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2023-08-27 04:25:07
共1条回复
陶小凡

教学案例是人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继续实践,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设计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主观设想成的一个知识建构流程图(俗称教案),缺乏实践的证实过程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区别。

1、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教学设想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产物;教学设计是教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教学设计别人读了后无法一目了然,教学案例别人读了后可一清二楚,有助于他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它具有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实录了各种人物的反映;教学设计是理论的设想,仅是教师教的一个流程图,缺乏客观性。

3、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主体,目标单一,明确指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学设计目标较多,问题系列,要综合性地解决问题。

4、教学案例有明确的条件性,要交代条件和背景。(教师、学生状况、教学条件)教学设计只是呈现一节课的基本过程。

5、教学案例具有批判性、即时性、空间性,对教学过程进行即时反思,可以是教学的正例,也可以是教学的反例,无论正反,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利用教学空间,对教学结构进行即时调整,达到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是一案既成,便照本宣科,缺乏调整的空间,缺乏教学的弹性,要求被教者只能按照教案开辟的航道前进。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录数量,了解负数的价值; ⑴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⑵师叙述,生记录。 师:客车到达A站,有8人上车,有6人下车。 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8人,转出5人。 老师8月5日在上个月的基础上续存20xx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馈交流。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 师:哪种方法能让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数据变化?统一到+、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可以将+称为正号,将称为负号。 ⑷介绍你知道吗? 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食的数量和入仓的数量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负数。 二、联系生活,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⑴每天7:30,中央电视一台都有天气预报。在20xx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气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师: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个自制的温度计),提问:怎样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请学生操作,追问:你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意识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难,引出 0。 确定0度以后,请学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师:你是怎样数刻度的? ⑵说明:20xx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们是从零开始往上数,因此这个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5℃。最低温度是从零开始往下数的,这个温度是零下3摄氏度记作-3℃。 ⑶正、负数的读写法。 说明:+5读作正五,在写的时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直接写5。-3读作负三,书写时先写负号,再写3,符号不可以省略。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图片介绍摄氏度和华氏温度。学生读出温度,说说是怎样读的。 其余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反馈交流读写的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用+5、19和-3、-11、-7区分了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学例2 ⑴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与图片,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绍相关的知识。 说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⑵提问: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写数,反馈交流。 小结:用8844和-155区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问:你能把我们刚才学过的这些数分分类吗? 小结板书: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吗?是不是负数?为什么?结合例1和例2的图片理解0与正负数的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 学生读数,在将相应的数填入圈里。 反馈交流,教师:8是正数吗?0该写到哪个圈里?为什么? 2. 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负数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读一读。 ⑴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略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5 一、创设情景,生产问题。 播放时钟滴答声,学生倾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表行走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人们把这种声音比作时间的脚步声,同学们说像吗?(像) 师:这匆匆忙忙的时间的脚步声,是谁发出的呢? 生:秒针 师:对啦,老师这里有一个钟表,钟面上有我们的两个老朋友。一个是时针爷爷,一个是分针哥哥,现在这个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吗?生:不能,因为它只有时针和分针,不完整。 师:钟面上应该还有什么呢?生:秒针 师:我们可以给秒针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生:秒针妹妹(秒针弟弟) 师:除了秒针妹妹(弟弟),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生:(数字、大格、小格)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钟表,这是什么钟表呢?(电子钟、电子表)师:谁会看电子表呢?生:XX时XX分XX秒。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 师:出示问题: 1、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2、时针走一大格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1时=60分 师:原来啊,分针哥哥走60分,时针爷爷就走1时,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秒针妹妹呢?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秒的认识 课件展示秒针走一小格。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秒钟 课件展示秒针继续走动。师:这是多长时间?生:这是10秒、30秒……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 2、教学秒和分的关系 分组活动: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运动。 课件展示,分针走以小格,秒针走一圈(60小格)小结:1分=60秒 师:原来啊,原来啊,分针哥哥走1分,秒针弟弟就走60秒。有谁知道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多少呢。生: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3600秒。师:为什么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 出示:1时=3600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那么多的时间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好么? 出示课堂练习: 1、做一做 3时=()分 4分=()秒120秒=()分 60秒=()分 2、比较大小 9分○90秒 4时○24分5时○500分 140秒○2分 3、在()里填上时、分、秒。 (1)一个小学生每天午睡1()。 (2)小芳吃饭大约用了25()。 (3)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师:看来这些练习对同学们来说太容易了,你们愿意接受更艰巨的挑战吗? 练习:帮助小猫调钟表 体验1秒的价值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那么多的时间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么,有谁知道有关时间的名言呢?生:…… 配乐,课件出示时间名言,先让学生默读、感悟。再指名让学生配乐朗诵这些时间名言。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精彩的朗读时间名言,让老师心里产生了很多的感受。时间不会因为我们做任何事停下它的脚步,当我们听到“滴答“一声的时候,又1秒钟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同学们说,时间走的快不快啊?(快)时间走的真快呀,当人们说起时间的时候,总会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它,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出示“光阴似箭”“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学生朗读。 师:这些词语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一秒,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一分一秒组成的,这样才有了一天、一个月、一年……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秒钟能做些什么吗?(想)老师也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活动:1秒钟能做什么 教师读秒,学生选做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 1、60秒能做什么? 2、10秒能做什么?师:1秒能做什么? 生:…… 师:其实啊,1秒钟还能做很多很多事情,1秒钟也可能发生很多很多事情。 课件展示1秒钟能做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师:日常生活中,1秒钟的价值是巨大的,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秒钟、用好每一秒钟。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xx—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2023-08-26 05:41:14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1.背两首古诗 2.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学写随感,合演课文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幸福的含义,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前准备】: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幸福”这个词。 2、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读课题。 【设计图意: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初读,把握全文。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请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导读课上的初读和预习,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孩子再读课文,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检查,既巩固了预习和初读的成果,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更是让孩子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把握全文。】 三、突破难点,理解幸福的含义。 1、幸福是什么?智慧姐姐怎呀说的? 2、谁能把“诧异”换个词。(要求学生整句读,并且读出诧异的语气) 【设计意图:理解“诧异”,并通过换词丰富孩子的词汇。】 3、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说——第三个孩子说——(引读) 4、(板书:靠劳动、尽义务,做有益的事)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5、默读课文,看看三位青年是怎样理解的。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生汇报。 【设计意图:智慧姐姐对幸福的诠释中,“义务”一词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突破了这个难点,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在这里把难点让孩子提出来,并交给他们解决的方法,有利于下面的阅读。】 6、小结,理解“义务”。(生说自己的理解,出示: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7、医生,你有不同的经历吗?(请其他孩子说)说完读句子。 8、你们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青年,想象一下他做了什么,编一个故事,从而明白幸福的含义的。同桌互说。汇报。 9、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说) 【设计意图: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义务”“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0、(出示图画)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有感情读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难点。三个孩子疏通泉眼,砌井加盖这部分内容显浅易懂,孩子一读就懂,让他们简单来讲讲就可以了。并且有了前面对幸福的理解,孩子们更能感受三位青年重回树林后幸福的感觉。】 11、小结: 四、拓展训练,抒写幸福的感受。 1、学生讲让别人得到帮助的幸福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2、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投影小诗)来,一起读。 对于老师来说,幸福是(投影出示有关老师的幸福的小诗,读诗) 你觉得幸福是(投影出示)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给予自己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诠释。我们应该珍惜幸福,更要付出和给予,让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会更幸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把课文改编为课文剧,找几个伙伴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这个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是多元的,有很多种含义,通过这节课,相信孩子能写出有关幸福的感言。合演课文剧是课后也是本单元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实践作业,让他们自由选择,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作业成为孩子们爱做、乐做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幸福靠尽义务 做有益的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天能给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上课,我感到真幸福!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 2.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阅读导航。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后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交流汇报。 (1)认读词语 彼此疏通砌成清澈诧异强健痕迹耕地 (2)课文写十年前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三、阅读感悟 1.理清起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2).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指名几个学生读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4).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喝。从而得到了祝福,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为了弄懂这个问题,真是各奔东西。 2、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画出他们的幸福感悟。 3、学生汇报交流 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4、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5.体会身边的幸福 (1).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么?(有)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疏通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那时的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了么? (2).那他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读有关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过渡: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的。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想知道徐老师的幸福感悟吗?我们一起分享吧!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 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 去寻找真善美的生活。 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 找寻幸福更需要心的平和。 2.孩子们,你们的幸福感悟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3.师总结: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五、作业设计 排练课本剧《幸福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十年前挖砌水井快乐兴奋 学做医生帮助别人 十年中辛勤工作对人有用对人有益快乐自己 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十年后再次相见畅谈幸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 王二小正在干什么? (板书:放牛、放哨) 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 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 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⑴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⑵“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⑶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5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⑴自由发言。 ⑵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发表见解:你认为王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找优点 1、小组内互相说说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 4、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四、句子训练 1、课件出示: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2、学生练习读。 3、仿照例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小明是我的同桌。 4、学生练习。 五、学写生字 1、小组讨论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一些。 2、集体交流,互相提醒,教师范写点拨。 3、学生描红仿写。 【板书设计】 爱劳动 王宁有礼貌我选我 关心集体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识字放在熟读课文之后,学生掌握较好。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也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从效果上看,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应适当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后的读读说说,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同学有时会出错,应多加练习。
2023-08-26 05:41:491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每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时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悄悄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篇文章你们看过吗?)   1、生字、词的读音:   怦怦(pēng)、树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着玩(dǎi)、寒颤(zhàn)、颤抖(chàn)。   2、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2)让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和万芳的妈妈。   (三)问题探究   语言显示人物性格,请同学们自由读,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人物的个性。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要求:读准语气、语调。)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3、文章最后说:“这能全怪我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处理?   4、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四)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处理孩子间的交际行为,尊重他们的友谊,千万不能重财轻义。也告诉孩子做事应同父母商量。   (五)课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2、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是,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告诉我们吗?   (六)课后练笔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源于沟通和交流。周末回家与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话写出来。   题目:《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2、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   2.这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六)教师寄语   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
2023-08-26 05:42:121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

  教师想要讲好课,就必须写好教案 。认真拟定方案,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   反比例函数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 教学 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 总结 ”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 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 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 当x=3.5时,求y的值   (3) 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 ,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 ,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 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2) 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 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 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 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 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 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 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 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 和 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进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u2260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 备用思考题   1、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 小结: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二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 教育 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02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 文化 价值.   (2) 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 发散思维 .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   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 故事 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猜你喜欢: 1.初中数学教师必读 2.初中 数学 学习方法 的六大要点 3.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计划 4.初中生数学 学习计划 5.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2023-08-26 05:42:39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7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1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03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2、那我要问了:好好的,炮手的脸色为什么突然苍白起来了呢?你能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么?把这句话上边的几段读一读。哦。你看到将军用望远镜仔细的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你心里想什么?你心情怎样?那你能把这种紧张的心情读出来么?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炮手》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3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 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 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 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 ⑶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 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 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 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 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 端 未 碗 赏 2、读词卡: 未来 欣赏 赏月 赏光 饭碗 端正 端庄 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惧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李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下 注间,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 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 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重复重要重叠 归还还是还有还原 出发发现理发发明 “重“在形容词前读重,表重复读重,还在副词时读还,作动词用读还,发在名词中读发,在动词中读发(学生可从词的角度式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原四川省今重庆市城东边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二)交流 1、自读。自读全诗,画了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2、合作学习。 (1)组内汇报自学的情况。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3、汇报交流,以最的形式汇报朗读,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时可能还有学生有个别问题,如为什么叫“还”,江陵那么远怎么说“一日还”,程度好的学生可交流,老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4、诵读悟情 (1)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试着说一说。 (2)听录音诵读、感受。 (3)试着和你身边的人互相读一读,注意感情。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大家读一读。 5、背诵 (1)老师发现这首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很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已经背下来了,是不是?那就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背得很好,老师也想背一背,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背,好吗?
2023-08-26 05:42:46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2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4 一、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材钻研能力,培养教学骨干,更深入的开展课题(数学优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教师们能一展自己的风采,学校特举行此次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二、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以个人为单位,40岁以内青年教师参与。 2、比赛内容:为做到公平公正,参赛教师将抽取现任年级本册教学内容作为参赛内容。内容由评委选择确定,即从每个年级选择五至六个教学内容,再由各年级备课组长抽签确定本年级具体内容。 3、比赛时间定于第八周星期二下午2:00开始,地点阶梯教室,比赛时间为一小时。 三、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四、比赛评委名单: 刘名松、李青松、廖香煌、王建明 五、评分标准: 见附表。 兴国县洪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2023-08-26 05:42:54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儿歌内容,激发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这儿有个拼音:jiā,谁来拼一拼? 2、看老师写“家”,同时认识“”(弯钩) 3、学生在台上写一个,再指名书空。 4、给“家”找个朋友;学生扩词练习。 5、小朋友喜欢自己的家吗?这是个“小家”,我们还有个“大家”呢!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儿歌“家”,你就会明白了。(板书:小、大)读课题。 二、朗读: 1、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好吗?出示多媒体动画的课文朗读。 2、你们想读吗?轻轻打开课本大声拼一拼读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到不会的向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请教一下。学生自由朗读。 3、想读得有进步的请再读一遍。 4、觉得自己有进步的请举手,想有更大进步的再读一遍,特别把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练一练。 5、现在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请举手。(读书就应这样,多练才行呀!)谁来读读你最棒的一句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1)指名读,让小朋友评。 (2)指名读,让小朋友跟他比,老师评。 (3)读得最好的小朋友跟老师比,小朋友评。 6、谁试着把整首儿歌读一读。 7、听老师读读看,配乐并做适当的动作。 8、同桌自由练习,要求展开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 9、指名读。 10、学生齐练:配乐、做动作,可站着也可坐着,能背最好。 三、理解: 1、读了这么多遍,知道这首儿歌都写了谁的家呀?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词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2、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说话练习:课文写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家。 3、老师这儿有一些词卡,谁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4、你们能把他们的家画下来吗?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画一画。 5、读读你画的一句儿歌,再说说你的画。老师再把画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地方。 6、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大声地齐说一遍,要感到很自豪。 (3)引导:祖国的风景很美丽,像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小朋友的大家。 (4)跟老师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再背一遍。 7、我们每个人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祖国这个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说话练习:是的家。(回答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 9、把小朋友说的儿歌有顺序地连起来,就编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了。我们来试试看。讲台前的学生试连,加上动作,配上音乐。 (附儿歌:大地是石油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高山是绿树的家,大海是轮船的家,天空是云朵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 四、总结: 1、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能自己学编儿歌表演节目了,真了不起!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2、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画一画,再编一编儿歌。老师帮小朋友到我们的校刊《星空周刊》上去投稿。 3、下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生字词。 五.附板书: 蓝天白云(学生的画) 树林小鸟() 小河鱼儿家() 泥土种子() 祖国我们()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3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设计意图 1、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3、运用想象,延伸课外。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认识1笔画“乚”和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1)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四、教学流程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教学生字“爷”(1)比较爷——爸(2)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自由说(2)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5、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爷爷和小树暖和不冷了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2)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4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词语读准多音字“鲜、冲、朝、号”。 2、能听写“千姿百态、漫山遍野、举目眺望、纵横交错、玲珑多姿、若隐若现”6个词语。 3、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和“虽然……但……”的句式写句子;能照样子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能按课文填空,进一步体会运用总分段式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4、能独立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给短文分段。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第一题 读准多音字的读音,了解多音字的意思。 新鲜朝鲜冲着冲锋信号怒号朝着朝气蓬勃 2、第二题 先让学生把自己有可能写错的字词写一写,准备好后再听写,最后对照课本订正。 3、第三题 如:薄雾蒙蒙、江水滔滔、果实累累、鲜花朵朵、高大的树木、灿烂的阳光、平静的`湖水、宽阔的江面。 4、第四题 (1)一艘崭新的游船飘荡在明亮如镜的水面上。 (2)漫山遍野的水池闪耀着神奇的光彩。 5、第五题 比喻:把大苹果比作胖娃娃。 拟人:海棠果“冲着你微笑”。 夸张:“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 6、第六题 (1)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 (2)我爷爷虽然已是80高龄了,但精神很好,还抢着干家务呢。 7、第七题 (1)阅读全文思考蚂蚁是怎么掉进水里的,它是怎么得救的?喜鹊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得救的? (2)交流,反馈。 (3)分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过了几天” 第一段:(1、2)有一天,一只蚂蚁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喜鹊衔了一片树叶丢进水塘里,救了蚂蚁的性命。 第二段:(3、4)过几天,猎人到树林里打鸟,蚂蚁偷偷爬到猎人的脖子上。当猎人瞄准喜鹊准备开枪时,蚂蚁狠狠地咬了猎人一口,救了喜鹊。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5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并将口语交际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尽量多的留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可能无法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因此,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可让他们课前参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父母交谈,为口语交际做好铺垫。本次活动意在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在“口语交际”进行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还要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场景剧表演用的父亲、母亲、孩子的头饰等物 品。 2.邀请家长进课堂,准备好交流的媒体资料(提前录制好本班学生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视频如: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及对孩子的期望等视频录像资料、书信、贺卡等)对学生课前要保密。意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表达欲,从而更加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前置性作业】 课前分小组搜集自己或他人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也可以读读关于“父母的爱”为主题的作文或其他文学作品为本次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小组内排演生活场景剧,在课堂交流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写相结合的训练。 【教学手段】: 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际,在双方互动交流中进行听说写结合的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长与孩子合作等加强学习的合作性。在互动合作中,通过学生的综合评价、自我评价,让其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父母的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如涓涓细流,父母的爱如夏日浓荫!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不同的爱却给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同 的结果。我想,大家一定有兴趣和老师一起聊一聊“父母的爱”这个话题!出示课件(板书: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以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父母的爱 场景表演,表现父母的爱 1.展示:选择最有自信的小组,展示课前排演的生活场景剧。教师请出小演员,将准备好的头饰帮他们戴好,进入“父母的爱”生活故事表演环节。 2.评议: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评议,如语言、动作、神态、内容等,大胆发表看法。 3.小结:同学们真棒啊!能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演绎成这么精彩的表演。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呵护真的很多。来,咱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关爱孩子的呢? (设计意图:真切的场景表演,演绎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既打动在座的家长,又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阅读故事,评说父母的爱 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提供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故事阅读交流,选择同一个故事的同学编为同一个小组。 1.分小组读故事,理解内容。 2.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发言示例: 小组一:刘明明的妈妈太过溺爱孩子,刘明明什么都不会做,做事丢三落四,我们小组觉得这种母爱虽也是爱,但对孩子成长造成障碍。 故事中的妈妈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二:冯刚的爸爸也太严厉了,考不好就挨训,冯刚都不敢考试了,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而不仅仅是训斥。负负责,这种爱是挺不负责任的。(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三:李路杰有位好爸爸,他懂得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结果李路杰在尝试中取得了成功,这会使他在以后的成长中更有信心。(同组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关键,分组交流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我让孩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组合小组,让全班学生充分“动口参与”,实现“口语交际”。) 四、结合实际,说说父母的爱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搜集的资料,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父爱或母爱? 1.小采访活动:同学们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类似课文中的事,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你的同学,了解了解好吗?同学之间自由进行,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通过采访,为自己的发言找到依据。 2.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互相说说生活中的小事,然后踊跃发言,参加全班交流。 3.在同学们交流发言的时候,老师既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又要逐一梳理问题,比较集中的围绕主题展开交流,适时补充,发表见解,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再次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记者采访活动”的情境,采用访谈的形式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巧妙引导学生置身“访谈”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 五、亲情沟通,交流美好的爱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爱自己的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来到了我们学习的现场,让我们敞开心扉,做一次爱的表白吧! 1.学生:心里话说给爸爸妈妈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一定有感恩,也或许会有渴求,那就走到父母跟前,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大胆的、用最富有爱的语言说出来吧! 2.家长:告诉孩子你会怎样关爱他们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们爱的心声一定打动了你们,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正确的爱是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有力支撑。那就放下家长、长辈的架子,走近您的孩子,和孩子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吧!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爱的交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获得了爱的体验,让课堂达到的不仅仅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有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口语 交际取得更大的的实效性。) 六、教师总结,布置习作练习 师总结:是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与父母沟通,消除代沟;又要学会理解、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今天相互理解爱的每一个人! 作业:请同学们将今天的爱写下来,写好后读给父母听。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最后教师的总结是爱的宣言!成功的口语交际为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作文,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023-08-26 05:43:09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2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4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5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6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2023-08-26 05:43:2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xx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3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4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2023-08-26 05:43:301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1、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6、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2023-08-26 05:43:462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1、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2、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3、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案例百度百科-教学设计
2023-08-26 05:44:081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设计、实施、研究教学活动的意识、态度和能力。下面是有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参阅。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u2192自主探究u2192交流合作u2192归纳小结u2192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过程   略
2023-08-26 05:44:221

教育学专业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有何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如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情境,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过程。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可以是教学中的成功案例,也可以是教学中的失败案例。教学设计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通常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总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教学设计是教学前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联系:教学案例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案例提供指导和支持。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可以为教学案例提供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教学案例提供支持和保障。总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023-08-26 05:44:311

案例和教学设计是一个意思吗?

案例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方面含有丰富信息和意义的一个事例。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1、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2、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3、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的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的区别是: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023-08-26 05:45:031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一样吗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不一样。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功能的系统。具体如下:1、对应层次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教学情境,激发他们投入本学科学习的兴趣。3、构成因素不同。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课堂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下面对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对应元素进行分析。
2023-08-26 05:45:271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设计是你对这堂课怎样想的,教学案例是你对这堂课是怎样上的。
2023-08-26 05:45:574

小学安全教育教案

火灾安全教育自己是不能玩火,不能自己拉电线。火警电话是119,超市银行不吸烟。不在窗台点蚊香,防火安全很重要!
2023-08-26 05:46:163

小学常识课教案检查

1. 小学教案检查记录表 小学2010年1月份 教案检查记录 项 目 分姓 数 数量 分数 质 量 名 51 96 教案书写工整,有重点、难点,条理清晰。 49 90 教学环节齐全,能注重导课与复习小结,可操作性强。 55 95 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法灵活多样,有较详细的记录,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备课。 52 96 教学上能围绕本学科的要求,选择典型例子,有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且能注重落实。 54 95 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47 93 反思能及时记录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总结经验,教学批注则更注重于文本的分析和理解. 56 94 有较为详细的个性批注与课后反思;有细致的批改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讲评方案 45 91 老师的批注很重视对基本词句的理解,老师的个性批注中体现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2. 小学教案检查记录表的格式是什么 表格里应有月份,姓名,课程质量评分,问题及建议。具体如下图: 小学教案检查记录表 教案的特点 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2.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 3. 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4. 不墨守成规,能继往开来,教案既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开拓知识新领域的钥匙,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5. 教学方法有创新。不照本宣科,不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6. 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不是我会什么讲什么、我想讲什么讲什么,而是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需要什么就注重讲什么,就带领学生研究什么。 总之,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3. 急求,小学语文检查教案和作业评语 撰写教案普遍比较认真。 教案规范、详细,教学目的明确,既有知识目标,又有情感目标,还有德育目标。 重难点突出,教法选择灵活恰当,教学过程设计较详,并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师生互动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有创意,知识联络图文结合。 作图非常规范,非常漂亮,还有课后小结。 注意用不同的色彩强调语句中的重点,一目了然。 教案非常详细,结合时政,有大量的文字叙述。 教案格式规范,一笔一划书写很认真,很漂亮。 教案检查与评价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课改的要求。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对于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适应改革,引领教师编写切实有效的教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4. 小学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安全教育课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意外事件中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性,知道时时刻刻要注意安全,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并把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做安全教育的小小宣传员。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她不象财富能失而复得,也不象离离原上草周而复始。谁失去了生命,不仅仅是自己失去了一切,还要给活着的亲人留下心灵的创伤。 上星期五,发生了一件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故,葛威,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天早上,就在那个寒冷的早上,她倒在了无情的车轮下,她才7岁啊!出示主题: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二)、明理导行1、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才7岁,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像她那样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展示资料2、在你的生活当中,你还知道哪些像发生在葛威身上的悲剧。(1) 生讨论、介绍(2) 小结、过渡: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是路上最拥挤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意外。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交通安全。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交通方面的常识。 3、安全过马路(1)认识红绿灯板书: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2)讨论: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或公路怎么过? 板书:先往左看,再往右看,靠右行(3)游戏“过马路” 一个学生演汽车,演时手学开汽车的样子,嘴发出汽车开动的声音,几个学生表演过马路的小朋友。4、我们在学校里或外出活动、乘车回家时也要注意安全。 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说说应该注意哪些不安全行为(如:爬楼梯扶手、爬栏杆、追赶汽车、在上下楼梯时拥挤……)5、认识特殊作用的电话号码 我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它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出示: 120 110 114 1196、了解在家里、在校外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不仅要注意交通安全、活动安全,还必须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警惕。 说说如果遇到了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做。A、有人敲门,称你妈妈受了伤,让他来接你去医院。 B、外出活动时,天黑路又偏僻,小明不知如何才好; C、放学回家的路上,两个陌生人强迫你跟他们走;D、外出活动中,同大家走散了,迷了路。 E、遇到雷雨天气,躲在大树下。 (三)、总结1、说说自己学了这节安全课后的感受2、在写有“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倡议书上集体签名。 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原因是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很容易找的,而且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现在也不是太难找。 关于找具体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之所以这里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原因是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很容易找的,而且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之所以这里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全面。 5. 小学班会主题安全知识是多少教案 活动目的: 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和的安全常识,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急救方法. 活动: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用亲情激发学生 "我要安全"的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将你带到美丽的世界,然后将你养到这么大,花了多少心血么?请把你印象最深的事情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纷纷说起父母在生活和学习中最让人感动和难忘的事情.) 师:是的,从母亲十月怀胎生下,再培养到现在,父母操碎了心,花费了不少心血.父母额上长出了皱纹,甚至头顶也冒出几丝白发来,都见证了父母的艰辛.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同学们,那你们说说是珍惜的生命呢? 二、视频展示,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意义. (课件展示)一小孩在公路上骑车,突然一辆轿车疾驶,将小孩撞翻在地,无法动弹.小孩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一路人见状,连忙拨打"120"急救.另一路人连忙通知小孩的家长.小孩父母见状,失声痛哭,扑倒在小孩的身上.不一会儿,急救车来了,将小孩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司机不踩刹车的话,小孩的命都不保.好在只撞断了腿. 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你想说? 生1:在公路上骑车、溜冰、玩耍.很危险. 生2:小孩不遵守交通规则,行车行人都应该靠右,而他是靠的是左边. 生3:急救要拨打"120"报警. 生4:要爱惜的生命,危险的地方玩耍,不但害了,也害了别人.既让痛苦,也让父母担心. 生5: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是让家庭安宁,社会安宁的. 生6:每个人都不会每次都这么幸运,他不吸取教训的话,下次会失去的生命. …… 师:对,就像刚才那几位同学说的那样,生命至关.每个人的生命一次,好好地珍惜.要保护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那应从哪些来的保护意识呢? 三、让学生安全知识并急救的方法. 生:要注意防水、防火、防电、防毒、防坏人、防交通事故.(之前强调过,学生只知道的大概.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分别的写出的内容,一组.要求每组推荐学生汇报,教师再做的讲解.) 师:了紧急事故,该如何呢?公共场所和自家火灾,该怎样紧急逃生?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补充)公共场所遇到火灾,应立即向室外楼梯逃生,远离火场.室内火灾,无法逃出门外,就应该立刻跑到有水的地方,将门关着,将水泼在地上和门上.然后用打湿的毛巾捂住鼻子,趴在地上,等待救援.炒菜时锅内燃烧,不应倒水,而应该用锅盖将燃烧的油锅严严盖住. (接着我又给学生讲解了对触电者,落水后的人的急救方法,学生听,并笔记) 四、教师总结,以拍手游戏结束. 6. 小学知识与能力考试考试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7. 生命安全教育《什么是健康》教案 四年级上册 赫山一小 2010年9月 四年级上册生命与健康常识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扎实开展体育卫生健康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拥有健康身心,情绪愉快,知道快乐益于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卫生知识、健康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的疾病防治及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不奢华、不浪费,以简单为快乐。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课间活动,保持充沛的精力,上好每节课。利用各种检查、竞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2.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促进能力的培养。 3.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团结协助,尊敬师长,让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从选编课文到设计联系,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都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全册共有课分十篇,该教材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常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难点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爱心,能互相帮助,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快乐的小天使。 六、实施措施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突出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课堂教学形式非常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3.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活动,及时鼓励学生,帮助树立信心。 4.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七、教学进度 周 次(日期) 教学活动内容 所需课时 第一、二周 科学饮食每一天 二课时 第三、四周 选择安全的食物 二课时 第五周 肠胃 你好吗 一课时 第六、七周 我们去爬山 二课时 第八、九周 你打预防针了吗 二课时 第十、十一周 居室卫生有讲究 二课时 第十二、十三周 远离烧烫伤 二课时 第十四、十五周 我是小小包扎员 二课时 第十六周 植物朋友告诉你 一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 魔法兔子的网络日志 二课时 第十九周 复 习 一课时 第二十周 复 习 一课时 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壮的体格,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为此,我将奋斗! 2010年9月 1、科学饮食每一天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素的家庭成员。 2、通过对食物的调查比较,发现营养均衡与食物搭配的关系,并养成科学进食的好习惯。 3、学会选择安全的食物。 教学重点: 懂得科学进食的意义,学会选择安全的食物。 教学难点: 改变损害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贪吃的孩子啊是小谗猫,我们班上有没有小谗猫啊,看到了喜欢吃的东西会不会流口水呢?那么你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请你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先来做个小调查,大家有兴趣吗。 二、小组活动 (一):统计 先按:鱼、肉、蔬菜、面食、点心、水果等几大类进行统计,再制成图表,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提示:爱吃的食物跟每日三餐吃的食物一样吗?为什么? 三、课件出示资料袋: 1、营养素的述说 2、饮食健康宝塔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我们身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因此,把各种食物搭配着吃,才不会营养失调。 四、小组活动 (二):小营养师配餐 根据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而分成的6个食物组,请你为学校食堂制订一周的食谱。 五、讨论会: 1、你知道哪些有害的饮食习惯? 2、什么是安全的食物? 六、知识抢答赛 1、选择安全食物 (1)时令蔬菜 (2)反季节蔬菜 (3)含有防腐剂的加工食品 (4)含有漂亮色素的食品 2、绿色食品 (1)绿色的蔬菜 (2)安全有营养的食品 3、营养素大家庭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矿物质、食物纤维、膳食纤维七大类。 七、总结: 我们除了要注意营养均衡外,还要学会科学进食,从日常的饮食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健康,从每一个饮食细节中关爱自己的身体。
2023-08-26 05:46:24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 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3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023-08-26 05:46:321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一样吗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不一样,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区别是:1、写的时间点不一样: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写在教之后。教学设计一般写在教之前,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和计划。2、定义不一样: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设想。3、包含的内容不一样:教学案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个是针对已经发生过且有解决方案的,一个是设想的方案。
2023-08-26 05:47:441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如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情境,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过程。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可以是教学中的成功案例,也可以是教学中的失败案例。教学设计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通常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总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是教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教学设计是教学前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联系:教学案例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案例提供指导和支持。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可以为教学案例提供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教学案例提供支持和保障。总之,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023-08-26 05:47:551

教学案例和教案有什么不同?

教学案例和教案在设计初衷、使用功能、侧重上都有区别。具体如下:1、设计初衷不同教学案例主要是提供实际的教学例子,而不是所有教学的细节。以其范例与教学的配合为主进行设计;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2、使用功能不同教学案例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的。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它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教案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是给老师安排课程的工具。3、侧重不同教学案例是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思考理解知识点的方法,侧重于辅助理解;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
2023-08-26 05:48:331

教学设计中的案例类型通常指的是什么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2023-08-26 05:49:381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教案来辅助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事物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区别形近字。   2.指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AABB”式词语。   3.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觉到合作使人快乐,合作促人成功。   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合作、团结”的名言。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孙悟空的本领特别大,尤其是他有火眼金睛的本领,是人是妖一眼就能认出来。龙龙在学习生字时遇到了困难,你能不能用你的火眼金睛辨认出来下面的形近字,并教给他区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创意的导入,充满激励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   练   1、课件出示习题   (1)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   (2)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的;快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帮助龙龙?   (3)填一填,独立完成。   (4)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形近字。   2.照样子写一写。   (1)由学生自行完成,再开火车提问。   (2) 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AABB”式词语 【设计意图】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做到熟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这三句俗语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拓展: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团结的名言或俗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好习惯。   知识窗   1.学生自由读,   2.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克雷洛夫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内容与寓意。   开心一笑   1.读诵儿歌。   2.交流: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听力练习目的是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听记的能力。   三、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在今天的“语文七色光”中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 业   将日积月累中的俗语抄写两遍。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能理解“探索奥秘、颤抖”等词的意思。   2、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句朗读想象,感受毕莱恩是和狼做朋友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毕莱恩和狼做朋友的过程,读好课文中的关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写“狼”,读准字音,交流对狼的认识 师总结:狼一种凶恶的动物,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却是“和狼做朋友”。   2、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特别想了解什么。(板书:谁?怎么?) 谁和狼做朋友?他是怎么和狼做朋友的?他为什么要和狼做朋友?   他就不怕和狼做朋友么?   师总结:小朋友可真能提问,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我们会学得更有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开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毕莱恩 德国科学家 探索奥秘   师:第一组词,谁来读。   师:这位德国科学家,他在探索什么奥秘?(读好探索北极狼的奥秘),如果你也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探索什么奥秘?   师:你看,当我们特别想了解某一事物,并去寻找关于它的秘密时,我们就可以说是(探索奥秘)   师: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三个词来读读。   叫声凄惨 浑身颤抖 师:这两个词都是写什么?   师总结:是的,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一只狼,他还给他取名叫(福子),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双眼紧闭 奄奄一息   师:这组词语也是写   师: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二只狼。这只狼受伤时( )。   (过渡)现在,你能用上这些词把毕莱恩两次救狼的经过说一说么。   3、理清课文脉络   德国科学家毕莱恩,一个人来到原始森林( ),他先救起了( )的福子,并和福子成了好朋友,又救起了一只( )的小狼。从此,毕莱恩和北极狼成了朋友。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都知道是谁和北极狼做朋友?那他们又是如何慢慢成为朋友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来读读毕莱恩救福子的这件事情吧。这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先请人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深感毕莱恩和“福子”做朋友   1、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2、毕莱恩第一次见到福子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3、交流读好句子“它浑身不停地颤抖,腿上流着血。”   “颤抖”:颤抖就是?福子,福子,为什么你的全身颤抖不停?   (引导学生走入,读好句子) 师引读:是啊,此时的福子是多么的害怕,它还是一只小狼(读) 可能还是第一次离开狼妈妈,它叫唤着同伴,声音越来越凄惨(读) 它已经叫唤了好长时间,却没有盼到同伴,它浑身颤抖得更厉害了(读)   是啊,他不仅全身颤抖,还发出了凄惨的叫声,仿佛在说?   此时,它最需要的是?   (请你接着往下读)   4、交流“毕莱恩看看四周没有别的狼,便小心地把小狼抱回了木屋。   此时毕莱恩为什么要看看四周?   从这“小心地”一词里面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虽然毕莱恩怕弄伤小狼,可是此时他也害怕小狼会把自己弄伤,所以此时它是“小心地”(板书小心地)   让我们把一起来读读毕莱恩和福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吧。   (过渡)毕莱恩又是如何照顾福子的呢?   5、交流“他给小狼冲洗伤口、上药、喂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为小狼做了哪些事情?(屏幕一一列出) 他给小狼冲洗伤口。   他给小狼上药。   他给小狼喂食。   他还给小狼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还会为小狼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照顾仅仅是一天么?两天么?是啊,在疗伤的这一段时间,毕莱恩都是(引读)。   (过渡)毕莱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福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6、列读毕莱恩和福子之间的关系 毕莱恩要把它放回森林。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   晚上,福子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打开门迎接它。   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引读:是啊,当毕莱恩将福子放回森林时,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毕莱恩对福子也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晚上,福子也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迎接)它。是啊,他总是盼着老朋友来看望他呢!(板书:迎接)   7、小结 师:是啊,毕莱恩与福子之间,就是这样从“小心地、依依不舍”,再到“迎接”,最终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之间的这一段友谊是多么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两节,将这份温暖藏在心间。   (过渡)毕莱恩与另一只小狼之间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最后我们写一写词语。   四、书写生字 喂药   1、在写这两个词时都要注意些什么。   2、范写。   篇四: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篇五: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论、则”二字,会书写“论”字。   3、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已经近两年时间了,一定了解咱们班同学的不少优点,你能说说谁有什么优点吗?看到同学的优点,打算怎样做?(生说)   二、揭示课文内容   1、同学们的这些优点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话就说出来了。   (板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读)   2、介绍孔子。   师:这句话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说的。(示孔子图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别特别有学问的人,他在说了很多的话都特别有意义,因此,他的学生就把他的一些话放在一起写了一本书叫《论语》。(板书:《论语》)学习:“论”,“论”这个字读二声。(生读)   《论语》中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我们现在可能还读不懂,因为那是古文,古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古文中经常出现:“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这类字,有的有具体的意义比如:曰就是“说”的意思。(板书:说)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语气和停顿,没有任何意义。   3、指导朗读。   古人在读的时候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怎样读呢?师范读,学生读。   4、了解句意。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说说看?(生自由发言)   师: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个人,古人用“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一样。   刚才同学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你周围的人都可以说成是自己的老师,孔子就用这句话讲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你快来读读吧!(齐读)   5、师:请你再看这一句:(出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这里有古文经常出现的字,你快来读读吧!   请你看书中的图片,这两个同学分别是怎样学习的?   看了这两个同学上课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想说的?   (择:选择;善:就是对的、好的方面;从:学习、跟随)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师: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在《论语》中的一则。(板书:一则)   “一则”就是其中的一条   (示:全文,背诵)   7、学习生字“论、则”   师: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读一读,快速记住这两个字。(指名说记字方法)   你记字记得这么好,看谁能把字写得更漂亮。请你观察田格中“论”字左右怎样?(左窄右宽)哪一笔在田格中的横竖中线上?(生观察)   师板书:论。   (生自己试着在田字格中写一写,注意笔顺和笔画位置。)   实物投影展示班中学生书写作品。   三、向课外延伸,扩展阅读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自己试着读一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读,课下我们可以再找一找,读一读,不懂的可以问问老师和家长。
2023-08-26 05:49:501

活动里教学设计里面的案例介绍如何写?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二、撰写案例分析的途径1、一种是精心研制的,主要是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再进行教学设计,把相关的理论或教学策略自觉地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并实施;然后根据课堂现实进行案例分析,这一类的案例,教师的课后反思,着重围绕研究的主题针对教学设计与课堂现实之间的落差(或超越了预设的目标,或没达成预设的目标),以及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与得失,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寻找对策或提出新的问题与困惑。 2、 一种是“无心栽花”,事先没有确定研究主题,甚至也没想到做案例分析,但所上的某节课的精彩片断感动了自己,因此课后就把课堂发生的真实感 3、一种是“借鸡生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录像,针对某个教学热点难点问题,选择某些课题的教学片断,来加工成教学案例.三、教学案例与其他体例的区别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达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选择的。选择什么内容,取决于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四、案例的基本组成元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组成元素:(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五、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5)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六、写好案例的关键写好一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2023-08-26 05:50:031

教学案例怎么写呢?

教学案例的写法如下:1、选择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2、事件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 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3、确定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4、检查结果: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5、假设: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教学案例的结构: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1、案例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学案例
2023-08-26 05:50:291

《活板》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活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活板》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中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北宋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活板》是苏教版八下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活板》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了解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能力教学: 初步学会翻译文言语句;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德育教学: 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难重点 活板的制作过程及“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与练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今天来详细学习其中的《活版》。 二、课文讲解 (一)结构划分: 讨论明确: 课文分3段: 第一段: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 第二段:说明活板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有关事项。 第三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 (二)课文分析 1. 第1段介绍活版印刷术的前身——刻版印刷有用处吗? 讨论明确: 有。第1段介绍活版印刷术的前身——刻版印刷。介绍了刻版印刷的推广过程:唐代“未盛”,五代“始印”,五代后“皆为”。文章由此开篇,是因为从刻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的进步,先说刻版印刷,才能见出活版印刷的优点。这部分不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仅用两句话略过。 2给第二段分层次。 讨论明确: 这一段落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其法”到“字平如砥”)说明活版的制作方法。 先介绍活字的制作:材料——“胶泥刻字”;字形——“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处理——“火烧令坚”。活字的制作说得很清楚。 再介绍布字成版,有四道工序:其一“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其二“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其三“持就火炀之”;其四“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第二层(从“若止印三二本”到“瞬息可成”)说明活版的印刷方法。 先说活版印刷宜于多印,“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次说印刷方法是“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 再说活字的贮存,“每字皆有数印”,“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可以看出发明者对印刷方法和贮放字印的`方法设计得多么科学、适用,便于操作。作者说得也很明白、简洁。 第三层(从“不以木为之者”到本段末尾)说明木质活字不宜印刷的原因。 3.文章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的? 讨论明确: 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程序顺序 4.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布字成版的技术、过程说得极为清楚,了如目睹。从这一整套工序可以看出,发明者对排版设计得相当周密。 5.木质活字为什么不宜印刷?为什么选用胶泥刻字? 讨论明确: “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所以不能用木质的。 可见,发明者在发明过程中做过多次试验进行比较,胶泥刻字以火烧加固是当时较好、较为适用的方法。 6.因为第二段已经交代很详细了,第3段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讨论明确: 有。第3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既呼应了第2段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又显出这一发明在当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至今保藏”表现了珍爱发明者遗物的感情。 三、主题归纳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四、写作特点 讨论明确: 1.课文是从制造(即备字)、排版、印刷、拆版等事物本身的程序来安排说明顺序的(即活板印刷工作程序),这是时间顺序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抓住事物特征说明: 《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的特点——活: 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这样抓住事物特征来写,就从备字、排版、印刷、处理诸方面表现了“活板”,而不是刻板。 3.灵活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之内有重复者。 (2)列数字:数百千本,二十余印u2026u2026 (3)作比较: A.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u2026u2026殊不沾污”,通过比较指出木料的缺点“沾水则高下不平”,明确了不用木料而是用胶泥的原因。 B. “若止印三二本u2026u2026则极为神速”,这句话是针对雕版而言,准确说明了活板“印速快”的优点。 4.准确、简洁、平实的说明语言: (1仅用了300多字,把一件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发明介绍的清清楚楚。 (2 多次使用代词“之”,以减少重复,这是一种简洁的写法。 (3)如“印”,“乃布字印”中的字“印”,是名词;“欲印”为“印刷”,是动词。 (4)没有铺张的形容和绚丽的描绘,只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明活板的印刷过程,解释胶泥活字的性质、特点。寥寥数语,便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的方法交代清楚。其中用常见的事物“钱唇”相比,说明活字的特征,通俗易懂。 五、课堂总结:这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归纳了段意、主题、写作特点。课文在说明时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程序顺序。今后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板书设计 课文分3段: 第一段:介绍活板印刷术的前身——雕版印刷。 第二段:说明活板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有关事项。 第三段:简要交代活字的下落。 七、作业布置:模仿本文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自己的一个小制作的制作过程。 八、教学反思:课文的说明顺序是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反复讲述和分析。在段落分析和写法归纳中的分析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活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介绍毕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1、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设计意图:由解题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学生自主查阅作者资料。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u2022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设计意图: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等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1、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升( ) 和( ) 炀( )更( ) 帖( ) 贮( )燔( ) (设计意图:对于重点词语,只有音读准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意思,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方便学生更好的区分词意。) 2、注意句读。(提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设计意图:学生读,区分节奏,使学生更好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三、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第1段,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习。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u2026u2026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疏通第三层文意。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层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3、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及参考书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更好的翻译课文。) 四、重点分析第2段。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2、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一字多印。2.按韵贮印。3.奇字旋刻。4.舍木取泥。 (设计意图: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活板制作的工序。再配以幻灯片演示,更形象直观,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五、总结。 1、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学后总结,尤其是写作特点的总结,让学生明确文章紧紧围绕说明文的要素进行说明的特点。) 教学反思: 文章写活字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对于文意的疏通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如果根据本课中字词句方面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应掌握的知识。
2023-08-26 05:50:481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设计、实施、研究教学活动的意识、态度和能力。下面是有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参阅。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u2192自主探究u2192交流合作u2192归纳小结u2192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17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过程   略
2023-08-26 05:50:571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案例是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探讨案例中的问题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具体方法。它重点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过程。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规划和组织,包括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课堂活动的设计。
2023-08-26 05:51:201

撰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要求包括教学设计和学习案例两部份,请问这学习案例部分应该写些什么

哪有案例啊。现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一个做好的,现在大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观念要么是带着学生去玩,玩的开心就是把综合实践活动做好了;还有的是认为只是带着学生学习一门过时的技能,比如:种菜,砍柴,技工等等,我想问这意义何在?在课程上动手实践了这些课程在生活上能用得到吗?可以给学生很深刻的影响么?不过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您要是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
2023-08-26 05:51:412

【探究式教学模式及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概述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使命。   (2)过程性。过程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考虑到这些人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它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亲身感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探究式教学模式总是综合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面对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资源和探究的结论面对生活、生产和科研是开放的,这一切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 教学设计 案例      1.教学内容:数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排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   3.教学方法:谈话探究法,讨论探究法。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高中数学第十章的教学中,有关数字排列的问题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曾经做过的有关数字排列的题目,如“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9整除的数有何特点?   (2)提出问题。   问题1:在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共有( )   A.36个B.18个C.12个D.24个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3)探究思考。点评:乍一看问题1,对于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9的倍数的问题,如:81、72、63、54、45、36、27、18、9这些能够被9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数,不能只考虑个位数字了。于是,需另辟蹊径,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同学们观察81、72、63、54、45、36、27、18、9这些数,甚至再写出几个能被9整除的数,如981、1872等,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学生:它们都满足“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师:此结论的正确性如何?   学生:老师,我们证明此结论的正确性,好吗?   教师:好。   学生:证明:不妨以n是一个四位数为例证之。   设n=1000a+100b+10c+d(a,b,c,d∈N)依条件,有a+b+c+d=9m(m∈N)   则 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 a,b,c,m∈N   ∴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证定理的后半部分。   教师:看来上述结论正确。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   教师:利用该定理可解决“能被3、9整除”的数字排列问题,请同学们先解答问题1。   学生:尝试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何特点?提问学生。   学生:可以看出只要从1、2、3、4、5、6这六个数中,选取的四个数字中含1(或2),或者同时含1、2,选取的四个数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数。   教师:请学生们继续尝试选取其他数字试一试。   学生:3+4+5+6=18是9的倍数。   教师:因此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数,就是由3、4、5、6进行全排列所得,共有 =24(个)。   故应选D。   (4)学以致用。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教师:从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同学们对问题2有何想法?   学生讨论:   学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数必须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即为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数。   学生2:由于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选取的5个数字可分两类:一类是5个数字中无0,另一类是5个数字中有0(但不含3)。   学生3:第一类:5个数字中无0的五位偶数有。   第二类:5个数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数有两类,第一,0在个位有 个;第二,个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   学生4:由分类计数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 + + =108(个)。   (5)概括强化。   ●重点:了解数字排列问题的特点,理解掌握数字排列中3、9问题的规律。   ●难点:数字排列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证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学知识与已知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已知知识“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新学知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都是数字排列知识,要学会灵活应用。   (6)作业。请同学们自拟练习题,以求达到熟练解决此类问题的目的。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强调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23-08-26 05:51:521

高中英语阅读欣赏课教学设计【案例】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一、案例实施背景 任何语言的习得和学习都离不开大量阅读的实践。许多教师也意识到高中阅读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用尽各种办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微技能。当然这样做的目的确实也提高了学生测试性阅读的能力。如阅读前讲解重点生词或词组,阅读中找main idea, 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学生理解阅读,呈现表格,运用复述,角色扮演,采访等不同形式来开展阅读任务。以上虽均衡了话题及功能两方面,但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词,句及其他细节的表层理解上。要想真正让学生内化阅读材料,除了表层的理解外,阅读也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理解和文化内涵。这点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上得到启示。《英语新课程标准》就阅读的知识性和欣赏性上提出了指导思想: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就是要关注说英语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加深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课除了训练测试性阅读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赏性阅读材料来补充教学。教师应该冲破词汇,语法的束缚,在阅读中突出技能渗透的同时,应将课文阅读教学提高到欣赏性阅读的美学高度,真正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为地震内容的阅读补充材料,它是作家Jack London的笔下之作。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介绍了旧金山大地震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地道优美,描述性较强。重点是欣赏阅读中训练略读和查读两大阅读微技能,逐步加深对旧金山地震及细节理解,并对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情感态度,体会人们地震后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本课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paraphrase 课文中的几个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求知欲。不满足单一的课本教材学习,具备对于兴趣的话题会去网上搜索知识来获得信息的能力。半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已经让他们意识到高中英语阅读不同于初中的手把手阅读,更多的是他们自主思考,对疑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次欣赏性阅读材料是美国文学原著,他们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较难,注意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另外为了帮助学生逐层进行理解课文,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识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四、案例实施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1.教师用播放San Francisco的音乐录音,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is the song about? 去欣赏. ( Now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After listening, tell me What the song is about) 2.然后问问题: What country is it in? In what part of the country does it lie? PPT呈现一张地球板块分布图,并让学生说出旧金山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San Francisco lies where the Americ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meet. The two jump and an earthquake may be felt) 教师自然引入:This was just what happened in 1906. 由于学生刚学过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图片即或学生原由有背景知识,为下文的阅读做好铺垫。 (二)pre-reading:预测全文。 浏览题目 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呈现两个问题帮助学生预测大意。 Q1: What does an eyewitness mean? Q2: If you were an eyewitness, what would you see and hear during the earthquake? 播放一短视频让学生用几个句子来描述所见所闻。 学生一般都这样描述: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The bridges cracked and broke; the people were killed;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The houses were shaking and then the buildings collapsed and were destroyed; Everything was in ruins.. (三)Skimming Q: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and hear? 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句子。 Skimming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的一种阅读能力。本文的中心就是地震后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可跳过某些细节,围绕问题,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引导读读段落的段首或段尾。该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如何进行略读。 (四)Scanning Q1: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author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Q2: Can you find an adj to describe how the people felt about the earthquake? Why? Scanning称扫读或寻读。目的是找出某些特定信息或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在对通篇文章疏而不漏的快速扫描中,迅速定位信息点,而和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可一带而过。该阅读材料文学性强,所描述的细节也很多,学生很难以找出一主线去分析地震景象。以上的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这两个问题十分有效地让学生去思考人们在震中和震后的感受。通过第一个班的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先将Q2提前解决。因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们的感受。They are kind, sad教师顺势抓住学生的思维,马上问Why? Can you find som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进一步提升问题的本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也能找到支撑的信息:They helped one another climb the high hills around the city.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u2019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 第二个班级教学中说到人们为什么很悲伤难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人说他们失去了家人,亲人,朋友;有人说他们失去了房子,无家可归;由于课文中的一句话还能证明他们可能会由于失去财产和至爱而悲伤。我也趁机问学生: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sentence? whole families put everything they owned and could save into wagon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they may lose possessions and beloved ones so they are very sad.然后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arthquake?你能在文中找出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么?其实这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参与和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五)Careful Appreciation 1.Discovering structure 让学生观察以下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和排比的修辞现象。 1) San Francisco is gone. 2) Its businesses are gone. 3) The factories, hotels and palaces are gone too. 1)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2) 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3) 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 让学生文中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What did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by using these sentences? 2.Paraphras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2023-08-26 05:52:021

语文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案例

  导语:《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下面是儿童网我为您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   1. 知识和技能   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 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 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   《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   1. 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 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   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师: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其它例子、数据可另举)   3、师: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板书:插叙)   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结尾三段)   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   5、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师: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课,进行复习    二、 师:在上一课中,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本文选材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点。   1、师: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具体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呢?)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师:除了选材上的特点,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让我们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朗读,然后对这些语句按某一种方式进行归类分析,   按修辞手法归类: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按表达方式归类: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三、课外延伸   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那你是否觉得和我们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毫无相通之处了呢?(这里我觉得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2023-08-26 05:52:10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2)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我发现了新开的商店》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   过程:   一,审清题意   写一家"商店",而且是"新开的"店的位置,类别.   二,指导观察   1,整个小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仔细看看小店的布置,商品,营业员.   三,课上交流你观察的小店   四,口头交流,教师同学帮助评改   五,撰写成文,交流纠正   六,小结: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发现就能发现生活中都是美的.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四季》   1,师:一年四季多奇妙,她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2,交流:   生:(1)用画的方式来表达 (2)用唱的方式来表达 (3)背古诗的方式来表达   3,读文悟文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仿课文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季节   古诗、 儿歌、 小散文   六、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1)本课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清晰明确,表述语言准确且有分寸;(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4)目标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的“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该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在这些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首先是从课本、课堂中识字从向生活识字,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意识和习惯。其次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积累相关的字。存在的问题是在许多记字的方法中,有些方法不够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好。其次,根据“菜”字,教师可以运用这样两种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第一种是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运用图片或蔬菜,让学生看看、读读、认认中识字。第二种是用汉字的造字规律来识字,因为“菜”字是个形声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大贤”这个词,一连问了5个问题,而且这5个问题都与“大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大贤”这个词,孔明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词义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广化、深化、敏化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一点盘活全文,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像中。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时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层次的文本价值。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能天马行空。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给学生的思维解了禁。
2023-08-26 05:52:301

案例分析: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一不如设计二。设计一是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设计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发扬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且可以更好的结合生活实际,能够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而不是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3-08-26 05:52:392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的目录

第一篇 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案例案例1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案例2 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案例3 统计调查的教学设计案例4 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教学设计案例5 菱形的教学设计案例6 众数、中位数的教学设计案例7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案例8 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设计案例9 随机事件的教学设计案例10 函数性质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案例11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设计案例12 古典概型的特征和概率的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案例13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1)周期性的教学设计案例14 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案例15 逻辑联结词的教学设计案例16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案例17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案例18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案例19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20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设计案例案例21 水的调查的教学设计案例22 测量学校樟树的高度的教学设计案例2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的教学设计案例24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案例25 探究课案例的教学设计案例26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案例27 凸四边形全等条件的探究的教学设计案例28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数学说课案例案例29 代数式的值案例30 四边形内角和案例31 概率的意义案例32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案例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案例34 几何概型f第一课时)第四篇 教学录像(见光盘)第一届东芝杯模拟授课比赛冠军录像第二届东芝杯模拟授课比赛冠军录像
2023-08-26 05:52:471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教学设计 模板及案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及删除幻灯片的一般方法;2.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3.理解母版的作用,学会通过使用“幻灯片母版”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向每页幻灯片中添加标识型的文字或图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3.锻炼学生自主开发软件功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精密性;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二.难点: 1.给幻灯片设置脱离母版控制的背景;2.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教学模式: “自学→质疑→指导”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辅助教学软件。 课前准备: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将“课前任务.chm”、“练习.ppt”、3个任务文件及“图标.jpg”传给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 (1)映射网络驱动器;(2)打开download文件夹中的“练习.ppt”;(3)在第1页幻灯片上围绕学校“体育节”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 文字简练,有号召力 (4)存盘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教师活动:巡视、答疑;教师提示:通过设计“体育节”宣传海报,希望帮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主要内容请阅读演示文稿“练习.ppt”第二张幻灯片的内容。 二.新课 任务一 (1)交换第1页与第2页幻灯片的次序;(2)删除第4页幻灯片。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一;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几种常用视图及其转换。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设计制作的“体育节”宣传海报,给以肯定评价; 同时提出:该页幻灯片的背景与内容不协调。 任务二 (1)为“体育节”宣传海报这页幻灯片,设计与内容更相配,且与其他页不同的背景;(2)存盘。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二;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典型问题;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 教师提示: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时,第一次提到了“母版”,其实它早就在帮我们了。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 任务三 将download文件夹中的“图标.jpg”,添加到“幻灯片母版”上; 然后,观察各页幻灯片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三;教师活动:巡视、答疑;教师质疑: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幻灯片母版”的变化会影响到各页幻灯片; 请讨论,利用“母版”的这个作用,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实践;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答案和典型作品。 师生共同小结:利用母版可以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 (1)可以改变“幻灯片自动版式”中标题及文本的样式;(2)可以一次性向各页幻灯片中添加标志性图形和文字;(3)可以设计个人风格的模板。 三.总结:本节要点(幻灯片) 四.作业: 试着向演示文稿中添加其他类型的对象,如表格、电影、声音等,丰富你的演示文稿。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课 题 一、教学目标: 1、会认 个生字,正确读写 、 、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B自我评析 本“教学设计书写模板”主要是根据《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中的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中的相关理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编写而成的。 1、谈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不要写得过多,写三点即可,所以我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点。我们的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没有设计好,而造成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影响了整体效果。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由本节教学目标引出来的,着重让学生应该掌握些什么,明白些什么。教学难点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的,要灵活处理。当然是面向大部分学生而言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课型来安排。课型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ue003当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标准和要求:学生学得实在,学有所获,能够不断进步。学生“学有所获”,教师的“教”才有水平。 4、“教学时间”上,我赞同一个课时写一个教案,不连堂写。这样便于老师操作。编写教案中,“教具、学具的准备”必不可少。这有助于指导“教”与“学”,达到优化。 5、“教学过程”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四个步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课学习;拓展延伸;师生交流、小结。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活动,做到“有目标引路;有重点、难点的凸现;有知识点的归纳小结”,力促目标的达成。 6、“作业设计”不是布置作业。争取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实践等来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2023-08-26 05:53:041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案例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我觉得前两个差不多,教学设计是你对这节课整体的一个设计,怎么样设计你的教学思路,怎么样更好地把你要讲的东西教给学生,是你主体的一个思路设计;而教案不仅包括你的设计,还包括学生的反映情况以及随机应变的情况,包括重点难点,讲课流程,布置作业以及复习巩固等教学案例就是一些教学中出现的事情案例,就像你做政治题目会有个案例给你,让你分析,而教学案例就是教学中的案例,让你从中看出教学技巧之类的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
2023-08-26 05:53:142

如何区分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主要是提供实际的教学例子,而不是所有教学的细节。以其范例与教学的配合为主进行设计。   教学案例是主要用来交流,或者自我教学实例积累的。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不能是一个东东。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     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2023-08-26 05:53:35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xvgffv
2023-08-26 05:53:473

幼儿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翻转课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答疑等。幼儿园的翻转课堂多半是借助其有声、有形的多媒体教学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啦,小朋友在玩乐中学习,学得开心,效果比普通 的教学要好。大概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写啦
2023-08-26 05:54:201

如何设计高中英语网络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不知道
2023-08-26 05:54:393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_浅析竖笛教学优化初中音乐课堂

  面对现在音乐课难上的问题,许多同行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断的讨论怎样来提高音乐课的质量,找一个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和同事探讨,给学生交流等等也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心里感觉很是沮丧。但是,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音乐教研室的冯老师拿来的竖笛让所有的老师眼前一亮,同时心里感到非常惊喜,让竖笛进入课堂,一定会使音乐课堂活跃起来。果不其然,竖笛在课堂上一出现就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同时音乐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   一、养成好的习惯   演奏的质量好坏,首先取决于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呼吸方法。上器乐课前几分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把上器乐课的每个班级都分成小组,每一组都有一位小组长,课前督促同学带竖笛及笔记,上课铃响以后告诉每位同学竖笛不要在吹,保持课堂安静等候老师上课。几节课下来这个习惯学生就养成了。接着就是吹奏姿势:不论站立还是坐着身体要直,千万不要翘腿,仰头;眼睛平视,刚开始学吹奏的学生老是用眼睛去找音孔,我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尽量不用眼睛看,而是用手去摸音孔,这样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眼看谱子,手指在闭音孔,比起看一眼谱子在来找音孔要快的多而且熟练的快;手指自然放松,嘴角微微上翘,吹奏时手型,闭孔时手指部位等等,每节课我都反反复复的纠正一些不良的姿势,上课时也让学生们互相提醒。久而久之,每次吹奏之前,班长一喊“上课”,学生们都能规整的做好。最主要的还是吹奏时的呼吸,在吹奏竖笛的时候呼吸要有控制的进行,吹奏长音时要平稳的送气,吹出的音应该是连贯、流畅的。吐奏时一定要轻巧有弹性,给学生讲解时要详细。运舌的动作和力度,每次练新曲之前,不要急着吹奏,先看着谱子念“吐”字,练熟了再吹,这样效果会更好,每节课下来都强调要经常练习,告诉学生熟能生巧。由于这些习惯的形成,也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二、练习方式多样   学会单音的吹奏以后,每节课除了练习、纠错,再练习之外,都有一个让学生很期待的环节。每节课都安排一首小曲子让他们欣赏,学吹奏。每一首曲子在学吹奏之前先唱谱,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曲子的旋律和情感,吹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1.从熟悉的乐曲练起。刚开始吹奏曲子的时候第一首我安排的是学生每天都听到的上课铃声《划小船》277-|166-|5671|222-|........。由于这首曲子学生每天都听很多遍,旋律很熟悉,兴致也很高,很快就吹熟练了。还有一些小时候都会唱的一些儿歌《小燕子》,《小毛驴》等,这些熟悉的曲子对学生练指法是有帮助的,也对学习新的内容做了铺垫。学吹一些短小的民歌,例如: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江苏民歌《萧》,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等。这些曲子短小,旋律优美,每首曲子吹奏之前都先给学生介绍民歌的特点及这个地方的风俗民情等,还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每接触一首民歌,我都把这个民族舞蹈的一些简单动作教给大家。每首曲子学会吹奏以后,可以分组活动,竖笛组,歌唱组,舞蹈组,在协作的同时,学生们互相帮助,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使班级具有凝聚力,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2.多声部的练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吹奏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多声部练习多是从单音开始,由多位学生一起吹奏不同的单音,让他们感受到和音的美妙与和谐,然后再逐步加深到旋律吹奏,两个或多个声部的合奏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竖笛也能吹奏出这么美的音乐,这样多声部的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准,节奏,由于吹奏时的协作,让同学之间更团结,也会使竖笛的音色更加丰富,有立体感。吹奏的学生也更自信,表现也会更好,吹奏技巧也会提高很快。   三、提高课堂效率   竖笛课的开设,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也提高了整个音乐课堂的效率。以前学一首歌曲,要老师反复的教唱,养成学生机械的学习,没有一点创新意识,不知道自己思考。自从开设了竖笛课,学生们养成了看谱子的好习惯,学习歌曲也是自己先试唱、打节奏、在唱歌词,我只是适当纠正一下就可以了,学生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能看出来每节课都在快乐的学习。课堂上说笑的现象也不见了,经常凑在一起讨论歌曲上的难点解决,吹奏上的困难等等。竖笛的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不正是我们理想中的教学吗。   四、全面优化课堂   通过竖笛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上课时喜欢发言了,能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同学听,而且不但在音乐课上,在其他的课堂上也变得很踊跃。这说明竖笛让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加强了心理素质。课堂也变得有秩序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和其他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的,竖笛也不例外,每一首乐曲都要用语言来表达,有时用一幅图画来表示,用一种现象来理解,用一个历史故事来解释……在各种学科的基础上能更好的促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竖笛课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竖笛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是有意义的,是全面优化初中课堂的。   在各式各样的乐器中,竖笛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乐器,但是它的平凡确成就了音乐课堂的不平凡。竖笛学习使学生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音乐素质,激活了音乐课堂。竖笛虽然易学,要想学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坚持训练。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是这样,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坚持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培养出优化素质的综合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五段初级中学)
2023-08-26 05:54:541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略)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这文,了解黄山岩石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背其中的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2~5自然段的内容,体会黄山岩石之奇。   2.教学难点——多数学生未去过黄山,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黄山》录像资料片。   2.多媒体课件。   3.薄型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记句子。   1.四川的峨眉山风景秀丽,到处鸟语花香。   2.无锡的五里湖好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蓝蓝的天,白白和云,红红的花,绿绿的树。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过渡: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非常美丽。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一起去黄山风景区游览。   2.看录像,范背课文。(多媒体显示:填空)   3.完成填空,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指名完成填空。   生字词正音。   理解词意。   你看到了哪些秀丽神奇的景色?   4.齐读第1自然段。   5.指导背诵。   6.揭示课题。板书:黄山奇石   7.释题。奇石就是指——(怪石)   奇石、怪石也就是说——(出示卡片:奇形怪状的岩石)   8.质疑。   看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三.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脉络。   1.自由轻读课文。   课文里边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读后交流。   介绍了哪些奇石?   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哪些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只是简单举了名字?   小结。   四.品词析句,理解文意,学习第2、3自然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刚刚有个小朋友问:“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呢?”咱们先来看这块“仙桃石”。(指板书)   2.指名读第2节。   课文哪一自然段作了介绍,大家边听边找,什么词语你有懂。   3.质疑问难。   4.理解。   (放录像:“仙桃石”)谁来指指“石盘”在哪儿?   为什么说“仙桃石”是奇石呢?   板书:好像……飞落   5.指导朗读。   6.背诵。   学习第3自然段   7.过渡:黄山的奇石多有趣呀!你瞧,这块奇石就像一只猴子。   (多媒体显示:“猴子观海”)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8.默读第3节。   找找这一段几句话?(多媒体显示:①②③)   9.指名分句读。   10.分句理解。   第1句说什么?   看图理解“陡峭”   第2句说什么?   谁来学学这只猴子有趣的样子。表演时要注意哪几个动作?   板书:抱蹲望   指名分解动作表演。   评议。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指板书)   11.看图练说。   (多媒体显示:第2自然段填空)   12.指导朗读。   13.指导背诵。   五.小结谈话。   六.学习生字。   1.复习巩固新词。(多媒体显示:词语)   2.指导书写:翻、滚。(多媒体演示:“翻、滚”的笔顺)◆   附板书:   ┌ “仙桃石”好像……飞落   │ “猴子观海”抱蹲望   黄山奇石┤ “仙人指路”   │ “金鸡叫天都”    第二课时   一、 回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山奇石》,并且学习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们还记得吗?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呀?那里景色如何?   (引导联系第一段回答,板书:神奇、有趣)   二、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来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黄山那有趣的奇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好吗?   三、学习课文   (一) 整体感知   首先,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的相关画面,同时留心观察:课文中介绍了哪几处奇石?   (二) 分层学习   1、学习第二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仙桃石?翻开书找一找。(出示图片)   (2)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仙桃石是什么样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看着图说一说)   (3)仙桃石这么大,又在这么高的地方,它是怎么来的呢?加上想像说一说。   (4)指导朗读   说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稳稳当当的放在了石盘里,像招待客人一样。其实这是谁的功劳呀?对,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让我们读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吧!   2、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刚才老师引导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样子,加上丰富的想想体会了它的神奇、有趣,那么,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猴子观海”的呢?(出示图片,指名朗读。)   (2)你从哪儿体会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请你们小组四人先一块儿读一读,然后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从样子、位置来引导。)   ①、哪句话写出了猴子的样子?看看图,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②、哪几个词写出了猴子的动作?(变红)请你坐在凳子上学一学。有趣吗?   ③、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干什么?(看云海)   (欣赏云海:云上下翻滚,十分壮观,能看到这么美的云海,是因为黄山太高了。)   ④、课文中哪个词也讲了黄山高呢?(陡峭)(出示图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多么有趣的位置,多么有趣的猴子,你能读出“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吗?   3、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猴子的样子和它所在的位置感受了“猴子观海”的神奇、有趣。接下来,老师请你们从“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两处奇石中选一出你喜欢的,自己读一读,然后看看图从它的位置、样子加上想象说一说它的神奇、有趣。(出示自学指导。指名回答,抓住一出体会到位,多请人补充。)   (1)“仙人指路”   ①、仙人在什么地方?(学一学动作)   ②、仙人是什么样子?   ③、仙人好像在告诉人们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金鸡叫天都”   ①、金鸡在什么地方?   ②、它是什么样子?   ③、金鸡在叫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   (3)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黄山那一处处奇石,请选一处你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练好了像小导游一样介绍给你的同桌,好吗?   谁来背一背?   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黄山的奇石?(放音乐和画面)   5、学习第六段   同学们,黄山的奇石何止这四种啊,还有很多很多。课文中只提到名字的奇石有哪些?(出示第六段)   (1)自由朗读,找一找。   (2)请你选一处,模仿着课文的写法,想一想: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加上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练习,指名说)   (3)黄山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奇石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起个名字,好吗?   (依次出示:仙人下棋、天鹅孵蛋、骆驼峰)   (4)指导朗读。   你们大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使黄山奇石有趣极了,下面,咱们来共同体会它的多、奇、趣吧!(齐读)   四、总结谈话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3.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续编内容。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第一课时   质疑探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释疑探究   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这只是初读,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就要加以表扬,不能要求过高。)   (设计理念:尝试朗读,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读书的快乐。)   识字   1、 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 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设计理念: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效果。)   赏读   1、 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 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 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与体验。)   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 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 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设计理念: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诵读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 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 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演读   1、 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背。   3、 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   (设计理念: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练习   1、 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 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设计理念: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巩固所学,达到学用结合。)   拓展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   (设计理念: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 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 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 学生再练写。   (设计理念:写字是学生的重要技能,尝试之后,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增强写字效果。)   教学资料: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2023-08-26 05:55:161

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区别

例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方面含有丰富信息和意义的一个事例。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1、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  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2、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3、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的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的区别是: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023-08-26 05:55:231

语文教学案例怎么写

语文教学案例仿照下面格式写:一、案例的撰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导性。案例的撰写必须体现课改精神以及我省教育厅下发的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师教学。(2)有帮助。案例的撰写必须从教师的实情出发,面对教师的实际困难,给教师提供切实的帮助。要把对教师的“你应该如何”的要求,转化为广大教师可操作或具有实际作用的教学设计。所编撰的教学设计的撰写语言,提倡朴实。(3)体现教材本身的追求。案例的撰写具有教材二度开发的含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所撰写的教学案例,在理念、体系、课文处理方式等方面,必需与教材本身的追求保持一致。案例的撰写主要工夫应该花在如何把教材的“几道题”转化为课堂教学的45分钟(或90分钟)。二、教学案例的格式:以下格式供参考(一)【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署名】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正文】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二、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三、学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四、教学目标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五、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2.教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八、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一般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十、作业设计【问题研讨】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参考资料】具体列出本课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格式举例如下:著作类文章类网络文章类翻译著作类【字数要求】每课教学设计字数以2000—6000字为宜。
2023-08-26 05:55:341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大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   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作者的话 ]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   二、解 题:   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三、关于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解读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理解场地 理解文化与传统 理解自然 理解设计 几点遗憾   ◎ 第一部分: 理解场地。   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投影有关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 第二部分: 理解文化与传统。   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 第三部分: 理解自然。   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投影有关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 第四部分: 理解设计。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投影有关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 新型的景观设计遐想: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 第五部分: 几点遗憾。   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   五、总结课文: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为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1.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   2.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3.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   4.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前四个部分都使用了“理解”一词,表现了设计师超前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态度。五个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达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本文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集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严谨简明、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文化气息。   六、课堂巩固:   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   答: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与传统”、“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释就是:“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u2018单位u2019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u2026u2026   “野草之美”就是:“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3.读了《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答: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在公园植被绿化上,设计师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2.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相关训练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例   文本介绍   人类了解、学习、掌握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是在于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三板块专门针对人类本身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与改造,侧重科学的实践性。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是科学与美的结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由一位设计师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包含了许多思想信息,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对学生开阔眼界,理解、改造身边的景观及公共设施很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设计动手能力很有利。   教学理念   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多方面人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重视应用教学,把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潜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严谨的、求实的又具有个性的学风。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俞孔坚的情况。   2,阅读文本,了解俞孔坚在设计岐江公园的时候,考虑到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他又是如何作出取舍的?   3,运用文本知识,针对我校的前山、荷花塘或者污水沟,尝试设计出一套景观设计方案或综合治理方案。(有条件的可到六合区规划局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俞孔坚,学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生1: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并任院长、首席设计师。   师:俞孔坚于1963年出生,倡导“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影响很大。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一片林阴,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这两句话很能反映他的设计理念。   二、解题。   师:文题中“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是什么意思?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认识。   生2:“足下的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生3:“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三、文本研习。   1,师:作者在提倡景观设计要体现“日常文化”和“自然之美”时,有没有完全否定“文化与传统”?   生4:没有。设计师把眼光投向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无可厚非。作者说,在设计歧江公园景观时,设计师选择岭南园林或西方几何式园林或西方生态环境主义的思路都是正常的。   2,师: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请问岐江公园的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哪?(生分4人小组讨论,推举回答,能讲出一点就行)   生5:是没有设计师的设计。保留了半个世纪前旧船厂的自然元索和人文元素,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情景。   生6:毕竟是艺术设计,应高于生活本身,是更艺术性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设计师对原来的元素进行了艺术地改造和修饰。如船坞、琥珀水塔、铁轨和烟囱与龙门吊。   师:正确。(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感觉)还有吗?   生7:还有创新设计。设计创造了新的元素,有骨骼水塔,直线路网,绿房子,特别是搞了一个红色装置。每一个穿过它的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唤醒那份红色记忆,在内心深处唱起英雄主义的赞歌。还有大量使用野草,营造历史和生态的氛围。   师:(展示图片)很好。设计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岐江公园的"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不仅是城市记忆的―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悲壮经历,所以要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更直观地看到历史,切实感受到历史的震撼。   师:作者最后又说了“几点遗憾”,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8: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   新型的设计理念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正如他说的“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注意到了层次、主次、结构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但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和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师问:读了本文,你最欣赏设计师的什么?   生9: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   对它进行艺术性地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   四、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师:课前,要求大家自学本文,模仿本文的设计思路,对本校的前山、荷花塘或污水沟设计一套景观设计方案或改造治理方案。现在分4人小组内部筛选,各推荐一套方案。   生:小组筛选,共推荐上14套方案。   师:我们用实物投影仪展示14套方案,由全体学生评议,再评出优秀方案4个,列出它们的优点。   生:我们共评出图文兼有的4个优秀方案,它们是:许继全的《前山改造方案》,柯广云的《关于学校小山的规划方案》,余婷婷的《前山和荷花塘综合治理方案》和胡晨燕的《改造荷花塘的水质》。   师:大家的方案有图形设计,有文字说明,请摘录几句向大家交流。   余婷婷:建一个露天花棚展示现有的山上花棚里的四季花卉,供师生观赏、研究,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从荷花塘人工引水到山上花棚,再流下山注入荷花塘。   许继全:现在山上的小屋破漏,凉亭损坏严重,再加上山上杂草丛生,使得小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按我的设计,美丽的小山和荷花塘的绿水相映成趣,何等美丽。   柯广云:前山改造时要注意一切在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结构下进行;在重建屋舍、路段时,确保不伤害周围的植物;不可草草了事,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胡晨燕:荷花塘最大的问题在于水质,因为是死水,所以要想办法让水活起来。我的方案是搞一套经济可行的活水装置:在山下建一个蓄水池,蓄积雨水;然后用水泵压上小山,浇灌花卉;山上的积水自然排入荷花塘,这样,形成一个简单有效的水循环系统。   师:他们方案的优点在哪?大家随便说说。   (生七嘴八舌)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很有特色的说明文,见识了一个很有个性的景观设计方案,了解到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更大的收获是我们自己动手对身边的自然与人文元素加以规划、设计、改造,从课本到动手动脑,从文本到实践,这是一次尝试,一个突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坚持实践,多关注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多动脑,勤动手,将来一定能从我们中间走出俞孔坚那样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品质的设计师。
2023-08-26 05:55:42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

  一、填空题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 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 准确地拼读 音节,正确书写 声母、韵母和音节 , 认识 大写字母, 熟记 《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 复现 。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 “交际” 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 语言实践 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 、 学生与学生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 信息沟通 和多元的 意义重构 。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 语文素养 的整体提高。   7、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 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是 熟练的言语技能 ,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 深厚的文化素养 ,六是 高雅的言谈举止 。   8、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 、校外资源 、 网络化资源 三大类。   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准确拼读 音节 ;正确书写 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 大写字母 ;熟记 《汉语拼音字母表》 。   10、《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 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 、 团结合作 、 勇于创新精神 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1、“分解式目标”按照 “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 小目标 。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3、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生字复现是指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   三、简答题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为“合”而合。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   (2)作而不“合”。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学生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我们的好处   (3)合而无“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是旁观者,不能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⑶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⑷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4、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教学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5、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哪些途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有以下途径:(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主题,即与阅读教学相结合;(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主题;(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主题。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口语交际强调的是交际互动;听说训练注重的是“听”与“说”。   口语交际不等于听说训练,他们之间有交叉、相同的成分,又有不同的地方。根本方式都是用语言来传递信息。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强调的“交际”、互动,对人家的观点、立场、情感等要听懂以外,还要作出评价,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情感、态度等;后者注重的是“听”与“说”。说方来说,只要把自己的观点、意思、情感表达清楚了,目的就达到了。对“听”方来说,只要能听懂对方的意思,领会对方的情感、态度、要求就达到了。   2、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   3、《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4、“u2018自主学习u2019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   (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   (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   (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   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我发现了新开的商店》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   过程:   一,审清题意   写一家"商店",而且是"新开的"店的位置,类别.   二,指导观察   1,整个小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仔细看看小店的布置,商品,营业员.   三,课上交流你观察的小店   四,口头交流,教师同学帮助评改   五,撰写成文,交流纠正   六,小结: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发现就能发现生活中都是美的.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一份教学设计。   《四季》   1,师:一年四季多奇妙,她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2,交流:   生:(1)用画的方式来表达 (2)用唱的方式来表达 (3)背古诗的方式来表达   3,读文悟文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仿课文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季节   古诗、 儿歌、 小散文   六、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1)本课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清晰明确,表述语言准确且有分寸;(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4)目标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的“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该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在这些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首先是从课本、课堂中识字从向生活识字,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意识和习惯。其次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积累相关的字。存在的问题是在许多记字的方法中,有些方法不够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好。其次,根据“菜”字,教师可以运用这样两种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第一种是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运用图片或蔬菜,让学生看看、读读、认认中识字。第二种是用汉字的造字规律来识字,因为“菜”字是个形声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大贤”这个词,一连问了5个问题,而且这5个问题都与“大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大贤”这个词,孔明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词义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广化、深化、敏化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一点盘活全文,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4、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水池各种奇特的形状。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   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像中。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时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层次的文本价值。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能天马行空。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给学生的思维解了禁。
2023-08-26 05:55:491

幼儿园的教学案例怎么写?求一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一、 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现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个空洞的思想外壳,它是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2023-08-26 05:55:592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这是以“关爱与奉献”为主题而设计的口语交际话题。为了使“关爱与奉献”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得到交际锻炼,促进交际活动的深入展开。   【教学目标】   1、同情生活贫困或有困难的人们,愿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每个人的责任,从小培养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他人。   3、通过演、看、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口语交际过程中,能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和别人的交流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原有知识,积累再现   1、学习了这单元的课文,你们最喜欢哪个新伙伴,为什么?   2、书上的伙伴们这么热情地帮助身边的朋友,那我们小朋友要是遇到了相同的事,你们会怎么做?(相机板书:伸出我们的手)   3、是啊,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手指板书)如果遇到困难的是你,你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帮你?如果你刚好能帮上别人,你会为他伸出热情的手吗?你会怎么做?自己想一想,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导入交际话题,以学生平时积累的、熟悉的课文人物打开“话匣子”,正所谓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二、创设情景,促使交际   1 、课件出示动画情景   情景一:一位老爷爷在路边病倒了,你会怎么做?你可以邀请你的朋友一起上来演一演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如请路旁的大人帮忙;打110求救)   情景二:当你十分忙,别人又急需你的帮助时,你该怎么办?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思想,进行对话练习)   2 、说一说   话题一: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你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话题二:你觉得自己的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是哪种情形?   3 、议一议   小组同学在一起商议一下,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   A.老人或盲人要穿越马路   B.下雨了,同学没带伞,而你带了雨伞   C.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孕妇   D.发现火灾   E.遇到有人落水   F.遇到迷路的小孩   u2026u2026   4 、演一演   你们的办法真多!如果你能把帮助的具体过程演一演,那就更能打动人心了。   (1)小组合作,任意摸拟一种情景,练习表演。看哪组表演得最成功,我们就颁发“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   (2)表演展示,师生评议指导   随机评议,大体把握以下几点:   A.过程具体,内容细致,防止简单化。   B.把心放在具体的事件里去表演,帮助的态度要诚恳。   C.表演真实可信。   D.态度自然、大方,语言得体   (如果有表演遇到有人落水的事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下水,要想办法找大人或拨打110、120呼救,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样表演发现火灾也要强调不能盲目冲入火场救人或救火,而是想办法报警、找大人。)   (3)集体评价,颁发“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   5 、相互交流,畅谈个人经历   说说自己曾经帮助过什么人,做过什么,每组推荐出做得最好的事例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开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交际的欲望,鼓励学生自由、愉快地参与口语交际。多向互动,层层推进,体现学生由说得少到说得多、由说得不太好到说得比较好的训练过程。】   三、感受关爱,情感升华   同学们都是这么有爱心,知道关心他人。在我们身边也生活许多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出示一组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照片,并说出看到了什么。然后联系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汶川遭受的那场大地震中人们感受到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在困难时刻,人们的无私奉献。播放视频汶川八级大地震的有关录像。   【设计意图:打破封闭的教学体系,从“小课本”、“小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开阔的教学视野,重新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课外的补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的感悟,掀起孩子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总结升华,小结本课。   是啊!正所谓“花要叶扶,人要人帮”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尽自己的力帮帮他们,那样我们的社会将充满温暖和爱心。   师生共同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理念:   1 、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本次练习我选取了6个具体的故事情境,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交际表演,省略号表示不局限在这几个故事情节,还可以任意选择,这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本次设计要努力营造一个现实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本次设计要努力营造一个现实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的动态交际过程中得到切实的锻炼。   3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语言组织的能力。因此,本设计要注意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多发言、多表演、认真倾听,以便全面提高交际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识字方法、   2、 引导学生口头组词,积累词汇。   3、 复习字形相近,读音相同的字。   4、 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查字典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会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四、教学准备:新华字典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七、教学程序:   [一]、我的发现   1 放手让学生观察、议论、找规律。   2 会认的字进行扩展运用。   3 边读边发现汉字的规律。   [二]、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比较识字 进行扩词训练   2 读读记记:熟读分清   3 学习查字典:会认部首,确定所给的字去掉部首有几画,完成练习三。   [三]、展示台   1布置任务   2 课内展示   3评出优秀生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学习查字典:   弄明白部首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读部首目录,熟悉常用的部首,再举一些常用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部首是什么,迅速辨认一个字的部首。   1、 从字典的“部首目录”中查出所给的部首在检字表的第几页。   2、 确定所给的字去掉部首有几画。   3、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形式完成第三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准备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品质;   2.注重交际习惯的提示和引导: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3.学生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读读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组内交流   1.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或收集到)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3.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名单,教师颁奖。   2.全班交流:荣获“故事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王”给全班同学讲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五、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帮助选材,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1.小组交流: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小组交流: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写作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   3.教师指导写好事件: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A、事情发生的时间   B、事情发生的地点   C、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D、事情的起因   E、事情的经过   F、事情的结果   三、教师指导写好人物形象:   A、抓特征,一定要抓好肖像描写   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但是仅有外表描写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写人物外貌时要体现出人物神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要学会画眼睛,学会抓住描写对象身上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东西进行刻画,这样,这个对象就能栩栩如在眼前。   B、抓语言,一定要抓好对话描写。   语言要个性化,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腔。   C、抓事例,一定要抓好细节描写。   四、学生动笔写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课时目标   欣赏佳作,欣赏过程中提高写作技能,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流程   一、经典欣赏   1.课件展示,教师以评书方式讲给学生听:   水浒英雄──武松(节选)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   “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u2018三碗不过冈u2019。”武松道:“怎地唤做u2018三碗不过冈u2019?”   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u2018三碗不过冈u2019。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   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酒家那里肯?   将酒来筛。武松焦燥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u2018三碗不过冈u2019!”手提哨棒便走。   2.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二、读文猜人   其实,我们班上也有这样的传神之作: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三、总结习作要领   引导学生明确:   A、写的都是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事情;   B、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   C、平常多积累,多读经典、名著,学习他人写法。   四、修改习作   五、小组互相学习:把自己的精彩习作读给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 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导入: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了。
2023-08-26 05:5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