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丹阳城乡一体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2023-09-02 16:28:17
共1条回复
皮皮

1、城镇和农村统一经济发展,把工商企业集中到城镇和园区发展,农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把村民集中到城镇居住,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使基本农田得到高水平保护。

3、建设用地获得高效益产出。

相关推荐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具体要做到“四个实现一兼顾”: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2023-08-29 06:48:322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首先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再者推进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不能高形式主义),重点还是在农村,村村合并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建设道路,扩大乡镇规模。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影响,让城市经济辐射到农村
2023-08-29 06:48:432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即通过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统筹规划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工业由分散向园区集中,耕地由一家一户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由城市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传播,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具体要做到“四个实现一兼顾”:实现城乡政治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实现城乡人口的均衡分布;实现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2023-08-29 06:48:521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别

城乡统筹是一种方法,就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进行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和结果,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城乡在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达到公平化、均等化。
2023-08-29 06:49:034

如何推动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村民自治、自由竞选、自由迁徙
2023-08-29 06:49:273

为什么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人口占国民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上去,农民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改变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第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进入小康,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忙于传统耕种生产的农民逐渐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但总体上农民文化需求还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主要问题是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第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的客观需要。广大农村传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姿多彩、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保存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活”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气息浓厚。把城市与农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农村,将农村文化的民族民间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双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2023-08-29 06:49:381

什么是城乡产业一体化?

一、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定义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是“一体化”,就是指多个原来独立的城乡产业通过一定方式结合为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过程”。这里第一是产业化要求成为“一体化”,或者一体化发展,要求“整体”一起发展,“整体”协调发展,也就是共兴共荣,“共赢”局面。这一点必须明确,不是借此兴彼,更不是借此抑彼。再就是,城乡产业一体化,也是一个新的思路,发展也要遵循规律,肯定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心理准备,要不懈努力,要克服困难,既有干劲,又有韧劲。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目的 是发挥城乡产业“整体”的经济实力,发挥全市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所形成的氛围的“场”效应、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互帮互助的“合作”效应、城乡产业一体化合理布局的“结构”效应、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整体团队的“规模”效应。涉及到很多内容和层次,是一次产业观念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三、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作用 全市城乡产业一体化明确分工,不搞重复建设,原则上与协作地区也尽量不重复建设,建立联动机制,在不同城乡产业门类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起到“2加3大于5”的作用。 四、城乡产业一体化的路径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信息、组织全市与合作区域进行经济交流活动;建立城乡产业一体化协调机制,使城乡产业相互沟通。建立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金融、人才等服务。培育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市场先导性企业。路径对了,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 五、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那什么是现代农业?原来,人们一般认为,现代农业就是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加电气化。过后又有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集约型农业等提法。从农业发展史看,农业生产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代发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六、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大力促进工业的集中发展 工业集中发展与分散布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力布局理念。现在,要实行集中发展战略,走的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空间上加快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集中发展有很多好处,一是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二是发展有利于节约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有利于产业聚集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形成。四是有利于增加县域和区域中心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五是有利于减少污染,解决好环保问题。 七、城乡产业一体化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现阶段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引领的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等。 八、产业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 产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城乡一体化必然伴随工业化,而工业化发展必将促进城乡一体化。没有工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工业的发展,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等就缺乏物质技术基础,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要巩固这个基础,必须通过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来实现,单靠发展农业是不行的,必须发展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运输保鲜储藏业以及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承接城市工业的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工业发展是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发展工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代发达农业的过程。 九、产业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支撑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动力。农业经济发展到一阶段后分离出工业部门,而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又催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始动力,工业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乡一体化的后续动力。没有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城乡经济的相融,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和持续动力。产业发展是吸纳城乡就业和实现农民身份转变的有效载体。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没有产业发展和支撑的城镇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没有产业发展和支撑的城镇,是不可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没有产业和发展支撑的城镇,居民是不可能安居乐业的。 十、城乡产业一体化要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 强化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是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强化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实施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城乡产业规划一体化管理的新体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保证城市化健康快速发展。强化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的客观要求。 十、“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三个集中”是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有些提法不一定准确,可以继续研究,但这是我的归纳和思索。 主题词: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委托编写
2023-08-29 06:49:491

城乡一体化概念什么时间提出的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 二是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 三是1990 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2023-08-29 06:49:592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是什么意思

村村通客运的升级版,涉及道路、客运、物流三大行业统筹协调发展,惠民利民。城乡交通一体化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城乡交通一体化包含道路建设、站场建设、线路规划、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规模、注重覆盖面扩大,尤其是客运交通、物流交通。
2023-08-29 06:50:362

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问题一:什么叫城乡一体化 现在大家都说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我觉得首先要说清楚这个概念的含义,少走弯路。什么叫城、乡?指的是城市和乡村?是市民和村民?一个人可能既是市民又是村民,这是按居住地来说的,但论身份他只是国民、公民。看来关键是所谓的户口问题,是人为地把人的身份分成了市民和村民尤其是农民,农民的身份永远不能改变,进城打工也要叫“农民工”,他的出生在城市、生长在城市的孩子仍然得叫“农民工”顶多叫“农二代”!为什么同是中国人就不能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潜在的前提条件:城比乡好?但实事就是这样吗?国外的城和乡哪个更好一些?有钱人是住在城中心还是乡间别墅?还是城乡各有千秋,乡村也有城市享受不到的新鲜空气、开阔视野、心情舒畅?我们既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判断决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毕竟中国是一个乡村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不能割裂这个文化长河,就像是处理民族关系一样不能提一体化而是要和谐共进。很多老人一辈子在农村,孩子想把他接到城市享福,但他却不认为这是福虽然他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只能说还是在家习惯。我们的先辈都来自农村,我们不能把农村的父老乡亲都强行拉到城中去,说是给他们找工作、让他们增收入、享清福,实际上他们却未必乐意。我们对还是他们对?谁有资格来评这个理儿?抑或说是现在我们国家的城乡差距太大了,城市太好、农村太差,不得不照顾一下乡村?如果是后者,我举双手赞成。一体化,从根本上是国民待遇的同等化,是发展机会的相等化,这才是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的着力点是促进公平,生在乡村的人发展的基础条件差,我们就帮他们把条件做优。如果有朝一日城里人提乡里人的意见,那是什么情景?由此来看,还是城乡统筹的说法好一些。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和而不同。 问题二:我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 意义: 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问题三: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有什么区别 城乡一体化 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问题四:城乡一体化概念什么时间提出的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城乡一体化在 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 二是 1980憨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 边缘区进行研究; 三是1990 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 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问题五:大家有谁知道(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意思......吗?? 有困难,找 *** !人民 *** 为人民!另外强调一点:土地属于国家,并不属于个人。你住的房子属于你个人,但是房子下面的地皮永远是国家的,国家现在不是要扒你的房子,只是要收回自己的地皮而已。呵呵,既然是整体搬迁,就整体安排吧。 查看原帖>>
2023-08-29 06:50:431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02年。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于2002年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
2023-08-29 06:50:511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为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首先应该更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出智力贡献。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构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 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受教育者得到公平教育。应该说,我县的基础教育已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十五年教育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果不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就难以为全县老百姓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
2023-08-29 06:50:591

中国现在实现城乡一体化了吗?

还没有。还是有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之分的。
2023-08-29 06:51:115

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

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X届X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跻身全国两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XXXX战略,全面推进XX产业工程,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XX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衢州市委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和谐社会。到XX年跻身全国两百强,到XX年,在破除城乡体制政策障碍、统筹空间布局规划、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就业保障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基本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体系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村基层建设不断加强,全市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 要响应城乡经济不断融洽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疑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异地的发展。一是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XXX产业带总体布局和XX市“XX”产业规划为导向,加强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打造“一核两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优化水泥、化工两大传统产业,到XX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XX万吨,建设成为XXX省乃至XX地区重要水泥生产基地,化工产业实现产值XX亿元。坚定不移地推进XX特色产业,到XX年,总产值力争达到XX亿元。三是要坚持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工业化。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以食用菌、蜂产品、畜禽、森林食品、种子种苗等为重点的绿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提升一批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到XXX年,全市农产品主导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XX%,农产品加工率达到XX%,农产品商品率达到XX%,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XX家。四是要构筑大旅游框架,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整个XX开发建设一个大景点,把周边区域的XXXXXXXX等重要景点纳入我市旅游圈,使我市成为XXXXX省际的旅游集散地,力争到XX年,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商品市场建设,继续发展金融保障、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产业,引导基地产业陆续健康发展,争取到XX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XX%以上。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与社区建设。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盘谋划垃圾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一是要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重点实施好XX高速公路、XX铁路电气化改造、XX国道延伸和XX省道东移等重大项目建设,构筑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到XX年,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XXX%、路面硬化率达XX%,所有乡镇、中心村都能通公交车。二是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千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强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等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到XX年,基本形成以城市为核心、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基本联接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全市集中供水率达到%。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推进中心村建设,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到中心村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XXX年,建设X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XX个环境整治村,使万饮水有困难的农民喝上清洁水,XX%的村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XX%、中心村大于XX%。 (三)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人口布局。 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一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年平均以3%以上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要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吸纳更多的人到城市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确保农村人口年均以X%以上的速度向城镇集聚,到X年,城市化水平争取达到X%,城市人口达到XX万人,建成区面积达X万平方公里。三是要加快优化城乡人口布局。加快实施“下山脱贫工程”,把地处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高深山农民搬迁下山,异地安置到城郊、集镇的下山脱贫小区。到X年,建设X个下山脱贫小区,安置下山移民XXX人。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 一是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创建“教育名市”,积极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努力形成“高中向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新格局。到XX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教育名市”目标。二是要繁荣发展城乡文体事业。围绕创建“文化名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到XX年,抓好广电中心、XX大剧院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推进东海明珠工程、XXX走廊和特色文化村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市图书馆藏书达XX册以上,乡镇(街道)文化站站房面积达到XX平方米,建设XXX市乡特色文化村个,XXXX市级个,争创省级先进文化工作先进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三是要加快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到XX年,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有线电视行政村联网率均达到XX%以上,入户率达到XXX%以上,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达每百XX部以上,计算机拥有量达到每百人XXX台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每百人XXX户以上。四是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到XX年,基本建立健全市、镇(街)、村(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业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农村卫生、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完善,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是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五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到XX年,初步建立城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保”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倡导“扶贫、帮困、送温暖”新风,建立起人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运行机制。 (五)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尤其要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XXXX年,污染预防和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削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重大污染隐患、社会环境纠纷和矛盾等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乡环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力争全市特别是城区人民群众实现喝上一类水、呼吸一级空气、居住一流环境的目标。 (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一是要加强城乡社会管理,确保城乡社会和谐。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高度关注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的阶层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困难等各种矛盾,建设城乡和谐社会。二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从制度和程序上保证人民群众反映自己意愿、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不断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力推进“平安XX”建设,维护全市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到XXX年,全市农村和社区基本达到“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区”标准。三是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城乡居民福利。高度重视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到XXX年,实现城市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交通、饮水供给、公共卫生、环境卫生、科技文化、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间的社会公平。不断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 三、重点措施 1、注重规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 坚持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注重城镇建设和区域发展相统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是要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统一规划安排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达到整个城市资源的优化利用。二是要加快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坚持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趋向,加快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建精品,造亮点,全力打造精品城市,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平台,积极实施“省级示范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游泳城市”城市联创,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品位和实力,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要调整村庄社区空间布局。编制和实施村庄布局规划,积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形成“建建镇—中心村—自然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空间布局。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实施好“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直接改造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 2、深化改革,消除阻碍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准入条件,凡有合法固定场所、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准予其在城镇落户,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同户籍同待遇;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划经营;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现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集体资产量化和股份权设置方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的宅基地、房产等资产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防为融资手段和创业资本;要加快推进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重心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各项社会服务。 3、整合资源,加大农村投入力度。 一是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和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逐步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各部门实施的所有涉及农村建设的工程项目,在编制规划、申报项目、组织实施时,都要与“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当年的规划相衔接,切实解决农村建设项目分散布点、分散投资、低水平建设的问题,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好项目工程申报关、项目资金管理关、工程验收关。在每年年底前,将下年度实施的示范村、整治村名单提供给各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在向上申报项目或制订下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时,要预先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通过召开项目对接会,共同论证、审核、商定整合方案后,才能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立项。要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鼓励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提高项目资源整合效益,市里将根据各部门争取资金和参与整合项目的实施情况,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要积极探索走市场化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利用民间资金建设城乡、市里要设立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奖,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 4、以人为本,保护和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热情。 农民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程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力军作用。一是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能力。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格局,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推行城乡统一的劳动工薪制度。建立企业工人工资保证金制度,切实维护好城乡广大职工特别是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完善各项社保制度,逐步提高进城农民的社保水平。进一步扩大进城就业农民社保覆盖面,所有用人单位都必须为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在城镇从事自由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申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按照同户籍同待遇办理。进一步完善进城农民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允许进城就业农民按规定补缴养老保险费。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的医疗保健服务,允许进城就业农民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法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自主选择医疗保险方式。三是要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平等教育。市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城区教学规模,切实解决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难问题。对领取居住证的进城农民子女就学,不得收取政策允许以外的其他费用。四是要降低进城创业成本,激发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积极性。各部门要给进城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以“平等市民”待遇,除了尽快给予办理各种手续,落实税收、工商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对首次进城创业的农民还要给予享受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贷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农民进城创业“贷款难”问题。五是要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农村基本政策,进城落户或定居的农民,原有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保留不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进城就业农民可继续享受原所在地的村级集体收益分配权。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进城就业农民取得城镇户籍后,原享受的计划生育政策可继续保留5年不变。六是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要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对卫生事业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城乡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要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市里将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XX元(含省财政补助)以上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用于政府为农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要落实有效措施,重点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减少出生缺陷。中心卫生院要具备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有效控制或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使农民参保率保持在XX%以上。 四、组织领导 1、建立机构,强化统筹。市、乡镇(街道)两级都要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确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发挥好调查研究、参谋咨询、综合协调、检查监督的职能,统筹各方利益,整合各部力量,做到有人统筹、有钱统筹、有职能统筹。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并体现在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配备上。 2、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关键要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善于借鉴先进的经验,善于总结运用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载体和举措,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各级资源,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 3、强化基层,夯实基础。要按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三有”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工作指导员“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执政基础,充分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管好用好集体资产,防止资产流失,不断壮大为群众办实事的实力,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4、加强督查,完善考核。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023-08-29 06:51:271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一体化_城乡一体化农民怎么办

  实现“两个率先”,文化是灵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当前,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首先,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城乡统筹要求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科学组合,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多、问题多,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统筹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从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其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才能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再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木的原则,以满足公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使文化形式与公民的生产和生活相适应;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投入力度着力向乡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农民倾斜,使农民群众普遍得到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保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都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战略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一体化是指实行城乡一致的供给体系,一体化主要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公平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使地域、城乡获得同等的待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实惠,实现城乡在文化政策上的一致、在文化资源上的互补、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推动城乡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文化事业投入、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培养、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市场推进的一体化。   注重整体规划,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要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兼顾,谋划布局,做到规划同步、设施同建、人员同组。文化建设要体现大众情怀,眼光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扶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重点规划好文化阵地、文化活动、特色工程的总体格局,平稳推进各项文化工作。选择合适的区位预留文化设施用地,建立以市级文体场馆为核心,县级文体场馆为主干,镇(街道)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后,怎样使文化阵地功能与作用充分发挥是当前推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辐射、输送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阵地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硬件设施,而是要为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一个平台。全面开展城乡互动的文化活动,就是要打破为“建”而“建”的观念误区,促使基层认真应对经费、人才等方面的客观困难,解决基层阵地管理不善的实际问题,激发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使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舞台。   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包括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考评、监督体系,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项目,加大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镇街文化站、村和社区文化室的阵地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要保持民俗原汁原味的一面,尊重农民的文化情趣和自娱自乐的需求,又要创新和发展,引导农民提高其文化品位。在继续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的同时,要在“送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开展“种文化”活动,坚持“送”与“种”相结合,既发挥城市的优势,丰富文化的输送内容;又调动农村自身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内生机制。将送文化下乡与请农民自主“点菜”相结合,让农民自主选择所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以及其它文化活动内容。   实施共享工程,推动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辐射。政府要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一是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信息网络的普及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开设远程教育接收站可以把高质量的人文素质讲座、科技知识培训和经商之道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普及网络知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使之成为信息时代农村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引导农民从网上获取丰富有益的资讯,改善农民阅读和信息获得的文化环境。为此,要加快发展文化信息共享的农村基层服务网点,确保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丰富快捷而又廉价优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二是拓展图书服务空间。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阅读环境,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图书服务中心,增强图书的利用率和图书服务实效,实施图书信息服务“一证通”王程,即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县(区)公共图书馆为分中心,乡镇图书馆(文化站)为基层中心,村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农村的流动图书服务网络;三是开展城乡文化对接互动。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要培育农村文化的自信,一方面要增强城市文化的包容性,让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组织城镇居民走进乡村,农村文化团队到城市展演,增强农村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创造力。   加强政府引导,集中力量共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农民“自办文化”是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中兴起的可喜现象,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政府办文化的重要补充。农民自办文化是不依靠公共财政,由农民个体或群体投资,自己主办、自我参与、自我享受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自然要让农民唱主角,农村有一大批吹拉弹唱舞,能编会导的艺术人才,把他们组织起来,因势利导,扶持农民组建小剧团、小乐队、农家电影院、农民书社等,鼓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庭院文化,让农民通过各种自办文化活动获取市场信息、掌握增产增收技术和寻找致富项目,满足当前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普遍文化需求。为此,文化部门要注重引导文化热心人、文化经纪人以及农村文艺骨干投入到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中来,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及时总结推广农民自办文化的经验,及时制定有关扶持发展的政策,切实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引导和管理,让农民白办文化在吸引农民热情参与中,发挥沟通乡邻感情、传播致富信息、提高生活品质的社会和谐效应;采取文企联姻、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引导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农民自办文化建设;文化重点工程项目要给予农民自办文化与公益文化同等待遇;对农民自办文化经营活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面向市场,逐步走专业化、产业化的路子,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系南京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刘卫东
2023-08-29 06:51:351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2023-08-29 06:51:421

什么是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应该是乡村里都通公交车吧~~~
2023-08-29 06:51:535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稳步推进城市化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调整分配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较小。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2004年,由于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重大成绩。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逐步减少,应该相应地及时减少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缩减办事员数量。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创造城与乡之间互惠互利的桥梁。并且为之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刺激城市到乡镇消费。
2023-08-29 06:52:231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_成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实践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常住人口1407万,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现有中科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31家研究机构,在校的大学生超过50万人,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基地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基地。成都市直接开通24条航线,被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成都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等“三个集中”,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有力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2011年,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5.1%,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一、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   成都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着力打破区域分割和城乡壁垒,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互补性对流。在国内率先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元规划,率先设置了区域规划管理所,实现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布局,努力使城乡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更科学。并通过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破解城乡二元难题。成都市在国内率先用三年时间,通过法律手段,对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确权,彻底明细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现代保障制度。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农民的自由迁徙,无论到城镇还是留在农村,不仅保留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还享有公民权益和财产权益,摆脱了土地对户口的约束,使农民转变为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完整社会权益的社会人。   (二)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   成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着力推动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并向农村延伸,有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   一是加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建设,建成为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加强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在中国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二是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网络和基础通讯设施改造升级,开通了中国中西部首个国际出口通道,实现了互联网运行,大力实施电话村村通,三级网络基本覆盖全域。   四是加强市政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标准化的污水处理厂。确实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了城乡绿色走廊,城市栖息绿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3%。   (三)发展重点支柱产业   城镇化和产业化相辅相成,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是一座空城。成都大力发展重点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协调发展,有效支撑了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将原来规模小,布局小的116个工业开发区,优化调整为21个区域。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航天航空、光伏光电、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先后引进了飞利浦等国际著名企业。目前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成为了“成都制造”。汽车产业积聚了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品牌效应。   二是发展金融、物流服务业,高端楼宇和连锁品牌,整体提升服务的发展水平。成都现有各类金融机构121家,是中国中西部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成都还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集装箱,开通直达中国沿海货运的专列。   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镇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和都市农业,鼓励农民居家就业,利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古朴典雅的古镇和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四)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实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国内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标准化,加强城乡校长、教师队伍的培训,实施城乡学校结队互助等工程,使城乡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并享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是提升城乡卫生服务水平,在国内率先实施标准化的公立卫生院,对农村地区进行药品配送,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检的公共服务。现已实现城乡社保的全面覆盖,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并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成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体会   (一)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城乡二元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顽固的瓶颈,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稳步实施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自由地选择居住地,才能有效地激发活力,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和有效配置,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活力。   (二)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均衡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坚持城乡整体提升,同步推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的平衡。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努力让农民不出农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三)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发展融合的问题   进城农民是破解“双二元”问题的途径,要注重提升新市民的劳动技能,让新市民能掌握一技之长,在城市站稳脚跟。要转变新市民的观念,开展文明宣传,增强新市民对城市市民身份的认同感,丰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在每个社区建立文化站,让进城农民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持续问题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大量消耗,现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依据城镇资源,环境容量,提倡城镇节能、节水、节地和综合利用;着力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完善城市绿地体系,以推动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黄荔)
2023-08-29 06:52:371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制度改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孔泾源一、经过30年改革之后,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如何审视我国的城乡土地关系从农地经营制度看,我们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已经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的必须长期加以坚持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地制度之外的建设用地方面,虽然农村内部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但城市从农村获得建设用地,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依然是先以较低甚至极低的价格征归国有,然后再投入市场,变成城市或国家建设用地。这里存在着由农村向城市的利益输送问题。无论从局部还是从全局看,国家、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分配都存在着严重的扭曲与不公问题。这种体制的长期延续,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和矛盾。(一)政府会“理性”地以地生财由于比较效益的存在,国家或城市政府出于发展工业、经营市政、繁荣城市等诸多考虑,本身就会尽可能地取得土地。加上土地征收价格与土地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尽可能多地获取土地及其收益是不可抑制的利益冲动。(二)抑制资源要素价格来发展非农产业利用土地价格杠杆,尤其是低廉的征地价格,在用地问题上宽打窄用甚至宽打宽用亦在情理之中。这种制度设定显然侵害了农民利益,扭曲了利益关系,不利于节约集约用地。(三)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可能改变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分割和土地二级市场增益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建设的转移,不仅使历史上已然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依然故我,而且也是若干年来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形不改变,无论怎样强调“三农”的地位,城市优先的客观态势将难以改观。(四)这种制度安排损失的不只是土地使用效率由于政府能够合法地通过征地方式取得廉价的土地,使之在用地价格的博弈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这就有可能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等为代价,来招商引资或进行其他用地安排,除会导致土地和效率损失之外,或许还有从市场竞争、地区竞争的公平性到政府的公正性与公信力的损失。二、经过30年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城乡土地关系即用地体制还能否延续或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一)市场法则的约束尽管政府具有征地权力和垄断二级市场的地位,土地的真实价格往往难以实现,但面对市场主体用地竞争的格局以及次级市场对土地价格的反应,包括政府、农民等在内的各前置主体都有呼唤、发现乃至实现土地真实价格的要求,这也是逐步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动力所在。(二)比较利益的约束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与之相关的非农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以地生财或发展非农产业的机会迅速上升,农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农转非的就业安排,强烈要求分享土地收益,已转为城市居民的甚至要求实行“非转农”。(三)资源短缺的约束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征一亩地就少一亩地。而且适合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土地都在较为平坦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也是耕地比较集中的地区。土地使用不可能长期以粗放式的方式进行开发,更不可能永远以征地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四)利益冲突的约束传统的土地配置理所当然地侵蚀了农民利益,得益更多的是当地政府或相关用地者。由此派生的利益冲突与矛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会日益突出。近年来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在少数,也恶化了干群关系,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三、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统一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至少需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市场主体加以界定。农村土地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农民集体,这个问题不解决,市场配置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其他利益主体随时都可以插手其间。(2)必须解决市场统一配置土地资源的体制机制。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城市周边与穷乡僻壤、东部和中西部的土地资源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市场统一配置资源就是要在较大范围内使用土地,以最有效率、节约集约方式或机制,将有限的土地配置到急需用地、产业集群程度较高的地区。(3)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体系和交易平台。在改革试验中,一些地区开始试行这样或那样的机构,但说到底,还要从政策法规和约束交易双方的制度层面进行基础性建设,包括现行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以及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否则,市场就无规则可循,发现价格就没有体制基础。(4)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土地收益不简单地是哪个地区或哪个群体的独有收益,建设用地投入市场后,其增值收益要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在英国,土地用途可以改变,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但因为其他外部条件变化而增加土地收益,国家会征收发展税。(5)要健全土地规划管理机制。因为土地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要严格保护耕地,使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生态环境相协调,必须进行规划管理和用途监管。四、重新构建城乡土地关系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重建城乡土地关系,要打破旧的体制,改革旧的法规。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主要制度和核心部分依然是合理的,在这方面要审慎地处理好依法行政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二)处理好敢闯敢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即一方面在改革上要提倡敢闯敢试,尽快完善制度,另一方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要进行有效防范,必要时进行改革试验项目管理。(三)处理好保护耕地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将会是长期困扰我们、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四)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有些建设项目或者建设用地从局部看是必需的,但是从全局看很可能就会影响大局或可持续发展。(五)有相应的区域政策因为不同的地区土地的稀缺程度、土地质量和可开发性是不一样的,其用途及效益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2023-08-29 06:52:461

如何推进靖江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靖江沿江开发产业形态逐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人口大量集聚,新港城城市形象快速形成,镇区一体化体制必须加快建立。这也是推进城市东片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如何推进靖江市斜桥镇、新港城一体化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举措:(一)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近几年来,斜桥镇、新港城高度重视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结合新港城建设,对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水系、交通、绿化等进行了总体谋划,并确定了远景规划、城市核心区规划和启动区规划,全力打造长江北岸新兴产业配套服务新城、靖江市主城区的城市副中心、开发区现代服务及生活服务配套区以及靖江市东部片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斜桥镇、新港城既是靖江市国家级开发区沿江产业发展的承载地,也是城镇一体化推进的先行区。几年来,斜桥镇、新港城全力服务沿江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拆迁安置、征地协调等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沿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该镇充分利用开发区总部驻地的沿江产业规模优势,进一步加大镇属规模企业扶持力度,让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优势产业在全镇经济总额中所占份额不断提升。在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该镇巧借沿江物流业快步推进的势头,鼓励农民为入区企业提供生活后勤服务,三产经济已成为推动该镇经济跨越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斜桥镇、新港城区域内基础设施条件如路网构建、市政配套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都得到了逐步改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实现“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近年来,斜桥镇、新港城加大投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力打造配套完善、功能齐全与城市并轨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该镇完全能够满足区域内的基础教育需求;该镇现建有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一所,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村级卫生服务室有11个,为城乡居民提供全科保健。同时在去年新建成了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大觉敬老院。该镇各村、社区全部建有图书室、农家书屋,并设置了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各社区全部建有健身休闲广场,每年均组织召开文体节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近年来,沿江开发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第二产业就业群体相对稳定,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也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多样化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逐步得到落实。
2023-08-29 06:52:541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

1.稳步推进城市化。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3.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4.精简乡镇政府机构。5.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
2023-08-29 06:53:011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现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出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格局。而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完善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关键,它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保障,是破解城乡二元格局所引起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手段。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的理论基础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作为国家机关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它既包括政府管理的内容,也包括政府管理的程度,还包括政府管理方式等。政府职能必须与国家社会生活及行政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其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对指导政府职能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指导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私法契约和市场化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方法,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为理论支撑的体系。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和制度的分析,强调产权明晰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活动的经济学分析,强调个人和自由市场的作用,主张引入市场规则,建立公私机构之间、公共组织之间的竞争机制,以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垄断。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职能调整的影响在于:(1)政府应以“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姿态发挥作用,应该“转向一种把政策制定(拿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①(2)政府应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取消公共供给的垄断性;(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运用一系列促进市场运作的措施来规范市场,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应以“掌舵”的姿态,从政策制定与规划入手,积极发挥经济调控职能,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体制,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调动各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以竞争机制为依托,确保城乡公共服务质量。  (二)治理理论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②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在于它是政府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组合状态。③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之一在于要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将应该由企业或社会承担的责任归位。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会机构,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在社会整合中政府应承担起战略上的指挥者、制度上的供给者、目标上的引导者、行动上的协调者及各种创新活动的激励者和合作者的角色。④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存在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对政府职能调整提出了理论上的要求,但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职能调整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政府职能越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严重  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更多地追求GDP,以产业经济作为绩效判断和价值取舍的目标,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尤其是在乡镇企业,政府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资金、掌管人事,甚至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企业制度及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此外,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也阻碍了城乡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城乡社会发展效率。同时,政府过多地承担了本该由社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垄断经营,包揽服务,限制了社会管理组织接纳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社会事务内容庞杂,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承担全部的社会管理职能,这就要求政府社会管理部门要适应社会多方面共同出资举办社会事业的新情况,从直接举办各类社会事业转向加强规划布局、政策规范和依法监督上来,进行产权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和多元主体的责任和功用。⑤  (二)政府职能缺位——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区别发展战略。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政策和财政向农村作了历史性的倾斜,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存在着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情况。城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供给,城市成为国家的行政、文化、教育及经济中心,政府行政职能在城市得到完善与强化。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政府对农村的管理处于松散、粗放的状态,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除了大型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交给县乡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过小。此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不足,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发展资金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最后由农民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农村对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乡镇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在对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入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三)政府职能交叉——政府整体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政府职能的履行在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现象,导致政府在产业规划和布局、服务城乡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缺乏整体性。一方面,政府“条块分割”导致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行政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整体协调力不高、组织绩效低等各种现象,各县域或城镇在产业结构上雷同,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几个部门多头管理、多头建设、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条块分割”,小城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权力交叉,上级政府部门在乡镇的大量派出机构切割了乡镇的权力,妨碍了乡镇的统一管理。可以说,这是一种政府行政运行中的“二元结构”,也是城乡居民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⑥   注释: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第11-1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第23页,1995年版。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第8-1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④冯晓英:《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统筹》,第35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⑤刘从政等:《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大理论和支撑体系研究》,第14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⑥张德扬主编:《广东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第9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2023-08-29 06:53:121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仍有12238万人,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2023-08-29 06:53:191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四化”不包括( )。

【答案】:B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对此做出了具体的部署,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8-29 06:53:271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所谓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是指围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性、综合性、配套性的改革措施的总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改革去完成。因此,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项深层次、广领域的综合性改革,包括加大创新力度,寻求政策制度的更大突破;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注重生态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许多方面。
2023-08-29 06:53:351

要强化什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要强化城乡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说就是从六个方面实现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农村问题有一个明显的新提法,就是“全会认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又称城乡融合。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2023-08-29 06:53:431

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概念及区别

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收入差距缩小,生活富裕,要是搞不好,就完蛋了
2023-08-29 06:54:234

通过什么方式,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实现方式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稳步推进城市化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调整分配  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较小。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  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精简乡镇政府机构  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2004年,由于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重大成绩。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逐步减少,应该相应地及时减少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缩减办事员数量。  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创造城与乡之间互惠互利的桥梁。并且为之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刺激城市到乡镇消费。
2023-08-29 06:54:371

为什么要实行 城乡一体化 呢?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扩展资料: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别“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一个理论创新,是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都把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地加以考虑。但进一步辨析,两者是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更多的可被作为一种长远奋斗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城乡融合的结果;而城乡统筹发展则主要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它强调的是过程;城乡一体化是要尽力消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更强调在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乡一体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乡统筹发展编辑于 2019-12-18查看全部4个回答淘宝城市环卫一体化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值得一看的城市环卫相关信息推荐淘宝超值城市环卫一体化,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m.taobao.com广告国外城市规划设计排名_申请条件,费用,作品集等_全面详解国外城市规划设计排名ACG国际教育导师1V1详解国外城市规划设计排名,免费规划申请方案,全国20个校区,TOP5全职海归导师同步,一键GET申请要求+作品集标准,Top院校不是梦点击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m.acgorg.cn广告更多专家为什么要实行 城乡一体化 呢?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马上提问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garlic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188****8493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AKA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南威软件-智慧城市规划政务,党务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全国网上政务引领企业,智慧城市运营商,立足于公安实战需求,打造了智能感知大数据平台,以感知类数据为核心,实现数据资源联动,信息综合应用系统,以信息化促进依法行政。
2023-08-29 06:54:484

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样的政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不同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2023-08-29 06:55:231

什么是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后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于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力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的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安全,即对具休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统一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今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023-08-29 06:55:301

城镇农村一体化政策

法律分析:城乡一体化 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2023-08-29 06:55:401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那么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1、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 “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2023-08-29 06:56:471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别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是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2023-08-29 06:56:551

城乡一体化是什么意思

1、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与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科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统筹、一体化可持续发展。2、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建设要统一,同时消除农业户口,实行全国人的身份户口要统一,自由流动和居住。要实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布局,规划、现代化建设。业用地要集体流转、向规模化经营统一。城乡一体化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标准。
2023-08-29 06:57:101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问题一:怎样理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呢?总体上讲,这是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的。 第一,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化解农村改革发展矛盾、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矛盾很多,但最突出的还是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自然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程度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村资源外流严重,农业仍然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弱势产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城乡面貌反差加大;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社会和谐和稳定面临不少隐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实质上就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反向。 既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突出矛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就理所当然地是化解农村改革发展矛盾、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要素只有自由流动才能不断优化组合,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又是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要实现工农业、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并进而优化组合。 问题二: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什么含义 城乡一体化有两个基本特征――经济上整体协调和空间上整体协调,而城乡间发达的基础设施、 社会服务设施网络是对这一切的基础支撑. 要达到城乡一体化水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城乡生产力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②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均衡;③城镇相当密集;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能适应或超前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确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经济关系,保持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容量,臻于人地和谐,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②发展主体之间的公平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纵向上的公平,表现在当代与未来之间,规划中超前对城乡发展空间进行引导、控制,安排好开发时序,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二是横向上的公平,表现为一个主体的发展不应损害其他主体的健康,在规划中正确考虑每个开发单元与其所在区域及其他单元的整体协同关系. ③发展的持久性.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与再生能力,具体表现为控制城镇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采取集约性的空间增长模式. 问题三: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问题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编辑本段 稳步推进城市化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 问题五:城乡一体化规划包括哪些内涵?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城乡一体化规划包括哪些内涵?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有哪些?绿维创景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握发展的规律,完善和补充规划系统的体系,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到城乡均衡、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规划体系既要宏观掌控,又要微观布局;既要专业细致,又要综合全面。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扩展,城市功能向农村及周边地区辐射,利用科技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要保障农民向城市的迁移,适应城市节奏,两者相互依托。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的初步探讨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综上所述,做好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指导工作,方能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对城乡结合部这一较为模糊的地带给以辅助性规划,科学安排和测量城乡结合部的诸多具体问题。实现产业统一规划与布局、资源统一利用、生态环境统一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构建城乡统筹的新城乡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问题六: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主要是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问题七:什么是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具体化,是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文化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其收入,这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同时也是在为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准备;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2023-08-29 06:57:191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治理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发展成果,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的主导和推动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之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构建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2、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特点以及区位、人口、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差距。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重点在挖掘潜力上做文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在发展基础、产业、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明确目标任务,整合优势资源,要围绕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因素,加大财政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关注民生问题方面取得新的突破。3、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规划先行。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要坚决摈弃陈旧的、落后的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制定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打破城市单一规划、简单区域规划的束缚,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综合规划。形成城乡发展协调、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层次分明、优势特色明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保护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的现代化城乡发展布局。4、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并非对农村进行简单的改造、修复或重建,而要在更高层次上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要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各类社会保险,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完善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大力发展城乡各项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023-08-29 06:57:261

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仍有12238万人,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2023-08-29 06:57:361

党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在什么时候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改革开放后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 二是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 三是1990 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 。
2023-08-29 06:57:443

什么是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后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于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力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的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安全,即对具休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统一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今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023-08-29 06:57:521

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2023-08-29 06:58:011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2023-08-29 06:58:221

城乡一体化规划包括哪些内涵?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文化和经济
2023-08-29 06:58:522

城镇农村一体化政策

法律分析:城乡一体化 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2023-08-29 06:59:011

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正确)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面临问题: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而当前,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的不平等。二是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包括养老、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环境等,农村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事业投入重点在城市,城市越来越漂亮,即使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实现城乡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关键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消除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应发挥市场对土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其他要素不同的是,土地有一个用途管制问题。如果把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
2023-08-29 06:59:08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属于什么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举措,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民消费能力弱、农村消费环境差、农业基础差以及农民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制约了"三农"需求的充分实现。因此启动"三农"需求,需要建立能够有利于实现"三农"需求的长效机制,最为关键的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根本方略。
2023-08-29 06:59:511

什么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后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于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力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的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安全,即对具休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统一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今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2023-08-29 07:00:011

怎样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一体化规划包括哪些内涵?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有哪些?绿维创景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握发展的规律,完善和补充规划系统的体系,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到城乡均衡、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规划体系既要宏观掌控,又要微观布局;既要专业细致,又要综合全面。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扩展,城市功能向农村及周边地区辐射,利用科技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要保障农民向城市的迁移,适应城市节奏,两者相互依托。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助性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的初步探讨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综上所述,做好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指导工作,方能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对城乡结合部这一较为模糊的地带给以辅助性规划,科学安排和测量城乡结合部的诸多具体问题。
2023-08-29 07:00:081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第一,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人口占国民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上去,农民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改变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进入小康,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忙于传统耕种生产的农民逐渐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但总体上农民文化需求还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主要问题是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 第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的客观需要。广大农村传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姿多彩、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保存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活”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气息浓厚。把城市与农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农村,将农村文化的民族民间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双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2023-08-29 07: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