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公民应当树立怎样的权利义务观念

2023-09-07 09:03:32
共1条回复
nicehost
根据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作为公民应
①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②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现阶段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识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存在一些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识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的基本政体形态是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法律制度的出发点。而且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废法,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官僚体制,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近代以来,中国曾经有过几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权观念、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念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抛弃,而许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这主要是由于:1.客观上由于自然经济、宗法家族和集权专制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这是传统社会民众缺乏权利意识的客观原因。2.主观上由于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居然会因打官司有贪利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
(三)公民教育的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思路。转变到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上来。这也是导致公民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主要表现为:1.存在着制度空场和制度冲突。所谓制度空场,就是制度的供给滞后、不到位,人们有了新的活动却无相应的活动规则。所谓制度冲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比如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干着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勾当。2.现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无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对人们行为没有约束力,则是无效。如制度对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等行为的规定,基本上是无效的。如果制度对人们行为有一定约束力,但没有达到制定制度时的预期效果,则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对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行为的规定。现阶段,社会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现了诸如打假者被打、索赔者索不到赔、纳税人竞争不过高逃税等现象。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笔者结合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状况,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必须创造适宜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为现代法律意识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政治环境方面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民主体、政治活动程序和政治观念的科学化。因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识是在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环境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公民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和发展。所谓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状况。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的体现。其创制和实施都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制观念的增强、正确法律观点的确立,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完成。从1985年开始,经过几次普及法律常识的活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对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严格执法
认识来源于实践。社会上日常的法制实践活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现实的影响作用。如果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能严格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就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力量。显示出法制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并得到他们的信任。经过长期的重复实践,就会形成固定的习惯和观念,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四)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发达与否,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是否繁荣有直接的关系。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法律人才又是宣传、传播、深化法律意识的使者,法学研究是培养健全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社会在不断发展,法律也需要发展,人们在运用法律来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在法律实践中,一些新经验、新思想也需要及时总结、推广,这些都离不开法学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过法学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后又通过这些受教育者用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推广并付诸实践,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一种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途径。所谓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向众多对象传递思想和观点的过程。大众传播具有信息来源的普遍性、强烈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广泛的普及性以及公众教育机能等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就能产生迅速广泛的影响,同时极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氛围,使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六)强化或树立具体的法律观念
1.权利观念。树立公民的权利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义务本质”反思的结果,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需要。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真正体现,在广泛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地适用权利,发挥其创造性,同时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应当包括对权利概念、性质、来源的正确认识;行使权利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权利行使时的求实态度与自律观念;建立和完善权利行使机制的使命感和创造精神等。这种权利观首先是公民的,与以往只重视国家权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2.契约观念。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连接起来的。而契约具有平等、自主、自愿、互利、互相制约等特点。树立契约观念能够减少交换过程中的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义在于通过明确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法律角色,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契约观念的普遍化,是指这种观念延伸到更广泛的政治社会领域,使整个社会活动既充满活力,又有必要的约束,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有序状态。3.正确的诉讼观念。程序法是对实体法的保护手段。诉讼是适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由于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人们群众对诉讼抱有一种深深的偏见。不管有理与否,都认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并往往把诉讼与受惩罚联系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不是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而是寻求法律以外的方式,这样就不能运用法律对其权利和利益进行有力保护。社会秩序是一种法律秩序,社会矛盾和纠纷如果只通过非正当途径解决,往往造成对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坏。因此,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既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
三、结语人们的法律意识状态是受其物质生活条件和其他社会意识制约和影响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识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法律意识尤其显得复杂。

相关推荐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
2023-08-31 05:59:573

我国公民应有怎样的公民意识

法律分析: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政治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自由意识:公共意识、参与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纳税意识、交通意识、生态意识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23-08-31 06:00:081

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
2023-08-31 06:00:162

怎样树立公民意识

  一、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树立国家观念。   2、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   3、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二、培养公民意识,一般如下:   1、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则是公民意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   2、要转变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   3、在对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对领导干部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其自觉带头护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   4、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实践。   5、公民诚信教育。
2023-08-31 06:00:241

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02:002

什么是公民意识

1、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2、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3、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02:081

公民意识就是公共意识吗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公共意识即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构筑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底座,那么“公共性”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则标注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 u200bu200b
2023-08-31 06:02:381

什么事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包括那哪些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如纳税)    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 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 3、自主、理性。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2023-08-31 06:02:511

公民意识的概况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 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当代文化学者、诗人张修林在接受《独立》主编发星的访谈时对公民意识有这样的阐述:现代公民意识,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密切相关。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得以形成、维护和发展的有力保障。离开了现代公民意识,就不会,至少难以产生现代民主社会制度。现代公民意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制度的前提。同时,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无疑地促进着现代公民意识的提升。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共依的、共存的,在交融中相互促进的关系。我认为,现代公民意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2)、对社会中其他每一个个体、其他群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和维护;(3)、对公共社会的自觉监督,强调、认同、信仰社会公正、社会正义;(4)、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公共责任的主动担当;(5)、追求真相、真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力达成这种能力;(6)、正视历史、关注未来,自觉的怀疑倾向和批判精神;(7)、努力强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8)、重视、融入、达成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9)、高度的道德内省,言行一致。现代公民意识的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2023-08-31 06:02:591

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是公民的人格意识。  公民必须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可以独立思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是不需要什么条件的,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就应该拥有人格。人格就是有理性和反思,能认自己为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是同一个思维的理智存在者。二是公民的自由意识。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公民首先必须养成自由地判断、自由地选择、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勇敢地承担自己决策后果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并由此意识到自由那种神圣而不可移易的价值,使公民自己成为自由的捍卫者。在公民的头脑中养成平等和公正的观念意识,内化为公民心中的信念。三是公民的责任意识。  责任与义务都和“应当”紧密相连。在法律领域设定责任与义务的途径是单一的,在道德领域却存在着多种设定责任与义务的途径。而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区分责任和义务是明显而重要的。
2023-08-31 06:03:161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哪些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如纳税)    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2023-08-31 06:03:361

“公民意识”名词解释

亲爱的楼主: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祝您步步高升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2023-08-31 06:03:451

公民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2023-08-31 06:04:061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培养公民的意识: 1、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则是公民意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 2、要转变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 3、在对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对领导干部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其自觉带头护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 4、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实践。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又是立法意识; 5、公民诚信教育。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诚信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
2023-08-31 06:04:151

怎样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

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简单的说要做到以下三点:要树立国家观念;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培养公民意识,一般如下: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则是公民意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第二,要转变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第三,在对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对领导干部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其自觉带头护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公民参与立法,才能真正地把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以法治权、以法治官、以法治国,从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并规范制约国家权力及其运用。第四,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实践。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又是立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只有在立法方面人人平等了,才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立法权在所有的权力中是最重要的权力,在不代表甚至损害公民利益的法律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只有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法律才是良法、善法,立法听证不但在立法源头上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文明和民主立法的精神,也为法规在未来的实施中被严格遵守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五,公民诚信教育。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诚信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延伸: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04:262

公民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什么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 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  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 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   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2023-08-31 06:04:341

如何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1、加强自治,提高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2、把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3、把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04:471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意思
2023-08-31 06:05:012

我国公民有怎样的公民意识

法律分析: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4、法律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8-31 06:05:091

公民意识是指什么包括什么什么什么的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如纳税)    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 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2023-08-31 06:05:20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何意义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概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有较高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家常识比较清楚;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好,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 但也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层面,却不愿意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不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反映出我们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培养的途径方法还有待探究,我认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3、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调枯燥的说教,其中听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民教育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公民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可以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的环境建设应从教育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校园文化环境;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美事物。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窗、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
2023-08-31 06:05:341

初二政治 公民意识是什么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05:431

我国公民有怎样的公民意识

法律分析: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4、法律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8-31 06:06:07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结题报告

1、加强自治,提高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2、把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3、把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调枯燥的说教,其中听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民教育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公民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可以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的环境建设应从教育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校园文化环境;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美事物。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窗、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31 06:06:211

公民意识是指什么?

C
2023-08-31 06:06:31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麻烦告诉我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概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有较高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家常识比较清楚;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好,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 但也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层面,却不愿意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不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反映出我们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培养的途径方法还有待探究,我认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3、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调枯燥的说教,其中听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民教育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公民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可以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的环境建设应从教育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校园文化环境;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美事物。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窗、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
2023-08-31 06:06:551

三个意识指的是什么

三个意识指的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使之在各国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
2023-08-31 06:07:041

如何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呵呵真是好孩子公民的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国籍是一个人成为某个国家公民必备条件)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要有国家意识。2.要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前提和先决条件)、有法必依(关键和中心环节)、执法必严(重要条件)、违法必究(重要保障)。青少年应怎样增强公民意识?答:从小热爱祖国,立志振兴中华,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争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公民。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定义:所谓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生理机能完整的人身权利。(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任何其他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权利。)所谓肖像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的拥有、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为了国家、社会利益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他人的肖像即使未经本人同意,也不构成对肖像权的侵犯。)所谓名誉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是人的第2生命。)公民的荣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保持自己光荣称号,并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公民的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并排出他人侵害的权利。公民的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秘密的权利。人身权利是公民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权利。什么是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指国家的法律保护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行使自己的人身权利,并依法制裁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做了什么规定?1.首先,法律保护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2.其次,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3.法律保护公民的住宅不受侵害。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为什么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1.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享受其他一切权利自由的先决条件,也是公民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假如公民的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一切权利和自由均成为一纸空文。2.公民人身自由的实现程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安定程度。依法维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对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1.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2.不做侵害他人人身自由权利的事情3.要依法同一切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利的违法行为做斗争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特殊主体相应法律妇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什么妇女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解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为什么老年人要受法律的特殊保护?1.尊敬、赡养和爱护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民族培育了后代3.当他们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困难群体。
2023-08-31 06:07:152

公民意识主要包括

一是公民的人格意识。  公民必须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可以独立思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是不需要什么条件的,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就应该拥有人格。人格就是有理性和反思,能认自己为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是同一个思维的理智存在者。二是公民的自由意识。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公民首先必须养成自由地判断、自由地选择、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勇敢地承担自己决策后果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并由此意识到自由那种神圣而不可移易的价值,使公民自己成为自由的捍卫者。在公民的头脑中养成平等和公正的观念意识,内化为公民心中的信念。三是公民的责任意识。  责任与义务都和“应当”紧密相连。在法律领域设定责任与义务的途径是单一的,在道德领域却存在着多种设定责任与义务的途径。而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区分责任和义务是明显而重要的。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2023-08-31 06:07:291

公民意识的发展重点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2023-08-31 06:07:571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个人对自身公民身份与所属关系的认可。公民意识的体现是什么?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 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 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023-08-31 06:08:11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概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有较高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家常识比较清楚;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好,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 但也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层面,却不愿意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不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反映出我们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培养的途径方法还有待探究,我认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3、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调枯燥的说教,其中听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民教育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公民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可以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的环境建设应从教育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校园文化环境;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美事物。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窗、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
2023-08-31 06:08:191

简答我国公明应有怎样的公明意识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如纳税)    4.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 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2023-08-31 06:09:061

公民意识是否等同于民情民意

不等于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09:141

什么是公民意识和 公民素质

  公民意识的危机与克服  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系)  2006年03月10日16: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它的标志就是人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也是文化建设的导向。因此,我们时代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人民的公民意识。这也是我国宪法的一个根本内容。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公民意识淡薄,关于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也与时代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法律意识不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而言,例如公民作为纳税人有纳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相关的权利。但很多人对于自己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一无所知。  第二,道德意识滑坡。目前社会的道德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无道德”,人们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在民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官场、贪污腐败、欺上瞒下。人们没有良心、也就是没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第三,信仰意识缺失。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无信,也就是没有真正的信仰。一个如果对于世界和人生没有真正的信仰,那么他对于他人也就不可能有诚信和信用。目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危机在根本上源于人们信仰的危机。二是迷信。现在很多人虽然没有真正的信仰,但信奉迷信。如他们相信算命、风水、鬼神,乃至邪教,不断地烧香、下跪、捐款等等,以此消灾得福。  导致上述公民意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转型导致社会生活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此外,旧的规则体系已经失效,新的规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样便使人们的意识出现混乱或真空现象。  第二、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虽然从西方引进了许多好的东西,但也携带了一些坏的东西,如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它们腐蚀了人们的灵魂。  第三、传统优秀文化的衰败。长期以来,人们在反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时候,也抛弃了它精华、如所谓的仁义道德等。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已经看不到踪影。  第四、思想文化建设的失误。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虽然注重了思想文化建设,但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将思想等同于政治,甚至是政策。但政治并不能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二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工具,而文化自身并没有得到发展。  针对公民意识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第一、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其中特别是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让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公民生活的准则。这就是说,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哪些是能够做的,哪些是不能够做的;让公民知道自己的义务,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必须不做的。  第二、加强公民的道德意识教育。道德规范分为几个层面,它的最低原则(底线)是不伤害他人,它的最高原则是要关爱他人。既不能允许人们突破道德的底线,也不能无条件地用最高道德原则取代最低道德原则,而是要引导人们从最低道德原则过渡到最高道德原则。  第三、加强公民的信仰意识教育。信仰不是迷信,因此要倡导公民建立对于真善美的信仰。同时反对和打击各种形态的邪教,清除它们的各种生存空间。此外,要鼓励各种进步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人们的真正的信仰提供精神资源。  关于公民意识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结合。其中尤其是要加强学校教育。因此特别建议教育部尽快发布规定,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层次的公民知识课程,并编撰相关的教科书,培训相关的师资力量。
2023-08-31 06:09:233

公民意识的组成部分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 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2023-08-31 06:09:30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反思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概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有较高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家常识比较清楚;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好,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 但也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层面,却不愿意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不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反映出我们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培养的途径方法还有待探究,我认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3、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调枯燥的说教,其中听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民教育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公民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可以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的环境建设应从教育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校园文化环境;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美事物。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窗、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
2023-08-31 06:09:461

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从自己身边每件小事做起
2023-08-31 06:09:562

公民意识就是公共意识吗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郑乐平 ——上海福州路 高晓青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人期待已久的盛会。在长达半年的会展期,国人不仅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硬实力、硬环境,更需要向世人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公民素质或公民美德,恰恰是这种风貌和素质的最佳体现。 何谓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一般认为,公民身份处理的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具备清晰的公民意识,即对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以及应尽的社会责任有一种自觉,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 那么,什么是公共意识呢?公共意识,亦称“公德”,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它是与集体、社会、民族或国家有关的道德,是最简单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一方面,公德涉及个人在公共场所和对集体利益应有的行为;另一方面,它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人——主要是陌生人的态度与举止。与公德相对应的是“私德”,后者是指个人的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处理亲情、友情、爱情、婚姻等问题时所牵涉的道德与观念。 无论是公共意识,还是公民意识,都涉及在特定的公共领域或公共场合中,个人与普通人或陌生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公共意识强调的是,个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公共领域的规则、规范或伦理,不要去违反它;而公民意识强调的是,通过个人的积极作为,帮助他人特别是陌生人,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可以说,公共意识是构建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的最低条件。公共意识的缺乏,会使社会陷入混乱和难堪之中:例如,在公共场合大肆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行路开车无视交通规则;乘车不懂照顾老人和孩子;随意损毁公物或占公物为己有;穿着睡衣堂而皇之地在大街上晃悠等。公民意识则是改善人类处境、构建良好社会的基石。公民意识淡薄,则无法培养起个人对陌生人的关爱和信任、对他人和自己利益的普遍关怀,以及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从而无法构建起一个令人愉悦、满足和尊敬的社会。 在“迎世博”这类重大集体工程的进程中,提升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非常重要。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公民主体意识。公民作为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的主体身份和资格,是民主宪政的产物。因此,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本质上必然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自主、开放的特征逐渐显现,公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2、增强权利义务意识。培养公民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认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市场经济使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渐多元、复杂,在公共领域,利益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为了协调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冲突,最广泛地保护公民最大限度的利益,必须通过法律来协调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 3、遵循“博爱无类”的平等原则。公共意识或公德奉行的是“博爱无类”原则,它在处理个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表现出对人这一“类”的诚信、对与我同等的他人平等权利的承认、尊重与承诺;在处理我与“公”的关系时信守公正、公平、“一视同仁”的原则。 4、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能够使人们自觉承担应负的责任,譬如,关心他人、奉献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体现了公民意识的核心品质。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环境中,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地、自愿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社区事务、慈善公益活动中去。 5、厘清公私界限。传统上,中国是讲“差序”、“重人情”的社会。这样一个重视特殊主义或差别性价值的文化传统,有其优势,但并不利于公德(公共意识)和法理意识的发展。用私德(人情)代替公德(法理)来处理公共生活中的伦理关系,也容易产生经济伦理危机和政法腐败。因此,明确公德私德各自适用的领域和范围,是重要的。 从长远看,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养成,不仅与文化心理和观念意识有关,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设计、公民社会的成熟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23-08-31 06:10:061

公民的含义?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023-08-31 06:10:142

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大学生具备的公民意识不包括()。

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大学生具备的公民意识不包括()。 A.竞争意识B.世界胸怀C.效率意识D.改革意识正确答案:B
2023-08-31 06:10:331

公民意识的培养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则是公民意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第二,要转变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第三,在对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对领导干部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其自觉带头护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公民参与立法,才能真正地把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以法治权、以法治官、以法治国,从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并规范制约国家权力及其运用。第四,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实践。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又是立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只有在立法方面人人平等了,才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立法权在所有的权力中是最重要的权力,在不代表甚至损害公民利益的法律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只有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法律才是良法、善法,立法听证不但在立法源头上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文明和民主立法的精神,也为法规在未来的实施中被严格遵守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五,公民诚信教育。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诚信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
2023-08-31 06:10:411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个方面:一是遵守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二是遵守社会主义公德;三是爱岗敬业守纪律。
2023-08-31 06:10:571

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对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课题怎么做

可以这样做:1、加强自治,提高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2、把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3、把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023-08-31 06:11:081

当今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公民意识

  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公德意识,其核心内容就是权利和义务意识。
2023-08-31 06:11:172

公民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区别

区别为:1、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个人意识是与“群体意识”相对。2、公指国家,民指老百姓,意识指素质、素养,总意就是个人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等;个人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反映,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别性。
2023-08-31 06:11:241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概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有较高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家常识比较清楚;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好,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 但也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层面,却不愿意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却不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 三、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反映出我们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培养的途径方法还有待探究,我认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3、把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众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调枯燥的说教,其中听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中学生自理、自主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民教育活动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民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公民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可以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的环境建设应从教育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校园文化环境;从大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美事物。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窗、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对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中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针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索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
2023-08-31 06:11:341

如何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1. 推广国际教育:学习其他文化和语言是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推广国际教育,例如交换生项目、海外留学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增强他们的全球视野。2. 加强跨文化交流:尝试与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这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志愿者活动或在社交媒体上与外国人互动来实现。3. 倡导环保意识: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而且影响到每个人。倡导环保意识并采取行动,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节约能源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我们对全球环境的责任。4. 关注全球新闻:关注全球新闻可以让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对世界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识。5. 参与全球性问题: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制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需求,并促进跨国合作。例如,参与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问题的讨论和行动。总之,培养全球公民意识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开放心态、尊重他人、关注世界并采取行动。
2023-08-31 06:11:411

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严红敏:历史教学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素材,教师在讲述到相关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体会感悟,深刻挖掘相关素材,渗透公民意识的教育。 公民是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离开国家就无公民可言,公民意识首先是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我在上“甲午战争” 内容时发现学生对中国的惨败有些漠然。课后我反思到在和平与富裕中成长起来的现代学生其国家观念比较淡薄,如何让他们找到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国家意识深入其内心呢?第二节课,我对同学们说“我们先看几个电影片段”,接下来多媒体屏幕显现出《甲午风云》几个大字,随着庄严肃穆的背景音乐,教室里安静下来,随着中日谈判桌上外国使臣的嚣张,邓世昌慷慨激昂的请战。学生已经变得有些激愤了,有的男同学紧握了拳头,当最后邓世昌沉海片段播放时,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趁着学生全身心投入,我适时打出两组文字资料:一组是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国民为建造海军捐款的叙述;一组是慈禧太后为庆祝60大寿而挪用军费的资料。学生激动地议论开了:“日本这么小,竟然能打败我们,都是这些卖国贼……”“日本人能为国家捐款,为什么我们没有人?”……这时学生用“我们”这个词来表述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已经把国家兴亡和个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他们的心灵已经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败这一内容时,我先提了一个问题:“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那你们觉得什么是男人伤心时呢?”学生有的说亲人的去世,有的说创业失败,有的甚至说失恋……“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我要告诉大家,有一种情感更为高尚,它也会使男儿流下热泪!”接下来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世界著名摄影作品《当国旗降下的时候》,这幅作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北部已沦入德军之手,当法方将国旗缓缓降下,准备远赴阿尔及利亚收藏。国旗在风中缓缓降下,广场上一名法国人目睹此情此景,难过至极,不禁潸然泪下……这节课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要使公民意识真正深入人心,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外化为行动。光靠课堂上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配合教学进程设计一些专题来进行,形式可分为座谈会,辨论赛,出黑板报,小论文专题讨论会等等。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对高中的学生就可以组织写一篇小论文。老师先给出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并把郑和的航海与西方哥伦布、达加玛的远航相联系,给出一些相关材料,让学生比较分析15世纪存在两种海洋开拓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类交往模式。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不仅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而且完善了包括天文航海在内的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郑和率领的中华远洋船队,全方位传播了中华文明,在增强中华文明与亚非大陆各民族的了解与友谊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郑和远航走在了古代世界和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先列,在人类文明交汇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同样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大无畏探索和开拓行为,中国航海的和平稳定发展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了这样的认识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史观,促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广阔的思维和敏锐的世界眼光的养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感受就较为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公民意识的教育将事倍功半,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意识的变化首先决定于他的实践活动的前进和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认识对象的变化”,因此公民意识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还要加强实践。需要引导学生以公民角色置身于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关心的社会问题的环境中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提升其公民意识,深化公民意识教育。在学校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大值周、社区服务志愿者和环境保护等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意识。而在历史教育中,也可以组织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拓展性专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公民意识教育。例如:在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由此引出了学生关于上海发展史的浓厚兴趣 ,由此我想到上海作为一座名城,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众多的文化遗址遗迹,如青浦、闵行马桥古文化遗址,中共一大,二大的会址,鲁迅、宋庆龄等名人故居……结合实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发动学生分小组去走访上海的古迹,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上海的古镇——七宝老街上,做了一个“走进千年古镇——七宝老街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的调查研究,在数次实地考察之后,他们对老街古建筑的现状表达了深深的忧思,认为古镇建筑的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对开发和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虽然是那样的稚嫩,但感情是那样真挚,那种关心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也正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
2023-08-31 06:11:511

如何培养民主意识

富强民主和谐。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培养民主知识就要学习相关的书籍,学习相关的资料,看相关的视频也可以集中到一些什么课堂上面学那种民主制。
2023-08-31 06: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