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怎样理解《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2023-09-10 03:26:02
共3条回复
小菜G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重点难点:

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意义。

1、《狂人日记》的特殊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 “吃人”与“被吃”主题的揭示,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具有“总主题”的意义。鲁迅此后众多小说延续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礼教与封建统治“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分析: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为主人公。“狂人患病之后,感到周围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在封建传统蒙蔽下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封建礼教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他的贯彻首先是在家庭内部实行的,“大哥”就是封建家长的象征,他可能并非有意害人,但一顶要按照封建社会传统消灭“狂人”的叛逆思想。此外,赵贵翁、医生显然都是封建传统势力的代表,他们“吃人”是不足为奇的。(易牙烹子、徐锡林被吃)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提到的被统治、被压迫者“吃人”的问题是特别发人深省的。狼子村捉住恶人杀了来吃,说是可以壮壮胆子,五岁的妹子死了,也难保没有被人分吃,“狂人”感到自己也很可能吃了妹子的肉。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几个问题:

1在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正如作家所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既然是吃人的民族,就不仅仅是个别人在吃人。(《祝福》、《孔已己》、《药》)

2压迫、被统治者的吃人,使吃人成为一种常规,成为民族心理中可以被正常接受的行为,因此更可怕,更危险。(联系实际分析)

3吃人成为一种常态,这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清白无辜”的感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因此有了伴随终生的忏悔意识与原罪感。(郭沫若《凤凰涅盘》、鲁迅《影的告别》、丽尼《夜之子》等等)

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表现的深切:

①题材的更新 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教材39页)

提问:鲁迅为什么特别注意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生活?

(两大原因:一是熟悉,二是启蒙的需要:知识分子是先导,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

②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农民的愚昧麻木:闰土与祥林嫂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闰土的经济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贫困 祥林嫂的理想只在于安安稳稳地做奴隶)

△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奈:《孤独者》魏连殳胜利中的失败 《在酒楼上》吕纬甫回到原地的失败 《伤逝》涓生与子君面对无物之阵的失败

△吃人与被吃:涓生是个被害者,但他同时是吃掉子君的吃人者。子君是被吃者,但同时吃掉她的还有她自身存在的传统观念。同样,闰土、祥林嫂也是如此。

③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教材40—43页)

复调小说的创作:

△ 一篇小说具有两个以上的主题:《药》吃人与被吃的启蒙主义思想及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阿正传》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格式的特别:

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教材44页)

△每篇小说一个新样式。日记体《狂人日记》,手记体《伤逝》,第一人称《孔已己》、《故乡》,第三人称《药》、《风波》、《离婚》,人称交错使用《祝福》等,正叙《阿正传》、《药》,倒叙《伤逝》、《孔已己》,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示众》,选取生活的横断面《孔已己》,几个场景的拼接《药》。

(要求参看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 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

△融诗歌、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教材47页)

△注重细节描写,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阿正传》“半夜里,一条大船……”“四个银元买来‘柿油党"的徽章”“画出一个刮子一样的圆圈,骂孙子才画得很圆……”,《故乡》里闰土的一声“老爷”,《离婚》里爱姑两只“钩刀一样的脚”……(参看吴组缃《苑外集》)。

S笔记

因为他是符合领导口味的人写的

再也不做稀饭了

1.“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相关推荐

柿油党的介绍

柿油党语出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自由党”的谐音。
2023-09-02 05:04:391

如何评价《阿Q正传》?

在《阿Q正传》第七章中,鲁迅先生对“不准革命”有过相当传神的描述,整理几段,和诸君共享:  ——首先是时局的变化:“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远离京师的未庄,也有了新的气象:“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精英的小碎步,总是引领着时代潮流:“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阿Q呢:“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  ——无奈,可怜的阿Q只好去钱府找假洋鬼子讨要革命的资格:“洋先生却没有见他,因为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接下来的故事,颇令我为阿Q抱不平:“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阿Q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在我看来,假洋鬼子其实还是要革命的。阿Q之所以被枪毙,实在是他不懂得,假洋鬼子革命的真谛,与阿Q的革命已然相距甚远。对于假洋鬼子革命的真谛,鲁迅先生也有经典的描述,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老爷,您老人家的衣服可有点儿脏,应该洗它一洗”。  “洗它一洗”憨态可掬,张弛有度,进退自如,十分传神。分寸感的拿捏有如高级美容师的手法,恰到好处。这段文字出自《伪自由书》中的《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这篇文章,读起来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摘录几段,照登如下: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分,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2023-09-02 05:04:521

《阿q正传》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2023-09-02 05:05:034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没有看懂,麻烦讲解。 谢谢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栖息的家园。不掌握语言文字,又没有在历史的语言中得到书写的百姓,当然也就在历史的时空中被湮灭了。所以鲁迅说,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先生将一个没有姓名而仅仅剩代码的农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尽管小说的“正传”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但这名目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传的含义。它的语义实际上暗示了传统文化的所有的“传”,皆是“歪传”。给阿Q这样的悲剧小人物作传,体现了鲁迅先生写作的人民性特征。鲁迅不但给小人物阿Q阿作传,而且他的创作姿态也很“不恭”。过去的中国史传,每叙述到传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态,语言的叙述语调也因而显得滞重呆板。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家传”更显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缘家族制度的偏执个性。鲁迅先生借用史传的物质外壳,采用诙谐、戏谑的反讽语调来写阿Q,将传主置于被解剖客体的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不仅以平等对视,甚至从更高角度来进行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史传的崇拜意识,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笔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游动空间。正调和反调皆相宜,就打破了传统史传僵硬的文本外壳,史传也就成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了。这样史传的使用范围也被拓宽了,它不仅适用于帝王将相,也适用于贩夫走卒。在鲁迅的仿制中,文体的血缘等级性也因而被解构了。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是全方位的。鲁迅在《阿Q正传》中还对传统的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晚近时期流传最广的一种文学叙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诗词化的特征,追求一种平衡的对仗。这种章回体在近代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所大量运用,成为阻碍新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鲁迅在小说中,采用章回体分章分回的形式,来讲述阿Q的生命历程。鲁迅对章回体的模仿,并在模仿中加以拆解,既达到了借助它流传的目的又在使用中使之被解体。中国传统文学陈套,喜欢营造善有善报恶有恶的大团圆的结尾,喜欢在“皆大欢喜”中使弱者得到麻醉的欢欣;文化中喜欢奉承别人福禄寿喜,喜欢用“九”象征长寿。中国传统小说的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国民“十全十美”心理的表征,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体现。在艺术上,它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的长期匮乏。鲁迅对此所进行的仿制,使读者在截然相反的结局中,在欢乐和悲哀的巨大落差中,在实际的悲哀与叙述的幸灾乐祸中,让阿Q被绑缚杀场砍头,并设计出阿Q为圆圈——画押没有画圆而遗憾的细节;尤其是结尾,他故意将悲剧性的结局写成喜剧,让读者看到如此的“大团圆”和如此的“九”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  此外,还有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和细节描写的精彩。阿Q被逮捕时的夸张的情节,阿Q向吴妈求爱以及阿Q与闲人等打架的细节,阿Q的“大团圆”结局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别致的意味。  总之,《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都曾给予崇高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小说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鲁迅对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对决定本民族生死存亡的环境和内弱的无情批判精神。  对于明灯,正常人要看的是它的光线,用它来照明;只有疯子才用放大镜去找到它上面的灰尘,并因此打烂它。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旗帜,不要以找到旗帜上的灰尘就沾沾自喜,正常的是要抹去它的灰尘,使它更鲜明,更光辉。  鲁迅精神的认识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那种精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但的确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处,影响着一代代“精神领域的后来者”。  鲁迅所刻画的阿Q及其种种弱点,应当永远是我们的警钟。鲁迅那疾恶如仇的精神、战斗不息的风格、甘当孺子牛的品德,我们是永远不能丢的,丢掉了这些也就丢掉了鲁迅,也就是丢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2007年04月19日 星期四 08:51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难怪《阿Q正传》一出版,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为鲁迅是在专门讽刺他。这种强烈的反应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小说成功的原因。正因为鲁迅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来,只要这病态尚未根除,《阿Q正传》就仍然能强有力地震撼读者。  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因此,《阿Q正传》的这一部分也就还是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小说的第七章,一开头就讲到辛亥革命,讲到半夜里一只大船,载着城里举人老爷的财物靠上了赵太爷家的河埠头。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暗示:革命一起,城里的老爷们便要到乡下的赵太爷们那里去找依靠,这就说明了,大大小小的未庄正构成了中国各级专制的统治基础,倘若赵太爷们在未庄的权威依然如旧,那城里形形色色的举人老爷也就不会真正被推翻。  未庄的情形究竟怎样呢?当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时,赵太爷们着实惊慌过一阵子。当阿Q大声叫嚷“造反了!造反了!”的时候,赵太爷竟怯怯地迎着低声叫他“老Q”,赵白眼们也惴惴地想去探他的口风,就仿佛真的乾坤倒转,转到阿Q来执掌生杀大权了一样。但是,这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觉,就像阿Q当天晚上在土谷词里所做的那个美妙的梦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幻觉。真实的情况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地勾结起来,一面到尼姑庵里去砸龙牌,顺便发一笔革命财,偷去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一面又由假洋鬼子进城去,花四块洋钱买来一个自由党的徽章,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了。而那昨天还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鬼子的斥骂,不准革命,依旧像从前一样被赵太爷们踩在脚底下。  既然未庄是这样,城里也就可想而知。从小说的第八章开始,作者就写到城里传来的消息,说是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和老把总全部换了名目,维持原状,依然是他们在执掌政权。而到第九章里,更写到阿Q被抓进城去,当作强盗枪毙了。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严酷的真实,除了剪辫子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受苦人甚至更加受苦,阿Q的杀头自然是一例,而那与阿Q同牢房的农民的诉说(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就更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专制势力是如何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  这是鲁迅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把未庄写成了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为了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阿Q们的苦难反而愈益加重。这并不是鲁迅看问题过于阴暗,而是因为在未庄,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在这方面,作者对阿Q式的革命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有力的支持的。鲁迅在写完《阿Q正传》之后说过,今后倘有革命,就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而他在《阿Q正传》里已经写得很清楚,只要广大农村还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党,那任何革命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阿Q支撑着赵大爷的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如此,当革命爆发之后依然是如此。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精神病态的刻画是和对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的揭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其对前一方面的刻画非常深刻,对后一方面的揭示才那样令人信服。  作家打算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将要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因此,象征的形式就势必会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事实上,不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就是未庄本身,不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吗?  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对阿Q那种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倘说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病态,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义上,而不是就这细节本身来说的。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化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可以说,象征意味越是浓厚的人物和情节,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就越是频繁地使用夸张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这样,小D和阿Q的那一场“龙虎斗”也是如此。在以前和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鲁迅都是用写实的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可在《阿Q正传》中,他却大量使用了这种大幅度的夸张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  (此文原载于王晓明随笔集)
2023-09-02 05:05:573

求爱国短篇话剧剧本

半截蜡烛 幕启。伯诺德夫人家。一张桌子,四把椅子,桌上放着烛台。伯诺德夫人坐在桌前,儿女依偎在她身旁。伯诺德夫人出神地看着手中的纸条,沉思着,摇了摇头。]杰奎琳:妈妈,你拿的是什么呀?伯诺德夫人:(摸着她的头)这是你伯克大叔送来的情报,(眼看前方)过几天,游击队的叔叔会来取走。我在想应该把它放在哪里,才能躲过德军的搜索。杰克:(大嚷)妈妈,我们来帮你想吧!杰奎琳:(摸摸头)我们把它藏在大衣柜里!杰克:(摆手)不行、不行?那里不安全。噢,妈妈!我们把它藏在柴房里吧!杰奎琳:不行,你忘了,上次他们就搜查过那里!杰克:(皱眉头)那,放在哪里呢?伯诺德夫人:(面带笑容)孩子们,不要着急,我们一定会想出办法的。杰克,天黑了,你把蜡烛点燃吧!【杰克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看到蜡烛,眼前一亮。】伯诺德夫人:(高兴地)我们把情报藏在蜡烛里吧!杰奎琳:(疑惑地)但是,蜡烛放在这里行吗?伯诺德夫人: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来我们一起动手吧。【母子三人一起动手将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里,并把烛台放在桌子上。】杰克:妈妈,我希望游击队的叔叔明天就来取情报。伯诺德夫人:(拍拍杰克的头)放心吧,孩子,明天会来的。【门外响起拍门声。杰克开门,闯进五个德国秘密警察,大声叫嚷着。】警察甲:夫人,我们怀疑你这里藏有情报,奉命搜查,你们三人不许动,请你们合作!警察甲:(恶狠狠地)夫人,我奉劝你们,如果你们谁要敢跟游击队勾结,小心你们的性命!【德军下。杰克关门,向外啐了一口】杰克:狗强盗,早晚让游击队的叔叔把你们都打死!杰奎琳:(激动、高兴地)他们没有发现情报,我们成功了!【三人互相拥抱,坐在一起庆祝成功。幕落。】第二幕【幕启:第二天傍晚。伯诺德夫人在收拾家务,杰克在做功课,杰奎琳玩着洋娃娃。外面响起敲门声。杰奎琳去开门,进来三个德国军官。杰奎琳跑回伯诺德夫人身后,恐惧地看着他们。】伯诺德夫人:长官,有什么事吗?中尉甲:我们走累了,到你们这儿坐会儿。去,给长官们倒点水来。【杰克、杰奎琳看看妈妈,伯诺德夫人点点头,杰克走过去倒水。三人坐下后,少校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揉皱了的纸吃力地阅读起来。】中尉乙:(拿起蜡烛点了,放在少校面前)长官,这样能看清楚了吧!少校:(点点头)嗯,好多了。【三人一起谈论战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焦急地注视着蜡烛。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 放在桌上)(少校抬头看了她一眼)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轻轻地吹灭蜡烛。】中尉乙:(环顾房间四周)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重新点燃蜡烛。)杰克:(慢慢走到桌前)先生们,天真冷!我去到柴房搬些柴来生个火吧。【拿起烛台朝门口走。】中尉甲:(快步上前,厉声喝道)站住,小兔崽子,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伸手夺过蜡烛,许在桌上)【杰克看也一眼中尉,下,搬来柴禾,坐下生火。】(话外音)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里电子对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杰奎琳:(抱着洋娃娃走到少校前,娇声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她,一把拉到身边)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把蜡烛熄灭了。少校:(站起身)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走吧。【三人站起向门外走去。】伯诺德夫人:(关上门,长吁一口气)多亏了杰奎琳!走,咱们去看看她!杰克:(边走边说)妈妈,明天游击队的叔叔会来吗?伯诺德夫人:放心吧,会来的。【两人走向楼梯。】(话外音)第二天,游击队员取走了情报,根据情报歼灭了第厄普市的德军,解放了这座城市。杰克的父亲也回到了他们身边,一家人又一起为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战斗着。【幕落】
2023-09-02 05:06:052

渺视在范爱农里的意思?

最近总是在翻看《朝花夕拾》,总以为鲁迅的文章每一段时间段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于是又捧着书本读了起来,今天读到的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追忆好友的一篇文章——《范爱农》。对于范爱农这个人物的表现手法,鲁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传达对人物的评价。开始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因为徐锡麟的事情,两人的`矛盾顿显。无论范爱农至于先生,还是先生至于范爱农,两个人都是不太对付的,范爱农不喜欢先生溢于言表,先生确实觉得范爱农可恶的可先革命便将他革去!可见,二人在日本留学之时,关系是相当不妙的。鲁迅先生本与范爱农并无任何瓜葛,但在回国以后,两人却又偏偏再次相遇,而且还很好地化敌为友了。经过不断的交流,两人对社会的改革理想,都是让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的催化剂,再后来机缘巧合,两人还成为了同事,这样的阶级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终有散,范爱农与先生亦是因为工作原因而分别。纵观范爱农的一生,从他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他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己的笔描写了这位同仁,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表达了尊敬。范爱农终是无法在这样的一个黑暗的社会立足的,他内心的痛苦悲凉或许真正只有先生能和他产生共鸣吧。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溺死于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杀还是失足。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先驱者注定了是悲凉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为这个脊梁的知识份子更是如此。让我们向这位在黑暗中觉醒着的知识分子致敬吧!
2023-09-02 05:06:141

《阿q正传》读书笔记5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阿q正传》的 读书笔记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阿q正传》读书笔记1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 日记 》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读书笔记2 “阿Q”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而“阿Q精神”也是无人不知。《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受人欺负、若小的穷光蛋,而提到阿Q精神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阿Q精神”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胜利法”。 俗话说:精神食粮。我想这也许就是支撑阿Q活到被枪毙那一刻的唯一的大堤,很难想象当这道大堤被冲垮后阿Q会是什么结果。文中的阿Q将这“精神食粮”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有人打他而他无力对抗时,他总是说“这是儿子打老子”,而当他实在出不了气时,便会自己打自己几巴掌,心想:这是我在打别人。然后他便像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昂首阔步、心满意足。还有一些小细节,如文中阿Q曾说:“见过杀头吗好看!”和最后阿Q被处死时,人们觉得好看,都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麻木心里。 鲁迅先生就是要表现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革命党人为革命、为民主虽然不惧怕抛头颅、洒热血,却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理解,愚昧的人们却在他们牺牲时看热闹。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腐败的清政府几百年的统治下思想受到的禁锢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只是见谁得势就听谁的罢了。阿Q精神也是当时人们思想的反映。 “阿Q精神”固然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如果我们从正面看它,会发现他还是有一点有点的:其实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应该看开些的,是需要精神胜利法来解压的,当然阿Q的不思进取是不可学的,他每次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新时代的人有时是需要自我嘲讽,精神胜利的,然而过后要知耻后勇。如果我们为一点小事而郁郁寡欢、心急成病是得不偿失的。 《阿q正传》读书笔记3 看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 文章 ,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没有人权的时代,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书笔记4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 出国 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 总结 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 故事 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正传》读书笔记5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 文化 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569133 《阿q正传》读书笔记6 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却一言不发。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袄,走进柜台,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的,说,打酒来!阿Q给掌柜说,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给白老爷帮忙。他似乎对城里人不太满意。阿Q开始表演杀革命党,吓得王胡和别人好几天都不敢走近他身边。阿Q从城里带回许多旧东西,邹七嫂、赵太爷都想要,阿Q却说“没有、没有,只剩门幕了”,他只好把门幕卖给了有权有势的赵太爷。阿Q的态度让秀才、邹七嫂非常气愤,然而,邹七嫂将阿Q的可疑之点传了出去,从此,村人对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 我最喜欢文中描写阿Q吹嘘、炫耀,不知羞耻地表演杀革命党那一段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了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吓了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地赶快缩回了头,而听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边了。”因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这一段写的淋漓精致,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还把阿Q的炫耀、自作聪明写了出来,所以我喜欢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党是帮穷人解除困难,是让受压迫的农民能够解放出来,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惨遭杀害的吧!我真为阿Q的无知而感到气愤、也深深为当时民众的愚昧而感到难过!这一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阿q正传》读书笔记7 #569379 阿q正传读书笔记 作文 【700】字 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这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却一言不发。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袄,走进柜台,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的,说,打酒来!阿Q给掌柜说,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明白了。他给白老爷帮忙。他似乎对城里人不太满意。阿Q开始表演杀革命党,吓得王胡和别人好几天都不敢走近他身边。阿Q从城里带回许多旧东西,邹七嫂、赵太爷都想要,阿Q却说“没有、没有,只剩门幕了”,他只好把门幕卖给了有权有势的赵太爷。阿Q的态度让秀才、邹七嫂十分气愤,然而,邹七嫂将阿Q的可疑之点传了出去,从此,村人对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 我最喜欢文中描述阿Q吹嘘、炫耀,不知羞耻地表演杀革命党那一段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了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吓了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地赶快缩回了头,而听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边了。”因为作者用不一样的手法把这一段写的淋漓精致,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还把阿Q的炫耀、自作聪明写了出来,所以我喜欢这一段。我想:阿Q不明白革命党是帮穷人解除困难,是让受压迫的农民能够解放出来,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惨遭杀害的吧!我真为阿Q的无知而感到气愤、也深深为当时民众的愚昧而感到难过!这一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569378 《阿q正传》读书笔记8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十分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仅与赵太爷迥然不一样,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就应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就应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期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 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我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此刻,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 读《阿Q正传》5篇读书笔记 ★ 《阿q正传》读书笔记10篇 ★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5篇 ★ 《阿q正传》优秀读书笔记10篇 ★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6篇 ★ 阿Q正传读书笔记5篇 ★ 关于课外书籍《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5篇 ★ 《阿Q正传》读书心得最新范文5篇 ★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8篇 ★ 关于《阿q正传》读书笔记7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9-02 05:06:221

关于阿Q正传的第八章

嗯,可以先了解《阿q正传》那段讲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分析。把那些细节的描写啊详读。把那个主要的内容概括起来。而那些不重要的呢就略读,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后呢,就可以来总结感受了。比如在文中你学到了什么?这一段中你能感受到a Q的什么精神?然后自己品味一下这段文生动的地方,就好了。
2023-09-02 05:06:302

有意在文中运用错别字在修辞中叫什么啊

飞白(非别) 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下来的修辞方式。 (1)语音飞白—咬舌儿、方言、读错音 例句。。。。。。连个“吃酒战”也不知道。。。。。。 (2)字形飞白---错别字 例句。。。。。。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所以我不敢娶(取) (3)语义飞白 例句。。。。。。。年至三十,方能行立。 例句 柿油党 (4)句子飞白(不符合语法规范句子)口吃、口头禅 例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例句 两位同志很好,毫无思想,毫无表现。采纳哦
2023-09-02 05:06:401

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推荐【5篇】

  其实《阿Q正传》无非是讲述了名叫阿Q的底层人民在辛亥革命前后,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但是这文章却是从本质上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读书心得1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读书心得2   一个旧的事物将是逝去,一个新的事物又将诞生。   看完鲁迅的《阿Q正传》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是对封建旧社会的,是对阿Q人格的否定,还是对阿Q用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这一现象进行同情呢?也许三者都有吧!   今天,我想谈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到底应不应该有,当读完这篇文章后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是赢的的“精神胜利法”了,在很多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个想法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阿Q没有这种想法呢!我们可以来猜想一下,他是否能活得下去! 那个年代是被封建旧社会毒害的年代。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逃避现实,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来,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工作了,如果在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很惨的吧!   但是,阿Q为什么会觉得很好呢?那个时代的人,也没有对他提出什么质疑,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阿Q不用上学,老板也不要求你的精神思想怎么样,只要有力气干活就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的欺负和__ ,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就是这样他愈陷愈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在,我用__ 来概括我心目中的阿Q:一,可怜;阿Q连最基本的房子都没有,长期在土谷祠里落脚,阿Q也没有基本的人生权利,工作就是给别人做短工,割麦、舂米等一些体力活。   二,欠打;没事总是惹别人,自以为比别人强,比别人了不起。没事去惹正在抓虱子的王胡,没有别人抓的多,没有别人咬的响就骂王胡,可想而知,最后被王胡打的要死!不过,他最后还是用精神胜利法胜利了!   三,梦想;阿Q他有梦想吗?不敢说,他是真有,还只是一时冲动做的一些事情,但对于他努力的生活,敢于做梦,我就给了他这个词梦想,他捏了小尼姑的脸以后,便开始梦想自己应该有个女人,然后,就跑去对吴妈说想和她困觉,当然,他又被打了一顿,还因此失去了工作;他上了城,带回来许多衣服和小饰品也卖了不少钱!不是说他这样是有梦想,我想他进城一定还是想谋生的,所以,觉得他还是有梦想的!   在如今,我觉得有一点还是挺阿Q的,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有钱的人就像阿Q要任劳任怨,还要成为老板的出气筒,我认为这个社会还就是需要精神胜利法,要不然你就会觉得活的很累,会认为社会对自己很不公平!   从文章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批判这种精神的,他希望人们能够勇敢的生活,而不是像阿Q那样遇见困难就躲!这也是鲁迅先生表达观点的独到之处用一个传记,用一个人们都不太记得的人来激发大家的思想…精神胜利法是不能占据人们思想的!   阿q正传读书心得3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登录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传读书心得4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读书心得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时期的优秀作品。那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读《阿Q正传》好象也让我回到了那个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以前的我以为,阿Q是个卑贱的,又可悲的中国农民,正如那时代的中国人民一样,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吗?那时的人们不会想我们为什么会落后,我们为什么要被帝国主义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经,我们的祖先多么的风光。   如今,细细解读《阿Q正传》又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过的地方。阿Q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在别人瞧不起他的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残酷的说明了这一切。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社会淘汰了他们。我们应该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2023-09-02 05:06:471

【培养“语法感”的八种方法】 语法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说,汉语是“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说,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语法是人治的。具体地说,汉语语法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二是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注重意合,因此在句法结构中语序具有重大的作用;三是汉语特别重视通过词语的动态使用来表情达意;四是汉语语法形成了繁多的量词;五是汉语的虚词极为发达,有着特别重要的表达作用;六是复合词、词组和句子的构造方式基本一致。① 根据汉语的特点,从语用的层面,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培养对“语法”的敏感性。       一、对量词使用的敏感性       汉语中的量词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事物的结果,在表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晚明的张岱在小品文《湖心亭》中写道:“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个量词好像绘画中的透视焦点,凸现远山近景,把雪中湖光勾勒得清疏有致。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道:“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几个量词,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场景、强化画意诗情的作用。       二、对虚词使用的敏感性       在汉语中虚词的数目远不及实词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虚词的恰当使用既有语言的组织功能还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②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鲁迅语言思维是曲折美的代表,在以上不足150字的一段话中,转折连词“但”、“但是”用了四次,加上“因为”、“于是”、“便”等连词,再加上“也还未”、“并非”、“总是不”等否定词,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向当时谈话的情境。他的语言在曲折回环中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充实,富有一种朦胧美,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妙。    当然在小说的语言中由于用了这样一连串的虚词,句子频频受阻,这样也就缺少了一种自然流畅之美。这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不足之处。       三、对动词使用的敏感性       动词在任何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还能使文章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形象感,写人如见其人,写物如见其物,写景如临其境。动词用得巧,能以一当十,增强表达效果。    《景阳冈武松打虎》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只是这样写道:    (武松)闪在青石旁。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此时武松惟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显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御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四、对“新生词语”的敏感性       新生词语中一类是自造词,即作家在作品中临时创造的词语。像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自造词,如“阿Q”、“拿来主义”、“精神胜利法”等等都已经“转正”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员了。    也有的自造词只是活在原来的作品中,比如冯骥才的小说《神鞭》,写一个完全不懂西洋裸体艺术的中国人见到维纳斯雕像时,使用了一个自创的译名“为那死”。这个词十分符合小说人物的身份和学识,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文艺作品中这样的例子很多,《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把“自由党”称为“柿油党”也是。    新生词语还有一类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词酷语。诸如“空嫂”、“大姐大”、“另类”、“皮草”、“物业”、“作秀”、“面的”、“韩流”、“物流”等等,像“886”(Goodbye的谐音)、“MTV”、“卡拉OK”等数字的、网络的,以及字母缩写的语言符号。有些新词酷语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有的则自生自灭。不管怎么样,对这些新生词语都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敏感的眼光。       五、对词语动态使用的敏感性       所谓词语的动态使用是指言语主体利用语境对词语进行超常使用,诸如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或者赋予一个词以新的含义、特殊的色彩,从而创造出新奇、形象、幽默风趣、含蓄凝练的表达效果。例如:    ①他做过泼皮,也做过绅士,既当过英雄,也当过狗熊,晚景却十分凄凉。②他泼皮过,也绅士过,既英雄过,也狗熊过,晚景却十分凄凉。    “泼皮”、“绅士”、“英雄”、“狗熊”四个词语本来是名词,例句②通过动态化之后,至少收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创造细节,二是可以收到简约的效果。    词语的动态使用类型很多,下面择要例举。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春也杏过了/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台湾诗人洛夫《长沙大雪》)因为“杏”、“荷”与“蝉”的动化,既交代了时序的变化,又使全诗充满着诗情画意,使诗句神采迭出。    “一掌,把蚊子――/浮雕在墙上。”(桑恒昌的小诗《打蚊子》)蚊子被打死后,尸体凸现在墙上。浮雕的画面,也是凸现在墙上的。因了“浮雕”的动化,本来一个普通的画面却生动起来了。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u30fb舟过吴江》)因“红”、“绿”动化,便觉得樱桃、芭蕉生气盎然。“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被人传颂,不也是源于“闹”和“绿”的动化么!    2.改变语言的色彩。    首先是语体色彩。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可以进一步再分为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有些词语只能用于特定的语体,但有时突破语体的规则来使用词语,也会取得独特的表达效果。    老李和太太正式宣战,断绝了国交三天,谁也没理谁。(老舍《离婚》)    “宣战”和“国交”本来是国际性的交际词语,但这里用来写夫妻生活,显得幽默风趣。    其次是感情色彩。感情色彩形象地体现了人们鲜明的立场及真实情感,有突出主题的作用。而词语的褒贬使用法,正是正确体现感情色彩的一把钥匙。    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日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日到东亚开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    在这段话里,美国十足的霸气,一个标准的国际警察的可恶形象,通过褒词贬用的方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艺术的褒词贬用”要与因为不明褒贬而导致的语法错误区分开来。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把它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又如:“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把它用在弄虚作假、蒙骗上级者身上,就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六、对特殊语序的敏感性       语序的选择取决于“语用的选定性”,即“在充分考虑语义和句法制约的基础上,按语境和交际意图从几种合法的语序中选定一种交际效果最佳的语序”。③如写寻物等启事“钱包里有500元人民币”,就不如改成“钱包里有人民币500元”来得更好。这是语用因素带来的语序变化。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史铁生《我与地坛》)    通常的说法应该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作者突破常规,写成了“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后面两句也是这样。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使用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当然,要把语用因素的特殊语序与语病“颠倒语序”区分开来。如,“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一句,“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缚”。       七、对词语超常搭配的敏感性       作者为了表达特殊的语义和情味,故意违反语言常规,有意打破日常生活中受社会文化习惯制约的词汇搭配关系,把不同系统的词汇联结与组合起来,以这种陌生的变形构成新鲜、独特的文化意味。    篱笆深深的小院/我阅读一天星辰/不知谁来阅读我。(胡玫《心之帆u30fb思》)    从搭配来看,前一个“阅读”似乎可以用“仰望”来代替,后一个“阅读”似乎可以换成“看望”。若这样替换,固然成了正常搭配,但诗味大减,缺少原句的含蓄和隽永。    孙柔嘉打个面积一方寸的大呵欠。(钱钟书《围城》)    “呵欠”为无形之物,怎可度量为“一方寸”?这里用了“拟物”辞格,准确而又风趣地表现了孙柔嘉这一娇小姐打呵欠时故作斯文的情态。    超越常规的搭配,用得好了就会出现神奇的艺术效果,用得不好,反而成为病句。如“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主张”一句,“抒发”与“主张”就不相搭配。       八、对超常断句的敏感性       试比较下面两个断句:    ①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②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第②句只是比第①句多了三个逗号,在说什么这一点上毫无二致,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之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异常强烈。这就是超常断句的艺术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①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    ②(清)刘淇著、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u30fb自序》,中华书局。    ③鲁川《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定性》,《汉语学习》2000。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
2023-09-02 05:07:071

如何评价胡锡进用着iPhone当中兴人的行为

??????你意思别人不能用苹果?
2023-09-02 05:07:165

重读鲁迅作品有感

重读鲁迅作品有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重读鲁迅作品有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假期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此感触颇深,重读鲁迅有感。   一直以来,我们重视的都是鲁迅作品的思想: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啦,他对国民性的揭示啦等等,也就是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而似乎没有特别关注他"文学家"的一面。即使有对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但最终还是要上升到"主题思想"。又或者当年老师是讲过的,我没甚留意?等我做了老师,主要讲的是鲁迅的几篇杂文,对于他的小说、散文这些纯文学的作品就没有接触过了,遑论分析。   可能因为近来喜欢摆弄一些文字,又常常感到自己写的东西只是文字的堆积,虽多少有一些情感的浸润,却始终轻飘飘的,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于是我想到了以思想深刻著称的鲁迅,决心重读鲁迅的作品,从中汲取思想的甘霖,希望对肤浅、幼稚、感性的我有所裨益。   放假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三卷本的《鲁迅全集》,假期在吃喝玩乐之外也惦记着翻一翻、读一读。   出乎意料的,当我重读《呐喊》、《彷徨》中的一些作品的时候,我被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读到精彩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一面不住地感叹鲁迅真是写小说的圣手,一面奇怪自己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明天》写寡居又丧子的单四嫂子的不幸和遭受的欺辱。单四嫂子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去看病,蓝皮阿五主动提出帮她抱孩子,"单四嫂子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他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但推让不过,终于许可了。   "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简单的一句描写,写出了蓝皮阿五的无耻:表面上是要帮助单四嫂子,实际上却是乘人之危,占她便宜。占了便宜,"走了不多时候,阿五又将孩子还给他,说是昨天与朋友约定的吃饭时候到了",就扭屁股走人了。真是可恨、可恶!也写出了一个守寡的女人的生理、心理反应。   小说中对于周围人对单四嫂子的冷漠、无情的描写,也是这样淡淡的笔墨,却让人觉得冷入骨髓。单子嫂子绝对是中国文学作品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的典型。   《药》中给华老栓提供了"人血馒头"的康大叔来他的店里,边喝茶边夸耀自己的能耐:"……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里有一个细节: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一动,我想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会对华大妈的表现了然于心。别说是"痨病",就是别人说自己孩子一点点的不好,作为母亲,心里总会多多少少不舒服一下吧。"痨病"这两个字戳中了华大妈的痛处,但她是不会接受儿子得了痨病这个事实的,更不能接受别人说她儿子得的是痨病。所以会变了脸色,会不高兴。但是,说这话的又是她儿子的"救命恩人",她得罪不起,所以又"堆上笑",但又不愿再听,就"搭讪着走开了"。   小说最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时看到夏瑜的坟顶有一个花圈,   "华大妈忙去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清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   后来夏四奶奶想让乌鸦飞上她儿子得坟顶,以此表明这是她儿子在显灵。等了许多的功夫,那乌鸦也没有动。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   这两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华大妈对另一个同样失去了儿子的母亲有同情(小说前面写到怕夏四奶奶伤心得发狂,就劝她回去),又有对"她儿子坟上有花,我儿子没有"的嫉妒,又有发现"她儿子不会显灵"后的轻松的复杂心理,真是惟妙惟肖。   如果不是做了母亲,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由此我深感读者的生活经验对于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性。反过来讲,鲁迅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却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女性、母亲的心理,真是了不得!   如果说这两部作品让我佩服鲁迅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那么《狂人日记》完全从一个"精神病"的视角去写,就更让我惊叹了。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写出精神病的感受呢?且看鲁迅的妙笔: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就这一句"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一个"妄想症"、"迫害狂"的心理就被活脱脱的揭示出来了。   以前读《狂人日记》只记住了翻开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记住了"救救孩子",现在从"叙事角度"的角度去看这篇小说也很有意思。   还有《故乡》。再读《故乡》,引起我更强的共鸣,这是初读时绝对没有的体验:"我"的故乡和我的故乡慢慢地叠加起来,"我"对故乡的感受也和我不久前回老家的感受重叠起来。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读着这些文字,心里真是无尽的伤感啊!我回老家没有见到儿时的伙伴,怕是见了,也如"我"和闰土那般物是人非,相见两无言吧!   还有《社戏》里弥散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晚,也是那么动人!谁说鲁迅只看到丑,只看到恶?在他的心里也藏着这样纯净的美好啊!   哎呀,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读了一通鲁迅,注意的还是这些"细枝末节",忘了希望通过阅读,能让自己的思想变深刻一点的"初心"。   但是我又想,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有那样深刻的思想性、批判性,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些最富表现力的细节,并用最精妙的艺术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如果把鲁迅的小说比作精致的艺术殿堂,那么它的思想性就是从这些细致处闪现出来的,而不是用一块块名叫思想的砖头胡乱的堆砌起来的。惟其如此,他的小说才更撼动人心,不是吗?    拓展阅读:重读鲁迅读些什么?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以往思考这个问题,往往罗列鲁迅的一系列观点,不妨换一个角度,鲁迅在精神特质和思想方法上留给我们什么启示。观点是具体的,容易随着历史的行进而增光或褪色;精神特质或思想方法,则具有潜在的普适性,运用之妙,可以进入新的精神过程。    严峻深邃的眼光   鲁迅有33篇小说,有16篇写到"眼光"。《奔月》写羿"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绛洞花主·小引》谓对于《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眼光是认知世界关键。如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六说:"读书须眼光透过纸背,勿在纸面浮去。"   香港版《鲁迅作品精华》作《弁言》也说过:"‘鲁迅眼光",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获,一种超越了封闭的儒家精神体系,从而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体系具有实质意义的收获。在鲁迅同代人中,比他激进者有之,如陈独秀;比他机智者有之,如胡适;比他儒雅者有之,如周作人;唯独无人如他那样透视了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人生模型的深层本质,这就使得他的著作更加耐人重读,愈咀嚼愈有滋味,读后感《重读鲁迅有感》。"   比如解剖国民性的命题,《阿Q正传》写阿Q式的革命:阿Q所梦想的革命武器,不是民主共和,他连自由党都讹成"柿油党",反而《三国》《水浒》《封神》等小说及地方戏剧《》中的各种兵器,板刀、钢鞭、、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成了他想象中合群打劫的家伙,带有民俗狂欢的讽喻性。鲁迅眼光看透了群体潜意识。鲁迅有一个透入人们灵魂的发现:"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南腔北调集·谚语》)这是鲁迅的眼光,那种认为鲁迅解剖国民性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的"殖民思想",是离开事物的本质,或把事物本质虚无化的不实之论。    痛快淋漓的智慧   香港版《弁言》还说:"谁能设想鲁迅仅凭一枝形小价廉的‘金不换"毛笔,却能疾风迅雷般揭开古老中国的沉重帷幕,赋予痛苦的灵魂以神圣,放入一线晨曦于风云如磐?他对黑暗的分量有足够的估计,而且一进入文学旷野便以身期许:‘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靑年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便赋予新文化运动以勇者人格、智者风姿。   很难再找到另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深知中国之为中国了。那把启蒙主义的解剖刀,简直是刀刀见血,哪怕是辫子、面子一类意象,国粹、野史一类话题,无不顺手拈来,不留情面地针砭着奴性和专制互补的社会心理结构,把一个国民性解剖得物无遁形,淋漓尽致了。读鲁迅,可以领略到一种苦涩的愉悦,即在一种不痛不快、奇痛奇快的大智慧境界中,体验着他直视现实的‘睁了眼看"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遥祭‘汉唐魄力",推崇‘拿来主义"的开放胸襟。他后期运用的唯物辩证法也是活生生的,毫无‘近视眼论匾"(参看他的杂文《扁》)的隔膜。我们依然可以在他关于家族、社会、时代、父子、妇女,以及文艺与革命,知识者与民众,圣人、名人与真理一类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感受到唯物辩证法与历史通识的融合,感受到一种痛快淋漓的智慧禅悦。   他长于讽刺,但讽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热情,在一种‘冰与火"共存的特殊风格中,逼退复古退化的荒谬,逼出‘中国的脊梁"和‘中国人的自信力"。鲁迅使中国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深度,正是这种充满奇痛奇快的历史深度,给一个世纪的改革事业注入了前行不息的、类乎‘过客"的精神驱动力。"   鲁迅杂文,得力于他那种随手拈来的杂学。民初鲁迅,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他以沉默排遣痛苦,也以沉默磨练内功。思想痛苦的医治,使思想者真正深刻地咀嚼出文化的滋味。如果没有民国初年的校古碑,抄佛经,搜集汉画像和金石文物,就没有这位具有如此深邃的精神深度,深知中西文化之精髓之鲁迅。鲁迅的人文兴趣广泛,少好绣像、俗剧,长嗜古碑、汉砖和木刻,借以体验文化趣味和古人心灵。文学家的鲁迅,是以博识者作为其文化修养背景的,1925年作《看镜有感》一文,写得如此驱遣自如,诚然显示了博识者风采。杂文,乃是鲁迅创造的与民族国家共患难的文化方式。    强悍的骨头   鲁迅是大智大勇的启蒙斗士,《自嘲》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骨头之硬,来自鲜明而热烈爱与憎的锤炼和淬火。"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女吊》写一种"民俗活化石",甚至是"女鬼活化石"。"鬼"也有化石吗?鬼本该连着"黑暗"和"死",鲁迅却从中激活强悍的生命,由此建构了现代中国文学上无可重复的意义方式和意义深度。    悲悯求索的情怀   由1918年写《狂人日记》的惊世骇俗,到1919年写《孔乙己》的委婉精妙,在不到一年间,鲁迅小说形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显示了鲁迅文学世界的出手不凡和渊深莫测。在《孔乙己》中,鲁迅捡起故乡街市有如随风飘落的一叶陈旧人生的碎片,夹在狂飙突起的《新青年》卷页之间,由此审视着父辈做不成士大夫的卑微命运,行文运笔充满着悲悯之情。这就是他们的"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吗?其地名、其人名,充满反讽的张力。   不仅文章与文章之间追求思想形式的.原创,而且书与书之间呈现了精神求索的独特的深度。《呐喊》冲击力强,《彷徨》反思性深。《祝福》反思五四的启蒙。辛亥过去近十年,五四大潮正在奔涌,然而讲理学的本家叔辈老监生鲁四老爷大骂的"新党"还是康有为,似乎历史并没有由于思潮推涌而迈步前进。《孤独者》反思"孤独"。胡适1918年发表《易卜生主义》,里面引用易卜生《国民公敌》的话:"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对此深度反思的结果,孤独的魏连殳,怎么能说是"世界上最强的人"呢?他只有一句"我还得活几天",这是魏连殳求生意志的宣言,在行文中反复鸣响。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当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出卖人生价值为代价的,胜利意味着失败:"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伤逝》沉浸于对更年轻一代知识者的思想文化的反思,反思了易卜生《傀儡家庭》的浪漫性。本篇一开头就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为全篇定下了哀婉的忏悔格调。哀婉源自对青年知识者的青春礼赞,以及对青春失落的哀伤。其中剔出了一种"被系住的蜻蜓的哲学":"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这条摆脱不掉的细线,就是社会习俗、宗法势力、经济体制,左右着青年知识者的命运。《离婚》反思启蒙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潮翻滚后,乡村依然是士绅的厅堂原则压倒和制约着乡野原则。七大人故弄玄虚的"屁塞",轻而易举地打翻了爱姑的"钩刀脚",这就是中国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无物之阵"。    深且广的文化血脉   以往的鲁迅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侧重于思潮,尤其是外来思潮对鲁迅的影响。这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自不待言,然而以往即便谈论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侧重于思潮对这种关系的冲击而产生的变异,就脱离了文化血脉的根本性了。鲁迅说过:"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坟·文化偏至论》)他是把思潮和血脉并举,而使之相互对质,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才能拍出文化新宗、人生意义和国人之自觉。   鲁迅的文化血脉既深且广,深入历史,广涉民间。鲁迅的文化血脉,论其大宗,相当突出的是要从庄子、屈原、嵇康、吴敬梓,从魏晋文章、宋明野史、唐传奇到明清小说,甚至要从绍兴目连戏、《山海经》、金石学和汉代石画像中去寻找,去把握。鲁迅一生,主要是1915年至1936年这个二十年的两端,购得碑刻及石刻、木刻画像拓片近六千种。这成为鲁迅文化血脉里拥有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资源。   没有如此精深的传统学术修养,鲁迅是不可能写成《看镜有感》这类杂文的,也不可能以山东嘉祥和河南南阳的汉代石画像考见的生活史和心灵史,从中发现"东方美的力量",借以遥祭"汉唐魄力"。既关注鲁迅借鉴外来思潮,又顾及鲁迅植根于本国文化血脉,才能超越研究"半鲁迅"的局面,还原一个"全鲁迅"。
2023-09-02 05:09:061

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五篇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一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二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_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三 上回说了阿Q既可气还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的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这章讲了:阿Q刚从城里回到未庄,却一言不发。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袄,走进柜台,从腰间抓了一大把铜的和银的,说,打酒来!阿Q给掌柜说,他去城里了。然后,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给白老爷帮忙。他似乎对城里人不太满意。阿Q开始表演杀革命党,吓得王胡和别人好几天都不敢走近他身边。阿Q从城里带回许多旧东西,邹七嫂、赵太爷都想要,阿Q却说“没有、没有,只剩门幕了”,他只好把门幕卖给了有权有势的赵太爷。阿Q的态度让秀才、邹七嫂非常气愤,然而,邹七嫂将阿Q的可疑之点传了出去,从此,村人对他的敬畏忽而变相了。 我最喜欢文中描写阿Q吹嘘、炫耀,不知羞耻地表演杀革命党那一段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了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的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吓了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地赶快缩回了头,而听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边了。”因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这一段写的淋漓精致,让人读了还想再读一遍,还把阿Q的炫耀、自作聪明写了出来,所以我喜欢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党是帮穷人解除困难,是让受压迫的农民能够解放出来,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惨遭杀害的吧!我真为阿Q的无知而感到气愤、也深深为当时民众的愚昧而感到难过!这一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 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四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高中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范文五 一口气读完了鲁迅的《阿Q正传》,因为中篇小说,并不长,所以腾出一点点课余时间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读《阿Q正传》往往会觉得很恶心的,其中的阿Q简直就是一个丑角,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受屈辱却不反抗的。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一种悲痛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看到国人病态的心理,虽然在走用文章来唤醒国人的道路,但从鲁迅的作品中总是透出光明未来还很遥远的悲凉。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会对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庄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连姓名都没有,只能叫阿Q。阿Q没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着,生活来源是靠帮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劳,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行。因为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所以他必须忍受着有钱人的欺负和村里人的戏弄、侮辱。说到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几乎每次挨打,他都会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当比他弱的人出现时,阿Q又常常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后来革命党要进城了,阿Q本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过不去,于是对此深恶痛绝,但后来发现革命党是造举人老爷的反,他以为革命后就能要什么有什么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动却是去静修庵里胡闹。阿Q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野蛮的压迫剥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场,他都不能真正觉悟。每当读到关于阿Q的情节的时候我都很恼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实,不止是阿Q,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讽刺的对象。先说赵太爷父子吧,赵太爷一向瞧不起阿Q,连阿Q姓赵的权利都给剥夺了,赵太爷三妻四妾,但阿Q向吴妈示好时赵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仅这样,后来地保还来压榨了阿Q酒钱以及定了5个惨无人道的条件,把阿Q的身家剥夺得所剩无几。赵太爷还制造流言,使阿Q断了生计。听说阿Q那儿有便宜货,平时一向吝啬的他不惜打破不点灯的传统并且让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听说阿Q没货了,他又换成原来的面孔。听说阿Q革命了,赵太爷居然也肯叫阿Q为“老Q”。当革命已成定局,赵秀才也把辫子盘起来,并且花了四块大洋买了个“银桃子”使自己成为革命党人。赵太爷父子骄横无理、狡诈、吝啬、投机,十足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王胡平时一再欺负阿Q,但当阿Q“中兴”归来时,还在举人老爷家帮过忙时,王胡肃然,当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讲杀革命党故事的道具时,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们,几乎未庄的所有人见到阿Q“中兴”归来时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习气,都对阿Q肃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个典型的形象,他去上过洋学堂、还去了东洋,于是把辫子剪了,穿着西装,自以为很了不起,而当回国后发现没有辫子不利于自己做官时,又去弄了个假辫子来。他还是未庄第一个加入革命党的人,“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封建与资本主义的扭曲结合体。 全文都是各色各样的丑角色,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还看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影《阿Q正传》,活生生的阿Q让人觉得越发恶心。
2023-09-02 05:09:141

鲁迅散文集_鲁迅小说要素散论

  一、鲁迅小说的环境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的,但人物的塑造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任何人物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和生他养他的土地,亦即离不开环境。但环境应按什么标准来划分类别呢?一般是按它的社会和自然属性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实际上它还有其它的一些属性,像“清晰度”。根据“清晰度”这一属性,环境又可分为清晰环境和模糊环境。      1.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由人际关系构成的环境。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具体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谈社会环境主要指时代背景和风俗人情。   鲁迅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不复杂,他的白话小说均写的是“清末民初”的事,因而具有该时代的显著特征。即使是他的历史小说《世说新语》也有些许“清末民初”的色彩。例如《药》中对夏瑜劝牢头造反的语言描写“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以及对行刑士兵和待刑囚徒的服饰描写“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见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就显示了明显的清末时代特征。《阿Q正传》中,确立阿Q的名字为阿Q,未庄群众对举人老爷来船的议论“……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以及对假洋鬼子,赵秀才之流混入革命党后的议论“未庄人都惊服,说这(党徽)是柿油党的顶子”,均可显示此时代特色。   鲁迅小说有许多风俗人情的描写。《孔乙己》中鲁镇人的酒店格局和喝酒习惯,《药》中由两位母亲华大妈和夏四奶奶所呈现的祭奠习俗,《社戏》中的未当家的女儿夏天要归省歇夏的习俗,《祝福》中的大年夜的祝福习俗等都是。这些描写也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地方特色。   自然环境,主要指天气、风景、地域等非人工的因素,如风花雪月、山川大漠等。但自然有时总离不开人的开发创造,所以印有“人”的印迹,因此有些自然环境是“人造自然”,例如,房舍、花园等我们也算作自然环境。   鲁迅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继承了我国古小说写景的传统,写得非常简略。例如《故乡》中写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一句话就把江南农村萧条贫穷写了出来。此外“月下瓜地”的描写也极简洁。《社戏》中写“月夜河岸风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铺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后跑去了”,也只几句,就从嗅觉、触觉、视觉、静态和动态等各种侧面写出了景物特点。      2. 清晰环境与模糊环境   所谓清晰环境是指故事中的环境明确而清楚,历历在目,了然于心。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人物活动场所的具体描绘,包括对场景的细节,乃至一些被人忽视的物件或位置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而使人们在想象中确立其空间位置。例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格局”,《祝福》中“雪景”,《故乡》中“月夜刺猹图”,《药》中“坟场”。   鲁迅小说的清晰环境描写不多,模糊环境描写居多。所谓模糊环境,指故事中环境含混、淡化。   首先鲁迅小说的模糊环境表现在社会背景的含糊上,年代不清、地域不明,读者无法了解故事发生在何年何地。我国古代作品中常出现背景不清的情况,那是因为古代为了避祸而假托某个遥远的年代的缘故。鲁迅小说有意不指明具体年代,目的是让读者获取一种普遍意义。因为鲁迅认为故事到底发生在那一年那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大家明白在“清末民初”就行了。所以鲁迅的所有白话小说均未标明具体年代、时间。   其次,环境的模糊也会使作品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有助于表达故事的普遍意义。《一件小事》,只知故事发生在“北京一街市”,《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中屡次提取的“鲁镇”只知有浙东风貌但具体地点不明,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方,《狂人日记》通篇由“狂人”的意识活动构成,确切的环境几乎无从显示,《药》中的环境也是隐隐约约。      二、鲁迅小说的线索特征      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脉络。有线索则故事层次清楚,浑然一体;无线索则故事结构混乱,难以卒读。所以每个故事均有一条或多条线索成为其内在的支撑筋骨。建构故事一般的线索是事、人或物,现代意识流小说还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程为线。鲁迅小说主要是前三者。      1. 以事为线   有的小说通过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人,那么这个中心事件就是小说的线索。一般来说,传统的短篇小说喜欢设置单一的事件,通过写单一事件或其一两个波折,或解开矛盾的一两个扣子,便组成一个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故事。鲁迅小说也有此特点。例如《一件小事》就是以“车夫救人”为线索,通过“我不屑救人”,“我发省”来演绎整个故事,揭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狭隘,歌颂劳动人民的朴实崇高伟大。《社戏》以“看戏”为线,写了几次看戏前后的经历,表达了对嘈杂难耐的城市生活的厌烦,以及对乡间淳朴清新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真挚友情的眷恋。   要注意的是以事为线,不一定就写一件事,实际上许多小说是围绕主要事件写了很多件事。《社戏》是这样,《故乡》也是。      2. 以人为线   就是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勾连小说的局部或全篇。以人为线的“人”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人一般谓之“针线人物”。   例如《孔乙己》中的“我” (小伙计),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阶段都出现,是故事中一连串笑声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起了串连孔乙己数次到店的作用,因此是“针线人物”。《祝福》中的“卫老婆子”,是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介绍人,也是祥林嫂婚姻悲喜剧的转述者,她甚至是抢卖祥林嫂丑剧的帮凶,当然也是祥林嫂成为乞丐并在大年夜死去的见证人。“卫老婆子”和整个故事相连,自然也是《祝福》的“针线人物”。      3. 以物为线   以物为线就是在小说的线索系统中强化“物”的地位,以其为故事情节转移的核心,勾连全篇。构成线索系统的物不是普遍的可有可无之物,更不是随意的附加品,而是线索系统的关键之物。它与人物的命运相关联,推动着小说的进程,并有提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促织》就是以“促织”勾连全篇的。莫泊桑的《项链》也是以“项链”为线的名篇。至于鲁迅的小说《药》,更是以“物”为线的绝例。因为一“药”(人血馒头)勾连明暗两线,讲述两个故事,表达双重主题,具有“一石二鸟”之妙。   小说大家安排“物”往往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有变化,或使物由贵变贱,或由贱变贵。“项链”是由贵变贱,“促织”是由贱变贵;“人血馒头”对明线而言是由贱变贵,对暗线而言是由贵变贱。      三、鲁迅小说的结构特色      小说的结构跟情节相关,主要表现为对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组成部分的安排。但现代小说除传统小说的线型结构外,还出现了非线型结构。线型结构分单线、双线,甚至多线;非线性分成片段式、环式、辐辏式、辐射式等等。鲁迅小说的结构有传统和现代特色兼具的特点,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单线型、双线型和片段型。      1. 单线型   单线型指单一线索的情节结构类型。这一类型的小说,情节紧凑,人物有限,结构简单。它一般依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构思,就像一截长河,流水涌动,波浪翻滚,但河道有时也曲曲折折。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也是从看戏前写到看戏时和看戏后,按时间顺序自然组   织结构,浑然天成。      2. 复线型   复线型指有两条线索的情节结构类型。这一类型的小说可以以主副线出现,也可以以明暗线形式出现。主线,围绕主人公发生,并在故事中起支配作用;副线也贯穿整个作品,是关于次要人物的一系列事件。明线通过直接描写来展示故事,暗线通过间接描写来表达内容。如《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故乡》可认为有主、副两线,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      3. 片断型   鲁迅曾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又说:“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他说的就是截取生活片断,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写法。这种片断式结构可以看作是单线型结构的一个变类。它的特点是不写一个完整故事,而是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件(生活画面)来表现人物。它与单线结构的区别就在于情节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它分横向片断型和纵向片断型。   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按先后顺序写了孔乙己人生最后时刻几次到店的情景属纵向片断型结构;《阿Q正传》虽从总体看是纵向片断型结构,但其局部,例如从“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和“革命”等小标题看,是写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横向片断型特色。      段双全,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2023-09-02 05:09:211

鲁迅的书籍、名文的名称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⒍)。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但这却还不算大恐怖,因为未庄人本来少上城,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这危险。阿Q本也想进城去寻他的老朋友,一得这消息,也只得作罢了。但未庄也不能说是无改革。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豁,革命党来了!”阿Q听到了很羡慕。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现在看见赵司晨也如此,才有学样的意思,定下实行的决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走去。他在街上走,人也看他,然而不说什么话,阿Q当初很不快,后来便很不平。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人见他也客气,店铺也不说要现钱。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况且有一回看见小D,愈使他气破肚皮了。小D也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万料不到他也敢这样做,自己也决不准他这样做!小D是什么东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他几个嘴巴,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这几日里,进城去的只有一个假洋鬼子。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⒎)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介,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⒏),抵得一个翰林(⒐);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音“壁”,字形上“辟”下“足”;瘸行之意】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只见假洋鬼子正站在院子的中央,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手里是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⒑)。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阿Q轻轻的走近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叫他假洋鬼子固然是不行的了,洋人也不妥,革命党也不妥,或者就应该叫洋先生了罢。洋先生却没有见他,因为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⒒)!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唔,……这个……”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但不知道因为什么,又并不叫他洋先生。听着说话的四个人都吃惊的回顾他。洋先生也才看见:“什么?” “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赵白眼和闲人们便都吆喝道:“先生叫你滚出去,你还不听么!”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的逃出门外;洋先生倒也没有追。他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至于闲人们传扬开去,给小D王胡等辈笑话,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他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他对于自己的盘辫子,仿佛也觉得无意味,要侮蔑;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是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去。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小D。“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了。小D说了a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格外胆大,于是□【上“辟”下“足”】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⒓)时候一般太平。阿Q站着看到自己发烦,也似乎还是先前一样,在那里来来往往的搬,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抬得他自己有些不信他的眼睛了。但他决计不再上前,却回到自己的祠里去了。土谷祠里更漆黑;他关好大门,摸进自己的屋子里。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2023-09-02 05:09:302

阿Q身边的看客

先找 小说中的人物, 分点补充完整人物特征, 及代表的哪一类人
2023-09-02 05:09:393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

  阅读时,我们会进入四四方方的书之世界,以上帝视角看主人公发生的故事。置身于书的世界,我们与书的思想缠绕,直至统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一)   鲁迅,作为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性作家,在小说中毫无保留的对阿Q所处的那个“吃人”的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把一切人都描写成可怕的恶魔:赵秀才、假洋鬼子、吴妈,哪个不是在间接或直接地吞噬着阿Q的灵魂?读完以后我所感到的是内心无限的寒冷阴森。而在电影中却还尚存着一丝温情,像那么一缕阳光,透射如黑暗的时代,照耀着一片净土。   人物改变最大的是管土谷祠的老头儿。在小说中,作者一笔带过“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偏偏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老头儿对阿Q的不屑与轻蔑。而电影中老头儿一出场便是一个慈祥父亲形象,他留着大白胡子,时常温柔地劝导阿Q。他担心阿Q,在他去押牌室时嘱咐他早点回来;他关心阿Q,在被赵家赶出门后替阿Q还了钱。也只有他一个人真正为阿Q的死难过,结尾处他似乎喝醉了酒,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上桥。而阿Q也只对他一个人好,他掏心掏肺地讲出自己偷盗的故事。他在梦中革命,令人搬箱子时的那句话:“你年龄大了,歇着。”因为有了这么个不起眼的老头儿,因为有了这么个爱他的“亲人”,土谷祠似乎真的有家的感觉了。而仅仅多了这么一个形象,我便更加体会到阿Q的可怜可悲,更加“哀其不幸”了。   第二个有改动的人物形象是吴妈。小说中的吴妈就是个爱嚼舌根子,从内心瞧不起阿Q的市井妇女的形象。她因阿Q一句“和你困觉”的大喊感到厌恶得无法忍受,甚至要上吊。结尾处也丝毫不念旧情,看着押送阿Q的士兵,呆呆地,内心毫无波动。电影中吴妈却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妇女形象。她温柔体贴,把阿Q当成朋友一般看待。她帮阿Q做饭,给阿Q打油灯。在阿Q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看清囚犯是谁后的那一脸无奈与悲哀,似乎想责备阿Q的傻,却又悲痛地说不出话,只好默默地转过脸去,似乎是不让阿Q看到她脸上的泪痕。这样一个吴妈,不再令人反感,她成为了少有的真正关心着阿Q的人。这更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一点温情藏在人们心中。   结尾处,电影中的旁白说了这么一段话:“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他的后代至今都没有断绝。”而小说中并没有。我想它是想提醒我们: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Q的子孙——也许在我们身上的某个角落,藏着些许阿Q精神。   小说和电影出品的年代不同,一个是黑暗笼罩的时代,一个是新中国万象更新的时代,每个时代反映的思想是不同的。我更喜欢电影版《阿Q正传》,因为从中能感受到温情和希望。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二)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三)   经典作品的特征之一便是它具有无限开放的阅读期待。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个性化的解读不但给读者自己以审美愉悦,最终也构成一部文学作品丰富的接受史。   《阿Q正传》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自从其诞生以来,“阿Q”就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话语资源。   阿Q——这是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这个形象,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又具有极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体现了十分深广的社会内容。它不仅活在书本里,而且走进了生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物,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就象熟悉诸葛亮、贾宝玉、孙悟空和鲁智深等人一样,中国有几个人不知道阿Q呢?而且,这个阿Q,全世界都知晓他,就象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一样,在世界文坛上也负有盛名。这个典型的影响,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   阿Q是个什么样子呢?“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阿Q是很不幸的。他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没有家,多半时间寄住在未庄土谷祠里,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糊口。“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是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劳苦雇农。阿Q连起码的社会地位都没有。他本来大约是姓赵,但因为未庄的大财主赵太爷姓赵,便被勒令不准姓赵了,并为此挨了一顿嘴巴,还被地保罚了二百文酒钱。象别的人们一样,阿Q也有着七情六欲,也想过女人。可是他的“恋爱悲剧”是这样的可笑而且短促,不过是跪下去对赵太爷家的女佣人说了两句“我和你困觉”,便在一顿毒打和种.种罚处中结束了。   然而,阿Q最大的不幸,是他连灵魂也被一种“鸦片”深深地毒害了,使他不知苦楚地熬过一生,直至糊涂地死去。这就是那使人逃避现实、自我超脱、在心理与精神上转败为胜的“精神胜利法”。阿Q就是依仗它来支撑自己活在世上直到离开人间的。你看:   阿Q是那样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他一贫如洗,却要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阿Q头上长着癞疮疤,极力要掩藏,并因此很忌讳别人提到“癞”、“灯”、“烛”等字。但别人揭短时,阿Q却回答说:“你还不配……”仿佛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阿Q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碰了响头之后,只要想“儿子打老子”,便也就心满意足,反败为胜了。甚至为了解除内心的“忽忽不乐”与“失败的痛苦”,也可以自己打自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阿Q畏强凌弱。在强者面前,他甘受屈辱,自轻自贱。赵太爷不让他姓赵,他不敢抗辩;假洋鬼子打他,他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而在小尼姑那样的更弱者面前,他又放肆欺辱,并且自鸣得意。   阿Q健忘、愚昧、麻木。被别人打过,转瞬就可以忘却干净。对清政府残酷屠杀革命党人,他无动于衷,反觉得“好看好看”。待到自己受冤被抓进衙门,已经在亡命状上画押时,仍无半点醒悟,却生怕圆圈画得不圆被人笑话。及至被押赴刑场,死到临头,虽然急得有些发昏,却也有些泰然,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身受重重压迫,过着非人生活的阿Q,也有改变现状的原始状态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起来了,他看到举人老爷和赵太爷等人十分害怕慌张,就改变了一向甘受屈辱和痛恶革命的态度,变得“神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的命”,要“投降革命党”了。正象鲁迅后来说的,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革命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但是,阿Q的革命“理想”是十分模糊和混杂的。它除了合理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许多荒.唐和可鄙的东西,比如“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之类。出于报复心理,他的革命对象既有压迫他的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之流,也有平素打过架的小D、王胡等等。限于眼界的狭窄,他的经济要求则是抢些东西,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搬到土谷祠来。然而,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失望之余也就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了。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赵家遭了抢劫。于是,机关枪架在土谷祠前,把阿Q抓了去。糊里糊涂地过了堂,阿Q便被枪毙示众,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大团圆”了。   阿Q,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落后、不觉悟的贫苦农民。鲁迅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深刻解剖了“精神胜利法”,把它的种.种表现集中、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精神胜利法”绝非中国农民阶级本质的写照,更非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而是一种堕落、消极的现象,是失败主义矛盾心理赖以维持的精神支柱和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正象鲁迅指出的那样:“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阿Q,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民族耻辱烙印,令我们深深自省的典型……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四)   《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这个名字早已刻骨铭心了。   我很喜欢鲁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读社会,读人生,读我们自己的灵魂。他的作品都是文学中经典。   《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 ,作为一个农民,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经历了残忍、坎坷,甚至被一个“吃人”的社会吞灭。阿Q在未庄仅充当一个打打流浪汉,做做零工的角色,他是一个弱小者,孤孤单单的生活着,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任何亲人,没有人来帮助他,也没有一个人将心比心的替他着想。人家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用他,不需要了就一脚踢开。别人高兴时就拿他搞搞恶作剧,不高兴的时候就对他凌辱、暴打。但他总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不停地为别人的残忍找理由,使自己不堕落。他不明白世界上还有兄弟朋友的情谊这东西,只知道天地间有一种赵太爷之流的上人,最强者,有像小尼姑这样最弱者。他理所当然的受强者这支配,但也给弱者一点苦头吃吃,因为未庄向来就是这样。其实,未庄的人拥有一双双无聊的眼睛的背后,是一颗颗僵死的心,是令人窒息的恐怖。在这恐怖背后,是一具具麻木的灵魂,把这奋发向上的社会装饰成黑洞洞的地狱。   阿Q是一个知识分子,他身上装满了未庄的文化,但他却做了赵太爷的牺牲品。在那个时代,只有像赵太爷这样的上层社会的强者才能呼吸。阿Q在未庄几乎没有了尊严,有几次根本就呆不下去了,没钱的窘迫使他更加的麻木,面对求生的欲望,他离开未庄,做上了小偷。即使是同行也看他不起。后来,引来了革命的消息,他参加了革命,要过好日子,要让虐待他的人一个个倒下。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成功,而被推上了断头台。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他爬起,他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   鲁迅把当时社会的残忍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可怕。其实,鲁迅活的很沉重,很痛苦,因为他太了解这个世界了,他的痛苦来源于生活。鲁迅,在那样的社会,他不是建设者,而是毁灭者。只有毁灭,才能看到真相,没有毁灭,我们永远不会安逸,只会麻木不仁。而《阿Q正传》这篇文章,正是毁灭了阿Q,也可以说,一个阿Q倒下了,我们看到了真相。   如今的社会,早已脱离了当时的阴气,变得活力四射,每个人都在积极向上,都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所以,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一定不会成为阿Q, 阿Q也不会白白地倒下,我们要做社会的主人,踏平‘吃人"的社会。
2023-09-02 05:09:471

伐清的评论摘录

标题:你向何处去 ?(写于《伐清》烂尾之后)原文作者:yuluoqingsha 发表于纵横伐清书评区昨天瞄了一眼纵横书架上的更新标题,一见是“无题”,心里也就有了预感。这种预感在熊猫从那个会议后回来,已经开始有了预兆,自从一卷的标题突破六十章,却仍然在写,这种预感就更强烈了。今天,终于证实了,《伐清》终于不负众望地烂尾结束结尾的时候,熊猫如下言说:笔者按:年末就是会多,明天开始又是市作协的连续几天会议,笔者觉得总断更也不好,还是结束吧。  这本《伐清》是小三百万字,相当于笔者前两本作品的总和。坦率地讲,到去年十一月后,笔者已经非常疲惫了,有一种挣扎前行的感觉。不止一次地想结束鄙作,可都没气力去创造一段狗血剧情来收尾。明天又要去参加活动,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告一段落。仔细想想,这本书已经表达了大部分我想表达的东西,没有什么遗憾了。开会回来后,再和诸君多聊聊,那个时候时间就充裕了。又按,龙套只到许朝瑜,后面的非常抱歉,实在是篇幅有限。这可以证明并不是读者从阅读角度来“污蔑”,而是作者确实选择了烂尾这种形式。很可惜!熊猫今天还在贴吧里开贴反驳某位书友的质疑。这位书友确实近于凭空猜测,熊猫是向作协进行了妥协。这个没有真切的证据,但我只能说,熊猫你的反驳虽然有力,只是你想过那些已经沉默的读者吗?他们曾经因为《窃明》而围绕在你的书四周,也曾经因为《虎狼》怒不可遏,愤愤不可平静。到了《伐清》,则听其言而观其行。到如今,这些人终于不得不开始动摇了。曾经的救火营,是你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的吗?说上面这句话,并不是质疑你的著作权,但《虎》与《伐》这两本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之后,你的下一本书,你还会怎么写下去呢?记得开书最初,你所说的:亲自去四川考察一番,长期准备——言犹在耳,书已烂尾。很可惜!我现在还记得书首介绍所言:永历十二年底,南明最后一个朝廷的最后时刻,满清席卷天下之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李定国,永历政权的最后保卫者,忧死异乡;郑成功,汉家衣冠的最后坚持者,远走海外;天下皆降闯不降,即使只有几十个人时也会拒绝满清的最后一次劝降……万里江山尽墨,海内群豪全灭,再不是充满希望的战争,只剩余绝望的殊死抵抗。强大的敌人,孤身一人的穿越者何去何从?即便能洞悉历史又有何益?是漂泊出洋另图再起,还是背靠大海做殊死我们该怎样评价这样一个开头呢?网络历史小说写到今天,各种类型层出不穷,能够想到的朝代,能够选择的节点,能够有的崛起方式,大都被作者们写尽。但能够以如此浓烈慷慨的笔端,去描写这样一个时代的,少之又少。能够将一些被历史埋没,不被胜利者所喜的人物,又一次拂拭尘埃,重整衣冠,告诉我们,我们曾有过怎样慷慨壮烈义无反顾的祖先!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中国,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这样的作者太少了……说实话,你所写的那些柿油党的东西,并不是不好,但真正让我感到难得和可惜的,只有你的这种沉痛。为什么选择明末清初,就是因为这是一段痛史。为什么读者们热血澎湃,就是因为这段历史决定了之后,直至现在的中国。招魂!先要招来那些在历史中浮沉的忠魂。不刺痛那些丑的,不会让光明射穿历史。不缅怀那些沉默者,我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复兴。为什么不尊敬历史,鄙薄祖先,只是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网络历史小说创作者,是有这样一份责任的。所以可惜!邓名的主角之路,是荒诞而离奇的,它充满着从未有过的变化,这些变化新鲜而又深刻。他不再是黄石,但他所应该承担的却不应该少。只是这种承担,不应该转化为作者急于表现的口舌。我们不关心的那些还未被证实的药方,我们更希望得到的是历史在我们现实的回响。为什么要让这些没被证实的虚无,来否定早已注定的现状呢?越是急于解决,就会越是急于放弃。可惜。真的可惜。三本小说,三种结局,我们读者只能选择沉默。可你下本书将要向何处去呢?
2023-09-02 05:09:551

文学对大学生人生的影响

勾女
2023-09-02 05:10:355

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因为阿Q革命会威胁到洋先生的利益。
2023-09-02 05:10:523

概括鲁迅的不准革命

  不准革命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①。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但这却还不算大恐怖,因为未庄人本来少上城,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这危险。阿Q本也想进城去寻他的老朋友,一得这消息,也只得作罢了。  但未庄也不能说是无改革。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看见的人大嚷说,  “豁,革命党来了!”  阿Q听到了很羡慕。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现在看见赵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学样的意思,定下实行的决心。他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走去。  他在街上走,人也看他,然而不说什么话,阿Q当初很不快,后来便很不平。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人见他也客气,店铺也不说要现钱。而阿Q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况且有一回看见小D,愈使他气破肚皮了。  小D也将辫子盘在头顶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万料不到他也敢这样做,自己也决不准他这样做!小D是什么东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断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辫子,并且批他几个嘴巴,聊且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来做革命党的罪。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这几日里,进城去的只有一个假洋鬼子。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②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介,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③,抵得一个翰林④;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  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躄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只见假洋鬼子正站在院子的中央,一身乌黑的大约是洋衣,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手里是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⑤。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  阿Q轻轻的走近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叫他假洋鬼子固然是不行的了,洋人也不妥,革命党也不妥,或者就应该叫洋先生了罢。  洋先生却没有见他,因为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唔,……这个……”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但不知道因为什么,又并不叫他洋先生。  听着说话的四个人都吃惊的回顾他。洋先生也才看见:  “什么?”  “我……”  “出去!”  “我要投……”  “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赵白眼和闲人们便都吆喝道:“先生叫你滚出去,你还不听么!”  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的逃出门外;洋先生倒也没有追。他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 、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至于闲人们传扬开去,给小D王胡等辈笑话,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他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他对于自己的盘辫子,仿佛也觉得无意味,要侮蔑;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  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  啪,吧……!  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的声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来是爱看热闹,爱管闲事的,便在暗中直寻过去。似乎前面有些脚步声;他正听,猛然间一个人从对面逃来了。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逃。那人转弯,阿Q也转弯,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后面并无什么,看那人便是小D。  “什么?”阿Q不平起来了。  “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格外胆大,于是躄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⑦时候一般太平。阿Q站着看到自己发烦,也似乎还是先前一样,在那里来来往往的搬,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抬得他自己有些不信他的眼睛了。但他决计不再上前,却回到自己的祠里去了。  土谷祠里更漆黑;他关好大门,摸进自己的屋子里。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 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2023-09-02 05:11:021

鲁迅的哪篇文章让人拍案叫绝?

在《阿Q正传》第七章中,鲁迅先生对“不准革命”有过相当传神的描述,整理几段,和诸君共享:  ——首先是时局的变化:“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远离京师的未庄,也有了新的气象:“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精英的小碎步,总是引领着时代潮流:“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阿Q呢:“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  ——无奈,可怜的阿Q只好去钱府找假洋鬼子讨要革命的资格:“洋先生却没有见他,因为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接下来的故事,颇令我为阿Q抱不平:“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阿Q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在我看来,假洋鬼子其实还是要革命的。阿Q之所以被枪毙,实在是他不懂得,假洋鬼子革命的真谛,与阿Q的革命已然相距甚远。对于假洋鬼子革命的真谛,鲁迅先生也有经典的描述,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老爷,您老人家的衣服可有点儿脏,应该洗它一洗”。  “洗它一洗”憨态可掬,张弛有度,进退自如,十分传神。分寸感的拿捏有如高级美容师的手法,恰到好处。这段文字出自《伪自由书》中的《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这篇文章,读起来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摘录几段,照登如下:  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分,仗着酒醉,从主子骂起,直到别的一切奴才,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主子深恶,奴才痛嫉,给他塞了一嘴马粪。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2023-09-02 05:11:101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篇一】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篇二】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2023-09-02 05:11:171

阿q正传全文

太长了给你个地址去看吧http://www.my285.com/xdwx/luxun/nahan/08.htm
2023-09-02 05:11:283

阿q正传读后感

   引言: 《阿Q正传》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一)   看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没有人权的时代,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二)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深奥不易懂,充满着对旧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其中最具讽刺意味当属《阿Q正传》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范,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真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同学中也可能站不住脚。而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自己的"世界里。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   还由于阿Q的社会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住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如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了旧社会的黑暗,而那种阿Q精神更不能有,只有直面挫折,战胜困难才能迎来雨后的阳光!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三)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023-09-02 05:11:371

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

读书,让人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读书,让人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亲爱的读者,我为您准备了一些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请笑纳! 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1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 方法 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2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 文化 、热爱旅游的“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 名言 ,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当我们提起——尤其是在外国人面前提起——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都总会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我们的祖先繁荣起来之时,外国“诸夷”还处在蛮荒落后的时代——这种遥遥领先于外国的局面,从秦汉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现在我们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鉴于友好和礼貌,我们省略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但有冲突时,这不客气的话仍然是不会省略的)。所以,我们老是炫耀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然而,现在,我们却总是对外国人——不管是哪一国的——青眼有加,几乎到了谄媚讨好的地步了;而对本国的同胞,却动辄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也许他们都学过阮籍发明的特殊眼球运动,或者这早就成了一种遗传功能了。 不过,尽管我们习惯了炫耀过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荣昌盛,习惯于今天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但我们毕竟还是自强不息的,这看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势头就知道了——如果连这点也没有,那距离亡国就不远了。因此,我们有些乐观的预言家便断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或曰:“未来的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我听了这些伟大的预言,感觉好像是听着阿q在喊:“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预言是出于那些思维清晰头脑聪明的分析家、预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没理由不相信了。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清晰的思维、聪明的头脑和敏锐而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我看着国家确实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这仿佛也就印证了那些伟大的预言了。是的,我们的儿子会阔得多!然而,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样伟大的预言家看着这世界一天比一天坏,就预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样,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从上世纪走过来的,也经历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现在居然还没有死,世界居然也还在。 话说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扫了各位游客的雅兴;或者妨碍别人眯缝着眼睛享受几百年前的繁荣盛世和梦想着几十年后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扰了诸君做眼球运动。所以我还是尽快闭嘴吧,否则要该枪毙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没有机会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女)的。而且我也要学得聪明一点了,与人们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万岁!”;也只能与人们一起陶醉于我们祖先的繁荣盛世,并神往于那些伟大的预言了。 但是,我只想说:“鲁迅精神万岁!” 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3 一口气读完了鲁迅的《阿Q正传》,因为中篇小说,并不长,所以腾出一点点课余时间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读《阿Q正传》往往会觉得很恶心的,其中的阿Q简直就是一个丑角,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受屈辱却不反抗的。鲁迅先生塑造这样一个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一种悲痛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看到国人病态的心理,虽然在走用 文章 来唤醒国人的道路,但从鲁迅的作品中总是透出光明未来还很遥远的悲凉。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会对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庄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连姓名都没有,只能叫阿Q。阿Q没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着,生活来源是靠帮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劳,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行。因为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所以他必须忍受着有钱人的欺负和村里人的戏弄、侮辱。说到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几乎每次挨打,他都会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当比他弱的人出现时,阿Q又常常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后来革命党要进城了,阿Q本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过不去,于是对此深恶痛绝,但后来发现革命党是造举人老爷的反,他以为革命后就能要什么有什么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动却是去静修庵里胡闹。阿Q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野蛮的压迫剥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场,他都不能真正觉悟。每当读到关于阿Q的情节的时候我都很恼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实,不止是阿Q,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讽刺的对象。先说赵太爷父子吧,赵太爷一向瞧不起阿Q,连阿Q姓赵的权利都给剥夺了,赵太爷三妻四妾,但阿Q向吴妈示好时赵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仅这样,后来地保还来压榨了阿Q酒钱以及定了5个惨无人道的条件,把阿Q的身家剥夺得所剩无几。赵太爷还制造流言,使阿Q断了生计。听说阿Q那儿有便宜货,平时一向吝啬的他不惜打破不点灯的传统并且让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听说阿Q没货了,他又换成原来的面孔。听说阿Q革命了,赵太爷居然也肯叫阿Q为“老Q”。当革命已成定局,赵秀才也把辫子盘起来,并且花了四块大洋买了个“银桃子”使自己成为革命党人。赵太爷父子骄横无理、狡诈、吝啬、投机,十足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王胡平时一再欺负阿Q,但当阿Q“中兴”归来时,还在举人老爷家帮过忙时,王胡肃然,当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讲杀革命党 故事 的道具时,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们,几乎未庄的所有人见到阿Q“中兴”归来时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习气,都对阿Q肃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个典型的形象,他去上过洋学堂、还去了东洋,于是把辫子剪了,穿着西装,自以为很了不起,而当回国后发现没有辫子不利于自己做官时,又去弄了个假辫子来。他还是未庄第一个加入革命党的人,“已经留到一尺多长的辫子都拆开了披在肩背上”,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封建与资本主义的扭曲结合体。 全文都是各色各样的丑角色,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还看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影《阿Q正传》,活生生的阿Q让人觉得越发恶心。 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4 前几天,我们学了《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其中,我最喜欢《将心比心》这一课。这一课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天,奶奶去商店,走在他前面的一位阿姨帮他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却没有说不用谢,而是希望别人也能为她的她的妈妈推开大门。第二件事是:有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连扎了两针也没扎进,我正要抱怨几句,母亲却说:“不要紧,再扎一次。”第三针果然扎进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将心比心的事,现在,我给大家说两个在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见一位大哥哥给老人让做,老人连声说:“谢谢你呀小伙子!”而那位大哥哥却说:“不用谢,但我希望别人也能这样给我的爸爸妈妈让座。”听了他们的对话,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还有一次,我去公园的时候,看见一个大哥哥正在扶着一个摔倒的小弟弟做起来,扶起来后,小弟弟连忙说:“谢谢你,大哥哥!”大哥哥却说:“小朋友,你不用谢我,哥哥希望你以后也能这样帮助别人。”小弟弟说:“好的,大哥哥,你放心吧,我一定会真心的去帮助别人的。”听了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与温暖。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送给大家两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和“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是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误解。这样,人间不就会充满和平,充满友谊,充满爱了吗? 阿Q正传阅读感悟心得5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023-09-02 05:11:521

急求一篇关于鲁迅的大学论文1000字左右,复制的别拿出来,就这么点分了,谢谢,急用

xz百度地图
2023-09-02 05:12:131

如何加强电脑系统安全性

如何加强电脑系统安全性   电脑系统安全性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十分关注的,那么如何加强电脑系统安全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加强电脑系统安全性    1.察看本地共享资源   运行CMD输入net share,如果看到有异常的共享,那么应该关闭。但是有时你关闭共享下次开机的时候又出现了,那么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机器是否已经被黑客所控制了,或者中了病毒。    2.删除共享(每次输入一个)   net share admin$ /   net share c$ /   net share d$ /(如果有e,f,……可以继续删除)    3.删除ipc$空连接   在运行内输入regedit,在注册表中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_SYSTEM_Current ControSet_Control_LSA 项里数值名称RestrictAnonymous的"数值数据由0改为1。    4.关闭自己的139端口,ipc和RPC漏洞存在于此。   关闭139端口的方法是在“网络和拨号连接”中“本地连接”中选取“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进入“高级TCP/IP设置”“WinS设置”里面有一项“禁用TCP/IP的NETBIOS”,打勾就关闭了139端口。    5.防止rpc漏洞   打开管理工具——服务——找到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 Locator)服务——将故障恢复中的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后续失败,都设置为不操作。   XP SP2和2000 pro sp4,均不存在该漏洞。    6.445端口的关闭   修改注册表,添加一个键值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NetBTParameters在右面的窗口建立一个SMBDeviceEnabled 为REG_DWORD类型键值为 0这样就ok了。    7.3389的关闭   XP:我的电脑上点右键选属性-->远程,将里面的远程协助和远程桌面两个选项框里的勾去掉。   Win2000server 开始-->程序-->管理工具-->服务里找到Terminal Services服务项,选中属性选项将启动类型改成手动,并停止该服务。(该方法在XP同样适用)   使用2000 pro的朋友注意,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说在Win2000pro 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里找到Terminal Services服务项,选中属性选项将启动类型改成手动,并停止该服务,可以关闭3389,其实在2000pro 中根本不存在Terminal Services。    8.4899的防范   网络上有许多关于3389和4899的入侵方法。4899其实是一个远程控制软件所开启的服务端端口,由于这些控制软件功能强大,所以经常被黑客用来控制自己的肉鸡,而且这类软件一般不会被杀毒软件查杀,比后门还要安全。   4899不像3389那样,是系统自带的服务。需要自己安装,而且需要将服务端上传到入侵的电脑并运行服务,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以只要你的电脑做了基本的安全配置,黑客是很难通过4899来控制你的 ;
2023-09-02 05:10:261

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那个更有前途?

汽车智能技术厅搜专业的就业方向很好。毕业生可以面向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销售企业,以及汽车电器与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售后服务企业,从事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检测、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智能汽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中国将力争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加快推进智能汽车业创新发展,强化智能汽车领域顶层设计。希望这些信息对您局伏如桐启有帮助!
2023-09-02 05:10:273

公众责任险被保险人可以附加另外一个单位名字吗?如果附加了有效吗

第六十五条【责任保险】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释义与适用】本条是关于责任保险的规定。本条在保留原《保险法》第50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第2、3款的规定。第2款是有关责任保险的第三人是否直接享有请求权的规定。第2款肯定了第三人的直接保险赔偿请求权,一方面保险人可以应被保险人请求直接向第三者赔偿,另一方面,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前提下,第三者有权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第3款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保险人的赔付以被保险人已向第三者赔偿为前提。另一个含义是在第三者责任保险赔付时,被保险人必须向保险人出示已经向第三者赔付的证明,如赔付收据等。本条第4款是关于责任保险的概念。所谓“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它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由于过失等行为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根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应对受害者承担的赔偿责任提供经济赔偿。责任保险具有两种承保方式:独立的责任险、附加的或基本的责任险。前者指保险人出立专门的独立保单的责任保险,一般分为:产品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职业责任保险。后者与特定的物质财产保险有密切联系,可分作为一般财产保险的附加险承保和作为一般财产保险的基本险承保:作为附加险的,如船舶碰撞责任保险、飞机旅客责任保险等;作为基本险的,如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在一般财产保险中,保险人的赔偿金额由保险人根据投保方式、保险金额、损失金额等因素确定;而在责任保险中,赔偿责任产生后,被保险人承担的赔偿金额通常是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责任的大小及受害人的财产或人身的实际损害程度来裁定。当然,保险人在决定赔偿金额时要受到责任限额的约束。本条第2款充分肯定了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体现了立法者对第三人权益的充分保护和尊重。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是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其目的所在。责任保险之目的本来在于保护被保险人,但近来其保护重心渐移于受被保险人侵犯之第三人,亦即受害人。这也正是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根本原因所在。对于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各不相同。英国《1930年第三方法案》规定:当被保险人无力还债时,第三人有权向他们的责任保险人提出索赔;如果被保险人不是一家公司,破产了或与债权人达成协议或安排,或如果被保险人是一家公司,已接到结业的命令或已通过一项自愿结业的决议或任命了一个接受人、管理人,根据任何有关的责任保险合同,他对保险人的权利都转给第三人;任何保险合同所含条件改变了这些法律权利,将被宣布无效。根据这一法案的规定,索赔人对于承保人享有的直接诉因,由于破产,被保险人的诉因被剥夺,并转移给了第三方。此后,英国1972年《道路交通法》第149条规定: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签发有效的责任保险单,被保险人因交通事故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属于保险单承保的责任范围,受害人取得对被保险人的赔偿判决后,有权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赔偿金。在美国,以合同受益人的地位而请求履行保险合同的第三人,始终得到法院和立法的支持,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对保险合同几乎没有多少限制。瑞士1958年《联邦道路交通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害人有直接请求权。此外,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发生保有者损害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根据政令的规定,可以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向保险人请求支付损害赔偿额。在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没有直接规定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但都肯定了保险赔偿金可以经被保险人同意后由保险人向第三人直接给付,此举在于能够迅速填补第三人的损害,提高赔付效率,避免了被保险人在取得赔偿保险金后却不向第三人支付的法律纠纷,同时也为进一步赋予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奠定了基础。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917条第2款规定:“在预先通知被保险人的情况下,保险人得直接向受损失的第三人支付其应得的补偿,并在被保险人的请求下,承担直接给付的义务。”《韩国商法典》第724条规定:“保险人在通知被保险人或接到被保险人通知后,可以直接对受害之第三人支付保险金额的全部或一部。”赋予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可以有效地保护受害第三人,防止保险人不当得利,而且方便第三人索赔与减少诉讼成本。传统的责任保险,以填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而受到的损失为基本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责任保险为纯粹的填补损害的保险,成为被保险人分散其赔偿责任之风险的一种方法,被保险人致人损害,若其未向受害人提供实际的损害赔偿,则被保险人无损失发生,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随着责任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责任保险正在日益弱化其保护被保险人的目的,发展的结果使得责任保险具有并强调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利益。随着责任保险覆盖面的拓宽和法律社会化运动的深入,责任保险成为受害第三人甚至整个社会利益获得保护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赋予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就成为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松动奠定了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理论基础。合同具有相对性,为合同法的一项古老的原则。合同的相对性认为,只有合同当事人可以对他方提起诉讼而强制他方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一项合同不得赋予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人以合同上的权利,亦不得使其承担合同上的义务。但是,随着合同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合同相对性在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演变,正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着保护第三人利益的需求,对合同相对性提出挑战最为彻底的合同类型为保险合同。英国的法律改革先后以《第三人对保险人的权利法》、《道路交通法》等立法,明文肯定了第三人对保险人所享有的权利或权益,极大地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对责任保险合同项下的第三人权利的限制。在美国,以合同受益人的地位而请求履行保险合同的第三人,始终得到法院和立法的支持,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对保险合同几乎没有多少限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保险合同领域,对合同的相对性采取了类似的立场。由此可见,合同法理论发展到今天,其相对性原则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为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保险人对第三人抗辩与和解的控制是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存在的现实基础。在保险实务中,为了获得控制和对抗第三人索赔的权利,保险人一般都在保险合同中做了特别的约定,约定保留保险人参加第三人索赔的权利。通过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人取得了被保险人在第三人索赔程序中的地位,从而得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参加第三人索赔争议的解决和诉讼。例如,美国的责任保险契约一般订有如下条款:若第三人因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而对被保险人起诉请求赔偿的,保险公司有对抗该诉讼的权利和义务。在和解阶段,美国责任保险合同一般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于获得保险人同意前,不得承认其责任、与被害人和解或干预保险人进行和解。我国台湾地区的汽车保险单也规定:“因使用被保险汽车发生意外责任,被保险人如被控诉或受赔偿请求时,保险人得以被保险人的名义,代为进行和解。”由此可见,在第三人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后,保险人已经以被保险人的名义直接参与到第三人的索赔中来,并实际控制着被保险人同第三人的和解,替代被保险人对第三人进行着抗辩。可以说,在第三人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阶段,实际上就已经直接面对着保险人,第三人向被保险人的索赔,已经逐步演变成第三人向保险人的索赔。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存在,由于保险人对第三人抗辩与和解的控制,早已有了它的现实基础。我国的《民用航空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都有关于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相关规定。《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虽然没有直接赋予请求权,但规定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将保险金支付给第三人。但由于原保险法却并未明确规定受害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许多保险案件中,第三人对保险人行使直接请求权的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这对本来就处于弱者地位的第三人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因此,新法修改顺应各国保险法的发展趋势,明确赋予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实现了对第三人的充分保护。第3款含义是“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9-02 05:10:28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1、团队大于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它同时也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但是,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但把更多的筷子放在一起,想要折断是很困难的事。2、团队协作的本质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切实可行、具有挑战意义且让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不分彼此,共同奉献。在一个团队里面,只有大家不断地分享自己的长处优点,不断吸取其它成员的长处优点,遇到问题都及时交流,才能让团队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3、团队合作与个人的潜力。当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坦诚相待,都有一份奉献精神时,取长补短,个人的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大家把团队里面每一份子的优点长处都变为自己的长处优点,灵活运用,不仅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自己的能力,潜力也慢慢得到升华。团队合作的注意事项:1、合作的基础就是团队,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而团队拥有着更多的可能。2、团队合作之前要充分了解每个成员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每个成员的工作效率。3、团队合作时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不能直接否认他人。3、团队合作时需要注重个体的行为规范,不能因为个体而影响到整个团队。4、团队合作要和睦,所以团队的领导者要时刻注意团队的工作氛围。
2023-09-02 05:10:281

gif有哪几种形式

  GIF文件的数据,是一种基于LZW算法的连续色调的无损压缩格式,那么你对GIF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我来给你科普一下什么是gif。   gif的历史   在早期,GIF所用的LZW压缩算法是Compuserv所开发的一种免费算法。然而令很多软件开发商感到意外的是,GIF文件所采用的压缩算法忽然成了Unisys公司的专利。据Unisys公司称,他们已注册了LZW算法中的W部分。如果要开发生成(或显示)GIF文件的程序,则需向该公司支付版税。由此,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技术,以减少开发成本。PNG(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便携网络图形)标准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它一方面满足了市场对更少的法规限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少的技术上的限制,如颜色的数量等。   在2003年6月20日,LZW算法在美国的专利权已到期而失效。在欧洲、日本及加拿大的专利权亦已分别在2004年的6月18日、6月20日和7月7日到期失效。尽管如此,PNG文件格式凭着其技术上的优势,已然跻身于网络上第三广泛应用格式。与GIF相关的专利于2006年8月11日过期。   gif的分类   GIF分为静态GIF和动画GIF两种,扩展名为.gif,是一种压缩位图格式,支持透明背景图像,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体型”很小,网上很多小动画都是GIF格式。其实GIF是将多幅图像保存为一个图像文件,从而形成动画,最常见的就是通过一帧帧的动画串联起来的搞笑gif图,所以归根到底GIF仍然是图片文件格式。但GIF只能显示256色。和jpg格式一样,这是一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图形文件格式。   GIF主要分为两个版本,即GIF 89a和GIF 87a   GIF 87a:是在1987年制定的版本   GIF 89a:是1989年制定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为GIF文档扩充了图形控制区块、备注、说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四个区块,并提供了对透明色和多帧动画的支持   gif的语法格式   语法是用来表达序列的一种符号形式,并用这个表达序列中的一些对象来形成更大的对象。语法也用于表达在给定的位置出现对象的数目。在此给出的语法用来说明形成gif数据流的块序列,用一些规则列表来表达。下面列出用于gif语法的符号定义。   图例: <> 语法词   ::= 符号定义   * 0个或更多的事件发生   + 1个或更多的事件发生   | 替代元素   [] 可选元素   gif语法的符号定义:   <GIF数据流> ::= 头部 <;逻辑视屏> <;数据>* 尾记录   这个规则将<Gif 数据流>;实体定义如下。它必须以头部开始,头部后面接一个逻辑视屏实体,该实体要用其他规则来定义。最后,数据实体接结束符。数据实体后面的*表示数据实体可以在此位置出现0或多次。   <Gif 数据流> ::= 头部 <;逻辑视屏> <;数据>* 尾记录   <;逻辑视屏> ::= 逻辑视屏描述块 [全局色表]   <;数据> ::= <;成象块> |<;特殊用途块>   <;成象块> ::= [图象控制扩充] <;成象块>   <;成象块> ::= <;基于表的图象> |纯文本扩充   <;基于表的图象> ::= 图象描述符 [局部色表] 图象数据   <;特殊用途块> ::= 应用扩充 |注释扩充   gif数据流中的数据块可以分为三组:控制块、成象块和特殊用途块。   控制块,如:头部、逻辑视屏描述块、图像控制扩充和尾记录,包含用于控制处理数据流或设置硬件参数的信息。   成像块,如:图像描述符和纯文本扩充,包含用于在显示设备上成像的信息和数据。   特殊用途块,如:注释扩充和应用扩充,包含那些既不用于处理数据流也不用于在显示设备上成象的信息。
2023-09-02 05:10:281

黑鱼养殖技术

黑鱼的养殖技术:1.鱼池选择鱼池要求通风向阳,水源充足,面积1~5亩,水深1~1.5米,四周种植一些水浮莲或水花生,并在较低的地方用网片围拦,这样既可防止乌鱼外逃,又可隐蔽、遮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乌鱼的生长。2.清塘消毒鱼池选定后,先将池水排干,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40~150公斤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并用耙等工具翻动淤泥,充分消毒。乌鱼种放养前一周,将池水注至1米深,并施适当基肥培肥水质。3.鱼种放养鱼种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野生的,一种是人工繁育的。但不管哪一种来源的鱼种,下塘前均要进行筛选,将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用3%~5%的食盐水洗浴5~10分钟,然后放入同一个鱼池。放养密度视水源、注排水条件、饵料鱼来源等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3~5厘米长的鱼种,667平方米放养6000~10000尾;10~15厘米长的鱼种,放养4000~6000尾;20厘米左右的鱼种,放养约2000尾。若水源、注排水条件好,饵料鱼来源充足,放养密度还可适当加大一点。4.饵料投喂人工精养黑鱼,主要以低值新鲜小鱼虾为主要饵料。因野生或一些人工繁育的鱼种是吃活饵的,所以鱼种下池后应先停喂一两天,然后每天上午沿池四周投喂适量的死饵进行驯化,以后逐步移到池塘一处投喂。鱼吃食死饵习惯后,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0%,并根据天气、水温、生长、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饲料选用正规单位生产的粉状饲料,其粗蛋白含量为45%,粗纤维3%,饲料的主要原料为鱼粉、骨粉、大豆粕、面粉、维生素及矿物质预混料等。辅以蚌肉、小鱼等鲜活饵料。5.日常管理黑鱼在天然水体中或稀养情况下是不易发病的,但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若防治不当,则会暴发鱼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笔者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乌鱼常见病有水霉病、腐皮病、腹水病、烂鳃病等。若防治措施得当,鱼很少发病或不发病。因此,在乌鱼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查看水质、鱼情、打捞残饵、防止外逃等,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6.捕大留小,适时上市因乌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杀,所以,每隔1个月左右,就要捕大留小1次。若规格相差较大,且数量较多,可分养到其他同种规格的鱼池或网箱中。市价较好时,可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上市销售。这样,既可卖得好价钱,又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
2023-09-02 05:10:293

关于“善意的谎言”是我们需要的这方面的名人名言,以及3-4个著名的事例(最好有姓名)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人无信不立。”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023-09-02 05:10:326

银行间为什么要进行同业拆借

  银行间的同业拆借是银行获取短期资金的简便方法。通常,同业拆借要在会员银行之间通过银行间资金拆借系统完成。  银行在日常的经营中有时会有暂时的资金闲置,有时又会发生临时陛的资金不足,同业拆借资金市场恰好满足了资金供求双方的需要:临时发生流动性不足的银行通过同业拆借获取资金;而临时有资金闲置的银行通过拆借方式使资金得以运用。在西方国家,由于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不付利息,同时,商业银行对一部分活期存款也不支付利息,这就更加刺激了商业银行将闲置的资金头寸投放到同业拆借市场以获取盈利。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支付存款利息,商业银行对种类存款也支付相应的利息,因此,银行间的同业拆借主要目的是补充准备金的不足和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只有当拆借资金的投资所得高于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时,拆借用于投资才合算。  同业拆借的利率一般由拆出行和拆人行共同协商确定。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也已实现了市场化,基本体现了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关系。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的金融机构由原来的若干家银行扩展到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的较大范围。近来,保险公司也成为同业拆借市场的一员。  在同业拆借市场上,主要的拆借方式有隔夜拆借和定期拆借两种。前者是指拆借资金必须在次日偿还,一般不需要抵押。后者是指拆借时间较长,可以是几日、几星期或几个月,一般有书面协议。
2023-09-02 05:10:321

什么是施工总进度计划?其有什么作用?麻烦告诉我

施工总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总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对民用建筑群、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及单项工程编制的进度计划,它确定了每个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在总体工程中所处的地位,包括开、竣工日期,工期和搭接关系等。也是安排各类资源计划的主要依据和控制性文件。施工总进度计划由于施工的内容较多,施工工期较长,故其计划项目综合性强,较多控制性,很少作业性。其作用如下:(1)确定总进度目标。实现策划工期或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是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目标。这个目标,企业管理层承担的。(2)进行总进度目标分解,确定里程碑事件的进度目标。一般来说,通过使用WBS可将总进度目标依次分解为单项工程进度目标、单位工程目标、分部工程目标。它们的开始日期或竣工日期就是里程碑事件的进度目标。(3)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系统。按分解的进度目标确定总进度计划的系统,它们是由粗到细的相互关联的计划体系。(4)作为编制单体工程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5)作为编制各种支持性计划的依据。这些计划包括:人力资源计划,物资供应计划,施工机械设备计划,预制加工品计划,资金供应计划等。
2023-09-02 05:10:32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哪些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哪些如下:人口数量增加; 经济收入增加; 养殖育种技术提高; 饮食结构变化。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区别于自给自足家畜饲养,畜牧业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化、规模化、并以营利为生产目的。基本介绍: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生产部门。它包括牲畜饲牧、家禽饲养、经济兽类驯养等。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主要是:①提供肉、奶、蛋类等动物性食品。②为工业提供羊毛、山羊绒、皮、鬃、兽骨、肠衣等原料。③通过畜产品出口取得外汇。④促进畜牧业投入品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⑤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畜力。畜牧业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1)它的扩大再生产同各类畜禽内部的公畜、母畜、仔畜、幼畜的比例有十分密切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畜群结构,对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2)饲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饲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3)畜牧业的商品性很高,而产品又不便于运输而且易于腐坏。因此,要求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密切配合。(4)畜牧业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牧,又可以舍饲。
2023-09-02 05:10:331

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分为总结和展望两个部分:1、总结部分可以写写论文的主要工作,最终的结果,做出的贡献。2、展望部分可以写以后如何改进相关工作,可以是边读研边改进,也可以是边工作边改进。以及希望改进到哪种程度。3、坚持“小题大做”。查看过往的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以“目标模式”、“战略分析”、“创新研究”为结尾,看起来极为吓人。这些论文本意是想用大题目来出众,或担心内容片面。4、坚持“守正出奇”。毕业论文有特定的结构规范、格式要求和比较固定的语言搭配,这些都可以看作“经典模版”。5、坚持“长短相宜”。毕业论文篇幅有明确的字数标准,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多写一些”会体现内容丰富、态度认真,但应注意“长篇未必充实,短论亦可高深”(经济学家王梦奎语),不必追求整体篇幅的增长,符合基础要求即可。6、坚持“深入浅出”。任何好文章都要讲究明白流畅,更可况是说理性更强的毕业论文。论文总是要给他人看的,是要传达自己的思想给外界,所以就要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注意表达的生动性、明确性和通俗性。7、坚持“博观约取”,就是“肚里有货”、“心中有数”。有句广告词叫“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2023-09-02 05:10:331

曹禺的《雷雨》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1,繁漪:(把窗户打开吸一口气,自语)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候着你们。2,繁漪: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周家家庭里做出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任。不像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祸移在别人身上,外面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3,周屏: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léi yǔ]《雷雨》是由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造句:前天学校演出我们班表演的雷雨话剧非常成功。
2023-09-02 05:10:234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内容一般包括哪些部分?

各单位的要求不同,有些是有具体框架要求的,也就是要求你汇报那些重点内容。如果没有具体要求,第一部分包括个人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具体工作(一把手包括带班子,谋发展、抓工作落实等等),这些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成效如何,也就是简单的总结。第二部分就要分析自身、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一般确实已经公开的,如指标下滑、出现事故等明显问题完全可以摆出来。如果企业发展的不错,那么就提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如党员干部的教育,自身的学习等等。第三部分要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如经济没有发展,那么就是科学发展观没有用好,或者是对形势把握的不够准确,信息不是很及时,调整不是很到位等等;如思想上的,那就是学习理论知识不够多,不够广,不够深。第四部分一般就是明确方向,说说以后的目标,具体应该怎么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供参考
2023-09-02 05:10:231

同业拆借市场与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什么关系?并列还是包含关系?同业拆借网上的银行间质押式回购与票据

说白了就是两个人,一只手有点紧,短期借款的钱到其他紧急情况时,钱用完了后面的~~
2023-09-02 05:10:222

贺电是什么意思

贺电是对收电对象表示祝贺赞颂的电报。它多是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首脑人物、代表人物名义发给有关单位、集体、个人的。“电”的基本含义为物理学现象,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获得的一种能,用以使灯发光、机械转动等,如电力、电能;引申含义为阴雨天,空中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光,如闪电、雷电;指电报,如通电、贺电。在日常使用中,“电”也常做动词,表示遭受电流打击,如电了我一下。贺电一般是对别人送去恭喜,以前贺电是比较有特定场合说的词语,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网友们有时候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比如说有个什么好事儿,有湖南的网友就会发“湖南人民发来贺电”的调侃。
2023-09-02 05:10:221

中国与哪个国家外贸最多

中国主要和发达贸易,和非发达国贸易,主要初级农矿产品和生鲜。
2023-09-02 05:10:214

请问什么样的群体才需要投保公众责任保险,这种保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您好!在营业期间的运动场所、娱乐场所,在施工期间的建筑、安装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企业等,往往可能因意外事故造成他人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因而,购买适当的公众责任保险非常必要。什么样的群体才需要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公众责任险可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公商户、其他经济组织及自然人均可为其经营的工厂、办公楼、旅馆、住宅、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展览馆等各种公众活动的场所投保该险种。
2023-09-02 05:10:201

善意的谎言例子.告诉我

你妈上班归来很累,你文她,她说不累
2023-09-02 05:10:193

养殖猪需要什么要求技术?

实行保护性饲养。夏秋季节在猪舍外栽植葫芦、大瓜、窝瓜、向日葵等植物可遮荫降温,冬季推广塑料暖棚饲养技术,并定期搞好驱虫和免疫注射 2.断奶仔猪 ①进猪前准备。仔猪培育舍在转入仔猪前1周要检查维修圈舍设备,并清扫圈舍,然后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药消毒。 ②饲养。仔猪入舍后,2周内仍喂给原仔猪料,l周内控制采食,日暖5-6次,自由饮水。2周之后逐渐过渡到肥有前期料,采用生湿料型(料水比为1:0.5),日喂4-5次,自由饮水。 ③管理。仔猪断奶后原窝转入仔猪培育舍,要及时进行调教,逐渐养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进食和饮水的习惯。舍内温度控制在25℃-20℃,相对湿度50%-70%,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清扫圈舍2次,每周会内通道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药消毒1次。仔猪生后55-60日龄接种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仔猪副伤寒疫苗。仔猪在转群前用驱虫精、四咪吐等驱虫药驱除体内寄生虫,或用虫克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平时经常观察猪群采食、排粪情况及精神状态,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当仔猪在仔猪培育舍饲养5周时转入生长肥猪育舍。 3.生长肥育猪 ①进猪前准备。生长猪肥有舍在转入断奶仔猪的前1周,要检查维修圈舍设备,并清扫圈舍,然后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它消毒药消毒。 ②饲养。断奶幼猪入舍后,采用生干粉料或生湿料型(料水比为1:0.5)。肥有前期,日喂3-4次,不限量饲喂,自由饮水。肥育后期,日喂2-3次,不限量饲喂,自由饮水。 ③管理。断奶幼猪转入生长猪肥育舍,按猪的品种、体重、体质强弱等相近的原则组群,每群10-20头。断奶幼猪转入生长猪肥有舍后,要及时进行调教,逐渐养成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进食和饮水的习惯。舍内温度控制在21℃-16℃,相对湿度50%-70%,保持空气新鲜。每天清扫圈舍和除粪2次,每周舍内通道用2%火碱溶液或其它消毒药消毒1次。平时经常观察猪群采食。排粪情况及精神状态,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当肥猪体重达90-100公斤时出栏。 懒汉养猪法 懒汉养猪法是山东省的农业专家们多年来总结国内外农村养猪技术,改进创立的投资少、见效快、造价低的新式大棚养猪法。现将其主要特点及方法介绍如下: 1、投资少、造价低,建筑施工简便易行。 建造一个养猪规模100头的育肥猪的养猪大棚,只需投资2000元左右,每平方米造价20元左右。 养猪大棚跨度一般为4~5米,长度为20~25米,四周围栏高1.0~1.2米,支撑大棚可用空心砖等材料砌成,棚高一般在2.7~3.0米,材料可选用钢筋、水泥等材料,顶部覆盖塑料薄膜、编织布、草帘等。大棚四周不设围墙,夏天等于是个凉棚,冬季放下塑料薄膜就成为一个暖圈,冬暖夏凉,为猪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省工省力,效益高。 圈内安装自动食槽、自动饮水器。自动食槽要安在棚圈的两端,食槽宽0.2米,深0.8米。底部隔0.2米设一出料口,并按0.2米的间隔加一根钢筋,以免猪进入食槽。料槽内设一插板,可调节饲料量。每25头猪设一个自动饮水器。自动饮水器要下接饮水槽,将水引出棚外。 饲料要根据不同日龄的育肥猪喂不同的全价饲料,使猪正常生长发育。一次加满料和水,可供猪3~5 天的饮食。这种方法与传统饲养方法相比每人可饲养育肥猪1000头,效益提高10倍以上。 3、饲养简便易行。 在猪进圈之前,首先在圈内撒上一些健康猪的猪粪,然后铺垫0.35~0.48米的锯末、麦秸等垫料,为培养仔猪不在固定的地方排粪便打下基础。 懒汉养猪法是农村工厂化养猪的一种形式,提倡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入栏仔猪选择日龄50~60天、体重25~30公斤、品质优良、健康无病的仔猪。进圈前要进行防疫驱虫。为防止群猪打架,可采取仔猪身上喷撒来苏儿水等有刺激性气味的消毒剂,或利用晚上进圈等措施,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整个育肥期不需要清除粪便。可采取在猪群出栏后一次性清除粪便,这样做不会影响猪的发育。因为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了一些生物添加剂,这样有利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分解和转化,降低粪便的臭味。为使夏季无蚊蝇、无臭味,对粪便发酵可采用高效耗氧发酵、或深床厌氧,猪粪发酵时温度可达60~70度,可杀死粪便中的细菌和害虫,清洁卫生。 冬季由于猪群互暖,棚温较高,应注意通风换气,以保证育肥猪的生长发育。 .
2023-09-02 05:10:193

如何进行有效的项目进度计划

凸透镜橙负答记者问谅撇
2023-09-02 05:10:172

值得注意的电脑安全问题及应对

  以下是11个标志着你的计算机已经遭受攻击的迹象,以及你能够采取的措施。当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将系统一键还原到最好的状态。如果你不想采取这么极端的措施,下面列有一些折中的办法。    1.假冒杀毒消息   如果你收到假冒的反病毒警告信息,恶意软件已经利用未打补丁的软件(通常是JRE或一个Adobe产品)“占领”了你的系统。这些伪装的扫描会找到成堆的“病毒”,点击他们提供的杀毒链接,你会进到一个看起来很专业的网站,充斥着产品推荐信息,诱惑你购买他们的产品,获取你的卡号和个人信息。这是很多Cracker的必杀技,不过这招在我国杀毒软件免费的国情中似乎不太适用。   应对策略1:一旦发现假冒的反病毒警告信息,马上关机!安全模式下启动电脑,卸载新安装的恶意软件。或者将电脑恢复到被攻击前的状态。然后在正常模式下测试电脑确保这些假冒的反病毒信息已经没了,最后进行一个全盘扫描,通常情况下,能扫描到一些残留病毒。    2.莫名其妙的浏览器插件   这是又一常见的攻击方式,除非你确认这个工具栏的正常来源,否则最好还是卸掉它吧。   应对策略2:多数浏览器都会让你确认工具栏的安装。删除你没有安装过或不确定的"插件,如果不能顺利删除,看浏览器能否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不起作用,请参照反黑1的做法。通常情况下,保持软件的更新,以及在安装软件时,注意是否有插件可以有效避免恶意工具栏。提示:在多数人都会忽略的许可协议中,通常都会指出会安装的插件。    3.重定向搜索   许多Cracker维持生计的手段都是重定向你的浏览器到其客户的网站上,他们会通过你的点击向其客户索要支付。通常在搜索一些有关联或者很常见的词(如puppy或goldfish)时会遭到遇到这种恶意软件。不幸的是,如今许多重定向搜索通过利用附加的代理隐藏自己。通常,如果你装有伪造的浏览器插件,也会被重定向。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用户,可以通过监测浏览器或网络流量来确认自己是否遭受这种攻击。   应对策略3:参考上一条应对策略。通常卸载恶意的工具栏程序就足以摆脱恶意重定向。    4.频繁的随机弹窗   这是一种较常见也比较难缠的攻击方式。当你在一个通常不会弹窗的网站,频繁遇到弹窗时,你的系统已经被黑了。笔者一直很好奇这些网站是如何绕过你的防弹出机制的,就像是垃圾邮件,但性质更恶劣。   应对策略4:通常随机弹窗都是前面提到的三中恶意攻击之一造成的,所以应对措施参考以上三条。    5.你的朋友收到你的帐户发出的恶意邮件   十年前,电子邮件附件病毒曾风靡一时,这些恶意程序会扫描你的地址簿,并挨个发送恶意邮件。现在,恶意程序和Cracker可以也通过社交网站获取联系人列表,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你的电脑还是安全的。   应对策略5:如果你的朋友向你抱怨收到了你发来的恶意邮件,那么是时候对你的电脑进行一次全盘扫描了,卸载掉那些你不认识的软件和插件。这种攻击通常不需要过于担心,但是做一些健康检查总归没有坏处。    6.密码被改   Cracker会伪装成服务方,向用户发送更改密码的邮件,邮件中的地址链接到一个钓鱼网站,用户如果进入网站进行更改密码的操作,Cracker们就会得到你的帐户信息。   应对策略6:多数在线服务对于这种恶意攻击的处理都很有经验了,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获得一个新密码,重新获得帐户的控制权。如果其它网站也使用了和被盗的帐号一样的信息,马上修改这些密码。网站通常不会发送邮件要求你提供登录信息,如果收到类似的邮件可以直接登录官方网站去确认。另外,可以采取双重身份验证,确保你的帐户安全。    7.意外的软件安装   多数早期的恶意软件都是计算机病毒,通过修改其它合法程序来工作。目前多数的恶意程序是木马和蠕虫,它们通常伪装成合法的程序,有时是在安装其他软件时被安装的。所以阅读许可协议很重要。   应对策略7:许多软件在安装过程中都会告知你所有会安装的程序,你可以选择不安装。另外,通常恶意程序都可以在开机启动项里找到。    8.鼠标漫屏飞舞   如果鼠标漫屏随机“运动”,通常是由于硬件问题,但是如果鼠标不受控制地点击一些程序,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的计算机被远程控制了。这种情况不太常见,因为Cracker通常会在侵入计算机后,等待它被闲置很长一段时间后(如午夜)才会进行一些非法的操作。   应对策略8: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先观察一下入侵者的目的,然后关掉计算机,拔掉网线,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另外最好使用其它安全的计算机,立即更改所有的帐户和密码并格式化计算机,检查自己的银行帐户交易记录等。如果已经造成了财产损失,在格式化计算机保留一些证据,并向执法机关寻求帮助。    9.你的杀毒软件、任务管理器或注册表编辑器被禁用   杀毒软件被禁用,或者任务管理器和注册表编辑器不能启动,都是比较难缠的恶意软件攻击方式。   应对策略9:强烈建议重装系统,但是如果你想采取较温和的策略,可以上网搜索如何恢复这些功能,通常这很花时间,因为这种攻击方式通常很多样。    10.银行账户丢钱   通常Cracker不会每次只偷一点钱的,他们喜欢一次偷掉所有的,经常是通过外汇或银行转帐。他们首先会攻击你的电脑或引诱你到钓鱼网站来获取你的账户信息。   应对策略10:多数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追回被盗的钱。然而,某些情况下法院会裁定,保护自己不被Cracker攻击是客户自己的责任。所以能否追回钱款取决于金融机构的态度。打开交易提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损失,许多金融机构都允许设置交易限额,超过限额或者转到国外的帐户都会收到提醒。不幸的是,很多Cracker在偷钱之前会重置联系方式和关闭交易提醒,所以确保这些被改变时也会收到金融机构的提醒。    11.收到商品拖欠款信息   这种情况下,Cracker已经盗了你的账户,并且购买了商品,甚至透支了你的信用卡。   应对策略11:首先找到账号被盗的原因,如果是以上的原因之一,可采取上面相应的策略。然后更改所有的账户和密码,并求助于执法机构。在过去,这可能会造成不良的信用记录,近来,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对网络犯罪的处理有了一定的经验,应该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多数Cracker攻击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未打补丁的软件,运行木马程序,钓鱼邮件。我们可以尽量从这三个源头避免被攻击,应该随时参照以上观点来检查自己的电脑,依靠一款杀毒软件来完美对抗所有恶意软件和Cracker攻击的想法是比较幼稚的。如果你是一个尽量规避风险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定期进行系统还原。
2023-09-02 05:10:161

话剧《雷雨》观后感

当红色的舞台幕布缓缓被拉开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穿着粉色上衣绿色裤子的四凤,那一刻内心激动不已。终于、终于见到了曹禺笔下的四凤。确实如周冲所言,她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顶惹人喜欢。所以,不仅是周冲、周评对四凤 爱之深、疼之切,台下的我们也都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俏皮可爱、灵动乖巧的女孩儿。 将眼睛从四凤身上挪开,细看舞台上周公馆的布置,不得不赞叹天津人艺的专业,那沙发、那烛台、那老旧但依然贵气的桌椅,以及在烦闷的夏日紧闭的窗户,着实将曹禺小说里的周公馆真实还原。这无疑就是曹禺内心的周公馆啊!那一瞬间,时光好似倒流回那个让人又爱又恨、风起云涌的时代。当眼眸再次回到四凤身上,只见四凤正在和父亲鲁贵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鲁贵,倘若不是四凤叫他爸爸,我早已记不起这个人了。出乎意料的是,一看到王世文老先生扮演的鲁贵,脑海里便浮现出书中那个市侩自私、庸俗狡诡的鲁贵形象。正巧这位自私的父亲,正在利用自己知道了四凤和大少爷周萍的私交关系,问自己的女儿要钱。自私到如此地步的父亲,曹禺先生塑造得可真绝!开场十分钟左右,全场爆笑的一幕来了,当鲁贵见到老爷周朴园的时候,立马正经起来,抖抖自己的衣衫、身子九十度鞠躬、双手合十向前,一脸奴相、一声“老爷”,将一个在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张牙舞爪、在比自己地位高财力足的人面前卑躬屈膝的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惹得全场爆笑,是鲁贵没错了!是那个时代趋炎附势的小人没错了!有时候觉得,演坏人比演好人要难得多。因为人性本善,行善事做好人,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和坚守,倘若一个演员能够讲坏人演得让人抓狂、发齿,也是很挑战演技的一件事。而王老师就做到了,鲁贵油嘴滑舌的样子、善于算计的样子,着实被拿捏的稳稳的。以前读《雷雨》,最喜欢的就是繁漪这个人物,不仅是因为她美,更是因为她的大胆、她的敢于改变、她对于那个时代所强加的种种不公在进行着自己的反抗。虽然,她的反抗看起来是那么地不堪一击,虽然最后地最后,她也只能落下悲惨的下场,但她是鲜活的,是那个死气沉沉的时代里从深渊里激起的一朵浪花,一丝波澜。所以,最最期待的便是繁漪的出场。近了、又近了,终于,当繁漪穿着暗紫色的旗袍、盘着特有的民国发型、化着精致的妆容、拖着病态的躯体、手扶着散发着民国味儿的复古栏杆、穿着黑色的高跟鞋一脚一脚,低着头微微地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全场观众的目光都被这个特别的女人吸引过去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繁漪,瞪大了双眼看着她,这就是繁漪啊!像极了书中走出来的繁漪!她骨子里的繁漪味儿、她眼眸间的繁漪情思、她一举手一投足间的繁漪态度,无不让人为止倾倒!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她、看着她看向自己所爱之人周萍的那一双无法言说的眼神,看着她孱弱的身子坐在沙发上那略显病态的模样、看着她被周朴园逼着喝下药的那种痛苦,再联想到后来她更为悲惨的结局,不免对她多了几分心疼。那一刻,我仿佛听不到其他演员的声音,仿佛舞台上只剩下她了;那一刻,忽然觉得她是那么地孤独、无助,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与不是自己亲生的大儿子周萍乱伦的关系既让她在一片死水中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但又将她推入另一个更大的深渊。那一刻,好想过去抱抱她,给孤立无援的她一份真挚的人间安慰。当夏日的蝉鸣与紧闭的窗户撞击的时候,三十年来的恩怨在这一刻上演,当周公馆里只剩下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的时候,爱恨交织的曾经推窗而入。自私自立、残酷无情是周朴园,当他和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交战的时候、当他见到侍萍时那警惕的样子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某种程度上周朴园内心深处是一个略带深情的人,不知是因为那三十年无论搬家到哪都未曾改变的周公馆布置、那侍萍曾经所喜爱的家具摆放的位置、曾经侍萍夏日里喜欢关窗的习惯,还是他见到侍萍时的眼神,我总觉得他还是爱着她的。这一点,可能与曹禺先生所要表达的并不相同,许是我期待着三十年后再相逢的他们,会因为彼此之间还保有温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罢了。周家大少爷周萍的出场,可谓代表那个时代大多数长子的形象,“矛盾”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标志。一身蓝袍大褂携来一阵古旧之风,见到周朴园时的那般胆怯与敬畏,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及其家族对他思想的束缚。这一点和老舍《四世同堂》里的大少爷祁瑞宣颇为相似,唯唯诺诺、不敢反抗。但换上白衬衫、借酒壮胆跑到四凤家里和四凤约会、执意要带四凤一起走、以及最后拿着枪跑去书房自杀了的周萍又充满了反抗的意识和追求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所以,整幕剧看完,觉得最纠结、最迷茫、最不知所措、最矛盾的就是周萍。对于后母繁漪、自己心爱之人四凤、与他相亲相近的弟弟、他声称最为敬重的父亲,他都对不起,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不得已走上了自杀的绝路。在我看来,这是全剧最悲剧的一个角色,爱,没有爱得轰轰烈烈、坦坦荡荡;反抗,在强大的家族、时代压力下,束手束脚、战战兢兢。最后的别无原则,最后的那声枪响,或许是将他内心的愁苦全都爆发了出来,周萍内心的那一场雷雨,是全剧里高潮中的高潮。为他痛惜、也为这斩断被压迫的青年的翅膀的社会感到痛恨。剧中的男子,最讨喜、活得最为洒脱的便是周冲了。总觉他像个没长大的小孩子,穿着球衣球鞋、一出场说要喝汽水、趴在母亲繁漪的旁边憨憨的样子,给这处处布满雷雨气息的紧张闷热的周公馆送来了一阵凉风。他活泼开朗、单纯善良,喜欢四凤就认认真真地喜欢;他热情大方、亲切友善,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读书,看到工人代表鲁大海被周朴园欺负勇敢地为之争辩;他真实地惹人心疼,当大家都各有心思的时候,只有他,将内心最真切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表达。最后一幕,当他跟着四凤跑进雷雨交加的大雨中时,我多想冲上去拉住他,不要啊!那一刻,我莫名一阵心痛。我想曹禺先生写到此处的时候,也一定极为痛心,可能许多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都会梦见这个像风一样勇敢的少年。雷雨里的清风消逝了,雷雨下的周公馆乌云与紫电缠绕,像极了三十年来纠缠不清的爱恨纠葛。当话剧落下帷幕,演员们并排谢幕之时,我细细地看着台中央的繁漪、两边的周朴园、周萍、周冲、四凤、鲁侍萍、鲁贵、鲁大海,发自内心地为他们鼓掌,那一刻,台下的我们不停歇地鼓动着双手。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夜晚,因为你们而与众不同。一部优秀的话剧,从剧本、服装、道具、演员等各个方面都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原著里的所思所想,它独有的舞台感冲击力,会给予观众一份特别的震撼感,那种触动,是时隔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身处剧场,在那个时空里,我们和演员是在一起的,无疑也拉近了与书中人物的距离、与作者在那个时空重逢了。这或许就是有些人偏爱话剧的原因吧。今晚,月色很美,你们也很美,《雷雨》更有味。写在最后: 也算是圆梦了,早先在北京人艺看老舍的《茶馆》时就在想,倘若有机会看曹禺《雷雨》,能一睹两部最爱的话剧之风采,可谓是人间值得!何其幸运,《茶馆》是19年曾经最要好的同事带我一起观看的,《雷雨》又是闺蜜睡前不经意的小发现让我有机会一览其风采的。我感恩这两部剧,更感恩懂我知我的你们,我爱《雷雨》、《茶馆》,更爱你们。文/楚沐歌 2021.11.21
2023-09-02 05: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