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社会舆论监督怎么监督,监督方式有哪些?

2023-09-07 01:19:27
共1条回复
皮皮
(1)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社会团体监督 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3)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通过法律诉讼的渠道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归为公民监督。

相关推荐

名词解释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全称为社会舆论监督,是中国监督体系中社会监督(外部监督)的一种,其实质是公众的监督。舆论监督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监督权)的体现和常见形式,是社会公众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表达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活动。舆论则是公众对特定话题所反映的多数意见之集合,是一种社会评价和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舆论监督常与新闻媒体联系在一起,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与新闻媒体划等号,因为新闻不一定是舆论,新闻媒体只是传播意见进而形成舆论的工具,总之,新闻媒体的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而非全部,舆论只是借助于传播工具实现其监督的目的。在中国,舆论监督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所谓舆论,即公众对特定话题所表达的多数意见之集合,是一种社会评价和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所谓监督,《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即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表达意见,基于社会公众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而形成舆论,从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予以批评或褒扬,揭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活动。舆论监督虽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但仍然具有道德等方面的强制力。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经过传播而集合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多数人的意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社会生产、生活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舆论监督所包含的是基于公民监督权的: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权利。“舆论监督”准确的说是一种社会活动,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舆论监督权”,其并非法律概念,也非法律明确加以规定的权利,它只是公民的法定“监督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2023-08-31 00:29:101

什么是舆论监督

法律分析: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十二条第三款 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七条 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 第八条第六款 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五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023-08-31 00:29:321

名词解释舆论监督

名词解释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的主体既是公众也是媒体,公众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做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舆论监督与司法、立法、行政并称为国家的四大权力机关。舆论监督的优势1、便捷:发达的传播系统可以在数小时到数日内产生监督效果,干预最为迅速,这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对报纸来说,今日的事件明日可以见报;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说,可以做到现场直播。2、经济:舆论监督的社会成本最为低廉,对于公众来说,其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利用新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等传播媒介发表意见,形成舆论监督。3、具有威慑力:与其他监督形式,特别是法律监督相比,舆论监督具有非直接强制性,但舆论监督同样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转化为监督机关的监督,由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等等。4、预防作用:舆论监督主要针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虽然舆论监督不像法律监督那样具有直接强制性和制裁性,但也能较早地发现不良行径,及时地制止危害社会公德的丑恶现象发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舆论监督
2023-08-31 00:29:391

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言论、媒体等渠道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言行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它是民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政府透明、廉洁和负责任的行为。舆论监督通过揭露腐败、违法行为和不当政策,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和政策改革。它可以促使政府回应民意、改进决策,确保权力的制衡和平衡,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2023-08-31 00:29:571

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事物的重视,促进事情的和谐发展意义
2023-08-31 00:30:074

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

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社会团体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 *** 、对话、 *** 、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 *** 管理活动的监督。 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通过法律诉讼的渠道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归为公民监督。
2023-08-31 00:30:171

舆论监督的意思

舆论监督广义上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基于相对独立性、公开性和无形的强制性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具体说有五方面的作用:①舆论监督最大的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②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③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④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⑤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舆论监督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2023-08-31 00:30:271

如何理解舆论监督的门槛降低的特点

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形式,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反腐败的有力武器,也是端正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舆论监督的特点  所谓舆论监督,实质上就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舆论媒介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人民性。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的代言人;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媒体要责无旁贷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发挥人民群众代言人的作用;舆论监督要依靠人民群众,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等等。监督权是人民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民实行监督权,除了委托其选举的代表进行间接监督之外,还可以直接进行监督,直接监督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向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党的纪检机关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诉、检举、揭发、建议;另一渠道就是通过传播媒体形成舆论,实施舆论监督。   2、开放性。其他监督形式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也是其力量所在。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因此,舆论监督是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们乐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开放性的,不是某一小部分人掌握的秘密内容,因此,舆论监督有较多的可分析、可评论的空间。当然,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发挥的好坏,取决于民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但无论如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将越来越发挥其?独特作用。   3、专业性。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将新闻记者比作行驶在大海航船上的“守望者”。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发出警告。”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   4、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监督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受限制少,监督面最广。而且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其主体的不特定性决定了发现事物的广泛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很少有社会事物能躲过广大民众的眼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大众传媒构建的巨大信息传播网络。显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那么,人民监督就会容易得多,广泛得多。  二、舆论监督的优势  舆论监督的载体多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话访谈、记者采访、实况报道、专家评论等,这使得舆论监督的传播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可信度较高、社会反响强烈。与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1、便捷。发达的新闻事业可以在数小时到数日内产生监督效果,干预最为迅速,这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对报纸来说,今日的事件明日可以见报;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说,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而且舆论监督的工具比较特殊,新闻记者使用的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可以对被监督者的言行举止、被监督事件的真情实景进行现场记录,将实况客观、形象地再现于大众面前,形成“铁证”。  2、经济。舆论监督的社会成本最为低廉。这是因为,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本身都有,现阶段中国的媒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实现了自负盈亏,自我消化了社会的监督成本,无需专门投入。这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也是媒体赢取人民信任、获得经济回报的正当渠道。而监督机关的监督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要聚集相当数量的精英人才。  3、具有威慑力。与其他监督形式特别是法律监督相比,舆论监督具有非直接强制性,但舆论监督同样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一方面,舆论监督自身可以揭露和抑制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还可以转化为其他监督形式,如通过暴露违法犯罪问题,可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转化为监督机关的监督,由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等等。   4、预防作用。舆论监督主要针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虽然舆论监督不像法律监督那样具有直接
2023-08-31 00:30:481

其中什么的舆论监督是最公开的

新闻媒介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和新闻传媒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就党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决策及某些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的监督,包括对某些社会组织和某些社会成员的监督。在我国,主要是指对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他们执掌着国家权力。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实质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所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功能是什么?监视社会环境功能;社会调整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制衡功能。
2023-08-31 00:30:571

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什么?

1、人民性。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2、开放性。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舆论监督使得每个舆论监督者地位平等,意见自由,相互之间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融。因此,舆论监督是在占有大量信息和不同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们乐于进行这种监督,积极参与其中。3、专业性。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4、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扩展资料舆论的形成过程:1、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2、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舆论监督
2023-08-31 00:31:281

舆论监督有什么作用?

作为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舆论监督对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促进依法治国和遏制腐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并且走正规途径不能解决的时候,维权人便想到找媒体曝光。  在向媒体递交材料的时候,别杂乱无章地将材料一大堆一大堆地递。那些法院判决,物证,自述材料没记者看得过来。维权人应该把用两千字左右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注意,就两千字,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要求什么样的处理结果。要找有高中以上的文化人写,不要错别字连篇土话连篇,不要夹杂个人情绪,就描写事件的经过就可以了。中央巡视组、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以及国内媒体记者联系方式和举报电话。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记者电话:010-6857 9889;北京记者站热线电话(微信):138 1106 9469;中央巡视组举报电话:010—6414 4161;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举报电话:0431—8529 4155;工人日报记者求助电话:010-8411 0152。此时当事人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联系相应的新闻媒体,寻求得到新闻舆论方面的有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发挥监督职能,首先应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社会公信力对于媒体发挥监督职能而言,至关重要。媒体只有具备一定的的社会公信力,才能获得广大公众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在发挥监督职能过程中为被监督者正视,才能引起权力部门和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2023-08-31 00:31:441

舆论监督的名词解释

舆词的解释舆论。 唐 陆贽 《请许台省 长官 举荐 属吏状》 :“博采舆词,可谓圣德之盛者。” 词语分解 舆的解释 舆 (舆) ú 车中 装载 东西 的部分,后泛指车:舆马。 肩舆 。 古代 奴隶 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的:舆台。舆论。舆情( 群众 的意见和 态度 )。 疆域:舆地。舆图。 堪舆 (相地,风水)。 笔 词的解释 词 (词) í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 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2023-08-31 00:31:531

舆论监督具有的功能及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党外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必要环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这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一,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开门接受监督要做到真开门、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正确对待、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不愿接受监督,甚至千方百计回避监督、抵触监督。要继续推动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凡作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对党员群众关注的重要事项,要更加公开透明。要扩大党务信息的普及面,为党员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党务公开真正成为增进群众了解党组织的好形式,让社会监督有的放矢。要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认真做好信访监督工作,及时检查处理问题,有的还应及时将处理情况反馈给反映意见的群众。第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根本是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方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媒体要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媒体要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舆论监督。二是开展舆论监督要直面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仅仅依靠党内监督还不够,必须强化舆论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党规党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曝光力度;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揭露批评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将落脚点放在解决矛盾、改进工作上。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三是舆论监督要注重成果运用,注重对比宣传,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刻揭示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惩前毖后,提出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的建议,推动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切实取得舆论监督的实效。
2023-08-31 00:32:142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一、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舆论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就像一面镜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时刻警醒他们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维护司法公正,并且我国对于舆论监督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明。2009年12月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一)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司法腐败是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了《人权宣言》。第一条指出:“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们倾向于安全,有序,可预见的世界,不希望出于混乱,难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适应中,由于权势,金钱的影响,导致一方受到偏袒,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无序的状态。”人们对于自己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所以人们渴望在后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舆论监督,司法活动就被置于公众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摆脱了由于金钱和权势带来的不公,为司法审判涂上了一层防腐剂,从而有利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现。(二)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舆论不仅对社会、对群众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它对于党、对于政府、对于一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也起着监督作用……经过这样经常的舆论监督,这类行为将会大大减少。例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以及各地方卫视的法制节目在司法公开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农民时建峰伪造军车牌照骗免高速公路通行费案,电视台对其庭审进行了现场直播。类似的舆论监督使得案件在公开、公平、公正环境中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此外,舆论监督是的广大的普通的民众参与到案件的评论中来,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监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专断以及冤假错案的出现。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于案件的持续跟踪报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识以及警示社会大众的效果。(三)社会监督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绝对的正义需要完善的追求正义的环境和设备。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员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要坚决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禁止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监督可以使司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四)舆论监督可以促使司法工作人员提高其业务水平由于我国建国较晚,法学教育起步晚,各个地区的司法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偏远地地区,司法工作人员的水平更无法保证。舆论监督对于一些案件的关注和评论,迫使司法工作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办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猫猫”事件中被处理的民警,就值得整个司法系统人员学习,以及在2010年年底,河南农民时建锋被指控伪造军牌骗免368万多元高速通行费案件中被处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钟。广大司法工作人员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用好人民赋予你们的权利,尽心尽力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五)社会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改革和立法改革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披露了孙志刚死亡的情况。此后有关孙志刚死亡的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上被转载,引起国人的一片哗然。一时间孙志刚以及导致此次悲剧的收容制度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全国各地的收容所纷纷摘牌,旧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渐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再比如,正在讨论的劳教制度的改革无不体现着舆论监督的作用。劳教制度很难保证程序正义,并且做不到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是不符合现行的司法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原则。改革劳动教养制度,不仅是符合法治精神的当然要求,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由之路。相信社会舆论会像促进收容制度的改革那样监督劳教制度改革的。二、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妨碍作用如文章开头关于许霆的案例,一些法学家认为是社会舆论绑架了法官,干扰了司法独立。在中国有关新闻、网络媒体的相关立法不健全,媒体在报道有关案件的时候缺少监管,新闻媒体便会做一些捕风捉影的报道,或者只对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做倾向性的报道,从而给了舆论错误的导向。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关者为了逃避自身的责任,滥用新闻舆论的报道、媒体舆论的善意炒作以及公众同情弱示群体的心态,扰乱司法人员正常的办案程序。(本文来自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一)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道德评判有失法律公正影响司法审判。舆论监督对具体案件往往以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评判,而司法审判则要求司法人员以法律的标准来进行审判,二者评判标准不同,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能达成共识。社会舆论对于一个案件的判断总是出于主观的感性的认识,所谓的公知很少从法律的角度对一个案件作出评判。而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会用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报道一些案件中的热点问题,在案件没有作出最后的法律审判之前盲目的做一些报道。作为司法裁判者的工作人员难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做最后的法律判决的时候难免会考虑社会大众的承受度。这样的话,舆论监督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司法活动作用,反而干预了司法,左右了法官的判断,造成司法的不公正。(二)给审判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媒体对于案件的热点做失真的盲目报道,这样的话法律裁判者就有来自案件本身和社会舆论两方面的压力,他们势必为了平衡这两种压力而做出一些妥协,而很多时候法律裁判者会向社会舆论妥协。因为那样或许会导致司法的不公,但不会有来自公众的不理解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三)作为舆论监督主力军的各种媒体素质参差不齐,盲目的报道会侵害法律权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缺少法律监管和行政监管。逐利性使得广大媒体会迅速的介入一宗案件的报道中,并且会做持续的跟踪报道。甚至会为了利益做一些盲目的、不真实的、具有倾向性的报道去迎合公众的情绪。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媒体本身的形象,也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受到侵害,损害了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四)舆论监督会扰乱司法程序。舆论监督具有炒作性、制约性、倾向性的特点。舆论监督的这些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也会妨碍司法公正。在实践中,由于缺少监管,一些媒体炒作某一案件,对某一案件做具有倾向性的评价来博的读者的眼球。于是一些人便利用媒体的这些特点,炒作一些关键词,欺骗广大的读者。利用人们同情弱者的心态来干扰办案人员的视线,以期做出有利于把自己的司法裁判。现阶段,由于有关新闻媒体的立法不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因此,我国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舆论监督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有利也有弊。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立法规范新闻监督、完善司法独立制度、吸收国际立法,公约的先进经验等方法来完善舆论监督。从而更好的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掌握好舆论监管的度,发挥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促进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应该努力做到既保证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又合理的处理舆论的监督,做到办案不受社会舆论的倾向性引导,保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公开。这就要求广大法院检察院应该坚持依法办事,依章程办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要求作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办案能力,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平衡好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两者的关系,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司法改革进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作者:包华斌李新鹏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法院福建省永春县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2023-08-31 00:32:221

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人民性和什么

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人民性、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征的一种社会监督。
2023-08-31 00:32:302

舆论监督节目要注意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建设性监督。要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以改进问题、维护团结为根本出发点;  2.坚持科学监督。应当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以理服人。  3.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  4.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谋取私利。    
2023-08-31 00:32:461

社会监督包括舆论监督吗

法律分析:社会监督不包括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党外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必要环节。相关法律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这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第五十四条 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接受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2023-08-31 00:32:531

舆论监督以其什么而对政治权利

时效性。舆论监督以其时效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七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八条第6款: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2023-08-31 00:33:011

我国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公民的监督权
2023-08-31 00:33:112

最新网络舆论监督案例

  1.2005年,地方法规首次确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  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4月1日生效,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在第二十三条“责任追究”中规定,“阻碍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造成恶劣影响的”,将“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新闻出版总署颁布《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加盖新闻出版总署印章和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专用章和本新闻机构钢印。  3.中办、国办颁布《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范整顿全国性评奖,以解决评奖过多过滥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国性评奖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  4.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规定》要求,新闻媒体刊发新闻报道要实行实名制。
2023-08-31 00:33:201

2002-2007年中央出台了那些关于舆论监督的政策和文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传媒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意见表达的方式是媒介对党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给以批评性的报道。“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二者实质上是存在差别的:舆论监督是自然存在的公众集合意见造成的某种效果,而传媒监督就不能不带有媒体自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体背后政治、经济因素对其的控制。大众传媒在理论上应代表舆论,但是否真正代表舆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传媒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大众传媒在我国属于国有资产,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主要媒体并给以经济扶植,其他媒体也都分属主要媒体或传媒集团、各个党政机构或党领导的团体。媒体的重大批评报道,通常得到主管机构的指示;一些由记者首先发起的重大批评报道,则要在事后得到主管机构的认可才可能继续。媒体在一些较小的问题上,拥有一定批评自主权,例如针对某些基层权力组织的批评、针对小型企业和违法事件的批评等。总体而言,传媒监督在我国,某种程度上是党政权力的延伸或对这种权力的补充。 从理论上说,传媒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传媒监督的正当性来自公民所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传媒作为公民知晓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公开平台,代行公民舆论监督的职责。传媒批评的权利不应是一种特权。 鉴于我国的传媒监督是一种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我国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人们常常将媒体批评视为某一级政府或党组织的意图,因而,这种监督具有十分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往往对被监督者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其次,由于媒体的一些报道是各国家机关、党的部门联合下文件要求媒体配合进行的(例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道路超限超载检查活动等等),因而这时的“传媒监督”其实是党政权力和传媒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党政行为性质。所以发生一些媒体从业人员要挟人、剥夺人的违法情况,除了具体人的素质问题以外,也在于这时的记者拥有某种权力但又缺乏约束,媒体的报道可能演化为一种话语霸权。 第三,由于体制问题,除了中央级的传媒,目前各地传媒监督的报道直接涉及到本地的人和具体单位的很少。 第四,有效推进舆论监督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监督得到具体的党政权力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传媒积极监督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二是具体的地方立法机构制定舆论监督的法规,以支持传媒的监督,例如1999年在全国最早出台的《珠海市新闻监督办法》;三是跨地区的传媒监督。媒体及其从业者为了防止因直接批评本地的腐败现象而遭遇不测,当地的传媒通常只揭露异地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传媒亦然,通过这种办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第五,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精神,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各级权力组织,而不是非权力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媒体在其中的职责是,以审视的眼光,敏锐地发现领导的失职,并及时监督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但是目前舆论监督中也包括了媒体一定程度上代行司法和行政职责的现象,如检查劣质产品、调查恶性事故等。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将传媒监督和某种程度上媒体代行公共政治权力统称为“舆论监督”,因而使舆论监督的外延扩大。 我国舆论监督应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草拟并四易其稿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写入法规,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对新闻媒体揭露出的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进行全面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不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将由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拒不改正的,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将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该草案已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通过,将成为新闻监督权的重要突破。目前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媒体的舆论监督往往仅限于对职务犯罪的后期揭露,这样,媒体对职务犯罪的新闻报道很难起到对职务腐败的监督、预防和前期遏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实际范围较宽,舆论监督目前的职责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保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以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即公众对公共事务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客观的掌握。只有公众知情,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效应。同时,传媒作为重要的监督渠道,其报道活动也应受到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条文的监督和制约。
2023-08-31 00:33:411

国家十大监督体系包括哪些

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体系:就是指广义上的一个完整的大的系统,里面有可能包括一些小的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就像人体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小系统构了一个完整的人体体系一样的道理。
2023-08-31 00:33:513

加大对民生问题社会舆论监督整改措施有哪些

1、许多人会把媒体的舆论监督理解为是政府或是党所下达的一种指令,因此,这种误导多数时候会给被监督者形成很大的压力。其实在媒体的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中,多数是针对特定事件或是特定责任人的行为做出曝光。对于非相关人群并不应该形成压力。2、有时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属于政策性的新闻报道,因此具有党政性质。在此过程中就,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就发生了勒索、要挟他人等违法行为。这是由于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在拥有了权利后,在利益的诱惑下丧失了自我道德和理智的约束,因此知法犯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们要知法懂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不违法犯法的同时能够对媒体行业起到规范的监督的作用。3、由于种种限制,地方性的媒体很难就当地的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报道。4.舆情监测的重要性,要组织成立机构专业做舆情监测,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的预警机制及时反应舆情的问题,控制负面舆情以及影响恶劣的舆情信息传播,这是加强对舆情信息传播的控制也非常重要,但部分单位就疏忽了这个问题。如何有效提升代表对民生舆情的监督力?首先,在媒体施行舆论监督的权力之前应当自省,明白舆论监督是为了什么,媒体所面向的是谁,它肩负的责任又是什么?我们要时刻谨记,舆论监督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件为什么这样发生,又将会如何发展,在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前如何避免。而它所面对的受众也不是个人,更不是一己私欲,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换言之就是面对的整个社会。因此,媒体的一言一行都应当客观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为了一意孤行,粉饰或刻意变更事实,引发社会恐慌。第二,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因为真实是舆论监督的生命。在采访中不应夹杂个人情感,更不能偏袒。常言道,冷眼看世界。在采访中应当跳出事件本身,从第三方的角度审视全局。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丰富的采访经验。 第三、要注意采访细节,避免引发纠纷。一些细节的疏忽往往引发争端、导致报道的失实或是采访的失败。因此,在采访报道中,用词要准确,逻辑要严密;要客观真实记录,不能妄加推断和评论。在新闻的采访报道中,要注意被报道方的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的保护。以免因为媒体的报道,而使得举报人等相关人员遭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除此之外,想要有效推进舆论监督的发展,媒体也需要得到多方的保护和支持。第一、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需要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鼓励媒体积极监督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第二、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需要得到相关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以免使施行舆论监督权利的媒体从业人员受到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
2023-08-31 00:34:001

我国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社会组织的监督  社会组织的监督在我国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监督等。(2)社会舆论的监督  社会舆论的监督主要指借助传媒手段进行的新闻舆论的监督,是最能体现社会监督的广泛性、公开性和民主性的监督,能够十分有效地影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3)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人民群众直接进行的法律监督是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公民有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监督国家机关运用公权力的行为。
2023-08-31 00:34:112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一般不承担民事责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捏造、歪曲事实。2、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3、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2023-08-31 00:34:191

礼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有

 社会监督,一是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应当向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资料以及有关情况。财政部门有权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监督。二是指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一种没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1)公众监督  公众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引导加强内部监督,保障职工群众的监督权,鼓励职工群众监督举报各类隐患;注重推广有关地区和单位加强监督工作的经验做法,提高监督实效。  (2)社会团体监督  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沟通与协调,依法维护和落实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措施,加强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3)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一社会主体贯彻法律为目的对其它主体行为所进行的干预”。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对权力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监督权力主体的角度,可分为国家权力监督和人民民主权力监督。  (4)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的批评性报道,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报道后的2周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
2023-08-31 00:34:351

舆论监督

舆论能进行监督?在大陆,老百姓的舆论无权
2023-08-31 00:34:572

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

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社会团体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3、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通过法律诉讼的渠道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归为公民监督。
2023-08-31 00:35:101

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简洁点的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监督舆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成果和政治生活状态的政治文明,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②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社会上有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新闻界的败诉率在30%,屡屡败诉,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显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2023-08-31 00:35:201

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哪些?

作为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舆论监督对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保证公共权力正确使用,促进依法治国和遏制腐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并且走正规途径不能解决的时候,维权人便想到找媒体曝光。  在向媒体递交材料的时候,别杂乱无章地将材料一大堆一大堆地递。那些法院判决,物证,自述材料没记者看得过来。维权人应该把用两千字左右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注意,就两千字,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要求什么样的处理结果。要找有高中以上的文化人写,不要错别字连篇土话连篇,不要夹杂个人情绪,就描写事件的经过就可以了。中央巡视组、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以及国内媒体记者联系方式和举报电话。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记者电话:010-6857 9889;北京记者站热线电话(微信):138 1106 9469;中央巡视组举报电话:010—6414 4161;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举报电话:0431—8529 4155;工人日报记者求助电话:010-8411 0152。此时当事人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联系相应的新闻媒体,寻求得到新闻舆论方面的有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发挥监督职能,首先应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社会公信力对于媒体发挥监督职能而言,至关重要。媒体只有具备一定的的社会公信力,才能获得广大公众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在发挥监督职能过程中为被监督者正视,才能引起权力部门和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2023-08-31 00:35:271

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不熟视无睹、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掌握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
2023-08-31 00:35:371

舆论监督制度是什么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2023-08-31 00:36:043

舆论监督的名词解释

舆词的解释 舆论。 唐 陆贽 《请许台省 长官 举荐 属吏状》 :“博采舆词,可谓圣德之盛者。” 词语分解 舆的解释 舆 (舆) ú 车中 装载 东西 的部分,后泛指车:舆马。 肩舆 。 古代 奴隶 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的:舆台。舆论。舆情( 群众 的意见和 态度 )。 疆域:舆地。舆图。 堪舆 (相地,风水)。 笔 词的解释 词 (词) í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 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2023-08-31 00:36:111

结合中国国情,对舆论监督的认识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动措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权力组织的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对决策人物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对象不包括公民隐私的范围。现代舆论监督权力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民主监督权利,它是对以权力大小和财产多寡分配监督权的否定。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源于舆论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 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有知情的权利,包括对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知情权。 2、 公民有知政、参政、议政的权力和能力。 3、 公民依法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监督权。 4、 公民对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以及社会事务有监督权。 5、 舆论是政府存在的基础,党和政府重视和提倡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6、 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7、 世界新闻史表明,任何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植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个最大的实际,就没有真正的新闻舆论监督可言。 8、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法治氛围作保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所提倡的“大民主”及历次政治运动,大都是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自上而下地运用群众斗群众,群众运动成为名符其实的“运动群众”,形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动乱,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舆论监督成为少数拥有自由民主权的人对失去自由民主权的广大群众实行“监督”和专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考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在某些方面获得新的利益的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又会失去原有的利益,尤其是面对收入差距拉开、权钱交易等严峻考验,如何让公民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这对于维系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全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闻媒介如何坚持做到: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职能时,尤其是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批评、针砭时弊时,既能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设和愿望,又能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2023-08-31 00:36:201

你都知道那些监督方式?请你你举例说一说。

朋友是救命稻草,永远在你最需要时出现。朋友是救命稻草,永远在你最需要时出现。朋友是救命稻草,永远在你最需要时出现。
2023-08-31 00:36:308

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成果和政治生活状态的政治文明,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②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社会上有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新闻界的败诉率在30%,屡屡败诉,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显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2023-08-31 00:36:471

社会舆论述监督的主要形式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的批评性报道,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报道后的2周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②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不熟视无睹、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掌握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实时监测互联网舆论可以用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
2023-08-31 00:37:021

舆论监督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意义与重大作用是什么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动措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权力组织的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对决策人物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对象不包括公民隐私的范围。现代舆论监督权力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民主监督权利,它是对以权力大小和财产多寡分配监督权的否定。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源于舆论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 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有知情的权利,包括对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知情权。 2、 公民有知政、参政、议政的权力和能力。 3、 公民依法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监督权。 4、 公民对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以及社会事务有监督权。 5、 舆论是政府存在的基础,党和政府重视和提倡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6、 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7、 世界新闻史表明,任何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植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个最大的实际,就没有真正的新闻舆论监督可言。 8、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法治氛围作保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所提倡的“大民主”及历次政治运动,大都是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自上而下地运用群众斗群众,群众运动成为名符其实的“运动群众”,形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动乱,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舆论监督成为少数拥有自由民主权的人对失去自由民主权的广大群众实行“监督”和专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考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在某些方面获得新的利益的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又会失去原有的利益,尤其是面对收入差距拉开、权钱交易等严峻考验,如何让公民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这对于维系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全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闻媒介如何坚持做到: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职能时,尤其是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批评、针砭时弊时,既能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设和愿望,又能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当前,全国的新闻媒体都不断在摸索新闻监督方面,创造了好的形式和经验。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时空报道》、《今日说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深圳经济广播电台的《传媒一线》等,都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023-08-31 00:37:232

舆论监督与批评性报道有什么异同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把事儿办得更好批判性报道就是为了挑毛病
2023-08-31 00:37:321

如何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与生俱来的功能便是对社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是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舆论监督,党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政治报告中也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名扬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再次使用了“舆论监督”的概念,要求:“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失效。”而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就是舆论监督,那么,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县级广播电视机构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可见,如何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实践课题。一、舆论监督的概念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从广义上看,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动措施。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源于舆论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二、为什么要舆论监督1、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干、敢冒险,勇于创新,就是要打破禁区,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保障。随着解放思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越来越解放,越来越开放,人们思维的触角会越来越延伸,必然会无处不到,全面监督政府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向前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会变得越来越便利,政府也会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施,政府将逐渐成为阳光政府,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2、这是党中央的要求。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及时纠正工作失误的一面镜子,热情支持各级媒体舆论监督是党中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要求,加强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闻舆论等监督。3、这是广大群众的需求。广大群众请求政府解决问题,或者揭露腐败现象,经常采用越级上访的方式,但由于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越级信访这一渠道显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况且,对于越级信访问题,上级政府的信访部门一般退回原单位处理。这样,群众常常不满意,转为向新闻媒体投诉,请求新闻媒体呼吁的越来越多了。一旦新闻媒体为之呼吁,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会引起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样,问题往往会得到很快解决。4、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5、这是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渠道很多,但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闻媒介通过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府的决策进行监督,就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吸引广大群众参政议政,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促使很多社会问题的及时解决,排除影响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不利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富民强市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三、新闻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因此,近年来我局为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相继开办了一批舆论监督性栏目。如电台开办的《行风热线》栏目,电视台先后开办的《社会纵横》、《民生直通车》等栏目,以“三贴近”为宗旨,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难,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高度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性,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一)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摆正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的关系。新闻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的根本保证,更是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关键所在。正面报道为主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是强加给新闻媒体的一种限制,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深刻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有理由去理直气壮地报道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新变化、新典型。但是,既然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没有理由放弃舆论监督的武器。事实上,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改进党和政府工作,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党风和社会风气,都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认为,舆论监督受舆论导向的约束,会妨碍舆论监督的开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舆论监督是建立在正确舆论导向基础之上的舆论监督,是为舆论导向服务的。因此,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两者不能分开,不能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舆论导向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环境,促进舆论监督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开展,所以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排斥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之道在于求真,舆论监督必须完全真实,这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只有首先被受众认为是真实的,才谈得上舆论监督。若受众认为是假的,他不看、不听、不谈,舆论监督就起不到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一是要微观真实。即具体事实必须完全真实、准确,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准确无误,事实中人们的所行、所言、所思、所感要真实可信,不能合理想象。要提倡现场采访,作为记者,当一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现场,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避免事后采访时,被监督者从自己的好恶、利害出发,或混淆真假、或杜撰事实、或合理想象,使事实真相难以辨别的困难。二是要本质真实,即要揭示事实的本质。一般来说,把握微观真实较容易,而把握本质真实困难得多。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察能力。监督的事实,从本质上要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据,真实确凿,无论是人名、职务、单位名称,还是数字、情节,都要一一核实,防止“偏听则暗”。三是要客观公正。判断是非、评价事物要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为标准,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持以理服人。对舆论监督涉及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报道内容准确无误。(三)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方式与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实施舆论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舆论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把握好时机。要紧紧围绕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帮忙不要添乱。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按新闻规律办事,而且更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哪些可以报,哪些不可以报,在什么时候报适宜,报几次可达到目的,报了之后会引起什么样反响等,都要在选题立项实施前考虑周全。一要出以公心,二要服务大局,三要以理服人,四要把握好度,五要遵守新闻宣传纪律。——要做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二是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三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队伍素质是最基础的条件。舆论监督直面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因此,搞好舆论监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其一,必须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要组织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采编人员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摆正位置,端正舆论监督的目的,提高舆论监督工作的水平。其二,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把个人恩怨、好恶色彩带入报道,不充当个别利益冲突的工具,努力树立关怀弱势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权贵的独立品格;其三,新闻采编人员要树立法制观念,充分重视发挥法律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好法律。其四,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树立角色观念。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作为推动舆论监督工作的内因,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加强修养,努力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争得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使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展现其原动力,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其五,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锐性,以高效到位的舆论监督引起公众的关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有效地引领舆论导向,促进矛盾的缓和和解决,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应用的作用。
2023-08-31 00:37:421

什么是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1]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
2023-08-31 00:38:111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有哪些

1.依据信访制度进行信访。2.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3.采用新的形式和新的方式。4.舆论力量进行合法的监督。
2023-08-31 00:38:205

社会监督主要包括什么它直接体现了人民

社会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舆论监督,它直接体现了人民资料拓展: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和社会及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进行监督,主要有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两种社会监督的行为主体。是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各政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公民个人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这种监督的特点是非国家权力性和法律强制性,监督的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民主化水平和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道德水平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社会监督具有广泛性。社会监督虽然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运用国家权力的性质,但其在监督主体、客体、内容、范围和影响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监督方式和途径上的灵活多样,使其成为法律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监督具有标志性。社会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完善程序,与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正比,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程度。社会监督具有启动性。社会监督虽然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国家强制性和直接的法律效力,但其积极、主动的监督方式却可能引发和启动国家监督机制的运行,导致带有国家强制性的监督手段的运用,甚至产生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公众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引导加强内部监督,保障职工群众的监督权,鼓励职工群众监督举报各类隐患;注重推广有关地区和单位加强监督工作的经验做法,提高监督实效。
2023-08-31 00:38:461

舆论监督具有的功能及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党外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必要环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这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一,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开门接受监督要做到真开门、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正确对待、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不愿接受监督,甚至千方百计回避监督、抵触监督。要继续推动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凡作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对党员群众关注的重要事项,要更加公开透明。要扩大党务信息的普及面,为党员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党务公开真正成为增进群众了解党组织的好形式,让社会监督有的放矢。要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认真做好信访监督工作,及时检查处理问题,有的还应及时将处理情况反馈给反映意见的群众。第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根本是坚持讲政治,把握正确方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媒体要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媒体要坚持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舆论监督。二是开展舆论监督要直面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仅仅依靠党内监督还不够,必须强化舆论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党规党纪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曝光力度;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揭露批评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将落脚点放在解决矛盾、改进工作上。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三是舆论监督要注重成果运用,注重对比宣传,既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又发挥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刻揭示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惩前毖后,提出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的建议,推动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切实取得舆论监督的实效。
2023-08-31 00:39:202

()舆论监督是社会的“排气阀”,这指的是舆论监督的功能

()舆论监督是社会的“排气阀”,这指的是舆论监督的功能 A.监测环境B.社会调节C.社会控制D.社会制衡正确答案:B
2023-08-31 00:39:281

舆论监督在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强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我个人认为舆论监督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当中只能起辅助作用。法治国家,不应该让舆论大于行政权利甚至干预行政权利的情况存在。
2023-08-31 00:39:382

舆论监督的特征是什么?

舆论监督的特征如下:1、人民性: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2、开放性:其他监督形式总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也是其力量所在。3、专业性: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4、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扩展资料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舆论监督
2023-08-31 00:39:471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舆论监督的内涵。

【答案】:(1)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2)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3)通常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来实现。
2023-08-31 00:40:131

为什么说舆论监督是没有强制力的软监督

舆论监督则不然,它只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具有权力的性质。至于各种新闻媒介,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无论全国性还是地方性的报纸,无论机关报还是其他报纸,至少从法律的明文规定来看,都是属于事业法人类的民事主体,而不是行政机关,与其他法人组织或公民地位平等,不存在任何支配被支配、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无权对他人发号施令,因此其实施监督的特征必然是协商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这种监督作用的关键,显然在于批评、建议本身的质量,即在选题上是否具有宏观性、针对性,在分析问题上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在所提意见和建议上是否具有建议性、可行性,决不是依靠言辞的尖锐和态度的激昂来解决问题,更没有对舆论监督对象进行惩罚的功能。
2023-08-31 00:40:331

舆论监督的内容

no
2023-08-31 00:4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