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初二下学期物理测试题

2023-08-18 20:51:09
共2条回复
南yi

例1:图4-1是一个金属圆盘挖成的环,斜线表示被挖空的部分。当温度升高时,这个挖空的孔的面积将怎样变化?

思路分析

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认为:热膨胀是向各个方向的,向外胀时,也向里胀,结果会使圆环孔的面积变小.这种分析看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想当然.

正确的分析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圆环挖空部分没被挖去,就是一个完整的圆盘.以圆心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可以画一系列同心圆.当温度升高时,这些同心圆的半径都将变大,而圆环的内圆就是这一系列同心圆中的一个,因此当温度升高时,这个孔的面积也将变大.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当温度升高时,挖空的孔的面积将变大.

例2:利用寒暑表(室温计)、体温计和实验温度计进行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三种温度计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和测温目的,有不同的量程和构造.在使用时应该特别给予注意,绝对不能用体温计和室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因为体温计的最大测温值为42℃,(三种温度计的量程和构造不相同)室温计一般最大量程为50℃左右.由于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和医用体温计构造不同,因此使用实验温度计读数时,不能使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这是使用温度计的测量方法)注意不要使玻璃泡贴靠在容器的壁和底上.因为容器壁、底与液体的温度往往有差异.温度计有比较厚的壁,使得刻度线不能紧靠液体柱,这给准确读值带来困难,因此一定要使温度计与视线垂直,才能准确地读出温度值.

例3: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人,问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40℃ B.都是40℃ C.都是39℃ D. 39℃,40℃

思路分析

体温计在使用前应先用力向下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这是因为体温计测量了人的体温后,水银膨胀通过缩口上升到玻璃管中,当拿离人体读数,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就不能自动地退回到玻璃泡中.若不甩直接使用,当被测体温高于原来的体温时,水银能继续上升,指示出新的示数,而当被测体温低于原来的体温时,水银柱不能下降,也就不能指示新示数,故仍指示原来的示数.(这是使用体温计的特殊方法)

答:D

例4:一根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4℃,在沸水中显示的温度为96℃,把它插在温水中所显示的温度是20℃,那么温水的实际温度是( )

A.26℃ B.24℃; C. 10℃ D.17.4℃

思路分析

按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沸水的温度为100℃,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上4~96间有96-4等份,每一等份的实际温度值为,当它的示数为20℃时,实际上有(20-4)=16等份,故实际温度为.(实际温度和温度计上的示数是不相同的)

答:D

例5:比较开水和刚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开水的热多 B.冰棍的热少

C.冰棍温度低 D.开水热,冰棍冷(区别热度和温度)

思路分析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用物理术语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应该说:“开水比冰棍温度高”.日常用语中总说“热多”,但“热多”并非物理学词汇;通常用温度的“高”或“低”来表示物体的冷热,而不用“热的多少”.物体的冷热是人的一种感觉,所以用测量仪器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即物体的温度.

答:C

例6:关于摄氏温度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温度一定是O℃

B.开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C.把冰块投入100℃的开水中,水的温度一定是0℃

D.物体温度升高1℃时也可以说物体温度升高了1K

思路分析

摄氏温度是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把O℃到100℃分成100等分,规定为温度变化的标准(1℃).在国际单位制中把宇宙间绝对温度—273.15℃规定为OK,而温度变化1℃与温度变化1K是相等的(这种温度标准又称为热力学温标).(注意温度和温度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答:D

点评:A中应该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中应该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开水的温度”;C中,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时的温度才是0℃,而把冰投入开水中,此时水的温度不好确定.这是因为冰和水体积不能确定.

例7: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首先了解温度计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思路分析

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要了解它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图4-2是液态温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测量前要了解温度计!)

答: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

例8: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要求中正确的是( )

A.先把温度计中的液体甩入液泡内

B.把温度计放在盛有被测液体的容器中,如图4-3

C.读数时应将温度计取出

D.记录结果要注明单位

思路分析

正确使用温度计应该做到:“放对”——使温度计液泡与液体良好接触,“看对”——视线跟温度计内液面相平,“读对”——注意单位,“记对”——记录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这四点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答:D

点评:A除体温计外其他液体温度计不需要在测量前将液体甩入液泡内;B温度计液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底部;C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体温计跟一般液体温度计的结构不同,使用前必须将液体甩入液泡内并且在读数时可以将它取出.(温度计、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不同)

例9:将一烧红的钢块扔到水里后钢块将_______热(填“吸收”或“放出”);水的温度将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思路分析

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由于钢块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所以钢块放出热;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情况下,放出热的物体温度会降低,吸收热的物体温度会升高.

答:放出;升高 (这是一般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之一)

例10:图4-4中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是______℃,读作_____或_______.

思路分析

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图中液柱在“0”刻度以下说明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0℃.(从零刻度和分值找到相应的示数)

答:—4;零下4℃;负4℃.

例1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在读数时_______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填“能”或“不能”)

思路分析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当温度计内液体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不同时它们之间会有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会不断变化,此时读取数据就不准确;当温度计内液体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时,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此时读取的数据是准确的.在环境温度与被测物体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如果在读数时把温度计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这样读出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这是温度计不能取出的原因)

答:不能

例12:在图4-5中,是某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 )

A.这种物质是萘

B.这种物质可能是水

C.这种物质可能是玻璃

D.这种物质可能是钢

思路分析

从图象特征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0℃,它可能是水.

图中AB段表示冰吸热后由—15℃上升到0℃;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在这时冰继续吸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CD段是水吸热升温的过程.

从图象中还能确定冰的熔化时间为8min.

(通过图像可以研究物质的种类及吸热、放热过程)

答:B

例13:如图4-6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当A中水的温度上升时,由于高于B容器中水的温度,B中的水从A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A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lOO℃,B中水的温度也可以达到100℃.但是,由于A、B之间没有温度差,B中的水不能再从A中的水吸热了(这是B容器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液体沸腾不仅仅要求温度达到沸点,还要求继续供热,由于B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能沸腾.

例14:图4-7是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其中_______是物质的熔化图象;_______是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会用图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

思路分析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变化. (注意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答:甲、丁;丁、乙(“熔点”和“凝固点”指的是温度值!)

点评: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例15:我国北方地区最低温度能够达到-50℃以下,在这些地区_____用水银做测温物质的温度计测量气温.

思路分析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温的,但如果环境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放出热变为固态后便不能测量温度了;查教材P69表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是-39℃.

答:不能

例16:把盛有冰和水混合物的盆拿到20℃的房间里,在冰熔化过程中(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C.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思路分析

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答:D

例17:酒精的沸点是78.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测量沸水的温度时_______使用酒精温度计.

思路分析 (利用液体的沸点,可以制成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测量了各种已知液体的沸点并列成表格供研究时使用.查教材第77页表可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在78.5℃时如果继续吸热会沸腾而产生大量酒精蒸气,所以着重标出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答:不能

例18:电冰箱、电冰柜是怎样致冷的?

思路分析与答 (注意液化和汽化在此应用的条件)

电冰箱是利用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冰室的壁上)迅速汽化成气态,此时它要从周围的环境或物体中吸收热量,使得冰室内外附近形成低温区域;气态制冷剂在压缩机内加压后被液化,再供制冷使用.致冷剂在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通过箱体后面的散热器向箱外散发.因此,有冰箱工作的房间里,室温要高一些.

如果在屋里打开电冰箱的门,并不能达到使室温下降的目的.

房间里用的空调器与电冰箱的原理相同,只是空调器的散热片在窗口外面.制冷时它放出的热量全部释放给了外界.

例19:打开电冰箱常常会看到有“白气”从电冰箱里“流”出来,这是为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当打开电冰箱时,电冰箱里的低温冷空气便“流”出箱体.而在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下降使一些水蒸气液化成为小水珠飘浮在冷空气中,形成了“白气”.因此,这“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更不是从冰箱里“流”出的.

(“白气”形成的原因是由箱外水蒸气液化造成的)

例20:夏天吹电风扇时人感到凉爽,这是由于( )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高

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

C.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温度下降

D.风把人体的温度吹到了空气中

思路分析 (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

吹电风扇可以加快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汗液的蒸发使人体的表面温度下降,使人感到凉爽.吹电风扇不会降低室内的温度,吹过来的风的温度也不会比室温低.热可以传递,物体吸热或放热可以使自身温度发生变化,但温度不能传递.

答:C(这个知识很重要)

例21:用水壶烧水时,壶嘴附近会出现上升的“白气”,这些“白气”是______形成的;当“白气”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见了,这是由于________.

思路分析

烧水时,水吸热不断有水蒸气从壶嘴喷出,由于水蒸气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水蒸气在空气中放出热而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看到的“白气”就是大量小水滴.由于小水滴很小,因此在上升过程中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白气”又不见了.(注意两种物态变化同时发生)

答:水蒸气液化;小水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例22:利用酒精和水沸点的不同,为什么可以提高酒精的纯度?

思路分析与答

在相同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因此,给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加热并使温度保持在酒精沸点使酒精沸腾,酒精沸腾时剧烈地汽化,产生大量的酒精蒸气,把酒精蒸气收集起来冷却为液体后,可以得到较高纯度的酒精.同时水虽然没有沸腾,但由于酒精蒸发时会有一部分水蒸气混杂在酒精蒸气中,所以说只能提高酒精的纯度.(这是利用两种液体的不同沸点提纯某一种液体的方法)

例23:用久了的电灯泡中的钨丝变细和灯泡壁上变黑的原因是( )

A.钨丝熔化了 B.钨丝蒸发了

C.钨丝液化了 D.钨丝升华和凝华了

思路分析

电灯泡是靠高温发光的,灯泡工作时钨丝的温度很高,但不可能熔化;蒸发只是对液体而言的,只有液体才会发生蒸发现象;液化是对气体而言的,而钨丝是固体,它先升华然后又凝华。

答:D (在这一现象中发生两种物态变化)

例24:在冰箱冷冻室内的四壁上有时会有很多霜,这些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冷冻室内四壁温度很低,在打开门取、放物品时,外界有一部分空气进入室内,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室壁时快速放热而凝华成霜.水蒸气在变成霜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液态,而是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 (注意这些水蒸气不是由冰箱产生的)

例25: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C.冰棍冒“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思路分析

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冰棍周围的“白气”与人呼出的“白气”,尽管都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一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一个是从人体内呼出的水蒸气.本题容易忽视水蒸气的来源而错选A。

答: D (“白气”的来源和“白气”在生活中是有区别的)

练习题

u2003u20031.(北京市西城区)将湿衣服挂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液体的_______,从而加快衣服上水分的蒸发.

u2003u20032.(上海市)“神舟三号”发射时,“长江二号”捆绑式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u2003u20033.(天津市)图为实验室温度计的示意图,它的小刻度是1℃,此时它所示的温度是______℃.

第3题图

u2003u20034.(河北省)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适应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眩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在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缓解症状,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

u2003u20035.(沈阳市)烧红的铁件放入冷水时升腾起一团“白气”,这个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和________.

u2003u20036.(哈尔滨市)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一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

u2003u20037.(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图中有序号的框填写适合的内容,完成“物质状态变化图”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

第7题图

u2003u20038.(江西省)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人冷水中,会听到“嗤”的一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和________.

u2003u20039.(河南省)湿衣服在通风向阳处比在阴凉密闭的房间里干得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

u2003u200310.(四川省)同一种晶体,它的凝固点和____________相同,给冰水合物缓慢加热,当冰未完全熔化之前,水的温度________0℃.(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u2003u20031.温度u20032.吸热u20033.-2u20034.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可以降低人体体温u20035.汽化u2003液化u20036.酒精u2003(白酒)u2003酒精(白酒)易蒸发(或蒸发快)u2003蒸发吸热,使人体温度降低u20037.略u20038.汽化u2003液化u20039.通风向阳处空气流动较快、温度较高,加快衣服上水份的蒸发u200310.熔点u2003等于

(我是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的....)

67回答者: 281025649 - 三级 2009-8-13 14:42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u2022 初二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17 2008-12-13

u2022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 帮我写出正确答案 167 2007-12-8

u2022 初二物理上学期物态变化复习纲领. 9 2008-1-8

u2022 2004年上学期初二物理期中测试题 16 2006-4-17

u2022 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考试题 2 2009-11-1

更多关于物理初二上学期测试题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 测试题

等待您来回答

怎样做中考复习时的语文笔记?

2010年佛山市历史中考考点

你辛苦了 作文 初中 600

外地上学的孩子如何中考

语文阅读

作文:守望

潍坊青州一中 二中 实验 八中 各个学校的争取分数线是什么 告诉我好吗 谢谢!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c=90° 已知ad=24 de等于25 且∠dce=45° 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其他回答 共 2 条

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能用纸做的小锅刚烧开水吗?请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外延的温度约是800℃)

回答者: ge885522 - 二级 2009-8-13 22:18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部分试题 —— 初中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保温瓶中有1000克水,水温0℃,当向瓶中放10克的-2℃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少量的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的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变 2. 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 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4. 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到凉快,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5. 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的水,正在沸腾 B.用纸盒装水并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察站的温度是-60℃ 6.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一定升高 D.有可能降低,也有可能不变 7. 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是凝化现象 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现象 D.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的细是升华现象 8. 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是固液共存 D.以上都有可能 9. 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 )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10. 把一只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不变 B.一直下降 C.一直升高 D.先下降后又升高 二、填空题: 1. 物体的 是用温度来表示的,可用 来测量。 零下35摄氏度还可以读作 ,可以写作 。 2. 摄氏温标是以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规定为0℃,在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规定为l00℃ 3. 我们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为 。 在沥青、石蜡、铜、玻璃中 是晶体. 4. 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 ;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冰棒,看见周围有“白气” ;铁水浇成铁杆 。 5. 汽化的方式有 和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 6. 炎热的夏天,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至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上酒精,这里用到的主要物理道理是:(1) (2) · 7. 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 来降低气温的,人们在盛暑天气大汗淋漓,是靠 ,保持体温不变的. 8. 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 温度下,用 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 三、实验题: 1. 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 ,再认清它的 。实验中,纪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2 94 96 97 98 98 101 98 98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将会 ;该实验的数据纪录中明显错误的是 min时刻。试分析引起这个明显误差的可能的原因: 。 在该实验中所使用的温度计无质量问题,而所测得的水的沸点却并没有达到100℃,请分析原因: 。 。 四、简答题: 1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句俗语? 答:

2晾衣服时,为什么要把衣服展开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 答:

我顺便帮你做了答案,你对对答案:

一.1.B 2.C 3.B 4.C 5.D 6.B 7.A 8.D 9.D 10.D

二.1.冷热程度 温度计 “负35摄氏度”

2.冰水混合物 沸水

3.有没有确定的熔点 铜

4.凝华 升华 液化 凝固

5.沸腾 蒸发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6.酒精蒸发使人降低温度 通风处使酒精加快蒸发

7.水蒸发吸热 汗蒸发吸热

8. 一定 压缩体积

三.1.量程 分度值 98℃ 不变 7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或容器壁 当地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四.1.霜前冷:霜是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在低温下凝华而形成的冰晶。要想使水蒸气从空气中凝华出来,温度必须是非常低的,即至少是低于0摄氏度,所以在霜结出之前,温度应该是很低的。

雪后寒:雪从液态凝固成固态是放热的,并且由于下雪时候是阴天,云层可以反射很多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甚至可见光,所以有可以有保温作用,所以雪前不太冷,但温度已经降到了零度左右了。

下雪后,由于地面被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地面往往还有积雪,在白天,积雪可以反射来自于太阳的热辐射,并且积雪融化是由固态向液态转化的过程,是要吸收很多热量的。

2. 把衣服展开晾在向阳能够增大液体的表面积,通风处加快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使液体蒸发较快,所以衣服干得快了。

答案我做了半天呢 给点分吧

meira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百度文库
http://text.k***.com/jiaoan/html/2002/21315.html
http://www.3a.c*.cn/tiku/UploadFiles_7271/200904/20090402095604450.doc

相关推荐

扬汤止沸用的是什么原理

扬汤止沸用的物理原理是——扬起的汤,因汽化吸热,水温降低,再回到锅中,使锅中原本沸腾的汤的温度降低,暂时停止沸腾。稍过一会,锅中的汤还会再次沸腾起来的~扬汤止沸——yáng tāng zhǐ fèi解释: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暂时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釜底抽薪相对应~
2023-08-11 01:11:161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物理原理是什么东东

从物理的角度来讲是能永久止沸的。有一个物体装满水,有一个热源给它加热,如果扬汤止沸不能永久止沸的话那得出结论就是这个物体里面水必然会沸腾。但事实不是这样,举例:地球被太阳加热了四十多亿年然而水并没有沸腾为什么,因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吸热一是散热。地球虽然收到太阳加热但地球不断的散热,所以地球不会沸腾。扬汤止沸在物理上是散热。所以扬汤止沸能永久止沸。
2023-08-11 01:11:264

扬汤止沸什么物理原理?

为了防止水沸腾 加上水来减缓水的沸腾
2023-08-11 01:11:376

扬汤止沸什么物理原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
2023-08-11 01:12:401

成语中有包含什么物理知识吗?

扬汤止沸 《汉语成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抱雪向火 《汉语成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释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镜花水月 《汉语成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和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一叶障目 《汉语成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2023-08-11 01:12:511

成语中有哪些物理哲理

一、声学方面 1、 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 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 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 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023-08-11 01:13:024

成语中有哪些物理哲理?

聚沙成塔 积少成多
2023-08-11 01:13:123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中国成语博大精深,成语可以说是对某一现象或者事件的高度概括。当然,成语中免不了会涉及一些物理知识。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1刻舟求剑   【释义】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物理知识】此人选错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2一泻千里   【释义】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3沉李浮瓜   【释义】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形容夏天消暑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一般瓜类水果的内部都是空心的,其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桃李等果实内均有核仁,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   4随波逐流   【释义】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了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的情况。   5扬汤止沸   【释义】舀动沸腾的水,使它不沸腾。比喻暂时救急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不把锅底的柴火抽掉,阻止外界供给的热量,水的沸腾就不会停止。   6釜底抽薪   【释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   【物理知识】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走,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就会停止沸腾。   7抱雪向火   【释义】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物理知识】向火的目的是人体要取暖,即吸收热量。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8枕戈待旦   【释义】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杀敌。   【物理知识】士兵枕在兵器上,可以清楚地听见远处敌军的动向,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且固体的传声速度快于空气传声。   与此相关联的生活现象:铁路工人趴在铁轨上便可听到远方是否有火车到来,趴在桌子上听敲桌子的声音会更大一点。   9绕梁三日   【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物理知识】我们都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这并不代表声音停止。声音是有传播速度的,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发声体在我们听到声音前发出的。所以振动停止,不代表声音停止。   10掩耳盗铃   【释义】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物理知识】声音经过声源的产生,介质的传播才能进入到人耳。他听见铃声减弱便是从人耳处削弱声音。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利用相同的道理减弱噪声,例如捂住耳朵、带上隔音耳罩等。   减弱噪声还有另外两种办法,其一便是从声源处,例如消音器。其二便是传播途径处,例如隔音墙、马路上的隔音带以及双层的玻璃。   11夜深人静   【释义】形容深夜没有人的声响,非常寂静。   【物理知识】这里涉及到了声音大小也就是响度的单位,即分贝,符号为dB。夜晚的分贝在30dB~40dB是较理想的休息和睡眠环境。   12震耳欲聋   【释义】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物理知识】70dB以上就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会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突然高达150dB,听觉器官会产生外伤。“震耳欲聋”的噪音环境是130dB~150dB。   13漆黑一团   【释义】形容很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物理知识】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中,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的,有的是物体对环境的反射进入到人的眼睛。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   14一叶障目   【释义】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物理知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15镜花水月   【释义】比喻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景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物理知识】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物理做题慢的原因与对策   很多考生在物理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仔细研究一下考卷,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计算题空着。同学们的解题速度普遍较慢,前面选择和物理实验占了太多的考试时间,后面的解答题都没有时间做了。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成绩呢?   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的确,有不少同学在考试中丢分是因为做题慢,卷子做不完。这就导致后面一些会做的题都没有时间去拿分了,考试成绩当然不理想。   考场上做物理题慢的主因是平时做作业太慢。在平时,学生们没有给自己约束作答时间,导致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养成了做物理题不着急的习惯;到了考场上,想提高答题速度也提不起来了。   高中物理学习,没有多么神秘。做物理题就与跑步很类似,平时多练习,跑的多了,跑的速度快了,到了赛场上才能跑出好成绩。有不少学生物理考试卷子做不完,就是平时做题速度对自己要求太放松了,遇到难题就开始走神,做作业期间还上厕所、吃零食,紧张不起来。   就像平时一直都没有跑步习惯的人,突然要跑千米一样,当然气喘吁吁了。   建议孩子做作业前,给自己先定一个时间表。比如,从八点到九点做完数学,九点到九点半做完物理这十道选择题,等等。这样的时间规划,无形中就给了自己一种紧迫感。平时多这样练习,就能把解题速度提起来,当然了,关键还是严格自律,咬牙坚持下去。   另外,还要注意平时解题心态的调整。课下做物理题遇到困惑很正常,别马上就看答案,先去自己去尝试下,就算做不出来也要明白自己到底绊在了哪里?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再看答案或者问老师。
2023-08-11 01:13:191

嘿、要一些八年级旳数学物理题、

http://www.edudown.net/Soft/sipin/bnj/是免费的!~~~
2023-08-11 01:13:404

你是怎么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的?

现在互联网是万能的,煮饺子时候,我都听从别人意见,水开了再下饺子,然后加两次水就熟了。网上看到,冷冻过的饺子直接与冷水一起下锅,水开了,饺子就熟了。真不错,省事,还省煤气。一周前,我煮饭时候,手腕被炒菜锅烫伤,当时家里也没有京万红软膏,干脆把猪油抹在烫伤地方,还真不错,直到结痂都没有疼。
2023-08-11 01:13:519

成语“釜底抽薪”中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沸腾的条件之一:②继续吸热 (①达到沸点)
2023-08-11 01:14:156

急需关于物理的小问题!!

建议你直接查《一万个为什么》
2023-08-11 01:14:353

解释炉火纯青的原理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 是反义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 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023-08-11 01:14:431

坐井观天、一孔之见、水涨船高着几个词语含有什么物理知识?

坐井观天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 一孔之见反映了“小孔成像” 水涨船高反映了“浮力” 因为船始终是漂浮,重力不变浮力不变,因此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变,所以水涨船升. 用“顺口溜”巧记物理知识 1 仪器读数 测量仪器要读数,最小刻度要记住;天平游码看左边,量筒水面看底部;压强计读高度差,密度表上标倍数; 电流电压先看档,电能表上有小数. 2 中学物理课本中涉及的物理学家例如:伏特、托里拆利、伽利略、安培、库仑、帕斯卡、阿基米德、奥斯特、欧姆、牛顿、法拉第、焦耳和瓦特等12位,他们分布于:意大利、法国、希腊、丹麦、德国、英国.可编顺口溜如下: 意有伏托又有伽,法有安库还有帕;希腊米德丹麦奥,德欧英牛第焦瓦.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虚像正,放大缩小要分清. 4 力的图示法若要表示力,办法很简单,选好比例尺,再画一段线.长短表大小,箭头表方向,注意箭尾巴,放在作用点. 5 电源、电压、电流电源像有电源力,推动电荷到正极,正负极间有电压,电路接通电荷移. 6 安培定则歌导线周围的磁感线,用安培定则来判断.判断直线用定则一,让右手直握直导线.电流的方向拇指指,四指便指磁感线.判断螺线用定则二,让右手紧握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四指指,N极在拇指所指端. 7 安装电灯要点火地并排走,地线进灯头,火线进开关,开关接灯头. 8 安全用电顺口溜电灯离地六尺高,固定安装最重要.广播碰到输电线,喇叭怪叫要冒烟. 如果有人触了电,首先要去断电源. 谜语1、你声小它装哑, 你高声它回答,专要俏学腔调, 找遍天涯不见它. (猜一物理学现象)回声 2、房间只有绿豆大,万千兄弟都住下,电子器件新一代,生来追求小型化.(猜一无线电元件) 集成电路  3、闪闪一银河, 风吹不起波 ,遇热河水涨,遇冷河水落.(猜一物理实验仪器)温度计 4、一个老汉,     肩上挑担,为人公正,偏心不平.  (猜一物理实验仪器)天平   5、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 ,(猜一物理现象) 电磁波   6、顺风耳,千里眼.两种绝技一身兼,交谈不愁隔天涯,有它宛如面对面.       (猜一物) 电视电话   7、通道还比头发细,保密性好容量巨,能打电话能发报,互不干扰极便利.      (猜一物)光导纤维通信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制电影和电视.军事医疗都运用.(猜一物)全息照相   9、嘉奖胜利(打一物理名词)  夸克   10、无词歌(打一物理名词) 光谱 线要是着了火,不能带电用水泼. 11、浪打浪(打一物理名词)  冲击波   12、一心只读圣贤书(打一物理名词)  光学   13、杯弓蛇影(打一物理名词)  视差   14、光阴似箭(打一物理名词)  时速   15、退居二线(打一物理名词)  位移   16、破涕为笑(打一物理名词)  变相   17、我自巍然不动(打一物理名词)  固体    62、一模一样(打一物理过程) 平面镜成像   63、馒头入屉(打一物理过程)  蒸发   64、小小铜帽头上戴,亮亮锌衣穿起来     顶天立地一根柱,呼电呼流它全才(打一物理器材) 干电池   65、安全线 保险丝   66、潜入敌人心脏工作(打一物理学家名) 伏特   67、卧倒射击(打一物理学家名) 伏打   68、异口同声(打一物理名词) 共鸣   69、面目全非(打一物理名词) 变形   70、越走越快(打一物理过程) 加速运动   71、两队拔河 实力相当(打一物理名词)  平衡   72、景德镇的作坊.(打一物理名词) 磁场   73、黑白倒置(打一物理器材) 底片   74、一变七,七合一, 一就是七,七就是一.(打一物理名词) 白光  18、外强中干(打一物理名词)  表面能   19、暑期攻读(打一物理名词) 热力学    20、淘汰赛(打一物理名词)  输出   21、火炬接力(打一物理名词)  热传递 22、两耳不闻窗外事(打一物理名词) 抗干扰 23、心切切盼儿归(打一物理名词)等离子 24、喜怒哀(打物理过程) 三态变化 25、疏通河道(打物理名词)整流 26、考工(打一物理名词) 核技术 27、攻书不畏难(打一物理名词) 应用技术28、谢绝送礼(打一物理名词) 反馈 29、心有灵犀一点通 (打一物理名词)互感30、一人唱万人合(打一物理名词) 共鸣 31、车如流水马如龙(打一物理名词) 行频 32、明察秋毫(打一物理现象) 毛细现象33、等量齐观(打一物理过程) 长度测量 34、取长补短(打一物理名词) 平均值35、半斤八两(打一物理过程) 质量单位换算 36、物换星移(打一物理名词)机械运动37、习与性成(打一物理名词) 惯性 38、势均力敌(打一物理名词) 二力平衡39、事半功倍(打一物理名词)效率  40、热火朝天(打一物理名词) 空气对流4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打一理名词) 扩散 42、一孔之见(打一物理现象) 小孔成像43、不分青红皂白(打一物理名词) 色盲 44、随声附和(打一物理现象) 回声45、回光反照(打一物理现象) 光的反  46、万变不离其宗(打一物理现象) 能的转化和守恒47、一手遮天(打一物理现象) 光沿直线传播48、以静制动(打一物理名词) 静摩擦 49、表里如一(打一物理名词)密度 50、闹矛盾(打一物理名词) 摩擦 51、屡教不改,本性难移(打一物理名词) 惯性52、给聋子带耳机(打一物理名词) 无用功53、咱们工人有力量(打一物理名词)  功54、千里相逢,一日一里(打一物理名词)  重量55、半斤八两玩压板(打一物理名词)  天平56、泵上去石,石浮水上(打二字表示一物器械)  水泵57、支起半吨(打一物理器材)  千斤顶 58、上下一体(打一物理单位)  卡 59、自相矛盾(打一物理名词) 开关 6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打两物理过程) 断路、通路 61、捷径(打一物理名词) 短路75、外面口字少一,里边口字多一,上面正差一笔,下面少欠一点.(打一物理名词)  同步76、说它是钟不是钟,不报时来不出声.表针表盘全齐全,电路测试它全能.(打一物理仪器)  万能表77、明察秋毫(打一物理仪器)  显微镜 78、一个小铜人,臂在肚子里, 电荷一下去,双手就举起.  验电器 79、对红(打一物理单位)  赫80、孔明的儿子拍照(打一光学名词)  小孔成像 81、心有余而力不足(打一光学名词)  光心 82、俺大人不在(打一电学名词)  电 83、抑制怒火(打一物理单位)  大气压84、只见熊走,不见足迹(物理名词一)  能85、敢怒不敢言(物理名词一)  空气86、闹矛盾(物理名词一) 摩擦 87、抵押品(物理名词一)物质 88、冲胶卷(物理名词一) 现象   89、咱们工人有力量(物理名词一) 功90、大脚走路,一分为二(物理名词一) 距离91、千里相逢,三星伴月(物理名词一) 重心92、歪脖子(物理名词一) 斜面   93、屡教不改(物理名词一) 惯性94、计时秒表(物理名词二) 能量,度   95、我的本领真高强,人人没我活不成,天天与你相接触,看不见来摸不着,     不得烧来不得吃,你猜我是啥名堂.(物理名词一) 大气压   96、最近照片(物理名词一)  现象97、弱者制强(物理名词一)  压强   98、木匠干活(物理名词一)  杠杆99、指头触电,手有感觉(物理名词一)  摩擦   100、不会走的“动物”(物理器材一) 砝码101、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又发旧时花.(物理名词一)自现象102、黑云压城城欲摧(物理名词一) 大气压  10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物理现象) 奔流到海不复回.势能转化为动能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枫桥夜泊》的艺术价值,在于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抒发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描绘了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残月西沉,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霜华满天,寒气逼人.“霜满天”造语奇崛,本来,秋霜落地,凛然生寒,这是自然现象;可是在心绪悲凉的诗人看来似乎繁霜满天,寒意逼人,颇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写秋霜弥漫,冷风凄凄,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 秋寒霜重,夜籁人静.那么“霜满天”这种现象合理吗?我们得从霜的成因分析: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所以从物理角度看是不合理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突出钟声清旷悠扬,惊心动魄的特点.本来,夜半钟声是向四面八方传播扩散的,可是在愁眠不展的诗人听来似乎格外响亮,格外刺耳,似乎是专冲着困顿潦倒的诗人而来的,故而有“到”客船而不到别处的感受.显然,钟声无形无情,如此却有情有势,负载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似乎充盈天地,溢满胸怀的全是羁旅离愁.寒山古刹的钟声就这样一声接一声回荡在枫桥的夜空,弥漫在文人的心头,它敲响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划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雾,它甚至穿越时空,飘飘荡荡,向现在也向未来诉说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人生故事. 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吗?是否是诗人的臆造呢?探究表明: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的疏密程度小,则声音传播的速度大;反之,气温低则空气的疏密程度大,声速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总爱拣温度低的路径,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温度低的区域.当某区域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声音便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拐向地面.这样便会形成奇特的声音跳跃现象.深夜,寺内气温较高而枫桥河畔的气温较低,寒山寺的钟声便可传到数里外的枫桥河畔就不足为怪 汉语成语与初中物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 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 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 ,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 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 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2.2 釜底抽薪《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 抱雪向火《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3.1 掩耳盗铃《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 夜深人静《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 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 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 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 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 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 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 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 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1.3 沉李浮瓜
2023-08-11 01:14:501

有没有跟物理有关的成语?

【海市蜃楼】【杯弓蛇影】【形影相吊】
2023-08-11 01:15:013

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成语

1.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2.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或成语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3.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4.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诗词谚语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答案:B F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或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请用成语或诗句来举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比如说物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3.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4.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5.有关物理知识有关的诗句,谚语,或成语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答案补充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023-08-11 01:15:101

物理变化例子用四字成语形容50个

1. 写物理变化的四词成语 写物理变化的四词成语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 *** 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 用什么四字成语可以形容物理 物极必反 wù jí bì fǎn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来表示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一必然趋势。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词】周而复始 【反义词】千篇一律 【例句】 (1)~;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 (2)汽球吹气鼓圆以后;再鼓气就会崩破;这就叫~。 3. 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 *** 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4. 请写出40个物理变化的例子和40个化学变化的 例子 急 40个物理变化: 1 铁水铸成铁锅 2NaOH的潮解 3酒精的挥发 4冰的融化 5 研碎胆矾 6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 7灯泡通电发光 8自行车爆胎 9冰棒融化 10湿衣服晾干 11汽车行驶 12音箱发声 13钢笔吸墨水 14石油的分馏 15水蒸气的液化 16汽油的挥发 17冰川融化 18电风扇的旋转 19音叉的振动 20水果去皮 21气球的升空 22卫星的发射 23地球的自转 24河水的流动 25气流的流动 26农夫挖地 27收割稻谷 28农夫播种 29大树倒下 30盐的潮解 31硝酸钾的结晶 32气温降低 33太阳升起来了 34夕阳夕下 35煤气泄漏 36用汽油洗衣服上的墨迹 37铁水的凝固 38烟雾散去 39彩虹的形成 40切割金属 40个化学变化: 1.火柴燃烧, 2.氢氧化钠变质,3.生物生长,4.植物光合作用,5.盐酸除锈, 6.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7.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8.食物发霉 ,9.久置的澄清石灰水便浑浊, 10.硫酸腐蚀铁块,1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条的燃烧,13.鞭炮爆炸 14.比赛时发令枪,15.葡萄酿成酒 ,16.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17.白磷自燃 18.白糖在油锅中高温后变为黑色,19.氢氧化铜高温分解,20.氢气燃烧 21生米煮成熟饭,22粮食酿酒,23蜡烛燃烧,24铁生锈,25铜生锈生成铜绿 26硫在空气中燃烧,2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28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9钢铁的冶炼,30水的电解,3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32煤炭的燃烧 33木材的燃烧,34碳酸氢钠的分解,3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6用氢氧化钠制肥皂 , 37湿法炼铜 , 38汽油的燃烧 39煤炭的脱硫 , 4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望采纳! 5. 物理变化的例子20个 1、水蒸发; 2、汽油挥发; 3、矿石粉碎; 4、研碎胆矾; 5、衣服晾干; 6、碗摔碎; 7、粉笔折断; 8、冰糖敲碎; 9、菠萝榨汁; 10、蔗糖溶解; 11、冰雪消融; 12、电灯发光; 13、石墨制铅笔芯; 14、铁水铸成锅; 15、蜡烛受热融化; 16、水制冰块; 17、切菜; 18、划破皮肤; 19、指甲断了; 20、山体滑坡。 物理变化(physical change)指的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多种纯物质混合成混合物,是物理变化;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纯物质,亦是物理变化。
2023-08-11 01:15:171

扬汤止沸是什么变化

扬汤止沸是物理变化。【成语】:扬汤止沸【拼音】:yáng tāng zhǐ fèi【解释】: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示例】:臣闻~,不如去薪;溃痈之痛,胜于养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近义词】:纵风止燎【反义词】:釜底抽薪【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廙因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就去投奔曹操,他的弟弟刘伟是行刺曹操的案犯魏讽的同党,按律刘廙也应处死,可曹操爱惜人才并没有杀他。刘廙给曹操写一封信,感谢曹操扬汤止沸救命之恩,让他枯木生花。
2023-08-11 01:15:371

一道物理题

1、蒸发吸热,水蒸发快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蒸发越快2、水沸腾后需要继续吸热3、热量可以用辐射的方式传递4、水的比热大
2023-08-11 01:15:488

“扬汤止沸”是指将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阻止锅中的水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

(1)“扬汤止沸”由于散热,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不沸腾,但继续加热温度还是能达到沸点的,所以还能沸腾,故“扬汤止沸”只能暂时使水停止沸腾.(2)“釜底抽薪”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能彻底地使水停止沸腾.故选C.
2023-08-11 01:16:051

各省每年物理八年级上中考题 急!!!

物态变换 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 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4. 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到凉快,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5. 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的水,正在沸腾 B.用纸盒装水并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察站的温度是-60℃ 6.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一定升高 D.有可能降低,也有可能不变 7. 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是凝化现象 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现象 D.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的细是升华现象 8. 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是固液共存 D.以上都有可能 9. 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 )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10. 把一只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不变 B.一直下降 C.一直升高 D.先下降后又升高 二、填空题: 1. 物体的 是用温度来表示的,可用 来测量。 零下35摄氏度还可以读作 ,可以写作 。 2. 摄氏温标是以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规定为0℃,在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规定为l00℃ 3. 我们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为 。 在沥青、石蜡、铜、玻璃中 是晶体. 4. 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 ;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冰棒,看见周围有“白气” ;铁水浇成铁杆 。 5. 汽化的方式有 和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 6. 炎热的夏天,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至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上酒精,这里用到的主要物理道理是:(1) (2) · 7. 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 来降低气温的,人们在盛暑天气大汗淋漓,是靠 ,保持体温不变的. 8. 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 温下,用 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 三、实验题: 1. 如右图:并填下表: 温度计名 称测 量 范 围最小分度值示 数 A B 2. 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 ,再认清它的 。实验中,纪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12345678910 温度/℃9294969798981019898……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水的温度将会 ;该实验的数据纪录中明显错误的是 min时刻。试分析引起这个明显误差的可能的原因: 。 在该实验中所使用的温度计无质量问题,而所测得的水的沸点却并没有达到100℃,请分析原因: 。 3. 如右图所示,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 ,过一段时间,容器B中的水温 (填“升高”、“降低”、“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 。 四、简答题: 1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句俗语? 答: 2晾衣服时,为什么要把衣服展开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 答: 3过年吃饺子是中国的习俗,煮饺子时,从水开饺子下锅到煮熟后捞出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并用物理知识解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现象塔,在这里,‘倒映的白塔"是 [ ] A.白塔的影子. B.白塔的实像. C.比白塔略大的虚像. D.与白塔等大的虚像.(厦门) 3.光线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线的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B.光线的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改变. C.当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当光线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成都) 4.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20°,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变为50°,则这过程中反射光线偏转角度为 [ ] A.20°. B.50°. C.30°. D.60°(南京) 5.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 [ ] A.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天津) 6.如图⑦入射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AON逐渐变小那么 [ ] A.∠BON逐渐变大. B.∠CON‘逐渐变小. C.∠BOC逐渐变小. D.∠BOC不变.(南宁)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A.看到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 B.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C.看到湖水的深度比实际的要浅. D.小孔成像.(北京) 8.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则 [ ] A.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四川) 9.当光线由水斜射入空气时,那么 [ ] A.折射角等于反射角. B.折射角小于反射角. C.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武汉) 10.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定.(河南) 11.图(8)所示是某同学画的潜望镜的示意图,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AB的像是 [ ] A.放大倒立的实像. B.缩小倒立的实像. C.等大正立的虚像. D.等大倒立的虚像.(北京)12.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年”是一种时间单位. B.光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 C.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一定要改变.(沈阳) 13.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的镜面上时 [ ] A.没有入射角和反射角. B.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0度. C.入射用和反射角都是90度. D.入射角是0度,反射角是90度.(廊坊) 1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图⑨中正确者为: [ ](河南)15.把一个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人以2米/秒的速度垂直于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 A.以4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以4米/秒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C.以2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以2米/秒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天津) 16.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像能用光屏收集到,虚像不能. 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实像则相反. C.实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而虚像都是放大的.(山西) 17.下面哪一个是实像 [ ] A.通过汽车上的观后镜看到的像. B.放映电影时银幕上的像. C.平静的水面所映出的明月的像. D.照镜子看到的像.(湖南) 18.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沿直线传播.(天津) 19.太阳、月亮、烛焰,其中是光源的 [ ] A.只有太阳、烛焰. B.只有太阳. C.只有太阳、月亮. D.三个都是. (西安) 20.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我们能够从四面八方看到它,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入射光线产生 [ ] A.逐渐变大. B.漫反射. C.折射 D.吸收.21.下述哪种情况下成的是虚像? [ ] A.照相机中底片上形成的画面. B.放幻灯时,屏幕上出现的画面. C.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塑料布屏上形成的画像. D.从池塘中看到的游鱼.(北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现象 一、选择题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2.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碟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 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 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 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4.将鼓轻敲一下,然后重敲一下,两次敲出的声音相比是[ ] A.音调改变 B.音色改变 C.响度改变 D.三项均改变 5.为了保护听力,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控制噪声不超过 [ ] A.30分贝 B.50分贝 C.90分贝 D.110分贝 6.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双耳效应 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D.电光的速度比雷声传播速度大 7.有经验的铁路工作人员,在检查火车的车轮和支承弹簧是否正常时,常用锤子敲敲就会找出故障,这主要是根据[ ] A.声音的响度来判断 B.声音的音色来判断 C.声音的音调来判断 D.声音是否悦耳来判断 8.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 ] 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 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 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9.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或体息,为了减少干扰,下列措施中的无效的是:[ ] A.将门窗打开让空气流通 B.用棉花塞住自己的双耳 C.用棉毯挂在分隔的墙壁上 D.请邻居歌唱时放低音量 10.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1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二、填空题 1.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位女高音,则________的音调高,________的响度大。 2.把一个闹钟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密闭的玻璃柜中,能看见闹钟的振锤在打铃,但却听不到铃声。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 3.要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_______米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4.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以声音的特点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5.北京天坛里能够产生奇妙的声学现象的建筑物有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___原理造成的音响效果。 6.一个物体每秒钟振动10次,人们并没有听到声音,主要是因为_________。三、分析与计算题 1.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低音传播速度比高音慢,你能用事实反驳他的错误吗? 2. 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米/秒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答案:一、选择题 提示: 1.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音色好时,碗的质量也好。故选C。 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赫兹~20000赫兹。蝴蝶翅膀振动频率不在这个范围,因而听不到蝴蝶振翅声,只能听到蜜蜂发出的声音。故凭听觉能感到蜜蜂从身后飞过,故选B。 3.往保温瓶中灌水时,水位逐渐升高,水面上方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加快,频率变大音调升高。故选A。 4.重敲一下后,鼓面振动振幅变大,响度增加。故选C。 7.车轮和支承弹簧不正常时,声音的音调会有所变化。故选C。 8.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散失。故响度逐渐变小。音色和频率由发声体决定,波速不变。故选C。二、填空题 1.女高音歌手;男高音歌手 2.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17 4.音色 5.反射 6.它振动得太慢了 提示: 3.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在0.1秒内,声音遇到障碍物再反射回来,即2s=vt, =17米 故填17米。三、分析与计算 1.如果低音传播的速度比高音慢,我们在听男女齐唱时,男声传到耳鼓的时间就要比女声迟,而且离演唱者越远,听到的男声比女声滞后的时间就越长。事实并不是这样,男女生是同时传到耳中的。这说明声速与声音的频率无关。 2.设汽车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为s,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2 2秒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2米/秒×2秒=24米 声音传播的距离 s+s2=v2t=340/秒×2秒=680米 又s+s2=2s2+s1=680米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高山328米。——————————————————————————————————— 透镜及其应用一.基础训练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这里要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的目的是 .测得凸透镜到 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的顺序是 、 、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上. (3)将蜡烛放在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应当是 、 的 像. (4)将蜡烛移到2倍焦距处,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得在屏上成一个等大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 (5)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适当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时光屏上得到一个 、 的 像. (6)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的实像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它是 立的,而得到虚像时,蜡烛与像是在同一侧,这个像是 立的. 2.完成下表(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移动) 物距u 像的性质 物距变化情况 像和像距变化情况 实际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像距v 像距 像 U>2f f<u<2f u<f3.通过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焦点是成 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 像的分界点.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胶片相当于 .拍摄远景时,镜头 ,离胶片 些;拍摄近景时,镜头 ,离胶片 些; 5.放大镜是利用 成放大的 像的现象制成的,使用时应该把物体放在 的位置上 6.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只能在( ) A.小于1倍焦距的位置 B.大于1倍焦距的位置 C.大于2倍焦距的位置 D.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7.用一个焦距是10㎝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应该放在距离凸透镜多远的地方( ) A.20㎝ B.15㎝ C.23 ㎝ D.10㎝ 8.一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当物体离凸透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离凸透镜的距可能是( ) A.5㎝ B.10 ㎝ C.15㎝ D.20㎝ 二.能力训练 9.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下端呈现时,为了使这个像移到光屏的中心,则应该使凸透镜( );若移动是蜡烛,则应该( ) A.向上移动 B.向下移动 C.向前移动 D.向后移动 10.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清晰的像,现在将凸透镜向光屏移近10㎝,并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则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 A.倒立的、缩小的是实像 B.倒立的、放大的是实像 C.正立的、缩小的是虚像 D.正立的、放大的是虚像 11.有一物体,从距离凸透镜4倍焦距的地方向2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则( ) A.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小变大 B.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大变小 C.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大变小 D.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小变大 12. 某校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法制教育时放映幻灯片,发现屏幕上的像小了点,应该怎样调节( ) A.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C.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13.如图3-3-3,发光点A通过凸透镜成的像Aˊ,其中OOˊ是主光轴,则( ) A.物距大于2倍焦距 B.物距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C.物距小于焦距 D.物距等于焦距 14.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距小于焦距 B.物距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C.像距大于2倍焦距 D.像距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1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物距是5㎝时,成正立的像,物距是8㎝时,成倒立的像,下列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 A.物距是4㎝时,成放大的实像 B.物距是9㎝时,成放大的虚像 C.物距是10㎝时,成缩小的实像 D.物距是17㎝时,成缩小的实像 16.小军观察到他家的防盗门上有一个“猫眼”,当他在家里通过“猫眼”朝外望时,看到屋外的客人的正立缩小的像,而他到室外通过“猫眼”朝内看却看不清屋内的人.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猫眼”实质上相当于一个 . 17.小华参观展览会,在一个小展室里看见一个女导游在介绍商品,如图3-3-4.试着与她握手,却发现是一个虚拟导游,可望而不可及.后来发现这个女导游只是在一个玻璃屏风后倒立的电视屏幕上经过处理的一个形象而已.则这个玻璃屏风的作用相当于 ,这个虚拟导游是 .电视屏幕与玻璃屏风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 三.应用创新 18.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2㎝ B. 2㎝<f<4㎝ C. 4㎝<f<5㎝ D. 5㎝<f<8㎝ 19.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保持u>2f的前提下,物距变化时成像的规律可以总结如下: (1)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3)像距f<v<2f. (4)当物体向右移时,像也向右移,即物和像同向移动. (5)当物体从远处靠近2倍焦距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变大,物体远离2倍焦距时,所成的像变小. (6)在物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像大像距就大,像小像距就小. 请你参照上面的总结方法,写出f<u<2f和u<f的两种情况下,物距变化时成像的规律. 20.小强利用家里的放大镜(焦距已知)、蜡烛、火柴、光屏(白纸板),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还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 ; (2)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况时,应测量 ;在记录中除测量数据外,还应记录 . (3)小强看到装满清水的透明玻璃酒杯很像一个凸透镜,就想探究它是否具有凸透镜的性质,请你帮他想出一个验证方法. 参考答案 1.略 2.(1)得到平行光 焦点 (2)蜡烛、凸透镜、光屏 同一高度 (3)倒立 缩小 实 (4)2倍焦距 (5)倒立 放大 实(6)倒 正 3.虚像与实像 放大像与缩小像 4.凸透镜 光屏 后缩 近 前伸 远 5.凸透镜 虚 小于焦距 6.B 7.C 8.C 9.A、B 10.B 11.D 12.B 13.B 14.B 15.D 16.凹透镜 17.凸透镜 实像 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 18.C 19.略 20.(1)刻度尺;(2)物距和像距 像的性质 (3)方法一:将一个物体放到酒杯的后面的不同位置,透过酒杯,能否看到正立、放大的像(或倒立、缩小的像),若能看到,说明它具有凸透镜的性质.方法二:让太阳光从侧面射向酒杯,如果能看到它会聚太阳光,说明它具有凸透镜的性质. 我可是物理尖子生哦!!!
2023-08-11 01:16:131

孩子七岁了,早晨发烧至29.2,怎样物理疗法?

酒精擦浴,热毛巾敷头部,搽胸部,腋窝,大腿内侧。饮水。测量体温,休息。
2023-08-11 01:16:373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你一定听说过,下面有关这两个成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能永久止沸吗?思考了一下,回答是能。如果是中学生就不要采纳这个答案。从物理的角度来讲是能永久止沸的。如果有一个物体装满水,有一个热源给它加热,如果扬汤止沸不能永久止沸的话那得出结论就是这个物体里面有水必然会沸腾。但事实不是这样,举例:地球被太阳加热了四十多亿年然而地球上的水并没有沸腾。为什么,因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吸热,一是散热。地球虽然收到太阳的加热,但地球不断的散热,所以地球不会沸腾。而扬汤止沸在物理上就是散热。所以扬汤止沸能永久止沸。还例如汽车,如果扬汤止沸永久止不住沸,那汽车根本就动不了,发动机早就报废了。
2023-08-11 01:16:452

成语“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你一定听说过,下面有关这两个成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大神们帮帮忙

扬汤止沸能永久止沸吗?思考了一下,回答是能。如果是中学生就不要采纳这个答案。从物理的角度来讲是能永久止沸的。如果有一个物体装满水,有一个热源给它加热,如果扬汤止沸不能永久止沸的话那得出结论就是这个物体里面有水必然会沸腾。但事实不是这样,举例:地球被太阳加热了四十多亿年然而地球上的水并没有沸腾。为什么,因为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吸热,一是散热。地球虽然收到太阳的加热,但地球不断的散热,所以地球不会沸腾。而扬汤止沸在物理上就是散热。所以扬汤止沸能永久止沸。还例如汽车,如果扬汤止沸永久止不住沸,那汽车根本就动不了,发动机早就报废了。
2023-08-11 01:17:311

扬汤止沸的原理

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023-08-11 01:18:008

扬扬止沸用什么原理避免安全事故 这个词出自这个典故

1、增大散热表面积。 2、成语“扬汤止沸”利用增大散热表面积的原理来避免安全事故,改词的意思是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 3、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2023-08-11 01:19:321

扬扬止沸用什么原理避免安全事故这个词出自这个典故

1、增大散热表面积。2、成语“扬汤止沸”利用增大散热表面积的原理来避免安全事故,改词的意思是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3、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_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2023-08-11 01:19:401

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避免安全事故 成语扬汤止沸介绍

1、成语“扬汤止沸”用增大散热表面积原理避免安全事故。 2、扬汤止沸本意是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用来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典故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2023-08-11 01:19:481

扬汤止沸的原理

水被舀起时温度降低倒下去时与空气接触流速较大,温度也会降低
2023-08-11 01:19:585

“扬汤止沸”和“抽薪止沸”为什么可以“止沸”啊

第一个是物理原理第二个是化学原理初三刚学的,查查书就知道了。
2023-08-11 01:21:164

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的说法,请结合热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其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 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
2023-08-11 01:21:301

扬汤止沸是什么原理避免安全事故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扬汤止沸,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g tāng zhǐ fèi,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自《上书谏吴王》,《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1、对社会上的精神垃圾,我们不能用扬汤止沸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体追索欠债,德隆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扩展资料成语典故刘廙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的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他便投奔曹操,在曹操部下当一名秘书之类的官员。刘廙有才,干事勤勉,受到曹操及其长子曹丕的器重。当时,有个名叫魏讽的人,反对曹操,进行袭击,被人告发后,曹操就把魏讽处死了。而刘廙的胞弟刘伟,是魏讽阴谋袭击曹操事件的同党,因此也被曹操诛杀。按照当时法律,刘廙因弟弟牵连,也当获罪,并应全家抄斩。可是曹操爱惜人才,同时也了解刘廙的为人和他弟弟刘伟根本不同,据审查得知,当时刘廙还曾劝说刘伟别跟魏讽往来。所以曹操下令,特别宽恕刘廙,不予判罪。刘廙很感激曹操,他为此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的罪,例应灭绝祖宗和家族,幸而蒙您‘扬汤止沸"救了我和全家人的命,这样的大恩, 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的,今后我只有拼死为您效劳才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汤止沸
2023-08-11 01:21:381

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应该从根本出发,不能只解决表面。那样只是缓解。问题还是存在的,更本没有解决。出自春秋时代文子的《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2023-08-11 01:21:546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意思是:水开了,用水瓢扬一下热水,可以暂时止住开水,但是马上还会再开,然而把锅底下的火熄灭,就会永远止住水开。“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出自:《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原文:“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2023-08-11 01:22:4211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果实成熟后落地不是很实在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吗,呵呵
2023-08-11 01:23:567

关于物理变化的成语和诗句

1.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2.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或成语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3.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4.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诗词谚语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答案:B F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或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请用成语或诗句来举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比如说物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3.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4.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5.有关物理知识有关的诗句,谚语,或成语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答案补充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023-08-11 01:24:121

关于物理变化的诗句成语

1.关于物理的诗句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2.物理变化的诗句 1、物理变化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真金不怕火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化学变化的诗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够用了吧 3.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有哪些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4.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诗词谚语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答案:B F
2023-08-11 01:24:301

知否里总是说,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扬汤止沸:把烧开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汤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汤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釜底抽薪: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023-08-11 01:24:4110

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应该从根本出发,不能只解决表面。那样只是缓解。问题还是存在的,更本没有解决。出自春秋时代文子的《文子》(又名,《通玄真经》):“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2023-08-11 01:25:246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这句话本意是说,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汉朝希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原因在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没有在观念上、制度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于是他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训,来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典故,也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例如,我们的目的是打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这里,“退”字很重要,“退”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必要把目的暂时搁置起来,先去努力解决手段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要过河,得首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样。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了,会有羡慕之心,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光羡慕是不行的,应该去努力掌握致富的本领,探寻致富的途径,这才是最根本和可行的,这就是“退而结网”。 ============================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 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 语见《三国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廙传》:“臣罪应顷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南阳人刘廙投靠曹操,为文职官,深获器重。后其弟刘伟为人所引,同谋反操,事发后问斩。按律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然操深爱其才,亦明其为人,遂颁下特赦令,免廙之罪。廙不胜感激,上书于操。书曰:“臣罪当灭族,仰君‘扬汤止沸",得免於死,如死灰复燃,枯木逢春。此大恩大德,无异天地造万物,父母生子女,仅能以死图报,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语。
2023-08-11 01:26:111

求2010年第一学期宝山区初二物理期末考试卷

新课程标准初二物理第八单元测试卷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_卷(一)双基知识题部分(满分54分)一、填空题(本题满分25分,共有10小题,每空1分)1、 吸引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___________的物体,称为磁体。2、 把某条形磁铁吊起来,使它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静止时它的两端总是指向南北方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物理学上,我们把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___________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磁场的方向。4、 历史上最早研究地磁偏角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最早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最早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5、 实验表明:电流具有磁效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___________有关。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的磁场性质与___________相似。6、 电磁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优点在于:可用___________来控制磁性的有无;用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控制磁性的强弱;用___________控制磁极的极性。7、 扬声器是把___________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___________和锥形纸盆构成。8、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的受力方向与___________方向以及___________方向有关。9、 电动机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是把____能转化为____能的机器。发电机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是把____能转化为____能的机器。10、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为50赫兹,电流方向每秒改变__________次。二、单项选择题(本题满分12分,共有6小题,每小题2分)11、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不正确说法是: ( ) A、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B、所有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C、磁感线上某一点方向,即该点磁场方向 D、磁感线在某些磁体的周围客观存在着12、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条形磁铁按图1-2-2所示一个挨一个连接起来,最后出现的磁极个数为: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13、如图1-2-3所示的四副图中,能正确地表示出通电螺线管极性和电流方向关系的是: ( )14、如图1-2-4所示,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 ( ) A、悬挂磁铁的弹簧伸长 B、悬挂磁铁的弹簧缩短 C、悬挂磁铁的弹簧的长度不变 D、悬挂磁铁的弹簧可能伸长,可能缩短15、关于电磁继电器的衔铁的选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应选用软铁材料 B、应选用钢棒 C、以上两种材料都可以使用 D、以上两种材料都不行16、关于发电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发电机工作时,转子一定要其它物体来带动 B、发电机可以提供电路两端的电压 C、发电机工作时,总是不间断地产生感应电流 D、发电机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电源三、作图题(本题满分8分,共有3小题,第16小题4分,第17、18小题各2分)17、请你在下图根据磁感线标出磁极极性,并画出小磁针在A点静止时的状态。18、请根据右图磁感线,确定磁极A的极性,并判断电源正负极。19、见右图,若闭合开关S后,弹簧变长,请标出条形磁铁B的S、N极。四、计算题(本题满分9分)20、某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是220V,正常工作电流是25A,内部线圈电阻是0.4Ω。(1)请简单说明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4")(2)求:该电动机的额定功率。(2")(3)求:该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线圈的发热功率。(3")卷(二)探究性学习题部分(满分46分)一、生活探究题(本题满分16分,共有8小题,第3小题1分,第7小题3分,其他小题各2分)1、 2003年第一天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首次向上海市民开放。列车运行时在车厢和铁轨上分别安放磁体,利用__________________原理,使列车稍离开地面,目的是_______(“增大”或“减小”)阻力。2、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水雷,它是由一个可以绕轴转动的小磁针来控制起爆电路的,军舰被地磁场磁化后就变成一个浮动的磁体,当军舰接近磁性水雷时,就会引起水雷的爆炸,其依据是: ( )A、磁体的吸铁性 B、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3、 工厂里,很多精密的机械仪表通常存放在密封的钢盒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外界磁场对其产生影响。这说明铁磁性物质具有_____________的作用。4、 在航模大赛上,小松制作的小船能朝某一固定方向行驶。小明想知道里面到底是用什么控制小船。于是他让小松拆开小船,发现里面结构如图所示。该船应该朝______(填方向)行驶,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小明给自己的航模新配了一只小电动机,结果发现电源接通后,电动机不转。他检查了一下导线,没发现问题。请你帮他找出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A、线圈被卡住了 B、电源正负极不小心接反了C、线圈平面恰好在平衡位置 D、电池没电了6、 由于工作需要,要使电磁起重机中的电磁铁磁性增加,可以采用的改装方法或措施是: ( )A、将两只绕线不同的电磁铁串联接入电路B、利用变阻器使通过螺线管的电流变大C、减少螺线管的匝数D、改变电流的方向 7、 大型发电机发的电,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采取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所以大型发电机的转子是____________。实际的发电机靠内燃机、水轮机、汽轮机等机械的带动,把燃料中的___________能或者是水库中水流的_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8、 生活中电梯一旦超载,它会自动报警。现将原理图借你观察。请你简单地解释它报警的原理。二、 实验探究题(本题满分14分,共有7小题,每小题2分)9、 为了确定电源的正负极,小明用了如右图的方法,则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若d端为南极,则电源a端为正极B、若c端为南极,则电源a端为正极C、若c端为南极,则电源b端为正极D、若d端为北极,则电源b端为正极10、小明做了一个这样的电磁铁,如图所示:电磁铁上线圈的中间接点与电源正极相连。当开关S与A闭合时,电磁铁右端的磁极是______极;当开关S与B闭合时,电磁铁右端的磁极是______极。11、如图2-2-2,是“研究电磁铁”实验的示意图,图中I1 = I2 > I3⑴、 比较图甲、图乙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比较图乙、图丙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老师在研究磁化时做了一个实验:用条形磁体吸住两根大头针的一端,发现情况如右图所示,请你用学过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某同学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如图。ab是一根直铜丝,通过导线接在量程为3A电流表的两接线柱上,电流表指针指零。当把ab迅速向右运动时,并未发现电流表指针明显偏转。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感应电流太小,无法使指针明显偏转B、铜丝太细,换用铜棒便能使指针明显偏转C、应把ab改为向左运动D、应把ab改为上下运动14、“磁生电”实验中,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方向如下图所示,则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 <提示:v所指方向为导体运动方向>15、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看到了两个模型,如图所示:甲图为___________机的模型,乙图为__________机的模型。.三、 创造能力题(本题满分16分,共有5小题,第20小题4分,其他小题各3分)16、把图2-3-1中的两个线圈串联起来,使接通电源后,两个线圈互相吸引。17、要求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2-3-2所示,请你设计左端螺线管的合理绕线。18、小明在操场上捡到一根钢条,他想知道这根钢条是否有磁性?请你帮他设计2套不同的判断方法。19、请你设计出用导线把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池组串联起来的电路图。并结合该图说明:如何实现电动机转动速度的加快?20、如左图所示,连接电路。要求:开关S断开时,电铃不响,电灯亮;开关S闭合时,电铃响,电灯不亮
2023-08-11 01:26:274

一般煮的水温要控制在100摄氏度,加热时间最好( )之内

1.C液体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2.C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即此后试管水不能再吸收热量,而沸腾除了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的3.C这个应该很好理解的要彻底制止沸腾,就要停止供热
2023-08-11 01:27:061

扬汤止沸什么意思?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 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语见《三国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廙传》:“臣罪应顷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南阳人刘廙投靠曹操,为文职官,深获器重。后其弟刘伟为人所引,同谋反操,事发后问斩。按律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然操深爱其才,亦明其为人,遂颁下特赦令,免廙之罪。廙不胜感激,上书于操。书曰:“臣罪当灭族,仰君‘扬汤止沸",得免於死,如死灰复燃,枯木逢春。此大恩大德,无异天地造万物,父母生子女,仅能以死图报,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语。
2023-08-11 01:27:141

扬汤止沸文言文

1. 【扬汤止沸,】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语见《三国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廙传》:“臣罪应顷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南阳人刘廙投靠曹操,为文职官,深获器重.后其弟刘伟为人所引,同谋反操,事发后问斩.按律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然操深爱其才,亦明其为人,遂颁下特赦令,免廙之罪.廙不胜感激,上书于操.书曰:“臣罪当灭族,仰君‘扬汤止沸",得免於死,如死灰复燃,枯木逢春.此大恩大德,无异天地造万物,父母生子女,仅能以死图报,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语.。 2. 临渊羡鱼,( );扬汤止沸,( ).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夫群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汉.诸葛亮《诸葛武侯集.诫子篇书》 【意谓】有才德的人,在实践方面,注重宁静安定,以完善自己的修养;注重俭朴,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静,才能使自己有开阔的眼界。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句话本意是说,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见于《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汉朝希望国家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原因在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就是没有在观念上、制度上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于是他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训,来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2023-08-11 01:27:211

有没有跟物理有关的成语?

1.绳锯木断 (摩擦力) 2.水滴石穿 (摩擦力) 3.杯弓蛇影 (光的折射) 4.烟消云散 (扩散现象) 5.余音绕梁 (回声) 6.镜花水月 (光的反射) 7.海市蜃楼 (光的折射) 8.五彩缤纷 (色散) 9.扬汤止沸(沸腾条件) 10.釜底抽薪 (沸腾条件) 11.蒸蒸日上 (蒸发) 12.震耳欲聋(声音的产生) 13.惊天动地(声音的产生 ) 14.振聋发聩(声音的产生) 15.此起彼伏 (波动) 16.白驹过隙 (速度) 17.风驰电掣 (速度) 18.热气腾腾 (热学) 19.以卵击石 (力的相互作用) 20.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刻度尺) 21 四两压千斤 ( 杠杆的原理 ) 22 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原理 ) 23 热胀冷缩 (热学 ) 24 井底之蛙 (光的直线传播 ) 25 凿壁偷光 ( 光的直线传播 ) 26 入木三分 ( 分子动理论 ) 27 刻舟求剑 (运动和静止 ) 28 怒发冲冠 ( 力的合成 ) 29 掩耳盗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30 水涨船高 ( 浮力 ) 31 如坐针毡 ( 压强 ) 32 百步穿杨 ( 能量的转换 ) 33 镜花水月 ( 光的折射 ) 34 立竿见影 ( 光的直线传播 ) 35 钻木取火 ( 功能改变 ) 36 点石成金 ( 人工核反应 ) 37 曲高和寡 ( 音调高 ) 38 弦外之音 ( 回声 )
2023-08-11 01:27:421

成语或俗语中包含的物理哲理有什么?至少15条!

一、声学方面 1、 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 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 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 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 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 制止液体的沸腾。 3、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 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 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 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 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 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 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 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 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 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 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 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023-08-11 01:27:522

初二物理上学期物态变化的测试题

例1:图4-1是一个金属圆盘挖成的环,斜线表示被挖空的部分。当温度升高时,这个挖空的孔的面积将怎样变化? 思路分析 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认为:热膨胀是向各个方向的,向外胀时,也向里胀,结果会使圆环孔的面积变小.这种分析看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想当然. 正确的分析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圆环挖空部分没被挖去,就是一个完整的圆盘.以圆心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可以画一系列同心圆.当温度升高时,这些同心圆的半径都将变大,而圆环的内圆就是这一系列同心圆中的一个,因此当温度升高时,这个孔的面积也将变大.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当温度升高时,挖空的孔的面积将变大. 例2:利用寒暑表(室温计)、体温计和实验温度计进行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三种温度计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和测温目的,有不同的量程和构造.在使用时应该特别给予注意,绝对不能用体温计和室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因为体温计的最大测温值为42℃,(三种温度计的量程和构造不相同)室温计一般最大量程为50℃左右.由于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和医用体温计构造不同,因此使用实验温度计读数时,不能使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这是使用温度计的测量方法)注意不要使玻璃泡贴靠在容器的壁和底上.因为容器壁、底与液体的温度往往有差异.温度计有比较厚的壁,使得刻度线不能紧靠液体柱,这给准确读值带来困难,因此一定要使温度计与视线垂直,才能准确地读出温度值. 例3: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人,问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40℃ B.都是40℃ C.都是39℃ D. 39℃,40℃ 思路分析 体温计在使用前应先用力向下甩几下,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这是因为体温计测量了人的体温后,水银膨胀通过缩口上升到玻璃管中,当拿离人体读数,水银变冷收缩,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柱就不能自动地退回到玻璃泡中.若不甩直接使用,当被测体温高于原来的体温时,水银能继续上升,指示出新的示数,而当被测体温低于原来的体温时,水银柱不能下降,也就不能指示新示数,故仍指示原来的示数.(这是使用体温计的特殊方法) 答:D 例4:一根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4℃,在沸水中显示的温度为96℃,把它插在温水中所显示的温度是20℃,那么温水的实际温度是( ) A.26℃ B.24℃; C. 10℃ D.17.4℃ 思路分析 按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沸水的温度为100℃,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上4~96间有96-4等份,每一等份的实际温度值为,当它的示数为20℃时,实际上有(20-4)=16等份,故实际温度为.(实际温度和温度计上的示数是不相同的) 答:D 例5:比较开水和刚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开水的热多 B.冰棍的热少 C.冰棍温度低 D.开水热,冰棍冷(区别热度和温度) 思路分析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用物理术语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应该说:“开水比冰棍温度高”.日常用语中总说“热多”,但“热多”并非物理学词汇;通常用温度的“高”或“低”来表示物体的冷热,而不用“热的多少”.物体的冷热是人的一种感觉,所以用测量仪器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即物体的温度. 答:C 例6:关于摄氏温度的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温度一定是O℃ B.开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C.把冰块投入100℃的开水中,水的温度一定是0℃ D.物体温度升高1℃时也可以说物体温度升高了1K 思路分析 摄氏温度是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把O℃到100℃分成100等分,规定为温度变化的标准(1℃).在国际单位制中把宇宙间绝对温度—273.15℃规定为OK,而温度变化1℃与温度变化1K是相等的(这种温度标准又称为热力学温标).(注意温度和温度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答:D 点评:A中应该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中应该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开水的温度”;C中,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时的温度才是0℃,而把冰投入开水中,此时水的温度不好确定.这是因为冰和水体积不能确定. 例7: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首先了解温度计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思路分析 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要了解它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图4-2是液态温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测量前要了解温度计!) 答: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 例8: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要求中正确的是( ) A.先把温度计中的液体甩入液泡内 B.把温度计放在盛有被测液体的容器中,如图4-3 C.读数时应将温度计取出 D.记录结果要注明单位 思路分析 正确使用温度计应该做到:“放对”——使温度计液泡与液体良好接触,“看对”——视线跟温度计内液面相平,“读对”——注意单位,“记对”——记录结果有数值和单位. (这四点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答:D 点评:A除体温计外其他液体温度计不需要在测量前将液体甩入液泡内;B温度计液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底部;C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体温计跟一般液体温度计的结构不同,使用前必须将液体甩入液泡内并且在读数时可以将它取出.(温度计、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不同) 例9:将一烧红的钢块扔到水里后钢块将_______热(填“吸收”或“放出”);水的温度将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思路分析 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由于钢块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所以钢块放出热;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情况下,放出热的物体温度会降低,吸收热的物体温度会升高. 答:放出;升高 (这是一般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之一) 例10:图4-4中温度计表示的温度是______℃,读作_____或_______. 思路分析 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图中液柱在“0”刻度以下说明被测物体的温度低于0℃.(从零刻度和分值找到相应的示数) 答:—4;零下4℃;负4℃. 例1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在读数时_______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填“能”或“不能”) 思路分析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当温度计内液体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不同时它们之间会有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会不断变化,此时读取数据就不准确;当温度计内液体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时,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此时读取的数据是准确的.在环境温度与被测物体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如果在读数时把温度计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这样读出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这是温度计不能取出的原因) 答:不能 例12:在图4-5中,是某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 ) A.这种物质是萘 B.这种物质可能是水 C.这种物质可能是玻璃 D.这种物质可能是钢 思路分析 从图象特征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0℃,它可能是水. 图中AB段表示冰吸热后由—15℃上升到0℃;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在这时冰继续吸热,但其温度保持不变;CD段是水吸热升温的过程. 从图象中还能确定冰的熔化时间为8min. (通过图像可以研究物质的种类及吸热、放热过程) 答:B 例13:如图4-6所示,容器A中装有水,在水中放入另一个小铁桶B,B中也装水,给容器A加热并使A中的水沸腾.继续加热,B中的水是否也可以沸腾?为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当A中水的温度上升时,由于高于B容器中水的温度,B中的水从A中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A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lOO℃,B中水的温度也可以达到100℃.但是,由于A、B之间没有温度差,B中的水不能再从A中的水吸热了(这是B容器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液体沸腾不仅仅要求温度达到沸点,还要求继续供热,由于B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能沸腾. 例14:图4-7是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其中_______是物质的熔化图象;_______是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会用图象分析物态变化过程) 思路分析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变化. (注意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答:甲、丁;丁、乙(“熔点”和“凝固点”指的是温度值!) 点评: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温度;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例15:我国北方地区最低温度能够达到-50℃以下,在这些地区_____用水银做测温物质的温度计测量气温. 思路分析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温的,但如果环境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放出热变为固态后便不能测量温度了;查教材P69表可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是-39℃. 答:不能 例16:把盛有冰和水混合物的盆拿到20℃的房间里,在冰熔化过程中(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C.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思路分析 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答:D 例17:酒精的沸点是78.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测量沸水的温度时_______使用酒精温度计. 思路分析 (利用液体的沸点,可以制成不同用途的温度计)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测量了各种已知液体的沸点并列成表格供研究时使用.查教材第77页表可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在78.5℃时如果继续吸热会沸腾而产生大量酒精蒸气,所以着重标出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答:不能 例18:电冰箱、电冰柜是怎样致冷的? 思路分析与答 (注意液化和汽化在此应用的条件) 电冰箱是利用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冰室的壁上)迅速汽化成气态,此时它要从周围的环境或物体中吸收热量,使得冰室内外附近形成低温区域;气态制冷剂在压缩机内加压后被液化,再供制冷使用.致冷剂在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通过箱体后面的散热器向箱外散发.因此,有冰箱工作的房间里,室温要高一些. 如果在屋里打开电冰箱的门,并不能达到使室温下降的目的. 房间里用的空调器与电冰箱的原理相同,只是空调器的散热片在窗口外面.制冷时它放出的热量全部释放给了外界. 例19:打开电冰箱常常会看到有“白气”从电冰箱里“流”出来,这是为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当打开电冰箱时,电冰箱里的低温冷空气便“流”出箱体.而在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下降使一些水蒸气液化成为小水珠飘浮在冷空气中,形成了“白气”.因此,这“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更不是从冰箱里“流”出的. (“白气”形成的原因是由箱外水蒸气液化造成的) 例20:夏天吹电风扇时人感到凉爽,这是由于( )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高 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 C.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温度下降 D.风把人体的温度吹到了空气中 思路分析 (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 吹电风扇可以加快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汗液的蒸发使人体的表面温度下降,使人感到凉爽.吹电风扇不会降低室内的温度,吹过来的风的温度也不会比室温低.热可以传递,物体吸热或放热可以使自身温度发生变化,但温度不能传递. 答:C(这个知识很重要) 例21:用水壶烧水时,壶嘴附近会出现上升的“白气”,这些“白气”是______形成的;当“白气”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见了,这是由于________. 思路分析 烧水时,水吸热不断有水蒸气从壶嘴喷出,由于水蒸气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水蒸气在空气中放出热而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看到的“白气”就是大量小水滴.由于小水滴很小,因此在上升过程中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白气”又不见了.(注意两种物态变化同时发生) 答:水蒸气液化;小水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例22:利用酒精和水沸点的不同,为什么可以提高酒精的纯度? 思路分析与答 在相同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因此,给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加热并使温度保持在酒精沸点使酒精沸腾,酒精沸腾时剧烈地汽化,产生大量的酒精蒸气,把酒精蒸气收集起来冷却为液体后,可以得到较高纯度的酒精.同时水虽然没有沸腾,但由于酒精蒸发时会有一部分水蒸气混杂在酒精蒸气中,所以说只能提高酒精的纯度.(这是利用两种液体的不同沸点提纯某一种液体的方法) 例23:用久了的电灯泡中的钨丝变细和灯泡壁上变黑的原因是( ) A.钨丝熔化了 B.钨丝蒸发了 C.钨丝液化了 D.钨丝升华和凝华了 思路分析 电灯泡是靠高温发光的,灯泡工作时钨丝的温度很高,但不可能熔化;蒸发只是对液体而言的,只有液体才会发生蒸发现象;液化是对气体而言的,而钨丝是固体,它先升华然后又凝华。 答:D (在这一现象中发生两种物态变化) 例24:在冰箱冷冻室内的四壁上有时会有很多霜,这些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与答 冷冻室内四壁温度很低,在打开门取、放物品时,外界有一部分空气进入室内,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室壁时快速放热而凝华成霜.水蒸气在变成霜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液态,而是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 (注意这些水蒸气不是由冰箱产生的) 例25: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C.冰棍冒“白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的水蒸气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思路分析 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冰棍周围的“白气”与人呼出的“白气”,尽管都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但水蒸气的来源不同,一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一个是从人体内呼出的水蒸气.本题容易忽视水蒸气的来源而错选A。 答: D (“白气”的来源和“白气”在生活中是有区别的) 练习题   1.(北京市西城区)将湿衣服挂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液体的_______,从而加快衣服上水分的蒸发.   2.(上海市)“神舟三号”发射时,“长江二号”捆绑式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3.(天津市)图为实验室温度计的示意图,它的小刻度是1℃,此时它所示的温度是______℃. 第3题图   4.(河北省)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适应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头痛、眩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在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缓解症状,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   5.(沈阳市)烧红的铁件放入冷水时升腾起一团“白气”,这个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和________.   6.(哈尔滨市)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一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   7.(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图中有序号的框填写适合的内容,完成“物质状态变化图”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 第7题图   8.(江西省)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人冷水中,会听到“嗤”的一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和________.   9.(河南省)湿衣服在通风向阳处比在阴凉密闭的房间里干得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   10.(四川省)同一种晶体,它的凝固点和____________相同,给冰水合物缓慢加热,当冰未完全熔化之前,水的温度________0℃.(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  1.温度 2.吸热 3.-2 4.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可以降低人体体温 5.汽化 液化 6.酒精 (白酒) 酒精(白酒)易蒸发(或蒸发快) 蒸发吸热,使人体温度降低 7.略 8.汽化 液化 9.通风向阳处空气流动较快、温度较高,加快衣服上水份的蒸发 10.熔点 等于 (我是从别的地方复制过来的....)
2023-08-11 01:28:031

坐井观天、一孔之见、水涨船高着几个词语含有什么物理知识?

前两个是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一个是浮力的知识
2023-08-11 01:28:144

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典?

扬汤止沸不出自哪里,它是来源于我们人民的生活. 意思是把锅里的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就看不见沸水的热气了.实际上不科学,这能联系到物理学到的水的沸腾知识: 水沸腾需要2个条件:1.到达沸点2.继续加热. 由于都符合这2个条件,所以,注意:扬汤止沸不能止住水的沸腾,过一会水一样会沸腾的!
2023-08-11 01:28:242

扬汤止沸后半句是什么?

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语。
2023-08-11 01:2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