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关于和氏璧有哪些介绍?

2023-09-08 18:36:21
共1条回复
豆豆staR

据传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卞和,一天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上砍柴时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又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

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悲伤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琢成一块玉璧。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玉壁取名为“和氏璧”。这就是“和氏壁”的由来。

几百年后,楚国相国昭阳,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谁偷走?无法查明。过了50多年后,赵国太监缪贤用500两黄金从一位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绮丽夺目的玉璧,经玉石匠辨认,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已经失踪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赵惠文王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太监缪贤手里把“和氏璧”夺走。从此,“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占有。

当时诸侯、天子迷信“璧环象天”,都想用玉璧作祭天礼器,把“和氏璧”视为“天下独有的无价之宝”。因此“和氏璧”就成为各诸侯国千方百计争夺的对象。据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很想得到这块宝贝,于是就设下阴谋诡计,欺骗赵国说,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当时秦国的军事、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国势正旺,不断对外扩张和进击,赵王既舍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无奈,只得派使臣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见到“和氏璧”,连声夸赞。蔺相如见秦王毫无给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回来,并巧妙地暗地派人带着“和氏璧”悄悄潜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经玉石匠把这八个字镌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宝印。从此“和氏璧”开始被称为“国玺”。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婴把“和氏璧”献给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传令将“和氏璧”作为“国玺”代代相传,因此,“和氏璧”被封为“传国玺”。

公元5年,出身外戚并掌握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个仅两岁的宗室子弟孺子婴为皇太子。这时“和氏璧”由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为了攫取皇帝的宝座,派堂弟王舜去长乐宫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后识破了王舜索宝的政治阴谋,但不交出来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她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急忙从地上拾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这样,“和氏璧”就被王莽强占了。

到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他命令玉石匠把“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黄金镶补上。王莽政权灭亡后,“和氏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有,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东汉末年汉少帝时,“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关东同盟军讨伐董卓。有一天深夜,长河太守孙坚在洛阳城内巡视,偶然发现城南一口水井——“甄宫井”里毫光四射。孙坚立即命令士兵汲干井水。从井底捞出一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颈下有一锦囊,内有一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匣。孙坚从小匣里取出一块纯白无瑕、宝光闪烁的玉玺。该玺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已用黄金镶补。孙坚一看就知道这是已失掉了的无价之宝——传国玺“和氏璧”,于是保藏起来。

孙坚在岘见山战役阵亡后,“和氏璧”落到了军阀袁术手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缪夺得了“和氏璧”,并把它献给了曹操。曹操以后,“和氏璧”被历朝传递了下来,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战乱中失落了。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宋太祖),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当时不见“和氏璧”。虽然从五代十国以后的1000多年间,各个朝代(尤其是宋绍圣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伪造的赝品——假传国玺。据历史学家们考证,真正的传国玺“和氏璧”确实在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已失踪了。

“和氏璧”从春秋战国直至唐朝末叶,传递了1640多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五代十国时期究竟是怎样失踪的?流落到哪里去了?成为千古奇谜。历代许多人兴致勃勃,想方设法地力图探索这个奇谜,曾掀起过寻宝热潮。

“和氏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奇宝?它真的像历史记载的那样价值连城吗?这就成了考古和地质学家探讨和争论颇激烈的一大难题。

一些学者认为,“和氏璧”不是一块玉,因为荆山地区不产玉,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较常用常见的东西,并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宫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认识玉。因此,当卞和把它献给楚王时,经验丰富的内宫玉石匠,决不会把玉误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由此可以断定:卞和献给楚王的,并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认识的、不同于一般玉的另一种奇宝。正因为这种奇宝是第一次被发现,所以任何人都不认识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见,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写成玉璧,这是误传。由于谁也不知道这种奇宝的名称,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错写成珍贵的玉璧,很多学者断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测,“和氏璧”是产在荆山地区基性岩中的拉长石,因为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而且不经琢磨往往难以发现这白光。

很多学者不同意章鸿钊先生这一论断,他们认为,虽然荆山地区有产拉长石的基性岩脉。但迄今尚未发现这种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

有些学者认为,“和氏璧是地球上极为罕见的、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种天然宝石,它不仅晶莹剔透、瑰丽多彩,而且在光泽、耐磨程度和规格上都超过了一般宝石;它不仅在于外表美观,而且在于它内在的特性比一般宝石更为奇妙。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奇妙的宝贝?谁也说不清楚。总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为什么秦昭襄王愿用15座城市去对换它?为什么历代帝王将相拼命去争夺它?它的身价为何如此高贵?至今仍是无法彻底揭晓的一个奇谜。

相关推荐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和氏璧【原文】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阅读练习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②子奚哭之悲也?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参考答案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注释】奉:双手敬捧。相:鉴别,察看。刖:即砍掉足。薨:周代诸侯死称做薨。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哭干了而直到流出血来。继之以血,即以血继之,以血来接着泪。【翻译】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2023-09-01 06:36:502

和氏璧的意思是什么?

和氏璧什么意思???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常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万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和氏璧的璧是什么意思 璧是古代汉民族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边,好是指孔。  解释:璧,古代的一种器物名,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通常在矿石山上开采出来。 《说文》中释璧:“瑞玉,圆器也。”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把璧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这一比例实际上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符合这一比例的。与此器近似的还有玉瑗,玉环,三者的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来决定,大孔者为瑗,小孔者为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环。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鼎彝俅,迎神圭璧收。” 和氏璧的和是什么意思 和氏璧的和指的是“卞和”,楚国的一个琢玉能手。 和氏璧的意思 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和氏璧有什么象征意义 和氏璧象征著千年国宝、无上的权利、尊贵、皇权高 璧的意思是什么 和氏璧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和氏璧中坚信的意思 坚信自己的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2023-09-01 06:36:591

和氏璧是什么?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2023-09-01 06:37:061

和氏璧 是那个国家

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琢玉高手卞和在荆山得到的!
2023-09-01 06:37:222

关于和氏璧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014.htm上面有和氏璧的资料~ 快看看吧~
2023-09-01 06:37:449

和氏璧是什么

1、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是我国古代的至宝,举世无双。《史记》记载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见其极为珍贵。关于和氏璧是什么玉,说法非常多,至今还未有定论。2、在1986年的时候,地址考古学家郝用威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是月光石,并指出当年卞和抱璞之处和月光石的产地一致,引起海内外震动。另外还有人认为和氏璧是绿松石,在唐代《录异记》中说道:“藏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耳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绿松石的特征。
2023-09-01 06:38:251

和氏璧是什么?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这个玉石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的,后来被其献宝给楚厉王。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说楚国人卞和发现并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后,楚厉王让人鉴别得知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的时候,感觉自己被骗的楚厉王直接让人削去卞和左膝盖骨。等到楚武王登基为王后,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后,直接派人削其右膝盖骨。等到楚文王等级为王后,卞和至二级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哭。文王得知这件事情后直接让人打开玉石,在里面发现了块稀世宝玉,给其取名为和氏璧。自从和氏璧面世后,直接成为了楚国的国宝。等到楚国后来向赵国求婚的时候,才使其到了赵国。之后就有了关于和氏璧的典故完璧归赵。等到秦王统一六国后,和氏璧自然落入到秦王手中,最后直接被雕琢成象征皇权的玉玺。
2023-09-01 06:38:331

和氏璧的全文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荆山中…全文翻译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普通的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2023-09-01 06:38:5113

简要说说和氏璧的名字由来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2023-09-01 06:40:494

和氏璧是什么东西?

说到和氏璧,大家肯定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另外据说,秦始皇用来制造玉玺,而后到西汉时期的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后王莽篡汉,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这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氏璧,都是传国之宝,一般刻成皇帝的玉玺,价值连城。提到和氏璧是怎么发掘的呢,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了。这里还有一段很凄惨的故事。和氏璧,之所以叫和氏璧,是因为这块玉以发现他的人的名字命名,这个人叫卞和。据史料记载,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卞和是楚国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人。卞和这个人是一位普通底层人士,不是国家寻宝人士,更不是那种鉴宝专家,但卞和却有着极强的判断玉的能力。有一回,卞和在荆山里找到一块石头,卞和通过观察认定里面藏着上好的宝玉。现在的湖北荆山在这里还修了一个旅游景点,据说是当年卞和找到和氏璧的地方。卞和决定把如此珍贵的宝玉献给当时的楚国国王楚厉王。楚厉王听说民间有人献来宝玉,便召集鉴宝专家前来鉴定,毕竟不能你说是宝贝就说是宝贝吧?国王岂能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来骗吃骗喝的?鉴宝专家看完之后,直接得出结论:这是个骗子,就是一破石头而已。楚厉王大怒,当即下令砍断了卞和的左脚,而后连人带石头一起赶走了。从此之后,卞和连同他的“宝玉”一齐消失于江湖。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上次被砍掉左脚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寄希望于楚国的下任国王识货,以给和氏璧正名。卞和再次拄着拐棍来到了楚武王那里,请求楚武王接纳这块宝贝。楚武王也召集了御用鉴宝专家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的结论是:这就是一个骗子,不光要骗先楚王,还要骗你!楚武王大怒,效仿他的父亲,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这下卞和彻底失去了双脚。然而,失去双脚的卞和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回去熬着,他要等楚武王去世后下任新的国王上位,他要再去试试!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继位。此时的卞和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便在荆山的大路旁,等着楚文王某一天可以经过,他可以再次推荐这块宝玉。终于等到楚文王巡游时路过此地,卞和放声痛哭以引起楚文王的注意。楚文王命人前去抬卞和面圣。楚文王问:“你为什么哭?”卞和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楚文王这次没有询问身边的鉴宝专家,而是让人就地现场剖开,结果发现竟然是从未见过的第一等货色的宝玉。楚文王被卞和的忠诚所打动,当即封他为零阳侯,此宝玉也称为和氏璧,成为楚国的国宝。卞和也从草根变成了大领导。卞和的这种执著和勇敢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三次献宝才成功。正是有他的这种执著,才有和氏璧的未来。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前面两任楚王的不识才。
2023-09-01 06:41:021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翻译:楚回有一个叫下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下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下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下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下和说:我井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和氏献璧中从和氏的精神:卞和的忠贞。从那一次次献璧过程中感受他的坚持,从那一句句悲伤中体会他的忠诚。让我们也学习这样的坚持、这样的精神他献的不仅是“和氏璧”,还是一颗忠诚之心。也正因为此,文王把这块“璧”命名为“和氏璧”以及他那种永不放弃,坚贞不渝,忠心耿耿,坚持不懈的精神,直到第三次献璧才算真正的成功
2023-09-01 06:41:381

和氏璧 古文的翻译

一,。。。。,,
2023-09-01 06:42:2413

和氏璧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合适币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15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合适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座城,一定把和氏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赵王和大臣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到了秦国进攻了秦王上合势必秦王双手捧住b,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15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里奇气壮的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要往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b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嫁人拿出地图云若归赵的15做成给他看蔺相如何必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2023-09-01 06:42:578

为什么和氏璧叫“和氏璧”?

我们都学过《完璧归赵》这篇课文,知道秦始皇为了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使用了一些比较阴险奸诈的手段,但是最后却还是没有成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赵国之前,甚至在它被雕刻成为玉璧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和氏璧之所以叫和氏璧,就因为挖掘它,发现它珍贵之处的人,是卞和。"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韩非子·和氏》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了一块璞石,虽然它看上去就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但是卞和却始终相信在这石头里面有着一块珍贵的玉石。所以他把这块石头献给了楚厉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工匠没仔细看,就说是不是宝玉是石头,于是觉得被戏弄的楚厉王就让人砍掉卞和的一条腿。楚厉王死了,后面等到楚武王当大王了,他又去献宝……没有想到的是,工匠还是说,那是块石头,最后,卞和的双腿就这样没了……后来,楚武王也死了,楚文王当大王的时候,卞和现在不敢献宝了,因为他怕那些工匠们有眼不识荆山玉,再把宝玉认错成为石头,他可没有腿可以砍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很无辜,也替这宝玉觉得可惜……哭了几天几夜,把自己给哭出血泪来……楚文王知道之后,觉得是因为被砍了腿才这么难过,没想到卞和想得更多的却是,宝玉却被人看成石头,自己这么好心献宝却被当成骗子……最后,楚文王就让工匠解石,最后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为了纪念卞和,就把它取名为和氏璧。当然,这个故事是韩非写的,但是他更想要阐明的,是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好像那璞石一下需要雕琢才能找到。帝王要知人善用,不能让人好像那宝玉一样被当成石头……楚文王拿到宝玉之后,就让人进行加工,把它制作成为玉璧模样,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到了赵国了,成为赵国的宝物,也发生了后来的“完璧归赵”事件……但是最后,那和氏璧还是给秦始皇给夺取了。并被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过,和氏璧做成的玉玺,最后还是失落了,不知所踪,只留下一个个传说……
2023-09-01 06:43:261

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是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现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得到的,他捧着这块璧去光楚厉王和武王,却因是欺君之罪失了双脚,楚厉王和武王死后,文王即位,而卞和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去询间,才得知卞和痛哭不是因为失了双脚,而是因为这块宝玉被认为是一块石头,文王知道后又派人把宝玉剖开,见真是稀世之宝,就命名为和氏璧。
2023-09-01 06:44:0412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是什么?《和氏璧》主要内容?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2023-09-01 06:44:533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和氏璧的来历:“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先后去见楚厉王和武王。,但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于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脚和右脚。文王即位后,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1、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2、来历典故: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2023-09-01 06:45:271

和氏璧什么意思???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常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万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2023-09-01 06:45:502

和氏璧的含义是什么?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来历】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2023-09-01 06:46:031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等等。可以说是天下奇宝,当时被当作是雕刻重要印章的宝贵材料。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传国御玺,又相传在唐朝后失传了。
2023-09-01 06:46:1311

和氏璧的故事简介 和氏璧是怎么样的故事

1、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2、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3、完璧归赵的故事: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2023-09-01 06:47:021

和氏璧是哪国的?

  据记载,和氏璧本应该是楚国的,但后来到了赵国。  和氏璧刚开采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2023-09-01 06:47:091

有关和氏璧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 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 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 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 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 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 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 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 ”言毕不见踪影。 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 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 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 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 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 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 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 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 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 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 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 “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 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 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 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 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 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真假传国玉玺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 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 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 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 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 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 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 据《明史u2022舆服志u2022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 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 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 是皆贻笑千载。 ”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 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 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 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 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 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 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 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 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 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 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 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 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 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 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 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 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 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 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 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 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 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 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2023-09-01 06:47:171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和氏璧的来历:“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先后去见楚厉王和武王。,但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于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脚和右脚。文王即位后,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1、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2、来历典故: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2023-09-01 06:47:241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扩展资料: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2023-09-01 06:47:311

和氏璧的来源是什么?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如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玉匠名叫卞和。有一天,卞和在楚山上的一个山洞中采玉,他发现了一块质地奇特的石头,卞和判断这是一块质地上好的美玉原石。于是,卞和带着这块石头去求见楚厉王。卞和告诉楚王这块石头里面藏着一块独一无二的美玉,楚王十分高兴,便派人去鉴别这块石头,结果楚国玉人告诉楚王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愤怒,他问罪于卞和,但是,卞和声称他进献的是上好的玉石。楚王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且不知悔改,就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武王继位,坚信自己得到美玉的卞和再次去求见楚王。楚王知道卞和带玉进见之后,就命人对这块石头进行勘验,结果得出的还是同样的结论。楚武王认为卞和在愚弄自己,十分愤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卞和坚信自己得到了一块美玉,他出于爱国之心两次向楚王进献国宝,最终却落得双腿残废的悲惨命运。卞和感慨自己的命运,不由得悲从心来,相传,卞和抱着那块玉在楚山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他的眼泪流干了,鲜血从他的眼角流出来,血迹浸染并渗入了那块石头。楚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文王继位。楚文王听说了卞和日日在楚山边哭泣,便差人去询问缘由。卞和告诉使者,他不是因为自己的悲惨境遇而哭泣,而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识别出这块美玉而伤心。卞和再次向楚文王献宝,这一次,楚文王命人将石头沿纹理切开,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玉石上,还有卞和血迹留下的痕迹。楚文王为了表彰和纪念卞和的献玉之功,就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已经足以和山东六国对抗,秦昭襄王一直等待着东出的时机,当此之时,天下畏秦如虎,只有经历了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能够与秦国抗衡。秦昭襄王知道赵国是横亘在秦国东出道路上的巨石,便一直想要试探赵国君臣是否和睦。赵国奉阳君在将和氏璧据为私有之后不久,就因为贪腐问题被抄家,和氏璧也被官兵拿走进献给了赵惠文王。至此,消失了几十年的和氏璧再一次出现在世人眼中。秦王嬴稷在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之后,便以向赵国索要和氏璧为由试探赵国君臣。秦国向赵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动心了,就派赵国大夫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前往秦国。秦国本来想依靠强权夺取和氏璧,但是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秦王正面对抗,在强取豪夺、威胁恐吓无果后,秦王看出了赵国君臣团结一致的现实,他本来就不是很想要和氏璧,就放蔺相如回赵国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赵国传为佳话,和氏璧也就一直留在了赵国。
2023-09-01 06:47:461

和氏璧是什么样子的

据传和氏璧本身是纯白色的玉璧,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所以它的颜色和花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2023-09-01 06:48:2213

和氏璧为什么叫和氏璧?简单点说。重点!

和氏璧: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山中所得
2023-09-01 06:49:188

和氏璧有什么故事?

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 后一 个 掌 握“ 和氏 璧 ” 的皇 帝 是五 代后 唐 末帝 李 从珂,公 元 9 3 6 年后 晋 石 敬 瑭 攻 陷 洛 阳 前, 他 和 后妃 在 宫 里 自 焚 , 所 有御 用 之物 也 同 时 投入 火 中 。 从 此 , “ 和 氏 璧” 神 秘 失 踪 , 关 于 它 的下 落众 说 纷 纭 , 莫衷 一 是 。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
2023-09-01 06:49:481

和氏璧是怎么得来的?

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和氏璧的故事赵秦争璧: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扩展资料:和氏璧的来历: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2023-09-01 06:49:551

和氏璧的资料

分类: 教育/科学 解析: ——和氏璧的资料:(相传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后献楚厉王、武王,而被砍去双脚。后文王当政,才琢成美玉,称和氏璧,后要楚国历370余年,各诸侯国都想得到它。前222年,始皇一统,得之后做成帝王玉玺,由李斯手书入个鸟虫篆字镌刻璧中:“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后,汉高宜刘邦得之,世代相袭,从此成为传国之宝。王莽篡权,太后将国宝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此后,和氏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宝同刘皇后等玄截武楼自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在传承1700年后突然失传,下落不明。——据称,中国现代收藏家张延举先生,1949年看到一块玉器<搬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之用>,经过40年的考证,认为这是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和氏璧,上有李斯手书的字<“越平四年名臣启作”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可佐证>。因为和氏璧有变彩特性:正视色白,侧视色碧。)——
2023-09-01 06:50:371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大家都听过一句谚语叫做:“有眼不识荆山玉”。这里说的就是和氏璧,其中的荆山指的是湖北地区,也就是当时的楚国。发现和氏璧的人叫做卞和。当时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玉的原石,觉得是一块宝贝,便先给楚历王,但是厉王找工匠鉴定,觉得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很生气,还惩罚了卞和。等到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拿着石头去先给武王,结果还是被看做石头,卞和再次受到了惩罚。直到文王继位,发现了在哭泣的卞和,连忙问其原因。卞和说自己哭泣不是因为受刑而委屈,而是觉得稀世珍宝无人认识,真是太可惜了。文王命人把石头剖开,发现里面真的是无暇的美玉,为了纪念卞和,就把它命名为和氏璧。而后来不知道为何和氏璧流落到其他国家,有了完璧归赵和秦始皇做玉玺的事件。而最后和氏璧也不知所踪,但和氏璧的来源确实是楚国的卞和。
2023-09-01 06:50:453

和氏璧的来历是什么

和氏璧是前史上有名的美玉,在它传播的数千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细心寻觅,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但是经玉工识别,璞被断定为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君,命令断卞和左脚,逐出都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依然以为是石头,不幸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致使满眼溢血。文王很奇异,派人问他:“世界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慨道:“我并不是由于被削足而伤心,而是由于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看成欺君之臣,长短倒置而痛心。”此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果然获得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实,美玉被定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楚王得此美玉,非常顾惜,都舍不得雕刻成器,就奉为宝藏收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扬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赉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欣赏,不料世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知去向。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据说和氏璧在赵国呈现,遂据为己有。秦昭王得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照样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前史记录中消逝了。传说中秦始皇一致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2023-09-01 06:51:501

和氏璧的来历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2023-09-01 06:52:059

“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

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2023-09-01 06:52:503

和氏璧是谁发现的呢?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这个玉石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的,后来被其献宝给楚厉王。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说楚国人卞和发现并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后,楚厉王让人鉴别得知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的时候,感觉自己被骗的楚厉王直接让人削去卞和左膝盖骨。等到楚武王登基为王后,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后,直接派人削其右膝盖骨。等到楚文王等级为王后,卞和至二级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哭。文王得知这件事情后直接让人打开玉石,在里面发现了块稀世宝玉,给其取名为和氏璧。自从和氏璧面世后,直接成为了楚国的国宝。等到楚国后来向赵国求婚的时候,才使其到了赵国。之后就有了关于和氏璧的典故完璧归赵。等到秦王统一六国后,和氏璧自然落入到秦王手中,最后直接被雕琢成象征皇权的玉玺。
2023-09-01 06:54:331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和氏璧的故事和来历如下:楚人卞和,在怀玉山(江西三清山)采玉时,看见一只凤凰落在一块巨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立即将那块巨石剖开,得到一块璞玉,他坚信这璞玉是无价之宝,于是献给了楚王蚡冒。这位爷正带领楚国人民筚路蓝缕呢,认定卞和妖言惑众,把那破石头扔出老远,顺便把卞和的左脚砍了。后来楚武王上台,卞和又抱着石头瘸着来了。楚武王的玉匠装模作样绕了一圈,很肯定地说,这是石头。结果呢,卞和又失去了右脚。于是,卞和抱着璞玉在怀玉山下一哭几十年,终于哭出了血泪。楚文王听说后很是惊讶,难不成这老兄真有冤屈?天下受刖者众,子何以如此悲伤?卞和忽噜一把脸,擦了个满脸通红。吾所悲者不在刖,悲世人有眼无珠矣!楚文王叫来楚国最著名的玉工打磨雕琢,发现果然是一块无价之宝,于是,以卞和之名命为“和氏璧”。简介: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2023-09-01 06:54:491

和氏璧是什末意思

就是一块玉的名称啊。
2023-09-01 06:55:089

和氏璧出自哪里?

“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1]后续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便为“完璧归赵”。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主义王朝,和氏璧也随即由赵国落到了秦皇手中,秦皇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镇国玉玺,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自秦灭后数百余年,和氏璧一直为世人所争相抢夺之物,更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之说。各朝各代更是以和氏璧为镇国之物。但是,对于和氏璧的抢夺远没有结束,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延续着。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为了这方传国玉玺,各国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为了权利,这片大地又陷入了战争之中,注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江湖上纷争亦甚,目的也是这和氏璧,江湖传言和氏璧中有一个大秘密:所传不同,有的是说秘密所指乃是始皇陵墓,有的说是皇脉所在,更有甚者乃言其中藏有独步天下的武功秘籍。顿时天下大乱,一时间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2023-09-01 06:55:221

和氏璧是什么

  1、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是我国古代的至宝,举世无双。《史记》记载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见其极为珍贵。关于和氏璧是什么玉,说法非常多,至今还未有定论。   2、在1986年的时候,地址考古学家郝用威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是月光石,并指出当年卞和抱璞之处和月光石的产地一致,引起海内外震动。另外还有人认为和氏璧是绿松石,在唐代《录异记》中说道:“藏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耳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绿松石的特征。
2023-09-01 06:55:301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的来历

1、和氏璧的来历: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2、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境内五道峡)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3、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2023-09-01 06:55:381

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不确定。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第二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扩展资料: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尔后厉王被弑,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也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为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因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于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这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
2023-09-01 06:55:481

和氏璧到底在哪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卞和献玉”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发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为宰相昭阳在消灭越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于是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楚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搜寻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是最终没有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王无奈,只好将张仪无罪释放。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和氏璧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几十年后,有一天突然在赵国出现,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慑于秦国势力,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于是便有了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后,即公元前228年,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里。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得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是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2023-09-01 06:55:571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是什么关系

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传国御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传国御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扩展资料: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是著名玉工,善识玉。在楚山发现一块玉璞,然后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脚。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尽,继之以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砍脚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脚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做石头,忠贞之士被当做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发现果然是稀世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和氏璧面世之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作为聘礼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愿上当受骗,便派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最后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便是“完璧归赵”的由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大怒,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掉一角,后以金补之。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局面。“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隋亡,玉玺被萧后带到突厥,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玉玺归唐。隋唐时,传国玉玺仍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国玉玺
2023-09-01 06:56:071

和氏璧的故事

《韩非子·和氏》提到:春秋时期有一个楚人叫做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认,说是石头,以欺君罪割断卞和的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仍以欺君罪割断他的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哭泣。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和氏璧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是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扩展资料相关典故: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后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知道秦王是不讲信用的人,不去又怕有战事,蔺相如于是请命自行前往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来者,对“和氏璧”喜爱异常,就是不提城换城池的事。蔺相如不好直接拿回,假意要指出宝玉上的瑕疵,待和氏璧到手后,他指出秦王不守信用,称如果还不给城池就把玉摔了。秦王无奈,用缓兵之计答应给,但是蔺相如已经不相信秦王。他借口秦王要斋戒几日以示尊敬,实际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王发现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可是赵国已经有所准备,怕打不赢,最后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英勇行为广受好评。
2023-09-01 06:56:271

注释: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2023-09-01 06:56:442

和氏璧是哪里的?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
2023-09-01 06:57:121

和氏璧最早产于什么年代?

  和氏璧最早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回到古都邯郸的故事。
2023-09-01 06:57:222

和氏璧下落 和氏璧最终去了哪里

现在我们还津津乐道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块宝玉,和由此产生的扑朔迷离的神奇故事,从根本上要归功于韩非。他在《韩非子.和氏篇》中叙述了卞和献宝的经过:春秋时的卞和,在荆山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皆以其诳而刖其足。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痛哭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泣血。终以诚而打动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经良匠雕琢成璧,遂称"和氏璧"。至唐代,李白曾写《古风》以咏其事,借此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玉终见充,徒劳三见君。" 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而至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会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究竟缪贤所购之璧是否前物,尚难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赵国,于是企图恃强豪夺,假以十五城易璧。赵国于无奈之际,在缪贤的推荐下,由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完壁归赵"的故事。结局是"秦终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 其后秦灭赵,掠尽其财,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自然非常物所为,于是特以和氏璧制"传国玺"一枚。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 秦末,刘邦率兵入咸阳。在灞上,素衣白马的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受之而佩带于身。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刘婴仅两岁,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阳侯王舜进长乐宫索要。太后气愤异常,痛斥后摔玺于地,可惜天下至宝被摔缺一角。后以黄金镶补,但毕竟天衣难补,留下疵瑕。 后光武中兴,莽败,国玺于兵乱之中几经展转,终落刘秀之手。东汉末,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间仓皇出宫避难,慌乱中传国玺丢失。乱定回宫,查无下落。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妃尸体,发现其颈下锦囊中藏有金锁朱匣,打开后发现,原是上刻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黄金镶补后的传国之玺。孙坚顿生异想,立即撤回鲁阳,图谋称帝。但不久阵亡岘山;而袁术又乘孙坚妻吴氏扶柩归里之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后称帝。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又效袁术之法,于袁妻扶棺奔庐江途中截而夺之,后献于曹操。三国鼎立,宝玺属魏。后三国归于晋,玺落司马炎之手。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在血腥的残杀中,国玺也频频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号称"汉王"。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夺得帝位。在"永嘉之乱"中,王弥等人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得国玺;后刘曜夺取帝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玺落曜手。后羯人首领石勒建"后赵",于公元328年俘获刘曜得玺,并于玺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后,汉族人冉闵灭后赵 而建"冉魏",夺得传国玺。闵死而玺传其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围魏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赚得玉玺。由晋安西将军谢尚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玺转易流落四十余年后复归于晋。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陈、隋,最后玺落唐高祖李渊之手,并改"玺"为"宝"。 可惜的是国玺传至五代,从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从后周仅得两方宝印,传国宝玺就此失落。 玺乃"受命于天"皇权之象征,为宣扬"天命所归"而巩固政权,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假难辨的传国玺问世。 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奏称哲宗"真秦制传国玺"。 明代朱元璋登皇位之后,曾不惜以十万之众远征沙漠,寻求所谓"传国玉玺"。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有玉玺39枚,其中就有一方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印。乾隆帝一生痴玉,留下有关玉的诗文多达800多篇(首),足可以称为玉器的鉴赏家。但公元1746年,在他从中钦定25方为国玺时,却将此印剔除在外。可见也是赝品。1924年11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仲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岂不徒劳?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信有一天,和氏璧会重现于世,以解千古谜团!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2023-09-01 06:57:301

和氏璧翻译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 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仍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玉石看上去是很普通的,只有有经验的玉匠才能分辨出隐藏在石头中的美丽宝玉。和氏璧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石匠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荆山采石。意外的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上看上去很普通,但是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他把玉献给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厉王派人去检查玉。但是派去的人回来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不可能有玉。厉王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厉王之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可是大家仍然坚持认为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王登基。卞和想再次去呈献宝玉。但是因为他失去了双脚,无法行走,于是他只能怀抱玉石坐在路边大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把卞和接来。文王命人把那块石头剖开,里面果然又一块宝玉。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2023-09-01 06:5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