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孔子儒家思想是什么?

2023-08-29 15:53:15
共4条回复
康康map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马老四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牛云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爱兼济,行仁政 爱子民 ,后来被帝王发展为忠孝为核心

左迁

教人育人,有道德思想

相关推荐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中庸”“礼治”“天命”。一、仁爱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他认为“仁者爱人”,即体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真实,要以爱心来对待别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在处理事物上要保持适当的平衡,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他认为“中正而诚信”,这种态度不会让人走极端和陷入境地。三、礼治孔子的“礼治”思想,提倡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他认为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才能够稳定发展,而礼则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最基本方式。遵循合适的礼节,让道德准则更加普遍地贯彻于社会各个方面。四、天命孔子的“天命”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他认为天赋人类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人应该谨小慎微,尽力服从天命,发挥自己的职责和作用。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人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是鲁国相府的一名臣子之子。孔子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六艺之首的礼、乐、射、御、书、数等。他曾担任过鲁国司空、司寇、《春秋》编修等职务,但由于清正廉洁,多次遭遇排斥和流放。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们编纂了《论语》等多部著作,记录了孔子言行和思想,这些书籍被后人尊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张和思想影响深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2023-08-27 08:55:001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提倡仁爱,人要爱人,人人相好,人人互挤,人人相爱,共创美好的世界,人人同其美好,这就是世界大同。孔子要他的学生“远小人近君子”,君子之道是人间相同的大道,小人之道是崇尚自我难以容人的小道。
2023-08-27 08:56:142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扩展资料: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2023-08-27 08:56:301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的创始人,并提出了“仁”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终生都在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超过两千多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一直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而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
2023-08-27 08:56:461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是仁爱。
2023-08-27 08:56:563

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2023-08-27 08:57:042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方彰显最高尚的治国之道;2、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而个性差异主要由于其所受的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所致的。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受教育,每个人应该受教育;4、孔子
2023-08-27 08:57:191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是初步贯彻“仁”精神的社会。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四是“教”与“学”。孔子“教”与“学”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孔子思想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孔子思想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孔子思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于孔子思想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孔子思想“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孔子哲学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具现实价值,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2023-08-27 08:57:281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孝、仁
2023-08-27 08:57:384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孔子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2023-08-27 08:57:551

孔子的主要思想

导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的主要思想 篇1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孔子的.主要思想 篇2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2023-08-27 08:58:161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孔子视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仁学以仁为中心,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将“仁德”视为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孔子的仁学思想起点立足于人,追求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同时以“忠恕”贯穿始终,追求生命期契合、德性自觉,在践仁、行仁的过程众,强调躬行践履,注重实践。时至今日,孔子的仁学思想仍然具备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仁学思想不仅能够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且能为很多家庭提供教育思路。
2023-08-27 08:58:253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哲学思想分为:“仁”、“德”、“义”、“礼”,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统治理论的核心。对于“德”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种不容层面的“德”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义”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指道义、礼义和仁义思想。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礼”是维护其“仁”“义”“德”思想的表现形式,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意思是人们要维护当时的道德准则,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追求核心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创的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完全适应了当时统治,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孔子的统治思想,具有利、弊两方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天人感应”以及“大一统”思想。
2023-08-27 08:58:341

孔子有哪些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3-08-27 08:58:441

孔子的主要思想 简述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bai“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4、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2023-08-27 08:58:531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的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2023-08-27 08:59:101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是“中庸”。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2023-08-27 08:59:29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扩展资料: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2023-08-27 08:59:461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什么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2、“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3、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2023-08-27 08:59:591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一、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而孔子的“仁”有多重含义:“爱人”,即是承认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独立意志和生存权利,“爱人”是超出等级、阶级和家族的界限的,强调对一般人民的重视。“立人”,孔子把爱人推及到修身养性,认为“恭、宽、信、敏、惠”则是立人的宗旨。“达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或者说爱人。自己的满足首先要施与别人,要“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二、“中庸”的思想。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三、重人道轻天道。孔子认为天是存在的,是有意志有智慧的,天是人事的最高的决定者,因此人在艰难困苦是需要天的支持和信任,天是人的精神信仰和感情寄托,可以给人心灵的慰藉,但天不能代替人事,它不是发号施令的主宰。四、“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的看法:主张“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统治者要克服生活上的奢侈和政治上的僭越即有秩序、不越权。认为天下的“盛世”的标志就是天下有“礼”、“信”、“义”、“仁”、“让”,即有一整套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这即是小康社会。扩展资料: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023-08-27 09:00:201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2023-08-27 09:00:364

请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礼后人,先上后下,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这即所谓忠恕之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克己复礼,正人先正己,约束修行,践行周礼,非礼不看、不听、不言、不行。一个有“恭、宽、信、敏、惠”的人,就能够身体力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先要做到爱人。“仁者”就要“爱人”。“爱人”是达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条件,而“仁者”是“爱人”的结果。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要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最终形成人类的爱。“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标准。“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自古以来,慈善只是一种行为,一种精神。她既不是富人的专利,也不是穷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慈善。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提倡的时代精神。慈善是社会福利的一种补充。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参加。中国富人更应该奉行的一种社会责任。行善积德,让利于民,造福于民。千万不要把财富带进坟墓。那样做才是可耻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相信好人总有好报。这是心灵的净化,是道德理念的升华,是中庸精神的具体表现。由此说来,要做仁者,就要有爱心,就要有爱的行为,就要奉献,关心他人胜于自己。必要时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慈善排行榜上富士仁人将会越来越多。富人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仁人”。 什么是“中庸”,这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难题。古今的学者对“中庸”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的把握了一些“中庸”的本意,有的则与“中庸”的本意相去甚远。总的看,过去和现在的学者一是将“中庸”的含义机械化,二是将“中庸”的含义庸俗化,都没有把握到“中庸”本质意义。 孔子自己对“中庸”看得很高,“中庸之为德也,民鲜能久矣”。认为常人难以做到,就是他自己也难以做到。这说明,“中庸”是很高深的理论,高深的理论自然难以被人们掌握和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实行正确的方法行“仁”这就是中庸。所谓“庸”即用也,兼有中正中和的意思。后人子思做《中庸》以记之。由此可见,礼是修养,庸是方法,仁是目标。行礼、中庸、归仁,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我们研究孔孟思想体系,弘扬仁者爱人的思想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08-27 09:00:431

请问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思想主张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历史背景分析“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种状况恰恰显示了一种文本(text)对研究者的开放性,因为,思想家个体与历史时代这一整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所谓解释学上的循环,即我们只有理解了整体后才有可能获得对部分的了解,然而我们又只有从了解部分着手才可能了解整体。这就是说,我们作为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寻求“正确的解释”为目的的思路,而应该将“有意义的解释”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毕竟人类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才对历史发生兴趣,因而历史是不断翻新的。事实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也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被翻新的过程中而完满起来的。作为一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人们一直到今天还在通过与他的对话而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示,而且随着参与对话的人群的世界化,便可发现:我们原有的理解视野确乎过于狭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许多对于现代化建设富有启迪意义的思想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观念的制约而受到遮蔽。有鉴于此,笔者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虽然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但我的目的不仅是欲从春秋时代来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是欲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具体过程来了解春秋社会的历史特点。影响毫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在中国、世界华人圈里、甚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天,展望中国,人们对孔子思想的重视随处可见: 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中,提倡公正,所谓“政者,正也”;同时,重视仁义,提倡在保持法制精神的前提下,“以德治国”。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主张中,最终的落点是“群众的利益”。在此方针指导下,目前,各级各地政府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当成了自己的施政纲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思想,对于世界各国的施政者都有指导意义。 在文化领域,孔子的影响力在2500多年之后,依然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中学、曲阜实验小学等中国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学校园内,孔子的塑像十分醒目――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除了校园,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023-08-27 09:00:511

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仁”的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两者关系: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拓展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3]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2023-08-27 09:01:012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
2023-08-27 09:01:2510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有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庸之道》,这是贯穿整个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人性与道德的特点,提出了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称为:“执中贯一”法。
2023-08-27 09:02:1115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分别“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贤人政治”。
2023-08-27 09:03:341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023-08-27 09:04:1510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2023-08-27 09:04:531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2023-08-27 09:05:001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023-08-27 09:05:202

孔子的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扩展资料: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2023-08-27 09:05:48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1、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5、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意义: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孔子介绍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023-08-27 09:06:041

孔子的主张

仁礼
2023-08-27 09:06:2310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2、“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3、“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2023-08-27 09:07:141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023-08-27 09:07:522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一、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二、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三、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四、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的名言名句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023-08-27 09:08:101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U0001f342U0001f342一U0001f434U0001f40e
2023-08-27 09:08:306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思想是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孔子思想》在开篇详细讲述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的九条意义,介绍了学习孔子思想必须要有的态度与方法。《孔子思想》的主体部分是《论语》,依据了朱子集注,发扬孔子思想,维护了儒学的纯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的创始人,并提出了“仁”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
2023-08-27 09:08:491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核心思想是人
2023-08-27 09:09:014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是初步贯彻“仁”精神的社会。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四是“教”与“学”。孔子“教”与“学”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于孔子思想具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由于孔子思想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由于孔子思想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于孔子思想在传承历史文化上的自觉努力,它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孔子思想“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孔子哲学强调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极具现实价值,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2023-08-27 09:09:081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有哪些呢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4、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023-08-27 09:09:181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哲学家,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023-08-27 09:09:283

孔子的主要思想 简述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bai“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4、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2023-08-27 09:09:521

孔子是如何思想的?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3-08-27 09:10:001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支配了中国两千余年,对许多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有过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欧洲的思想文化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谓影响深广.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一一孔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必须按照列.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2023-08-27 09:10:201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023-08-27 09:10:291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哲学思想分为:“仁”、“德”、“义”、“礼”,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统治理论的核心。对于“德”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种不容层面的“德”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义”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指道义、礼义和仁义思想。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礼”是维护其“仁”“义”“德”思想的表现形式,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意思是人们要维护当时的道德准则,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追求核心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创的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完全适应了当时统治,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孔子的统治思想,具有利、弊两方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天人感应”以及“大一统”思想。
2023-08-27 09:10:381

孔子思想的内涵简述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其思想的主要内容: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2023-08-27 09:10:481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三、全面教育。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孔子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学而》)即“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和德行。”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塑造高尚的品德。对于知识的学习,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此六者谓之“六艺”。而对于品德的塑造,则孔子更是极为看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即做人要立志于求道,要立足于德行。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如果将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拿到当今来看,即为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六艺”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四、因材施教。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五、学思并重。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在教育门下弟子时,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要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篇》)即“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至此,孔子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即让其获得知识,又让其有所感悟。另外,孔子还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正如其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即“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它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说明孔子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对弟子是持一种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态度。
2023-08-27 09:1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