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23-08-18 14:29:37
共2条回复
康康map

1、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2、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扩展资料:

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时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meir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扩展资料: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一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其中许多是事关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

如市场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

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基本矛盾

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百度百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相关推荐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第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第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为改革就是不断调整基本矛盾,促进事物发展的
2023-08-10 21:21:443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金融危机,赚钱难花钱快,什么都涨工资不涨,人口多团结不够。
2023-08-10 21:21:544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2023-08-10 21:22:032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方法论

这回它的基本,它的矛盾,它的原理和他的基本方法论还是有的,并且这些这样的基本方法论我觉得也是能够给我们大家更多的认识和帮助的。
2023-08-10 21:22:126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其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两类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2023-08-10 21:22:35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扩展资料: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2、劳动对象。它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3、劳动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
2023-08-10 21:22:441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政治书这么写的- -
2023-08-10 21:23:0114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客观依据: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 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 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 革,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 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 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 有问题的关键, 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 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道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 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023-08-10 21:23:49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两个基本矛盾两个基本规律)及方法论要求分别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两个规律指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他们的方法论要求主要是要求我们不断地解决两个基本矛盾,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受理社会主要是坚持改革。
2023-08-10 21:23:591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雅虎知识堂有人回答过了.
2023-08-10 21:24:06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根据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论述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并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建议,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3-08-10 21:25:101

. 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阐述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唯物史阐述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辩证关系原理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023-08-10 21:25:191

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说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2023-08-10 21:25:262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他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023-08-10 21:25:4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论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望采纳,谢谢。
2023-08-10 21:26:081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客观依据: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PS:自己的作业以后尽量自己做哦。
2023-08-10 21:26:172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党对它们的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自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工作重心逐渐偏离到阶级斗争上,导致“左”倾错误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文革”内乱,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巨大损失.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工作重心重又回到经济建设上来,又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方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进行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使经济建设遭受挫折.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如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味提高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大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改变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方式和产品分配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5.必须调动一切经济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并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它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祖国而奋斗
2023-08-10 21:26:30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朴素的族群公有观念,不知“私有”为何物。随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观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意识相应产生。可见,那种认为人从来就有“自私意识”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之中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举凡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10 21:26:45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3-08-10 21:27:091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请举事例说明。(想知道事例)

深化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扩展资料: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1、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2023-08-10 21:27:281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原理,结合实际,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2023-08-10 21:27:461

运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没有东西是不变的 只有变式不变的 不变就不不适应 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2023-08-10 21:27:543

社会基本矛盾规律是什么?辩证关系如何

含义: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著作中,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023-08-10 21:28:061

全国胜利了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023-08-10 21:28:157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要通过什么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以下新特点: (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2023-08-10 21:28:412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

问题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别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问题二:中国当前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什么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民间解答:赃官的弱智行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智商之间的矛盾 问题三:社会主义建成之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问题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 朱同丹 1、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同社会制度的性质相联系的。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剥削阶级的需要,被剥削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的需要。所以,社会的主要矛盾只能是阶级斗争,而不是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出来。 3、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还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要发展生产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另一方面,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种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明显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不正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就难以生存。 问题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别是什么?区别在哪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主要指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力水平直接体现就是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制度就是指上层建筑 我国的生产力相对我国的生产关系比较落后。 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基础与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就是上层建筑相比比较落后。 下面同理
2023-08-10 21:28:581

辨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毛概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的。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的。而一些就其性质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在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他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的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指出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023-08-10 21:29:051

社会基本矛盾有哪些

社会基本矛盾是贫富差距。
2023-08-10 21:29:153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我过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坐等回答

自己从里面提取有效信息吧!
2023-08-10 21:29:372

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根本矛盾有什么区别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的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其次,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第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历史时期或某一阶段中占主要、支配地位的矛盾。也就是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然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区别在于:基本矛盾带普遍性,主要矛盾带有特殊性。
2023-08-10 21:29:471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包括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化。案例:从封建社会的独轮车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汽车生产线。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巨大发展的表现,它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的生产资料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社会化的生产过程由资本家私人支配;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陷入不可解脱的矛盾之中。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
2023-08-10 21:29:541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构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2,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1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托社会主义本身的气力,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剂得到解决。 第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态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1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101届3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1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1,判断1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不是相适应,要从实际动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不是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2,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动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1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4,解决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动身,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情势,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023-08-10 21:30:024

请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回答改革开放的原因和必要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的。
2023-08-10 21:30:342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过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改革只是在解放生产的。人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法制和幸福的行为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2023-08-10 21:30:523

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说

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把改革看作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错误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
2023-08-10 21:31:061

准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2023-08-10 21:31:141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不可逆的原因?

首先要明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所以在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的发展是不可逆的
2023-08-10 21:31:221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或者叫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使得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随后开始了圈地运动和海外的殖民掠夺,即有了国内生产空间,又有了海外殖民地市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3-08-10 21:31:411

如何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不可逆的?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不断进步,就是这两种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在矛盾中进步,在解决矛盾中完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
2023-08-10 21:31:57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论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2023-08-10 21:32:101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请举事例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精准把握,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全面深化改革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023-08-10 21:32:202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说不好
2023-08-10 21:32:282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提高高科技的运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23-08-10 21:32:372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人满为患
2023-08-10 21:32:4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2023-08-10 21:32:552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并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建议,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3-08-10 21:33:041

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哪些?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不断进步,就是这两种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在矛盾中进步,在解决矛盾中完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或者叫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下面以封建社会解体到资本主义社会过度为例,介绍一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使得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随后开始了圈地运动和海外的殖民掠夺,即有了国内生产空间,又有了海外殖民地市场。这个时候,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明显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下既不允许社会化大生产,又要设法镇压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旧的封建上层建筑明显不适合经济的发展,旧的经济基础也面临破产。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开始了,革命成功后,就建立起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牢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2023-08-10 21:33:14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023-08-10 21:33:364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客观依据: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 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 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 革,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 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 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 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 有问题的关键, 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 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道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 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023-08-10 21:33:511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3-08-10 21:3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