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抒情散文吗

2023-09-04 18:23:56
共1条回复
clou

飞向太空的航程不是抒情散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散文,主要讴歌了航天员的执着追求和勇攀高峰的勇气,是一篇新闻稿,所以不是抒情散文。

相关推荐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内容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u2026u2026”,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023-08-29 22:12:001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原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案以及原文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 文章 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 方法 ,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u2026u2026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 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 教育 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u2026u2026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 反思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写新闻。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送入太空,他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从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几千年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有谁想到,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默默地做着奉献,一起来看这则新闻。   二、文学常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开头黑体字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时间精确到“时”,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三、文本解读   (一)根据新闻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导语:“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回顾一代代航天人尽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结语: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民族飞天梦   (二)筛选信息   1解读标题的双重含义   明确: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导语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  >>>下一页更多精彩“《飞向太空的航程》原文分析”
2023-08-29 22:12:071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写作背景

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2023-08-29 22:12:164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   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u2022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2023-08-29 22:13:061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的主体部分中 作者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中哪些具有重大

1957年10月4日,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的升上了星空。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钱学生负责制定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3月863计划出台。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2000年神舟二号发射进入倒计时。2001年1月1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发射成功,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023-08-29 22:13:271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大全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 高一语文 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大全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 文章 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 方法 ,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 教育 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付出”——智慧和心血、精神和个人力量……   点评:他们将几千年来民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用自己的努力和心血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谱写了一曲飞天壮歌。曾经有那么多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 故事 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⑴“神四”发射时工作人员为了扶住即将倾斜的仪器而双手严重受伤亦无怨无悔;   ⑵“非典”隔离时期的电话指挥、坚决不下火线,保证“神五”的成功发射;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鼓掌,要感谢他们的付出。这倒是让我们想起了魏巍作品中的一句话:“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来,他们不仅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最敬业、最伟大、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2、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保障,除了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以外,其实还需要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及的知识进行再深入思考分析)   明确:⑴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决策。如:毛泽东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的“863计划”、江泽民的“下决心搞载人航天”等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决策,极有力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⑵厚实的物质基础——强而有力的物质保障。这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更准确来说是离不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切物质财富的全国劳动人民。没有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航天工程近十亿的经费。梦想的实现,没有劳动人民的付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就是因为经济跟不上而无奈地让飞天梦想尘封在一张张构图中;如今终于有条件实现了,是因为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说,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航天事业的成功,有国家的功劳,更有人民的功劳。   小结: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具体指出谁的功劳最大,确实很难,应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一个建设成就。老师相信高一(3)班也将会是这样的集体,将来书写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最终迈向高考成功的彼岸。希望当你们迈向大学校园的时候,会记得向老师报个喜讯。(笑)   (四)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可以回想前面几篇新闻(特别是《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特色,结合本文思考。   ?预设: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能力)?   明确:⑴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⑵文章的结构分析: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我们知道,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 文化 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五)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明确: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点拨: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这三个部分,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 经验 ,在后面的新闻写作练习中得到启发,锻炼出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六)古有屈原发天问、嫦娥奔月宫,今有国人赴太空、飞天梦终圆。这个伟大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对于我们的激励。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神五”、“神六”的3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透露:目前包括他们3位在内的多位宇航员都在接受“神七”的选拔训练。“神七”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活动,因此选拔要求将比以往更加严格。但是,所有的宇航员都无怨无悔,认真刻苦地接受着所有的训练和挑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航天事业要迈向高峰,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那么,这个目标交给了谁呢?那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了。   十、作业布置:   1、课外再找资料,补全“中国航天大事记”;   2、本文语言看似朴实平淡,但常常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请你找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 句子 ,品味当中的情感,学习这种含蓄而有韵味的笔法。   十一、板书设计:   导语(1—3)“神五”成功发射场面、意义   ?首尾圆合型结构主体(4—26)中国航天大事记(见前面部分)   结尾(27—30)“神五”成功发射——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十二、教学后记:   1、思路清晰,表达顺畅。备课功夫充足,思路清晰,内容熟悉,钩连恰当,指点细腻到位,板书清晰明了。能够跟随着自己的计划进行教学,密切联系时事进行补充讲解,使课堂教育充实而有说服力,很好地带动学生对课文正确把握。不足的是表达顺畅之暴露出语言有时过于累赘,拖泥带水的弊病,应注意“过犹不及”的道理,适当修饰授课用语,使之简洁到位,不显得过满、过实。   2、情感教育准确,学生反映踊跃。能够在课堂上把情感教育和爱国知识教育紧密结合,摆脱枯燥说教模式,以亲切的感染力制造合适的气氛,感情丰富饱满,带动学生接受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纷纷响应,回答众志成城,真切诚恳。   3、讲解编排仍需多多琢磨。一份好教案,一堂好课除了问题设计合理,讲解细腻,指点中肯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步骤之间的顺序编排。本次授课的标题含义理解步骤放在课文进入时,学生不容易领悟,若放在课文 总结 时探讨,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4、分析衔接过于平淡,语言音调起伏不明显。语言的区分度是引起听课者兴趣,加深其理解和把握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恰当运用好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制造不同程度的起伏,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自己过于平实的语调,使课堂的步骤衔接不甚明显,有点影响课堂末段的听课效果。   5、操控课堂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开始阶段的图片导入由于图片数量有限,课堂稍微有点混乱,学生注意力有些分散。授课过程中偶有学生出现分心、窃窃私语的情况,自己操控能力不足,未能作出很有效的管制。必须加强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意识,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堂上的主动权。同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以便恰当地对难题多作讲解,对容易问题轻轻带过,提高授课效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6、心态要放松,笑容要更多。多注意自己上课的表情,尽量放松心情,给学生更多的感染力,切忌表情过度严肃过度绷紧。适当添加笑容,以既亲切又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授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 反思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大全二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3、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民族腾飞奉献自己的力量。   2、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整体把握本文的结构。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阅读《系统集成》56页、59页,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国航天大事记”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PPT展示“天宫一号”的图片及其发射过程的视频)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回顾:)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2005年、2008年又相继发射第二艘、第三艘载人飞船“神6”“神7”。   ?远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也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中国到底是如何让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起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信息筛选   浏览课文 理清结构   齐读课文1~3段   提问:这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导语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分析: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二) 了解新闻的主体部分   【过渡语:按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一般应很详细地描述“神5”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等。   那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 那写了什么内容?】   1、主体 回顾航天历程。?(时间顺序)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3、?学生展示自己筛选出的各时间段的航天成就。?   ①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欲望,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1、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读新闻 析结构   段落 结构 内 容 1-3 导语? ?“神五”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26 主   体 新闻   背景?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27-29 新闻   事实? ?“神五”发射成功 ?30 结尾?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解决思考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2023-08-29 22:13:341

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开头采用倒叙方法有何好处

《飞向太空的航程》,开头采用倒叙方法有何好处?好处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
2023-08-29 22:13:421

人教版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知识点

【 #高一# 导语】以下由 无 为您整理人教版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字: 翌年(yì)横亘(gèn)摘星揽月(lǎn)橘红(jú) 乾坤(qiánkūn)酝酿(yùnniàng) 多音字: 朝:zhāo(朝阳)cháo(朝拜) 重:chóng(重做)zhòng(重量) 着:zhāo(着数)zháo(着急)zhuó(着想) 解:jiě(解放)xiè(姓解)jiè(解元) 形近字: 霄:(xiāo)九霄云外宵:(xiāo)元宵节 翌:(yì)翌年翼:(yì)羽翼 拔:(bá)拔地而起拨:(bō)拨云见日 摧:(cuī)摧毁催:(cuī)催促 蓦:(mò)蓦然暮:(mù)日暮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诞生(dàn)  苛刻(kē)  载入史册(zǎi) B.透露(lòu) 横亘(gèn) 扭转乾坤(qián) C.着陆(zhuó) 尘封(chén) 朝阳辉映(huī) D.酝酿(niàng) 相当(dāng) 摘星揽月(l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彪炳千古。 B.以栾恩杰为代表的航天科技人员,为我国成功实施首次月球探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 C.他在刚刚过去的中考中,虽然有过短暂的低迷,但还是一鼓作气完成了自己弱科“英语”的测试。 D.在湖南卫视举行的“快乐中国湖南卫视2009跨年演唱会”上,张杰首次牵谢娜的手,一起合唱情歌,他们的演唱果然不同凡响,使得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枭龙战斗机的研制走过了一条从观念、管理与技术上的单个原始创新到整个项目上的集成创新的过程。 B.想要发展高科技,首先要提高人的现代意识,提高掌握科学技术,这样才能驾驭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科技。 C.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制度。 D.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南香红 ①飞上207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②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30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神舟”飞船的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10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③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④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在10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6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这6小时内,飞船可以在10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2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假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4台发动机停火,另有8台小发动机,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Y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⑤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品、饮水、指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⑥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55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连续闪光25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机搜索。 (选自《“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文章的内容。 5.第②段中写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6.选出第②段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中的一处,并说明它的作用。 7.“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这里的“科学”是指什么?“浪漫”是指什么? 8.请指出第④段中的五个“假如”外加一个“万一”,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最后不用“假如”,而换用了一个“万一”?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露”应读“lù”。 2.C 解析:“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这与前面“短暂的低迷”相矛盾。A项“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B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现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D项“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3.C 解析:A项,“走过了一条”与句末的“过程”不搭配,“的过程”可改为“之路”。B项,成分残缺,应在“科学技术”后面加 “的能力”。D项,句式杂糅,应该是“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电磁力”。 二、4.参考答案:“神舟”五号返回技术安全可靠。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根据选文出处,可以明确文章叙述的主体为“神舟”五号,结合题目中的“回家”及整篇文章,中心应为“返回技术”。 5.参考答案:最权威最关键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解析:此题考查举例在新闻中的作用。新闻中的事例往往代表性、典型性,有利于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6.参考答案:如“眼睛”“大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和返回技术的极其精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7.参考答案:“科学”指“偏航机动技术”,“浪漫”指“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可推知答案。 8.参考答案:以发生意外情况的严重程度为顺序(越来越严重);“万一”表明把最坏的情况也考虑到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及词语的理解能力。此段为假设出现的一些情况,程度逐渐加深,“万一”为最坏的情况。
2023-08-29 22:14:021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心思想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标题的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解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段落大意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在记叙一件事的历程时,最好的叙述方法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这样可以让读者形成一个明晰的思维轮廓,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②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 文中用了许多精确的时间数字,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再如:“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023-08-29 22:14:101

熟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说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意思对即可)
2023-08-29 22:14:181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段话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 2.这段话指出了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民族自豪感,振奋人心,把读者视线引到身边具体可感的国家大事上,并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下文。 3.“金色的秋日”除了实指十月份,还是喻指,表明经过了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这里把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和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又在古今的对比中显现了现代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意对即可)
2023-08-29 22:14:251

飞向太空的航程最后一句话的意义是什么?

飞向太空的航程最后一句话的意义是成功。1、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023-08-29 22:14:451

1.飞向太空的航程作者是谁,题材是什么?新闻的五个部分的分别是什么?

1.飞向太空的航程作者是谁,题材是什么?新闻的五个部分的分别是什么?1.飞向太空的航程作者是谁,题材是什么?新闻的五个部分的分别是什么?
2023-08-29 22:14:544

高中8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是什么?

《飞向太空的航程》背景资料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的技术性能和环境控制越来越好,为实现“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神舟”二号。“神舟”飞船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再次获得成功,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神舟”二号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改进和完善了伞系统,火箭增加了控制系统冗余等与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措施和功能。“模拟人”是“神舟”三号的新“乘客”。这次试验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模拟人生理信号装置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律、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飞向太空的航程》题目简说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023-08-29 22:15:041

《飞向太空的航程》标题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023-08-29 22:15:121

将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课文缩写为300字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023-08-29 22:15:201

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回答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些阶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个阶段。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023-08-29 22:15:281

谁能告诉我湖南高一语文书目录

高中语文目录 必修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3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6 再别康桥 徐志摩 8 3. 大堰河——我的母亲 艾 青 10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6 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18 6、鸿门宴 司马迁 22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 鲁 迅 27 8、小狗包弟 巴 金 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36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斯塔尔 41 11、包身工 夏 衍 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 曹智 白瑞雪 52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57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色 60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63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66 朗诵 69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73 奇妙的对联 77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80   名著导读 《论语》 83 《大卫·科波菲尔》 88   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朱自清 3 2、故都的秋 郁达夫 7 3、 囚绿记者来信 陆 10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 氓 14 采薇 15 5、 离骚 屈 原 17 6、 孔雀东南 并序 20 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26 短歌行 曹 操 26 归田园居(其一) 陶渊明 27 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 王羲之 29 9、赤壁赋 苏 轼 32 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35 第四单元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39 12、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42 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46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51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54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57 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61 演讲 63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 67 修辞无处不在 70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73 名著导读 《家》 77 《巴黎圣母院》 80
2023-08-29 22:15:381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和结语部分描写和评论相结合的好处

好处是表达作者爱憎情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发射场朝阳辉映;发射架耸入云天;神舟五号乳白色;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逼真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023-08-29 22:15:451

飞向太空的航程主要内容

  (1)本文作为一篇后续报道,客观地讲述了杨利伟航天飞行前的艰苦训练和顽强耐力,表达了作者对航天英雄的敬佩之情。   (2)这句话概括了航天英雄经历的痛苦、困难和克服磨难的强大的力量。
2023-08-29 22:15:551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什么体裁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新闻体裁。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报道作品的规范化的基本类别和样式,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闻报道种类的增多,新闻体裁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基本区别是:表达新闻材料的手法、口吻和组织材料的结构不同。选择确定新闻体裁,必须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与新闻内容的要求而定。 新闻体裁可分为新闻报道类(如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公报等)、新闻评论类(如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思想评论等)和新闻附属类(如散文、杂文、诗歌、回忆录、报告文学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摄影和漫画等五类,也有将深度报道、特写和调查报告与上述并列,分为八类。
2023-08-29 22:16:021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基本信息

文章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作者:贾永 曹智 白瑞雪创作年代:2003年10月16日文章体裁:新闻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 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
2023-08-29 22:16:211

下列关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本文全文来看,本文标题有两层含

D
2023-08-29 22:16:341

飞向太空的航程,标题?主题?导体?说说标题的含义,还见过什么好标题?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公开课就讲的这篇课文 含义:预指 中国对航天梦的探索过程 新闻结构是:首尾圆合型结构 标题就是题目 导语是1-3自然段 主体是4-26自然段 背景材料是5-26自然段 结语是27-30自然段
2023-08-29 22:16:431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所以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意思对即可)
2023-08-29 22:17:471

飞向太空港的时间线

飞向太空港的任务时间线如下:1、准备航天飞机:需要2-3周的时间。2、火箭发射:有关火箭发射的任务时间大约需要2-4周。3、航天飞机到达太空港:这一步需要1-2天的时间。4、太空港完成组装:这一步需要3-5天的时间。5、进行测试:这一步需要1-2周的时间。
2023-08-29 22:17:552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金色的秋日的含义

“进入太空之旅。” 我敢肯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作品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课前自主制导思维“教学法印双导纲要”指导学生预习: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这些词的意思,理清结构。互动式教学法②课堂讨论的消息在总结大致有三种材料:首先,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三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掌握的内容之三,了解,分析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解决所有权的具体含义的感情,关键的语句体现了特殊的“饺子”结构后,从新闻的具体内容,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如问题是不同的。 ue004(3)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闻强调真正关心的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时事,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感觉,并激发发生的事情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国民族,不怕困难,永不服输,坚持不懈。 ?3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手段。 ??本节的教学重点:重点语句的具体含义的称号,感情,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写作特点和如何写新闻。 ??困难及原因:特殊结构的文章,并从一般新闻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其他一般新闻,这则消息是不同的,它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突出的社会背景,那么你就需要探索的,为什么学生返回文本的基础上,这样的安排后,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性。 突破:合作探究,独立的讨论,老师指导。
2023-08-29 22:18:021

高一语文必修3课文

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纪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必修二1.荷塘月色2.故都的秋3.囚绿记4.《诗经》两首5.离骚6.孔雀东南飞7.诗三首8.兰亭集序9.赤壁赋10.游褒禅山记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我有一个梦想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2023-08-29 22:18:101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什么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稿,作者先把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就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023-08-29 22:18:391

请分析一下《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的结构。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举国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经过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的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2023-08-29 22:18:561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4102”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1653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扩展资料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08-29 22:19:041

飞向太空的航程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飞向太空的航程按时间顺序写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023-08-29 22:19:201

求高一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急!!!!

自从我读了《飞向太空的航程》后,就有许多感受从我心底萌发。《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023-08-29 22:19:322

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是写出了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和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只是高处不胜寒
2023-08-29 22:19:412

熟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说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些阶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个阶段。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023-08-29 22:20:251

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必备文章都有哪些?

请问你说的教材版本,是苏教还是人教,或者是其他
2023-08-29 22:21:203

高一课改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的字词总结,在线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沁园春·长沙1、给加点字注音: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2、文学常识: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雨巷1、给加点的字注音: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2、成语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再别康桥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大堰河—我的保姆1、字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 凌侮/诲人不倦叱骂/诧异 红漆/膝盖 豆浆/船桨辗转/碾了三番3、词语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典押:典和当。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4、文学常识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一词多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动刀甚微    (轻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衰败,衰弱)鄙 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夜缒而出,见秦伯 (在夜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面)名词做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动词做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形容词活用做动词邻之厚 ,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使动用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意动用法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特殊句式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词语】荆轲 拜谒 督亢 谬误 偏袒 扼腕 厄运 濡染 怯懦 淬火 猝然 忤逆 铁杵 创伤 创办 目眩 鲰生箕踞: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戮没:杀戮和没收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成语】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又作切齿腐心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悲歌击筑: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常作悲壮之声。【文学常识】《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鸿门宴【词语】樊哙 目眦 卮酒 参乘 啖肉 刀俎 彘肩 瞋目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短小、浅陋。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成语】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文学常识】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念刘和珍君一、字词: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辗转 黯然 绯红不惮:不怕。 诧异:觉得奇怪。踌躇:犹豫。 菲薄:这里意为微薄。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 寥落:稀少。 浸渍:浸润,渗透。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惩创:惩罚,惩治。二、成语: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三、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字词:景仰 戊戌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潇洒 顾盼 谦逊 激亢 箜篌 机缘 弥漫 哀从中来 博闻强记酣畅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二、文学常识:梁实秋,散文家、翻译家。短新闻两篇凝重 掩映 瞩目 婆娑 噩梦 颠倒嬉笑 纳粹 凋谢 废墟 窒息小狗包弟一、字词作揖 狗吠 叱骂 煎熬租赁 篱笆 揪回来 二、成语绿草如茵:茵,草垫子。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三、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包身工一、课内字词蠕动 汗臭 褴褛 游说 水门汀执拗 吆喝 籼米 莴苣 揩地板怜悯 蹒跚 瞌睡 殴打 谄媚 懒惰 譬如 贿赂 滋养 冤魂 骷髅 噩梦 焦灼 嚷骂 娼妓 胆怯 拎着 弄堂 搽粉 锭子 怔住二、课内成语:1、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2、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三、文学常识:1、夏衍 本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在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2、报告文学 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飞向太空的航程一、字词:沉闷 梦幻 嫦娥 诞生 落伍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辉煌二、成语:1、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三、文学常识:通讯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荷塘月色一、词语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二、文学常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故都的秋一、词语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二、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囚绿记一、词语猗郁 蕈菌 葱茏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陆蠡二、成语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三、文学常识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诗经》两首一、词语氓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尔卜尔筮 咎言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桑葚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罔极 靡有朝矣咥笑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玁狁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三、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离骚1、文学常识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修姱 嫉妒 謇 忳郁悒 侘傺 溘死 鸷鸟 方圜 攘诟 谣诼 延伫 芰荷 偭 兰皋 椒丘 岌岌 杂糅 昭质 可惩孔雀东南飞1、文学常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2、词语读音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腰襦 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 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 戊戌 戍守 彷徨诗三首1、字词芙蓉 慷慨 青青子衿 嘉宾 阡陌 羁鸟 樊笼 2、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 “隐逸诗人”之称。兰亭集序1、字词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觞 激湍 彭殇 嗟悼 会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静躁 虚诞 世殊事异2、成语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2、文学常识: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赤壁赋1、词语: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 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愀然:忧愁的样子。舳舻 横槊 赋诗 麋鹿 扁舟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属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与 枕藉 嫠妇2、成语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3、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另外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另有南宋辛弃疾)。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游褒禅山记1、词语:庐冢 谬其传 窈然 瑰丽褒禅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继倦怠 幽暗昏惑2、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裨(bì)]有益。[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指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商榷(què)]商讨。 [店肆(sì)]店铺。[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开诚布公]指以诚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无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我有一个梦想1、字词煎熬 束缚 歧视 压榨 兑现 缔造 履行 侈谈 磐石 飓风 蜕变 赎罪 真谛 匿迹 坎坷 祈祷 巍峨 蜿蜒2、成语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3、文学常识马丁u2022路德u2022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u2022路德u2022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词语:悼(dào)词 肤(fū)浅 衷(zhōng)心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ū)蔑2、成语豁然开朗:明白,通达。     坚忍不拔:坚持而不动摇。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繁芜丛杂:繁多杂乱。不可估量:不可估计。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会磨灭。3、文学常识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2023-08-29 22:21:361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

【 #教案# 导语】飞向蓝天,一直是华夏儿女的梦想。明朝时,万户用47支自制的火箭想把自己送入天空,但不幸被火箭炸死。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为飞入太空而努力着。2003年10月15日,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上午九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托载着“神舟”五号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三位作者面对这一壮举,欣然写下了这篇新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在中共xx届xx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批准。这就是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读新闻析结构   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解决思考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问题一,难度不大,让学生先自己通过抓显示思路的关键词(时间词)找出事件,然后小组讨论,有分歧的讨论解决,最后老师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板书出意义重大的事件即可。   问题二,结合刚学习不久的知识梳理课“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既练习对联写作,也高度概括出中国艰难航天历程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难度比较大,允许小组合作解决,先组内从内容概括和对仗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修改,然后,各组推荐出好标题板书到黑板上。   好标题展示:①数十载钻研苦苦尽甘来,几千年飞天梦梦圆神舟。(原标题是:数年钻研苦苦尽甘来,百年飞天梦梦圆神舟。教师从内容和对仗角度点评并稍作修改。)   ②半个世纪经风雨求索,几代精英苦钻研助飞。   教师拟标题:航天梦使举国上下立志展翅,神舟行让男女老少笑看苍穹。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对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顾的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板书,补充出“神五”   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号(载人)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   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   指挥长:聂海胜   2、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载人。   4、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注明:以上资料主要由学生完善,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   选取身边的事情,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四、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2023-08-29 22:21:441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次航天飞行有什么特殊意义

是神九吧,当然有意义了,实现了人工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的基本要求,这关算是过了
2023-08-29 22:22:40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

1.不同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一般的声响。比喻人或事物不平凡。  惊天动地:使天地为之震惊。形容声音巨大或声势浩大。也形容意义伟大或变动剧烈。2.前苏联、美国和中国。3.描写和议论。4.改后文字是叙述,运用叙述文字虽然简洁,但其表达效果太平淡。而原文运用的是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描绘出了飞船升空时的声音(惊天动地)、色彩(橘红色)、动态(拔地而起、直刺九霄)。5.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023-08-29 22:22:501

飞向太空的航程,短文集中表达作者是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我要飞的更高~~~~~~ 飞的更高袄
2023-08-29 22:22:592

飞向太空的航程为什么最后只是一句话来盖过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中文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 杨利伟 返回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2023-08-29 22:23:361

飞向太空的读后感想20字

自从我读了《飞向太空的航程》后,就有许多感受从我心底萌发,从此我就有了飞天的梦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2023-08-29 22:23:451

把飞向太空的航程标题改了可以改成什么?

如果想将飞向太空的航程标题改了,可以改成飞向宇宙的航程
2023-08-29 22:23:531

高中语文版必修1的目录

你是什么版的呢?
2023-08-29 22:24:212

飞向人马座做手抄报 手抄报图片大全集

飞向太空上的手抄报积极向上的手抄报读书笔记暑假寒假读书好书推荐阅读飞向人马座手抄报小报飞向人马座读书读后感手抄报小报素材飞向人马座的插图手抄报 手抄报图片大全暑假读书系列之飞向人马座读书手抄报飞向人马座读书手抄报读书手抄报关于飞向太空的手抄报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飞向人马座简单的手抄报简单的手抄报原创飞向人马座读书卡阅读卡手抄报小报版权可商用飞向太空的航程手抄报手抄报图片素材启航飞天圆梦手抄报 手抄报图片大全集飞向太空港手抄报关于飞向明天手抄报手抄报图片大全集飞向太空翱翔未来手抄报 手抄报怎么做关于飞向人马座的科学手抄报 身边的科学手抄报关于马的手抄报图片飞向人马座做手抄报手抄报图片大全集
2023-08-29 22:24:501

飞向太空港中描写老外在西昌生活的片段的作用

1、为了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2、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
2023-08-29 22:24:581

飞向太空港中美全区合练中止的原因

中国火箭可靠程度不好预料。根据查询知乎显示,中美合作中遇到的困难、矛盾解决世界各国拒绝与中国签订协议,原因是中国火箭发射次“长征三号”火箭又将一颗通信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数太少,可靠程度难说,也不好预料,美国宣布用中国火箭发射三颗美国通信卫星的计划中外专家的思维方式、工作程序、社会观念、生活习惯不同。
2023-08-29 22:25:051

《飞向太空港》讲的是什么故事?

《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张弛有度,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扩展资料《飞向太空港》是连载于网络的人文社科类小说,作者是李鸣生。《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向太空港》
2023-08-29 22:25:131

飞向太空港应采取的阅读方法

用略读法,先大致通读文章,看问题再去详细寻找答案。阅读方法是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不同类别和层次。(1)综合类,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2) 分项类,有解词、释句法,文章结构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归纳法等;(3) 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4)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5)按文体阅读,有散文阅读法、小说阅读法、诗歌阅读法、剧本阅读法、科技文阅读法等。
2023-08-29 22:2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