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海洋能源资源有哪些

2023-08-23 19:06:57
共1条回复
okok云

海洋能源资源有哪些如下:

海洋能源资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发电、海水温差发电等,远景发展包括海水中铀和重水的能源开发。

海洋资源的利用:

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矿产及海洋化学资源等总称为海洋资源。按照自然属性,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等。

其中,海洋生物资源以鱼虾为主,在环境保护和提供人类食物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资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发电、海水温差发电等,远景发展包括海水中铀和重水的能源开发。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底的锰结核及海岸带重砂矿中的钛、锆等。海洋化 学资源包括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种化学元素(溴、镁、钾等)及盐等。海洋中有些资源的数 量较之陆地多几十倍甚至几千倍,但海洋开发技术较之陆地复杂,技术要求髙,投资也较大。

1、潮汐能,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资源。

2、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3、海流能,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可利用海流能发电。

4、海洋温差能,海洋热能是电能的来源之一,可转换为电能的为20亿千瓦。

5、盐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盐度差能约26亿千瓦,盐差能发电原理实际上是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中释放出的能量。

相关推荐

温差发电原理

温差发电原理如下:温差发电(Thermoelectric Generator,TEG)是一种能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其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即两端温度差异导致的电势差。拓展资料:热电效应是温差发电的基础原理。当两种不同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的两个端点在不同的温度下连接时,会形成一个电势差。这个电势差取决于热电对(Seebeck coefficient)和温差大小,并且遵循洛伦兹定律。因此,只要有足够大的温差,就可以通过热电效应产生电能。温差发电系统由热电对模块、散热组件和电路组成。其中,热电对模块由若干自成一体的热电偶电池串联,用于产生热电效应;散热组件则用于控制系统工作温度和降低热损失,包括制冷装置、放热片和散热风扇等;电路则负责将产生的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或者直接输出。温差发电有着一定的优缺点。其中,优点包括:不依赖气体、燃料等物质,避免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问题;维护周期长,寿命持久,操作简单安全;可以灵活地调节温度差以获得不同输出功率。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低效率:目前可达20%左右,而且易受到系统热损失和热电偶效率的影响;温差难以稳定维持;成本相对较高。温差发电面向的应用领域与日俱增。当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WSN)和其他低功率需求的小型设备,例如手持式电子产品、自动门/窗闭合控制、太阳能追踪系统和智能家居等。二是在工业和交通领域,应用于监测和控制系统中的能量回收、废热利用和传感器供电等。最终,温差发电将成为未来低能耗环境下的重要能源来源之一。综上所述,温差发电原理基于热电效应,在温差作用下产生电势差输出电能。随着科技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温差发电将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2023-08-16 13:17:441

温差发电片原理是什么

温差发电片原理温差发电是利用温度差异产生的热能发电的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它是利用温度差异产生的热能,通过热电转换器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获得电能的一种技术。温差发电的原理是:利用温度差异产生的热能,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获得电能。具体来说,温差发电是利用温度差异产生的热能,通过热电转换器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从而获得电能的一种技术。温差发电的工作原理是:将两个温度不同的液体(如冷水和热水)通过热电转换器,将温度差异转换成电能。当冷水和热水通过热电转换器时,热电转换器内部的热电片会受到温度差异的影响,产生电流,从而获得电能。
2023-08-16 13:18:301

温差发电原理

温差发电原理:利用海水的温差进行发电。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RC)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温差发电研究2019年1月,浙江科技学院李国能教授团队,基于塞贝克效应设计了一种温差发电热电联供系统,提出了新型的辐射式集热器,采用生物质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可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2019年8月30日,湖北武汉武科大学生科研团队在樊希安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利用人体体温和环境的温差做出了人体体温温差发电电池。这款电池的发电原理主要是温差发电原理,当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产生温度差时,它就会导致芯片里载流子的运动,载流子的运动可以实现发电。这一成果解决了移动设备需要充电的难题,未来可应用于国防装备、医疗器械、个人娱乐终端、畜牧业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温差发电
2023-08-16 13:18:421

温差发电原理是什么?

原理如下:首先需要抽取温度较高的海洋表层水,将热交换器里面沸点很低的工作流体(working fluid,如氨、氟利昂等)蒸发气化,然后推动涡轮发电机而发出电力;再把它导入另外一个热交换器,利用深层海水的冷度,将它冷凝而回归液态,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的工作。在热交换技术平台,目前有封闭式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系统、混合式循环系统等,其中以封闭式循环系统技术较成熟。而在地点的设置上,则有岸基式、离岸式差别。通常海水表面温度约在摄氏20余度,为了有足够的温差进行发电,通常冷水管〈也就是引深层海水的那条管子〉深度要达到海平面下1,000米深。在北回归线地区表面海水温度约23至28度,1,000米深处温度仅约4度。例如台湾东部海底地形陡峭,离海岸不远处海水深度即达1,000米(某些地点在离海岸3到4公里处即达1,000米),因此适合此发电法。岸基式海水温差发电法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冷水管,首先,它必须深入海平面下约1,000米的深处,第二,它的管径必须够大,才能引入较多海水确保发电效率。 离岸式海水温差发电法,则较无深海抽水问题,但需要锚定海上作业平台与海底电缆。优点1、不消耗任何燃料;2、无废料;3、不会制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4、整个发电过程几乎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5、全年且一天中所有时间段皆可发电,十分稳定。
2023-08-16 13:19:011

温差发电原理 不同的温度,为什么会使相连的金属发电?

两片具有温差的物体接近时,有两种方式可以形成“热”传递.或者说形成分子运动速度传递.第一是分子碰撞,温度低的速度慢,能量低.温度高的速度快.两者结合再一起,最终形成“中和”.第二种是“热辐射”,说到底就是“电磁辐射”.只是这种电磁辐射的波长要比可见光长一些,但温度高时发出的辐射就是“可见光”了.所以说在空间内“电磁辐射”是能量传递的最基本形式.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就能向外界发射“电磁辐射”线.只是不同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电磁辐射的强度不同. 温差就是指两种物体在接触时电磁辐射强度有差别.即物体间存在电磁场强度差别,即存在“电位差”或者说存在“电动势”,导线可以理解为“等势体”.这样温度不同的物体间接一导线,有“电流”产生就好理解了.“温差发电”就不奇怪了.再就是“光伏发电”和“温差发电”有什么区别呢?
2023-08-16 13:19:221

温差发电

目前各国对海水温差发电的研究非常重视,利用海水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之间的温度差发电的电站,叫海水温差发电站。 1961年法国在西非海岸建成两座35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和瑞典于1979年在夏威夷群岛上共同建成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站,美国还计划在21世纪初建成一座100万千瓦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以及利用墨西哥湾暖流的热能在东部沿海建立500座海洋热能发电站,发电能力达2亿千瓦。 把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热源、冷源和工质。普通热机用水作工质,热源加热工质,产生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排出废汽被冷凝器冷却,凝结水送回锅炉,继续被加热,循环使用。海洋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能。世界大洋的面积浩瀚无边,热带洋面也相当宽广。海洋热能用过后即可得到补充,很值得开发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技术,是以海洋受太阳能加热的表层海水(25℃~28℃)作高温热源,而以500米~1 000米深处的海水(4℃~7℃)作低温热源,用热机组成的热力循环系统进行发电的技术。从高温热源到低温热源,可能获得总温差15℃~20℃左右的有效能量。最终可能获得具有工程意义的11℃温差的能量。据计算,从南纬20度到北纬20度的区间海洋洋面,只要把其中一半用来发电,海水水温仅平均下降1℃,就能获得600亿千瓦的电能,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所产生的全部电能。专家们估计,单在美国的东部海岸由墨西哥湾流出的暖流中,就可获得美国在1980年需用电量的75倍。
2023-08-16 13:19:334

温差发电的问题

利用海水的温差进行发电。海洋不同水层之间的温差很大,一般表层水温度比深层或底层水高得多。发电原理是,温水流入蒸发室之后,在低压下海水沸腾变为流动蒸气作为流体,推动透平机旋转,启动交流电机发电;用过的废蒸气进入冷凝室被海洋深层水冷却凝结,再进行循环。据估算,海洋温差能约15×10^8千瓦。
2023-08-16 13:19:532

日本利用人体体温发电,它为什么被称为人体永动机?

因为这样的方式有着很显著的功效。
2023-08-16 13:20:0410

星众循环的海洋温差发电的原理是什么?

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合肥汽修职业技术学校安徽万通汽车专修学院隶属于全国著名的新华教育集团,始建于1988年,是汽车技术人才定点培养基地、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理事会员单位、合肥市十佳职业教育院校、合肥市“诚信办学单位 ”。 学院主要培养汽车维修、汽车商务、钣金喷漆、汽车美容等中高级汽车专业人才,学校开设有汽车智能网联运营工程师、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汽车商务与金融、幼儿教育、电工电子、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学校携手中、美、德、日、韩品牌汽车制造商,推出万人“订单式” 培养计划。万通汽车教育分别在首都北京、安徽合肥、河南郑州、江苏南京、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地设立分校。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2012年,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全新的合肥职教城新校区投入使用,新校区第一期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40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多名学生学习和生活。2018年学院最新投入的二期实训教学中心,面积高达1万平米。新校区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全程实战实训,结合素质教育,保障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教学楼、实训楼、综合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并建有高档整车检测中心、中美日德四大车系快修快保实训中心、汽车美容创业示范中心、新能源实训中心等整车实训中心,全校整车保有量近200余台。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万通开创出一条特色的职教之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十余万名优秀汽车行业技术精英,得到了用人单位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2023-08-16 13:21:192

人体温差发电的原理是怎样的?是什么材料使它能够发电呢?

两片具有温差的物体接近时,有两种方式可以形成“热”传递。或者说形成分子运动速度传递。第一是分子碰撞,温度低的速度慢,能量低。温度高的速度快。两者结合再一起,最终形成“中和”。第二种是“热辐射”,说到底就是“电磁辐射”。只是这种电磁辐射的波长要比可见光长一些,但温度高时发出的辐射就是“可见光”了。所以说在空间内“电磁辐射”是能量传递的最基本形式。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就能向外界发射“电磁辐射”线。只是不同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电磁辐射的强度不同。温差就是指两种物体在接触时电磁辐射强度有差别。即物体间存在电磁场强度差别,即存在“电位差”或者说存在“电动势”,导线可以理解为“等势体”。这样温度不同的物体间接一导线,有“电流”产生就好理解了。“温差发电”就不奇怪了。再就是“光伏发电”和“温差发电”有什么区别呢?
2023-08-16 13:21:291

什么是海洋温差发电?

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陆地吸收,空气也吸收,但都比不上海洋吸收得多。这不仅是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而且还因为海水的热容量大:比土壤大2倍,比花岗岩大5倍,比空气大3000多倍。海水温差发电,就是想把海洋吸收的这些热量利用起来。海水温差发电的原理很简单,即先将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海水引入真空锅炉,由于压力突然大幅度下降,如降到0.03大气压下,24℃的水也会沸腾,于是温海水产生的蒸汽就可带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然后再用深层冷一些的海水冷凝气;也可以用温度较高的表层海水给沸点较低的氨或氟利昂加热后发电。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已制成温差发电的实验装置,发电能力为50千瓦,有人计算,如果把南北纬20°以内的海洋充分利用起来,海水温度只需降低1℃,就将发出600亿千瓦的电,可见温差发电的潜力是很大的。
2023-08-16 13:22:001

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发电原理

海洋温差能源是一种由于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形成海洋表面到底部的垂直温度差而产生的新型能源。主要是利用海洋热能转化技术把深海水抽到海面,使冷水遇到海面高温水发生汽化,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时期尤其得到重视,近年来研究更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热带海洋地区大约有6000万平方公里适宜发展海洋温差发电,利用海洋温差发电将能产生目前世界能源需求几倍的发电量。目前,美、印、日等国都建有海洋温差发电站。但是,中国海洋温差能源等新能源的开发前景还不容乐观。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葛运国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海洋温差发电的开发上还停留在实验室原理性验证阶段,还未建立试验电站。”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专家李允武和葛运国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引导,在海洋温差能源利用的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地温差热力循环过程,建立千瓦级的实验室模拟循环装置,并开展相应的数值分析研究辽阔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它能大量地吸收辐射的太阳能,所得到的能量达60万亿千瓦左右;它又是一个巨大的“调温机”,调节着海洋表面和深层的水温。海水的温度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无法透射到400米以下的海水,海洋表层的海水与500米深处的海水温度差可达20℃以上。通常,将深度每增加100米的海水温度之差,称为温度递减率。一般来说,在100~200米的深度范围内,海水温度递减率最大;深度超过200米后,温度递减率显著减小;深度在1000米以上时,温度递减率则变得很微小。海洋中上下层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做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温差能可以发电,这种发电方式叫海水温差发电。现在新型的海水温差发电装置,是把海水引入太阳能加温池,把海水加热到45~60℃,有时可高达90℃,然后再把温水引进保持真空的汽锅蒸发进行发电。
2023-08-16 13:22:101

请问热能是通过什么原理产生电能的?

热能转电能的原理就是热电效应。热电效应解释: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和B的两个接触点1和2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应用:热电转换材料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是一种全固态能量转换方式,无需化学反应或流体介质,因而在发电过程中具有无噪音、无磨损、无介质泄漏、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军用电池、远程空间探测器、远距离通讯与导航、微电子等特殊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21世纪全球环境和能源条件恶化、燃料电池又难以进入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温差电技术更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温差发电的工作原理: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热电转换材料N和P的一端结合并将其置于高温状态,另一端开路并给以低温时,由于高温端的热激发作用较强,空穴和电子浓度也比低温端高,在这种载流子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向低温端扩散,从而在低温开路端形成电势差;如果将许多对P型和N型热电转换材料连接起来组成模块,就可得到足够高的电压,形成一个温差发电机。
2023-08-16 13:22:261

这个温差发电机是什么原理?效率高吗?和传统风力发电机相比那个效率更高?

肯定风力发电
2023-08-16 13:22:372

谁知道温差发电的详细技术,

靠Seebeck效应发出的电势仅为毫伏数量级,一般用于热电偶测温,从实践的意义上说不能实现功率发电.
2023-08-16 13:23:012

请人解释一下温差发电的方法

你想的那种发电方式可能效率太低了,不实用
2023-08-16 13:23:134

谁说一下怎么做温差发电,用铜铁两种金属,不要求能发出多少电

把铜铁两种金属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形成电偶,把焊接在一起的一端放在有温度的地方,另一端就有电位差(电压)产生,要提高电压,把多个温差电偶做串联连接,要提高电流就要做并联连接,这是温差发电的原理,要想能够实用,还要在工艺性上做研究和改进。
2023-08-16 13:23:341

温差发电 效率低原因

温差发电-温差发电 温差发电-正文 一块导体或者半导体的两端如果温度不同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称为赛贝克效应,利用这个原理发电就叫温差发电。 图1为简单的温差发电元件(或称温差电池),N型半导体1和P型半导体2在一端用金属片3连接起来,另一端接负载电阻R。当一端加热至温度T1,而另一端保持在温度T0时,回路中产生温差电动势,使负载电阻上有电流I流过,根据塞贝克定律 式中α为电池两臂温差电动势率之和,r为两臂的内阻之和。 r=(ρ1/s1+ρ2/s2)l式中ρ1、ρ2、 s1、s2分别表示两臂的电阻率和横截面积;l表示两臂的长度。负载电阻上得到的功率为 温差发电效率的定义是外电路中得到的有用电能I2R与热源所消耗的能量之比。热源消耗的能量包括以下几项: ① 在热端吸收的珀尔帖热Q1 Q1=α2T1(T1-T0)/(R+r) ② 由热端传导到冷端的热量Qm Qm=K(T1-T0)式中K为热导 K=(λ1s1+λ2s2)/l式中λ1、λ2分别为两臂的热导率。 ③ 温差电池内部,电流I流过所放出的焦耳热中,有一半将转移到热端,因而把功率还给热源。 汤姆逊热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在最大输出功率条件下,即R=r时,温差电池的效率为 式中 称为温差材料的品质因数。如果选 则得最大效率为 因此,温差发电机的效率主要取决于热端和冷端的温度和温差发电材料的品质因数Z,Z值还强烈地依赖于温度,因而对于不同的工作温度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 最早用的温差发电材料为ZnSb合金(P型),用康铜片(N型)连接,其热端温度可达400。Bi2Te3-Bi2Se3固溶体(N型)和Bi2Te3-Sb2Te3固溶体在0~300范围内具有较高品质因数(),是较好的低温温差发电材料。在300到600的中等温区,常采用PbTe或PbTe与SnTe或 PbSe的固溶体、GeTe、AgSbTe2等作温差发电材料。600以上的高温发电材料有Ge-Si合金、MnTe等。人们对稀土元素的硫化物、碳硼化合物以及In-Ga-As系已作了较多的研究。 在温差发电机中,在较大温差下,为了使温差电池臂的所有部分都具有较高品质因数,可采取“分段”的办法,处于不同温度的电偶臂的各段,采用不同材料或不同成分。图2a的两段电偶臂采用不同材料。这种结构当上端温度为550、温差为530时,效率可达12%。图2b是成分分段改变的温差电池,当热端温度为1000K,冷端温度为300K时效率可达12%~15%。 半导体温差发电机无转动部分,因而无噪声、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轻便,且可利用各种能源,包括固、液、气态燃料,太阳能、核能,以及各种设备的废热、余热等,因而特别适用于军事、勘探和边远地区等的小功率发电和星际航行。 80年代美国已研制成 500瓦的军用温差发电机。利用同位素加热的核能温差发电机已应用于航天。
2023-08-16 13:23:442

海水温差发电机

科学家早就知道,占地球面积 70%以上的海洋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收集器。他们计算,面积6000 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所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量,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中蕴藏的热能。如果能把这一些热量转化成电力,哪怕只把热带水域表面所储的热量的千分之一转化成电力,也有140亿千瓦。 但是,要把温度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的海水中的热能变成电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采用特别的技术。 后来,海洋学家在研究海洋的水层时发现,海洋表面和深处的海水温度有很大差别。在地球南纬30度和北纬35度之间的许多海域,表层的水温有时可达到25~28摄氏度,而在水深达到300~500米时,水温通常在2~5摄氏度之间,而且终年不变。 早在1881 年9月,法国巴黎的生物物理学家德阿拉瓦尔就对利用海洋中的热能很有兴趣,一直在 探索 怎样利用这种热能的方法。他得知海洋中的海水温度有如此大的差别后,最早提出了利用温差发电的设想。他认为,只要把一个蒸汽锅炉放到30摄氏度的温水中,再用15摄氏度的水把一个与之相连的冷凝器灌满,和用含稀硫酸的水灌满锅炉,锅炉内就会产生 343厘米汞柱的蒸汽压,而冷凝器内的压力这时只有 206厘米汞柱。也就是说,有 135 厘米汞柱的压力差。阿拉瓦尔认为,这一压力差足可以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1926年11月15日,法国科学院为证实阿拉瓦尔的设想的可行性,建立了一个实验性温差发电站,结果取得成功,并且用一台发电机持续发出了3千瓦功率的电力。1930年,阿拉瓦尔的学生克洛德在古巴北部附近的马坦萨斯海湾(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高)建造了一座海水温差发电站,共生产了 22 千瓦的电力。可惜这座发电站不久就被风暴摧毁了。 这个温差发电站所用的发电机是克洛德发明的开放式循环系统温差发电机。其原理是:把海洋中表层的温水送入一个真空室,温海水在真空室内就会沸腾产生水蒸气,这个道理很简单,水的沸腾温度和水周围的气压有关,压力越低,沸腾温度就越低,当气压接近真空时,即使在零摄氏度以上也可以沸腾产生蒸汽。因此,30摄氏度的温海水在真空下产生的蒸汽压力足可以用来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不过在用海水的温差发电时,只有0.5%左右的温海水变成蒸汽,因此发电厂必须抽取大量海水才能产生足够的蒸汽来推动涡轮机。使用后的蒸汽进入一个冷凝器,用从300~500米深海处的冷海水(水温2~5摄氏度)进行冷却,使蒸汽冷却成蒸馏水,这是相当有用的副产品。而大部分未蒸发的温海水则从真空室的出水口端排出。 这种开放式循环系统温差发电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能在发电的同时生产蒸馏水这种有用的副产品。但它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因为利用真空室所产生的蒸汽密度低,因此必须使用相当大的涡轮机,这种涡轮机的效率低。另外,蒸发后排出的海水从开放式循环系统排出之后,因已被浓缩,化学组成有变化,可能影响附近海域的某些生物的生存。 因此从70年代后,美国科学家在维尔京群岛开始采用一种新发明的密闭式循环系统温差发电机,它的原理是用温海水从低沸点的氟里昂或氨气变成蒸汽(而不是让温海水自己变成蒸汽),然后再从300~500米深处抽出冷海水使氟里昂蒸汽冷凝成液体,再用泵把液态的氟里昂送到蒸发器,如此循环不已,即由氟里昂蒸汽来驱动涡轮发电机。由于氟里昂是在一个密闭的管道中循环,所以叫密闭式循环系统温差发电机,目前这种发电机的发展较多。 当前,世界上只有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少数国家从事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但这种发电方法现在的成本仍然太高,要实现商业应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第一台开放式循环系统温差发电机的实验机于1986年12 月在广州通过技术鉴定。它能在实验室内模拟海洋海水表层的温差进行发电。即把 30 摄氏度以下的温水中的热能转化成电能。 日本自1974年起,通产省把海洋温差发电列入“阳光计划”。几年以后,日本东京电力协会就于1990年在挪威进行了1兆瓦级和日本本土进行了 50千瓦级的海水温差发电试验。日本采用的是密闭式循环系统温差发电机,即用温海水将氟里昂或氨加热蒸发,用来驱动涡轮机发电。再用深层的低温海水将氟里昂冷却成液体继续循环。 1979年,美国在夏威夷海面的一艘驳船上安了一台50千瓦的密闭式温差发电机进行了试验。他们从驳船上用5根水管从600米左右的深水中吸取低温水和表层的25~28 摄氏度的温海水形成温差来驱动发电机发电。 日本在挪威和本土进行试验之后,从1991年起计划在鹿儿岛县冲水良部岛和泊町正式建设一个1兆瓦级的海水温差发电站,所采用的发电机也是密闭式循环系统海水温差发电机。
2023-08-16 13:24:001

温差发电 效率低原因

温差发电效率低原因:海水温差低。海洋温差能与现有的生物化学能和核能相比,不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循环热效率低。提高OTEC系统循环热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冷、温海水的温差,温海水与冷海水的温度差至少要在20℃以上才能实现海洋温差发电。按海水表面25℃的平均温度计算,5℃左右的冷海水一般取自千米左右的大洋深处,若要继续扩大温差,则深度会更深。变化:金属中温度不均匀时,温度高处的自由电子比温度低处的自由电子动能大。像气体一样,当温度不均匀时会产生热扩散,因此自由电子从温度高端向温度低端扩散,在低温端堆积起来,从而在导体内形成电场,在金属棒两端便引成一个电势差。这种自由电子的扩散作用一直进行到电场力对电子的作用与电子的热扩散平衡为止。扩展资料1856年,汤姆逊利用他所创立的热力学原理对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本来互不相干的塞贝克系数和帕尔帖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汤姆逊认为,在绝对零度时,帕尔帖系数与塞贝克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Thomson effect),成为继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之后的第三个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差发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洋温差发电
2023-08-16 13:24:091

潮汐发电,海底温差发电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优点: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潮汐能源有规律可循,开发规模大小均可。缺点:获取能量的最佳手段尚无共识,大型项目可能会破坏自然水流、潮汐和生态系统。
2023-08-16 13:24:251

海洋温差发电进行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在上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氨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与燃煤发电相比,海洋温差发电的优点是环保,不排放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物理变化;(2)环保,不排放二氧化碳.
2023-08-16 13:24:431

星合循环的海洋温差发电能解决什么问题?

一种新型的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它给整体装置带来了节能减排的同时进行了本体能耗要求降低使其具有较大的商业推广性质。其原理是利用低沸点溶质NH的特性,使其在吸收热量膨胀后所产生的热压力去推动透平机发电,然后再通过冷凝NH使之再次循环利用。其特性在于取消了原有的大型抽水泵让装置本身的能耗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又因为本身发电过程完全不消耗燃料,所以星合循环适用于现代化能源市场。给予人类生活成本大大降低。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海洋热能转化技术,海洋表层高温海水使冷水或沸点较低的工质气化,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然后再利用深层低温冷海水对蒸气进行冷却,使之还原为液体状态。如此循环,便可实现海洋温差能的发电。海洋温差发电装置根据所用工质及流程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开式循环、闭式循环和混合式循环,目前接近实用化的是闭式循环方式。温差发电,要求深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之间要有较大的温差。最大的优点就是完全不耗燃料,废气废液零排放,环保方面非常好。
2023-08-16 13:24:501

太阳能板发电的原理是不是依靠温差发电?

的靠光发电
2023-08-16 13:25:002

【物理】产生电流有多少种方式,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发电机主要是运用楞次定律来发电:即切割磁感线做功来得到电流(风力,火力,水力发电站都是)还有用光子(参加物理光学)的溢出功来打击电板来得到电流发电(太阳能电池)核能发电原理不是很清楚。我知道的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8-16 13:25:082

温差电技术的温差电技术的应用

最早的温差发电机于1942年由前苏联研制成功, 发电效率为1.5%~2%. 之后一些特殊领域对电源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温差电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一批温差发电机成功用于航天飞机、军事和远洋探索.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温差发电机正逐渐拓宽其应用领域, 不仅在军事和高科技方面, 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日益逼近, 科学家在利用低品位与废能源发电方面加大了研究力度, 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产业化.2.1 远程空间探索自从1969年阿波罗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直在不断深入地进行中. 随着探索空间的拓展, 人们将目标投向更远的星球、甚至是太[font=verdana]阳系以外的远程空间. 在远离太阳、黑暗、冰冷和空洞的世界里, 太阳的辐射量极其微小, 太阳能电池很难发挥作用. 使用热源稳定、结构紧凑、性能可靠、寿命长的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系统成为理想的选择. 利用温差电技术, 一枚硬币大小的放射性同位素热源能够提供长达二十年以上的连续不断的电能, 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能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NASA)已先后在其阿波罗登月舱、先锋者、海盗、旅行者、伽利略和尤利西斯号宇宙飞船上使用以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为热源的温差发电装置. 其中航行者1号飞船需要在太空中进行长达25年的科学考察, 该飞船上的所有电能均由热电转换模块提供. 其发电系统包括1200个温差发电机, 由放射性燃料Pu-238的中子衰减提供热能. 该电力系统已安全运行了21年, 预计可继续工作15至20年.相比于太阳能电池, 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系统不仅具有寿命长和性能可靠的优点, 而且拥有诱人的比体积和比重量. 尤利西斯号飞船如按照太阳能电池进行结构设计, 其携带电池板的重量将达 550 kg, 是飞船自身重量的两倍, 对运载火箭来说难以负荷. 而采用温差发电系统时, 发电机的重量只有56 kg, 完全可以满足飞船在航行、通讯和科学仪器使用方面的所有用电要求1). 图2为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系统的外形图, 图3为其剖面图.[/font]"300")this.width="300";if(this.height>"200")this.height="200"; border=0>"300")this.width="300";if(this.height>"200")this.height="200"; border=0>图3 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系统剖面图2.2 军事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除了在航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外, 海军是其第二大用户.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就完成了500~1000W军用温差发电机的研制, 并于80年代末正式列入部队装备. 其最大的优点是无声音、无振动、隐蔽, 在潜艇、远程信号传输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将温差发电机放在深海中为无线电信号转发系统供电. 该系统是美国导弹定位系统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设计工作深度达10公里, 工作功率大于1W, 寿命在10年以上. 最近Hi-Z公司为军方开发了基于量子点原理制造的高性能微型温差发电模块[14], 用于船载多种无线传感器的电源供给. 这些传感器肩负着监测断裂、腐蚀、撞击破坏以及温度漂移等多项任务, 惟有温差发电机能满足其对电源尺寸、重量、泄漏和寿命等多方面极高的要求.为满足陆军对电源系统的特殊要求——轻便、灵活、充电方便等, 从1999年开始, 美国能源部启动了“能源收获科学与技术项目”1). 研究利用温差发电模块, 将士兵的体热收集起来用于电池充电. 其近期目标是实现对12小时的作战任务最少产出250瓦小时的电能, 目前该研究项目已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3 远距离通讯、导航和设备保护温差电技术性能稳定、无需维护的特点使其在发电和输送电困难的偏远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 已用于极地、沙漠、森林等无人地区的微波中继站电源、远地自动无线电接收装置和自动天气预报站、无人航标灯、油管的阴极保护等. 图4为世界最大的温差发电机生产商——美国Global Thermoelectric Inc制造的用于管道监控、数据采集、通讯和腐蚀防护的温差发电设备2), 输出功率可达5000W. 前苏联从1960年代末开始先后制造了1000多个放射性同位素温差电机, 广泛用于灯塔和导航标志, 平均使用寿命长于10年. 该类型发电机以Sr90为热源, 可稳定提供7~30V, 80W的输出.2.4 小功率电源体积小、重量轻、无振动、无噪音使温差发电机非常适合用作小功率电源 (小于5W). 在各种无人监视的传感器、微小短程通讯装置以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用微小型发电机、传感电路、逻辑门和各种纠错电路需要的短期微瓦、毫瓦级电能方面, 温差电技术均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16,17]. 图5 是Hi-Z公司制造的可协调荷载的微电池, 其输出功率可达2.5W, 输出电压3.3V4).寸为cm2量级的可集成通用型温差电微电池系统研究[18]. 经过三年的项目开发, 目前一些产品已进入实用阶段.日本精工仪器公司研制出一种利用人的体温发电的手表用微型电池[19]. 该电池使用BiTe块状材料, 电池尺寸为2 mm×2 mm×1.3 mm, 由50对元件串联组成, 1K的温差可产生20 mV的电压, 输出功率为1 μW.德国D.T.S公司在输出功率为10~40 μW的薄膜型温差发电机的生产方面占有世界领先地位1).2.5 温差电传感器最近, 基于热电转换材料的Seebeck效应, 许多新型的温差电传感器被研制成功, 并用于低温温度测量[20]、单像素红外线和X射线探测[21]、氢气和其他可燃气体泄漏检测[22]等.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科学家运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薄膜型温差电氢气传感器[23]. 其工作原理是在热电薄膜材料表面上一半的面积涂覆催化剂, 当有氢气存在时, 涂有催化剂部分的热电转换材料温度升高, 继而在器件的两端建立电势差. 通过电压信号的测量既可感知氢气泄漏, 还可用于推算氢气浓度. 传统的氢气传感器存在体积大、质量重、结构复杂、气体选择性差(往往对可燃气体有广谱响应)、响应时间长等缺点, 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另外, 传统传感器对气体的敏感程度与温度强烈相下(200~400℃)才能达到峰值, 这不仅要消耗额外的加热功率, 还极易引发火灾. 利用热电转换材料制造的薄膜传感器可在室温附近工作, 尺寸小、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 1%的氢气含量可输出2 mv的电压信号, 响应时间为50 s (图6). 该类传感器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微型飞行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 通常在较高的温度德国D.T.S.公司在其开发的235型热电模块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微型红外传感器[24], 用于非接触式测温、家用与工厂设备的监测等, 具有体积小(mm3)、重量轻(mg)、无过滤窗、响应迅速、不受环境热传导和热对流的影响、在高热辐射的情况下也可稳定工作的特性. 图7 为其F型温差电红外传感器, 其大小为5.6 mm×3.1 mm×0.08 mm, 重量为19 mg2).2.6 低品位和废热发电长久以来, 因为受到生产成本和转换效率的限制, 温差电技术的应用一直局限于高科技和军事、航天领域. 最近, 由于化石能源数量的日益减少和化石能源燃烧所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的逼近, 人们意识到利用低品位和废热进行发电对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性[25]. 另外, 可供使用的热源的广泛性和廉价性大大增强了温差发电方式的商业竞争性. 我们知道, 发电成本主要由运行成本和设备成本组成. 运行成本取决于转换效率和原料, 设备成本决定于产生额定输出电力的装置. 虽然热电转换模块的成本很高, 但由于利用低品位和废热发电的原料费用极少, 几近为零, 运行成本很低, 因此发电总费用降低, 使得温差发电可与现存发电方式进行商业竞争. 日本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以“固体废物燃烧能源回收研究计划”为题的政府计划, 研究用于固体废物焚烧炉的废热发电技术, 将透平发电机和温差发电机结合起来, 实现不同规模垃圾焚烧热的最大利用, 使垃圾真正成为可供利用的资源[26]. 继日本之后, 2003年11月美国能源部宣布资助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密西根技术大学、匹兹堡PPG 工艺有限公司等单位, 重点支持他们在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开发, 其主要应用对象是工业生产中的尾气热和其他构件中的废热和余热利用3).造2500亿元的效益1). 然而我国垃圾发电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还刚刚起步, 为了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发电事业, 国务院最近制定了一系列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希望能藉此推动该技术的发展.(3) 汽车废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为现代家庭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开始步入普通老百姓家中. 汽车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汽车工业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 但是, 伴随着汽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能源, 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能源问题的恶化. 与此同时,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也给世界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汽车尾气、冷却水、润滑油和热辐射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占汽油燃烧能量的很大比重, 例如普通家用轿车以常速行驶时的能量损失就达20~30 kW.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将温差电技术应用于环保型汽车, 利用汽车尾气的废热以及发动机的余热为汽车提供辅助电源. 这样,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汽车的综合性能, 降低发动机能耗, 同时还可以减少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举三得. 理论研究认为, 若能将温差电技术应用于汽车中, 可望节约燃油20%, 足以提供一辆中型汽车的电气用能[29]. 日本已开发了利用汽车尾气发电的小型温差发电机, 功率为100W, 可节省燃油5%[30]. 美国也于最近宣布试制成功1000W功率的基于大货车尾气发电的电机[31,32]. 图10 显示美国安装在Mack柴油机上的温差发电机, 从外形上看恰似一个立式的消声器.(4) 自然热太阳辐射热、海洋温差热、地热等自然热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理想的动力能源. 传统的自然热发电方式都用热机、发电机或蒸汽轮机作原动机, 这样的系统只有在大容量发电的场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现在国际上将目标转向无运动部件、无声而且不需维护的直接发电器件(如温差电转换模块), 用它们来替代上述能量转换部件, 大大简化现有自然热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部件结构, 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Stevens教授进行了利用地表与地下的温差进行发电的研究[33]2) (如图11所示). 该方式具有性能稳定、寿命长、无声音辐射、不可视、夜间和恶劣环境[font=verdana]下亦可连续工作等特性, 能广泛用于长时间无人干预的小型远距离传感和通讯器件, 其初期设计功率是100 mW.(5) 其他分散的热源最近, 美国卡尔帝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Rowe教授演示了利用人沐浴后浴缸中剩余水的余热产生电, 可使一台彩色电视机连续工作1 h. 如果该系统能运行三年, 其生产电能的成本与常规能源电力公司的发电成本相当.
2023-08-16 13:25:161

如何将热能转换为电能?

我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希望采纳
2023-08-16 13:25:447

温差发电片发热端80度冷端是多少

这个问题有点含糊。55*62mm是指面积的大小,还要看是几级的发电片,以及电偶对数量,电偶臂长度和截面大小。55mm的发电片一般都是TEP1-241以上的规格的,发电功率最低都在18W以上,但是要求相对有点高(看你怎么用)。我买过块TEHP1-12656-0.3规格的发电片来测试发电片对热量的需求,以下为实际数据:供热端采用的都是PTC恒温发热片【温度恒定为280度,发热量不同】散热端是同样的500W/m2*°C纯铜散热器+300W直流调速风扇发热功率 热端温度 冷端温度 电压 电流 发电功率 12V-50W 280°C 35°C 4.1V 0.62A 2.5W 12V-100W 280°C 35°C 4.1V 1.21 A 4.9W 24V-240W 280°C 35°C 41V 3A 12W 按照Seebeck效应来说,只要存在温差就能发电,但指的是存在温差电动势,能否产生对应的理论电量,必须参考流过的热量。按现在的技术来看,因为材料问题,民用市场能买到的温差发电片的热电转换效率只有4-8%左右,而且价格有点小贵(我买的价格是98元/片),性价比太低。半导体温差发电的物理原理是:向P型半导体热端提供能量(热能),载流子(电子)吸热逸出往冷端扩散,从而产生温差电动势和电流。你如果要达到24W输出功率,温度需要冷热端的温差达到250°C以上之余,还必须提供:Q=24÷5%(热电转化率)= 480W/S 热量 冷端散热器的热沉换热系数要达到1000W/m2*°C才行。
2023-08-16 13:26:031

在研学课上做了一套装置,目的是温差发电,现在我不确定发出来的电到底是不是由温差获得的

感觉应该有温差发电.根据dU=TdS-PdV+edZ.因为没有气体参加反应所以PdV不计.温度变化下化学反应速度,以及S都会变化.所以应该能量释放,参与了发电....朋友说的
2023-08-16 13:26:132

地震后为什么会下雨或下雪

纯属巧合。
2023-08-16 13:26:223

核电池如何制造的?

核电池发电的原理与太阳能电池板把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原理相似,核电池中的氚(氢的放射性同位素)等放射性气体在衰变中会释放出的具有热能的β射线,经由电池中的热电元件转化成为电能。
2023-08-16 13:26:302

利用温差发电的上市公司

利用温差发电的上市公司是浙江蒙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浙江蒙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时间2009年6月22日,利用温差发电的项目上市,温差发电片原理及应用温差半导体发电是一种新型的发电方式,即利用塞贝克效应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2023-08-16 13:26:401

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的发电机发展历史

1832年,法国人毕克西发明了手摇式直流发电机,其原理是通过转动永磁体使磁通发生变化而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并把这种电动势以直流电压形式输出。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自励式直流发电机。1869年,比利时的格拉姆制成了环形电枢,发明了环形电枢发电机。这种发电机是用水力来转动发电机转子的,经过反复改进,于1847年得到了3。2KW的输出功率。1882年,美国的戈登制造出了输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吨的两相式巨型发电机。 美国的特斯拉在爱迪生公司的时候就决心开发交流电机,但由于爱迪生坚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两相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专利权卖给了西屋公司。1896年,特斯拉的两相交流发电机在尼亚拉发电厂开始劳动营运,3750KW,5000V的交流电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罗市。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冈州建设了发电厂,1892年成功地将15000伏电压送到了皮茨菲尔德。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将一个封闭电路中的导线通过电磁场,导线转动有电流流过电线,法拉第因此了解到电和磁场之间有某种紧密的关连,他建造了第一座发电机原型,其中包括了在磁场中迥转的铜盘,此发电机产生了电力。在此之前,所有的电皆由静电机器和电池所产生,而这二者均无法产生巨大力量。但是,法拉第的发电机终于改变了一切。发电机包括一个能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磁场间迅速旋转的电磁铁,当二个磁场相互交错,就产生了电,由电线从发电机中导出。电子工程师依发电机线绕的方式和磁铁的安排,而获得交流电(AC)或直流电(DC),大部分发电机都是产生交流电,它比直流电更易由传输线作长距离的传送。学过物理课的人都会记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 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这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理是说:“当磁场的磁力线发生变化时,在其周围的导线中就会感应产生电流。”法拉第曾煞费苦心,通过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这一影响巨大的科学原理,而且他确信,利用此原理肯定能制造出可以实际发电的发电机。就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的第二年,受法拉第发现的启示,法国人皮克希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最初的发电机。皮克希的发电机是在靠近可以旋转的U 形磁铁(通过手轮和齿轮使其旋转)的地方,用两根铁芯绕上导线线圈,使其分别对准磁铁的N 极和S 极,并将线圈导线引出。这样,摇动手轮使磁铁旋转时,由于磁力线发生了变化,结果在线圈导线中就产生了电流。由这种发电机的装置可以知道,每当磁铁旋转半圈时,线圈所对应的磁铁的磁极就改变一次,从而使电流的方向也跟着改变一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使电流方向保持不变,皮克希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磁铁的旋转轴上加装两片相互隔开成圆筒状的金属片,由线圈引出的两条线头,经弹簧片分别与两个金属片相接触。另外,再用两根导线与两个金属片接触,以引出电流。这个装置,就叫做整流子,在后来的发电机上仍得到应用。整流子为什么能保持电流方向不变呢?这是因为电流从线圈流入整流子,而整流子是和磁铁一起旋转的。当磁铁转过半圈,线圈中电流方向倒逆过来,整流子也正好转过半周来而掉转了方向,因而输出的电流方向始终是不变的。皮克希发明的这种发电机在世界上是首创,当然也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对它进行改进的地方,一是转动磁铁不如转动线圈更为方便灵活;二是通过整流子可以得到定向的电流,但是电流强弱还是不断变化的。为改变这种情况,人们采用增加一些磁铁和线圈数量,并稍微错开地将变化的电流一起引出的办法,使输出电流的强度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皮克希发明发电机后的30 多年间,虽然有所改进,并出现了一些新发明,但成果不大,始终未能研制出能输出像电池那样大的电流,而且可供实用的发电机。1867 年,德国发明家韦纳·冯·西门子对发电机提出了重大改进。他认为,在发电机上不用磁铁(即永久磁铁),而用电磁铁,这样可使磁力增强,产生强大的电流。西门子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发电的原理是,电磁铁的铁芯在不通电流时,也还残存有微弱的磁性。当转动线圈时,利用这一微弱的剩磁发出电流,再反回给电磁铁,促使其磁力增强,于是电磁铁也能产生出强磁性。 接着,西门子着手研究电磁铁式发电机。很快就制成了这种新型的发电机,它能产生皮克发电机所远不能相比的强大电流。同时,这种发电机比连接一大堆电池来通电要方便得多,因而它作为实用发电机被广泛应用起来。西门子的新型发电机问世后不久,意大利物理学家帕其努悌于1865 年发明了环状发电机电枢。这种电枢是以在铁环上绕线圈代替在铁芯棒上绕制的线圈,从而提高了发电机的效率。实际上,帕斯努悌早在1860 年就提出了发电机电枢的设想,但未能引起的人们的注意。1865 年,他又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独创性的见解,仍未得到社会的公认。到了1869 年,比利时学者古拉姆在法国巴黎研究电学时,看到了帕其努悌发表的文章,认为这一发明有其优越性。于是,他就根据帕其努悌的设计方案,兼采纳了西门子的电磁铁式发电机原理进行研制,于1870 年制成了性能优良的发电机。在帕其努悌的发明中,对发电机的整流子部分进行了重要改进,使发电机发出的电流强度变化极小。而采用帕其努悌设计方案制成的古拉姆式发电机,其发出的电流强度变化也很小。这是古拉姆发电机的优良性能的表现之一。古拉姆发电机的性能好,所以销路很广,他不仅发了财,而且被人们誉为“发电机之父”。有些人看到古拉姆发明发电机获得成功,也想对发电机进行改进从而制造出更先进的发电机。在这些人中,就有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研究发电机的工程师阿特涅。他发明了古拉姆发电机不同的线圈绕线方式,制成了性能良好的发电机。古拉姆发电机的电枢是将铁丝绕成环状,在环与环之间夹上纸进行绝缘,然后将环捆在一起作为铁芯,在其上面绕上导线线圈,再由线圈的不同部位引出一些导线,接向带整流子。而阿特涅发电机的电枢,是用许多薄圆铁板以纸绝缘后重叠起来,制成铁芯,然后在上面绕上导线线圈。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鼓卷”,意思是像鼓一样的形状。经过这种改进后,发电机无论是外观或是性能,都比原来有了很大起色。西门子公司由于阿特涅的这项发明而益发驰名。于是,德国以西门子公司为核心,大力研制各种发电机,从而使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发电机的逐渐大型化,转动发电机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以水力作动力更使人们感兴趣。这是因为用水力转动大型发电机较方便,而且不消耗燃料,成本低。因此,西门子公司又投入水力发电的研究工作。利用水力发电与水力发电不同,前者必须将发电机安装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也就是水流落差大的地方。这样,就必须在山中河川的上游发电,然后再输送到远方的城市。为了远距离输送电,就要架设很长的输电线。但是,在输电线中通过很强的电流时,电线就要发热,这样,好不容易发出的电能在送向远方的途中,却因为电线发热而损耗掉了。为了减少电能在长距离输送中的发热损耗,可以采用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增加电压的截面积,即将电线加粗,减小电阻;二是提高电压而减小电流。前一个措施因需要大量的金属导线,而且架设很粗的导线有很多困难,因而很难得到采用。比较起来,还是后一个措施有实用价值。然而,对于当时使用的直流电来说,使其电压提高或降低都是难以实现的。于是,人们只得开始考虑利用电压很容易改变的交流电。看来,将直流发电机改为交流电发电机比较容易,主要是取掉整流子就行了。所以,西门子公司的阿特涅便于1873 年发明了交流发电机。此后,对交流发电机的研究工作便盛行起来,从而使这种发电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23-08-16 13:27:051

温差发电原理是什么?

温差发电原理是电子的扩散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所以只要保持两种金属的温度差,就能保持电子的流动,在金属两端就会形成电位差。温差发电是基于帕尔贴效应制作而成的一种固态元件。这种元件的反向应用一般作为制冷片使用,车载冰箱、制冷饮水机、部分电脑CPU散热器等都可以见到其应用。这种效应为帕尔贴效应的逆效应,称为塞贝克效应。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 Rankine Cycle,RC) 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环。
2023-08-16 13:27:341

温差发电的原理

使用一种工质(沸点比较低),在温度低的地方冷却,到温度高的地方沸腾,推动动力设备(像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然后工质,不停的循环工作。 现在,主要是想利用海水的温度差,但是温差太小,不容易利用。
2023-08-16 13:27:533

温差发电原理

半导体PN结的势垒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PN结串接起来,产生回路电流,也是一种温差发电原理。同样两种金属的结势垒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金属结串接起来,产生回路电流,也是一种温差发电原理。汤姆逊效应的物理学解释是:金属中温度不均匀时,温度高处的自由电子比温度低处的自由电子动能大。像气体一样,当温度不均匀时会产生热扩散,因此自由电子从温度高端向温度低端扩散,在低温端堆积起来,从而在导体内形成电场,在金属棒两端便引成一个电势差。这种自由电子的扩散作用一直进行到电场力对电子的作用与电子的热扩散平衡为止。温差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高、低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采用低沸点工作流体作为循环工质,在朗肯循环( Rankine Cycle,RC) 基础上,用高温热源加热并蒸发循环工质产生的蒸汽推动透平发电的技术,其主要组件包括蒸发器、冷凝器、涡轮机以及工作流体泵. 通过高温热源加热蒸发器内的工作流体并使其蒸发,蒸发后的工作流体在涡轮机内绝热膨胀,推动涡轮机的叶片而达到发电的目的,发电后的工作流体被导入冷凝器,并将其热量传给低温热源,因而冷却并再恢复成液体,然后经循环泵送入蒸发器,形成一个循。
2023-08-16 13:28:045

人体温差发电的原理是怎样的?是什么材料使它能够发电呢?

两片具有温差的物体接近时,有两种方式可以形成“热”传递。或者说形成分子运动速度传递。第一是分子碰撞,温度低的速度慢,能量低。温度高的速度快。两者结合再一起,最终形成“中和”。第二种是“热辐射”,说到底就是“电磁辐射”。只是这种电磁辐射的波长要比可见光长一些,但温度高时发出的辐射就是“可见光”了。所以说在空间内“电磁辐射”是能量传递的最基本形式。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就能向外界发射“电磁辐射”线。只是不同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电磁辐射的强度不同。 温差就是指两种物体在接触时电磁辐射强度有差别。即物体间存在电磁场强度差别,即存在“电位差”或者说存在“电动势”,导线可以理解为“等势体”。这样温度不同的物体间接一导线,有“电流”产生就好理解了。“温差发电”就不奇怪了。再就是“光伏发电”和“温差发电”有什么区别呢?
2023-08-16 13:28:371

冷水和热水发电的原理

温差发电的原理热电转换材料具有3个基本效应, 即Peltier效应、Seebeck效应和Thomson效应, 这3个效应奠定了热力学中热电理论的基础, 也为热电转换材料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温差电是利用材料的Seebeck效应, 通过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进行能量的输运. 该效应于1821年由德国人Seebeck发现: 在两种不同金属(锑与铜)构成的回路中, 如果两个接头处存在温度差, 其周围就会出现磁场.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 Seebeck发现回路中存在电动势. Seebeck效应是制作测温热电偶、温差发电和温差电传感器的基础.温差发电的原理如图1所示: 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热电转换材料N和P的一端结合并将其置于高温状态, 另一端开路并给以低温. 由于高温端的热激发作用较强, 此端的空穴和电子浓度比低温端高, 在这种载流子浓度梯度的驱动下, 空穴和电子向低温端扩散, 从而在低温开路端形成电势差. 将许多对P型和N型热电转换材料连接起来组成模块, 就可得到足够高的电压, 形成一个温差发电机. 这种发电机在有微小温差存在的条件下就能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且转换过程中不需要机械运动部件, 也无气态或液态介质存在, 因此适应范围广、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可靠、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是十分理想的电源. 温差发电的灵活、绿色、安静和微小体积的特性, 使其可在许多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3-08-16 13:28:481

热能转电能的原理

就是热电效应。即把两种不同导体焊接在一起,行程闭路。当通电时,应为两种导体导热系数不同,在接点产生温度差,重耳传热。
2023-08-16 13:29:055

谁知道温差发电机的材料有哪些,。?,。网上的看过了不懂,电压可以给手机充电,,谢谢

楼主、您好:温差发电的概念很广,只要利用了温度差产生电能都能算。其实目前标准的温差发电机仅仅是两种材料之间的温差发电,原理就是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热电转换材料N和P的一端结合并将其置于高温状态,另一端开路并给以低温时,由于高温端的热激发作用较强,空穴和电子浓度也比低温端高,在这种载流子浓度梯度的驱动下,空穴和电子向低温端扩散,从而在低温开路端形成电势差;如果将许多对P型和N型热电转换材料连接起来组成模块,就可得到足够高的电压,形成一个温差发电机。 简单的说就是2种不同材料(半导体或金属)连接时,如果两边温度不同导体中就产生电流(是没有机械运动的,与热胀冷缩无关)。这种方法产生的电动势比较小,是最基本的温差发电。在实际应用中温差发电虽然在发电过程中具有无噪音、无磨损、无介质泄漏、体积小、重量轻、移动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长久以来受热电转换效率和较大成本的限制,温差电技术向工业和民用产业的普及受到很大制约。虽然最近几年随着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日渐突出,以及一批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的开发成功,温差电技术的研究又重新成为热点,但突破的希望还是在于转换效率的稳定提高。目前仅在军事和航天器小功率发电方面应用较多 您的采纳是我想要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帮到您。
2023-08-16 13:29:241

热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热能转化成电能目前很困难了,目前只是在理论上和实验室里才能直接实现。具体结果如下:将流体加热到约4000度以上,这样流体就成了等离子体。例如水就成了氧离子和氢离子,再让等离子体通过磁场,不同电荷在磁场内沿不同的轨迹运行,这样就形成了电流。这样热能就直接形成了电能。
2023-08-16 13:29:332

温差发电的历史

威廉·汤姆逊1824年生于爱尔兰,父亲詹姆士是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的数学教授,后因任教格拉斯哥大学,在威廉8岁那年全家迁往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汤姆逊十岁便入读格拉斯哥大学 (你不必惊讶,在那个时代,爱尔兰的大学会取录最有才华的小学生),约在14岁开始学习大学程度的课程,15岁时凭一篇题为“地球形状”的文章获得大学的金奖章。汤姆逊后来到了剑桥大学学习,并以全年级第2名的成绩毕业。他毕业后到了巴黎,在勒尼奥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年实验研究。1846年至1899年,汤姆逊新回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自然哲学 (即现物理学) 教授,1899年汤姆逊正式退休。汤姆逊在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现代物理实验室;24岁时发表一部热力学专著,建立温度的“绝对热力学温标”;27岁时发表《热力学理论》一书,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其成为物理学基本定律;与焦耳共同发现气体扩散时的焦耳-汤姆逊效应;历经9年建立欧美之间永久大西洋海底电缆,由此获得“开尔文勋爵”的贵族称号。汤姆逊一生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他在数学物理、热力学、电磁学、弹性力学、以太理论和地球科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撇开这些不谈,回到“汤姆逊效应”这个主题上来。在介绍汤姆逊效应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前人所做的工作。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在两种不同的金属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接触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电势,此所谓“塞贝克效应”。1834年,法国实验科学家帕尔帖发现了它的反效应: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回路中存在直流电流时,两个接头之间将产生温差,此所谓珀尔帖效应。1837年,俄国物理学家愣次又发现,电流的方向决定了吸收还是产生热量,发热(制冷)量的多少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1856年,汤姆逊利用他所创立的热力学原理对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将本来互不相干的塞贝克系数和帕尔帖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汤姆逊认为,在绝对零度时,帕尔帖系数与塞贝克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即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中流过时,导体除产生不可逆的焦耳热之外,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称为汤姆孙热)。或者反过来,当一根金属棒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金属棒两端会形成电势差。这一现象后叫汤姆孙效应(Thomson effect),成为继塞贝克效应和帕尔帖效应之后的第三个热电效应(thermoelectric effect)。塞贝克效应是导体两端有温差时产生电势的现象,帕尔帖效应是带电导体的两端产生温差(其中的一端产生热量,另一端吸收热量)的现象,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汤姆逊效应。
2023-08-16 13:29:531

海水温差能是副热带海区高还是赤道高?

副热带海区高!
2023-08-16 13:30:102

一个规格55×62mm的温差发电片输出功率可能达到24w吗,有没有谁实际测试过

输入功率可能30瓦以上,输出功率估计不超过2瓦,仅供参考。
2023-08-16 13:30:202

电流的形成有几种形式,分别是什么?

产生电流有以下几种方式:1.导体切割磁感线,各种火电、风电、核电都是,区别只是能量的来源不同,但最终都是通过这些能源作动力驱动导体切割磁感线,这就是发电机的根本原理;2.光电效应,如:光伏发电;3.带电体通过电势差产生电流,如:磁流体发电(无大规模应用)4.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如:各种电池5.温差发电,原理:两种金属受热后电子扩散速度不同,导致一种金属电子向另一种金属转移,在另一段就会产生电流。
2023-08-16 13:30:301

本文以天赐良源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天赐良源为题目作用突出主题:方便,节能,无污染。附原文天赐良“源”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A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B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广阔的利用前景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023-08-16 13:30:371

汽车刹车时,由于摩擦,汽车的动能转化为地面、空气的—能,这些能量不能自动地用来再次开动汽车,这说明

内能单向性(或者不可逆性)
2023-08-16 13:30:472

海洋能源有哪些种类?

1.潮汐能所谓潮汐能,就是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潮汐能可以像水能和风能一样用来推动水磨、水车等,也可以用来发电。当前,潮汐能的主要功能就是发电。世界最大的潮汐能源系统利用潮汐能发电,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海湾或河口建筑拦潮大坝。形成水库,在坝中修建机房,安装水轮发电机,利用水位差使海水带动水轮机发电。建成潮汐发电站后还有利于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世界上,潮汐能主要多分布在潮差较大的喇叭形海湾和河口地区,如加拿大的芬迪湾、巴西的亚马逊河口、南亚的恒河口和中国的钱塘江口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潮汐能。我国海岸线的长度为1.8万公里,潮汐能资源十分丰富。在潮汐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已经修建了一些中小型潮汐发电站。在温岭江厦港,就有一座我国规模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江厦潮汐发电站,它还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潮汐发电站。潮汐发电站受潮水涨落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海水对水轮机及其金属构件的腐蚀及水库泥沙淤积问题都较严重。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只有将这些做好,就能更好地利用潮汐能来发电。2.波浪能波浪能集有许多优点,比如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泛。特别是在能源消耗多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能量也最大。它的能量如此巨大,一直都吸引着沿海的能工巧匠们。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期望能够驾驭海浪开辟新天地。波浪能发电波浪能电站具体而言,波浪能就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海洋表面的海水受太阳辐射给予的热量,可以说它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收集器。温暖的地表海水,造成与深海海水之间的温差,由于风吹过海洋时产生风波,这种风波在辽阔的海洋表面上,风能以自然储存于水中的方式进行能量转移,因此,说波浪能是太阳能的另一种浓缩形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所有海洋能源中,波浪能是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事实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它的能量传递速率与风速有一定关系,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即风区)有关。水团相对于海平面发生位移时,使波浪具有势能,而水质点的运动,则使波浪具有动能,从而使波浪能发挥出作用。在风较多的沿海地带,波浪能的密度通常都很高。例如,英国沿海、美国西部沿海和新西兰南部沿海等都是风区,有着十分有利的波候。而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沿海的波能也较为丰富,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功不可没。波浪能之所以能够发电是通过波浪能装置,将波浪能首先转换为机械能,再最终转换成电能。这一技术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国利用新技术优势纷纷展开实验,但受客观条件和技术影响,所取得的效果效益有好有差。3.海流能简而言之,海流所存储的动能就是海流能。海流能的能量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成正比。与波浪能相比,海流能的变化要平稳且有规律得多。海流能有着很大的开发价值。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1973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名为“科里奥利斯”的巨型海流发电装置。该装置为管道式水轮发电机。机组长l10米,管道口直径170米,安装在海面下30米处。在海流流速为2.3米/秒条件下,该装置获得8.3万千瓦的功率。此外,日本、加拿大也在大力研究试验海流发电技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海流发电研究也已经有样机进入中间试验阶段,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相比陆地上的江河,利用海流发电要方便得多,它既不受洪水的威胁,又不受干旱的影响,几乎以常年不变的水量和一定的流速流动,为人类提供了可靠的能源。利用海流发电,除了上面所说的类似江河电站管道导流的水轮机外,还有类似风车桨叶或风速计那样机械原理的装置。一种海流发电站,有许多转轮成串地安装在两个固定的浮体之间,在海流冲击下呈半环状张开,看上去很像花环,因此被称为花环式海流发电站,它是目前海流发电站的主要形式。4.海洋温差能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吸热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地球上的海洋除了南北的极地和部分浅海外,通常不会结冰,尤其是赤道附近的海域,海水表面温度几乎是恒温的,因此在描述海洋时人们都说它是温暖的。海洋深处的海水温度却很低,它一年四季温度只有摄氏几度,无论如何,太阳也没有办法把它晒热,这与海洋上层的温水比较,大约有20℃的温差。在热力学上,凡有温度差异都可用来作功,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海洋温差能。大多数情况下,海洋温差是指南纬25°至北纬32°之间海域中海水深层与表层的温度差。我国位于东半球,拥有较好的海洋温差条件,尤其是台湾附近海水温差更大,能够使人们得以很好地利用。海洋温差能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温差发电。海洋温差发电主要采用两种循环系统,一种是开式,一种是闭式。在开式循环中,表层温海水在闪蒸蒸发器中,由于闪蒸而产生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后流入凝汽器,由来自海洋深层的冷海水将其冷却。在闭式循环中,来自海洋表层的温海水先在热交换器内将热量传给丙烷、氨等低沸点工质,使之蒸发,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后再由冷海水冷却。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将海水的温差变成电力,由此使发电成为实现。4.海洋盐差能所谓盐差能,就是指海水与淡水之间或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这种能量主要存在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接处。同时,淡水丰富地区的盐湖和地下盐矿也可以利用盐差能。盐差能是海洋能源中密度最大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海洋盐差能可以用来发电在很久以前已被人们认识到。其发电原理主要是:当把两种浓度不同的盐溶液盛在一个容器中时,浓溶液中的盐类离子就会自发地向稀溶中扩散,一直到两者浓度达到一致。所以,盐差能发电,就是利用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化学电位差能,并将其转换为有效电能。有学者在经过详细的计算后发现在17℃时,如果有1摩尔盐类从浓溶液中扩散到稀溶液中去,就会释放出5500焦的能量来。由此专家设想到:只要有大量浓度不同的溶液可供混合,就一定会有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经过进一步计算还发现,如果利用海洋盐分的浓度差来发电,它的能量可排在海洋波浪发电能量之后,但又要大于海洋中的潮汐能和海流能。利用盐差能发电有多种方式,比如有渗透压式、蒸汽压式和机械一化学式等,其中渗透压式方案获得了人们最大的重视。将一层半渗透膜放在不同盐度的两种海水之间,通过这个膜会产生一个压力梯度,迫使水从盐度低的一侧渗透到盐度高的一侧,从而稀释高盐度的水,直到膜两侧水的盐度变成一致。此压力称为渗透压,它与海水的盐浓度及温度有着很大的关联。据估算,地球上存在的可利用的盐差能达26亿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为新型的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兴趣。
2023-08-16 13:30:581

多少个温差发电芯片能发出270V伏电来

每片功率为2.7-8.5之间不等,用小的就多装几片,用大的就少装点。根据赛贝克效应原理,采用独特的薄膜技术加工而成。同半导体制冷器一样,温差发电芯片的生产工艺结合了微电子薄膜和这真的很难一下子说明白最好上硬之城看看吧。
2023-08-16 13:31:081

建在海底的发电站是怎样的,是怎么完成发电的呢?

潮汐作用。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形成高潮。由于海水向高潮区域流动,部分区域海水相对减少,就会出现水位下降,形成低潮,而潮汐发电则是巧妙地利用了潮汐形成的落差,从而推动水轮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发
2023-08-16 13:3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