤保持一致,最后比色以空白调零。MTT实验吸光度最后要在0-0.7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是直线关系,IC50是半抑制率,意思是抑制率50%的时候药物的浓度。把药品稀释成不同的浓度,然后计算各自的抑制率,以药品的浓度为横坐标,抑制率为纵坐标作图,然后得到50%抑制率时候的药品浓度,就是IC50。要点:药品2倍稀释,多做梯度,做点线图即可!举个例子:各组浓度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稀释倍数为10,最大浓度为0.1,抑制率为0.95、 0.80、0.65、0.43、0.21,0.06。代入 计算公式:Pm=0.95Pn=0.06P=0.95+0.80+0.65+0.43+0.21+0.06=3.1Xm=lg0.1=-1lgI=lg0.1/0.01=1lgIC50=-1-1*(3.1-(3-0.95-0.06)/4)=-3.6025IC50=0.00025 有一个公式可供参考;lgIC50=Xm-I(P-(3-Pm-Pn)/4)Xm:lg 最大剂量I:lg(最大剂量/相临剂量)P:阳性反应率之和Pm:最大阳性反应率Pn:最小阳性反应率抑制率=1-加药组OD值/对照组OD值公式中的最大最小阳性反应率就是最大最小抑制率 例:用96孔板培养SMMC-7721肝癌做MTT测细胞活力,应该加多少1640培养基,多少MTT和DMSO合适?根据书上说的加200ul1640,20ulMTT,150ulDMSO 加DMSO之前要尽量去掉培养液,便于DMSO溶解甲臜颗粒进行比色测定一般每孔4000个细胞为宜,既细胞浓度在20000个/ml,MTT加20ul,作用四小时后洗掉上清液,注意不要将甲瓉洗掉,然后每孔加150ul DMSO,在脱色摇床上振荡10分钟,然后测吸光值。一般要低于IC50,避免非调亡性杀伤的细胞太多,造成流式细胞仪检测碎片太多。我一般用1/2-1/3的IC50,作用时间为36h。一般肿瘤细胞系空白处理的调亡率应低于1%,用药后一般为5-10%(Annexin V),细胞周期的亚G0峰比较明显.
2023-08-09 14:23:071

检测细胞增殖的种类以及方法步骤

目前主要有两种用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方法。 一种是直接的方法,通过直接测定进行分裂的细胞数来评价细胞的增殖能力。 另一种是间接的方法,即细胞活力(cellviability)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健康细胞的数目来评价细胞的增殖能力。 显然,细胞活力检测法并不能最终证明检测样品中的细胞是否在增殖。如细胞在某一培养条件下会自发启动凋亡程序,但药物的干扰可抑制凋亡的发生;这时若采用细胞活力检测法,显然可以区分两种条件下的细胞数量,但我们并不能从药物干扰组细胞数大于对照组的事实说明药物可促进细胞增殖的结论。 所以最直接的证据应该采用方法一。 用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最经典的方法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处理细胞,再检测DNA链中氚含量。 若细胞具有增殖能力,DNA合成过程中将会采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作为合成原料,因此检测细胞DNA链内标记核苷酸的量可判断细胞是否进行DNA的合成。 但更为常用的方法是BrdU检测法。 用BrdU预处理的细胞中,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核苷插入复制的DNA双链中,而且这种置换可以稳定存在,并带到子代细胞中。 细胞经过固定和变性处理后,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DNA中BrdU的含量(如采用鼠抗BrdU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BrdU,再采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山羊抗鼠IgG二抗标记,最后用比色法或荧光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从而判断细胞的增殖能力。 Calbiochem/EMD公司提供一种BrdU检测试剂盒,以微孔板的形式,合并所有清洗、固定、变性的步骤以单一试剂当中。 比色检测在一抗二抗标记后在450nm下读数,所有操作在3小时内结束。 而且该试剂盒的灵敏度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是最强的。 1000个细胞以上水平的检测只需用BrdU预孵育2小时,100个细胞则采用过夜预孵育,即可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BrdU法的一个缺点是需要固定和变性等破坏DNA的处理。 有些情况下,研究者可能希望在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的同时检测细胞的总DNA含量,然而,在变性条件下,DNA的双链结构将被破坏,DAPI和Hoechest33342等核酸标记探针就不再能识别DNA,因而也无法估计DNA总量。 MolecularProbes公司的Click-iTEdU(5-乙炔-2"-脱氧尿嘧啶)检测试剂盒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方法不需要变性步骤,因为荧光探针标记的叠氮化物小分子,而不是庞大的抗体分子,可以很轻易的识别并结合未变性DNA双链中的EdU分子。 采用BrdU方法时,你必须非常小心的去对DNA进行变性,才能一方面使BrdU抗体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又保留足够的双链DNA分子来进行细胞周期的分析。 有了EdU后则不同,由于你不再需要变性,这一切都很简单了;另外,常常用于DNA变性的HCl,可能破细胞内坏蛋白的抗原识别位点,因而限制了BrdU检测法中同时检测其他蛋白的应用,但这种情况在EdU法中不存在。 图1:EdU及BrdU原理示意图(摘至invitrogen说明书) 在一些情况下,细胞活力的检测相当于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用于细胞活力检测的方法又很多,这些方法主要采用特殊的试剂来测定细胞的代谢活力,AlamarBlue,MTT及其他四唑盐。 它们通过检测细胞的氧化还原活性来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所以这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Calbiochem的快速细胞增殖试剂盒,或者,严格来说,叫细胞活力试剂盒,采用一种四唑盐试剂WST-1来对细胞活力进行快速的检测。 线粒体剪切WST-1试剂,产生一种水溶性的formazan盐,所以这是一种相对可靠的测定健康细胞活力的方法。 一种类似的但更为灵敏的方法是Calbiochem公司的超敏细胞增殖试剂盒,采用calcein-AM(一种荧光探针)来标记细胞。 这种增加的灵敏度来自于额外的检测步骤,即采用PBS替代培养基或血清来减小背景。 Invitrogen公司还提供了一种采用荧光素酶检测细胞内ATP水平的方法。 健康细胞中荧光素激发出的光可以很容易读出,并且具有非常小的背景。 无荧光信号表明细胞线粒体不在产生ATP。 因此,这些方法当然也可用于细胞毒性检测实验。 细胞增殖检测方法:总论 一、胸腺嘧啶核苷(3H-TdR)渗入法 胸腺嘧啶核苷(TdR)是DNA特有的碱基,也是DNA合成的必需物质。 用同位素3H标记TdR即3H-TdR作为DNA合成的前体能掺入DAN合成代谢过程,通过测定细胞的放射性强度,可以反映细胞DAN的代谢及细胞增殖情况。 但是具有放射性。 二、MTT检测法 MTT检测法主要反映细胞的能量代谢,是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活细胞生长和增殖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脱氢酶可将黄色的MTT分解成兰紫色的甲(Formazan),生成的甲量的多少与细胞的数量和细胞的活力成正比 三、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检测法 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是一种可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具有与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琥珀酰亚胺脂基团和具有非酶促水解作用的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基团,使CE成为一种良好的细胞标记物。 CFSE进入细胞后可以不可逆地与细胞内的氨基结合偶联到细胞蛋白质上。 当细胞分裂时,CFsE标记荧光可平均分配至两个子代细胞中,因此其荧光强度是亲代细胞的一半。 这样,在一个增殖的细胞群中,各连续代细胞的荧光强度呈对递减,利用流式细胞仪在488nm激发光和荧光检测通道可对其进行分析。 四、Brdu检测法 Brdu中文全名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为胸腺嘧啶的衍生物,可代替胸腺嘧啶在DNA合成期(S期),活体注射或细胞培养加入,而后利用抗Brdu单克隆抗体,ICC染色,显示增殖细胞。 同时结合其它细胞标记物,双重染色,可判断增殖细胞的种类,增殖速度,对研究细胞动力学有重要意义。
2023-08-09 14:23:171

探究细胞周期实验的要点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生命是从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连续过程,因此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从头开始的过程。细胞的生命开始于产生它的母细胞的分裂, 结束于它的子细胞的形成,或是细胞的自身死亡。通常将子细胞形成作为一次细胞分裂结束的标志,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为止所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一) 间期间期又分为三期、即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1. G1期(first gap) 从有丝分裂到DNA复制前的一段时期,又称合成前期,此期主要合成RNA和核糖体。该期特点是物质代谢活跃,迅速合成RNA和蛋白质,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这一期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下阶段S期的DNA复制作好物质和能量的准备。细胞进入G1期后,并不是毫无例外地都进入下一期继续增殖,在此时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前景的细胞:①增殖细胞:这种细胞能及时从G1期进入S期,并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例如消化道上皮细胞及骨髓细胞等;②暂不增殖细胞或休止细胞:这类细胞进入G1期后不立即转入S期,在需要时,如损伤、手术等,才进入S期继续增殖。例如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③不增殖细胞:此种细胞进入G1期后,失去分裂能力,终身处于G1期,最后通过分化、衰老直至死亡。例如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肌细胞及成熟的红细胞等。2. S期(synthesis) 即DNA合成期,在此期,除了合成DNA外,同时还要合成组蛋白。DNA复制所需要的酶都在这一时期合成。3. G2期(second gap)期为DNA合成后期,是有丝分裂的准备期。在这一时期,DNA合成终止,大量合成RNA及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和促成熟因子等。 (二)分裂期M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的有丝分裂(mitosis)需经前、中、后,末期,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一般需1~2小时。1. 前期(prophase)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逐渐形成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短而粗,强嗜碱性。两个中心体向相反方向移动,在细胞中形成两极;而后以中心粒随体为起始点开始合成微管,形成纺锤体。随着核仁相随染色质的螺旋化,核仁逐渐消失。核被膜开始瓦解为离散的囊泡状内质网。2. 中期(metaphase)细胞变为球形,核仁与核被膜已完全消失。染色体均移到细胞的赤道平面,从纺锤体两极发出的微管附着于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上。从中期细胞可分离得到完整的染色体群,共46个,其中44个为常染色体,2个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染色体组型为44+XY,女性为44+XX。分离的染色体呈短粗棒状或发夹状,均由两个染色单体借狭窄的着丝点连接构成。3.后期(anaphase)由于纺锤体微管的活动,着丝点纵裂,每一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相反方向移动,接近各自的中心体,染色单体遂分为两组。与此同时,细胞波拉长,并由于赤道部细胞膜下方环行微丝束的活动,该部缩窄,细胞遂呈哑 铃形。4.末期(telophase)染色单体逐渐解螺旋,重新出现染色质丝与核仁;内质网囊泡组合为核被膜;细胞赤道部缩窄加深,最后完全分裂为两个2倍体的子细胞。G0期: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去执行一定生物学功能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在体内根据细胞的分裂能力可把它们[1]分为三类:①周期性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表皮与胃肠粘膜上皮的干细胞。这类细胞始终保持活跃的分裂能力,连续进入细胞周期循环;②终端分化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丧失了分裂能力,又称终末细胞(end cell);③暂不增殖细胞群(G0期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它们是分化的,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细胞,在通常情况下处于G0期,故又称G0期细胞。在某种刺激下,这些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如肝部分切除术后,剩余的肝细胞迅速分裂。周期作用折叠编辑本段目前,科学家已发现有几类调控因子在细胞周期中起着重要作用。一类是对细胞分裂增殖有调控作用的细胞生长因子。如第二类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又称内源性调节因子,是细胞内自己合成的蛋白质。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家们正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细胞周期与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相信通过努力,我们最终能找到控制细胞周期的神奇“开关”。在肿瘤治疗中我们也可利用细胞周期的原理对症下药。如G0细胞对化疗不敏感,往往成为日后癌症复发的根源。因而可以设法诱导G0期癌细胞进入增殖周期再行杀灭。这是一个尚在探索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相关检测折叠编辑本段Ⅰ、样品准备 准备以下一种或几种样品A、组织单细胞悬浮液(如淋巴腺、脾、骨髓、胎盘细胞)B、组织培养细胞C、Ficoll-hypaque分离的单核细胞Ⅱ、反应体系-DNA低渗缓冲液柠檬酸三钠 0.25gTriton-X 100 0.75mlPropidium iodide 0.025g核糖核酸酶 0.005g蒸馏水 250ml我们将该DNA低渗溶液于密闭瓶子中存放数月后并无发现有任何染色活性的丢失Ⅲ、染色1、 每一个管子中放入1×106个细胞;2、 样品离心后尽可能完全地移去上清液,并且不要打碎沉淀块;3、 入1ml的DNA低渗染色(可用甲基绿进行染色)缓冲液至沉淀中,并混匀;4、 样品于4℃下避光30分钟或最长不超过1个小时以备流式细胞仪分析。注意:延长在低渗缓冲液的曝光时间会引起样品碎片的增加。细胞周期检测可以作为生物相容性评价指标,示例如下: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法,观察不同质量分数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对L-929细胞的细胞学形态的影响,同时采用MTT比色法评价羟基磷灰石对L-929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对L-929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不同质量分数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为 0~1级,随羟基磷灰石浸提液质量分数的升高,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50%、75%、100%羟基磷灰石浸提液组能明显降低G0 /G1 期细胞比例,增加S,G2 /M期细胞比例,能增加L-929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细胞周期检测是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一种可靠方法和指标。其他资料折叠编辑本段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口诀 折叠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为例: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间期首先作准备间期染体复制在其间前期 两消两现一散乱中期 着丝点聚赤道板后期 丝牵染体两极走末期 两消两现壁重建注:动物细胞末期不生成细胞壁。周期详解 折叠以有丝分裂方式增殖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周而复始。细胞周期是50年代细胞学上重大发现之一。在这之前认为有丝分裂期是细胞增殖周期中的主要阶段,而把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视为细胞的静止阶段。1951 年霍华德等用P-磷酸盐标记了蚕豆根尖细胞,通过放射自显影研究根尖细胞DNA合成的时间间隔,观察到P之掺入不是在有丝分裂期,而是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中的一段时间内。发现间期内有一个DNA合成期(S期),P只在这时才掺入到DNA;S期和分裂期(M期)之间有一个间隙无P掺入,称为G2期,在M期和S期之间有另一个间隙称为G1期,G1期也不能合成DNA。于是他们提出了细胞周期的概念,并首先证明间期是细胞周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发生着许多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特殊生化事件。这一发现被以后学者们用H-胸腺嘧啶核苷进行的类似研究所证实。细胞生命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在间期度过的,如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内,间期占14000分钟。分裂期仅占70分钟。细胞周期各阶段都有复杂的生化变化。间期是细胞合成DNA、RNA、蛋白质和各种酶的时期,是为细胞分裂准备物质基础的主要阶段。在一个增殖的细胞群中,所有细胞并非是同步增殖的,它们在细胞周期运行中,可能有四种命运(图1):①细胞经M期又开始第二次周期;②停止于G2期,称为G2期细胞(R2),它受某种刺激后可进入周期;③停止在G1期,称为休止细胞或名G0期细胞,这类细胞受某种刺激仍能进入周期,并开始DNA合成和有丝分裂;④丧失生命力近于死亡的细胞,称为丢失细胞,或称不再分裂的细胞。继续分裂的细胞沿着细胞周期从一个有丝分裂期到下一个分裂期。不再分裂的细胞离开了细胞周期不再分裂,最终死亡。G1期 进行大量物质合成时期。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制造RNA(包括tRNA,mRNA,rRNA以及核糖体等)。RNA的合成又导致结构蛋白和酶蛋白的形成,这些酶又控制着形成新细胞成分的代谢活动。G1又分为G1早期和G1晚期两个阶段;细胞在G1早期中合成各种在G1期内所特有的RNA和蛋白质,而在G1晚期至S期则转为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若干前体物和酶分子,包括胸腺嘧啶激酶、胸腺嘧啶核苷酸激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等,特别是DNA聚合酶急剧增高。这些酶活性的增高对于充分利用核酸底物在S期合成DNA是不可少的条件。G1期持续时间变异很大,多数细胞的G1期较长,是与细胞需要增加质量有关。但在某些单细胞生物如大变形虫、四膜虫和多细胞生物的某些细胞(如海胆胚胎,小鼠胚胎细胞)则无G1期,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变异株无G1和G2期,以致M期和S期连接在一起。G1期的长短之所以变化很大,与G1期内存在一个校正点或阻止点(简称R点)有关。R点主要控制 G1期时间的长短。通过了此点,细胞就能以正常速度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完成细胞周期的其他时期。因此,有人认为细胞的生长是在G1期R点上停止的,例如当细胞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增高,细胞密度增加时,可阻止细胞从G1期向S期过渡,用嘌呤霉素抑制蛋白质合成或用放射线菌素D抑制RNA合成,也能延缓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有人发现 G1期内能合成一种有触发作用的蛋白质;它是不稳定的,极易被分解,故称为v蛋白。v蛋白在G1细胞中达到一定水平时,细胞便可通过R点进入S期。G0期 细胞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G1期的阻留而实现的,G0期即指细胞处于阻留的状态。细胞通过M期一分为二,有的可继续分裂进行周期循环,有的转入G0期。G0期是脱离细胞周期暂时停止分裂的一个阶段。但在一定适宜刺激下,又可进入周期(图1),合成DNA与分裂。G0期的特点为:①在未受刺激的G0细胞,DNA合成与细胞分裂的潜力仍然存在;②当G0细胞受到刺激而增殖时,又能合成DNA和进行细胞分裂。S期 在这一阶段完成DNA的合成以及合成与DNA组装构成染色质等有关的组蛋白。DNA含量在此时期增加一倍。S期终结时,每一染色体复制成两个染色单体(Hole,1979)。生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结构完全相同。一个人体细胞核直径10~20微米,其中DNA含量为10克,如拉成一根DNA链,长度可达3米。哺乳类动物细胞S期一般为6~8小时。DNA的复制能在几小时内完成,主要是由于DNA链分成许多的复制单位(复制子)(可多达10000个左右),它们可在S期的不同时间分别复制。另外,在S期内还有组蛋白的合成──组蛋白基因在G1-S期之间活化,组蛋白mRNA的转录增大,并在整个S期内连续进行。已合成的组蛋白使新合成的DNA很快转为核组蛋白复合体。S期细胞含有一种因素能诱导DNA合成,用细胞融合实验证明,G1细胞在与S期细胞融合后能加速其核内DNA复制的起点启动。S期不同阶段复制的DNA碱基组成是不同的,早期复制的DNA富有G-C碱基,晚期复制的DNA富有A-T碱基,即常染色质比异染色质复制较早(图2)。G2期 是DNA复制结束和开始有丝分裂之间的间隙,在这期间细胞合成某些蛋白质和RNA分子,为进入有丝分裂提供物质条件。用放射标记的RNA前体和蛋白质前体示踪,表明G2期进行着强烈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假如破坏这些合成过程,细胞就不能过渡到M期。G2期合成的是染色体浓缩以及形成有丝分裂器所需的成分。有人认为G2期继续完成从S期就开始的微管蛋白的合成,为M期纺锤丝的组装提供原料。在G2晚期开始合成有丝分裂因子。在某些缺少G1期细胞中,G2期更为复杂,还要担负起其他细胞G1期中所要完成的事件。也有少数情况,S期结束后立即开始有丝分裂,而不存在G2期。M期 有丝分裂时期,是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急速变化的时期,包括一系列核的变化、染色质的浓缩、纺锤体的出现,以及染色体精确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过程,使分裂后的细胞保持遗传上的一致性。M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见有丝分裂)。M期虽是形态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但其呼吸作用反而降低,蛋白质合成明显下降,RNA合成及其他代谢周转停止,这是由于有丝分裂期所需要的能量和其他基本物质均在间期内合成和贮备好了有关。细胞周期中,细胞形态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G1期细胞最小,细胞扁平而光滑,随着向S→G2→M期的发展细胞逐渐增大,从扁平变成球形。扫描电镜下可明显看到各时期内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如微绒毛逐渐增加,这些变化和细胞内各种生化的和生理的周期性变化是有关的。调控细胞周期中的许多生化事件是按一定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和基因按一定顺序表达密切相关。有人认为,细胞周期内有两个阶段最为重要:G1到S和G2到M;这两个阶段正处在复杂活跃的分子水平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果能够人为的进行调控,将对深入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控制肿瘤生长等有重要意义。已发现很多体内因素可以激发或抑制细胞的增殖,例如多种激素、血清因子、多胺、蛋白水解酶、神经氨酶、cAMP、cGMP以及甘油二脂(DG)、 三磷酸肌醇(1P3)和Ca信使系统等等。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凡能使细胞内cAMP增高的因素都能抑制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生长速度;反之,凡能使细胞内cAMP含量下降的因素都能促进DNA的合成与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的各期中的cAMP含量也不相同(见表)。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中,M期cAMP含量最低,M期后cAMP的水平增高三倍,从G1早期至G1晚期,cAMP水平降低到中等水平,直至S期仍维持低的水平(图3)。还有许多实验指出cGMP 也对细胞增殖起调控作用,如将cGMP或双丁酰cGMP加到休止在G1期的 3T3 细胞时,能诱导DNA含量的增加, 促进细胞的分裂。如提高细胞cGMP水平,就可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反过来,促进有丝分裂的药物也能增加cGMP的浓度。cAMP能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的分化,cGMP则能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在正常生长的细胞中,cAMP和cGMP维持在适当的水平,调节控制细胞周期的运转。抑素是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有的还含有糖或RNA。它无种属特异性,但有细胞特异性,对同类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可逆。当抑素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可抑制同类细胞的增殖,抑素浓度下降则细胞增殖活跃。有人认为抑素作用的机制,在于它能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环化酶活性,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因而抑制细胞的增殖,也可能通过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对蛋白质的磷酸化作用来影响调节基因的活动。细胞周期也受机体调节系统的影响,例如肝再生就是由调节系统的作用加速肝细胞增殖。但是肿瘤细胞,由于宿主失去对它的调控,因而恶性增殖。在肿瘤治疗中可应用细胞周期的原理,如G0期细胞对化疗不敏感,往往成为日后癌症复发的根源,因而可通过调控机理的研究,诱发G0期癌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再合理用抗癌药物加以杀灭,是防止癌转移和扩散的重要调控措施,也是细胞动力学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总之,目前所了解的细胞增殖调控的分子基础还少,尚待进一步探索。细菌DNA增值特点 折叠细菌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同时进行,这是细菌对快速生长的适应。DNA复制不受细胞周期的限制,快速生长的细菌,在上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时,细胞内的DNA经复制到一半进程,以保证迅速进行下一次分裂。
2023-08-09 14:23:301

简述主要免疫细胞分离方法和分离原理?

汽车暖风系统不热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暖风的控制机构工作不良导致汽车暖风不热的,一是发动机冷却系统造成汽车暖风不热的。在维修时,我们要先判定是哪一方面原因引起汽车暖风不热的,再进行相应的维修。判别造成汽车暖风不热原因的方法很简单,看一下暖风小水箱的两个进水管温度,如果两根管都够热,说明是风量控制机构问题,反之,如果两根水管都凉,或者是一根热一根凉,说明是冷却系统问题。
2023-08-09 14:23:411

流式细胞仪检测原理

流式细胞仪检测原理:待测样品(如细胞、微球、精子或细菌等)被制成单细胞悬液,在一定压力下被鞘液包裹着形成单列的细胞进入流动室,并与激光束相交。细胞被激光激发后产生散射光和荧光,经光电转换器处理后变为电信号,在电脑上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展现出来。
2023-08-09 14:24:122

流式细胞术的作用原理

利用流式细胞术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的理化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主要通过几个步骤:制备单细胞悬液,用特异性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经染色后的待测细胞在一定气体压力下被压入流动室,在鞘液的包裹下细胞呈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在激光束的照射下细胞会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信号会同时被光电倍增管( PMT) 接收。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实验流程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对象一般是细胞,并且是呈独立状态的悬浮于液体中的细胞。如果要检测组织中的细胞,须先将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如果该培养细胞是贴壁细胞,需用胰酶消化处理;如果是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直接将脏器用研磨制成单细胞悬液;如果是实体脏器(如肺脏、肝脏和肿瘤组),细胞之间结合较紧密,将脏器剪碎后加入IV型胶原酶和DNA核酸内切酶进行细胞消化后再进行研磨。荧光标记与上样:细胞悬液制成后,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以达到对细胞荧光标记(染色)。在恒定气体的压力下进入流动室,不含细胞或微粒的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形成一定角度,鞘液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柱形的液流束,待测细胞或微粒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激光照射及荧光信号收集: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细胞上的荧光染料被激发,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数据处理分析: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强度或细胞内物质的浓度,光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电信号。计算机把所测量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内容引自流式细胞术
2023-08-09 14:25:542

流式细胞术的作用原理

利用流式细胞术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的理化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主要通过几个步骤:制备单细胞悬液,用特异性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经染色后的待测细胞在一定气体压力下被压入流动室,在鞘液的包裹下细胞呈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在激光束的照射下细胞会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信号会同时被光电倍增管( PMT) 接收。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实验流程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对象一般是细胞,并且是呈独立状态的悬浮于液体中的细胞。如果要检测组织中的细胞,须先将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如果该培养细胞是贴壁细胞,需用胰酶消化处理;如果是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直接将脏器用研磨制成单细胞悬液;如果是实体脏器(如肺脏、肝脏和肿瘤组),细胞之间结合较紧密,将脏器剪碎后加入IV型胶原酶和DNA核酸内切酶进行细胞消化后再进行研磨。荧光标记与上样:细胞悬液制成后,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以达到对细胞荧光标记(染色)。在恒定气体的压力下进入流动室,不含细胞或微粒的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形成一定角度,鞘液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柱形的液流束,待测细胞或微粒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激光照射及荧光信号收集: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细胞上的荧光染料被激发,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数据处理分析: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强度或细胞内物质的浓度,光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电信号。计算机把所测量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内容引自流式细胞术
2023-08-09 14:26:041

请问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原理是什么?

最常用的是annexinv /pi双染检测凋亡,凋亡的细胞膜上的PS(磷脂酰丝氨酸蛋白)会从膜内转移到膜外,我们利用annexinv抗体即可与之结合,有结和得说明这个细胞有凋亡,pi是用来区分死活细胞的,一般认为annexinv阳性,pi阴性的那群细胞即为早期凋亡细胞。
2023-08-09 14:26:142

流式细胞仪的原理是什么

待测样品(如细胞、微球、精子或细菌等)被制成单细胞悬液,在一定压力下被鞘液包裹着形成单列的细胞进入流动室,并与激光束相交。细胞被激光激发后产生散射光和荧光,经光电转换器处理后变为电信号,在电脑上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展现出来。
2023-08-09 14:26:267

请教流式细胞术PI染色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原理

实验原理: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是将待测细胞放入样品管中,在气体的压力下进入充满鞘液的流动室。在鞘液的约束下细胞排成单列由流动室的喷嘴喷出,形成细胞柱。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列成单列的细胞进行逐个检测,得到该细胞的光散射和荧光指标,分析出其体积、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及化学特征。细胞内的DNA含量随细胞周期进程发生周期性变化,如G0/G1期的DNA含量为2C,而G2期的DNA含量是4C。利用PI标记的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内DNA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可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百分比。
2023-08-09 14:26:451

流式细胞术的用途是什么

细胞或者其他颗粒状的物体可以被荧光标记的抗体或者替他荧光染料染色。当这些被标记的物体通过流式细胞仪的时候,激光照射,得到不同的激发光。用途:1. 临床诊断: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的分型,可以指导治疗。检测干细胞的百分率,可以判断干细胞治疗的效果等等2. 实验研究。根据前面所说的原理。只要可以被染色的,都可以用流式来分析。可以检查各种抗原的含量。代谢状态等等。3. 细胞的分选。最后,根据染色的状态,可以把不同的细胞筛选出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2023-08-09 14:26:562

流式数据不调补偿会怎么样

流式数据不调补偿有时候也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补偿调节不需要太精确,只要相差不是太多,得到的流式结果基本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对于非常有经验的操作者来说,有时不调节补偿也是能够得出正确结果的。另外,在流式分选的时候还有人提出不调节补偿分选效果可能会更好。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的优点,是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之一。光源、液流通路、信号检测传输和数据的分析系统是流式细胞仪的主要组成。临床中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骨髓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的检测是临床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是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的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流式细胞术是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激光和电子计算机科学等高度发展及综合利用的高技术产物。流式细胞仪由三部分构成:1、液流系统,包括流动室和液流驱动系统。2、光学系统,包括激发光源和光束收集系统。3、电子系统,包括光电转换器和数据处理系统。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是使悬浮在液体中分散的经荧光标记的细胞或微粒逐个通过样品池,同时由荧光探测器捕获荧光信号并转换成分别代表前向散射角、侧向散射角和不同荧光强度的电脉冲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相应的点图,直方图和加三维结构图像进行分析。用于FCM的样本是单细胞悬液,可以是血液、悬浮细胞培养液、各种体液、新鲜实体瘤的单细胞悬液以及石蜡包埋组织的单细胞悬液等。
2023-08-09 14:27:111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经荧光染色的细胞受合适的光激发后所产生的荧光是通过光电转换器转变成电信号而进行测量的。光电倍增管(PMT)最为常用。PMT的响应时间短,仅为ns数量级;光谱响应特性好,在200~900nm的光谱区,光量子产额都比较高。光电倍增管的增益从10到10可连续调节 ,因此对弱光测量十分有利。光电管运行时特别要注意稳定性问题,工作电压要十分稳定,工作电流及功率不能太大。一般功耗低于0.5W;最大阳极电流在几个毫安。此外要注意对光电管进行暗适应处理,并注意良好的磁屏蔽。在使用中还要注意安装位置不同的PMT,因为光谱响应特性不同,不宜互换。也有用硅光电二极管的,它在强光下稳定性比PMT好。从PMT输出的电信号仍然较弱,需要经过放大后才能输入分析仪器。流式细胞计中一般备有两类放大器。一类是输出信号辐度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称为线性放大器。线性放大器适用于在较小范围内变化的信号以及代表生物学线性过程的信号,例DNA测量等。另一类是对数放大器,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之间成常用对数关系。在免疫学测量中常使用对数放大器。因为在免疫分析时常要同时显示阴性、阳性和强阳性三个亚群,它们的荧光强度相差1~2个数量级;而且在多色免疫荧光测量中,用对数放大器采集数据易于解释。此外还有调节 便利、细胞群体分布形状不易受外界工作条件影响等优点。 流式细胞仪可同时进行多参数测量,信息主要来自特异性荧光信号及非荧光散射信号。测量是在测量区进行的,所谓测量区就是照射激光束和喷出喷孔的液流束垂直相交点。液流中央的单个细胞通过测量区时,受到激光照射会向立体角为2π的整个空间散射光线,散射光的波长和入射光的波长相同。散射光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与细胞的大小、形态、质膜和细胞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因为这些生物学参数又和细胞对光线的反射、折射等光学特性有关。未遭受任何损坏的细胞对光线都具有特征性的散射,因此可利用不同的散射光信号对不经染色活细胞进行分析和分选。经过固定的和染色处理的细胞由于光学性质的改变,其散射光信号当然不同于活细胞。散射光不仅与作为散射中心的细胞的参数相关,还跟散射角、及收集散射光线的立体角等非生物因素有关。在流式细胞术测量中,常用的是两种散射方向的散射光测量:①前向角(即0角)散射(FSC);②侧向散射(SSC),又称90角散射。这时所说的角度指的是激光束照射方向与收集散射光信号的光电倍增管轴向方向之间大致所成的角度。一般说来,前向角散射光的强度与细胞的大小有关,对同种细胞群体随着细胞截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对球形活细胞经实验表明在小立体角范围内基本上和截面积大小成线性关系;对于形状复杂具有取向性的细胞则可能差异很大,尤其需要注意。侧向散射光的测量主要用来获取有关细胞内部精细结构的颗粒性质的有关信息。侧向散射光虽然也与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但它对细胞膜、胞质、核膜的折射率更为敏感,也能对细胞质内较大颗粒给出灵敏反映。在实际使用中,仪器首先要对光散射信号进行测量。当光散射分析与荧光探针联合使用时,可鉴别出样品中被染色和未被染色细胞。光散射测量最有效的用途是从非均一的群体中鉴别出某些亚群。荧光信号主要包括两部分:①自发荧光,即不经荧光染色,细胞内部的荧光分子经光照射后所发出的荧光;②特征荧光,即由细胞经染色结合上的荧光染料受光照而发出的荧光,其荧光强度较弱,波长也与照射激光不同。自发荧光信号为噪声信号,在多数情况下会干扰对特异荧光信号的分辨和测量。在免疫细胞化学等测量中,对于结合水平不高的荧光抗体来说,如何提高信噪比是个关键。一般说来,细胞成分中能够产生的自发荧光的分子(例核黄素、细胞色素等)的含量越高,自发荧光越强;培养细胞中死细胞/活细胞比例越高,自发荧光越强;细胞样品中所含亮细胞的比例越高,自发荧光越强。减少自发荧光干扰、提高信噪比的主要措施是:①尽量选用较亮的荧光染料;②选用适宜的激光和滤片光学系统;③采用电子补偿电路,将自发荧光的本底贡献予以补偿。 流式细胞仪的分选功能是由细胞分选器来完成的。总的过程是:由喷嘴射出的液柱被分割成一连串的小水滴,根据选定的某个参数由逻辑电路判明是否将被分选,而后由充电电路对选定细胞液滴充电,带电液滴携带细胞通过静电场而发生偏转,落入收集器中;其它液体被当作废液抽吸掉,某些类型的仪器也有采用捕获管来进行分选的。稳定的小液滴是由流动室上的压电晶体在几十KHz的电信号作用下发生振动而迫使液流均匀断裂而形成的。一般液滴间距约数百μm。实验经验公式f=v/4.5d给出形成稳定水滴的振荡信号频率。其中v是液流速度,d为喷孔直径。由此可知使用不同孔径的喷孔及改变液流速度,可能会改变分选效果。使分选的含细胞液滴在静电场中的偏转是由充电电路和偏转板共同完成的。充电电压一般选+150V,或-150V;偏转板间的电位差为数千伏。充电电路中的充电脉冲发生器是由逻辑电路控制的,因此从参数测定经逻辑选择再到脉冲充电需要一段延迟时间,一般为数十ms。精确测定延迟时间是决定分选质量的关键,仪器多采用移位寄存器数字电路来产生延迟。可根据具体要求予以适当调整。(50)数据处理原理:FCM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显示和分析,至于对仪器给出的结果如何解释则随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定。①数据显示:FCM的数据显示方式包括单参数直方图、二维点图、二维等高图、假三维图和列表模式等。直方图是一维数据用作最多的图形显示形式,既可用于定性分析,又可用于定量分析,形同一般X—Y平面描图仪给出的曲线。根据选择放大器类型不同,坐标可以是线性标度或对数标度,用“道数”来表示,实质上是所测的荧光或散射光的强度。坐标一般表示的是细胞的相对数。图10-2给出的是直方图形式。只能显示一个参数与细胞之间的关系是它的局限性。二维点图能够显示两个独立参数与细胞相对数之间的关系。坐标和坐标分别为与细胞有关的两个独立参数,平面上每一个点表示同时具有相应坐标值的细胞存在(图10-3)。可以由二维点图得到两个一维直方图,但是由于兼并现象存在,二维点图的信息量要大于二个一维直方图的信息量。所谓兼并就是说多个细胞具有相同的二维坐标在图上只表现为一个点,这样对细胞点密集的地方就难于显示它的精细结构。图10-2  直方图 图10-3  二维点图二维等高图类似于地图上的等高线表示法。它是为了克服二维点图的不足而设置的显示方法。等高图上每一条连续曲线上具有相同的细胞相对或绝对数,即“等高”。曲线层次越高所代表的细胞数愈多。一般层次所表示的细胞数间隔是相等的,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则表示变化率越大,等高线越疏则表示变化平衡。图10-4给出了二维等高图的样式。假三维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二维等高图的一种视觉直观的表现方法。它把原二维图中的隐坐标—细胞数同时显现,但参数维图可以通过旋转、倾斜等操作,以便多方位的观察“山峰”和“谷地”的结构和细节 ,这无疑是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图10-5为假三维图的示意图。图10-4  二维等高图 图10-5  假三维图列表模式其实只是多参数数据文件的一种计算机存贮方式,三个以上的参数数据显示是用多个直方图、二维图和假三维图来完成的。可用ListMode中的特殊技术,开窗或用游标调出相关部分再改变维数进行显示。例如,“一调二”就是在一维图上调出二维图来;“二调一”就是从二维图中调出一维图来。图10-6给出了从二维图等高图中调出相应窗口的直方图的示意图。图10-6 从二维图设窗调出直方图示意上面简要地介绍了几种数据显示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匹配,以便了解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②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总的可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大类。当被检测的生物学系统能够用某种数学模型技术时则多使用参数方法。数学模型可以是一个方程或方程组,方程的参数产生所需要的信息来自所测的数据。例如在测定老鼠精子的DNA含量时,可以获取细胞频数的尖锐波形分布。如果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来描述这些数据,则参数即为面积、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方程的数据拟合则通常使用最小二乘法。而非参数分析法对测量得到的分布形状不需要做任何假设,即采用无设定参数分析法。分析程序可以很简单,只需要直观观测频数分布;也可能很复杂,要对两个或多个直方图逐道地进行比较。逐点描图(或用手工,或用描图仪、计算机系统)是大家常用的数据分析的重要手段。我们常可以用来了解数据的特性、寻找那些不曾预料的特异征兆、选择统计分析的模型、显示最终结果等。事实上,不经过先对数据进行直观观察分析就决不应该对这批数据进行数值分析。从这一点来看,非参数分析是参数分析的基础。逐道比较工作量较大,但用直观法很容易发现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对照组和测试组。考虑到FCM的可靠性,要注意到对每组测量,都要有对照组,对照组可以是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或零时刻对照组等,具体设置应根据整体实验要求而定。对照组和测试组的逐道比较往往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差和错误解释。顺便指出,进行比较时对曲线的总细胞数进行归一化处理,甚至对两条曲线逐道相减而得到“差结果曲线”往往是适宜的。因为数据分析往往和结果解释关系十分密切,也就是说和生物学背景相关,因此具体的分析法和原理将在后面结合实例再介绍。
2023-08-09 14:27:211

2012年最新版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的全文目录

第一单元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要第二节 采血方法第三节 抗凝剂选择第四节 血液涂片制备第五节 血液细胞染色第六节 方法学评价第七节 质量控制第二单元 红细胞检查第一节 概要第二节 红细胞计数第三节 血红蛋白测定第四节 红细胞形态检查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第六节 红细胞平均指数第七节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第八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第九节 点彩红细胞计数第十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第三单元 白细胞检查第一节 概要第二节 白细胞计数第三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第四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第五节 白细胞形态检查第四单元 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检测原理第三节 检测参数第四节 血细胞直方图第五节 方法学评价第六节 临床应用第五单元 血型和输血第一节 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第二节 红细胞Rh血型系统检查第三节 新生儿溶血病检查第四节 自动化血型分析仪第五节 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第六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查第七节 血液保存液第八节 输血与输血反应第六单元 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第一节 尿液生成第二节 尿液检验目的第三节 尿标本采集第四节 尿标本处理第七单元 尿理学检验第一节 尿量第二节 尿颜色和透明度第三节 尿比密测定第四节 尿渗量测定第五节 尿气味第八单元 尿有形成分检查第一节 检测方法第二节 尿细胞检查第三节 尿管型检查第四节 尿结晶检查第五节 尿沉渣定量检查第九单元 尿液化学检查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测定第二节 尿液蛋白质检查第三节 尿液糖检查第四节 尿液酮体检查第五节 尿液胆红素检查第六节 尿液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第七节 尿血红蛋白检查第八节 尿液本周蛋白检查第九节 尿液微量清蛋白测定第十节 尿液蛋白电泳第十一节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第十二节 尿液β2-微球蛋白测定第十三节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第十四节 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测定第十五节 尿液α1-微球蛋白测定第十六节 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第十七节 尿乳糜液和脂肪检查第十八节 其他化学物质检查第十单元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第二节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第三节 方法学评价第十一单元 粪便检验第一节 标本采集第二节 理学检查第三节 化学检验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第五节 质量控制第十二单元 脑脊液检验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处理第二节 理学检查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第四节 化学与免疫学检查第五节 病原生物学检查第六节 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第十三单元 浆膜腔积液检验第一节 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积液检查第二节 关节腔积液检查第十四单元 精液检查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标本采集第三节 理学检查第四节 化学检查第五节 显微镜检查第六节 免疫学检查第七节 微生物学检查第八节 精子功能检查第九节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第十节 精液检查的质量控制第十五单元 前列腺液检查第一节 标本采集第二节 理学检查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第十六单元 阴道分泌物检查第一节 标本采集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查第三节 清洁度检查第四节 病原学检查第五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的质量控制第十七单元 羊水检查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羊水理化检查第三节 胎儿成熟度检验第四节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第十八单元 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第一节 痰液检查第二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第十九单元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第一节 胃液检验第二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第二十单元 脱落细胞检查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第三节 良性病变的上皮细胞形态第四节 肿瘤脱落细胞形态第五节 标本采集与涂片制作第六节 显微镜检查第七节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第八节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第九节 泌尿系统脱落细胞检查第十节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第一单元 绪论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第二单元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一节 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第三节 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第四节 细胞凋亡第三单元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第四单元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第二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第五单元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第二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单元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第一节 染色体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检查的应用第七单元 贫血概述第八单元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概述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筛查项目与应用第九单元 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第三节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四节 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十单元 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红细胞酶代谢与功能第二节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十一单元 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及其应用第三节 血红蛋白病的实验诊断第十二单元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十三单元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红细胞铁代谢与功能第二节 铁代谢的检验及其应用第三节 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四节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十四单元 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维生素B12缺乏症和叶酸缺乏症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恶性贫血的实验检查第十五单元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实验诊断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第十六单元 白血病概述第一节 白血病特点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分型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第十七单元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形态学检查第二节 其他检查第十八单元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的实验诊断第三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的实验诊断第四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实验诊断第五节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的实验诊断第六节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实验诊断第七节 红白血病(M6)的实验诊断第八节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的实验诊断第九节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实验诊断第十节 微量残留白血病的诊断第十九单元 慢性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单元 特殊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浆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毛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三节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四节 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五节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一单元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实验诊断第二十二单元 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霍奇金病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非霍奇金病淋巴瘤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三单元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实验诊断第二十四单元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骨髓纤维化的实验诊断第三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五单元 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二十六单元 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第三节 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验诊断第四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七单元 类脂质沉积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一节 戈谢病的实验诊断第二节 尼曼-匹克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八单元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血管壁止血功能第二节 血小板止血功能第三节 血液凝血机制第四节 抗血液凝固系统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第七节 血栓形成第二十九单元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筛查试验第二节 血管壁检验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第四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第五节 生理抗凝蛋白检验第六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第七节 纤溶活性检验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第三十单元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一节 出血性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血管壁异常性疾病第三节 血小板异常性疾病第四节 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第六节 原发性纤溶亢进第三十一单元 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二节 血栓前状态第三节 易栓症第三十二单元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第一节 抗凝治疗的监测第二节 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第三节 溶栓治疗的监测第三十三单元 出凝血试验的自动化 第一单元 绪论第二单元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第一节 糖代谢简述第二节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第三节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和临床意义第四节 低血糖症的分型及诊断第五节 糖代谢先天性异常第三单元 脂代谢及高脂血症的检查第一节 血浆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脂蛋白受体及有关酶类的分类、结构、功能第二节 脂蛋白代谢及高脂蛋白血症第三节 脂质、脂蛋白与载脂蛋白测定方法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第四单元 血浆蛋白质检查第一节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测定、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第三节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第五单元 诊断酶学第一节 血清酶第二节 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第六单元 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第一节 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理论,重要电解质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第二节 血气及酸碱平衡紊乱理论、检查指标、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第三节 血气分析技术第七单元 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第一节 钙、磷、镁代谢第二节 微量元素第八单元 治疗药物监测第一节 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第九单元 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第一节 酶学检查第二节 肌钙蛋白与肌红蛋白检查及BNP/NT pro BNP第十单元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第一节 肝胆生化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检查第三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第十一单元 肾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第一节 肾脏的功能第二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第三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 早期肾损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第十二单元 胰腺疾病的检查第一节 胰腺的功能第二节 胰腺疾病的检查、方法学评价及其临床意义第十三单元 内分泌疾病的检查第一节 甲状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第二节 肾上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第四节 性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第十四单元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第一节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方法第二节 酶和代谢物分析技术第十五单元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第十六单元 临床化学检验标本、试剂及量器常识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第二节 标本的处理第三节 影响体液成分的因素第四节 试剂的配制与保管第五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和容量校正 第一单元 概论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免疫应答第三节 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第四节 免疫细胞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第六节 补体第七节 细胞因子第八节 免疫学检验第二单元 抗原抗体反应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第五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第三单元 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备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第二节 抗血清的制备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和鉴定第四单元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技术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第三节 杂交瘤抗体的制备技术第四节 基因工程抗体第五单元 凝集反应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第六单元 沉淀反应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液相内沉淀反应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反应第四节 免疫浊度法第七单元 免疫电泳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免疫电泳技术第八单元 放射免疫技术第九单元 荧光免疫技术第一节 荧光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荧光抗体技术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第十单元 酶免疫技术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的特点第二节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四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第五节 酶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十一单元 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第十二单元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特点第二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三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第四节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第五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第六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第十三单元 免疫细胞的分离检测技术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第二节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第三节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第四节 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第十四单元 吞噬细胞功能检测及应用第十五单元 细胞因子的测定技术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第二节 细胞因子测定方法及应用第十六单元 细胞黏附分子的测定技术第十七单元 免疫球蛋白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概述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第十八单元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及应用第十九单元 补体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补体的活化途径第三节 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第四节 补体测定的应用第二十单元 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自身抗体的特性第三节 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第二十一单元 MHC与HLA检测及应用第一节 MHC的一般特性第二节 HLA分型第三节 HLA分型的实际应用第二十二单元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及应用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第四节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第二十三单元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第三节 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第四节 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第二十四单元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第一节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咨询服务第二十五单元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第五节 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第二十六单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第四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免疫学检测第二十七单元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 免疫增生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第三节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第二十八单元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四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五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检测第二十九单元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念第二节 概述第三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第四节 肿瘤抗原的分类第五节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第六节 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免疫学方法第七节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第八节 肿瘤标志物免疫测定的意义第九节 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第三十单元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第三节 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机制第四节 排斥反应的预防与治疗第五节 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第六节 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第一单元 绪论第一节 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第三节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第二单元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第二节 细菌L型第三单元 细菌的生理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第四单元 细菌的分布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第五单元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第三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监测第五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第六单元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的现象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第四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第七单元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六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第七节 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第八节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第八单元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九单元 微生物学检验概述第十单元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第十一单元 培养基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第十四单元 血清学试验第十五单元 动物实验第十六单元 菌种保存与管理第一节 菌种保存的方法第二节 菌种保管第十七单元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型化设备第十八单元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第二节 链球菌属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第四节 肠球菌属第五节 奈瑟菌属第六节 卡他布兰汉属第十九单元 肠杆菌科及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埃希菌属第三节 沙门菌属第四节 志贺菌属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第二十单元 弧菌科及检验第一节 弧菌属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第二十一单元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第一节 弯曲菌属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第二十二单元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厌氧菌的分布与临床意义第三节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第四节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第二十三单元 需氧和(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第二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第三节 产单核李斯特菌第二十四单元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第二十五单元 非发酵菌及检验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第三节 军团菌属第二十六单元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嗜血杆菌属第二十七单元 衣原体及检验第二十八单元 立克次体及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第二十九单元 支原体及检验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第二节 致病性第三节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第三十单元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第一节 放线菌属第二节 需氧性放线菌第三十一单元 螺旋体及检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疏螺旋体属第三节 钩端螺旋体第四节 密螺旋体属的分类第五节 梅毒螺旋体第六节 其他密螺旋体第三十二单元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第三节 几种病毒感染的诊断第三十三单元 真菌检验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第二节 真菌微生物学检查第三节 病原性真菌第三十四单元 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概述第三十五单元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第一节 扩散法第二节 稀释法第三节 杀菌试验第四节 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第五节 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及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第六节 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与浓度测第七节 细菌耐药菌株的监测查第三十六单元 医院感染第三十七单元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防护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 第一单元 临床实验室定义、作用和功能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的定义第二节 临床实验室的作用和功能第二单元 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特性第一节 管理的定义第二节 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三节 实验室管理者的职责第四节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第三单元 临床实验室管理过程第一节 策划第二节 组织第三节 领导第四节 控制第四单元 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政府行为第一节 国际临床试验室的管理模式第二节 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第五单元 临床实验室认可第一节 实验室认可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第二节 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第三节 我国实验室认可现状第六单元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层次第三节 质量控制诸要素第四节 质量保证诸要素第七单元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八单元 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写第一节 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第二节 质量手册第三节 程序性文件第四节 作业指导书第五节 记录第六节 临床实验室日常应有的文件第七节 文件的编写、执行、修订、管理第九单元 分析前质量保证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保证工作的内容及重要性第二节 检测项目的正确选择第三节 患者准备第四节 标本的正确采集第五节 标本的保存及输送第六节 标本的验收第七节 建立和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第十单元 检测系统、溯源及不确定度第一节 什么是检测系统第二节 基质及基质效应第三节 临床检验的量值溯源第四节 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五节 仪器和检测系统的维护和功能检测第六节 不确定度第十一单元 临床检验方法评价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定义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选择第三节 临床检验方法学性能判断第四节 评价分析方法的文件第五节 评价方法可接受性第六节 应用范例:血清葡萄糖第十二单元 室内质量控制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统计量第二节 正态分布第三节 误差第四节 准确度及精密度第五节 允许总误差第六节 使用稳定质控品的分析质量控制第七节 使用患者数据的分析质量控制第八节 定性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第十三单元 室间质量评价第一节 室间质量评价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的类型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目的和作用第四节 我国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程序和运作第五节 进行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的要求和实施第六节 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水平第七节 基于Internet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处理应用系统第十四单元 分析后质量保证第一节 检验报告规范化管理基本要求第二节 检测结果的发出第三节 检验结果的查询第四节 咨询服务 第一单元 医学与医学伦理学第二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第三单元 医患关系第四单元 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五单元 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第六单元 医学研究与医学道德第七单元 生命伦理学的若干问题第八单元 医学伦理学文献正文预览
2023-08-09 14:27:461

血液病要做血液检验项目有哪些?

常见的贫血性血液病检验项目  1. 网织红细胞计数(RC):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而又简单的项目,对各种贫血性疾病都可要求常规检验RC,由RC的高低从而判断贫血性疾病是增生性贫血还是增生低下性贫血,抑或是增生正常性贫血。  2.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确诊PNH时,需本试验操作规范,有阳性对照,且两次以上阳性。  3. 蔗糖溶血试验:作用原理与酸溶血相似,阳性可见于PNH,自身免疫性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能是阳性。它是PNH的一个简单的过筛试验。  4.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反应了红细胞的抵抗能力的大小,脆性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慢性血管内溶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分解游离血红蛋白为含铁血黄素,沉积于上皮细胞内,在普鲁士蓝反应时呈阳性反应。本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慢性血管内溶血。  6.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及分型试验:一种古老的试验,用于检验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出现阳性反应。其分型试验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是何种不规则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7. 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分型试验:文献报道存在一类疾病,骨髓象以红系增生表现,可能有少量病态造血现象,可见有原位溶血的痕迹,巨核细胞成熟受阻或巨核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不少,皮持激素治疗有明显效果;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可有免疫学异常的证据,称之为“与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IRP)”。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分型试验是居于此类疾病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原理在于骨髓中可能存在某些抗体,这些抗体可以是针对幼红细胞的,可以针对网织红细胞的,可以是针对幼稚粒细胞系的。  8. 外周血红细胞的CD55、CD59检验:这是一项从分子水平确诊PNH的现代诊断方法,原理为PNH患者血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少表达CD55及CD59,称为CD55或CD59阴性细胞,此种细胞的大量存在是PNH发生严重溶血的分子原因所在。(疗法:生物激活免疫造血疗法)
2023-08-09 14:28:221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1   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多年的学习生活,铸就了我勤奋诚实,坚忍不拔,积极热情的性格,培养了我拼搏向上的精神,提高了自我判断、策划、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及个人的努力下,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努力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积极参加并组织院校的多项大型活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很好的培养了自己的交际能力。经过两年多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践,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有提高。我锐意进娶乐于助人的作风和表现赢得了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赞誉。在实习期间提高了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以细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标本,因此获得主任的高度好评,也使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除了努力学习各门课程之外,同时很注重加强自身的社会工作能力,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校期间,我曾任学生工作的多项职务。在工作中提高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才能,并且培养了为人处事之道。因我在学生工作中上下运筹得当,所以深受老师的好评,得到了同学们的爱待与支持。   过去的已成为过去,未来需要我自已亲手去创造。我热爱检验事业,殷切期盼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事业添砖加瓦,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相信我!我会尽心尽责,尽我所能,让贵医院满意,让患者满我来自河北邢台的一个农村家庭,大学生活和实习经历锻炼了我良好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与同学们的沟通能力。在校期间,我勤奋努力,赢得老师们的好评。   目前,我在北京西苑医院(三级甲等)实习,我熟练掌握了各种仪器的操作,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全自动酶标仪、化学发光仪I20xx、血液培养仪BDBACTEC9050及细菌培养与鉴定仪BDPhoebix100等大型仪器及血尿便,脑脊液,胸腹水等的常规镜检。在此期间,我勤学好问,得到各科室老师及主任的好评。我相信,如果能在贵院工作我会更加努力,用自己的能力为医院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一定不会让各位老师领导失望。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2   关于今年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去了xx第九人民医院检验科。想着终于有机会进检验科,能够从中了解本人所学的专业,心中便充满了期待。由于初次接触检验科的工作,心中既兴奋又紧张。教师讲解的每一个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我们都会牢记在心。   带着一份希冀和一份茫然步入了医院检验科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学习。尽管我们仅在这里度过了短短的三个小时的时间,但也正是这短短的三个小时使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以后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做了良好的铺垫。见习,是一种磨练,是对自己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的一种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生梦想的前期准备。   短短三个小时亲身体验了三个科室——生化,免疫,临检的繁忙,发现了原来工作和学习是大相径庭的。   首先是生化,这里的操作工作基本都是流水线,在这里,不只要对专业学问充分控制,还要对检验仪用具有一定的知晓,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仪器就会出毛病,这个时候还需求懂得如何处理机器问题。提到检验的结果问题,就不得不说储存血液标本了。这是为了便当病人或者医生对报告有所疑问时,来重新检验时用的。不只是为了对病人负责,也是医护人员的一个义务。   第二个科室就是免疫,与生化不同的是,免疫需求的是大量的手工操作。由于很多是微量实验,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教师也不敢随便让我们来操作。很多时候就是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在教师的旁边听一些实验的解说。有了这种直观的学习办法,使我们在课堂上的单纯的图文变得详细、形象起来。   第三个科室便是临检了,其实也是分为血液和体液的。在血液临检,看着自动做剖析的"流式细胞仪,再回想教师课堂上所解说的内容,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在体液临检,教师经常会让我们来看看样本。而这些来自不同人的、或阳性或阴性的样本才是我们今后所要面对的。   对于如何采集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如何收集标本,如何分离,如何进行检测都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静脉采血。在静脉采血中的一却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快速准确的取血。   都说如今的医患关系慌张,在这里见习时,也有幸听老师回答过病人的问题。与患者打交道的是需求耐烦,多说一个您好,或许就会拉近医生与患者的间隔,少了一份猜疑,多了一份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做到将心比心。用一颗博爱之心,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去想象病人的疼与痛,矛盾与徘徊,将病人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用心去体会病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只要你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病人就能感受来自你手心的力量,也许他们就会获取一份战胜病魔的决心与信心,疾病不攻自破,。尽管我们很少直接接触患者,但是,作为医生,难免与病人接触,若我们能够给患者及其家属一抹微笑,那如同在寒冷的冬天给他们一缕阳光,那温暖不言而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再次走进病房,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份安慰;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真诚。   曾经有人说,检验科的工作三个月就能够轻松上手,很简单。但是,真正来到这里,听教师讲解后,就会发现检验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的简单。就仿佛病人手中一张张的报告,看似简单,其实这是经过一位位教师的质控、实验、检测、检查、复核,这一步步慎重操作得出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固然在外人看来检验人员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当不测或者特殊病症呈现时,才发现日复一日的积聚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检验人员不只仅请求对专业学问牢记在心,也更需求大量的实践操作经历。   此次见习,固然只要短短的三个小时,可是却使我理解了很多关于检验科工作的状况,认识了很多教师。医学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作为一名医学生,若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积极地向老师和前辈们学习,不懂就问。见习并不仅仅是跟着看看,而积极也并不是总跟在带教老师的后面,还得主动争取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要害怕做错,胆怯只会令我们止步不前。关于这个专业和本人的将来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愈加明白了未来的目的。   其实我对于专业的医学知识还只是略懂皮毛,但是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医院里检验科的模式流程的了解,以及对于医患关系及医患之间互动的更深一步的理解。通过这次见习让我了解了许多,学习了许多,一定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总之,这次见习收获颇丰。真的十分感激学校和医院的教师们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时机让我们对本人所学的专业有了充沛的认识。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3   我们在检验科体验了2周的实践生活,虽然短暂却影响深远受益匪浅。   我们是这次实践的最后一组,前三组每批只有4-6人,而我们组高达9人之多,可见大家对这次实践是充满的兴趣和热情。在实践前,有听闻前几批虽然人少却没有事做的消息,于是大家更是积极,主动向老师要求做实验。由于我们组同学的努力肯干虚心求教,在实践结束时赢得了所有老师的一致好评,这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实践结束了,大家对这次经历都有了各自的感想和体悟,下面是组员的心得,希望大家分享。   冯:虽然实践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但是我们从中收获了不少。现在犹能记得老师们的一颦一笑。检验科的老师们每天的工作任务都十分的繁重,但仍然每次都耐心的解答我们的疑问。这几天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欢笑,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检验科的工作,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概念,感谢检验科的老师们耐心地指导我们。也非常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这次机会,虽然我们没有多少机会可以动手操作,但看着老师和学长学姐动手,自己在一旁看着,遇到不懂的就即时问,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周五,实习生没有来上班,我们更有机会动手。想着自己能够帮助老师做点事,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心里十分满足。   宋:两周的实践很快就结束了,时间虽短,但学到的东西却很多。记得去实践的第一天,什么都不懂的我们傻傻地站在那里看着老师忙来忙去,连个忙都帮不上。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渐渐学会使用各种仪器,熟悉整个操作流程……第二天我们基本上就自己开始找事情干,遇到不懂的再向老师请教,一天天就这么过来,我们也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慢慢积累知识。可以说这次实践就是把原来课本上学到的很多知识都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elisa在免疫试验中是如何运用的、血细胞分析仪式怎么运作的……除此之外,有些老师经常会给我们提出一些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不上来,然后老师会给我们讲解知识点,在学习到新内容的同时也巩固了原来学过的内容。还有的老师会抽空给我们讲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让我们对各种仪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总之,这次实践受益匪浅,在充实了自己暑假生活的同时学到了很多知识。   陈:此次假期的实践经历从工作和学习两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益处。工作方面,经过两周的观察和体验基本了解了检验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对于将来的实习会很有帮助。学习方面来看,丰富了许多临床知识,对于检验的内容多了许多感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并督促自己再巩固知识。暑期实践使我们对于检验系的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不仅可以熟悉工作流程还可以在这样的临床环境下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西方国家,医学生会先在临床环境下学习两年再回到教室课堂里学习,我们国家则相反,先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进入临床,我认为我们应当多注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吴:选择了医学检验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实践中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医院里实习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医院里,数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第一,质量不行,医院的声誉有收到影响,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医院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医院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医院会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医院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每个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利益。   实践只是一个开始,往后还有更多的专业课和实习机会,但是有了这次的经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以后的路会走的更好走的更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所涉猎,因为我们知道流程,有了大体的印象,细枝末节处只要用心学习,一切都会如鱼得水。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4   自xx年5月参加实习以来,一转眼,我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检验科十个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心里面百感交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第一次被人唤作医生时的欣喜,第一次学会操作仪器以及独立进行各种检验工作时的快乐,还有实习医院领导老师们无私的关心及教导仍历历在目,至今仍让我为之感动。现在,我即将要离开这个第一次工作的地方,心里有许许多多的不舍,但是,离开是为了能够在更多的地方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我相信这第一次的实习经历会让我铭记一生。   在实习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独立中作做准备。在实习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尽管有时候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具备了知识也就等于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所以,我想实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证,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走出大学这个象牙塔步入社会,必然会有很大的落差,特别是医学这一相对而言特殊的行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因此,能够以以这一年的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必然更好。   记得刚刚去实习的时候,只能傻傻地站在那里看着老师忙来忙去,连个忙都帮不上,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渐渐学会使用各种仪器,熟悉整个操作流程,后来就基本上就自己开始找事情干,遇到不懂的再向老师请教,一天天就这么过来,我们也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慢慢积累知识。在采血室、生化室、临检室、输血科、免疫室、微生物室6个科室的轮转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和蔼和严厉的老师,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我不断进步,可以说这次实习把原来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质控管理、SOP文件制作、抽血质量、血涂片制备及染色、微生物培养及鉴定、ELISA加样、各种全自动仪器的操作等等。在帮助老师做实验的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知识点,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原来学过的内容,还有的老师会抽空给我们讲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让我们对各种仪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对各个科室的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的强化、熟练各个科室所学习的技能,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东西,在通过自己查资料和咨询老师都迎刃而解。   检验是一门需要十分的认真和仔细的专业,尽管在未进入医院之前也有所了解,但是真正进入科室后,感触又更深了。相对于医院其它科室而言,检验科不是一个大科室,但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检验科工作人员就像是临床医生的眼睛,责任重大,我们所得到的每一个结果都与病人能否得到及时的治疗息息相关。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谨记着认真、仔细四字,对于每一个经手的标本都做到了按照规定流程细致处理,不出差错。因为我知道,这不仅是为将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奠定基础,更是对病人的负责。因为有了这一年的检验科实习经验,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了认真仔细对于检验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获益匪浅,实习期间的收获将为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法用言语简单准确和清晰的地概括我此刻的感受,有感激,也有不舍,感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领导以及检验科的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教导,我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将来的工作岗位!   实习生签字:xxx   xxxx年xx月xx日 医学检验个人实习总结范文5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市立医院检验科一年的实习即将结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所经历的的点点滴滴,心里面百感交集,。现在,我即将离开第一次工作的地方,心中有许多的不舍。但是,离开是为了能够在更多的地方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我相信这次的实习经历会让我铭记一生的。   实习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让我们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学校里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记得去实践的第一天,懵懵懂懂的我们傻傻地站在那里看着老师忙来忙去,连个忙都帮不上。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渐渐学会使用各种仪器,熟悉整个操作流程……第二天我们基本上就自己开始找事情干,遇到不懂的再向老师请教,一天天就这么过来,我们也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慢慢积累知识。在免疫、临床生化、临床检验(血常规、尿常规)、细胞室、化学发光室各科室轮转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和蔼和严厉的老师,他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们不断进步,可以说这次实践把原来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说很多操作需要注意细节:24h尿的取样、ELISA加样、操作血细胞分析仪……在帮助老师做实验的同时,有些老师经常会给我们提出一些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不上来),然后老师会给我们讲解知识点,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原来学过的内容,还有的老师会抽空给我们讲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让我们对各种仪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对各个科室的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的强化、熟练各个科室所学习的技能,认真的书写并记录每一张化验单,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东西,在通过自己查资料和咨询老师都迎刃而解。   实习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就业之路做准备。千淘万漉虽辛苦,但也要摩拳擦掌,做好投身社会大熔炉的准备。从实习工作中的细微之处发现人生中的光芒。光辉与梦想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港湾,而这个旅程却包含了多少风浪,与暗礁。实习,仅仅是我们所迈出的第一步,实习中细枝末节地感动影响着我们一生,而实习中的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却如同启明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照亮了前方正确的道路。磕磕碰碰本来就是人生勇敢的抬头,海浪过后,乌云散去,才是美丽的彩虹。   感谢学校和医院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谢谢指导老师和师傅的倾囊相受,这次实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验,它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是你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并在旁边敲打着我督促着我向社会,向真正的工作岗位,向成功迈步! ;
2023-08-09 14:28:391

检验师资格考试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ApoC缺乏可能会导致   A、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   B、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C、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D、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E、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正确答案】 E   2、 为鉴别蛋白尿的性质首选的实验是   A、24h尿蛋白定量   B、尿蛋白电泳   C、本周蛋白测定   D、尿微量白蛋白   E、β2-微球蛋白   【正确答案】 B   3、 肺脓肿可出现下列哪种痰液   A、血性   B、黏液性   C、浆液性   D、浆液脓性   E、水样痰液   【正确答案】 D   4、 ICSH推荐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A、HiCN法   B、SDS法   C、H1N3法   D、AHD575法   E、沙利酸化血红蛋白法   【正确答案】 A   5、 PTH对尿中钙磷排泄的影响是   A、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对磷的重吸收   B、增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对钙的重吸收   C、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D、减少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E、只调节钙的排泄   【正确答案】 A   6、 1,25-(OH)-D3总的生理作用是   A、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B、使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C、使血钙,血磷均升高   D、使盗钙,血磷均降低   E、对血钙、血磷浓度无明显影响   【正确答案】 C   7、 选择ELISA的标记酶,必须具备的特异性不正确的是   A、具有可与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集团   B、标记抗原后,酶活性保持稳定   C、当酶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后,酶活性可出现激活   D、酶催化底物反应生成的信号易于测定、重复性好   E、标记抗原后,不影响抗原的免疫活性   【正确答案】 C   8、 下列哪一种成分的测定受标本溶血影响最大   A、钾   B、钠   C、钙   D、葡萄糖   E、白蛋白   【正确答案】 A   9、 Ⅲ型网织红细胞为   A、破网型   B、丝球型   C、网型   D、点粒型   E、不规则型   【正确答案】 A   10、 临床上以肌肉和关节腔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选用下列哪组试验做筛选性检查   A、束臂试验,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   C、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测定   D、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出血时间   E、束臂试验、血块收缩试验、出血时间   【正确答案】 B   11、 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A、MDS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骨髓纤维化   D、PNH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 E   12、 下列哪项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正确的   A、细胞形态有病态造血改变可诊断MDS   B、出现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即可诊断MDS(RARS型)   C、骨髓中原始粒细胞>20%,可诊断MDS(RAEB-T型)   D、RAEB-T型MDS可作为早期白血病对待   E、贫血时间较长可诊断为MDS   【正确答案】 C   13、 除下列哪项外,NAP染色主要用于鉴别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B、慢性细菌性感染   C、真性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D、再生障碍性贫血与PNH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 B   14、 下列何者与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不符   A、为某种肿瘤所特有   B、与肿瘤的大小和分期相关   C、可微量存在于正常细胞   D、可做治疗检测   E、应用相应的单抗可以检测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   【正确答案】 D   15、 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判断血液中有元微生物存在的依据是   A、血培养瓶中有无溶血现象   B、血培养瓶中肉汤浊度的变化   C、血培养瓶中肉汤颜色的变化   D、血培养瓶中是否有菌膜形成   E、血培养瓶中C02引起的荧光的变化   【正确答案】 E   16、 属于革兰阴性厌氧菌的是   A、厌氧消化球菌   B、厌氧消化链球菌   C、小韦荣球菌   D、双歧杆菌   E、产气荚膜梭菌   【正确答案】 C   17、 微生物学试验过程中防止微生物污染与实验室感染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E、无菌操作   【正确答案】 E   18、 班氏法尿糖定性,其试剂与尿的比例为   A、1;9   B、1:10   C、4:1   D、9:1   E、l0:1   【正确答案】 E   19、 使尿试带法检测葡萄糖产生假阴性反应的主要干扰物质是   A、过氧化物   B、青霉素   C、尿酸盐结晶   D、维生素C   E、链霉素   【正确答案】 D   20、 检查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指标是   A、BAO   B、MA0   C、PAO   D、隐血试验   E、尿素测定   【正确答案】 E   21、 脑脊液静置12~24h后出现薄膜见于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蛛网膜下腔梗阻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脑脊髓梅毒   【正确答案】 B   22、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中,下列哪项不对   A、理化性状高度均一   B、生物活性单一   C、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   D、来源很困难   E、广泛用于医学领域中   【正确答案】 D   23、 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2种   B、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C、核象变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D、正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2叶的居多   E、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约为1:13   【正确答案】 D   24、 流式细胞仪接受并分析的信号主要有   A、光散射讯号和荧光讯号   B、光吸收讯号和荧光讯号   C、荧光讯号和生物发光讯号   D、电流讯号生物发光讯号   E、生物发光讯号和光散射讯号   【正确答案】 A   25、 下列试验中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测定是   A、血清钾   B、乳酸脱氢酶   C、血清钠   D、血清铁   E、AST   【正确答案】 C   26、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发病的可能生化缺陷是   A、VLDL合成亢进   B、LDL异化速度降低   C、LPL异常   D、ApoB异常   E、ApoD异常   【正确答案】 A   27、 准确测定胰岛素原的浓度仍然比较困难,因为   A、血浆中胰岛素原浓度低   B、不易获得纯品,抗体制备困难   C、多数抗血清与胰岛素和C-肽有交叉反应   D、胰岛素原转化中间体的干扰   E、以上皆对   【正确答案】 E   28、 有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纤维蛋白原系统竞争凝血酶   B、抑制纤维蛋白的单体集合   C、抑制凝血活酶的生成   D、延长ATPP及凝血时间   E、促进PLT的聚集和释放   【正确答案】 E   29、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常伴有   A、淀粉样变   B、玻璃样变   C、脂肪样变   D、纤维素样变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A   主要是浆细胞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所致。   30、 肥达试验是一种   A、试管凝集试验   B、玻片凝集试验   C、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D、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E、协同凝集试验   【正确答案】 A   31、 为了区别红白血病与巨幼细胞贫血,下列首选的化学染色是   A、POX染色   B、PAS染色   C、NAP染色   D、铁染色   E、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正确答案】 B   32、 下列哪项不属于骨髓检查的范围   A、有无特殊细胞   B、有无转移癌细胞   C、红细胞形态   D、有无寄生虫   E、血小板功能   【正确答案】 E   33、 散射比浊免疫分析中,其检测过程应保持   A、抗原过量   B、复合物过量   C、抗体过量   D、抗原抗体量相等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C   34、 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的主要方式是   A、喝生水   B、生食淡水鱼、虾   C、喜吃某些螺类   D、生食蔬菜   E、生食某种水生植物   【正确答案】 B   35、 菌体为鼓槌状的厌氧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肉毒梭菌   D、艰难梭菌   E、产黑色素类杆菌   【正确答案】 A   36、 下列哪种病原体不能通过滤菌器   A、解脲脲原体   B、L型细菌   C、肺炎支原体   D、生殖道支原体   E、钩端螺旋体   【正确答案】 E   37、 MIU试验是   A、甲基红吲哚尿素酶试验   B、动力吲哚尿素酶试验   C、麦芽糖吲哚尿素酶试验   D、甘露醇吲哚尿素酶试验   E、动力吲哚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正确答案】 B   38、 常用保存尿液有形成分的防腐剂是   A、甲醛   B、甲苯   C、碳酸钠   D、浓盐酸   E、硫酸   【正确答案】 A   39、 蜡样管型不见于哪种尿液中   A、肾小管有严重病变   B、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   C、尿毒症   D、肾功能不全   E、急性肾小球肾炎   【正确答案】 E   临床意义:正常尿中无蜡样管形。出现蜡样管形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和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等   40、 关于尿沉渣分析仪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尿沉渣分析仪应用了流式细胞和阻抗原理   B、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目前尚不能检出滴虫   C、尿沉渣分析仪能报告管型数量并鉴别其种类   D、目前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还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镜检   E、尿沉渣分析仪提示有酵母、结晶和精子时,应离心镜检   【正确答案】 C   41、 单核细胞可转变为   A、凝血酶原   B、碱性蛋白质   C、网织红细胞   D、吞噬细胞   E、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 D   4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的关键步骤是   A、取材   B、固定   C、切片   D、免疫染色   E、抗原修复   【正确答案】 D   43、 克山病是由于缺乏微量元素   A、铜   B、硒   C、锌   D、铁   E、碘   【正确答案】 B   44、 下列何处不产生ALP   A、骨   B、胎盘   C、心脏   D、肠   E、肝脏   【正确答案】 C   45、 血清总蛋白测定,临床上首选的常规方法是   A、酶试剂法   B、双缩脲法   C、磺柳酸法   D、凯氏定氮法   E、紫外分光光度法   【正确答案】 B   46、 引起DIC的下述病因中,哪一种最常见   A、肿瘤转移   B、严重感染   C、免疫性疾病   D、病理产科   E、广泛性手术   【正确答案】 B   47、 目前多用以下哪项指标监测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   A、抗因子Ⅲ活性   B、抗因子V活性   C、抗因子Ⅷ活性   D、抗因子Xa活性   E、抗因子a活性   【正确答案】 D   48、 不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是   A、血涂片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多   B、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C、骨髓涂片中涂抹细胞多见   D、形态学分类可分为Ll、L2、L3型   E、原始细胞POX染色阳性率≤5%   【正确答案】 E   原始细胞POX染色,阳性率应该是<3%。   49、 以下哪种方法属于均相酶免疫测定   A、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测定   B、竞争法ELISA   C、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   D、dot-ELISA   E、异相酶免疫测定   【正确答案】 C   50、 血涂片中红细胞形态呈靶形,最有可能的是   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脾切除术后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 D   51、 下列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A、粒红比例为5:1   B、早幼粒继胞<5%   C、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   D、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罕见   E、全片可见巨核细胞l5个   【正确答案】 A   52、 一种B细胞杂交瘤细胞   A、既可分泌细胞因子又可分泌抗体   B、分泌单一的一种细胞因子   C、同时分泌几种细胞因子   D、分泌抗体   E、同时分泌几种抗体   【正确答案】 D   53、 幼虫期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为   A、毛首鞭形线虫   B、蠕形住肠线虫   C、似蚓蛔线虫   D、旋毛虫   E、猪巨吻棘头虫   【正确答案】 C   54、 布鲁菌感染的发热类型是   A、稽留热   B、波浪热   C、弛张熟   D、低热   E、间日热   【正确答案】 B   55、 除下列哪项外,均为似蚓蛔线虫的并发症   A、胆道蛔虫病   B、肠梗阻   C、阑尾炎   D、肠穿孔   E、消化功能紊乱   【正确答案】 E   56、 中国蓝培养基属于   A、基础培养基   B、鉴别培养基   C、增菌培养基   D、营养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正确答案】 E   57、 确证梅毒的血清学试验是   A、MHA-TP   B、RPR   C、ART   D、VDRL   E、USR   【正确答案】 A
2023-08-09 14:28:541

细胞培养液里的细胞怎么计算细胞个数

1. 手工计数 见上贴。2. 如果你有流式细胞仪或计数器,将制备的细胞悬液加入计数即可。
2023-08-09 14:29:052

血液学的发展史

血细胞的发现已有150~300多年的历史,但这些细胞的形态学至今还是血液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随着观察血细胞技术的不断改进,光学显微镜的精密度不断提高,染色技术使细胞形态更清晰易于鉴别,得以区分出各类白细胞且观察到各种血细胞的异常形态;特殊显微镜的发明使血细胞形态学概念更加充实。(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这有赖于血细胞吸管(1852~1867年)、血细胞计数板(1855年)、血红蛋白计(1878~1895年)和细胞分离技术(1877~1912年)的发明。1953年,美国Coulter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血液分析仪的水平不断提高,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测量参数逐渐增多。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简便是血液分析仪的优势,多种型号血液分析仪的问世,不断为临床提供更有用的实验指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二)红细胞的认识对红细胞的功能认识,最先开始于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道红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于血液中,同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碱平衡有密切关系。1967年以后明确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可作用于脱氧的血红蛋白分子,有利于组织获得更多的氧。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左右。人体输血能较安全的展开,是在1901年发行红细胞ABO血型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30年代已应用体外保存的血液作输血之用,40年代血库开始逐渐建立。对红细胞代谢的全面了解是在1959年之后。近50年来,红细胞结构与脂肪、蛋白的关系已较明确。(三)白细胞认识1.对粒细胞的认识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到1986年后才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于细胞内存在的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之缘故。嗜酸粒细胞的功能虽然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但早在1949年就知道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Charcot-Leyden crystal)。近年来得知嗜酸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小生物的作用。对嗜碱粒细胞功能也有一定了解。嗜碱颗粒中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组胺、5-羟色胺等都是一些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是在1910年后才有报道,此类细胞不但能吞噬一般细菌,而且能吞噬较难杀灭的特殊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也能吞噬较大的真菌和单细胞寄生虫。故当时有人称之为“打扫战场的清道夫”。60年代后发现,单核细胞杀死和消化吞噬的物质,主要依靠单核细胞内大量存在的溶酶体。近年来更了解到单核细胞在免疫作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能将外来物质消化后递呈抗原给淋巴细胞,同时又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淋巴细胞以及其它血细胞生长、增殖或受抑。1924年Aschoff曾提出所谓“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这一名称,1976年后已被否定而代以与单核细胞有关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现已知单核细胞只是该系统中一个较短暂留在血液内的细胞,以后进入各种组织转变成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内如已有吞噬物质,则称为吞噬细胞。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对淋巴细胞功能的认识主要在最近30年。过去认为淋巴细胞是淋巴系统中最末的一代,已经成熟到不能再分化,而且对它的作用也不是很了解。1959年以来发现,淋巴细胞受到丝裂原和抗原刺激后又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并能再进行有丝分裂和增殖。近年来更明确,淋巴细胞虽然形态都相似,但在功能上却显著不同:B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中有的起杀伤作用,有的起辅助作用,有的起抑制作用,有的起诱导作用等。其实各类淋巴细胞还有更细的分工:一个淋巴细胞只对1~2种抗原起反应,抗原有千千万万,可以想象淋巴细胞分工的复杂性。至于浆细胞,是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出来的一种能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这已在60年代肯定。T细胞还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1842年发现血小板,直至1882年才知它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功能,1923年知道血小板有聚集和黏附功能。它的作用机制和超微结构在近40年逐渐了解,现已知聚集和黏附功能受到体内许多物质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前列腺素等;而其中有些物质却又能在血小板内生成并通过微管分泌至血小板外,然后又作用于血小板。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血小板内各种亚结构,并且也明确了这些亚结构与上述一些物质的产生和分泌有关。随着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单个血小板断层扫描分析单个血小板激活过程中Ca2+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群体血小板Ca2+流变化,证实血小板激活过程中,血小板外钙内流起主要作用,为临床工作中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建立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被激活后,能以出芽方式形成囊泡或以伪足断裂方式形成血小板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检测血循环中的PMP可较完整的反映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的功能。血小板被激活后释放P-选择素可与白细胞和(或)单核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和(或)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物,可作为反映动脉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对止血与血栓的认识开始于出血问题上。例如血友病早在2000年以前犹太人法典中早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凝血机制有了深入认识,到了60年代,“瀑布学说”已成为公认的凝血机制。60年代末,随着各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功能异常症的发现,明确了参与止血反应中的各种成分。进入70年代,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对各种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并发现了一些新的凝血及纤溶相关因子,如α2纤溶酶抑制物以及蛋白C等等。80年代,展开了对纤维连接蛋白等黏附分子的研究,并且对血管内皮细胞、血液凝固、纤溶系统、血小板、白细胞以及其它凝血抑制物等细胞分子进行克隆,逐步阐明止血与血栓的分子机制。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对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等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完善并修整了传统的“瀑布学说”,拓宽了血栓与止血的研究领域。对于凝血、纤溶、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等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也从分子水平上有了深入的认识。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血栓和止血方面已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用于实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并且分子标志物检测已成为研究和诊断血栓前状态和易栓症的重要方法和依据。 (一)造血肝细胞的认识(二)骨髓间质肝细胞的认识(三)造血调控的认识 (一)白血病干细胞的认识(二)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认识
2023-08-09 14: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