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

阅读 / 问答 / 标签

mariah carey和celine dion真的有矛盾吗?

滚石:Celine和Mariah是Whitney的追随者 所谓三大DIVA,纯粹荒谬。在欧美,没有人这么YY 这次《今日美国》和一直批评Whitney的《太阳报》都把Whitney列为十大DIVA,其中《今日美国》还是第一名,却没有见到Mariah Carey和Celine Dion的影子。 她们的中国歌迷觉得愤怒了。其实,主要是在中国,这些人见识太少了,就信以为真的以为真有什么三大DIVA。 Mariah Carey和Celine Dion一直在西方都被列为Whitney Houston的追随者,没有平起平坐的资格。 她们不存在矛盾啦``似乎存在矛盾的是双方的歌迷```这又何必......

108.《小猪佩奇》|谁说不能干涉两个孩子的矛盾

大约是自己小时候受了老大要让老二的委屈,所以,大部分的家长都奉行不管孩子闹矛盾的原则,不管孩子们闹成什么样,坚决不干涉孩子的矛盾,免得把老大受不公平待遇憋出阴影。 可是,不管就公平了吗? 老大多吃几年的饭,见识和力气都比老二多,放任他们自己闹腾,肯定是老二吃亏,长此以往,必然会助长老大的嚣张气焰。 但是如果凡事都要老大让老二,也会养成老二飞扬跋扈的性格,所以凡事不可偏向一边,取中庸之道才是上上策。 这一集里,佩奇跟乔治玩扔球,但是乔治太小,运动能力稍微有点弱,佩奇跟他玩得不过瘾,于是开始捉弄乔治。 她故意说给乔治球,然后又大力扔给猪妈妈,乔治拿不到球,便开始哭了。 我小时候也有同样的经历,我们一群小孩子的玩物被邻居大哥哥给放到树上,我们拿不到,他又故意不给我们,那时的感觉真的觉得是被羞辱了,心里是暗暗想:我要长高,再也不被你欺负。 大的孩子总是仗着自己身高优势,总是会把玩具举高或者放在别处,在她看来是好玩,但是这种以大欺小的坏毛病不能助长。 “熊孩子”只能靠“熊方法”来治,所以猪爸爸也用身高优势来“欺负”佩奇,让她知道以大欺小的后果。 都说两个孩子闹矛盾大人不参和,风孩子们自己解决,但是像这种情况,如果猪爸爸不干涉,佩奇欺负乔治觉得好玩,她不能感同身受乔治的痛苦,长大很难能够体谅他人。 而乔治,则会因为长期的被忽略,可能会因为情感上得不到关照,要么学会以暴制暴去欺负比他更小的孩子,要么性格懦弱,胆小怕事。 好吧!我承认我说得太过严重,因为这是最坏的结果,大部分的孩子都不会变成这样。 但是,小孩子闹矛盾,大人真的要做一下裁判,谁都不偏颇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要老大一定让老二,也不一定老二一定给老大欺负。 做父母的作用在于保证两个孩子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不偏不倚 。 旁白:George is playing with his ball in the garden. 旁白:Peppa wants to play, too. 佩奇:George, you"re doing it all wrong! 佩奇:This is how to catch a ball. 佩奇:Not like this. 佩奇:That"s what you do. 旁白:What a cheeky little one, pig Peppa is. 佩奇:George! Come back! You little piggy! 旁白:Maybe Peppa is teasing George just a bit too much. 妈妈:Peppa, have you been teasing George? 佩奇:Not really, Mummy, I was teaching him how to catch. 妈妈:Really? Oh, well, I know a game that will teach George how to catch. It"s called ""Piggy-in-the-Middle"". 妈妈:Peppa, you take the ball and stand over there 妈妈:and George, you stand over there. 妈妈:Good! You have to throw the ball to each other and I have to try and catch it. I"m the piggy in the middle. 佩奇:Mummy is the piggy in the middle. 佩奇:Catch, George! 妈妈:Oh! Missed it! 旁白:George has caught the ball. Hurray! 妈妈:Well done, George. Now you throw the ball to Peppa. 妈妈:Oop! Try again. 妈妈:Oh! Try again. 旁白:George can"t throw the ball past Mummy Pig. 佩奇:Come on, George. Give the ball to me. Oop! 佩奇:Silly George. I can do that, too. Oh! 旁白:Peppa wants to copy George but she"s too big and has got stuck. 妈妈:I"ve got the ball. Peppa, now it"s your turn to be piggy. 佩奇:George! Catch! Hurray! 佩奇:Caught it! George," you"re the piggy! 佩奇:George! Catch. 妈妈:Catch the ball, George. 佩奇:Catch, George. 妈妈:George, catch." 佩奇:Here"s the ball George. Weeeeeeeeeee Waaaaaaaaaaaaaa! 妈妈:Oh, dear! Peppa, you shouldn"t tease George like that. 佩奇:Sorry, George! 爸爸:What"s all the noise? 佩奇:Daddy, George is too little to play ""Piggy in the middle"". 爸爸:Oh, I"m sure he"s big enough. 佩奇:No, he isn"t, Daddy, watch. 爸爸:Catch it, George. Hurray! 佩奇:That"s not fair! 爸爸:Yes, it is. I just gave George a helping hand. 佩奇:Mummy, can I have a helping hand? 妈妈:Of course you can, Peppa. 佩奇:To me! George! 佩奇:Catch, George." 旁白:Peppa loves catching the ball. 旁白:George loves catching the ball. 旁白:Everyone loves catching the ball.

自相矛盾 英文版

更新1: "自相矛盾"for the whole story!!! 英文版 英文版--自相矛盾 The Shield And The Spear There was once a street vendor who hawked shields and spears. One day he said to the passer *** y "Look at my shields! They are the strongest you can find. Made of the most durable material nothing can pierce them." After a while he picked up a spear and bragged "Look at this spear! It"s the sharpest you can find. Made of the hardest material it can pierce anything. Come and see for yourself!" An onlooker came up to the street vendor and asked "Tell me what will happen if I throw you spear at your shield." "Well..." the boastful street vendor was tongue-tied. 中文对照--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个小贩,在街头贩卖矛和盾。 他说:「看我的盾,多么坚固!它是用最坚韧的材料做的,不论甚么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过了一会,他又举起一支长矛说:「看这支长矛,多么锋利!它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做的,不管甚么东西,都能刺破。你们大家来开开眼界吧。」 有个观众听了,走到小贩面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又将会如何呢?」 那爱吹嘘的小贩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了。 Self-contradictory ! contradiction / self-contradication i.e. The statement "A circle is a square" is a contradiction. "圆是正方形"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你下次可以查字典ga. Self-contradictory contradiction / self-contradication i.e. The statement "A circle is a square" is a contradiction. "圆是正方形"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自相矛盾的故事的英语翻译?

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ion tergiversate a man of the state of chu had a spear and a shield for sale. he was praising his shield. "my shield is so strong that nothing can pierce it through." he also sang praises of his spear. "my spear is so strong that it can pierce through anything." what would happen, he was asked, if your spear is used to pierce your shield? he was unable to give an answer.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strongest shield to coexist with a spear that finds nothing impenetrable. 译文: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他大声的夸奖他的盾:"我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东西能刺透它。" 接着,他又赞美他的矛, 说:"我的矛是最锐利的,它能刺透任何东西。"有人问他:"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出来了。 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最坚固的盾和最锐利的矛。

自相矛盾英语译文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他大声的夸奖他的盾:"我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东西能刺透它。"接着,他又赞美他的矛,说:"我的矛是最锐利的,它能刺透任何东西。"有人问他:"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卖矛和盾的人回答不出来了。   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最坚固的盾和最锐利的矛。   译文:   His Spear Against His Shield   Aman ofthe state of Chu had a spear and a shield for sale. He was praising his shield.   "My shield is so strong that nothing can pierce it through."   He also sang praises of his spear.   "My spear is so strong that it can pierce through anything."   "What would happen," he was asked, "if your spear is used to pierce your shield?"   He was unable to give an answer.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 strongest shield to coexist with a spear that finds nothing impenetrable.   拓展:   狼和驴   有一回,狼在村外的路上碰见驴。 "我要把你吃掉。"狼说。   "当然可以,"驴灵机一动,回答说,"但请不要在这条路上吃,人人都会看见的, 我会感到难为情。把我带到森林里去吧。别担心我们会逃跑。喏, 把这根绳子一头饶在你脖子上,一头拴在我的缰绳上,然后我把你带到一个我熟悉的安静的地方去。"   狼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把绳子饶在脖子上,把另一头牢牢系在驴缰绳上。 "现在你说到什么地方去,我就到什么地方去。"驴说。 "带我到你说的"那个安静的地方去。"狼吩咐道。   "很好。"驴说着,就沿通向村子的路走去。他们来到头几所房子附近时,狼怀疑自己受骗上当了。 "这不是到森林去的路,"他使劲拉绳子的一头说, "这条路是到村子里去的。"   "别着急,"驴高兴地说, "这是一条近路。" 驴加快了步子,接着跑起来。套在狼脖子上的绳子抽紧了;一会儿功夫,就把狼拉到驴的家门口。   驴的主人、主人的妻子和三个儿子都跑出来救驴。他们非常生气,要立即就地把狼打死。不过,狼很幸运,主人的一个儿子拿刀砍狼,没砍着,却把套在狼脖子上的绳子砍断了。转眼之间,这一家子看到路上尘土飞扬,狼安然逃向黑暗的树林里去了。 保持镇静,就没问题。   The Wolf and the donkey   A wolf once met a donkey on the road outside the village. "I "m going to eat you up, "said the wolf .   "Certainly, " replied the donkey, thinking fast. "But please don"t eat me out here on the road where everyone can see. I shall be so ashamed . Take me into the forest. Don"t be afraid that I shall try to escape. Here, tie this rope round your neck and fasten it to my bridle. Then I will lead you to a quiet spot I know."   The wolf thought this was a good idea so he fastened the rope round his neck and knotted it firmly to the donkey"s bridle.   "Now I will go wherever you say, " said the donkey. "Show me the way to your quiet spot , " ordered the wolf.   "Very well," said the donkey, setting off down the road towards the village. As they came to the first houses the wolf began to suspect that he had been tricked.   "This is not the way to the forest, " he said, tugging at his end of the rope. "This road goes to the village."   "Don"t worry," said the donkey cheerfully , "This is a short cut. "   The donkey began to trot faster , then to gallop. The rope round the wolf"s neck drew tight; in a very short time he was dragged right up to the donkey"s door.   The master, his wife and their three sons all came running out to rescue the donkey . They were so angry that they would have killed the wolf there and then. Fortunately for the wolf , however , one of the sons threw a knife at him. The knife missed , but it cut the rope round his neck. The next moment all the family could see was a cloud of dust in the road as the wolf fled to safety in the dark forest. If you keep your head you will be all right.

MCG疑似出现队内矛盾,指挥Summer亲自澄清:没打好是全队的责任

相比于第一周和第二周一把下班,第三周的MCG打的有些狼狈,并不说他们玩的有多差,而是他们总在关键时候没有能把握住,第三周周中赛前两天比赛中MCG多次进入到决赛圈,甚至多次出现吃鸡的机会,可惜不是圈不好、就是人员编制不齐,一向稳重的MCG也在比赛中犯起了低级失误。 目前已经打到了周中赛最后阶段,对于MCG来说如果这周没有能晋级周决赛,那前面两周等于是白打,最后还是要去打最后四局的淘汰赛。到了现在这个关键阶段,队员心理压力很大,心情也开始急躁了起来,嘴里的话语就变得不是那么的友好,大家称这种情况为上头,尤其是MCG的木子李,可能是现在的成绩影响到他的心态,在比赛中有些和Summer犟嘴。 队员争论在比赛中很常见,毕竟每个选手的理解不同,能看到的面也不一样,很多网友把矛头指向了木子李,毕竟Summer的指挥能力是被业界人士认可的,从解说到选手再到教练,Summer的指挥和运营能力在联赛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就这样说如果MCG没有Summer整个队伍会降低一个档次,连msjoy和阿伟这样嘴毒的人都认为Summer是一个很强的人,其他人也就没有怀疑的理由了。 周中赛第二天比赛结束后,论坛上出现了大量指责木子李的帖子,有的人还怀疑MCG内部出现了矛盾,为了彻底解决这一事件Summer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亲自发帖打破谣言,表示他们队伍没有问题,当然这样的结果是最好的。 纵观联赛这么多年,那些抢指挥的队伍没有一个有好结果,从OMG到VC再到IFTY,这三个队其中两个队已经解散,IFTY也是半死不活,作为一个队的指挥枪法上可能会稍微差一点,但是他要考虑全局,没有一个选手能做到指挥能力强、枪法又顶尖,况且Summer的枪法也不差,从这次世界赛开始Summer的近战基本没输过,多次上演高光镜头。 今年世界赛御三家已经缺席,老牌强队就剩下MCG和17战队,即使队伍真的问题,也希望他们能暂时放下成见、先把眼前的比赛打好,毕竟世界赛一年只有一次,组上新队友未必能打的上。

《七宗罪》里妻子Tracy死了吗?如果死了不是跟John Doe说的不杀无辜相矛盾了吗?

根据影迷提出的细节,我又重新揣摩了一下整个电影,可以确定的是,那个箱子里不是人头,而是翠茜的孩子。1.从罪犯的犯罪心理来说,其要惩罚七宗罪,让后人效仿,他并不会伤害无辜,(有一证明:他完全可以杀死皮特,但没有杀),翠西没有犯任何的所谓的七宗罪,罪犯没有理由杀她,但是罪犯为了完成计划,不乱杀无辜,又能让皮特愤怒的开枪,他自然想到了未出生的小孩,而还未出生的小孩,还不能称为人,罪犯给自己找了个不乱杀无辜的理由。2.从另外几个细节看来,导演在影片开始就已经埋下伏笔,翠茜找黑警察聊天,告诉了她怀孕的事,引出了黑警察有孩子情结3,并且在电影刚开始时候,那个跟七宗罪无关的凶案现场,黑警察问了句孩子有没有看到,这点也是伏笔,这说明了黑警察有孩子情结,电影中并未说明黑警察和他喜欢的女孩以及女孩怀的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从黑警察整晚睡不着觉,以及其想找个偏远的地方,充分说明了他以前肯定因为儿子问题,导致了自己的愧疚,遗憾,后悔,所以孩子是其心灵深处的痛楚。4.最后在他打开箱子时候,被震惊,对于一个多年办理凶手案件的老警察来说,见过的场面太多了,根本不至于那么震惊,除非是看到了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其最不愿开到的当然是孩子。5.最后那警官问黑警察要去哪,他说在附近,根据他以前说的计划,会离开这个城市,去偏远的地方,最后为什么改变注意呢?肯定是要照顾翠茜了6.在罪犯自首前,皮特接到其妻子的电话,这也充分说明了翠茜还活着 最后两项罪是嫉妒 愤怒 john因嫉妒而死 mills因愤怒而入狱。望采纳,谢谢

马里昂为什么被换走,我听说是和小斯有矛盾吗?还是和太阳对高层有矛盾啊?

有可能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这句话哪里不对

黑格尔认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马克思把它颠倒过来,认为普遍性是对特殊性的抽象概括,故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个是我做的一道判断题的答案,附上。

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能回答教授的问题,偶觉的荣幸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

问题一: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什么 (一)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梗性。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用一般指导个别,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问题二: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有二层含义:一、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是有矛盾的,即事事有矛盾;二、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户 月球作为一个复杂事物同时有多个矛盾,比如:月球与地球的矛盾、月球与太阳的矛盾、从宇宙中获取物质能量与自身物质能量散失的矛盾等等。 问题三: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矛盾普遍性 原 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是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茅盾的特殊性 原 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 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方法论: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切实际的教条经验主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 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属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认识的方法;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总之立足课本. 问题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没有矛盾的事物不存在。 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矛盾不同,同一矛盾的双方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原因。 问题五:矛盾普遍性和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有什么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没有矛盾的事物不存在,没有矛盾的阶段也不存在。金物足赤人无完人,意指所有的人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也就是说,人是由缺点和优点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一意义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指任何一个矛盾都存在矛盾着的双方,而这双方即对立又统一。对立指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存在差异的状态;统一指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状态。对于人的认识来说,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这一矛盾的双方,所以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段话中,如果从人的优点与缺点的关系讲,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问题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特殊性、个性而没有普遍性、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情况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质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 (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 (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问题七:什么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问题八: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是什么意思

黑格尔认识到了存在的矛盾但其表叙是晦涩难懂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指客观存在中相互能够转化的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最简的例子:任何物质的分解反应中都包含化合反应即A=B十C与B十C=A是同时存在的。

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辩证法的精髓?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3、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扩展资料: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矛盾的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科学都是研究事物矛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揭露和认识新矛盾为内容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请列举事例?

1、阿凡提的染坊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2、白马非马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白马是马的表现形式,马通过白马、黑马等表现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正确理解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吃水果一位父亲病了,非常想吃水果,孝顺的儿子为他买了苹果,他说:“不吃,我想吃水果。”儿子又为他买了梨和香蕉,他仍说:“不吃,我想吃水果。”最后,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位父亲能吃上他所想吃的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和香蕉等,具体水果的水果吗?显然不能,为什么呢?我们来共同找一下原因。水果是普遍性,苹果、梨等是特殊性,水果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各种不同的水果之中,它绝不可能离开苹果、梨、香蕉等特殊性而单独存在。这就是说,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正确的说法应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4、何不炳烛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扩展资料: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矛盾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也包括主观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观思想所认识,矛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盾

为什么矛盾具有普遍性呢?

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物质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矛盾。任何一个物质体系的存在和运动都离不开矛盾,因为物质的发展和运动都是一个不断地消耗和补充的过程,这种消耗和补充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2. 社会是人类集体生活的广阔舞台,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个体与群体、上下级关系、利益分配、思想观念等等。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3. 人类是有思想、有感情和有欲望、尊严、权益等方面的复杂性的。一方面,人类渴求更好的生存条件、更高的工作回报、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另一方面,个人行为在追求“我先”的利益的时候,可能会损害群体利益,由此就产生矛盾。因此,矛盾在物质世界和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这也是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一个基础原则。通过矛盾的不断发展斗争,既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又可以促进物质世界的发展。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什么意思啊?

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性),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接,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每一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扩展资料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是指在我们分析事物中,要把事物视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其内在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结和相互贯通中,把握它们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对立的性质。这表明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的对立:(1)对立不是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把握的A不是-A的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同一中的对立性质;(2)对立不是外在的反对,而是矛盾统一体自身内在的相互否定,在否定中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这样把握的对立,对于直观思维、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思维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持直观思维、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思维的人看来,矛盾只存在于悖理的思维中,客观事物是自身同一的,怎么可能“自相矛盾”呢?如美国实用主义着悉尼?胡克认为,只是判断、论断、证明才可能有矛盾,事物和现象决不可能有矛盾。意大利哲学家卢?乔?科莱蒂认为,矛盾只存在于命题与命题之间,而不存在于事物之间;对于科学来讲,矛盾永远而且只能是应该排除的主观错误,科学包含了无矛盾原理,当理论自相矛盾时,科学会立即宣判理论的虚伪性。这种看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客观事物确实具有“自身同一”的一面,或者说具有相对静止、质态的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否则的话,客观事物就不可能被我们“直观”、“经验”。但是,一个事物如果不包含与它自身性质相否定的东西,那它怎么可能动变、转化为与它正相反的新事物呢?因此,我们必须从事物的“自身同一”(统一)中去发现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其本质,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就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有二层含义:一、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是有矛盾的,即事事有矛盾;二、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月球作为一个复杂事物同时有多个矛盾,比如:月球与地球的矛盾、月球与太阳的矛盾、从宇宙中获取物质能量与自身物质能量散失的矛盾等等。

矛盾的共性有哪几个特征?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只要我们从事物的内部,从联系和运动中看事物,就会发现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1)共性与个性问题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诸问题的一切方面,是把握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2)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是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原理。只有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原理,才能依据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3)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正确理解和认识辩证运动的钥匙,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不理解这一原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形象地说,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完整的时候是整体,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而共性与个性,就是一组彩色铅笔,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都是铅笔,个性是不同颜色。所以区别在于问题的把握不同侧面。(4)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5) 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类事物和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一类事物中少任何一个事物都还是一类事物,但是一个事物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整体或一个事物。

联系实际谈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重新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感恩之心4“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中国古人早就将事物一分为二了, 事物一分为二决不是马克思的发现, 马克思不知落后中国人多少代了,远古的中国人在周易中已明确地表述了事物的阴阳两面性,但纯阴与纯阳只不过是事物的两个极端,更多的事物处在阴阳的变化之中.任何一个真正的中医都可以讲出阴阳的原理.远古的中国人是最善于思考的民族.也是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可悲的是中国人的后人沉醉于祖先的功德,再也不思进取.以至于现在落后与世界上列强.有人把这落后的责任全推到古人的头上,以掩盖自己的不肖.这是十分卑劣的行径.有人说中国的落后在于孔子在于中医就是来自与这种类卑劣的心理. 中国什么都不行,外国什么都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 卑劣来自于缺少思考,来自于不负责任.我要说的是,这落后的不是中国的古人,而是我们中国的现代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句话就把事物简单化了.不是真理就是谬误,不是正确的就是不正确的,不是革命的就是反革命的.这种理论不知害死多少人.以至于现在有不少文化人听到辩证唯物主义这几个字就感到害怕, 一说唯物唯心就头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周易中已经说的很清楚,极端的事物很少存在,纯阳与纯阴几乎是不存在的,一个事物纯阳了就可能转变为纯阴. 事物存在有阴阳两面性,用现代的话来讲如果我们认为恩格斯与马克思是革命的,那么就必需同时意识到恩格斯与马克思还具有反革命的一面,至少也应该意识到有人会利用恩格斯与马克思来进行反革命活动.真理是在转变的.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会变成谬误.也可以理解为恩格斯与马克思会帮助中国的进步,也会阻碍中国的进步.中国古人看重的是这种转变的规律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而辩证唯物主义看重的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以此来辩正一番.因为他们自己也看到了唯物主义是不靠谱的. 辩证的实质是辩正.企图将谬误辩正一番变成真理. 真理是靠辩正的吗? 要将谬误辩成正确的,只有强权做得到,当失去强权的时候,留给后人的只是笑柄而已.因为辩证是一种关系,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把他与唯物主义加在一起,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唯心的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就是唯物的唯心主义.当女人男人是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是什么人呢?这个人很利害,你要男人的时候他是男人,你要女人的时候他是女人.战无不胜的思想从此产生.无论你唯物唯心他一把抓.两性人就是牛.

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的处理矛盾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古时候有一神话故事说,有一次土地爷外出,临行前嘱咐儿子们把祈祷者的话记下来。他走后,来了4个祈祷者;船夫祈祷赶快刮风,果农祈祷别刮风,农民祈祷赶紧下雨,行路人祈祷千万别下雨。这一下子可难住了土地爷的儿子们,他们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很快,土地爷回来了,看了儿子们的记录,便在上面批了4名话:刮风莫利果树园,刮到河边好行船;白天天晴好走路,夜晚下雨润良田。 如此一来,4个不同的祈祷者都如愿以偿、皆大欢喜。

为什么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万物莫不相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只有一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运用有哪些?

〖方法论〗:  A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B 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2、如何坚持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行动 (1)敢于揭露矛盾; (2)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扩展资料: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是对待矛盾时的态度,勇于面对矛盾,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既然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因而方法论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时候要勇于面对。面对矛盾就是面对问题,因而要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这里的重点是“强化问题意识”,在书中叫矛盾,在现实叫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很简单,请大家记住两句话: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因而方法论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态度要勇于面对,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的共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中文名矛盾的普遍性词条属性哲学词语相对矛盾特殊性正文指矛盾的共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古代中国的老子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等人,都有过万物皆有矛盾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结果,带有猜测的性质。近代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以思辨哲学的形式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发了矛盾为一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学说,并将它贯彻于自己构造的逻辑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全部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共性。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观念和概念中的矛盾是对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的矛盾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科学的认识在于研究客观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否认矛盾,就谈不到有真正科学的认识。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用对立统一观点观察一切问题,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本前提,是唯物辩证法宇宙观的根本要求之一。

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点:是事物的共性、绝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表达了对待矛盾的态度,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它体现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方法论:对待矛盾时的态度,勇于面对矛盾,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既然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因而方法论就是遇到矛盾的时候要勇于面对。面对矛盾就是面对问题,因而要强化问题意识,承认、揭露矛盾和问题。

如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为什么建设中国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指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一般性和共性.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差别性、个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同一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都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区别在于含义不同,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反之亦然.其次二者相互渗透,最后二者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主要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 【普遍性原理】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其次,还要善于全面的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而且,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祝您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啊?谢谢回答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敢于揭露矛盾,并努力寻求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其方法论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l)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敢于揭露矛盾。(2)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的共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古代中国的老子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等人,都有过万物皆有矛盾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结果,带有猜测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涡扇发动机原理矛盾啊?

气体向后喷出,因为压气机就是压缩气体增压的,经过压气机后的压力可以达到30倍进口压力,气体通过对涡轮做工排出。从前面排出那是不可能的,原理上没问题。

从哲学上讲,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中国和谐辩证法就根本否定“对立统一”也否定“绝对统一”那么,就不存在是对还是错。万物的现象分辨,万物之所以有差异是分辨万物的基础,就是矛盾的基础,在充满矛盾之中的万物我们发现与创造特殊事物对应与关联的真实存在。那么这个矛盾是手段和工具,目的和本质就是发现与创造特殊事物矛盾的转化的和谐。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是发现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欺侮的矛盾事实,创造了新中国的和谐本质。改革开放是发现“中国人太苦了,改善人民生活”“贫穷就要挨打”“党的生死存亡”的矛盾事实“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和谐本质。否定“对立统一”也否定“绝对统一”我们说祖国大陆与台湾能用这个矛盾来解决吗?战争,斗争,搏击,发展,本质为了和谐。人和则家和,家和则国和。国和则万事兴才是产生创造新生事物的源泉。差异的矛盾形成是为了发现解决差异的矛盾,根本就不存在“对立统一”的本质矛盾。发现矛盾现象目的是创造寻求本质和谐。

告诉我关于哲学矛盾的小故事或成语?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1、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2、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3、猫羊相及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和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和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机会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表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和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部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4、庖丁解牛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5、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老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由于容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论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6、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国演义》.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口里冒烟,渴得要命,但是又找不到水。曹操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用马鞭往前面树林一指,说道:“前面就是梅林,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来解渴了。”士兵一听是梅子,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也就不渴了。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听梅止渴,因为事实上没有梅林,大家自然也看不到梅林,只不过听了曹操的一句话。这里所反映的是人的消化系统与梅酸的联系,曹操利用了这种联系,巧妙地为士兵们减轻了干渴的威胁。而这种联系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不管人还是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人及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具有的反射,是遗传的本能。而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兴奋,会立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是如果每次喂食时都给狗以灯光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狗一见到灯光就会分泌唾液。这时感觉到灯光的兴奋点与感觉到食物的兴奋点沟通了起来,这种反射叫条件反射。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条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意识所需要反映的东西.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动物。第一信号系统不能满足这种反映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约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难怪士兵一听到曹操谎称有梅林便不觉那么干渴了。8、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则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他开始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9、刻舟求剑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船是不停地向前走的,剑落在了江心,距离船停靠的岸边已经很远了。在船上刻上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从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绝对的静止,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就运动的基本形式来说,即包括简单的位置移动,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也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有各个生物体自身变化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激化、解决为标志的社会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与不承认这种绝对的运动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讲又有静止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就其外形来看,一段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件家具放在屋子里与其它东西相比较也没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坐在船里船在动而我们没有离开座位半步。承认这种一定条件下的静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只不过是没有质变,量的变化总是有的;一件家具放在屋里没有位置的变化,但它有内部的分子运动;我们坐在船上相互之间没有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岸上的参照物仍然在运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10、郑人买履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这是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片面的。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单凭感官无法完成的.认识,这个认识已不是对于事物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是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经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认识了。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成功率极低,但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产生理性认识的实际,那就会步入教条主义的歧途。这个郑国人白白地跑了两趟,只相信自己量出来的尺码,却不相信产生这个尺码的自己的脚,实际上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不是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教条,当成包医百病的药方,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生搬硬套,而对于本本上没有提到的事情则一筹莫展。这种教条主义实质上抽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扼杀了真理,是必须屏弃的

矛盾的斗争性和可变性的原理有哪些例子

1、阿凡提与财主:颜色与星期的问题。从前,有个地主财迷心窍,为了钱财,他无恶不作。春末夏初的一天,阿凡提又看到这个财主跟穷人打赌诈骗钱财,阿凡提就在心里想着怎么样来制裁财主。阿凡提对财主说:“你知道一昼夜有多长时间?”财主不加思索地说:“一昼夜就是一天。这还用问?”阿凡提说:“你说的不完全正确。有些地方,一昼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2、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本源与意义“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儿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诡辩之术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3、笑话:病人与水果。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扩展资料: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可变性。矛盾具有斗争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被迫进行反抗和斗争,甚至暴力革命,最终推翻统治阶级。矛盾具有可变性。矛盾不是永恒不变的,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是常态,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的方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小事变成没事,息事宁人。这种方法好不好,那也要看情况,原则性问题还是不要这样做,该妥协则妥协,该斗争则斗争。

矛盾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二、,质量互变规律,他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第三个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他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事物再怎么特殊,都可以归为一类。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如下: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事物再怎么特殊,都可以归为一类。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简介:公孙龙,儿童掌握这个词的传说,中国的战国时期,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绅士的随从,著名代表人物的主要是“龚是儿子”,当西汉锣是14日,唐朝时分为三卷,北宋时失去了8,现在仅存6,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学说是《白马说》和《离简白说》,提出了“白马不是马”和“离简白”等论点,是“离简白”派的主要代表。它是著名的诡辩的代表作品,在逻辑上提出了“个人”与“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夸大两者之间的区别,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体系。他的同姓是惠施。哲学追求事物的真理。面对“白马不是马”的论点,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它的本义,否则就会陷入逻辑谬误。这里的“白马”是指白马,一种具有某些属性的动物。马是一种动物,是一组动物的总称,其范围仅限于物种的水平。理解这一论证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not”,中“not”是“not”,“is”具有“归属”、“相等”等多重含义,还具有“包含在”和“等同于”的逻辑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 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实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 践上, 只有把握合适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扩展资料: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其二,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始末)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了矛盾在任何事物内部都是存在的,而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了矛盾的个别性和独特性。 在具体的事物中,矛盾的特殊性必然存在。例如,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矛盾,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阶级矛盾等。每个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在解决这些矛盾时需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分析和处理。然而,虽然每个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但是所有矛盾又都具有普遍性。这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在任何事物中都是存在的,这就决定了所有矛盾都具有共性。因此,在解决特殊矛盾时,也要考虑到其普遍性,以便找到解决矛盾的普遍方法和规律。因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理解其普遍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特殊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好地解决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怎样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描述矛盾存在的特点的范畴。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其二,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范畴表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要坚持用两点论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矛盾的特殊性范畴表明,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观察事物,首先就要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同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或者1.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它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性质、地位、作用等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着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性质具有特殊性。这主要是指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其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其次,矛盾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些矛盾力量在事物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根据矛盾地位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作以下区分:第一,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矛盾系统中区分出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基本矛盾是指那些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对事物的基本性质也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矛盾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但非基本矛盾一般来说可能有多个。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着非基本矛盾,而非基本矛盾对基本矛盾又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加速或延续基本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又可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发展变化及其解决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是根据不同标准来确定的。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二者有时可能重合,有时也可能不重合。第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任何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可区分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也是既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公平与效益的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最后,矛盾的解决形式也具有特殊性。不同质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形式。解决矛盾的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这是最常见的矛盾解决形式;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撞变成一对光子;阶级社会中两个对立的阶级被另外两个对立的阶级所取代)。第三,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如三大差别的解决形式)。这里所说的“融合”与“调和”有本质区别,“融合”是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它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在分析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时,还应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领域中,对抗性矛盾是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相互冲突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要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则是在对立双方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如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只能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讨论和协商等形式去解决。总之,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特殊性例子有哪些?

矛盾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因而有具有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过来也是一样。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矛盾特殊性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实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合适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

  矛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统一性: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作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作次要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作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作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基本原理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方法论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我们学习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应用,而最基本的应用就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矛盾问题的精髓  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从方法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特别是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  从内容来看,学生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并不会感到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既很重要,也较复杂。从实践来看,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生思想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克服关于对矛盾的误区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即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统一,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把两者割裂开来,就不成其为矛盾。只讲对立和斗争的矛盾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而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  误区二:矛盾具有客观性,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在矛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矛盾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而改变。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认识矛盾科学地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误区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决定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误区四:矛盾分析法就是两点论、两分法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多个方法论的统称。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特殊性存在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是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所以,它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而不可能在种种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  误区二:普遍性是整体,特殊性是部分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整体、部分是“实体”,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性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整体是各部分的集合,部分是组成整体的要素。整体虽由部分组成,但不是各部分的共同本质,不能说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误区三:普遍性是多数,特殊性是少数  如果把二者等同于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就会割裂两者的相互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多数却不能存在于少数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少数却不能包含多数;普遍性不可能在种种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  6.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坚持两点论就是抓全面,坚持重点论就会抓重点  上述观点是片面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上与抓住重点和主流。  误区二:坚持重点论就是坚持一点论  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事物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一点论是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它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矛盾各方面的特点,而是只看问题的一面,而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不是离开两点论的一点论,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坚持一点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三:两点论就是均衡论  所谓两点论,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防止或克服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均衡论,从表面上看,也是看到了两面,但其实质是折衷主义,它把各种对立的观点、思想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企图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调和起来,抹煞二者的界限。唯物辩证法讲的两点论是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是有重点的两点,但均衡论是没有重点的两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8.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前提不同。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其余为次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同一矛盾中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别。  (2)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对复杂事物的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3)研究的问题不同。主要矛盾研究的是许多矛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的是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4)方法论不同。前者要求强调抓重点、关键、中心等;后者要求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主流。  联系:都是讲矛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阿凡提的染坊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小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2、白马非马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白马是马的表现形式,马通过白马、黑马等表现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正确理解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吃水果一位父亲病了,非常想吃水果,孝顺的儿子为他买了苹果,他说:“不吃,我想吃水果。”儿子又为他买了梨和香蕉,他仍说:“不吃,我想吃水果。”最后,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位父亲能吃上他所想吃的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和香蕉等,具体水果的水果吗?显然不能,为什么呢?我们来共同找一下原因。水果是普遍性,苹果、梨等是特殊性,水果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各种不同的水果之中,它绝不可能离开苹果、梨、香蕉等特殊性而单独存在。这就是说,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正确的说法应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4、何不炳烛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扩展资料: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矛盾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也包括主观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观思想所认识,矛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盾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两者不可分割,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不同场合会发生变化。  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现实意义是:从认识的角度看,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顺序,在特殊中发现普遍性,用普遍性指导对特殊事物的深入认识。从实践的角度看,要把普遍性的理论和认识与具体的实际想结合,在普遍性的理论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组织防御工作过程中,最能体现哲学中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是

D 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而下药,量体而裁衣,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①入选。因地而制宜,因时而制宜,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③入选。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体现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故排除②。物极必反,相反相成,都是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故排除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矛盾特殊性

如何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意义:一 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二 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三 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扩展资料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要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了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加深理解十六大的基本精神,增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总结和新的理论结晶;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是: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首先,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矛盾普遍性原理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普遍性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如何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指出矛盾的存在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事物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上。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所表现的矛盾并不相同。2.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事物本身的特殊性上。即同一类事物内部的矛盾,因为每个事物本身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3.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矛盾双方的特殊性上。即同一矛盾双方的特征因为各自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不同的方面。总之,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表明矛盾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在具体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事物本身的特殊性、矛盾双方的特殊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事物内部的矛盾,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矛盾的特殊性是由哪些原理决定的?

矛盾特殊性是世间万物莫不相异的内在根据,不是由原理决定的,而是客观事实的哲学概括。换句话说,它本身就是哲学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矛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在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在事物内部也存在着差别。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矛盾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矛盾的各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即各有其地位、作用、条件和趋势。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和方法去对待不同的事物和情况,而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和动力。这样才能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路线。生活用语中的“矛盾”:生活用语中的“矛盾”通常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不协调、不一致、不和谐或相互排斥的关系。例如,人们常说“他们之间有矛盾”,意思是指他们之间或这件事或自己内部有不同的意见、立场、利益或情感,导致了冲突、分歧、纠纷或困惑,往往带有消极的色彩。而辩证法中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辩证法中的“矛盾”往往带有积极的色彩,人们通常希望能够认识和把握矛盾,以达到变革、进步或解放的目标。因此,生活用语中的“矛盾”和辩证法中的“矛盾”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生活用语中的“矛盾”倾向于看到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对抗性、消极性和障碍性,而辩证法中的“矛盾”倾向于看到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统一性、积极性和动力性。

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它们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它们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的特殊性包括什么原理?

矛盾具有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理:1. 矛盾普遍存在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永恒现象,存在于任何物质、思想、社会等领域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中。2. 矛盾特殊性论。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即它们所具有的性质、形式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3.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同一性和斗争性方面总是辩证统一的,既包含相互依存的同一性,也包含着相互对立的斗争性。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统一体的。5. 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虽然存在着很多方面,但在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长期决定矛盾的矛盾,而次要矛盾是暂时发生的矛盾。总之,矛盾具有的特殊性原理有助于我们在具体问题中科学分析和处理矛盾,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矛盾的正面作用,化解矛盾的负面影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

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唯物辩证法原理定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 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原理起源: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进程由心灵“正、反、合”的“对反、重复、超越”原则支配,这是辩证法。费尔巴哈则提出“唯物质才是真实”的世界观,这是唯物主义。马克思结合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说而创造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原理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但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也要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很多人主张最基本规律只有一条,即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是一元论,不应该是三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赞成这个观点,而主张把三大规律并列化和立体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综合规律;量变、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分析: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处理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等基本规律的综合和延伸。

试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资本主义作风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TRIZ名词】技术矛盾

技术矛盾(Technical Contradiction 或 Technical Conflict 或 Engineering Contradiction),在一些出版物中,又称技术冲突、工程矛盾。它指的是[1]:用已知方法去改善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或一个参数),该体系的其他部分(或其他参数)就要不可容忍地变坏。 举个例子[2]: 铸造厂的工程师遇到一个相似的问题。铸造的金属零件需要用吹砂机清理干净。高速运动的砂子将铸件清理干净,但砂子会留在铸件的缝隙里。现在,我们需要把砂子从铸件中清除。当铸件又大又重时,很不容易将它翻过来把砂子倒掉。 “也许我们可以把缝隙先盖上?”一位工程师建议,“不行。这需要太多工作。我看不出解决的办法。砂子不会自己从缝隙中出来。” 某个工程师提议: 如果把缝隙盖上,砂子就不会进入缝隙里了。 另一个工程师反驳: 如果把缝隙盖上,就不能清理金属零件了,砂子不会自己从缝隙中出来。 把上面两句话合起来,可以得到: 如果吧缝隙盖上,那么砂子就不会进入缝隙里了,但是就不能清理金属零件了。 技术矛盾的格式: 如果(采取某个措施),那么(技术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或参数就得到了改善),但是(该系统的其他部分或参数就要不可容忍地变坏)。 参考文献: [1]Г·С·阿里特舒列尔.创造是精确的科学[M].魏相,徐明泽 译.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30 [2]根里奇·阿奇舒勒.哇……发明家诞生了[M].范怡红 ,黄玉霖 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5

TRIZ培训中提及到物理矛盾?它是什么?

   一、物理矛盾    在上节中我们定义了技术矛盾,即如果我们增加叁数A, 或表现有利的变化, 那么叁数 B 就会减少, 或者表现恶化. 现在设想我们有一个叁数C, 基于一些理由,我们想要增加它;同时基于另外的理由,我们又想要减少它. Altshuller 把这种情形叫物理矛盾,即一个叁数有着矛盾的本身.    举例来说, 再一次考虑我们的离心调节器问题. 球的重量应该提高以产生离心的力量,同时为了增加飞机的负载量,球的重量应该是小的. 这就是物理矛盾. 再一次说明,典型的工程方式是将两者进行妥协处理, 但是那种方式不导致发明. 发明战胜矛盾.   二、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转化及其应用  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的联系。  技术矛盾向物理矛盾的转换:  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许多技术矛盾在经过分解和细化后最终都可以转换为物理矛盾,然后用四大分离原理来解决问题。下面就用几个例子说明这种转换方法:  案例一:  要设计一个杯子,使得该杯子可以方便携带同时又有较大的盛水量。  首先看这个案例的技术矛盾:  需要改善的技术参数为:运动物体的体积;NO.7  引起恶化的技术参数为:杯子的适应性(方便携带);NO.35  通过查TRIZ的矛盾矩阵表,可以得到适用的发明原理有:NO.15,NO.29;    现在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需要改善的技术参数是“运动物体的体积”,它的技术要求是“增加物体的体积或容量”;  而引起恶化的技术参数为“杯子的适应性(方便携带)”,而改善这个技术参数的技术要求同时表达为:“减少物体的体积或容量”。  这样就把上面的技术矛盾转换为这样一对物理矛盾:  “杯子的体积(容量)既要增加又要减少。”    一般而言,技术矛盾的存在隐含物理矛盾的存在。技术矛盾总是涉及到两个基本参数A与B,当参数A得到改善时,参数B变得更差。  如果参数A得到改善时需要子系统C的某种变化;而参数B变得更差时也是子系统C的某种变化;这样原来的技术矛盾A与B就可以变成物理矛盾C!    比如:我们使用的空调,我们需要有制冷的功能以提供舒适的环境,但制冷的噪音却严重影响我们的舒适环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制冷的功能是需要制冷机的存在,但制冷机的存在却带来严重的噪音,所以我们又不希望制冷机的存在。

triz理论界定的矛盾中,发现并确定矛盾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

TRIZ理论界定的矛盾中,发现并确定矛盾大致分为三个步骤。TRIZ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大部分,即冲突解决理论,物--场模型分析方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算法。①冲突解决理论包括技术冲突解决原理和物理冲突解决原理。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同时TRIZ理论提出采用分离原理来解决物理冲突的方法,包括空间分离和时间分离、基于条件的分离、整体与部分的分离等;②物--场分析是用符号表达技术系统变换的建模技术。物--场模型分析方法产生于1947~1977年,之后经历了多次改进,每一次的改进都增加了新的可用的知识,现在已经有了76种标准解,这些标准解是最初解决问题方案的精华;③对于发明问题解决算法,TRIZ理论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

否判断负判断矛盾判断是一回事吗?

否定判断、负判断和矛盾判断当然不是一回事。 否定判断是反映事物没有某种性质或者事物之间没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如:“班上所有同学都不喜欢电子游戏。”“他不是我的同学。” 负判断是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

毛细现象与连通器原理是否矛盾?

不矛盾,只是适用范围不同,或者说描述的尺度不同,就像牛顿定律不适合高速运动一样。

电话子母机的发明运用的使物理矛盾中的( )原理

电话子母机的发明运用的使物理矛盾中的整体与部分分离原理。电话机的工作原理电话通信是通过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并利用“电”这个媒介来传输语言的一种通信技术。两个用户要进行通信,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将两部电话机用一对线路连接起来。1、当发话者拿起电话机对着送话器讲话时,声带的振动激励空气振动,形成声波。2、声波作用于送话器上,使之产生电流,称为话音电流。3、话音电流沿着线路传送到对方电话机的受话器内,4、而受话器作用与送话器刚好相反--把电流转化为声波,通过空气传至人的耳朵中。这样,就完成了最简单的通话过程。通过远程发送无线电波来完成原本要用电话线来完成的语音传输等工作,因为无线电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或吸收,所以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无绳电话机也称为子母机,它由主机和子机两部分组成。主机与市话网联接,主机与子机之间采用无线电方式连接,使子机可以在有效范围内随意拨叫或接收通话网中 图1的任意用户进行通话。无绳电话机主机电路组成及特点低级放大电路双工·泣波器呼叫检侧控翻电路导翔位侧 电路控创电路电饭电路位接们合 电璐·调侧信号产生电路 双工滤波器选通主机发射电路的高频信号及主机天线接收的由子机发射的高频信号,分别送至天线发射和高频接收电路,抑制杂波,并使收发高频信号严格隔离,同时具有防雷电、高压等作用,这部分电路大多由多级滤波器级联而成。

矛盾矩阵是对称的吗

学习、研究、应用、推广TRIZ理论可以大大缩短发明创造的进程,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矛盾矩阵...更多>>学习、研究、应用、推广TRIZ理论可以大大缩短发明创造的进程,提升产品的创新水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矛盾矩阵表:为解决问题直接提供化解矛盾的发明工具。

大佬们,有谁知道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中方框内数字的含义吗?或者有谁查到了给个链接可好?感谢

建议买一套图书(创新方法教程)初级,中级,高级,里面有各参数和解决问题的矛盾矩阵图。很好一套图书。记住一定要买正版的,正版有矛盾矩阵图,没图就没法查询。还有图书看不太明白就手机下载爱课程app收索创新方法。有教授专门讲解triz理论

请问做亚马逊英文平台,发货期限是多久?如何平衡库存与发货的矛盾?

发货期限一般是48小时内,到货时间取决你设置的发货地。就具体的在账户后台可以查看到。而且你的每一个订单里都有详细的标记该订单的最迟发货时间以及预计到货时间。都是系统计算好的 。资金问题是你自己要考虑好的,刚起步的小卖家没必要准备很多库存,避免库存积压,少量的订单就是零售,有上涨的趋势就可以考虑增加部分销量不错的产品的库存了 。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波的叠加是否矛盾

独立原理的理解可以认为是指两烈波相遇后的情况与之前是一样的,但这里叠加原理是指相遇之时的总体效果,那肯定是由这两烈波共同决定的

哲学问题: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举的例子解释矛盾原理和物质质变原理。

矛盾不矛盾,全在人心,心里矛盾就是矛盾,物质是质变还是看人心。哲学很唯心主义。

如何破解华为“辞职门”事件的五组矛盾?

鉴于华为的影响力,有人担心此举很可能让更多企业效仿,不少人则指责这是 带有一定"故意"成分的应对《劳动合同法》的行为。与此同时,舆论指责华为"逃避社会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辞职门”事件是在明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的“敏感”时刻发生的。有舆论认为,这种先“主动辞职”再“竞争上岗”的做法,是想卸下在新劳动法中应承担的经济与法律责任。因为新法规定:“凡符合连续工作满10年等条件后,企业应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边是舆论公开的道德谴责,一边是华为的“自行其是”,或许口水之外,华为“辞职门”唯一的价值便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当前劳资关系中诸种矛盾的视角,并借此寻找可以规避的因素。 矛盾一:资本权力与职工权利的矛盾。连华为自己也承认,这次“辞职”是资方统一安排的,看看吧,近万名职工能怎样?除了“主动辞职”,还有选择吗?表面看,资方待员工不薄,为了补偿宁可斥资10亿!但表面劳资双方各有所得的“甜头”背后,员工的意愿、选择、权利,看不到半点影子。或许,更多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像华为这样巨资买单,按照目前的劳资博弈能力,即便再多规定也可以被化为无形———新劳动法有很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规定,但职工个体不会因此就“力量大增”,没有职工权利的制度安排,企业怎么可能处处把员工利益放到第一位? 矛盾二:刚性法律与弹性企业管理的矛盾。有人认为华为之所以这么干,是让新劳动法“逼”出来的。这部表面上很高尚的法律,有先天的不足:如果员工都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终身合同,很容易导致员工臃肿、不思进取、效率低下等国有企业曾经有过的毛病———这是对企业创新活力最大的伤害。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法律是刚性的,但“一刀切”的刚性很可能会伤害企业的生机活力。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步骤地让这些刚性法律“软着陆”,给企业用工管理相对的弹性,是消化法律的应有内容。 矛盾三:先行者与后来者的矛盾。“辞职门”到底能起到多大示范效应,目前还不知道。虽然“深圳另外几家大公司如富士康、中兴等表示暂无类似举动”,但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企业解约潮。距《劳动合同法》实施还有两个月,不排除“辞职门”形成“破窗效应”,更多的企业以更粗暴的方式“跟进”。 矛盾四:政府监管无策与企业行为“有据”的矛盾。“辞职门”被披露已有段时日了,很多指责认为这是不正当对抗法律的手段,必须严惩。但华为只要没有明显违法迹象,劳动部门显然束手无策,没有发挥力量的依据,只能听之任之———那边都快“辞”完了,这边还在“调查研究”,连“妥还是不妥”这样的定性结论都没拿出来,不能不说是劳动管理的尴尬。 矛盾五:企业长远理性与短期不理性的矛盾。很多专家告诫说,新劳动法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用工成本,但长期看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产业升级,企业不该消极“应付”。问题是,企业更信奉利益,这类告诫大多数企业是听不进去的,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哪怕是简单地看投入产出。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理性的价值观,是经济社会的重要职责。 如今,我们基本都是“辞职门”外的看客,那些“主动辞职”的员工拿到两万还是二十万补偿跟我们毫无关系。但要看到,如果没有好的解决路径,上述矛盾随便哪组爆发,都可能以新的形式表现到我们身上。有专家称:新《劳动合同法》很可能会倒逼中国形成一个现代民主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经济社会”。

怎样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

化学防治常常杀灭大量天敌,降低了生物防治的效果,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1) 建立防治对象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生命表记录着该害虫各世代、各虫态、各虫龄的自然死亡因素 (包括天敌)及死亡数量,可从中分析出控制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时期;还可从中看出该害虫的主要天敌种类、全年天敌演替和它们发挥控制作用的寄主虫态及时间。这就指明了何时用药对天敌安全。(2) 根据具体条件寻找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协调措施。如田间调查天敌与害虫的数量比,估算天敌的控制效应,再决定是否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如何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矛盾?

化学防治常常杀灭大量天敌,降低了生物防治的效果,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4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前两性叫做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后两性叫做矛盾问题的精髓。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趋。普遍性和特殊性又叫共性和个性,或一般和个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的就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就是说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有三层含义: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不同特点。如江苏的情况必定有和上海不同之处,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一定有不同之处,所以就要坚持中国特色。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矛盾是矛盾群,在这些矛盾群中必有某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区别,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区别;同一矛盾的双方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区分。

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 矛盾观的原理以及方法论

1、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时时有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包含三种情形: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矛盾观七大原理及方法论总结目录一、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四、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六、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七、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一、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一)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斗争性是绝对的。(2)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同一性是相对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 方法论坚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 原理内容(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 方法论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时时有矛盾。(二) 方法论承认矛盾, 分析矛盾, 揭露矛盾, 解决矛盾。四、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一)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包含三种情形:(1)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二)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 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 方法论(1)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2)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的历史的统一。六、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一) 原理内容(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二) 方法论(1)办事情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七、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一) 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二) 方法论(1)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2)要求我们把握主要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次要方面,不忽视支流。(3)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怎样理解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

关于哲学的矛盾观问题。

选BD。主次矛盾原理有多个矛盾,侧重于解决,主次方面原理只有一个矛盾,侧重于认识。前者的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后者的方法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以选B。既要和又要体现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没有体现。所以选D

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

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 一个男人来到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之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美丽的。男人推开了“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上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了“年轻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温柔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善良温柔的。男人推开了“善良温柔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有钱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有钱的。男人推开了“有钱的”门……就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推开了美丽的、年轻的、善良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文化程度高的、身体健康的、有幽默感的等九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你追求的过于完美了,这时已经没有再完美的了,请你到大街上去找吧。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婚姻介绍所的后门。 [询问学生]:1.你对这个男人的追求有什么样的评价? 2.如果是你,该如何做? 3.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分成几个组进行讨论。 [学生展示]: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过于完美,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当然也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2.做什么样的选择,与每个的价值观也有影响,立场不同、利益不同,出发点不同,选择当然就不同了。 [教师补充]: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矛盾分析法,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材料中的人只追求事物完美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不足的一面,与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兼而有之的,因而他追求的“理想婚姻”是不存在的。 哲学是抽象的,枯燥的,但是只要我们用鲜活的事例,也能使它变得形象化、生活化。 矛盾分析法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现象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统一体,可以说是处处存在着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矛盾分析法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待各种问题,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哲学】请说明矛盾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的内容和意义。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存在的前提条件:⑴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多个矛盾 (矛盾个数≥2)。 ⑵在一个时期、阶段由于矛盾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⑶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阶级分析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从社会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的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它是人们认识文明社会历史事物本质的科学逻辑方法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 宣言》中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后来补充说明,原始公社的历史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贫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抗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也说过: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矛盾分析法具体内容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核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观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观范畴下,原理较多,方法论也就不少。 如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 矛盾分析法的公共政策案例的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一般都是案例分析 给你个参考看下: 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性),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 3.矛盾具有特殊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接, 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每一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 前者是方法论,后者是原理,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反映,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 矛盾分析法包括主次矛盾的分析,内外因分析,等等。 矛盾的观点是:承认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试述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并用矛盾分析法思考科学发展观 老师说从一个或两个角度分析就行,就用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吧 首先说明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在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从“抓关键看主流”的角度分析,比如科学发展观在努力解决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筹协调等 28号考试 一起加油吧

辩证法矛盾观有那些

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性),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接,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每一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扩展资料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是指在我们分析事物中,要把事物视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其内在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结和相互贯通中,把握它们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对立的性质。这表明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的对立:(1)对立不是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把握的A不是-A的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同一中的对立性质;(2)对立不是外在的反对,而是矛盾统一体自身内在的相互否定,在否定中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这样把握的对立,对于直观思维、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思维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持直观思维、形而上学或形式逻辑思维的人看来,矛盾只存在于悖理的思维中,客观事物是自身同一的,怎么可能“自相矛盾”呢?如美国实用主义着悉尼?胡克认为,只是判断、论断、证明才可能有矛盾,事物和现象决不可能有矛盾。意大利哲学家卢?乔?科莱蒂认为,矛盾只存在于命题与命题之间,而不存在于事物之间;对于科学来讲,矛盾永远而且只能是应该排除的主观错误,科学包含了无矛盾原理,当理论自相矛盾时,科学会立即宣判理论的虚伪性。这种看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客观事物确实具有“自身同一”的一面,或者说具有相对静止、质态的相对稳定性的一面,否则的话,客观事物就不可能被我们“直观”、“经验”。但是,一个事物如果不包含与它自身性质相否定的东西,那它怎么可能动变、转化为与它正相反的新事物呢?因此,我们必须从事物的“自身同一”(统一)中去发现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其本质,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如何学习《矛盾观》

辩证法的主要原理一.联系观1.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优点,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A.强调整体的原理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整体居于主导,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最优方案,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B.强调部分原理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构成整体,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A.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要着眼于事物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的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量,实现(或者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量原则)。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三.矛盾观1.对立统一(或矛盾基础的知识)(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斗争性是矛盾排斥,对立。(4)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2.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标志词特点,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标志词试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3)(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4)坚持矛盾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