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元代人黄道婆学习了什么族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革后向内地传播

2023-09-06 17:18:26
共1条回复
小教板

黎族。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黎族的。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她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

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主要成就: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1、新的去籽工艺。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2、传授纺织技术。

黄道婆返回故乡的时候,虽然上海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 ,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为此她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 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 , 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 , 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 、纺、织”工 具,而且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 、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

3、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崛起。

黄道婆于元贞年间从海南归来后,在家乡推广先进的植棉、纺纱、织布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不仅改善了乌泥泾和邻近地区人民的生活,而且对明清两代江南农村和城镇的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黄道婆引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跃而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由此而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

相关推荐

种植棉花和棉纺技术是什么时代才得到推广?

种植棉花和棉纺技术是南宋时代才得到推广。棉纺织业是从南宋兴起的,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推广到长江流域。当时南方种植的棉花是从东南亚一代传入的木棉,结桃多,产量高。福建一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的说法。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棉纺技术的流程:开棉:将紧压的原棉松解成较小的棉块或棉束,以利混合、除杂作用的顺利进行。清棉:清除原棉中的大部分杂质、疵点及不宜纺纱的短纤维。混棉:将不同成分的原棉进行充分而均匀地混和,以利棉纱质量的稳定。成卷:制成一定重量、长度、厚薄均匀、外形良好的棉卷。
2023-08-30 18:49:251

棉纺织技术是哪个民族的

黎族。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从黎族人学习的。黄道婆,又称黄婆。她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23-08-30 18:49:441

崇明手工棉纺织技艺的16道工序是什么

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比较完整系统的工艺流程:头道工序轧花机,二道工序木椎拨弓弦,三道工序梳搓成棉条,四道工序摇转纺车纺成纱,五道工序牵挽成经线,六道工序上浆等,形成了一整套13世纪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的工序。手工棉纺织的色织和提花工艺。色织,是指织布所用的棉纱都事先染上各种颜色的色纱;提花,是指在织造过程中,利用经纬纱的色彩或组织结构的变化,织出各种不同的复杂花样。“错纱”是不同色彩的经纱在牵经时交错排列;“配色”是不同色彩的纬纱在织造时交替织人;“综线、挈花”,利用束棕提花装置,织造大提花织物。而“折枝、团凤”一般用提花装置,“棋局”是用色织技术实现的。
2023-08-30 18:49:551

英国应用于棉纺织业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是什么

英国应用于棉纺织业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是飞梭和珍妮纺纱机。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18世纪英国棉纺织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发明,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2023-08-30 18:50:051

为什么元明时期棉纺织技术传播得这么快?

  1,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海南岛的崖州30余年后,于元贞年间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在织造方面,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手艺。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棉花和棉纺工艺开始在中国内地迅速传播,政府甚至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管理棉花的生产。她还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效率。  2,南宋以后,由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2023-08-30 18:50:131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技艺特色

元代(1271-1368)元贞年间,黄道婆把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椎弓)、纺(纺车、三锭脚踏纺车)、织(织机)之具”,提高了纺纱效率,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在王祯《农书》里可以看到这类棉纺车的图像,它是用脚踏发动的。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绪,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高的水平了。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简而言之,黄道婆在棉纺织工艺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捍,废除了用手剥棉籽的原始方法,改用搅车,进入了半机械化作业;弹,废除了此前弹棉的线弦竹弓,改用4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敲击振幅大,强劲有力;纺,改革单锭手摇纺车为三锭脚踏棉纺车;织,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能够织造出呈现各种花纹图案的棉布。黄道婆在实践中改进了捍、弹、纺、织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形成了由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从此,她的家乡松江一跃而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乌泥泾棉织物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历史上松江乌泥泾的印染技艺也很著名。扣布、稀布、标布、丁娘子布、高丽布、斜纹布、斗布、紫花布、刮成布、踏光布等与印染的云青布、毛宝蓝、灰色布、彩印花布、蓝印花布(药斑布)等同享盛誉。
2023-08-30 18:50:221

黄道婆棉纺织技艺改变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黄道婆的棉纺织技艺改变了上千年来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改变了江南的经济结构,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棉纺织产业,江南地区的生活风俗和传统婚娶习俗也因之有所改变。这件事对14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我国纺织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是不断发展中的我国纺织技术的一个缩影。不仅体现汉、黎两族的劳动智慧结晶,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2023-08-30 18:50:351

棉花是怎么织成布的?

问题一:棉花是如何织成布的(一) 老虎这趟出差,除了坐飞机不顺,还是见了点世面的。见了啥世面呢?说来好笑,老虎总算看见了棉花织成布的全过程,呵呵,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异曲同工之妙。老虎调研的对象是一家棉纺厂,规模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厂长老孙是个很爽的人,一看便知是在工厂抹打滚爬了一辈子的行家里手,老虎和老孙聊了不少工厂的情况,之后老孙便热情地邀请老虎和同事一块参观生产车间。一半是好奇,一半是工作,老虎立刻就答应了。老虎跟着老孙从一道掀起的门帘进入了车间,顿觉光线暗了很多,车间没有什么人,映入眼帘的是一列列棉花包,排放的极整齐。老孙介绍说这里是准备车间,排放的是配好的棉花,因为天然的棉花存在品质差异,为了保证纺出的布匹质量稳定,所以在生产前要由技术人员把不同批次、不同产地、不同成色的棉花按一定比例组合起来,这一列列配好的棉花就他们的工作成果。 老孙边说边推开车间尽头的一扇小门,让老虎先走了进去。老虎立刻陷入机器的轰鸣声中,这里和前一个车间截然不同,布满了说不出名的大型机器,到处是不停走动的工人,明亮而喧嚣。老孙热情向老虎介绍起来,不过这回他必须把嘴凑到老虎耳边大声嚷嚷才行。原来这是洗棉梳棉车间,刚才配好的一列棉花被移到这里后就放入洗棉机和梳棉机里搅拌均匀并去除其中的杂质和短绒。洗棉机体积硕大,它的下部是一个大铁盘,工人把一列原棉全部拆包后铺进这个大铁盘里,里面的机械臂会把棉花尽量拌匀。铁盘上面悬空垂着一个正方形的吸口,吸口后面连着长长的管道,一直从屋顶延伸到车间末端。这个吸口不断地沿铁盘旋转并且一点点吸入棉花,被吸进的棉花就在鼓风机的作用下顺着车间上方的管道一路飞舞着到达管道出口。棉花在管道里传输的时候,其中的较重的杂质会被沉淀下来,从支撑管道的小竖管里滑落到杂物槽中,这个过程相当于把原棉清洗了一边,所以就叫洗棉。洗过的棉花被搜集在洗棉机管道出口的圆桶里,圆桶在装棉花的过程中也在不停旋转,因此装好的棉絮很自然被绕成圆柱形的样子,每装满一桶棉花,就有工人把桶移开送到下一道工序去了。 问题二:棉花很蓬松,它怎么变成布料的?? 棉花摘回来是籽棉,传统工艺是先把籽棉去籽变成皮棉,就是可以做棉花棉被保暖层的那种状态,然后做成捻子,用纺车纺成线缠绕在梭子上,然后在织布机上织成布料,现在工业化生产程序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一些辅助程序比如漂白,染色,织布时提花等,可以使面料更触感细腻,色彩艳丽,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我是酒店做全棉纺织品的,全棉毛巾浴巾浴袍的,家里也种棉花因此了解一些,希望对您有用! 问题三:棉花要怎么才能变成布匹 【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从棉花(原棉)到棉纱的流程工序 原棉清棉工序 主要任务: (1)开清棉:将紧压的原棉松解成较小的棉块或棉束,以利混合、除杂作用的顺利进行以及清除原棉中的大部分杂质、疵点及不宜纺纱的短纤维。 (3)混棉:将不同成分的原棉进行充分而均匀地混和,以利棉纱质量的稳定。 (4)成卷:制成一定重量、长度、厚薄均匀、外形良好的棉卷。 梳棉工序 主要任务 (1)分梳:将棉块分解成单纤维状态,改善纤维伸直平行状态。 (2)除杂:清除棉卷中的细小杂质及短绒。 (3)混合:使纤维进一步充分均匀混合。 (4)成条:制成符合要求的棉条。 条卷工序 主要任务: 1.并合和牵伸:一般采用21根予并进行并合、牵伸,提高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等程度。 2.成卷:制成规定长度和重量的小卷,要求边缘平整,退解时层次清晰。 精梳工序 主要任务: 1.除杂:清除纤维中的棉结、杂质和纤维疵点。 2.梳理:进一步分离纤维,排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提高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和伸直度。 3.牵伸:将棉条拉细到一定粗细,并提高纤维平行伸直度。 4.成条:制成符合要求的棉条。 并条工序 主要任务 1.并合:一般用6-8根棉条进行并合,改善棉条长片段不匀。 2.牵伸:把棉条拉长抽细到规定重量,并进一步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程度。 3.混合:利用并合与牵扯伸,使纤维进一步均匀混合,不同唛头、不同工艺处理的棉条,以及棉与化纤混纺等均可采用棉条混纺方式,在并条机上进行混和。 4.成条:做成圈条成型良好的熟条,有规则地盘放在棉条桶内,供后工序使用。 粗纱工序 主要任务: 1.牵伸:将熟条均匀地拉长抽细,并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 2.加捻:将牵伸后的须条加以适当的捻回,使纱条具有一定的强力,以利粗纱卷绕和细纱机上的退绕。 细纱工序 主要任务: 1.牵伸:将粗纱拉细到所需细度,使纤维伸直平行。 2.加捻:将须条加以捻回,成为具有一定捻度、一定强力的细纱。 3.卷绕:将加捻后的细纱卷绕在筒管上。 4.成型:制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管纱,便于搬运及后工序加工。 络筒工序 主要任务: 1.卷绕和成形:将管纱(线)卷绕成容量大、成型好并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 2.除杂:清除纱线上部分疵点和杂质,以提高纱线的品质。 捻线工序 主要任务 1.加捻:用两根或多根单纱,经过并合,加拈制成强力高、结构良好的股线。 2.卷绕:将加捻后的股线卷绕在筒管上。 3.成型:做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管线,便于搬运和后工序加工。 摇纱工序 将络好筒子的纱(线)按规定长度摇成绞纱(线),便于包装,运输及工序加工等。 成包工序 主要任务: 将绞纱(线)、筒子纱(线)按规定重量、团数包数、只数等打成一定体积的小包、中包、大包、筒子包,便于储藏搬运。 最后织布由棉纱纺织成布 问题四:棉花变成布的过程 古人怎样把棉花变成线和布 先用棉花滚成指头粗的长条,在手摇纺车上右手摇纺车,左手拿棉条,棉条上抽一小头捻成线挂纺车上,转动纺车,纺车将线头拉起绕转在转盘上,左手随着纺车转动时摆棉条,使棉花条上的棉花连连不断拉成了纱线绕在纺车上,纺好的棉纱,再过织布机,横竖交错织成了布。 问题五:rimworld a15棉花怎么制作成布 棉花收成就变成布 问题六:一斤棉花能织多少布??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1、比如1公斤的棉花可以纺出950克气流纺粗梳纯棉8支棉纱线,用这950克棉纱线可以做850克机织牛仔棉布;2、比如1公斤的棉花只能纺出640克环锭纺精梳纯棉40支棉纱线,用这640克棉纱线只能做500克针织棉布;同样是1公斤,用途不同,单耗也不相同,获得产品也大不相同。 问题七:古人怎样把棉花变成线和布 通过防止,以前有那种手动的纺车
2023-08-30 18:50:431

棉纺织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跟生活息息相关
2023-08-30 18:51:042

中国棉纺织史的起源

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起源和传布 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图1)。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2023-08-30 18:51:121

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原材料、纺织技术)是什么?与丝、麻衣被原料相比,棉布的优点是什么

aa
2023-08-30 18:51:473

中国棉纺织史的织造

棉布在中国古代称白叠布、白緤布或帛叠布,原产于中国的西域、滇南和海南等边远地区,秦汉时才逐渐内传到中原。宋代以后,中原地区方开始植棉,并参照丝麻纺织发展棉纺织技术。棉布分本色棉布和色织布(包括提花布)两大类,在各种型式的织机上织造。平纹组织的本色棉布,是中国棉织物的最初形式。如福建武夷山3200年前洞穴岩墓的船棺内出土的那块久经风化而变成青灰色的棉布就属平纹组织,经纬纱直径都在0.5毫米左右,经纬密度均为14根/厘米,拈向为S拈,拈度为经纱67拈/10厘米,纬纱53拈/10厘米。这种棉布估计为原始腰机所织。在江西贵溪墓曾发掘到2000余年前的这种原始腰机零件。秦汉以后带机架的腰机、斜织机等在中原已普及,通过贸易逐渐传到边疆,促进了当地的棉织技术发展。如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手帕等棉织品残片,都是平纹组织,经密为18根/厘米,纬密为12根/厘米。1964年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布俑、连衣裤均为棉布缝制。可见,东汉前西域已将染色、印花技术应用于加工棉布。棉布幅阔的增大也是棉织技术发展的标志。1966年浙江兰溪宋墓出土的一条本色棉毯,证明当时的织机和织造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这条棉毯长2.51米,阔1.15米,由纯棉纱织成。经纱为19.8公支,纬纱为21.3公支,绒纬粗于2.7公支,条干均匀,双面拉毛,细密厚实。色织布古称斑布,是继平纹组织本色棉布后的发展。利用各种色纱经纬相间,织成不同形式的条子或格子棉布。黑白条纹相间的称“乌?”;黑白格子纹的称“文辱”;黑白格子纹中间再添织五彩色纱的称“城域”。1958年新疆于阗的屋于来克的南北朝遗址中出土一块商人装物用的搭连布,用本色和蓝色棉纱织成方格纹,经密为25根/厘米,纬密为12根/厘米。而当时海南岛黎族的棉布是“间以五彩”的。说明中国少数民族当时生产的色纱与本色纱相间织成条纹或格子纹的色织布极为普遍。为了增添色彩,还采用丝与棉纱交织的办法来生产提花织物。如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 6世纪古墓中出土的几何纹锦,用本色棉纱和蓝色丝线交织几何纹提花布。可见,宋以前少数民族生产的棉布品棉繁多,有印花布、条子布、格子布,而且已采用提花技术。宋元之际,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松江一带的“乌泥泾被”传遍大江南北各地。山东邹县元代墓出土的2件本色棉?袍,为至正十年(1350)之物,至今尚坚牢。棉布幅阔34厘米,是线经双纱纬的重平组织,经纬纱直径为0.2毫米左右,经线为SZ拈向,纬纱为S拈向,经纱55拈/10厘米,合股65拈/10厘米,纬纱22拈/10厘米,经密18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山西大同金代墓出土的棉布袜,是大定二十四年(1184)之物,其纱线和组织与山东上述出土的棉布施料相似。可见,宋元时期的棉布仍以本色平纹为主,幅阔1市尺左右,质量相当于今天的白细布。明代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最兴盛的时期。当时棉布已十分普及,中国衣着原料舍丝麻而取给于棉。历年出土的明代棉织物十分丰富,其品种、规格则与元代相仿。可见长期以来棉布生产仍是沿习在脚踏斜织机上以双手投梭织成,故布幅均约尺余,未有改变。明代棉布产量较多,除自足之外尚可出口。清代后期“松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时,成为棉布中的精品。鸦片战争以后洋布销入中国,虽曾受到中国手工棉织业的顽强抵制,但在外国人控制的低关税保护下,逐步由通商口岸深入内地,由城市深入农村,从而使中国手工棉织业完全趋于破灭边缘。但是土布厚实,适合中国农村的消费传统,手工棉织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市场。1889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建,有纱锭35000枚,布机530台,是中国设立机制棉纺织厂之始。此后,中国自办的棉纺织厂在沿海各地相继出现,到1911年已有纱锭83万枚,布机2000余台,初步形成中国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各种低支棉纱,供国内市场织布之用。由于机器织布的生产效率比手工织布提高不多,利润不大。棉布在手工织机上织造较为有利,故新兴的棉纺织工厂纺锭发展快,布机增加较少。到1936年,全国华商棉纺织工厂的纱锭已扩展达290万枚,布机3万台。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战争等原因,中国棉纺织工业几经挫折,奄奄一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到1980年,棉纺织规模已达到1780万锭,布机50余万台,成为一个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关系的行业,而且细纱千锭时产量已达世界第一。
2023-08-30 18:51:571

古代时期的纺织技术有多厉害?

纺织技术相对来说已经是非常厉害了,现在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以当时的那种条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种技术了。
2023-08-30 18:52:183

中国古代棉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以及影响

我国纺织生产历史悠久,纺织技术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因此,研究纺织技术发展历程与沿革,总结发展规律对今后我国纺织的更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棉纺织在我国纺织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基础性行业,也是纺织工业中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基础较好的行业。因此研究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意义。 本论文以技术革新和发展作为线索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棉纺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历史背景与技术特征。借助文献检索、社会调研、图表分析、技术分析等方法,归纳出促进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具体建议。 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纺织的起源和手工丝、麻纺织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出我国原始手工棉纺织技术是在原有丝、麻纺织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纺织工艺和技术,使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次,论文阐述了我国古代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对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制约、西欧进入工业化纺织生产时期对我国棉纺织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欧列强在我国大量开办纺织工厂对我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冲击,分析出我国古代手工棉纺织业陷入停滞继而进入近代动力机器棉纺织时期的原因;再次,论文通过对现代新型棉纺织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棉纺织技术几乎完全脱离传统技术的特征朝着自动化和高产高速高效方向发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棉纺织产品突破服用领域,向着产业用、装饰用方向发展;最后,论文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未来进行预测,指出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新型棉纺织设备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棉纺织技术将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棉纺织产品的功能性、舒适性和艺术美感将进一步提高。
2023-08-30 18:52:522

棉花在元初松江制棉技术“后来居上”的原因

原因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加大了对纺织原料棉花的需求。长江流域的松江府,在元初制棉生产技术发展中,后来居上,超越闽、广以及西北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棉植业的迅速发展是与黄道婆的生产活动分不开的。黄道婆早年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崖县),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年老的黄道婆搭顺道海船从崖州回到乌泥泾。回家乡后,她看到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总结出一套融会黎族棉织方法和内地原有纺织工艺于一体的完整新技术。她将这套技术广传于人,改变了当地“厥功甚艰”的棉纺织生产状况。一时乌泥泾和附近地方“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陶宗仪《辍〔chuo绰〕耕录》)。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了祠堂来纪念她。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2023-08-30 18:53:211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浙江嘉善县棉纱、棉布生产发达。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浙江通志》卷一○二,物产)北方棉纺业的发展,由于气候干燥,棉绒断续,不能成缕,虽也能成布,但质量欠佳,棉布生产遇到困难。万历时,北直隶肃宁县的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肃宁县所出产的市匹,足当松江产量的十分之一,质量越来越好,其细密程度几与松江的中等品相类。(《农政全书》卷三十五)商品经济非常活跃。望采纳,谢谢
2023-08-30 18:53:292

棉纺织家黄道婆,她的技术从何而来?对后世有何影响?

黄道婆的棉纺技术是在海南学来的,黄道婆又将海南学来的棉纺技术传播到中原,这项技术对当时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023-08-30 18:53:495

纺织技术包括哪些

①企业标准(或事业标准),是由企业(或事业)或其上级批准发布的适用于企业(或事业)内部的标准。②专业标准是根据专业范围统一的需要,由专业主管机构或专业标准化机构批准发布的标准。③部标准是由纺织工业部批准发布的标准。④国家标准是由被承认的国家标准化组织(官方的或被授权的非官方或半官方的)批准发布的标准。⑤区域标准是由世界某一区域标准化团体通过的标准。⑥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的标准,也包括参与标准化活动的国际团体通过的标准,其目的是便于成员国之间进行贸易和情报交流。
2023-08-30 18:54:433

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答案B此题目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元朝时,松江地区的农家妇女黄道婆,从黎族人民学到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在家乡传播开来,并改进棉纺织工具,为棉纺织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2023-08-30 18:55:021

黄道婆从哪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从松江当时百姓常用的纺织技术里总结出来的。
2023-08-30 18:55:093

求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棉花早就有了自从人类诞生就有了。这个不好说棉花在哪朝有的,夏朝前就有了唐宋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棉纺织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宋代时,中国江南地区一代就开时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棉花开始大面积种植.....就这些了。
2023-08-30 18:55:201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对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改变社会生产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而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于是,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就逐渐抛弃了农业,成为专门依靠工资生活的无产者。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旧式纺车后,有些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因为买不起珍妮机,也放弃了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做工,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从而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场。这些情况说明,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而且还起到了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作用。
2023-08-30 18:55:291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其实正是棉花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所以本题答案选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A.政府的大力推广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根本不是棉花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
2023-08-30 18:55:371

黄道婆对棉纺织所做的最主要贡献是什么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在1957年4月,重新修整了黄道婆的墓,并且树立了新的墓碑,在碑上铭刻着她的光辉业绩。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2023-08-30 18:56:051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纺织布匹

原始社会嫘祖缫丝养蚕开辟纺织的先河。但也只是传说,没有确切依据。这是棉纺织的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图1)。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已有 8000 年左右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 7000 年。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 6000 年。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1926 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 5000 多年。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 5500 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 5400 年,1980 年出土两件陶塑蚕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 4700 年。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从丝织品编织的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尤其是草鞋山罗地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的习俗。《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帛即丝织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习俗的盛行。《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管子?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织习俗之流行。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1960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1980 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粘附有麻布残迹。1981 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痕迹。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商朝的纺织,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甲骨文已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养蚕是为了抽取蚕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丝织业也取得了空前发达的成就。《说苑?反质篇》说:殷纣王“锦绣被堂……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纪》也说:殷纣王时“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此两则记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商代丝织的发达情形,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商朝的丝织已达到品类繁多、精益求精的阶段。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粘附于青铜器上的丝织物,就包含有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等等;殷墟妇好摹铜器上粘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染色帛、双经、纬缣、回纹绮等;武官大墓三件铜戈上也发现绢帛痕迹,殷墟其它地点的墓葬也经常发现有丝绳、丝带和覆盖尸体的丝帛片等,在传世的商代铜器上,也见发现花绮的报道。商代的麻织,由于更具有广泛性、大众性,故其发达情况亦丝毫不逊于丝织。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苘麻痕迹和纺车等,说明麻织业在中国渊源甚早。商代麻织品的发现,已见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等,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商代麻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商代的毛织,主要见于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毛织品,有平、斜两种组织,并用色线编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表明毛织技术已具一定水平,遗址年代在公元前 13 至 14 世纪,距今约 3200 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晚期。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曾在麻织品的夹杂中发现一根羊毛,经鉴定属山羊绒。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毛织的技术与习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现。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经鉴定是联核木棉。武夷山船棺葬的年代与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纺织的技术与习俗据此而知,大约在商代晚期亦已发生。西周时期的纺织,基本继承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麻、葛织等传统,并继承了商代的毛织习俗。考古发掘所见的西周纺织资料,主要有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丝织山形纹绮残片,青海都兰出土的用绵羊毛、牦牛毛制成的毛布、毛带、毛绳、毛线等毛织品。文献记载中则有不少丝织、麻织、葛织的流露。《诗?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陈风?东门之扮》:“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以上是有关桑、蚕、丝织、麻织和丝麻衣服成品的记述,至于葛织情况,《诗?魏风?葛屦》、《小雅?大东》均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诗句,从句意看,此时期的葛织已不是“夏则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限于制作葛鞋上了。《孟子藤文公上》说:“许子衣褐”,褐即是毛织的衣服,《诗经》中也见到“无衣无褐”之语,结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显然是流行毛织生产习俗的。
2023-08-30 18:56:144

我国棉纺织业兴起于哪朝?

唐朝
2023-08-30 18:56:475

黄道婆发扬海南纺织技艺的过程是怎样的?

黄道婆,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出身贫苦,少年流落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被后世尊为布业的始祖。1245年,黄道婆生于上海乌泥泾镇的一个穷苦人家。当时,正是宋元代更替、兵荒马乱之际。然而,承继着祖先勤劳勇敢光荣传统的劳动人民,依然是种瓜播谷、栽桑植棉,男耕女织,黄道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黄道婆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到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种植已经普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妇女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黄道婆由于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亲人,孤苦无依,不得不自幼就砍柴做饭、洗洗涮涮,拿针用线,补补连连,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门。本地有人经常穿着棉布衣裤锄草犁田,邻居会纺线的妇女,早就告诉黄道婆,那种棉线布厚实柔软、经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用极为合适。黄道婆听着总是十分注意,沉思不语,而后,便抓紧向纺棉的成年人学习。然而,在生活逼迫下,黄道婆不得不到有田地的人家做了童养媳。虽然年纪很轻,可她的劳动经验相当丰富。丰富的经验,使她更加聪明。她每天除了做完家里的活,也还是硬挤时间继续练习纺织技术。没多久,她便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1263年,18岁的黄道婆有一天看到了从闽广运来的棉布,色泽美观,质地紧密,后来又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产的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的“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贝”等,不由得对那些地区心驰神往,暗想:若是能学到那里的纺织技术该多好啊!有了这样南游学艺的志向,黄道婆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偷偷从家里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一艘商船舱底。第二天清晨,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黄道婆从舱底上来,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老船主听黄道婆倾吐了志向,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泾,洒泪告别了亲爱的出生地,随船南渡。当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拿起了著名的黎幕、鞍搭、花被、缦布,瞅着那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便爱不释手,赞美不止。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虚心地拜他们为师。黄道婆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像着了迷一样,每学好了一道工序,会用一种工具,她的心就仿佛吃了蜜一样。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又得到这样无私的帮助,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成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尽管绞尽脑汁、熬尽心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全部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锲而不舍,刻苦实践,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岁月恰似织布快梭,转眼之间,到了13世纪末叶。元代朝廷实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经济开始好转。黄道婆这些年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顺利地学习成功。听说故乡安定下来,有了生机,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织业的落后情形,内心复活了改变江南技术面貌的原来志向,升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感情。于是,黄道婆向海南同胞说出了心事,情长谊深的黎族姐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理解她,只好压抑着惜别的心情支持她。1295年的一天,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30多年的长江之滨。经过了改朝换代,黄道婆的公婆和丈夫早已先后死去,她一心无挂,只抱着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顾晚年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回到家乡马上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乡亲们亲切地欢迎黄道婆满载而归,她更是不辞辛苦,东奔西走,热心地向乡亲们讲述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妇女们成天围着她听得倾心入神。她便把自己海南所得,倾囊相授。同时,黄道婆还把黎家先进经验与上海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积极发明创造。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弓身由1.5尺长改为4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槌击弦。这结实有力的大弓,弹起棉来,铮铮然节奏鲜明,仿佛响起一支好听的劳动乐曲,棉花弹得又松又软,又快又干净。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3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纺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改革。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吸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与乡亲们共同学习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帨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泾被”名驰全国。元代诗人曾热情地加以赞扬: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泾夺天造。
2023-08-30 18:57:311

元明时期我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元朝统一天下,将棉花从西域引入内地; 2、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3、元大都、杭州等城市商业繁荣.
2023-08-30 18:57:411

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有什么贡献?

中国古代农村的经济形态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你耕田来我织布”正是这种男耕女织的农家生产活动的形象写照。到了元代,家庭的棉纺织业逐步发展和替代了传统的丝纺织和麻纺织手工业,而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就是元代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历史上对她的事迹记载得很少,但她早年的不幸遭遇和对棉纺织技术的贡献,却在劳动人民中长期流传了下来。她是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北)人,大约出生于南宋末年。关于她的真实姓名、生卒年代和详细身世,现已无法考证,“黄道婆”是后人对她的称呼。据传说,黄道婆从小就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折磨和歧视,尽管她拼命干活,仍逃脱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后来,她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便勇敢地逃出家门,躲在一条海船上,随船漂流到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南崖州)。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棉花大约是在东汉时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先是在西北和西南等地种植,然后逐渐传入内地。南宋时,崖州一带的棉纺织技术已经很发达了,黎族人民已创造出了一整套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当地的黎族妇女已能织出各种比较精美的棉纺织品。黄道婆到崖州后,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很快就熟悉了当地比较先进的制棉工具,掌握了全套的技术操作,并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几十年过去了,年约半百的黄道婆越来越思念故乡,便在元贞年间(1295年—1297年)乘海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当时,江南地区的棉纺工具和棉纺技术都远远落后于海南岛,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黄道婆回乡时,从崖州带来了全套的新工具和新技术。她织出来的棉织品又光洁、又漂亮,很快就远近闻名,许多人来向她学习。她也毫无保留地将新技术传授给大家,并结合当地的传统工艺技术,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促使乌泥泾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进纺织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黄道婆改进和推广了一整套的生产工具。例如,她成倍地提高了轧棉效率的轧车,将原来只有一尺五寸长的弹棉花的椎弓,改为四尺多长,将手指拨弦改为木槌敲击弓弦,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而且也提高了质量——弹出的棉花又松软、又均匀;她指导木工将原来的单锭手摇纺车改为三锭脚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成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她还创制了提花织布机,能织出许多美丽的花布。黄道婆在自己原有的海南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又总结和创新出一套比原来更先进的织造技术,并广为传授。用她的工具和技术织成的被、褥、带、手巾等,上面织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或图案,鲜艳生动得像是一幅幅图画。在黄道婆传授和改进技术的基础上,她的家乡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并很快将技术传播出去,带动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改变了中国广大人民衣着的物质内容,使一般平民百姓从只能穿粗麻布衣服,到可以穿上又软和、又舒适的棉布衣服。这对14世纪及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黄道婆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载入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在中国科技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水转大纺车
2023-08-30 18:57:511

棉麻混纺...是什麽时候出现的?在中国古代有吗?

唐代之后
2023-08-30 18:58:073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生产棉布的?

棉布生产最早始于东汉时期,但由于棉花种植少,棉布价格昂贵,一般人无法使用。到宋代和元代,社会商品经济繁荣,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业极大发展,棉布大规模生产,为一般人所有。元代出现了黄道婆一人,改进技术,使用新的织机,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由于成为人们日常用品而大大发展,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扩展资料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起源和传布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参考资料:中国网-中国棉纺织史
2023-08-30 18:58:171

棉纺织技术车是什么朝代的

元代黄道婆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 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2023-08-30 18:58:272

纺织业:棉织业:从什么时候兴起,北宋时传到

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是推广到长江流域。当时南方种植的棉花是从东南亚一代传入的木棉,结桃多,产量高。福建一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的说法。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经过元朝特别是在明朝,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棉纺织也兴盛起来。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纺业使用的加工工具有明显的改进。棉花去籽工具的搅车,原来需两人操作,晚明只用一人。到万历时,棉花大面积种植在山东河南地区已渐普及,而且北花已经向南方倾销。南北棉花产量的激增,直接促使棉纺业的发展。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很大发展.1.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2.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绝大部分来自江浙.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比如“宋人《纺车图》”和“出土的南宋棉毯”,体现宋朝高超的棉纺织技术)由于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不久,棉纺织品在当时居民的衣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经过元朝特别是在明朝,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棉纺织也兴盛起来。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2023-08-30 18:59:051

元朝时,在棉纺织技术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妇女是谁?

黄道婆
2023-08-30 18:59:203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海南岛的崖州30余年后,于元贞年间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在织造方面,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手艺。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棉花和棉纺工艺开始在中国内地迅速传播,政府甚至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管理棉花的生产。她还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效率。  2,南宋以后,由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2023-08-30 18:59:302

中国棉纺织业最早在什么地方得到发展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2023-08-30 18:59:412

元代人黄道婆学习了什么族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革后向内地传播

黎族。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黎族的。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她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主要成就: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1、新的去籽工艺。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2、传授纺织技术。黄道婆返回故乡的时候,虽然上海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 ,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为此她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 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 , 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 , 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 、纺、织”工 具,而且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 、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3、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崛起。黄道婆于元贞年间从海南归来后,在家乡推广先进的植棉、纺纱、织布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不仅改善了乌泥泾和邻近地区人民的生活,而且对明清两代江南农村和城镇的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由于黄道婆引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跃而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由此而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
2023-08-30 18:59:491

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的原因

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比如“宋人《纺车图》”和“出土的南宋棉毯”,体现宋朝高超的棉纺织技术)由于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不久,棉纺织品在当时居民的衣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经过元朝特别是在明朝,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棉纺织也兴盛起来。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2023-08-30 19:00:071

元朝棉纺织业是如何发展的?

  1,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海南岛的崖州30余年后,于元贞年间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在织造方面,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手艺。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棉花和棉纺工艺开始在中国内地迅速传播,政府甚至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管理棉花的生产。她还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效率。  2,南宋以后,由于棉花逐渐在全国广为种植,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2023-08-30 19:00:161

中国最早的棉纺织业在什么地方得到发展。

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图1)。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2023-08-30 19:00:261

黄道婆在学习什么族人民纺织技术的基础技术上,逐步改进和提高了纺织技术

黎族。黄道婆 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2023-08-30 19:00:361

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国家的统一
2023-08-30 19:00:462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和兴盛过程

少数民族顶尖技艺向中原传播在明代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兴起大量棉纺厂的兴办见证和参与了棉纺织业的兴盛.
2023-08-30 19:01:082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是近代吧而不是古代。
2023-08-30 19:01:233

分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的原因

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是推广到长江流域。当时南方种植的棉花是从东南亚一代传入的木棉,结桃多,产量高。福建一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的说法。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比如“宋人《纺车图》”和“出土的南宋棉毯”,体现宋朝高超的棉纺织技术)由于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不久,棉纺织品在当时居民的衣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经过元朝特别是在明朝,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促使棉纺织也兴盛起来。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说:“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天工开物》卷二)棉纺织业在江南的松江地区十分发达,被誉为“以棉布衣被天下”。  棉纺业使用的加工工具有明显的改进。棉花去籽工具的搅车,原来需两人操作,晚明只用一人。徐光启指出:“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明末的纺纱车,改进元代以来的“三繀”纺车为“四繀”乃至“五繀”纺车,大大提高了纺棉纱的功效。(《农政全书》卷三十五)  棉纺业的发展和当时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与产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据记载,“海上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农政全书》卷三十五)上海至太仓是一个大产棉区,也是一个商品棉花的集散地。明末大诗人吴伟业作《木棉吟》说:“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棉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乌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黄鸡突咀啄花虫,狼藉当街白如玉。市桥灯火五更风,牙侩肩摩大道中。……昔年河北载花去,今也栽花遍齐豫。北花高捆渡江南,南人种植知何利。”(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十,后集二)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万历时江南棉花生产和交易的盛况,到万历时,棉花大面积种植在山东河南地区已渐普及,而且北花已经向南方倾销。南北棉花产量的激增,直接促使棉纺业的发展。松江府上海县生产的“标布”,销路甚好,“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阅世编》卷七)苏州的木棉布也很著名。  浙江嘉善县棉纱、棉布生产发达。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浙江通志》卷一○二,物产)北方棉纺业的发展,由于气候干燥,棉绒断续,不能成缕,虽也能成布,但质量欠佳,棉布生产遇到困难。万历时,北直隶肃宁县的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肃宁县所出产的市匹,足当松江产量的十分之一,质量越来越好,其细密程度几与松江的中等品相类。(《农政全书》卷三十五)
2023-08-30 19:01:441

织布机是谁发明的

织布机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发明的。黄道婆由于推广纺织技术以及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织布机介绍 织布机,织机的俗称。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叫腰机)。使用方法是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拿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左手在作投纬引线的姿态。 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这三种。 这种织机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等3个方向的运动,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卒后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
2023-08-30 19:01:551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类专业怎么样

学技术可以考虑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因为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告诉我们这个行业的巨大前景,学习这方面的专业将来可从事岗位多,就业薪资高。可选择专业有软件、硬件、网络、设计等等,可以了解后做决定。零基础学习没有学历要求目前互联网行业前景是比较不错的,就业压力也小些。无论是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影视动都挺适合年轻人学的!就看你对哪方面更感兴趣了,如果以后想创业当老板就可以学电商开网店或是学环境艺术开装饰公司;想做工程师拿高工资就学软件开发;当今最热的影视动漫,人才也是十分稀缺的。可以考虑 IT专业只要使用电脑,就得同各种各样的软件打交道。简单地说,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升级新软件、维护原有软件。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电脑专业可以考虑,现在一般人都对电脑感兴趣,很多专业也不需要文化课基础,初中毕业就能学,而且以后的工作环境跟待遇方面也挺体面,明显可以感觉出来,现在电脑越来越普及,市场越来越大,你看看百度、腾讯、苹果拉这些公司的发展就能看的出来。可以学习IT技术,社会近几年发展迅速是跟IT行业息息相关的,无论是科技研发、网络开发、网站建设等等都离不开IT行业。如此看来,学IT技术是当下初中生能否高薪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IT技术类的人才就十分缺乏,如果同学们对IT技术类感兴趣,建议大家学习IT技术,据了解,现在IT行业的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这些岗位非常吃香,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起薪最少6000-7000。这个待遇远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的待遇。所以,不要担心上技校没有前途,只要你能选好专业学到本领,拿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喜欢游戏可以学电子竞技,适合男孩子,这个专业的前景也是很不错的,毕业以后可以做游戏主播或者游戏解说 还是比较赚钱的青少年阶段,找到自己的兴趣很重要,能勾起自己兴趣的专业,才能学好,比如互联网计算机,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喜欢的现在选择的专业就是在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像是比较洋气、热门的电脑专业,就非常受欢迎的啊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在很有发展空间,工作待遇也高现在的互联网it是热门360行 行行出状元,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潜能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力。文化课不好不能代表在其他方面没有特殊的能力,所以在选择文化课和技术课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出发,学一门技术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去电脑学校呀学什么都可以赚到钱,看自己喜欢什么专业IT技术,互联网高速发展,相对应的IT行业精英需求也会逐年上升,毕竟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所以学习IT技术之后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好找工作,薪资也不错
2023-08-30 19:02:073

世界上最早用麻织布的是哪个区域,用棉花织布的是哪个区域

“布衣”是什么布做的?古代说的“布”,是今日的麻布!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棉花产量曾经甚少。古代衣料的优劣次序是绸缎为首,棉布上乘,麻布是最为普通之物。中国麻纺织的历史比丝绸更为悠久,古人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和麻布,大麻布和苎麻布一直作为大宗衣料,从宋到明才逐渐为棉布所替代。黄麻布和亚麻布自宋代开始生产。在麻纺织技术形成之前,人类用石器敲打,使麻类植物变软,然后撕扯成细长的缕,用以搓绳或编结成网状物。中国麻纺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原始手工阶段(公元前21世纪以前),手工机械纺织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70年),动力机器纺织阶段(1870年以后)。脱胶技术最早的麻脱胶方法是自然沤渍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已用此法。商周时代又盛行于黄河流域。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北蒿城、北京平谷商墓、陕西宝鸡西周墓、江苏六合东周墓和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辨认出经过脱胶的痕迹。秦汉时期,人们已能准确地掌握沤麻季节,即夏至后20日沤麻,麻的柔软达到类似蚕丝的程度。到北魏时,已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一系列脱胶的技术关键。如水质要清,用浊水则麻纤维色泽转黑;水量要足,水少则麻纤维易脆;沤渍时间要适中,太短则脱胶不够而难于剥皮,太长则脱胶过头而损伤纤维。在山区,还有冬天用温泉水沤渍使纤维柔和的经验。到宋元时,人们总结出感官鉴别法,学会从沤池中水色、浓度、水温和麻株表面的滑腻程度来判断脱胶的程度。这一方法直到现代,农村中仍广泛沿用。古代苎麻脱胶是将麻皮放在灰液中煮练,其历史比沤渍法稍晚,大约在春秋时形成。灰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楝木灰汁,属纯碱物质;另一种是蜃蛤壳烧成的灰加上水,即石灰水。陕西宝鸡西高泉春秋墓葬出土的苎麻布,经检验分析,是经过煮练脱胶的,其部分纤维呈单根分离状态。可见当时在掌握灰质比量和煮练时间上已有一定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细苎麻布,经检验分析,纤维上残留胶质甚少,大多数纤维几乎呈单根分离状态。湖北江陵西汉墓出土的大量苎麻絮,经金属光谱分析证实是经煮练脱胶的,其纤维分离程度也十分良好。这证明秦汉时煮练脱胶技术又有了提高。到宋元时,又出现各种麻脱胶的新工艺,主要有:①先将麻皮绩成长缕并纺成纱,再先后浸入草木灰液、石灰水中各一夜,然后放入草木灰液中煮练,冲洗晒干后织布。②纺成纱后,先与干石灰拌和3~5天,再放在石灰水中煮练,冲洗干净后,摊放在铺于水面上的竹帘上半浸半晒,日晒夜收,直到麻纱洁白后织布。③将麻皮昼晒夜露若干天,再绩麻织布,然后将布放在石灰水中煮练。上述工艺中的露水漂白和半浸半晒漂白是煮练脱胶法的新发展。到明代,半浸半晒与水洗反复交替进行,胶杂质在漂、洗的工序中被不断清除,使纤维白净。这种方法直到19世纪末还在中国农村中广泛沿用。至今在盛产夏布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仍在应用。此外,中国南方有些地区还在苎麻煮练前先用硫黄熏白。19世纪,中国江西、湖北一带还流行此法。麻纺技术古代麻纺有搓法和绩法。原始的麻纺是由手搓开始的,以后才利用纺专纺纱。距今69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绳和一段两股麻线,同时还出土了最原始的纺纱工具纺轮。大麻纤维短而弱,多用纺专加工成有统体拈度的麻纱。近代四川温江地区大麻纺纱仍沿用此法。苎麻纤维长而强,多用绩法成纱。先用手指将脱胶后的纤维粘片分劈成细长的麻丝(缕),然后逐根拈接。由于麻丝上有胶质糊状薄层加上接头部位的拈合力就使得接头牢固,从而将麻丝续接成细长的麻纱。这个过程称为绩麻。这种麻纱在古文献里称为麻缕或麻。~~~~~~~~~~~~~~~~~~~~~~~~~~~~~~~~~~~~~~~~~~~~~~~~~~~~~~~~~~~~~~~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起源和传布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发展棉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生产领域,涉及棉花生产、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和终端消费等多个环节,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中国棉纺织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战略分析报告前瞻》部分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我国环锭纺、转杯纺和织机的数量分别达到1.2亿、232万头和126万台,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50%。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棉纺织大国地位。虽然棉纺织行业高速发展,但是其头顶的“三座大山”正越来越重,高速发展的棉纺织行业亟待减负。从国内供给看,我国的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以及新疆产区,其中新疆产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5%,黄河流域产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长江流域约占10%。棉花的种植区域过于集中,给棉纺织行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棉花种植过于集中,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某年气候条件不利,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那么会全国棉纺织行业都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0年前后,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新疆产区棉花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全国棉纺织行业顿时一片哀嚎。虽然我国现有三大棉花产区,然而仅有新疆产区的棉花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其他产区的种植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受上年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种植面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棉农的意愿,不利于棉纺织行业的整体稳定。在进口方面,我国棉花进口采用配额制度。根据WTO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然而,由于中国棉产量与纺织业需求之间有近300万吨的缺口,这就意味着无论棉价高低,都有逾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进口。配额制、滑准税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造成了中国棉纺织行业成本偏高。澳洲棉花18000元/吨,印度棉花16000多元/吨,但是碍于配额制度,企业不能自主进口,而中国新棉要21400元才能买到同等质量的棉花。分析认为,要解决棉花产量供不应求的现状,首先应该加大内部供给,从棉花种植入手,增加国内棉花产量。我国幅员辽阔,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两大产区,需要尽快将棉花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棉花种植面积。
2023-08-30 19:02:371

技术创新——纱线业发展的精神血脉|2018中华民族精神答案

  “近年来,我国纱线业已取得重大突破性发展,纺纱加工仍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内容,纺纱技术继续深化提高,新型技术、高精度、自动化、连续化纺纱设备的制造供应,已占领高端。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由目前不到8000万t增加到2.53亿t,中国的纱线产业即将迎接新时代的来临。”——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   2012年5月30日—2012年5月31日由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支持冠名的2012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在山东召开,此次论坛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论坛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的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围绕“创新、突破、发展”这一主题,从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纺织技术研究进展、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论坛共吸引了600多名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参会,为期两天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突破瓶颈 创新制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对高端产品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阻力重重,凸显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产业资源,成为纺织产业兴盛的关键。通过多年的努力,企业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不小成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正值行业从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及时掌握行业政策方向,了解产品开发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交流和学习先进生产经验,这对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产能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前进的同时必然也遇到挑战,如何突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行业都在思考的大问题。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傅恩福在会上发言时说道:“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技术上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纤维,纱线,面料等产业链最上游开始,往深挖掘产品潜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傅主任表示目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的竞争,实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综合性竞争。他引用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2012年纺织创新年会上就创新提出的四个观点:创新首先要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创新要整体设计,要系统的运作;创新需要科学务实;创新需要坚持。对于这四点傅主任认为要做好活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改变观念,坚持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路线,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会长做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纺纱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展:“环锭纺纱在集聚纺、赛络纺、赛络丝、缆形纺等基础上继续发展嵌入式复合纺纱、柔顺纺纱的同时,又出现了平行纺纱、喷气纺、喷气涡流纺、转杯纺、涡流纺、摩擦纺等许多纺纱新技术。精梳毛纺占领了国际高端,独创出毛半精纺技术,麻纺在湿法纺纱继续发展的同时,干法纺纱已占一席之地,绢纺也有了新发展。”但是,姚穆院士分析指出:我国纱线产业仍然面临着原料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天然纤维原料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纺织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在在设备、工艺、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节能、降耗的新型设备,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产品设计,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开发出的各种新型纤维,设计生产出高性能、新功能的纺织品,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新设备助力产业提升   随着纺织染整设计等环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后道环节为纺织工业创造惊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纤维和纱线已经成为影响纺织工业发展的诸多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目前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纺纱工艺领域的创新还是纱线结构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加强投产,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会议期间,国内外各大纺机、专件设备制造企业也带来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参会代表全方面掌握行业发展的各种咨讯,及时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延长产品发展思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此次论坛的冠名单位,带来了裕华YF1型紧密纺和RoCos紧密纺设备。董事长张彦涛介绍:“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纺机摇架、上销、钢领、磁力紧密纺、碾米机筛片、外贸出口机械加工等几大系列产品150余个品种。公司于2008年推出了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国内已有50余万纱锭应用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如宁波百隆、临清三和、肥城龙祥等企业。同年公司与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合作,推广应用RoCos机械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在国内已有20余家客户,35万纱锭在运行,如海安华强、德棉集团、山东大海、射阳双山等企业。”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李朋业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介绍: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集中了三项专利技术,采用了四罗拉的结构形式,使用寿命长,且该结构对阻捻胶辊的直径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和使用。除此之外,裕华YF1型紧密纺采用了上吸风结构,没有视线遮挡,遵循流体力学的风道设计,风道阻力小,车头车尾负压差异小;同时风机采用了变频控制,既方便于工艺调整,又有利于节能降耗。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保持了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的技术领先优势。   RoCos机械式紧密纺是当前应用较多的负压式紧密纺,由于采用了机械式的集聚方式,无需增加任何辅助动力装置,万锭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是当前能耗最低的紧密纺装置,同时它的机械式的集聚方式使得装置没有网格圈、齿轮、轴承等易损耗零部件,而且采用了纺纱通道偏离胶辊中心的结构方式,万锭年可减少损耗8万元,是当前耗材最少的紧密纺设备。   李部长还介绍到:RoCos机械式紧密纺,历经数年的应用实践和改进,在纺中、粗号纱时,以较好的纱线质量、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企业要实现以最低的投入和消耗获得最佳的收益,在设备选型时应针对不同的纱线品种和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紧密纺设备和纺纱专件器材。
2023-08-30 19:02:451

黎族织锦的历史发展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图案。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中原无可比拟。“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古时中国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产地印度、南美等地通过海路经海南岛等地传入。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zhu)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2023-08-30 19: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