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遇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产权交易市场有什么历史性发展机遇?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国有企业“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行业未来发展基础的不断夯实,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具备的产权流转和融资服务两大功能将逐步放大,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也将进一步显现。11月14日,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产权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据中国产权协会统计,2012年至2016年,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交易的产股权、实物资产、诉讼资产、金融资产、企业融资服务等12类产权交易(含非国有)项目累计成交额18.09万亿元。其中,2016年产权交易行业实现交易额7.92万亿元,成交宗数132.95万宗,与2015年度相比增幅分别为110%和58.27%。  国企改革成引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定位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支持国有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平台以市场公允价格处置企业资产,实现国有资本形态转换。2016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及资产转让必须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交易。这表明,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业务边界进一步拓宽,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过去5年,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引擎。”中国产权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夏忠仁表示,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国有企业“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据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显示,近5年来全国国有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转让国有资产8636亿元,平均增值率19.66%,其中94%的交易项目在评估结果基础上实现了增值。在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成功案例也引发关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助力宝钢集团、国电集团、华能集团等中央企业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回笼资金过百亿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协助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成功处置变现资产,历时36天回笼资金27亿元,帮助企业成功化解了一次债券偿付危机,等等。增资围着混改转据中国产权协会统计,自《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实施至今,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共为各级国有企业完成增资项目257宗,实现直接融资合计1528.35亿元。2016年,全国产权交易机构以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质押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金融租赁等多种形式,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融资类服务合计金额4991亿元,与2015年度相比年增幅达239%。数据显示,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到2017年9月30日,中央企业增资业务试点机构共为央企募集资金867.28亿元。由于中央企业的增资项目普遍融资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广,伴随着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项目逐渐进场,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开始吸引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各类金融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与主动参与。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显现。在利用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地方国有企业同样积极主动。由于各地交易机构熟悉地方国有企业的运营情况,在混改过程中,它们了解企业的痛点和诉求,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帮助企业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以“簿记建档”定价方式成功运作了渤海证券增资扩股项目,募集社会资本约50亿元。在深圳市高新投集团增资40%股权项目中,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不仅为增资企业提供了全流程投行服务,还专门在香港举办了路演推介会,吸引众多境外资本关注国企融资,最终为深圳高新投募集资金26.5亿元。据统计,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至2017年9月30日,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共协助地方国有企业完成增资项目168宗,实现直接融资661.06亿元。此外,夏忠仁表示,从协会最近组织的一次增资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看,93%的申报项目体现了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的功能定位。  两大功能将放大中国产权协会会长吴汝川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六项重大任务,其中诸多内容与产权制度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产权交易所业务密切相关。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国资改革任重道远,产权交易行业不仅能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按照中国产权协会重点工作部署,2018年将积极推进产权交易资本市场6大体系建设。6大体系建设包括,理论体系建设、信用(文化)体系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制度(法规)体系建设、自律与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与会者普遍认为,随着行业未来发展基础的不断夯实,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具备的产权流转和融资服务两大功能将逐步放大:一是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服务国资监管方面日益发挥出中国特色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二是在服务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产权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

后日本“广场协议”时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发展机遇在哪里?

泡沫经济破裂后, 日本经济也开始陷入衰退。 1991 年, 日本经济增长 3.4%, 增速比上年下降 1.8%。1992 年和 1993 年,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分别只有 1%和 0.2%。 早在 80 年代中期, 日本政府已制定相关战略, 推动日本经济增长方式由 “外 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其中,扩大政府公共支出被看作是推动这种 转变的重要手段。当衰退真正来临时,日本政府便根据既有的思维惯性,采取典 型的“凯恩斯主义”疗法,相继实施了多个刺激经济增长的景气对策,如 1992 年投入财政资金 10.7 万亿元,1993 年投入 19.2 万亿日元,1994 年投入 15.3 万 亿日元, 1995 年投入 18.8 万亿日元。 日本中央银行也连续采取降息措施, 1995 到年,再贴现率甚至被压低到 0.5%的超低水平。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 企业到海外投资。在高强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经济自 1994 年起开始缓慢增长。到 1996 年,经济增长率甚至达到了 3.4%,出现了明显的复 苏迹象。 由于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日本政府改变了优先刺激经济的方针,转而 强调提高财政的稳健性。1997 年 4 月,大藏省把消费税率由 3%提高到 5%、大 幅提高医疗费和社会保险费,同时取消了每年约 2 万亿日元的所得税减免、大幅 削减公共投资。 与此同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了。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货币相继大幅贬值,经济秩序陷于混乱。为了取得国际机 构的资金援助、稳定金融市场,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东 南亚是日本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东南亚经济出现衰退,不可避免 地会对日本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受紧缩政策影响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经济再次掉头向下,日本的经济衰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 年,经济增 长只有 1.9%,增速较上年下降 1.5%。东证股价指数则报收于 1175.03 点,较上 年下跌了 20.1%,到 1998 年 10 月 15 日,东证股价指数甚至创下了 980.11 点的 新低,仅相当于 1989 年峰值的 34%,较 1996 年底则下跌了 33.4%。自 1997 年 6 月到 12 月,日元汇率也由 114 日元兑 1 美元贬值为 129.9 日元兑 1 美元,到 1998 年 6 月更进一步贬值为 139.95 日元兑 1 美元。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 相比,日元分别贬值了 13.9%和 22.8%。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1997 年和 1998 年分别较 1996 年下降了 4.06%和 7.47%,其中六大都市房地产价格分别下降了 7.5%和 12.3%,其商用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 14%和 22.6%。 经济形势的恶化,使日本经济结构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机构受 不良资产拖累严重的问题集中暴露了出来。激发日本经济的活力,使日本经济走 出长期停滞的泥潭,就成为下一阶段日本政府经济改革的目标。金融体系处在市 场机制运作的核心,受股票和房地产泡沫打击也最重,因此,处理不良债权、重 塑银企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成为日本经济改革的重点。 早在 1996 年,桥本首相就提出了激进的、以建立健全稳定、富有竞争性和 创造力的金融体制为目标的、 旨在恢复日本作为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地位的金融改 革设想。但由于政局多 变,该项改革随桥本龙太郎在 1998 年下台而告夭折。 2001 年 4 月,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小泉在竞选时就提出:“没有改 革,就没有日本经济复苏”,从而为他赢得了超高人气。上台后,小泉提出要进 行“没有禁区的改革”。2001 年 6 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今后的经济财政 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将未来的日本经济社会改革归纳为 三大支柱和七项计划[8]。遵照上述改革方略,小泉内阁在 2002 年推出了一系列 改革举措: --为了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日本政府提出了到 2004 年彻底解决主要银 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奋斗目标; --为了加快产业重组步伐,日本建立了产业复兴机构。对那些有可能救活的 企业,“产业复兴机构”将以适当的价格从银行手中购买不良债权,或者提供其 他方式的金融援助,以促进企业恢复生机;对于那些不进行重组就不能救活的企 业,该机构则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和渠道,促其进行跨企业乃至跨行业的重组; --为了鼓励研发和创业活动,日本修改了相关法律,降低了开业最低资本金 标准;对利用独创性技术或发明创办新企业的中小企业,设立无担保融资制度给 予融资上的便利;促进“产、学、官”联合研究成果的开发和转化; --改革税制,从多个环节加强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如对研究开发和 IT 投资实施减税; 降低遗产税最高税率; 改革金融证券税, 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等。 小泉的改革加快了日本国内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的过剩投资也逐步得到消化;再加上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华出口大幅 增加;日本经济在多重力量拉动下逐步摆脱困境,再次走向复苏。2003 年,日 本经济摆脱了延续五年的停滞局面, 实现增长 1.78%。 2004 年又延续了这种势头, 增长 2.8%。东证股价指数在 2003 年 3 月 11 日探底 770.62 点之后,开展强劲反 弹,在 10 月 20 日曾摸高 1105.59 点,较 3 月 11 日上涨 43.5%。2003 年,东证 股价指数报收于 1043.69 点,较 3 月 11 日上涨 35.4%。2004 年和 2005 年,东京 股市分别报收于 1149.63 点和 1649.76 点,比 2003 年底高出 10.2%和 58.1%!日 元兑美元汇率,也改变了 2000 年以来持续贬值的局面。自 2002 年 2 月到 2003 年 2 月,日元汇率共升值 12%。 2005 年 5 月 15 日,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向内阁会议递交年度《经济 财政白皮书》,称:泡沫经济破灭后一直阻碍日本经济恢复的雇佣过剩、设备过 剩、债务过大等问题已经基本消除。这标志着日本已经基本清除了泡沫经济 的负面遗产。

数字农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军农业新风口

在全球新一轮的 科技 革命、产业变革中,我国农业也正在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加快发展应用,这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引发了农业经济和产业形态的深度变革,也形成了发展数字农业经济的普遍共识。 现在,农业大数据已经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创新的引擎,一个数字农业的发展风口正在形成。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将数字农业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方向,制定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规划”、“农业技术战略”和“农业发展 4.0 时代”等战略决策,加快构建全球新一轮的农业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优势。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建设,在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农业农村信息化作出明确安排。各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的专门规划。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来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发展数字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从未来的趋势上看,数字农业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同步发展,届时城乡数字鸿沟会加快弥合,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会得到有效释放,数字农业经济将得到资本看好,农业人才和涉农 科技 企业遇到了发展机遇,农业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农业智能化、产业化、工业化水平都将是划时代的革命,这些都将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数字农业将使我国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为我国农业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战略发展机遇

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战略发展机遇——关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领导干部网 日期:2015/3/7 14:55:42 来源: 中共华阴市委书记 卢发兴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换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正如矿石火炼成金、蚕茧破口化蝶一样,只有有效跨过这一阶段的种种挑战,经受住经济发展内部诸多因素的裂变和重生,才能获得更优更高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而稳固的经济基础。华阴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县级旅游城市,要把握新常态下的战略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发展与质的飞跃,与全国同步够格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握以下四点要求。 一要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抢抓新常态下的战略机遇。新常态对传统行业和以资源驱动为发展模式的区域而言是挑战,而对以旅游经济为驱动、以生态环境为竞争力的城市而言则是机遇。华阴作为一个以华山旅游为产业支柱的西部城市,在新常态下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主要是因为华阴与其他县市相比,具有显明的潜在比较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驰名中外的5A级景区西岳华山、历史悠久的西岳庙、北宋名道陈抟隐居修真处玉泉院、4A级景区仙峪风景区、华山御温泉、农垦生态园等著名景点和魏长城遗址、关帝庙等历史文物古迹210余处,将要建成的三个养老养生园、龙柏古镇、华阳金岩沟风景区也将为华阴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动三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难得的资源优势。2014年华阴旅游人数达6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38.2亿元,分别增长了18.6%和21%。庞大的人流为华阴打造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生态环境优美。全年气候宜人,平均气温13.7度,年均降水量667.7毫升,六条南山支流横穿境内,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到27%以上。南依秦岭,北临黄渭的地理环境使华阴生态环境绝佳,成为有山有水,旅游休闲的天然氧吧,更增添了华阴环保发展、生态绿色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处于黄、洛、渭三河交汇之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地带,自古就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说,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境内交通发达,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郑西高铁横贯东西,是西安一小时经济圈、黄河金三角经济带的核心腹地。发达的交通使华阴更易于与周边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良性经济生态圈,更易于拓展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空间。 四是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处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东大门建设等经济振兴政策的叠加地带,随着各项振兴政策的实施落地,华阴必将受益良多,发展潜力巨大。 五是城市发展基础良好。按照东扩南接,城景一体的城市建设思路,我们实施了太华路改造、华岳路完善工程,建成了东方名城、凤凰城、盛世名门等一批现代化的商住小区,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扩充了城市容积,使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89.4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61%,为城景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是后发优势明显。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华阴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居住分散,城市中心经济活跃度低,城市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建设档次不高等问题。虽然城市发展基础良好,但与西岳华山的盛名相比,依然形成较大反差,但这也为今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投资发展的空间。新常态下的发展就是经济的转型升级,谁抢先转型、成功转型谁就赢得了先机、抓住了机遇。华阴的诸多优势使得经济转型较为从容。求进可抢占先机,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轨。求稳可强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稳定经济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华阴既要立足自身优势,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去抢抓机遇,主动转型、赢得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权,又要步伐稳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平顺换档,避免新常态下的种种风险。在发展中应时刻把握新老两个驱动引擎的平衡协调,做到稳进结合、稳中求进。一是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这个促进经济发展的老发动机不熄火。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强化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山下留客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奠定基础。二是要积极开拓创新,建立以消费为驱动引擎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华山旅游这个龙头,整合市域内自然文化等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经济圈。要通过稳进结合、攻守相辅,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二要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提高市域经济创新发展能力。一方面,要以政府有形之手把方向,促转型,围绕建立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抓好调控工作。一是要抓科学规划。结合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科学谋划“十三五”,优化产业结构,设置产业布局,按照南山北水中文化的发展格局划定经济发展功能区域,完善城市发展框架。紧盯中、省、渭南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信息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走向,做好项目策划工作,引进一批提神的大项目,带动我市产业向高、精、尖发展,增强市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二是抓环境保护。立足“大华山大旅游大发展”的理念,推动绿水蓝天新华阴建设,严格项目审核,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对一些污染企业制定搬迁规划,在市域内真正实现零污染源,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环境。三是抓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种种不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一个诚信、安全,令广大消费者信赖的旅游市场环境,规范市场健康发展。四是抓政策扶持。制定了加快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服务类企业的政策扶持,并通过对优秀企业进行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第三产业不断繁荣发展增添活力。总之,要以有形之手,为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市场形态是经济规律的显现,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必须破除各种政策壁垒和保护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只有经过市场竞争,才能淘尽黄沙始见金,使市场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经济发展具备扎实的基础。首先要厘清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界线。把属于市场的事务交还市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其次,要简政放权。进一步为企业松绑,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企业负担。按照法无禁止则许可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引导企业资本流通,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新常态下经济稳步发展。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华阴能在新常态下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以消费为驱动的经济模式,最根本的优势就在于两点:一是其对消费的吸引力,能吸引消费者来华阴消费。二是对投资的吸引力。有消费就有投资,消费需求旺盛,投资需求也就旺盛。打造华阴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把华阴打造成一个“吸金洼地”,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想来华阴、愿意来华阴消费和投资。这有赖于华阴形成一流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投资环境、政治生态环境。不仅要山美、水美,更要人美、城美、文化美、政治美等等。我们讲大美华阴、大美华山就是这个意思,集各种美的特质于华阴,把华阴的美名传播出去,把各地的游人吸引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来财聚的吸金效果。 打造华阴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打造一流的吸金环境。 一是要打造一流的政治生态环境(也是法制环境、投资环境)。它的内涵是: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政治环境的稳定性;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性;决策执行的高效性等等。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提高社会事务综合管理能力的保障,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显现,是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要打造一流的政治生态环境,核心是要推进法制华阴建设,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落实机制、强力的督查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公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制度监督的框架之内,形成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新常态。要通过依法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市,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长治久安。 二是要打造一流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它的内涵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到了今天,一切又都返朴归真,曾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却成了现代人们竞相追求的奢侈品。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坚持绿色崛起的导向,按照“山区绿屏、塬区绿网、城区绿景、滩区绿映”的四绿要求去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使华阴的绿化覆盖率保持40%以上,让华阴笼罩在一片绿色之中,永久保持勃勃生机。 三是要打造一流的宜居环境。它的内涵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之外,就是城市功能的完备性。包括:交通的便捷性、通讯信息的现代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城市环境的优美性、文化娱乐的丰富性等等。围绕城市功能的完备,我们一是加大路网建设,使华阴的交通更加便捷。完成了滨河大道、东环路、沿黄公路、长城路、八一路、贵妃路等道路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为城区与景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拓展了空间。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了杜峪河公园、城市文化公园、宝莲灯广场、万亩荷花池等一批旅游休闲设施,使城市形象更加美丽、品位更加突出。三是引水入城,实施“一河两带”计划。围绕长涧河的综合治理,进行蓄水造湖,形成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新的景点和经济带,并沿湖建设两条直通华山景区的旅游专线,使景区与城区融合为一。四是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服务业。按照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入驻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城市管理。引进优质企业投资,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备。 四是打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它包括:良好的旅游秩序、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地域历史与民俗文化的升华、旅游消费各要素的完备等等。一是要规范服务,确立旅游市场的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游的舒心。二是要提升旅游的硬实力,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只有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使旅游资源更好地展现魅力,使游客感到游有所值。三是要提升软实力,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策划包装文化类、演艺类旅游产品,使旅游的文化精髓得以活化体现。四是要强化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的完备,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要高度关注民生,使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狭义的民生一般指的是群众的刚性需求,例如吃饭、穿衣、住房、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保障性的需求,广义的民生指的是民之生活所需,就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有需求就有消费、就有生产、就有投资。从这个意义来说,民生即是最根本的消费,也是最广泛的消费。民之所需是经济发展的导向和源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脱离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挑战,就必须把关注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华阴的根本民生问题就在于民未富。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7650元,农村人均收入为8307元,远低于发达地区。其原因:一是华阴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不足1.1亩,且地质不佳。二是山区塬区群众生活困难,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着山区群众的致富速度。三是华山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不够,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没能充分显现。与华山旅游近十年的飞速发展相比,民富的步伐还是略显缓慢,表明华山旅游发展还停留在登山旅游的初级阶段,山下留客,推动华山旅游向城市旅游演变路程还很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做好山区贫困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群众的落后生活生产环境。二是要落实各种惠民政策和扶贫政策。做好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三是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实施镇村综合改革和合村并组、农村土地确权、退耕还林、林权改革等工作,提高农村人口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发展,彻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充分发挥华山旅游对市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围绕华山旅游,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群众带来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提升当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中部迎来发展机遇,武汉和郑州被寄予厚望

文 溯 近日《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让中部发展迎来新机遇 继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利好西部后,中部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点名了要促进中部两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领头羊郑州, 将被委以重任,武郑双城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地位正大幅度上升。 很少人注意到这细微的变化,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格局“定调”了。中部两大城市群将诞生出两个超级城市, 这意味着中部正进入“武汉、郑州”的时代。 在错失第四极后,长江中游城市群或将迎来“合力发展”共创第五极。 而此次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便将成为长江中游三省的合作契机。 这些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安徽“退群”全面加入长三角,而湖南和江西则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部一盘散沙,武汉和湖北几乎在唱独角戏,中部难达共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难题。 而此次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要 “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并指出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着全局性意义。 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早在多年前就有分析指出:中部地区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撮合才能实现一体化发展并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 有了政策撮合中部,武汉、长沙、南昌牵手通力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机会已经来了, 其中武汉作为中部龙头或将迎来更多的资源扶持和发展机遇。 武汉、长沙、南昌三市通力合作必定能创造出更大的市场 。而武汉的龙头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在资源分配上武汉能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主要得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力阶梯比较明显,武汉强、长沙第二、南昌第三。 中三角不像成渝双方互不相让,才无奈地建设“双城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城市实力强弱较为明显 。历来城市群发展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如长三角,即使在竞争相对激烈的大湾区也有着较为明确的中心城市,只是分工更多弱化了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十分明显那便是九省通衢的武汉。 武汉城市竞争格局迎来转机。 一直以来,武汉在竞争激烈的“城市战争”中有一个明显的弱点, 即:没有实际上的城市群作为发展支撑。 尤其是在 城市竞争演变为城市群竞争 的格局下,背靠一个强大的城市群显得尤为重要。 成都、重庆有成渝双城第四极,南京、杭州则是长三角的副中心,纵观和武汉有着较强竞争关系的城市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城市群。而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长江中游城市群只停留在规划的蓝图上,实际上的进展微乎其微。 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事实,武汉将扫除没有强大城市群做靠山的诟病,这将使得武汉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度太大,中间又处于真空地带,三市“竞大于合”的形态难以被破除。 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走向仍需观察。 在中部地区,武汉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言,此次最大的亮点在于 “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领头羊,地位将顺势而上。郑州终于有资本能和武汉实现平起平坐的机会了,未来中部地区郑州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 过去很多年里,郑州在中部发展的话语权并不高,从某种意义来讲,郑州一直融不进中部核心地区,即以武汉为中心的传统中部腹地。从地理上看郑州偏北,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空间结构,才让今天中部出现“两股势力”。 近些年来,河南有意打造郑州,在河南强省会的支撑下郑州发展提速,2017年竞争激烈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脱颖而出成功拿下一席,至此中部行了双国中城市形态。 在拿下国家中心城市后GDP一度超越长沙。在竞争局面上郑州总算是闯进了中部城市舞台的中央。在郑州和长沙竞争的时期,郑州似乎并不是很想和长沙“较劲”,郑州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中部龙头武汉。 不过现阶段的郑州还需要提速发展,郑州在实力上并没有坐稳中部老二。郑州在体量上只是短暂的超越过长沙,2020年长沙GDP反超郑州,双方的竞争态势还在持续。 不过按照趋势和地位郑州未来超越长沙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现阶段的郑州有国家中心城市之名, 又被委以重任的带动中原城市群共同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郑州的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你觉得中部进入了“武汉、郑州”时代吗? 审 漩涡

带你深入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背后的绝佳发展机遇

u2003u2003相信很多农民朋友在近几年都听到过同样的一句话:"要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那么对于广大农民羣众来说,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又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哪些影响呢?而所谓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会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u2003u2003u2003u2003其实这几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广大农民朋友对国家政策认识不明确,对国家发展规划不了解,对如今新经济时代下的农业转型发展没有敏锐的嗅觉。 u2003u2003 u2003u2003如今的农业生产经营早已不是曾经辛辛苦苦一整年,产量不高还愁卖的局面了。新时代下农产品需求量增多,农业对口市场扩大,优质的农产品一经上市就被瓜分殆尽,供不应求。但是相对而言,一些品质低劣的农产品正在逐步被市场所淘汰,生产出这些农产品的农民生活也越加举步维艰。 u2003u2003 u2003u2003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市场需求下,有些农民生活的风生水起,有些农民却苦不堪言,叫喊着市场不景气,生活条件不好呢?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农民生产有没有在结合自身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对应市场需求,紧跟国家政策。对于这些农民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如今的农村振兴发展与市场需求下的重要地位,进而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u2003u2003 u2003u2003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 u2003u2003 u2003u20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像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在连接双方的过程中让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因此如果从农业主体进行划分的话,我国的农业主体现在仍旧是以小农经营为主的。而如今国家大力培养的新型农业主体则是以农村合作社或是基于农村生产特色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组成因素的。那么这二者中究竟谁能更胜一筹,谁能让农民羣众真正脱贫致富实现收入增长呢?答案显而易见是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原因为何呢? u2003u2003u2003u2003信息化时代下高效的物流运输冲击着传统的小农经济 u2003u2003 u2003u2003以往的小农经济可以说是农民羣众之间各自为营,甚至生产同一种农作物的农民互为竞争对手。比如两家都是生产土豆的,但是附近只有一家商店需要稳定的土豆供货,那么这个时候为了让自己的产品顺利卖出,农民会选择给商家极大的优惠,只要不亏本,能卖多少卖多少。对于商家而言,有两家选择时自然会倾向于利润更大的一方,这样下去两家农户的劣性竞争过程中看似有胜利的一方,实则是两败俱伤。 u2003u2003 u2003u2003而如今信息量爆炸,信息传播与物流高效发展下,农民在售卖农产品时不再只能局限在产地附近。高效的物流网络帮助以往运输困难,难以保鲜保质农产品可以被卖给更远的商户,而商户也可以在信息沟通极为便利的时代下与农产品优质产地进行交流合作。作为农产品售卖的双方,农民与商户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 u2003u2003 u2003u20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应时势而生,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村合作社或是家庭农场的形式将农业生产者组织在一起,保证自身有稳定的供货水平的同时逐步优化农产品的质量。而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商户在选择供货对象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样就导致了在市场经济下,相比起传统的个体经营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也更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 u2003u2003 u2003u2003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沟通下,相关农户与市场的沟通对接更为有效,规模化经营水平在市场经济下的生存能力更高 u2003u2003 u2003u20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当于为小农户提供了一个高效售卖的平台,在农业生产合作社或是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有了稳定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更在高效的组织下开展专业的农业生产。这样不仅能提高个体小农户服从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的水平,更能让他们有明确的生产方向与稳定的销售渠道。相比起从前时刻担心市场变化、产品滞销、价格下跌没有保障的情况,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领下只要一心一意搞好生产就能安心坐等收益,岂不快哉。 u2003u2003 u2003u20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更加有效、精准的积累和利用资源 u2003u2003 u2003u20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更为高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带动农村实现经济转型与升级。我国目前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因此针对农村落后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让农民的腰包真真鼓起来,让农村的生活真正好起来。 u2003u2003 u2003u20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所以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如此大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有效地连接与沟通市场和农户,让农户在高效的组织下进行生产生活,因地制宜的针对市场缺口进行生产,达到市场农户之间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资金、人力与农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与整合,在推动农户之间合作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 *** 的大力帮扶下,在政策的扶持倾斜下利用先进带动后进的能力推动整个农业生产链条的专业化高效化发展。 u2003u2003 u2003u2003因此,对于目前的农户来说,最行之有效的致富的道路就是跟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脚步,顺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生产。而不应该墨守成规,划地自封,白白错过发家致富的大好时机。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机遇分析

——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吸纳就业作用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就业,特别是吸纳知识分子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约82万人,较2018年底增长2.6%,吸纳就业作用明显。2020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通知》,各地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稳就业措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从业人数逐年上升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服务保障,对助力创新创业、稳定和扩大高水平人才就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新增约3万家,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新增38万人。截至2019年底,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约81.9万人,较2018年底增长2.6%,吸纳就业作用明显。2020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0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从业人员性别、学历、工龄上看,2019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性别比例较为平衡,学历普遍较高,有三分之一就业人员工龄均达5年以上。——性别比例较为平衡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参与调查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为54.8%,高于男性。——学历普遍较高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底,参与调查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人数占25.0%,大学本科学历占50.5%。总计大学以上学历比例为75.5%。——1/3从业人员工龄达5年以上调查显示,从从业时间看,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比为34.0%,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扎根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持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新吸纳就业人员效应明显2019年参与调查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全年平均新进人数为3.85人,平均调离(离职)人数为2.79人,占调查机构平均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9.9%和14.4%,总体人员增长率为20.2%。市场监管总局企业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6.6万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约吸纳2万失业再就业人员,知识产权服务业新吸纳就业人员效应明显。疫情期间稳就业方面取得积极成果2020年4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通知》,组织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支持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初步统计,截至2020年9月15日,各地共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专场招聘活动53场,组织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业宣讲培训90余场,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类就业岗位4953个。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自主创新的发展机遇

要牢牢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科学部署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张春江表示,中国网通的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网通的长期战略任务之一,就是要“齐心协力,建设好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力以赴,打造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这次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总体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战略。一方面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目标,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集团“三大战略”为重点,以优化创新资源为基础,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为载体,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方面建立从领导层到一线员工、从前台市场到后台研发支撑、从集团到省的立体创新体系,全面推进集团的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加速实现“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发展目标。中国网通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中国网通发展战略,满足中国网通发展成为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需要,力争通过一到五年的时间,把中国网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乃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个企业达到自主创新的目标应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一是通过业务创新,确保产品、业务、服务的创新能力,使集团自如应对日益加剧的国内、国际电信市场竞争,使企业的宽带业务收入的占收比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进入亚洲地区第一阵营。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之成为确保技术演进、网络顺利转型和持续健康运营的发动机,成为央企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领头羊”和国家信息通信领域的主力军,研发投入的占收比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2008年达到2.48%;要在国内和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有一定的主导权,年平均专利申请数量增长速度达到30%。三是通过管理创新,确保管理的持续变革成为集团高效运营、规范运作的关键,建成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级水准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营造优秀的创新型文化,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使中国网通成为国内建设现代电信企业制度的典范。 要科学务实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增强中国网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网通实施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驱动和保障作用。中国网通的技术创新工作将与创新型企业的建设目标同步推进。为了实现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目标,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加大对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领导力度,为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做好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体制保障;全力建设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自主技术创新基地,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有效载体;认真抓好当前技术创新几项重点领域的工作,为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供新的活力;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力度,为中国网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要正确处理好统一指挥与分工实施等几个重要关系,确保中国网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几个关系是:统一指挥与分工实施的关系;统筹兼顾和保证重点的关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关系;加大投入与保证效益的关系;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此次大会揭牌成立的“下一代互联网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首批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的自主技术创新基地。中国网通将通过这个重要载体,加快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快下一代网络与宽带业务应用的自主创新和示范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和推广基地的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网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基地的建立。中国网通将以此作为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的平台,加快信息通信行业的产业链建设,为有效支撑集团实现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作出贡献。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成立对中国网通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何有效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获取新的发展机遇

如果可以,我愿做那只永远呆在蓑衣里的蓑衣虫,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没有烦恼,不会伤心,那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生于红尘,向往安静的我,却在这宣泄的世界变得浮躁不堪,终究,我无法拥有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的胸怀和安于平静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保险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创立的70年。1949年10月20日,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诞生。但到1958年,国内保险业全面停办,只保留国际业务。直到1978年,国内保险业才逐步恢复,到1982年全部开展业务。从1980年到2018年,保险业规模从不足5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全球排名从68位增长到第2位,在全球保险市场中的份额从不足0.1%到11%。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人们的保险意识和风险保障需求日显增加,保险业加快发展显得越来越紧迫。 本报记者 刘慧 为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国务院日前对《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新规放宽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限制,鼓励更多有经营特色和专长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希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保险业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元股权结构,其中,民营资本在保险公司总股本中,占比达到了49%。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资产占比为6.36%。刘福寿表示,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公平一致的市场环境,将更有利于银行业、保险业充分竞争,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形成合理多样的市场体系。 保险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国内的保险市场从独家垄断向多家经营竞争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外资各类保险公司共计229家,中国市场的大门已逐步打开。”中国保险学会会长董波在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和131家代表处。 刘福寿表示,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具有资金实力、良好信誉,具备先进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优秀人才,为国内银行保险机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利于我国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审视自身不足,加快改革发展。 国务院新规降低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对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取消“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和“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的条件。董波认为,这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加快,门越敞越大。在世界500强榜上,国际保险巨头都进入了中国。保险业已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作为国家级金融创新示范区,由中国银保监会、北京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将承担开放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副市长杨斌表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高达19.3%,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城市基本相当。北京市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参与北京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对外资金融机构建立服务管家制度等,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专家们表示,金融业、保险业最大的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董波表示,保险起源于海上贸易,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现代保险本身也是一种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化解风险的制度安排。保险业之所以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保险业本身是经济的助推器和 社会 的稳定器,更需要自身的稳定和安全。保险业本身要秉承诚信的原则,以诚信为核心的保险文化如果在行业内推广,保险业才有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保险业是 社会 经济风险管理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邢炜表示,保险业的 历史 可追溯到14世纪。保险业发展早期是财产保险占主导,19世纪以后,人身保险的分量越来越大。国际保险业以欧美为代表,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过程。2018年度,全球的保险费达到5.19万美元。保险业在灾害事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 社会 经济的重要风险管理人,这个角色越来越突出。但从 历史 角度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历史 是断档的。 “保险业是舶来品,但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舶来"。”邢炜表示,从全 社会 的风险管理,再到专业能力、制度框架,保险业的发展有很多空间。在财产保险方面,看似产品数量不少,但保险保障的范围狭窄,一个机动车辆保险就占财险的大半业务量。 社会 和居民需要的其他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一直没发展起来。在人身保险方面,寿险业遇到理财市场的竞争。人身保险的保费规模看似巨大,但真正体现长期寿险的保障功能,这个功能占比就很低。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低层次竞争的阶段,要尽快引领这个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阶段。 邢炜表示,目前金融业、保险业最大的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推进金融业、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依托的是 科技 进步,通过 科技 的赋能,实现金融业、保险业新旧动能的转换。 经济韧性与再保险活动密不可分 “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是谈金融开放谈得最多的市场。因为贸易的增加对实体经济会有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增加金融业务。”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门哈特(Michael Menhart)表示。 门哈特以再保险举例,再保险业务并不是能自成一派的,必须要和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必须放在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还必须帮助到实体经济。“我们要引入新的制度,必须要去扶持新的公司。”经济的韧性跟再保险活动也密不可分,尤其在一个开放和全球化的市场中更是如此,这意味着要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的韧性,来应对各种冲击,比如自然灾害的再保险等。同时,也有由于人的错误造成的灾难,比如之前的金融危机,信用再保险、抵押再保险和其他再保险形式,可以有效帮助把整个金融体系的开放性和韧性建立起来。 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保险市场将是全世界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会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再保险市场。 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汤姆·辛普森也表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金融业进一步开放,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参与中国市场的机会。北京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将进一步优化银行业、保险业投资和经营环境,激发外资参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活力,丰富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共同构建更加开放、互利共赢的金融市场。

“十四五”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机遇都可能有什么呢?

在2019年时,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大力积极引导竞赛观赏型消费、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出台鼓励体育消费政策、开展相关体育消费试点等相关意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提出不仅经济质量效益得到提升,而且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渐渐转变,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在心理方面与现实生活方面得以升级。而体育消费是新时代推进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更是促进体育服务业、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源泉。根据苏宁PP体育大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5日,相关健身器械例如跑步机、运动服装、跑步鞋等物品销售增幅TOP5,同比增长280.6%、170%。另外,从全球体育产业增长率情况看,2019~2021年亚洲地区体育产业平均增长率为7.9%,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大。以欧洲为例,欧洲体育产业跻身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前十,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了整个欧洲体育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在心理、精神方面遭受严重冲击,对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品质方面得以反思,进而引发对“健康”一词的深度觉醒,人们对有关于“健康”的消费动机得到提高,与健康有关的消费越来越多,对比传统的旅游来说,现代流行的滑雪、漂流、登山、户外徒步等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能够更加适合体育旅游爱好者对健康的需要,能够表达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另外,这些流行的健身娱乐型体育旅游项目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能够在给体育旅游者带来强烈体验感娱乐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使人们获得成就感,并且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旅游需求。在未来,健身娱乐型将逐渐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更加均衡,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影响力更加广泛;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以冰雪运动中的滑雪运动为例,相关研究发现,沉浸在滑雪运动中的消费者会产生滑雪成瘾的心理表现,进而可以引发群体性滑雪消费,为滑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可持续推进滑雪产业的发展。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刺激下,国民对冰雪运动的认知程度加强,通过对冰雪运动的正相关刺激对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的发展机遇。

丹阳城乡一体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1、城镇和农村统一经济发展,把工商企业集中到城镇和园区发展,农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2、把村民集中到城镇居住,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使基本农田得到高水平保护。3、建设用地获得高效益产出。

张裕葡萄酒经历了哪几次主要发展机遇

昔日先驱,今朝龙头张裕集团的前身是 “张裕酿酒公司”,1892年,由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1994年,组建成立了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同时发行A、B两种股票的上市公司。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张裕集团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至2004年末,张裕集团的总资产为23.7亿元,净资产为16.6亿元。张裕集团的主要产品为葡萄酒、白兰地、香槟酒、保健酒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综合占有率为20%以上,连年保持行业第一。近几年来,张裕集团发展速度加快,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主要产品的产量为7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6亿元,利润3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在行业总额中所占比例也都在30%以上。在2004年的中国酒业百强评选中,张裕集团以6亿元的利税总额进入酿酒行业十强,位列第七,这也是进入十强的唯一一家葡萄酒企业。潜心酝酿,“品重醴泉”孙中山先生曾为张裕题词“品重醴泉”,盛赞张裕产品质量极佳。自百余年前张裕公司创立以来,质量始终是其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葡萄酒素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之说”,张裕的产品质量首先就是从葡萄原料这个源头抓起。据介绍,张裕公司已在烟台建立了8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其中以“蛇龙珠”等为代表的高档葡萄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其中的90%以上。为了保持高端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张裕从2005年到2008年将分阶段投入3000万元资金,打造中国最大的“蛇龙珠”种植基地,确保生产解百纳、酒庄酒以及高档白兰地所需葡萄原料的产量和质量。为了酿造出高质量的葡萄酒,张裕在引进先进的酿造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技术上亦不惜重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裕投入3亿多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公司单班灌装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还对国外葡萄酿造设备进行引进、吸收和消化,使张裕的技术装备保持与发达国家葡萄酒的生产设备同步。近几年,又每年投入上亿元,不断进行自动化、信息化的升级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张裕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业内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在张裕的设立则使张裕拥有一大批包括博士、高级工程师在内的科研队伍。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张裕集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市场变化,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大大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营销兴企”,网络致胜在全球迈入整合营销时代的背景下,张裕确立了“营销兴企”的发展战略,在同行业中率先构筑起了一个全国性、多品牌共享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张裕始终坚持“终端致胜”的营销理念,不断扩大和完善营销网络体系,提升了营销网络竞争优势。张裕采用三级营销体系,即销售公司总部——各销售分公司——经销处。其中,销售公司作为决策中心,分公司作为指挥中心,经销处作为执行中心,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能。目前,张裕已在全国建立了39个省级分公司、500多个城市经销处。2003年以来,张裕开始实施“一个布局,四个调整”的营销思想。“一个布局”即在全国所有发达的县级以上市场,都要有张裕的市场业务人员和一级经销商;“四个调整”即向高档产品、向酒店终端、向多酒种发展、向整合投入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目前张裕已拥有1000余人的市场人员队伍和2700余家代理商队伍,形成了一个基本上覆盖全国所有发达县级以上市场的营销网络。在产品结构上,稳步向高档方向发展,酒庄酒、解百纳等高档产品的销量均以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成为国内高端消费群体的首选品牌之一。文化传播,培育市场虽然我国的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较小,人们对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葡萄酒的鉴赏。因此张裕认为,对于葡萄酒市场这个有待培育的市场来说,传播文化就等于开拓市场。而在文化传播方面,张裕有着独有的优势。张裕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在11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也为中国葡萄酒文化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在此基础之上,张裕近几年来加大了对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力度。始建于1992年、重建于2000年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专业酒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历史实物、珍贵照片、翔实资料等,真实的展示了张裕公司100余年的传奇故事,向消费者展示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无穷魅力,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前来参观。2002年,张裕又与法国葡萄酒业巨擘卡斯特集团合资兴建了张裕·卡斯特酒庄,这是中国第一座严格遵循国际酒庄3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原则兴建的世界级葡萄酒庄,集高档葡萄酒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通过高档葡萄酒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展示,宣传葡萄酒文化、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葡萄酒,理性消费葡萄酒,成为国内首家酒庄文化的传播阵地。2004年张裕还设立旅游公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以更广泛地传播葡萄酒文化和张裕品牌文化。目前张裕形成了以酒文化博物馆为中心,串联酒庄、葡萄基地、葡萄发酵中心、现代化生产线的旅游线路,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张裕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张裕名品专卖店”都是统一规格,里面古色古香的欧式酒架,张裕百年来的重要历史图片、流光溢彩的张裕主流产品,成为展示张裕历史文化、品牌文化和普及葡萄酒文化的窗口。2005年3月,张裕又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首个酒庄俱乐部——张裕·卡斯特酒庄VIP俱乐部,积极倡导和引领葡萄酒文化高端消费。该俱乐部还出版了一本会员刊物《葡萄酒鉴赏》,专门提供葡萄酒鉴赏的指导。多种渠道和形式的文化传播,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葡萄酒知识和文化,培养了大量的葡萄酒潜在消费者,还扩大了张裕品牌的影响,带动了张裕产品的销售。

空间设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酒店设计公司专家认为可以将设计分为两类2、空间设计为以城市为“底”的“图”,从古至今备受关注3、在未来的商务酒店设计将会向两个方向发展4、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大气候下,商务酒店设计面临生态设计转型的挑战5、商务酒店设计应被更深地理解为能量调节器,这就意味着节能、减废、健康、适用等基本目标的实现应对设计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1.酒店设计公司专家认为可以将设计分为两类:归属于壮丽设计传统的和归属于民俗传统的设计,依此分类的话,空间设计自然属于壮丽的传统设计。而设计形成一个国家,吸引人民,发展商业。2.空间设计为以城市为“底”的“图”,从古至今备受关注,不仅市民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设计师也把它的成功作为其设计功力的体现和树碑立传的快捷方式,业主也希望商务酒店设计在城市母体中产生轰动的广告效应,城市管理部门则希望大跨度公共设计的建成能带动并统率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的开发,并通过其别开生面的形象活跃城市景观的整体氛围,成为城市开发、街区改造的画龙点睛之笔。这样,空间公共设计就先声夺人地占据了与其数量不成比例的资源配额,从土地审批到建设投资再到建成运营的各阶段都占尽先机。人类沉醉于酒店空间公共设计带来的激情震撼之中。3.在未来的商务酒店设计将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大型公共设计将采用有效方法进行垂直交通联系而在高度上予以发展,大型公共设计要发展巨大的无柱空间;另一方面是居住单元将不断趋向于进入整个城市结构,城市的美观将依靠街道和景致的和谐。虽然这些预言过于大胆,但也有一定的内在科学依据,并直接引导了设计观念和价值取向。而且进入2l世纪以来,酒店空间设计确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内的设计行情被普遍看好。4.另一方面,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着技术敏感度颇高的酒店空间设计的进步。膜结构、高新金属、玻璃材料的应用,施工工艺的改进都使商务酒店设计的质量有了极大改观。技术已经具备了为空间设计的发展保驾护航的实力。5.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大气候下,商务酒店设计面临生态设计转型的挑战。空间设计本来就体量大、类型多,而且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多年来一直是生态设计的软肋,即使《空间节能设计标准》已颁布实施,但设计师在具体进行空间设计时仍然不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因针对性不强,执行起来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尤其是酒店空间设计由于功能、技术含量较高,构思涉及“自变量”的更多,使得空间的生态设计一直是设计师不愿碰触的雷区和死角而显得扑朔迷离。6.商务酒店设计应被更深地理解为能量调节器,这就意味着节能、减废、健康、适用等基本目标的实现应对设计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实用理论过于注重现实的可行性,轻视逻辑的可能性,而抽象思维所获得的逻辑真理和认识乐趣远比物质效用和实际利益更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无意限于当前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而是着眼于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可能的方法策略,这样才具有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为把握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应怎么做?

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目前,各行各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确立“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方的重要发展规划,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

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是啥?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远景 设计研究院特色小镇规划专家谈到特色小镇规划,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坚持市场主导,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坚持深化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新兴平台,发展新经济。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新常态讲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跑因而也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就是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应该敞开大门,以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它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对于影响现在,如果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为代价带来经济利益的国家,但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一口价,照片:不稳定的全球经济将成为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在这种环境下,国际经济波动和危机感染已成为频繁和必然的事情。第二代价:国民经济的主权独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跨国公司往往是主要负责大规模货币投机,有逐渐增加的一体化程度,各成员国的经济主权下降的独立性。三代价:贫富全球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竞争,创造效益,也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生产全球化的公司,但只找到的资源在世界上的国家,消费者的全球化,是指不仅是消费者,但买的东西在世界上的国内市场。从事全球生产和贸易,它必然有一个统一的全球性规则,WTO是一个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双边和多边比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反倾销和贸易争端更好。人们通常只看到入世将使中国的出口所带来的好处,但中国的营业利润也反映了进口,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更优质的东西,更多的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应是收入的衡量指标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外部效应,使中国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和态度,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技术溢出,这是从技术转移不同,不缴纳所得税的质量。平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做四件事情首先,要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要开拓市场。只有开放的市场,要想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立即无条件,而是要条件,分步实施,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开放水平适应形势,从而产生互利互惠的贸易利益。第三,我们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制定规则。第四,要发展资本市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然而,尽管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但只有流量的一小部分进入私营部门,高科技公司的流入,甚至更少的储蓄。平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组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是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工作的一般规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措施的保护,尽快参与到贸易全球化,迫使我们要积极的公司制改革,所以唯一的办法真正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二是缩小差距缩小国内和地区的国际关系之间的差距。登录到到网三是要扩大内需,增加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为根本,但我们不能忽视的外国贸易的重要性。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你应该考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加强多边和双边的经贸合作,并在发展中发挥积极的,稳定的和建设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参与,促进并按照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要注意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良好的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基础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和教育战略,运用现代科技,科学技术,贸易的原则,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中国对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继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技术。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造,以继续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的生产效率中国的关系。

请论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

新常态定位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 “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王军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 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背负着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机遇:新时代下,科技创新遇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科技领域,发展潜力非常大。2. 东北振兴机遇:新时代下,东北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提升产业水平,推动东北振兴为目标,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也为东北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3. 一带一路机遇: 在新时代下,一带一路也为中国提供了不少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其目标是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对于中国在区域间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发挥着重要作用。4. 绿色发展机遇:新时代下,中国也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绿色发展带给我们的机遇是巨大的,包括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等。总的来说,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推动力,这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遇。

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分析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分析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④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3)正确认识新常态。  ①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②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现在我们应当适时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同推进,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4)积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具有长期性,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我们在宏观调控上要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②要为创新拓宽道路;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④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将会复兴祖国和民族。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发展,企业的高速发展。

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分析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  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  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  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中国经济为世界带来了哪些发展机遇?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有关负责人12日说,持续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增长来看,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2.5%提高到14.8%,中国经济实现年均7.2%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国家统计局测算显示,2013年至2016年,如果不考虑中国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放缓0.6个百分点,波动强度将提高5.2%。从消费来看,中国市场是世界消费增长的关键力量。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3.4%,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3%、7.9%和2.1%。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从贸易来看,中国进口贸易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至2016年,中国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占全球进口市场的份额由8.4%提高到了9.7%,而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的进口份额下降了0.4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进口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此外,2017年中国进口原油、铁矿砂、大豆等商品量刷新纪录,对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拉动原材料出口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发展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为世界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共商、共建、共享中获得了发展机遇。中国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巨大需求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按照美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15年美货物和服务贸易对华出口支持国内就业91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