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包括

2023-09-07 11:55:38
共1条回复
nicehost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1、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

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只有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让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衔接,进而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为原始创新能力。

注意事项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相关推荐

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完善机制即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培育环境,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强绿色技术供给和产业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也能够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更新性,促使科技创新制度框架安排进行动态调整、重构和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规划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坚持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采取若干重大措施,激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切实加强区域和地方科技工作,有效整合中部、地方科技资源,形成中部、地方科技联动,各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局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在主要产业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技创新体系
2023-08-31 08:05:501

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原则

答: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要充分考虑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又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绿色理念。这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培育环境,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强绿色技术供给和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力。二是坚持市场导向。这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及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三是坚持完善机制。这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体制基础。
2023-08-31 08:06:081

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构成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构成体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2023-08-31 08:06:18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中大咨询专家表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2023-08-31 08:06:332

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科技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知识管理的作用。知识社会环境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进一步分析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 。
2023-08-31 08:06:561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为环状 :核心是知识创新系统。从内到外依次为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基础与管理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国际接轨。
2023-08-31 08:07:142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什么的技术创新体系始终是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始终是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一环。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前者如创造一种新的激光技术,后者如以现有的激光技术为基础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常合二为一。技术创新的介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认识技术创新本质、特点和规律,是技术创新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技术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
2023-08-31 08:07:361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我们坚持什么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我们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科技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引领的。
2023-08-31 08:07:56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介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2023-08-31 08:08:041

石油科技创新体系是什么?

科技创新体系有层次之分。涉及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环境等多方面。国家的创新体系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新概念。该体系总体上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部分组成。石油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推进石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不断对石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实现从改革旧体制向建立新体制的转变,促进石油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引导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实现科技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在不断提高微观活力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创新优势,为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奠定制度基础。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健全科技委员会的宏观管理职能,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与重点领域,统一设计科技创新的宏观组织结构体系,统一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配置,统一安排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建设,统一部署科技创新的重大行动计划。(2)进行集团公司级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中心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研发组织形式,可以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创造和应用,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实验室主要发挥源头创新作用,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4)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5)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技术标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
2023-08-31 08:08:201

谁知道如何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因此,在研究产品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包括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必须建立产品研发创新的组织体系。图1是国外企业现代产品开发组织系统图,包括开发研究与产品工程两个部门。产品开发研究部门是基础性研究,为产品工程部门提供产品开发技术:包括新技术、新结构及基型产品或模块、通用零部件及CAD/CAE/PDM/CAPP/CAM等系统平台的建立。产品工程部门则利用产品开发部门提供的产品开发系统、新技术、新结构及基型产品或模块及通用零部件等,设计出用户需要的产品。图2为矩阵式组织结构,其中面向用户的是项目小组,研发专业机构是为项目小组提供基础性研究的基型产品或模块及通用零部件等,形成产品研发创新与用户合同工程的良性循环。图1 现代产品开发组织系统但目前大部分企业没有把研发部门与工程部门分开,可以说只有面向用户的项目组织。原来部属的专业科研院所在机构改革中成了所谓“科技型企业”,起不到专业科研院所的作用,其开发部门与一般企业设计部门一样,都围绕用户合同转,按用户合同开发具体的产品,起到了工程部门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产品研发创新的基础工作和产品研发方式方法的研究,许多共性的问题无法解决。在2009年召开的“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专家验收会”上,来自机床骨干企业的总经理、总工一致认为,企业无人、无力解决这些所谓的共性问题,即使去解决也会造成重复劳动,以及时间、资金的巨大浪费。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号召成立企业技术中心。由于多方面因素,出现了成果无法共享,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很多事实说明,产品创新不仅仅是技术、资金、人才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机制、制度与环境等。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解决共性问题,但企业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研发创新的组织体系,才能成为创新主体。我们知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有3万多人的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为美国通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独立自主的研发项目也很多,大到“两弹一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不体现适合创新的组织、机制、制度与环境对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图2 矩阵式组织结构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创新体系是很好的典范。杭汽集团是一家以工业汽轮机研发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在自主创新方面重视建设支撑发展的创新平台,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已经建成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又相互促进的高效能研发体系及研发队伍。即车间技术部门负责解决产品制造过程的技术难题(“今天”——生产一代——产品更新改进);分公司的设计部门负责合同产品的设计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明天”—研制一代—换代产品的研制);集团中央研究院负责产品和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后天”—预研一代—前瞻性研究)。集团中央研究院还整合了集团内外的技术资源,为分、子公司提供如材料、结构、气动等共性技术的研究、试验服务。张德江副总理对新华社《杭汽轮依靠技术创新踏上高端“创造”之路》调查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杭州汽轮动力集团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实现了后来居上,从卖产品到提供全方位系统解决服务方案,实现了新的飞跃。其经验宝贵,值得工业系统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学习借鉴。”
2023-08-31 08:08:301

如何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当前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国家创新体系由以下六方面组成:1.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五种情况:  ①产品的创新,引进新产品;  ②工艺的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生产手段;  ③开辟新市场;  ④开发新的资源,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  ⑤组织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的新的组合形式。  所以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调过程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2.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既重发现,更重发明、重专利;既重成果,更重转化、重应用;既重研究,更重管理、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3.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推动技术进步最强劲的动力。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政府创造的良好的政策社会环境,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就没有基础。4.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所谓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指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和开发为目的,通过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在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和政府等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科技服务体系。5.金融与创新。知识要变成资本,没有金融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只有知识和资本的结合,才能实现“才”和“财”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人才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创造的财富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6.作为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组织结构。在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变迁决定新的制度环境,同时又为制度所决定,这种互为因果、交互作用的过程已经成为网络经济的明显特征。总之,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核心就在于它是一个以国际舞台为背景的“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网络或系统”。通过这一交互作用网络或系统,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使得创新成为国家进步的动力,国家创新体系这一自组织系统不断实现着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在做好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一)搭建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  充分认识“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结构,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搭建“政府宏观调控一市场中介引导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官产学研的力量,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只有官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二)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加强中、西部区域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县(市)等基层科技体系建设。”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发挥基础性作用,但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较长时期,政府的宏观调控仍是促进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互动的重要手段。  (四)充分利用全球性的科技资源,把创新和引进有机结合起来  立足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国际发展背景,做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框架的战略性调整,选择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相结合,借助技术引进不断促进本国技术能力的提高。我国应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学习,并瞄准科技前沿自主创新。只有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对所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及相应的技术扩散,才能逐渐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五)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针对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积极构建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一个综合体,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里面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本质是实事求是。  总之,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时,就必须从国家的整体观念出发,对国家的创新资源进行整体科学优化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各方面创新要素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来自MBA智库)
2023-08-31 08:08:381

如何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迅速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政策实施的评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利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业。
2023-08-31 08:08:481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
2023-08-31 08:09:401

如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从四方面入手:1、建立技术创新决策机制2、根据不同领域采用技术创新模式(包括:自主创新方式、联合创新方式、引进技术再创新方式。)3、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4、技术创新管理流程
2023-08-31 08:10:121

如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国家层次上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技术瓶颈”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当代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资源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研究表明,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均衡性要远大于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国、欧盟和日本拥有95%左右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在科学积累和技术水平方面不仅存在着巨大差距,而且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竞争态势相当严峻。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进入新的阶段  面对各种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国科技创新战略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一是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二是调整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三是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四是调整科技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五是调整科技创新的动员机制,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和支持科技创新。  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内在活力的增加,更来自于科学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将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以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目标,加速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作用,又能够根据国家战略有效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将发挥更加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产学研的结合更加紧密和协调,社会资源将得到更加广泛和充分的利用,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更为扩展和延伸。根据这一思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具有三个突出特点:(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相结合;(2)激励微观创新机构自身活力与推进总体结构调整和系统整合相结合;(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强调科技、教育、经济体制改革联动相结合。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宏观调控问题。目前我国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有关部门、各地方之间在创新活动组织中彼此分割、相互脱节,重复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无法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军民两大研发及产业体系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状态,造成两大创新体系相当程度的割裂、封闭。一些重要的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在军民两个体系间重复进行,不适应当今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趋势。  二是创新体系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同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结构性缺陷亟待加以弥补和完善。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大中型工业企业约有一半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40%左右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都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三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针对中介机构的综合性指导意见和扶持性、规范性政策几乎空白。一些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更为滞后。 现阶段主要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大的飞跃。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建立以公益类院所为主体的国家公共科技供给和服务体系。加强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的建设。要通过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其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并与企业、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形成相互开放、分工合理的结构布局,在国家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大学应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同时还应新建和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围绕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并向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通过联合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开放实验室等,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结合。通过加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深入融合。此外,大学还应当成为区域研究开发中心,并不断通过向产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同时,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创新主导的发展过程,企业发展将由重点提高生产能力转向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投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国家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公平有效的创新支持,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组织的主体,在全社会R&D投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利用和集成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企业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当前的重点工作应当是:进一步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的建设,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工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调整、制订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进一步引导转制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相应产业领域发挥先导和支撑作用;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本土化的创新活动。同时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互动,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共同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任务等形式,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3-08-31 08:10:231

(六)建立完善以矿山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组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实施国家矿产资源高效节约利用重大科技发展计划,对优先发展技术分阶段攻关,形成一批可供推广的科技成果。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为突破口,构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技术体系,重点发展低品位、难利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复杂共伴生、难选冶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尾矿等矿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非传统资源与替代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二是以矿山企业技术需求为引领,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以矿山企业技术需求为引领,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联合科技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建由骨干矿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兼容共享和快速转化,促进矿产资源合理、集约、高效利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勘查开采关键技术攻关和评价方法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和方法瓶颈,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评价能力。三是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先进技术推广目录发布制度,构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搭建先进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先进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评选标准和办法,继续开展年度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评选活动,逐步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管理标准。加强对先进技术工艺、管理经验、开采方式的总结,逐步建立矿山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行为规范,加大充填开采、矿地和谐、区域矿山建矿等矿产开发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加快矿业生产转型升级。
2023-08-31 08:10:331

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023-08-31 08:10:441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生态化技术创新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大力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为契机,提升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提高生态化技术创新水平和成果产业化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生态化技术创新将生态理念全面引入技术创新过程之中,强调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它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途径,使技术创新从传统的支持经济增长转向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累计安排节能减排研发经费超过100亿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投入资金112.66亿元,围绕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的经费达到7.8亿元。此外,为充分发挥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工程的重点示范作用,“十一五”期间,“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在25个城市开展试点,累计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5000多辆,实施国家财政补贴9.7亿元;“金太阳”光伏发电工程超过100个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约20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在12个环保科技领域投入研发资金约220亿元。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将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民生保障均需要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生态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企业创新活力有待增强,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评价、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营造有利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提高生态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大支撑。[责任编辑:章丽鋆]21猜你喜欢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思考 _理论频道自然资源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任务 _理论频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3)_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_主编推荐生态公关与生态社会 _理论频道建设生态文明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_理论频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2)_理论综合弘扬生态伦理道德 建设美丽中国 _理论热点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 _理论频道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2)_理论频道乐知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展开剩余内容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更多类似文章猜你喜欢类似文章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整理归纳桂林再次被国家委以重任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战略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生态创新:园区软实力的新亮点”——施涵教授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更多类似文章 >>生活服务首页万象文化人生生活健康教育职场理财娱乐艺术上网留言交流回顶部联系我们触屏版| 下载APP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京网文[2019]6000-69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77号关注公众号保存4生成长图分享
2023-08-31 08:11:011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包括()。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包括()。 A.发展绿色金融B.壮大节能环保产业C.清洁生产产业D.清洁能源产业正确答案: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2023-08-31 08:11:22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演化

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通过改革拨款制度、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等措施,科研机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活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一切都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家科研经费大多以国家科技计划的形式出现,政府工作人员管理着科研经费的配置。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等科技计划。与此同时,为迎接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国也像许多国家一样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自1985年7月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深圳科学工业区”成立以来,中国已建立起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52个,总面积达676.1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或经济开发区70多个。3. 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 在这一时期,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从企业做起,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宏观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逐步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出现了新的参加对象,如国家工程中心(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加快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1995年,国家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国家决定启动《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4. 国家创新系统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具体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报告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1998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提纲,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先行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国家创新体系试点。(资料来源:1)陈立等编著. 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2)张凤, 何传启. 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023-08-31 08:11:321

我国土建施工企业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我国土建施工企业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土建施工这一传统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针对一些发达国家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的特点,我们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和不断发展。一、我国土建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现状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我国土建施工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任务靠上级下达,科研和技术进步靠有关部门立项拨款,而项目完成后又往往束之高阁,只有少部分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一些行业、地方的保护,加上人情关系等不良现象,我国土建行业与真正的市场经济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些问题和弊端的存在,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大大降低。集中表现在:1.技术创新体制建设缓慢。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多次发文,要求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形成一种系统的创新体系,但除少数企业做得较好外,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是基本维持旧的体制,有些企业虽然表面上建立了技术中心,但实际上并未按新的体系运行,眼晴只是盯着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2.对技术创新工作重视不够。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只要拿到工程总能干下来,因此重经营轻技术,反映在搞技术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从而使一些人另谋职业。3.技术创新投入不够。由于积极性不够和其他一些原因,多数土建施工企业都存在科技投入量不够,技术进步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升级相应滞缓。二、加入WTO后我国土建行业面临的竞争形势1.行业保护、地域保护将迅速减弱并最后基本取消。由于国际惯例和双边关系的要求,我国土建行业在加入WTO的几年内,将逐渐取消对外国承包商的一些限制,从允许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到允许外商独立承包世行贷款及外援项目,最后过渡到允许外商独立承包各类投资工程。可以想象,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承包商,以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雄厚的资金进入中国土建市场将会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何等样的压力和冲击。2.土建市场将越来越走上正轨。随着政企分开和小政府、大社会的逐步实现,以及各种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招、投标工作透明度的提高,靠托人情、走,路子甚至行贿受贿等不良手段来取得工程承包权将越来越不可能。3.施工企业将面临重组的局面。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一些企业将不可避免的面临重组、破产的局面,一些技术落后、包袱沉重、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要求的企业将遭到淘汰,一些企业为了优势互补,共同对付外来和国内的竞争,将会走联合的道路,国内土建行业原有的一些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三、加强技术创新,主动应对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土建施工企业除了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建立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和机制,尽快使我国土建行业的施工技术水平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企业技术中心应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组织机构,其体系包括决策层、咨询层、管理层和执行层。(1)决策层。应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人事、财务等部门领导,技术委员会主任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对企业的科技发展政策、研究开发方向和对集团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及超前性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设备的立项和执行,起决策、立法咨询和监督的作用。(2)咨询层。即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专业领域经验丰富并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必要时可特聘企业以外的专家参加。专家委员会对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方向及对企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及超前性的重大技术课题、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重大引进技术、设备的立项进行评估、咨询和成果鉴定。(3)管理层。企业技术中心设立办公室或秘书处,作为技术中心的项目、资金(基金)、人员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技术中心规划(计划)、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4)执行层。企业的中心研究院及技术分中心、各成员企业的技术中心都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执行层,负责贯彻落实企业的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并结合各成员企业的实际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成果产业化活动。中心研究院主要负责具有共性、关键性、中长期及超前性项目的开发,并为企业或成员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试验、检测和科技信息服务。2.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企业所属单位或成员企业应按上一年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创新基金。一般来说,土建安装单位应不少于2‰,土建设计咨询单位应不少于1%,企业技术中心收取基金的50%用于企业战略性、关键性和超前性的开发项目,其余50%留作下属企业作为本单位的科技创新基金。这种筹资形式应是创新资金的主要渠道。此外,在一些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程中,应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当然,选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方向性的课题,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3.重视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公司首先与我们争夺的就是人才。所以,土建施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靠事业、靠价值、靠感情、靠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和吸收一大批胜任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技术入股、成果有偿享用、有力的奖励制度、落实有关待遇等,使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人员事业上有奔头,个人价值得到合理的体现,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愿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4.充分利用社会的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补充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土建施工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就某些方面而言,其研究深度可能并不很深,而我国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却在土建施工的一些方面有独到的研究。此外,这些单位一般都有许多科技信息渠道,能及时了解到国际土建方面的最新发展水平,所以,在企业的专家委员会内聘请国内有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人士,或成立专门的外聘专家委员会,并就有些科技创新项目与这些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无疑会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起到有力的补充和推动作用。四、土建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1.土建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土建施工企业与工厂企业的技术创新应有所不同,土建行业中不同施工对象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各类土建企业的技术创新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1)应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工艺创新为主。土建施工企业作为传统产业,其涉及高新技术的方面较少,而如何科学的组织施工和开发利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对企业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充分掌握和利用新材料、先进的器具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2)应走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及自主研究相结合的路子。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土建施工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首先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适当引进其先进的器具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可以较快的缩小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当然,对我们较见长的项目,应继续保持,并有所发展。2.土建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1)根据施工行业重在生产应用的特点,应将着眼点放在开发应用技术,解决质量通病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方面。(2)树立群体效应的观念。由于土建行业的一些创新项目往往牵扯到多专业、多学科,同时也涉及到许多单位、部门和人员,如何很好的组织联合攻关、实现利益共享,仍是应该深入研究和重视的问题。(3)重视特色专业技术的发展。企业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该保持和发展自有的拳头技术及产品,否则将竞争乏力。(4)抓紧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广泛搜集国内外已有的科技成果,筛选和引进对企业产品和质量有显著作用的成果予以积极的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和提高。(5)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我国加入WTO已经为期不远。为了提早预防外国承包商与我们争市场、争人才,就必须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从各方面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31 08:11:47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考:区域创新体系

  摘 要:各地方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作为科技产业发展载体的作用,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工具的创新驱动作用,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园区 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 社会资本   当前,我国产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经营成本高企、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要求我国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产业发展史与我国类似,且我国当前产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曾经遇到过,最终被逐一予以化解,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分析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创新都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体系建设须放在突出位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投、融、用相得益彰的创新文化和创新体系,将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1.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科技体制深化改革,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确保我国到2020年顺利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科技创新关键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区域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2.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由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日益显现。   2.1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国家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要面对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必然要通过探索“两化”融合发展道路,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战略,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瓶颈制约,实现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2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有待完善。一方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动力不足。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1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民营企业则更低,远低于国际上5%的企业竞争力标准。另一方面,科技园区作为创新载体的地位不明显。省内现有园区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分散局面,缺乏战略指导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不足,无法形成统一的科技园区品牌优势,无法有效发挥科技创新服务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   2.3中小企业面临创业创新难题。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以民营经济大省浙江为例,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的80%以上,财政税收、出口总额已占全省总额的60%以上,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超过90%。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到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是缺乏获取外部融资和风险投资的正规渠道,在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影响下,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急剧放大。二是人力资源成本攀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了人力成本推动的压力。   这些情况和问题表明,要确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浙江省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   3.建设目标   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集合政府、科技园区、社会资本各方力量,建设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策、企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品牌,围绕“一个示范区,三个中心”的发展思路,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1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立足既有品牌优势,以省内知名科技园区为核心,进行资源重组,力争成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之后的新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3.2中小企业投资管理中心。把握新三版扩容的政策机遇,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科技园区的中小企业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一定数量的中小科技企业在新三版、以及创业板、中小板挂牌上市发展。   3.3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国际化交流、人力资源、企业家群体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企业信用评级、企业管理咨询在内的增值服务,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使服务涵盖到区域内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   3.4中小企业研究发展中心。依托国家及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库资源,成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中小企业运行数据库,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和行业指导,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4.组织架构   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支持和服务系统,建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保障平台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4.1政府是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主体。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资源单位、资源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和资源调度方面的主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使平台的公共服务理念真正得以落实。
2023-08-31 08:11:561

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绝定性因素; 3、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23-08-31 08:12:092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是由谁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

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C.Freeman)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全新的概念。他在研究日本的产业政策以及通产省对日本创新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在对日本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弗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公共和私有部门与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目的是为了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弗里曼对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努力的作用、教育与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强调在剧烈的技术变革的情况下,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国家调整其社会经济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
2023-08-31 08:12:191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是坚持绿色理念。这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和培育环境,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强绿色技术供给和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力。二是坚持市场导向。这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及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三是坚持完善机制。这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体制基础。四是坚持开放合作。这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条件,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以国际视野谋划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2023-08-31 08:12:471

科技创新体系的介绍

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
2023-08-31 08:12:561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未来,大学将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战略方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创新制度机制为战略支撑,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要继续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山大学坚持胸怀“国之大者”,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建设一系列创新科研平台。在各级部门支持下,学校的科研经费从10多亿元增长到40多亿元,进一步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加快推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我们将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大湾区首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3-08-31 08:13:161

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为主导什么为主体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2023-08-31 08:13:333

国家创新系统包括

国家创新系统包括政府部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战略演化1、形成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2、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3、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在这一时期,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目标,从企业做起,进行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
2023-08-31 08:14:06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介绍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2023-08-31 08:14:50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规划

发展思路: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坚持“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采取若干重大措施,激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切实加强区域和地方科技工作,有效整合中央、地方科技资源,形成中央、地方科技联动,各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局面。阶段目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在主要产业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一批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带动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且有效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框架。(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机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国家有关科技计划要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项目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参与。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特别是鼓励大型企业或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促进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合作研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并着重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技术转移体系,将技术转移作为科技计划和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国家有关计划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中小型企业创新需要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技术交易、产业化服务的平台,营造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其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发挥骨干作用,推进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和发展。(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明确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职责定位。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重点,探索实行理事会制度,完善所长负责制,扩大科研院所的管理自主权,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提高改革验收后人均事业费标准,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批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的高水平公益科研基地。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项目,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所。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以国家目标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研究基地。探索建立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相对稳定的支持方式。研究建立以财政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期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财政资助强度的重要依据。(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以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有效共享为重点,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军民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力度,以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为突破口,统筹军民科技计划,加大民口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防科技计划的力度,促进军民科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促进军用和民用科技的双向转移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化。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建立军民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有效配置、合理共享的机制。加快国防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进有条件的国防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探索促进军民科研结合的管理模式,促进军民创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根据综合协调,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以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推动区域紧密合作与互动,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区域科技能力。加强区域科技规划工作,发挥中央财政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统筹区域科技资源,形成合理的区域科技发展布局。东部地区加强高技术的研发和基地建设,大力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的提升与跨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重点提升农业、能源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综合应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创新和新经济增长极;东北地区加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开拓新兴产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通过重大项目引导,促进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和创新联盟建设。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和区域知识扩散中的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带动作用和对区域科技资源的凝聚作用。要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形成中央和地方联动的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地方科技工作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健全县(市)科技机构,推动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制定出台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建立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鼓励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把依靠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对科技中介服务能够承担的工作,积极委托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组织实施。通过任务委托等方式,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服务和协调功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023-08-31 08:15:041

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全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2023-08-31 08:15:251

如何提高施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迅速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政策实施的评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四是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利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业。
2023-08-31 08:15:531

如何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制体系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探索和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实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特点,借鉴国际相关标准和规范,制订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改善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营造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3.知识创新工程。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和研究型大学。发挥科研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研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施建设,促进科研和大学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发挥大学和科研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将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为目标,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面向基础研究,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面向战略高技术开发,建设信息、空间、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建设人口健康与医、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与环境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等科技创新基地。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紧密互动与结合。发挥高校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战略,建设若干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优势集成,强化高校创新基地的综合性、交叉性,提高国际化水平。组建一批科研设施精良,创新人才汇聚、学术氛围宽松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创新基地。注意发挥行业、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设施,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4.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以建设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技术中心,提升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2023-08-31 08:16:031

“十四五”时期如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第二,需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主导建设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产业资源、开展专业孵化服务,推进合作研发。同时也要支持企业主导建立基础前沿研究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从多方面加快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第三,需要建立有效的国内企业与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大咨询认为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换成效。不断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2023-08-31 08:16:271

创新体系的飞鸟模型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

创新体系的飞鸟模型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技术创新-“躯干”;企业创新涉及五大领域,它们在企业腾飞中的作用及关系如“飞鸟模型”所示。飞鸟模型 :技术创新是“躯干”, 它可以主导并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观念创新是“头脑”,它可以引导企业创新的方向。制度创新是“左翼”,它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和谐人际关系。市场创新是“右翼”,它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管理创新是“尾翼”,它可以协调整合各要素,实现1+1>2。补充: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2023-08-31 08:16:491

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二审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关于本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时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草案将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不低于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者许可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的20%提高至50%,并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的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上述标准。我国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起实施。本次修法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专家们认为,本次修法的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和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提高。
2023-08-31 08:17:171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什么文化弘扬什么精神涵养什么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资料扩展: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源泉来自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2023-08-31 08:17:261

如何建立一种科学的创新体系?

我曾和中大咨询专家探讨创新体系的问题,专家表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创新是一项风险大、对智力资本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企业需要搭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一、明确创新战略。不同的创新战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条件。不同的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面临不同的市场,必须考虑到自身的技术、设备、资金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创新战略。二、创新组织建设。企业的创新工作离不开包括集团层面和各业务单元层面的各级创新组织的建设工作。一般企业的创新组织主要包括:中央研究院、总工团队、各级研发中心、创新管理部门等。三、创新流程与机制建设。创新必然产生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界面,因此创新流程管理成为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流程管理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及缩短商业化周期。流程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在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工艺设计等诸环节之间的界面打通。四、创新资金、预算管理。创新的资金预算管理的意义重大。优秀企业不仅要保证研发费用的总投入。更应洞悉研发资金分配的原则及研发预算、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对前瞻性的项目预算,甚至采取多数服从少数的决策方式。五、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也与普通薪酬激励机制有所差异。六、创新数据治理。企业各创新平台需要把创新数据信息归档工作与日常立项、研发、设计、实验、验收等工作同步管理,确保每一项创新与技术研发活动所归档的数据信息材料完整、准确、系统。七、创新文化建设。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导企业员工创新行为的高级规则,它具有明确员工的组织地位、增加员工对组织创新的认同、规范员工创新行为、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等功能。
2023-08-31 08:18:151

坚持科技创新的措施和途径是什么

为什么找我回答呢?找了点资料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 “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 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 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 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2023-08-31 08:18:261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有几大重点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有四大重点。分别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此外次要重点为机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建设。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3.知识创新工程。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4.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
2023-08-31 08:18:361

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产生于何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2023-08-31 08:19:001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 )的转变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 2.0、技术 2.0和管理 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 2.0)形态。技术创新的相关推论:(1)是内部或外部企业内部不断发展以创新创造价值的过程。(2)从构想过程开始,最后以可行的产品或服务的商业化为最终目标,以响应已证实的市场需求。(3)是风险投资管理基于投资组合管理和执行监视来决定采取何种技术方向的指南。(4)受到企业家/企业内部精神的驱动,并受到内部/外部资金的支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技创新
2023-08-31 08:19:081

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

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的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23-08-31 08:19:281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新时期我们党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本文就学习和贯彻中央重大决策中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经过近年来的改革,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一支宝贵力量。近二十多年,我国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和能力,要与基础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创新较量,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为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的结合,显得极其重要和迫切。    政府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的来看:    第一,政策是关键。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这次《规划纲要》60条配套政策中,约有40条与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有关,在税收扶持、政府采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    第二,政府投入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三,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198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至60%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身上,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来付诸生产。我国的数据也表明,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这些中小企业有这么多创新道理很简单,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办和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聚集,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多学科交叉的影响,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还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量的“863”计划等项目,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近2/3。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在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前沿高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基地。同时,认真解决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不够合理、科研工作定位不够明晰、科研管理比较薄弱等问题。       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根据《规划纲要》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积极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部署和协调军民基础研究,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近年来,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特色的创新区域开始出现,充满活力的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潜力。目前,14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率已超过上年投入的50%,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事业费或三项费都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区两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将达到100亿元,预计深圳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将达到1000亿元。同时,加强对地方科技发展的引导和统筹协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在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形成合力,避免盲目重复投资,也日益成为一项更加紧迫的任务。       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一方面,要制定出台积极的政策,加快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采取实际措施,推进信息网络、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硬环境的建设       二、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1.实施积极的促进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政策    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政府在年初预算分配和财政超收分配中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纲要提出的科技投入目标能够实现。   二是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引导地方和行业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解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创新投入;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2.提高保护、创造知识产权的水平    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拥有量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尚未形成专利申请的主体;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阻碍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把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上予以考虑。    一是鼓励创造知识产权。对事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领域、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以掌握核心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在国家层次上组织实施专利战略,编制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装备目录,通过科技计划和建设投入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国家科技计划和各类创新基金对所支持项目在国外取得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按规定经批准后给予适当补助。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给予报酬。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四是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       3.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风险资本发育不足,自主创新缺乏一个基本的资本市场支持,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自主创新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实践表明,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很难发展,中国的自主创新就会面临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    一是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当前的中小企业板仍是主板市场的组成部分,离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还有很大距离,中小企业板不能代替创业板。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培育更多的有活力、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型小企业上市,将有助于投资者树立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同时,要深化“三板”试点,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将其逐步覆盖到具备条件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    三是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进一步集成资源,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产业化,帮助和推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4.用好政府采购政策    这次《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一是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根据一定条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二是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三是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我们一定要用好这些政策。       5.落实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    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总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经验,政府的组织协调非常关键。要做好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就需要两个系统间的统筹协调。三峡工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国家从一开始就进行协调,将消化吸收作为引进的重要目标。      三、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体制基础      1.建立有利于加强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体制机制   第一,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增加32%,973计划增加投入20%,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投入增加20%。国家科技计划中工业领域和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经费比例,将由“十五”期间的7∶3调整为:“十一五”期间的5∶5。建立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项目与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新的投入机制。安排行业科研经费和基本业务经费,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队伍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   第二,建立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第三,改革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评价制度。特别是对探索性强、高风险的项目和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应淡化对项目有关研究基础和可行性研究的评价,经过特定的程序,提供一定额度的资助,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条件建设。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科技需求,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特别是当前我国相对薄弱和空白领域年内开始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同时研究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费用支持的问题。国家还将通过加大基本建设投资、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投入,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有效改善社会公益研究基础条件。      2.切实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协调   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为了加强部门之间、军口和民口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沟通和协调,将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科技资源配置和各类科技计划安排进行沟通协调,以改变部门互不衔接、立项重复分散的问题。   第二,建立部省会商制度。近两年来,科技部非常重视加强地方科技工作,与部分省市建立了更为紧密的信息沟通和工作联动机制。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各省市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重大项目、科研设施等重复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部省会商机制,围绕区域重大科技需求,加强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的整合,联手推动重大科技行动。   第三,积极推动建立跨部门的科技项目数据库。针对科技项目立项中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问题,推进科技项目共享数据库的建立,为解决重复问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第四,完善科技咨询和决策机制。      3.推进科技管理改革   第一,关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一是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优化调整科技工作的布局,建立由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组成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同时,建立与各个计划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网上申报、立项、评审,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计划管理模式。三是完善专家机制,建立涵盖面广泛的专家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组成评审、评估、论证等专家组,建立专家信用管理和回避制度等。四是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五是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职能转变。项目组织和实施将更多地发挥行业部门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   第二,关于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一是改革经费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面向市场的研究,要按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管理模式,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不要采用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二是完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突出公开公平公正,加强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科技经费运行,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止腐败行为;三是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费监管新机制,实行预算评审评估机制,改变重项目管理、轻预算管理的状况。   第三,关于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是科技发展重要的指挥棒。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奖励制度改革。我们正在慎重研究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问题,采取措施,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力度。      4.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术界的自律,进一步端正学风,弘扬科学道德已是当务之急。      5.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人才总量将位居世界的前列。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重要的是要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大规模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支庞大的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将是一项事关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国家战略。      6.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在科学技术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成为第一,就必须真正拿出有价值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就必须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学习先人成就,充分了解别人,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成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技术的新高峰。      本栏目编辑 安乐
2023-08-31 08:19:371

技术创新有哪几种模式?

一、 美国技术创新模式 本文所言的创新是对公司而言,而不是对世界市场而言的产品或工艺的创新。根据技术创新与原技术的联系及其发生的阶段来分类,弗里曼(Freman,1992)将创新活动分为不同层次,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或称为过程创新。产品创新主要指公司、大学或政府实验室中有意识的R&D新产品的生产和对旧产品的一些非连续性的质变性的创新。过程创新指持续发生的小的量变性的创新,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制造设备和固定资产的更新、生产工艺的改善等等。尽管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这两种技术创新,如美国就有大公司为主的波士顿创新模式和小公司为主的硅谷创新模式,但美国更以小公司模式见长,所以我们主要研究硅谷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无疑是世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领袖。1997年世界上最大的10个高新产品的出口国和地区依次为:美国(2580亿美元)、日本(1520亿美元)、德国(1440亿美元)、英国(1050亿美元)、法国(900亿美元)、新加坡(700亿美元)、荷兰(590亿美元)、中国(500亿美元)、中国台湾(490亿美元)、韩国(460亿美元)。一个强有力的研发部门,能够产生大量的创新,加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它往往位于大学附近,和其周边技术基础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它们的活动,领导公司直接增强了其在科技相关领域的前沿地位。 1、 R&D资金投入的数量和偏向 美国R&D的投入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且美国企业将R&D资金的2/3用于提高产品技术、即进行产品创新,l/3的R&D资金用于进行过程创新。这种倾向不可避免地使美国在突发性、激进性的技术创新上更有优势。(见表1) 2、小企业的组织特点 (1)企业组织松散,类似由工程师组建的合作组。公司鼓励非正式交流,提倡建立分散化的组织系统,如半独立的商业部门,以便及时反馈顾客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小公司特有的灵活性,职员共同参加策划和行政管理、享有同等利润分成的股票期权,可以允许公司内部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2)小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也对其技术创新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硅谷,跳槽十分普遍。而社会不仅接受这种变动,而且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70年代,硅谷的电子公司平均每年的雇员变动为35%,而小公司则高达59%。这种分散化和流动性的环境加速了技术和技能的扩散。即使有事先签订的保密协议,工程师跳糟时仍会带走在以前工作中获得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并将它们带入以后的工作中。 (3)公司内部独特的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人为本、冒险精神、个人主义、强调平等、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使企业内充满了灵活性的创新精神,是有效的企业技术文化。独特的文化使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多地是由技术成就而不是由经济成功来决定,这就使人们更多地追求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 3、特殊的企业间关系和非正式交流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1)竞争者之间讨论技术问题的非正式合作和交流十分频繁。在大公司中,或在其他无地缘优势的企业中,这是无法想象的。共同的求学经历和经营历程,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人际关系十分巩固。“准家族式关系”的存在使企业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 (2)与专业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公司拥有一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硅谷内的公司有很多种合作形式,如交叉受权、第二来源安排等,它不同于传统的大批量定购所造成的合作关系,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的机会,避免垂直一体化的成本和风险。企业甚至与供应商交流长期业务计划以及共享机密的销售预测和成本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关系密不可分,双方还是维护着自己的独立。硅谷的许多公司不让他们的企业占用供应商的收益的20%以上,也不让客户占有他们自己收益的20%以上。 4、市场结构的影响 (l)行业结构高度分化。工业专门化及分化的过程不断重复,发展出了一种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工业系统,横向和纵向的专业化孕育了一个持久的工业多元化过程,并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弹性和适应性。但硅谷的分散型的工业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集中性,区域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提高了技术水平。 (2)资本市场上风险资本为主的结构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风险资本企业是硅谷崛起的经济引擎,风险资本家们不仅是其关键的资本来源,而且也是当地社会及职业系统的中心人物。与大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不同的是,硅谷的风险资本产业是在原有的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资本家为注资的企业带来技术技能、操作经验和行业接触的网络以及现金资本。 5、其他相关支撑机构的作用 (1)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政府干预和大量的公共补贴,有助于建立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和知识经济。1998年,政府提供的R&D投入的总额占到全部R&D投入的30.2%。1982年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SmalBusines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ct)在所有王要的联邦研发机构中都设立了小企业创新发展项目组(SBIRSmall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以增加政府对高新小企业的资助。现在还试行鼓励大学和联邦实验室的R&D成果商业化。小企业的技术转让项目(STTR,Small TechnoligyTransfer Progfam)为在一个研究组织中的科学家和一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和实施的项目进行资助。 (2)一般来说,R&D能力主要有3个承载着:企业、大学和其他非官方研究机构、政府实验室。在美国,企业和大学与政府机构由共同的兴趣和资金供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与企业之间大量的合作实践为互相之;同的学习和调整提供了基本体系。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也是公共技术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因素。他们与当地公司订立合同,为其雇员专门上课。 (3)专业供应商和服务公司日益扩大的网络使新公司的创立更为便利,从而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突发性技术创新的产生和发展。律师、市场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公共关系公司等的作用基本相同。他们往往也由熟悉当地技术产业的个人来经营,这样也就与其他地方主要由熟悉非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不同,更能促进小公司和新公司的发展。 二.日本技术创新模式 日本增量性的技术创新可以从日本专利的特点上得出。尽管日本企业在申请专利的绝对数量上超过美国以及其他世界各国,但是绝大部分的专利申请只是针对目前技术的一些相对很小程度上的改进。作为跟进者,日本公司往往在领导公司之后,在突破性技术创新领域几乎毫无建树。 1、R&D资金投入的数量和偏向 尽管日本在R&D投入的绝对数量上不如美国,但是R&D占GDP的比重却超过了美国。日本R&D占GDP的比重一直在增长,目前已达到3%的水平,基本上是目前世界上这一比率最高的国家。但是在日本的企业中,R&D投入中2/3用于过程创新,而1/3用于产品创新。这使日本更加擅长于过程创新,而美国则更加擅长于产品创新。 2、日本企业组织形式与管理特点 (l)技术创新主要在大企业群体而不是小企业进行。日本的大企业和与其有联系的企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企业群体。母公司在金字塔的顶端,具有最高的权力,生产的流程从上到下,而报酬的流程是从下到上。在这个金字塔中,有很多的分包企业,他们的任务是为与其直接联系的上层企业提供产品。金字塔集团的技术研究通常都由这些小公司进行,并把研究成果逐渐传递给母公司,帮助母公司设计产品部件并经常性地予以改进。在企业集体内部,母公司与分包企业之间有很强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母公司对小公司经常性的低价销售,许多小公司被迫破产。母公司运转良好,这也是这种制度的目的所在。日本的大公司模式与美国的小公司模式相比,在技术创新上有两个优势。一是他们可以将技术融入产品中,并很快从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阶段过渡到市场营销推广阶段。另一是他们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全球技术信息按集系统,通过这种系统实行多年以来一直行之有效的技术模仿和快速赶进策略。 但旧本持续改进的管理思维是决定日本创新方式的中心内容。日本式管理的精髓是渐进的、持续的、增量的技术改善,其实现基础为团队合作精神、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可衡量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其实现方式为问题觉察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和成果标准化机制,最终成果将扩散到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台机器,使其效果最大代。管理实践包括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库存管理等。 (3) 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使用通才而不是专才的特点也是增量性创新的重要原因。增量性的创新需要了解现有技术、其他相关技术以及公司本身的优缺点,其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轮岗制,二为终身雇佣制,以实现部门间有用信息的传递以及对公司发展目标达成一致认识,有利于增量性创新的发生。 (4)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重视秩序与和谐的集体主义使日本企业更重视大规模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产生。重视权力和地位的等级制度思想使个人的创造能力不能得到发挥。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使日本更加强事物发展的过程,尽量地规避风险。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社会地位决定的命令传导机制要求人们勤奋工作、负责任、在所分配的任务中极力帮助群体工作,而不是想要提高个人的利益。由此,这样的社会也更加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增量性的而不是激进的、突破性的创新
2023-08-31 08:20:001

通过什么把科技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完善创新体系打通创新链条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链条,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可以投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创新者提供专业的设备、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优秀科学家、技术专家等来到本地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可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采用科技成果,加速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优化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把科技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链条,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本地区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023-08-31 08:20:081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集成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等,导致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促进科学技术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原则。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2023-08-31 08:20:161

创新性社会的资料 自主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

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12大措施 1.政府加大科学投入,特别是基础科学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 2. 政府应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3. 政府采购时,要首先考虑采购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 大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 6.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7.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8. 企业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按一定的产值比例,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9.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 10. 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 11. 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 12. 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为什么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这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有可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并支付较低的成本;二是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这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三是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四是我国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五是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对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按要素参与分配已成为重要的分配原则,国家在税收、折旧、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2023-08-31 08: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