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what is modernism?

2023-05-19 19:46:08
共2条回复
余辉

what is modernism?

什么是现代主义?

snjk

译为:现代主义是什么

具体含义可以网上查找

相关推荐

什么是Modernism?

Literary Modernism A set of cultural and literary attitudes and/or practices characterized by: (a) an acute sense of cultural crisis;(b) radical ambiguities about moderniz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society and culture;(c) a rejection of or radical discontinuity from tradition(s), especially in the arts, but also in relation to social norms and conventions;(d) technical experimentation conducted in a spirit of self-reflexivity;(e) a sense of malaise and/or alien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writer or producer of cultural artifacts from the audience or consumer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products.
2023-01-09 02:20:303

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

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1:091

modernism 有哪些代表?

  代表作家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  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2023-01-09 02:21:151

如何定义现代主义风格?

2023-01-09 02:21:212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modernism

现代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2023-01-09 02:22:072

急!急!急!考试需要,求modernism(现代主义)的特点及代表人物。。。答案要英语的,谢谢!!!!

azz
2023-01-09 02:22:162

什么是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要英文回答

I DON"T KNOW 用中文我知道 嘎嘎
2023-01-09 02:22:272

请问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是什么?请详细点,最好用英文。谢谢!

  一 现代主义文学是modernism 代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后的文学流派,是Victorian Age 之后的主要流派,主要特征有stream of conciousness,absurd theatre 等等, 与 代表作家有 T.S Eliot (荒原的作者) Thomas Beckett(等待戈多作者)以及 哈代等作家。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客观。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它摒弃理性,而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倡导对文学新形式、新手法的自由试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按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无理。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如使用日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晰、准确的形象引人诗歌。  二现实主义文学是realism,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广阔再现与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的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文明。  在艺术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我是一个English Major正在研究英国文学这一块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1-09 02:22:391

什么是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也称为现代派诗群,源自于1953年由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季刊。 《现代诗》成立之后,形成了有郑愁予、羊令野、杨唤、林泠、元思等参加的诗人群,在这个基础之上,纪弦提出了现代派的自由诗运动口号,并大力推动新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发展。 新现代主义是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群的延续,同时也标志着台湾现代诗歌运动的崛起。 工业设计方面 20世界50年代,以斯堪地那维亚设计为代表的"有机现代主义"流行一时,当进入60年代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复兴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集合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的所谓"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新现代主义的出现受到流行的视幻艺术(OP艺术)的影响. 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与包豪斯有相似之处,他在家居设计中喜欢采用镀铬钢管,在形态上强调机械化和几何化.
2023-01-09 02:22:454

求名词解释,很急

Humanism: a variety of eth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emphasizes reason, scientific inquiry, and human fulfillment in the natural world and often rejects the importance of belief in God.romanticism: the Romantic style or movement in literature and art, or adherence to its principles (contrasted with classicism ).realism: (one of the many meanings)the doctrine that objects of sense perception have an existence independent of the act of perception. Compare idealism modernism: a deliberate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estrangement or divergence from the past in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occurring esp. in the co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aking form in any of various innovative movements and styles.
2023-01-09 02:22:582

什么是新神学

自由神学(Liberalism)亦称新神学(Modernism)。顾名思义,自由神学以不被传统思想约束自居,乐意接受科学对圣经之批判。寻求把基督教信仰摩登化,使它能与现代新学术和科学调和。自由神学之鼻祖为德国之史拉默克(Sehleiermacher)。他在1799年出版的(OnReligionSpeechestoitsCulturedDispisers)成为新神学的先身。巴特(Barth)在1919年出版的Epistle to the Romans开始了新正统神学运动,同时也为新神学思想敲响了丧钟。 史拉默克以为神学乃人类宗教情感和经验之描述。宗教的权威,从客观性的启示迁移到主观性的宗教经验,一般而论,新神学思想相信圣经是一班宗教伟人之宗教思想和经历之描写,没有超然的权威性,只不过代表宗教进化史上的一个高潮。 其他主要的正统派基本信条名称虽被保留,但内容却被重新解释。超然有位格的神,变成了内在性的泛神论,或解释成为一般宇宙间的能力,耶稣的神性当然被否定,耶稣只不过是第一个基督徒,是一个超然的圣人,代替性的赎罪也被否定,耶稣之死,只不过为我们立下了一个自我牺牲的榜样,耶稣的为童贞女所生及复活,都被解释成有名无实的神话故事。 新神学思想不相信天堂地狱之实际,将来人人得救,强调人类乃兄弟之亲(Brotherhood of men),神为万人之父(Fatherhood of God),人类慢慢的进化,终归自己会带来天国的降临和乌托邦之实现。
2023-01-09 02:23:061

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诠释天主教教义的神学思潮
2023-01-09 02:23:122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有什么区别

现实主义(realistic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2023-01-09 02:23:37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吗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2023-01-09 02:23:462

现代主义风格是什么?

查大词典
2023-01-09 02:23:552

什么叫做现代主义和后现氏主义啊?

现代主义 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4:032

现代化的精神维度

①主体性原则:首先是个体独立精神的存在,独立思考,自我意识,道德自律,自由权利,艺术自主。②理性原则:求真批判modernism在Webster New World (美联社官方选用辞典)中的解释:n.1 a) modern practices, trends, ideas, etc., or sympathy with any of theseb) an instance of this; a modern idiom, practice, or usage2 [often M-] any of several movements variously attempting to redefine Biblical and Christian dogma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s in the light of modern science, historical research, etc.: condemned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1907 as a heresy3 [often M-] the early 20th-cent. movement or trend in which certain artists and writers, esp. those (as Joyce, T. S. Eliot, and Picasso) of the period between WWI and WWII, broke with established traditions and sought new modes of expression
2023-01-09 02:24:111

后现代主义怎么翻译?

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
2023-01-09 02:25:036

到底属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英文名称有两个,After-modernism(《语言大典》上-1455)和 Postmodernism(《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述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2期39~42页。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文学思潮,比如在美国领域中有人用口语舒发对生活的感受。后来逐步向各个文化领域蔓延。据说在奥尼斯193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第一次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态》一书,标志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论坛。麦克肯尼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在于: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期望找到统一性、有序性和永恒性;后现代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发现多样性、无序性和暂时性。哈桑则强调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破坏性:“后现代主义总是毁弃他人已建构之物。”
2023-01-09 02:25:242

经常听到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浪漫主义之类的东东,有人可以给我讲讲是怎么回事吗?

现代主义 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浪漫主义的起源】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文艺思潮兴起】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艺术】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浪漫主义音乐、文学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2023-01-09 02:25:321

何谓后现代主义(一些外国电影反映的主题)?给具体论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Postmodernism  Writing from the 1960s forward characterized by experimentation and continuing to apply som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odernism, which included Existentialism and alienation. Postmodernists have gone a step further in the rejection of tradition begun with the Modernists by also rejecting traditional forms, prefering the anti-novel to the novel and the anti-hero over the hero. [编辑本段]后现代主义产生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编辑本段]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不仅如此,科技和战争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列举了现代和后现代的若干对立表现,可以作为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参照:现代与后现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形式——联结封闭反形式,分裂开放;理念游戏;秩序无序;再现滑稽模仿;艺术品——完成作品行为艺术/即兴表演;审美距离互动参与;整体解构;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语义学修辞学;深层表层;诠释反诠释;叙事——恢弘历史反叙事/具细历史;大师法则个人语型;症候欲望;类型变化;超验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碎片化;零乱化;经典性非经典性-种类混杂;狂欢;生殖的——两性/同性关系;超越性;内在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2023-01-09 02:25:41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新纪元(new age)运动的定义和背景

后现代设计的观念和形式“后现代”——现代之后的“后现代”首先是一个时期的概念,所谓的“后”(post),是因为人们正处于一个过去已逝去而未来尚未到来的“间隙”中,在一个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空间里,寻找新的路径。所以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后现代设计”可以简单地看做是指这个时期的设计实践和探索。P148 7-10“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Modernismdesign)也称“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在后现代阶段中设计界所产生的一次有明确风格、特征、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的设计运动。兴起于1970年,在1990年前后开始衰退。客观上讲,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其实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改良,把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内容加到设计上,使之成为平面设计的一个组成因素。它体现了对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兼容态度,以装饰和隐喻的手法强调设计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征。P152 7-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以反对减少主义为中心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主张以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的丰富,提倡满足人的新需求·历史主义、装饰主义立场,对历史动机的折衷处理·娱乐性、戏谑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处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设计风格分类:1、 高科技风格2、 过渡高科技风格3、 极少主义风格4、 解构主义风格5、 微电子风格6、 软高技设计风格7、 新现代主义风格纵观后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后现代设计产生和壮大受到诸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领域影响甚大。横向影响:对其他社会、文化、艺术领域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和其他领域一同经历和见证着后现代的兴衰。后现代思想在不同领域的突出体现,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并仍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精神的高度认识后现代设计的巨大作用。纵向影响:后现代之“后”具有一种时代意味,是一种转型却未定型的状态,它有着与前代设计阶段截然不同的特点:① 示了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多元化趋向,打破单一模式,使设计得以朝着不同方向开始探索;② 辩证看待,有破有立,承袭了许多前代设计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③ 我们正经历着后现代设计的演变,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其的研究十分必要,对设计前景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局限:·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形式和内容的挑战,没有涉及思想内核;没有考虑到现代主义的民主、大众、功能化特征;·放任自流的设计风格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宗旨;·思想性薄弱,形式主义特征。
2023-01-09 02:26:092

外国文学史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异同

在1890年至1945年期间作为文学和艺术的宗旨便已显征,我将它们称为具有后现代性(或后现代思维)的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只不过这些内容当初大多数只是一种主张、宣言构想,或某一艺术门类中的特殊现象,如达达主义的反体系、崇虚无,游戏艺术的态度,“试图通过嘲讽、荒诞、机遇和直觉,摈弃传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以重新获得真实可靠的现实”,再如未来主义激进的反文化立场,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最重要的内在关联在于现代主义的怀疑论美学观一直贯穿着后现代主义基本因素,在此意义上,二者之间有一种同一的连续性.然而,也正是怀疑论的怀疑精神,使后者对前者产生了一些很本性的分歧:后现代主义抛弃了任何一体化的梦想,否定一切普遍适用的、万古不受的原则和规律,拒绝建立一种统一模式的努力(这也正是现代主义无法拒绝的诱惑).因此,后现代思维又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2023-01-09 02:26:181

metamodernism什么意思

meta modernism 英文直译是 —— 元现代主义
2023-01-09 02:26:242

什么是功能主义,新立体主义,后现代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用心的功能来定义心的状态,或者说功能主义就是给出心的功能性定义。也就是说,功能主义认为一种心的状态是由因果作用来定义的。这个因果作用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心的状态与环境输入之间的因果作用、心的状态与行为输出之间的因果作用以及某一心的状态与其它心的状态之间的因果作用。什么是立体主义呢?就是画一个侧面的人,却用不同的色彩把人物的其他方面也画出来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术语或概念集合,在八十年代中期它才突然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后现代主义难于定义,因为它是一个出现在许多研究领域的概念,包括艺术,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社会学,传播学,时尚和技术。也难于确定它的历史源流,因为后现代主义从开始就没有清楚过。考察后现代主义最简单的起点是考察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从中成长并涌现。现代主义分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套定义,二者都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现代主义的第一套定义来自打着“现代主义”标签的美学潮流,这股潮流大体上和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有关(尽管追溯它形式上的踪迹可以到十九世纪)。如你所知,现代主义是一场关于艺术的创作,消费,意义标准的运动,它反对旧的维克多利亚风格(Victorian)并滥觞于可视艺术,音乐,文学和戏剧。在1910-1930的“high modernism”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人物一手重新定义了诗歌小说的内容和目的:Woolf,Joyce,Eliot,Pound,Stevens,Proust,Mallarme,Kafka,和Rilke等人,他们就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从文学的观点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1. 在写作中强调印象和主观(可视艺术亦然),关心如何去看(读,感知)取代了关心感知的内容。例子是意识流写作(stream-of-consciousness writing)。2. 远离了全知第三人称上帝视角的客观性,顽固的保守观点,和明确的道德立场。Faulkner的使用多个叙述者的故事是这方面的例子。3. 类型的模糊化,诗歌更像文章(如T.S.Eliot 或 ee cummings),散文也更像诗歌(如Woolf和Joyce)。4. 强调破碎的形式,不连续的叙述,以及看似随机取来的不同材料的随意拼贴。5. 倾向对艺术创作本身的自省。艺术自身的状态被关注,类似于关注某种产品的制作本身,视之为特殊的被制作物和被消费物。6. 拒绝那些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设计的精心于形式的美学(例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诗歌),并且拒绝大部分正统的美学理论,宁愿于创作中自然的发现。7. 对高级和低级(大众)文化区别的否认,包括对艺术材料的选择及艺术展示,发布,消费的方式。后现代主义追随这些思想的大部分,拒绝艺术形式间高低有别,拒绝严格划分艺术体裁,故意的模仿,整合,拼贴,反讽,玩闹(无厘头?)。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同样喜爱自省于艺术过程,破碎和不连续(特别在叙述结构中),含糊不清,并发的时间,以及强调解构,多元,去个性化(dehumanized?)。
2023-01-09 02:26:321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前者简单来说就是抽象,夸张,悲惨,很灰暗那种风格,后者就是疯了,神经病
2023-01-09 02:26:394

怎么样区分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realistic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2023-01-09 02:26:522

什么叫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7:421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7:481

"后现代主义",怎么理解?谢谢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1)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2)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创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释学——中途与终结当然也不例外。”3)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某些天真的后现代主义者相信,我们“已经进入”某个划时代的时期,在这儿,一切皆“后现代”了。而在中国,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现代主义学者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绍,以及自始就乱轰轰的“后现代理论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识中,人们产生了“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我们该怎么办?”式的无端焦虑,或是“我们应该绕过现代直接进入后现代”式的乌托邦狂想。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绝非西方一种社会现实,甚至不是一种思想现实。说它不是社会现实,是因为,正如贝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尽管与19世纪下半叶相比,经济、技术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仍然保持一样:私人资本对集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西欧的社会民主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政府干涉经济事务的意义不断增长,追求最大利润仍是社会生产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在解释当下变化时务须小心谨慎,不能幼稚地把它们估价为划时代的转变的迹象。”4)说后现代主义甚至不是一种思想事实,是因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后现代主义就一直处于西方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驳之中。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一天也没有作为一种“思想现实”存在过,而是始终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着。正如查博特所说:“他们〔后现代主义者〕假设我们事实上正在目睹某种真正的后现代文化的出现,而我想质疑这个假设。在我看来,某些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事实上是现代主义本身内部的一种晚近的发展或衍变,这种说法至少具有同样的有似真性。我已经提出了一些论据来支持我的论点:(1)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与普遍接受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存在;(2)被称作后现代的许多东西其实直接来自现代主义;(3)对它的存在的大多数论辩主要都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枯竭的概括,特别是通过一种忽视了其作为第二级别的概念的性质的概括,来获得其最初的似真性的。”5)最后,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因此,比方说,我们不能说架上绘画是现代主义的,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视像艺术(video art)等等,却是后现代主义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料,或具体样式的分别,而是观念的分别。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们得稍微绕一个弯。我们已经说过,对“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以及“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的断言,往往伴以对现代主义的死亡宣告。某些更为中立的作者,似乎更愿意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失败了吗?”这样的问题。例如加布利克。他在同名著作的开篇就问:“现代主义——这个一直被用来描述过去数百年的艺术与文化的术语——似乎正在走向终点。只要我们愿意认为一切皆得为艺术,创新似乎已不可能,或者甚至已不可取。我们在我们背后留下了一个成功与引起共鸣的创造性的阶段,还是一个贫乏与衰落的年代?现代主义已经取得成功了,还是已经失败了?既然多元主义已处于狂暴的境地,那么后现代主义为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还是它只是黑格尔称之为坏的无限性的东西——它断言理解了一切,事实上却只是一种掩盖其意义的匮乏的虚假的复杂性而已?”6)加布里克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概括为如下问题:“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社会而艺术?”他说:“任何一个试图面对现代主义的全部现实的人,即使到现在,仍然会陷于它的赞美者(那些捍卫抽象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与它的诽谤者(那些相信艺术必须为一个目的服务或相信艺术必须有用于社会的人)之间的交叉火力之中。”7)加布里克解释说,在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高度现代主义阶段,艺术为了拯救其本质,非常有意识地割断了与其社会停泊处的联系,并撤退到自己的阵地。在这个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里发生的艺术的“解人性化”,更多的是对艺术家在资本主义与极权主义社会中的精神痛苦的一种回应。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事实上是一个唯物主义(materialism)时代所能维持的最好的理想,因为它是对唯物主义以及对一切都应该有用和实用价值的要求的无意识的抗议。”为了反对唯物主义价值观,而且也由于随着现代社会的宗教的崩溃而来的精神崩溃,早期现代主义者转向内部,转而离开世界,从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自我及其内心生活。既然有价值的意义不再可能从社会世界中找到,他们就转向他们自己来寻找这种意义。在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的思想中,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独立的纯粹创造的世界,它拥有自身的精神本质。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晚期现代主义开始吐弃不断增长的自我指涉的形式主义的例子,这种形式主义否认抽象艺术在社会框架中有任何持不同政见者的功能或意义。在经过了一个大多数前卫艺术家激烈地从社会主题或效果中脱离出来阶段后,许多艺术家开始对明星体制与狭隘的形式“运动”感到厌恶。“他们开始问自己一些大问题。当他们从他们的画布与钢铁材料上抬起头来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政治、自然、历史和神话。”(Lucy Lippard,美国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批评家)许多艺术家开始寻找绘画与雕塑的替代物,因为两者都可能为市场体制的机会主义与无情提供操练的对象。他们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非物质性与非恒久性是被用来化解艺术的物质化的主要策略,这样它们就不再是“珍贵的东西”,也不再是吸引市场的东西了。8)显然,我们已经来到了当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一方面旨在摧毁现代主义(如格林伯格)的狭隘性,另一方面又试图保持现代主义的批判性的当代艺术(即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下的定义。我们已经在本书“导论”中界定了现代主义。在那里,我们回答了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以媒介为转移,而是一个以观念为旨归的概念。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当代艺术中这些批判性的艺术样式,仍然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惟当这些艺术符合这样的条件:即当它们坚持艺术作为一种分化了的文化领域的自主,同时,坚持形式限定(或视觉质量)的概念与党派性的时候。而当它们放弃这些概念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现代主义。因此,当代艺术中的这些新样式(还要包括装置艺术与视像艺术)属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当人们放弃那些现代主义的前提之时,人们就必然会提出接下来的问题:那么,它们是后现代主义吗?马丁·杰伊(Martin Jay)在总结阿多诺、贝格尔与哈贝马斯关于当代艺术的思想时曾经指出,假如我们更近一点来观察当代艺术状况的审美维度,我们将会看到同样的反分化(antidifferentiating)冲动在起作用。当代艺术中的大量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与行为艺术,使我们感到焦虑,因为“它背离了我们对于边界的感觉;在公共事件与私人事件之间,现实情感与审美情感之间,艺术与自我之间不再具有分别。”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可以被部分地看作是对于彼得·贝格尔所说的历史前卫艺术的一种非乌托邦的突降法。这一后现代主义背离边界的强烈倾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高级与低级艺术之间,文化与垃圾之间,以及博物馆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的世界之间的差异的崩溃。特别是在建筑中(一直被广泛地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力最尖锐的领域),查尔斯·詹克斯所说的“激进的折衷主义”意味着不同风格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差异的中断,同样也是“严肃的”建筑一直来优越于一种更为大众化的与粗俗的地方性的建筑(诸如那些罗伯特·文丘利在为拉斯·维加斯的辩护中大为赞美的建筑)的等级制的崩溃。9)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差别位于何处。但这仍然不是界定后现代主义的恰当时候。只有等到我们听一听那些以“后现代”自命的人的说法后,我们才能弄清楚,他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然后,我们才有望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较为贴切的定义。尽管公开的后现代主义者蔑视理论或只是不屑于理论,但是一些人的思想,例如罗伯特·文丘利论建筑的思想直接针对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理论,因此对于解开这一新变化的基本踪迹是有帮助的。詹克斯以相似的方式并且更广泛地涉足理论领域。另一个领军人物是奥利瓦(Oliwa),他是80年代初在欧洲、90年代初在中国颇有号召力的“超前卫”(trans-avant-garde)理论的鼓吹者。还有许多自我评论与接受采访的艺术家,如谢尔曼(Sherman)、杰夫·孔斯(Koons)、史坦巴哈(Steinbach)等等,都公开声称后现代主义立场。如果人们留意他们所说的话,如果人们能检验一下所有这些领域中的艺术活动的多样性,人们当能说明他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究竟为何物。莫拉夫斯基(Stefan Morawski)指出了后现代主义的以下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反前卫。后现代主义对关于艺术地位的沉思极其漠视,即使说不是抱有敌意的话。在这一点上,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不会有误,或者甚至是反智的。后现代主义经常自嘘最提倡宽容;但它绝不能容忍任何意识形态的贡献或末世论(乌托邦或解放的蓝图)。它质疑不断创新的追求,瓦解最好的艺术骑士乃媒介、表现手段与图像学等等的英雄的信念。相反,它同意艺术不是一种志业而是许多职业当中的一种。其合法性位于生产卖得特别好的商品。它不会等待反叛或超越。它坚持与社会的平均成员的最近距离的接触。审美的维度必须得到重述,要么以一种使人眼花缭乱的赝品的形式出现(令我们想到由市场提出要求的风格化了的设计艺术),要么以一种艺术家的自发表现的形式出现(这些艺术家使用颜色、声音、言词,否认完美的可能性,只想提呈一种似曾相识的对现实的模仿)。在一个没有中轴的世界上,在一个价值的真空中,根本的目标就是要为了快乐的原因而自由地“创造”。模仿画与戏拟成了见证当下文化垃圾的最合适的手段。而其来宾卡则是不知羞耻的折衷主义。10)其次,后现代实践是高级文化的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有意将自己下降到低级文化的水平。它想要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它使得它更具消费性,因此它利用叙事、熟悉符号与简单形式的种种好处。它的主要形式是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社会现实在各个层面上都被当作异质的、片断的与偶然的东西加以肯定。后现代主义者坚持认为,今天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拥有法官的权力,因此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而只是某种消遣。前卫艺术的所有原则都遭到质疑。绘画只意味着指向某种转瞬即逝的东西,而不作能否被记住的断言。图像学通常是陈腐的东西或只与人类的施虐受虐狂者的噩梦相关,它没有指称框架,因此也无法记住任何东西。观众对图画的需求要么以无视审美质量的匆促的爆发来适应,要么以模仿古典前辈的大师手法来满足。直截了当的折衷主义导致了对艺术尊严感的不信任和这样一种信念:一切都不过是商业化了的展出。R·朗哥(R. Longo)的图像经常借自杂志、报纸与电影剧照。绘画应该始终是一种使用适当手艺的操作,以便使画家与对任何严肃思想漠不关心的幼稚的受众联合起来。它应该像一件礼品一样好懂,并且应该,正如奥利瓦所说,欢呼“快乐的虚无主义”。谢丽·莱文妮(Sherrie Levine)不断自我重复的照片复制,马克·科斯塔比(Mark Kostabi)不断重做莱热(Leger)的操作,孔斯对所有市场图标的复制,王子(Prince)的时髦的风格化了的图像,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并不是说这些艺术家之间没有不同之处。但是,所有这些作品都是由乱轰轰的现成品寄生性地加以复制而成的。11)在建筑领域,平均趣味则深深地植根于地区的(民族的)传统之中,因此很容易将后现代主义误认为复活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产品可以由以下事实得到鉴别:不同风格,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被加以折衷主义地并置在一起,并通过现代主义的技术与最新的材料得到强化。立柱、柱廊、拱门重新复活了,空间里填满了树木花草与小喷泉,断断续续的线条受到欢迎,色彩被邀请跟形状相合作。建筑亦须有叙事:它采用过去的象征性符号,试图变得有趣而又热烈,这样就能皆大欢喜地受到观众的喜爱。在这一光谱的一极有C·摩尔(C. Moore)与他那些对遥远习语(比方说长廊)的俗丽的重塑,或是S·蒂格曼(S. Tigerman)的“雏菊之家”,一幢模仿阳具与阴道的大楼;另一极则是明显精致的建筑〔如P·埃森曼(P. Eisenman)、H·霍莱恩(H. Hollein)与J·斯特林(J. Stiring)〕。他们激进地复活了现代范式,但却并不完全任其发展。他们的策略是一种“双重代码”,但是他们也赞赏有意识的手工制作,并嫁接以异质性、多样性,并通过小心界定的语义学(semantics),使高技术臣服于与大众接受者的情感联系。莫拉夫斯基尖锐地指出,艺术的骆驼很难穿过这一针眼,假如成为一个艺术家的主要条件就是要成为一个遵奉者与受欢迎的人(比方说适应平均需求与趣味)的话。他怀疑科斯塔比、比得罗(Bidlo)、莱希(Lersch)与其他一些人——他们寄生于各种各样微观或宏观的引语中,不断生产悖论与仿作,对他们作品的空洞丝毫也不感到脸红——是否是一些吹破牛皮的艺术家。他的怀疑在一本名为《了结》(Endgame, 1986)的书中终于得到了证实。波士顿当代艺术研究所出版了此书,它评论了布莱克纳(Bleckner)与哈莱(Halley)的画,还有所谓的综合媒介雕塑家孔斯、奥特森(Otterson)与史坦巴哈,清楚地表明了,这些艺术家虽然清晰地意识到他们身处其中的文明的与文化的语境,却赞成普遍存在的商业主义拜物教。他们清楚地知道并且乐意屈服于商业街的需要与再生产工业。快活地处理成品成了外在的催促与艺术游戏的主要动机。购物,正如史坦巴哈公开承认的那样,是当今最好的旅游与窥淫方式。孔斯的真空吸尘器可以被解释学一种文化真空的象征。对这些艺术家来说,他们制造这些商品,既没有任何忧郁,也没有任何愤怒或讽刺,他们只是普遍的商品化的一种符号而已,因此非常接近最广义的客户的期待与欲望。12)莫拉夫斯基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及其实践者的典型姿态,以及对他们所培育的肯定性与无差异性,当然持坚定的批判立场。后现代主义艺术被指控为抛弃了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雄心,它对审美价值的顽强的追求,它对文化与社会影响负责的良心,以及它的解放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作品,并鞭策它达到最高的艺术成就。莫拉夫斯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既是艺术的批判,也是政治的批判。那样一种宣称崇高的无差异性并从艺术家的工作室与画廓以外的任何事物都隔离出来为主体原则的文化,只能产生平庸与无关紧要的艺术——同时却强化了商业主义精神。因此,莫拉夫斯基论证道,后现代主义在压抑人类对于生存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复杂性的敏感方面,在消灭人类对于超验与改善的追求方面,在把快乐主义的工具性提高到最高的、事实上是唯一的价值的立场方面,犯下了罪孽。莫拉夫斯基的第二条战线瞄准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激进的反基础主义,以及对现代传统的所有方面所抱有的敌意。莫拉夫斯基不允许被拒绝的现代遗产的一个部分,就是对于揭示并把握现实的深切需要;正是这种现实奠定了插曲般的与碎片般的东西的基础并赋它们以意义。还有就是现代主义对于奠定人类价值与伦理原则的同样深深的关切。莫拉夫斯基怀疑后现代哲学家的方案的真诚性,特别是其可行性。他坚持认为后现代哲学家无法说明他们的假设;有意无意地,他们使他们的景观“绝对化”并偷偷地贩运他们自身的“绝对价值”的私货。现代哲学通常有意识地并公开地从事的工作,并因此也是向论辩与批判性质疑开放的工作,后现代哲学却偷偷摸摸地和迂回曲折地做了,并阻挡了自我批评与自我纠正的机会。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景观。莫拉夫斯基的刻画不一定是后现代主义的全貌,但的确抓住了要害。总结我们在各章中提到过的对后现代主义的描述与批判,我们可以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定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注释:*这是拙著《20世纪艺术批评》“结论”的一个小节。1、C. Barry Chabot, “The Problem of the Postmodernism”, in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ed., The Highroad around Moder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22.2、Ibid.3、F. F. Centore, Being and Becoming: 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 New York &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1, p.17.4、Peter Burger, The Decline of Modernism, trans., Nicholas Walk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pp.32-33.5、Chabot, p.27.6、Suzi Gablik, Has Modernism Failed? New York &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4, pp.11-12.7、Ibid., p.20.8、Ibid., p.26.9、Martin Jay, “Habermas and Postmodernism”, in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ed., The Highroad around Moder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100.10、Stefan Morawski,The Troubles With Postmodern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89.11、Ibid., pp.89-91.12、Ibid., p.93.
2023-01-09 02:27:541

什么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7:591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异同

  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  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  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古典主义文学  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虽然《诗艺》中的理论已为前人所提出,作者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但古典主义的许多原则性的意见在《诗艺》中获得集中的阐述.法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理论,是后世评论家分析古典主义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后经过归纳、概括而成.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文学有下列各种特征: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7.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剧),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对待他们象对待贵族世家一样,优礼备至.  古典主义美术  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是古典主义画派作品:马拉之死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实际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或成为新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  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古典主义音乐  一、 指十八世纪下半叶之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  深远影响.  二、 泛指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专业音乐创作.一古典以前时期:①如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有巴哈、韩德尔;②罗可可音乐,代表人物有如库泊兰、拉穆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二古典以后时期:①浪漫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舒曼、舒伯特、肖邦;②民族乐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格里格、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波隆贝斯库、西贝里乌斯、巴托克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③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大师们的典范作品在内.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  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  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  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  ,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  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  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浪漫主义美术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现实主义(realistic )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  现实主义文学  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美术  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美术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  现实主义音乐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现代主义(Modernism )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现代主义的派别和旗号很多,例如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流,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体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主要作家有:托.马尔斯曼,卡夫卡,萨特,加谬,贝克特,马尔克斯等等.  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表现在作品里.他们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猥琐、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还用一种正直善良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说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无力把握现实的结果,有什么真实可言呢!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是“天真状态的结束.” 在形式上,正如索尔.贝娄所说:“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所以说,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来,传统的白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也无法刻画现代人的复杂意识.  现代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音乐  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因为某些作曲家(如С.В.拉赫玛尼诺夫、J.西贝柳斯等)虽然也在20世纪写下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但从总体风格上看,他们仍属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
2023-01-09 02:28:051

如何看待和考察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英文名称有两个,After-modernism(《语言大典》上-1455)和 Postmodernism(《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述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2期39~42页。 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文学思潮,比如在美国领域中有人用口语舒发对生活的感受。后来逐步向各个文化领域蔓延。 据说在奥尼斯193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第一次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态》一书,标志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论坛。 麦克肯尼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在于: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期望找到统一性、有序性和永恒性;后现代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发现多样性、无序性和暂时性。 哈桑则强调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破坏性:“后现代主义总是毁弃他人已建构之物。”
2023-01-09 02:28:191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结构主义又是什么

    1、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英文名称有两个,After-modernism(《语言大典》上-1455)和 Postmodernism(《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述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2期39~42页。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文学思潮,比如在美国领域中有人用口语舒发对生活的感受。后来逐步向各个文化领域蔓延。据说在奥尼斯193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第一次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态》一书,标志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论坛。麦克肯尼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在于: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期望找到统一性、有序性和永恒性;后现代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发现多样性、无序性和暂时性。哈桑则强调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破坏性:“后现代主义总是毁弃他人已建构之物。”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取代存在主义而广为流传的一种哲学思潮,波及语言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相比,结构主义具有特殊性。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由持有相同观点的专业哲学家所组成的哲学流派;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所共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称。这些学者在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问题。这些学者认为,社会现象表面看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蕴涵着一定的结构。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表面现象找出内在结构,进而发现规律。结构主义的先驱者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他没有使用“结构”一词,他常用“系统”一词,但他提出了一般的结构分析方法。《现代西方哲学辞典》—432。)他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依赖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辞典》—419②)结构人类学(《现代交叉学科大词库》—571)的创始人是法国的莱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  DZC—1305) 他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类的婚姻和神话等课题,并正式提出结构主义这个名词。他的人类学论文集于1958年出版,书名为《结构人类学》(《现代西方哲学辞典》—418)由于他们具有共同的观点、采用共同的方法,所以把这些学者的观点称为结构主义。(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以采纳)
2023-01-09 02:28:281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有什么区别

现实主义(realistic )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 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 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 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 ,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 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 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代主义(Modernism )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古典主义 (Le Classicisme)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 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采用宫廷与贵族阶层的用语,摒弃平民大众的口语,制订正规法语的规范.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就是这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从1688-171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 表作家是拉布吕耶尔、圣西门和费讷隆等人.
2023-01-09 02:28:521

英美文学

有很多啊,我就从现代开始:美国The Modern Period(现代时期):Ezra Pound,代表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诗歌)Bobert Lee Frost,代表作:After Apple-Picking(诗歌)Eugene O"Neill,代表作:The Hairy Ape(戏剧)F.Scott Fitzgerald,代表作:The Great Gatsby(小说)Ernest Hemingway,代表作:The old Man and the Sea(小说)William Faulkner,代表作:A Rose for Emily(小说)英国The Modern Period(现代主义):George Bernard Shaw,代表作:Mrs.Warren"s Profession(小说)John Galsworthy,代表作:The Man of Property(小说)William Butler Yeats,代表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诗歌)T.S.Eliot,代表作: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D.H.Lawrence代表作Sons and Lovers(小说)James Joyce 代表作"Araby" from Dubliners(小说)英国The Victorian Period(维多利亚时期):Charles Dickens代表作:Oliver Twist(小说) The Bronte Sisters代表作:Jane Eyre,Wuthering Heights(小说)Alfred Tennyson 代表作:Break,Break,Break(诗歌)Robert Browning 代表作:My Last Duchess(小说)George Eliot 代表作:Middlemarch(小说)Thomas Hardy 代表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小说)美国The Realistic Period(现实主义时期):Mark Twain 代表作: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小说)Henry James 代表作:Daisy Miller(小说)Emily Dickinson代表作: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诗歌Theodore Dreiser 代表作:A Harp in the Wind(小说)美国The Romantic Period(浪漫主义时期):Washington Irvin 代表作:Rip Van Winkle(小说)Ralph Waldo Emerson 代表作:Nature(散文)Nathaniel Hawthorn 代表作:Yong goodman Brown(小说)Walt Whima 代表作: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诗歌)Herman Melvill 代表作: Moby-Dick(小说)
2023-01-09 02:28:582

名解 现代主义冲击波

现代主义 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9:071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现代主义Modernism 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现代主义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联想。在艺术风格上,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和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作品结构变化突兀、层次繁多;故事情节似有若无,怪诞荒谬;人物形象扑朔迷离,违背常情常理。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渐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其含义无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将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画家的主体的行动,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严格说来,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它将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以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主义也是一种,通过一定媒介和行为,对当代现实进行批评和反省,以及自我反省。新达达主义又是一种,它将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变为对这些行为的赞美。波普艺术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而产生综合艺术,最早的综合艺术制作者为R.劳申伯格和J.琼斯。与此同时又出现最少派艺术——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其中雕塑抛弃台座,反叛传统风格。并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以单一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60年代,环境艺术流行,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以整个环境作为作品,消灭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了偶发艺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以后又出现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均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 概括说来,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适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表面看来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研究,理论上则与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故有人认为它们是将二战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
2023-01-09 02:29:121

为什么post modern的意思是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的意思是后现代。
2023-01-09 02:29:21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于联系?

后现代主义的英文名称有两个,After-modernism(《语言大典》上-1455)和 Postmodernism(《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述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2期39~42页。后现代主义最初是一种文学思潮,比如在美国领域中有人用口语舒发对生活的感受。后来逐步向各个文化领域蔓延。据说在奥尼斯193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第一次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态》一书,标志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论坛。麦克肯尼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在于: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期望找到统一性、有序性和永恒性;后现代主义者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发现多样性、无序性和暂时性。哈桑则强调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破坏性:“后现代主义总是毁弃他人已建构之物。”
2023-01-09 02:29:552

有没有简单点的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2)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3)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4)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暗示着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问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以君子为耻、以痞子为荣的价值颠倒的恶浪中,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极端主张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23-01-09 02:30:032

英美文学essay

T.S. Eliot and the 蒷itism of ModernismModernism is the most peculiar of all artistic mo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o pin down since people started coming up with "movements" in the first place. Modernism is the only thing that strikes more fear into the heart of an English undergraduate than the idea of going to a lecture. Critics and academics, not unwisely, prefer their artistic movements to be readily comprehensible and clearly enough defined to make some logical sense. Modernism, however, will not be tamed. It is straggly, begins nowhere and with no one in particular, and ends only when its writers have started to baffle even themselves. One treads carefully through its key texts: James Joyce"s Ulysses, T. S. Eliot"s The Waste Land (both 1922), and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1925). The authors of these aberrations, these posturing, egotistical, lunatic, kaleidoscopic works of blatant and self-conscious genius, have laid literary landmines throughout their works. Joyce said of Ulysses that, "I"ve put in so many enigmas and puzzles that it will keep the professors busy for centuries arguing over what I meant, and that"s the only way of insuring one"s immortality". This statement sums up the enigma of modernism (if one can be said to sum up an enigma) in that it contains arrogance mingling with modesty, cleverness tied up in self- effacing humour, and above all absurdity with a purpose. Plots, such as they exist at all in modernist writing, are submerged beneath wave upon wave of classical allusions, archaisms, neologisms, foreign languages, quotations, swear words and other hyper-literary and meta-literary indulgences. If I haven"t made it clear already, it is hard not to love modernism. It is hard to work out what exactly it is.Recently, while browsing in an Oxford bookshop, a friend of mine picked up a copy of Finnegans Wake - James Joyce"s final book - and read the first page. Between tears of laughter, he managed to indicate to me that he couldn"t understand a word of it. It is hard not to sympathise with the outsider"s attitude so amply demonstrated by my friend"s outburst of shock and wonder. To find one of our most famous authors writing gibberish is rather heartening. Yet we remain outsiders to the work. Finnegans Wake, you see, is emblematic of all that is right and wrong with modernism. It took a spectacularly long time to write and was finally published in 1939, seventeen years after its predecessor, Ulysses. That probably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over 40 different languages crept into its catalogue of portmanteau words (ersatz words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real words or word elements, like those of Lewis Carroll in his poem "Jabberwocky"). The resulting book is uniquely invent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uniquely confusing. In that sense, it is the perfect example of a modernist text. It alienates its reader just as it tries to mimic how they think. The English modernist novel is a sociopath and a cad: dangerous and reprehensive but somehow roguishly likeable.The Englishness of modernism is something of a mirage, however. The poets T. S. Eliot and Ezra Pound were both Americans who immersed themselves in European culture (Eliot only became a British subject late in his life). Proto-modernist novelist Henry James and poets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E. E. Cummings were also Americans. James Joyce and William Butler Yeats were Irish, while Joseph Conrad was Polish. Only Virginia Woolf and D. H. Lawrence were actually English, and Lawrence was Northern, which at the time amounted to being foreign anyway. It is notable that it was the two English modernists who were also the ones most obsessed with the psychology of their characters. Admittedly, the best of Conrad and James" novels were written before Freud"s groundbreaking works were published (1900 and after), and Eliot had little respect for the minds of the majority.Modernism rapidly became such an extremely vague concept, taking in artists who clearly despised one another (Lawrence called Joyce, "Nothing but old fags and cabbage-stumps of quotations from the Bible and the rest, stewed in the juice of deliberate, journalistic dirty- mindedness" in a 1928 letter to Aldous Huxley). It is hard to imagine such a diverse group emerging now, let alone one experimenting so extremely without the knowing smile so fundamental to post-modernism. William Golding, writing after modernism had faded from being, experimented linguistically in The Inheritors (mimicking the thoughts of a Neanderthal mind), stream-of-consciousness in Pincher Martin and dense, symbolism-heavy prose in The Spire. Yet, Golding is not considered to be a modernist. This is because Modernism is more than a sum of its common traits. In theory it is anti-populist while Golding was just indifferent to popular opinion, and in that lies something of its essence. Modernism cannot stand for invention alone because every age has had its own mavericks. It does not even offer a particular political manifesto. It is just obtuse - difficult for the sake of being difficult. Eliot added notes to The Waste Land to bulk the book.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2023-01-09 02:30:121

后现代主义和超现代主义hypermodernism有什么区别?哲学上的含义。

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比较:  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 “少就是多”的原则,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 功能主义反对装饰是因其以理性的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因而,现代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功能主义、减少主义原则日渐受到挑战和质疑。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2023-01-09 02:30:191

请问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Post-structuralism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Post-structuralism encompasses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and critical theorists who wrote with tendencies of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The prefix "pos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many contributors, such as Jacques Derrida, Michel Foucault, Roland Barthes, and Julia Kristeva, rejected structuralism and became quite critical of it. In direct contrast to structuralism"s claims of an independent signifier, superior to the signified, post-structuralism views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as inseparable but not united. The Post-structuralist mov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stmodernism—but the two concepts are not synonymous.While post-structuralism is difficult to define or summarize, it can be broadly understood as a body of distinct reactions to structuralism.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difficulty. First, it rejects definitions that claim to have discovered absolute "truths" or facts about the world.[1] Second, very few thinkers have willingly accepted the label "post-structuralist"; rather, they have been labeled as such by others. Consequently, no one has felt compelled to construct a "manifesto" of post-structuralism. Indeed, it would be inconsistent with post-structuralist concepts to codify itself in such a way.[2]后结构主义是指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后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着想要成为霸权。一些主要的后结构主义者有德里达、傅柯、罗兰·巴特(至少在后期的著作中)以及或许有争议的布什亚。Postmodernism literally means "after the modernist movement". While "modern" itself refers to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present", the movement of modernism and the following reaction of postmodernism are defined by a set of perspectives. It is used in critical theory to refer to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works of literature, dram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s well as in marketing and busines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law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Postmodernism is an aesthetic, literary, political or social philosophy, which was the basis of the attempt to describe a condition, or a state of being, or something concerned with changes to institutions and conditions (as in Giddens, 1990) as postmodernity. In other words, postmodernism is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phenomenon", especially since the 1920s" new movements in the arts, while postmodernity focuse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outworkings and innovations globally, especially since the 1960s in the West.The term postmodern is described by Merriam-Webster as meaning either of, relating to, or being an era after a modern one or of, relating to, or being any of various movements in reaction to modernism that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a return to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forms (as in architecture) or by ironic self-reference and absurdity (as in literature), or finally of, relating to, or being a theory that involves a radical reappraisal of modern assumptions about culture, identity, history, or language.[1]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same term as Of or relating to art, architecture, or literature that reacts against earlier modernist principles, as by reintroducing traditional or classical elements of style or by carrying modernist styles or practices to extremes: “It [a roadhouse]is so architecturally interesting . . . with its postmodern wooden booths and sculptural clock” (Ruth Reichl, Cook"s November 1989).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2023-01-09 02:30:242

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概念

在70 年代继续从事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家以“纽约五人”为中心,另外还有其它几个独立从事这个工作的设计家,包括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设计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建筑的佩利(Cesar Pelii)、保尔·鲁道夫和爱德华·巴恩斯等。他们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现代主义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发展。其中,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东厅(1968-1978)、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1982-1989)、得克萨斯的达拉斯的莫顿· 迈耶逊交响乐中心(1981-1989)和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 ( Le Grand Louvre,Parls , 1989) 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没有繁琐的装饰,从结构上和细节上都遵循了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但是,却赋予它们象征主义的内容。比如水晶金字塔的金字塔结构本身,就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而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又如西萨· 佩利的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1953-1987 ) ,从整体来说,基本是现代主义的玻璃幕墙结构,但是,佩利采用了绿色和蓝色的玻璃,使简单的功能主义建筑具有特殊的、通过非同一般的色彩而表达出后现代象征的含义。这种探索的方向,被称为“新现代主义”( New-Modernism)。
2023-01-09 02:30:521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艺术"

“人人都是艺术家!” 波依斯曾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朱青生则说。任何工作本身都可以被看作是艺术。有一个美术家对当今的行为艺术评论时说,按照现在的标准本拉登是最棒的艺术家,他的911事件可以被看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艺术依我看是很混乱的~~~
2023-01-09 02:31:002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英文怎么说

Modernism period现代主义文学时期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
2023-01-09 02:31:093

什么是后现代

后现代即是超越现代的意思.现代主义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物,以“机器”为中心意象。后现代则是1970年代的产物,以“人”为中心意象,摆脱现代主义对功能性、效率性的追求,而加添了幻想、情感、非理性等因素,并重回传统的类型中去寻找灵感。后现代一词,如果出现的上下文与艺术完全无关,那么就只是借用它来表示“最新潮的”、“走在时代尖端的”。当然,它也广泛用在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等各方面。“后现代”是在当下美术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这说明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后现代”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已经成为美术界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怎样对待“后现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确认所谓“后”现代主义也依然是现代主义,因为现代主义的进程仍然没有结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美术家们没有必要证明我是“后现代”的美术家,他是“现代”的美术家,重要的是我是“我自己”,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不仅因为“后现代”依然是现代的一个阶段,而且它也必将成为历史Postmodern 后现代这是含义相当广泛的一个词,一般的用法是代表艺术、建筑、设计等方面对于现代主义(modernism)的一种反动。可是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从棒球乃至汽车都能用这个字形容。以后现代建筑为例。后现代建筑家摈弃了自包豪斯(Bauhaus)以来一直到1950、1960年代大盛的现代主义,转向历史细节寻找灵感,夸张建筑结构元素,有高度的象征意味,有时也带有巴洛克(Baroque)风味。后现代建筑的大师首推Robert Venturi。相对于现代主义大师Mies Van Der Rohe所主张的Less is more,Venturi则主张Less is a bore。他要求形式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同时广由地方建筑风貌汲取灵感。他盖给他母亲的房子(在宾州Chestnut Hill市)即象娃娃屋又象传统农庄,成为初期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2023-01-09 02:31:231

求助高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每个大概200个单词,英文的

Modernism in English literature prevailed during the 20s and 30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was a movement of experiments in new technique in writing. While modernist poetry arose as a break with 19th-century Romanticism, modernist fiction represented a trend drift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 of 19th-century realism. Modernist fiction put emphasi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so has sometimes been called modern psychological fiction.
2023-01-09 02:31:301

高分悬赏 后现代主义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或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要事实与价值并重,要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要以人为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rnodernism)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而此前西方社会则被“现代主义”(modernism)所统治。对于“现代性”,人们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性表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由启蒙信念驱使、维持着,确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确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并坚信运用科学技术于社会改造,便能控制……人类的状态”。“现代化”的基本假设是:现实的世界存在着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只有运用“科学方法”(实证、实验、量化等),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人们通过这些发现便可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对于运用“科学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获得的知识则不屑一顾。 后现代主义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理智和文化信条进行质疑的一种方式”。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lt.Michel)、德国的德里达(Derrida,Jacques)和伽达默尔(Gadamer.Hans—Geor)等,他们属于解构性(deconstructive)后现代主义一派,主张对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他们“消除了中心与主体,摧毁了本质与基础,否定了规律……割裂了历史”。另一派偏重的则是建构(construction),被称为建设性(reconstructive)的或“重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为罗蒂(R.Rorty)、格里芬(D.R.Griffin),他们主张保留现代概念的精华,用理性来反思现代主义世界观中的种种不是,力图以此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后现代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产生以来,在西方出现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教育管理的思潮,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的教育管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要有创造性 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在格里芬看来,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这就是说教育管理不断进行创造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福科认为,知识的形成是以局部的、情境性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些条件是人们正确理解知识的基础。福科运用系谱学”"对知识与学科(discipline)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不仅是建构在某种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而且学科就是“生产论述的操控体系”,它使“某种角度的知识”不断得以再生。这就是说知识不是普遍的、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境域化的(eontexualizational)。可见,知识和真理不是必然的,而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创造,即“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总而言之,知识的情境性甚于其普遍性。既然知识是情境的,就意味着一种非确定性。对教育管理而言,非确定性要求教育管理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因为稳定而确定的状况是不会有创造性的。 综观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与创造性格格不久的东西: ●在管理思想上,严字当头,强调统一性、服从性、计划性; ●在管理内容上,满足于人、财、物的管理,忽视时间、信息与知识的管理; ●在管理战略上,缺乏整体性、长远性,形不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千校一面; ●在管理方法上,推崇量化管理,学校各部门被分割成块,管理靠表格,教师缺乏主人翁精神; ●在管理质量上,停留在浅层次,满足于已有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守业型管理,忽视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在人才质量上,仅停留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上,显然这种管理现状重在“守”,忽视了“创”; ●在目前教育组织所处环境从相对稳定变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重“守”的教育管理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想启示我们,教育管理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二、注重教育组织的特性和差异性 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T.B)率先把现代主义观点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并对教育管理科学的“理论运动”进行了一场“格林菲尔德革命”。格林菲尔德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类发明论和自然系统论两种根本对立的组织管理观。自然系统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具有人类属性的可观察的实体,是一个能回应并适应其环境要求的有机体;人类发明论则认为,组织管理是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发明的社会现实。格林菲尔德将他听建构的理论体系称之为人类发明论,即认为组织是人的创造物的理论: 格林菲尔德试图建立一种主体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他认为,“人不是在组织当中生活.相反却是组织生活在个体当中,通过个体而存在”,“组织是被意识到的社会现实,在那里人们作出决定.采取他们看来是正确的、合适的行动”。显然。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不是本体论的现实(Ootological reality),而是人们创造的社会性存在物,既然管理组织是人创造的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组织理论。 格林菲尔德的后现代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具体到每个组织本身的具体情况也有其不同点。反观我国教育管理组织现状,不难发现:(1)在实践方面,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来涵盖各种不同的学校组织,而不注重对各种具体类型学校组织的研究,用统一的教育组织理沦指导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等丰富多彩的教育管理实践。这种把教育管理组织仅局限于某一范围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其僵化灭亡。而且对我国教育组织和学校的现实而言,大多移植韦伯的企业管理科层制,韦伯科层制的五个方面特征(层级结构、劳动分工、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在学校组织中都有反映。这是一种更多强调等级、秩序,强调程式化与组织的纪律制度的组织体系,即注重组织理性的一面,很少或没有注意到其非理性的一面:(2)在理论方面,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论简单套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中,如学校目标管理便是德鲁克(P.F.Drucker)目标管理学的移植。同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组织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组织自身的特性和差异性,这是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学校管理的又一个启示。 三、教育管理要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霍基金森(Hodgkinson.C)也是把后现代主义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的学者。霍基金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对价值问题的重视。 在霍基金森看来,科学处理的是与价值陈述截然不同的事实陈述。他明确宣称,“在管理的每一阶段.价值都在发生影响并总是自我纠缠不清”。他认为,在一个事实与价值总是纠缠不清的管理世界中,价值领域是第一位的问题,而事实和逻辑的成分则是次要的。霍基金森说:“对所有的人类组织而言,不管这些组织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愿望或价值。”管理理论的中心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与价值和道德相关的哲学问题,管理不仅要涉及实然层面.更应关注应然层面。 在这一点上,格林菲尔德有同样的观点。格林菲尔德认为,管理科学是具有价值并从属于价值的科学(a science with values and of values),组织是建立在”观念、价值”之上的。任何决策都包含价值成分,任何决策都是一种价值综合体的象征。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与价值无关,不存在“白板”状态,事实上政策的制定者是各怀先人之见进行探讨的、 后现代主父重价值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管理在研究方式上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为基础的,逻辑实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事实的关注,把重点放在管理技术的研究上,重在用明确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和可观察的行为来说明问题 它主张教育管理研究应是一种价值无涉(Value—free)的研究,对那些影响教育管理的价值、道德因素,应毫不扰豫地删掉。这样,学校就像所有客观现实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内在有序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客观的学校目标,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校的有序性。于是,管理人员就成了组织秩序的维护音,通过约束学校成员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防止学校成员偏离学校目标。 事实上,纯客观的原则和方法在教育管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诸如办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都内在地蕴涵着价值因素;把价值问题排除在教育管理之外而只重视教育管理的事实,实际上是把复杂的教育管理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教育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方式和实践中,要注意做到在注重事实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放到价值一面,做到事实与价值并重,这是后现代主义给我国教育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四、教育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推崇“本体论的平等”。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一种思想亦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们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其他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多点或少点实在性。这种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对平等的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主义对“对话”的推崇.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更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最终达到一种新的视界;可见,真正的对话总是蕴涵着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为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化主义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的上述观点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要“强凋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即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在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要认可与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相互理解。总之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国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重视与教职工的平等对话、交流和沟通,与教职工建立亲密、友好、融洽的关系,强凋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与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是同一过程,使教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简政放权,注重参与,教育管理不是以领导权威强加于人,不是以呆板的教条束缚人,充分重视并发挥管理集体和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中去,发表意见,提出决策,突出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使每个教职工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后现代主义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具有复杂性,后现代教育管理观还很不成熟;另一方面,我国还远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我国的教育管理还处在由经验阶段向科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我国教育界在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2023-01-09 02:3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