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古代汉语发音

2023-09-14 00:43:58
共2条回复
cloud123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为便于查检,本表入声字按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次序排列。同声调的字按声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发~生,“~”符号,表示省略。

  (一)普通话今读阴平字

  b 八捌钵拔剥逼鳖憋擘~开

  p 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湖~

  m 摸抹~桌子

  f 发~生

  d 答~理搭褡滴跌督掇剟裰咄

  t 塌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

  n 捏

  l 拉勒~住

  c 擦撮轻~

  s 撒~手缩塞堵~

  zh 只汁织扎~营桌卓倬捉琢拙摘粥

  ch 吃插出戳拆~开

  sh 虱湿失杀刷说叔淑菽

  j 激迹击墼积绩绩缉屐夹~攻揭结~实接噘撅撧锔掬鞠

  q 七柒漆戚沏掐切曲~线屈缺曲

  x 吸翕歙悉蟋窻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晰浙晰膝瞎歇楔蝎戌薛削

  g 搁~下疙胳割鸽刮聒郭

  k 磕搕磕哭窟

  h 喝~水忽惚唿豁劐黑

  o 一壹揖押鸭噎掖屋挖曰约压

  (二)普通话今读阳平字

  b 拔跋钹魁白舶帛伯泊停~箔勃渤脖鹁博薄厚~礴搏膊驳别蹩醭

  P 璞仆仆~人濮

  m 膜没~有

  f 乏伐筏阀垡罚佛弗拂佛绋茀伏茯袱服~从菔韨绂福幅蝠辐

  d 答问~瘩沓达鞑妲靼怛得德笛迪狄荻敌嫡镝觌翟涤籴的~确碟蝶喋堞牒迭叠独读犊牍渎毒夺铎踱度忖~

  z 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贼足卒族镞昨

  s 俗

  zh 直值植殖稙执侄职扎挣~剳铡闸宅折辙摺哲辄谪蛰詟竹竺烛躅逐轴妯酌浊镯琢啄濯擢茁斫斲

  ch 察

  sh 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弄~孰熟秫赎勺

  j 及级汲岌笈亟极殛吉急即脊~梁瘠疾嫉蒺集籍藉狼~辑楫戢棘夹~衣荚郏颊洁絜结~局拮诘劼颉劫桀杰杰羯碣竭竭偈节栉捷婕睫截局跼菊橘决抉诀玦倔~强掘崛桷厥蕨蹶一~不振獗橛谲觉爵嚼绝矍攫躩钁

  x 席媳习袭檄侠狭峡狎辖黠协勰胁颉撷穴学

  g 格阁路革隔膈国帼虢骨~头

  k 咳壳

  h 合盒曷运转阖劾核阂貉涸翮斛觳滑猾活

  o 额

  (三)普通话今读上声字

  b 笔卜百佰柏北

  p 癖撇匹朴~素蹼

  m 抹~药

  f 发理~法

  d 笃

  t 塔獭铁贴柬~庹

  s 撒~种靸索

  zh 嘱瞩眨窄

  ch 尺

  sh 蜀属

  r 辱

  j 戟给脊屋~甲岬胛蹶

  q 乞曲歌~

  x 雪血宿

  g 骨~骼鹘谷毂嫴鹄汩葛姓~

  k 渴

  o 恶~心乙

  (四)普通话今读去声字

  b 必毖辟薜~荔壁璧毕跸哔筚弼碧滗别~扭不薄~荷

  p 迫粕珀魄僻辟瀑曝

  m 末抹~石灰沫茉秣莫寞漠默墨麦没~落脉殁陌泌秘蜜密谧觅幂汩灭蔑篾木沐霂幕目苜牧睦穆

  f 复复腹覆蝮服吃~药缚

  d 度踱的目~

  t 踏~步搨榻遢蹋挞特惕倜拓萚

  n 纳衲讷呐匿昵溺逆涅陧聂蹑颞镊臬孽蘖啮诺搦虐疟

  l 辣瘌蜡腊鑞肋仂勒~令乐快~力立粒笠栗栗溧历枥沥疬雳栎砾郦列冽烈裂猎躐鬣劣鹿漉麓辘菉绿录禄碌录逯戮陆六洛雒络落酪烙骆珞律率略掠

  z 仄作柞酢凿

  c 侧测恻厕策册猝促蹴簇蹙踧

  s 飒萨瑟塞啬穑涩色肃鹔速觫簌宿粟谡夙

  zh 窒桎铚蛭郅秩紩陟炙质锧浙祝

  ch 斥赤彻撤澈畜~生搐触怵黜绌矗绰辍龊

  sh 式拭栻室释适饰煞歃霎设慑摄涉述术沐束妁朔蒴槊烁铄硕蟀

  r 日热肉褥入若箬弱

  j 鲫稷剧倔~脾气寂

  q 迄汔泣恰洽怯契惬箧切~记窃妾却确搉榷壳悫阙阕鹊雀

  x 隙吓~人绁泄燮亵屑恤恤畜~牧蓄勗旭续穴血

  g 各

  k 克克客恪嗑榼酷喾阔括扩廓

  h 赫郝喝~采鹤褐笏或惑获蠖镬霍藿壑

  o 恶善~萼愕鄂鳄噩厄扼轭遏亦奕易邑浥轶役疫亿忆臆绎译驿益镒翼翊熠佾逸屹抑腋液揠叶页业邺谒烨兀杌勿物沃袜握幄玉钰域蜮浴欲欲峪毓育郁昱煜狱月刖悦阅钺樾乐音~药耀跃粤岳岳鬰钥

  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西柚不是西游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http://baike.b***.com/view/787493.htm?fr=aladdin可以在这里参考一下,这是百度百科的资料

相关推荐

古汉语发音有哪些呢?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不同地区都有方言,即使不同朝代有所谓的“官话”,也基本上就是国都所在地的方言,或者是皇族所说的某种方言。可以说,中华大地的人类从使用语音作为交流工具开始,至今若干万年以来,中国人的语言从来没有统一发音,即使是汉语也仅仅在近代才开始推广普通话(国语),而且方言是保留的。现代汉语也有无数种方言,这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至于各地方言在古代如何发音是无法考证的,毕竟没有录音,也没有拼音,即使有拼音也不确定古代拼音与现在一样发音,所以古汉语发音基本都靠猜,越古老的越无法确定。另外,既然古汉语没有统一发音,就不存在所谓“XX方言更接近古汉语”一说,这是伪概念,是某些人为了刷存在感,提高自己所在地的影响力杜撰出来的说法。
2023-09-04 02:33:132

古汉语有哪些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2023-09-04 02:33:291

古汉语常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u2022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u2022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u2022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u2022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u2022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u2022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u2022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u2022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u2022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u2022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u2022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u2022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u2022小雅u2022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u2022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u2022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u2022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u2022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u2022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u2022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u2022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u2022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u2022小雅u2022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u2022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u2022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u2022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u2022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u2022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u2022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u2022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u2022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u2022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u2022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u2022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u2022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u2022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u2022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u2022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u2022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u2022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u2022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u2022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u2022崔 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u2022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u2022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u2022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u2022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u2022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u2022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u2022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u2022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u2022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u2022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u2022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u2022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u2022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u2022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u2022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u2022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u2022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u2022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2023-09-04 02:33:561

古汉语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

1. 古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2.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3.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区别啊 古代汉语:都是用文言文的形式 现代汉语:是白话文,通俗易懂 (1)这区别最起码也首先在古代汉语是有很多“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而现代汉语则是和口头文化密切联系的白话文.再有,(2)就是在文字方面,古代汉语基于象形造字方法而来,所以字形整体比较复杂,但现代汉语除港澳台一些地区外,大陆则主要是通行简化字了.还有一点与哲学相关,据说还很关键,(3)就是古代汉语缺少像英文中“is”功能那样的“是”动词,由此就不能出现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论.但这是以西学绳中学,并且对中学的了解也不深,因为事实上恰恰唯有中国古代哲学是真正彻知万有实体的.。
2023-09-04 02:34:051

如何区分古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字典?

古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字典区别为:解释内容不同、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一、解释内容不同1、古汉语词典:以解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解释。2、古汉语字典:以解释古代文字为主。比如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字形结构等,但它也解释一个字的意义。二、用途不同1、古汉语词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用法为主。2、古汉语字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三、使用对象不同1、古汉语词典:具有中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大部分的基础汉字。2、古汉语字典:具有初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基本查询用汉字。
2023-09-04 02:34:411

古汉语语法有哪些?

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队伟郊恰罚?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
2023-09-04 02:35:111

古汉语助词?

助动词也常常被称为能愿动词。它经常用在主要动词前起辅助作用。但有时助动词也能够单独作谓语。古汉语中常见的能愿动词有“可、能、得、愿、宜、敢、肯、欲、足”等。  助动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以连用。  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  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可以省略动词而独立使用。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孟子?梁惠王上》)  ②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也可以承前省略助动词后的主要动词。  3、有时,省略了主要动词的助动词还可直接与宾语或补语相接。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其中,“之”是宾语。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其中,“千里”是补语。
2023-09-04 02:35:221

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

包 (bao) 5画部首:勹 2画写法:bāo, 笔顺:35515 五笔编码:qn qnv访问:329 次相关:查找同拼音(bao)的汉字 查找同部首(勹)的汉字包bāo【动】(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用纸、布等裹东西〖wrapup〗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诗·召南·野有死麕》草木渐包。——《书·禹贡》包有鱼。——《易·姤》包之以虎皮。——《礼记·乐记》又如:纸包不住火;包缠(包裹缠绕)包含,包容。里面含有〖contain;include〗举一滴可包陵谷。——唐·李朝威《柳毅传》皆包在诸谷中。——宋·沈括《梦溪笔谈》又如:把小费包在内;包函(包有,含有);包吞(包含);包荒(掩饰;遮盖;原谅,宽容)包围。四面围住〖surround〗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河水》又如:包络(包围环绕)保证,担保〖guarantee〗包你没事。——萧德祥《杀狗劝夫》又如:包换;包退;包赔;包管(保证;保险;保单);包票约定专用〖charter〗烂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梅尧臣《村豪诗》又如:全包(全部占有);包饭;包厢;包程;包机承担,即答应负责办好〖dosth.allbyoneself;shoulderataskonone"sown〗。如:包销;包办;包产;包工;包医;包教镀上一层〖clad〗。如:包金;包银做〖make〗。如:包饺子包bāo【名】装东西的袋子〖bag〗。如:书包;旅行包;行李包包裹起来的东西〖parcel〗。如:药包;邮包;包复(包袱。用布包起来的包裹)因碰撞而引起的肿块〖bump;swelling〗。如:脑门儿上碰了个包;脚上起了个包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食物〖bun〗。如:菜包;汤包毡制的圆顶帐篷〖tent〗。如:蒙古包姓包bāo【量】包装好的一堆单件〖pack〗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又如:一包香烟
2023-09-04 02:35:451

为什么古文叫文言文

1. 古文为什么叫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2. 为什么称古文为文言文 经常听到一些中学生提到"学文言文啦"、"老师让把这篇文言文背诵下来"、"这段文言文我不会翻译"什么的!·自己在中学的时候也是称古文为文言文的。但是"文言文"到底是什么中学生未必懂得,其实就是教他们的老师懂不懂得我也不敢肯定~! 其实把中学课本上的古文(除了古诗)称之为文言文确切的来说是不正确的!~古文就是古文,一个古代文章的统称,没有什么能代替的。文言文确切的说只不过能涵盖古代"文"和"言"(言是不是能算一种文体现代学术界都还没肯定的答案)两种文体,而我们中学课本上的被称之为"文言文"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却不多~!所以说"文言文"这个词是很不确切的!~!只不过现在称呼习惯了,大家认可了罢!~ "文言"一词最早应该出于《易经》,反正上古时期就那几本书,老词不是出自这本就是那本,无须多说。《易经·乾》里有《文言》一篇,但《易经》里的"文言"和中古以及近现代的"文言"没有相同的意思,这里就不说了。按照代表古文的习惯,"文言文"的含义应该包括"文"和"言"两部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成是"文学语言的文章"之类的意思,但是这又显示不出来"文言文"指古文的含义了。那我们为什么习惯把古文称之为文"文言文"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古代"文"和"言"都被用做过对于某种文体的称谓,就像现在我们称呼"诗歌"、"散文"一样!以有韵的文章为"文",无韵的文章为 "笔"。至于"言"作为一种文体,最早 《文心雕龙·总术》里记载了颜延年的提法,云:" 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正因为"文"与"言"都做过古代文体的称呼,这个"文言文"的称谓才和古文搭上了边! 3. 为什么叫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文言文 英文名称:Literary Chinese 代表作家:屈原、司马迁、欧阳修 代表作品:《离骚》、《醉翁亭记》、《出师表》 基本风格:言简意赅 创作年代:古代 记载:竹简、丝绸等物 4. 为什么把古文叫成文言文,把现代文叫成白话文 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 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而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建立起来的语言体系,特别是语法体系。 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像《三言两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2023-09-04 02:35:541

古汉语常识

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023-09-04 02:36:072

文言文是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为什么叫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碃讥百客知九版循保末。“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4.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通俗得解释一下 “文言文”的第一个字“文”,是美好的意思;第二个字“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6. 文言文中而是什么意思"而"是什么意思 秋风收落叶:你好。 你问:文言文中而是什么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 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 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 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 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 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 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也亦若此矣!” 。 7.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8. 是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古文_词语解释 【拼音】:gǔ wén 【解释】:1.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曹魏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长沙仰天湖楚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唐代则指隶书。2.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3.“古文经学”的简称,汉经学的一派。4.文体名。原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5.泛指文言文。 【例句】: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2023-09-04 02:36:321

啥意思文言文怎么说

1. 文言文翻译 季羔为卫之士师,狱官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初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 出奔晋灵公卒立其子辄蒯聩自晋袭卫时子羔子路并位于卫也季羔逃之,走郭门,刖 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 季羔曰:“君子不隧.”隧从窦出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 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 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 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 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 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 羔乎.” 翻译如下:::: 语出《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 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我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注意:初,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出奔晋。灵公卒,立其子辄。蒯聩自晋袭卫,时子羔、子路并位于卫也。这段文字是王肃的注,你混进去了。 我的博客里相关的论述,但没有准确的翻译。以后我有时间,慢慢翻译给你听 2. 古文怎么翻译 古文翻译其实没什么技巧,如果要说有技巧,也还是有点规律可行的。 1,别学古代汉语语法,那是骗人的,我们看到的古文语法理论是从西洋传来的,在西洋都不能自圆其说,来中国解释能通吗?比如古文有这样的倒装和那样的什么用法,告诉你古文几乎没有倒装也不存在什么狗屁倒灶的用法。 2,多读,不是瞎读,找会读古文的人读给你听,这是几千年来学文章的必经之路,一天一篇。 3,读古文把握一个原则,把古文读出口语的感觉。这就必须从虚字入手去学习,什么是虚字,之乎者也就是虚字,得每个都弄懂。 4,遇到不懂的多琢磨上下文,还是不懂的就多问问。 3. 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怎么翻译啊??? 浅谈文言文翻译法 前言: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保留 补充 删除 替换 调整 灵活 意译 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对文言文翻译我总结了一套有效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这几种方法提供给大家。 1、保留法 在文言文中,我们应将专有名词、国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 “元封”是年号,我们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聂政”,“韩傀”都是人名,翻译的时候保留不变。 2、补充法 古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人)看到渔人,竟大为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酒杀鸡,热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删除法 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按照现代汉语规律在这里不用虚词,可以删略不译,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 如谦敬副词,某些连词,语气助词,以及用在主谓短语取消独立性的“之”等。 “徒属皆曰:‘敬爱命"”。 (《史记·陈涉世家》) ——伙伴们同声说:“听从您的命令”。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 “敬”表示谦敬副词,可以省略不译,“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以删略不译。 4、替换法(又名改易法) 词语替换:古汉语中某些特殊用法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词语来翻译,叫词语替换。例如: “孝公既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用遗策”(《过秦论》)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人的基业,照用先人传下来的国策。 句子替换: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可变换为现代汉语来表示其特殊意义的相应句式。 5、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他们互相*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曹操比于袁绍”。 (《隆中对》) ——曹操与袁绍相比。 6、灵活法 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活用词时,我们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意义。 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法”本义为法律,名词,这里应译为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7、意译法 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意译) 这里我们应选择意译,这样意思更为明确。 文言文翻译,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我们应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最后,我把这七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一首歌——古文今译歌: 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适应。 若遇词语难对应,可用意译来改易。 成分省略须增补,无义词义可删去。 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莫硬译。 专门用语宜保留,既信且达好今译。 4. 文言文翻译句子 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原文〕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原文〕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原文〕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5. 文言文怎么翻译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译文: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6. 怎么翻译文言文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旦亥测酵爻寂诧檄超漏。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
2023-09-04 02:36:411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现在西方有个说法,叫中央王国
2023-09-04 02:36:528

常见古文词及意思

称呼方面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将军: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 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 谪:降职并远调。 3、 拜:授给官职。 4、 授:授予官职。 5、 擢:选拔,提拔。 6、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 罢:罢免、停职。 8、 免:免除官职。 9、 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 3、河:黄河。 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 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 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授予官职。起:启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只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第五类:其他。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如“知”“行”“主”等。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县令)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往往(处处;常常)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大风(麻风病;大的风)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 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出众的人)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2023-09-04 02:37:222

古汉语中“于是”的意思?

“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启: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汤问》:“达于汉阴。”《史记.孙膑传》:“请救于齐。”《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于”可分别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注意:“於”作叹词时读wū,不简化为“于”。在古文中,“是”的含义有: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荀子.王霸》:“若是则百吏莫畏法而遵绳矣。”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韩非子.孤愤》:“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组词“是以”、“是故”意义和用法同“因此”。《韩非子.五蠹》:“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③系词。王充《论衡.死伪》:“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2023-09-04 02:39:541

请问古汉语如何发音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不要笼统地说什么平仄,什么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之类的.. 发音规则是什么?上声去声之类的怎么发?怎样区分? 要很详细的,有连接更好. 解析: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古入声字,有的方言今仍读入声。如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太原、张家口等;有的方言这类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分别归到其他声调里去了。古入声字,郑州今大部分归阴平,少部分归阳平,重庆今归阳平,普通话分别归入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为便于查检,本表入声字按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次序排列。同声调的字按声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发~生,“~”符号,表示省略。 (一)普通话今读阴平字 b 八捌钵拔剥逼鳖憋擘~开 p 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湖~ m 摸抹~桌子 f 发~生 d 答~理搭褡滴跌督掇剟裰咄 t 塌踏~实剔踢帖贴怗秃托脱突 n 捏 l 拉勒~住 c 擦撮轻~ s 撒~手缩塞堵~ zh 只汁织扎~营桌卓倬捉琢拙摘粥 ch 吃插出戳拆~开 sh 虱湿失杀刷说叔淑菽 j 激迹击墼积绩绩缉屐夹~攻揭结~实接噘撅撧锔掬鞠 q 七柒漆戚沏掐切曲~线屈缺曲 x 吸翕歙悉蟋窻析息熄惜昔夕汐锡晰浙晰膝瞎歇楔蝎戌薛削 g 搁~下疙胳割鸽刮聒郭 k 磕搕磕哭窟 h 喝~水忽惚唿豁劐黑 o 一壹揖押鸭噎掖屋挖曰约压 (二)普通话今读阳平字 b 拔跋钹魁白舶帛伯泊停~箔勃渤脖鹁博薄厚~礴搏膊驳别蹩醭 P 璞仆仆~人濮 m 膜没~有 f 乏伐筏阀垡罚佛弗拂佛绋茀伏茯袱服~从菔韨绂福幅蝠辐 d 答问~瘩沓达鞑妲靼怛得德笛迪狄荻敌嫡镝觌翟涤籴的~确碟蝶喋堞牒迭叠独读犊牍渎毒夺铎踱度忖~ z 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贼足卒族镞昨 s 俗 zh 直值植殖稙执侄职扎挣~剳铡闸宅折辙摺哲辄谪蛰詟竹竺烛躅逐轴妯酌浊镯琢啄濯擢茁斫斲 ch 察 sh 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弄~孰熟秫赎勺 j 及级汲岌笈亟极殛吉急即脊~梁瘠疾嫉蒺集籍藉狼~辑楫戢棘夹~衣荚郏颊洁絜结~局拮诘劼颉劫桀杰杰羯碣竭竭偈节栉捷婕睫截局跼菊橘决抉诀玦倔~强掘崛桷厥蕨蹶一~不振獗橛谲觉爵嚼绝矍攫躩钁 x 席媳习袭檄侠狭峡狎辖黠协勰胁颉撷穴学 g 格阁路革隔膈国帼虢骨~头 k 咳壳 h 合盒曷运转阖劾核阂貉涸翮斛觳滑猾活 o 额 (三)普通话今读上声字 b 笔卜百佰柏北 p 癖撇匹朴~素蹼 m 抹~药 f 发理~法 d 笃 t 塔獭铁贴柬~庹 s 撒~种靸索 zh 嘱瞩眨窄 ch 尺 sh 蜀属 r 辱 j 戟给脊屋~甲岬胛蹶 q 乞曲歌~ x 雪血宿 g 骨~骼鹘谷毂嫴鹄汩葛姓~ k 渴 o 恶~心乙 (四)普通话今读去声字 b 必毖辟薜~荔壁璧毕跸哔筚弼碧滗别~扭不薄~荷 p 迫粕珀魄僻辟瀑曝 m 末抹~石灰沫茉秣莫寞漠默墨麦没~落脉殁陌泌秘蜜密谧觅幂汩灭蔑篾木沐霂幕目苜牧睦穆 f 复复腹覆蝮服吃~药缚 d 度踱的目~ t 踏~步搨榻遢蹋挞特惕倜拓萚 n 纳衲讷呐匿昵溺逆涅陧聂蹑颞镊臬孽蘖啮诺搦虐疟 l 辣瘌蜡腊鑞肋仂勒~令乐快~力立粒笠栗栗溧历枥沥疬雳栎砾郦列冽烈裂猎躐鬣劣鹿漉麓辘菉绿录禄碌录逯戮陆六洛雒络落酪烙骆珞律率略掠 z 仄作柞酢凿 c 侧测恻厕策册猝促蹴簇蹙踧 s 飒萨瑟塞啬穑涩色肃鹔速觫簌宿粟谡夙 zh 窒桎铚蛭郅秩紩陟炙质锧浙祝 ch 斥赤彻撤澈畜~生搐触怵黜绌矗绰辍龊 sh 式拭栻室释适饰煞歃霎设慑摄涉述术沐束妁朔蒴槊烁铄硕蟀 r 日热肉褥入若箬弱 j 鲫稷剧倔~脾气寂 q 迄汔泣恰洽怯契惬箧切~记窃妾却确搉榷壳悫阙阕鹊雀 x 隙吓~人绁泄燮亵屑恤恤畜~牧蓄勗旭续穴血 g 各 k 克克客恪嗑榼酷喾阔括扩廓 h 赫郝喝~采鹤褐笏或惑获蠖镬霍藿壑 o 恶善~萼愕鄂鳄噩厄扼轭遏亦奕易邑浥轶役疫亿忆臆绎译驿益镒翼翊熠佾逸屹抑腋液揠叶页业邺谒烨兀杌勿物沃袜握幄玉钰域蜮浴欲欲峪毓育郁昱煜狱月刖悦阅钺樾乐音~药耀跃粤岳岳鬰钥 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2023-09-04 02:40:191

而,古汉语都有什么意思

【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023-09-04 02:40:491

古汉语中,什么是名词短语做谓语,请举例说明

比如“他40岁”“今天周三”…………都是
2023-09-04 02:41:464

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南方方言是中古汉语,和唐宋语最接近,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字词。而普通话由于胡语影响,入声消失、浊音清化、音调减少(不分阴阳),属于现代汉语。在唐宋时期,日本、朝鲜、越南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也就是中古汉语,后来日本文字片假化、朝鲜拼音化、越南拉丁化,但是发音一直保留。所以你感觉起来很多发音都会很接近,甚至错误地觉得是和日本、越南、朝鲜是一脉,其实是北方话变异太大了。
2023-09-04 02:42:122

古汉语中 "所以"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中的“所以”,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 所以 ] 助词.一、表原因.例:“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二、表所用之物.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023-09-04 02:42:331

古汉语和文言文

1. 古汉语和文言文 单就概念论,古汉语包括的内容更多,知识更广,比如文章、语法、诗律、词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范围更窄。 如果要买古汉语字典的话, 小型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在第3版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 ·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 ·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录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主要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本书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中型 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 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 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 本词典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儿位同志集体编写,开始于1985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问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语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庸宋文举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确定收词的范围和原则,主要是根据本词典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收单字10000余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一些难字和常用的异体字。收复音词24000余条,在以语浏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人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2. 文言和古汉语是不是表示同一概念 不是同一概念。 详细不同请看其各自概念: 文言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 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另一种是美化。 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经过省略和美化的书面语,跟口语就有距离了。 口语因时代而变化,变化比较快。书面语也因时代而变化,但变化慢得多。 从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口语经过了多次重大的变化,而书面语的变化则相对地比较微小。书面语跟口语的距离越拉越大,文言成为完全不同于口语的另一种语言。 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 历史上不断创造文章的格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四六文”,不仅束缚语言,还束缚思想。例如,《滕王阁序》中有这样的两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得意”省略成“杨意”,“钟子期”省略成“钟期”,还用了司马相如和伯牙鼓琴两个典故。这样的文章怎能不难读呢? 格式束缚到“八股文”可说是至矣尽矣。 八股是把文章分为八个段落:“破题、承题、起讲、提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滥觞于北宋,盛行于元明清。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初诏行科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谕停科举”。 在漫长的六百年间,八股文是中国文官考试的“托福测验”,是一代一代中国青年十年寒窗孜孜研求的“登龙术”。 中国文化长期停滞不前,八股文浪费了青年的精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什么叫做“白话”? 白话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白话也要加工吗?是的。有两方面的加工。 一方面是写共同语(普通话),不写方言。方言也有书面语,那不是通用的书面语。 另一方面是对口语要作语法修辞的规范化的加工。规范化的作用是扩大共同语的流通价值。 白话不仅是“写”的,也是“说”的。写出来是“语体文”,说出来是“文体语”,写和说的统一就是“言文一致”。 白话是汉族全民族和中国全国的现代通用文体。 文言除少数通俗文章外,一般只能看得懂,读出来是听不懂的。 我们脑袋里储存的是现代汉语,不是古汉语。电视里常常朗读文言诗词而不配备字幕,观众听得莫名其妙。 白话不仅能看得懂,读出来又能听得懂。所谓听得懂,当然是以文化和专业相同为条件。 白话虽然经过加工,它的基础是现代口语,所以容易听懂。老百姓的口语好比是“粗制品”,书面的白话文章好比是“精制品”。 以下为关于白话的探讨: 在汉语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所谓“白话”。张中行先生《文言与白话》(黑龙江出版社 1988年版)一书,对白话的阐述较为中肯,谨摘要述如下: 白话是比较于文言而言的,没有文言,也就无所谓白话。 最早的文言,应该跟当时的白话基本一致。甲骨文、金文、《尚书》之类,可能就是当时的口头语,被记录下来,即白话。 但在后人看来,它们同时又是“文言”的始祖。(引者注:如此说来,现代汉语,无所谓“白话”。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不分“文言文”和“白话文”。所以,讲白话文,一定是跟“文言”相对,才有价值。) 经中行先生认为“白话”以以下特点(引者注:是与“文言”相较的特点): 其一,当然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不同。白话里有大量的词,以及很多说法,是文言里不用的。 其二,是与作品有关的人群,阶层不同。这是就作者和读者说,与文言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上层的,与白话(现代白话例外)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下层的。 原因很简单,是在旧时代人的眼里,文言和白话有雅俗之分,庙堂和士林要用雅的,引车卖浆者流只能用俗的。 其三,是发展变化的迟速不同。 白话没有(文言)这样的定型形。原因很明显,是它要照口语写,口语变,它就不能不随着变。 其四,文言和白话并存,难免互有影响,可是影响力量的大小不同:文言大,白话小。如《西厢记》第一折张君瑞上场的道白,当然用的白话,可是里面却夹用了“本贯西洛人也”,“小生书剑飘零”。 这是白中藏着一些文谄谄。 其五,文言大致是超方言的;白话则不然,虽然大多用所谓官话,却常常不能离开方言。 最后,还可以比了解的难易。现代白话与文言比,当然是文言难,白话容易。 宋元以及更靠前的,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但又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专就难点说,文言难,有个边际,而且绝大多数可以遵循老路走通;白话就不然,而是没有边际,想得确解,常常苦于无处查证。 宋元白话也是这样,即如“莫须有”,我们现在还在引用,究竟是什么意思?解说的人不只一位,直到吕叔湘先生解为“恐怕有”或“别是有”(《语文杂记》第二条),象是才取得多数人的首肯。 《文言与白话》一书对白话给予分期:认为白话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两汉至隋唐之际;第二期,由唐宋到明清;第三期是现代白话,由“五四”前后起,下限当然不能预言。 古汉语 广义的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是古汉语。 众所周知,古汉语可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从广义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也应该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 3. 古代文言文的向是什么意思 〈名〉 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window]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乡(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乡(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direction]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always;all along]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just now]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face]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revere]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be partiql to;side with] 不妨事,你你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go]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介〉 1. 朝着 [to;toward].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from]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连〉 1. 假设;如果 [if].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助〉 1.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动〉 1. [在乡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向”字表示]对着,面向 [face to]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讣浑向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响.——《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go straight towards;head for] 向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be close to]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1. 旧时,以往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 曏,不久也.从日,乡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副]∶明,表明 [clearly;indicate]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4. 古代是说文言文的吗 文言文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他们的口语是比较生活话的。 就像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也有区别一样,只是随着汉语的发展,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没有那么大了而已。古汉语的书面语即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因为和人们的日常口差异太大,普通人(没学问的人)听不懂,所以近代才会提倡白话文啊。 官话、吴语等,其实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方言,这和文言文是书面语、口语没关系。古汉语的声调的确和现代汉语不同,有五个声调,但是这也只是汉语的语音问题,可以看一下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史》。
2023-09-04 02:44:021

古代汉语可以肯定的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2023-09-04 02:44:131

古汉语常用字带用法,古汉语常用字带用法

  古汉语常用字带用法   文言翻译dài   ①<名>腰带;衣带;带子。《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②<动>带;带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鸿门宴》:“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③<动>围绕;环绕。《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④<动>附着;含着;夹杂着。孔稚《北山移文》:“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   ⑤<动>兼任;兼带。《梁书-曹景宗传》:“复以为征虏中兵参军,带冯翊太守。”   ⑥<名>指附近相连的地区。《宋史-李纲传》:“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倚为形势。”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2023-09-04 02:44:201

古汉语是否有语法?

2023-09-04 02:44:304

可能用古汉语怎么说?

能够;可以 [can;may] 古汉语“可”,有“可以、能够”的意思. 例句: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治.——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与通“欤”.)
2023-09-04 02:44:401

“古”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事物错综复杂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7.旧时指礼节仪式:.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不名.  15.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yisicfm 2014-12-10
2023-09-04 02:44:511

如何学好古汉语?

看四书五经,不懂的查资料,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
2023-09-04 02:45:153

古汉语翻译是什么?

古汉语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古典文共有主要虚词一百七十多个,在不同的领域它有不同的用法。首先就是要弄清翻译和注释的区别;注释主要是对古文词进行解释,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今汉语除了表现在词汇方面的区别之外,在语法方面也有某些演变,所以把文言文按词义注释起来还不是翻译。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不能随便更改加多或加少,不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达指的是通顺。雅指的是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也就是说,翻译文言文要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即为准确,通顺,透彻地表现原文内容。翻译的步骤与原则。翻译的步骤是有口诀的,那就是通览全文,领会大意。斟斟字义,动笔翻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琢磨断句。翻译完备,仔细检查。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字字落实,指的是文言文句子中每个词的意义.语法.功能都必须理解,领会它的大意,在现代文的个别文言虚词都要反映出来。
2023-09-04 02:45:221

按古汉语

按有两层意思:一、1.考查、核实.2.(编者、作者等)加按语. 显然,你所说的“按”乃第二种意思.
2023-09-04 02:45:381

文言与文言文

1. 文言文和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2. 古文和文言文一样吗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后来,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 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 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也就是说古文先是作为文字的一种称呼,之后成为文体的一种代称。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则是对于书面语的称呼。 3. 文言文与古文有什么区别 我也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文言文是较为正规的书面语,是古文的一部分,古代诗歌,散文,口语都属于古文范畴,文言文相当于现在的书面语。古文包括很多种类,有散文,诗歌,词,也有文言文,还有古人说的口语也是一种。 而文言文是书面语,跟古人表达的口语还是有区别的。文言文比较严谨 1. 古文分为广义古文和狭义古文。 a. 广义古文:即我们现在称为文言,它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的所有的古汉语,以它写的文章即文言文。b. 狭义古文:指先秦古汉语,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汉语。 2. 总结一下:从范围上讲,文言文(广义古文)包括了先秦古文、秦到五四的古文,之后推广白话文。 4. 文言文与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5. 文言文的六大文言现象都有什么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2023-09-04 02:45:481

中国的古汉语是几种声调

题主问古汉语有几种声调。笼统来说,比较被大众接受的说法是“四声八调”说。展开来讲,就是有平、上、去、入四声,每声还分阴阳,形成八调。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阴平、阳平、阴上、阳去、阴去、清入、次浊入、全浊入”这八调。但是,我国历史数千年,中间经历多少朝代,跨越多大的地域范围。从时间上来说,历朝历代的语言音韵是在不断变化的,先秦时期的语音语调和唐宋时期的语音语调就有极为明显且巨大的差异,这差异就如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一样。从地理上来看,南北语言的不同,东西语音的区别,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远的不说,就看眼前,粤语方言保留了古时的9个声调,这是语言文字爱好者普遍认同的。吴方言也有7个声调,而河北某些地区的方言只有3个声调,同一个时代因为地域的不同就造成了声调数量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古汉语有几种声调,而是应该根据时代和地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对比。
2023-09-04 02:45:572

文言文里的古今异义词

1. 古文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编辑本段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编辑本段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编辑本段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编辑本段感 *** 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编辑本段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编辑本段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编辑本段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编辑本段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2. 高中常见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31.(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问渊博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以西一带。河的西面 2、赢粮而景从 担负。 输赢的“赢” 32、山东豪俊并起 崤山以东,即东方。指山东省 33、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4、以为桂林、象郡 以之为。以为,认为。 35、于是六国之士 在这时。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 36、国家无事 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3.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归纳 古今异义词完全盘点1、走[古义]跑。 [今义]走路,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2、居[古义]表示经过的时间。[今义]住,住处。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3、请[古义]问。 [今义]请求,邀请。[例句]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4、缀[古义]紧跟。[今义]缝,装饰。 [例句]缀行甚远。(《狼》)5、股[古义]大腿。 [今义] *** 。[例句]屠自后断其股。 (《狼》)6、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液汁。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狼》)7、去[古义] ①距离;②离开。 [今义]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例句]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②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8、跪[古义]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 耸身挺腰时则为跪。[今义]屈膝,膝盖着地。 [例句]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9、鄙[古义]①边境;②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恶劣;看不起。[例句] ①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10、逮[古义]及,赶得上。 [今义]捉。[例句]不逮人也。 (《为学》)11、将[古义]或者。[今义]把,拿;将近。 [例句]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12、唧唧[古义]织布机声。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例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1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例句]芳草鲜美。(《桃花源记》)1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15、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1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17、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例句]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8、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例句]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19、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中间[古义]当中夹杂着。 [今义]当中。[例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21、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级。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22、稍稍[古义]渐渐地。[今义]稍微。 [例句]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23、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例句]指通豫南。 (《愚公移山》)2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5、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例句]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6、毛[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例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27、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例句]虽我之死。 (《愚公移山》)28、且[古义]将近。[今义]而且,并且。 [例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9、以为[古义]把……当做。 [含义]认为。[例句]以为神。 (《黔之驴》)30、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原因。 [例句]因跳踉大口阚。(《黔之驴》)31、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32、一般[古义]一种。[今义]普通,通常。 [例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33、奔[古义]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4、盖[古义]原来。[今义]覆盖;覆盖器物的东西。 [例句]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35、比[古义]并;等到。 [今义]对比,比较。[例句]比肩继踵而在。 (《晏子故事两篇》)比至陈。(《陈涉世家》)36、方[古义]①正要;②当……的时候。 [今义]方形;地方。[例句] ①今方来。 (《晏子故事两篇》)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墨池记》)37、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故事两篇》)38、赞[古义]传记结尾评论性文字。[今义]赞扬,夸赞。 [例句]赞曰:……(《五柳先生传》)39、可[古义]约,大约。[今义]同意;能够。 [例句]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40、十九[古义]十分之九。 [今义]十九。[例句]死者十九。 (《寓言四则》)41、相[古义]一起,共同。[今义]互相。 [例句]父子相保。(《寓言四则》)42、虽然[古义]尽管如此。 [今义]关联词语,表让步。[例句]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43、所以[古义]①用什么(方法);②……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例句]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②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44、夷[古义]平。[今义]泛指少数民族。 [例句]其船背稍夷。(《核舟记》)45、夫[古义]句首发语词,不译。 [今义]丈夫。[例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46、始[古义]才。[今义]开始。 [例句]始悟为山市。(《山市》)47、若[古义]你。 [今义]如果,好像。[例句]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48、苟[古义]假如,如果。[今义]随便,暂且。 [例句]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49、诚[古义]果真。 [今义]真心,的确。[例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50、往往[古。 4.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的词有哪些 精锐语文老师为您解答:初中文言文古今词总汇例句实词古义今义七年级上册明察秋毫《童趣》秋毫纤细的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明察秋毫形容眼力极好比喻为人精明,任何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惟危楼一座《山市》危高 危险直接霄汉 《山市》直接一直连接到不经过中间事物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儿子女儿太丘舍去《陈太丘与有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去离开跟“来”相对相委而去《陈太丘与有期》委舍弃指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有期》不顾不回头看不顾及,不考虑暮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亡丢失死亡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亡逃跑死亡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十分之九数词十九七年级下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是此判断词未尝识书具《伤仲永》尝曾经尝试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或有的或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文采和道理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即书诗四句《伤仲永》书写书本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稍稍渐渐稍微泯众人矣!《伤仲永》众人普通人大家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父亲爷爷双兔傍地走《木兰诗》/夸父与日逐走走跑行走两股战战《木兰诗》股大腿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只是但是出郭相扶将郭《木兰诗》郭外城作姓氏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间当中夹杂着当中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即使虽然八年级上册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鲜艳美丽(味道)新鲜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妻子儿女 男子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更)不必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穷尽贫穷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间隔断绝来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不足不值得不充足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像这样这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闲人清闲的人与事无关的人余拿一小船《湖心亭看雪》拿撑、划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或搬动东西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强痛快勉强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白酒杯白色八年级下册 人物略不相睹《观潮》略一点儿与“详”相对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许大约许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东西指代方向泛指人或事物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戾 到达罪过经纶世务者《与朱元思书》经纶治理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至于夏水襄陵《三峡》至于到了……的时候表示另提一件事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会意对书中旨意有独特体会领会别人没明白的意思是马也《马说》是这判断词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或有时或许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或有的人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或或者或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等一样等待故虽有名马《马说》虽即使虽然媵人持汤沃灌汤《送东阳马生序》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不真实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趋奔趋向八年级下册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去离开往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青年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制规模多指制度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气象景象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薄迫近多指不厚的,浅显的把酒临风《岳阳楼记》把拿者把握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惊起、动受惊吓至若春 和景 明《岳阳楼记》景日光景观景色沙鸥翔集《岳阳楼记》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则有去 国 怀乡《岳阳楼记》国国都国家而或 长烟一 空《岳阳楼记》空消散某处没有某事物等予尝 求 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心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多指心脏微 斯 人《岳阳楼记》微没有小的属予作文以 记之《岳阳楼记》作文写文章语文堂上写文章的练习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醉翁亭记》蔚然茂盛的样子茂盛、盛大觥筹交错《醉翁亭记》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喝酒的热闹情景。 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局促拘束,限制 拘谨,不自然九年级上册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亡逃跑 死亡等死《陈涉世家》等同样等待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大计起义大的主意或策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豪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才能出众的人会计聚会商议管理财务计算的人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到处常常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直 只是不弯曲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吉祥休息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谢道歉感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夫成年男子夫人,丈夫夫起大呼《口技》夫丈夫夫人,丈夫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用在句首,作发语词夫人,丈夫九年级上册每自比于管仲《出师表》每常常每次此人可就见《出师表》就接近表承接遂用猖蹶 《出师表》用因此用猖蹶失败凶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出师表》所以用来……的表因果关系连词将军宜枉驾顾之《出师表》顾拜。
2023-09-04 02:46:411

古汉语是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方言吗?有什么依据呢?

是的,确实是以河南话作为方言。这是由于汉朝时期都是以洛阳为都城的,所以当时的语言都是以河南话为主。
2023-09-04 02:46:494

古汉语知识

题号:1 《报任安书》:“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句中“卒”是 a、“猝”的古字 b、“猝”的今字 c、“猝”是异体字 d、“猝”的简化字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2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句中“于”的作用是 a、介绍对象 b、表示原因 c、表示处所 d、表示比较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3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以”的作用是 a、表示原因 b、表示时间 c、表示凭借 d、表示依照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4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答李翊书》), 句中“焉”的作用是 a、表陈述 b、表疑问 c、表停顿 d、表祈使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5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所” 字结构是 a、所将 b、所将中国人 c、彼所将 d、彼所将中国人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6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句中的“用”的作用是 a、表示凭借 b、表示原因 c、介绍对象 d、表示使用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7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句中“于”的作 用是 a、介绍对象 b、表示原因 c、表示比较 d、表示被动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8 “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淮南衡山王传》),句中“邪”的作用是 a、表选择问语气 b、表反问语气 c、表测度语气 d、表是非问语气__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句中“夫”的作用是 a、引发下文 b、表示舒缓语气 c、表感叹 d、表示停顿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10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伐柯》)中,“如何”的意思是 a、怎么样 b、怎么办 c、为什么 d、象什么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11 题型:多选题下列句中,含有定语后置的句子是 a、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b、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国语.晋语》) c、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d、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涉江》) e、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___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号:12 题型:多选题下列句中,主语蒙后省的句子是 a、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b、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c、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d、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之西。(《水经注.江水》) e、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f、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_______e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
2023-09-04 02:47:581

“古汉语”的发音:如何用汉语发音“古汉语”

古汉语汉语读音:gǔ hàn yǔ释义: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在部分方言中有遗留,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指书面语言。
2023-09-04 02:48:091

古汉语的注音方法有

古汉语的注音方法有:直音法和反切法。1、直音法: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包括读如、读若法、警况法和直音法。读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方,让读者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警况法是采用的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特征。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法: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维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外国音标和外国字母注音之前,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扩展资料: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2023-09-04 02:48:221

古汉语如何翻译?

古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比如说古代用“目”这个词而不用“眼睛”,用“桌”而不用“桌子”,这些单音词一般在成语中保留的比较完好,而在现代汉语中大都变成双音节的复音词了,你可以逆推一下。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2023-09-04 02:48:481

古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字典

古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字典区别为:解释内容不同、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一、解释内容不同1、古汉语词典:以解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解释。2、古汉语字典:以解释古代文字为主。比如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字形结构等,但它也解释一个字的意义。二、用途不同1、古汉语词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用法为主。2、古汉语字典:主要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三、使用对象不同1、古汉语词典:具有中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大部分的基础汉字。2、古汉语字典:具有初级识字能力的使用对象,知道基本查询用汉字。
2023-09-04 02:49:021

古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字典有什么区别

汉语词典,以解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解释。但因为古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所以解释一个词时往往就是解释这个字的意义。古汉语字典,以解释古代文字为主。比如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字形结构等,但它也解释一个字的意义。字典(拼音: zì diǎn;英文:dictionary,character dictionary)是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书。在西方,没有字典的概念,全是中国独有的。 字典收字为主,也会收词。词典或辞典收词为主,也会收字。为了配合社会发展需求,词典收词数量激增并发展出不同对象、不同行业及不同用途的词典。随著吸收百科全书的元素,更有百科辞典
2023-09-04 02:49:513

古汉语是哪个地方语言

汉语是哪个地方的语言?这个还真不清楚,可以到网上搜索,看看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呢?
2023-09-04 02:50:246

古汉语多少声调

四个大调,平上去入,其中平调又分阳平和阴平,平上去三个声调属于舒声(语调平缓),入声属于促声(语调急促,拼读的时候语速要快),入声是塞音韵尾(以塞音做韵母的结尾,塞音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爆破音,包括b、p、g等),宋末元初,蒙古政权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开始慢慢把入声调取消了,后来经过发展,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四声调——一二三四声调,古汉语保留最完善的地区应当是现在的福建(闽南语)和广东地区,特别是潮汕话和广府话(粤语,又称白话)。有兴趣可以上网了解一下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相关知识,熟悉这些以后,不管是学习什么语言,都会非常容易了。如果感兴趣的话,进入大学还可以选择语言学的相关专业,会学习到更多更详细的语言学知识。
2023-09-04 02:50:40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

古语中词的每个字都有实意,而今语中组成的词只用其固定的意思。如:“鲜美”,古代汉语中意为“鲜艳美丽”,现代汉语中意为“食物好味道”;“交通”,古代汉语中意为“交叉贯通”,现代汉语中意为“出行或运输方式”;“妻子”,古代汉语中意为“老婆和儿子”,现代汉语中意为“老婆”;“无论”,古代汉语中意为“不要说”,现代汉语“不管”;由上可以推知,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意思,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意延伸而来,在翻译古文时,应该对平时出现的现代汉语词组采取谨慎态度,最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字的本义,这无论是对纯粹的翻译古文、理解古文,还是更好的应用现代文,都有积极意义。
2023-09-04 02:50:515

古代汉语有几个声调?

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子圣哲”;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
2023-09-04 02:51:192

懂的来答一下,中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的古汉语具备哪些特征?

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非三言两语能说清。
2023-09-04 02:51:374

机动车摩托维修属于什么经营行业

机动车修理属于特种行业。人员条件(必须持证书正本):(1)直接从事摩托车维修技术工人不少于2人(2)技术工人必须取得等级证书或上岗证,持证上岗。2、场地与环境条件:(1)生产作业厂房面积不少于30平方,并有与维修作业相适应的停车场地;(2)生产厂房不得用易燃材料建造。厂房应整洁、明亮,通风、排水、照明设施良好,消防及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3)业户的环境保护条件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2023-09-04 02:34:371

疫情五个一是指什么内容

法律分析:疫情防控五个一的内容是“一书、一账、一测、一消、一线”。 加强疫情期间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养成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推进“五个一”工程的有序实施和内涵发展。五个一“一书、一账、一测、一消、一线”。一书指的是确保营业商户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七小场所”经营防控指引》要求,达到相关要求并签订承诺书,到合格一家开业一家。一账指的是建立员工健康台账,记录健康状况,加强分类,动态管理。一测指的是确保所有开业场所设置体温监测岗,对进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一消指的是确保开业场所每天消毒,特殊场所增加消毒频次。一线指的是确保人员密集场所设置一米安全距离排队线,合理安排进店人数,科学控制人流规模和密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第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2023-09-04 02:34:391

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进行,是日本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的决定性作战。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参战部队共16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约为13000人,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前往平壤,然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于9月13日抵义州外,余皆迟缓而未入朝鲜国境。日军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随即展开进攻,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大获全胜。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以后,日军掌握战场主动权,开始在中国境内迅速推进。平壤之战中,山东平邑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可叶志超却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致使日本军队占领朝鲜全境。平壤之战日本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可谓蓄谋已久。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邀请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清政府派叶志超、聂士成率2500名清军入朝。日军亦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不请自来,逐渐增至上万人,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1894年7月23日,日军袭占汉城(今韩国首尔)朝鲜王宫,扶植亲日政府,迫使朝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是为丰岛海战,至此日本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其后,日本又在成欢之战中袭击驻朝清军,清军败退,叶志超弃守牙山,逃奔平壤,聂士成部也因众寡悬殊,败退公州,和叶志超合军撤至平壤。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历史影响整个平壤之战持续时间很短,以清军大败告终,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数百人,而日军仅以伤亡700人左右的代价夺取了朝鲜北部重镇——平壤。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9月15日平壤之战与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一起构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折点。日军通过战胜清军而控制了整个朝鲜,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士气大振,并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进一步侵略中国。而中国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失败。平壤之战后,清政府一度听信了叶志超的虚假战报,降旨慰勉,其后被御史揭发其捏造战功,被判斩监候。盛军统帅卫汝贵亦以“临敌退缩,以致全军溃败”、“克扣军饷”、“纵兵抢掠”的罪名被处斩。而左宝贵则被光绪帝追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忠壮”。9月16日,日本明治天皇赐谕嘉奖平壤大捷,接着日军进一步推进,将战火烧至中国境内。败因分析平壤之战的结果完全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前敌主帅昏聩无能造成的。从战略上看,清政府执行消极抵抗政策,没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坚持保守方针,致使15000名清军株守平壤,坐待敌人进攻。从作战指挥上看,清军更是无所作为。在战争已经开始,敌人进攻在即的时候,清政府任命成欢之战逃将叶志超为各军总统,作为前敌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庸懦怯敌,既不敢驱军南下,主动歼敌,也没有保卫平壤的决心,一经接仗,精神先溃,再次率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在撤退过程中多次被日军截击,死伤枕籍。平壤之战失败,叶志超确应负主要责任。至于日军方面,早将清军底牌摸清,知其“全军一意困守平壤”,“盖彼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之法耳”,故能按原定计划稳步推进,凭借优势火力和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军队打败清军。
2023-09-04 02:34:401

vcc和gnd的区别?

1、IN+、IN-是数据信号的正负输入。2、Vcc,是Volt Current Condenser的简写,意思是电路的供电电压,电源电压(双极器件);电源电压(74系列数字电路);声控载波(Voice Controlled Carrier);火线。在电子电路中,VCC是电路的供电电压,VDD是芯片的工作电压。3、GNDGND是电线接地端的简写。代表地线或0线。这个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是出于应用而假设的一个地,对于电源来说,它就是一个电源的负极。电路图上和电路板上的GND(Ground)代表地线或0线.GND就是公共端的意思。扩展资料:在普通的电子电路中,一般Vcc>Vdd ,有些IC同时有VCC和VDD, 这种器件带有电压转换功能。 C=circuit 表示电路的意思, 即接入电路的电压,在电子电路中,VCC是电路的供电电压CadenceVirtual Component Co-design ,简称VCC,它是第一个为IP复用所设计的工业系统级HW/SW co-design开发平台环境。Cadence VCC使设计师在早期设计第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时,就可以确认 HW/SW划分的临界体系结构。Cadence VCC通过电子供给链进行交流和交换设计信息,为系统库和SOC提供必要的框架。VCC(或Vcc)是之前TTL(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晶体管-晶体管逻辑)技术时代的遗存。TTL元件中,输入和输出的三极管驱动电路设计成共集电极方式。VCC(或Vcc)的意思就是共集电极上的电压(Voltage of the Common Collector)。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VCC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GND
2023-09-04 02:34:331

甲午中日战争有哪些积极影响越多越好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中国的有志之士对清政府失望透顶,从希望政治改良来强国转变成暴力革命推翻旧政府。
2023-09-04 02:34:321

窃读记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这些动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作者希望能读到书,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查看更多答案>>
2023-09-04 02:34:313