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有何差别?

2023-09-09 23:23:59
共1条回复
S笔记
这是古今汉字的读音不同造成的。和现代汉语、中古汉语相比,上古(两汉以前)汉语有以下特点: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并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齿擦音)。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4母。如:“匍匐”又可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雕琢”,又写作“敦琢”,“古读‘枨"如‘棠"”,“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等,上述冲、直、追、枨、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
3、娘日归泥,指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头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齿音有日母,上古没有娘母(舌尖后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读娘日两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读作泥母。如:“涅从日声,《广雅u2022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说“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纽也。”又说“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证今音尼声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纽无娘纽也。”又说“‘女"之音展转为‘乃",有泥纽无娘纽也。”
4、照二归精、照三归知,指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齿音照穿床神四母,这四个声线在中古当分为照二(舌叶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两组,照三组用“章昌船书”(也用“照穿神审”)表示,照二组用“庄初崇生”表示,中古照二组在上古与粗组精清从心(舌尖关塞擦音)同类,中古照三组在上古与舌上音知彻澄同类。古无舌上,那么“照三归知”实际上就是照三归舌头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如:“且”字是精组字,从“且”得声的字,在中古有读粗组的,例如“租,则吾切”,“租,昨胡切”;有读照二组的,如“菹,侧余切”,“鉏,士鱼切“,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二组与粗组同类的结论。”“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寒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与知组(即端组)同类的结论。黄氏照二归精说博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照三归知说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原因在于照三组字音来源复杂,并非都来自端组,如“枢,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组字,而枢从区得声,杵从午得声,区、午都是见组字。
5、喻三组匣、喻四归定,指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喻三为于母,称喻四为喻母。中古哈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他举的例证很多,如:“古读‘瑗"(喻三母——编者)如奂,《春秋》左纸经襄二十七‘陈孔奂",公羊作‘陈孔瑗"。按:奂,胡玩切(玩字中古读去声——编者),匣母。古读瑗如环,《春秋》襄十七年‘齐侯环卒",公羊作‘齐侯瑗"。环,匣母。”“古读余(喻四母——编者)如荼,《易u2022升》‘来徐徐",《释文》‘子丰作荼荼,翟同,音图,王肃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类隔也。”

相关推荐

现代人推测出来的所谓中古汉语、上古汉语发音可信程度?

现代人推测出来的所谓中古汉语、上古汉语发音可信程度一般。所构拟的上古汉语很可能不是真正的上古汉语。但是(敲黑板),科学追求的往往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具有解释力(plausible)的假说。然后我们可以在新的现象被发现以后不断修正我们的假说。现在上古汉语有不同的构拟流派,我们判断哪家的构拟更好的依据,就是看哪家的解释力更强。而构拟的语言是否“真实”,是次要的。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方)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γ。现代标准汉语:是一种现代通行于中国全境(大陆、台湾)与海外华人地区等的共同标准通用语言。港澳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通行广东话。当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标准,在新加坡等国为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且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汉语的主要参照。
2023-09-02 02:12:101

宋朝汉语是中古汉语吗?

汉语发展史上,中古汉语的时间范围是: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晋) 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南北朝、 唐、 宋时期。所以宋朝汉语当然属于中古汉语。 唐代是中古中期, 宋代是中古后期。 这两个时期, 经济, 文化达到了 较高的发展水平, 促进了 以中原语言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2023-09-02 02:12:281

史记属于中古汉语吗

史记属于中古汉语,是文言文。史记属于中古汉语,属文言文,因为史记书成于汉司马迁,而最早的提倡白话文的人物出现于唐朝的韩愈等人,相差不到千年。而白话文最终成熟是在五四运动以后。
2023-09-02 02:12:421

汉语的历史时期如何划分

原始汉语(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夏?)上古汉语(商-三国)中古汉语(晋-宋)近古汉语(元-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今)
2023-09-02 02:12:502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韵母减少的原因

从中古音系韵母到普通话韵母的 几个主要变化体现在,入声韵的消失、鼻韵尾的减少、等呼的简化、 主要元音的归并、韵母的分化。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语音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古代发音与现代普通话相差很大。所谓的“十里不同音”,翻过一座山可能彼此说话都无法听懂。
2023-09-02 02:12:581

中古汉语四声的调值是怎样的?

首先,所谓中古,其时间跨越是很长的,从魏晋到南宋,七八百年的时间,这期间,语言在不停地变化,因此很难说中古时期是个什么样。其次,汉语是有方言分歧的,不同地点的方言的发音也不相同,笼统地说中古的调值不行,需要指明地点。第三,即使你的问题明确了时间和地点,那么也很难回答,因为古代文献不记录当时的口语,老百姓不识字,也无心研究语言学,而文人墨客写出的东西都是文言文的,并不使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期的口语,也没有记录口语,所以,很多时候要对古代汉语的情形只能推测。不用说调值,即使是声母、韵母,其音值也是争议不断。但是,对某个时期,某个地点的中古汉语的调值的研究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可以凭借一些曲艺材料获取一些蛛丝马迹。
2023-09-02 02:13:063

中古音是什么?上古音是什么?

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http://cache.baidu.com/c?word=%D6%D0%3B%B9%C5%D2%F4%3B%C9%CF%3B%B9%C5%D2%F4&url=http%3A//www%2Epoetry%2Dcn%2Ecom/forum/read%2Ephp%3Fid%3D53989&b=10&a=0&user=baidu
2023-09-02 02:13:352

古代汉语(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几种重要变化?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答: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所以大量句子看上去都不像完整的,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而且古代汉语没有西方英语那样能够灵活改变单词的性质,所以古代汉语会将动词名词化,或动词形容词化等等. 在这段文字中正好就能看到这两点,前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这里的问政就被动词化了,接下来就是孔子说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句子省略了很多,因此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其意思. 2.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答:在古代汉语喜欢把动词放在名词前,在这段落的前部分就可以看到‘宿于"放在石门的前面了,再者,古代汉语喜欢省略单词我以上已经提过了,在这里并可以看见‘晨门日"是早上守门的人的意思.,3,我是你同班同学,你不介意我把答案也抄下来吧?,2,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0,古代汉语(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几种重要变化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2.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3.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孟子.万章上》。音介(jiè),无忧无虑的样子。] 从里面找几个字,用这些字的读音情况说说古代汉语(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几种重要变化。
2023-09-02 02:13:491

中古汉语的切韵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表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和《七音略》)用表格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2023-09-02 02:13:581

古汉语中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生』和现代汉语的四声如何对应?已知古平声对应现阴平阳平.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 仕错成事 被错成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2023-09-02 02:14:121

中古古汉语发音是粤语吗?

不可能是粤语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坛经》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苏轼当时的文献,很能说明问题了
2023-09-02 02:14:376

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具体的发音是怎么样的

平分阴平阳平,阴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声,阳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二声。上声对应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去声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四声。现代汉语是由这三声演变来的,至于入声,只有某些方言里面还有保留,发言的话类似于普通话里的轻声,但比轻声要浊一点,重一点,叹…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只听过一次入声,差不多就这样啦~~
2023-09-02 02:14:542

为什么汉语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

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的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调值和调类。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音韵学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现代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从中古汉语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入声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举例: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并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平分阴阳)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定母[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u0263],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入派三声)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在汉语方言中,情况变化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声调最少的只有两个(焉耆话),最多的可以到12个(某些地方的吴语),其中大多数的声调是在4到9个之间。典型的比如闽语,有八个声调。即是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全部分为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音入阳入。都是由全浊声母消失而导致的。注意这里不同调类的调值跟普通话很不一样。中古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我们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去记录当时的语音情况,而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我们缺乏足够的文字记录去分析。这时候采取的是历史比较法,从方言、域外方音(韩语、日语、越南语等)、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藏语、台语、壮语等)去推测上古音是怎么读的。从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声调的变化情况。我们看到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入声的变化是典型的例子:韵尾的消失造成了声调的变化。而上声、去声也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关于上古音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也比较大。举一个说法是,*-s是去声的来源,*-s的意思是原来的语音中有s尾音,后来s脱落,变成去声。比如说大,它的拟音是das;命,拟音是mrings。这些在域外方音可以得到印证。
2023-09-02 02:15:031

为什么说客家话是中古汉语

首先先去问问自己的爷爷,太爷爷,看看他们和你说话有没有区别?短短100年语言都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何况漫长的千年?如果要问楷书和篆书那个更像魏书,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但是要对比一个完全无法再现的东西,这太搞笑了。客家人是中原人不假,是中原什么地方的?为什么他们可以代表雅言?即便是现在这个时代,中原各地方言都有差异,在上古、中古时代,可能相隔10里就是一种方言,那么客家人是那个城?哪个镇?哪个乡的祖籍?爱母语就像爱母亲。爱母亲是无条件的,不管她有哪些长处,哪些短处。每个人的母亲对他自己而言,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就该了解好她、爱护好她;可万万不能跟有的人似的,整天到处跟人吹嘘,自己的母亲是多么血统高贵,别人的母亲是杂种,把伪造出来的血统证明书满大街展示给人看(彷佛是在讨论纯种犬似的),这只会让自己的母亲成为别人的笑柄。
2023-09-02 02:15:142

普通话四种声调跟中古汉语四声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

普通话的四种声调,跟中古汉语的四声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少了入声这个声调。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汉语的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是从中古汉语的平声演变而来,上声、去声基本上沿袭了中古汉语的上声和去声。这样,中古汉语中入声声调的名目在普通话中不见了。那么,中古汉语的入声声调到哪里去了呢?汉语学界有“入派三声”的说法,指入声分别派到中古汉语的平声、上声、去声里去了。如果按照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分析,也可以称为“入派四声”,即中古汉语的入声声调分别派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入派四声”的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的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如“逼、急、立”均是中古汉语的入声字,发展至今,这几个字的普通话的读音声调已分别演变派入阴平、阳平、去声三个声调中去了。入声字
2023-09-02 02:15:241

汉语的历史时期如何划分

eeeeeeeee
2023-09-02 02:15:396

古汉语的入手研究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古人是怎么说话,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却有一些手段可以接近“最终答案”。一种方法是根据现存史料来判断。有一些文字记载了古人说话是什么样的。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学者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后来汉语独特的“读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切韵》、《集韵》、《广韵》等。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红”拼成。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个“韵目”。把汉字的发音都绘制在一套表格中的时候,就成了“韵图”,读图者可以根据声母、韵母来寻找需要查看的字。传统的韵书、韵图十分重要,语言学家不仅可以寻找到古汉语发音的秘密,也可以拿今天的语言和其对比。不过,韵书出现在六朝之后,韵图出现在晚唐之后,而且对口语的记载并不多。另一个重要方法叫“异域方音”。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汉语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语言,如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隋唐时期,这些语言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读音。比如,《广韵》里记载的“于”和“余”,“英”和“应”,“益”和“亿”,都有着不同的发音。今天,这些差别在几乎所有的汉语方言中都已消失,却依然保留在越南语中。通过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古时汉语的读音。古汉语同样受到了外来语“借词”的影响,唐代之前译“印度”作“身毒”或“天竺”,我们就可以据此了解到当时竺、毒二字读音接近。同样,“佛”(buddha)最初译为“浮屠”和“浮图”,稍后译为“佛图”和“佛陀”,可知汉时的“屠”和“图”念da,入唐后不再念da,而改用另一个当时念da的“陀”字。不过,如果没有当代活生生的方言证据,这两个方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拿借词比较来说,无论是普通话还是越南、日本、朝鲜话在读音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只有和汉语方言结合起来进行“今古对比”,才能真正找到古代的语音。“语言学跟生物学很像,语言的分化就像生物的分化一样,有着亲疏远近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博士王弘治说。人们无法知道古语的真正面貌,但可以通过不同层面的研究比较,对古语做出假设。在语言学界,这叫做“构拟”,就像可以通过化石还原远古生物一样,语言学家们也可以通过方言“重构”已经消失的语言。 在中国版图上,从哈尔滨到昆明,可以画出一条长达3000千米的直线。直线的以西、以北,有一片面积广大的北方方言区。在这个区域内,至少可以分出四个大区,八个分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但出生在此方言区内不同地方的人,基本通话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北方话内部语法基本一致,词汇方面差别也大同小异,这块地方占了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容纳中国人口的70%。因此,北方话成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长期以来,北方话都作为官话存在。在这条直线的以东、以南,情况一下子就变复杂了,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很大。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现在假设,南方方言保留隋唐旧音更多一些。”王弘治说。中古时期的古汉语有入声,入声读音短促。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但在粤语、吴语、闽南语中却仍然完整地保存着,比如“十”,普通话念shi,粤语念sap,闽南语念sip,音节仍然保留着急促闭塞的顿挫感。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比如,它单音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而普通话中有很多词带“子”字,粤语中“子”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子,“箱”就是箱子。侯兴泉举例说,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方言中,“走”依然是“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也举例说,宋词如《满江红》里有很多短促的入声,如果借鉴粤语来念的话,就可以体会出它的独特的风格来。 不过,并非只有粤语才是古汉语“活化石”,在中国南方很多方言中都留存着古汉语的基因。“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后代,有的鼻子像老祖宗,有的耳朵像,只有把这些特点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可能描绘出老祖宗的大概的样子。”汪平说。粤语虽然入声保留最完整,但在吴语中,古代的浊声则保留最完整。吴语和闽语中的词汇大多数也是类似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如“眼睛”,闽方言中叫“目”,“站”吴方言叫“立”。一些古代诗词,普通话念起来不押韵,但用吴语却能很好押韵。汪平举例说:“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普通话里‘斜"和‘花"并不押韵,但苏州话‘斜"念‘zia",就可以押韵了。”在常州话里,古汉语中的入声部分保留较完整。如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绝”、“灭”、“雪”在常州话中都为入声韵,故整句话的结尾在语音上会显得极为短促压抑,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悲伤抑郁的情绪。闽语中有些白读成分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它保留着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一个很大区别,不带唇齿声母f,比如“分”字,闽南话中并不念“fen”,而是念“pun”。此外,闽南方言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赛声韵尾。同一个音类,北京话中是送气音,在吴语中却是如古代一样读浊音,这个情况可以和韵书韵图相印证。有一些在官话中已经消失的古词,在吴语中还完好保存,比如“不”字,在吴语中还读成“勿”,“洗”读成“汏”或“净”,“继母”读成“晚娘”,“二十”读成“廿”,“多少”念“几许”……吴语中还保留着很多古百越语的成分。在湘语中,还完整保留了古浊音系统,比如f和hu相混,元音鼻化现象很普遍。南方不同的方言就像树的年轮一样记载了不同的时期。“吴语是带着早期的读音,粤语则带着下一个时代的读音,通过横向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得出历史的先后。”侯兴泉说。 哪怕是特点相对统一,变化较快的北方话,也有很多古老的方言。春秋时期,孔子各地传教,说的是一种“雅言”,这是当时通行的一种官话,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说的“雅言”,是一种当时在传播知识时使用的通用语,其基于洛阳音,这是因为当时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核心。不过,王弘治表示,从周公姬旦建立成周之后,洛阳一直被认为是天下之中的都市。洛阳方言就一直一脉相承而来,在中国历史上一度被看成是标准的“读书音”。但当时的“洛阳音”和其他地方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史料缺乏,尚勿定论。北京话也是很古老的,但老北京话的起源到底是哪儿,学界还存有很多分歧。有一些学者认为北京话的底层是满语,但更多的学者更赞成北京话来自东北的观点。从时间线上看,很多学者认为北京话的语音跟元代时候中原音韵差不多,甚至有人认为北京话的起源可以推到更早的辽金时代。北大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们正在通过对东北地区实地的考察,探寻老北京话的根。北方话中,晋语是较为独特的一支方言。它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因素,比如,它像江淮地区一样还保留了入声,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词汇语法成分。侯兴泉表示,对于山西话的研究,还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它与北方话不一样,应该独立为一种大方言。但他认为,尽管山西话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成分,但并没有古老到可以独立的地步。即使是普通话,也有古音的影子。汪平介绍,普通话里,“今”和“经”分别是前鼻音和后鼻音,今天长江流域地区这两个音已经不分了,但普通话里还保留着古代的特点。“每个地方的人都为自己的方言骄傲,但我们必须有全面的观点,每种方言都是古老的,没有哪种方言是更好的。”汪平说。“每一种方言中,都有着古代汉语的影子。”王弘治说。在演化生物学的体系中,所有生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祖先,可以通过演化树展现物种分化的过程。同样的情况或许也发生在语言上。
2023-09-02 02:15:551

客家话的由来是什么?

客家话的由来:中国全国都说早期中古汉语,但在福建境内进化我七大闽语,中古时代下半叶,早期中古汉语进化为晚期中古汉语,晚期中古汉语在岭南之外进化为各话,中古汉语在岭南内保存,中古汉语变体在岭南古代称为广东话粤语,清末明初因迁海复界误会被称为客家话上古汉语结合侗泰语族吴语产生中古汉语(也就是客家话语系)早期中古汉语演变成七大闽语晚期中古汉语演变成其它说有汉语方言而你看《中古汉语读将进酒》视频,中古汉语和客家话,闽语文读,赣语最接近
2023-09-02 02:16:091

中古近代汉语的代表作是什么?

  本书汇集论文32篇,有对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的关系的论述,有对当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该领域一些研究语料的价值的分析,更主要的是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中诸多疑难问题的考证及进一步探讨。所做工作涉及汉语俗语词、俗字的考释、口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俗语言文献的整理等多个方面,对汉语史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以及高校语文教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后附有“本书重要词语音序索引”。  董志翘(1950—)男,浙江嘉兴市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汉语史、训诂学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省政府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训诂类稿》、《<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古文献语言论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注》、《20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等9部、译著l部,参编大型语文辞书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代表作曾获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2002)、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项(2003)、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1995、2001)、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2002、2006)。  序  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随想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  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  汉译佛典的今注今译与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译注本为例  试论《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的语料价值  《高僧传》的史料、语料价值及重新校理与研究  故训资料的利用与古汉语词汇研究  ——兼评《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比数”新解  扬雄《方言》与中古、近代汉语词语溯源(二例)  佛教文献与《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释  《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  中古汉语中的“快”及与其相关的词语  汉译佛典中形容词的“同义复叠”修饰  中土佛教文献词语零札  中华版《高僧传》校点商补  梁《高僧传》“疆场”例质疑  “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  ——兼与竺家宁先生商榷  《唐律疏议》词语杂考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  汉语词汇研究与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的整理
2023-09-02 02:16:191

中古汉语是有入声的,北方话没有

是的,中古汉语有入声。北方话大都没有入声。但少数北方话中仍存在入声,如章丘话,招远话等。如果晋语算北方话,那麽晋语中也存在入声。
2023-09-02 02:16:401

从祖的亲属称谓语素

“从祖”作为亲属关系前缀语素时,首先,表示双方具有同一曾祖父的亲属关系,其次,通过在“从祖”后面加“祖父”、“父”、“兄弟”等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根,来描述双方的亲属关系。“从祖”类似于“从父”的用法。 根据辈分高低(即亲疏远近)的差异,大体分为从祖祖父和从祖祖姑、从祖父和从祖姑、从祖兄弟和从祖姐妹、丛祖子和从祖女四种(称谓)关系。1.从祖︱祖父祖父的亲兄弟,上古汉语称为从祖祖父、从祖王父,“从祖”+“祖父”的意思,中古汉语简称为从祖。祖父之兄,中古汉语及其以后称为伯祖父,简称为伯祖;祖父之弟,中古汉语及其以后称为叔祖父,简称为叔祖。从祖祖父大自己两辈。《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祖父的对称称谓,上古汉语称为从孙,中古汉语及其以后称为侄孙。2.1.从祖︱父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即父亲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上古汉语称为从祖父,“从祖”+“父”的意思,中古汉语简称为从父。父亲之堂兄(即从父兄),上古汉语称为从祖父、从祖伯父(简称为从祖伯),中古汉语简称为从父、从伯父(简称为从伯),唐代开始称为堂伯父(简称为堂伯),现在称为堂伯父(简称为堂伯);父亲之堂弟(即从父弟),上古汉语称为从祖父、从祖叔父(简称为从祖叔),中古汉语简称为从父、从叔父(简称为从叔),唐代开始称为堂叔父(简称为堂叔),现在称为堂叔父(简称为堂叔)。从祖父大自己一辈。从祖父的对称称谓,上古汉语称为从子(即从父子),中古汉语称为从侄,唐代开始称为堂侄。2.2.从祖︱姑祖父的亲兄弟的女儿,即父亲的堂姐妹(即从父姐妹),上古汉语称为从祖姑,“从祖”+“姑”的意思,中古汉语简称为从姑,唐代开始称为堂姑,近代汉语称为堂姑母,现在称为堂姑母。从祖姑大自己一辈。《尔雅·释亲》:“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从祖姑的对称称谓,上古汉语称为从<女至>,中古汉语称为从侄,唐代开始称为堂侄。3.1.从祖︱兄弟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上古汉语称为从祖晜(同“昆”)弟,后来称为从祖兄弟,“从祖”+“兄弟”的意思,可以分为从祖兄和从祖弟,中古汉语简称为从兄弟,也称为再从兄弟,唐代开始称为从堂兄弟,现在称为从兄弟,可以分为从兄和从弟。从祖兄弟和自己同辈。从祖兄弟的对称称谓也是从祖兄弟,属于互称类称谓词。3.2.从祖︱姐妹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女,上古汉语称为从祖姊妹,中古汉语简称为从姊妹,也称为再从姊妹,唐代开始称为从祖姐妹,“从祖”+“姐妹”的意思,可以分为从祖姐和从祖妹,也称为从堂姐妹,现在称为从姐妹,可以分为从姐和从妹。从祖姐妹和自己同辈。从祖姐妹的对称称谓也是从祖姐妹,属于互称类称谓词。4.从祖︱子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即自己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上古汉语称为族子,中古汉语称为从祖子,“从祖”+“子”的意思,简称为从子,也称为再从子,又称为再从侄,唐代开始称为从堂侄,现在称为从侄。从祖子小自己一辈。从祖子的对称称谓,上古汉语称为族父,后来可以分为族伯父与族叔父,中古汉语称为再从父,也称为再从伯父或再从叔父,简称为再从伯或再从叔,唐代开始称为从堂伯父或从堂叔父,简称为从堂伯或从堂叔,现在称为从伯父或从叔父,简称为从伯或从叔。
2023-09-02 02:16:501

中古汉语标音中i和j的区别?

[j]是辅音,舌尖与上颚有摩擦,而[i]是元音,做好发音口型后,舌尖与上颚没有摩擦。前者是辅音,后者是元音。这是本质区别。元音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音节,而辅音智能辅助元音作嘴型和气流的配合。[j]是辅音,发音时舌尖与上颚有摩擦,听起来像粤语的”热“。[i]是元音,发音时舌尖与上颚没有摩擦,发音感觉像汉语的”衣“。
2023-09-02 02:17:071

客家话是夏语唐音,被誉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

语言是显示一种类型文化特点的重要方面。客家语言是维系客家群体的意识凭籍和精神力量,几乎成为是否客家人的界定。而客家由于源于中原,故客家语言又是中原古音的直接展现。 从民族源流而论,客家就是汉族,而且就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大姓,由于漫长的封闭状态,他们的汉族血统似乎更为纯正。语言是居住共同体内交流思想感情、生产生活的第一文化要素,这些清高孤傲的贵族后裔,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所以在客家语言中保留着许多汉语古音,尤以唐宋之际为最多。陈沣《东塾集》称:“嘉应之话,多隋唐以前古音。”章太炎《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广东惠、嘉应二州,潮之大埔丰顺,其民自东晋末逾岭,宅於海摈,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 语言的传布不外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小学语的生活语言;,一是授书课读的书面语言,客家人的祖先有较高文化水准,接受的书面语言更多。这在古代被称为 “雅言”。所谓雅言,是相对摒除了“俚语”的那些文明语。在现今所能得知的客家语言中,仍保留着大量的这些古代雅言,它们往往可以在古语中找到一致的对照。如客家语中,称我为吾,你为若,他为其,他的为厥,太阳为日,姐为姊,没有为无,吃为食,喝酒为饮酒,稀饭为粥,漂亮为艳,肮脏为垢腻或秽,胖为肥,散乱为阑珊,好了为好矣,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是古代正规的文学用语。我们只要稍稍涉猎一下古代汉语,便会发现古汉语传承至今的各方语系中,它的最佳保存者便是客家语言。诸如此类的用语在客家话中比比皆是。实际上,在真实的文化生活中,客家应用雅言所达到的口语化程度和古代相差无几。其实,在古代中原地区,也恐怕只是知识分子在写作时才用,这些雅言词汇。而有着较高知识水平的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面对南方陌生的语言环境,为了准确一致地名物状义,往往把中原雅言有意识地推广到、固定到生活口语之中,并成为一种传统。它无形中使中原古语—脉相继的沿续下来,成为客家语言的重要内容。 客家话也是中原古音的最佳保留者。这种保留的程度比现今的中原音系更正统、更规范。例如《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部分出自中原。既然是诗歌,尾字总要韵,但用现今时普通语音来说,却不尽然。《诗·齐风·南山》:“葛履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其中的双、庸、从应该叶韵。但由于中国语音至唐一大变,开始分韵,所以现今中原乃至大半中国,已很少保留隋唐以前古音,而在客家话中,却对中原古音多有保留,如以客家话诵读上诗,却可以琅琅上口,韵切分明。 客家语言的研究,是一个非常专门化、难度很大的课题。从总体来讲,无论是从音韵学方面或训诂学方面,方言学家都认为客家方言与中原古语,尤其是中州河南的古汉语最为相近,它保存着许多古中州音韵语汇,有浓厚的古中州风俗色彩。其实,这些说法只是泛指,客家方言中的中州古语,并非单一时代空间内的古音语汇,而涉乎自先秦至唐宋的中原古音韵语汇,它与客家先民南迁的不同时代、不同出发点及所经历的站点密切相关,之所以能保存着这些古音,则主要由于客家人的“宁卖祖宗田,毋忘祖宗言”的文化心理,也由于客家人“多居山地”,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而这种语言的形成,则是客家人向客家群体归属的基本条件。客家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客家民系的总体文化之中,昭示着自己祖先、来源的一面明镜。
2023-09-02 02:17:151

怎么判断现代汉字在中古的读音?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查《方言调查字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2004年 商务印书馆)。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1]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吴语、客家话、粤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2023-09-02 02:17:245

为什么说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中立一点,不要带地域歧视

民以食为天,汉语古为先!以我的观点就是,数千年历史悠久且具有相当影响力之语言,方为汉语正统!百度搜索粤语,查阅全文
2023-09-02 02:18:063

普通话四个声调等同于中古汉语四个声调吗

喜欢写作和研讨格律诗词的人,经常要为弄清所用字的平、仄声而烦恼。 的确,由于年代久远,汉语语音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读音相差很大。不好好花点功夫,还真是弄不明白。 有不少人这样认为: 现代汉语的四声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对吗?不完全对。 试举几个例子为证。 场、探、俱、筒、喻、炖、跑、搂,今读音为上、去声,按上面的说法,应当归入仄声,但古读音却全部是平声。一、七、八、十、茗,今读音为阴平、阳平,应当归入平声,但古读音却全部是仄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中古由魏晋初期起,止于明朝中叶。在此期间产生了不少在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如诗、词、骈体文等。它们都与平仄密切相关。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注意,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分法。中古时期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上去入四声,其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   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 中古汉语的平声转化为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中古汉语的上声大部分转化为现代的上声,小部分转化为去声;中古汉语的去声全部转化为现代的去声;而入声的转化最为复杂,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中都有。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仄声(上声和去声)全部由中古汉语的仄声(上、去、入三声)转化而来,而平声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入声,所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为仄声的在中古汉语中亦为仄声,而平声则不一定。   如果把现代平声中的中古入声字辨认出来,那么现代人根据普通话平仄来推测中古文学中的平仄,就不是很难了。以下五点方法很有用处:  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是 b、d、g、j、z、zh 同时声调为阳平的字,在中古汉语中为入声字。如:拔、答、格、夹、杂、哲等。 二、关于多音字。现代的很多多音字在中古时为单音,根据一种读音可以推知其在中古时为入声,则该字在中古时为入声字。如:度,它的一个读音为du(去声),根据这个读音我们无法断定它在中古时为去声字还时入声字;但它还有一个读音为duo(阳平) ,根据第一种方法推知该音由中古的入声转化而来,所以度 字在中古时为入声字。   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母为ve的字(que、xue例外),音节为 zh、ch、sh+ uo的字,音节为 b、p、m、d、t、n、l +ie的字,音节为f、z、c、s+a的字在中古时都为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音节以n、ng结尾的字,音节为 zi、ci、si、er 的字都不是入声字。   四、已知某个字为中古入声字,则以它为声旁的字为入声字;反过来也是如此(已知某形声字为中古入声字,则它的声旁或同声旁的字为入声字)。如:答 字根据第一种方法可推知其为中古入声字,则其声旁合 为入声字,同声旁的字盒为入声字。   五、根据语言常识判断。1.多背诵押入声韵的诗词。2.八成以上的成语第二、四字平仄相反。3.联系当地方言。入声字消失的方言地区,原为入声字的字,读音有时有规律。 除了上述五点,还可以借助一些标注古今汉语读音平仄对照的工具书,以及相关的电脑软件。
2023-09-02 02:18:151

不同朝代文言文

1. 各个朝代的文言文都相同吗 汉语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近代汉语(宋末以来到元明清),现代汉语(大致上是五四以后)。 古代典籍有用文言文写成的,也有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后者是当今语言研究的重点。 魏晋时期的小说,比如《世说新语》,就很口语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都是佛教流行的时期,这时期的众多面向普通百姓的佛经讲经文也是用口语写成的,比如敦煌遗书中的变文。 宋代的话本,元曲,明清的通俗小说,这都是当时口语写成的作品。 至于现代汉语,它的语法深受欧洲语言的影响,欧化相当严重。 这不是指词汇,词汇的欧化规模庞大得难以衡量,而是指它的许多语言结构,已经不是纯粹的汉语了。不信你可以拿《红楼梦》里面的句子来分析,根据中学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语法,《红楼梦》成堆成堆的都是病句。 2. 【文言文是从什么朝代开始采用的 按照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结论:文言文自有朝代出现就已经出现,即夏朝已经出现采用,但是只有商朝有记录发掘去来,所以认为最早可以认为是起源于商朝.。 3. 清朝时期的文言文是不是和前朝的文言文是有区别的啊.怎么我读曹雪芹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好 现在给你解释下所谓文言文 指的就是先秦时期---------从远古一直到秦朝建立 人们写文章时用的文法 这种文法呢 是以当时人们的说话习惯为依据的 .后来秦朝以后的时代 人们说话的方式越来越变的和写文章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说话和写文章试用不同的语言 写文章一直沿用先秦时传下来的文言 说话却是一直在变 比如汉朝和秦朝的说话肯定差不多 唐朝和汉朝肯定差得远 我们现代人估计回到宋朝能听懂一点 五代以前怕就麻烦了 到清朝时 说话和现在就差不多了 写文章 却不一样 哪怕几千年前的文章我们现在还是基本能看懂 比如论语 战国策等等 因为几千年写文章的方式基本没变 所以文化得以保存 文言文有很多种 比如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 等等但是很遗憾的说 红楼梦不是文言文 还有像三国演义 以及元朝的一些曲子词 还有清朝末期的很多小说之类以及近代的文章 因为更多的考虑的是面向群众 让普通人也能看懂 所以多数使用白话的 方式 因为他们其实是当时的白话文 红楼梦只是清朝时人们说话的语言 而不是文言文 真正的文言文 去看一下《古文观止》就懂了 全部手写 不明白可以再问。 4. 文言文在每个朝代都是一样的吗 虽然都是文言文,但会因为朝代不一样略有差异。 但宗旨是一样的,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 文言文(古文)是一脉相传的吗 第1个问题,基本上文言文的文字和语法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处理,只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惯用词,或者管用句式,属于语言文字自然发展的现象.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当时的原文(不排除漏抄漏印等错误). 第2个问题,对文言文的处理是有的,但不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把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工作,中国的文人还是很有历史责任感的,他们不会随意篡改古人的文化遗产,只是针对其内容进行整合.比较知名的文字整理工程有两次,一次是明朝《永乐大典》的编修,一次是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文言文经过由秦至清近2000年的发展,用词上有所丰富,语法上还是基本相同. 第3个问题,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口语和书面语有很大的差别.当然中国最初的书面语和口语是基本一样的,我们看到诗经中记载的民歌,第一人称代词多用“我”(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是后来的文言文中多用“吾”或“余”来表示.文言文的出现,起因是人们要用文字进行记录,在纸张还没有的时候,文字多铸在金属器皿上(比如鼎),刻在竹片上,无论怎么弄都很麻烦,而且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人们的口语变化很快,很多用词现在流行但是不久就淘汰了,如果直接使用口语记载,不但工作量很大,而且会让后人难以读懂.由此形成了文言文,后世的人们也依照这种文法来记录,保证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三教九流,著书立说,使文言文大大发展.秦朝统一文字之后,中国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畅通无阻,传至汉代,文言文的语法就已经固定下来了. 顺便说一下,各个时期的文风是不同的,秦汉时期的文章,以议论天下大事为主,被人们称为“古文”;魏晋时期,文章华丽,骈四俪六,朗朗上口,被称为骈文;唐宋时期,效仿秦汉,文体不拘一格,多为散文;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文言文开始出现了少量口语,变得不再像以前的文章那样晦涩难懂了.文言文作为中国官方书面语已知使用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算推出历史舞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本身对于用词语法要求很高,一般大众难以驾驭,不利于传播,算是他的美中不足之处.。 6. 【查找下面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爱、安、兵、朝、除,辞,】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就会这几个.希望LZ采纳。
2023-09-02 02:18:241

中古汉语的介绍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的汉语,它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2023-09-02 02:18:461

中古汉语的语音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方)认为二等字也有介音。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γ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韵的元音/u0259/(或写作/u0250/)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u0259,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江韵是唯一一个以/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和/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u/的/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里经常念/u/而不是/o/。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元音/u0259/,参见元音/a/。元音/u0259/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例外的地方是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u0259/。元音/u0268/,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参见元音/a/。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帮、滂、并、明中产生了非(pu1da0)、敷(pu1da0u02b0)、奉(bu1d5b)、微(u0271),已如前述。另外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也隐约反映出后期中古汉语的特征。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2023-09-02 02:19:041

古代汉语(上古汉语或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几种重要变化

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 不回帖者晚上凌晨过后往往...... 对不起,我很不情愿,但是......请各位原谅
2023-09-02 02:19:313

古汉语入声字归入阳平和阴平的字有哪些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 仕错成事 被错成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2023-09-02 02:19:421

客家话的由来是什么?

客家话的由来:中国全国都说早期中古汉语,但在福建境内进化我七大闽语,中古时代下半叶,早期中古汉语进化为晚期中古汉语,晚期中古汉语在岭南之外进化为各话,中古汉语在岭南内保存,x0dx0ax0dx0a中古汉语变体在岭南古代称为广东话粤语,清末明初因迁海复界误会被称为客家话x0dx0ax0dx0a上古汉语结合侗泰语族吴语产生中古汉语(也就是客家话语系)x0dx0ax0dx0a早期中古汉语演变成七大闽语x0dx0ax0dx0a晚期中古汉语演变成其它说有汉语方言x0dx0ax0dx0a而你看《中古汉语读将进酒》视频,中古汉语和客家话,闽语文读,赣语最接近
2023-09-02 02:19:501

古代汉语的 “四声”指什么?解详细点,拜托~!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 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2023-09-02 02:19:591

汉语的历史时期怎样划分

按时间分
2023-09-02 02:20:157

古代汉语的 “四声”指什么?解详细点,拜托~!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 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2023-09-02 02:20:311

为什么汉语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

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的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调值和调类。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音韵学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现代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从中古汉语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入声 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举例: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并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平分阴阳)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定母[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u0263],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入派三声)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在汉语方言中,情况变化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声调最少的只有两个(焉耆话),最多的可以到12个(某些地方的吴语),其中大多数的声调是在4到9个之间。典型的比如闽语,有八个声调。即是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全部分为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音入阳入。都是由全浊声母消失而导致的。注意这里不同调类的调值跟普通话很不一样。中古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我们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去记录当时的语音情况,而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我们缺乏足够的文字记录去分析。这时候采取的是历史比较法,从方言、域外方音(韩语、日语、越南语等)、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藏语、台语、壮语等)去推测上古音是怎么读的。从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声调的变化情况。我们看到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入声的变化是典型的例子:韵尾的消失造成了声调的变化。而上声、去声也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关于上古音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也比较大。举一个说法是,*-s是去声的来源,*-s的意思是原来的语音中有s尾音,后来s脱落,变成去声。比如说大,它的拟音是das;命,拟音是mrings。这些在域外方音可以得到印证。
2023-09-02 02:20:391

汉语读音的变化

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2023-09-02 02:20:471

大家说说中古汉语“禅”是读什么

禅,拼音: shàn chán1、shàn 。①帝王的祭地之礼:封~。 ②帝王让位给别人:~位。~让。受~。 ③事物更代。2、chán 。①佛教指静思:坐~。参~。~心。~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宗。~定。②特指佛教的:~师。~杖。~林。~堂。
2023-09-02 02:21:131

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

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没有舌上音。中古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22声母的对应关系是: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普通话的声母读音,中古汉语都有,而且很多浊声母普通话已经听不到了。具体对应和演变条件是:1、唇音。在普通话读音为b,p,m。值得注意的是并母b的读音,发声时在b的基础上让声带震动起来,使咽喉颤动即可。其中帮母p与并母b清浊对立。2、舌音。普通话读若得d,特t,呢n。对于定母d的读法,在d的基础上震动声带,端母t与定母d清浊对立。知母tr与澄母dr清浊对立,只是发声时舌头的两边要向中间翘起。3、齿音。精母c读作滋z,清母ch读作呲c,心母s读作丝s。对从母z,可将定母d、邪母zs连读,即/dz/。其中精母c与从母z清浊对立,心母s与邪母zs清浊对立,庄母cr与崇母zr清浊对立,生母sr与俟母zsr清浊对立,章母cj与崇母zr清浊对立,生母sr与俟母zsr清浊对立。4、牙音。见母k读作歌g,溪母kh读作柯k,群母g可以参照英语音标/g/发音,疑母ng已经找不到对应的普通话声母了,但是仍可以联系诸如行、冰、停等字的韵尾-ng来辅助发音,见母k与群母g清浊对立。5、喉音。影母q的发音方法就是关闭一下喉咙,把气阻住,即所谓声门闭塞音,国际音标为/u0294/。云母在拼音方案中不做标记,发音的时候也较为模糊,相对于以母j发音位置更靠后,晓母h可以参照普通话的喝h;与之相对应,匣母gh就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出浊音,晓母h与匣母gh清浊对立。半舌音。仅一个来母l,发音完全可以参照汉语拼音的了l。
2023-09-02 02:21:211

汉语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文字啥的
2023-09-02 02:21:464

古代语言有哪些

文言文
2023-09-02 02:21:544

古汉语入声字归入阳平和阴平的字有哪些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 仕错成事 被错成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2023-09-02 02:22:031

客家话是不是雅言(古汉语)到现在的普通话(北京话)之间的过度语言

客语(Hakkanese),又称客家语、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又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粤东语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语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此语言被定名为客语是20世纪的事情。
2023-09-02 02:22:143

古汉语你了解多少啊!?请谈谈你的想法和意见

我对古汉语有一定的了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学习古汉语时,我感到非常有趣和兴奋,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背景丰富的语言,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此外,学习古汉语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文学。总之,学习古汉语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学习之旅。
2023-09-02 02:22:522

甲骨文是何人发明创造.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呢.上古汉语是何人发明创造.中古汉语.近古汉语.普通话呢.请

就想大海捞针 问一下指南针谁发明的 没人答出来 这些字体就像一个习惯的养成 不过是成千上万的人约定俗成的习惯 就像金文一样 因为刻在青铜器上 因此作为原型是甲骨文的金文变了一个样 确切是谁是找不到的
2023-09-02 02:23:022

声调的汉语声调系统

(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一章押:七吉(入声)二章押:三今(平声)三章押:(jì)谓(去声)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浊上变去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清声母字--阴平督;阳平烛上声笃去声粟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2023-09-02 02:23:101

zhang为什么没有二声?

现代汉语的声调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人为随便规定的。现代汉语声调是中古汉语声调的传承。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去声在普通话中变成第4声,上声字大部分变为第3声,平声字变为1和2声,入声字变为1234声。因此,第2声有两个来源:平声和入声。 中古平声字在普通话变为1和2声,称为“平分阴阳”,第1声称为阴平,第2声称为阳平。“平分阴阳”是按照中古汉语的声母清浊分的。中古汉语声母按清浊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其中浊声母平声字变为阳平,即第2声。汉语拼音的m、n、l、r都是由中古汉语的次浊声母变来的,所以m、n、l、r只有阳平,没有阴平。如有mán无mān,有nú无nū,有liáng无liāng,有róng无rōng。(拎、摸、拉、扔等字比较特殊);全浊声母平声字变为阳平,同时声母变为送气音,如,旁*bɑu014b,中古为全浊平声,因此普通话变为阳平,并且声母变成了送气的p。 入声的演变规律基本为,次浊入变为第4声,全浊入变为第2声,但声母不变为不送气。因此汉语拼音里b、d、j、zh、z、g这些不送气音声母且第2声的字一定是古入声字。
2023-09-02 02:23:241

古汉语中的平声是不是阴平阳平其余都是仄声

古汉语也分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很复杂,参看: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音变的结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语音的立场上去批评《切韵》,认为《切韵》把这些字的声调归错了,那当然是不对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时的敦煌俗文学抄本中,浊上的字大量地和去声字互为错别字,比如: 仕错成事 被错成备 “仕、被”都是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事、备”都是中古浊声母去声字。“仕、事”的声母是z",“被、备”的声母是b"。“仕、事”同音,,“被、备”同音,说明当时西北方言浊声母上声已经变成去声。 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入声变入阴、阳、上、去四声 中古的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别变入阴阳上去四声。变化的情况大致如下: 全浊声母字--阳平蝶直 次浊声母字--去声力密 清声母字--阴平督 阳平烛 上声笃 去声粟 除了中古清声母字的变化看不出明显的条件以外,全浊和次浊声母字的字变化都很有规律。 入声的丢失是在入声韵尾丢失以后。在十五世纪中叶嘉定人章黼著《韵学集成》一书,在这本书里仍然有入声。不过在有些入声字后面往往注明“中原雅音”读什崐么,比如“觳”是入声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声崐字,但附注说: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这部书既然叫做《中原雅音》,当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语音的著作。它把入声字“觳、哭”等分别读同上声字“古、苦”等,说明当时或早些时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声的方言。 至于北京话入声的失去比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纪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一书里有所反映。在这本书的韵表中把中古的全浊入声归为阳平,次浊入声归为去声,清入归为阴阳上去四声。虽然作者对他归为去声的清入声是否失去,表示了模棱的态度,但至少当时北京话入声的大多数已经并入其它三声是毫无疑问的。后来到了清初,我们从顺治帝“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的话里,才获得了北京话入声完全失去的明确记录。
2023-09-02 02:23:451

普通话有四种声调,简称四声,分别是阴平

声调(tone)是附着在音节上的,具有区别意义的超音段(supasegment)部分。主要特征在于其音高变化。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用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来表示。(思考:轻声是不是声调)调值和调类。调值是指声调的实际读法,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上面的55、35、214、51就是调值。调类是声调的分类,分类的方法跟传统的音韵学有关,上面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调类。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同样是阴平在不同的方言里面读的可能很不一样。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调类。现代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从中古汉语而来。中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纯粹的音高变化;入声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注意,中古汉语没有阴阳之分,普通话没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与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主要概况而言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况,不能反映全貌,大致而言:“平分阴阳、浊上变去”的意思是:由于全浊声母的演化,使得原来全浊声母的字从平声分化为阳平(第二声),从上声归并到去声(第四声)。“入派三(四)声”的意思是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也是归到阳平的。其他的各有各的规则,不细说。举例:盘,中古汉语属平声,声母是并母[b],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平分阴阳)蛋,中古汉语属上声,声母是定母[d],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入去声。(浊上变去)学,中古汉语属入声,声母是匣母[ɣ],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归为阳平。(入派三声)由此可见,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在汉语方言中,情况变化比较复杂。汉语方言声调最少的只有两个(焉耆话),最多的可以到12个(某些地方的吴语),其中大多数的声调是在4到9个之间。典型的比如闽语,有八个声调。即是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全部分为阴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音入阳入。都是由全浊声母消失而导致的。注意这里不同调类的调值跟普通话很不一样。中古汉语的声调是怎么来的。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我们有足够的文字资料去记录当时的语音情况,而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我们缺乏足够的文字记录去分析。这时候采取的是历史比较法,从方言、域外方音(韩语、日语、越南语等)、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藏语、台语、壮语等)去推测上古音是怎么读的。从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声调的变化情况。我们看到声调的变化跟音节变化密切相关,入声的变化是典型的例子:韵尾的消失造成了声调的变化。而上声、去声也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关于上古音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也比较大。举一个说法是,*-s是去声的来源,*-s的意思是原来的语音中有s尾音,后来s脱落,变成去声。比如说大,它的拟音是das;命,拟音是mrings。这些在域外方音可以得到印证。
2023-09-02 02:23:551

指出现代汉语21声母由中古的哪些字母组成?

中古36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牙音”对应于现代语音学中的软腭塞音;“舌头”为齿龈塞音;“舌上”为龈-腭塞音,“重唇”为双唇音,“轻唇”为唇齿音,“齿头”为齿龈塞擦音与擦音,“正齿”为龈-腭塞擦音与擦音,“喉音”则包含喉塞音与软腭擦音、舌面通音,“半舌”为齿龈边通音,“半齿”为卷舌闪音;“清浊”概念与今同,其中,全清表示不送气清音及清擦音,次清表示送气清音,全浊表示送气浊音(擦音,塞音,塞擦音),次浊表示鼻化塞浊音及其他浊音。具体如下表:
2023-09-02 02: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