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比较雅典和斯巴达异同

2023-08-25 14:14:01
共1条回复
okok云

共同点

一:小国寡民的城邦

二:都是奴隶制国家

三:古希腊地区最强大的两个城邦

不同点

一:综观雅典政体,民主是其重要特点最高元首为行政官;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最高元首为国王

二:雅典尚文,斯巴达尚武

三:雅典靠贸易繁荣、强大;斯巴达靠农业繁荣,靠武力征服强大

四:雅典人有文化,对世界有贡献;斯巴达人没文化,只能随历史长河黯然逝去

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文化学术发达,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形成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有几次较大的社会政治改革运动,对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提秀斯改革:公元前8世纪,提秀斯统一阿提卡半岛上的4个部落,建立统一的雅典国家;放弃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提修斯改革跨出了摧毁氏族制度的第一步.

  (2)德拉古改革:公元前7世纪(621年),德拉古制定了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典,由公民大会抽签选举政府官员,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3)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594年),梭伦实行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了公私债务,提高中小财产所有者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共和制的阶级基础;改革政治机构,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设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使它成为雅典城邦的权力中心.梭伦改革完成了雅典由贵族寡头政治向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转变,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奠基人.梭伦改革的重大历史功绩在于,通过废除公民集体内部的债务奴役,以及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措施,调整了公民集体中不同阶层的相互关系,使得以前由于贫富分化日益剧烈而分崩离析的雅典公民改变了发展方向,逐渐转向扩大公民人数、协调不同阶层利益,加强内部团结、共同对外的轨道上来.债务奴役的废除,使为数众多的中小所有者,首先是农民,摆脱了沦为奴隶卖往异邦的厄运;同时,又使雅典走上只能靠剥削来自外部的奴隶发展奴隶占有制经济的道路.

  (4)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废除了按血缘家族划分选区的传统,改为按地域划分选区,因而彻底破坏了氏族组织,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势力,每个区域都有若干个村社,村社既是自治组织,也是部落的基层行政单位,所有自由民都在所在村社登记户口,从而享有公民权,因此,许多早已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和外邦人,都取得了公民权,从而扩大了民主力量;改四百人会议为五百人会议;设十将军委员会;实行贝壳放逐法,此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民主政治的确立,维护了民主政治的成果.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决定性胜利,标志着百余年来雅典平民反对氏族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首先,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消灭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其次,克里斯提尼改革结束了一个多世纪的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推向高锋,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后确立.

斯巴达:斯巴达国家形成之后,在统治形式上采用的是奴隶主贵族寡头政体,尚武,注重军事训练.在斯巴达,氏族制度的残余根深蒂固,强固的国家生活与氏族制度相结合形成的寡头专政,这是斯巴达国家制度的主要特点.

  斯巴达的国家机构由两个国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监察官委员会组成.国王有二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权力较大.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斯巴达男子组成.实际作用不大,对长老会议的提议无权讨论,只有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长老会议成员和监察官由公民大会选出,选举方式也是以呼喊声的高低来对候选人表示意见.长老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成员共30人,除去两个国王外,其余28人都是年逾60的贵族.任职终身,如有缺额,仍须从年逾60的贵族中补选.一切国家大事先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然后交公民大会通过.如不能通过,长老有权宣布休会.长老会议又是最高司法机关,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国事案件都由它来审理.监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会一年一选,年满30岁的公民皆可当选.它拥有指挥国家一切政治生活的实权,成为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的代表和体现者.他们代替国王召开和主持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随同国王出征以监视国王的军事行动,审理国王不法行为,监察公民生活和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同时它还负责征募国民军,领导外交事务和财政,并握有司法权.

  斯巴达实行军事化教育,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因此,它拥有一支全希腊最强的的陆军.斯巴达贵族凭借这支军队,对内镇压希洛人的反抗,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形成了斯巴达同盟.斯巴达国家依靠这个同盟常常干预希腊各邦的内政,支持希腊各邦的贵族寡头派,充当维护贵族寡头政体的堡垒.

原因:

项目 雅典 斯巴达

地理环境 濒临爱琴海,多良港 境内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

经济活动 航海工商业发达 农业较发达

政治制度 奴隶主民主政治 少数奴隶主贵族专政

社会生活 文化学术发达 尚武,注重军事训练

政治改革 主要有四次改革 氏族制度的残余根深蒂固,缺少改革

相关推荐

政治改革名词解释是什么?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简介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所变革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高。它不仅有较大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着部分的质变。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没有政治革命那样激烈、深入和彻底,没有形成整个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根本性的质变。鉴于 政治改革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当然,我们不能把改革简单地等同于革命,也不能把政治改革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革命。实际上,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023-08-25 10:45:171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023-08-25 10:45:522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行政体制改革,比如政企分开,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
2023-08-25 10:46:033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中国言实出版社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识竞赛500题》)http://4a.hep.edu.cn/NCourse/sg/dxptheory/content/chap6/6.7.htm
2023-08-25 10:46:173

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

利益集团是很难接受政改的。
2023-08-25 10:46:346

政事儿中央做了哪些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放管服等。
2023-08-25 10:46:532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总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目前发展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目前发扬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这一条是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不积极就要被饿死)。具体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这些东西,本质上几乎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目前特有的,而曾经的社会主义中国和目前的社会主义中国都不曾有过.如此看来,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完全,彻底,干干净净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023-08-25 10:47:032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改革不改变政权性质 革命就要完全变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023-08-25 10:47:123

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尊严和统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
2023-08-25 10:47:191

政治改革的根本

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在英语中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决不是一回事,政治改革究其根源,它是在政治革命基础之上的改良,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整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 要想准确地把握政治改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改革的涵义。所谓改革,就是指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按照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扬弃”。“扬弃”既不是抛弃,也不是改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做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数量的变化。而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革。比改良更广泛、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比,不仅有量的变化,也包含了部分质变。但又不像革命那样激烈彻底,不构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023-08-25 10:47:39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是不容改变的。只有坚持这一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以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实和长远利益。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23-08-25 10:47:541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什么

1、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2、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4、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扩展资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各级决策机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参考资料与:百度百科-政治体制改革
2023-08-25 10:48:091

简述政治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权力
2023-08-25 10:48:263

政治改革的作用

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政治改革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方式。考察历史上的各次政治改革,每一次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一些社会利益矛盾。诸如: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缓和或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从而缓和了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改革凋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结构,把新生的政治力量纳人到自己的政治权力体系中,从而避免统治阶级与新生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改革,争取到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对现存统治格局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消除了社会利益矛盾,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冲突,从而较好地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成功的政治改革可以避免剧烈的政治革命和剧烈的社会震荡。能够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政治改革的又一重大作用是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诸如:通过法律法令的修改,重新界定或确认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益;通过政治组织及有关制度的改革,改变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政府体系的关系;通过行政制度、行政机构的改革,调整各机构、各部门的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手段,完善行政功能;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督;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扩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所有这些改革,能够健全、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能够克服政治生活的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地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期,其政治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例如:封建社会的奸臣掌权,派系纷争,横征暴敛和封建特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党派纷争,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和彻情枉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和行贿受贿等等也时有发生。要清除这些弊端,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不仅可以遏制和消除某些弊端,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克服和防止一些弊端的出现和滋生。英国政治家利顿指出:“改革是对滥用权力的纠正”。(伍天冀、杜红卫编译:《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16页,警官司。教育出版社)因此,改革不仅可以遏制特权和纠正权力的滥用,而且可以遏制和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其他弊端,从而促进国家和政府的政治生活正常化。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一样,也是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首先,政治改革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从政治改革的实践来看,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完善政治制度,健全政治体制,消除政治弊端,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环境,从而推动政治的发展。其次,政治改革能够推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改革后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2023-08-25 10:48:361

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2、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权力制衡问题,权力制衡就是要触动中国GZD的现行领导体制。3、权利意识的增长和政权建设的需要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推动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进程。4、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5、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6、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们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正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2023-08-25 10:48:512

政治改革的实质

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集团和政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利益变动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变动状况,制定相应措施,以适应新的力量的对比结构,并通过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治权利关系重新界通过对各阶层政治权利不同程度的认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2023-08-25 10:49:011

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4,政治改革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政治变革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
2023-08-25 10:49:181

什么叫政改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改造和革新。这种改造和革新,可以除去事物中陈旧的方面,发展壮大新的方面,遏制和克服消极因素,保留和注人积极因素,促使事物的发展和完善。古往今来,人们对不同领域的改革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诸如: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等等。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基本原则为限度;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主体,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政治改革是渐进的过程,受到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到达质变的实质;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更不同于政治改良,它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对现有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不同。政治革命常常是对现存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及整个政治体系的彻底改造和根本变革。而政治改革则是在保存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前提下对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进行的自我调整、完善和革新,它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改造和根本变革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而是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存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政治革命常常是由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确立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进行根本性的质变,代之以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而政治改革则是统治阶级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一部分内部力量对自己建立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  2.政治改革是介于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政治改革、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改革、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反映社会进化和变革的同一系列的三个概念。从三者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它们都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动力,但是这三种推动力的大小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也不完全相同。政治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政治领域、政治体系中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进行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没有根本性的质变。政治革命是对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根本的彻底的变革,是新旧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更替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政治改革则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变革,它在引起较大的量变时,也引起部分的或局部的质变,它类似政治改良又不同于政治改良,它类似政治革命又不同于政治革命。  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所变革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高。它不仅有较大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着部分的质变。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没有政治革命那样激烈、深人和彻底,没有形成整个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根本性的质变。鉴于 政治改革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  当然,我们不能把改革简单地等同于革命,也不能把政治改革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革命。实际上,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它有五个主要特征。  1.政治改革以统治阶级中主张改革的领导集团为主体。  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对现存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的改造和革新。在统治阶级内部,常常存在着守旧和革新两种势力。守旧派反对和阻止改革,革新派领导和推动改革。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改革常常是由力主改革的皇帝(君主)和丞相(大臣)们领导进行的。如古希腊的梭伦,古罗马的戴克里先,俄国的彼得一世,中国的商鞅、王安石等等。这些人思想开明,富有远见,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的利弊有着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能从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改革的主张,拟订改革的计划,制定改革的措施,积极地领导和推动改革。为了改革的成功,他们常常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反对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他们既是改革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改革的执行者、推动者和捍卫者。他们和拥护改革的人们构成改革的主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政治主体,主要是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改革而言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改革的主体。  2.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存的统治为目的。由于政治改革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与政治革命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不同,所以,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与政治革命的直接目的也会有所不同。政治革命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往往是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者,他们进行政治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翻现存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实现新旧政权的更替,实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更替,以此来根本改变自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而政治改革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主张改革的领导集团,他们的直接目的不是推翻现存的政治统治,而是通过改革这个途径健全和完善现存的政治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现存的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  3.政治改革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存的基本制度为前提。政治改革虽然也要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必须不以损害其根本利益为前提,否则就要遭到统治阶级的反对和抵制,改革就无法进行,更不能取得成功。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虽然要或多或少地损害甚至牺牲统治阶级的一些既得利益,但损害和牺牲的既得利益只是局部的、次要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根本的。历史证明,不论改革怎么进行,统治阶级从来也不会在涉及到自己统治的根本利益和根本原则上作出让步和牺牲。改革必须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同样,改革也必须以不损害现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为限度。虽然,政治改革要对现存的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改造和革新,但是它只能对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和具体体制进行改革,而不能对基本制度进行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和损害基本制度。从整个政治体系上讲,只能改革其次要部分,而不能否定和损害其主体部分和基本结构。所有这些,既是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特征,又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尺度。  4.政治改革操作的难度大。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操作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第一,改革者必须两线作战,即一方面要与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作战,另一方面又要与反对改革,宣扬革命的激进派作战。改革要获得胜利,就必须在多条战线上进行斗争,就必须驾驭各种社会力量。第二,改革是局部的渐进的变革,它一方面要维护现存的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改革和完善现存的制度,既要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彻底变革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因此,改革者必须特别谨慎地选择变革的途径、手段和时机,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挫折和失误。第三,改革是全面的,但常常又只能分步进行。所以,改革经常面临着各项改革目标先后次序的抉择,即正确处理改革中的轻重缓急问题。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具备选择能力和分辨能力,必须对改革的发展变化和整个进程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5.政治改革持续的时间长。与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持续的时间更长。这是因为:第一,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的积累,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一个较长的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日和月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在历史上,不少政治改革都持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诸如: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公元1698一1725年)持续了27年,中国的商缺变法(公元前359一前338年)持续了2I年,第二,政治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常常需要一定的试验期,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都是一个试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4页)在历史上,改革者们为了避免改革失误或减少改革的损失,往往要经过一些局部的或小型的试验,获得成功后才全面展开,这个调试必然要增加改革的持续时间。第三,政治改革常常采取分步进行的方式。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适应社会和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改革的目标一般都只能分期分批地实现,而不能像政治革命那样搞全面出击。因此,要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就必须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政治改革的作用  1、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政治改革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方式。考察历史上的各次政治改革,每一次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一些社会利益矛盾。诸如: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缓和或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从而缓和了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改革凋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结构,把新生的政治力量纳人到自己的政治权力体系中,从而避免统治阶级与新生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改革,争取到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对现存统治格局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消除了社会利益矛盾,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冲突,从而较好地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成功的政治改革可以避免剧烈的政治革命和剧烈的社会震荡。  2.能够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的又一重大作用是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诸如:通过法律法令的修改,重新界定或确认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益;通过政治组织及有关制度的改革,改变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政府体系的关系;通过行政制度、行政机构的改革,调整各机构、各部门的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手段,完善行政功能;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督;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扩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所有这些改革,能够健全、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3.能够克服政治生活的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地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期,其政治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例如:封建社会的奸臣掌权,派系纷争,横征暴敛和封建特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党派纷争,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和彻情枉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和行贿受贿等等也时有发生。要清除这些弊端,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不仅可以遏制和消除某些弊端,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克服和防止一些弊端的出现和滋生。英国政治家利顿指出:“改革是对滥用权力的纠正”。(伍天冀、杜红卫编译:《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16页,警官司。教育出版社)因此,改革不仅可以遏制特权和纠正权力的滥用,而且可以遏制和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其他弊端,从而促进国家和政府的政治生活正常化。  4.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一样,也是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首先,政治改革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从政治改革的实践来看,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完善政治制度,健全政治体制,消除政治弊端,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环境,从而推动政治的发展。其次,政治改革能够推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改革后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在英语中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政治改革和政治改革决不是一回事,政治改革究其根源,它是在政治革命基础之上的改良,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整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  要想准确地把握政治改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改革的涵义。所谓改革,就是指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按照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扬弃”。“扬弃”既不是抛弃,也不是改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做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数量的变化。而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革。比改良更广泛、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比,不仅有量的变化,也包含了部分质变。但又不像革命那样激烈彻底,不构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根源于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具有不同利益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对比发生变化,进而要求对政治权力关系进行调整;二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产生新的利益,代表这些新的利益要求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要求对原有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改革。从其外部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关系的变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利益矛盾的发展以及政治秩序的变化等,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使政治改革发生。  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集团和政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利益变动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变动状况,制定相应措施,以适应新的力量的对比结构,并通过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治权利关系重新界通过对各阶层政治权利不同程度的认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政治改革往往要落实在政治体系的变动上,因此可表现为政治体系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变革。而政治体系变革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例如,法律法令的修改、政治组织制度的改革、议会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行政制选举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等等,因此,政治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不同于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剧的社会转变,因而政治改革应该在和平的方式下,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而不是为了消灭它。不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这个前提,就不是改革。这里的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是指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任何时代的政治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利益结构、政治制度和政策调整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但绝不会在涉及自己统治的根本基础的问题上作出让步。政治改革是由社会经济和利益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的经济和利益的变化与发展,往往是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方面体现出来的,从而引起经济改革,使经济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社会成员对于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关系要求进行相应地调整,这就使得社会政治关系的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改革,即经济改革常常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当然,先导也不意味着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一定是先进行经济改革,事实上,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又经常是交叉进行的。
2023-08-25 10:49:281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执政党有很高的权威可以推进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也积累了重要的改革成果和改革经验,进一步推进政治改革正是有利时机;同时,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腐败呈现公开化,社会不公严重,经济发展又面临许多制度上的瓶颈和障碍,这也对政治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当说,渐进改革仍然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优选择。渐进改革可以使改革过程处于可控状态之中,从而降低风险,减少失误,并且选择恰当的路径有效推进,最大限度地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第一,在优先发展经济和逐步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政治改革。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变革都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复杂,大多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明显的就是,在选举制度的发展史上,不少国家在选举制度确立的初期,都存在从财产、纳税和种族等方面对选举权的限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国家,人们在生活习俗、思想文化、利益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推行如同西方国家一样的选举制度,必然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因为,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杨光斌和郑永年认为,要通过经济改革保障经济权利,通过社会改革保障社会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治改革保障政治权利;而不能幻想完全通过政治改革来解决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虽然不同类型的变革过程存在一定的次序,但是,它们并非就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而是一个相互糅杂或者相互融合的过程。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为政治改革奠定基础和条件,也对中国政治改革提出了强烈要求。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政治诉求来推动中国政治改革,不仅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路径。 第二,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党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来引导其他领域民主政治的发展或者对其他领域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在推进政治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把改革中取得成效的经验措施制度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长期机制。例如,当前开展的反腐败和转作风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职能转变也形成了明确的思路,如果能通过制度或者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可以更有效地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 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对中国政治改革起到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基层民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日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体系,许多地方还在地方政府创新和基层政治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改革过程中,也要认真提炼基层政治实践好的经验,并使之上升到制度层面,或者在行之有效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第三,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国家已经不能完全垄断各种社会资源,社会组织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中国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国家的力量过于强大,而社会的力量过于弱小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改变。 如何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政治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并不理想,仍然存在诸多对社会组织的限制性政策。应当改革有关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制度,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松绑;健全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中国要下决心走出“全能主义”的国家模式,国家不要管得太多。逐步改变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从而求得国家与社会的均衡发展。 第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进政治廉洁。政治廉洁意味着公共权力规范、公正和健康运作,公共权力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大众利益,而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要建立起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行使权力的主体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从源头上防止权力腐败;要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杜绝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和公权私用,防止公职人员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消除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生活堕落等各种腐败现象;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行使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同时,也要建立和健全对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机制,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第五,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思想,这种文化与现代政治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负面因素仍然有着深刻影响。有些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个人独裁和家长制作风,习惯一言堂,听不得反面意见。中国普通老百姓也觉得民主、自由、人权等这些观念都是舶来品,不少人甚至认为这些东西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当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许多负面因素还具有一定的生存条件,其深层因素依然有所保留。在这种背景下,要推进中国政治变革,就应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特别是要促进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应有意识地通过政治宣传和政治参与等途径,提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主与平等意识,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并促使他们不断摒弃臣民意识,从而促进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应当认识到,中国已经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大量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经济实力、党的有效领导、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改革的经验教训等等。有了这些资源,中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逐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予以解决。
2023-08-25 10:49:381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八)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九)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加强政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2023-08-25 10:50:00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什么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023-08-25 10:50:113

我国应该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3-08-25 10:50:205

谈谈你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早在1979年,我们国家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后一直强调,我们实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快速增长。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围绕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例如,政府权责不明、管理失衡、官僚腐化,各种审批繁琐 ,新闻报道还不透明化,司法独立问题,行政权干预司法权。甚至可以说,现实存在的严重政治体制问题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才有望获得缓解或解决,政治体制改革对推进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方向发展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是维护改革开放经济果实的迫切要求,如果处理不好,所有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的成果都将毁于一旦。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1/3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观政治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改革提供政治制度保障和法律保证,促进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做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为动力,经济于政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一基础性关系内所进行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个互为动力的关系。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很难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每进步一小步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里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开辟道路。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就像一个人一样,要经常检视和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哪些缺点需要改进,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使自己更有发展活。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促进经济发展。2/3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副眼镜,合适的才是清晰的。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是我们中国人“上下求索”的智慧结晶。不要羡慕别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色彩华丽”,不为他人标榜的政治体制的花样所惑。我们需要的是这片土地收获累累的果实。这果实,就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民族复兴。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坚守我们基本的原则,沿着希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2023-08-25 10:50:371

解读十八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报告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解决了要不要改的问题。其次,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解决了改什么的问题。最后,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   可以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实施和补充完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法治建设,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在人民对法制建设的不满意也更多地来自这些方面,包括大量的上访甚至是群体性事件,都跟我们的法律在实际中得不到严格遵守有关,所以报告中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难在什么地方?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它涉及到的对象更多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调整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一意义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社会上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呼声很强烈,一些领导干部表现出了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态度,但如果我们从反腐倡廉的角度看,这一改革的推进无疑将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我国反腐败的力度很大,但腐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到位,特别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职权的监督制约不到位,因此报告有针对性地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十八大之后不太长的时间内,这一方面就会有更大的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人认为应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也有人强调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从认识规律的角度来讲,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进而想出解决办法,这当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但我们坚信,在循序渐进地推进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不断地取得进展,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作者谢春涛,中央党校教授、著名党史专家) (责任编辑:年巍)
2023-08-25 10:50:451

,试析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约

不照搬西方模式【报告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各方评说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将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作为报告一个重要部分阐述,足见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及共识。就报告要点来看,所提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改善制度运行的效率。所列举需要加快改革的具体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领域。——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 ●在各种改革当中,政治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很多经济领域的改革,离开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也很难搞下去。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既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央党校社会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庞元正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根本目标,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选择适合自己国情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我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而不是照搬“三权分立”的模式,当前关键是要进一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制度自信。——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 ●从全世界范围来讲,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个适合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 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报告摘要】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各方评说不同利益诉求需要协商解决●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社会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各方的利益诉求如何达成一致,这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协商解决。——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 有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中共中央领导人以诚恳的态度鼓励、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认真倾听、及时回应民主党派的建议和意见,更增添了我们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重庆市北碚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段明学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内在规律,一是要把发挥党委在政治协商中的主导作用和增强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的主动性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把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有机统一起来。三是要把政治协商的实体制度建设和程序制度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副处长王文滋 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切实把是否重视政治协商、能否发挥好政治协商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指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制定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具体办法,确保协商的质量和水平。——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昌鉴 ●协商的前提是公开分歧。有政治和政策的明确反对,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协商、沟通和妥协,从而整合意见。——专栏作家赵楚 严控编制 减少职数【报告摘要】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各方评说行政审批改革要有新思路●过去减少的行政审批项目,多数可能是各个部门来报的,避重就轻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下一步行政审批改革,要有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要考虑退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 ●凡是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事项一律交给市场,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事项坚决转移给社会组织。——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小政府、强政府的核心举措。——广东省编办行政体制改革处处长刘光大 进行大部门制度改革●大部门体制改革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地创新和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五个注意事项:第一是注重科学优化机构设置;第二是注重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第三是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创新;第四要注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配合和省部战略合作机制;第五是注重加强机关建设。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毅中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要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结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结构进行调整,以利权责统一、提高整体效能。同时,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魏礼群 减“人头”提升行政效率●严控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不仅能降低行政成本,更能提升行政效率,是政府更好地向服务型转型的一个现实要求。不过,经验证明,职数削减后常常容易“死灰复燃”,对此一定要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 ●如果说削减政府权力、加强公权力监督等几方面的改革是对内的话,与之相联系的,行政体制改革对外的服务,那就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解决老百姓的医疗、教育等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宪法和法律是“高压线”【报告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方评说所有公权力都必须依照宪法●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法治的基本要义。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方能使其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立法、执法、司法等所有公权力行为都必须依照宪法、符合宪法,认真落实“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在执行和遵守宪法方面,公职人员要明确两个观念:一是人本观念;二是规则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 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民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应当着力抓好六项工作:一是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二是完善学科民主依法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三是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发布程序;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清理制度;强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四是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五是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六是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裁决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李林 执政党要有落实宪法的觉悟●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执政党需要有落实宪法的觉悟。宪法和法律的公正性、合理性,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得到保证。公平性、合理性的问题首先要在实践当中才能体会得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报告摘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各方评说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与以往的权力制约监督理论相比,十八大报告在权力制约监督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路更清晰。特别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清晰地提出了用制度制约监督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新思路。二是目标更全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其目标不再只是强调单一的监督制度,而是要构建全面系统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体系。三是主体更明确。进一步明确了权力制约监督的主体是人民。四是定位更准确。权力制约监督的要义在于执政者是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郭文亮 缺乏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近年来出现的各种腐败案件一再证明,缺乏有效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是导致权力滥用的根本原因。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对于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司法监督同样不可或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马怀德 ●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有许多新思想、新论述。比如,突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十八大报告以专门段落阐述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体现了我党对法治功能认识的新水平。分权并形成制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法治得以实现的表现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 机制透明了 权力制衡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反腐倡廉,党需要采取措施。对人的行为约束有两条,一是价值、二是规范。——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新民●人民参与了、机制透明了、权力制衡了、党带头了,依法治国就能有效推进,腐败就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党的执政地位就将更加牢固。——公益律师佟丽华
2023-08-25 10:50:531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就逐渐地被提上日程,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都希望政治体制改革能够进展得快一些,最好能走在经济改革的前面,至少也能和经济改革同步进行。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政治体制改革呢?一般地说,促使人们关心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约有如下的一些因素:第一,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怀。生活本身的经验告诉人们,好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保障,而不好的政治体制则会成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要想使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就要通过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而要想使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顺利地进行,就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好的政治体制。第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的不满。人们通过横向的比较(主要是知识分子)会感觉到我们的政治体制在结构、制度、程序、运行机制方面不完善、不理想。为了追求更理想的政治体制而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对社会生活失序状态的不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深刻的转变,原有的秩序逐渐地瓦解,而新的秩序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而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失序状况。而在这种失序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政治腐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寄希望于政治体制改革。第四,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的状况不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政治权利便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人们就会深感现有的政治体制的不理想、不完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五,对某种具体的不良政治遭遇的感受。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政治腐败等原因,往往使人们遭遇到一些不公正的甚至是伤害性、灾难性的对待。当人们在反思这些遭遇时便会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等等。正是这样的一些因素才会把人们引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关心和期望。但是,当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人们便会陷入矛盾之中:这就是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这种愿望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说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单单有愿望是不够的。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能够向前发展,不能靠愿望,而要靠动力。因此,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乃是弄清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寻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契机的根本性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从道理上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首先应该来自广大的人民群众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从现实生活来看,则情况要复杂得多。为此,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的特点。由于我们的起点是全能主义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不论来自何方,最后都必须经过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放松政治控制或改变政治控制的重大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而放松和改变政治控制,则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我们知道,一种政治体制就是一种政治控制体系,政治控制体系要想正常地运转,必须在控制主体和被控制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而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在某种程度上放松控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放松控制所形成的局部的不平衡来建立适应新体制需要的新的动态平衡。如果由放松控制所引起的局部不平衡没有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而是造成整体性的动态平衡的破坏,那么就会产生政治动乱甚至会使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解体。这对于当权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即使是具有改革理想和抱负的领导者也不会愿意去冒这种风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也会与各级领导层的既得利益发生矛盾。政治体制改革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大调整,或者叫做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与此密切相联系的是掌握权力的各个机构的利益的再分配。作为各级当权者来说,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他们所掌握的一定的权力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权力本身就是利益而且是更大的利益。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向着放松控制因而是减少权力的方向转变,因而就不可避免地使当权者丧失权力和利益。而上述的风险性本身也是一种重大的利益风险。因此,对于那些具有改革抱负的领导者来说,改革的实现最好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它们一方面会使领导层感到风险很小,另一方面又不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但是实际上这种理想的状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政治改革从来就是有风险的,而且是会损害领导层的既得利益的。因此,政治改革对于各级领导层来说,从来都具有被迫性。面对政治体制改革,各级当权者往往既不敢于也不愿轻易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各级当权者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现实的。正因为上面这两种原因,便造成各级当权者对政治体制改革缺乏动力的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各种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通过各级当权者才能实现。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便只能来自外部的压力了。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的:即如果不改革,则会冒更大?姆缦蘸蜕ナЦ?蟮睦?妫?庋?凇傲胶ο嗳ㄈ∑淝帷钡男问浦?拢?母锉阌锌赡鼙黄鹊厥迪帧R虼宋颐蔷托枰?芯空庵帧傲胶ο嗳ㄈ∑淝帷钡那榭鋈绾尾呕岱⑸?渴鞘裁囱?男问坪土α坎呕嵬贫?庵智榭龇⑸?/P>在了解了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特点之后,我们就要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两种可能的动力会如何造成改革的形势。如上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应该来自人民群众对改变政治存在的要求,即人民群众对政治存在的不满。政治体制对每个个人来说,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从而也就关系到人们的政治存在的问题。所谓政治存在是指人们的政治要求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政治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政治要求,人们就会对自己的政治存在产生不满,这样就会生长出改变政治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习惯势力等等的影响,人民群众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对于政治存在很少提出异议,即使产生不满,也很难表现为明确的改变政治体制的要求。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才会逐渐转移到政治存在上来。那时人们就会对政治存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转化成为改革政治体制的动力。所以,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的政治改革的要求是要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提到日程上来的。这就决定了来自人民群众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动力是很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完全指望这方面的动力的成长,政治体制改革恐怕就要被推到遥远的将来去了。因此,要想使这种要求变成真正的动力而造成改革的形势,则是一个非常曲折、艰难而且需要长期酝酿的过程。那么,在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要求还没有真正变成动力的时期内,政治体制改革会不会发展和怎样发展呢?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往往是靠一种间接的力量来实现的。这种间接的力量就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应该很好地研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在现实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对于政治体制是从反面提出问题的,它们对政治体制所发出的信息就是“不改革不行”。换句话说,经济生活中的力量是通过危机的方式来推动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地说,因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构成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必然要受到原有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样,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每前进一步,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从而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来。这种动力虽然是间接的,但又是及其巨大的,往往是政治力量所无法抗拒的。也就是说,实际的情况是,当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遇到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就会产生经济生活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生活破坏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就促使政府必须下决心来改变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原有政治体制的某些方面。从而使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这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借助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力量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目前,当来自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探索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将会如何具体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要求?而当这种要求遇到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时,又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种社会后果又会怎样地影响领导者的决策选择?当领导者做出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选择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如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是从反面提出的,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相比,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这方面说,要求同步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似乎总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想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如果要满足这一要求,就必须找到一种在经济生活之外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动力。但是至少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动力。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可以成为这种动力。不错,知识分子的确对政治体制改革十分关注,并经常提出强烈的要求。因此,他们无疑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数较少,又不掌握权力,因此,他们的实际作用是很有限的,还不足以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力量。也有人认为,最高领导层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和愿望可以成为这种动力。不错,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确有很强烈的理想和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当然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的力量。特别是渐进改革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因此,这种推动便更加重要。但是,我们的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不可能仅仅从理想和愿望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现实出发。现实的政治稳定的大局,现实的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状况,都是他们不能不优先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想和愿望便只能服从于现实的需要。所以,实际的情况仍然如上所述,最高领导层一般只能在经济生活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强大压力下,才能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仍然只是在来自经济生活的强大压力的对比之下,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之下,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一定程度地提到日程上来。这就是生活的现实。还有人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外部推动力,足以使政治体制改革大大地向前发展,从而改变其滞后的状况。不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确可以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所达成的协议条款中绝大部分都是针对政府的管制权力的。因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定会使我国的政府管制的改革成为一项硬任务。但是政府管制的改革还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较浅的层次,而且其过程本身也正是表现经济要求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也就是说正好是滞后的表现。综上所述,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中的一定阶段之内,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是人们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它在改革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适应着这个规律去考虑问题,而不应该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只是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一定阶段上的特点,并不是全部过程的特点。当政治发展进展到新的阶段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的状况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那时,政治体制改革将完全摆脱滞后的状况,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所以,目前要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就是首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从经济改革中来不断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以舆论的力量配合之。另一方面,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如何成长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使政治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弄清在经济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时会使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存在给予更大的关心?与此相关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如何从舆论上加以配合?在人们已经对自己的政治存在感到不把上述认识落实到改革的实践中来,便引出了关于如何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的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博弈,即要求改革的力量与旧体制之间的博弈。因此改革的目标便应该根据博弈双方力量的对比的状况来确定。当政治体制改革的力量与旧体制的力量势均力敌甚或超过旧体制的力量的时候,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改革动力。这样,改革的任务便可以提到实践的日程上来了。如果是改革的力量相对于旧体制来说虽然还比较弱,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可以使改革的力量壮大到足以克服旧体制的地步。这样,改革的任务则不能立即提上日程,而是需要等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能提上日程。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目标与动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改革的目标与动力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遵循积极与稳妥相统一的原则,也就是目标与动力相统一的原则。目标总是具有前瞻性的,并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而动力则往往是现实不充分具备的、需要进一步培育才能逐渐生长出来的。这样,目标与动力之间便会产生矛盾,因而积极与稳妥之间也就产生了矛盾。为了前进,人们总是需要积极地提出目标的,这样前进才有方向。然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要有动力,没有动力的目标是纸上谈兵,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而动力的成长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主观的努力会使这个进程缩短,但不能替代这个客观的进程。所以对动力的培育不能揠苗助长,而必须顺乎客观进程自身的规律,这就提出了稳妥的问题。因此,要想使目标与动力统一、积极与稳妥统一,就必须使目标贴近动力,也就是所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具有一定动力的目标。近期的目标应该是已具有充分动力使其实现的目标,中期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能够成长出充分动力使其实现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才能说既是积极的又是稳妥的。这就是动力与目标、积极与稳妥的一般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来说,什么样的目标是既积极又稳妥的呢?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那就是社会生活本身已经提供或经过努力之后能够提供充分动力的那些目标。至于那些在中国的土壤上不可能生长出动力的那些目标,虽然表面上看来非常积极,但由于它是超越现实的,所以是不稳妥的。这样的政治改革目标实际上是一个陷井,因为它超越了社会的承受力,因而就会造成社会混乱从而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考察政治发展目标的时候,关键是要时刻将目标与动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功夫下在寻找、培育、和引导动力上来。如上所述,政治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个方面是人们对政治存在所感受的不满程度。因此我们就应该看一看,在现实生活中从这两个方面都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什么样的动力?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是上自政府下自人民群众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因此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总是被摆在首要的地位。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只能在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能逐渐地被提到日程上来。从现实的经济生活来说,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是旧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因此,经济改革就成为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就要看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在政治体制中那些成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的东西,也就构成了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任务。那么,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政治体制中的哪些内容构成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障碍了呢?第一是行政体制,即政府的职能、规模、对社会管理的范围和手段、工作的态度和效率,等等。这些已构成了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行政体制改革便被首先提到了日程上来。这件事我们现在正在做,并且还远远没有完成。第二,目前阻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巨大的障碍则是因为缺乏规则所造成的经济运行的无序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最根本的因素则是政治腐败,即行政腐败和司法腐败。因此解决政治腐败的问题就成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的任务。第三,解决政治腐败问题的关键则是舆论监督。事实证明一切政治腐败现象最怕的就是新闻曝光。因此运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监督在反腐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方面的改革就是要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大众传播媒体的这一作用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逐步地开放舆论,逐步地实现新闻自由。因此舆论开放和新闻自由便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第四,目前发展农村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则是由所谓“三乱”造成的农民负担过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农民对那些无法无天的腐败的农村基层干部的“三乱”行为无能为力。这就涉及到农村的基层民主的问题了。如果农民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何真正搞好村民自治的问题就成为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这些都是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动力。从人们对政治存在感受的不满程度方面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和动力有:第一,人民群众对干群关系的状况不满。我们的干部当官作老爷的思想十分严重,他们只知道对上级负责而不知道对人民群众负责。根本没有公仆意识。这是造成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而要想使干部真正对人民群众负责,关键是要将其纳入到选举制度中来。只有在竞争的选举制度中上来的干部才能真正向选民负责,才能真正造就出公仆来。因此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竞争选举乃是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在人们对政治存在的不满中,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个人的政治权利往往得不到切实有力的制度保证。宪法中规定的个人政治权利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压制,而有些政治权利宪法还没有给予肯定,例如罢工的权利。因此,保障个人权利问题也是目前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此外,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也仍然是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两项任务同上述的许多方面都是有关的。以上这些都是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提出的目标,也是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充分动力的目标。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我们应该提出一些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呢?第一是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革。我们的政治权力结构总的说来是与当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也就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运作水平、社会承受能力、人民文化素质,等等方面相适应的。但在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原有政治权力结构的缺陷就会逐渐地暴露出来,因而需要对政治权力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具体目标现在还很难说得很清楚,有些内容虽然能够说清楚但比较敏感,也不便说。对此我们可以暂时作为一个笼统的目标提出来。第二,与政治权力结构改革相配合并作为这一改革的前导的,则是宪法的改革。因为政治权力结构的改革只有在宪法中肯定下来才能得以巩固。第三是行政机构的进一步改革,使之适合于高度现代化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民主发展的需要。这方面可参照发达国家行政改革的经验。第四是民主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应该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一些更高的目标。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动力目前还不具备或不充分具备,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的努力才能使这些动力充分地成长起来。
2023-08-25 10:51:031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七大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形势相适应。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源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成为国内外关注十七大的一大焦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未来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风险需要防范,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 权利意识的增长和政权建设的需要 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的含义之一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也必然要对于这些变化做出反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要求,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我国政治体制之下,各种社会矛盾有向政权聚集的现象,这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特点。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以及地区差距导致的矛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我国社会制度的突出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这个优点的另一面则是:各种社会矛盾诉求也易于向党和政府集中。由多种社会矛盾集中转化而来的矛盾,可称为“官民矛盾”。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各种社会矛盾比较分散,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向官民矛盾转化现象逐步出现。1998年,是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一个“拐点”,即多种社会矛盾出现了较为明显地向官民矛盾集中转化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激增。 民主观念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权利意识普遍增长。这中间也包括了公共权利意识的增长。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变化和权利意识的增长。 权利意识的增长、社会矛盾的增加以及向政权集中的趋势,构成了新时期政治参与的动因,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做出回应,形成制度供给的需求,产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导致了新的社会条件下新的大量的政治参与要求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革,进而深刻影响到了政治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市场经济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导致社会分化、消解经济平等和对于权力产生腐蚀作用,为权力腐化提供了直接的诱因和条件。市场经济要求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政治体制要制约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因素,这就造成政治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需求。具体讲,一是降低行政成本的需求。中国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使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但也造成了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降低行政成本,就要改革,提高政府效率。二是遏制腐败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机关及其干部有产生特殊利益的可能,腐败持续蔓延就是一个突出表现。因此,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反腐败斗争,通过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来强化监督和权力制约,以保持党政机关及各级干部的廉洁。 权利意识的增长和政权建设的需要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推动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进程。 政治发展是一条单行道 历史经验表明:政治发展是一条单行道,开弓没有回头箭,走错了路就很难回头。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分重要,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十分谨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经济体制改革即使出现了失误,一般来说还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同了! 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失误就会导致全局性的错误,就可能酿成民族的灾难。十七大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追求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在现阶段,这样的民主需要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式民主的一大特征。为什么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中要有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民主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实现人民民主,需要人民的自觉意识,人民的自觉要靠先锋队的启发和引导。人民需要由共产党组织,才能集合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和建设的大军,才能完成历史性的跨越、成就民族的辉煌。 十七大清楚地描述了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重点: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和大力加强民主监督。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中政治参与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政治参与有多种途径,如民主选举、意见征询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法律法规、政策能够准确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是当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相信十七大之后,在这一领域还会迈出新的步伐,进行新的探索。 保持有序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实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政治参与失序,曾经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上留下过严重的教训。“文革”中,实行“大民主”,“革命群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结果造成了社会的大混乱。这样的教训值得我们在现在和今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认真研究和汲取。从政治参与的角度观察“文革”,其失误并不在于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而在于群众的政治参与的无序。“文革”无序的、不分层次的政治参与的恶果警示我们:有效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区分层次。这是一个重要的经验。 现代的民主形式,即间接民主政治中要处理的一个基本关系是“精英”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民主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特别是最广大、最普通的群众都有参与的权利,但问题是这样的参与如何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局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这是我们在谈论民主问题以及政治参与问题时必须考虑的。而现在这些问题似乎很少提及甚至不被考虑,这是不行的。 分层次政治参与的原则应当是:直接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相关性。由于社会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局限性的客观存在,政治参与必须区分层次。也就是说:要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根据利益直接相关、信息掌握较为充分、结果影响明显的原则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而对那些利益关系较为间接、情况不了解,其结果影响不明显的群体,原则上就不应参与。掌握直接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相关性的原则,既从总体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以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 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优良传统、一大优势。与竞争性选举相比,政治协商有利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有利于化解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与对立,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形成与实现。尤其是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利益关系迅速变化、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居的转型时期的国家,政治协商是较为适合、较为有利的民主形式。 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的意义就更加突出。民主监督是保障人民赋予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各项权力不变质,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根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监督是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只有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其他的民主形式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十七大绘就了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民主政治和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相信沿着十七大指明的方向,通过积极稳妥地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政治必将继续发展,在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
2023-08-25 10:51:131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保障人民的普世人.权,推进建设中国的自.由与民.主!
2023-08-25 10:51:213

政治改革主要是那几个方面?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具体说 大概就是中央地方利益分配 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利益分配 统治阶层内部利益分配 被统治阶层内部利益分配 本国列强利益分配 通过调整税收啊 补贴啊 立法啊 修宪啊 主流言论啊 合作组织啊 政府机构功能变更啊 人事任免啊什么的来实现
2023-08-25 10:51:311

政治变革是什么意思?

政治改革是统治阶级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自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加强和巩固其自身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统治
2023-08-25 10:52:07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哪些改革{如大部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简要分析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30年来,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左”的错误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加强中改善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30年来,我们党通过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不仅注重思想理论建设,而且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使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例如,将县级人大代表改由选民直接选举;在县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加强了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扩大和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和组织;赋予地方省、市、自治区和部分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加强人大对行政、财经、司法、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等。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有的重要民主政治形式,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使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使社会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政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方面享有较一般地区更为充分的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把生产队作为一级政权组织的规定,建立了乡政权;在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建立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群众自治性组织;积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在广大农村实行村委会村民直接选举制度和乡镇改革试点,普遍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坚持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结合起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切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1982年《宪法》的通过和实施为标志,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我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现在我国不仅有法可依,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而且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从废除实际上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开始的。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解决了干部新老交替问题,使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法制化,促进了我国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干部提拔过程更加透明、更加制度化。建立健全适合企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制度,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有机衔接、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过五次机构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与任务不同,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当前正在实施的被叫做大部制的政府机构改革已是30年来的第六次。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将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整合机构、科学配置部门职能上。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加强了监督工作,注重发挥各制约和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制约和监督的整体效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功绩,就是重新建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内监督方面又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且把党纪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成效显著。特别是新闻媒体介入监督序列,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提高了政府执行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3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践坚持和运用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一些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小带大,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系统工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保持社会稳定,就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和法制建设。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原则,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的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始终是推动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强有力条件和现实途径。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并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就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不仅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而且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对新形势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一,首次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二,明确提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其三,首次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其四,强调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其五,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其六,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事业。(作者单位:中宣部理论局)
2023-08-25 10:52:171

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权利的来源方面的变化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和改革,主要是权利的行驶方面公民私权利的参与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改革的重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23-08-25 10:52:283

政治制度的变革

政治制度的变革的话,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话非常非常的棒。
2023-08-25 10:52:3810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有矛盾,那末,我们就要及时地自觉地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地向前发展。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特点决定了这一改革绝不能采取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震荡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以使之不断完善。
2023-08-25 10:53:062

东汉初年政治改革主要内容

您好,具体内容如下下、1、封赏功臣,削弱其权力。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大批功臣的辅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辅佐,刘秀是不可能称帝,建立东汉王朝的。虽然他们功绩很大,但刘秀又怕他们拥有太大的军权会威胁到自己,毕竟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刘秀为了防止他们居功自傲,恃功干政,在给予他们崇高地位和优厚待遇的同时,坚决不让他们参与军国大政。建武十三年,刘秀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三百六十五名功臣增邑封,他们被封为列侯,只奉朝请。就这样,刘秀即保住了大封功臣的美名,又加强了中央集权。2、重申阿附藩王法。刘秀吸取了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大难制,威胁中央的教训,就重申了阿附藩王法,禁止王子、诸王结交宾客,以此来限制他们发展个人势力。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刘秀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次年,刘秀又逮捕诸王宾客并处以苛法,又有很多人被处死。3、限制外戚势力。西汉末年的外戚专权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汉,刘秀吸取了这一教训,开始限制外戚势力。针对外戚交通宾客的现象,刘秀对这些外戚宾客采取了严苛的办法,把他们绳之以法,或者处以死刑,或者加以贬黜。正因为刘秀对外戚的猜忌和严厉的处罚,外戚势力如阴氏、樊氏都主动退让,选择了明哲保身。因此,东汉初期,外戚再无党势之名,违法之事也很少发生。光武帝刘秀像4、改革中央行政体制。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刘秀对中央官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汉武帝时期,任用了尚书,来削弱相权,从而形成了中朝,但三公仍然有较大的权力,地位也很高,以致西汉末年出现了强臣窃命的现象。刘秀为了彻底削弱三公权力,就进一步加强了尚书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在西汉后期改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刘秀时则又改称为司徒、太尉、司空。原来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司徒(丞相),改管民政,原来作为丞相的辅佐并负责监察的司空(御史大夫)只负责水利工程。这样一来,三公只是徒有其名,而实际权力都归尚书了。刘秀为了使权力能够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他又扩大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尚书台的组织结构,来加强尚书台的权力。西汉时期的尚书分四曹,刘秀将它扩大为了六曹,即:吏曹,主公卿事;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主吏民上书事;三公曹,主断狱;南主客曹,主南部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北主客曹,主北部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尚书台设:1、尚书令,秩千石;2、尚书仆射,秩六百石;3、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六曹:1、各设尚书一人,秩六百石;2、侍郎,六人,秩四百石;3、令史三人,秩二百石。由此尚书台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备的中央政府,接管了原来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的主要权力,而三公则成为了给予那些有资望的大臣的名誉上的荣衔。至此以后,三公之职,就成为了备员而已。尚书台总揽了政务,权力很大,但是他们的官秩官秩却很低,这样易于控制,使皇权专制进一步得到加强。尚书令印图5、大力加强监察制度。西汉时期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被刘秀改为司空,主管重大水利工程,其监察职务则由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监察百官,秩千石。御史中丞在东汉时的权位和尚书令、司隶校尉并重!后来,御史中丞的职权又扩大到执行法律、掌管图书秘籍、监督军旅等方面。前面讲到的汉武帝时期设置了监察京师和三辅的司隶校尉,在汉成帝时被废除了,到刘秀时,他又加以恢复,秩比二千石。来监察三公和京师百官以及京师附近的一州七郡,并且直接隶属于皇帝,地位在九卿之上。西汉时期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刘秀时又对刺史制度进行了改进:1、他将全国除京师附近司隶校尉辖区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2、刺史也由西汉的治无定所改为有固定的治所;3、刺史的机构和属员比西汉也扩大了。4、西汉时,刺史奏劾二千石的官员要先奏报三公,由三公案验,刘秀认为这样不利于刺史对地方的监察,他就专任刺史,来掌握一州的行政、司法大权。因此,在东汉,刺史就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拥有领兵权。这也为东汉末年,州牧拥兵自重,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东汉平洲刺史官印图6、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依然是郡国并行制。东汉诸帝先后分封了数十个诸侯王,但东汉封国的面积很小,封王的权力也被削弱。封国一般只有一郡,最大的也只有二郡,封王也无治民权,封国的官吏也都是由中央任命,他们也只能享受封国内的租税收入而已。同时,为了减少官员的人数,东汉初期就裁并了四百多县。刘秀还撤销了郡尉,把他的职权并归给了太守。郡尉原来是地方军事长官,撤销郡尉,这样就使太守拥有了地方军权,间接为东汉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创造了条件。东汉十二州刘秀的这些政治改革措施是在总结西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东汉初年的政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为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留下了隐患!中央权力的过度集中,也为外戚、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2023-08-25 10:53:131

简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 1.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重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改革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之成为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决策机关,并使它逐步走向"服务性机构"。
2023-08-25 10:53:211

改革的含义是什么?

改革,就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如进行发放货币、解放农奴、授予人民土地、改革度量衡制等来调整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队管制制度、外交政策、社会设施等方面的内容,是社会整体朝着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态势发展。按内容划分,改革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军事改革等等;按社会性质划分,有奴隶制社会的改革、封建社会的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改革并不是对现行的社会制度的否定,而是在保持现有社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做一些局部调整,以此缓解社会尖锐的矛盾,是统治阶级试图解决一些社会问题采取的暂时性措施(但这种改革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可能是长久的,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使得国际资本主义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外寇入侵,国家的主权遭受损失。
2023-08-25 10:53:44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八)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九)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加强政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2023-08-25 10:54:261

请问:政治改革等同于政治体制改革吗?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谢谢

我补充一下,体制指的是具体制度,政治改革涉及到根本的政治制度,而体制改革实在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具体的制度进行改革,前者包括了后者
2023-08-25 10:54:373

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报告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解决了要不要改的问题。其次,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解决了改什么的问题。最后,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  可以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实施和补充完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法治建设,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在人民对法制建设的不满意也更多地来自这些方面,包括大量的上访甚至是群体性事件,都跟我们的法律在实际中得不到严格遵守有关,所以报告中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难在什么地方?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它涉及到的对象更多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调整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一意义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社会上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呼声很强烈,一些领导干部表现出了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态度,但如果我们从反腐倡廉的角度看,这一改革的推进无疑将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我国反腐败的力度很大,但腐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不到位,特别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职权的监督制约不到位,因此报告有针对性地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十八大之后不太长的时间内,这一方面就会有更大的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人认为应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也有人强调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从认识规律的角度来讲,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进而想出解决办法,这当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但我们坚信,在循序渐进地推进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不断地取得进展,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2023-08-25 10:54:461

政治改革的特征包括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4,政治改革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政治变革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
2023-08-25 10:55:071

“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区别在哪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2023-08-25 10:55:22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4

全选,这种多选题不是全选不可能
2023-08-25 10:55:334

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2023-08-25 10:55:432

我国历史上的三次政治改革是哪三次

我不知你说的变法还是。我认为的三次政治改革:秦朝,开始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清),进入民主。共和国建立,无产阶级(共产党)执政。
2023-08-25 10:55:532

政治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首先,报告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解决了要不要改的问题。其次,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解决了改什么的问题。最后,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可以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实施和补充完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法治建设,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解决,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在人民对法制建设的不满意也更多地来自这些方面,包括大量的上访甚至是群体性事件,都跟我们的法律在实际中得不到严格遵守有关,所以报告中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难在什么地方?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它涉及到的对象更多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调整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比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一意义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社会上政治体制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人认为应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也有人强调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从认识规律的角度来讲,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进而想出解决办法,这当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从这一方面讲,尽快出台一些能够提振人民信心的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但我们坚信,在循序渐进地推进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不断地取得进展,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2023-08-25 10:56:131

如何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以下几项重要任务: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023-08-25 10:56:243

中国第一次改革是什么时候?

1978年
2023-08-25 10:56:342

政治发展与政治改革的区别

政治政策是否发生改变。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政治发展是指政治按计划进行。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区别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此造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在本质内容上形成社会政治发展。
2023-08-25 10:56:421

如何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在优先发展经济和逐步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政治改革。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变革都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复杂,大多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明显的就是,在选举制度的发展史上,不少国家在选举制度确立的初期,都存在从财产、纳税和种族等方面对选举权的限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的国家,人们在生活习俗、思想文化、利益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推行如同西方国家一样的选举制度,必然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因为,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杨光斌和郑永年认为,要通过经济改革保障经济权利,通过社会改革保障社会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治改革保障政治权利;而不能幻想完全通过政治改革来解决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虽然不同类型的变革过程存在一定的次序,但是,它们并非就有绝对的先后之分,而是一个相互糅杂或者相互融合的过程。根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为政治改革奠定基础和条件,也对中国政治改革提出了强烈要求。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政治诉求来推动中国政治改革,不仅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路径。 第二,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党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来引导其他领域民主政治的发展或者对其他领域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在推进政治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把改革中取得成效的经验措施制度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长期机制。例如,当前开展的反腐败和转作风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职能转变也形成了明确的思路,如果能通过制度或者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可以更有效地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
2023-08-25 10:5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