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23-08-29 13:23:07
共1条回复
wio

【 #心得体会# 导语】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选3篇,供大家的品读。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选【1】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u2022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选【2】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精选【3】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相关推荐

国学知识是什么

现在所说的国学知识范围很广泛一般来说,凡是涉及到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文学历史,等等都可以算。
2023-08-27 07:47:373

必备经典国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必备的经典国学知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强调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思想,提出了"道"、"德"、"无"等概念,对中国哲学、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内容涵盖了祭祀、爱情、生活等多个方面,以其简练、自然、深刻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经典。《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卜筮之书,其主要内容是阴阳、五行、易卦等,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典知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以上经典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想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27 07:47:481

国学基础知识

要了解国学基础知识首先要明白国学是什么?国学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学国学,一国之学,源于中国有传承下来的学问,可称为中国的国学。可见,国学不是某一个学科,而应该是一个学术体系。从分类来看,国学应该包括(或不局限于此):蒙、经、史、子、集学五大类。(经史子集是四库全书的分类) 一、蒙学 顾名思义,蒙学是启蒙之学,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小儿语、神童游、菜根谭、增广贤文、治家格言、幼学琼林、龙文鞭影、格言联璧、笠翁对韵、围炉夜话、地理歌诀、性理大全…等等数百余种,蒙学把说文解字、文化教育与天文地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经学 经学最开始是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周易、诗经、尚书、礼经、春秋)。易为群经之首。周易为哲学,诗经为文学,尚书为公文,礼为道德品质,春秋为历史。 经学后增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来自礼经) 以上就是俗称的“四书五经”。 其中,五经中的礼演变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演变为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论语、孟子、孝语、尔雅。于是五经演变为十三经: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语、尔雅。 (乐经是手抄本,孤本丢失了) 三、史学 史学就是历史著作。史学记录分四种,第一种是编年体,第二种是国别体,第三种是记事本末体、第四种是纪传体。编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如春秋三传;国别体是按照国来编写的如:战国策、秦策;第三种是记事本未体,按照事情把时间和人物编写在一起,每件事情,有头有尾,如春秋250年,就写了250件事情,每件事有头有尾。第四种是司马迁的记传体《史记》,史记编写分本记、世家、列传、表、书。本记一个皇上写一个本记;世家是记录诸侯的:列传是写文武百官,有一技之长的人物。表一张表可以反映一年之内的很多事情;书是某一个领域的记录,如天官书记录的就是天上星辰的书,书记各种典章制度、音律、历法、天文、水利、财用等。《史记》从上古传说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历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学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以及地方志等。 四、子学 子学是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墨家的《墨子》等诸子百家。 五、集学 集学是历史上文人学者的文集。如《楚辞》、《全唐诗集》、《宋词》、《牡丹亭》等。 蒙经史子集其学问之广博如大海无边无际,其书汗牛充栋,有限人生如何学习?知道国学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从经学开始!经史为上,诗词次之。
2023-08-27 07:48:151

国学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2023-08-27 07:48:392

什么是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问和知识体系,其内容包括语文、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礼仪、道德、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国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包括汉字、词语、句子、修辞、韵律、文体等方面的知识,是国学的基础。2.文学: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如诗、词、曲、文、小说等。3.历史:包括中国历史的时间轴、朝代、人物、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4.哲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理论、经典、学派等方面的知识。5.宗教: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祭祀等方面的知识。6.艺术:包括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学习,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7.礼仪:包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社交礼仪、家庭礼仪等方面的知识。8.道德:包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道德标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9.政治: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10.经济: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商业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11.军事:包括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战争策略、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知识。12.地理:包括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27 07:49:043

国学修养基本常识是什么

1. 国学修养基本常识 国学修养基本常识 1.国学主要学什么内容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 2.国学经典内容 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现在来讲第二个问题。中国古代并没有国学这个名词,有人考证,国学这个名词是在清朝末年从日本引进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奉行脱亚入欧的政策,全盘西化,当时激起了一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认为日本大和民族已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有自己的国学,有自己的国粹,用不着全盘西化。 日本人所谓的国学是指在日本本土发生而为日本所特有的学问,与西学相对。后来黄遵宪、梁启超把国学这个名词引进来,专指在中国本土发生而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与日本国学原来的所指完全不同。 自从把国学这个名词引进到中国,在整个20世纪就成了一个文化讨论的关键词,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色彩,褒贬不一,至于就这个名词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来说,却是聚讼纷纭,混乱不堪,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看法。 我们暂且避开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干扰,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就事论事,从名词本身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先谈国学包括哪些内容,这是这个名词的外延,再谈国学的核心价值,这是这个名词的内涵。 顾名思义,国学是一个泛称,包罗万象,凡是在中国本土发生而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都叫做国学,中国的历史文化长达五千年,从春秋战国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多年,所有历代所发生的学问,都是国学的内容,现在许多人常常以偏概全,认为国学就是经学,国学就是儒学,或者认为国学就是诗词歌赋,三国、水浒、西游,其实这些都只是国学的一个部分,并不能概括国学的全貌。 为了弄清国学所包括的内容,最好的方法,应该从中国的目录学说起。 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集结、分类和编排的学问。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全国所有的图书集结起来,分类整理,是在汉代,并且编排出一个图书目录,叫做《汉书·艺文志》。 根据这个图书目录,我们可以对汉代的学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也就是国学在汉代所包括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把当时全国所有的图书分为六类,第一是六艺,第二是诸子,第三是诗赋,第四是兵书,第五是术数,第六是方技。 六艺就是六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易》为六艺之原,群经之首,研究六艺的学问叫做经学。 诸子共有十家,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研究诸子的学问叫做子学。诗赋属于文学。 兵书属于兵法之学。术数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之学。 方技主要是医学。 魏晋时期,对全国的图书重新分类,分为甲、乙、丙、丁四部。 到了隋代和唐代,把这四部确定为经、史、子、集,甲部就是经部,乙部就是史部,丙部就是子部,丁部就是集部。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经过中国人的引进、吸收和改造,已经演变成中国化的佛教,融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的国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排斥在外,所以《隋书经籍志》把佛教的图书归入集部,《新唐书·艺文志》归入到子部类中。 隋唐以后,经史子集四部的分类成为定式,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按照这种分类编排了一套洋洋大观的《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四部。由于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逐渐融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所以《四库全书》也收录了艾儒略、南怀仁、利玛窦等人所写的一些有关西学的著作。 从汉代的《艺文志》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国学的内容真正是包罗万象,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展,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广泛地吸收外来的文化资源,把印度的佛教和西方的西学也纳入到国学的范围中来。如果把国学简单地等同于经学、儒学,或者封闭僵化顽固排外之学,显然是以偏概全,不符合历史的实际。 关于国学的内容,用经史子集四部来概括,是一个既符合实际又反映全貌的最为完整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 比如有人把中国的学问区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有人着眼于学术思潮的演变,按照朝代的更替,区分为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有人着眼于文学的体裁,区分为先秦诗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有人根据汉唐以后的历史情况,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合流。 总起来看,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所产生的名词,也叫做中学,虽然外延宽泛,包括了中国历代一切的学问,但是并不笼统,而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类编排,所指对象是明确的。 。 3.国学启蒙的应该注意什么 国学经典要有选择地吸收 以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国学经典中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2。让孩子在特定场景中理解国学 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要让国学规范孩子言行,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孩子原本答应妈妈的事,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孩子,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 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好习惯。 3。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 有人说国学很枯燥,可是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孩子照样也能学习呢?可见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静下心来每天诵读一段国学经典,配上古典音乐。 时间长了,宝贝自然就配合了,这时家长们也要给孩子鼓励。 4.如何看待当前国学教育重知识,轻素养的现象 想要培养国学素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国学。“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对于国学基本上出于一种比较陌生的状态,对于一些先贤的理论并不了解,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原因是社会上对于国学不够重视,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努力推行,但效果有限。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如何去提高他们的国学素养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正确看待国学文化,只有正确的认知后才能在大学生群体内全面推广国学。有的人认为读国学经典就是复古守旧,就是读儒家经典,就是读《三字经》、《弟子规》,这些认识误区必须消除。那么国学经典是什么?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伦理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历史经典:《尚书》、《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学经典:《大学》、《中庸》、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哲学经典:《论语》、《周易》等。国学经典是不朽的精神,是生活的指南,是文明的传承,是教育的良方。从时间上看,现代之前的都是;从内容上看,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经典。如《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劝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经典有糟粕,但不能全盘否定。有人说,《三国》处处是权谋算计,《水浒》动不动就是“杀人越货”。《红楼梦》正如鲁迅评价:经学家看,就是易经;道学家看就是 *** ;才子看见的是缠绵;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流言家看到的是宫廷秘事。尽管有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在提倡读“四大名著”。正确的做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国学,是实用主义的、功利化的态度,还是以“国学”的文化、精神渗透进我们的生命之中?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讨论和思考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整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理念。历史学家说,历史只有在人类世界中才能生存和呼吸,我们必须在历史中不断地返回它自身,追忆并实现过去的全部经验。国学,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其实都是它的受益者。 那么,有哪些实际行动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呢?首先从学校来说,可一将国学加入到必修的课程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选择有实力、有批判性见解的老师教授这门课。对国学的整个轮廓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想深入了解的内容。 其次,学校内学生自行组建的国学社团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进行集体诵读,举办跨学校之间的国学交流,亦或是邀请有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接触国学。 最后,我们自己要有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的使者的使命感,主动熟悉,学习国学,并在生活中应用并向更多的人传播国学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提高了国学素质。 5.课堂上应该关注哪些国学素养 所谓的国学素养就是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习,从而提高本人的内在涵养,并进而提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水平水平。国学素养是指国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部分,说白了就是人的素养教育、人格教育,通过修身养性孕育出真正的“人” 而课堂上,我们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应该潜移默化的培养完美健康的人格。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2023-08-27 07:49:251

国学宝典知识大汇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旁,也应抢着去做。)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才能超群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失败,绝不从客观上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u2022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有新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u2022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u2022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u2022吕坤《*语u2022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u2022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u2022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u2022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u2022文天祥  (译:历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u2022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u2022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u2022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u2022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023-08-27 07:49:361

国学小知识大全

国学小知识大全   国学小知识大全,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比较小的宝宝就暂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所受到的陪伴与教育影响会伴随一生,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分享国学小知识大全。   国学小知识大全1    何谓国学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吾国汉代古谚曰: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吾国旧时视外人来华者,不知其学。较进,则知可学其一二端。更进,则知其自有其学术,而与吾国为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见,则知中国之与外国,实为大同小异者也。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车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文明日启,距今亦为时不远。由将来观之,东西两洋之文化,犹古代各部落间文化之关系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今世之各社会,皆为文明之社会,其程度相差无几,善亦同善,恶亦同恶,固无何高下也。    中国学术之分期   1.中国学术之渊源:(1)古代之宗教哲学。(2)政治机关经验所得,所谓王官之学。   2.合此两者而生先秦诸子之学,诸家并立。   3.儒家之学独盛。   4.儒家中烦琐之考证,激起空谈原理之反动,偏重《易经》,与道家之学相合,是为魏晋玄学。    以上为中国学术自己的发展。   5.至此而佛学输入,为中国所接受。萌芽于汉魏,盛于南北朝,而极于隋唐,其发达之次序,则从小乘至大乘,是为佛学时代,而玄学仍点缀期间。   6.至唐而反动渐起。至宋而形成理学。理学之性质,可谓摄取佛学之长,而又去其不适宜于中国者。   此为中国学术受印度影响之时代,至明亡而衰。   7.而欧洲学术,适于此时开始输入。近百年来,对中国学术逐渐发生影响。[前此与欧洲之接触,仅为技术上,而非学术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响。]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学   国学小知识大全2    1、为什么明清皇帝多用年号称呼?   明朝的永乐、万历、嘉靖,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那么为什么对明清皇帝我们多用年号称呼呢?   隋唐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谥号叫得比较多,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隋唐后因为谥号字数越来越多,大家就改叫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若都用庙号称呼,历朝攒下来的太祖高宗,没有十个也有八个,让人分不清楚。   明之前,一位皇帝可以用一个年号,也可以用多个年号,最多的用了十几个年号,还有多个皇帝共用一个年号的情况等等,错综复杂。朱元璋时设定一世一元制,规定了一个皇帝在任只能用一个年号。清朝承袭这一制度,年号在明清时期终于与实现了皇帝的一一对应。    2、春秋大梦,到底是什么梗?   春秋大梦,源自春秋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称王称霸而肆意发动战争,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目标变得明确起来,他一心想着灭掉齐、楚、燕、赵、魏、韩这六国,统一天下;而这六国却还在原地踏步,依旧想着称王称霸,做着当年的春秋梦,最终被秦灭掉,所以就有了春秋大梦这个说法。   春秋大梦现在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在这寒冷的冬天想拥有春日的暖阳,当然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春秋大梦罢了。其实,春秋除了表示春秋年代以外,还有一年四季甚至是一生的含义。    3、乌龙茶的“乌龙”和乌龙球的“乌龙”是一回事吗?   足球赛中,球员把球踢进自家球门,不得分反而失分的情况用英语叫“own goal”,粤语中“乌龙”与其发音接近,有搞错、稀里糊涂的意思,便有了“乌龙球”一词。   “乌龙茶”的由来有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一茶农采茶后下山,一路颠簸,竹篓里的茶叶碰撞,散发出清香。茶农将这一发现用于茶叶加工,形成了“摇青”工艺,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便称其为“乌龙茶”,也就是“稀里糊涂”的茶。另一说法是雍正年间,有一位叫苏龙的茶农,因皮肤黝黑,大家都叫他乌龙。一次采茶后因未及时杀青,放置一天后的茶叶边缘变红,散发出清香。他借此研制出新茶,于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称呼这种茶。   一样的"“乌龙”,乌龙茶好喝,乌龙球就有点尴尬了。    4、“君子”是个褒义词,为什么小偷却被称为“梁上君子”?   君子是褒义词,但是一个人的称谓里带“君子”,也不一定就是真君子,比如金庸先生笔下的“君子剑”岳不群、来自英文单词“junkie”的“瘾君子”。再往前数,还有“梁上君子”,是指小偷。   据《后汉书》记载,有位名士叫作陈寔,一天晚上,家里进了小偷,躲在房梁上,被陈寔发现。陈寔很镇定,穿好衣服,让子孙都过来,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就是坏的,坏习惯往往是因为不注意品行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吃一惊,从房梁跳下来,跪在地上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了他一番,还赠送了两匹绢。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案了。有错就改,不断完善自我,“梁上君子”也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为什么将没有根据出处的编造叫做杜撰?   我们形容没有根据出处地编造叫做杜撰。“杜撰”一词出自宋人《野客丛书》,他提到了北宋时期的杜默,此人与诗人欧阳修、石延年相处甚密。杜默非常喜欢作诗,不过对诗的韵律、用字的规矩一窍不通,却反对循规蹈矩,总闹出许多笑话。于是后来,人们每次提到他所写的诗,就说是“杜默所撰”。慢慢,就简化为“杜撰”了。   其实像杜撰这样含有姓氏的词语还有墨守,说的是战国时,墨翟(墨子)善于守城。后因称善于防守为墨翟之守,简称“墨守”。    6、李白字太白,是因为长得白吗?   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有很多,有名,有字,还有号。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古人的这些称呼非常有趣。比如李白,他字太白是因为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后有了身孕,所以给他取名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是太白金星的意思。   再比如韩愈,字退之。韩愈的名是他自己起的,取超越的意思。那他的字又为什么是“退之”呢?这不是跟他的名相反吗?这个字的由来跟韩愈的人生经历有关,虽然韩愈才华横溢,但他有点自傲,考了四次都没考中个一官半职,后来他认识了卢小姐。卢小姐在劝解他时写了这么一句:“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看到这句话后自我反省,给自己取了个字——退之,提醒自己要谦虚。   国学小知识大全3    《贞观政要》:以人为镜明得失    【贞观政要其书】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397个“帝”和162个“王”,在这些帝王之中,真正算得上宽容虚心、勤政爱民、以德服人的皇帝不多,但是唐太宗是公认的一个。虽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煜,书画不如赵佶,谋略不如诸葛亮,用兵不如孙武,但他是个成功的领袖。因为他有一颗作为普通人的虚心好学、善于听取意见的心。   《贞观政要》是一本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的书,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名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解读:照铜镜可以整理自己的穿着,借鉴古人的历史可以知道兴亡成败的道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我没有了宝贵的镜子。”正是因为有众多的“镜子”,唐太宗才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帝王。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解读:想要使天下安定,先要保持自身的正直。唐太宗身为一国之君,懂得从自己为人处世出发来治理国家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领导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想要赢得朋友的尊敬和信赖,也要从自己的身上找方法,问问自己是否值得别人尊敬和信赖。   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解读:打江山的困难已经成为过去了,守江山的困难,我今后还 要和众位大臣一起慎重地考虑。很多人打下了江山,还 没有稳固基业,就急于享乐。其实,要守好自己的成绩,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解读:在潜移默化中,以无为来治天下,这才是上上的德。“无为”,就是不建宫殿,不选秀女,不搞铺张浪费,不举行盛大的政治活动。在这种自然淳朴的政治中,帮助人民恢复平常的生活,这是历代君王很少办到的事情。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读:我(魏征)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先要让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不枯竭,先要让它的源头通畅;想要国家安宁,先要行善积德。不要将目光紧锁在结果上,而要学会看到产生结果的原因,从原因上去努力。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解读:对朝廷的埋怨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是老百姓的心声,就要怀着敬畏的心听取。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明君不能落到被水淹没的时候再后悔。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解读: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引发的,小事上不慎重,成了大事情就不好挽救了。要想避免大的麻烦,就要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细节之中有魔鬼”,小妖还 好对付,大魔就难收拾了。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解读:一个人想要看清楚自己的容貌,就要找一面明亮的镜子。在哈哈镜中是看不出真实的样子的,在没有原则的人身上,看不出自己的不足,只有和那些优秀的人比较,才能看到自身的潜力。    【贞观政要故事】    以孝治天下   房玄龄生母早逝,他对继母也十分孝顺。据史书记载,当他的继母生病,请医诊视,必定拜迎流泪。丁忧期间,为继母哀伤过度,身体消瘦,像一把干柴。太宗为了奖励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宽慰,并且赠送了许多礼物。   还 有一次,有个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门做看守。吃饭时,他总是把肉留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拿回家侍奉母亲。”太宗听说后感叹说:“仁孝的天性,哪分什么华人、夷人?”于是赐给他御马一匹,并诏令供给他母亲肉食。唐太宗把孝作为治身的根本,极力推崇,使社会风气变得更淳朴。    虚心使人进步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我克己奉公,一心一意治理朝政,仰慕前代圣贤,并努力效仿他们。将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立功业、为民谋利这四个方面,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我经常用它们来自勉。可是,人常常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我所说的这几件事,做得好还 是不好。”魏征回答道:“德、仁、功、利陛下都能做得到。对内平定祸乱,对外攘除戎狄,是陛下所建的功;安顿百姓,使其各有生计,是陛下所积的利。这么说来,功与利所占居多,只有德与仁,还 须陛下自强不息,躬行实践,一定可以达到。”   唐太宗以先贤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直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仁君明君。唐太宗不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见贤思齐,在治理国家上,他也常常拿自己和前代的君王作比较。他说八百年的周朝和经历二世而亡的秦朝之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领导者是否为自己的子民着想。秦朝纵情声色,横征暴敛,所以瞬间倒塌。
2023-08-27 07:49:571

简短一些的国学小知识

1.古诗词和简单的国学知识学习 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音律分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⑴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⑵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分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⑴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 ,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⑵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⑶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⑷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2.关于国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快考试了,急 1.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 2.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分为《易经》和《易传》周易八卦中的卦名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其卦象分别对应:天、地、雷、山、火、水、泽、风。 7.《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8.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9.《礼记》<;大学> 10.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1:纪传体《史记》 编年体《资治通鉴》 12.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14.儒、墨、道、名、法、兵、农、阴阳、纵横、小说。 18.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注者:刘孝标,南朝梁国人。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19:是李白和屈原吧?这个问题就你自己写了,可以从两人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来写,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0.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能力有限,只能回答那么多。 3.国学知识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4.求几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要简短的,谢谢 关于《弟子规》中文字的小故事: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汉文帝的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都不懒惰。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奉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 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 5.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 小学生应先从简单的入手:《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弟子规》。 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小学生主要了解了解国学的历史就可以了。 第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注重早教的民族。 第二,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第三,任何教育,家长和老师的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推荐去看由南公怀瑾先生亲自选定的国学经典:儿童中国经典导读1-18册。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6.求几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要简短的,谢谢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7.谁能告诉我一些国学知识呀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具体的国学文化知识 在下面的网站全部都有查到,你可以去看看 /dfwh/ 8.关于国学的相关知识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市〗、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德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 *** 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2023-08-27 07:50:061

国学的基本知识介绍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 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 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十四点,即:广土众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历史悠久,并世中莫与之比;明明白白有伟大力量,又的的确确指不出来其力量所在;历代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迈进;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制之不见形成;建国之基础以道德伦常礼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气氛特重;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是中国社会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经过无数次的大小变乱仍不解体;兵民合一,全国皆兵;孝的"文化;“隐士”是中国的特产。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2023-08-27 07:50:131

国学小知识积累

1. 国学小知识 国学小知识 1. 有哪些关于数字的国学常识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姑六婆: 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汉初三杰: 韩信、萧何、张良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教九流: 儒教、佛教、道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五 帝: 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 毒: 其一是“五种毒虫”--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其二是“五种毒药”,就是你所说的“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三是指佛教里的“五毒”,就是“贪、嗔、痴、爱、恶”这五种“不良”情绪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 方: 东、西、南、北、中五 谷: 稻、黍、稷、麦、豆五 官: 耳、目、口、鼻、身五 金 :金、银、铜、铁、锡五 经: 易、书、诗、礼、春秋五 味: 甜、酸、苦、辣、咸五 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方位——东、南、中、西、北五行对应颜色—— 青、红、黄、白、黑五行对应味道—— 酸、苦、甘、辛、咸五行对应器官—— 肝、心、脾、肺、肾五行对应季节—— 春、夏、秋、冬五 脏: 心、肝、脾、肺、肾五 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彩: 青、黄、赤、白、黑五音: 宫、商、角、徵、羽六 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畜: 猪、牛、羊、马、鸡、狗六 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六 亲: 父、母、兄、弟、妻、子六 艺: 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七 窍: 口、鼻、眼、耳七情: 怒、喜、思、悲、恐、惊、忧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 方: 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 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 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 仙: 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国联军: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九 洲: 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歌: 国殇 礼魂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河伯 山鬼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龙生九子: 赑屃(音bì xì)( 老大)、鸱吻(音chī wěn)( 老二)、蒲牢(音pú láo)( 老三)、狴犴(音bì àn)( 老四)、饕餮(音tāo tiè)( 老五)、蚣蝮(音bā xià,两字仅此处读此音)或 蚆螛(音bā xià)( 老六)、睚眦(音yá zì)( 老七)、狻猊(音suān ní)( 老八)、椒图(音jiāo tú)( 老九)十 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二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 三 经: 《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寿经》、《尔雅》、《孟子》十 三 辙: 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遥迢、由求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书》、《南史》、《北史》、《唐书》、《新唐书》、《五代史》《隋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中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十六计: 瞒天过海 一箭双雕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指桑骂槐 借尸还魂 顺手牵羊 明知故昧 调虎离山 欲擒先纵 釜底抽薪 先发制人 打草惊蛇 落井下石 虚张声势 反客为主 金蝉脱壳 移尸嫁祸 杀鸡儆猴 偷龙转凤 擒贼擒王 扮猪吃虎 过桥抽板 李代桃僵 抛砖引玉 美人计 激将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联环计 走为上六十甲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天干在前,地支在后),60(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年。2. 国学常识有哪些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赵州桥(河北石家庄)、广济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八字】“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五帝有五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 *** 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 3. 国学知识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4. 有关国学的知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2、科举前选拔官员 3.科举制名称 4、古代学校 5、古代学官 二、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2、古代礼仪 3、古代位次 4、古代讳称 三、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2、兼称几项 3、古代谦称 4、古代敬称 5、古代贱称 6、特殊称谓 四 、古代职官 1、古代官职概述 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 *** 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 *** 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5. 国学小常识▏▏“足下”这一尊称是怎么来的 【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 至于其出处的渊源,有个故事很有趣: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6. 国学小常识:“年”与“载”有何区别 年 nián ①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去~│三~五载。前边直接加数词,不用量词。 ②每年的:~会│~鉴│~产量。 ③岁数:~纪│~龄│忘~交│益寿延~。 ④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幼~│少~│青~│中~│老~。 ⑤时期;时代:近~│明朝末~│光绪~间。 ⑥一年中庄稼的收成:~成│~景│丰~│歉~。 ⑦年节:新~│过~│给大家拜~。 ⑧有关年节的(用品):~糕│~货│~画。 ⑨科举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兄│~谊│同~。 ⑩(Nián)姓。 载 zǎi 年:一年半~丨三年五~丨千~难逢。 ◆ 载 zǎi 记载 ①;刊登:登~丨刊~丨转~。另见zài。 ◆ 载 zài ①装载:~客丨~货◇~誉归来。 ②充满(道路):风雪~途丨怨声~道。 ③(Zài)姓。 ◆ 载 zài 〈书〉又;且:~歌~舞。另见zǎi。 7. 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传统国学。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 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 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 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2023-08-27 07:50:401

中国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最近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国学”一词,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国学无论是在我们国家还是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国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就国学概念来说: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都是属于国学范畴。里面无论哪一类学科都能跟一颗大树一样,延伸出许多细枝末叶的学问。按照《四库全书》划分,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块。按照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划分,可以划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五大块。《汉书·艺文志》把书目分为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块。六艺一般包含《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指的是儒、道、法、阴阳、名、墨、杂、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诗赋指的是文学题材。兵书指的是兵家典籍。术数指的是天文、历法、五行、占卜、风水等实用性比较强的。方技指的是医学、养生等等。国学体系的产生和形成也是随着中华民族经济、政治和历史演变而建构的,国学热潮在现在之所以能够延续、复兴和发展,体现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时东方文化所具有的自身智慧。
2023-08-27 07:50:501

国学常识

  国学是中华民族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国学知识学习之风近段时间盛行。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国学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请锁定国学栏目。    国学常识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17、【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0、【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21、【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2、【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23、【元代四大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2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5、【五彩】   青、黄、赤、白、黑   26、【五音】   宫、商、角、址、羽   27、【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28、【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29、【七大艺术】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30、【四大名瓷窑】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31、【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2、【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3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4、【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35、【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36、【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37、【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8、【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39、【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40、【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41、【五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42、【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3、【四大名桥】   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44、【四大名园】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45、【四大名刹】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46、【四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47、【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49、【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50、【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51、【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52、【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53、【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54、【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55、【五行】   金、木、水、火、土   56、【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57、【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   58、【五帝】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9、【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61、【四御】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62、【八仙】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63、【十八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64、【十八层地狱】   说法一:[第一层]拔舌地狱、[第二层]剪刀地狱、[第三层]铁树地狱、[第四层]孽镜地狱、[第五层]蒸笼地狱、[第六层]铜柱地狱、[第七层]刀山地狱、[第八层]冰山地狱、[第九层]油锅地狱、[第十层]牛坑地狱、[第十一层]石压地狱、[第十二层]舂臼地狱、[第十三层]血池地狱、[第十四层]枉死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火山地狱、[第十七层]石磨地狱、[第十八层]刀锯地狱   说法二:[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西游记中记载的十八层地狱:   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   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   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   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   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   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65、【五脏】   心、肝、脾、肺、肾   66、【六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67、【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68、【五常】   仁、义、礼、智、信   69、【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70、【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71、【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72、【九属】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73、【五谷】   稻、黍、稷、麦、豆   74、【中国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75、【五毒】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76、【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2023-08-27 07:51:001

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

中国论语
2023-08-27 07:51:1610

关于国学的相关知识

《妙音国学》APP的学习工具,专门用来学习国学经典短句和文章的,很多国学经典著作都有,可以试试。
2023-08-27 07:51:502

国学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和内容,具体有什么?

了解不同学派的代表性作品和思想。如儒家学派的“仁”,以及《论语》等代表作,此外还有道家、墨家等学派相关的思想和代表作。
2023-08-27 07:52:005

国学礼仪基本知识有哪些?

国学礼仪基本知识:1、站姿要有稳定感最容易表现体态特征的是人处于站立时的姿势。社交场合中的站姿,要求做到“站有站相”,注意站姿的优美和典雅。女性应是亭亭玉立,文静优雅;男性应是刚劲挺拔,稳健大方。2、坐姿讲究稳重感坐姿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人体姿态,它反映的信息非常丰富。优美的坐姿是端正、优雅、自然、大方。3、走姿展精神风貌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从一个人的走姿就可以看出其精神是奋发进取或失意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等,它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生活中有的人精心打扮穿着入时,如果走姿不美,就会逊色三分;而有的人尽管服装样式简单,优美的走姿却使他气度不凡。4、递物讲究安全、便利、尊重行为举止要考虑到是否有礼貌,是否伤害他人。以日常生活常见的递交物品为例,请把握递交物品三原则:安全、便利、尊重。5、行为注意情境、角色、距离行为举止应恰到好处。举止三要素:情境、角色、距离。随情境变化在办公室与在运动场,在教室与在足球看台上,出席婚礼与出席葬礼,朋友聚会与商务谈判……所表现出来的举止神态截然不同,才是正常现象。国学礼仪的重要性:1、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许多个体聚合而成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比如性别、年龄、贫富和尊重。国学礼仪培训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粘合剂。它将使不同的群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睦相处。2、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健康、精神净化、身心愉悦和个人提升的保证。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修善。当每个人都抱着善待他人的动机,用文明公民的原则约束自己时,所有人都会感受到身心的坦荡。3、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4、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事业是人们谋生和立足社会的手段。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取得成功。它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增强人们的沟通和竞争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2023-08-27 07:52:521

2020小学生必考的国学常识

1.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内容 2.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文字版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内容 1.小学生应该接受的国学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沟通前就已经存在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2.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 小学生应先从简单的入手:《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弟子规》。 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小学生主要了解了解国学的历史就可以了。 第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注重早教的民族。 第二,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第三,任何教育,家长和老师的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推荐去看由南公怀瑾先生亲自选定的国学经典:儿童中国经典导读1-18册。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3.小学国学班要讲什么 “国学”一是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二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据《现代汉语词典》)。 国学班,自然是为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生做准备的。如果把开办国学班仅作为高招专业设置的一个新的变化来看待的话,那么,“国学班”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用新瓶子重新装盛的“陈年老酒”。 小学“国学班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4.少儿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5.孩子必会的国学常识 丰富孩子的国学知识 在孩子们的语文知识考试中,国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比如会积累和总结不少的国学知识,孩子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国学常识,从而,轻松应对语文中的国学考试部分。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们的国学知识学习,对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们借助国学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视觉和大脑上的双重思考,保证孩子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必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帮助。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其中的国学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孩子们通过长时间的诵读,会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好习惯的形成,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阅读,带给孩子们较好的阅读生活体验,让孩子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趣味。 幼儿学习国学,可以带给孩子们的好处很多,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好处而无不利,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们要鼓励孩子学习国学。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文字版 1.小学生应该接受的国学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沟通前就已经存在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2.孩子必会的国学常识 丰富孩子的国学知识 在孩子们的语文知识考试中,国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比如会积累和总结不少的国学知识,孩子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国学常识,从而,轻松应对语文中的国学考试部分。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们的国学知识学习,对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们借助国学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视觉和大脑上的双重思考,保证孩子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必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帮助。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其中的国学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孩子们通过长时间的诵读,会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好习惯的形成,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阅读,带给孩子们较好的阅读生活体验,让孩子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趣味。 幼儿学习国学,可以带给孩子们的好处很多,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好处而无不利,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们要鼓励孩子学习国学。 3.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 小学生应先从简单的入手:《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弟子规》。 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小学生主要了解了解国学的历史就可以了。 第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注重早教的民族。 第二,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第三,任何教育,家长和老师的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推荐去看由南公怀瑾先生亲自选定的国学经典:儿童中国经典导读1-18册。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4.看《小学国学知识大全》后感 自从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2023-08-27 07:53:241

语文国学常识100题

1. 语文国学常识 语文国学常识 1.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具备哪些国学知识 第一、必须有基本的品德修养,所谓基本的品德修养,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运,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质修养。 孔子讲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为语文教师,最起码的应该对“道”不迷惑。 所谓不迷惑就是切实明白德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为从培养自己和学生的品德入手,并每日“三省其身”,及时反省和总结: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德行感召来的。如果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彻底明白德行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谈了。第二、一定要懂文字学,或者说“小学”。三字经上说,“小学终至四书”,这里的小学就是训诂学或文字学。 不懂文字学就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每个字乃至每句话的真实含义。第三、四书五经至少要会背诵像大学、中庸、论语里面的全部内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经里面的重要章句。 当然,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诵的。背诵是一切的基础,自己都不会背诵,还谈什么指导学生学习国学?以及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呢?第四、一定要了解佛学和道学的部分内容。 真正的国学是贯通儒释道三家的,作为语文老师即便不能读大部头的佛经,但对于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义和内容也是必须了解的,有些经典像《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背诵以后再反复揣摩。 第五、对于中国历史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有相当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才可以以古为镜,才可以融会贯通。以上都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在通达了以上内容之后,相信你会对于怎样通过国学教育学生就有了个大概认识了。 2.国学和语文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古代,“国学”本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周礼·春官·乐师》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作为国家一级学校的“国学”概念,与今天所谓“国学”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 3.帮忙写一篇国学知识学习笔记不要太多500左右即可谢勒 哈哈,真没想到,能找到这么多。 不过我时间有限,比较仓促,没有替楼主仔细地阅读、筛选。还请楼主自己挑拣着用吧! 不好意思。 祝你顺利完成作业! 今天之笔记:国学之入门——“儒、道之了解” 一、儒道之差异 儒道之差异在于儒家崇理想,尚修身;而道家却持反面之观点,偏好于自然和直觉,喜欢抗拒外物,似乎总站在高处,因而我认为其更具吸引力。 “儒”之代表人物——孔子,是“仁”的典型人物。 “道”之代表人物——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 纵观历史,我认为,自古之今中国社会逐步形成了“吏尊孔、士崇老”之风气。 也就是说,官吏尊崇孔子,学士崇敬老子。但是,一切的事务确是都在不停的变化,一旦那些个“文人骚客”们戴上官帽,他们却又会转而公开显示欣赏孔子,而却还会暗地里去研究老庄之路。 二、老子的“道” 老子最早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概念,他这样描述“道”:“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后它却生天生地,统御万有,亘古而长存。 老子“道”之重要特征就是“反者道之功”,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的对立及转化。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孔子的“儒” 说起孔子的“儒”,其实就是孔子拼尽一生的努力在强调的美德与道德的价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造和谐社会。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是指“仁政”。他主张“施惠于民”,反对过重的剥削,在上要“贤能政治”,在下要“富而后教”。 “万善孝为先”也是孔子的主张,几千年来,仅一个“孝”字,就像一把天尺,无时无刻不再衡量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如马克思所说:“死人紧紧地抓住活人。”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紧紧地抓住后人的思想,哪怕是小小的一部分。 其实,孔子的“儒”在当时也只能是叫做“儒学”,直至南宋朱熹对孔子的儒学进行第二次大改造,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修养方法渗透到儒学之中,“儒学”才真正地变成“儒教”,孔子也成为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太炎先生国学演讲录《经学略说》(学习笔记) 古书的形式与材料:(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之训常,乃后起之义(1)。《韩非·内外储》首冠经名,其意殆如后之目录,并无常义(2)。 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绳贯竹简为之。 用绳贯穿,故谓经。经者,今所谓线装书矣。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礼记·中庸》云:“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盖字少者书于方,字多者编简而书之。方不贯以绳,而简则贯以绳。 以其用绳故曰编,以其用竹故曰篇。方,版牍也。 古者师徒讲习,亦用方誊téng写。 《尔雅》:“大版谓之业。” 故曰肄业、受业矣。《管子》云:“修业不息版。 (3)”修业云者,修习其版上之所书也。竹简繁重,非别版书写,不易肄习。 二尺四寸之简(《后汉书·周磐传》: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据刘向校古文《尚书》,每简或二十五字,或二十二字,知一字约占简一寸。 二十五自乘为六百二十五。 令简策纵横皆二十四寸,仅得六百二十五字。《尚书》每篇字数无几,多者不及千余。 《周礼》六篇,每篇少则二三千,多至五千。《仪礼·乡射》有六千字,《大射仪》有六千八百字。 如横布《大射》、《乡射》之简于地,占地须二丈四尺,合之今尺,一丈六尺,倘师徒十余人对面讲诵,便非一室所能容。 由是可知讲授时决不用原书,必也移书于版,然后便捷。 故称肄业、受业,而不曰肄策、受策也。帛,绢也,古时少用。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4)每书皆云篇;数术、方技,则皆称卷。数术、方技(5),乃秦汉时书,古代所无。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 *** 亦有作。 所以不称卷者,以刘向叙录,皆用竹简杀青缮写,数术、方技,或不用竹简也。 惟图不称篇而称卷,盖帛书矣(《孙子兵法》皆附图)。由今观之,篇繁重而卷简便,然古代质厚,用简者多。 《庄子》云:“惠施多方(8),其书五车。”五车之书,如为帛书,乃可称多;如非帛书,而为竹简,则亦未可云多。 秦皇衡石程书,一日须尽一石。如为简书,则一石之数太多,非一人一日之力所能尽(古一石当今三十斤,如为帛书,准之于今,当亦有一二百本)。 古称奏牍,牍即方版,故一日一石不为多耳。 1经之训常,乃后起之义——经书的被喻为“纲常”(的含义),还是后来才有的。 2《韩非·内外储》首冠经名,其意殆如后之目录,并无常义——《韩非·内外储》开始给经书冠以“经”名,其意义大致如后人的目录,并无“纲常”的意思。 3。 《管子》云:修业不息版——词典“息版”条:谓停止读书。版,古时书写用的竹木片。 指书籍。 4 方技——词典:旧时总称医、卜、星、相之类的技术。 5《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每书皆云篇——词典“略”:汉有“七略” 书名。汉刘歆撰。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6然古代质厚,用简者多——意谓古人尚节俭,故少用帛而多用简。 7秦皇衡石程书——衡,衡器;石,量度单位。 “衡。
2023-08-27 07:53:311

国学包括有哪些?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2023-08-27 07:53:391

国学包括哪些方面?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大师-李-冠-论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诗、词、歌、赋、小说、音曲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
2023-08-27 07:53:493

国学都包括什么内容

四书五经
2023-08-27 07:54:016

“国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国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国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国学”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从近代开始,东西方文化加快了交流的步伐,随着西方的学术文化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随着我们的文化觉醒,为了区分西方的舶来文化,在国内一批知识分子的号召下,便产生了“国学”的概念。 学术界对国学这样定义: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历史的学问。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国学的范畴非常广泛,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跟文化艺术有关的学科或学问,如,哲学、宗教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考据学、伦理学,农学、中医学、算术、地理、星相、占卜、政治、经济、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建筑,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国学。 国学 每个独立的学科,又可以如同一棵大树一样,衍生出许多细枝末叶的学问,如,我国传统哲学又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大哲学的思想体系。 可以看出,能够称得上国学的,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诞生于华夏大地并在华夏大地成长起来,二是跟文化有关。 像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属于国学范畴。 实际上,“国学”一词早在我国周朝就已经出现,《周礼·周官·乐师》里说道: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意思为:乐师掌管给人们传授国家之学的工作,教导贵族的孩子们学习舞蹈。 六艺 在周代,国家之学被称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它们是学子,尤其是贵族学子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 “礼”指礼节、礼仪,跟今天的德育教育类似,目的是为了让学子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乐”指音乐,教授学生弹唱,辨识乐谱,通晓音律,以培养学子的艺术才能为主。 “射”指培养学子的各种射箭技术,以及军事方面的知识。 “御”指培养学子驾驶马车、战车,以及其它车辆的技能。 “书”指培养学子识字、写字、作文的技术。 “数”指广义上的数学,包含五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 孔子拜见老子 在周朝如果能学好六艺,完全能变成文武双全的,可以为国家效力的栋梁之才。 教授这些知识和技术,朝廷专门会在都城设立一个机构,指派有特长的先生来传授,传授技艺的机构就叫做“国学”,即,国家设立的学校。 周朝以后的朝代,基本上沿袭了周朝的做法,会在都城设立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准的“国学”,到唐代时,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教学内容,都趋向于完善,越来越丰富多样。管理“国学”的机构叫做“国子监”,最高学府被称作“国学”或“太学”,这些名称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 到近现代,为了拯救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一些著名学者就建议,应该把我国古代最高学府里传授的所有知识文化,统称为“国学”,国学的概念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 孔子讲学 由于“国学”里边传授的知识技能,都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精华,随着我国历史不断延伸,每个朝代都会贡献一些文化结晶,因此,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类别就越来越丰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财富,让后人用之不尽。 传统的“国学”教育里边,除过“六艺”之外,还有经、史、子、集,以及其它林林总总的文化类别。 “经”包括《诗经》、《孝经》、《乐经》、《周易》、《尚书》、《春秋》、《尔雅》、《礼记》、《论语》等,是以儒家经典读物为主,其它学派读物为辅的所有著作。 “史”分为正史和别史,正史以二十四史为核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别史包括传记、杂史、杂记、游记、县志,史评、地理、风俗,等等。 “子”的内容更为庞杂,以诸子百家的著作为核心,还包括琴棋书画,古代所有的百科全书,以及三教九流的各种著作。 前四史 “集”就是编著成大块头的文集、诗集等,既有合集,也有我国历史上一些大文豪的文集,如,《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等,都属于此列。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都属于此列。 到了现代,随着一个个学者对国学内容不断发掘,国学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凡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所有学问,都被纳入了国学的范畴。 另一方面,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提出了一个“大国学”概念,他认为:凡是我国所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甚至被我国同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也可以纳入国学的范畴。这个提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让国学的范围和内涵进一步扩大。 由此可见,国学内容浩如烟海,仅仅学习国学中的一个细枝末节,如果能做到博识多通,就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才了。
2023-08-27 07:54:171

什么是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国学范畴:传统国学。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国学经典:经部——儒学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何谓国学?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今人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觉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国学,对于朴学之类几无任何概念。举例来说,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经,古称六经或六艺,后世经历秦火,几经辗转,乃最终定为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周易》以占筮之书,历秦火而独存,没有被焚禁过,六经之中其他经书及六国史书之类都在焚书坑儒中被焚,后在汉初由官方整理寻找,从故秦博士伏生这些人那里按他们的背诵记述重新补足,与原书多不一致,同时又有鲁恭王坏孔子家壁发现壁中书,及后世刘歆于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经”,虽有经学家的今古文之争,古文家又因伪造部分经书而被诟病,后东汉郑玄调和今古文,又经王弼、王肃诸人,今古文之争渐弭,而一代人皆以一代之风气解经,西汉尚灾异,故董仲舒等人讲公羊学言灾变,京房易学讲卦气;东汉流行谶纬,郑玄乃兼注纬书;魏晋尚玄,乃有调和儒道之努力,论四本、崇有、贵无以至有将无同之论,说《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袭并整理,孔颖达笺注群经,为当时经学南北融合作出贡献。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当时章太炎、刘师培诸人,遂争演愈烈。通经学史,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至有“王马共天下”之说。   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总而言之,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而只有治经学后,才能遍及群书,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经学,不会《尔雅》、《说文解字》训诂音韵之类,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不懂《周易》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也读不懂《史记》中《秦楚之际月表》之类,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论体系;不懂易学,不读《春秋》、《诗经》、《礼记》之类,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庄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   史部的体系大致三种,一者纪传,承袭《史记》体制,如《汉书》、《明史》者;一者纪年,承袭《春秋》体制,如《资治通鉴》者;又者纪事,承袭《通鉴纪事本末》,如《宋史纪事本末》等。而在章诚斋眼中,六经皆史(《周易》和史之关系可参考胡朴安《周易古史观》),故史部实际也是继承经学传统,史笔即用春秋笔法,并采用经学中通三统、尊王攘夷、大一统、母以子贵等观念,这是史部概况。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一部分,故将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来源,多归于子部杂学之属,以备与儒家参合互用,而兵农医术等应用内容在子部则列为较下之学,易学中部分阴阳五行术数之类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会》、《李虚中命书》等。   集部有楚辞、总集、别集等分类,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音韵训诂等)多有关联,如《佩文诗韵》等,要之,不同小学,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更显语言能力单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华处。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含义与分类: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2023-08-27 07:56:371

国学必备常识

1.国学知识大全读后感 国学知识大全读后感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 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2.国学启蒙的内容简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亦为国学启蒙宝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 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 扩展资料 这本书是国学教育专家历时5年锻造,是迄今为止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国学影音诵读版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烈推荐的中华瑰宝,完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 国学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少年儿童诵读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 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读古之人,与圣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学启蒙。 3.国学中应该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我觉得孩子从小就要开始学国学呢?因为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提升孩子的儒雅、淳静气质,而且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 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庄子》、《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 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我们父母更应慎重选取培育幼儿的适当文化知识,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给我们孩子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 而国学,我们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们孩子成才的必备,是我们父母给与孩子最有爱心、期待、价值的丰硕礼品。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七、八岁已基本定型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0-13岁的儿童约有24000万,目前大约有2500多万的儿童在学国学。 0-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发生明显改变。 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记100-200个字。许多儿童不用一年就可以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背诵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童,学习国学一段时间后,境况会大为改善。 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在孝亲、礼仪、个人修养方面都得到提高,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父母和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读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家长也跟着一起进步教学相处能促进两代人的沟通与共乐,并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孩子从小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有助于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地提升,并能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毒害,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中华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中华经典,治国安邦,正如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过的那样“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 现在的孩子在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后,仍然有很多让家长头痛的问题,作为家长,你有想过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拾中国传统的教育美德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的孩子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发扬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 如何要学习国学教育的话,我推荐一个网站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的孩子也是在上面学习的,好像在谷歌里搜索小学国学启蒙打开第一个网站就是了,值得推荐。国学中应该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应当从最简单的三字经,百家姓学起,这个是比较好的,慢慢的随着深入难度一点点的加大,这样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的。 4.“国学”怎样“活”起来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望历史,国学曾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不过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学一度被忽略,被年轻人视作“古董”。 但是,国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并未被人们遗忘,曾有学者说:“为什么要推动青少年阅读国学名著?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国学经典在当下的出版中逐渐成为一种热潮。 惟有了解小学生 才能走进小学生不过,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 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 就目前的国学读本出版来说,大多采取的是简单注释加图画的形式,殊不知,今天小学生们接触的资讯和信息远远比这个复杂。如此简化国学经典,看上去是好事,却容易因为出版者缺乏足够多的创意和深入浅出地解读,而让小学生们的国学阅读停留在表面,结果是难以带动国学教育的深入进行。 我见过一套“小学生版四库”,包括《论语》、《诗经》、《孟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等24册图书。能够如此明确是为了小学生的国学阅读而编辑,难能可贵。 这套丛书回避了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传播了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 此外,吉林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小学生国学背诵一本通》,则让小读者们仿佛走进一座国学图书馆,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吉林摄影出版社的《小学生必备国学教程》和三秦出版社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国学经典选读》等丛书,也可以说是此类图书中不错的读本,让小读者们以身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人而自豪。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国学经典的小学生读本直接翻印自老版本,这样的出版简单易行,从读者角度来说书价又低,也不啻为一种选择。然而,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市场上出版的国学选本,又不免生出大都“面目相似”的感慨。 如何贴近今天小学生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分析受众情况,有的放矢出版国学读本?还需多费思量,不可一味贪多求快。怕的是哗众取宠 求的是潜移默化在看似繁多的国学读本中,对国学的误读其实不少。 一些所谓的“读国学”的活动,也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穿汉服端坐蒲团诵经,“打造”仿古学堂,在额头点上意为启蒙的红痣……国学的传承不讲究花架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俗套的张扬?岂不知国学的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累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学不是“成功学”,时下诸如“感悟经典,奠基一生成就”的言论不仅浅薄了点,无助于国学传承,而且损害了国学的优美和魅力,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消极引导。出版国学经典读本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小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并涵养文学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生阅读方面,不宜骤然进行艰深的国学知识教育,更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小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的学**氛围里,达到阅读的目的——而这就格外强调了选本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难易把握程度。除了编辑出版合适的版本提供给孩子们阅读,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注重言传身教。 国学的影响力看似在生活之外,实则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因此,国学经典教育更适宜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探讨,如此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1905年4月,《绘图中国白话史》在刊登出版广告时说:“中史浩繁,编纂非易,新辑历史课本类皆文义稍深,初学未能领会。是书将五千年大事纯用白话演说,略通文义者即可读,此洵小学之佳本也。”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世界更为丰富,国学阅读也宜以新形式出现,如精彩纷呈的国学趣味故事、帮助孩子感悟经典的特色阅读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既学**了国学常识,又锻炼了阅读能力。确实,优秀的小学生国学经典读本,不仅应该是孩子课堂学**的延伸,更应该是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渠道,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才是阅读国学经典所需要的。 国学教育无疑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既需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生活**惯进行教学,也要发挥国学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国学通过各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只有当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贯穿在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当中时,国学才会“活”起来。 这不仅是一种回归,还关涉到文化的复兴~。 5.“国学”怎样“活”起来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国学曾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不过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学一度被忽略,被年轻人视作“古董”。但是,国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并未被人们遗忘,曾有学者说:“为什么要推动青少年阅读国学名著?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国学经典在当下的出版中逐渐成为一种热潮。 惟有了解小学生 才能走进小学生 不过,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 就目前的国学读本出版来说,大多采取的是简单注释加图画的形式,殊不知,今天小学生们接触的资讯和信息远远比这个复杂。如此简化国学经典,看上去是好事,却容易因为出版者缺乏足够多的创意和深入浅出地解读,而让小学生们的国学阅读停留在表面,结果是难以带动国学教育的深入进行。 我见过一套“小学生版四库”,包括《论语》、《诗经》、《孟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等24册图书。能够如此明确是为了小学生的国学阅读而编辑,难能可贵。这套丛书回避了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传播了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此外,吉林美术出版社推出的《小学生国学背诵一本通》,则让小读者们仿佛走进一座国学图书馆,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吉林摄影出版社的《小学生必备国学教程》和三秦出版社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国学经典选读》等丛书,也可以说是此类图书中不错的读本,让小读者们以身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人而自豪。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国学经典的小学生读本直接翻印自老版本,这样的出版简单易行,从读者角度来说书价又低,也不啻为一种选择。然而,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市场上出版的国学选本,又不免生出大都“面目相似”的感慨。如何贴近今天小学生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分析受众情况,有的放矢出版国学读本?还需多费思量,不可一味贪多求快。 怕的是哗众取宠 求的是潜移默化 在看似繁多的国学读本中,对国学的误读其实不少。一些所谓的“读国学”的活动,也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穿汉服端坐蒲团诵经,“打造”仿古学堂,在额头点上意为启蒙的红痣……国学的传承不讲究花架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俗套的张扬?岂不知国学的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累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学不是“成功学”,时下诸如“感悟经典,奠基一生成就”的言论不仅浅薄了点,无助于国学传承,而且损害了国学的优美和魅力,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形成消极引导。 出版国学经典读本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小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并涵养文学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生阅读方面,不宜骤然进行艰深的国学知识教育,更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小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的学**氛围里,达到阅读的目的——而这就格外强调了选本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难易把握程度。除了编辑出版合适的版本提供给孩子们阅读,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注重言传身教。国学的影响力看似在生活之外,实则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因此,国学经典教育更适宜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探讨,如此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1905年4月,《绘图中国白话史》在刊登出版广告时说:“中史浩繁,编纂非易,新辑历史课本类皆文义稍深,初学未能领会。是书将五千年大事纯用白话演说,略通文义者即可读,此洵小学之佳本也。”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世界更为丰富,国学阅读也宜以新形式出现,如精彩纷呈的国学趣味故事、帮助孩子感悟经典的特色阅读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既学**了国学常识,又锻炼了阅读能力。确实,优秀的小学生国学经典读本,不仅应该是孩子课堂学**的延伸,更应该是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渠道,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才是阅读国学经典所需要的。 国学教育无疑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既需要符合小学生的阅读、生活**惯进行教学,也要发挥国学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国学通过各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只有当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贯穿在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当中时,国学才会“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回归,还关涉到文化的复兴~ 6.想让孩子更多了解一下国学、童谣、古诗等方面的知识买什么给他好点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 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亦为国学启蒙宝典[1],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我们父母更应慎重选取培育幼儿的适当文化知识,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给我们孩子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而国学,我们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们孩子成才的必备,是我们父母给与孩子最有爱心、期待、价值的丰硕礼品 7.国学都有哪些书籍 1. 《三字经》: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蒙学经典,蒙学经典之首. 2. 《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3. 《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 4.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陈鼓应先生的注本是今人注释本中影响最大的。该书除原文外,均是简体横排本,便于今天的普通读者阅读。 5.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 6. 《新批校注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的顶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7. 《国学读本》: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 8. 《古今名人读书法》:国学阅读必备教材.
2023-08-27 07:56:471

国学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我国掀起“国学热”?

很有好处 五千年文化 我是一个国学爱好者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023-08-27 07:57:095

少儿国学都包括什么内容?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了解半部论语,可以让孩子比别人更进一步!
2023-08-27 07:57:286

国学礼仪都有那些

第一篇:学国学知礼仪  最近网络上举行了国学知识大赛,一至三年级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四至六年级是《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  正所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之后经常温习,不是很令人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回来看你,不是很好吗?一个人不知道而不恼怒、怨恨,不就是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吗?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学习好之后应该经常去复习、温习它才会把它真正地记下来并且理解它,这样,不但自己高兴了,家长也会为我们高兴。  有些日子里或节日时如果有一个朋友从远处来拜访你的话,那你的心中就一定会特别得高兴。如果有一个人在不知道时不恼怒、不怨恨的话,那么他也就拥有了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我们的小学生活之中,我们也可以做到学而时习之,我们只要多乘下课的那十分钟里面多复习复习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重点和上过的那一篇课文,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了,我们当然也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我们只需要在遇到某些难题和困难时不要总是恼怒和怨恨这道题或这件事,只要有耐心,不管是什么事情和题目,你就都可以一一解决,到那样的时候你就真正达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了。  我们小学生就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地做大来,这样积累的.话,你的一生将会很丰富、很充足,你就会比别人活得更有意义,你的人生价值也将会变得很高。从这次的比赛中,我知道了只有勤学才能成功,只有靠一点儿一点儿地积累才能成就大业,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像孔子那样善学、好问,我们只有像孔子那样善学、好问,将来才会成为像孔子那样千古流传而永远不会被遗忘。
2023-08-27 07:58:062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

1.国学精粹与当代社会 作文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漫长的岁月为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字骨,画魂,音容,文气,诗节,镌刻下了五千年历史的兴颓变迁,凝炼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 五术六艺,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用智慧凝成的思绪,用哲理汇成的情思,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的深刻与博大,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邃的美.它教会我们如何处事,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静而思之,有此心得:凡欲成大事,立伟业者,其身须自强,其德须淳厚,以此为本,蓄以时日,加以磨炼,方可达一代英杰之境界.在竟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谋求发展,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吗? 《史记》是国学经典中一块璀璨的奇葩.它记录的是历史,却又不单单是历史.它折射出的是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气节.司马迁,这个在风雨中茕茕子立的长者,正是因为他的忍辱负重,他的坚强执著,才有了这部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著.他用不屈的精神铸就的傲骨,使历史的长钟浑厚有音.岁月的梭子已在历史的诗篇中悄然划过,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智者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消逝的是他们的躯体,不灭的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留下一部又一部震憾思想,冲击心灵的文学著作.时代的钟声已在21世纪的今天深沉敲响.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正中学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国学经典,应该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 毫无疑问,应该学习,继承,发扬! 清晨醒来,手捧《归去来兮辞》,站在校园的柳树下,让自己的精神伴随着清爽的晨风,放飞到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思想沉淀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这豪迈,都是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与体验.这便是文学的魅力,这便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 国学经典就是如此的具有张力.诗行意味着宽度,诗人意味着高度,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读者构成了长度,不朽的国学灵魂让三维空间充满了文学的智慧与灵性.汗青似乎依旧淡淡渗出,优美的重章叠句,用思绪凝成的经典却跨越数十个世纪抵达心魂.日益发展的信息网络只不过缩短了物质的距离,而国学经典却打通了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时光隧道,使我们的心灵有一个端口,能与千年前的先哲和智者对话,与千年前的智慧和思想产生共鸣.所以,请不要闲置这个宝贵的端口,拂去积满的灰尘,去细细品味这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的国学经典吧! 让我们从日常做起,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我们的言行守候国学这片泛土,用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使民族的精魂万古长青! 2.《国学精读》是什么书 近日,宜昌金东方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在学校开展了“重拾国学精粹 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型语文综合活动,在继去年“吟诗作对”活动之后,今年开学初又由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国学精读》,学生免费人手一册,在语文课前大声诵读,一月完成一定量的古诗、词、曲、文的背诵,学期结束时,由家长随意抽取考查,作为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部分,此作法受到业内人士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被著名特级教师、全国语文教育改革专家余蕾先生称之为“把学生从视频阅读引返到文字阅读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语文教学中将功不可没”! 在视频阅读快要成为信息接受的主要方式的眼下,宜昌金东方学校急切地呼吁:亲嗅油墨芳香,重返文字阅读! 在“酷毙”“粉丝”“玉米”之类词语充斥的读物日渐挤满学生的课桌的当前,他们热心地倡导:传承民族文化,重拾国学精粹! 于是,他们有了“重拾国学精粹之‘吟诗作对"专题讲座”,有了一时挂满教学楼、办公室、教室、餐厅、寝室大门,校园处处竞飞红的迎春对联,有了名师送联、朋友索联、师生征联、考试对联、寒假题联的欢乐联年(2006)。原来,不尽是我们的孩子只爱时尚报杂,不尽是我们的学生光青睐时髦用语,而是我们提供的环境影响了孩子他们,是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经典的传承,是孩子们的那根古韵琴弦没被我们敲击、拨响!所幸,金东方的师生拥有了这相通的一脉、一瞬、一缘。愿我们的校园从此书声朗朗,翰墨飘香;愿金东方的学生从此文思泉涌,谈吐高雅。他们不想单以这一本《国学精读》管总,还想集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国学的经典、智慧于一体,开发出系列“国学读本”;也不想单让我们金东方的学生受益,还想将此活动推向社会,开办类似“‘吟诗作对"国学班”的活动,以让星星之火燎原,国学经典光大。 他们的愿望是:重拾国学精粹品读诗词曲赋文再添时代新举子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仁义礼智信力创华夏好世风 3.国学精粹班会桌椅摆什么造型好 汇贤雅国学除了国学知识的传授和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进行教育外,还对学员们进行“童蒙养正”教育,濡养孩子的纯善之心,纯善之念。 首先引导孩子们做到“四正”:正心、正徳、正见、正行,将孩子们塑造成未来正直的栋梁之才; 对人要做到:明白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对事要做到:事虽小,勿擅为、事勿忙,忙多错、礼仪威仪、信用守信、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面对困难能够冷静处理,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 对物要做到:节用爱物、恭敬爱惜大自然的赐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长养慈爱心、物有定位。 其次,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做到举止安详,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出言谦敬有礼,知晓口为祸福之门。 等等。 4.请问:中国的国学精髓是什么 中国国学的精髓包罗万象,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内涵、有外延,不能看外表,要通过表面看本质和本质以外的东西.国学的外延无所不包,凡是中国的学问都可叫“国学”。 我们可将国学分一下类,最简单的分类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把国学分为四个类:即经、史、子、集。经部———就是十三经,先有五经,后来是九经,最后发展到十三经。 史部———就是历史库,所有历史类的书都在这里边,如二十四史。子部———就是诸子,如《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 集部———就是文集,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家的文集。其中易经是最博大精深的.这样的分类是对的,但还不够。 从内容上再进一步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五类或三类。这是古时候传统的分法,很有经典性。 国学又包括三个方面:义理之学———讲道理的,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考据的,就是史学;辞章之学———写文章的,就是文学。这三个方面的排列顺序是哲、史、文,我们现在颠倒了,叫文、史、哲。 其实哲学是老大,义理之学应该是第一位的。后来又有人认为分三类还不够,还可以再加两个:经世之学———就是政治、经济、法律,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治理世界的;科技之学———包括中国的科技,如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 所以,中国国学包括内容很多,经、史、子、集的分类还不是太精确。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这样的分类就很精确,而其中打头的应该是哲学。 义理之学来源于经典,所以经、史、子、集也把经放在首位。这就是国学的外延。 5.国学精粹常学习哪些文章 首先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上的都是很不错的,背背都很值得小学开始就开始背古诗,(初中高中买点宋词唐诗看看,对股市鉴赏题很有作用)在看一本《增广贤文》,这一本书是最能够启蒙一个人的哲学理论的,最好背下来接着学习《弟子规》,边学边做,你的人格很改变很大接着看看《幼学琼林》里面都是古代的一线风俗,看看就明白了古代是咋么一个世界了!下一本是《了凡四训》,是一本劝人为善,立志,谦虚的一本好书接着是《论语》,论语看了十《大学中庸》,这线看懂了整个儒家思想的总纲领就学回了在自己去买本《孟子》,这就比如一本“儒家兵书"。 在看看道家的书,首选就是《老子》(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人生真谛“)再是《庄子》以上述看完了,你古文就应该就看得懂了。接着开始看点《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六韬三略》里面都可以解决生活,商业,交往等的问题有了这么多基础,看看《红楼梦》,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鲁迅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不可以没有红楼梦“再看看《易经》,只要《易经》能看懂,就大彻大悟了。 6.高中作文800字重国学轻科学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2023-08-27 07:58:131

国学有多少本书 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国学是哲学吗 国学学多久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哲学无论西东,究其根本,都是直面存在的思考,而语言,或者说是广义的符号,既成为这一思考的呈现,又构成了思考本身。无论取怎样的定位,语言或符号不仅是哲学的工具,而且就是哲学本身。当作者把儒家与道家的哲学作为把握国学要义来对待时,传统哲学语言的理解便自然成为阐释的根本。澄清这一点,对于正确阅读《国学要义》是重要的。国学即便是限定在“学”的涵义,仍然足以涵盖制度、器物,以及活动于其中的人和人的活动。但是,当哲学之镜把我们引向语言的透视时,对国学要义的体认便引导我们越过了这些形而下的事物而进入形而上的义理。抛入语言来体认义理,语言虽随哲学的延异而嬗变,但义理的展开却总是呈现为源头的回溯。因此,作者将整个国学要义的阐明,完全落脚在儒道两家的经典与概念,实是逻辑的必然。经典是义理的源头,概念是思想的结聚。浸淫于经典,厘清了概念,国学要义的把握,虽不中,亦不远,至少不会失其脚步,误入歧途。尤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引人入门的著作,作者没有贪多求广,而是把儒家与道家的经典与概念精选到最核心的部分:作为经典的《老子》与《四书》,作为概念的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老子》作为道家最核心的经典,决无任何疑义。《四书》作为儒家的最核心经典,同样不必置疑,只是略作说明,可以更有助于初学者的理解。作为系统性的经典,《四书》虽确定于宋,且宋儒始终强调《四书》并不能替代《六经》,只是进入《六经》的阶梯。但究其实,《论语》早在汉代已附于《六经》之后,作为孔子引导弟子通向《六经》的记录;《大学》与《中庸》本是《礼记》的篇什;《孟子》成于战国,作为文本,《汉书》已将其列入子部。概言之,《四书》在经典性的意义上,作为儒家的核心文本,未必轻于《六经》。况且,就义理而论,《四书》之成为儒家相对于《六经》的新经典,实是儒家在理论上基于传承的创新,而其对儒学义理的呈现较《六经》更为系统与清晰,尤适于初学者学习。国学的十个概念中,“道”是道家的概念,其余九个是儒家的概念,此一目了然。但读者深读后,自然明了,“道”亦是儒家的概念。指出这点,目的是要顺带着说明,儒道两家虽旨义有别,但“道”构成了共同的概念,而由此所呈现出的国学要义,便不在“神”的话语中,而只在“人”的世界中。作者还特意说明,儒家的九个概念是“凝聚了管仲‘四维"、董仲舒‘五常"和宋儒‘八德"的思想”,故它们是思想在时间维度上形成的具有列时性意义的坐标。这里,读者足以体会到作者所阐明的国学要义,决不是静止的,固化的。正因为此,作者提醒读者,理解概念时,“一般可以先从词义入手,导出概念的引申义,接着梳理概念的发展脉络”。读懂概念,自然必须在经典的整体中获得,因此,经典与概念便构成有机的关系,由此而把握住国学要义。
2023-08-27 07:58:243

精选国学知识点及答案

篇一 1、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A )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厦门大学 D、东南大学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3、“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 ) A、罗振玉 B、王国维 C、董作宾 D、郭沫若 4、十三经是历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C ) A、唐朝 B、五代 C、南宋 D、明朝 5、下面有关佛教故事的画卷是( D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僧繇的“梁武帝像” C.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D.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6、中书令是唐代的重要的中央官员,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安史之乱后,下列哪位曾经担任过中书令( A ) A.郭子仪 B.杨炎 C.牛僧孺 D.李德裕 7、“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B )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8、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C )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太平经》 9、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 B ) A.宋 B.明 C.清 D.民国 10、曾在厦大任教的史学家顾颉刚,不但是“疑古派”的代表,在其它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于30年代创立了( B ) A.史地学报 B禹贡学会 C.史料学派 D.甲骨学派 篇二 1、北宋是我国古代纂书、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大类书。下列哪部书不是四大类书之一?( D ) A.册府元龟 B.太平御览 C.太平广记 D.佩文韵府 2、下面哪个不是《易传》的内容:( B ) A. 彖传 B谷梁传 C象传 D文言传 3、下面哪个不是卦的构成要素:( B ) A. 卦形 B卦名 C卦辞 D卦爻 4、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B )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5、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 D ) A孙复 B韩愈 C王安石 D朱熹 6、《春秋繁露》里,提倡的“张三世”不指下列哪个选项( A ) A传闻 B所闻 C所见 D所识 7、下面哪句是道家语( B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然则旋岁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何复怪哉?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8、唐代著作《五经正义》出自( C ) A韩愈 B孙复 C孔颖达 D程颐 9、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A ) A庄子与慧施 B庄子与公孙龙 C公孙龙与慧施 D孔子与颜回 10、“桑之未落,其叶若沃。”出自 ( D ) A、《王风· 黍离》 B、《小雅 ·鹿鸣》 C、《小雅·采薇》 D、《卫风 ·氓》 篇三 1、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A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2、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3、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4、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 B ) 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5、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C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6、“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C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7、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A) A、范缜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9、( B )时期,国家设立五经博士。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光武帝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 A、慧思 B、慧能 C、神秀 D、玄奘
2023-08-27 07:58:401

关于国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快考试了,急!!!!!)

1.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2.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历史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3.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震 雷 动 巽 风 入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艮 山 止 兑 泽 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4.《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5.《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2023-08-27 07:59:012

国学知识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2023-08-27 07:59:397

什么是国学,包括哪些内容?

传统文化复兴,国学是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核心载体。传统文化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中央明确把中华传统文化归纳为三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什么是国学?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相对统一明确的界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国学首先是学问。国学其次是学术。国学再次是生活。国学如何产业化?国学传承教育与国民教育结合。国学思想经典与现代商业结合。国学传播与国际交流结合。国学与现代创意结合。国学生活方式与休闲养生结合。总之,国学需要产业化才能把风潮变成文化力。
2023-08-27 08:00:175

趣味国学小知识

1. 国学新知网(国学常识有哪些) 国学新知网(国学常识有哪些) 1.国学常识有哪些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赵州桥(河北石家庄)、广济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八字】“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五帝有五种说法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 *** 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 2.跪求国学小常识,最好是可以做考题用的 一、有先生之称者 卧龙先生→蜀汉、诸葛亮 靖节先生→东晋、陶潜 五柳先生→东晋、陶潜 羲皇上人→东晋、陶潜 昌黎先生→唐朝、韩愈 醉吟先生→唐朝、白居易 广成先生→唐末、杜光庭 逍遥先生→五代、郑遨 通玄先生→五代、张荐明 涑水先生→北宋、司马光 南丰先生→北宋、曾巩 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颐 明道先生→北宋、程颢 伊川先生→北宋、程颐 横渠先生→北宋、张载 *** 先生→南宋、朱熹 考亭先生→南宋、朱熹 象山先生→南宋、陆九渊 诚斋先生→南宋、杨万里 潜溪先生→明朝、宋濂 正学先生→明朝、方孝孺 阳明先生→明朝、王守仁 震川先生→明朝、归有光 亭林先生→清朝、顾炎武 梨洲先生→清朝、黄宗羲 南雷先生→清朝、黄宗羲 船山先生→清朝、王夫之 谢山先生→清朝、全祖望 望溪先生→清朝、方苞 聊斋先生→清朝、蒲松龄 随园先生→清朝、袁枚 惜抱先生→清朝、姚鼐 中山先生→民国、孙文 二、有居士之称者 青莲居士→唐朝、李白 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 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 东坡居士→北宋、苏轼 后山居士→北宋、陈师道 *** 居士→北宋、周邦彦 稼轩居士→南宋、辛弃疾 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龄 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三、人物并称者 孔孟→孔子、孟子 孟荀→孟轲、荀况 杨墨→杨朱、墨翟 老庄→老子、庄子 屈宋→屈原、宋玉 马班→司马迁、班固 枚马→枚乘、司马相如 曹王→曹植、王粲 徐庾→徐陵、庾信 李杜→李白、杜甫 王孟→王维、孟浩然 高岑→高适、岑参 元白→元稹、白居易 刘白→刘禹鍚、白居易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韩柳→韩愈、柳宗元 韩欧→韩愈、欧阳修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温李→温庭筠、李商隐 欧曾→欧阳修、曾巩 苏辛→苏轼、辛弃疾 苏陆→苏轼、陆游 苏黄→苏轼、黄庭坚 张柳→张先、柳永 程朱→二程、朱熹 陆王→陆九渊、王阳明 孙洪→孙星衍、洪亮吉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3.国学知识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4.国学小常识: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 ????????雁塔,指今天陕西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 在大雁塔内题名,寓意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唐代的新科进士在参加完曲江会宴后,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题名于雁塔。 唐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记载:“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同年,人因为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唐中宗神龙年间,新科进士张莒游览京城名刹慈恩寺,一时兴起,就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大雁塔下。 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能在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 他们在参加完曲江宴饮后,乘兴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擅长书法者将他们各自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大雁塔的墙壁上。他们之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再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雁塔题名,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趣谈。最出名的要算是大诗人白居易了,他二十七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心情,挥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也在上面留下了“紫毫粉壁题仙籍”的自豪,简直以为自己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一些没有进士头衔的权贵,对此也非常嫉妒。 如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所以非常忌恨进士,于是不仅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这一盛大活动,而且还命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全数除去。但是,由于雁塔题名终究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荣誉的象征,所以这种活动后代仍然沿袭不改。 宋朝的士大夫对雁塔题名的先朝旧事仍旧津津乐道:“唐人登科,燕集曲江,题名雁塔,一代之荣。观当时士风,以不得与为深恨。” (《宝刻丛编》卷7)至清朝的文康,在《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中仍有“第一件事是劝你女婿读书上进,早早的雁塔题名”的记载。流风波及朝野,影响既深且广。 当然,新进士题名并不仅限于慈恩寺一地,如唐昭宗天复四年(904),新科进士放榜,因昭宗当时车驾驻跸于陕州,所以新科进士遂在陕州的开元寺题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雁塔题名,所以后世群起效法之,并用为典故。 不同的是,唐朝的题名一般是墨书于塔壁,两宋以后,各朝的进士题名变成了刻石立碑。如高似孙《纬略》卷5记载:“本朝进士题名,皆刻名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慈恩也。” 南宋时期,进士题名在礼部贡院或临安的寺观。元、明、清三朝,大都在国学之内立进士题名碑。 ?????尽管历次新科进士们的诗兴正浓,但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所以不久,大雁塔的白墙便成“花墙”。可惜的是,由于时过境迁,那些曾经满墙的进士题名,到现在都已经无影无踪了。 5.国学小常识▏▏“足下”这一尊称是怎么来的 【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 至于其出处的渊源,有个故事很有趣: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对他人的敬称。 6.有哪些关于数字的国学常识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姑六婆: 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汉初三杰: 韩信、萧何、张良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教九流: 儒教、佛教、道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五 帝: 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 毒: 其一是“五种毒虫”--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其二是“五种毒药”,就是你所说的“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三是指佛教里的“五毒”,就是“贪、嗔、痴、爱、恶”这五种“不良”情绪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 方: 东、西、南、北、中五 谷: 稻、黍、稷、麦、豆五 官: 耳、目、口、鼻、身五 金 :金、银、铜、铁、锡五 经: 易、书、诗、礼、春秋五 味: 甜、酸、苦、辣、咸五 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方位——东、南、中、西、北五行对应颜色—— 青、红、黄、白、黑五行对应味道—— 酸、苦、甘、辛、咸五行对应器官—— 肝、心、脾、肺、肾五行对应季节—— 春、夏、秋、冬五 脏: 心、肝、脾、肺、肾五 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彩: 青、黄、赤、白、黑五音: 宫、商、角、徵、羽六 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畜: 猪、牛、羊、马、鸡、狗六 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六 亲: 父、母、兄、弟、妻、子六 艺: 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七 窍: 口、鼻、眼、耳七情: 怒、喜、思、悲、恐、惊、忧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 方: 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 股: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 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 仙: 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国联军: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九 洲: 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九歌: 国殇 礼魂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河伯 山鬼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龙生九子: 赑屃(音bì xì)( 老大)、鸱吻(音chī wěn)( 老二)、蒲牢(音pú láo)( 老三)、狴犴(音bì àn)( 老四)、饕餮(音tāo tiè)( 老五)、蚣蝮(音bā xià,两字仅此处读此音)或 蚆螛(音bā xià)( 老六)、睚眦(音yá zì)( 老七)、狻猊(音suān ní)( 老八)、椒图(音jiāo tú)( 老九)十 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二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 三 经: 《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寿经》、《尔雅》、《孟子》十 三 辙: 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遥迢、由求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书》、《南史》、《北史》、《唐书》、《新唐书》、《五代史》《隋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中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十六计: 瞒天过海 一箭双雕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指桑骂槐 借尸还魂 顺手牵羊 明知故昧 调虎离山 欲擒先纵 釜底抽薪 先发制人 打草惊蛇 落井下石 虚张声势 反客为主 金蝉脱壳 移尸嫁祸 杀鸡儆猴 偷龙转凤 擒贼擒王 扮猪吃虎 过桥抽板 李代桃僵 抛砖引玉 美人计 激将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联环计 走为上六十甲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天干在前,地支在后),60(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年。 7.国学小常识:“年”与“载”有何区别 年 nián ①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去~│三~五载。前边直接加数词,不用量词。 ②每年的:~会│~鉴│~产量。 ③岁数:~纪│~龄│忘~交│益寿延~。 ④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幼~│少~│青~│中~│老~。 ⑤时期;时代:近~│明朝末~│光绪~间。 ⑥一年中庄稼的收成:~成│~景│丰~│歉~。 ⑦年节:新~│过~│给大家拜~。 ⑧有关年节的(用品):~糕│~货│~画。 ⑨科举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兄│~谊│同~。 ⑩(Nián)姓。 载 zǎi 年:一年半~丨三年五~丨千~难逢。 ◆ 载 zǎi 记载 ①;刊登:登~丨刊~丨转~。另见zài。 ◆ 载 zài ①装载:~客丨~货◇~誉归来。 ②充满(道路):风雪~途丨怨声~道。 ③(Zài)姓。 ◆ 载 zài 〈书〉又;且:~歌~舞。另见zǎi。
2023-08-27 08:01:071

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传统国学。《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2023-08-27 08:01:456

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国学内容如下: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历代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和《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2023-08-27 08:02:191

什么是“国学”

  我们要想深入的学习好关于国学的经典知识,首先需要了解清楚的“什么是国学”的知识点,大家敬请阅读下文: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 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 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十四点,即:广土众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历史悠久,并世中莫与之比;明明白白有伟大力量,又的的确确指不出来其力量所在;历代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迈进;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制之不见形成;建国之基础以道德伦常礼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气氛特重;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是中国社会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经过无数次的大小变乱仍不解体;兵民合一,全国皆兵;孝的文化;“隐士”是中国的特产。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2023-08-27 08:02:291

有趣的国学小知识语文

1. 简短一些的国学小知识 简短一些的国学小知识 1.古诗词和简单的国学知识学习 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音律分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⑴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⑵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分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⑴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 ,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⑵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⑶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⑷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2.关于国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快考试了,急 1.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 2.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分为《易经》和《易传》周易八卦中的卦名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其卦象分别对应:天、地、雷、山、火、水、泽、风。 7.《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8.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9.《礼记》<;大学> 10.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1:纪传体《史记》 编年体《资治通鉴》 12.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14.儒、墨、道、名、法、兵、农、阴阳、纵横、小说。 18.编者:刘义庆南朝宋国人;注者:刘孝标,南朝梁国人。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19:是李白和屈原吧?这个问题就你自己写了,可以从两人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来写,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0.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能力有限,只能回答那么多。 3.国学知识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4.求几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要简短的,谢谢 关于《弟子规》中文字的小故事: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汉文帝的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都不懒惰。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奉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 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 5.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 小学生应先从简单的入手:《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弟子规》。 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小学生主要了解了解国学的历史就可以了。 第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注重早教的民族。 第二,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第三,任何教育,家长和老师的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推荐去看由南公怀瑾先生亲自选定的国学经典:儿童中国经典导读1-18册。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6.求几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要简短的,谢谢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7.谁能告诉我一些国学知识呀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具体的国学文化知识 在下面的网站全部都有查到,你可以去看看 /dfwh/ 8.关于国学的相关知识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市〗、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德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 *** 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2023-08-27 08:02:4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国的国学包括了哪些内容呢?

据我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分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氏、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等。
2023-08-27 08:02:517

小学一年级国学常识

1.小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国学知识 小学生应先从简单的入手:《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百家姓》、《孝经》、《弟子规》。 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小学生主要了解了解国学的历史就可以了。 第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注重早教的民族。 第二,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第三,任何教育,家长和老师的身体力行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推荐去看由南公怀瑾先生亲自选定的国学经典:儿童中国经典导读1-18册。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2.看《小学国学知识大全》后感 自从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3.小学生应该接受的国学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沟通前就已经存在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冲击和 *** ,为了有别于西学,才提出了“国学”这个概念。 现在一般把国学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义理之学 哲学,包括诸子百家、宗教。 第二考据之学 史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辩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等。 第三辞章之学 文学,包括艺术、书法、绘画、雕刻等。 第四经世之学 政治经济学,包括兵法、天文、算学、地理、易学、农学、工艺等等。 4.孩子必会的国学常识 丰富孩子的国学知识 在孩子们的语文知识考试中,国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比如会积累和总结不少的国学知识,孩子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国学常识,从而,轻松应对语文中的国学考试部分。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们的国学知识学习,对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们借助国学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视觉和大脑上的双重思考,保证孩子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必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帮助。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其中的国学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孩子们通过长时间的诵读,会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好习惯的形成,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阅读,带给孩子们较好的阅读生活体验,让孩子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趣味。 幼儿学习国学,可以带给孩子们的好处很多,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好处而无不利,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们要鼓励孩子学习国学。 5.小学一年级数学国学走进数学咋写 国学走进数学 我校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是一所 “《弟子规》力行学校”、“经典教育推广学校”、“中华吟诵实验学校”、“多元智能发展学校”。国学贯穿始终,国学很容易被认为是语文课上的事。其实,国学也可以融入数学课堂中,让孩子们在感受经典文化的同时,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 2012年5月18日学校开放日,我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题目是《认识时间的练习课》。首先,我引导孩子们回忆:在我们学习的经典有哪些句子是写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鼓励孩子们归纳、小结。孩子们非常聪明,很快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并且很高兴的用徐教授的调吟诵起来。当孩子们沉浸在吟诵的愉悦中时,我又启发孩子们思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让孩子们从“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中再次感悟:时间的宝贵!古人条件那么艰苦,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我们现在条件这么的好,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从而使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再次得到提升,顺势进入课题。通过“猜谜语”、“闯三关”等游戏将时间的相关练习分层次的展现,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最后,展示孩子们成长的相片,引导孩子们思考:时间过去了,能再回来吗?那你该怎么做呢?从而再次激发孩子们学习古人“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少年强则国强,号召孩子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023-08-27 08:03:181

国学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传统国学。《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2023-08-27 08:03:413

国学经典的内容

《国学经典全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笔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国学经典全集》荟萃百家,包罗万象,充分体现“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阅读《国学经典全集》,读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有志于深入研究者,亦可通过《国学经典全集》探寻进入国学殿堂之门径。[1]本书选录了《易经》《诗经》《孟子》《论语》《书经》《六祖坛经》《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十四部经典名作。同时参考各家集注,力求准确、流畅地翻译原典,真实地体现经典精神。望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集(上下珍藏本)》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教益,从而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2023-08-27 08:03:525

什么是国学?

百度百科里搜吧
2023-08-27 08:04:274

小班国学小常识

1.孩子必会的国学常识 丰富孩子的国学知识 在孩子们的语文知识考试中,国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比如会积累和总结不少的国学知识,孩子们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可以丰富自己的国学常识,从而,轻松应对语文中的国学考试部分。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们的国学知识学习,对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们借助国学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视觉和大脑上的双重思考,保证孩子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必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帮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其中的国学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孩子们通过长时间的诵读,会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好习惯的形成,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阅读,带给孩子们较好的阅读生活体验,让孩子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趣味。 幼儿学习国学,可以带给孩子们的好处很多,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好处而无不利,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们要鼓励孩子学习国学。 2.小班国学经典的总目标 小班国学经典的总目标,我个人的理解如果是针对孩子的话应当达到以下几点:一、生活习惯总目标1、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时间,睡眠习惯,排泄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物品习惯等,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 2、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具体目标:1、养成午睡习惯,能够独立安静入睡。 2、知道进餐时不挑食、不偏食、不大声讲话、不东张希望。3、有良好的入厕习惯,知道及时入厕,不尿裤子。 4、能根据自己需求随渴随喝。5、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 *** 反鞋。 二、卫生习惯总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2、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幼儿园体检、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度及行为。 具体目标:1、培养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2、让幼儿知道并掌握洗手、洗脸、漱口、擦嘴的基本方法。 3、让幼儿懂得要保持自身的清洁(勤剪指甲常理发,按时洗澡、洗头、换洗衣裤等)。4、初步懂得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大小便)。 6、教育幼儿不随意捡东西或将脏东西放入口中,懂得讲卫生。三、学习习惯总目标1、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好问乐学。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爱动脑筋勤于思考。3、培养幼儿遵守学习纪律、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 4、培养幼儿学习时能与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 具体目标:1、初步了解笔、纸等学习用品的用途。 2、学习上课坐姿端正,懂得举手发言。3、认真倾听老师讲话,并学说完整话。 4、正确、安全使用美术用具。5、了解书的结构,学会一页一页翻书。 6、培养幼儿看书兴趣、懂得珍惜书、爱护书。四、礼仪习惯总目标1、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习惯,与人交谈合乎情理,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3、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划。 幼儿园礼仪:1、知道入园、离园时的礼仪要求(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说再见)。能做到,并养成习惯。 2、培养幼儿要爱护公共设施。了解取放物品的礼仪,轻拿轻放,培养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 家庭礼仪:1、掌握敲门、开关门时的要求。2、了解接电话的正确方法,明白电话 *** 响起后要接电话。 3、学会有礼貌的接待客人,能主动与客人打招呼。不打扰大人的交谈。 做客结束时,知道与主人道别。公共场所礼仪:1、知道在公共场所如何讲话,学会倾听。 知道别人讲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话,不插话。2、学会在图书馆的注意事项(轻声细语、不污损图书,书归原位)。 基本礼仪:1、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你好、再见”。2、知道递接物品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双手递接。 五、安全行为总目标:1、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安全标识。2、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自我保护常识。 3、养成集体活动中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自我保护方法。具体目标:安全意识:①认识红灯和绿灯;②行走时知道右行礼让;③知道火警119和匪警110;④远离火、电。 ⑤知道走失后不要动,原地等待父母。 自我保护能力:①不做危险性动作;②不完危险型游戏;六、品德行为总目标1、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2、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3、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培养幼儿尊重、真诚、友善的优秀品质。 具体为:1、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能适应集体生活,能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 3、让幼儿知道“教师节”、“三八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的意义,培养幼儿热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感受新年的乐趣。4、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品质,即初步的劳动习惯。 3.国学知识 其实有一些是生僻的,有些是小节,不值得花大力气,有一些太难找,这其实只是查看记性好坏,有否看过,不算真正学国学,当然赏玩一下是可以的。 至于学国学,还是一点点看,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不用看那些文学史,那要等你了解之后看的,可当复习。国学许多是文言,所以一定要增长文言知识。 我推荐一些书吧,《文心》,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用故事给青少年介绍一些文学知识的,经史子集适当看看,选代表性的。《古文观止》,我想不是因为选的都是好的,而是全面这本来就是给初选者看的,这类蒙学书也可看看,比如幼学琼林这类的,书店很多。 近代的也有许多可看。其实可以从耳熟能详的书籍看起,许多书都是从这些书延伸的。 学国学不一定要中国人的,西方的一些可供印证,比如修辞,有些是他们简洁;日本人不可小看,有些东西很好,可当看故事。最后一步步来,希望你不要成为万精油,可对感兴趣的钻深。 4.国学知识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可分三个阶段走:(一)从孩童四五岁诵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5.幼儿园小班国学经典百家姓教案 教学目标: 1、勇敢地沟通有关名称的来源,清楚自个儿名称的独特性与涵义。 2、通过解说、探讨,清楚百家姓的涵义。 3、体会我国姓氏的充实,启发孩子认知百家姓的兴致。 教学预备: 1、预先请孩子向爸爸妈妈们清楚自个儿的名称的写法、涵义与起名字的故事。 2、写着孩子名称的海报,贴于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写着孩子名称的海报道入 1、幼儿教师:你能找着自个儿的名称在哪儿吗? 2、孩子到海报上找到自个儿的名称。并学习用“这就是我的名称,我叫ⅹⅹⅹ”的句式表述。 3、幼儿教师:我们的名称都相同吗? 4、幼儿教师总结:我们人人均有一个名称,人人的名称均不一样,有些名称有2个字,有些名称有三个字,另外还有一些是四个字的。 二、找寻姓的奥秘 1、幼儿教师:名称内的1、个字是啥?你们的姓是怎样来的?可不可以改姓哩?为何? 2、幼儿教师总结:孩子是大人的小孩,因此,有些小孩是跟父亲姓,有些小孩是跟母亲姓。 3、幼儿教师:你姓啥?你明白有哪一些姓吗? 4、孩子述说,幼儿教师记录。 三、加强认知自个儿的姓氏 1、幼儿教师:你的四周有没与你同姓的人?你明白哪一些人与你的姓一样吗? 2、幼儿教师:我们我国的地才能大啦,总共有十几亿人口,因此有很多姓,如此多的姓在古时候就编成了本书,我们便叫它《百家姓》。 3、幼儿教师展示《百家姓》的书,并读一读百家姓的内容,让孩子了解充实的姓氏。 四、探究名称的秘密 1、幼儿教师:我们孩子的姓是跟父亲或母亲的,不是任意起的,那你们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有何小奥秘吗? 2、勉励孩子述说家里的亲人给自个儿起名字的过程或意义。 3、幼儿教师总结:原本我们大人不是任意给我们起名字的,我们孩子的名称是有一定意义的,表述了大人对我们的希望,与对我们幸福的祝福。 五、完结教学:《我为伙伴起名字》 幼儿教师:喜爱自个儿的名称吗?你除这一个名称,另外还有其它的名称吗?其它人会怎样叫你?你乐意为伙伴取一个既特别有美妙的名称吗? 相对于这一知识的接受,孩子还是较易的。对自个儿的姓的认知,及其涵义也较有兴致。一个个七嘴巴八舌的要说说。 在此一完结教学里,孩子能非常踊跃地讲出于己名称的好,发言比较热烈。
2023-08-27 08:04:341

国学中应该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学国学要看什么人来学,与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如果不对路子,不容易学好!
2023-08-27 08:04:515

国学指的是什么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问和知识体系,其内容包括语文、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礼仪、道德、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国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包括汉字、词语、句子、修辞、韵律、文体等方面的知识,是国学的基础。2.文学: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如诗、词、曲、文、小说等。3.历史:包括中国历史的时间轴、朝代、人物、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4.哲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理论、经典、学派等方面的知识。5.宗教: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祭祀等方面的知识。6.艺术:包括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学习,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7.礼仪:包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社交礼仪、家庭礼仪等方面的知识。8.道德:包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道德标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9.政治: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10.经济: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商业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11.军事:包括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战争策略、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知识。12.地理:包括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27 08:05:272

国学经典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国学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历代有《黄帝阴符经》、《老子》、《庄子》、《郁离子》和《素书》等诸子百家的经典。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  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2023-08-27 08:05:551

国学小知识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一些称谓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国学小知识”,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国学小知识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这个是百度的说法)〖洛阳〗(这个才是真正的)谢谢洛阳的网友这么支持自己的家乡...很感动...真的...为自己家乡多次给我留言...经过我的一些资料查询...的确...洛阳的牡丹才是真正的四大名花原产地...拖了这么久...大家不好意思...)、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杭州十门】涌金门 望江门 钱塘门 清波门 艮山门 武林门 清泰门 凤山门 候潮门 庆春门   【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2023-08-27 08:06:051

中考必考的国学知识有哪些

  如果此时你正面临着中考,那么我在此给你整理了中考必考的国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   A、 月亮 B、姻缘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   A、 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   A、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C   A、乌   B、巫   C、肖   D、萧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   A、男角   B、女角   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 十八种武术动作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B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 戍   C、 戌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   A、“白马非马”   B、 “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   A、早上   B、中午   C、 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   A、《孟子》 B、《庄子》   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型?B   A、欧阳修 B、欧阳洵   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   A、李贺 B、李商隐   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   A、左雄右雌 B、 左雌右雄   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   A、大草原 B、盛产羊毛的地方 C 、众多宫殿 D、美丽的地方   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   A、玄奘 B、鉴真   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   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0、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A、十个 B、 十二个   31、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B   A、颐和园 B、 圆明园   32、“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   A、象形字 B 、表意字   33、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34、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B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35、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无盛世   中考前必须了解的注意事项   中考所用的2B铅笔、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橡皮、垫板、圆规、尺子以及准考证等,都应归纳在一起,在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好,放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或档案袋中。涂答题卡的2B铅笔要提前削好如果是自动笔,要防止买到假冒产品。   可以准备一条小毛巾,用来擦汗。考生的水瓶应注意放在地上,曾有考生因为喝水时不小心弄溼卷子而带来很大的麻烦,这点同学们要注意。   确定中考当天要穿的衣服,并单独放置,别到了中考当日早晨,因为挑选衣服而耽误时间。   不要自己夹带草稿纸,考场老师会发。有些地区禁止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进入考场,否则将以作弊论处。   一般在考场教室之外会摆几张用以存放学生书包的桌子,如果带了以上东西,可以放在门外。另外,可以带几块巧克力,在休息时及时补充能量。   准备好乘公共汽车或计程车所需要的零钱,并放入准备好的衣服口袋或书包里。最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考点,这样在道路上有什么意外事故父母能迅速果断处理。   同学们可以在中考前一天下午去考场看看,熟悉一下考场环境。确定去考场的方式,是坐公共汽车、计程车还是骑自行车等;确定去考场的行车路线。在校内去考场的路上,一旦发生意外,要及时求助于监考老师或警察。   一定要算准路上所需时间,并要留出富余。考试当天在去考场的路上,行走速度一定要慢,快了会造成慌乱的感觉,直接影响进入考场后的心理状态。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选择乘计程车赶往考场,一来司机熟悉道路,二来速度快,对于一些家离考场较远的考生来说,可以多休息,不必把精力时间浪费在路上。   同学们在接下来几天里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好心态,做好考前心理准备与物质准备的大检查,以良好的心态、充沛的体力与精力,充满信心迎接考试。   起床要与平时起床时间一样,比平时起床早或晚都不利于以平常心对待中考,有可能打破经过调整已形成的稳定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中午1时至2时睡午觉,如果睡不着,闭目养神。   到了中考前一天晚上,与平时一样的时间睡觉,切记不要过早睡觉,睡不着,反而影响情绪。如果这时按时睡觉也睡不着,顺其自然,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即使少睡几个小时,也不会对明天的考试有多大影响。   早、中、晚三餐的时间要与平时时间一样,吃的东西也要和平时一样为好。没有必要在这一天加强营养,只要食欲好就行。但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冷饮。   中考那天,丢开所有复习资料,停止复习,轻松愉快地休息一天,调整一下因长期复习而一直紧张的神经。   另外,检查自己所做好的物质准备,晚上注意听天气预报,做好相应的雨具、防晒工具的准备。最好不与家长谈论易引起情绪波动的事,这里家长也要注意切忌因小事与考生发生冲突;不与同学讨论难题、偏题最好不要讨论试题否则可能引起信心不足。
2023-08-27 08:0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