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2023-09-02 01:37:35
共2条回复
贝贝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普通的CN号期刊。

中文类的期刊可以分为CSSCI收录期刊,收录期刊最少,是评职称,晋升和考核时最被认可的。

北大核心期刊,是广泛被认可的,收录很多重要期刊。

普通CN号期刊,这个包括绝大部分期刊。

再也不做稀饭了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国家级期刊,由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中心主办,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该期刊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旬刊连续型出版物。

相关推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什么级别的杂志

垃圾杂志,给钱就发表,不核对,错别字一堆,无人管理,有问题投诉无门!
2023-08-28 20:17:50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怎么样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属于建筑类专业学术期刊,刊登的主要以学术交流为主的学术论文和职称评审为主的职称论文,属于学术期刊,只能用于本行业,本系统的学术交流和职称评定,是不允许以商业期刊的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征订、销售;进行商业行为。所以,更不可能建立各种形式的商业网站。目前很多作者反映,网上发现很多类似的商业网站
2023-08-28 20:18:29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是不是核心期刊?期刊水平怎么样啊?可信不?

不怕上当你就去那发表吧,我在那发表过,结果公司不承认,我当初还给他们介绍了两个同事一起发表,我都快郁闷死了!!他们是电子期刊不具备发表职称论文的资格!这帮骗子们!
2023-08-28 20:18:39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国家核心期刊吗

电子刊,不要用。
2023-08-28 20:18:48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正刊吗?评职称有效吗?版面费是多少啊?

是国家级杂志,评职称当然可以,投稿邮箱 lilunyanjiu@126.com,版面费在国家级期刊算便宜的。
2023-08-28 20:19:052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简介?投稿有什么要求?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 投稿Lilunyanjiu2011@126.com 国家级期刊 (刊发教育、经济、建筑、政工论文 )
2023-08-28 20:19:13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由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旬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什么核心期刊都不是的,就普通期刊,但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
2023-08-28 20:19:23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是合法期刊吗?

在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没有查到这个杂志
2023-08-28 20:19:34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国家级期刊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 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是旬刊 !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更不可能是 SCI、EI ,就是 最最普通的期刊,还是电子期刊。因为是 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所以级别来说 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很多单位都还不认可 电子期刊呢!!
2023-08-28 20:20:19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纸质版有吗

有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城市建设》杂志社出版,新闻出版总署可查,不过是电子版的,但实际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一起发行的,一般的单位还是认可的,全国只有极少数几个单位不认可。出刊后两个月左右万方和龙源收录全文。
2023-08-28 20:20:39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国家级的吗?我评高级职称可以在那里发论文吗?

是国家级的电子刊。你最好发表《中华建设》杂志
2023-08-28 20:20:50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属于SCI EI SSCI吗,或者属于中文核心期刊或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吗,谢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 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是旬刊 !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更不可能是 SCI、EI ,就是 最最普通的期刊,还是电子期刊。因为是 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所以级别来说 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很多单位都还不认可 电子期刊呢!!
2023-08-28 20:20:58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国家级期刊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这是个 电子期刊,在知网根本都不收录的。评职称等都不认可这种电子期刊,这种电子期刊一般最多只定性为普通省级期刊。根本不可能是 国家级期刊的。而《城市建设》杂志 这个期刊,算是 普通国家级吧。你可以投这个期刊。
2023-08-28 20:21:071

这个刊物可以发表评高级工程师的论文吗,是不是骗人的机构

你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这个刊物可以发表论文。是一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杂志。目前也可以用。但是新闻出版总署批示这本刊物为电子版,而且这本刊物不上知网,所以多少有点让人不放心。目前为止,所有发表的论文还是有效。有问题可以追加。
2023-08-28 20:21:161

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内涵?

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风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对所居住的城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我国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章从宜居城市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宜居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了分析思考和理论上的探讨。近年来,我们国家把建设“宜居城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定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因此,在这些年及未来几年城市进步及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宜居城市作为新时期城镇化建设、城市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途径,已经成为了主导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方向。1宜居城市的内涵所谓宜居城市,顾名思义,是指适宜居民居住的城市,是综合评价一座城市适宜人民居住的一个代名词。有国外学者认为宜居城市应以人为本,应是能让人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的适宜性比较高的城市。笔者认为,宜居城市应具备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1.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繁荣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的命脉,只有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的城市,经济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造就更深的发展潜力,城市经济才会更加繁荣,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城市的物质建设提供保证,形成良性循环。1.2城市治安持续稳定安全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安全的城市治安环境,才能令居民安居乐业,更加享受生活,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充满信心和自豪感。1.3城市生活配套应完整便捷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目标早已不停留在温饱层面上,更多的对生活质量提高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居民生活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教育等方面事业的配套是否齐全;公共交通是否便利;商业购物场所是否便利多样等等。1.4城市应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当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就会追求高品质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城市本身要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和底蕴、要配备完整的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要培养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修养。1.5城市环境应优美宜人环境是决定人们能否长久居住的重要条件,只有城市景色优美怡人、环境优雅整洁,才能留住城市居民,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居住。1.6城市应具备较高的公共安全度较高的公共安全度是城市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城市具备应对紧急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完备措施,才能确保城市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2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需要更加综合、完善、协调的发展,借鉴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特色,对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2.1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的根本理念建设宜居城市首先要顺应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适应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不要破坏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要将城市建设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城融于景,景中有城,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自然机理。其次,要保证城市发展的稳定和高效率,尽可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的同时要把资源的利用最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使城市的经济朝着低耗能、高效率、稳定创新的方向发展。2.2健全完善宜居城市规划及相关政策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城市规划,规划部门作为城市发展建设和监督管理的主要部门,应当投入开展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部分行动,并提出符合其发展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这样的话才能将宜居城市建设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发展下去。2.3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及方便快捷性的提高与否,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直接相关。在当今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但部分相对发达的城市仍存在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医疗教育资源的紧缺、优质餐饮娱乐项目的不足,且资源过于集中于部分区域是当前很多较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种情况容易加剧城市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宜居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设施,而且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的平均性,促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便捷性整体、全面的提高。2.4发展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建设的自然根本条件,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宜居城市的典型代表,无一不是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从城市的绿化面积、空气质量、路面的洁净程度等方面均可体现出来。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空气污染较重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对环境进行全面的治理,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平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有序、良性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2.5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宜居城市的文化建设,根本上就是要提升城市品位,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方面要对城市中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保持、维护,保留城市历史建筑风貌、传统人文风格,保护和加强城市地方本土文化的内涵品质建设;另一方面,要开放和创新现代文化,营造、吸引适宜于新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的新鲜文化血液,增强城市的活力。综上所述,宜居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反映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近几年来,我国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坚持以安全、和谐、便捷、宜人为建设的基本准则,努力建设秩序安全稳定、社会包容和谐、人民生活方便快捷、生态环境优雅宜人的宜居城市。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内涵”等建筑方面知识可以关注中达咨询行业栏目。“一点建设通,中标很轻松”。查询建筑企业、中标业绩、建造师在建、企业荣誉、资质等级、工商信息、法律诉讼等信息,请登陆中达咨询、建设通或关注中达咨询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8 20:21:24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发表的论文评职称是假的吧?国家新闻总署网站也查不到它的期刊。

您交过版面费了吗? 如果还没排版 还没到出刊时间的话,您可以撤稿,但是最好先给杂志社发个撤稿的邮件,这个刊物也没什么大问题的,不过不放心的话,可以联系我,很高兴为您解答 电话:150 3 219 0 28 3 冯 编 辑
2023-08-28 20:21:336

急求龙源期刊网一篇文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年第3期京武.城市山谷(一期)结构设计 作者 朗战 谢

京武.城市山谷(一期)结构设计作者 朗战 字数:3155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年3期   摘要:京武·城市山谷(一期)为坡地城市综合体,包括2层地下室,3层裙楼的大底盘,大底盘上有5栋高层,边坡上布置7栋联排别墅以及1栋阔景楼王。其中4栋采用剪力墙结构,2栋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该工程方案阶段包含多处超限,支护为二十几米的高边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过程中,通过结构平面、裙楼分缝的手段,成功避免了超限问题,同时解决了支护及基础问题。   关键词:坡地城市综合体;大底盘多塔楼;高位转换;超限高层;多塔   Abstract: Jing Wu, CityValley ( Ⅰ) slope city complex, including 2 basement, 3 storeys high chassis, 5 tall big chassis, slope is arranged on the 7 row villas and 1 broad Jing wang. The 4 building with shear wall structure, 2 by partial frame-supported shear wall structure, phase of the programme the works contain multiple overrun, support for high slope more than 20 meters, in the preliminar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rawing process, through the structural plane, podium parting means, managed to avoid overload problem, and solve the support and basic problems.   Key words: slope city complex; multi-tower; high conversion; multi-tower high-rise;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工程概况   京武·城市山谷(一期)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体育新城,总用地面积47233.0 m2, 有效用地面积45785.0 m2,用地呈不规则状,东西最长处约295 m,南北最长处约225 m,用地沿体育公园山体地势顺势而下,南高北低(地面黄海标高为42.80~70.0米),最大处高差约27 m,意为“城市山谷”(如图1、2)。   该城市综合体包括2层地下室,-2层与长沙市正在修建的地铁车站连接,该层层高为3.6m,-1层层高为4.2m;地下室负二层局部为平战结合工程,3个防护单元,1个人防固定电站。人防工程修建面积为7233.0m2,其中核6甲类二等人员掩蔽部建筑面积3997.5m2,地下室上面包括3层裙楼和1~5#栋(高层)住宅。裙楼层高分别为5.6m、5.0m、5.0m。1#栋长X宽X高=65.05x19x91.95/97.95m(含二栋塔楼,分缝脱开),结构层数地上为30/32层;底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m。2#栋长X宽X高=65.05x19x88.95/94.95m(含二栋塔楼,分缝脱开),结构层数地上为29/31层;底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m。3#栋长X宽X高=51.5x19.6X82.65m,结构层数地上27层,底层层高为8.2m,标准层层高为2.9m。4#栋,长X宽X高=34.6x21.2x82.4m,底层层高为8.2m,标准层层高为2.9m。5#栋长X宽X高=32.7x19x94.95m,结构层数地上为31层;底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m。6#栋,长X宽X高=41.8x18.5x96.3m,结构层数地上29+1(一层架空层)层,架空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15m。该栋建筑物在山坡顶上,正负零标高与裙楼顶板标高相同,二层地下室高度与裙楼二、三层层高相同,设缝与大地下室脱开。   建筑总高度:地下7.8米,地上15.6+97.95=113.45米。同时边坡顶上布置7栋联排别墅,别墅建筑高度13.2米。   结构基本条件:基本风压0.35KN/㎡;基本雪压0.45 KN/㎡;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2 支护方案   该工程由湖南省勘察设计院进行地质勘察及支护设计。地质情况(沿坡地):残积粘土层厚0.50~7.80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厚0.80~8.30m;强风化含砾砂岩-1层厚1.00~37.50m;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厚0.50~24.70m;地下室抗浮。水位为39.0米。   湖南省勘察设计院接到支护设计后,提出该工程支护高度由8~27米,全部采用临时支护方案。我单位经过与长沙市有关结构专家包括邹银生、谭齐、朱怀恩、邓复华、石祖明进行讨论,认为采用临时支护方案对于主体设计单位的结构设计非常不利。地下室及裙楼承受土压太大且不均匀,四个方向结构本身无法平衡侧压力,依靠基底摩擦力平衡侧压力非常难以精确计算。   经过与支护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多次协商,最后决定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支护设计:43.0米(完整地下室顶板面标高)以下采用临时支护设计方案(人工挖孔桩+锚索、不放坡);43.0米以上(包括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部采用永久支护设计方案(表面喷射混凝土+锚索+冠梁、坡度不大于1:0.3),43.0米以上不回填,采用架空处理,我与支护设计人员协调定位使锚索位置避开架空结构柱位置。   该支护方案确定后, 关于地下室、裙楼与支护关系如下:北面室外地面仅比地下室顶面标高低200mm,仅二层地下室承受土压力,南面地下室顶板(43.00米)从上均为永久支护,同时裙楼南面采用框架架空,不进行回填,东、西两面裙楼部分的外墙沿室外坡形路面承受土压力。东面、西面地下室受土压力7~10m,仅东南角局部受土压力23~13m。 7~13#栋联排别墅地下室底板以下与永久支护面之间架空。   3 基础设计   该工程各栋建筑竖向构件由于底标高的原因,落在不同的持力层上,统计如下:   1~5#栋(包括大地下室)持力层为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0Kpa。   6#栋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0Kpa;考虑到6#栋无埋深(至地下室底板只有三面埋在土中,不满足埋深要求),竖向构件埋入土中一层[(3.15X29+6.15+5)/18-0.9(承台)=4.80米],承台面标高为-14.8米(相对于本栋正负零标高),该标高力层为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0Kpa。   7~13#栋联排别墅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0Kpa。   根据以上情况,我与业主方初步商量(支护方案确定之前),确定1~5#栋(包括大地下室)采用筏板基础;6~13#栋考虑主体结构不增加支护的附加力,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在初步设计过程中,基础方案进一步深化,经过与支护设计单位和专家讨论,同时1~5#栋(包括大地下室)结构试算,发现1~5#栋主塔采用人工挖孔桩+承台+防水板方案每栋基础费用可以节约150万左右(1~5#栋主塔采用筏板基础时筏板需要2.5米厚)。最终该工程基础方案如下:   1~5#栋主塔采用人工挖孔桩+承台+防水板方案,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k=4000 KPa。纯地下室采用浅基础+防水板方案(主塔与地下室间设置沉降后浇带),持力层为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0Kpa。   6~13#栋考虑主体结构不增加支护的附加力,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k=4000 KPa。支护图纸中的锚杆避开人工挖孔桩。桩底标高控制条件为:穿过支护的滑移面5米(根据支护设计单位要求);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0.4D且不小于0.5米(根据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3.3.3-6条要求);绝对标高低于地下室底板面2米(即黄海高程33.20米,支护设计单位以前偶去)。该部分人工挖孔桩桩身控制条件为:1配筋率要求比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1.1-1条提高0.5%;纵筋配筋长度为全长;箍筋采用Φ10@100螺旋箍全长加密。   采取以上措施后,1~5#栋(包括大地下室)基础有效避免了塔楼和纯地下室间的不均匀沉降,6~13#栋基础也不会对支护产生附加水平力。   4 结构设计与计算   4.1结构选型   本工程1#、2#、5#、6#栋采用剪力墙结构,7~13#栋采用异形柱-剪力墙结构,3#、4#栋为了满足下部商业的建筑功能,下部的需要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方案设计中该部分转换层放在裙楼顶,考虑到下面商业的使用功能的完整性(转换梁大约1.6米高,裙楼第三层该部分净高除去设备安装后仅2.9米高),初步设计阶段把框支转换层设于架空层顶面,保证了该部分裙楼三层商业使用功能。纯地下室部分采用框架结构。   4.2结构超限分析   结构选型完成后,结构专业就开始面临该工程设计中的最大问题--结构超限。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业主方要求我单位必须在保证原方案完整的情况下避免超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单位做了大量工作。   4.2.1结构超限情况统计   首先确定嵌固层放在地下室顶面(裙楼一层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楼板混凝土厚度300。地下室一层的梁、柱抗震等级满足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3-3、6.1.14点的要求。   4.2.1.1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一提及情况统计:该项目位于长沙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1、2、5、6#栋中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最高为1#栋15.6+97.95=113.45米,小于表一中剪力墙结构140米限值,未超限;3#、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最高为4#栋15.6+82.65=98.25米,小于表一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120米限值,未超限.   4.2.1.2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二提及情况统计:1)a扭转不规则(考虑偶尔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作为住宅建筑,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和住户的使用功能,本工程6栋塔楼没有偶尔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的,属于扭转不规则。   b偏心布置(偏心率大于0.15,或相邻层质心相差大于相应边长15%),与a不重复计算不规则项,为深入研究。   2)a凹凸不规则,b组合平面;该工程在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已经重点考虑规避了此条不规则。   3)楼板不连续(有效宽度小于50%,开洞面积大于30%,错层大于梁高),该工程在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已经重点考虑规避了此条不规则。   4)a刚度突变(相邻层刚度变化大于70%或连续三层变化大于80%),b尺寸突变(竖向构件位置缩进大于25%,或外挑大于10%和4m,多塔)。对4a条根据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5.5条规定: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H1(15.6米)不大于房屋高度0.2H(98X0.2=19.6米)时可以不考虑;对4b条多塔本工程存在,属于不规则。   5)构件间断(上下墙、柱、支撑不连续,含加强层、连体类),3、4#栋属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违反了此条规定,属于不规则。   6)承载力突变和其他不规则本工程无此结构,规避了此二条不规则。   综合以上分析,该工程存在1a、4、5三项不规则。属于超限工程,为了达到业主要求,经过仔细考虑,认为主要是3#、4#栋规避表二中三条不规则,在与建筑专业和方案设计单位协调后,3、4#栋在地下室顶板(嵌固层)以上设缝脱开,使3、4#栋形成单栋结构,规避多塔这条不规则。   方案修改后,从新对个栋高层针对表二进行分析:   1、2、5#栋存在大底盘多塔楼和扭转不规则二条不规则,3、4#栋存在构件间断和扭转不规则二条不规则,6#栋不存在不规则。   4.2.1.3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三提及情况统计;   1)扭转过大(裙房以上的较多楼层,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4),结构计算时进行控制,可以把扭转位移比调整到小于1.4。   2)抗扭刚度弱(扭转周期比大于0.9,混合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经过计算,结果见下表   各栋结构自振周期         1)层刚度偏小(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50%),仅对3、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有可能存在,经过计算该二栋计算结果如下:   3#栋         4#栋         2)塔楼偏置(单塔或多塔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在裙楼分缝时,我单位在考虑缝位置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结构计算工作。保证1、2、5#栋多塔上部结构质心与大底盘的质心的偏心距不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X方向偏差:19.45/258.8X100%=7.5%;Y方向偏差:1.5/67.6X100%=2.2%。3、4#栋单塔上部结构质心与大底盘的质心的偏心距页不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3#:X方向偏差:6.85/57.6X100%=11.9%,Y方向偏差:6/31.6X100%=18.98%;4#:X方向偏差:10.66/59.6X100%=17.9%,Y方向偏差:4.42/31.6X100%=13.99%。   采取了分缝措施后,成功规避了塔楼偏置不规则。   1)其它项【多重复杂(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等复杂类型的三种)、高位转换(框支墙体的转换构件位置:7度超过5层,8度超过3层)、厚板转换(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复杂连接(各部分层数、刚度、布置不同的错层、连体两端塔楼高度、体型或者沿大底盘某个主轴方向的振动周期显著不同的结构)】,该工程中均无以上情况。   4.2.1.4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四提及情况统计:本工程无此类型结构。   4.2.2结构超限分析结论   经过建筑设计师和本人二个月的辛苦工作,终于规避了本工程方案中存在的所有超限问题,为整个设计工作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4.3结构整体计算   4.3.1建筑分类等级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本工程分类如下:   1)建筑安全等级均为二级。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高层住宅)、丙级(多层建筑)。   3)商业部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其余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4)1#、2#、5#、6#栋高层建筑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3#、4#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框支柱及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框架柱及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5)联体洋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   6)地下室防水等级为P6.   7)建筑物耐火等级:高层住宅及地下室部分为一级,其余为二级。   4.3.2结构计算   该工程6~13#栋单独建模计算,3、4#栋包括本栋所带裙楼建模计算,1、2、5#按照分体(每栋从主楼向四边扩散带三跨裙楼)和整体建模(大底盘三塔楼)计算。该工程施工图已经经过施工图审查中心审查,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   5 结语   京武·城市山谷(一期)结构形式复杂,超限问题较多,给结构设计者提出了一定挑战,如何在保证不超限又使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满足建筑的外形和功能要求,是此次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对于此类以住宅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工程,在建筑和结构专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适宜的手段,是可以避免超限,为业主方交出物美价廉的成功作品。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3]《建筑桩基技术规程》 JGJ94-2008
2023-08-28 20:21:49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的论文不能用于评职称是吧?

能不能用 问当地人事局 评委 这比谁的嘴都管用 再者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哪本期刊没有负面新闻 百度是干什么的 你不知道的百度都知道能给你好都答案 人事局 评委只给你一个答案。之所以你发表了 没用为什么起初你不问清楚 你买东西问卖家质量好不好 这种问题还用问吗
2023-08-28 20:22:008

城市建设杂志社的简介

城市建设杂志是国家级期刊杂志,对于评职称,晋升,考研,保研是非常有用的。
2023-08-28 20:22:192

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的有益探索 城市规划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无疑是关键之所在。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应当对规划中的基本要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且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规划,这样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基于此点,本文从城市规划概述入手,以广州为例,对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的措施进行浅谈。   关键词:城市规划;合理性;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合理布局、未来发展、综合部署的设计蓝图,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体系。为了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中确定了总体规划目标,即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文化昌盛、资源节约、风貌独特,并在总体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指导广州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城市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内涵及作用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综合部署和科学管理。就学科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广泛涉及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工程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就行政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责。   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二,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重要途径。城市规划作为政府一项工作职能,是确保公共政策得以切实贯彻执行的实质性保障,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城市规划也是政府干预和调控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干预乏力、干预过度、规划缺位的现象,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有力法制保障和必要监督所造成的,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城市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   1.法定权威性   城市规划所被赋予的行政权力主要源于法律和立法制度,城市规划图集、文本必须在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生效,使其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效应。我国通过全面建设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内容、原则和程序,使得各级城市规划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2.专业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学说和理论。为了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政府必须根据这些理论和学说,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规划,落实科学的规划管理。   3.民主性   城市规划中必须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城市规划必须权衡好公共、团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城市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公众民主性,在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府的基础上,提高公众参与度。   二、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城市不仅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人们开展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以,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符合居民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指出,将广州市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城市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从而让现代城市规划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广州现阶段正在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而新型城市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就是:规划为人而设计。人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城市成为关怀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   (二)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坚持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人文、历史、自然条件的特点,重点对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标志性建筑、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在科学调研、深入论证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充分彰显城市个性特征,塑造城市独具品位的特色形象。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合理确定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增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推动城市协调持续发展。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重于保护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自然景观、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名镇名村以及传统风貌资源,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文化名城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三)开展生态城市规划   现阶段,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战略以后,要求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常常会在城市周边建设工业园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填平城市周边的湿地。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导致城市储蓄水能力及雨季防汛能力下降等等。近些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环保政策及理念,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周边湿地的恢复。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规划的开展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为此,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因素的应用分析,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广州在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措施如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对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加大了控制力度,如控制CO2、SO2的排放量,降低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和水污染物中的总磷和总氮量,尤其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实施了重点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保护非建筑用地和生态用地;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等。广州今年还要筹划建设海珠生态城,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做好海珠生态城建设规划编制,整合广州大道南以东的万亩果园、海珠湖、城市新中轴线南段、琶洲、黄埔古村五大板块,建设集会展商务、总部经济、园林景观、文化创新、宜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珠生态城。海珠区将加快开展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打造成世界级“都市果林湿地”。重点建设万亩果园湿地一期工程,实施龙潭果树公园升级改造、石榴岗河景观升级改造,推进海珠湖二期建设,将龙潭果树公园、石榴岗河和海珠湖景观串联成线,形成“游船观水景、步行赏果林、骑车游绿道、休闲品香茗”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做好水环境整治,加强对河涌沿线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工作。按照“一景一花、成片种植、各为周期”的要求,打造成规模的赏花赏景之地,进一步提高花视率、绿视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中心花园。   (四)做好城市用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就城市功能而言,其是由不同的土地组织功能组合而成的,可将城市用地的组织功能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居住、绿化、公共设置、工业、交通以及特殊等用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以及交通用地,这是城市用地功能构成的几大基本单元。为此,城市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用地功能的具体需求及人居水平的要求对用地中的基本单元进行相应地规划。这样不仅有助于用地功能的明确划分及居住环境的改善,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广州在城市土地规划中以居住用地规划作为重点,将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划分为中部居住片区、白云居住片区、天河居住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等五大片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增加居住容量;天河居住片区主要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居住环境;白云居住片区力求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城中村和城郊村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则致力于打造秀美宜居、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片区。广州市通过对居住用地的合理规划,有效地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红.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J].商品与质量u2022建筑与发展.2010(7).   [2]徐震.浅谈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3]王莹.关于对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论的思考——现代城市规划与艺术[J].大众文艺.2011(7).   [4]史春华.韩树伟.试析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5]陈莲. 刍议城市建设中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2023-08-28 20:23:161

2014年河北省中级职称评定什么时候开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评定中级能用吗?

1、时间查询可以关注当地人事网站,或打他们电话咨询。2、万方数据库能查到,可以用。其实,中级职称只要求提交论文并不一定要求公开发表。3、如果过了英语六级可以免英语,如果没有则还需考试。如果是硕士毕业,初任职务,可以不要计算机。否则要考计算机。
2023-08-28 20:23:421

应如何推进中国的城市建设

城市道路成为仃车场是城市建设的一大败笔,政府应给予解决。公厕少也应改进。
2023-08-28 20:23:532

城市建设理想路径选择的探索?

一、学分银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国家就开始了学分转移的探索与实践[1]。根据CNKI检索数据显示,国内最早以“学分银行”为主题词的文献始见于2003年[2]。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而后,关于学分银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升温,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逐年推进。2010年《纲要》颁布之后,许多地方政府都开始了学分银行的实践尝试。目前已有多地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上海市学分银行认证了469种非学历证书,涉及学历教育学分认定的专业19个,课程600多门,成立学分银行分部21个,高校网点68个。江苏省学分银行已有在校学生2000余人、社会用户700余人注册了学习账户,并实现了学分互认。北京市学分银行与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签约,使之成为香港行业标准。慈溪市市民学分银行成立认证中心20个,社区学习中心68个,村民学习点298个,发放学习卡20多万张,已有180家机构加盟学分银行学习联盟[3]。然而,湖南目前还未见省级或市级学分银行成立的相关报道。笔者认为,在国内外学分银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各地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地市级学分银行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二、学分银行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创建学习型城市将成为地市级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契机。以常德市为例,从2003年开始,常德市把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从对学习者个人、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等各个层面而言,设立学分银行,以此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都是创建学习型城市最为科学、可行的理想路径选择。(一)降低学习门槛,减少学习浪费学习型城市要求市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然而来自不同背景、具有多重社会身份的成人学习者在获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学分银行的出现,一方面可以降低入学门槛,让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学习单个知识点或课程,然后将这些间断的、碎片化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认证并转化为学分,存入个人的学习账户。另一方面,能降低辍学率,减少学习浪费。在学分银行体系下,学习者不会因为中断学业而导致之前获得的学分失效,而是通过兑换累积,以零存整取的形式获得学历或证书。因此学分银行能为市民创造完全开放、自由的终身学习环境,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二)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教育行业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常德市为例,常德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1893所,其中民办教育机构997个,各种办学机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公办学校竞争意识不强,民办学校市场竞争混乱。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学分银行”体系下,这些教育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符合相关资质、达到相关标准才能加入学分银行体系。随着这一系统的发展,各办学机构势必会在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上多下工夫,形成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良性竞争。同时,它们也可借助学分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潜在学习者,扩大招生规模,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学分银行使学生跨校选课、自主选择教师成为可能,教师的受欢迎程度将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教学水平。这种竞争也会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三)推进学习型行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技术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许多行业、企业都无法获得满足要求的员工。传统的教育、培训体系已无法实现与劳动力市场的无缝链接。在社会呼吁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型的背景下,学分银行的出现无疑会大大推进学习型行业建设,最大程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学分银行将打破行业、企业内部耗资巨大的、封闭的培训体系,从学习的时间、内容、形式上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学习者在入职前就能对照自己中意的企业、行业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增加自身与职位的匹配度。学分银行还能帮助在职员工自助的实施学习和培训计划,进行人力资源的自我管理。这样企业就能节省巨大的在职培训成本,并极大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四)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机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造成教育资源紧缺。学分银行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不同教育系统的界限,使各种教育类型和社会培训活动彼此沟通衔接,将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使其教育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广泛利用,扩大整个社会受教育机会,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学分银行打破了封闭的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个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而又相互联系的学习型村落、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行业,促成市民间的相互学习,这就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地市级学分银行的组织体系市级“学分银行”的组织体系应更加高效精简,要将城市已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各部门的权责应更加清晰,更能发挥部门的执行力和联动性。以常德市为例,其组织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市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主导、市教育局主管,其成员由市教育、宣传、民政、文广、人事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领导组成,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并对“学分银行”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二)市学分银行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市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科专业和各教育、培训、研究机构专家组成,负责对学分银行的运行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具体负责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和学分认定、转化制度的制定,以及对申请加入学分银行体系的教育机构的审议等。(三)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可依托地方电大(常德电大)设立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日常运行和管理,包括为市民发放终身学习卡、注册学习账户、审定学习成果、提供信息服务等。(四)市学分银行系统为了能提供丰富多样的学分课程,在建立准入机制的前提下,系统应尽可能多的涵盖全市各类教育机构。以常德为例,目前有可能被纳入学分银行体系的教育机构包括:普通本科院校1所,普通专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院校3所,广播电视大学2所,中职学校6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以及全国各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常德学习中心若干。另有一些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如:社区大学、老年大学、少年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此外,还可发挥工会、妇联、科协、共青团等人民团体的优势,开放更多的教育资源。四、地市级学分银行的组织运行地市级学分银行通过学分储存、互认、兑换和消费等运行环节来改变传统的各种教育类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立交模式。(一)学分储存市民在学分银行系统内所获得的学分可以在个人学习账户中储存和积累。学分的来源有两种,一是通过学习时间的累积换取学分。二是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二)学分互认市民在学分银行认证的学习机构获得的学分,可以通过学分换算、学分补偿、学分衔接等方式予以相互认可。由于学分换算方法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学分互认可能仅限于相同级别教育机构的相同或相似课程学分的相互认可。(三)学分兑换不同学习机构自主设定的课程原始学分称为非标准学分。非标准学分按照一定的折算参数转换为标准学分的过程即为学分兑换,非标准学分兑换为标准学分后,积累到规定数量就可换取相应的证书。五、地市级学分银行的实施策略在地市级层面推行学分银行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如下策略。(一)以点带面,逐渐铺开的策略地市级学分银行的建设必须遵循“广泛宣传,自愿加盟”的原则,不能搞“政府工程”,不能通过行政指令强制要求学校家家参与、限时达标。因为学分银行的推行,势必会对相关学校的办学行为产生限制,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既得利益。所以一开始势必会受到部分学校的质疑和抵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首先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保证学校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活动的独立性。(二)先小后大,先简后繁的策略地市级学分银行可先在小区域、小范围内试点,比如先在村、乡、街道、社区层面实施,再慢慢推进到镇、县、区的层面,最后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行。全市各区域经济和教育等发展不均衡,应首先选取经济发展较好、学习需求较大、学习条件较便利的区域“下海试水”,然后采取“蚕食式”的策略逐渐扩大范围。课程标准体系和学分转换规则都极其复杂、十分繁琐。所以要确立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策略,步步为营、步步跟进、顺势而为,切不可太急于求成。学习积分可以先在休闲文化学习、精神娱乐学习等非学历课程中推行,待市民接受后,逐渐扩大到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再到资格证书、学历文凭等课程。如此稳扎稳打、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的终极目标。(三)无缝覆盖,服务为先的策略学分银行的宗旨是服务学习者。判断这一制度是否成功,一是要看它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二是要看它服务的学习者的数量和广度。随着注册人数的增加,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凭一己之力必定无法承担学分银行运行的全部工作。要想让学分银行用户“遍地开花”,就必须建立无缝覆盖的服务网点,为学习者提供最便捷、最贴身的服务。其服务范围包括:市民学习账户的建立;终身学习卡的发放;学习成果的录入和查询以及学分银行政策宣传和咨询指导等。学分银行服务网点主要依托社区、乡镇社区学校或成人学校、村民学校等机构建立。如常德可以以目前正在推行的网格化社区管理为基础,在“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机”上安装学分银行网络服务系统,全天候为市民服务。(四)多方监控,保障质量的策略为了提高学分银行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就必须建立有效、可行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在这个问题上,英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三角模式[4]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官方的质量监控。首先学分银行管理机构要加强评估管理,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通过官方管理机构的严格认证,才可承认其提供的学分。对于已经进入学分银行系统的教育机构,要实施动态管理,出现严重诚信问题的机构,要列入黑名单管理。二是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自我控制。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8 20:24:031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理论分析?

摘要: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实施的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城市规划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就是连线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的中间阶段,即通过规划管理将城市建设行为控制在规划所允许的范围内,并将实现城市规划目标作为己任。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目的是使城市规划的远期目标与近期建设统一起来,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使城市能在良性回圈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本文对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些基本内容和息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规划控制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既是城市规划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城市管理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它应当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为城市建设发展统筹安排城市各方面的要素,平衡城市具备的人、财、物等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而这一切的行为又必须是符合城市管理的目的、程式和决策的”。因此,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应当是城市规划文本系统、国家和城市的法律法规档案和行政条例。   一、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是对城市建设活动施加的一个控制过程,以使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相协调一致。从控制的主客体关系看,规划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规划控制,另一种是消极的规划控制。积极的规划控制是指采用引导式的方法,对城市建设施加主动的控制,使城市建设自觉地在规划目标的方向上进行和发展。而消极的规划控制则是在城市建设即将进行时,采用同意或不同意的方式,被动地将城市建设限定在规划和规划目标的方向上。这两种规划控制的思想和方式,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都得到运用。   在我国,无论过去和现在,消极的规划控制仍是主要的规划管理方法,以致使规划思想和意图无法贯彻在城市建设的决策中,规划控制的过程滞后于建设决策,城市规划起不到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用。我们以为,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应以积极的规划控制为主。一方面,城市规划应更具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预先确定不同的建设内容,推荐具体的土地使用方式;另一方面,应积极宣传规划的思想意图,使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对规划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在城市建设专案的构想阶段就形成规划与计划并重的思想,把建设专案的决策纳入城市规划的框架之中。并且,由于城市建设专案映的确定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规划部门应全面掌握、利用该类资讯,运用滚动规划的方式,在规划上首先予以确认,将这些建设专案全部纳入规划之中,以规划来促进城市建设的展开。   二、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规划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   1、开环控制:开环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初始条件,使事物向要求的状态转移,并设法排除干扰,使系统不受干扰的影响,能准确无误地达到目标状态。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现阶段的工作方法主要就是这种方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者对建设申请以同意或不同意作出回答,而对同意或不同意的目标依据含混不清,对其后果不予考虑,而且其决定对后续的管理决策不产生影响。这样,便只能依赖于目前并不充分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文字,自满自足于已有的规划预期,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管、卡、压”式的管理。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开环控制必须尽力排除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效用。而在规划控制中,城市规划系统无力去排除产生于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所形成的干扰因素,也难以对其形成抑制作用,因此,其结果便可能是放任自流,失去了规划的控制作用。  2、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开环控制,不过它不是消极地排除干扰的影响,而是不断地直接接受干扰资讯,根据干扰对城市建设可能的影响,作出新的决策,用以抵销干扰作用,使系统的输出能够继续符合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该方法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规划的方法论思想。城市规划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希望能够按照城市发展的趋势,接受、改造或顺应各类因素所可能产生的干扰,使城市在良性回圈基础上的发展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该方法在系统层次的控制上不失为一项很有用的方法论思想,作为对行动层次的控制,则由于缺少对既往决策、活动的反馈,既无以修正规划预测与现实发展的差距,也无法弥补城市发展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它并不适于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3、闭环控制:闭环控制是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能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控制方法。由于干扰的影响,系统的输出相对于原、有的规划产生了偏差。根据这一偏差,规划管理就产生一个控制决策,调整周围地区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强度,使其继续保持在规划目标的方向上。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可运用的主要方法论思想。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反馈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闭环控制方法中,反馈也是尤其需要强调的内容,这是该方法区别于其它控制方法的关键,而且也是规划控制的基础,同时是我们现时规划实施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内容。如要构成反馈,便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规划系统的输出中有资讯能直接而迅速进入测量元件;二是测量元件要能正常发挥作用;三是测量元件的输出要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输入而对规划实施起作用。下面,我们对这三个条件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条件一:规划系统的输出包含有多种内和资讯,这些内容和资讯既有对城市规划本的强化和深入,也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件下对规划文字的修正。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专案有同意与不同,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进行后果研究,并研究结果归入规划文本系统。这是规划实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值得进行的研究,其意不仅仅在于规划控制,也在于规划编制、规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制定及修改。另一资讯源是对城市系统和城市建设的监测,这种测是不间断的,并应做到能以较短的时间行基础资料的更新。这些基础资料的内容形式都必须与规划文字所采用的资料保持致。   条件二:测量元件是反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操作机构,在现时规划实施管理部门中未有此类机构。我们认为,该机构不仅要定期对城市状况的基础资料调查和整,而且要将这些资料与规划目标进行比较究,分析它们的因果,对以后的规划实施出建议。因此,就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规划管理而言,建立这样一个常设机构并备必要的高层次人才实为必需。   条件三:对于由测量元件提供的反馈信,控制器不仅应作为输入而予以接受,并应当迅速贯彻在后续的决策之中。在社会制系统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有两种不利况的出现:一是反馈资讯未能作为输入而影响新的决策;另一是反馈资讯往往集聚在领导层中而未传递至操作层中,结果,在作后续决策时,操作者并不能掌握反馈资讯。这两种状况同样出现在并且不利于规划控制的过程。同时,在整个反馈过程中,规划管理者必须考虑到资讯反馈的时滞的消极影响,并要求整个系统加快资讯处理和传递的过程。   仅仅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视为一项实践活动,而不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是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开展步履维艰,城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金; 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寻租分析及其防范 [J];华中建筑; 2006年10期   2、谷荣,顾朝林; 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 [J];城市规划; 2006年09期   3、彭阳; 完善 *** 职能 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 [J];中外建筑; 2006年06期   4、仇保兴;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J]; 规划师; 2004年01期; 5-9   5、陈为邦; 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J];城市规划学刊; 2004年06期;
2023-08-28 20:24:121

如何建设世界城市?国内外学者对世界城市的研究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在世界众多的城市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拥有多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在学术理论界,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探讨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强大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特别是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金融业发达,高端企业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将世界经济看作是跨国资本组织和控制下相互关联的市场和生产单元,那么,世界城市则是这种组织和控制的中心所在。   强大的集聚能力。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大,而且在于它的集聚能力强,吸引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从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先进、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现代、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强大国际交往能力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多元、开放、大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城市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在世界城市,不仅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广泛普及,而且高雅文化获得巨大发展,全球文化精华得以汇集、交流。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准确理解世界城市的内涵,还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国际城市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聚集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数量上是相当有限的。   二是,世界城市通常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比如,纽约与其周边40多个城市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伦敦周围集中了英国最主要的几个产业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东京则是由一都七县组成的首都圈,其核心是东京和横滨,东京和横滨加上千叶等构成了“大东京”的概念。正是依托于这些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城市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受到世界众多城市的青睐,许多城市都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一些学者认为,要建设世界城市,就必须清醒认识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挑战,世界城市建设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从实际情况看,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社会分化等问题上。   城市规划问题。如何搞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一些世界城市对此有过探索。比如,伦敦为解决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住房、交通、环境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等突出问题,通过用行政手段控制市区新建工业、围绕市区建绿带、在外圈扩建城市等手段,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区的“环状路网+绿带+卫星城”的典型模式。纽约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先后经历了以“再中心化”、“铺开的城市”、“3E(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公平Equity)先行”为主题的三次大都市区规划,使城市建设的重点从疏散中心城区办公就业发展到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的大城市、再发展到提高地区生活质量。这些探索对其他城市特别是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的超大型城市具有借鉴作用。当然,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照抄照搬,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搞好规划,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格。   城市管理问题。世界城市是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的汇集地,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等的聚集地。居住和工作在世界城市的人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这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聚集在世界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自身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具备某种“强势”,它们在运作和活动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服务于自身的战略布局,在一些时候可能与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相冲突,这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世界城市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社会分化问题。处于全球城市体系顶端的世界城市,往往容易成为贫富悬殊的地方。在这些“世界经济的指挥部”里,既有大量从事金融、管理等高技术劳动的高薪人员,也有不少从事低技术劳动的低薪人员;既聚集着大量富人,也聚集着不少低收入人群,如清洁工、存贷保管员等。从目前情况看,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国际移民的大量增加,世界城市的社会分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有学者甚至将世界城市分为“堡垒”和“隔离区”两部分:“堡垒”服务于跨国精英阶层的特定需要,“隔离区”则演变为社会底层的贫民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国外世界城市的发展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将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中心和重要节点,我国将出现一些有影响的世界城市。那么,如何建设我们的世界城市呢?学者们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建设世界城市并非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应建立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核心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周边诸多功能性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来支撑和配合,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核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周边建设和发展卫星城和新区,通过产业链和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不能仅仅将聚光灯投射到一个城市,而应当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不仅注重发挥核心城市的吸纳、集聚效应,而且注重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碳约束”加强的严峻形势,要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为此,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发展服务业的条件就越好。发展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我国一些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应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建设世界城市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这一机遇。   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世界城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资本和信息、充沛的人流和物流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方面,包括文化遗产、历史古迹、教育研究、传媒娱乐、时尚文化等。纽约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伦敦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宗教传统与独特的社会风貌等,都是其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推力。我国拥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了我国建设世界城市并不是复制一个伦敦、再造一个纽约、克隆一个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华文明积淀为依托,吸收融合世界文明成果,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独特人文魅力、丰富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让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对于世界城市而言,这一功能和目的不能弱化和偏离,而应该比其他城市坚持得更好。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集聚人才和资源,彰显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方面必须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做到精细化管理、科技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3-08-28 20:24:221

哪个网站可以找到《广西城镇建设》杂志,正规的建筑类期刊?

您好 !!!!朋友!我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编辑,我期刊是国家级,具有双刊号。从提稿到拿到纸质版只要25天左右,2-3个月龙源网万方数据库能查到,针对工程师评审职称论文,论文3年有效(评审职称),有需要请加回答者号。~~~~~
2023-08-28 20:24:472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探讨: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

  摘 要:由于飞机对道路要求较高,所以机场道面施工质量也必须得到有效的保证。但是,我国部分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还存在着施工质量问题,需要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提高重视,并积极探寻预防措施,以提高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为飞机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着陆道面。本文主要针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进行探讨,并提出预防道面施工质量通病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机场 水泥混凝土道面 施工质量 质量通病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72-01   高质量的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是飞机安全、平稳着陆的保障,因此,我国各个机场工作人员都对机场道面质量提高重视,并积极进行维修与养护工作,以提高道面质量。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依然会出现一些施工通病,影响道面的使用性能。因此,我国机场的工作人员协同道面施工单位,不断分析施工质量通病、创新施工工艺,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可以提高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为机场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1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不同于其他道面,它对施工质量的要求更高。但是,在实际施工与使用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质量通病,影响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的正常使用。在此,笔者将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进行简要的分析。   第一,道面断裂。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多数是出现在浇筑施工过程中。它是由于浇筑施工时间较长,或者施工工人对混凝土路面的切缝处理不及时等引起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其断裂程度还会继续加大,影响道面的使用效率。   第二,不同形状的裂纹。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混凝土配比、摊铺等施工流程操作不正确,使道面在短时间内出现条状、网状或者环状等裂纹;另外,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长时间使用之后,出现大量失水情况,也会引起道面裂纹的出现。   第三,边角脱落。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也会出现掉边掉角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切缝时间不准引起的。混凝土在浇筑之后,其强度会慢慢增长,施工人员需要找准切缝时机,以保证混凝土强度与切缝质量。如果时间太早,则会出现边角脱落情况,如果切缝时间太晚,则会出现道面断裂问题,同样影响施工质量。   第四,道面麻面问题。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需要将施工材料按照合理、科学的比例进行配比,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太稀则容易导致水泥混凝土道面强度不够,产生凹坑;而太干则难以抹面均匀,砂石等突出,形成麻面;另外,混凝土在凝结之前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也可能受到雨水等的冲刷产生麻面问题。   2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成因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出现以上的常见问题,其原因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点。(1)施工单位认识不足。施工单位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的提高负有主要责任,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才能有效管理施工,提高施工质量。但是一些施工单位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致使道面施工出现质量问题;(2)管理不善。施工现场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一些施工单位受到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等的影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效果较差,从而影响施工质量;(3)养护维修不及时。机场在对水泥混凝土道面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与养护,这样才能够保证道面的使用质量。但是一些机场的维修养护工作不及时,也可能导致道面出现质量问题。   3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单位工作人员,不仅要对道面施工质量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还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够为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加强机场道面施工阶段的管理。施工单位需要增加对机场道面施工阶段是管理力度,不仅是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方面,而且对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人员的安排、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等都要进行有效地管理,尤其是施工材料的质量、混凝土材料的配比问题,更是直接影响道面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必须提高重视,加强管理。   第二,机场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监理工作。除了施工单位的管理之外,机场相关部门也要起到监理作用,对前期施工准备阶段、中期施工阶段、后期施工验收阶段等都进行科学、合理地监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机场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为施工人员提出较为实际的建议,以提高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的质量,为机场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道面。   4 结语   总而言之,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关系到飞机着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也关系到机场工作的有序进行。机场相关人员与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的认识,积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机场道面标准进行施工,以保证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的质量,为机场的正常、有序、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任耀华,梁济丰.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07(2).   [2] 程科.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的浇筑与养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3] 刘晓曦,王旭,刘国忠.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早期裂缝治理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08(6).   [4] 鲁强,张罗利,魏征.对浦东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工艺的探讨[J].路基工程,2010(6).   [5] 翁兴中,冷培义,赵文良.机场水泥混凝土结合式双层道面粘结剂测试[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023-08-28 20:24:561

中国重点城镇建设投资指导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中国重点城镇建设投资指导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内容是:全面推进“1887工程”,( 由建设部、发改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六部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确定了 1887 个重点城镇进行小康示范建设﹝简称“1887工程”﹞。按照重点城镇建设总体要求,从中国重点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模式探索、经验推广,到提供重点项目投资、融资咨询及指导,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的发展路子,推动中国特色重点城镇建设。中国重点城镇建设,是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城乡统筹概念的新的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在于城乡统筹,它的结合点就在广大的城镇。“1887工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与新要求。“1887工程”主要重点是:扶持、培育中国重点城镇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物流、文化及旅游基地的小康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开发、城乡文化、职业培训、紧急救助、援孤助残及国际文化交流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
2023-08-28 20:25:051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员工的规划、分配及其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我整理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篇一   论国际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近年来,国际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际工程承包的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国际工程的管理会面临更多挑战,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非常必要。本文介绍了国际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其重要性,根据当前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主要从人员规划、管理制度、工作安全等方面对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安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84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外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也会面临更多挑战,国际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1 国际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国际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员工的规划、分配及其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就是将人力资源的管理适用于国际环境中,这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具备国际观念和全球化意识,更多的关注员工在国际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国际工程的管理极其复杂,受到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更多,因此要合理规划,比如根据国外当地的劳动法律和国际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人员的聘用及规划制度,保证雇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应高度重视。   2 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根据调查,随着国际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国际工程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国际发展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国际工程的工作人员包括项目的负责人员、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等,主要有我国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的工作人员构成,因此,应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规划,但在目前的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人员规划管理意识落后   在很多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经常被认为是简单的人事管理工作。根据调查,国际工程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员工的工作生产效率上,企业缺乏对技术人员的选用及培养,对员工的技能培养更新力度不够,没有制订综合全面的人员规划方案,忽视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2.1.2 人员规划缺乏合理的依据   在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国际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在人力资源的规划上,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划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不一致,对人力资源的规划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导致工程施工中人员的分配与选用不合理。   2.2 国际项目管理人员的招聘及配置方面   2.2.1 管理人员的招聘制度不完善   在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管理人员的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有很大的要求,因此管理人员的招聘选用工作及其重要。目前,很多工程项目的招聘工作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等现象,对于人员的招聘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科学的招聘选用标准。有些企业对于项目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过高,但对其能力的考核较少,严重影响了未来工程的管理和工作。   2.2.2 管理人员的分配问题   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国际工程的管理中,项目经理对于工程项目的影响很大。由于一些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过高或不合理管理,导致项目经理紧缺,人力资源分配不足。往往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人中,大多管理人员的年龄较大,出现知识老化、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另外,对于项目管理者没有一个综合的分析,经常会出现分配的岗位与实际能力不符,出现人岗不匹配等现象。   2.3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   2.3.1 缺乏相应的激励、绩效考核制度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工作中,公平与效率得不到均衡,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标准。由于员工来源复杂,绩效考核和薪酬标准不统一,往往会导致很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团队合作能力差等现象;而且激励制度单一,对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没有得到双重兼顾。   2.3.2 缺乏有效的选用和竞争体制   在实际管理中,人员的职权划分不明确,许多工作人员工作范围较广,工作压力大,权利得不到保证;另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缺乏合理的人才选用和内部竞争机制,一些高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很难发挥其价值。   2.4 员工的权益和安全工作   国际工程建设的环境复杂,人员来源范围较广,部分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缺乏,且安全意识不足。一方面,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国外当地的劳动法规不明确,比如有些国家对入境劳动人员停留期限的规定等,员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另一方面,国外恐怖主义影响及意外工伤等事故的发生,对于员工的安全带来很大隐患,使得员工的权益和安全保障工作不到位。   3 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   对于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的管理,首先应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项目发展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确立工程的战略目标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人才的选用,管理人员的招聘及分配,员工的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完善相关的国际工程管理体系。   3.2 建立健全的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应明确项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能,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保障国际工程的顺利进行。按照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必须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保证员工利益的公平、公正化。另外,建立多样化的激励约束政策,可适当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待遇,进行物质奖励、定期举行职位竞升等,可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等。同时,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3.3 完善人才的招聘及培养体系   在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对外文知识、国际市场意识和工作能力有一定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方法来开展人才招聘及培养工作。首先,根据国际工程的实际需求,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立合理的人才选用制度,企业应在注重人员学历的同时,也应对其专业能力进行测试,认真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的要求,这样才能选出优秀的工作人员。另外,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对非常优秀的员工进行培养,促进员工的整体工作水平。最后,对项目经理及重点国际工程的负责人进行国际项目经理培训,以便更好地进行员工的管理等。   3.4 提高工人安全意识,维护工作安全   在国际工作环境中,应注重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首先,由于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其劳动法规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国际工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首先应明确当地的劳动法规,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等。另外,由于国际工作的压力重大,企业应帮助员工减压,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一般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适当地改善员工的工作或生活条件,同时提高对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的防范意识,人力资源管理部也应加强对员工各项安全保险的办理工作;最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应和环境安全部一起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性,使员工能够安全进行作业。总之,要提高员工的安全保障工作,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安全意识宣传等。   4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在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完善相关的招聘及管理制度,加大对工程所需人才的培养,另外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国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水平,促进跨国企业综合实力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强.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22).   [2]秦煜川,苏胜永.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2(6).   [3]李万红.国际工程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2023-08-28 20:25:241

镇江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金晓媚1 李洪文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2.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规模持续增大,已经成为地球巨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其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而且决定了国家,甚至地球的未来。世界城市化给全人类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城市必须是可持续、高效率、安全、公正、健康、人文化和生态化的。探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镇江市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和运河十字交汇点,具备发展基础工业所必要的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用地及城市依托等优势条件,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江苏省及周边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镇江市的发展状况看,部分水系水质恶化,水土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生态退化,已成为制约镇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镇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回顾(一)国外研究现状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E.Howard著述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反映了人们试图用理性的规划方法来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2]。但真正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将人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25年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R.E.Park)的《城市》[3]的发表,意味着生态学对城市问题的重视。该学派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将城市化外部生态问题的研究转向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面,从此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成为主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了MAB研究计划,把对人类聚居地的综合生态研究列为重点项目,开展了城市与人类生态研究课题,提出用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4]。1973年日本的中野尊正等编著的《城市生态学》一书,系统阐述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污染及防治等[5]。1977年的B.J.L.Berry发表的《当代城市生态学》,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应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奠定了城市因子生态学的研究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研究更加活跃,它不仅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间展开,其微观机理与运行机制也得到环境科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将环境问题定格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人类居住区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动向和热点。1995年,Gossman,Krueger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42个发达国家的板面数据进行实证,揭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形的演变规律,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6]。1997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召开了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内容涉及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环境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2002年雷吉斯特在其著作《Ecocities: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中综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介绍和精炼了世界各个角落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最好的理念、模式以及设计和建设的具体案例,提出了城市、城镇及乡村建设和生活的全新方法。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于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大会通过并发布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评价与管理方法。(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1984年马世骏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想[7],近30年来已经渗透到各种规划和决策程序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如松、刘建国等提出了生态库的概念,同时对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生态库进行了专门研究[8]。王其藩、赵英魁等探讨了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适用方法[9,10]。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或数学模型[11,12]。李宏文等在生态城市评价中引入了突变评价法[13];焦胜等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14];宋永昌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度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15]。王如松进一步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生活还原功能的结构体系,用生态系统优化原理、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生态。从自然生态系统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提出,标志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新突破,也是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综合,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已经普遍应用于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中。遥感数据以其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性强等特点,在大尺度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具有其他数据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16,17]。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大尺度数据处理,从时空维度进行过程模拟和空间分异成为当前国际上进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宏观研究的主要趋势。曹小娟等[18]利用实时遥感数据监测区域边界类型的变化,进行生态环境监控,提出了基于城市、城郊生态过渡区及其周围自然生态支持系统为统一体的城市生态功能分区思想。李洪义等[19]利用ETM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土壤、湿度、热度指数,结合气象和其他辅助信息,对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师培[20]利用美国陆地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城市环境统计资料,分析了城市生物、植被、土地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江振蓝等[21]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二、研究的不足(1)研究角度。有关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很多,也涉及了很多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科研究的差异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概念的认识及理解上的差异,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系统的、动态的、定量化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的专题性研究还十分少见。所以采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当务之急。(2)研究内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思路复杂,内容繁多,具有典型的多维性特征。从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退化为研究界面;以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制约效应以及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为研究主线;最后统一于城市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并从时间、空间和视角3个维度上展开。各个维度之间相互交叉,共同构建起丰富的研究内容。然而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不仅没有做到时间、空间和视角的多维化结合,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单要素的分析上,而且不够深入,缺乏深入定量的长期定位研究。因此,开展多因素综合分析,注重动态、区域相结合的研究是国内与国际研究的一个方向。(3)研究理论。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基本理论点相差很远,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很多研究更注重经验分析,很难做到对理论的深层次把握。另外,目前的研究重视城市规划,但是轻基础数据研究,尤其缺少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及研究。在这种研究环境下,很难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因此,注重基础资料的获取及研究,是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研究方法。虽然目前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很多,但采用传统方法的研究较多,而采用多方法相结合,特别是新技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开展新技术、多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三、镇江市生态城市研究的可行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次研究将以镇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遥感技术对镇江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其研究特色:(1)在研究角度上,采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镇江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2)在研究内容上,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在建立生态环境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镇江市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对镇江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镇江市的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区,为镇江市的城市远景规划提出科学依据。(3)在研究理论上,重视基础数据研究,特别是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将遥感解译数据及定量遥感反演数据与有源数据(经济、环境、社会、地质、土地、气象、污染、灾害数据等)相结合,建立综合数据库,即时更新,保障评价结果的稳定性。(4)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低、中、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新方法,为掌握生态环境信息提供了实时数据,也为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其结果将为镇江市政府部门制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杨上弘-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27[2]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Park R E.The C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4]Vester F,Von Hesler A.Ecology and plan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ensitivity model.Berlin: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1980[5]中野尊正,沼田真.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G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7]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8]王如松等.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1(2):28~32[9]王其藩.系统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赵英魁.承德市生态系统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7(4):27~32[11]朱兴平,曹荣林.生态城市的数学模型建立.四川环境,2004(2):16~19[12]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城市发展研究,2001(6):56~60[13]李宏文.突变评价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4(9):26~32[14]焦胜,曾光明,何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5~78[15]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16~19[16]Krajewski W F,Anderson M C,Eichinger W E,et al.A remote sensing observatory for hydrologic sciences: a genesis for scaling to continental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6(42): 1~13[17]Tenhunen J D,Kabat P.Integrating hydrology,ecosystem dynamics and biogeochemistry in complex terrains.New York: John Wiley Press,1999.367[18]曹小娟,曾光明,张硕辅,周建飞,朱华,石林.基于RS和GIS的长沙市生态功能分区.应用生态学报,2006(7):1269~1273[19]李洪义,史舟,郭亚东,沙晋明.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1):49~54[20]师培.利用遥感解译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煤炭科技,2008(1):53~54[21]江振蓝,沙晋明,杨武年.基于GIS的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国土资源遥感,2004,9(3):46~50
2023-08-28 20:25:341

研究生小论文电子刊有用吗

有。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都可称为电子期刊,涵盖通过联机网络可检索到的期刊和以CD-ROM形式发行的期刊,但是如果你要选择发表这类期刊。首先你要去新闻出版总署搜索一下期刊的名字看看是否能查到,能查到的就是正规的期刊就可以发表,比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这本期刊就是电子期刊,它里面附带光盘,发行时必须期刊实体和光盘一起发行,才属于正规期刊,缺一不可,否则就属于非正规期刊。
2023-08-28 20:25:451

为什么要“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可谓找到了我国城镇化的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符合人类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要求 城市起源很早,形态万千。但在什么是理想城市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上,在理论上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在现实中以2010上海世博会的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代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就是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它基于物质文明生产与制度文明建设,同时又超越了基础性的物质需求和实用性的社会组织形态,给个体提供了更高级的奋斗目标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城市的本质是文化,理想城市就是文化城市。 这既反映在城市理论研究中,也彰显出城市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向。就前者而言,是城市研究从传统城市社会学最看重的“人口集聚”、新城市社会学最重视的“政治经济结构”,逐渐转向人本主义城市社会学最看重的“艺术文化”,如芒福德强调的“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就后者而言,是城市发展模式由古代“以政治、军事为根本目的”的“政治城市”、现代“以工业、商业为核心功能”的“经济城市”,逐渐转向当代“以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城市”。文化城市不同于“政治城市”和“经济城市”,超越了城市原始的防卫、商业等实用功能,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新尺度,它揭示出城市发展的目的,不是城市人口增加,也不是经济总量与财富的聚集,而在于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这是“以人为本”在城市发展中的真正落实。 把人文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是对我国城市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和道路自觉 纵观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前30年以“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为关键词,我国走过的是一条由国家主导的政治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为突出特征,我国又选择了另一种“经济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客观而言,这两种城市化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难以超越的局限性并遗留了很多后遗症。具体说来,政治型城市化的根本问题在于导致了城市经济的萎缩与城市人口的下降,由政治主导的城市化,正如拿破仑所说“政治就是命运”,国家和政府垄断了所有的生产资料,也掌握着所有人的命运,行政手段不仅决定了生产什么和不生产什么,也决定了人们“进城还是出城”。而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广泛运用恶性损耗和污染了大自然,使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已逼近“红线”,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严重冲击和破坏了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秩序,社会危机、道德危机和心理危机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两者殊途同归的是,直接威胁到“有价值、有意义和有梦想”的城市本质,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 由此可知,在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政治和经济问题之后,一向不被重视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开始成为前进路上的拦路虎。这提出的是一个“如何在城市中做人”的新问题,也可以说,需要什么样的观念、素质、能力和文化,才能使人成为一个适应城市化环境和发展需要的“当代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以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心态涵养、文化价值建设、文化素质提升为重点,有助于培养一大批适应城市生存环境、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真正的城市人”,这是新型城镇化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建设人文城市,事关全局,已是势在必行。
2023-08-28 20:26:16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的杂志简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旬刊连续型出版物,为国家级期刊。办刊宗旨是“聚焦城市建设领域,集合业界精英智慧,发布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城市建设”。
2023-08-28 20:26:36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国家级期刊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 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是旬刊 !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更不可能是 SCI、EI ,就是 最最普通的期刊,还是电子期刊。因为是 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的,所以级别来说 算是普通国家级期刊。很多单位都还不认可 电子期刊呢!!
2023-08-28 20:26:53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国家级期刊吗

是国家级期刊,也被收入了核心期刊数据库。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中国建设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委员会、联合国全球人类发展中国协会、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指导的国家级经济类专业期刊。
2023-08-28 20:27:031

如何建设世界城市?国内外学者对世界城市的研究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在世界众多的城市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拥有多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在学术理论界,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探讨世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强大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特别是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金融业发达,高端企业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将世界经济看作是跨国资本组织和控制下相互关联的市场和生产单元,那么,世界城市则是这种组织和控制的中心所在。   强大的集聚能力。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大,而且在于它的集聚能力强,吸引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从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先进、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现代、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强大国际交往能力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多元、开放、大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城市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在世界城市,不仅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广泛普及,而且高雅文化获得巨大发展,全球文化精华得以汇集、交流。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准确理解世界城市的内涵,还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国际城市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聚集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数量上是相当有限的。   二是,世界城市通常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比如,纽约与其周边40多个城市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伦敦周围集中了英国最主要的几个产业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东京则是由一都七县组成的首都圈,其核心是东京和横滨,东京和横滨加上千叶等构成了“大东京”的概念。正是依托于这些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城市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受到世界众多城市的青睐,许多城市都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一些学者认为,要建设世界城市,就必须清醒认识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挑战,世界城市建设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从实际情况看,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社会分化等问题上。   城市规划问题。如何搞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一些世界城市对此有过探索。比如,伦敦为解决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住房、交通、环境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等突出问题,通过用行政手段控制市区新建工业、围绕市区建绿带、在外圈扩建城市等手段,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区的“环状路网+绿带+卫星城”的典型模式。纽约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先后经历了以“再中心化”、“铺开的城市”、“3E(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公平Equity)先行”为主题的三次大都市区规划,使城市建设的重点从疏散中心城区办公就业发展到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的大城市、再发展到提高地区生活质量。这些探索对其他城市特别是致力于建设世界城市的超大型城市具有借鉴作用。当然,建设世界城市不能照抄照搬,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搞好规划,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格。   城市管理问题。世界城市是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的汇集地,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等的聚集地。居住和工作在世界城市的人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这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聚集在世界城市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自身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具备某种“强势”,它们在运作和活动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服务于自身的战略布局,在一些时候可能与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相冲突,这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世界城市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社会分化问题。处于全球城市体系顶端的世界城市,往往容易成为贫富悬殊的地方。在这些“世界经济的指挥部”里,既有大量从事金融、管理等高技术劳动的高薪人员,也有不少从事低技术劳动的低薪人员;既聚集着大量富人,也聚集着不少低收入人群,如清洁工、存贷保管员等。从目前情况看,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国际移民的大量增加,世界城市的社会分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有学者甚至将世界城市分为“堡垒”和“隔离区”两部分:“堡垒”服务于跨国精英阶层的特定需要,“隔离区”则演变为社会底层的贫民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国外世界城市的发展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外,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将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中心和重要节点,我国将出现一些有影响的世界城市。那么,如何建设我们的世界城市呢?学者们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建设世界城市并非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应建立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核心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周边诸多功能性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来支撑和配合,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核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周边建设和发展卫星城和新区,通过产业链和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不能仅仅将聚光灯投射到一个城市,而应当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不仅注重发挥核心城市的吸纳、集聚效应,而且注重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碳约束”加强的严峻形势,要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为此,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发展服务业的条件就越好。发展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我国一些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应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建设世界城市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这一机遇。   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世界城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资本和信息、充沛的人流和物流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方面,包括文化遗产、历史古迹、教育研究、传媒娱乐、时尚文化等。纽约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伦敦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宗教传统与独特的社会风貌等,都是其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推力。我国拥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了我国建设世界城市并不是复制一个伦敦、再造一个纽约、克隆一个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华文明积淀为依托,吸收融合世界文明成果,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独特人文魅力、丰富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重要功能和目的就是让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对于世界城市而言,这一功能和目的不能弱化和偏离,而应该比其他城市坚持得更好。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集聚人才和资源,彰显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方面必须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做到精细化管理、科技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3-08-28 20:27:111

什么是1887工程?陕西省有几个城镇进入名单?

中国重点城镇建设投资指导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内容是:全面推进“1887工程”,(由建设部、发改委、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技部六部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确定了 1887 个重点城镇进行小康示范建设﹝简称“1887工程”﹞。按照重点城镇建设总体要求,从中国重点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模式探索、经验推广,到提供重点项目投资、融资咨询及指导,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的发展路子,推动中国特色重点城镇建设。“1887工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与新要求。“1887工程”主要重点是:扶持、培育中国重点城镇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物流、文化及旅游基地的小康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开发、城乡文化、职业培训、紧急救助、援孤助残及国际文化交流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
2023-08-28 20:27:191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城市建设的进展过程之中,都应该得到重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空间,人类活动需要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城市建设作为人类活动之一,同样需要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的话,将难以取得成功和长久。本文分析了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发展与环境是人类的两大主题。特别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中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大量的消耗等问题。如今,在人们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生态环境平衡问题,而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发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变得很脆弱了,并且已经不能再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继续走下去了。因此,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解决,同时也探索出可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两者关系的途径,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也作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一、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建设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等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开展和进步,大气污染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科学研究发现,相比较其他污染问题而言,大气污染更容易直接影响和伤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而工业发展、尾气排放以及绿色植被的数量锐减,都直接导致了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发展。2、水污染。淡水资源是地球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数量逐年加大,再加上人类本身节水观念淡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待节水资源的工程建设尚缺乏重视,因此,淡水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是日益严重,须得加以重视。3、土地占用问题。城市交通和城市住房的发展都要求占用大量的土地。其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促使过多依赖机动车辆的城市交通建设疾速发展,道路建设逐渐向外蔓延,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占用农田用地的速度;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活理念不断发生变化,一部分人的居住理想逐渐从市区高层建筑住房转变为到低层的带有园地的宅院里居住,此举同样会占去大量土地。二、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1、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建设目标中,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分化建立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考核,以及对各级环境工作的评价,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2、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一,建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科研单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对策和举措,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将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下,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其三,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其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各项能力。3、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促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和贯彻环境保护的计划。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分工合作。监督部门可以通过对环境的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环境信息等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建设。4、加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推广环境保护政策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从多角度出发,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直接加强环境建设;其次,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鼓励政策,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广,间接引导生态环境建设;其三,对一些项目,比如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补偿制度约束和规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5、引导城市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等是紧密相连的。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关系,就是指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6、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建设生态环境的城市中必须要全面的被社会大众广泛的接受作为主要基础,运用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的力量,奠定绿色环保与生态建设基础的力量。也只有通过应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共同参与才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与人类之间相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大力倡导生态文化,提倡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生态文明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人人心。7、制定治理措施,大力保护生态环境(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生态环境治理速度。加快植树种草速度,提高成活率,加强管护。在弃耕退耕的土地及荒坡上,应本着适地适草的原则,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盖沙区应发展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其余地方都要种草,增加土壤植被。(2)围绕发展经济林和畜产业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一是根据不同坡向、高度进行植树种草。如在风沙区营造以经济林为主的通风型结构林带;在迎水坡面种植枸杞、沙棘等;在背水坡发展桑树等。二是以沙打旺为主,改良天然草场三是重点发展以肉羊为主的畜产品,改变饲养方式,由放牧逐步改变为家庭舍饲,减少对林草的损失,以利于增加植被,促进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综上所述,保护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城市建设所希望达到的长远目标。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发展是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重要结果,其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城市建设将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必须要兼顾的重要举措。只有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8 20:27:271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以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布局、安排城市工程建设的一种综合部署。城市规划大体上又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阶段,首先要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然后等到具体建设时,又要进行详细的规划。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城市规划这门学问,并且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的标准。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城市规划,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发展,整合整个城市的建设,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劳动、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还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1、城市规划提出了每个城市建设的方向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之初,首先要有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总体的发展目标。城市的规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也就是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布局与发展性质。要从城市的交通、功能分区、整体风貌、城市定位、取水、防洪防震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还要加强绿化率,为公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从微观层面,要考虑到楼层间距、道路状况、容积率等等。   2、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良好的城市规划,能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从土地供应的方面来讲,城市用地能够创造出大量的土地经济,通过良好的规划,能够提高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资金。同时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克服土地开发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且,良好的城市规划能给城市带来较好的城市风貌,能够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风气,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同时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吸引更多的招商投资,加快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制度,有效的弥补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引发的不足。通过城市规划,能够降低土地开发使用中的成本。   3、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环境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污染也更加严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工业污染都相当严重,并且通过经济技术的不断提高,如此循环,污染会更加严重,环境污染使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可是有一小部分人只注重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将工业区与城市生活区与商业区分离开来,并且根据城市所处地域以及当地的气候规律,对工业区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任何城市都应当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待。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负面作用   1、过分的追求现代化将破坏城市古貌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悠久的城市风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但是城市规划一般都追求现代化的建设,对于属于古迹的建筑也不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已经成为有北京特色的特定历史建筑,但是在城市规划中,由于要进行土地的开发,要发展经济,这些四合院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进行了拆迁。旧城的原有风貌也可以作为发展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当代的城市规划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较少,导致了许多历史遗迹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当前由于我国的城区改造热潮,许多历史建筑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名义对历史建筑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由于我国古代对城市规划就比较讲究,古城的建筑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或者有城市中心线,或者有轮廓线。但实现代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将这些考虑到,层出不穷的高层建筑严重的破坏了旧有的城市轮廓。   2、政府的行政命令的破坏   一个严格的城市规划,应当将城市的总体规划演绎的的淋漓尽致,并且城市规划一旦生效,就要严格的执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行政命令的干预,许多城市建设都不能严格的按照规划来进行施工。由于城市规划已经将其他功能区域做好了详细的规划,所以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发挥城市规划本来的意图。一道政令就将城市规划更改的现象并不少见,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城市规划的大局,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地做好城市规划   (一)充分的发挥城市规划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从总体上看,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大多数国家都把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职能,将城市规划部门作为规划的主要力量。多年来,我国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在不断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的趋势越来越强,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进入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城市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所以,要充分的发挥城市规划的协调与控制能力,充分的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改进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   城市规划属于政府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划属于社会事务,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其规划行为。由于各地的城市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说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来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并且用法律手段来支持城市规划内容的顺利实施。并且要积极的建立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模式。因为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城市规划要制定严格的规划与实施机制。按照决策和实施相分离的要求,应当建立适当的行政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各方的责任,使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各司其职,充分的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提高城市规划者的素质   城市规划关系到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并且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所以,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规划者,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规划的严重性,并且政府要严把准入关,提高规划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整体素质的提高,来保证城市规划的质量。同时,相关的从业人员也要通过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为城市的规划作出更高的贡献。   四、总结: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城市规划将会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城市规划能够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我们要充分的重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其影响,为我国城市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拓展: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现阶段城市建设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意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目前各城市采用的决策机制较为传统,主要应用的是主管人员直接决策或管理者通过相关经验进行决策的方式,导致城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城建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决策机制,领导者需要树立新时期的建设思想和财务管理意识,带领建设团队制定完善的决策机制。   (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过低   现阶段城建财务管理局面较为混乱,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不够明确,具体表现为承包城建项目的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分配、应用方面存在缺陷,各个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无法就具体的工作和范围进行定位。长期的混乱局面和低效率的财务管理落实工作,极大程度上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流失,降低了建设资金的应用效率,影响了资金的安全稳定应用,最终导致城市建设的结果不理想[1]。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任何涉及到资金的建设项目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同样,财务管理活动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实际的城建资金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是影响资金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建筑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在逐渐增加,导致建筑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会应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造成了城建项目承包企业普遍缺乏诚信的局面。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在城建工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合理调控建设资金,避免出现资金严重流失的现象,减少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而这一切建立在专业财务知识和正规资金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四)资源浪费问题   城建工程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程的政绩性和标志性较强,城市建设和划分的论据不充足。主要存在于领导者换届选举时期,多数领导者在当选后,都急于展示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导致部分城市建筑在建设前缺乏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前期准备工作,盲目开展改造工程,在增加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给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第二,建设思想存在问题。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各地政府都力求建设与众不同的城市建筑,各种标志性建筑开始广泛出现在各大城市中。这些建筑物大多数没有过多的实际应用性能,还存在建设资金较多和后续经营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第三,城市建设模式雷同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秉承的是同样的建设理念,应用的是同样的建筑造型和模式。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建设部门拆除了大量具有特色发展气息的建筑。   因此,在城建工程中,管理部门要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体现出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第四,过于重视对国外建筑风格的应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建筑企业往往比较相信国外的建筑设计方案,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会限制国内优秀设计团队的发展,并且请国外的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和进行建筑规划会消耗较多资金。种种迹象表明,城市建造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资金和资源浪费,提高城市建设的成本。   拓展:城市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在《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业务。第三条 委托编制规划,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第四条 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质等级与标准   第五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   第六条 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标准:   (一)具备承担各种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能力;   (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高级城市规划师不少于4人,具有其他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4人(建筑、道路交通、给排水专业各不少于1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不少于8人,其他专业(建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环保等)的人员不少于15人;   (三)达到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考核标准;   (四)有健全的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五)注册资金不少于80万元;   (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第七条 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范围不受限制。   第八条 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   (一)具备相应的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能力;   (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5%,其中高级城市规划师不少于2人,高级建筑师不少于1人、高级工程师不少于1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不少于5人,其他专业(建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环保等)人员不少于10人;   (三)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考核标准;   (四)有健全的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五)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六)有固定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第九条 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全国承担下列任务:   (一)20万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和编制(含修订或者调整);   (二)详细规划的编制;   (三)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   第十条 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   (一)具备相应的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能力;   (二)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城市规划师不少于2人,建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等专业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   (三)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四)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考核标准;   (五)注册资金不少于20万元;   (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第十一条 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下列任务:   (一)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   (二)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详细规划的编制;   (三)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   (四)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章 资质申请与审批   第十二条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非以城市规划为主业的单位,符合本规定资质标准的,均可申请城市规划编制资质。其中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城市规划编制机构中专职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的人员不得低于技术人员总数的60%。   第十三条 申请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应当提出申请,填写《资质证书》申请表。   申请甲级资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资质证书》。   申请乙级、丙级资质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资质证书》,并报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新设立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在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注册资金时,可以申请暂定资质等级,暂定等级有效期2年。有效期满后,发证部门根据其业务情况,确定其资质等级。   第十五条 乙、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至少满3年并符合城市规划编制资质分级标准的有关要求时,方可申请高一级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   第十六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撤销或者更名,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到发证部门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或者变更手续。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合并或者分立,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重新申请办理《资质证书》。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遗失《资质证书》,应当在报刊上声明作废,向发证部门提出补发申请。   第十八条《资质证书》有效期为6年,期满3个月前,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向发证部门提出换证申请。   第十九条《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资质证书》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甲、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规划编制任务时,取得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的,向任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其他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向任务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甲、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凡属独立法人性质的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申请《资质证书》。非独立法人的机构,不得以分支机构名义承揽业务。   第二十二条 两个以上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合作编制城市规划时,有关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第二十条的规定共同向任务所在地相应的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禁止转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禁止无《资质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第二十四条 发证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实行资质年检制度。   城市规划编制未按照规定进行年检或者资质年检不合格的,发证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办理或者限期整改,逾期不办理或者逾期整改不合格的,发证部门可以公告收回其《资质证书》。   第二十五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城市规划及所提交的规划编制成果,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与城市规划编制有关的标准、规范。   第二十六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提交的城市规划编制成果,应当在文件扉页注明单位资质等级和证书编号。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提交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规划编制最终成果,应当责令有关规划编制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修改或者重新编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无《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编制,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审批,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超越《资质证书》范围承接规划编制任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收回《资质证书》。   第三十条 甲、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规划编制任务违反第二十条规定的,任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补办备案手续,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审批,责令限期整改、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收回《资质证书》:   (一)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二)涂改、伪造、转让、出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的;   (三)转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所提交的规划编制成果不符合要求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收回《资质证书》。   第三十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均可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1年3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1992年颁发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及1993年颁发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补充规定》同时废止。
2023-08-28 20:27:361

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什么为主

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城市生态学为主。城市规划理论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城市生态学为主。"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中的前提。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2023-08-28 20:27:451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探讨与实践?

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系典型城市水域特色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流域内多为平原河网地区,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流域水面率达15%,但河道水面比降小,水流流速缓慢;且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废污水排放,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流域河湖水质相对较差,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严重。东南诸河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沛的东南沿海,境内多为山溪性河流,一般源短流急,独流入海,地表水质总体较好,水生态多样性较丰富。下面具体以无锡市、衢州市两座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典型进行研究。①无锡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西部宜兴地区和北部锡澄地区的空间格局。无锡市境内河网密布,江南运河从中穿过,长江、太湖是境内河网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总结无锡水域特征:水系发达的平原水网,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富庶之地,水环境容量较小的流域上下游地区,水生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现代的智慧城市。②衢州市。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源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经济区交汇的重要节点,东部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衢州市境内山地丘陵居多,河流水系呈羽枝状分布汇集于衢江,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和长江鄱阳湖两大水系,以钱塘江水系为主。总结衢州水域特征:水资源丰富的山丘地区,水环境优良的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多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亟待提升的起步地区。二、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和实践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为建设合格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目前,城市规划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很少把水系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因素等真正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构建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谐、水文化鲜明、水管理现代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这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2.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1)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在于点源污染的防控;②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③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畅通段头浜等毛细血管,通过调水引流增加河湖水动力,提高河湖水环境容量;④加强太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市域范围内湿地建设,减少城镇化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⑤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在水生态环境治理相关领域孵化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⑥深入推进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决策指挥管理系统,达到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国内领先水平。(2)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建设钱塘江流域上游水生态屏障;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农田施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原水产业、洁水渔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快转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④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格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⑤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市民节水、爱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⑥创新水管理机制,重点开创源头地区水生态约束激励、水生态补偿、水工程生态建设和河湖健康管理等机制;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的科技管理水平。三、结语通过对无锡、衢州两座具有不同水域特征的典型城市分析,研究提出两座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模式。主要结论如下:①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须首先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②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此外,通过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重要河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湿地建设及水生态科技产业园、智慧水利物联网建设等,实现城市水生态文明。③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源头地区,应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此外,通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创新水管理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城市水生态文明。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8 20:28:071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我国的城市建设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郑州市既是河南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增长极,在当前我国当前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的转移,郑州市在全国的战略性地位凸显,在当前研究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充分发挥郑州这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竞争,已经由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相对最为集中的区域,对带动这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整中原城市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何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和全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多项综合性功能能,能够起到枢纽作用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依托一般是经济区或者城市群,从经济区的生产布局以及城市群的功能划分的表现形式来看,都是要聚散扩散、服务、创新功能等的区域经济中心,不管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区域中心城市,还是地区中心城市,都不能摆脱中心城市的这些特有的特点,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特点,国家中心城市必定在现代化、国际化方面位列全国的前列,从世界城市这个范围来看,国家中心城市一般都产生在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增长迅猛的中心区域。今后国家发展的重点会加速转移,从战略空间的布局来看,从沿海往内陆进行战略推进。二、郑州为什么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作为超大城市的郑州正在承担着日益严重的压力,要想发展的更好需要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当前我姑的大多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建设中的规划不合理以及盲目的对周边进行大饼式的铺开,加剧了城市的压力,如人口的暴涨、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房价居高不下,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等等,特别是我们传统额四大超大城市,由于国家长期从各方面资源进行倾斜,致使每年大量的人才、众多的人口被吸引到这些城市。作为超大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持续的吸纳大规模的人口是不可能的,只有建设出新的中心城市,合理对人口进行分流。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的第一大省,具有充足的人口基础,而郑州的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航空建设等等为其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途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种较高的空间组织形态,是整个城市区和都市圈的中心区域。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在经历了摊大饼城市病的过程,后面基本上都选了郊区化多中心,卫星城多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西方的老路,形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在于我们的城市发展的观念和规划性比较路后。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有了很多的理论,比价成熟的是大城市区多中心,大都市圈卫星城多核心的理念。作为郑州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理论联系实际,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以点带面推动郑州城市化进程,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仅对郑州市的建设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整个河南的城镇化进程,以城市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为基础,推动河南经济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只要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就能够改变人们的就业环境,使得河南大批量的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并在发展中逐渐融入城市发展,让人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就近照顾老人和留守儿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们在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向尽快突进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突出中原城市群的专业化分工,促进结构充足、功能的优化以及一体化建设发展,形成中心城市牵动外围城市共同发展,外围城市成为支撑中心城市的助力。建设大郑州都市区,确定郑州市的中部区域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并将开封规划为大郑州都市区的副中心。强调郑州的核心区域地位,就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并不断房款外围区,建设六大副中心城市。要想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当前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摒弃传统的定向思维模式。要树立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观念、竞争意识以及竞争所带来的机会意识,充分运用区域资源来进行优势整合,把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当成一个工程项目来做,二是注重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它的综合功能的提升放到工作的重点,以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以及运行和管理,不间断的注重整体城市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整体的辐射性、交通运输的通畅性。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8 20:28:141

古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演变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起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 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把邻里单位作为战后住宅建设和城市改建的一项准则。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人们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家应当考虑不断变化的交通要求。产业革命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内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大难题之一。交通技术的进步同旧城市结构的矛盾愈益明显。英国警察总监特里普的《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一书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见解。他的关于“划区”的规划思想是在区段内建立次一级的交通系统,以减少地方支路的干扰。这种交通规划思想后来同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扩大街坊”概念,试行于考文垂,直接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伦敦规划。此后,学者们提出了树枝状道路系统、等级体系道路系统等多种城市交通网模式。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现已被广泛接受。城市交通规划同城市结构和城市其他规划问题息息相关,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人们对交通的认识,也从认识它的单纯运输功能 ,进而认识到它对空间组织的意义和空间联系作用,并了解到城市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数。对城市交通的研究也发展到从城市环境的多种要求出发论交通。在19世纪,由于城市的脏乱,提出了改善市容问题。1893年为纪念美洲发现400周年,在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芝加哥湖滨地带修建了宏伟的古典建筑、宽阔的林荫大道和优美的游憩场地,使人们看到了宏大的规划对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影响所及,在美国掀起“城市美化运动”。沙里宁在奥地利建筑师席谛对城市形象所作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设计理论”,要求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之中加以考虑,以创造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针对当时形式主义的习尚,他还提出了自由灵活设计、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建筑群空间构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协调等一些基本原则。这样,就将城市的美化与城市的各项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思想进一步深化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问题除了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继续进行探索以外,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从追求美丽的城市发展到追求有效率的城市——更适宜于人们健康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与城市设计相联系的是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后又设计了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地的公园,这是有计划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开端。实践证明,在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应该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纳入其中。城市的急剧发展,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保持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以及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大地景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城市规划学者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引申出把大城市地区看作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等观念。现在,各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都考虑保护自然环境问题。历史纪念物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自古以来,远见卓识之士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是,近代由于城市迅速发展,许多古建筑和历史名城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而且更多地遭到人为的破坏。1933年《雅典宪章》较早地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保护古建筑问题。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旧建筑、旧居住区在实用、经济和艺术方面的长远价值,开始以新的观点研究旧城、旧区、旧建筑的改造问题。通过全面调查、精心规划,把旧城、旧区、旧建筑合理地利用起来,使之既适应新的需要,又能保持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观念和程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城市的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更大的范围——区域的甚至国土的范围来研究与城市有关的问题。自从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以后,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实践以193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田纳西州区域规划的成果最为卓著;大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以纽约及其周围地区规划较早,也较有代表性。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规划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展。后来,一些城市纷纷从商业、交通等方面从事大城市影响区域的研究,出现了区域科学。从区域角度对工矿区进行规划,是区域规划工作的一项内容。较典型的例子有英国顿克斯特城市规划和苏联顿巴斯矿区规划等。对风景名胜区、休养疗养地区进行规划也属于区域规划领域。例如苏联黑海沿海地区和高加索矿泉地带的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工作的另一内容是对农村地区的研究。美国格尔干的《农村社区的社会剖析》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早成果。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地区中心》一书中分析了该地区乡村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提出了有名的“中心地理论”。他根据这种理论探索了农村中心的分布,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分布,以及区域规划中的城镇体系。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生活图式”,从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观点,就人、地、工作关系来综合分析城市。他的名言“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座右铭。这种调查一分析一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采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发展规划,联邦德国的土地使用规划(也称总体规划)和地区详细规划,苏联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国编制城市规划,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采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外流行的方法:先论证城市发展性质,估算人口规模;再确定土地使用方式,组织建筑空间结构,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及其他主要市政工程系统等;然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这种规划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环境规划,为一个城市的未来各种活动安排空间结构,是一幅要在规定期限内(如20~30年内)加以实现的城市物质环境状态的蓝图,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斩的城市规划方法,如英国在1968年用新的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两阶段规划方法代替原有的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在规划内容上除了物质环境规划,还增加了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以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目标,因此成为多目标、多方面的更为综合的规划。这种规划方法仍在发展中。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2023-08-28 20:28:481

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的论文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 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近年来,从系统观念出发研究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学者日益增多。http://baike.baidu.com/view/25963.htm#4  浅议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区域与经济  浅议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孙强柳松(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该文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和发展的探讨,试图从中把握城市规划整体思想方法和行动发展变化的脉络,以期对今后的城  市规划实践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系统方法  l,引言 2O世纪6O年代中期后,英国M.cloughlin等人在运输一土地使用  城市规划思想是以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为起始和终结,对城市规划 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探  的对象,内容,作用及具体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并通过城市规划实践引 索,形成了城市规划运用系统方法论的高潮.  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196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两  2 物质空闻思想 种规划形式.并成功地将系统方法运用于结构规划.到了2O世纪8O年  物质空间决定论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 代中期,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被其最积极的倡导者M,cloughlin  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思想认为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社会变化的(1985年)宣布为彻底失败.尽管如此,系统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  工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是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 的运用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在此后城市规划发展  良好的环境. 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方法论思想在2O世纪5O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 5.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思想,在此时期,城市规划的最主要形式就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最具代 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多元论的思想,其思  表性的,如英国的霍华德及其追随者的"田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市 想的确立与整个社会所弥漫的所谓"后现代文化"思潮直接相关.  理论".在美国以D..Burnham为代表的建筑师,运用在城市美化运动中 在城市研究中,人们又发现城市面对的现实问题极为复杂,变量多且  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主的规划形式和方法;在法国, 变幻莫测,已经没有一种理论,方法论能够被运用来整体地认识城市和改  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柯布西埃,在城市规划上有着 造城市.因此在各自的范围内针对现实的实际问题选取最有效的方法,以  完整的理论思想,他的思想就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他于1922年推 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开始了所谓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实践.  出了"明天的城市",1933年推出"光辉城市"方案,1933年国际现代 在对城市土地使用的处置上,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论认为:在以  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是对当时的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和城市 功能主义和空想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代城市规划中,强调功能分区和土  规划工作进行的总结,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问 地使用的均质性,使每一块土地使用纯粹化的做法,是割裂了城市生活  题的认识. 的连续性,歪曲了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  3.社会文化思想 此外在城市规划机制上,改变过去由规划师来设计,政府来决策的  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且这 自上而下的过程,提出了"规划选择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从社会价值  一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 观的多样性提出规划选择的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  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技术帮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倡导性规划,以及  在2O世纪初由"芝加哥学派"所创立的"人文生态学"成为现代 在2O世纪6O年代末开始形成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了自下  社会文化论的最初努力.他们着力于探讨城市的空间—社会环境,提出 而上的规划过程.  了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描述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 6.结语  论.这些理论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理论,而其有关城市土地使用分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化和动态过程的论述,成为认识城市空间演变的经典. 是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以《雅典宪章》为代表到19.47年英国城乡  在2O世纪上半叶,社会文化论对当时和以后的城市规划起了重要 规划法达到巅峰,其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战后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  作用.1939年美国的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植根于社 第二阶段自20世纪5O年代末起,经过teaml0l,K.Lynch,J.雅各  会文化论思想,而且引发为一种社会工程,它帮助居民对所居住的社区 布斯,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等过程,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建  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念. 立了新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这一阶段现在仍在持续着.  2O世纪5O年代以后,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十小组批评了CIAM的旧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可以称为一次现代城市规划的革命,一次全  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 面的范型转换,这一转变其意义是深刻而长远的.城市规划仍处在"准  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 科学"的阶段,因此,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推进科学化的进  的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程,城市规划的对象,范围,方法及发展方向都需要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概念,强  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提出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 参考文献:  网络为人类聚居学的五个要素,以及通过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研究人 [1]昊良镛 展望中国城市规划的构成一从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发  类居住环境.它为2O世纪6O年代后的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展与困惑谈起.城市规划,1991,15(5)  .1960年K.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从认知心理和环境感受出 [2]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  发,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依据于物质空间环境而进行的,而是依据于 [3]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他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J.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与死》一书中,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城市空间和城市形 [5]王凤武译.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北京:中国建  态应当与城市生活相一致,城市规划应当以增进城市生活的活力为目的. 筑工业出版社,1988.77~78.  城市规划中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http://www.cqvip.com/QK/96839X/2002001/6185988.html
2023-08-28 20:29:002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3 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生态城市应该是指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研究、重点资源时空分布研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市域生态分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调控单元划分。含人口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控制、污染总量控制、环境功能区调查、生态补偿策略和生态重构方案等。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2.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3、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局部的成效与反思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水泥路、柏油路的覆盖率已从10年前的60 %上升到如今的80 %以上。每当暴雨季节,一些道路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有专家论证,除了市政排水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外,与城市不透水路面越来越多不无关系,这说明城市生态受到城市建设的不良影响。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带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兼顾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应运而生。80年代,俄国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按照国际上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地面应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80 %的*露地具有透水功能。水泥、柏油地面除不透水外,导热性也很高,而石板路及植草砖路等,其缝隙中的草、土壤和水分能起到降低地面温度的作用。所以,国外的巴黎、伦敦等名城,除了车流量高的交通干道需要耐磨、降噪、经得起压的高强度路面外,步行街、人行道、停车场等处的生态道路比比皆是,数世纪以前的石板路,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上海大沽路附近新建的一条石板路,受到环境专家的赞扬:我国的城市也知道逐步在步行街、人行道、大型停车场、公共绿地的步行道以及住宅小区内铺设生态道路了。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城镇已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重大。如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扬中市投资10亿元,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另外,由广西北海市城市规划局等联合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小康型生态城市住宅示范区——“银湾花园”小区,绿地面积占34%,由此推动了我国的生态住宅与生态城市建设。   而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的理想。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3.2 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3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4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4.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4.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1、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2、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的6种配置模式:   ⑴。水系城市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强大的生物排水、固土护堤作用,建设具有固土护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水系生态类型。   ⑵。山川城市生态环境……。   ⑶。丘陵城市生态环境……。   ⑷。平原城市生态环境……   ⑸。重点城市生态环境……   ⑹。核心城市生态环境……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以上6种模式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3.4.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一新城一中心镇一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   ——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有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   ——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4、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遐《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彭镇华教授《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
2023-08-28 20:29:081

生态城市建设是怎么样的,它的现状及前景预测如何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第一篇:发展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生态城市界定 第二节 中国构建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第三节 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一、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复合生态原则 二、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层次分明原则 三、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规模差异原则 四、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适度发展原则 六、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人类生态原则 第二章 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政策环境分析 一、生态城市政策措施 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三、环境保护政策 第三节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节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环境的现状 二、人们环保意识加强 第三章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借鉴 第一节 巴西库里蒂巴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二、实行垃圾回收项目 三、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 第二节 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借鉴 一、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和“轨道交通” 二、减少垃圾、使用再生品 三、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 城市生态建设篇 第一章 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2011年国内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一、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 二、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三、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 四、管理不善,资金投入不到位 五、周边地带顾及不够 六、城市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七、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 第二节 2011年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一、建设开放的城市网络体系 二、建设高效的物质生产系统 三、建设宜人、怡人、冶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建设文明的社会环境 五、注重历史文化开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二章 2011年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北京建立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一、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和特征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北京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一、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二、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现状评估 三、能力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2011年北京难度较大的环境问题分析及预测 一、自然条件限制山区森林覆盖率 二、颗粒物污染治理难度大 三、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幷存 四、水资源危险长存,地下水大量超采 第四节 未来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二、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框架 三、生态城市建设重点行动领域 第三章 2011年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势 一、减少城市化对农田的侵占 二、减少环境污染 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四、作为仓储用地有着天然的优势 五、增强城市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功能 第二节 广州生态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和计划 第三节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节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和谐发展的解决途径分析 一、对地下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适宜性评价 二、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第四章2011年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水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一、水生态系统对城市的影响 二、城市发展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水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水生态系统问题分析 一、中心城区湖泊及主要排水渠污染、淤积严重 二、湖泊与江河之间缺乏有效的连通和互动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四、滨水区建设与保护起步较晚 五、水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一、转变思路,高起点做好规划 二、谋定而动,着力付诸实施 三、制定规则,加强政策引导 四、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回圈经济 五、加大宣传教育 第四节 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工程与实践研究 第五章 2011年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问题特征 第二节 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三节 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二、重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三、管理缺失及生态环境建设不足 四、制度不完善及执法力度不足 第四节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设计生态化理念 二、注重生态绿化 三、加强工业生态化发展 四、完善环保设施 五、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第六章 2011年贵阳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分析 第一节 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生态环境分析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二、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三、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四、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计算 第二节 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一、聚居条件指标分析 二、聚居建设指标分析 三、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第三节 贵阳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改善人居聚居条件 二、加强人居聚居建设 三、完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第七章 2011年西安生态城建设研究 第一节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 第二节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 第三篇:评价篇 第一章 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三、可靠性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五、可查性原则 六、前瞻性原则 第二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针体系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评价标准 四、评价模型 第二节 重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一、权重系数的确定 二、健康状态的确定 三、对比评价 第三章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生态城市投入与效益指标的筛选 一、生态城市投入指标体系 二、生态城市收益指标体系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一、投资净现值(NPV)评价 二、投入贡献率评价 第四节 生态城市环境建设方案的选择 一、确定需要建设的项目 二、确定优先的投资项目 三、确定主要投资项目 四、确定最优的投资项目 第四章 2011年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权数确定 三、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 第四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 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 第五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 二、推行清洁生产 三、倡导绿色消费 四、建设生态住宅 五、发展环保产业 六、全面实施IS014000认证 七、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八、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第五篇:管理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 第一节 政府 一、政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居民 第三节 小区 一、小区环境生态化 二、小区发展的生态意识 三、小区对居民的组织作用 第四节 社会团体 第五节 企业 第六节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二、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动力、以公众参与为手段 三、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 五、以人为本,追求城市、人、自然和谐统一 六、秉承可持续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应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迭加 第二节 人文生态的内涵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精神形态层面 三、制度法规层面 第三节 良好人文生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五、有利于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节 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的着力点 一、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二、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 三、凝炼城市人文精神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 第七篇:规划设计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第一节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一、以环境为本 二、将自然融入城市 三、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五、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 六、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第三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一、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三、绿化系统的规划 第四节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二、社会发展指标 三、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第五节 生态城市规划趋势 一、高度综合的规划理论 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分析方法 三、生态城市规划是“软”与“硬”结合 第二章 城市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第一节 生态设计概述 第二节 公共设施设计生态化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第三节 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一、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二、生态化公共设施的结构设计 三、生态化公共设施的功能设计 四、生态化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 五、生态化公共设施能源的选择 六、生态化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 第三章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第一节 生态廊道的功能 一、保护野生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游憩功能 三、减少景观破碎化,维护城市生态格局 第二节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一、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 二、生态廊道的结构特征 三、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设计 四、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 第四章 生态城市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交通设计概述 第二节 生态城市交通特点 第三节 惠州市交通组织规划设计背景简介 第六节 惠州市区路网现状与改善设计 一、惠州市区整体交通构成情况 二、惠州市区环路重迭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惠州市区区域过江信道不足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惠州市区区域过江信道交叉口重新设计 第五章 生态城市地质环境建设研究 第一节 我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第二节 德国的地质环境建设 第三节 对我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 二、采用更加节约、更加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建设方法 三、改进道路施工工艺,大力推广通透性路面 第六章 城市生态调控的重要性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调控的理论基础 一、复合生态系统原理 二、组织理论 三、生态控制论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生态调控的实践 一、国外进展 二、国内进展 三、对比分析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 二、生态模拟 三、生态功能分区 四、生态回馈调控 五、集成优化途径 详情: http://www.reboreport.com/baogao/qita/201112/3428532XZ4.html
2023-08-28 20:29:201

我想请问一下南通近代城市的发展衍化的情况

不知道.哈哈哈哈哈
2023-08-28 20:29:303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论文

一、中西方古代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①、《商君书》②、《管子》③、《墨子》④等典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则加强了全面规划;宋开封城是按照五代的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北宋中叶,开封城已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代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筑十书》⑤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纺机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A"er bo di)、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斯卡摩锡(Sikamoxi)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盖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ioyd Wrignt)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二、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编制阶段、编制任务、工作内容(一)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层次,是在省(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用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为了适应由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满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五层次”的体系:两阶段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城市详细规划阶段。五层次是指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三个层次和详细规划阶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区域内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和城市发展、开发建设的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三、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调整和审批程序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理依据。(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现代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其他法定职能一样,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发和相关法。(二)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国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结合。根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分级体制。各级城市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它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除此而外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中提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城市规划的审批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1.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2. 省、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由建设部批复。3.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4.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5. 其他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6.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报批城市整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带包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四、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要和相配合,协同进行,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二)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发展计划。城市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话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内容等。(三)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为主要目标,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则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视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范畴,是在宏观规划初步确定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指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五)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个机构依据法律授权或城市人民政府的指定,各有其主管的事务范畴,互不覆盖。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不越权。但是,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交通、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许多方便的工作都是有密切的关系。各行政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合衔接和配合。
2023-08-28 20:29:521

城市建设管理中环境问题的思考?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在城市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城市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地完善和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给城市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以致产生了居住拥挤、交通混乱。空气污浊,能源紧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既影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也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宁。如何在城市管理中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环境问题。是当前城市发展战略中急等解决的一个难题,这也关系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问题。1城市建设管理与生态意识城市管理中的环境问题,除了纯粹由自然力产生的自然灾害外,大都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特别是与各类经济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就目前城市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而言。无论是废气、废水、废渣、还是噪声、电磁辐射等污染,都是城市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既然破坏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那么现有的出路只有两条选择,一是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增长;二是停止经济活动来摆脱环境问题的困境。实际上这种思考过简单了。如果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宗旨不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人民,造福后代。那么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城市管理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的综合性的特点,采取传统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处理方法是无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回顾我国城市的环保工作。已经历了从工业“三废”的单项治理到区域的综合防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环保管理工作既积累了经验也存在着失误。我们认为当前解决城市管理中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树立生态意识,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城市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城市,可以把城市看作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可以说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之外,还包括人类社会的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文化要系。这些要素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实现系统能量、物质和信息的统通和转换,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人口集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人类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城市的所有设施是人创造的。资源的开发、环境的改造、工业的布局、居民区的规划和商业的定点等等都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度高。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是人,其消费所需的物质不能完全在系统内解决,必须依靠其他生态环境人为地输入。另外,城市中生产和生活所排出的大量废弃物,也不能完全在系统内分解和利用,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所以城市对其他生态系统依赖性强,是一种非独立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第三个特点是高能消耗。它以大量燃料供能为特征。生产、交通、运输、生活都需要供能,人口越多,需求量越大。自然生态系统依靠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能来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而城市生态系统则依靠人类加工和改造的二次能源(电力、煤气、蒸气、石油制品等)来满足城市各个方面的能量需求。当前,有相等数量的城市,由于人口膨胀和能源短缺加强了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又导致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从降低了环境对城市生产和生活价值,形成了人口过剩的更大压力。因此,运用生态学原理,我们更加充分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处失衡状态,以致大大地削弱了城市自我调节能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建设的环境问题,我们建议今后在城市管理中要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速率及其空间分布等特性,以阐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2)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功能(能源与物质的特性与速率)与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的相互关系。(3)研究城市环境质量对城市居民和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变化规律。(4)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以建立城市环境质量最优控制模型。(5)以区域环境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2城市建设管理与环境规划城市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它有稳定的生态圈和环境容量。一旦城市发展形成的污染破坏了它的稳定结构并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因此,确定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包括经济、人口、城市用地等)和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是在确定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这里涉及到如何正确地做出环境规划。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对城市的环境容量作出客观的分析。由于环境对外部影响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所以在一定限度内环境不会受到外部影响的破坏。环境的这种忍受或消除外部影响的能力可以称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随时间、地点和利用方式的不同而显现一定的差异。为了使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更趋合理。就需要了解这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环境容量以及对环境如何适度利用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得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再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目前,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往往不是在认识了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求得城市环境容量以及确定环境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对区域的污染物最大允许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最佳位置的确定不合理,在规划实施中对环境保护原则的执行也常常教条化。另外,在一般的环保原则中也要求有污染源的工厂应建在市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口。而事实上,有时非主导风向在某一特定的季节和条件下,也可能是造成工厂污染城市的非主要原因。例如哈尔滨市由于冬季风小气压低,致使污染物积聚在市区上空。此时风向对污染物向市区外扩散已不起作用。此外,我们还看到,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还不能告诉人们,今后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城市规模将对环境质量造成何种影响。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因为清新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每一个城市居民所想往的,也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环境规划必须纳入城市建设管理发展规划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在开展城市基础资料调研的同时,着手进行环境规划来掌握城市环境要素自身的特征和污染物排放的允许限量及最佳排放位置。利用这些结果进行城市布局。当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以后,还要将其返回到环境规划中,利用环境模型检验该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这样反复多次,才能使城市今后的管理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并且在最大限度发展经济同时,为城市居民创建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有的人认为似乎现代化城市一定要象纽约那样气派——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国内一些城市在建设中不根据城市居民的特点、地理位势条件,盲目建造高楼大厦,转盘广场、盒式建筑。甚至有些中小城市也没有按照自己城市的条件和特点。盲目模仿大城市,追求气派,照搬所谓的“现代化模式”,结果逐渐消去了城市自身的形象和特色。不协调的建筑兴起,不仅失去了城市昔日秀丽的景观。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城市特色是具有其“根”的,城市发展应当与保护建筑环境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老城的改造上,应当顺乎自然,因势利导,把具有城市特色的环境保护好。应当说,注重城市环境规划也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8 20:30:011

城市水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水生态系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防洪除涝安全得不到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防洪标准不高,洪涝灾害始 图I.1城市洪涝灾 河海大学博1二学位论文 终是城市的心腹之患。特另Ⅱ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较低标准的防洪设 施,加之城市化率提高带来的下垫面大幅度改变,使得产汇流过程发:L较大变化;同时, 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加上城市建设挤占河道用地,造成内河水系行洪不畅。由此给城 市的防洪排涝带来更大压力,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威胁着人们难常的生产 生活安全。 (2)城市供水保证率低下: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用 水量增加的要求不断加大,“资源型”缺水闩益突出: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水环境质量日渐下降,供水水源水质得不到保障,造成“水质型”缺水;水资源时空 分布不均、水量调控工程措施不利,城市净水设施和输配水管网系统不完善,形成“工 程型”缺水。三种类型的缺水使得城市供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3)水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根据全国水环境质量公报统计,我国城市河流80%以上河 段水体质量低于Ⅳ类水质标准,河道水体黑臭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排放量有增无减,面污染源控制不力,许多城市生产废物和生活垃圾倾倒河流现象较为普 遍,严重影响水质,并且影响城市景观环境,造成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4)水景观不被重视,水面面积严重不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仅注重高楼大厦 的建设,不重视亲水景观,城市河湖沿岸景观空间严重足,临水建筑物不仅破坏城市 2 第一章绪论 景观,而且加重了水环境管理难度。城市水面面积闷益减少,调节气候的作用逐渐消 失,市区热岛效应加剧。 (5)水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水经济得不到开发:在我国大多数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 中,水文化建设和水经济开发都得不到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得不到体现,城市文 化品位不高。另一方面,城市亲水旅游得不到发展,水权界定不明确,水交易还是概 念,供水市场化难以实现,水资源费征收不理想,水环境容量占用得不到补偿。 (6)城市水资源管理混乱:城市水资源管理是我国水管理最混乱的地方。在城市防 洪安全方面,由于城市外河和内河由不同部分管理,造成外河防洪标准不断增高,内 涝却无法排除的现象;供水方面,水源地和供水系统由不同部门管理,使得城市水资 源F1益紧张,缺水问题不断加剧;水环境方面,水量调配与水质管理严重分离,城市水 量得不到保障,水质得不到改善,水体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生态用水方面,水利、环保、 城建都不负责,造成枯水期河湖水位极低,甚至于涸,阻断了水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 综上所述,城市水生态系统存在严重不健康状况,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生态功能 不断削弱。虽然近年来国内外逐渐重视城市生态建设,相继提出了“园林城市”、“山 水城市”、“绿色家园”和“生态城市”的理念,并逐步进行建设实施。但是,基于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下的建设模式尚未形成,城市水生念系统建设的理论研究和 1 河海大学博I:学位论文 技术开发严重不足,目前生态建设的方法还远不能遏止水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必须 寻求新的建设模式,切实开展基本理论和治理技术的研究。因此,开展城市水生态系 统建设模式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地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就是针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存的科学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基于 “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 探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截留容量和吸附效应,阐明水面面积与人居环境的 互动关系,揭示城市生态用水的规律,建立水量、水质耦合的预测预报模型,实现城 市防洪排涝和供水安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景观协调舒适、水文化内容丰富、 水经济活跃的健康城市水生态系统目的,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生态 问题,其建设研究始终贯穿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研究过程中。 城市的发展自人类聚居伊始就一直进行着,从原始部落、小城镇到田园城市、工业 化城市,乃至今天的现代化城市。生态城市的概念在20世纪初就有萌芽,大规模的发 展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8)计划”以后,国际上众 多生态学者和生态建设者展开了对生态城市的广泛研究和初步建设Ⅲ。 1.2.1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城市之初,是人类部落居民点;随着社会大分工的进行,近似“田园城市”的雏 形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建设和城市建筑基本停留在造型艺术上, 人类生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较小;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Hippodamus)仓l|建了棋盘式 布局结构(gridiron pattern),开创了城市规划学追求形态美学效果和姿态雄伟之风的先 河。
2023-08-28 20: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