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2023-09-02 17:20:03
共14条回复
wio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学习问题。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

2、逃学和厌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重,部分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招老师或同学喜欢,再加上学习成绩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

3、意志障碍。大部分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承受不起外界的打击,这主要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4、依赖心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由家人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此类小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对环境和家人很是依赖,而且会有自责倾向。

南yi

1、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由于大脑发育已趋于成熟,有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从童年期单纯的正向思维逐渐发展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在接受教育和社会文化交往中,也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同时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为对父母的再三叮嘱话反感。

2、焦虑抑郁状态:青少年从儿童期转型到青少年期,从依恋父母转向同学和朋友,逐渐接受社会适应性,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

①经常头痛、肚子痛;

②多梦,梦见家中发生了不幸;

③食欲下降,胃痛;

④害怕上学,和同学说话时紧张;

⑤担忧、胆怯;

⑥担心不能把事情做好;

⑦遇到高兴的事也不快乐;

⑧手脚发颤、发麻、多汗;

⑨注意力不集中;

⑩觉得生活没价值,感到自卑,经常内疚自责。

3、对人恐怖症

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

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小学生心理

扩展资料:

基本辅导:

1、门诊辅导

即在心理咨询室坐等来访者上门咨询,一周集中固定时间进行。若在咨询时间外有来仿者,也接受咨询。

2、书信辅导

即通过书信交流形式进行心理辅导。操作简单,运用方便,非常适合对自己的心理障碍有顾虑,比较胆小、怯懦的人群,这种咨询方式随时进行,及时回复。

3、电话辅导

公布办公室电话、与辅导对象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4、专栏辅导

专栏咨询是结合实际,通过广播、报纸等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辅导进行解答。这可充分调动辅导对象共同完成。广播则可根据实际随时进行。

5、开展心理讲座

即针对团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当面集中指导和咨询。结合群体对象的实际开展团体辅导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问题

可可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豆豆staR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clou

一、入学适应问题   

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okok云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wpBeta

你好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

满意请采纳

大鱼炖火锅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FinCloud

(1)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2)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1

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是8—10岁,特点是活动过多,爱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走神,比较冲动等。多动症的干预一方面要借助于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行为疗法和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进行干预。

2

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面对外在威胁时自身出现了与面对的威胁不一致的反应,在情绪方面它表现为紧张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特别敏感,躯体方面的心跳加速过度出汗等。针对焦虑症可以采用躯体放松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等进行治疗。

3

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长期的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意志力减退为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情绪极其消极,对事情比较淡漠,认知倾向消极,动机的缺乏,肢体的疲惫等。针对抑郁症首先要给学生以情感支持和鼓励,然后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消极认知,带领学生积极行动等。

4

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并没有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不理性的害怕。表现为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担心暴露自己的情绪等。针对恐怖症使用系统脱敏法是最常见的。其次还要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环境。

5

强迫症。

儿童的强迫症除了一些强迫行为还要注意儿童的强迫行为是否对他的学习生活等造成了困扰来判断。表现为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动作等。针对强迫症一方面使用药物治疗,再者还可以使用行为治疗以及森田疗法等。还要建立支持性的环境来帮助儿童。

6

厌学症。

厌学症又称学习的抑郁症。针对厌学症的治疗教师要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家长还要改变态度,然后纠正不良行为。

贝贝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meira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康康map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在学习方面:(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小教板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其实

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学新生适应问题

儿童在进小学前其主要活动是游戏,

进小学后其主要活动为学习。

游戏饶有兴趣,

儿童

乐于参加。

而学习却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意愿而改动。儿童进入小学后,其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必须按时到校,

遵守严格的学习时间和各种组织纪律,

上课专心听讲,

不能随意说话和走动。

同时还面临着教室、

家长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要求,

有家庭作业的负担,

考试成绩的压力,这些对他们的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

同时面对新的环境、

新的

老师和同学,

他们还要克服自己对老师和同学的陌生感和惧怕感,

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之中。

如果儿童不能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换,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生不适应问题。

如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有寞孤独感,

不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这些

心理问题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小学新生的困难,

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入学引起的心理转折和适应。

2

、学习问题:

1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又叫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

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些特定知识、

能的学习时出现重大困难,

以致无法完成同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

据研究学习困难问题在小

2

3

年级为高峰,占

5%--10%

左右。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在学

习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听、读、写、算等方面。如有的小学生把

b

当成

d

,或

p

当成

q

等;

有的小学生有空间定向困难,

不知道上下左右;

还有的小学生难以用语言表达思想,

与教师、

同伴交流困难。

但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由智力缺陷或缺乏教育机会所致,

而是由于大脑无法

自我约束,大脑功能方面的缺陷造成的。

2

、厌学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

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

小学生的厌学症状主要表现

为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

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

焦躁不安,

对教师或家长的学

习要求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发生旷课、逃学或缀学现象。

3

、行为问题

1

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

“儿童多栋综合症”

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相称

的,

已注意涣散、

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点的行为障碍。

这类行为障碍在

8

10

岁的

小学生中比较常见,并且影响学习成绩和班级纪律,所以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普遍关注。

2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个体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或纪律,侵犯他人或

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攻击性或对抗行为。在小学生当中比较常见的有欺负和说谎等行为。

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的品行问题滑道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和处理

品行问题更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两者许多方面能产生互补的作用。

3

、攻击性强

15%--25%

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的言上的

(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这表明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学

生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4

、情绪问题

1

焦虑

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

已能体验或预计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

而担忧更为明显,

47%

的学生出现轻微焦虑,

24%

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

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2

、冷漠、孤僻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

34%

的学生不会流眼泪,或认为

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

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

缺乏与之相对

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30%--40%

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不能感到快乐,其中

12%

的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的

学生存在孤僻的心理。

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

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

形成。

3

、交往情感封闭

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

40%

左右的学生与新朋

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

29%

的学生受了委屈独自

生气,

90%

的学生心理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这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闭性。进一步

分析发现,

导致部分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

排斥、

怯弱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

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阿啵呲嘚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多动症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厌学,过于压抑自己,跟同学老师关系处理不好,自卑等。

相关推荐

小学生十大心理问题

小学生十大心理问题,如下:(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六)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七)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八)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十)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
2023-08-29 07:35:452

小学生个人心理状况描述

小学生个人心理状况描述:良好、正常、孤僻等。拓展资料小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明小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导致小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同时,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关注和支持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自尊心和安全感。2、学习压力对小学生个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小学生处于学业初步阶段,对于学习的适应性和接受度有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成绩、考试等因素,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进而影响到小学生的精神状态。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会让小学生产生情绪低落、失眠、头痛等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疾病。3、环境变化对小学生个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变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很大。从小在一个环境中生活的小学生一旦离开这个环境。过渡期间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等等。还有远离亲人,初次接触新环境,也容易产生孤独感、不安和恐惧。4、同伴关系对小学生个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及沟通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伴关系的质量与小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息息相关。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安全感、快乐和支持,而糟糕的同伴关系则会导致孤立无援、自卑和不自信等负面情绪。5、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影响小学生在使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往往超过了医学建议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视力下降、头晕、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进而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2023-08-29 07:35:581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自卑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二、焦虑和失落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对自己学习成绩不满意,考试成绩不好,怕被家长责骂,另外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三、孤独在人际关系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四、敏感和叛逆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023-08-29 07:36:231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具体如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具体如下几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的。3、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4、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2023-08-29 07:36:501

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2023-08-29 07:36:591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快速性、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1、快速性,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上,不断遇到各种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在适应这种新环境和新要求中,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以学习为主的活动中,逐渐学会了运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从而使他们在智力与思维的发展上出现了质变,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式过渡。因此,小学生更是智力迅速发展的好时机。即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智力等各个方面快速发展。2、协调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但又是非常协调的。这与小学生自身协调、平衡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即年龄越小,身心行为越一致;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学生发生了什么回家了就会给父母说什么,知道什么就会去做什么。小学生的身形、体制机能、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与婴儿和少年期相比面试相当均匀和平衡。因此,小学生被称为“潜伏期”。即小学生在这个阶段身心各个方面平稳发展。3、开放性,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复杂,自控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因此他们心理活动显得纯真、坦率,喜怒哀乐常溢于言表。也就是小学生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能够表现出来情绪情感。比如他们开心的时候就会哈哈大笑,难过的时候就会嚎啕大哭。4、可塑性,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正在处于由不成熟的婴儿时期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发展的过渡阶段,虽然他们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品德和社会性等方面都快速发展,但尚不稳定。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等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方面更尚未萌芽,其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还只是处于开始形成时期。即这个时期小学生向师性、模仿性强。在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块我们可以通过抓主要特点来理解记忆,通过总结口诀“放快写速,即放指的是开放性,快指的是快速性,写指的是协调性,速指的是可塑性”,去记忆我们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023-08-29 07:37:241

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常见的心里问题,具体如下1、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2、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3、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5、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心理问题的定义心理问题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2023-08-29 07:37:471

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 #教育# 导语】心理过程即人人共有的心理活动。由于心理活动都经历着发生、持续并结束的过程,因而称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包括自己)的过程,通过知觉、技艺、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实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心理过程。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教育频道! 1.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身心发展成熟要经过十几年以至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的心理是一生中最富于可塑性的,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从出生起直到个体进入青年初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儿童心理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体。   根据以往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通常经历这样几个时期:   (1)婴儿前期,一岁以前;   (2)婴儿晚期或先学前期,一至三岁;   (3)幼儿期或学前期,三至六岁;   (4)童年期或学龄初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6)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本章所要阐述的是童年期或学龄初期儿童(相当于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已进入正规的学习生活,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新环境,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生,主导活动的变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正规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儿童心理有了显著的发展。教师如能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想象、思维的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情感、意志的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   情绪、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高年级学生已能感受到生活新奇和美好,喜欢动脑筋,乐于提问题,但仍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虽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 3.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   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在智力上,有的儿童早熟,有的晚慧;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发展协调,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心理发展的协调性是其主要特征;三是发展具有开放性,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四是发展具有可塑性, 4.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到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就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或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容易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2.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1)从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以长时间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10-12岁儿童约25分,12岁以上约30分。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抽象事物注意的稳定和集中才会相应提高。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到了小学二年级就大有改观。而且二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也比较差,到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有明显增长,尤其是男生发展更快。   3.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抽象材料也能花功夫努力记住,并能自觉检查记忆的效果。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学生仍是机械识记为主,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想象的意识性、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与学龄前儿童有点类似,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为增加;小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想象的形象还具有片断、模糊的特点;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
2023-08-29 07:38:111

小学生心理特点

以下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023-08-29 07:38:331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好胜,但是韧性差。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2023-08-29 07:38:551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从发育时间看,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和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男、女生的生长发育期出现提前的趋势。?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和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而对他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也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和做手工劳动。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伴随着心脏、肺、呼吸肌、胸廓形态发展的同时,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相应增强,血管发展的速度大于心脏的发展速度,血液的循环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但小学生的心脏容积小于成人,脉搏频率远超过成年人,且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小,心脏搏动频率大约每分钟80~90次,因次要注意不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孩子的呼吸频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一般而言,6~9岁的儿童,男孩为23~24次/分,女孩为25~26次/分,到了10~13岁,男女孩都为19~20次/分,而14岁以后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每分钟16~18次。与此相关的是,孩子的肺活量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且体育锻炼的情况也直接关系到肺活量的大小,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约128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的90%,以后增长缓慢,9岁时约1350克,到了12岁约1400克,基本上和成人一致。
2023-08-29 07:39:4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_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家庭教育当中,需要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问题(一)性格孤僻冷漠(二)胆怯自卑(三)叛逆与偏激(四)烦躁易怒(五)攀比嫉妒与怨恨报复成因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与父母的关系敏感,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3、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家庭应采取的对策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自身应采取的对策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家长做法最重要!(一)学会倾听孩子在学校可能因为自卑害羞,不想与别人交流,所以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二)大方鼓励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父母要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三)亲近自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2023-08-29 07:39:501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2、想象、思维的特点。3、情感的特点。4、意志的特点。5、性格的特点。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2、想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3、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此时他们虽已初步具有了爱憎的情感,但他们的爱憎还是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比如,他们不仅在内心里崇敬和热爱英雄人物,而且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帮助同学、努力学习他们已能够把对身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教师、对同学的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同“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识、分析各种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4、意志的特点。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5、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作出评价;他们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尽管他们运用的准则一般还常是很具体的,他们的评价却变得越来越全面,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另外,随着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性格特征也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当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2023-08-29 07:41:141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 自卑 爱比较 虚荣
2023-08-29 07:42:0515

小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

想考高分
2023-08-29 07:42:385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你好: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人格障碍、依赖心理等。
2023-08-29 07:43:114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1、学习问题。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总是以分数来评判孩子,让他们承受本不该承受的负担,再加上教学内容困难,久而久之出现了负担和偏见。2、逃学和厌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重。部分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招老师或同学喜欢,再加上学习成绩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这类小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也不做作业,上课时东张西望和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转变成逃学。3、意志障碍。大部分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承受不起外界的打击,这主要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因为现在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安全,在他们身上付出太多的爱,再加上老年人的溺爱,只要遭受挫折,就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对待,久而久之让意志力变得薄弱。4、依赖心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由家人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此类小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对环境和家人很是依赖,而且会有自责倾向。5、人际交往方面。多数儿童属于独生子女,再加上家人工作比较繁忙,跟孩子没有深度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长时间下去接触的人会越来越少,从而降低交往能力,无论面对什么都会以沉默来对待。另外家人对孩子百依百顺,会让他们养成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跟他人交往时唯我独尊,并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想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6、对周围环境适应问题。去完全陌生的环境,有的人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快速适应,但有的人却一直和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想去适应,久而久之出现心理问题,孩子易出现情绪障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2023-08-29 07:43:211

小学生心理特点有哪些

1.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是大脑结构与机能得到突出的发展,神经系统也进一步完善,这时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包括听觉、视觉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学生的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年增强,小学低年级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高年级时抽象记比得到广发展,小学生仍然是无意注意占手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外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其想象力随年龄增长日渐丰富。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内容包括荣誉感、羞耻感、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情感思同主义情感等方面。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形式从外显转向内隐。2.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与活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叶朗论述了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79岁的儿童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他们对任何艺术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直到913岁,他们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外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小学生对待老师的提问,一般与幼儿保持同样的态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态度处于写实阶段,他们评价音乐作风的标淮是音乐作品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是否相像: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是音乐审美态度正式形成与发展的时期、由其是随着个性的发展,他们开始对音乐作品表现出真正的审美态度。 舒持一戴森和加布里埃尔论述的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是:78岁,有鉴常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在歌唱及演奏乐器时,节奏感觉较过去好;910 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旋律感。能感如两声部旋律。10一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如和判断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音乐能力每年都在惊人的发展变化之中,音乐心理学家爱得华一戈登(cordon)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大概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现代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是因为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培养的音乐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中后期教育所大法超越的。美国道罗西麦克唐纳(uomLhvmcdonald)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岁以后,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如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等,是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的。汉克(Ha,eker)与兹宁门irhpn)的项研灾成果也证实,儿童的音乐才能在10岁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小学生的音乐能力随年龄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对节奏的把握、音高辨别能力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改善等方面。随着儿童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的显著发展,儿童的音高辨别能力也逐步提高,本特利(Bentley)1966年所做的一项测试表明,大多数被测试的7岁儿童能分辨出一个440赫兹的音和个与之相差12赫兹的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被测试的12岁儿童人多数能分辨出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别。这说明在儿童时期,音高辨别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基尔比特(J.A.Giubert)所做的实验结果亦表明,儿童的音高辨别力随年龄增长.其中610岁儿童增长显普,18岁后进步幅度较慢,随儿童歌唱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向的共同发展、幼儿至小学生的歌唱技能与器乐演奏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歌唱技能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歌唱音域也随之扩大,如35岁幼儿的音域是小字u2018组的ea,至小学高年级时,12一t3岁的儿童的音域已扩大为小字一组的d至小字二组的e 。幼儿至小学低年级学生歌唱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
2023-08-29 07:43:431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为:自卑、焦虑和失落、孤独、敏感和叛逆。1、自卑。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2、焦虑和失落。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对自己学习成绩不满意,考试成绩不好,怕被家长责骂,另外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3、孤独。在人际关系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4、敏感和叛逆。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另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2023-08-29 07:43:511

小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简短是什么?

思想健康,身体健康。有正常的思维和常识。
2023-08-29 07:44:263

小学生为什么容易出心理问题

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值得重视,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具体来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对于孩子过于娇惯,以及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缺乏历练这三方面原因。1,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主业,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但是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甚至已经超出了孩子所处年龄段的承受能力,因此有很多孩子因为无法承受学习压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这是现在有那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2,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弱。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最好的生活,因此对孩子不遗余力、百般呵护。……但是,家长对于孩子过分关心的结果就是使得孩子被过分娇惯,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弱,遇到问题以后无法解决,更无法面对,于是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3,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缺乏足够的历练,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与老一辈相比,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生活条件更好,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拥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但是这样情况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之中缺乏足够的历练,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一旦遇到逆境就无法承受,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从而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2023-08-29 07:44:41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2023-08-29 07:44:511

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

小学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如下: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依赖心理:很多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缺少独立意识、环境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自己是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不能面对事实,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3、自私狭隘心理: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嫉妒和报复心理。4、自卑心理:当自己不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下生活真正涉足社会时,发现自己的素质、智力、能力不是“天下第一”时,自我产生的悲观、失落等情绪逐步转化成自卑,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我们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
2023-08-29 07:45:591

小学生各年级学生分别有哪些心理特点啊

  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儿童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条件下,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正在迅速发展。   (一) 感知的特点   儿童入学学习以后,有许多书写活动,手的关节肌肉运动大为增加,与此同时,手的关节肌肉感觉也发展起来。一年级小学生,不但要学会拿铅笔写字画画,还要学会使用尺子,学会用橡皮,学会削铅笔等等。这些动作不熟练时,儿童显得特别笨拙和费劲。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儿童的书写动作,开始时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和失去兴趣。在正确指导下,儿童能够写得准确而美观。一年级儿童虽然能够进行有目的感知觉或观察,但他们知觉也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笼统性和无意性。儿童知觉的混淆性突出表现为空间方位知觉不精确,对于一些相近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容易颠倒或认错。如:写字时把偏旁写颠倒;在写字时,有时不是由上到下,从左到右,而是由下往上或从右到左。知觉的笼统性表现在看图或识字时,往往只注意大的轮廓,容易忽略小的枝节。看图讲述或复述故事时,也常常会遗漏很多细节。知觉的无意性表现在儿童不善于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知觉,按一定的目的任务较系统地进行知觉的能力还较差。在观察一幅图画时,常常会把目标移到不相干的事物上。   (二) 注意的特点   (1) 一年级的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如:不能要求儿童边听讲边抄写,应该先让儿童听讲,等儿童听懂了,再让他们抄写。   (2) 一年级儿童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如:上课时注意了自己的新铅笔盒,而没有注意听教师讲解。教师讲课过程如果过于单调,或太易太难,或节奏速度不适当,都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分散。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帮助下,儿童的注意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三) 记忆的特点   (1) 记忆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足,一次不易记住很多东西。   (2) 有意识记忆的能力正在发展,但往往还不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记忆活动,也不能适当地运用识记的方法。   (3)意义识记的能力也正在发展,对于已经理解的教材,能够通过逻辑加工来进行识记。如:按意义联系来识记课文,按偏旁部首归类来识记生字等。形象记忆在一年级儿童记忆中还占重要地位。因此,教学中仍然要多运用直观方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 思维的特点   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   (1) 仍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或与他的经验,很少联系的教材。   (2) 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   (3) 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如:老师让在指定的格子里画十个圈,有些儿童被画圈活动本身吸引,教师应积极培养儿童按照一定目的任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经常向他们提出学习任务,不断提醒儿童,及时给予帮助,并加以检查和评价。因为按照一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提高儿童学习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   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3、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4、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   5、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二.学习心理特点:   1、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2、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我们教师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   3、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小学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外向性――活泼、开朗。  三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这是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的表现。  与二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互相联系,成群结队地玩耍,看上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2、受批评也不生气  由于行为多变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所以去什么地方手脚都不稳当,按铃、看相册、摆弄人家的玩具等等,因此常常受到指责和批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指责只起短时间作用,孩子不生气,过一会儿就故态复萌。  3、初步懂得趋利弊害  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  与同学吵架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这个阶段还不懂得如何合理反驳。这个特点比二年级时故意说没有作业,想出去玩的表现还要不好,因为二年级时的动机很简单,而且不是有准备的、恶意的,是单一的眼前动机造成说假话。三年级学生是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所以,不管是家里人之间发生争执,还是和别人吵架,家长、老师一定要听双方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做完一件事时,要从失败的地方开始总结,告诉孩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世界上最不勇敢的人。  4、推崇有力量的英雄  三年级学生绝对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除了动画片中的英雄之外,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形象、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舞星,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这个阶段推崇学者、科学家的孩子很少,对于自己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并不崇拜。  对崇拜的人物有时会达到入迷的程度。在高年级有力量、个头高的学生面前,表现出服服帖帖,孩子们对这种“孩子王”言听计从,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仿佛是校园小团伙。   四年级学生特点:   (1)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在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改变。   (2) 四年级孩子的意志发展开始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开始具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恒心的关键期。随着孩子交往范围的扩展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四年级的孩子开始对很多事情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缺乏经验,经常会遇到许多自己难以明白的问题,开始产生很多不安和忧虑,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引导。   (3) 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孩子自身心里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有一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请家长们对孩子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4)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学习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的思维形式,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过程。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5) 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的发展。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情意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还不会轻易解散。   3、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六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1.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六年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小学六年级学生个性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组织性、纪律性、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逐渐获得健康发展。其个性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发现和探索新自我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3)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
2023-08-29 07:46:491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2023-08-29 07:48:411

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2)学生主体性原则(3)参与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5)差异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7)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2023-08-29 07:48:49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2023-08-29 07:49:0115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学习问题。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2、逃学和厌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重,部分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招老师或同学喜欢,再加上学习成绩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3、意志障碍。大部分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承受不起外界的打击,这主要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4、依赖心理。现在很多小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由家人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此类小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对环境和家人很是依赖,而且会有自责倾向。
2023-08-29 07:50:271

小学生心理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二)想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四)意志的特点。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五)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2023-08-29 07:50:361

小学生心理特点有哪些?

浮躁,自私,急于功利等。
2023-08-29 07:51:004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我家孩子正处于这种阶段,爱玩是孩童时期的天性,调皮捣蛋更是专长,学习应该不会放多大的时间去,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有了自己的主见就开始学会叛逆,而后与父母发生口角的事时有发生,在同学之间容易形成一派的死党。偶尔对父母或老师说说谎话。还有电子产品比较普及,很容易受到电子产品影响,包括模仿游戏中的一些情节,需要多和孩子沟通
2023-08-29 07:51:131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五)意志障碍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六)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七)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八)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2023-08-29 07:51:2510

小学生心里健康里意有哪些。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2023-08-29 07:52:501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可能可能就是紧张。
2023-08-29 07:53:013

小学生在心理方面有哪些特征?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二)想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四)意志的特点。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五)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2023-08-29 07:53:291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主要特点:(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三)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四)意志的特点。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五)性格的特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2023-08-29 07:53:382

今年初二 想了解了解哲学和尼采 到底是不是好事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唯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2023-08-29 07:41:282

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

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 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管理一家公司的时候是有很多事情的,公司绩效管理的举措必须涵盖整个组织.并且,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时,我们要有意识到,员工的绩效和公司的绩效是密不可分的,以下是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 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1 1、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 相信很多企业的员工都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钱,因此当员工获得理想中的薪酬时就会停滞不前。实际上,工作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工作同样是一种历练,同时会因为工作业绩上表现获得他人的尊重,提升个人影响力,对那些想创业的员工,工作还可以扩展人脉。 因此,让员工了解工作的意义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2、培养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员工只有对工作真正的感兴趣,从中获得快乐,才能竭尽全力的把工作做好。要想让员工把工作当成兴趣,就要给予员工完全自由发挥的空间。企业的基层员工通常最了解产品和市场,经常在这方面迸发新鲜的创意。 所以,让员工自由的发挥空间,企业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员工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并将之当成一种兴趣。 3、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 员工希望通过工作获得肯定,因此企业不要吝啬于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培训来挖掘员工潜力,这既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其次,在管理者的选拔上应该给员工更多的机会,以内部培养选拔为主,这样能使员工充满期待的投入到工作中,自然也会更加努力。 4、打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莎士比亚曾说过,庄严的大海能产生蛟龙和鲸鱼,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美味鱼虾。舒适的环境只会让人安逸,失去进取心。对企业来说,要想让员工都能够成为"蛟龙"和"鲸鱼",就要让员工之间存在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通过优质竞争,使整个团队充满竞争力。 5、用荣誉激发员工的热情 企业都希望员工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努力工作,但在现代社会,集体荣誉与个体荣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个人荣誉是集体荣誉的体现和组成部分,集体荣誉是个人荣誉的基础和归宿。 因此,要想让员工拥有集体荣誉感,企业要通过个人荣誉来换取员工的认同感,进而激励员工努力地工作。 6、培养员工的危机感 危机感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同时也是进取心的源泉,一个人失去了危机感,就会变得安于现状。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供应商,但任正非仍然高喊"华为的冬天要来了",正是在这种危机感中,华为不断的成长,并成为中国企业的典范。 7、保持平等公正的沟通 与员工保持相互沟通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平等、公正的沟通,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当员工犯错误时,只是进行严厉批评和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造成员工积怨和流失,有时与员工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2 1、 搭建闭环 搭建闭环,以生产效率为圆心,对生产的`全流程实施闭环管理。管理的核心表现在精益化,精益化的管理首要的是搭建管理各环节的闭环管理。管理思路首先要在生产管理全流程上设计好关键节点,根据关键节点与生产效率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并以关联度为标准进行重要程度分级。 2、 推动三化 推动三化,在生产中落实标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管理思路。设计好管理闭环后,有效的管理需要以可实现、好管理、简单有效的方式落实。 其中,标准化是生产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这是由生产企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尤其是制度化的规范和流程缺一不可;可视化要建立现场管理和看板管理的概念;动态化则是数据管理的动态化概念。 3、 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在生产的现场实施走动管理、看板管理和动态监测。落实闭环管理、实现三化的有效性落地,车间管理人员要多频次开展走动管理,及时发现现场问题并实施有效解决。 看板的管理要简单、全面反应生产要素的情况,起到预警和调整的作用;对于看板、数据的统计要实现动态监测,以完全了解生产的进度情况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4、 统筹管理 统筹管理,对人、设备、物流、工艺、环境、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生产管理的具体实施将围绕这七个要素开展并实施统筹协调,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效率的优化。 管理思路和方法怎么写的3 有效管理的六项原则 注重成果 管理重在追求或取得成果。检验管理的一个原则是: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完成了任务。当然,这个原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管理者应该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行得通”的事情上。 把握整体 管理者之所以成为管理者,是因为他们能眼观全局,着眼于整体,把整体发展视为己任。管理者应该理解自己的任务,不应从自己的职位出发,而应着眼于如何运用源于职位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为整体效力。 专注要点 专注要点的关键在于专注少数真正重要的东西。许多管理者热衷于寻找所谓的“秘方”,其实这是一种冒险行为。倘若真的有什么“秘方”,那专注要点应该是最重要的。具备专注要点的能力、技巧和纪律性,是效率高的典型表现。 利用优点 是指利用现有的优点,而不是那些需要重新建立和开发的优点。但现实中,很多管理者总是致力于与之相反的方面,即开发新的优点,而不是发挥现有的优点。如果这样,即使管理方法很有技巧,看上去也很科学,但造成的管理失误却是无法弥补的。 相互信任 怎样在自己的部门或组织内部创造和谐、完美的工作氛围呢?有些管理者一板一眼地按照教科书上说的来做,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其实,只要管理者能够赢得周围其他人的信任,那么他所管理的部门或组织的工作气氛就会是和谐的。正面思维正面思维的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或创造性的方式思考。 正面思维的原则能让管理者把注意力放在机会上。事实上,发现和抓住机会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可以忽视存在的问题。有效率的管理者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和困难,并不加以回避,而是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
2023-08-29 07:41:281

电脑上的电源都是通用的吗

都是通用的。电脑的电源线可以100年的普遍使用,计算机电源线220v交流电,只要可以通过插头,电源线的电饭锅,只要电脑电源线插头是相同的,也可以是将军。计算机电源是由220V交流电、直流电、专用门等计算机配件如主板、驱动程序、显卡等电源供应设备组成,是计算机部件的电源供应枢纽,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PC电源主要是开关电源。扩展资料:注意事项内部导线的线太坏,要求承诺,当电源电矩由于内部计算机atx电源高压电容器也希望即时充电,电流大,瞬间电流最高可以达到6以上,如果计算机atx电源室内设计有缓冲电路的电流将会有更大的影响,也称为瞬时飙升。也就是说,在那一刻,电脑电源线如果用劣质材料做导线,它的电阻比较大,发热也比较大,那一刻一根导线就烧坏了。主机电源线两侧的接头应由焊接点妥善处理。电源线两侧的接头是指电源线两侧的接头。即使它没有立即燃尽,它也会因为长期的电阻而过热,这是氧化加速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氧化所表现出的电阻越大,它就会越快燃尽。
2023-08-29 07:41:311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故事20字

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2023-08-29 07:41:3114

经典的美食的宣传广告标语(2)

  优秀美食宣传广告语   1.眷归:很家乡,很够味!   2.故乡的气息,老家的味道!   3.在眷归找到回家的感觉。   4.眷客思归,归乡味浓。   5.一品中国味,一生思乡情。   6.漫漫归乡路,中国胃中住。   7.解乡愁,醉眷恋。   8.传承中国味,眷归游子情。   9.含泪归故乡,初心眷麦香。   10.眷念归,思乡味。   11.味是家乡美,情是故乡浓!   12.一颗中国心,食尚眷归情。   13.万里回国分秒必争,中华美味决不妥协。   14.品眷归,解乡愁!   15.眷恋归途,最爱家乡好味道。   16.醉忆故乡情,难忘中国味。   精选美食宣传广告语   1.眷眷之心,情归故里。   2.乡路谁更飘香屑,觅得眷归情味切!   3.眷归海内时,天涯共此食!   4.海内存眷归,天涯共此食!   5.食尚眷归风,经典中国味。   6.三万里归途不易,五千年国味不绝。   7.初心在,有口福。   8.万里江山十年还,千年中国经典味。   9.难忘中国味,最忆故乡情。   10.眷恋,我的思念我的爱。   11.眷归故里,传承美味。   12.眷归,找到回家的路。   13.眷归,我的亲人我的爱。   14.一品中国味,一生故乡情。   15.因眷而回,思味而归。   16.眷归,记忆里的中国味!   17.归航千万里,眷恋中国味   18.眷归,眷恋故乡的滋味!   19.眷归,让爱找到回家的路。   20.眷眷,味中品幸福。   简短美食宣传广告语   1.归家,独宠中国味!   2.眷客归乡,情真味浓。   3.眷归之路,畅享口福。   4.因眷而恋,为爱而归——眷归。   5.游子眷恋家乡,归来传承美味。   6.眷归,时刻美味,尽在眷归。   7.眷归——心之眷恋,美味回归!   8.游子归故里,传承中国味。   9.以乡入味,烹出美味。   10.两行游子泪,千年中国味   11.麦香绕绕,就是经年思乡之情的再现。   12.眷思归,中国味!   13.眷归千山万水,传承中华美味   14.眷归味乡思,天涯共此食!   15.万里祖国十年还,千载中国经典味。 经典的美食的广告词相关 文章 : 1. 美食经典广告词大全搞笑 2. 餐厅经典广告词大全 3. 经典美食广告词 4. 餐饮类经典的广告词
2023-08-29 07:41:311

城乡规划的阶段划分

城乡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因此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阶段划分与编制方法也就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一般都将城乡规划工作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是制定后一阶段详细规划的依据。后一阶段的规划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制定方案,也可以反馈到对前一阶段工作的调整及补充。我国 《城乡规划法》也规定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的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的依据。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的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我国《城乡规划法》还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审批办法。现将城市规划工作中各个阶段的内容简介如下: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城市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城市规划纲要的成果以文字为主,辅以必要的城市发展示意性图纸,其比例为1/2 5 0 0 0-1/1 0 0 0 0 0。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但应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及方向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某些必须考虑的更长远的工程项目应有更长远的规划安排。近期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2)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的位置;(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5)确定城市供水、排水、排洪、供电、通信、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7)根据城市防灾要求,作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8)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9)各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10)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11)对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作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12)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与方法的建议;(13)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总体规划的文件和主要图纸:(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归入附件;(2)图纸主要包括:城市现状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3)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 0 0 0 0~1/2 5 0 0 0,小城市1/5 0 0 0~1/1 0 0 0 0,其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为1/50 0 0 0一1/1 0 0 0 0 0 0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城镇体系规划也是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客观要求;二是完善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三是切实保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我国城乡规划工作要提高科学性,重要途径之一是从区域人手,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进行相应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对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发展进行综合部署,避免城市规划工作孤立地就城市论城市。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县以下建制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市带县、镇管村,其目的都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内城镇布局、交通运输网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进行综合安排,使之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是:(1)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2)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4)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开展这项工作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搞好各方面的协调,搞好综合平衡,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促使区域整体功能的优化。 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强制性内容:( 1 )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3 )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指导性内容:(1)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2)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近期建设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以及必要的图纸和说明。 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区内,应根据旧区改建和新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人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2)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3)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4)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与图纸:(1)规划文件包括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归入附件。(2)主要图纸包括:规划范围现状图、控制性规划图。(3)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在当前开发建设地区,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1)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2)主要图纸包括:规划范围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建制镇一般需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建制镇总体规划内容和文件图纸,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设市城市的要求执行。图纸一般应包括: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 0 0 0,其中县域城镇布局图和城镇村镇布局图图纸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编制村庄规划,首先要依据镇总体规划或乡总体规划,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各项建设作出具体安排。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2)村庄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布局;(3)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4)环境卫生设施的分布、规模;(5)防灾减灾、防疫设施规划;(6)分期建设安排及近期建设规划。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图纸比例应为1/1 0 0 0 0,村庄范围的用地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图纸比例应为1/2 0 0 0或1/1 0 0 0。
2023-08-29 07:41:321

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O3
2023-08-29 07:41:343

30天体验馆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30天体验馆是**假的**。这种所谓的“体验馆”可能涉及欺诈行为。
2023-08-29 07:41:262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四个指标?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四个指标?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资金比率、现金比率 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净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一、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是反映变现性的可靠的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等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对比关系的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负债〕*100% =〔(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100%时比较恰当。 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盈利能力不强。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00%比较合适。 运用流动比率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虽然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越强,但这并不等于说企业已有足够的现金或存款用来偿债。原因在于流动资产的质量如何影响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比如,流动比率高,也可能是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增加且收款期延长以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增加所致。 (2)从短期债权人的角度看,自然希望流动比率越高越好。但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过高的流动比率通常意味着企业闲置现金的持有量过多,必然造成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获利能力的降低。 (3)流动比率是否合理,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 (4)应剔除一些虚假因素的影响。 2.速动比率 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其他流动资产等之后的余额。 由于该指标剔除了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资产,因此,比流动比率能够更加准确可靠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为100%时较为恰当。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该指标是从现金流量角度反应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还有现金流量比率: (1)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2)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3)现金流量比率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4)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比率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债务 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这四项指标值与同业平均数据相比,比率越大偿债能力越强,承担债务的能力也越强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的区别 短息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基本上是通过企业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与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之间的相互计算来区别的 企业负债分为流动负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 流动负债指企业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长期负债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怎么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呢? 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一般流动比率在2:1左右表示企业财务状况比较稳定.这个比例也因行业,企业不同而异的.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 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部分,变现能力极强 一般速动比率认为这个比值至少应维持在1:1以上,才算财务状况良好 3.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营运资本也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短期负债. 衡量长期负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长期负债的偿还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这个比值过高表示企业举债过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则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举债能力来增加收益,对股东也是不利的. 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它是反映企业收益水平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这个比值不能太低. 这下您明白了吧?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2 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存货1000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000 带进数据就出来了答案的哈 加油 相信你 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什么?  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一、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00%比较合适。 二、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反映变现性的可靠的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等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对比关系的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负债〕*100% =〔(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100%时比较恰当。 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盈利能力不强。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 具体要这样分析: 一、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00%比较合适。 二、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反映变现性的可靠的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等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对比关系的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负债〕*100%=〔(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100%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100%时比较恰当。 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100%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盈利能力不强。 分析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短息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基本上是通过企业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与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之间的相互计算来区别的 企业负债分为流动负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 流动负债指企业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长期负债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一般流动比率在2:1左右表示企业财务状况比较稳定.这个比例也因行业,企业不同而异的.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 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部分,变现能力极强 一般速动比率认为这个比值至少应维持在1:1以上,才算财务状况良好 3.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营运资本也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短期负债. 衡量长期负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长期负债的偿还能力.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这个比值过高表示企业举债过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则是企业没有充分利用举债能力来增加收益,对股东也是不利的. 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它是反映企业收益水平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这个比值不能太低. 反应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哪些?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 参考 23、人类总是害怕自己未知的东西。
2023-08-29 07:41:251

地下管线普查的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地下管线普查,可查明地下管线的现状,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城市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能量输送、物质传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誉为城市的“生命线”。
2023-08-29 07:41:251

幼儿大班家园共育小知识

1.幼儿园家园共育内容 一、民主、和谐不可少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作用是巨大的。 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 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有健康性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二、尊重孩子是基石 孩子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家长要慢慢学会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常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万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能因为孩子小,认为随意斥责或辱骂孩子无关紧要。 更不要嘲弄、讽刺孩子。 2.幼儿园家园共育都有什么内容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 我们把家长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孩子身上,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影响家长的观念与行为;同时,使家长感受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用心。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并逐渐内化成教育子女的能力。 一、存在问题 (1)家园合作中教师、家长的地位不对等,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让家长带废旧材料、实物入园便于孩子开展游戏、进行教学活动,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存有抵触情绪,易使老师、家长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 (2)家庭教育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忽视对幼儿进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家长认为对孩子只有过早地进行认字、加减运算、认读汉语拼音、背诵古诗等,亲朋好友聚会时好让孩子有展露才艺的机会,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迁就孩子、保护孩子,必然导致幼儿片面地发展。 也可能是性格执拗孤僻。许多家长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质量取决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未来社会情商重于智商。 (3)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贴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极度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重视特长教育的培养,忽视身心的全面发展。 不少家长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就是通过一些社会上开办的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对孩子进行体育、舞蹈、或琴棋书画方面的专门训练,使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于是不管孩子兴趣如何,一味地奔忙于幼儿园、家庭和培训中心之间,盲目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弄得孩子疲惫不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交流方式:作为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就要经常沟通,那么,如何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就成了父母们必做的功课。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家长工作经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家长和教师应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多交流沟通,不要等到孩子有了问题才去找老师。 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孩子,教育好孩子,但要注意不宜作长时间的交谈,老师要顾及其他孩子和父母,只有在班内的孩子全被接走时,此时是最佳沟通时机,你可以跟老师较详细地交谈。 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更加了解,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2)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一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老师会认为这种家长是通情达理的,也喜欢和这种家长沟通。 想一想我们只照看一个孩子有时都会手忙脚乱,更何况老师要天天看护那么多的孩子呢!所以平时在跟老师沟通时,家长应更多的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了解老师的需求,积极配合她们的工作。即使真的老师这次做错了,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认可老师的工作,对老师好的一面加以肯定,这样老师会感到她以前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没有付之东流,会对自己这次的疏忽深感歉疚。 (3)通过书信或网络邮箱与老师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当家长希望老师听取自己的意见时,尽量用书信或网络邮箱的形式委婉的提出,既不耽误时间也不伤老师的面子。 首先要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家长的看法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并积极采取行动的。 这种方式也很适用于对孩子所在幼儿园提意见或建议时,能直接把一些当面不好说的话写出来,如果你的意见比较中肯和实际,我想幼儿园会采纳的。(4)感情投资,获得老师好感,把孩子平日在家爱听的磁带带到幼儿园,或者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儿歌等给老师作为教材,这样的家园互动会让小朋友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打印一些网上的育儿资料和老师一起交流,尽量积极参与老师布置的作业。 这样老师非常感动,觉得家长是在用心支持自己的工作,有了这些感情投资,老师也很愿意和家长真诚地交流孩子的点滴。同时也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回避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影响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但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老师也会针对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觉得老师和父母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的环。 3.幼儿园家园共育都有什么内容该怎么写 我们班的家园联系栏共设置了5个栏目,周计划(主要是请家长全面的了解一周的教学内容、目标)、我学会了(向家长公布宝宝所学的具体内容,如儿歌,歌曲等,并请家长协助老师在家给宝宝复习)、家长课堂(结合幼儿特点向家长介绍有关的育儿知识)、通知栏(是我们老师向家长传达班级近期安排,活动及一些温馨小贴示)。为了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请家长协助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因教学需要,老师有时会请孩子带一些家里的废旧物品材料到幼儿园来,孩子小说不清楚,请家长多看看通知栏及黑板通知。 2、积极关注“我学会了”,经常和孩子一起复习幼儿的教学内容,及每周幼儿园教育教学目标和习惯养成,从而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步。 4.如何做好大班幼儿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 一、研究背景、意义: 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对幼儿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同、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和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等原因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以上几点看,幼儿园阶段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而家园的共同配合是幼小衔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目前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成为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家园共育就成了需要我们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从而使其心理、智力等各方面发展更稳定。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家园共育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探索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方法,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调整 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工作合作的方式 四、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a、了解目前班级家长对小学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解 b、搜集有关幼小衔接家园合作的理论资料及实践成功案例 2、研究开展阶段:、 a、开展家园讨论,纠正思想观念,重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 b、通过各类活动逐渐探索家园协作、配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式、方法 c、将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研究长期效果 3、研究总结阶段 整理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小结研究方法 五、研究成果及形式 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5.如何让大班家长配合做好家园共育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幼教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趋势。那么,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呢?怎样才能科学地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活的资源”呢? 几年来我们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其教养水平,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我们在课程的建构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对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工作中我觉得如果观念不彻底转变,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第一,在工作中我园教师做到真正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班级的家长工作制度,每学期制定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总结、评价、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二,把家长和我们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 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第三,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我们教师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交流、沟通中,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环境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 如在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幼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操作的实践。 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言传身教、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互动、参与中,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 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 如在“海底总动员”主题活动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墙和海底动物面具,孩子们对海底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海洋动物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种类、有的涉及它们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繁殖方式、有的关注它们的形态、有的还初涉了海底动物的历史,主题活动的 *** 是我们举办的“亲子活动”,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海底动物,在自己的努力及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面具的制作,面具的背后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笑脸。 四、新课程实施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园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家长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要来干什么,只觉得老师好烦,每天不是要这就是要那,一开始还给你敷衍一下,时间略长,就索性不理你了,有的更是当你的面对你说:“你们怎么什么都要,不会自己准。 6.家园共育工作都有哪些内容 家园共育工作内容有: 1、召开“入托幼儿家长恳谈会”;定期召开幼儿家长会 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目标,在学期开始,由行政领导主持召开“新生幼儿家长恳谈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历史、办园目标、办园宗旨、课程、师资以及需要家园配合事宜;两周后由班组长主持召开家长会。 2、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举行两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家长和幼儿园沟通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3、开展家长——教师岗位一日体验活动。 每学期各班组织2~3名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做义工,亲身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体验幼儿的一日生活,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使其能更好的监督和支持幼儿园工作。 4、亲子活动或主题活动。 幼儿园举行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幼儿共读一本书;共看一场电影;共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共做一件玩具;共讲一个故事;共做一个游戏;共做亲子装等活动,密切家园关系。 扩展资料相关规定: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贴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 更没有留给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极度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视特长教育的培养,忽视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少家长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就是通过一些社会上开办的培训中心、活动中心对孩子进行体育、舞蹈、或琴棋书画方面的专门训练,使孩子掌握一技之长。
2023-08-29 07:41:251

美食宣传语

吸引人的美食宣传语有:1、吃出健康,吃出快乐。2、吃在嘴里,爽到心头。3、美味爽口,风味特殊!4、原滋味,好滋味!5、放心吃,放心爱!6、民以食为天,食以好为重、7、健康到家,你的健康食品。8、吃在健康,活得自然。9、我从大自然中迎娶了它!10、吃得是健康,享受天然爱。11、食尚和健康结合的完美结合。12、如果吃,请好吃。13、时尚又健康,美味挡不住。14、爱上食尚,爱上健康。15、健康食尚,自然天成!16、原生态食品,你hold住吗17、天然又健康,时尚口味!18、民以食为天,健康是重点!19、健康新时尚,吃也不能忘。广告语要流畅,朗朗上口,适当讲求语音、语调、音韵搭配等,这样才能可读性强,抓住受众的眼球和受众的心。总的来说,广告语应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没有多余的话。不简短就不便于重复、记忆和流传。广告语在形式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单句也可以对句。一般来说,广告语的字数以6——12个字(词)为宜,一般不超过12个。
2023-08-29 07:41:241

仿生水龙头是什么 仿生水龙头有什么特点

  水龙头一般都是安装在家里的厨房或者卫生间,人们在选择水龙头的时候也会注意到和水龙头有关的很多知识,水龙头是家里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产品,人们不管是洗漱还是做饭清扫都是需要使用到自来水的,而自来水就是通过水龙头来提供的,很多家庭在购买水龙头的时候就会进行许多的比较,仿生水龙头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种类,接下来就一起去了解。    仿生水龙头是什么  在谈到水龙头的仿生设计时,我们还是可以先来看看仿生设计的一些资料,飞机的产生基本上就是模拟了鸟的飞行,智能机器人、雷达、声纳、人工脏器、自动控制器、自动导航器等基本上都是仿生设计作品,还有从青蛙眼睛研制了电子蛙眼,仿照鸭子头形状而设计的高速列车等等。具体到仿生设计的做法,它模拟的不仅是形,还有色、音、功能、结构等,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比如浪鲸的仿生水龙头,有花枝与花朵外形的模拟,也颜色、功能方面的思考。    水龙头以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为仿生对象,力图将彩虹的美好和所带来的希望引入设计中。增加人和产品的互动,营造更为人性化的卫浴空间和产品。采用滑动出水,手放于感应电的位置则可感应出水,通过彩虹灯带暗示水温和流量。在最初使用时为38度恒温,流量也处于恒定状态。    仿生水龙头有什么特点  龙头主体选用优质59精铜锭,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重力浇铸工艺,经精密机械加工制造,浑然天成,坚固耐用。60厘米加长冷热水软管,安装口径:34mm,采用先进的电镀工艺处理,经过酸铜、镍、铬多重镀层,电镀层结合良好、附着细密、色泽均匀,耐腐蚀性极佳,确保产品表面光泽亮丽、历久恒新。采用精密进口的陶瓷阀芯,拥有钻石般的硬度,陶瓷阀芯质量高、手感舒适轻快,经受50万次以上的开关仍可操作顺畅省力,耐久不漏水。简洁一体化造型,安装简便快捷。    在今天的内容中,我们主要是以仿生水龙头为主题来展开详细地分析和介绍的,大家都知道仿生水龙头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设计,因此仿生水龙头在使用上也有的普通的水龙头达不到的效果,我们首先为大家分析了什么是仿生水龙头,仿生水龙头毕竟是一种新产品,有的用户朋友对于仿生水龙头还不是很了解,然后我们分析了仿生水龙头具有什么特点,大家可以参考。
2023-08-29 07:41:231

想要从事电竞行业,除了电竞选手还能干什么?

这个行业的人一般对计算机还是比较熟悉的,可以考虑这方面。
2023-08-29 07: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